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4351A -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4351A
CN115774351A CN202211487749.4A CN202211487749A CN115774351A CN 115774351 A CN115774351 A CN 115774351A CN 202211487749 A CN202211487749 A CN 202211487749A CN 115774351 A CN115774351 A CN 115774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ight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77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奇涛
陈秋岸
凌安恺
沈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877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43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4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43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控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控光模组包括控光器件层以及控光液晶层,控光模组具有预定的厚度,控光液晶层设置于控光器件层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显示面板层叠设置于控光液晶层在厚度方向上背离控光器件层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层,第一偏光层位于显示面板靠近控光液晶层的一侧且直接与控光液晶层接触;其中,控光模组通过控光器件层调节光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将显示与控光功能结合于一体,避免了分体拼装,降低了工艺难度。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对厚度要求不高的显示器,可采用双盒厚液晶显示技术,以其中的一层液晶盒为控光液晶盒,另一层液晶盒为显示液晶盒。
现有技术中,控光液晶盒与显示液晶盒均为两个单独的液晶盒,通过将两者对贴在一起实现控光与显示的功能。
然而,首先需要分别完成控光液晶盒与显示液晶盒两个液晶盒的生产工艺,又需后期使用高精度贴合机将两片贴合在一起,贴合要求高,生产工艺较多,提高了工艺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能够将显示与控光功能结合于一体,避免了分体拼装,降低了工艺难度。
一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控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控光模组包括控光器件层以及控光液晶层,控光模组具有预定的厚度,控光液晶层设置于控光器件层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显示面板层叠设置于控光液晶层在厚度方向上背离控光器件层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层,第一偏光层位于显示面板靠近控光液晶层的一侧且直接与控光液晶层接触;其中,控光模组通过控光器件层调节光线。
另一个方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通过将控光模组中的控光液晶层利用第一偏光层直接与显示面板接触连接,使得显示模组整体形成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中将控光与显示功能结合为一体,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对液晶盒的分别加工流程,从而降低了由于液晶盒分体拼装造成的工艺难度,简化了整体的工艺流程,便于显示模组的生产制造,不仅如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直接通过控光器件层调节光线,减少了对原有部分玻璃基板和偏光片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对显示模组的减薄,满足现如今产品的减薄化发展趋势,同时还减少了材料的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示模组;30-控光模组;40-显示面板;50-背光模组;
10-显示液晶盒;20-控光液晶盒;Z-厚度方向;
1-显示器件层;2-彩色滤光层;3-显示液晶层;
4-控光器件层;5-控制滤光层;6-控光液晶层;7-基底;8-扩散光学膜;
1a-第一偏光层;2a-第二偏光层;3a-第三偏光层。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现有技术请参阅图1,通常情况下是采用显示液晶盒10和控光液晶盒20拼装而成的显示模组100,其中的显示液晶盒10和控光液晶盒20需要分别加工制造,单独成型后再进行高精度拼装,最终成型显示模组100。
如图1所示,显示液晶盒10和控光液晶盒20之间通过扩散光学膜8实现拼接,扩散光学膜8作为一种光学功能膜片,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
具体的,控光液晶盒20是通过控光器件层4与控制滤光层5上下拼接而成,两者之间具有控光液晶层6实现对光线的调节,控光器件层4与控制滤光层5分别设置于基底7上,可选地,基底7可以是玻璃基底7。
具体的,显示液晶盒10是通过显示器件层1与彩色滤光层2上下拼接而成,两者之间具有显示液晶层3实现对光线的调节,显示器件层1与彩色滤光层2分别设置于基底7上,可选地,基底7同样可以是玻璃基底7。
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来自背光源的光线依次经过上述控光液晶盒20和显示液晶盒10后出射,控光液晶盒20可理解为起到光阀的作用,能够控制光线的启闭;显示液晶盒10起到过滤光线的作用,从而能够产生不同的色光,出光后完成混色。
本申请的方案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控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40,控光模组30包括控光器件层4以及控光液晶层6,控光模组30具有预定的厚度,控光液晶层6设置于控光器件层4自身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显示面板40层叠设置于控光液晶层6在厚度方向Z上背离控光器件层4的一侧,显示面板40还包括第一偏光层1a,第一偏光层1a位于显示面板40靠近控光液晶层6的一侧且直接与控光液晶层6接触;其中,控光模组30通过控光器件层4调节光线。
在本实施例中,将现有技术中的控光液晶盒20转换为控光模组30,控光模组30中包括控光器件层4以及控光液晶层6,通过其中的控光液晶层6直接与显示面板40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可理解为,将现有技术中控光液晶盒20的控制滤光层5及其所在的基底7取消,再将原有控光液晶盒20与显示液晶盒10之间的扩散光学膜8取消,利用本申请中保留的控光液晶层6直接与显示面板40连接,从而形成显示模组100的一体式结构。
