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71116A - 扳手 - Google Patents

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71116A
CN115771116A CN202111046935.XA CN202111046935A CN115771116A CN 115771116 A CN115771116 A CN 115771116A CN 202111046935 A CN202111046935 A CN 202111046935A CN 115771116 A CN115771116 A CN 115771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jaw
wrench
clamping jaw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69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
王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Great Star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Great Star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Great Star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Great Star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69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71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71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71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扳手,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握持件及第一调节组件,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夹爪,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之间形成夹持开口;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握持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转动;夹持开口用于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当握持件正向转动时,第一调节组件能够阻止夹持开口变大,使得夹持开口能够带动外部紧固件转动;当握持件逆向转动时,第一调节组件允许夹持开口变大,以使夹持开口能够越过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且夹持开口在越过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整个旋拧过程中,扳手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缩短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时间,能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

Description

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扳手。
背景技术
呆扳手、活动扳手等传统的扳手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使用效率低,影响作业效率,因此,有必要对扳手的结构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扳手。
本发明提供一种扳手,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握持件及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形成夹持开口;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握持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转动;
所述夹持开口用于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当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能够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带动所述外部紧固件转动;当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允许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以使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且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另一者上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第一滑道滑动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开口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后,当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夹爪,以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当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具有离开所述第二夹爪的趋势,所述第二夹爪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
作为优选,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及所述握持件,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所述夹持开口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使得所述夹持开口弹性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件使得所述握持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正向转动的趋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或伸缩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台阶面,所述握持件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扭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台阶面,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孔内;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及所述握持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块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块的抵接块,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均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握持件转动,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一抵接处;所述抵接块在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处,在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具有离开所述第一抵接处的趋势,以使所述第二夹爪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抵接处上设置让位部,所述让位部向远离所述抵接块的一侧倾斜或凹陷,所述让位部用于在所述抵接块逆向转动时让位,以使所述抵接块在逆向转动时具有离开所述第一抵接处的趋势。
作为优选,所述让位部包括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一侧的内壁为第一抵持面,所述抵接块能够在逆向转动时伸入所述第一配合凹槽中,并在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面。
作为优选,所述让位部还包括第二配合凹槽,且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凹槽的内壁为第二抵持面,所述抵接块能够在逆向转动时伸入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中,并在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为弧形凹槽;及/或,所述抵接块在相对背离所述握持件的一侧为弧形面;及/或,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还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在所述安装块转动时给所述安装块让位;及/或,所述握持件上设置有抵接壁,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二抵接处,所述第二抵接处与所述抵接壁相对设置且能够相互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爪包括第一支撑部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爪包括第二支撑部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夹持开口;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安装块、所述抵接块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两个所述安装块、两个所述抵接块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背离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移动部及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于供用户握持;所述移动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相对背离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块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侧壁,且所述第一夹爪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握持部、所述移动部、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为一体成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扳手,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握持件及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夹爪上设有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爪上设有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之间形成夹持开口;所述握持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握持件运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能够在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及所述第二夹爪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自由往复滑动,以调节所述夹持开口的大小;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夹爪之间相互接触,至少所述第二夹爪向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面方向的运动直接或间接地被所述第二调节组件限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爪上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并形成所述非调节状态。
