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8269A -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8269A
CN115768269A CN202180037870.4A CN202180037870A CN115768269A CN 115768269 A CN115768269 A CN 115768269A CN 202180037870 A CN202180037870 A CN 202180037870A CN 115768269 A CN115768269 A CN 1157682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aggregate
food pieces
pieces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78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越智一志
浅井裕司
牧野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Career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areer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964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11858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073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52031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areer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Career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68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82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2BUTCHERING; MEAT TREATMENT; PROCESSING POULTRY OR FISH
    • A22CPROCESSING MEAT, POULTRY, OR FISH
    • A22C17/00Other devices for processing meat or bones
    • A22C17/0093Handling, transporting or packaging pieces of m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65G47/26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arranging the articles, e.g. varying spacing between individual articles
    • B65G47/261Accumulating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5/00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and controlling machines or device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5/007Control means comprising cameras, vision or image process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7/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utt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punching, perforating,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 B26D7/06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or delivering work of other than sheet, web, or filamentary form
    • B26D7/0625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or delivering work of other than sheet, web, or filamentary form by endless conveyors, e.g.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5/00Packaging othe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 B65B25/06Packaging slices or specially-shaped pieces of meat, cheese, or other plastic or tacky products
    • B65B25/065Packaging slices or specially-shaped pieces of meat, cheese, or other plastic or tacky products of m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5/00Packaging othe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 B65B25/06Packaging slices or specially-shaped pieces of meat, cheese, or other plastic or tacky products
    • B65B25/068Packaging slices or specially-shaped pieces of meat, cheese, or other plastic or tacky products of chee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5/00Supplying, feeding,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articles to be packaged
    • B65B35/30Arranging and feeding articles in groups
    • B65B35/44Arranging and feeding articles in groups by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43/00Forming, feeding, opening or setting-up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in association with packaging
    • B65B43/42Feeding or positioning bags, boxes, or cartons in the distended, opened, or set-up state; Feeding preformed rigid containers, e.g. tins, capsules, glass tubes, glasses, to the packaging position; Loca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at the filling position; Suppor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during the filling operation
    • B65B43/52Feeding or positioning bags, boxes, or cartons in the distended, opened, or set-up state; Feeding preformed rigid containers, e.g. tins, capsules, glass tubes, glasses, to the packaging position; Loca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at the filling position; Suppor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during the filling operation using roller-ways or endless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43/00Forming, feeding, opening or setting-up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in association with packaging
    • B65B43/42Feeding or positioning bags, boxes, or cartons in the distended, opened, or set-up state; Feeding preformed rigid containers, e.g. tins, capsules, glass tubes, glasses, to the packaging position; Loca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at the filling position; Suppor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during the filling operation
    • B65B43/54Means for suppor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during the filling operation
    • B65B43/56Means for support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during the filling operation movable stepwise to position container or receptacle for the reception of successive increments of cont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5/00Packaging individual articles in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e.g. bags, sacks, boxes, cartons, cans, jars
    • B65B5/06Packaging groups of articles, the groups being treated as single articles
    • B65B5/068Packaging groups of articles, the groups being treated as single articles in t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57/00Automatic control, check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 B65B57/10Automatic control, check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responsive to absence, presence, abnormal feed, or misplacemen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be packaged
    • B65B57/16Automatic control, checking, 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responsive to absence, presence, abnormal feed, or misplacemen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be packaged and operating to stop, or to control the speed of, the machine as a who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65G43/08Control devices operated by article or material being fed, conveyed or discharg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2210/00Machines or methods used for cutting special materials
    • B26D2210/02Machines or methods used for cutting special materials for cutting food products, e.g. food slic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02Agricultural and processed food pro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3/00Indexing code relating to control or detection of the articles or the load carriers during conveying
    • B65G2203/02Control or detection
    • B65G2203/0208Control or detection relating to the transport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3/00Indexing code relating to control or detection of the articles or the load carriers during conveying
    • B65G2203/04Detection means
    • B65G2203/041Camer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rocessing Of Meat And Fish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将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将各集合体(M)的重量控制在预定的容许范围内,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A)。另外,根据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Description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多个食品片形成食品片集合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食品片集合体的形成方法及形成装置,例如有如下方法及装置:将生肉、加工肉、奶酪等块状食品依次切薄而形成为食品片,并将这些多个食品片以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将多个食品片形成为集合体,从而可容易进行向容器的收纳,食品加工厂的作业效率提高。另外,容易从容器一边将食品片分离一边取出,烹饪中的便利性也提高。此外,在该食品是生肉的情况下,通常,被切薄的生肉是使逐片折叠的肉片并列5~10片程度形成肉片的集合体,将该集合体收纳于托盘进行包装,显示总重量或重量单价等,作为商品上市。
作为这样的食品片的集合体的形成方法及形成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如下技术:将块状的生肉从其顶端部在上下方向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薄肉片,将该薄肉片在其中间部折叠,并以该折叠的薄肉片的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并列而形成集合体。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如下技术:将由多个薄肉片形成的集合体隔开预定间隔地搬送,收纳于托盘。并且,在专利文献3公开如下技术:以肉片的集合体的重量接近设定重量的方式自动地变更并列的肉片的片数和肉片的切断厚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64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875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4942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例如生肉等块状食品因为不是从顶端部到后端部均匀的截面形状,该截面形状无规律地变化,所以即使将其切成均匀的厚度,切断的食品片的大小(长度)或重量也不均匀。因此,在将相同片数的食品片以相同间距重叠的情况下,由此形成的集合体的全长和重量有偏差。这样,在每个集合体的重量有偏差的情况下,难以使作为商品的重量显示条、与此相伴的价格显示条等一致,因此产生如需要用手工作业调整而使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使用专利文献3公开的技术自动地变更并列的食品片的片数和切断厚度的情况下,即使能减少由该食品片构成的每个集合体的重量偏差,但是因为不自动调整使各食品片并列的间距,所以不能使该集合体的全长一致。由于该全长的偏差,例如产生如下问题:集合体的全长过大,在收纳于托盘等容器的情况下从该容器伸出,或者反之集合体的全长过小,在容器内产生间隙,需要用手工作业重新排列食品片,从而作业效率降低。另外,因为收纳于相同托盘等容器的食品片的厚度有偏差,所以可能产生商品价值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如上述的现有技术的课题,以实现如下食品片集合体的形成方法及形成装置为目的:能使食品片的集合体的全长一致,并且能减少集合体的重量偏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将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的方法。在该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将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的方法。在该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A)。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将切断的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该装置具备: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长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该厚度测量单元测量的厚度(X),计算切断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以及间距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在该装置中,根据通过所述长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长度(A)使所述间距变更单元进行动作,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将切断的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该装置具备: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长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该厚度测量单元测量的厚度(X),计算切断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数量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形成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以及间距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在该装置中,根据通过所述长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长度(A)使所述数量变更单元和间距变更单元进行动作,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控制装置的食品切断搬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具备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控制装置的食品切断搬送装置的右视图。
