CN115774409A - 控制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控制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4409A
CN115774409A CN202111041864.4A CN202111041864A CN115774409A CN 115774409 A CN115774409 A CN 115774409A CN 202111041864 A CN202111041864 A CN 202111041864A CN 115774409 A CN115774409 A CN 115774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control
connector
cavity
control assembly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18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
罗锐
杨致强
涂朝逸
刘成文
P·尼古拉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arx Hubei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arx Hubei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arx Hubei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Ecarx Hubei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18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44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4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4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及车辆,控制器包括主机壳、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所述主机壳内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主控腔和第二主控腔,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主控腔内,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控腔内;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主控腔,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固定;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还设置有用于电连接设定件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本发明将主控组件集中于主机壳内,通过连接器设置第二主控组件为可拆卸件,便于维护。

Description

控制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程中,车身控制器是指用于控制车身电器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简称ECU),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关技术中,车身控制器控制的车身电器系统包括控制电动车窗、电动后视镜、空调、大灯、转向灯、防盗锁止系统、中控锁、除霜装置等。其中,各车身电器系统由独立的ECU控制,且各ECU靠近对应的车身电器系统布置。各ECU之间通过整车布置的线束电连接,相互通讯形成控制系统。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复杂的线束连接维护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及车辆,将主控组件集中于主机壳内,通过连接器设置可拆卸件,便于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主机壳、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所述主机壳内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主控腔和第二主控腔,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主控腔内,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控腔内;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主控腔,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固定;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还设置有用于电连接设定件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于所述第一主控腔和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连通处插接固定;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入所述第二主控腔内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固定;或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入所述第一主控腔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固定;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远离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输出口。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至少两个电子控制单元,各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均包括外部输入端、外部输出端和需要维护或升级的维护升级件;各所述外部输入端和各所述外部输出端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各所述外部输入端均电连接所述输入连接器,各所述外部输出端均电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主控组件上设置有所述维护升级件。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包括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所述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之间通过电连接器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器。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还包括主控盒,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安装于所述主控盒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出所述主控盒;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与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所述主控盒经由所述出入口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控腔内。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出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腔壳上,所述主控盒经由所述出入口滑动出入所述第二主控腔,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主控盒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控盒与所述第二主控腔之间设置有限位用的锁定结构;所述主控盒对应于所述出入口处的侧壁上安装有抽拉把手。