其中,显示面板40的结构需要保留,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取消控制滤光层5及其所在的基底7后,可利用保留的控光器件层4实现滤光作用,具有与原有控制滤光层5同样的滤光效果,具体的,可通过控光器件层4上的金属走线之间的间隙实现滤光。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扩散光学膜8和控制滤光层5及其所在的基底7取消,因此减少了玻璃基底7和光学膜片的用量,实现了对显示模组100的减薄,降低了整体材料的用量。
可选地,控光器件层4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将控光液晶层6设置于控光器件层4之上,控光器件层4主要起到驱动作用,能够驱动并调节控光液晶层6中液晶的转动,利用液晶的转动实现对光线的变换调节,同时,利用控光器件层4自身中的金属走线间隙完成滤光。
为确保显示面板40的出光效果,需在显示面板40上设置第一偏光层1a,第一偏光层1a起到过滤偏振光的作用,控光模组30通过控光液晶层6直接与显示面板40上的第一偏光层1a接触连接,整体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偏光层1a位于显示面板40与控光模组30之间,由此第一偏光层1a可理解为中偏光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将控光模组30中的控光液晶层6利用第一偏光层1a直接与显示面板40接触连接,使得显示模组100整体形成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中将控光与显示功能结合为一体,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对液晶盒的分别加工流程,从而降低了由于液晶盒分体拼装造成的工艺难度,简化了整体的工艺流程,便于显示模组100的生产制造,不仅如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直接通过控光器件层4调节光线,减少了对原有部分玻璃基板和偏光片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对显示模组100的减薄,满足现如今产品的减薄化发展趋势,同时还减少了材料的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制造成本。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2,显示面板40包括彩色滤光层2、显示液晶层3以及显示器件层1,显示液晶层3设置于彩色滤光层2与显示器件层1之间,显示器件层1位于显示液晶层3与控光液晶层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40由彩色滤光层2、显示液晶层3以及显示器件层1上下拼接而成,由上到下依次为彩色滤光层2、显示液晶层3以及显示器件层1。
其中,彩色滤光层2起到滤光的作用,光线通过彩色滤光层2后过滤成不同颜色的色光,经过彩色滤光层2后在出光面形成混色,可选地,彩色滤光层2包括红绿蓝(RGB)子像素,红绿蓝(RGB)子像素彼此间隔设置于黑色矩阵(BM)上,相邻子像素之间通过黑色矩阵隔开,其中的多个子像素可呈阵列排布(图中未示出)。
显示液晶层3设置于显示器件层1之上,可选地,显示器件层1包括薄膜晶体管(TFT),显示器件层1主要起到驱动作用,显示器件层1能够驱动调节显示液晶层3中的液晶转动,从而调节光线的出光角度。
可选地,第一偏光层1a位于显示面板40靠近控光液晶层6的一侧,即第一偏光层1a与显示面板40的显示器件层1接触连接,第一偏光层1a具体位于显示器件层1与控光液晶层6之间,并分别与两者形成接触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提供了显示面板40中的具体结构,由彩色滤光层2、显示液晶层3以及显示器件层1上下拼接而成,从而能够调节显示光线,发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通过在出光面形成混色,最终完成彩色显示过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继续参阅图2,显示面板40还包括第二偏光层2a,第二偏光层2a位于彩色滤光层2远离控光模组30的一侧。
可选地,还可以在显示面板40上设置第二偏光层2a,具体可将第二偏光层2a设置于彩色滤光层2远离控光模组30的一侧,也就是显示面板40整体的出光面一侧。
由于第二偏光层2a位于显示面板40之上,因此第二偏光层2a可以看作是上偏光片,第二偏光层2a能够对显示面板40彩色滤光后的出光进行进一步调节,完成过滤偏振光的过程。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在彩色滤光层2远离控光模组30的一侧设置第二偏光层2a,从而实现对滤光后的光线做进一步调整,改善了出光后的显示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参阅图3,彩色滤光层2直接设置于第二偏光层2a上。
对比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往往将彩色滤光层2设置于基底7上,整体形成彩膜基板,基底7可以是玻璃基底7,彩色滤光层2中通过黑色矩阵与基底7连接,如此一来,第二偏光层2a具体是位于彩膜基板上,也就是位于玻璃基底7上。
由于玻璃基底7具有一定的透光性,所以经过彩色滤光层2后的光线由玻璃基底7透出,再由其表面上的第二偏光层2a进行偏光调整后出射。
而在本实施例中,是将上述玻璃基底7取消掉,将彩色滤光层2直接设置于第二偏光片2a上,如此设置,第二偏光层2a既可以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也可以为彩色滤光层2提供设置位置。
考虑到第二偏光层2a本身也具有透光性,因此可等效替换上述玻璃基底7,同时为了降低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厚度并减少材料的用量,所以将彩色滤光层2集成设置在第二偏光层2a上,最终在能够实现对出光调整的同时,还能够取消不必要的层结构,降低模组整体的厚度,实现产品的减薄。
具体的,彩色滤光层2是通过自身的黑色矩阵层直接接触连接于第二偏光层2a的一侧,从而利用第二偏光层2a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玻璃基底7,实现了将彩色滤光层2直接设置于第二偏光层2a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将彩色滤光层2直接设置于第二偏光层2a上,从而取代了原有的玻璃基底7,第二偏光层2a在完成对出光光线调整的同时,承载了彩色滤光层2,利用第二偏光层2a与彩色滤光层2的集成连接,减薄了模组整体的厚度,减少了玻璃基底7的材料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制造成本,避免了设置多余的无效层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参阅图4,显示器件层1直接设置于第一偏光层1a上。
对比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往往将显示器件层1设置于基底7上,整体形成阵列基板,基底7可以是玻璃基底7,显示器件层1中具有若干金属走线并整体位于玻璃基底7上,如此一来,第一偏光层1a具体是位于控光液晶层6与上述阵列基板中的玻璃基底7之间。
由于玻璃基底7具有一定的透光性,所以经过控光模组30后的光线由玻璃基底7透出,再经由上述彩膜基板及第二偏光层2a进行偏光调整后出射。