图3是具备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控制装置的食品切断搬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将具备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控制装置的食品切断搬送装置在左右方向中间部剖切而示出的说明用左视图。
图5是具备本发明的物品收纳控制装置的食品切断搬送装置的传动说明图。
图6是供给部的左视图。
图7是供给部的俯视图。
图8是切断部的俯视图。
图9是设置于供给部的送出口的框构件的主视图。
图10是切断部的右视图,(a)是用于说明切断部的右视图,(b)是(a)中用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切断部及交付部周边的左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切断部及交付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折叠的肉片的集合体的说明用左视图。
图14是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的右视图。
图15是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的俯视图。
图16是封闭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封闭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8是调整间隔时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19是调整间隔时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开放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开放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22是物品移动装置的左视图,(a)示出作业状态,(b)示出维护状态。
图23是物品移动装置的移送体的说明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物品移动装置的动作状态的主视图,(a)示出封闭状态,(b)示出开放状态。
图25用于说明容器供给部的后视图。
图26容器供给部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27是容器供给部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9是用于说明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30是用于说明调整间隔前的初始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图31是用于说明调整间隔前的初始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主视图。
图32是用于说明调整间隔时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图33是用于说明调整间隔时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主视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开放中途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开放中途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主视图。
图36是用于说明开放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图37是用于说明开放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主视图。
图38是用于说明收纳完成状态下的物品移动装置周边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39是气缸的气压电路图。
图40是电路框图。
图41是控制用的流程图的前段部。
图42是控制用的流程图的后段部。
图43是示出集合体的形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44是示出块状肉的高度变化的说明图。
图45是概念性地示出块状肉的高度和肉片集合体的总重量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6是收纳控制的第1流程图。
图47是收纳控制的第2流程图。
图48是收纳控制的第3流程图。
图49是收纳控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如下切片机作为实施例进行详述:该切片机将块状肉MF连续地切断,将多片肉片m形成为每个多片的集合体M(权利要求的“物品”)进行搬送。此外,以被该切片机切断的块状肉及肉片的集合体的搬送方向为基准,将上游侧定义为“后侧”,将下游侧定义为“前侧”,将朝向下游侧的状态的左边侧定义为“左侧”,将右边侧定义为“右侧”进行说明。
(切片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切片机1通过针对成为基体的机台(台座)2设置供给部3、切断部4、搬送部5、收纳部6以及控制部7而构成。机台2是具有预定高度的俯视为长方形的框体。供给部3接受作业人员投入的块状肉并将其向前方搬送,切断部4将从供给部3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块状肉的前端部以预定厚度切断。搬送部5将由切断部4切断的肉片向前方搬送,收纳部6将搬送来的肉片收纳于容器并搬出。控制部7控制驱动各部的电动马达、气缸等的动作状态。此外,从卫生上的观点出发,各部主要使用不锈钢构成,并用不锈钢制的盖C覆盖。图4以后将该盖C拆卸而示出。
此外,如图1~图3所示,在搬送部5,向后述的传送带96W的上方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有相机(权利要求的“摄像单元”)CA。该相机CA配置于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的中心位置的上方,位置调节自由地以吊持状态支承于水平方向的装配撑条CAS,装配撑条CAS固定于从机框侧倾斜地立起的支承框架CAF的上端部。
(供给部)
如图4~图7所示,供给部3具备:框体8,俯视时组装形成为矩形;和块状肉搬送装置9,装配于该框体8,将通过手工作业供给的块状肉向前方搬送。在框体8的左右两侧部竖立设置左右的侧壁10、10,从该左右的侧壁10、10的后端部将左右的支点轴11、11各自以向外侧方突出的姿势固定于该块状肉搬送装置9。该左右的支点轴11、11配置于同一轴心上,将其两端部借由左右的轴承12、12支承于机台2侧。
(供给部的摆动机构)
如图5所示,在机台2中的框体8的下方部位装配有摆动用电动马达13,在该摆动用电动马达13的输出轴14装配有曲柄臂15的一端部。并且,将轴支于该曲柄臂15的另一端部的轴承16和支承于框体8中的比支点轴11、11靠前侧下方的部位的轴承17嵌合固定于连动杆18的两端具备的圆筒部(省略图示)。据此,供给部3以越往成为搬送终端侧的前端部越低的方式,以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姿势被支承。当驱动摆动用电动马达13时,则供给部3以支点轴11为中心向倾斜上下方向摆动,供给部3的前端部在以支点轴11为中心的圆弧轨迹上往复移动。
(供给部的搬送通路)
如图5、图7所示,在框体8的、在左右两端部具有的侧壁10、10之间一体地具备一个隔壁19。在这两个侧壁10、10与一个隔壁19之间形成两个搬送通路20、20。此外,如图6、图7所示,将在左右两端部具有的侧壁10、10在其前部和后部用横跨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上方而配置的门型或者拱形状的加强框架21、21连结,以确保框体8的刚性。
(供给部的传送带)
如图4、图5、图7所示,块状肉搬送装置9通过在两个搬送通路20、20各自设置搬送块状肉用的大宽度的下部传送带22而构成。该下部传送带22形成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底部,载置块状肉进行搬送。下部传送带22由前端辊23及后端辊24、卷绕于这些前端辊23和后端辊24的具有粗糙面的下部环形带25、以及对该下部环形带25赋予张力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张力辊26构成。
前端辊23旋转自由地支承于在左右的框架(省略图示)的前端部固定的左右方向的轴。该左右的框架一体构成,设为相对于框体8的下部装卸自由的结构。后端辊24固定于被左右框架的后端部轴支承的左右方向的下部驱动轴27。张力辊26配置于框体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抵接于下部环形带25的下侧卷绕区的上表面,向下方回弹施力。据此,对下部环形带25赋予适于搬送的张力。另外,也可以取代对张力辊26进行回弹施力的结构,而设为调节张力辊26的高度并固定的结构。此外,前端辊23、后端辊24、张力辊26、下部环形带25的宽度比左右的侧壁10、10的内侧面间隔形成得大,使其左右两端部各自进入左右的侧壁10、10的下侧。
另外,在框体8中的前端辊23与张力辊26之间、及张力辊26与后端辊24之间装配有滑接板体(省略图示),该滑接板体滑接支承下部环形带25的上侧卷绕区的下表面。该滑接板体形成为遍及左右的侧壁10、10的内侧面间的大宽度。另外,下部环形带25的上表面以具有不抵接的程度的间隙的状态配置于隔壁19的正下方。
由此,下部环形带25的上表面形成上述的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底部。
(供给部的按压板)
如图5~图7所示,在左右的支点轴11、11中的侧壁10、10与轴承12、12之间的部位通过轴承支承左右的按压臂28、28的基部。据此,左右的按压臂28、28上下摆动自由地配置于左右的侧壁10、10的外侧。在该左右的按压臂28、28的前端,分别配置有面向搬送通路20、20的前端部上侧的按压板29、29。该按压板29、29用旋钮螺栓(knob bolt)30N、30N紧固固定于在左右的按压臂28、28的前端部装配的装配撑条30、30。此外,该装配撑条30、30在从按压臂28、28的前端部(自由端部)向上方延伸后朝向搬送通路20、20的上方弯折。
按压板29、29是具有紧固固定于装配撑条30、30的上表面部、从该上表面部的前端前低后高地倾斜的斜面部、以及从该斜面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的按压面部的板体。另外,如图4~图6所示,将撑条30T、30T从框体8中的左右的侧壁10、10立起,将左右的气缸30S、30S的缸部绕左右方向的轴30Y、30Y转动自由地轴支于该撑条30T、30T。据此,气缸30S、30S以上下方向的姿势装配。并且,将该气缸30S、30S的活塞的顶端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转动自由地轴支于左右的按压臂28、28的前部。当该气缸30S、30S进行伸长动作时,则按压臂28向下方转动,按压板29、29朝向下方的下部环形带25的上表面按压,利用该按压板29、29的按压面部按压板搬送到搬送通路20、20的前部的块状肉的前端部。
即,将该气缸30S、30S的伸长及缩短的时机控制成与以支点轴11为中心的供给部3的摆动同步。由此,在块状肉的前端部通过供给部3的上升摆动而即将被切断部4切断之前,气缸30S、30S伸长,按压该块状肉的前端部,防止切断时的错位。在切断后,该气缸30S、30S缩短,块状肉的按压被解除,通过下部环形带25的驱动,块状肉的前端被送出直至与后述的承接板抵接。
(供给部的传动)
如图5所示,在供给部3中的框体8的下表面侧,朝向左右方向装配搬送用电动马达31,在该搬送用电动马达31的左右方向的输出轴将输出齿轮32固定。并且,使该输出齿轮32与轴支承于框体8的后部的中间齿轮33啮合,使该中间齿轮33与固定于下部驱动轴27的左侧端部的输入齿轮34啮合。
(供给部中的切断关联部)
如图8、图9所示,在供给部3中的框体8的前端部将具有两个开口部35、35的框构件36用螺栓37紧固固定。如图9所示,该框构件36具备在左右两端部具有螺栓孔的装配部38、38,在该左右的装配部38、38之间贯穿形成有两个矩形的开口部35、35。在这两个矩形的开口部35、35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的横档部39。
包括该横档部39的前表面在内,在框构件36中的左右的开口部35、35的外侧前表面,向前方隆起地形成将各开口部35的左右侧缘和底部侧缘这三个边缘连续地包围的滑接缘部40、40。如图10(a)所示,该滑接缘部40、40的前表面形成为在侧视时以供给部3的支点轴11为中心的圆弧形。另外,如图10(a)及图10(b)所示,该滑接缘部40、40的上部前表面形成后高前低的倾斜面41,在供给部3上升摆动时,将后述的环形带刀刃滑接引导到滑接缘部40、40上。此外,各开口部35、35的底部侧缘的上缘形成为刃具状。
另外,如图9所示,仅在形成于横档部39前表面的滑接缘部40、40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在上下方向连续的凹部42。据此,在凹部42的底部的左右两侧残留滑接缘部40、40,后述的环形带刀刃49的刀尖边缘部后表面也与该滑接缘部40、40滑接。此外,该凹部42的底面也形成为在侧视时以供给部3的支点轴11为中心的圆弧形。
(切断部的承接板)
如图4、图8、图10(a)、图10(b)、图11所示,在与上述的框构件36的摆动轨迹的前侧对置的位置配置承接板43,承接板43承接从两个开口部35、35送出的块状肉的前端部。将该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整个面或者其一部分面形成为在侧视时沿着以供给部3的支点轴11为中心的圆弧的曲率。由此,上述的框构件36的滑接缘部40、40的前表面和承接板43的后表面成为在侧视时相同或者近似的曲率的圆弧形状。
(切断刀刃)
如图5所示,切断部4具备切断用电动马达44、装配于该切断用电动马达44的输出轴45的驱动轮46、装配于从动轴47的从动轮48、以及遍及驱动轮46和从动轮48而卷挂的钢制的环形带刀刃49。切断用电动马达44固定于从两个开口部35、35向左侧方离开的部位。另一方面,从动轴47借由轴承50旋转自由地支承于从两个开口部35、35向右侧方离开的位置,以通过气缸(省略图示)的动作能向左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的方式支承于机台2侧。此外,输出轴45和从动轴47平行地保持为相同的前高后低倾斜姿势。由此,当使气缸进行动作而将驱动轮46和从动轮48的间隔缩小时,则能容易对这两个轮46、48进行环形带刀刃49的卷挂作业及拆卸作业。
当以将环形带刀刃49卷挂于驱动轮46和从动轮48的状态启动切断用电动马达44时,从输出轴45的轴心的前上方延长线方向观看,驱动轮46绕逆时针驱动旋转。另外,借由环形带刀刃49,从动轮48也向逆时针方向从动旋转。据此,在环形带刀刃49的下侧卷绕区中,环形带刀刃49从从动轮48侧向驱动轮46侧(从右向左)环绕移动。
因此,在该下侧卷绕区中,环形带刀刃49以张紧状态环绕移动,将该环形带刀刃49的下侧卷绕区用作块状肉的切断作用区。另外,在由于块状肉的切断阻力等而对这样环绕移动的环形带刀刃49施加过负荷的情况下,虽然对从动轴47施加朝向输出轴45侧的方向的力,但是通过对该从动轴47进行移动调节的气缸内的空气压缩,从而能防止由过负荷导致的破损。此外,环形带刀刃49的一侧缘形成为锐利的刀刃缘。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将引导环形带刀刃49的引导构件51配置于驱动轮46与从动轮48之间的承接板43的上方。该引导构件51是在左右方向细长的板体的下边缘部形成向下开口的左右方向的槽,并使环形带刀刃49的没有刀刃缘的侧缘部分向左右方向滑动自由地嵌入到该槽的构件。并且,通过将该引导构件51的姿势固定,从而环形带刀刃49的卷挂面保持为前高后低倾斜的设定姿势,在该环形带刀刃49的刀刃缘与承接板43的上端之间形成有间隔部T。此外,因为利用引导构件51滑接支承环形带刀刃49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以环绕移动时的倾斜姿势稳定。
(切断部的支承、第1支承构件、第3支承构件)
如图4所示,在机台2的上部左右两侧,将两个平板状的轨52、52朝向前后方向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固设。在俯视时组装形成为矩形的第3支承构件53的下部,在其前部的左右两侧将各两个辊54支承为天平摆动式。另外,在该第3支承构件53的下部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各轴支一个辊54。
在将第3支承构件53搭载于机台2上的状态下,共六个辊54载置于左右的轨52、52的上表面,第3支承构件53向前后方向移动自由地支承于机台2。在该第3支承构件53的上侧配置俯视时组装形成为矩形的第1支承构件55,在该第1支承构件55的前后左右的四个部位,绕左右方向的上部轴57转动自由地枢接四个上部连杆臂56的上端部。
该四个上部连杆臂56的下端部分别固定于左右方向的下部轴58、58的左右两端部,下部轴58、58轴承支承于第3支承构件53中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和后部,构成为左右的上部连杆臂56、56绕下部轴58、58一体地转动。另外,在这四个上部连杆臂56的下端部连结固定下部连杆臂59的上端部。由此,下部连杆臂59和上部连杆臂56在左视时呈L字形状。另外,将在前后的下部连杆臂59、59的下端部设置的左右方向的轴59P、59P与在第3支承构件53前部和后部设置的轴53P、53P之间用前后的拉伸弹簧60、60分别连结,通过该拉伸弹簧60、60的向收缩方向的回弹力对第1支承构件55向上升方向施力。
并且,在第3支承构件53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轴支电动马达61的基部,在被该电动马达61旋转驱动的螺纹轴63螺合内螺纹构件64,将与该内螺纹构件64一起移动的中间构件64a的顶端部绕左右方向的轴65转动自由地枢接于在第1支承构件5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具备的左右方向的框架55a侧的撑条55b。当通过该电动马达61的驱动使螺纹轴63旋转时,与其螺合的内螺纹构件64在螺纹轴63的轴心方向移动,借由中间构件64a推拉第1支承构件55的框架55a,第1支承构件55相对于第3支承构件53移动。该第1支承构件55的移动轨迹由前后的上部连杆臂56的上端部的摆动轨迹的设定来决定。
即,四个上部连杆臂56的长度全都形成为相同长度,将前侧的下部轴58相对于第3支承构件53的轴承位置设定得比后侧的下部轴58相对于第3支承构件53的轴承位置得高。并且,将前侧的左右的上部连杆臂56、56的前高后低倾斜设定得比后侧的左右的上部连杆臂56、56的前高后低倾斜平缓。据此,第1支承构件55越靠近第3支承构件53(越下降),该第1支承构件55的前部侧比后部侧下降得越大,第1支承构件55前低后高地倾斜下去。
但是,在第1支承构件55的后部,通过螺栓紧固将具有左右的侧板66、66的后部支承台67的下端部固定。另外,该左右的侧板66、66的下部间用左右方向的圆棒状的框架68、68连结加强。如图11所示,左右的侧板66、66的上方延伸部之间用左右方向的框架69连结。如图4所示,在左右的侧板66、66的上部后侧的部位形成前高后低倾斜的斜边部,在该斜边部,用螺母71将从上述的承接板43的前表面中的左右两端部向前方突出设置的撑条70、70紧固固定。
据此,承接板43固定于第1支承构件55上的固定位置。此外,当使第3支承构件53相对于机台2向前方移动时,承接板43离开开口部35,在该承接板43与开口部35之间形成维护用的空间,利用该空间能进行切断部4及后述的搬送部5等的维护。
(切断的肉片的厚度调节)