作为优选,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能够向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夹爪的方向滑动,以使所述夹持开口缩小。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滑动,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抵接的趋势,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为单向棘齿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齿相啮合的第二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卡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及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卡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及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互配合,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沿第二预设轨迹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滑动,以使所述夹持开口变小;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相互配合,阻碍所述第二定位部沿第二预设轨迹的反向相对于第一定位部滑动,以阻碍所述夹持开口变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销,所述配合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转动销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转动销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调节件转动;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握持件凸设。
作为优选,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均被限制。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爪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为非圆形;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滑槽内转动,以在所述调节状态与所述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滑槽内自由往复移动,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滑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配合段及非配合段,所述配合段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配合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移动,以使所述配合段或所述非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配合段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并形成所述非调节状态,所述非配合段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并形成所述调节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为齿配合固定,所述配合件包括啮合段及非啮合段,所述啮合段形成所述配合段,所述非啮合段形成所述非配合段,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啮合段上设置有第三卡齿;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啮合段上的所述第三卡齿与所述第一卡齿相互啮合;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非啮合段对应于所述第二滑道,且所述配合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齿及所述第三卡齿均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卡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滑道相对的两侧,两组所述第三卡齿分别设置于所述啮合段相对背离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固设于所述握持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件在相对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供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方向凸设有凸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爪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设置按压面,且所述按压面朝向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按压面为弧面;及/或,所述按压面上设置有防滑纹路;及/或,所述第一夹爪还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面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扳手还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置于所述握持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扳手,包括:
第一夹爪,其上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且与所述第一夹爪之间形成夹持开口;
握持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滑动及转动;
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块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块的抵接块,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被配置为与所述握持件同步运动;以及,
第二调节组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离或接触;
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分离时,所述夹持开口的大小可自由调节;
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所述握持件在正向转动时,所述抵接块抵接于所述第二夹爪并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带动所述外部紧固件转动;所述握持件在逆向转动时带动所述抵接块转动,所述抵接块具有离开所述第二夹爪的趋势并允许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以使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且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销及配合件,所述配合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转动销转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配合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接触的状态;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的相向运动被允许,相背运动被阻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为单向棘齿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齿相啮合的第二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卡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及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卡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及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能够相向运动,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的相背运动被阻止。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销为柱状,所述转动销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配合件开设有与所述转动销形状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配合件套设所述转动销。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件上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弹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滑道的周壁;及/或,所述配合件在转动至极限位置时,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二滑道的一侧并止挡所述调节件继续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销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转动销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以与所述第二滑道的内壁接触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滑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弧形槽,所述转动销能够固定在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转动销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调节件转动;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握持件凸设。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配合段及非配合段,所述配合段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配合件相对于所述安装块上滑动,以使所述配合段或所述非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配合段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所述非配合段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为齿配合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握持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扳手使用方便、灵活性高,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六角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扳手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扳手的正视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扳手在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扳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扳手中抵接块转动至第一配合凹槽内时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第一夹爪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扳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X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4所示扳手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三中扳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三中第一夹爪和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四中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5所示扳手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100、扳手;101、夹持开口;10、第一夹爪;11、第一支撑部;111、按压面;112、凸出部;12、第一夹持部;121、第一夹持面;13、第二滑道;130、第一定位部;131、第一卡齿;1311、第一导向面;1312、第一止挡面;132、滑槽;14、台阶面;15、第一滑道;20、第二夹爪;21、第二支撑部;211、初始抵接部;212、第二配合凹槽;2121、第二抵持面;213、第一配合凹槽;2131、第一抵持面;2132、引导面;214、让位槽;215、第二抵接处;22、第二夹持部;221、第二夹持面;23、滑动块;30、握持件;31、移动部;301、第一凹槽;311、抵接壁;312、第一孔;32、握持部;33、销子;40、第一调节组件;41、安装块;42、抵接块;43、销轴;50、第二调节组件;51、调节件;511、安装部;512、转动部;52、转动销;53、配合件;530、第二定位部;531、第一凸块;5311、第二卡齿;53111、第二导向面;53112、第二止挡面;5312、第二孔;532、安装座;533、配合段;5331、第三卡齿;534、非配合段;535、抵接部;536、凸缘;54、滑块;60、第一弹性件;70、第二弹性件;80、第三弹性件;200、外部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连接于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便于说明,基于图2(或图4)中正视图的扳手100,以垂直于图2(或图4)平面且穿过夹持开口101处的直线为转动轴,在图2(或图4)平面内中扳手100绕转动轴以顺时针方向(α方向)转动定义为正向转动,在图2(或图4)平面内扳手100绕转动轴以逆时针方向(β方向)转动为逆向转动。