而在本实施例中,同样是将上述玻璃基底7取消掉,将显示器件层1直接设置于第一偏光片1a上,如此设置,第一偏光层1a既可以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也可以为显示器件层1提供设置位置。
考虑到第一偏光层1a本身也具有透光性,因此可等效替换上述阵列基板中的玻璃基底7,同时为了降低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厚度并减少材料的用量,所以将显示器件层1集成设置在第一偏光层1a上,最终在能够实现对光线调整的同时,还能够取消不必要的层结构,降低模组整体的厚度,实现产品的减薄。
具体的,显示器件层1是通过自身的缓冲层直接接触连接于第一偏光层1a的一侧,从而利用第一偏光层1a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玻璃基底7,实现了将显示器件层1直接设置于第一偏光层1a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将显示器件层1直接设置于第一偏光层1a上,从而取代了原有的玻璃基底7,第一偏光层1a在完成对光线调整的同时,承载了显示器件层1,利用第一偏光层1a与显示器件层1的集成连接,减薄了模组整体的厚度,减少了玻璃基底7的材料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制造成本,避免了设置多余的无效层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控光模组30还包括第三偏光层3a,第三偏光层3a位于控光器件层4远离控光液晶层6的一侧。
可选地,将第三偏光层3a设置于位于下方的控光模组30中控光器件层4远离控光液晶层6的一侧,也就是将第三偏光层3a设置于控光模组30整体的底部,由此可知,第三偏光层3a可作为下偏光片。
由于第三偏光层3a位于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底部,所以第三偏光层3a可对来自于下方背光模组50的光线进行调节,调节后的光线再进入到控光模组30中进行过滤。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在控光器件层4远离控光液晶层6的一侧设置第三偏光层3a,也就是在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底部设置第三偏光层3a,从而能够调节由背光模组50发出的光线,改善了光线在整体显示模组100中的传输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参阅图5,控光器件层4直接设置于第三偏光层3a上。
对比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往往将控光器件层4设置于基底7上,整体形成控光基板,基底7可以是玻璃基底7,控光器件层4中具有若干金属走线并整体位于玻璃基底7上,如此一来,第三偏光层3a具体是位于控光基板中的玻璃基底7之下,在光线进入到控光基板之前,利用第三偏光层3a对来自背光源的光线进行调节。
由于玻璃基底7具有一定的透光性,所以经过第三偏光层3a调节后的光线透射至上述控光基板中,再依次透射经过阵列基板及彩膜基板后出射。
而在本实施例中,同样是将上述玻璃基底7取消掉,将控光器件层4直接设置于第三偏光片上,如此设置,第三偏光层3a既可以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也可以为控光器件层4提供设置位置。
考虑到第三偏光层3a本身也具有透光性,因此可等效替换上述控光基板中的玻璃基底7,同时为了降低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厚度并减少材料的用量,所以将控光器件层4集成设置在第三偏光层3a上,最终在能够实现对光线调整的同时,还能够取消不必要的层结构,降低模组整体的厚度,实现产品的减薄。
具体的,控光器件层4是通过自身的缓冲层直接接触连接于第三偏光层3a的一侧,从而利用第三偏光层3a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玻璃基底7,实现了将控光器件层4直接设置于第三偏光层3a上。
综合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由于显示模组100中综合存在第一偏光层1a、第二偏光层2a和第三偏光层3a,因此,可有选择性的对原有的玻璃基底7进行替换,可以利用第一偏光层1a、第二偏光层2a和第三偏光层3a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玻璃基底7进行全部替换,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替换,例如可以仅将原有的阵列基板中的玻璃基底7通过第一偏光层1a完成替换,其余原有的彩膜基板和控光基板可以将其中的玻璃基底7保留,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排列组合的方式进行有选择性的替换。
当利用第一偏光层1a、第二偏光层2a和第三偏光层3a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玻璃基底7进行全部替换时,如此设置则取消了三个玻璃基底7,此时的显示模组100整体具有所有实施例中的最小厚度。同时,由于原有的玻璃基底7为硬性材质,不具有弯折特性,因此,当利用偏光层全部取代玻璃基底7时,使得显示模组100整体具有弯折特性,可以实现柔性弯曲,有利于曲面屏的制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将控光器件层4直接设置于第三偏光层3a上,从而取代了原有的玻璃基底7,第三偏光层3a在完成对光线调整的同时,承载了控光器件层4,利用第三偏光层3a与控光器件层4的集成连接,减薄了模组整体的厚度,减少了玻璃基底7的材料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100的制造成本,避免了设置多余的无效层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沿厚度方向Z,控光液晶层6的两侧与显示液晶层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配向膜(图中未示出),配向膜被配置为控制液晶分子排列的方向及提供液晶预倾角。
可选地,配向膜可以是PI(polyimide,聚亚酰胺)配向膜,一般会先在玻璃表面涂敷一层PI(polyimide),再用布摩擦,好让PI配向膜的表面分子不再杂散分布,并使其表面构型发生变化,最终依照固定而均匀的方向排列。
设定好的配向膜具有锯齿状的沟槽,设置这个沟槽的主要目的是使线状的液晶分子沿着沟槽排列,如此一来,液晶分子的排列才会整齐,提供液晶分子呈均匀排列的接口条件,让液晶依照预定的顺序排列。因为如果是光滑的平面,液晶分子的排列便会不整齐,会造成光线的散射,出现漏光的现象。
具体的,配向膜之间的液晶材料会因分子间作用力而达到定向的效果,如果想控制液晶分子并按照特定角度排列,可利用配向滚轴的摩擦方向形成预定的倾斜角,可对液晶分子的形成角度进行调整,如此可形成不同的驱动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对应的调整。