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散热罩,所述第一散热罩罩设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和所述输出连接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和所述输出连接器均伸出所述第一散热罩;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第二散热罩,所述第二散热罩罩设所述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器伸出所述第二散热罩。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一散热罩设置有第一散热凸起,所述第一散热凸起指向所述第一散热件,且所述第一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一散热件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一散热件之间填充有第一散热介质块;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罩设置有第二散热凸起,所述第二散热凸起指向所述第二散热件,且所述第二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具有间距,所述第二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填充有第二散热介质块。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主控腔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二主控腔内均安装有所述主控盒和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各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设置有与各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各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一对应地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器。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分布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同一侧面;或者,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分布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不同侧面。
作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各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均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各所述第二进风口和各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
或者,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互相连通,任一个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任一个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空调系统和上述的控制器,所述空调系统设置有冷却风出口和冷却风入口,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空调系统均安装于所述车辆上;所述控制器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分别与所述车辆的设定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冷却风出口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冷却风入口连接。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及车辆。该控制器将第一主控组件固定安装于第一主控腔,将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安装于第二主控腔,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通过连接器连接,仅于第一主控腔上设置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连接外部设定件。将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整合于主机壳内,并与外部连接,便于缩小占用空间且将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安装,便于对第二主控组件的维护和升级,安装便捷,可在不大幅更改硬件的前提下持续进行软件升级迭代。该车辆上安装上述控制器,并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却风对控制器散热,具有同样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另一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再一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后视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主控组件与第二主控组件的一种连接剖视图;
图7为图1中的第一主控组件与第二主控组件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锁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连通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一种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另一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控制器;
100-第一主控组件;110-第一支撑件;120-第一电路板;121-第一散热件;130-第一散热罩;131-第一散热介质块;140-第一连接器;150-输入连接器;160-输出连接器;170-电连接器;
200-第二主控组件;210-第二支撑件;220-第二电路板;221-第二散热件;230-第二散热罩;231-第二散热介质块;240-第二连接器;
300-主控盒,310-抽拉把手;320-锁定结构;321-插拔件;322-插拔扣;323-滑槽;330-挡沿;
400-主机壳,
410-第一主控腔;411-第一进风口;412-第一出风口;413-输入口;414-输出口;
420-第二主控腔;421-第二进风口;422-第二出风口;423-出入口;
430-支架安装孔;
500-主进风管;510-第一进风管;520-第二进风管
600-主出风管;610-第一出风管;620-第二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各车身电器系统由独立的ECU控制,各ECU之间通讯较为复杂,而且需要很多线束连接各网络,整车布置复杂,占据安装空间大,装备重量大;由于零件数量增加,涉及到各ECU的装配和调试等操作比较复杂,开发验证周期长;并且系统升级维护需要对每个ECU分别进行独立操作,相应的故障发生率也变得更为频繁,维护成本也较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及车辆。该控制器将第一主控组件固定安装于第一主控腔,将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安装于第二主控腔,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通过连接器连接,仅于第一主控腔上设置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连接外部设定件。将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整合于主机壳内,并与外部连接,便于缩小占用空间,且将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安装,便于对第二主控组件的维护和升级,安装便捷,可在不大幅更改硬件的前提下持续进行软件升级迭代。该车辆上安装上述控制器,并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却风对控制器散热,具有同样的有益效果。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5为本发明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一种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图17为本发明又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另一种示意图。