请参阅图1及图5,扳手100是一种用于常用的手动工具,用于对外部紧固件200施加扭矩,从而将外部紧固件200旋紧或者旋松。可以理解,外部紧固件200通常指螺母,例如六角螺母、八角螺母等,当然,外部紧固件200也可以是其他零件,只要是需要通过扳手100进行旋转的零件均可。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中的部分外部紧固件200以六角螺母为例进行描述,其中,六角螺母的对边如图1中s所示,将六角螺母的对角如图1中e所示。可以理解,对于六角螺母来说,六角螺母的对边为小尺寸部位,六角螺母的对角为大尺寸部位。
传统的扳手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为了向紧固件施加同一方向的扭矩,往往受到转动方向上空间的限制,需要在旋拧一定角度后将扳手脱离紧固件,然后调整夹持开口相对于紧固件的角度,重新使扳手与紧固件配合后再次旋拧紧固件。这意味着用户需反复进行将扳手与紧固件分离后再配合的操作,增加了用户操作所需的时间,用户使用不便。
此外,传统的扳手中,虽然活动扳手能够调节其夹持开口以适配多种规格的外部紧固件,但是活动扳手中涡轮结构的调节速度缓慢,不能快速调节夹持开口的大小。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两个技术问题,共提供了四个实施例,其中,实施例一中的扳手100在旋拧外部紧固件200时,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的扳手100不仅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还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使得夹持开口101能够大范围调整,以适用于更大尺寸范围的外部紧固件200。
说明书附图中,图2至图3为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4至图12为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13至图14为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图15至图18为实施例四的示意图。下面首先介绍实施例一。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2及图3,扳手100包括第一夹爪10、第二夹爪20、握持件30及第一调节组件40。第二夹爪2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夹爪10,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形成夹持开口101(可参阅实施例二的图5、图8,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夹持开口101的结构大致相同),握持件30用于供用户握持。第一调节组件40设置于握持件30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10转动,从而握持件30和第一调节组件40能相对于第一夹爪10同步转动。
本实施例中,夹持开口101的初始状态为闭合,如图2所示。在使用时,首先逆向转动(如图2中β方向所示)握持件30,使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的夹持开口101张开。夹持开口101用于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当握持件30正向转动(如图2中α方向所示)时,第一调节组件40能够阻止夹持开口101变大,夹持开口101保持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对边的状态,此时用户施加正向转动的扭矩,夹持开口101能够带动外部紧固件200转动。当握持件30逆向转动时,第一调节组件40允许夹持开口101变大,此时用户施加逆向转动的扭矩,夹持开口101能够被六角螺母的对角撑大并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角,使得扳手100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回转。夹持开口101在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角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对边的状态,以进行下一次正向转动的旋拧操作。整个旋拧过程中,扳手100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缩短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时间,能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开口101夹持外部紧固件200是指,夹持开口101以合适的大小与外部紧固件200对接,此时,夹持开口101的周壁不对外部紧固件200施加外力。夹持开口101夹紧外部紧固件200是指,夹持开口101的周壁能够对外部紧固件200施加弹性夹紧力,以弹性夹紧外部紧固件200。
本实施例中,夹持开口101的初始状态为闭合,以夹持小规格的外部紧固件200。当然,根据不同需求,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开口101的初始状态也可以为张开,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第一夹爪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1和第一夹持部12,第一夹持部12相对靠近第二夹爪20的一侧设有第一夹持面121。第二夹爪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支撑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第二支撑部21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1,第二夹持部22相对靠近第一夹爪10的一侧设有第二夹持面221。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之间形成夹持开口1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上设置有第一滑道15,第二支撑部21上设置有与第一滑道15相配合的滑动块23,以使第二夹爪20沿第一预设轨迹(图1中δ所示)相对于第一夹爪10滑动。如此设置,第二夹爪20能够沿第一滑道15在第一夹爪10上滑动,滑动路径稳定可控。此外,当用户向握持件30施加正向转动的扭矩时,第一滑道15还能在垂直于第一预设轨迹的方向起到止挡滑动块23的作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夹爪20上设置第一滑道15,在第一夹爪10上设置与第一滑道15相配合的滑动块23,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开口101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的对边后,当握持件30正向转动时,第一调节组件40抵接于第二夹爪20,以阻止夹持开口101变大,夹持开口101能够带动六角螺母转动;当握持件30逆向转动时,第一调节组件40具有离开第二夹爪20的趋势,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夹持开口101逆向转动至六角螺母的对边时被撑大,使得夹持开口101能够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边。
第一调节组件40包括安装块41及设置于安装块41的抵接块42,安装块41设置于握持件30,安装块41及抵接块42均被配置为能够随握持件30转动。第二夹爪20的第二支撑部21上设置有第一抵接处(未标号)。抵接块42在握持件30正向转动时抵接于第一抵接处,在握持件30逆向转动时具有离开第一抵接处的趋势,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夹持开口101能够被六角螺母的对角撑大,从而能够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角。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夹持开口101是在六角螺母的撑开作用下变大的,抵接块42在逆向转动时并不一定能够离开第一抵接处,但是具有离开第一抵接处的趋势,使得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能够相互滑动。此外,第一夹持面121、第二夹持面221与六角螺母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摩擦力,以避免夹持开口101与六角螺母在相对转动时打滑。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抵接块42凸设于安装块41;安装块41、抵接块42及握持件30为一体式结构,三者一体成型。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三者也可以分体成型后固定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扳手10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60(可参阅实施例二的图10、图11,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弹性件60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一弹性件60连接于第一夹爪10及握持件30,夹持开口101在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角后,夹持开口101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对边的状态。
可以理解,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扳手1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对边的状态,例如通过用户通过向握持件30施加正向转动的力矩复位,此时可以省略第一弹性件6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60除了复位作用外,还能够使得夹持开口101弹性夹紧外部紧固件200。具体而言,夹持开口101以合适的尺寸夹持外部紧固件200后,此时逆向转动握持件30,抵接块42离开第二夹爪20上的第一抵接处,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此时,用户能够推动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中的一者,使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相向运动,夹持开口101能够进一步减小。当用户减小或撤销外力后,抵接块42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正向转动,第一弹性件60施加至握持件30上的弹性作用力能够通过抵接块42与第一抵接处的抵接传递至第二夹爪20,使得抵接块42与第二夹爪20弹性抵接,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夹持开口101能够弹性夹紧外部紧固件200。
由上可知,在本发明中,扳手100的使用方式有至少两种,第一种是只要夹持开口101与外部紧固件200对接并夹持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夹持开口101与外部紧固件200之间没有夹紧力,只是普通的夹持,并且在转动时能够向外部紧固件200施加扭矩。第二种是本发明特有的使用方法,即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夹持开口101能够弹性夹紧外部紧固件200,以提高扳手100在旋拧外部紧固件200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在扳手100采用第二种使用方法时,握持件30在逆向转动时,夹持开口101依然能够变大以越过外部将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并且在越过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依然能够弹性夹紧外部紧固件200,整个旋拧过程中,夹持开口101依然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
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60使得握持件3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正向转动的趋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60为扭簧。第一调节组件40还包括销轴43,销轴4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安装块41,扭簧套设销轴43并位于两个安装块41之间,扭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夹爪10,另一端连接于握持件30。