由于配向膜是对液晶层进行控制及调整,因此需要在本实施例中的控光液晶层6与显示液晶层3的两侧均设置配向膜,并根据预定的驱动模式及液晶的倾斜角设定配向膜。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在控光液晶层6的两侧与显示液晶层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配向膜,从而能够对液晶分子形成有效的控制及调整,便于对液晶分子调整至预定的角度及方向,有利于按照预定的驱动模式形成发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请参阅图6,显示模组100包括背光模组50,背光模组50设置于控光模组30远离显示面板40的一侧,背光模组50被配置为提供光线,光线依次经过控光模组30和显示面板40后出射。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背光模组50可以采用侧向背光源的形式,相较于设置成正向背光源,侧向背光源能够进一步减小显示模组100的厚度,有利于显示模组100整体的减薄。
其中,背光模组50具体包括框体和背光组件,背光组件设置于框体中,背光组件可以具体包括背光源、超微距多晶体结构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DBEF)、扩散膜(Diffuser film,DIF)、导光层(Light Guide Plate,LGP)以及反射膜等膜层(图中未具体示出)。
考虑到显示模组100的减薄设计,因此通常采用侧向背光源以减少设置的层数,背光源发出的光由上述导光层导出,可选地,导光层可以采用有机玻璃,即亚克力材质(PMMA)。
根据对亮度的不同需求,在导光板上可设置增亮膜,所设增亮膜的层数可根据不同的亮度进行调整,通常导光板相较于增亮膜更厚一些,可选地,导光板厚度为1-2mm,增亮膜厚度为0.1-0.2mm。
由于光线呈发散式,所以通常在导光板的下侧设置反射层,以对光线进行反射并收集利用,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上述的背光组件设置于框体中,可选地,背光模组50中的框体具体包括底板和边框,整体围合形成盒体结构,背光组件整体设置于其中的容纳空间中,框体包围住背光组件。
通过背光模组50发出光线,光线由下而上依次经过控光模组30及显示面板40,最终形成不同颜色的色光后由显示面板40的出光面出射,完成混色后形成彩色显示。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100,通过设置背光模组50,为显示模组100整体提供了发光源,从而形成LCD显示,为整体结构提供了光线来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1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如图7所示,本申请提出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一种平板电脑。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通过将控光模组中的控光液晶层利用第一偏光层直接与显示面板接触连接,使得显示模组整体形成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中将控光与显示功能结合为一体,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减少对液晶盒的分别加工流程,从而降低了由于液晶盒分体拼装造成的工艺难度,简化了整体的工艺流程,便于显示模组的生产制造,不仅如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直接通过控光器件层调节光线,减少了对原有部分玻璃基板和偏光片的使用,从而有利于实现对显示模组的减薄,满足现如今产品的减薄化发展趋势,同时还减少了材料的用量,降低了显示模组的制造成本。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光模组,包括控光器件层以及控光液晶层,所述控光模组具有预定的厚度,所述控光液晶层设置于所述控光器件层自身厚度方向上的一侧;
显示面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控光液晶层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背离所述控光器件层的一侧,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层,所述第一偏光层位于所述显示面板靠近所述控光液晶层的一侧且直接与所述控光液晶层接触;
其中,所述控光模组通过所述控光器件层调节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色滤光层、显示液晶层以及显示器件层,所述显示液晶层设置于所述彩色滤光层与所述显示器件层之间,所述显示器件层位于所述显示液晶层与所述控光液晶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偏光层,所述第二偏光层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远离所述控光模组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色滤光层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偏光层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件层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一偏光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模组还包括第三偏光层,所述第三偏光层位于所述控光器件层远离所述控光液晶层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光器件层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三偏光层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控光液晶层的两侧与所述显示液晶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配向膜,所述配向膜被配置为控制液晶分子排列的方向及提供液晶预倾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控光模组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背光模组被配置为提供所述光线,所述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控光模组和所述显示面板后出射。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1487749.4A 2022-11-25 2022-11-25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7743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7749.4A CN115774351A (zh) 2022-11-25 2022-11-25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7749.4A CN115774351A (zh) 2022-11-25 2022-11-25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4351A true CN115774351A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90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7749.4A Pending CN115774351A (zh) 2022-11-25 2022-11-25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4351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7320A (ja) * 1984-03-16 1984-10-2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体