参照图15-图17,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10,包括主机壳400、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主机壳400内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第一主控组件100安装于第一主控腔410内,第二主控组件200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内;第一主控组件100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40,第二主控组件200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40,第一连接器140的连接端朝向第二主控腔420,且第一连接器140与第二连接器240插接固定;第一主控组件100还设置有用于电连接设定件的输入连接器150和输出连接器160。
将主机壳400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连通的腔体,其中一个腔体作为第一主控腔410,另一个腔体作为第二主控腔420。于第一主控腔410内固定安装第一主控组件100,于第二主控腔420内可拆卸安装第二主控组件200,且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通过型号结构互相匹配的连接器插接连接,共同形成控制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需求增加第一主控腔410或第二主控腔420其中之一的数量,或同时增加两者的数量,实现不同数量组合的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的连接。将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均置于主机壳400内,相比原来通过复杂线束连接的多个电子控制单元形式,占用空间小;通过连接器实现快速连接,连接关系稳定;且可选需要经常维护或升级的维护升级件布置于第二主控组件200,便于拆卸安装进行维护升级。
其中,主机壳400可选金属件,主机壳400、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均可选用立方体壳体、圆球壳体或任意形状。环绕形成第一主控腔410的部分主机壳400被认为是第一主控腔410的腔壳,环绕形成第二主控腔420的部分主机壳400被认为是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之间共用的部分主机壳400被认为是两者共有的腔壳。可选于第一主控腔410安装第一主控组件100,于第二主控腔420内安装第二主控组件200后,设置挡板将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相对封闭,可以将挡板认为是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上设置的可拆卸的腔壳,便于实现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的安装,且下述的输入口413和输出口414也可以设置于该挡板上。
第一主控腔410与第二主控腔420共用的腔壳可选通过开口或通道互相连通(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器140可选设置于连通处,或者如图15和图16所示靠近该连通处。第一连接器140的连接端朝向第二主控腔420,第二连接器240的连接端对应朝向第一连接器140,则第一连接器140与第二连接器240于连通处或者靠近连通处插接固定。
输入连接器150和输出连接器160布置于第一主控组件100上,用于在第一主控腔410侧连接传感器或存储器等设定件。输入连接器150和输出连接器160可以通过线束连接上述设定件,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连接器插接连接设定件,以此通过输入连接器150和输出连接器160实现第一主控组件100与外部的通讯连接。可选于第一主控腔410的与第二主控腔420非共用的腔壳上开设输入口413和输出口414(图15-图17中未示出,可参考下述图6所示),输入连接器150对应于输入口413,输出连接器160对应于输出口414。可选与第一连接器140类似的,输入连接器150的连接端朝向输入口413,输出连接器160的连接端朝向输出口414。
本发明控制器10,将第一主控组件100固定安装于第一主控腔410,将第二主控组件200可拆卸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通过连接器连接,仅于第一主控腔410上设置输入连接器150和输出连接器160连接外部设定件。将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整合于主机壳400内,并与外部连接,便于缩小占用空间且将第二主控组件200可拆卸安装,便于对第二主控组件200的维护和升级,安装便捷,可在不大幅更改硬件的前提下持续进行软件升级迭代。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140和第二连接器240于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的连通处插接固定;或者,第一连接器140至少部分的伸入第二主控腔420内与第二连接器240插接固定;或者,第二连接器240至少部分的伸入第一主控腔410内与第一连接器140插接固定;第一主控腔410的远离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上设置有输入口413和输出口414,输入连接器150的连接端朝向输入口413,输出连接器160的连接端朝向输出口414。
第一连接器140的连接端朝向第二主控腔420,则第一连接器140与第二连接器240的连接处所在的位置可以在第一主控腔410或第二主控腔420内,也可以在第一主控腔410与第二主控腔420的连通处。其中,可参考下述图6,第一连接器140和第二连接器240均部分伸入连通处,于连通处插接固定。也可参考图15和图16,第一连接器140位于第一主控腔410内,第二连接器240伸入第一主控腔410内,并与第一连接器140插接固定。还可选第一连接器140伸入第二主控腔420内,并与第二连接器240插接固定。
对应的,输入连接器150可以位于第一主控腔410内,外部设定件的连接端伸入第一主控腔410内,并连接输入连接器150;输入连接器150也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伸出输入口413。输出连接器160可选与上述输入连接器150同样的设置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控制器10包括至少两个电子控制单元,各电子控制单元均包括外部输入端、外部输出端和需要维护或升级的维护升级件;各外部输入端和各外部输出端均设置于第一主控组件100,各外部输入端均电连接输入连接器150,各外部输出端均电连接输出连接器160;第一主控组件100和/或第二主控组件200上设置有维护升级件。
将原来分散布置的电子控制单元集中安装至主机壳400,其中外部输入端和外部输出端布置于第一主控组件100。维护升级件可选均布置于第一主控组件100,或均布置于第二主控组件200,也可选维护升级件于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上均有分布。其中,当第二主控组件200上分布有维护升级件时,可选需要经常维护或升级的维护升级件布置于第二主控组件200,利用第二主控组件200的可拆卸结构,提高维护的便利性。第二主控组件200上的各电子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路板印刷电路或连接器连接,第一主控组件100上的各电子控制单元之间通过电路板印刷电路或连接器连接,第二主控组件200与第一主控组件100之间通过连接器通讯连接,第一主控组件100与外部通过输入连接器和输入连接器连接,减少了各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线束连接,减少各电子控制单元与外部之间复杂线束连接和布置,占用空间小,重量减轻;使用零件数量变少,减少了零部件的故障率,缩短了开发周期,并大幅降低物料的生产成本;将需要经常维护和升级的维护升级件可拆卸安装,安装便捷,可在不大幅更改硬件的前提下持续进行软件升级迭代。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控组件100包括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120,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120之间通过电连接器170电连接,至少一个第一电路板120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40。