具体而言,第一夹爪10在相对远离握持件30的一侧设置有台阶面14(可参阅实施例二的图9、图10,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台阶面14的结构大致相同),扭簧的一端抵接于台阶面14,握持件30上开设有第一孔312,扭簧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孔312内。可以理解,扭簧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抵接或连接于第一夹爪10;第一孔312可以是通孔或盲孔。
当然,第一弹性件60也可以是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实施例四中采用伸缩弹簧。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60的复位作用和弹性夹紧作用均是通过“第一弹性件60使得握持件3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正向转动的趋势”实现的,集成性较好。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两个弹性件分别实现这两种作用,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处包括初始抵接部211,初始抵接部211为平面状且大致垂直于第一预设轨迹,初始抵接部211位于第一抵接处相对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当扳手100未处于使用状态,且未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抵接块42能够抵接于初始抵接部211。作为优选,抵接块42与初始抵接部211之间为线接触,以便于抵接块42快速给第二夹爪20让位。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初始抵接部211也可以不垂直于第二夹爪20;初始抵接部211也可以不采用平面结构;初始抵接部211还可以替换成为一个抵接点或抵接线,与抵接块42之间点接触或线接触。
进一步的,第一抵接处上设置让位部(未标号),让位部向远离抵接块42的一侧倾斜或凹陷,在抵接块42逆向转动时,让位部能够更加快速地让位,以使抵接块42在逆向转动时更加快速地具有离开第一抵接处的趋势,从而夹持开口101能够被六角螺母的对边快速撑大,扳手100回转的过程更加快速、顺滑。
作为优选,让位部包括第一配合凹槽213,第一配合凹槽213相对靠近握持件30一侧的内壁为第一抵持面2131,当握持件30逆向转动后,抵接块42能够伸入第一配合凹槽213中,随后在正向转动时,抵接块42能够抵接于第一抵持面2131,并向第二夹爪20施加正向扭矩。
进一步的,第一配合凹槽213相对远离握持件30一侧的内壁为引导面2132,当夹持开口101的尺寸小于六角螺母对边的尺寸时,可以先将第一夹爪10抵接在六角螺母上,逆向转动握持件30,若握持件30逆向转动的角度使得抵接块42能够接触到引导面2132,则抵接块42在引导面2132的引导下,能够带动第二夹爪20沿第一预设轨迹向远离第一夹爪10的方向运动,便于六角螺母伸入夹持开口101中;随后再正向转动握持件30,抵接块42转动至第一抵持面2131,并通过第一抵持面2131带动第二夹爪20沿第一预设轨迹向靠近第一夹爪10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200。
进一步的,让位部还包括第二配合凹槽212,第二配合凹槽212也向远离抵接块42的一侧凹陷,第二配合凹槽212位于初始抵接部211与第一配合凹槽213之间,且第二配合凹槽212两侧的周壁分别连接于初始抵接部211以及第一配合凹槽213一侧的周壁。第二配合凹槽212的内壁为第二抵持面2121,当握持件30逆向转动后,抵接块42能够伸入第二配合凹槽212中,随后在正向转动时,抵接块42能够抵接于第二抵持面2121,并向第二夹爪20施加正向转动的扭矩。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让位部不一定是凹槽,也可以是倾斜面,只要抵接块42能够通过让位部更加快速地给第二夹爪20让位即可。
作为优选,第二配合凹槽212为弧形凹槽。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配合凹槽21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第二配合凹槽212能够供抵接块42伸入,并在握持件30正向转动时,第二配合凹槽212的内壁供抵接块42抵接即可。
进一步的,抵接块42在相对背离握持件30的一侧为弧形面,使得抵接块42能够在伸入与第二配合凹槽212或第一配合凹槽213时能加顺滑;并且能够更好地与第一抵持面2131或第二抵持面2121相互配合。
更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21上还设有让位槽214,让位槽214用于在安装块41转动时给安装块41让位。
作为优选,第二支撑部21上还设置有第二抵接处215,握持件30包括固定连接的移动部31及握持部32,移动部31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夹爪10,第一调节组件40设置于移动部31,握持部32用于供用户握持;移动部31上设置有抵接壁311,第二抵接处215与抵接壁311相对设置且能够相互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握持件30能够通过抵接壁311与第二抵接处215的抵接向第二夹爪20传递正向转动的扭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21的侧面大致呈“7”字形或翻转后的“7”字形,上述初始抵接部211、第二配合凹槽212、第一配合凹槽213、让位槽214、第二抵接处215依次设置在第二夹爪20相对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
作为优选,第二支撑部21、安装块41、抵接块42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二支撑部21、两个安装块41、两个抵接块42均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11相对背离的两侧。如此设置,第二夹爪20的两侧受力均匀,能够提高扳手100的使用稳定性。可以理解,第二支撑部21、安装块41、抵接块42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夹爪10的一侧,同样能够实现扳手100的作用。
进一步的,握持件30包括相互连接的移动部31及握持部32,握持部32用于供用户握持;移动部31上开设有第一凹槽301(可参阅实施例二的图6,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凹槽301的结构大致相同),第一凹槽301的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11相对背离的两侧,两个安装块41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凹槽301的两个侧壁,且第一夹爪10能够在第一凹槽301内转动。
作为优选,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之间相互平行。可以理解,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之间也可以不平行,例如第一夹持面121或第二夹持面221中的一者为凸面,另一者为平面,只要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能够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200并向外部紧固件200施加扭矩即可。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面121及/或第二夹持面221上开设有V字形槽,用于夹持外部紧固件200的对角。
作为优选,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上还设置有防滑纹路。
作为优选,第一预设轨迹δ与第一夹持面121、第二夹持面221之间相互垂直。如此设置,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滑动后,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依然可以保持相互平行的状态,夹持开口101的内壁仍然可以与六角螺母的侧边形成面接触,接触面积较大。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滑动块23的宽度略小于第一滑道15的宽度(宽度指垂直于第一预设轨迹δ的尺寸)。如此设置,既能够保证第二夹爪20的滑动路径,又使得第二夹爪20的滑动更加容易。
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的扳手中,用于实现“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大致相同,下面仅介绍区别于实施例一中的部分结构,其他相同结构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0和图11,实施例二中,将实施例一中第一调节组件40的销轴43替换为转动销52,第一弹性件60为扭簧并套设在转动销上。具体而言,两个安装块41上均开设有通孔,转动销52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安装块41上的通孔,并且转动销52能够相对于安装块41转动。
实施例三中用于实现“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的结构大致相同,也设置了转动销,在此不做赘述。
请参阅图15及图16,实施例四中,第一弹性件60的设置方式区别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第一弹性件60为伸缩弹簧,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夹爪10及握持件30,并且伸缩弹簧的设置使握持件30相对于第一夹爪10具有正向转动的趋势。作为优选,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夹爪10及握持件30,其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勾部(未标号)及第二勾部(未标号),第一勾部穿设于第一夹爪10,第二勾部固定连接于握持件30。如此设置,第一弹性件60的安装更方便,更便于用户调整、修复或更换。当然,伸缩弹簧也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一夹爪10及握持件30,做成不可拆卸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作为优选,握持件30上固设有销子33,销子33上开设有用于供第二勾部勾设的通孔或盲孔,第二勾部连接于销子33。
可以理解,在实施例四中,实施例一中的销轴和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的转动销均可省略。
以外部紧固件200为六角螺母为例,扳手100无需离开六角螺母即可拧紧六角螺母的使用过程为:首先通过大小合适的夹持开口101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的对边(如图1中的s所示)。当需要拧紧六角螺母时,正向转动握持件30,对六角螺母的对边施加旋拧力。当用户需要将扳手100回转时,逆向转动握持件30,握持件30逆向转动时能够带动抵接块42相对于第一夹爪10及第二夹爪20转动,抵接块42具有离开第一抵接处的趋势并给第二夹爪20让位,使得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此时六角螺母的对角(如图1中的e所示)会对第一夹持面121及第二夹持面221施加反作用力并撑开夹持开口101,使得六角螺母的对角也能够越过夹持开口101。当夹持开口越过六角螺母的对角后,在第一弹性件60的弹性作用下,夹持开口101能够复位至重新夹持或夹紧六角螺母的对边。继续逆向转动握持件30,可越过多个六角螺母的对边,直至回转至用户使用舒适的角度,便于用户进行下一次正向转动。可以理解,当需要拧松六角螺母时,只需要将扳手100翻转180°后使用即可。
下面结合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针对能够实现夹持开口快速调节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功能的结构与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功能的结构相互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相关性。在介绍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时,首先介绍能够实现“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功能的结构,然后再介绍两个功能具有相关性的结构。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及图5,实施例二中,扳手100包括第一夹爪10、第二夹爪20、握持件30及第二调节组件50,其中,第一夹爪10、第二夹爪20及握持件30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赘述。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同,第二夹爪20也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夹爪10,第一夹持面121与第二夹持面221之间形成夹持开口101。