当驱动电动马达61时,则第1支承构件55及被其一体地支承的承接板43向被上部连杆臂56、56的摆动轨迹约束的方向移动。即,在将切断的肉片的厚度增厚的情况下,使第1支承构件55向前方移动,但此时第1支承构件55一边前低后高地倾斜一边向前侧下方移动。此时,被第1支承构件55支承的承接板43的后表面以向前方倾倒的方式进行姿势变化。
其结果是,尽管滑接缘部40、40的前表面和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间隔变化,但都维持在侧视时承接板43的后表面位于以作为滑接缘部40、40的摆动中心的支点轴11为中心的圆弧(假定的圆弧)上的状态。即,一边维持从支点轴11到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上端的距离和从支点轴到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下端的距离相等的状态,一边调节滑接缘部40、40的前表面和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间隔。据此,切断的肉片的厚度遍及整个面以大致均匀厚度被调节。
此外,使侧视时的滑接缘部40、40的前表面的曲率和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曲率大致相等。因此,严格来说,当进行上述的厚度调节时,则从支点轴11到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上端及下端的各距离和从支点轴11到承接板43的后表面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距离略微不同。但是,该微小的不同不影响切断的肉片的商品价值。另外,这样使承接板43一边向前方倾倒一边向前侧下方移动的结构适用于如该实施例中的切片机那样,在以支点轴11为中心的滑接缘部40、40的圆弧轨迹的下侧区域将块状肉切断的结构的情况。
(切断部的交付旋转体)
如图4、图5、图11所示,在左右的侧板66、66的上部间设置有在同一轴心上独立旋转的左右的交付旋转体72、72。该左右的交付旋转体72、72在主体73的外周部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环形板74,环形板74形成有多个锐利的突起,将该主体73、73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于遍及左右的侧板66、66架设的支承轴75上。此外,在该环形板74的周缘部形成的突起具有尖锐到扎入切断后的肉片程度的尖端。
另外,如图5所示,在左右的侧板66、66的上部外侧面装配有交付用电动马达76、76,使被该交付用电动马达76、76驱动的输出轴77、77通过在左右的侧板66、66穿设的孔而向各侧板66、66的内侧方突出。在该输出轴77、77的突出端部将输出齿轮78、78固定,在左右的主体73、73的外侧端部将输入齿轮79、79固定,使该输出齿轮78、78和输入齿轮79、79啮合。
此外,使环形板74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侵入在承接板43的上部形成的上下方向的狭缝,以将形成于该周缘部的突起扎入切断中及切断后的肉片的方式交付到交付旋转体72、72上。通过将此时的开口部35、35的向上运动速度和交付旋转体72、72的环形板74、74的外周速度设定成相同方向及相同速度,从而能顺利地交付搬送切断的肉片。
(折叠装置)
如图5、图11、图12所示,在上述的支承轴75的前侧下方配置通过左右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80而往复旋转的左右的棒状体81、81。在该左右的棒状体81、81沿长边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植设多个细杆82、82。该多个细杆82、82在支承轴75的转动开始前侵入上述的邻接的环形板74、74之间,与该环形板74、74的上侧周面卡止而留在不干涉被搬送的肉片的待机位置。
另外,使左右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80和左右的棒状体81、81单元化。并且,如图11、图12所示,使该左右的单元83、83在其长边方向滑动自由地支承于两根圆棒状的引导轨83L、83L,两根圆棒状的引导轨83L、83L前高后低地倾斜且平行地装配于左右的侧板66、66的外侧部。进一步地,在齿轮箱84G、84G的输出轴装配曲柄臂85、85的一端部,齿轮箱84G、84G被从在左右的侧板66、66的外侧部装配的左右的退出用电动马达84、84供给动力,在该曲柄臂85、85的另一端部和单元83、83枢接松紧螺旋扣式的杆86、86的两端部。
由此,在左右的棒状体81、81植设的多个细杆82、82通过左右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80的动作而以倾斜姿势向前后方向反转的方式往复摆动。另外,这些多个细杆82、82通过左右的退出用电动马达84、84的动作而一边按每个单元被引导轨83L、83L引导一边向前高后低倾斜方向往复滑动。
(按压装置)
如图5、图11所示,在将左右的侧板66、66的上部间连结的左右方向的框架69的中央部,将气缸87的缸部朝向倾斜上下方向装配。并且,在该气缸87的活塞顶端部装配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按压构件8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将四个线状按压构件89以将其一端固定于按压构件88,将另一端滑动自由地插入到在按压构件88穿设的孔的方式装配于该按压构件88,线状按压构件89通过具有弹性的线材弯曲成山型而形成。在该状态下,变为每两个线状按压构件89彼此交错且四个线状按压构件89的弯曲部位于下端的姿势。
构成为:当通过气缸87的伸长动作使按压构件88向下方移动时,折叠的肉片m的上表面被该按压构件的下缘按压。然后,在通过气缸87的缩短动作使按压构件88向上方移动时,利用四个线状按压构件89的弯曲部在2点同时按压折叠的两列肉片m各自。
(肉片的折叠和集合体的形成)
当上述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80动作而使多个细杆82从待机位置向前方摆动时,则载置于交付旋转体72的环形板74的上侧周面而搬送来的肉片m在该多个细杆82的顶端部从环形板74的周面被剥离。此时,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细杆82的顶端部抵接于肉片m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将该肉片m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压起,进一步向前方摆动。据此,肉片m的前后两端部由于自重垂下,从而该肉片m在多个细杆82的顶端部抵接的位置折弯,变为对折,被放置到后述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后侧)的搬送作用部上。
此时,气缸87进行伸长动作,按压构件88向下方移动,成为对折的肉片m被该按压构件88的下缘按压。在该按压状态下,退出用电动马达84、84进行动作,左右的棒状体81、81连同左右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80向后侧下方滑动,被对折的肉片m夹着的多个细杆82瞬间被拔出。然后,在线状按压构件89的弯曲部将对折的肉片m的上表面向下方按压分离,同时按压构件88向上方退避。
通过反复这样的肉片m的折叠,从而如图13所示,折叠的多个肉片m(在该实施例中为六片肉片m)以其一部分彼此在上下重叠的方式依次被放置到搬送动作中的环形带96的搬送始端部上,形成肉片m的集合体M。另外,一边保持使环形带96的搬送速度断续地增减速的控制、或者交付旋转体72的旋转速度和细杆82的摆动时机同步的状态,一边通过断续地变更该细杆82摆动的时间间隔的控制等,在一个集合体M与下一集合体M之间形成预定间隔。
(搬送部)
如图4、图5、图11、图14、图15所示,搬送部5通过遍及后端部从动辊90、后部从动辊组91、驱动辊92及与其在前后靠近地配置的两个从动辊93、93、配置于驱动辊92的上方的上部从动辊92U、以及形成后述的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从动辊组卷挂环形带96而构成。此外,在环形带96的上侧卷绕区中的各辊间设置有滑接支承板体(省略图示),该滑接支承板体滑接支承该环形带96的内周面。据此,形成从搬送始端部到搬送终端部的一系列的搬送作用区。该一系列的搬送作用区由搬送方向上游侧(后侧)的搬送作用部5F和搬送方向下游侧(前侧)的搬送作用部5R形成。
(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
如图4所示,在第1支承构件5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搭载由左右的非对称形状的板体97、97构成的中间部支承台98。即,在该左右的板体97、97的下端部将具有前后方向的轴承孔的凸起构件固定,在第1支承构件55的左右两侧面部将圆棒状的滑动引导杆的前后两端部固定,使凸起构件能在前后方向滑动地与滑动引导杆嵌合(凸起构件、滑动引导杆均省略图示)。
另外,设置将凸起构件相对于滑动引导杆的滑动位置固定及解除固定的锁定装置(省略图示)。当使由左右的板体97、97构成的中间部支承台98滑动到滑动范围的后端,并在该位置上将锁定装置锁定时,则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扩大,该环形带96张紧而变为能搬送的状态。另一方面,当将锁定装置解除锁定,并使中间部支承台98向前方滑动时,则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缩小,环形带96松弛,变为能装卸该环形带96的状态。
但是,在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左右的板体97、97的前部将左右的支承撑条101、101的基部固定,在该左右的支承撑条101、101的后方延伸端部,上下转动自由地轴承支承在左右方向细长的支承轴102的左右两端部。如图4、图5所示,在该支承轴102,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左右方向形成为大宽度的上述的后端部从动辊90。据此,后端部从动辊90位于上述的切断部4中的间隔部T的前侧下方。
另外,在该支承轴10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上下转动自由地轴承支承在上片部和下边部分支形成的摆动臂103、103的顶部。在该摆动臂103、103中的左右的上边部之间,旋转自由地轴支两个后部上侧从动辊91UF、91UR,在摆动臂103、103中的左右的下片部之间,旋转自由地轴支两个后部下侧从动辊91DF、91DR。据此,形成上述的后部从动辊组91,该后部从动辊组91配置于后端部从动辊90的前侧。另外,从右侧的摆动臂103的顶部一体地垂下设置动作臂104。
另一方面,在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右侧的板体97的右侧面,将从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105传动的齿轮箱106固定,在该齿轮箱106的输出轴107装配曲柄臂108的一端部。并且,将动作臂104的顶端部(下端部)和曲柄臂108的另一端部用松紧螺旋扣式的连动杆109枢接连结。通过该结构,当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105正转驱动时,则曲柄臂108和动作臂104连动地转动,左右的摆动臂103、103以支承轴102的轴心为中心向上方转动。据此,两个后部上侧从动辊91UF、91UR上升而将环形带96的上侧卷绕区的内表面压起,在一系列的搬送作用区中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F的搬送始端部(后端部)形成前高后低地倾斜的陡倾斜面。
然后,当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105反转驱动时,左右的摆动臂103、103以支承轴102的轴心为中心向下方转动,两个后部上侧从动辊91UF、91UR下降而回到原来的位置。据此,环形带96的前部下降到原来的位置,搬送作用部5F的搬送始端部回到缓倾斜面。此时,通过利用下降的两个后部下侧从动辊91DF、91DR将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的内表面下推,从而防止环形带96的松弛。
驱动辊92配置于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左右的板体97、97之间,将该旋转轴110的左右两端部借由轴承111、111轴承支承于左右的板体97、97。在右侧的板体97的右侧面将被从搬送驱动电动马达112供给动力的齿轮箱113固定,在该齿轮箱113的输出轴连结驱动辊92的旋转轴。在驱动辊92的前后靠近配置的两个从动辊93、93配置于比驱动辊92高的位置,由左右的轴承114、114轴承支承于左右的板体97、97间。
并且,将环形带96卷挂于这两个从动辊93、93的上侧周面,进一步卷挂于在这两个之间配置的驱动辊92的下侧周面,从而能加长在驱动辊92的下侧周面卷挂的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据此,环形带96相对于驱动辊92的滑动变少。
另外,上述的上部从动辊92U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于在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左右的板体97的上部间装配的左右方向的轴(省略图示),配置于驱动辊92的上方。但是,将从上述的后端部从动辊90到上部从动辊92U的部位作为主体,形成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F。
(第2支承构件)
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第3支承构件53的后端部固设由左右的板体115、115构成的前部支承台116。即,将左右的板体115、115的下端部用螺栓117、117紧固固定于第3支承构件53的后端部,将该左右的板体115、115的上端部延设到与上述的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左右的板体97、97的上端部相等的高度。此外,该前部支承台116与上述的第1支承构件55之间隔开前后方向的空间地配置,与该第1支承构件55及中间部支承台98没有直接的连结关系。
(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
但是,如图4、图14、图15所示,从前部支承台116(左右的板体115、115)的上部朝向后方一体地延设上下方向为窄宽度的左右的延设板体118、118。另外,在该左右的延设板体118、118的各内侧面,与该内侧面隔开间隔地配置前后方向的圆棒状的导轨119、119,将该左右的导轨119、119的各前端部和后端部借由撑条120、120装配于延设板体118、118的内侧面。
并且,由前后方向的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和将该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的前后两端部间连结的前侧连结棒122及后侧连结棒123形成组装的移动框124。在该移动框124中的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的前部上缘形成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倾斜边缘部。并且,将沿着该倾斜边缘部倾斜的前后方向的左右的斜设板体125、125的后端部上下转动自由地轴支于后部支承轴126的左右两端部,后部支承轴126架设在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间。在该后部支承轴126旋转自由地嵌合在左右方向为大宽度的弯折部从动辊127。
另外,在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的前端部形成上下方向的圆弧形的长孔128、128,在该长孔128、128中从外侧插通螺栓130、130,将该螺栓130、130的顶端部插入到在左右的斜设板体125、125设置的焊接螺母129,将移动板体121和斜设板体125一起拧紧而固定。通过将该螺栓130、130拧松,从而能调节左右的斜设板体125、125的前低后高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在左右的斜设板体125、125的前端部外侧装配左右的支承臂131、131,将该左右的支承臂131、131的前端部间用连结轴132连结。并且,在该连结轴132旋转自由地轴承支承在左右方向为大宽度的前端部从动辊133。另外,将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的后部下侧的部位向前下方延设,在架设于该左右的延设端部间的轴149旋转自由地轴支在左右方向为大宽度的移动辊150。该移动辊150与移动框124一起移动,吸收通过前端部从动辊133的前后移动而产生的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的变化。
但是,在左右的移动板体121、121的外侧面中的前后两处装配凸起构件134、134,将该凸起构件134、134在前后方向滑动自由地与上述的左右的导轨119、119嵌合。并且,在前部支承台116中的右侧的板体115的右侧面将被从伸缩用电动马达135供给动力的齿轮箱136固定。在该齿轮箱136的输出轴137中的向右侧的板体115的内侧突出的突出端部将上下方向姿势的摆动臂138的下端部固定。在该摆动臂138的上端部、和前侧连结棒122中的从移动板体121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端部枢接连结松紧螺旋扣式的连动杆139、139的前后两端部。
通过以上,当伸缩用电动马达135驱动时,则支承于移动框124侧的弯折部从动辊127和前端部从动辊133一体地在前后方向移动,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前端部)在前后方向变更位置。将该环形带96中的从弯折部从动辊127到前端部从动辊133的部位称为上述的往复移动传送带95。另外,将通过该环形带96形成搬送作用区的一系列的搬送装置称为传送带96W。
此外,如图14中双点划线所示,将前端部从动辊133配置得比移动辊150低,使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下侧卷绕区DA前低后高地倾斜。据此,在进行后述的收纳部6中的收纳动作时,能防止由于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DA的垂下而与收纳部6干涉。另外,如图4、图14所示,在前部支承台116中的左右的板体115的上部后侧的部位,以转动轴141、141为中心上下转动自由地轴支张力臂140、140的基部(后端部)。
在该张力臂140、140的自由端部(前端部),旋转自由地轴支大宽度的张力辊142、142。虽然省略图示,但是设置有将该张力臂140、140固定成向前方水平延伸的姿势的锁定装置,并构成为:当将该锁定装置解除锁定时,则张力臂140、140向下方转动。由此,当解除锁定而使张力臂140、140向下方转动时,则包括张力辊142、142的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缩短,环形带96松弛。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后部支承台67中的左侧的侧板66、中间部支承台98中的左侧的板体97、以及前部支承台116中的左侧的板体115分割形成为上板和下板,并构成为:通过将连结该上板和下板的连结板体拆卸,从而使环形带96向左侧方引出。据此,能够进行环形带96的拆装作业。
另外,在前部支承台116的后部的上下方向中间的部位设置对环形带96的内周面引导转动的内侧导辊143、和对环形带96的外周面引导转动的外侧导辊144。并且,在上述的第1支承构件55的前端部左右两侧的部位,将支承撑条145、145用螺栓146、146紧固固定,在架设于该左右的支承撑条145、145间的轴147轴承支承在左右方向为大宽度的下部从动辊148。
如上所述,在以切断的肉片的厚度增加的方式进行调节时,第1支承构件55越靠近第3支承构件53(越下降),该第1支承构件55的前部侧下降得比后部侧越大,第1支承构件55前低后高地倾斜下去。此时,环形带96的卷挂周长缩短,环形带96变得松弛,但是通过在该第1支承构件55的前端部设置的下部从动辊148向前下方移动,从而吸收环形带96的周长变化。但是,以上述的往复移动传送带95为主体,形成搬送部5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
此外,从上述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F到该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形成基于环形带96的一系列的搬送作用区。此外,在上述的各辊间设置有滑接板体(省略图示),该滑接板体从下方支承环形带96中的上侧卷绕区的下表面。
(收纳部)
