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55183A -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55183A
CN115755183A CN202211430610.6A CN202211430610A CN115755183A CN 115755183 A CN115755183 A CN 115755183A CN 202211430610 A CN202211430610 A CN 202211430610A CN 115755183 A CN115755183 A CN 115755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ismic source
time delay
change
point
receiv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061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宇翔
金春燕
殷敬伟
生雪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43061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551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55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551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信号分段;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估计;距离差计算;震源位置估计;震源位置追踪。从理论角度出发,本发明结合尾波特性,利用尾波对介质变化敏感,远距离接收下尾波信号能量强等特点,从尾波相位变化展开分析,区分介质变化和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尤其是非均匀介质变化时,去除介质变化导致的时延,准确可靠地求取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实现了高精度的震源位置追踪;从工程应用角度,本发明对于台站分布要求更低,对介质速度结构的依赖性不强,实用性更高。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地震探测方法,具体地说是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背景技术
中小地震的震源位置及其变化对于研究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断层性质以及地震应力场的演化等问题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常用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主要是基于直达波的处理应用,直达波虽然能够估计地震事件间时延,但无法确定时延是由震源位置变化引起,还是由介质变化引起。同时追踪结果的精度依赖于台站分布和介质速度结构,当对于介质速度精细结构了解不足时,不同台站间接收信号的路径不同,可能存在直达波不是最快到达的,将导致基于直达波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效果欠佳。在复杂地质环境下,传播路径或介质速度变化发生微弱扰动时,地震事件间直达波部分保持高度一致,很难进行区分。同时直达波信号会随着散射转换为尾波信号,其幅值会快速衰减,尾波能量逐渐增强,甚至在远程传播的场景下,直达波的能量可能会弱于尾波能量。例如,文献《Time—lapseMonitoring with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和《Monitoring Velocity Variations inthe Crust Using Earthquake Doublets'An Application to the Calaveras Fault,California》中存在台站接收信号的尾波能量强于直达波。因此,现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难以区分震源位置变化及介质结构变化,同时难以在远距离接收下实现对震源位置变化的高精度追踪。
综上所述,现有震源位置追踪方法难以实现远距离接收,震源位置扰动以及存在非均匀速度变化场时的震源位置高精度追踪,无法满足地震构造等研究的高精度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满足地震活动性、断层性质等研究需求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
(1)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
(2)信号分段;
(3)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估计;
(4)距离差计算;
(5)震源位置估计;
(6)震源位置追踪。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步骤(1)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具体为:
确定初始震源位置S1(x1,y1)、接收点位置Ri=(Xi,Yi),1≤i≤n及介质传播速度v,获取接收点Ri处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Ai(t)和Bi(t)。
2、步骤(2)信号分段具体方法为:
基于总时间窗口tall、移动时间窗的窗长tmw、移动步距tstep,获取分段信号Ai,j(t),1≤j≤k和Bi,j(t),其中k指分段个数。
3、步骤(3)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估计具体为:
基于尾波干涉法获取分段信号间偏移量αi,j,由偏移量αi,j和流逝时间tj拟合,确定多项式方程,对多项式方程做差分与反差分运算,求取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i,j,去除该时延,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i
a、计算偏移量:基于尾波干涉法计算接收点Ri的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分段信号Ai,j(t)和Bi,j(t)间的偏移量αi,j
b、速度变化的时延估计:对偏移量αi,j和流逝时间tj做多项式拟合,由曲线变化趋势自行确定多项式阶数n,基于残差最小原则确定多项式系数an,an-1,...,a0,以确定多项式方程;对多项式方程做差分与反差分运算,求取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i,j,将βi,j与tj做线性拟合,其斜率为接收点Ri处估计得到的速度扰动Δvi
c、求取震源位置改变的时延:偏移量αi,j减去时延βi,j,记为τi,j,再对τi,j取平均,即为接收点Ri处信号Ai(t)和Bi(t)间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i
4、步骤(4)距离差计算具体为:
基于步骤(3)所得的时延τi与传播速度v相乘获得震源点S1与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距离差Δri
5、步骤(5)震源位置估计具体为:
基于步骤(4)求取的距离差Δri,获取未知坐标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结合接收点坐标信息,使用双曲线定位,估计出震源点S2的坐标位置;
A、震源位置变化后与接收点的距离估计:首先计算初始震源位置S1(x1,y1)到接收点Ri=(Xi,Yi),i≥1的距离di,结合距离差Δri,获得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Di
B、双曲线定位:分别以接收点Ri和Rj,j≠i为圆心,Di和Dj为半径,绘制双曲线并求取双曲线焦点,选择靠近初始震源点S1的焦点作为震源点S2由接收点Ri和Rj估计的一个坐标位置Si,j,i≠j;
C、位置平均:任意两个接收点估计一个震源位置Si,j,i≠j,结合Si,j和初始震源点S1,将十分偏离S1或与其余Si,j的坐标值剔除掉,对剩余的估计震源位置取平均,即为震源S2的坐标位置。
6、步骤(6)震源位置追踪具体为:
基于速度扰动Δvi,1≤i≤n取均值获得平均速度扰动Δv,再由Δv补偿介质传播速度v;再将步骤5定位出的震源S2的位置作为初始震源点,重复步骤(1)到步骤(5)定位出下一个震源移动位置;以此类推,实现震源位置追踪。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1、从理论角度出发,本发明结合尾波特性,利用尾波对介质变化敏感,远距离接收下尾波信号能量强等特点,从尾波相位变化展开分析,区分介质变化和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尤其是非均匀介质变化时,去除介质变化导致的时延,准确可靠地求取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实现了高精度的震源位置追踪;
2、从工程应用角度,本发明对于台站分布要求更低,对介质速度结构的依赖性不强,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强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弱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图;
图4是本发明的震源位置移动图;
图5是本发明的强散射介质接收点R1处信号图;
图6是本发明的弱散射介质接收点R1处信号图;
图7是本发明的非线性时延估计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的追踪结果误差棒图;
图9是本发明的累积分布函数CDF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9,本发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的详细过程是本发明选择构建仿真信号,首先构建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确定介质传播速度v,设置初始震源点位置S1(x1,y1)和接收点Ri=(Xi,Yi),i≥1坐标位置。然后激发震源,接收点Ri接收记录震源点位于S1处的时域信号Ai(t)。随后,改变震源点位置至S2(x,y),激发震源,接收点Ri接收记录震源点位于S2的时域信号Bi(t);
步骤2信号分段:信号分段用于估计局部时延,观察其局部时延随流逝时间的变化趋势,用于后续区分时延变化的产生原因。首先确定总时间窗口tall,确保总时间窗口内尾波信号占主导,且信噪比较高,并对接收点Ri处时域信号Ai(t)和Bi(t)重新赋值,即Ai(t)=Ai(tall)和Bi(t)=Bi(tall),使其只包含总时间窗口内的信号。设置移动时间窗的窗长tmw,移动时间窗指具有指定长度tmw的时间窗口,包含在总时间窗口内,按照设定的移动步距tstep沿着时间轴滑动该移动窗,实现信号分段。需要注意的是移动时间窗口内需要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即包含的波形要足够复杂,但移动时间窗的窗长过大时,计算速度将会降低,因此需要合理的设置窗长。同时,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连续性,移动步距需要较小,使移动时间窗口内信号有重叠。假定总时间窗口tall=[t1-tw,tk+tw],移动时间窗的窗长为tmw=2tw,其中滑动移动时间窗口后该窗口的中心位置为tj,1≤j≤k,其中k为分段信号个数,本发明使移动时间窗内包含五个周期的波形变化,移动步距设置为窗长的1/15,即tstep=|tj-tj-1|=1/15×tmw,获取分段信号Ai,j(t),1≤j≤k和Bi,j(t),1≤j≤k;
步骤3震源位置改变的时延估计过程包括:
3.1:计算偏移量。震源位置变化或介质变化时,将导致信号间偏移量呈现长周期的变化趋势,因此可通过获取信号间偏移量来检测介质变化,震源位置变化,或同时存在介质变化和震源位置变化。以Windowed Cross-Correlation(WCC)方法为例,属于一种尾波干涉法,计算接收点Ri震源位置变化前、后分段信号Ai,j(t)和Bi,j(t)间的偏移量。假定时延变量ts在[-2tw,2tw]范围内,求取接收点Ri第j段分段信号Ai,j(t)和Bi,j(t),t∈[tj-tw,tj+tw]的互相关系数R(ts),公式如下所示,互相关系数最大值所对应的时延变量ts,即获取分段信号Ai,j(t)和Bi,j(t)的偏移量αi,j,1≤j≤k,其中k指分段信号个数;
Figure BDA0003944896720000051
3.2:速度变化的时延估计。均匀速度变化使信号间呈现线性时延,而非均匀速度变化导致非线性时延,绘制根据步骤3.1计算得到的偏移量αi,j随流逝时间tj的变化曲线,由曲线变化趋势自行确定多项式阶数,推荐设置2阶或以上,避免总时间窗口靠后时,时延可能呈现线性变化而实际可能更倾向于非线性变化。通过对偏移量αi,j和流逝时间tj做多项式拟合,根据残差最小的原则确定合适的多项式系数an到a0,即确定多项式方程y=anxn+an-1xn-1+...+a1x+a0,其中x∈[1,tk],tk表示流逝时间tj的最后一个值,获取y变化值。基于变量y做差分运算,指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即X(m)=y(m+1)-y(m),且m∈[1,tk-1],X变量即为差分运算的结果。然后对X做反差分运算,Z(n)=X(n)+Z(n-1),n∈[1,tk-1]且设置Z(0)=0,Z变量表示反差分运算结果。最后,求取非均匀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i,j,βi,j=Z(tj-1),1≤j≤k;将βi,j与tj做线性拟合,其斜率为接收点Ri处估计得到的速度扰动Δvi
3.3:求取震源位置改变的时延。将偏移量αi,j减去时延βi,j,记为τi,j,即去除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再对τi,j取平均,即获取接收点Ri信号Ai(t)和Bi(t)间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i,τi=(τi,1+...+τi,k)/k;
步骤4距离差计算的过程是对每个接受点Ri计算得到的时延τi转换为震源位置变化前、后到接收点Ri的距离差Δri,Δri=τi×v,v指介质传播速度;
步骤5震源位置估计的详细过程是:
5.1:震源位置变化后与接收点的距离估计。初始震源点S1和接收点Ri的坐标位置已知,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3944896720000052
求取初始震源点S1到每个接收点Ri的距离di。再根据步骤4计算得到的距离差Δri,获得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Di,Di=di-Δri
5.2:双曲线定位。从步骤5.1获得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Di,虽然获得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但其S2的坐标可以是以Ri为圆心,Di为半径的弧线上任意点。因此,选择以接收点Ri为圆心,Di为半径;再以接收点Rj,j≠i为圆心,Dj为半径,通过双曲线求焦点,即联立方程组,求解坐标S2(x,y)。方程组如下所示,理论上存在两个解,即S2的坐标存在两个,但由于尾波干涉法计算相对震源位置时,需要满足震源间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否则存在周期跳跃。因此,选择靠近初始震源点S1的焦点作为震源点S2由接收点Ri和Rj估计的一个坐标位置Si,j,i≠j;
Figure BDA0003944896720000061
5.3:位置平均。每两个接收点能估计一个震源位置Si,j,i≠j,结合Si,j和初始震源点S1,将十分偏离S1或与其余Si,j的坐标值剔除掉,对剩余的估计震源位置取平均,即为震源S2的坐标位置;
步骤6对所有接收点获取的速度扰动Δvi,1≤i≤n取均值,获取平均速度扰动Δv=(Δv1+,...,+Δvn)/n,对介质传播速度v进行补偿,即v=v+Δv。将步骤5定位出的震源S2的位置作为初始震源点,重复步骤1到步骤5定位出下一个震源移动位置。以此类推,实现震源位置追踪。
下面通过仿真实例来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
首先构建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为强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图3为弱散射介质速度模型,初始震源点S1坐标为(1606m,1600m),S2坐标为(1606m,1602m),逆时针近似圆形移动,如附图4所示,选择3个接收点R1(3958m,3900m),R2(3958m,3958m)和R3(1978m,3958m)接收记录信号。随后,使用Seismic Unix软件中SUFDMOD2模块获取仿真信号,本仿真的速度场边界设置为吸收边界,使用主频为200Hz的雷克子波作为震源,传播时间为5s,时间采样率为4000点,且介质传播速度v为速度模型取均值后的速度,例如,图2中强散射介质模型求取的速度v=3322m/s。图5中A1(t)和图6分别是接收点R1在强散射介质和弱散射介质下接收到的初始震源点S1处时域信号,图6中直达波能量强,持续时间短,信号能量在10-2级别,而图5中直达波不明显,且信号能量在10-3级别,说明在强散射介质下直达波不明显且信号整体能量偏弱,与弱散射介质中尾波的能量相近,也反映强散射介质下可能尾波信号占主导,传统基于直达波的定位方法将不适用。同样的方式在接收点R1接收到的震源点S2的时域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非线性拉伸,构造既有非均匀速度变化又存在震源位置改变的仿真信号B1(t),如图5中B1(t)所示,以获取可控的介质变化。