区别于实施例一,在实施例二中,握持件3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夹爪10,第二调节组件50被配置为能够随握持件30运动。第二调节组件50能够在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在调节状态下,握持件30、第二调节组件50及第二夹爪20均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10自由往复滑动,夹持开口101的大小能够被大范围调节;在非调节状态下,第二调节组件50与第一夹爪10之间相互接触,至少第二夹爪20向相对远离第一夹持面121方向的运动直接或间接地被第二调节组件50限制,夹持开口101无法变大。
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二中,为了增加结构紧凑性,第二调节组件50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块41。在非调节状态下,第二调节组件50与第一夹爪10相互接触,第二调节组件50无法向相对远离第一夹持面121的方向滑动,因此安装块41和抵接块42也无法向相对远离第一夹持面121的方向滑动,抵接块42能够抵接于第二夹爪20上的第一抵接处,从而限制第二夹爪20向相对远离第一夹持面121的方向运动。
因此,在实施例二中,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的滑动与握持件30相对于第一夹爪10的滑动并非同步运动,第二夹爪20向相对远离第一夹爪10方向的运动间接地被第二调节组件50限制。
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若为了达到夹持开口快速调节的技术效果,第二夹爪20也可以与第二调节组件50、握持件30同步运动,例如将第二夹爪20与握持件30或安装块41或抵接块42直接或间接地固定连接,第二夹爪20向相对远离第一夹爪10方向的运动能够直接地被第二调节组件50限制。但此时扳手100无法实现“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的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第二夹爪20相对于第一夹爪10的滑动与握持件30相对于第一夹爪10的滑动并非同步运动时,由于加工精度及装配所需,第二夹爪20在安装至第一夹爪10上后可能会有一定的活动余量,该活动余量使得第二夹爪20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10自由滑动一小段距离。由于该活动余量不影响扳手100正常使用,在本申请中对该活动余量不做单独讨论。例如,上述“第二夹爪20向相对远离第一夹爪10方向的运动被第二调节组件50限制,夹持开口101无法变大”中,夹持开口101无法变大不考虑该活动余量。
请再次参阅图4,且一并参阅图6和图7,与实施例一类似,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爪10上设置有第一滑道15,第二夹爪20上设置有滑动块23,滑动块23与第一滑道15滑动配合,以使第二夹爪20能够沿第一预设轨迹(如图4中所示的δ)在第一夹爪10上滑动。为了使第二夹爪20在第一夹爪10上的滑动范围更大,第一滑道15贯穿第一夹爪10。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1,第一夹爪10上设有第二滑道13,第二滑道1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0;第二调节组件50包括配合件53,配合件53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530。第二定位部530能够固定在第一定位部130的某一位置,并形成非调节状态。
作为优选,在非调节状态下,第一夹爪10能够沿第二预设轨迹(如图4所示的γ)的反方向向相对靠近第二夹爪20的方向滑动,以使夹持开口101缩小。如此设置,当用户需要夹持不同规格的外部紧固件200时,直接按压第一夹爪10即可使得夹持开口101缩小并夹持外部紧固件200,用户单手即可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530能够沿第二滑道13相对于第一定位部130滑动,扳手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0,第二弹性件70弹性作用于配合件53,第二弹性件70用于将配合件53复位至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接触的状态,且第一定位部130与第二定位部530之间为单向棘齿配合。
其中,单向棘齿配合是指,当夹持开口101需要扩大时,即将第一夹爪10沿图7中第二预设轨迹γ箭头所示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夹爪20滑动时,由于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与第二定位部530上的齿之间有止挡配合,需要外力作用将第二定位部530上的齿与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分开才能使第二定位部530在第二滑道13内滑动。当夹持开口101需要缩小时,即将第一夹爪10沿图7中第二预设轨迹γ箭头所示的反方向相对于第二夹爪20滑动时,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会推动第二定位部530上的齿克服弹性力而自动从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上脱离出来,不需要先将第二定位部530从第一定位部130上移开,即可实现单向的快速滑动。这样,在夹持开口101被拉开后,即使第一定位部130与第二定位部530之间即使处于啮合状态,也可以很方便地将夹持开口101快速缩小到刚好夹持外部紧固件200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从第二滑道13的内壁向斜上方的方向延伸,如图7中向第二预设轨迹γ箭头所示的方向倾斜,第二定位部530上的齿与第一定位部130上的齿倾斜方向大致平行。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第二滑道13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131以形成第一定位部130,配合件53上设置有与第一卡齿131相啮合的第二卡齿5311以形成第二定位部530。第一卡齿131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1311,第二卡齿5311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53111;第一导向面1311与第二导向面53111相互配合,在非调节状态下(即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相互啮合时),第二定位部530能够沿第二预设轨迹γ相对于第一定位部130滑动,第一夹爪10在外力作用下依然能够向相对靠近第二夹爪20的方向滑动,以使夹持开口变小。如此设置,即使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在处于相互啮合的状态,操作人员在向靠近第二夹爪20的方向按压第一夹爪10时,在第一导向面1311和第二导向面53111的配合作用下,第一夹爪10也可以向相对靠近第二夹爪20的方向靠近,以使夹持开口101能够快速地变小。
进一步的,第一卡齿131上还设置有第一止挡面1312,第二卡齿5311上还设置有第二止挡面53112,第一止挡面1312与第二止挡面53112相互配合,以阻碍第一夹爪10向相对远离第二夹爪20的方向滑动。
如此设置,由于第一止挡面1312和第二止挡面53112的配合作用,当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相互啮合时,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的夹持开口101不会变大,以保证与外部紧固件200的适配性。
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1,第二调节组件50还包括调节件51及转动销52,配合件53被配置为能够随转动销52转动,转动销52被配置为能够随调节件51转动;调节件51朝向握持件30凸设。其中,调节件51用于供用户转动,从而带动转动销52和配合件53相对于握持件30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51固定连接于转动销52,配合件53套设并固定连接于转动销52。优选的,转动销52为柱状,转动销52上的横截面为非圆形,配合件53开设有与转动销52形状相匹配的通孔,因此调节件51能够通过转动销52带动配合件53转动。进一步的,转动销52的截面为D字形,以便于加工生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调节件51、转动销52和配合件53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见的方式,例如焊接、卡接、扣合等,只要能够传递转动的力矩即可。转动销52的形状在此也不做限定。
作为优选,调节件51包括安装部511及固设于安装部511的转动部512,安装部511用于与转动销52固定连接,转动部512向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凸设。如此设置,用户在握持着握持件30的同时,单手即可够到并转动调节件51。
如图11所示,配合件53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凸块531及安装座532,安装座532上开设有与转动销52形状相配合的通孔或凹槽,第一凸块531相对靠近第一卡齿13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齿5311,第一凸块531相对背离第一卡齿13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孔5312,第二弹性件70为伸缩弹簧,第二弹性件70容置在第二孔5312中,第二弹性件70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孔5312的内壁,另一端抵接于第二滑道13相对背离第一卡齿131的一侧,第二弹性件70用于将第二卡齿5311复位至与第一卡齿131相啮合的状态(即上述非调节状态)。
如此设置,第一凸块531集成了设置第二卡齿5311和固定第二弹性件70的作用,使得扳手100内部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扳手100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当用户松开调节件51后,配合件53在第二弹性件70的作用下能够复位,并且带动调节件51、转动销52均复位。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卡齿5311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安装座532上,只要安装座532在转动后能够改变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之间的啮合状态即可;第二弹性件7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设置在配合件53与第二滑道13之间,并非必须通过第二孔5312,例如在配合件53上另设小凸块,使得第二弹性件70套设在该小凸块上;甚至第二弹性件70是可以省略的,此时只需另设其他阻挡装置,当阻挡装置处于阻挡状态时,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之间相互啮合,当阻挡装置解除阻挡状态后,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之间可以相互分离即可。
此外,当配合件53转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凸块531相对背离第二卡齿5311的一侧抵接于第二滑道13相对背离第一卡齿131的一侧并止挡调节件51继续转动。因此,第一凸块531还具有止挡作用。
作为优选,第一止挡面1312和第二止挡面53112垂直于第二预设轨迹γ。当然,第一止挡面1312和第二止挡面53112可以也向第二预设轨迹γ的箭头方向倾斜以形成倒刺结构,只要能够起到止挡作用即可。
作为优选,如图4及图7所示,第二滑道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道15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是贯穿第一夹爪10厚度方向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滑道13也可以是不贯穿第一夹爪10的长条形槽状,第一卡齿131可以设置在第一夹爪10的一侧或两侧,只要能够实现第二滑道13的作用即可。
下面介绍实施例三中能够实现“夹持开口快速调节”功能的结构。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3至图14,实施例三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二滑道13的形状不同,以及第二调节组件50的结构不同。
实施例三中,第一夹爪10上开设有长条形的滑槽132以形成第一定位部130,第二调节组件50包括滑块54,滑块54为非圆形,滑块54在其转动平面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形成第二定位部530;滑块54能够在滑槽132内转动,以在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在调节状态下,滑块54能够在滑槽132内自由往复移动,在非调节状态下,滑块54固定在滑槽132内。
进一步的,滑槽132的两侧均为波浪形,滑块54为柱形结构,滑块54的截面为长圆形(即长度方向两端部为弧形的长方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滑槽132也可以仅有一侧是波浪形,另一侧为直线形,或者是其他能够与滑块54相配合的形状;滑块54也可以是其他非圆形,只要能够实现其滑动功能和固定功能即可。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扭簧形式或伸缩弹簧形式的第二弹性件70,用于将滑块54在滑槽132内复位至非调节状态,在此不做赘述。
作为优选,在实施例三中,也设置有调节件51,调节件51固定连接于滑块54,便于用户转动滑块54。