将图16~图22(b)所示的物品移动装置200具备的承接面201配置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搬送终端部)的前后移动范围的下侧。该物品移动装置200由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和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构成,在其上部具备形成有承接面201、201的大致水平方向的左右的承接板202、202。该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形状、支承结构、驱动结构在左右的移动单元200R、200L中大致左右对称地构成。因此,以下说明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则左右对称地适用于左右两侧的移动单元200R、200L双方。
(收纳部的支承结构)
但是,首先在机台203的上部将形成为板状的左右的支承撑条204、204的下端部用螺栓205、205紧固固定,将左右方向的支点轴206绕轴心旋转自由地插通于在该左右的支承撑条204、204的上端部设置的左右方向的孔部。另外,将支点轴筒207绕轴心旋转自由及向轴心方向滑动自由地嵌合于该支点轴206的外周。
并且,在支点轴206中的从左右外侧的支承撑条204向外方突出的左右一侧端部(外侧端部),将配置于左右一侧(外侧)的板状的上部支承撑条208的下端部用螺栓209紧固固定。另外,在支点轴206中的从左右内侧的支承撑条204向内方突出的左右另一侧端部(内侧端部),将配置于左右另一侧(内侧)的大致矩形的内侧支承板体210的下端部用螺栓211紧固固定。
(收纳部的组装)
如图16~图22(b)所示,在上述的配置于左右一侧(外侧)的上部支承撑条208的外侧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大致矩形的外侧支承板体212,将该外侧支承板体212与内侧支承板体210之间按以下连结组装。即,在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前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内侧面和外侧支承板体212的前部的下部内侧面将圆棒状的第1连结棒213的两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14、214紧固固定。另外,该第1连结棒213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贯穿固定于在左右外侧的上部支承撑条208的上部形成的孔。此外,在左右外侧的上部支承撑条208上部内侧面和左右的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前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内侧面将圆棒状的下部连结棒215的两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16、216紧固固定。
并且,在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后部的上部内侧面和外侧支承板体212的后部的下部内侧面将圆棒状的第2连结棒217的两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18、218紧固固定。另外,在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后部的上部内侧面和外侧支承板体212的后部的上部内侧面将圆棒状的第3连结棒219的两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20、220紧固固定。由此,第3连结棒219配置于第2连结棒217的正上方。
另外,在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后端部的上部内侧面和左右的外侧支承板体212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内侧面将圆棒状的第4连结棒221的两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22、222紧固固定。另外,在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具备的内侧支承板体210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端部左侧面将左右方向的滑动引导棒SS1的基部定位,并用螺栓SS2紧固固定。
另一方面,在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具备的内侧支承板体210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端部左侧面,将具备左右方向的孔部的滑动引导筒体SS3的基部定位固定。并且,使滑动引导棒SS1的顶端部滑动自由地嵌入滑动引导筒体SS3的孔部。由此,形成位置限制部PK,位置限制部PK容许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独立地向支点轴206的轴心方向移动,且限制该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独立地绕支点轴206上下摆动。
此外,第1连结棒213、第2连结棒217、第3连结棒219、第4连结棒221以及滑动引导棒SS1在水平方向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使在上下方向形成为窄宽度的左右方向的后部连结板体223的左右端部前表面接触外侧支承板体212的上部后端面和内侧支承板体210的上部后端面,并用螺栓224、224紧固固定。
(物品移动装置的间隔调节机构)
如图16~图22(b)所示,在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前侧下部内侧面装配调节间隔用的双动型的第1气缸225的基部。另外,在支点轴筒207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固装撑条226的基部,由此,在垂直地竖立设置的撑条226的上部内侧面将箱状的保持件227固定。
该保持件227其内部为中空,在与固定于撑条226的部位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具有开口部。在该保持件227的内部,将比前述的开口部形成得大的调整螺栓228的头部以与保持件227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且姿势变化自由的状态配置,使该调整螺栓228的外螺纹部从前述的开口部向内侧方突出。将该外螺纹部的顶端与在第1气缸225的活塞229的顶端部形成的内螺纹部螺合连结,并用锁定螺母230固定。
由此,即使活塞229的伸缩方向和支点轴206相对于支点轴筒207的滑动方向相对于平行的姿势产生误差,也通过调整螺栓228的头部相对于保持件227的姿势变化来吸收该误差,而能使支点轴206顺利地滑动。此外,通过使左右的第1气缸225、225均进行伸缩动作,从而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和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相互向左右反方向移动。
此时,通过滑动引导棒SS1滑动自由地嵌入到滑动引导筒体SS3,从而可维持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和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的相对姿势。另外,如后所述,在使物品移动装置200以支点轴206的轴心为中心上升摆动的情况下,通过滑动引导棒SS1滑动自由地嵌入到滑动引导筒体SS3,从而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和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一体地上升摆动。
(承接板)
如图16~图22(b)所示,承接板202由矩形的不锈钢板形成,将前侧的边缘部朝向垂直上方折弯,将后侧的边缘部折弯成前高后低倾斜姿势,将左右外侧的边缘部折弯成外侧降低倾斜姿势,将左右方向内侧的边缘部以向下侧卷入的方式做成圆形而形成。取而代之,也可以在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焊接固定前后方向的圆棒。另外,也可以设为在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装配有绕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自由的大宽度的小径辊的结构。
此外,在该承接板202的前侧的两拐角,为了防止与上述的内侧支承板体210及外侧支承板体212的干涉而形成切口部202K、202K。另外,在该承接板202的后侧的两拐角形成用于操作后述的第1分度销270的切口部202L、202L。在这样形成的承接板202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侧形成水平方向的承接面201。
(承接板的滑动机构)
但是,如图16~图22(b)所示,将配置于左右外侧及左右内侧的滑动构件231、231在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滑动自由地嵌合于上述的第3连结棒219。在该滑动构件231、231具有将第3连结棒219插通的贯穿孔,在该贯穿孔部设置用于减小相对于第3连结棒219的滑动阻力的滚珠式的滑动构件,将作用于该滑动构件的润滑脂封入。并且,使在承接板202的前端部形成的向垂直上方的折弯部与滑动构件231、231的后侧面抵接,并用螺栓232、232紧固固定。
(基于同步带的连动单元)
另外,在该外侧的滑动构件231的下部,绕前后方向的轴心234旋转自由地轴支第1同步带轮233。另一方面,在内侧的滑动构件231的下部,绕前后方向的轴心236旋转自由地轴支第2同步带轮235。这些第1同步带轮233和第2同步带轮235的有效直径设定为相等。
并且,遍及第1同步带轮233和第2同步带轮235卷绕同步带237。将该同步带237的上侧卷绕区的一部分借由固定构件238固定于第3连结棒219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该固定构件238将其上部相对于第3连结棒219能在长边方向调节位置地紧固固定,在其下部固定地保持同步带237的一部分。即,通过该固定构件238,同步带237的上侧卷绕区的一部分被保持在固定点。
另外,将外侧的滑动构件231和内侧的滑动构件231用螺栓240、240分别连结到在它们的前侧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左右方向的支承板体239的左右两端部。此外,也可以在该螺栓240、240的顶端部形成对上述的第1同步带轮233和第2同步带轮235进行轴承支承的轴部。通过该第1同步带轮233、第2同步带轮235、同步带237、固定构件238、第1滑动件246、牵引板体250构成与移载带295を承接板202的移动连动地移动的连动单元RA。
(滑动驱动)
另外,将滑动用的双动型的第2气缸241的基部用前后方向的销243轴支装配于在内侧支承板体210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上部内侧面装配的前后的撑条242、242。并且,将该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的顶端部用螺栓245连结到从上述的支承板体239的外侧端部朝向下方弯折的弯折部的下端部。
(气压电路)
左右的第2气缸241、241各自具备图39所示的气压电路320。在该气压电路320设置电磁切换阀323,电磁切换阀323切换从气压泵(省略图示)输送的空气的供给或排放方向而使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进行伸缩动作。
在该电磁切换阀323的一侧具有的三个口使从上游侧的气压泵连通的进口321和两个出口322切换自由地连通。另外,在该电磁切换阀323的另一侧具有的两个口将与第2气缸241的伸长侧的口连通的第1流路324和与缓冲·速度调整电路325连通的第2流路326切换自由地连通。缓冲·速度调整电路325具有:向双方向切换止回方向的先导止回阀327、止回阀328及手动操作式的第1可变节气门329、空气箱330、二位切换阀331、缓冲用的第1大气开放装置332、调节向该第1大气开放装置332送出的空气量的手动操作式的第2可变节气门333、速度调整用的第2大气开放装置334、以及调节向该第2大气开放装置334送出的空气量的手动操作式的第3可变节气门335。
另外,使从先导止回阀327内分支的第3流路336与第2气缸241的缩短侧的口连通。使第5流路338的一端与在缓冲·速度调整电路325内与第2流路326连通的第4流路337的中途部连通,使该第5流路338的另一端与空气箱330连通。使止回阀328和第1可变节气门329并列地与该第5流路338的中途部连通。另外,使先导止回阀327的一侧与第4流路337的中间部连通,将该第4流路337的另一侧与二位切换阀331的入口连通。
通过该二位切换阀331的切换动作,第1大气开放装置332和第2大气开放装置334择一地与该二位切换阀331的出口连通。二位切换阀331的切换动作与空气箱330的空气剩余量连动地进行。另外,在二位切换阀331的出口与第1大气开放装置332之间连通第2可变节气门333,在二位切换阀331的出口与第2大气开放装置334之间连通第3可变节气门335。但是,在通过从控制器向切换螺线管323S的输出将电磁切换阀323切换到图39所示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下,从入口321流入的空气从第2流路326以无负荷穿过第4流路337及先导止回阀327,经由第3流路336流入第2气缸241的缩短侧的口,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高速进行缩短动作。据此,承接板202向左右内侧方滑动,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对置端部的间隔变为最小间隔P1。
另外,向第4流路337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从第5流路338穿过止回阀328流入空气箱330,在该空气箱330内蓄圧,并且通过该蓄圧力使二位切换阀331对抗复位弹簧331S的回弹力而保持于图39的位置。此外,在该状态下,通过先导止回阀327切断从第4流路337到达二位切换阀331的空气。
并且,当通过从控制器向切换螺线管323S的输出将电磁切换阀323切换到另一侧的位置时,则从入口321流入的空气从第1流路324流入第2气缸241的伸长侧的口,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开始高速的伸长动作。据此,承接板202开始向左右外侧方滑动。在该滑动中,处于第2气缸241的缩短侧的室中的空气通过活塞244的向伸长侧的动作而向第3流路336排出,从先导止回阀327穿过开放侧的第4流路337而到达二位切换阀331的入口。
到达该二位切换阀331的入口的空气从该二位切换阀331的出口流出,被第3可变节气门335限制流量而从第2大气开放装置334向外部排出。通过该第3可变节气门335对排出流量的限制,可限制从第2气缸241的缩短侧的室的排出量,结果是,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的伸长速度被控制成高速的恒定速度,承接板202向左右外侧方的滑动速度保持为恒定。该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的伸长速度、即承接板202的滑动速度能通过第3可变节气门335的手动调节来变更。
另外,在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这样以高速进行伸长动作的中途过程中,在空气箱330蓄圧的空气向第5流路338流出,在被第1可变节气门329限制流量的状态下,经由第2流路326及电磁切换阀323向出口322逐渐排出。并且,当在空气箱330内蓄圧的空气没有时,则通过复位弹簧331S的回弹力切换二位切换阀331。据此,变为从先导止回阀327穿过开放侧的第4流路337的空气一边被第2可变节气门333限制流量一边从第1大气开放装置332向外部排出的状态。
该状态在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即将到达伸长方向的冲程端之前出现,活塞244的伸长速度比此前的速度大大降低。由此,活塞244到达伸长方向的冲程端时的冲击被缓冲,能够缓和由承接板202的紧急停止导致的冲击或声音的发生。
(牵引板体)
另外,在位于第3连结棒219的正下方的第2连结棒217滑动自由地支承第1滑动件246,将该第1滑动件246配置于同步带237的下侧卷绕区的正下方。并且,由该第1滑动件246的上表面和在该第1滑动件246的上部装配的板体247的下表面从上下夹着同步带237的下侧卷绕区的一部分,并将板体247用螺栓248紧固固定于第1滑动件246。
另外,在第1滑动件246的左右两侧配置内置滚珠式滑动构件并封入润滑脂的第2滑动件249、249,使该第2滑动件249、249滑动及转动自由地支承于第2连结棒217。在该左右的第2滑动件249、249的后表面,用螺栓251将具有垂直面部和水平面部并弯折形成为L字型的牵引板体250的垂直面部紧固固定。
据此,牵引板体250和夹着第1滑动件246配置的两个第2滑动件249、249一体化,牵引板体250向左右方向滑动自由及向上下方向转动自由地被支承。此外,牵引板体250的水平面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与前后方向中间的部位相比形成为大宽度,能稳定地卡止移载带295的端部。
(承接板和牵引板体的后端部的支承、物品移动装置的上方转动机构)
如图16~图22(b)所示,在后部连结板体223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外侧部将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圆筒状框架252的前端部定位,并用螺栓253紧固固定。另外,使在前后方向细长的方筒状框架254的前端部抵接于后部连结板体223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并用螺栓255紧固固定。并且,使连结板256的左右两端部前表面抵接于上述的圆筒状框架252的后端部和方筒状框架254的后端部,并用螺栓257、258分别紧固固定。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在该连结板256的下端部将截面形状为倒L字型的保持件259固定。
并且,使第1树脂轨260的上表面抵接于该保持件259的上边部的下表面,使板261抵接于该第1树脂轨260的下表面,在板261的下表面重叠防脱落板262并用螺栓263一起拧紧固定。该第1树脂轨260将其截面形状形成为上边比下边长的梯形,在前表面形成前高后低姿势的倾斜引导面260S。通过该倾斜引导面260S,能对在承接板202的后端部形成的前高后低倾斜姿势的后侧边缘部从其上侧进行滑接引导。据此,以第3连结棒219的轴心为中心的承接板202的上方转动被限制。
另外,防脱落板262将截面形状设为弯折成L字状的形状,其前边部在上述的固定状态下成为前低后高倾斜姿势。由此,在如后述那样物品移动装置200以支点轴206为中心向上方转动时,承接板202的后端抵接于该前低后高倾斜的前边部的上表面,可防止该承接板202向下方的脱落转动。
另外,在保持件259的左右两端部用螺栓销265上下转动自由地装配支承臂264、264的一端部,在该左右的支承臂264、264的另一端部用螺栓267将装配板体266的左右两端部紧固固定。将与该装配板体266的前表面抵接的在左右方向细长的第2树脂轨268夹在与该第2树脂轨268的前表面抵接的板体269与装配板体266之间并紧固固定。
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在该第2树脂轨268的前侧上部形成第1平面部268A,第1平面部268A载置支承牵引板体250的后端部下表面并进行滑动引导。另外,使该第2树脂轨268的后端上部向上方突出设置,在该上端部形成第2平面部268B,第2平面部268B载置支承承接板202的后端部下表面并进行滑动引导。此外,在上述的左右的支承臂264、264部设置将其上下转动固定及解除固定的第1分度销270、270。并且,在上述的保持件259的下端部前侧将支承板体271的上端部固定,在该支承板体271的下端部后表面侧用销螺栓273装配绕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自由的多个导向辊272。
另一方面,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将上下方向的支承板体274的下端部固定于与机台203侧一体化的框架275。该支承板体274将其左右两端部及上部向后方折弯,形成侧壁部274S和上侧壁274U。并且,在侧壁部274S的上部用螺栓销277、277上下转动自由地装配左右的转动臂276、276。
在该转动臂276、276中的左右外侧的转动臂276装配第2分度销278,第2分度销278通过鼻部向侧壁部274S的卡合而能将转动臂276以立起姿势固定。另外,使侧视时弯折形成为倒L字型的锁定板279的前表面抵接于该左右的转动臂276、276的后表面,并用螺栓280、280紧固固定。在该锁定板279的上部形成朝向前方弯折的限制部279K。
