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3569B -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73569B CN115773569B CN202310091600.2A CN202310091600A CN115773569B CN 115773569 B CN115773569 B CN 115773569B CN 202310091600 A CN202310091600 A CN 202310091600A CN 115773569 B CN115773569 B CN 1157735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ilation
- ocean platform
- ventilation system
- change amount
-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5569 Gou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23 psychological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静态耦合矩阵;以及,基于虚拟控制量和静态耦合矩阵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下一时刻的风阀角度改变量。这样,能够解决现有风量控制方法过度依赖海洋平台通风系统模型、无法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弊端,并且不仅能使得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稳定后各区域通风量达到预设风量,还能保证整个风量调节动态过程的平稳性,更符合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实际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控制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平台通风系统作为海洋平台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主要功能是为平台内各舱室提供一个舒适的空气环境。由于海洋平台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平台工作人员的时间绝大多数都是在室内中度过。因此,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成为了影响平台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而也成为了海洋平台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海洋平台大多采用集中式多区域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即多个舱室或区域共用一个空气处理装置,然后利用通风管道将处理好的风送至各个舱室,并通过改变各舱室出风口处风阀角度控制其通风量。然而,由于每个舱室的分支管道都连接至主管道,甚至有时分支管道又相互交错连接,这使得通风管道内部的气流关系变得非常复杂,每个舱室的通风量不再只受本舱室风阀控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风阀本身的非线性特性,使得各舱室风阀与其通风量之间表现出很强的耦合以及非线性关系。例如,若需要改变舱室通风量,在对舱室风阀角度进行控制时将会引起舱室的通风量的减小;再例如,若需要改变舱室通风量,在对舱室风阀角度进行控制时将会引起舱室的通风量的增大。这种复杂的耦合以及非线性关系使得很难将各舱室通风量准确地调节至预设风量,从而使得海洋平台通风系统无法将舱室空气环境维持在一个令人舒适的范围,进而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效率。
针对此问题,有些文献提出了基于数据-物理混合驱动的风量控制方法、基于管道分支模型的风量控制方法等。上述方法经过验证都能实现不错的风量控制效果,但这类方法本质上是基于模型的方法,均希望能通过建立精确通风管道模型(包括风阀非线性特性以及各分支管道内气流的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各区域通风量的精确控制。这类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只能适用于小型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若通风区域数量增加,管道结构复杂度增大,模型精确度将无法保证。而海洋平台由于占地面积受限,经常是每一层共用一个海洋平台通风系统,舱室数量多,上述方法并不适用。此外,这些方法并没有关注风量调节的动态过程,只能保证风量稳定后达到预设风量,而在实际系统中应尽可能的保证各区域通风量平稳地变化到预设风量。
因此,需要设计开发一种不依赖于通风管道模型、可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并且能保证风量调节具有良好动态过程的风量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能够解决了现有风量控制方法过度依赖海洋平台通风系统模型、无法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弊端,并且不仅能使得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稳定后各区域通风量达到预设风量,还能保证整个风量调节动态过程的平稳性,更符合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实际需求。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静态耦合矩阵;以及,基于所述虚拟控制量和所述静态耦合矩阵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下一时刻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其中,;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原角度;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分别表示的阶导数;为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数学关系的阶次,由风阀本身特性确定;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对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产生影响的大小;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满足的综合效应,包括自身动力学以及其余区域气流变化所产生的耦合作用。
在上述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包括:从当前采样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确定下一时刻的扰动估计值为:
在上述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包括:
在上述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所述静态耦合矩阵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给出了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与其对应的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照该方法提供的关系进行计算,在遇到具有复杂耦合以及非线性关系的舱室痛风情况下,能够科学平稳地改变各区域通风量到预设风量,更符合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实际需求;同时,利用该方法能够根据海洋平台的具体情况对各项参数进行相应调整,解决了现有风量控制方法过度依赖海洋平台通风系统模型、无法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弊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说明书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的自抗扰解耦控制方案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总体控制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图1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0,获取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