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第二调节组件50均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10转动。转动第二调节组件50,使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互接触,从而形成非调节状态;还可以转动第二调节组件50,使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互分离,从而形成调节状态。当然,第二调节组件50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运动形式实现第一定位部130与第二定位部530之间的配合与否,例如滑动等,可参见实施例四。
下面介绍实施例四中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功能的结构。
实施例四
如图15至图18所示,实施例四中用于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功能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二调节组件50相对于第一夹爪10的运动方式不同,第二滑道13的形状不同,以及第二调节组件50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配合件53包括相互连接的配合段533及非配合段534,配合段533形成第二定位部530,配合件53能够相对于第一定位部130运动,以使配合段533或非配合段534与第一定位部130的位置相对应;配合段533能够固定在第一定位部130的某一位置并形成非调节状态,非配合段534能够在第二滑道13内滑动并形成调节状态。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可以通过按压配合件53,使得配合段533与第二滑道13相互配合以形成非调节状态,或者非配合段534与第二滑道13相互配合以形成调节状态。
作为优选,配合段533与第一定位部130之间为齿配合。具体而言,配合件53包括相互连接的啮合段(未标号)及非啮合段(未标号),啮合段形成上述配合段533,非啮合段形成上述非配合段534。第二滑道13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131,啮合段上设置有第三卡齿5331,配合件53与第二滑道13之间具有啮合状态(对应于非调节状态)及非啮合状态(对应于调节状态),且配合件53能够通过外力按压从啮合状态切换至非啮合状态;啮合状态下,啮合段上的第三卡齿5331与第一卡齿131相互啮合,配合件53固定连接于第一夹爪10;非啮合状态下,非啮合段对应于第二滑道13,且配合件53能够在第二滑道13内滑动。
如此设置,用户通过按压配合件53即可控制第一卡齿131与第三卡齿5331之间的啮合状态,操作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配合段533与第一定位部130之间的固定,例如通过卡块与凹槽的配合,并非必须采用齿配合。
作为优选,如图16及图17所示,第一卡齿131及第三卡齿5331均为两组,两组第一卡齿131分别设置于第二滑道13相对的两侧,两组第三卡齿5331分别设置于啮合段相对背离的两侧,以提高第一卡齿131与第三卡齿5331之间的啮合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卡齿131与第三卡齿5331也可以只设置一组,在此不做限定。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扳手10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80。第三弹性件80固设于握持件30,且第三弹性件80弹性作用于配合件53,第三弹性件80用于将配合件53复位至啮合段与第一卡齿131相配合的状态。如此设置,配合件53能够自动复位,节省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也可以通过按压配合件53相对背离的两侧来调节第一卡齿131与第三卡齿5331之间的啮合状态,此时可以省略第三弹性件80。
作为优选,配合件53在相对靠近第三弹性件80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535,抵接部535用于供第三弹性件80弹性抵接;抵接部535靠近第三弹性件80的方向凸设有凸缘536,以避免第三弹性件80与配合件53之间错位分离。
区别于其他实施例,在实施例三中,配合件53能够被用户按压后沿第三预设轨迹(如图17中ζ所示的方向)运动,以使第二调节组件50在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作为优选,扳手100为扁平状结构,第三预设轨迹ζ大致垂直于扳手100的扁平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预设轨迹ζ也可以与扳手100的扁平面之间呈其他角度,例如30°、45°、60°、75°等,只要能够通过按压实现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的切换即可。
可以理解,在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在非调节状态下,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之间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均被限制。
请参阅图2、图6、图14、图16,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均可设置下述结构:
作为优选,第一夹爪10相对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设置按压面111,按压面111优选为弧面,且按压面111朝向相对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如此设置,当用户握持着握持件30时,大拇指更容易够到第一夹爪10的按压面111,更加方便用户单手对第一夹爪10进行按压操作,尤其是便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用户快速调节夹持开口101的大小。
进一步的,按压面111上设置有防滑纹路(未标号)。
更进一步的,第一夹爪10还包括凸出部112,凸出部112连接于按压面111相对靠近握持件30的一侧。如此设置,用户更容易通过按压面111和凸出部112向第一夹爪10施力。
下面介绍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中,扳手100如何既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快速调节”功能,又能够实现“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功能的。
在本发明中,请参阅图4、图13、图15,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扳手100中,既设置了第一调节组件40,又设置了第二调节组件50。这使得扳手100既具有第一调节组件40的作用,扳手100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回转,整个旋拧过程中,扳手100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缩短了操作人员的操作时间,能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又具有第二调节组件50的作用,夹持开口101的大小快速地大范围调节,以适配不同规格尺寸的外部紧固件200。
为了使扳手100的结构集成化程度更高,在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及实施例四中,第二调节组件50均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调节组件40的安装块41上。其中,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第二调节组件50为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块41,实施例四中,第二调节组件50为可滑动地安装于安装块41。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组件50也可以与第一调节组件40分开设置,只要能够实现二者的作用即可。
具体的,扳手100包括:
第一夹爪10,其上设置有第二滑道13,第二滑道1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30;
第二夹爪20,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夹爪10,且与第一夹爪10之间形成夹持开口101;
握持件30,连接于第一夹爪10,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夹爪10滑动及转动;
第一调节组件40,包括安装块41及设置于安装块41的抵接块42,安装块41及抵接块42被配置为与握持件30同步运动;以及,
第二调节组件50,可活动地安装于安装块41,且能够沿第二滑道13滑动;第二调节组件50包括第二定位部530,第二定位部530能够与第一定位部130分离或接触;
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互分离时,夹持开口101的大小可自由调节;
在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夹持开口101能够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200,握持件30在正向转动时,抵接块42抵接于第二夹爪20并阻止夹持开口101变大,使得夹持开口101能够带动外部紧固件200转动;握持件30在逆向转动时带动抵接块42转动,抵接块42具有离开第二夹爪20的趋势并允许夹持开口101变大,以使夹持开口101能够越过外部紧固件200的大尺寸部位;且夹持开口101在越过外部紧固件200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200。
如此设置,第二定位部530定位在第一定位部130的不同位置以形成不同的档位,档位确定后,夹持开口101的大小还可以在该档位的基础上继续调节,通过逆向转动握持件30,夹持开口101可以变大以越过外部紧固件200的大尺寸部位。如此,扳手100既具有快速调节夹持开口101的功能,又具有夹持开口101均无需离开外部紧固件200即可实现回转的功能,扳手100的结构紧凑,功能丰富,便于使用。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二中,第二弹性件70弹性作用于配合件53,第二弹性件70用于将配合件53复位至第二定位部530(即第二卡齿5311)与第一定位部130(即第一卡齿131)相接触的状态;在第二定位部530与第一定位部130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夹爪10与第二夹爪20的相向运动被允许,相背运动被阻止。如此设置,用户将夹持开口101拉开后,只需按压第一夹爪10即可将夹持开口101快速缩小到刚好夹持外部紧固件200的状态。扳手100的集成化程度更高,使用更方便。
需要格外说明的是,第一弹性件60的设置和第二调节组件50的设置是相互独立的,且不影响其他结构的设置。即,可以仅把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的第一弹性件60(扭簧)替换成实施例四中伸缩弹簧的结构,同样也可以仅把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中第二调节组件50和第二滑道13的结构替换成实施例四中的结构。
下面以实施例二为例,外部紧固件200以六角螺母为例,描述多种扳手100的使用情景:
情景一、单独使用且夹持开口101对六角螺母没有夹紧力。若六角螺母的尺寸大于夹持开口101的初始尺寸,需要先转动调节件51,将扳手100调节至调节状态,此时第一卡齿131与第二卡齿5311之间处于非啮合状态,推动第一夹爪10向远离第二夹爪20的方向运动,使夹持开口101至少大于六角螺母的对边。松开调节件51,使扳手100复位至非调节状态,将六角螺母放在夹持开口101内,此时直接按压按压面111使第一夹爪10向靠近第二夹爪20的方向运动,即可使得夹持开口101快速缩小到恰好夹持六角螺母的状态,夹持开口101与六角螺母之间没有夹紧力。正向转动握持件30,抵接块42抵接于第一抵接处的初始位置(即扳手100未受到外力时抵接块42能够与第一抵接处接触的位置,实施例二中为初始抵接部211),以阻碍夹持开口101变大,且抵接壁311抵接于第二抵接处215并向第二夹爪20施加正向扭矩,第二夹爪20与第一夹爪10之间通过第一滑道15与滑动块23的配合传递扭矩,从而旋拧六角螺母。
可以理解,若六角螺母的尺寸小于夹持开口101的初始尺寸,可以省略转动调节件51使扳手100处于调节状态的步骤,直接推动第一夹爪10向第二夹爪20运动并夹持六角螺母即可,后续步骤不变。
情景二、单独使用且夹持开口101对六角螺母有夹紧力。前序步骤与情景一步骤大致相同,先使用大小合适的夹持开口101夹持(无弹性夹紧力)六角螺母的对边。但由于实施例二中,配合件53与第二滑道13之间是齿配合,第一夹持面121、第二夹持面221与六角螺母之间通常是具有间隙的。
为了使得第一夹爪10及第二夹爪20与六角螺母之间具有弹性夹紧力,将大小合适的夹持开口101与六角螺母对接好后,逆向转动握持件30,抵接块42在逆向转动后能够离开第一抵接处,此时将第二夹爪20向第一夹爪10的方向推动,或者将第一夹爪10向第二夹爪20的方向推动,可使配合件53上的第二卡齿5311与第二滑道13上更进一步的第一卡齿131相配合(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齿距行程),此时在第一弹性件60的作用下,夹持开口101对六角螺母有弹性夹紧力。随后正向转动握持件30时,抵接块42重新抵接于第一抵接处,对六角螺母施加正向转动的扭矩,以旋拧六角螺母。用户回转扳手100后,夹持开口101能重新弹性夹紧六角螺母。
可以理解,抵接块42在逆向转动后可伸入第一配合凹槽213或第二配合凹槽212中,一方面在正向转动时抵接块42抵接在第一抵持面2131或第二抵持面2121上,与第二夹爪20的配合稳定性更高,另一方面能让夹持开口101在让位时开口范围更大,例如,当抵接块42转动后未伸入第一配合凹槽213或第二配合凹槽212时,夹持开口101只有0~12mm,在伸入第一配合凹槽213或第二配合凹槽212时,夹持开口101可增大至0~18mm。当然,抵接块42也可以在逆向转动后不伸入第一配合凹槽213或第二配合凹槽212中,而是抵接在第一抵接处的其他位置上,此时依然可以实现夹持开口101弹性夹持六角螺母的功能。