(物品移动装置的上方摆动机构)
如图16~图22(b)所示,在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具备的内侧支承板体210、210之间,以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形成为扇型的转动板体281。另外,在机台203侧将支承板体282用螺栓283固定,在该支承板体282的前方延伸部将左侧的撑条284L和右侧的撑条284R设为立起姿势并用螺栓285紧固固定,在该左右的撑条284L、284R之间配置转动板体281的下部。
并且,将该转动板体281的下部通过左右方向的轴286前后摆动自由地轴支于左右的撑条284L、284R间。此外,右侧的撑条284R比左侧的撑条284L形成得高,在该右侧的撑条284R的上部装配第3分度销287。
在转动板体281的下部的比轴286靠前侧的部位形成第1贯穿孔288,在第3分度销287的鼻部插通于该第1贯穿孔288的状态下,转动板体281保持为前低后高倾斜姿势。另外,在转动板体281中的轴286的上侧部位形成第2贯穿孔289,在使转动板体281向前方摆动的状态下,第3分度销287的鼻部插通于该第2贯穿孔289。
并且,在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中的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前后方向中央下部将左右方向的摆动支承轴290的右侧端部用螺栓291紧固固定。另外,使该摆动支承轴290的左侧的部位滑动自由地贯穿于在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中的内侧支承板体210的前后方向中央下部形成的孔,且进一步向左方延设。
如图22(a)及图22(b)所示,在上述的转动板体281贯穿形成越靠向其下端部则到轴286的距离越短,越靠向其上端部则到轴286的距离越长的圆弧形的凸轮槽292,使上述的摆动支承轴290插通于该凸轮槽292。另外,在转动板体281的后部一体形成能将细长的管等操作件293嵌合的上方延伸部294。
(物品移动装置的上方摆动)
但是,如图22(a)所示,在使第2分度销278的鼻部与侧壁部274S卡合的状态下,锁定板279与转动臂276、276一起立起。在该状态下,导向辊272载置于上侧壁274U的上表面,限制部279K位于该导向辊272的上侧。据此,导向辊272在左右方向滚动自由地支承于上侧壁274U上,且被限制部279K限制浮起。
由此,物品移动装置200的承接板202的后端部下表面支承于第2树脂轨268的第2平面部268B的上表面,且维持为大致水平的姿势。另外,牵引板体250的后端部下表面支承于第2树脂轨268的第1平面部268A的上表面,且维持为沿着承接板202的下表面的姿势。在该状态下,进行利用物品移动装置200将肉片向容器收纳的作业。
另一方面,如图22(b)所示,在进行物品移动装置200的维护时,牵拉第2分度销278的把手使鼻部脱离侧壁部274S,将形成于锁定板279上部的限制部279K从导向辊272的上侧向后方退避。据此,变为使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能以支点轴206为中心向上方摆动的状态。
另外,牵拉第3分度销287的把手使鼻部脱离第1贯穿孔288,将转动板体281设为能后方摆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作业人员使操作件293与转动板体281的上方延伸部294嵌合,将该操作件293向前下方操作而使转动板体281向后方摆动。通过该转动板体281的后方摆动,凸轮槽292以轴286为中心摆动,通过摆动支承轴290和该凸轮槽292中的远离轴286的一侧的内边缘部的滑接,该摆动支承轴290被向下方牵拉(下推)。
据此,能用较小的操作力使由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构成的物品移动装置200以支点轴206为中心向前上方摆动。此时,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通过位置限制部PK而一体地向前上方摆动。另外,在物品移动装置200这样向前上方摆动而开放的状态下,物品移动装置200的重心位置从支点轴206的前侧向后侧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第3分度销287的鼻部插通于第2贯穿孔289,从而物品移动装置200在开放状态下稳定地被支承。
此外,如图22(b)所示,在使物品移动装置200开放的状态下,牵引板体250的下方转动通过与第4连结棒221抵接而被限制。这样,通过使物品移动装置200开放,从而配置于后述的空间Q中的托盘搬送装置305的上方开放,变为可容易进行该托盘搬送装置305的维护的状态。
(移载带的装卸结构)
如图16所示,每当形成上述的牵引板体250时,将其前后两端部形成为大宽度,将其前后方向中间部遍及长度形成为窄宽度,在从该窄宽度的部位切换到大宽度的部位的拐角部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切口部。但是,移载带295的安装如图22(b)所示在使物品移动装置200开放的状态下进行。
在该状态下,牵拉第1分度销270的把手将左右的支承臂264、264的固定解除,使该左右的支承臂264、264向下方转动。据此,第2树脂轨268向下方退避,能使被该第2树脂轨268支承的牵引板体250向下方转动。该牵引板体250的以第2连结棒217为中心的下方转动位置在该牵引板体250的前端部下表面与第4连结棒221抵接的状态下被限制。此外,被第2树脂轨268支承的承接板202的后端部的下方转动(脱落)通过向防脱落板262抵接而被阻止。
在该状态下,如图23所示,将牵引板体250插通于将移载带295的一端做成袋装订状而形成的第1间隙295S,将移载带295中的包围第1间隙295S的部位的前后两端部钩挂于在牵引板体250形成的前后的切口部。由此,移载带295的一端侧装配于牵引板体250,被该牵引板体250牵拉而移动。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圆筒状框架252的前端部和后部将钩构件296的基部固定。并且,在该钩构件296的上部形成朝向倾斜外侧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并且设置具备将该开口部的入口封闭的鼻部的第4分度销297、297。由此,在第4分度销297、297的鼻部的顶端嵌入到在圆筒状框架252的周面形成的孔的状态下,开口部的入口被封闭。另外,当将该第4分度销297、297的把手上拉,将鼻部从孔拔出且进一步向上运动退避时,则开口部的入口开放。
另外,在将移载带295的另一端做成袋装订状而形成的第2间隙295E插通比移载带295的前后宽度长的圆棒298。但是,在使移载带295的另一端侧沿着承接板202的下表面向左右方向内侧牵拉后,卷挂到该承接板202的左右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并向承接板202的上表面侧折回。并且,将该移载带295的另一端侧沿着承接板202的上表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牵拉并穿过方筒状框架254的下侧,在穿过圆筒状框架252的下侧之后,在该圆筒状框架252的外侧周面折返。并且,将在该移载带295的另一端插通的圆棒298的前后两端部从前后的钩构件296、296的开口部嵌入并卡止。
在该状态下,使前后的第4分度销297、297的鼻部顶端嵌入到在圆筒状框架252的周面形成的孔,防止圆棒298从钩构件296、296的开口部脱落。由此,移载带295的另一端部装配于圆筒状框架252,且被固定于固定点。
通过以上,移载带295的上部卷绕区下表面滑接支承于在承接板202的上表面形成的承接面201上。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圆筒状框架252的周面形成前后方向的槽,使在移载带295的另一端插通的圆棒298嵌入到该槽后,用第4分度销297、297阻止脱落。此外,拆卸移载带295的作业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
(物品移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动作)
以下,第1位置PS1、第2位置PS2、第3位置PS3以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的位置为基准进行说明。
(第1位置)
即,在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位于第1位置PS1的状态下,该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覆盖在其下方搬送来的托盘G1的上侧的整个区域(该状态是指在俯视时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与托盘G1的整个区域重合的状态)。并且,在这样支承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位于第1位置PS1、PS1的状态下,两列搬送来的肉片m或者肉片m的集合体M各自从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搬送终端部供给到左右的移载带295、295上。
(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移动)
另外,即使是支承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移动到从第1位置PS1、PS1向外侧方偏倚微小距离的第2位置PS2、PS2的状态,该承接面201、201或者承接板202、202也大致覆盖在其下方搬送来的邻接的两个托盘G1、G1各自的上侧(该状态包括在俯视时托盘G1、G1的端部的微少部分不被覆盖而露出的状态)。并且,通过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从第1位置PS1、PS1移动到第2位置PS2、PS2,从而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左右的移载带295、295上的肉片m或者肉片m的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间隔扩大,与在下方待机的邻接的两个托盘G1、G1各自上能载置的位置对位。
此外,该左右的移载带295、295上的肉片m或者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间隔的调节量由切断部4中的块状肉搬送装置9的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左右方向间隔和通过托盘搬送装置305搬送的多个托盘G1的搬送间距决定。即,通过托盘搬送装置305搬送的多个托盘G1的搬送间距由该托盘G1自身的左右宽度决定,因此减小该搬送间距有限。
另一方面,在切断部4切出并搬送来的两列肉片m或者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间隔由块状肉搬送装置9的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左右方向间隔决定。并且,以上述的搬送间距搬送来的邻接的两个托盘G1、G1(通常使用的规格的食品用托盘)的中心间距离比块状肉搬送装置9的两个搬送通路20、20的中心间距离长(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较宽)。因此,为了将2列肉片m或者集合体M载置于两个邻接的托盘G1、G1,需要消除上述的两个中心间距离的差,扩大2列以较窄间隔搬送来的肉片m或者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间隔。
因此,通过如上所述使支承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从第1位置PS1、PS1移动到第2位置PS2、PS2,从而将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左右的移载带295、295上的肉片m或者肉片m的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间隔扩大,与在下方待机的邻接的两个托盘G1、G1各自上能载置的位置对位。
(从第2位置向第3位置的移动)
并且,在支承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从第2位置PS2向外侧方较大地移动而位于第3位置PS3的状态下,该承接面201、201或者承接板202、202从在其下方搬送来的托盘G1的上侧退避,该托盘G1的上侧的整个区域开放。并且,在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或者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向位于外侧方的第3位置PS3、PS3移动时,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左右的移载带295、295各自相对于左右的承接板202、202向内侧方移动。据此,位于该左右的移载带295、295上的肉片m或者集合体M不会伴有左右方向的位置变化地降下到两个托盘G1、G1各自上而被载置。
(承接板和移载带部的动作说明)
但是,图24(a)及图24(b)是在通过第1气缸225、225的缩短动作而使左右两侧的移动单元200R、200L向外侧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用于说明之后的各移动单元的动作状态的主视图。即,在该图24(a)的状态下,左右的第1气缸225、225缩短,支承移载带295、295的承接面201、201或者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从将在其下方搬送来的两个托盘G1、G1的上侧的整个区域覆盖的第1位置PS1、PS1向从第1位置PS1、PS1向外侧方偏倚微小距离的第2位置PS2、PS2移动。
据此,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从图16所示的P1扩大到图18所示的P2。即使在该状态下,也通过支承该移载带295、295的承接面201、201或者承接板202、202大致覆盖在其下方搬送来的两个托盘G1、G1的上侧。
另外,左右的第2气缸241、241缩短,与该第2气缸241、241的活塞244、244的顶端部一体化的左右的承接板202、202向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内侧移动。但是,当第2气缸241从该状态进行伸长动作时,则如图24(b)所示,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从第2位置PS2移动到第3位置PS3。另外,与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的顶端部一体化的第1同步带轮233的轴心234及第2同步带轮235的轴心236与该承接板202以前向外侧方进行全冲程移动。
在此,卷绕于第1同步带轮233和第2同步带轮235的同步带237的上侧卷绕区的一部分被固定构件238保持在固定位置。因此,在第1同步带轮233的轴心234和第2同步带轮235的轴心236向外侧方移动时,这两个同步带轮233、235向相同方向旋转,同时同步带237的下侧卷绕区向外侧方移动。据此,在该同步带237的下侧卷绕区装配的第1滑动件246与牵引板体250一体地向外侧方移动,移载带295的一端部被该牵引板体250向外侧方牵拉。
此时,移载带295从承接板202的上表面在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折回,沿着承接板202的下表面,因此,为了使移载带295不会发生松弛,且使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向外侧方移动,需要相对于承接板202向外侧方的移动量,使牵引板体250向外侧方移动两倍的距离。即,如图24(a)到图24(b)的状态变化所示,在移载带295中的承接板202上的部位设定临时假定点CP1(图24(a)),假定支承该移载带295的承接板202的内侧端移动到该临时假定点CP1的状态(图24(b))。
此时,相对于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的内侧端到达临时假定点CP1为止的第1移动距离S,牵引板体250的外侧端部需要移动成为第1移动距离S的两倍的第2移动距离T。因此,设置由上述的同步带237及两个同步带轮233、235构成的机构,据此,相对于承接板202向外侧方的移动速度(第2气缸241的活塞244的伸长速度),牵引板体250向外侧方的移动速度成为两倍的速度。据此,在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从第2位置PS2移动到第3位置PS3时,移载带295相对于该承接面201向与承接面20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以相同大小的速度滑动。
此外,图24(a)是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板202或者承接面201侵入托盘G1的上方而大致覆盖该托盘G1上方的封闭状态,图24(b)是承接板202(承接面201)从托盘G1的上方退避而使该托盘G1的上方开放的开放状态。在图24(b)的状态下,通过移载带295在承接板202的内侧端部的折回移动,移载带295上的肉片m或者集合体M从移载带295的表面被剥离,下落到托盘G1内被收纳。即,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载置到承接面201上的移载带295上的肉片m或者集合体M在将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置设为原本的位置的状态下以下落到正下方的托盘G1内的方式降下而被载置,并被收纳。
此外,图16、图17示出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位于将托盘G1的上侧的整个区域覆盖的第1位置PS1的状态,图18、图19示出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向外侧方移动到将托盘G1的上侧大致覆盖的第2位置PS2(从第1位置偏倚预定距离的第2位置)的状态。并且,图20、图21示出支承移载带295的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向外侧方移动到使托盘G1的上方开放的第3位置(使移送体上的物品降下的第3位置)PS3的状态。此外,如上所述,该承接面201或者承接板202配置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的前后移动范围的下侧。
(托盘搬送装置)
图25~图27示出具备容器供给部300的托盘搬送装置305。如图25所示,在容器供给部300具备轨状的托盘收纳部303和托盘剥离装置304。托盘收纳部303由收纳重叠的多个空的托盘G1,防止脱落同时向斜下方滑动引导的轨状的框体构成。另外,托盘剥离装置304从托盘收纳部303的下端部将托盘G1逐个盘地剥离并取出。
该托盘剥离装置304具备在顶端部具备吸盘306的转动臂307和使该转动臂307转动的电动马达308。并且,在吸盘306连通有布设于转动臂307内的吸气管(省略图示)的顶端部,并构成为:在转动臂307上升转动产生负压,吸附托盘G1的下表面。构成为:在该吸附后使转动臂307下降转动而解除负压,将被吸附的托盘G1载置到托盘搬送装置305上。
该托盘搬送装置305将被托盘剥离装置304剥离的托盘G1向与上述的搬送部5在俯视时正交的方向搬送,在收纳部6中的在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下方形成的空间Q内从右侧向左侧穿过。该托盘搬送装置305通过在配置于其搬送终端侧的驱动链轮315与配置于搬送始端侧的从动链轮314之间卷挂环形链条316,并设置对驱动链轮315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313而构成。该环形链条316以隔开设定为比托盘G1的宽度大出预定长度的间隔的方式具备多个卡止板317。各托盘G1中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被该卡止板317按压。此外,也能使电动马达313反转驱动而使托盘G1向返回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方向移动。
另外,将限制托盘G1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并且搬送引导的截面形状为U字型的前后一对搬送引导轨318在托盘G1的搬送方向分成三段地配置。该被分成三个的搬送引导轨318A、318B、318C中位于搬送方向最上游侧的第1搬送引导轨318A不能升降地被固定位置。如图33所示,中间部的第2搬送引导轨318B和位于搬送方向最下游侧的第3搬送引导轨318C配置于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正下方,构成为通过两个气缸319、319而独立地升降。
(切断动作)
根据切断的状肉的种类、状态等设定动作条件,变更各部的设定条件等,操作后述的启动开关401。据此,开始切断部4的环形带刀刃49的环绕移动和搬送部5的搬送驱动。