将第一主控组件100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电路板120,便于实现不同功能的分区,且可以适应第二主控组件200的位置或者数量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电连接器170沿层间垂向布置,根据电气件和线路设计连接相邻层或间隔层的第一电路板120,多个第一电路板120之间通过电连接器170直接插接固定,减少了线束连接。
多个第一电路板120根据空间位置和电气件的需要,可选择其中一个第一电路板120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40。根据需要,该第一连接器140可以设置有一个并连接对应的第二主控组件200,该第一连接器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连接器140连接至同一个第二主控组件200,或者,多个第一连接器140分组,并连接至不同的第二主控组件200。
多个第一电路板120根据空间位置和电气件的需要,也可选择其中多个第一电路板120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40。同样根据需要,该多个第一连接器140可以共同连接至一个第二主控组件200,也可以分组连接至不同的第二主控组件200。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第二主控腔420设置为两层,每层第二主控腔420内均安装有第二主控组件200。第一主控腔410也被分隔为两层,每层均设置有一个第一电路板120,两层的第一电路板120之间连接电连接器170,且各层的第一电路板120通过第一连接器140连接对应层的第二主控组件200。
实施例二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打开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另一打开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再一打开状态示意图;图5为图1的后视图;图6为图1中的第一主控组件与第二主控组件的一种连接剖视图;图7为图1中的第一主控组件与第二主控组件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图8为图7的俯视图;图9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锁定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图1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发明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10,还包括主控盒300,第二主控组件200安装于主控盒300内,第二连接器240至少部分的伸出主控盒300;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上开设有出入口423,出入口423与第二主控腔420连通,主控盒300经由出入口423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内。
将第二主控组件200安装于主控盒300内,通过主控盒300出入第二主控腔420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第二主控组件200的拆装,且具有电磁屏蔽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出入口423开设于第二主控腔420的背离第一连接器140的腔壳上,主控盒300经由出入口423滑动出入第二主控腔420,实现抽屉式拉出或推进的平移运动,第二连接器240设置于主控盒300的面向第一连接器140的侧壁上。
将出入口423开设在第二主控腔420的背离第一连接器140的腔壳上,第二连接器240设置于主控盒300的面向第一连接器140的侧壁上。当主控盒300经由出入口423滑入第二主控腔420,主控盒300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40的侧壁抵接连通处,实现第二连接器240与第一连接器140的插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可靠。
示例性的,如图1-图6示出一种可能的控制器10的结构。
其中,主机壳400呈长方体中空结构,主机壳400的一侧设置可拆卸挡板,主机壳400的另一侧敞口设置,主机壳的中部设置有中隔板。中隔板靠近挡板一侧的空间及挡板围构形成第一主控腔410。中隔板相邻敞口一侧还布置有多个次隔板,次隔板与中隔板连接,将中隔板与敞口之间的空间分割成上下两层,且下层又分割为两个不同大小的空间,该上层空间和下层两个空间均形成第二主控腔420,且与各第二主控腔420的对应的敞口形成各个第二主控腔的出入口42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中各第二主控腔420也可选共同形成一个第二主控腔420。
第一主控腔410内设置有第一主控组件100,第一主控组件100包括两个第一电路板120,两个第一电路板120之间连接有电连接器170(图中未示出),两第一电路板120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器140。各第二主控腔420内均安装有主控盒300,主控盒300呈与第二主控腔420匹配的长方体结构,其与第二主控腔420之间保留较小的滑动间隙。各主控盒300内均安装有第二主控组件200,各第二主控组件200均包括第二电路板220。各第二电路板220上设置有维护升级件和第二连接器240。
以上层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二电路板220的连接为例,第一连接器140部分的插装于中隔板预设的第一连接口处。上层的主控盒300的侧壁上对应第一连接口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连接口,第二连接器240部分的伸出第二连接口。当主控盒300经由出入口423滑入第二主控腔420,主控盒300里端的侧壁抵接中隔板,第二连接器240与第一连接器140对应插接固定,实现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的电连接,形成控制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将第一主控组件100的两个第一电路板120分别安装于主机壳400相对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上,形成分层的效果。或者,也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考虑将第一主控组件100的两个第一电路板120垂直设置,于其中靠近连通处的第一电路板120上设置第一连接器140。
第一主控腔410一侧的挡板上设置输入口413和输出口414,输入连接器150的连接端朝向输入口413(图中未示出),输出连接器160的连接端朝向输出口41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设置备用输入口和备用输出口,将其中不适用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进行封堵,以适应第一主控组件100的平台化开发,适应不同配置下不同连接器接口的需要,实现多种衍生产品状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主控盒300与第二主控腔420之间设置有限位用的锁定结构320;主控盒300对应于出入口423处的侧壁上安装有抽拉把手310。主机壳400和主控盒300均为金属件。