这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主要从以下角度出发:海洋平台通风系统中难以准确实现风量控制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域的各个风阀与风量之间相互耦合,且耦合关系非线性变化,本质上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耦合系统。因此,若能将上述复杂的耦合关系进行解耦,使得各区域通风量只受到本区域风阀的控制后再进行风量控制,那么此时风量调节问题将变成了多个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问题,从而很容易设计控制器。基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在不依赖于模型的情况下针对海洋平台通风系统中的强耦合、且耦合关系非线性变化的情况进行解耦。
其中,;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原角度;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分别表示的阶导数;为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数学关系的阶次,由风阀本身特性确定;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对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产生影响的大小;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满足的综合效应,包括自身动力学以及其余区域气流变化所产生的耦合作用。
其中,;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原角度;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分别表示的阶导数;为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数学关系的阶次,由风阀本身特性确定;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对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产生影响的大小;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满足的综合效应,包括自身动力学以及其余区域气流变化所产生的耦合作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的自抗扰解耦技术来源于自抗扰技术,并在其基础上做了技术扩展使之更适配上述问题。下面介绍技术扩展方法以及理论依据。
自抗扰技术针对具有个输入个输出的耦合系统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解耦控制方案,其中,为被控系统的实际控制量,为虚拟控制量,为被控量,为被控量的设定值。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的自抗扰解耦控制方案的示意图。
自抗扰控制器可以将被控对象在受外界扰动的情况下,将系统补偿为同阶积分串联型环节。因此,针对多控制通道耦合系统,可以将不同控制通道间的耦合影响作为外部扰动补偿掉。
对式(1)来说,经自抗扰控制器补偿后,成为具有形如式(2)数学模型的系统;
这样,原本一个同时具有动态耦合和静态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就变成了如式(3)的系统,每个控制通道互不影响,并且每个控制通道输入输出之间均为简单积分串联型。这时,再对此系统设计一个简单比例微分控制器即可实现很好的动态过程以及稳态性能。然后再将控制器输出通过的关系转换成实际控制量。上述就是自抗扰控制器提出的解耦方案。
步骤S120,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
这里,在步骤S110中获得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是指希望通风系统各区域达到的通风量改变量,则在步骤S120中需要不断计算出各区域每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进而控制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达到此预设值,而这个控制量需要根据上一时刻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计算得到。也就是,步骤S120中的通风量改变量与步骤S110中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系统的输入量定义为各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输出为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则步骤S110中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就是输出的设定值,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每一时刻改变输入量,即各区域风阀角度改变量,可以让系统的输出量,即各区域通风量改变量达到这个设定值。
表示阶乘,具体数值根据实际系统调试得到;,为控制器增益参数,满足,,具体数值根据实际系统调试得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具有个区域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说,由于通过自抗扰技术每个控制通道均补偿为了积分串联型,因此每个区域的自抗扰控制器完全相同,均通过以上算法确定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
因此,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包括:从当前采样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确定下一时刻的扰动估计值为:
这里,由于使用自抗扰技术虽然不依赖于过多的数学模型信息,但需要知道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的阶次,即公式(1)中的,针对此问题,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利用矩阵判秩定阶法来确定海洋平台通风系统数学模型阶次。
其中,上述与之间的脉冲响应序列获得的具体方法为:将所有区域风阀均调节至全关;随机选定一个通风区域,使其风阀角度从全关快速调至全开,待通风区域通风量改变量开始变化后,再将风阀角度快速调至全关,同时测量该通风区域通风量改变量的动态变化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只需对随机选定的某一个通风区域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进行模型阶次判定即可,其余通风区域模型阶次均与此结果相同。这是因为在保持其余通风区域的风阀角度全关的情况下,选定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关系只与其本身风阀特性相关,而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通常使用同一种风阀,因此各区域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模型阶次相同。
因此,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计算虚拟控制量包括:根据矩阵判秩定阶法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数学阶次。
并且,在上述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根据矩阵判秩定阶法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数学阶次包括:获得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的脉冲响应序列;基于所述脉冲响应序列构造矩阵为:
步骤S130,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静态耦合矩阵。