在该初始状态下,供给部3位于摆动范围的下限,当在该状态下向供给部3投入块状肉,对送料开关进行开启操作时,则块状肉搬送装置9开始驱动。据此,被投入的块状肉受到块状肉搬送装置9的搬送作用而被向前方搬送,该块状肉的前端部抵接于承接板43的后表面,块状肉的前端部的位置被限制。并且,随着供给部3从该状态上升摆动,从右侧向左侧环绕移动的环形带刀刃49的刀刃缘从上侧切入块状肉中的从左右的开口部35突出的前端部。此时,块状肉的前端部被承接板43限制位置,所以块状肉的前端部被环形带刀刃49以均匀的厚度切断。
当供给部3上升摆动到摆动范围的上限附近的位置时,则块状肉的前端部被环形带刀刃49切离。然后,以预定厚度切断的该肉片在形成于承接板43的上端与环形带刀刃49的下端之间的间隔部T穿过,交付到在承接板43的前侧配置的左右的交付旋转体72、72的环形板74、74的上侧周面。另外,供给部3下降摆动到摆动范围的下限位置,恢复到初始状态,然后,供给部3再次上升摆动,反复上述的块状肉的切断。
这样穿过间隔部T交付到旋转体72、72的环形板74、74的上侧周面的肉片在摆动的多个细杆82的顶端部从环形板74的周面被剥离,变为对折。这样,以肉片的一部分彼此上下重叠的方式依次放置到搬送动作中的环形带96的搬送始端部上,形成两列肉片m的集合体M、M。在这两列集合体M、M中,在各列的集合体M与下一集合体M之间形成预定间隔(集合体间隔)P。
在这样的切断作业中,当为了调节切断的肉片m的厚度,使调节肉厚用的电动马达61进行动作而相对于开口部35对承接板43进行位置调节时,则该承接板43和支承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F的第1支承构件55在前后方向移动。但是,支承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前部支承台116因为与机台2侧的第3支承构件53一体地装配,所以不会受到承接板43的位置调节的影响在前后方向移动。
因此,即使调整要切断的肉片m的厚度,搬送部5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位置也不变化,所以从该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到收纳部6的肉片m或者肉片m的集合体M的交付位置稳定。即,肉片m或者集合体M相对于设置于收纳部6的物品移动装置200的承接面201的搬出位置不易变化,能够顺利地进行以后的收纳动作。另外,因为承接板43和搬送部5中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F的位置关系不变化,所以被切断且折叠的肉片m顺利地交付到搬送作用部5F并被搬送。
(收纳动作)
通上述的切断作业形成的两列集合体M、M以在各列之间形成预定的狭窄间隔的状态向收纳部6搬送来。如图30~图37所示,将该搬送中的集合体M、M的各列的间隔称为“肉列间隔P0”。
(集合体向承接面上的移载带上的交付)
但是,如图28、图29所示,在收纳动作开始时,首先,一边使处于搬送动作中的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搬送终端部的后方移动,一边使以该肉列间隔P0搬送来的两列集合体M、M以降下的方式交付到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移载带295、295上。由此,如图16、图30、图31所示,即使在左右的集合体M、M交付到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移载带295、295上的状态下,左右的集合体M、M的间隔也仍然是肉列间隔P0。
并且,在该状态下,需要使两个托盘G1、G1在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下侧以并列设置状态待机,但是需要这两个托盘G1、G1以不重叠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置。因此,变为交付到承接面201上的移载带295上的各集合体M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和托盘G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左右方向错开的状态,在就那样使承接面201上的移载带295上的集合体M下落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该集合体M从托盘G1伸出的情况(在图30、图31中用实线示出的集合体M和用虚线示出的托盘G1的错位)。按如下消除该集合体M、M和托盘G1、G1的左右方向的错位。
(第1阶段的动作)
首先,如图16、图17、图30、图31所示,使左右的第1气缸225、225伸长而使左右的承接面201、201最靠近,在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严格来说,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折回部的间隔)变为最小间隔P1的状态下,将二列集合体M、M从往复移动传送带95的终端交付到该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移载带295、295上。并且,然后如图18、图32所示,使左右的第1气缸225、225以设定量进行缩短动作,使左右的移动单元200L、200R向外侧方(相反的方向)移动,将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扩大到中间间隔P2。将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变为中间间隔P2的状态下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位置定义为第2位置PS2。
此外,在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从最小间隔P1扩大到中间间隔P2的期间,该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侵入托盘G1、G1的上侧,托盘G1、G1的上方被该承接面201、201大致覆盖。将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处于最小间隔P1的状态下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位置定义为第1位置PS1。并且,在该状态下,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上的移载带295、295上的肉片m的集合体M、M位于在下侧待机的托盘G1、G1的正上方。
(第2阶段的动作)
在该状态下,使托盘搬送装部302的气缸319进行上升动作,使托盘G1、G1上升到设定位置。并且,如图20、图36所示,在托盘G1、G1的上升中或者上升完成后,使左右的第2气缸241、241以设定量进行伸长动作,将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扩大到最大间隔P3。将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变为最大间隔P3的状态下的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位置定义为第3位置PS3。在该状态下,左右的承接面201、201从托盘G1、G1的上侧向左右外侧退避,该托盘G1、G1的上方开放。此外,图34、图35示出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处于从中间间隔P2扩大到最大间隔P3的中途的中间间隔PM的状态。
在这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从中间间隔P2经由中间间隔PM扩大到最大间隔P3的期间、即承接面201、201双方从第1位置PS1移动到第2位置PS2时,各配备的移载带295、295相对于承接面201、201向与承接面201、201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以相同大小的速度移动。据此,集合体M、M不会伴有左右及前后的位置变化地向托盘G1、G1内下落并被收纳。收纳有集合体M、M的托盘G1、G1向初始位置下降,通过托盘搬送装置305在空间Q穿过,并被向左外侧方搬出。以上的动作与集合体M、M被搬送来的间隔同步地反复。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左右的承接面201、201(左右的承接板202、202、左右的移载带295、295)扩大到最大间隔P3的状态下,搬送作用部5R位于该最大间隔P3内(最大间隔P3比搬送作用部5R的左右宽度大)。另外,往复移动传送带95中的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需要设定成靠近左右的承接面201、201的上侧的高度,以提高集合体M的交付性。
因此,在往复移动传送带95中的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发生松弛的情况下,当将左右的第2气缸241、241以设定量进行缩短动作而使左右的承接面201、201返回到中间间隔P2时,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有可能干扰往复移动传送带95中的环形带96。但是,如上所述,因为使往复移动传送带95中的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DA前低后高地倾斜,所以在集合体M的收纳动作时,能防止由于环形带96的下侧卷绕区DA的垂下而与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严格来说,左右的移载带295、295的折回端部)干涉。
(作为集合体的形成装置的切片机的控制电路)
如上述构成的切片机1将块状肉MF从其顶端以预定厚度切断,将切断的肉片m折叠,使该折叠的多个肉片m以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并列而形成集合体M。
但是,如图40所示,针对控制部7具备的控制器400,在其输入侧连接启动开关401、肉片高度自动设定通断开关402、块状肉高度手动设定开关403、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开关404、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开关405、并列片数自动控制通断开关406、左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7、右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8、供给部摆动角度计测用电位器409、下部环形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0、左侧交付旋转体旋转相位计测用电位器411、右侧交付旋转体旋转相位计测用电位器412、左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3、右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4、按压构件动作用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15、摆动臂摆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6、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传送带后端部进退位置计测用传感器418、左侧第1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19、右侧第1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0、左侧第2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1、右侧第2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2、托盘传送带移动距离传感器423、剥离臂转动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4、相机CA(权利要求的“摄像单元”)以及托盘停止位置控制通断开关TSS。
另一方面,在控制器400的输出侧连接切断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4D、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5、搬送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6、左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7、右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8、左侧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9、右侧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0、左侧退出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1、右侧退出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2、气缸用阀螺线管433、搬送驱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4、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5、伸缩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6、左侧第1气缸用阀螺线管437、右侧第1气缸用阀螺线管438、左侧第2气缸用阀螺线管439、左侧第2气缸用阀螺线管440、托盘搬送电动马达驱动器441、托盘移动臂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42、吸附阀用螺线管443、驱动托盘搬送装置305的电动马达313用的托盘搬送电动马达驱动器313D、以及使第2搬送引导轨318B及第3搬送引导轨318C升降的气缸319、319用的升降用阀螺线管319、319S。
(与输入侧连接的开关/传感器类的说明)
与上述的控制器400的输入侧连接的启动开关401用于启动整个切片机1,用于切换到能从控制器400的输出侧向电动马达驱动器等输出指令信号的状态。通过该启动开关401的接通操作,从控制器400的输出侧首先向切断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4D、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5、搬送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6、左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7以及右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8输出指令信号,开始切断部4、供给部3以及搬送部5的驱动。
肉片高度自动设定通断开关402用于将后述的肉片高度自动设定接通或切断(切换到有效/无效)。块状肉高度手动设定开关403用于通过目视判断切断前的块状肉的高度并输入(设定)。
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开关404用于在开始切断作业前通过手动变更设定切断后的肉片m的并列长度(集合体M的全长。后述的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开关405用于在开始切断作业前通过手动设定形成一个集合体M的肉片m的片数。
并列片数自动控制通断开关406用于将后述的并列片数自动控制接通或切断(切换到有效/无效)。此外,上述的开关显示于液晶面板上,通过触摸操作而被操作。
左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7用于计测在左侧的块状肉的搬送通路20的前部配置的左侧的按压板29的上下运动位置,据此计测向左侧的搬送通路20供给的块状肉的顶端部的高度。右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8用于计测在右侧的块状肉的搬送通路20的前部配置的右侧的按压板29的上下运动位置,据此计测向右侧的搬送通路20供给的块状肉的顶端部的高度。
供给部摆动角度计测用电位器409计测供给部3的上下摆动角度。下部环形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0根据搬送用电动马达31的转速等计测供给部3中的下部环形带25的移动距离(块状肉的搬送距离)。
左侧交付旋转体旋转相位计测用电位器411计测左侧的交付旋转体72的旋转角度。右侧交付旋转体旋转相位计测用电位器412计测右侧的交付旋转体72的旋转角度。
左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3计测具备多个细杆82的左侧的棒状体81的旋转角度。右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4计测具备多个细杆82的右侧的棒状体81的旋转角度。
按压构件动作用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15计测使具备线状按压构件89的按压构件88上下运动的气缸87的伸缩位置。摆动臂摆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6计测在搬送部5的始端部设置的摆动臂103的上下摆动角度。
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根据搬送驱动电动马达112的转速等计测搬送部5中的环形带96的移动距离量(搬送距离)。传送带后端部进退位置计测用传感器418根据伸缩用电动马达135的转速等计测搬送部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第2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的移动位置。
左侧第1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19计测物品移动装置200中的调节间隔用的左侧的第1气缸225的伸缩位置。右侧第1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0计测物品移动装置200中的调节间隔用的右侧的第1气缸225的伸缩位置。
左侧第2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1计测物品移动装置200中的滑动用的左侧的第2气缸241的伸缩位置。右侧第2气缸伸缩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2计测物品移动装置200中的滑动用的右侧的第2气缸241的伸缩位置。
托盘传送带移动距离传感器423根据驱动托盘搬送装置305的电动马达313的转速等计测通过该托盘搬送装置305搬送的托盘G1的位置。剥离臂转动位置计测用电位器424根据电动马达308的转速等计测将托盘G1从装载部剥离取出的转动臂307的转动角度。
相机CA具备单眼的固体摄像元件。该固体摄像元件由CCD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等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另外,也可以设为红外线相机。另外,该相机CA具有能对超过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的区域进行摄像的视场角,如后所述,传送带96W的侧端部(环形带96的左右端部)也进入视场角。另外,能根据摄像的图像的像素数计算到该传送带96W的侧端的距离。托盘停止位置控制通断开关TSS用于自动地进行后述的托盘的停止位置校正。
(与输出侧连接的驱动器等的说明)
另外,与上述的控制器400的输入侧连接的切断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4D向切断用电动马达44供应电力,对环形带刀刃49进行驱动控制。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5向摆动用电动马达13供应电力,对供给部3在倾斜上下方向进行摆动驱动控制。搬送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6向搬送驱动电动马达112供应电力,对搬送部5进行驱动控制。
左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7向左侧的交付用电动马达76供应电力,对左侧的交付旋转体72进行驱动控制。右侧交付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8向右侧的交付用电动马达76供应电力,对右侧的交付旋转体72驱动控制。