当主控盒300通过出入口423进出第二主控腔420,设置抽拉把手310便于拆卸安装主控盒300。为了提高主控盒300的稳定性,设置锁定结构便于将主控盒300锁定于第二主控腔42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选设置监测器,例如设置微动开关监测主控盒300和第二主控腔420是否锁定,对未锁定的状态发出警报,保证控制器10连接的稳定性。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主控盒300的外侧壁(即主控盒300与出入口423对应的侧壁)上设置一抽拉把手310和两组锁定结构320。两组锁定结构320呈左右对称设置。锁定结构320包括插拔件321、插拔扣322和滑槽323。于主控盒300的外侧壁开设滑槽323,滑槽323沿左右方向设置,由主控盒300的中心指向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于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上开设插槽,当主控盒300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内时,插槽形成滑槽323的延伸。插拔件321滑动安装于滑槽323内,并能在主控盒300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时,伸入插槽内,实现主控盒300与第二主控腔420的锁定。插拔件321上安装有插拔扣322,推拉插拔扣322,实现插拔件321出入插槽。
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中各电子控制单元集中安装于主机壳400内,其上的敏感器件可能存在电磁干扰。将主机壳400和主控盒300设置为金属件,有效避免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彼此间的电磁干扰、以及控制器10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电磁干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控腔410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均与第一主控腔410连通;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开设有第二进风口421和第二出风口422,第二进风口421和第二出风口422均与第二主控腔420连通。主控盒300与出入口423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中各电子控制单元集中安装于主机壳400内,其内部核心器件和受热保护件等散热件受空间限制,可能无法及时散热。设置进风口引入冷却风,对其中散热件进行冷却,并将热量由出风口引出,避免了控制器10在工作时,因主机壳400内部过热而使核心器件损耗、受热保护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
当通过第二进风口421和第二出风口422对第二主控腔420通入冷却风散热,冷却风可能由主控盒300和出入口423之间的缝隙喷出,造成冷却风的冷却时间降低,不利于内部环境散热,且冷却风可能将内部热量带出,造成环境热量升高,同样不利于控制器10的散热。设置密封结构于主控盒300和出入口423之间缝隙,避免冷却风的流失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二主控腔420的出入口423设置一圈凹槽,主控盒300的外侧壁对应设置一圈挡沿330,且挡沿330与凹槽的尺寸大小匹配,当主控盒300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内,挡沿330卡装于凹槽内,实现主控盒300和第二主控腔420的密封。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选凹槽与挡沿330之间设置密封圈,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控组件100包括第一电路板120和第一散热罩130,第一散热罩130罩设第一电路板120,第一连接器140、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均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20上,第一连接器140、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均伸出第一散热罩130;第二主控组件200包括第二电路板220和第二散热罩230,第二散热罩230罩设第二电路板220,第二连接器240设置于第二电路板220上,第二连接器240伸出第二散热罩230。
考虑冷却风中可能含有微量的水气,设置散热罩罩设电路板,进行电路保护,同时保证各连接器伸出散热罩便于实现电路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20设置有第一散热件121,第一散热罩130设置有第一散热凸起,第一散热凸起指向第一散热件121,且第一散热凸起与第一散热件121具有间距,第一散热凸起与第一散热件121之间填充有第一散热介质块131;第二电路板220设置有第二散热件221,第二散热罩230设置有第二散热凸起,第二散热凸起指向第二散热件221,且第二散热凸起与第二散热件221具有间距,第二散热凸起与第二散热件221之间填充有第二散热介质块231。
考虑到电路板中内部核心器件和受热保护件等散热件与散热罩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通过设置散热凸起减小散热件与散热罩之间的间距,并通过散热介质块将散热件的热量传递到散热罩,并由冷却风带走。
可选散热介质块为导热硅胶垫或导热凝胶,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吸收散热罩和电路板之间的公差,增强了连接稳定性。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以第二主控组件200为例,第二电路板220上布置有第二散热件221,第二电路板220的上方罩设第二散热罩230,第二散热罩230设置向下指向第二散热件221的第二散热凸起,第二散热凸起和第二散热件221之间填充有第二散热介质块231。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二主控腔420设置有多个,各第二主控腔420内均安装有主控盒3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各第二主控组件200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器240,第一主控组件100设置有与各第二连接器240分别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连接器140,各第二连接器240一一对应地连接对应各第一连接器140。
当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中各电子控制单元的数量增多,当各电子控制单元的维护升级件需要分别设置,需要设置多个第二主控腔420分别安装第二主控组件200,避免彼此之间的干扰,便于维护。
示例性的,如图1-图8所示,第一主控组件100连接三个第二主控组件200,可选第一主控组件100的下层设置两个第一连接器140,分别连接下层的两个第二主控组件200,第一主控组件100的上层设置一个第一连接器140,连接位于上层的第二主控组件200。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主控腔420分布于第一主控腔410的同一侧面;或者,多个第二主控腔420分布于第一主控腔410的不同侧面。
当设置有多个第二主控腔420,为了便于空间布置,各第二主控腔420可以分布于第一主控腔410的同一侧。各第二主控腔420的布置方式灵活设置,可以分层设置,如图1-图6和图10-图11所示;还可以分列布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以每层设置一个第二主控腔420,如图10和图11;也可以其中层设置两个或多个第二主控腔420,如图1-图6所示。当然,布置方式不限于以上列举,可以根据空间和第二主控组件200的大小任意设置。
当第二主控腔420的数量和体积增大,还可以于第一主控腔410的其他侧面布置第二主控腔420。其中,第一主控腔410的一个腔壳设置输入口413和输出口414,其他腔壳处均可以布置第二主控腔420。可选第一主控腔410的任两侧均分布有第二主控腔420,也可选第一主控腔410的三侧均分布有第二主控腔420。其中,每侧分布的第二主控腔420如上述可以任意行列形式布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主控腔410的腔壳开设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均与第一主控腔410连通,各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均开设,各第二进风口421和各第二出风口422均与对应的第二主控腔420连通;或者,第一主控腔410的腔壳开设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一出风口412均与第一主控腔410连通,多个第二主控腔420互相连通,任一个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第二主控腔420连通的第二进风口421,任一个第二主控腔420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第二主控腔420连通的第二出风口422。