情景三、连续使用且六角螺母规格相似。当连续使用扳手100旋拧规格类似的六角螺母时,若采用场景一中扳手100的使用方法,将扳手100的夹持开口101分别与不同的六角螺母匹配即可。
若采用场景二中扳手100的使用方法,在旋拧完第一个六角螺母将扳手100从第一个六角螺母上取下后,在第一弹性件60的复位作用下,夹持开口101的尺寸小于第二个六角螺母的尺寸。在旋拧第二个六角螺母时,先将第一夹持面121抵持于第二个六角螺母,然后逆向转动握持件30,使得第二夹爪20具有活动余量,此时夹持开口101在第二个六角螺母的撑开作用下夹持开口101能够变大,或者抵接块42在逆向转动时转动至引导面2132,抵接块42在引导面2132的引导下带动第二夹爪20向远离第一夹爪10的方向滑动,使得夹持开口101变大,从而第二个六角螺母能够进入夹持开口101中。随后再次正向转动握持件30,夹持开口101能够弹性夹紧规格相似的第二个六角螺母。
情景四、连续使用且六角螺母规格不同。当连续使用扳手100旋拧不同规格的六角螺母,且六角螺母之间规格相差较大时,可以采用场景一或场景二中扳手100的使用方法;当连续使用扳手100旋拧不同规格的六角螺母,且六角螺母之间规格相差较小时,也可以使用情景三中扳手100的使用方法,在此不做赘述。
实施例一、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由于扳手100结构的不同,其使用方法会有些许不同,但大致用法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49)

1.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握持件及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形成夹持开口;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握持件且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转动;
所述夹持开口用于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当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能够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带动所述外部紧固件转动;当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允许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以使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且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中的一者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另一者上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第一滑道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开口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后,当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夹爪,以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
当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具有离开所述第二夹爪的趋势,所述第二夹爪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及所述握持件,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所述夹持开口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使得所述夹持开口弹性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使得所述握持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正向转动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或伸缩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台阶面,所述握持件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扭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台阶面,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孔内;
或者,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伸缩弹簧,所述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及所述握持件。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块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块的抵接块,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均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握持件转动,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一抵接处;
所述抵接块在所述握持件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处,在所述握持件逆向转动时具有离开所述第一抵接处的趋势,以使所述第二夹爪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具有一定的活动余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处上设置让位部,所述让位部向远离所述抵接块的一侧倾斜或凹陷,所述让位部用于在所述抵接块逆向转动时让位,以使所述抵接块在逆向转动时具有离开所述第一抵接处的趋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部包括第一配合凹槽,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一侧的内壁为第一抵持面,所述抵接块能够在逆向转动时伸入所述第一配合凹槽中,并在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部还包括第二配合凹槽,且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位于所述第一配合凹槽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凹槽的内壁为第二抵持面,所述抵接块能够在逆向转动时伸入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中,并在正向转动时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持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凹槽为弧形凹槽;及/或,
所述抵接块在相对背离所述握持件的一侧为弧形面;及/或,
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还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用于在所述安装块转动时给所述安装块让位;及/或,
所述握持件上设置有抵接壁,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二抵接处,所述第二抵接处与所述抵接壁相对设置且能够相互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爪包括第一支撑部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爪包括第二支撑部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夹持开口;
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安装块、所述抵接块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部、两个所述安装块、两个所述抵接块均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背离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移动部及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所述移动部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侧壁分别位于第一支撑部相对背离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块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侧壁,且所述第一夹爪能够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部、所述移动部、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为一体成型。
17.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爪、第二夹爪、握持件及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夹爪上设有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爪上设有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夹持面与所述第二夹持面之间形成夹持开口;所述握持件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握持件运动;
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能够在调节状态与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及所述第二夹爪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自由往复滑动,以调节所述夹持开口的大小;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夹爪之间相互接触,至少所述第二夹爪向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夹持面方向的运动直接或间接地被所述第二调节组件限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爪上设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并形成所述非调节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能够向相对靠近所述第二夹爪的方向滑动,以使所述夹持开口缩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滑动,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作用下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抵接的趋势,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为单向棘齿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20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齿相啮合的第二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卡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及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卡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及第二止挡面;