左侧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29向左侧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供应电力,对具备多个细杆82的左侧的棒状体81进行驱动控制。右侧摆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0向右侧的摆动用电动马达80供应电力,对具备多个细杆82的右侧的棒状体81进行驱动控制。
左侧退出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1向左侧的退出用电动马达84供应电力,对细杆82连同左侧的棒状体81进行退出驱动控制。右侧退出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2向右侧的退出用电动马达84供应电力,对细杆82连同右侧的棒状体81进行退出驱动控制。
气缸用阀螺线管433使控制针对气缸87供给或排放的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使具备线状按压构件89的按压构件88上下运动。
搬送驱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4向搬送驱动电动马达112供应电力,对搬送部5的环形带96进行驱动控制。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5向上下运动用电动马达105供应电力,对摆动臂103进行上下摆动控制。伸缩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6向伸缩用电动马达135供应电力,对搬送部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搬送作用部5R的搬送终端部在前后方向进行移动控制。
左侧第1气缸用阀螺线管437使控制针对左侧的第1气缸225供给或排放方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变更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的左右方向位置。右侧第1气缸用阀螺线管438使控制针对右侧的第1气缸225供给或排放的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变更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的左右方向位置。
左侧第2气缸用阀螺线管439使控制针对左侧的第2气缸241供给或排放的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使左侧的移动单元200L的承接板202(承接面201)在左右方向滑动。右侧第2气缸用阀螺线管440使控制针对右侧的第2气缸241供给或排放的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使右侧的移动单元200R的承接板202(承接面201)在左右方向滑动。
托盘搬送电动马达驱动器441向电动马达313供应电力,对托盘搬送装置305的环形链条316进行驱动控制。托盘移动臂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42向电动马达308供应电力,对将托盘G1剥离而交接到托盘搬送装置305上的转动臂307进行转动控制。
吸附阀用螺线管443使吸附阀进行动作,使其吸附于层叠状态的多个托盘G1中位于最下位置的托盘G1的底面。托盘搬送电动马达驱动器313D对驱动托盘搬送装置305的电动马达313的驱动速度和驱动方向进行控制。升降用阀螺线管319、319S使控制向气缸319、319供给的空气量的阀进行动作,使第2搬送引导轨318B及第3搬送引导轨318C升降。
(肉片的集合体的形成控制)
但是,按照图41、图42所示的流程图对肉片m的集合体M的形成控制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对仅向供给部3的左右的搬送通路20、20中的一方搬送通路20供给块状肉MF的状态进行说明。但是,只要遍及供给部3的左右的搬送通路20、20设置的下部环形带25和设置于搬送部5的环形带96在左右分开形成,并分别独立地驱动,则也能向左右两方的搬送通路20、20供给块状肉MF而进行集合体M的形成控制。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肉片高度”是指在上下方向切断而形成的肉片m被环形带96搬送时的、该搬送方向上的肉片m的长度。但是,基于图41、图42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第1流程)
首先,根据要切断的块状肉MF的种类、状态等设定动作条件,变更各部的设定条件等,操作启动开关401。据此,基于各传感器类407~417的测量结果,从控制器400向各电动马达驱动器424D~432及434~436和阀螺线管433进行控制输出,开始上述的切断部4的驱动、供给部3的摆动及驱动、以及搬送部5的驱动。
(STEP1)。
由此,开始上述的块状肉MF的切断(切片)和切断的肉片m的折叠,以折叠的多个肉片m的至少一部分彼此在上下重叠的方式依次放置到搬送动作中的环形带96的搬送始端部上,形成肉片m的集合体M、M。在这样依次形成的集合体M与下一集合体M之间形成后述的预定间隔(集合体间隔)P。
在这样的肉片m的集合体M的形成中,当肉片高度自动设定通断开关402被向接通侧(ON)操作时(或者被操作时),则肉片高度的自动设定切换到接通(有效状态),转移到块状肉MF的高度计测(厚度计测)(STEP2)。在该块状肉MF的高度计测(厚度计测)中,通过左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7和右侧块状肉高度计测用电位器408中的正在供给块状肉MF侧的电位器计测该块状肉MF的顶端部的高度(厚度),得到块状肉高度计测值X(STEP3)。据此,进行肉片m的高度(搬送方向上的长度)的计算。
即,暂时计算出的肉片高度计算值A根据块状肉高度计测值X和变量Y用下面的算式计算(STEP4)。
A=X×Y
Y的值根据肉片m的折叠位置而变化,在肉片高度的中心位置折叠的情况下Y=0.5。
根据这样计算出的肉片高度计算值A、通过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开关404的操作而设定的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以及通过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开关405而设定的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并列形态的手动设定成立(STEP5)。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是结合要使用的托盘G1的大小(搬送方向上的长度),通过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开关404变更设定各集合体M的搬送方向上的长度得到的值。另外,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是通过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开关405的操作任意变更设定形成各集合体M的肉片m的片数得到的值。并且,当并列片数自动控制通断开关406被向接通侧(ON)操作时(或者被操作时),则转移到在该自动控制接通时间点T0进行的并列基准值自动设定(STEP6)。
在该并列基准值自动设定中,T0时间点的肉片m的高度计算值A0被置换成肉片高度基准值G并存储,并且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被置换成并列片数基准值H并存储,转移到并列片数I的运算(STEP7)。该并列片数I根据肉片高度计算值A、肉片高度基准值G以及并列片数基准值H用下面的算式计算出,从该计算值舍去小数点以下,作为整数取得(STEP8)。
计算值=(G/A)×H
例如,在上式的计算值为5.1的情况和5.9的情况下,并列片数均成为五片。肉片高度计算值A始终被计算,但是在小数点以下被舍去而取得的整数值不变化的期间,不发生片数变更。
另外,并列间距K根据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肉片高度计算值A以及并列片数I用下面的算式计算出(STEP9)。
K=(E-A)/(I-1)
并且,基于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的计测结果,一边使形成搬送部5的传送带的环形带96驱动与该并列间距K相等的距离(STEP10),一边将从切断部4切出并折叠的一片肉片m载置于环形带96上,反复执行以上动作(STEP11)。此外,即使在形成一个集合体的中途并列间距K的计算值发生变化,在并列的片数达到在STEP8中取得的整数之前并列间距的变更也被禁止。
在环形带96上载置并列的片数通过左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3或者右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4的往复转动次数来判定,在该并列的片数与上述的并列片数I一致的时间点,转移到形成集合体间隔用的传送带移动量的运算(STEP12)。该形成集合体间隔用的传送带移动量P根据环形带96的搬送有效长度(传送带有效长度)L、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以及集合体的数量R用下面的算式计算出(STEP13)。
P=(L-E×R)/(R-1)
该传送带移动量P成为邻接的集合体M、M的间隔,通过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计测。
如上,集合体M一边在环形带96上隔开集合体间隔P一边断续地形成并被搬送。图43中示出这样形成的肉片m的集合体M。
并且,在该集合体M到达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传送带的后端部)的状态下,通过从控制器400向伸缩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6的输出,伸缩用电动马达135进行动作,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传送带的后端部)向后方伸长。据此,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进入到在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一侧的承接面201的下方待机的托盘G1的后端部上方(STEP14)。
并且,在通过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计测的环形带96的搬送距离(传送带的移动距离)达到设定距离的时间点(STEP15。后端部的集合体M脱离搬送终端部的时间点),通过从控制器400向伸缩用电动马达驱动器436的输出,伸缩用电动马达135向反方向进行动作,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从托盘G1上向后方退开(STEP16)。如上述那样从环形带96的搬送终端部脱离的集合体M交付到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一侧的承接面201上,收纳于托盘G1。
(第2流程)
另一方面,在STEP6中,当并列片数自动控制通断开关406被向断开侧(OFF)操作时(或者被操作时),则不转移到上述的并列基准值自动设定,而转移到并列间距的运算(STEP6)。该并列间距K根据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肉片高度计算值A、以及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用下面的算式计算出(STEP17)。
K=(E-A)/(F-1)
并且,基于传送带移动距离计测用传感器417的计测结果,一边将形成搬送部5的传送带的环形带96驱动与该并列间距K相等的距离(STEP18),一边将从切断部4切出并折叠的肉片m按一片载置到环形带96上,反复地执行以上动作(STEP19)。在环形带96上载置并列的片数通过左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3或者右侧棒状体转动角度检测用电位器414的往复转动次数来判定,在该并列的片数与上述的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一致的时间点,转移到形成集合体间隔用的传送带移动量的运算(STEP20)。以后与第1流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3流程)
另外,在STEP2中,当肉片高度自动设定通断开关402被向断开侧(OFF)操作时(或者被操作时),则不经过肉片高度的计算,转移到并列形态的手动设定。在此,根据通过块状肉高度手动设定开关403设定的肉片高度设定值J和通过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开关404的操作而设定的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通过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开关405设定的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并列形态的手动设定成立,转移到并列间距的运算(STEP21)。该并列间距K与STEP17同样,根据并列长度手动设定值E、肉片高度计算值A以及并列片数手动设定值F用下面的算式计算出(STEP22)。
K=(E-A)/(F-1)
以后与第2流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集合体的形成状态)
但是,图43中例示如上述那样形成的集合体的状态。在该例中,将使五片肉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并列而形成的集合体M1、使六片肉片m同样地并列而形成的集合体M2、以及使七片肉片m同样地并列而形成的集合体M3同时排列地示出。但是,这是为了说明便利而使用的,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这样肉片片数不同的集合体M存在于同一环形带96上。
但是,关于集合体M1,将长度(高度)A的肉片m1以间距K并列五片,形成全长E的集合体。另外,关于集合体M2,将比肉片m1短的肉片m2以比K短的间距并列六片,形成全长E的集合体。并且,关于集合体M3,将比肉片m2短的肉片m3以比集合体M2短的间距并列七片,形成全长E的集合体。通过这样根据肉片m的高度使并列的片数和间距变更,从而能使肉片m的集合体M的全长或重量一致。
即,如图44所示,块状肉MF通常具有预定长度,其前端部的高度V1和后端部的高度V2不同,从前端部到后端部,其高度无规律地变化。因此,在上下方向以恒定厚度切断(切片)的情况下,根据切断的部位,形成高度不同的肉片,该切断的肉片的重量也不变得均匀。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除了并列间距的控制之外,还进行并列片数的控制,从而如图45所示,使相对于块状肉MF的高度的集合体M的总重量接近于偏差幅度α等,能减少各集合体M的总重量偏差。
(收纳控制)
接着,基于图46~图48的流程图,参照图49对物品的收纳控制进行说明。此外,在此,在朝向面对传送带96W的搬送方向的方向的状态下,将左边侧设为“左”,将右边侧设为“右”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49所示,该控制以载置有集合体M、M的物品移动装置200的左右的承接板202、202(承接面201、201)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从最小间隔P1扩大到中间间隔P2为前提。此外,该中间间隔P2以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左右均等地被分配P2/2的距离。在该状态下,使集合体M、M的面积重心(与集合体的全宽的中心位置大致相等)与托盘G1、G1的左右宽度的中心位置对位。
但是,如图46所示,首先,当启动开关401被开启操作时(该操作从流程图省略),开始切断部4、供给部3、传送带(第1传送带)96W的驱动和收纳部6的动作(STEP1)。据此,向供给部3投入的块状肉MF被切断部4切断,切断的预定片数的肉片m在传送带96W(环形带96)上依次并列,形成集合体M。
传送带96W在移动所设定的形成集合体间隔用移动量P后,形成下一集合体M。通过连续地执行以上,从而在各集合体M、M之间形成与P相等的集合体间隔(STEP2)。并且,托盘停止位置控制通断开关TSS被接通操作,判定托盘停止位置自动控制是否接通(有效)(STEP3)。
在该判定的结果是托盘停止位置自动控制接通的情况下,通过相机CA进行左右两列搬送的集合体M、M(权利要求的“物品”)的摄像。该摄像范围包括集合体M、M的整体轮廓和传送带96W的左右两端(STEP4)。从该摄像的图像数据取得集合体M的面积重心位置。
即,以传送带96W的左端为基准位置,用来自该基准位置的像素数算出距离,据此求出左侧的集合体(两列搬送的集合体中的左侧列的集合体)M的面积重心位置CL和右侧的集合体M的面积重心位置CR(STEP5)。该面积重心位置通过由形成集合体M的轮廓的多个像素位置计算出该轮廓的内侧的面积而求出。并且,根据该左右的集合体M、M的面积重心位置CL、CR取得托盘停止目标位置。
即,如图49所示,当将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设为CW,将从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的中心位置到左侧的集合体M的面积重心位置CL的距离设为DL时,用以下公式求出该DL。
DL=CW/2-CL
另外,当将从传送带96W的左右宽度的中心位置到右侧的集合体M的面积重心位置CR的距离设为DR时,用以下公式求出该DR。
DR=CR-CW/2
并且,当将托盘搬送装置(托盘传送带)305中的卡止板317的装配间距设为TP,将托盘G1的左右宽度设为TW,将左右的集合体M、M的面积重心位置间隔的中心位置和托盘G1的初始设定位置(停止目标初始位置)的错开距离设为ZD,将基于手动的微调整校正距离设为BH时,则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的校正值HL用以下公式求出。
HL=TP-(TW/2+DL+ZD+BH)
另外,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的校正值HR用以下公式求出。
HR=DR+ZD+BH-TW/2
并且,当将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初始设定位置设为SL时,则该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用以下公式求出。
ML=SL+HL
另外,当将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初始设定位置设为SR时,则该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用以下公式求出。
MR=SR+HR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STEP3中,在托盘停止位置自动控制没有接通的情况下,转移到托盘停止目标位置的手动设定,通过手动操作,设定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和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以上为STEP6)。
并且,如图47所示,通过托盘剥离装置304将托盘G1从托盘收纳部303向托盘搬送装置(托盘传送带。权利要求的“第2传送带”)305供给(STEP8)。在此,比较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和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的大小关系(STEP9)。
在该比较的结果是判定为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大的情况下,托盘搬送装置305被驱动(STEP10),进行左侧的托盘G1的位置检测,取得左侧托盘检测位置XL(STEP12)。并且,进行该左侧托盘检测位置XL是否与左侧托盘停止目标位置ML一致的判定(STEP12),在一致的情况下,停止托盘搬送装置305的驱动(STEP13)。
并且,左侧的托盘G1以支承于第2搬送引导轨318B的状态上升(STEP14),托盘搬送装置305再次驱动(STEP15),进行右侧的托盘G1的位置检测,取得右侧托盘检测位置XR。并且,进行该右侧托盘检测位置XR是否与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一致的判定(STEP17),在一致的情况下,停止托盘搬送装置305的驱动(STEP18)。