对于第一主控腔410和第二主控腔420的冷却,其中,第一主控腔410设置独立的冷却风出入口。对于第二主控腔420,当设置有多个第二主控腔420,且由于第二主控腔420可能分布于第一主控腔410的不同侧面。根据第二主控腔420的空间结构布置,可选多个第二主控腔420分别设置冷却风的出入口;也可选多个第二主控腔420互相连通,其中一个位于相对首端的第二主控腔420设置冷却风入口,另一个位于相对末端的第二主控腔420设置冷却风出口,具有同样的冷却效果。
实施例三
图14为本发明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连通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发明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空调系统和上述的控制器10,空调系统设置有冷却风出口和冷却风入口,控制器10和空调系统安装于车辆上;控制器10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分别与车辆的设定件电连接,控制器10的第一进风口411和第二进风口421均与冷却风出口连接,控制器10的第一出风口412和第二出风口422均与冷却风入口连接。
当控制器10用于车辆,由于车辆设置于空调系统,为了提高控制器的散热效果,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连接至空调系统,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却风散热,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考了将控制器10安装于驾驶室,将驾驶室内涉及人机交互的电子控制单元融合到控制器10内。可选控制器的侧壁设置多组支架安装孔430,兼容不同的安装之间,在不改变主机的情况下,适配各种车型。
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主机壳400的一侧,第一进风口411连接有第一进风管510,第二进风口421连接有第二进风管520,第一进风管510和第二进风管520共同连接至主进风管500,主进风管500进一步可连接空调系统的冷却风出口,以引入冷却风。主机壳400的另一侧,第一出风口412连接第一出风管610,第二出风口422连接第二出风管620,第一出风管610和第二出风管620共同连接至主出风管600,主出风管600进一步可连接至空调系统的冷却风出口,实现利用空调系统冷却风对控制器进行冷却散热的目的。
本实施例车辆,包括控制器10和空调系统,该控制器将第一主控组件100固定安装于第一主控腔410,将第二主控组件200可拆卸安装于第二主控腔420,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通过连接器连接,仅于第一主控腔410上设置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连接外部设定件。将第一主控组件100和第二主控组件200整合于主机壳400内,并与外部连接,便于缩小占用空间,且将第二主控组件200可拆卸安装,便于对第二主控组件200的维护和升级,安装便捷,可在不大幅更改硬件的前提下持续进行软件升级迭代。该车辆上安装上述控制器,并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却风对控制器散热,具有同样的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包括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壳、第一主控组件和第二主控组件;
所述主机壳内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主控腔和第二主控腔,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主控腔内,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控腔内;
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主控组件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第二主控腔,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固定;
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还设置有用于电连接设定件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于所述第一主控腔和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连通处插接固定;
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入所述第二主控腔内与所述第二连接器插接固定;
或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入所述第一主控腔内与所述第一连接器插接固定;
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远离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设置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输入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输入口,所述输出连接器的连接端朝向所述输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至少两个电子控制单元,各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均包括外部输入端、外部输出端和需要维护或升级的维护升级件;
各所述外部输入端和各所述外部输出端均设置于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各所述外部输入端均电连接所述输入连接器,各所述外部输出端均电连接所述输出连接器;
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和/或所述第二主控组件上设置有所述维护升级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包括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所述分层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路板之间通过电连接器电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第一连接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控盒,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安装于所述主控盒内,所述第二连接器至少部分的伸出所述主控盒;
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出入口,所述出入口与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所述主控盒经由所述出入口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主控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入口开设于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背离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腔壳上,所述主控盒经由所述出入口滑动出入所述第二主控腔,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主控盒的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盒与所述第二主控腔之间设置有限位用的锁定结构;所述主控盒对应于所述出入口处的侧壁上安装有抽拉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