针对此问题,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在上述解耦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极限学习机拟合静态耦合矩阵的方法。该方法可行的理论依据在于:由于自抗扰技术的特点,使得上述解耦控制对于静态耦合矩阵的精度要求并不高,即使有百分之几十的误差,但只要保证可逆,对解耦效果影响并不大。并且即使出现瞬时不可逆的情况,也可在附近近似找一个可逆矩阵代替。因此,虽然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并不能得到静态耦合矩阵的精确数值,但对于自抗扰技术而言,影响并不大。
拟合静态耦合矩阵具体方法包括:
因此,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所述静态耦合矩阵包括:获得包括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风阀角度,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的训练数据集;计算每一组训练数据集所对应的静态耦合矩阵,对中各元素有以训练数据集中各区域风阀原角度、风阀角度改变量为输入数据,以对应的静态耦合矩阵各元素为输出数据,计算所述极限学习机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重向量。
步骤S140,基于所述虚拟控制量和所述静态耦合矩阵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下一时刻的风阀角度改变量。也就是,根据步骤S120得到的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和步骤S130得到的静态耦合矩阵,就可以根据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实际控制量。
这样,通过每一时刻控制改变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就可以按照需要达到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如图3所示。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总体控制示意图。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已知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可以通过将预设通风量与实际通风量做差得到各区域预设通风量改变量,再使用上述方法使得各区域通风量改变量达到上述预设通风量改变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从解耦的角度出发解决风量控制问题,充分利用了自抗扰技术对模型信息要求不高的优点,有效解决了现有风量控制方法极度依赖精确模型的问题,使得方法具体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用于海洋平台上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除此之外,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基于自抗扰解耦技术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还关注到了风量调节的动态过程,能保证各区域通风量稳定调节至预设风量,更加符合实际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需求。
首先,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不依赖于模型、可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的风量控制方法。也就是,相比于现有的极度依赖精确通风管道模型的风量控制方法,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通过使用自抗扰技术将风阀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未知、复杂、非线性耦合的数学模型补偿成为已知、简单的同阶积分串联型,然后再对通风量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避免了对管道模型信息的过度依赖,因此方法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可推广至大规模海洋平台通风系统。
其次,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保证可风量调节的平稳性。也就是,由于现有技术只能保证在海洋平台通风系统稳定后通风量达到预设风量,并未关注中间的动态过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由于将风阀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数学模型补偿成为同阶积分串联型关系,然后再调节控制器参数,能使得风量调节同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以及稳态性能。
另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也实现了风量控制思路的创新。也就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创新性地将风量控制问题看作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耦合问题,对系统进行解耦控制之后再进行风量控制。所提方法将为其他领域内类似的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的另一示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也可以首先拟合静态耦合矩阵,再设计自抗扰控制器来计算虚拟控制量。也就是,如上所述的如图1所示的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中的步骤S120和步骤S130的顺序可以互换。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申请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申请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3)
1.一种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预设通风量改变量;
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当前时刻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
通过极限学习机拟合静态耦合矩阵;以及
基于所述虚拟控制量和所述静态耦合矩阵确定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下一时刻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其中,;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 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原角度;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分别表示的阶导数;为风阀角度改变量与通风量改变量之间数学关系的阶次,由风阀本身特性确定;表示第个区域的风阀角度改变量对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产生影响的大小;表示第个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所满足的综合效应,包括自身动力学以及其余区域气流变化所产生的耦合作用;
其中,基于自抗扰解耦从所述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各区域的通风量改变量以及虚拟控制量计算各区域下一时刻的虚拟控制量包括: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91600.2A CN115773569B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91600.2A CN115773569B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73569A CN115773569A (zh) | 2023-03-10 |
CN115773569B true CN115773569B (zh) | 2023-05-02 |