CN106932952A (zh) * 2017-05-04 2017-07-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190285936A1 (en) * 2018-03-19 2019-09-19 A.U. Vista,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0297367A (zh) * 2019-06-27 2019-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487824A (zh) * 2020-05-2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1736393A (zh) * 2020-07-24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液晶显示组件
CN112799244A (zh) * 2019-11-13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102925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65289A (zh) * 2021-03-24 2021-06-15 成都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调光方法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7320A (ja) * 1984-03-16 1984-10-24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体
CN106932952A (zh) * 2017-05-04 2017-07-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190285936A1 (en) * 2018-03-19 2019-09-19 A.U. Vista,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0297367A (zh) * 2019-06-27 2019-10-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2799244A (zh) * 2019-11-13 2021-05-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102925A1 (zh) * 2019-11-29 2021-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87824A (zh) * 2020-05-27 2020-08-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和显示装置
CN111736393A (zh) * 2020-07-24 2020-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液晶显示组件
CN112965289A (zh) * 2021-03-24 2021-06-15 成都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调光方法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14819B2 (en) Displays with integrated backlighting
KR100672137B1 (ko) 조명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8913216B2 (en) Striped diffus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adjustable viewing angle employing the striped diffuser
JP3692445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60088397A (ko)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040065416A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110543052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10028142A (ko) 백라이트의 반사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US779169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792104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WO2015000191A1 (zh) 基于双层液晶法布里珀罗滤波器模组的显示装置
US857046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fabric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KR20020073278A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KR20140026187A (ko) 베젤이 최소화된 액정표시소자
KR101331814B1 (ko) 편광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JPH1129571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179684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5774351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580094B2 (en) Transreflective LCD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8009453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black/whi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JP4048725B2 (ja)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0962704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00044026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50037237A (ko) Led 백라이트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소자
KR20070106262A (ko)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