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控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一散热罩,所述第一散热罩罩设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和所述输出连接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输入连接器和所述输出连接器均伸出所述第一散热罩;
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第二散热罩,所述第二散热罩罩设所述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上,所述第二连接器伸出所述第二散热罩。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第一散热件,所述第一散热罩设置有第一散热凸起,所述第一散热凸起指向所述第一散热件,且所述第一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一散热件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一散热件之间填充有第一散热介质块;
所述第二电路板设置有第二散热件,所述第二散热罩设置有第二散热凸起,所述第二散热凸起指向所述第二散热件,且所述第二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二散热件具有间距,所述第二散热凸起与所述第二散热件之间填充有第二散热介质块。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控腔设置有多个,各所述第二主控腔内均安装有所述主控盒和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各所述第二主控组件均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主控组件设置有与各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各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一对应地连接各所述第一连接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分布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同一侧面;
或者,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分布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不同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各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均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各所述第二进风口和各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
或者,所述第一主控腔的腔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均与所述第一主控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主控腔互相连通,任一个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任一个所述第二主控腔的腔壳上开设有与该所述第二主控腔连通的第二出风口。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系统和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控制器,所述空调系统设置有冷却风出口和冷却风入口,所述控制器和所述空调系统均安装于所述车辆上;
所述控制器的输入连接器和输出连接器分别与所述车辆的设定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均与所述冷却风出口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与所述冷却风入口连接。
CN202111041864.4A 2021-09-07 2021-09-07 控制器及车辆 Pending CN1157744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1864.4A CN115774409A (zh) 2021-09-07 2021-09-07 控制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1864.4A CN115774409A (zh) 2021-09-07 2021-09-07 控制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4409A true CN115774409A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88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1864.4A Pending CN115774409A (zh) 2021-09-07 2021-09-07 控制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440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7617A (zh) * 2023-04-11 2023-07-1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控制器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7617A (zh) * 2023-04-11 2023-07-14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载控制器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26881B2 (en) Mechanically isol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6026565A (en) Housing for diverse cooling configuration printed circuit cards
US7046513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10305217B2 (en) Thermally-enhanced pluggable modules
EP3518635B1 (en) Design to expand panel port number
CN103676027A (zh) 连接器
CN110337209B (zh) 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电子机箱及其组装方法
US20150116923A1 (en) Cable backplane assembly and method
CN115774409A (zh) 控制器及车辆
US11991861B2 (en) Controller and modular control system of an 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
CN210839636U (zh) 一种交换机
CN215986948U (zh) 控制器及车辆
CN220254860U (zh) 一种飞控装置、无人机
CN109890175B (zh) 一种防水散热机箱
CN115066115B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驱动的控制柜及其组装方法
CN207207971U (zh) 抗恶劣环境的车载lrm模块化集成平台
CN206402259U (zh) 一种可扩展多协议自适应控制装置
US6853552B2 (en) Extendable computer cartridge receptacle system
CN216626457U (zh) 一体式车载中央集成控制器及汽车
CN117022150A (zh) 一种汽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迭代升级方法
CN215933863U (zh) 扩展模块及控制柜
CN219435239U (zh) 一种车载中央计算单元控制器
CN219392894U (zh) 控制盒组件以及具有其的led显示装置
CN220114570U (zh) 车载主机及汽车
CN220139980U (zh) 一种控制器及交通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