Family
ID=8539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91600.2A Active CN115773569B (zh) | 2023-02-10 | 2023-02-10 |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735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22633B (zh) * | 2023-10-08 | 2024-02-20 | 中国海洋大学 | 船舶或海洋平台用预制式舱室通风系统通风控制方法 |
CN117450637B (zh) * | 2023-12-25 | 2024-03-19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分层优化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R1004615B (el) * | 2003-05-30 | 2004-06-25 | Νικολαος Ανδριανου Συγριμης | Εξυπνος και ευελικτος ρυθμιστης κλιματος για ολοκληρωμενη διαχειριση |
US7797080B2 (en) * | 2004-06-14 | 2010-09-14 | Ogd V-Hvac Inc. | Opto-programmed HVAC controller |
US10061274B2 (en) * | 2014-12-16 | 2018-08-28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ntroller |
CN107132764A (zh) * | 2017-05-12 | 2017-09-05 | 西北工业大学 | 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的碎片抓捕后轨道转移控制方法 |
CN111059690B (zh) * | 2019-11-04 | 2021-03-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变风量空调的内模解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12558485B (zh) * | 2020-12-29 | 2022-02-01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适用于多区暖通空调的分布式自适应温度预测控制方法 |
CN114265306B (zh) * | 2021-12-24 | 2022-09-13 | 中国海洋大学 | 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在线风平衡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CN115493277A (zh) * | 2022-10-25 | 2022-12-20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在线抗扰辨识器的太阳能新风温度控制系统 |
-
2023
- 2023-02-10 CN CN202310091600.2A patent/CN11577356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73569A (zh) | 2023-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73569B (zh) | 基于自抗扰解耦的海洋平台通风系统风量控制方法 | |
Jiang et al. | Dual-rate operational optimal control for flotation industrial process with unknown operational model | |
Liu et al. | Adaptive predefined performance control for MIMO systems with unknown direction via generalized fuzzy hyperbolic model | |
Mandal | Introduction to control engineering: Modeling, analysis and design | |
CN108803336B (zh) | 一种航空发动机自适应lqg/ltr控制器设计方法 | |
CN107632524A (zh) | 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11520878A (zh) | 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空调温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579962B (zh) | 基于神经网络的涡扇发动机推力预测方法及控制器 | |
CN115494892B (zh) | 高空模拟试车台进气环境模拟系统解耦控制方法 | |
Schwingshackl et al. | LoLiMoT based MPC for air handling units in HVAC systems | |
CN106532691B (zh) |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单区域电力系统频率复合控制方法 | |
Setayesh et al.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inimum-order & full-order observers in robust control of the air handling units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 | |
CN114265306A (zh) | 海洋平台通风系统在线风平衡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
CN110362103B (zh) | 分布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姿态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 |
Lymperopoulos et al. | Distributed adaptive control of air handling units for interconnected building zones | |
Foo et al. | On reproducing existing controllers as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ers | |
CN112731801B (zh) | 一种对称死区非线性的自适应动态面输出反馈控制方法 | |
Ettouil et al. | Synergetic control for HVAC system control and VAV box fault compensation | |
CN111459028A (zh) | 航空发动机最大推力状态降保守性二自由度μ控制器 | |
Kersten et al. | LMI-based Observer Approach For an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a Solid Oxide Fuel Cell | |
Subramaniam et al. | Nonlinear Observer-based Fault Diagnosis for a Multi-Zone Building | |
Zaher et al. | Robust control of room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using advanced nonlinear inverse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optimisation | |
Baek et al. | Adaptive fuzzy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for the nonlinea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Bao et al. | Dissipativity and passivity | |
Wu et al. |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thermal comfort and indoor air quality in livestock stab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