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互配合,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沿第二预设轨迹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滑动,以使所述夹持开口变小;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相互配合,阻碍所述第二定位部沿第二预设轨迹的反向相对于第一定位部滑动,以阻碍所述夹持开口变大。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转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销,所述配合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转动销转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转动销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调节件转动;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握持件凸设。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均被限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爪上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为非圆形;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滑槽内转动,以在所述调节状态与所述非调节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滑槽内自由往复移动,在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滑槽内。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配合段及非配合段,所述配合段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配合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移动,以使所述配合段或所述非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配合段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并形成所述非调节状态,所述非配合段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并形成所述调节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为齿配合固定,所述配合件包括啮合段及非啮合段,所述啮合段形成所述配合段,所述非啮合段形成所述非配合段,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所述啮合段上设置有第三卡齿;
所述非调节状态下,所述啮合段上的所述第三卡齿与所述第一卡齿相互啮合;所述调节状态下,所述非啮合段对应于所述第二滑道,且所述配合件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齿及所述第三卡齿均为两组,两组所述第一卡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滑道相对的两侧,两组所述第三卡齿分别设置于所述啮合段相对背离的两侧。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固设于所述握持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状态。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在相对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供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抵接部靠近所述第三弹性件的方向凸设有凸缘。
32.根据权利要求17~31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爪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设置按压面,且所述按压面朝向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面为弧面;及/或,
所述按压面上设置有防滑纹路;及/或,
所述第一夹爪还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面相对靠近所述握持件的一侧。
34.根据权利要求17~31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包括安装块,所述安装块设置于所述握持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35.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夹爪,其上设置有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第二夹爪,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且与所述第一夹爪之间形成夹持开口;
握持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爪,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爪滑动及转动;
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块及设置于所述安装块的抵接块,所述安装块及所述抵接块被配置为与所述握持件同步运动;以及,
第二调节组件,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且能够沿所述第二滑道滑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分离或接触;
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分离时,所述夹持开口的大小可自由调节;
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夹持或夹紧外部紧固件,所述握持件在正向转动时,所述抵接块抵接于所述第二夹爪并阻止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使得所述夹持开口能够带动所述外部紧固件转动;所述握持件在逆向转动时带动所述抵接块转动,所述抵接块具有离开所述第二夹爪的趋势并允许所述夹持开口变大,以使所述夹持开口能够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且所述夹持开口在越过所述外部紧固件的大尺寸部位后,能够复位至再次夹持或夹紧所述外部紧固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转动销及配合件,所述配合件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转动销转动,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配合件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接触的状态;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的相向运动被允许,相背运动被阻止。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为单向棘齿配合。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配合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齿相啮合的第二卡齿以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一卡齿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及第一止挡面,所述第二卡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及第二止挡面,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能够相向运动,所述第一止挡面与所述第二止挡面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夹爪与所述第二夹爪之间的相背运动被阻止。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销为柱状,所述转动销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配合件开设有与所述转动销形状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配合件套设所述转动销。
42.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上开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弹性件容置于所述第二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孔的内壁,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滑道的周壁;及/或,
所述配合件在转动至极限位置时,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二滑道的一侧并止挡所述调节件继续转动。
43.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销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所述转动销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转动,以与所述第二滑道的内壁接触或分离。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弧形槽,所述转动销能够固定在任意一个所述弧形槽内。
45.根据权利要求35~44任意一项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转动销被配置为能够随所述调节件转动;所述调节件朝向所述握持件凸设。
4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块。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包括相互连接的配合段及非配合段,所述配合段形成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配合件相对于所述安装块上滑动,以使所述配合段或所述非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配合段能够固定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某一位置,所述非配合段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之间为齿配合固定。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握持件,且所述第三弹性件弹性作用于所述配合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将所述配合件复位至所述配合段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的状态。
CN202111046935.XA 2021-09-07 2021-09-07 扳手 Pending CN115771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6935.XA CN115771116A (zh) 2021-09-07 2021-09-07 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6935.XA CN115771116A (zh) 2021-09-07 2021-09-07 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71116A true CN115771116A (zh) 2023-03-10

Family

ID=85387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6935.XA Pending CN115771116A (zh) 2021-09-07 2021-09-07 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7111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47764B2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US5941142A (en) Ratcheting adjustable jaw wrench and method of use
US8631725B2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KR101535220B1 (ko) 조절이 가능한 만능 파이프 체결 공구
US20090193939A1 (en) Ratchet Wrench
US20190009393A1 (en) Span-adjustable wrench
US20110239832A1 (en) Adjustable wrenches
US20040000221A1 (en) Self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plier, wrench, or other tool
AU2017263262B2 (en) Adjustable wrench
US6336384B1 (en) Adjustable wrench
US5016503A (en) Adjustable open end wrench
WO2013071781A1 (zh) 一种可调节式扳手
US20090193941A1 (en) Ratchet Wrench
EP3426439A2 (en) Hand operated gripping tool
CN217195027U (zh) 扳手
CN113664762A (zh) 一种活动扳手
EP2255927B1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US20210023683A1 (en) Adjustable wrench
CN115771116A (zh) 扳手
CA2558504C (en) Adjustable wrench
US20100282028A1 (en) Adjustable wrench
US20090320650A1 (en) Adjustable wrench
US20050268751A1 (en) Gearless one way drive
GB2367026A (en) Adjustable wrench
US3939739A (en) Adjustable ratchet wren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