并且,右侧的托盘G1以支承于第3搬送引导轨318C的状态上升(STEP19),托盘搬送装置305向反方向后退驱动设定距离(STEP20)。通过该托盘搬送装置305的后退驱动,在收纳有集合体M的托盘G1下降时,可避免托盘G1向托盘搬送装置305的卡止板317的碰撞。如上,在判定为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比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大的情况下,左侧的托盘G1比右侧的托盘G1先(先行)上升。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STEP9中判定为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小或者相同的情况下,托盘搬送装置305驱动(STEP21),进行右侧的托盘G1的位置检测,取得右侧托盘检测位置XR(STEP22)。并且,进行该右侧托盘检测位置XR是否与右侧托盘停止目标位置MR一致的判定(STEP23),在一致的情况下,停止托盘搬送装置305的驱动(STEP24)。
并且,右侧的托盘G1以支承于第3搬送引导轨318C的状态上升(STEP25),托盘搬送装置305再次驱动(STEP26),进行左侧的托盘G1的位置检测,取得左侧托盘检测位置XL(STEP27)。并且,进行该左侧托盘检测位置XL与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是否一致的判定(STEP28),在一致的情况下停止托盘搬送装置305的驱动(STEP29)。并且,左侧的托盘G1以支承于第2搬送引导轨318B的状态上升(STEP30),托盘搬送装置305被向反方向后退驱动设定距离(STEP20)。
如上,在判定为左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L比右侧的托盘G1的停止目标位置MR大或者相同的情况下,右侧的托盘G1比左侧的托盘G1先(先行)上升。如图48所示,在各托盘G1、G1上升后,传送带(第1传送带)96W的后端部(搬送终端部)开始退开(STEP31)。
并且,使物品移动装置200中的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扩大到中间间隔P2的动作开始(STEP32),在变为该中间间隔P2的时间点待机所设定的时间Tm。据此,左右的承接板202、202上的物品(集合体M、M)的左右间隔扩大。该时间Tm被设定成微小的时间,在经过该时间Tm后,开始使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扩大到最大间隔P3的动作(STEP34)。据此,左右的承接板202、202上的物品(集合体M、M)下落到左右的托盘G1、G1内被收纳。
并且,进行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是否达到最大间隔P3的判定(STEP35),在已达到最大间隔P3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下待机设定时间Tg(STEP36)。当经过该设定时间Tg时,开始使左右的承接板202、202的内侧端部的间隔不间断地缩小到最小间隔P1的动作(STEP37),传送带96W的搬送终端部开始进入(STEP38)。反复以上动作,进行物品的收纳。
此外,移动到第2位置PS2的各承接板202、202上的物品的面积重心和停止在校正后的搬送停止目标位置的各容器G1、G1的宽度的中心位置在托盘搬送装置(第2传送带)305的搬送方向上大致一致。另外,在切断部4,在从左右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环形带刀刃49的下侧卷绕区将块状肉MF切断,因此切断后的肉片m被向环形带刀刃49的移动方向牵拉并放出。因此,在该实施例中,作为根据相机(摄像单元)CA的摄像结果计算距离的基准位置,将传送带96W的左右端部中成为环形带刀刃49的移动方向上游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基准,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传送带96W中的成为环形带刀刃49的移动方向下游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基准。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将所述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在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基于所述厚度(X)计算出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依次形成在设定位置折叠的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食品片(m)的折叠位置,计算该折叠后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根据该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的自动变更。
7.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将该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在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基于所述厚度(X)计算出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依次形成在设定位置折叠的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食品片(m)的折叠位置,计算该折叠后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根据该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的自动变更。
13.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将所述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
数量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使所述数量变更单元进行动作,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为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的自动变更。
16.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将所述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
数量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形成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
根据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使所述数量变更单元进行动作,自动地变更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为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形成所述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的自动变更。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第1传送带(96W),搬送物品;
第2传送带(305),搬送收纳物品用的容器(G1),在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搬送终端部,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有所述第2传送带(305);以及
摄像单元(CA),对通过所述第1传送带(96W)搬送的物品进行摄像;以及
控制单元(400),基于该摄像单元(CA)的摄像结果,校正所述第2传送带(305)对容器(G1)的搬送停止目标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摄像单元(CA)对第1传送带(96W)上的物品和该第1传送带(96W)的侧端部进行摄像,基于该摄像结果求出以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侧端部为基准的物品的偏倚量,基于该偏倚量校正所述第2传送带(305)对容器(G1)的搬送停止目标位置。

Claims (20)

1.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将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在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
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依次形成在设定位置折叠的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食品片(m)的折叠位置,计算该折叠后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根据该长度(A)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排列所述食品片(m)的间距(K)的自动变更。
7.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将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在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中,
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根据所述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而依次形成多个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依次形成在设定位置折叠的食品片(m),根据该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和食品片(m)的折叠位置,计算该折叠后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根据该长度(A)自动地变更形成各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其中,
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所述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的自动变更。
13.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将切断的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
长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该厚度测量单元测量的厚度(X),计算切断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以及
间距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根据通过所述长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长度(A)使所述间距变更单元进行动作,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为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排列所述食品片(m)的间距(K)的自动变更。
16.一种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切断,将切断的多个食品片(m)以至少其一部分相互重叠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食品片(m)的集合体(M),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厚度测量单元,测量切断的块状食品(MF)的顶端部的厚度(X);
长度计算单元,基于通过该厚度测量单元测量的厚度(X),计算切断的食品片(m)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A);
数量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形成集合体(M)的食品片(m)的数量;以及
间距变更单元,自动地变更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
根据通过所述长度计算单元计算出的长度(A)使所述数量变更单元和间距变更单元进行动作,使各集合体(M)的重量偏差减少,并且将各集合体(M)的全长形成为所设定的长度(E)。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将块状食品(MF)从其顶端部以大致等间隔切断,依次形成大致均匀厚度的食品片(m)。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构成为在同一集合体(M)的形成完成之前禁止所述食品片(m)的数量和排列食品片(m)的间距(K)的自动变更。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具备:
第1传送带(96W),搬送物品;
第2传送带(305),搬送收纳物品用的容器(G1),在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搬送终端部,在俯视时与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有所述第2传送带(305);以及
摄像单元(CA),对通过所述第1传送带(96W)搬送的物品进行摄像;以及
控制单元(400),基于该摄像单元(CA)的摄像结果,校正所述第2传送带(305)对容器(G1)的搬送停止目标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摄像单元(CA)对第1传送带(96W)上的物品和该第1传送带(96W)的侧端部进行摄像,基于该摄像结果求出以所述第1传送带(96W)的侧端部为基准的物品的偏倚量,基于该偏倚量校正所述第2传送带(305)对容器(G1)的搬送停止目标位置。
CN202180037870.4A 2020-06-02 2021-05-28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7682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6421 2020-06-02
JP2020096421A JP2021185863A (ja) 2020-06-02 2020-06-02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および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JP2020107336A JP7520318B2 (ja) 2020-06-22 2020-06-22 物品収容制御装置
JP2020-107336 2020-06-22
PCT/JP2021/020329 WO2021246300A1 (ja) 2020-06-02 2021-05-28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および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8269A true CN115768269A (zh) 2023-03-07

Family

ID=78831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7870.4A Pending CN115768269A (zh) 2020-06-02 2021-05-28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7271A1 (zh)
EP (1) EP4159041A4 (zh)
CN (1) CN115768269A (zh)
CA (1) CA3184507A1 (zh)
WO (1) WO202124630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11523D0 (en) * 1989-05-19 1989-07-05 Thurne Eng Co Ltd Combined jump conveyor and slicing machine
JP4264518B2 (ja) 2002-02-22 2009-05-20 株式会社日本キャリア工業 スライス肉片の移送装置
JP2006078469A (ja) * 2004-08-10 2006-03-23 Watanabe Foodmach Co Ltd トレー自動盛付装置
JP4942696B2 (ja) 2008-04-11 2012-05-30 株式会社なんつね 食品スライサ
JP5875156B2 (ja) 2012-08-20 2016-03-02 株式会社日本キャリア工業 食肉スライサーにおける肉片のトレー盛付方法
IT201600110158A1 (it) * 2016-11-02 2018-05-02 Grasselli S P A Macchina per la deposizione di alimenti affettati in contenitori
JP7021739B2 (ja) * 2017-10-03 2022-02-17 株式会社日本キャリア工業 スライス肉のトレー盛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46300A1 (ja) 2021-12-09
EP4159041A4 (en) 2024-07-10
EP4159041A1 (en) 2023-04-05
CA3184507A1 (en) 2021-12-09
US20230227271A1 (en) 2023-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4947B1 (en)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swing arc and centering of swinging director chute
CA2577771C (en) Loading apparatus for food stacks
CN106144624A (zh) 一种自动装箱方法及自动装箱机械手
CN104444964B (zh) 一种可自动卸货的插取式抓取器
CN213415263U (zh) 物品移动装置
JP7474438B2 (ja) 物品移動方法および物品移動装置
GB1578459A (en) Stacking of bags
JP2021195185A5 (zh)
US7828507B2 (en) Stack turn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drive means to straighten and eject stack from turntable
US7641438B2 (en) Variable-sized molded product tray denesting apparatus
CN115768269A (zh)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及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JP7520318B2 (ja) 物品収容制御装置
JP7511841B2 (ja) 食品片集合体の形成装置およびこの食品片集合体の形成装置に用いる収容装置
JP7384355B2 (ja) 食品切断搬送装置
JP6771754B1 (ja) 移送装置
JP2022001531A5 (zh)
JP2022147955A (ja) 食品片集合体形成方法および食品片集合体形成装置
JP2022095376A (ja) 食品片集合体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形成装置
JP2021122889A5 (zh)
JP7394385B2 (ja) 物品載置装置
JP2023123612A (ja) スライサー
JP2009190852A (ja) 定形品の運搬装置
CN217417005U (zh) 一种食品落料输送装置
JP2022073410A (ja) 搬送部への食品片載置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を用いた食品切断搬送装置
JP2021138467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