步骤2中以R1接收到的信号A1(t)为例,总时间窗口tall设置为[3.75s,4.25s],对A1(t)重新赋值,即A1(t)=A1(tall)。为了方便处理,将时间以时间点数表示,转换关系为以秒为单位的时间乘以时间采样率,即tall为[15001,17000],移动时间窗的窗长tmw为150,移动步距tstep设置为10,则分段信号个数k=184,获得分段信号A1,1,A1,2,...,A1,184,其中A1,1=A1(15001:15150),A1,2=A1(15151:15300),以此类推。同理,参数设置一致的情况下,由B1(t)信号也将获得分段信号B1,1,B1,2,...,B1,184。以同样的方式可以处理接收点R2、R3的时域信号A2(t)和B2(t)以及A3(t)和B3(t),获取分段信号。
由步骤3.1处理信号A1,1(t)和B1,1(t),获取时延α1,1=-2.62,同理处理A1,2(t)和B1,2(t)直至A1,184(t)和B1,184(t)获取接收点R1处的水平偏移量α1,21,2,...,α1,184。同样的方式处理接收点R2、R3的分段信号,获得不同接收点下的水平偏移量α2,12,2,...和α3,13,2,...。绘制α1,11,2,...,α1,184随流逝时间tj,1≤j≤k的变化曲线,其中tj为移动时间窗的中心位置所对应的时间,例如t1=(15001+15150)/2=15076,如附图7中点划线α1,j所示,选择二阶多项式对曲线进行拟合,确定多项式方程y=-1.695e-08x2+1.077e-05x+0.7598,其中x∈[1,16906]。对y做差分运算,例如X(1)=y(2)-y(1)=1.0722e-05,依次类推,获取X(2),X(3),...,X(16095)。然后依据X获取Z值,例如Z(1)=X(1)+Z(0)=1.0722e-05,Z(2)=Z(1)+X(2)=2.1411e-05,其中Z(0)=0,以此类推,直到获得Z(16095)。然后,对Z取与流逝时间tj对应的值即为非均匀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1,j,β1,j=Z(tj-1),1≤j≤k,如图7中黑色实线所示,发现与理论的非均匀速度变化的变化趋势相近,能较好地估计出非线性时延,但存在一定的误差。对β1,j与流逝时间tj做线性拟合,其斜率即为即速度扰动Δv1=-0.0005312。将分段信号求取的α1,j与β1,j相减,并取均值,即为接收点R1估计的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即τ1=(α1,11,1)+,...+(α1,k1,k)/k。同理,估计接收点R2、R3的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2和τ3,以及速度扰动Δv2、Δv3
由公式Δri=τi×v求得距离差Δr1、Δr2以及Δr3。由
Figure BDA0003944896720000071
计算初始震源点S1到接收点R1、R2以及R3的距离d1、d2和d3。再由公式Di=di-Δri,估计震源点S2到各接收点Ri的距离,具体值如表1所示。结合接收点位置,联立方程组,估计震源点S2的坐标位置。接收点R1和R2双曲线定位的位置是S1,2=(3490.2402,645.1071),同理,得到S1,3=(1605.7274,1602.1878)以及S2,3=(1605.7791,1601.8645),其中S1,3和S2,3的定位结果与S1位置相近,而S1,2的结果与S1位置相差甚远,因此,不考虑S1,2的位置,对S1,3和S2,3的结果取均值,作为S2的估计值,即S2=(1605.7533,1602.0261)与理论值S2=(1606,1602)基本吻合。
将所有接收点Ri估计得到的速度扰动Δvi,1≤i≤3取均值,获取平均速度扰动Δv=(Δv1+Δv2+Δv3)/3,将介质传播速度进行补偿,即v=v+Δv,以S2的估计坐标信息作为初始震源点,估计S3的坐标位置,依次类推,实现源点追踪。其定位结果绘制误差棒图,如图8所示,端线的长短表示误差的大小,上、下、左、右朝向分别表示Z坐标估计偏大,Z坐标估计偏小,X坐标估计偏小以及X坐标估计偏大,整体来看X坐标误差小,Z坐标的误差明显,但也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出震源位置变化的轨迹。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定位误差,选择累积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评价指标来衡量,其中累积分布函数CDF如图9所示。累积分布函数CDF横坐标为定位测量误差,纵坐标是累积分布函数,表示在某个定位精度下的定位次数在总定位次数中的百分比,WCC方法的最大位置误差,即概率为1时对应的定位误差为1.58m。总的来说,定位结果误差不大,说明利用尾波干涉法能够高精度地实现震源位置追踪。
表1估计参数
Figure BDA0003944896720000081

Claims (7)

1.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
(1)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
(2)信号分段;
(3)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估计;
(4)距离差计算;
(5)震源位置估计;
(6)震源位置追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具体为:
确定初始震源位置S1(x1,y1)、接收点位置Ri=(Xi,Yi),1≤i≤n及介质传播速度v,获取接收点Ri处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时域信号Ai(t)和Bi(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信号分段具体方法为:
基于总时间窗口tall、移动时间窗的窗长tmw、移动步距tstep,获取分段信号Ai,j(t),1≤j≤k和Bi,j(t),其中k指分段个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震源位置变化的时延估计具体为:
基于尾波干涉法获取分段信号间偏移量αi,j,由偏移量αi,j和流逝时间tj拟合,确定多项式方程,对多项式方程做差分与反差分运算,求取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i,j,去除该时延,获取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i
a、计算偏移量:基于尾波干涉法计算接收点Ri的震源位置变化前、后的分段信号Ai,j(t)和Bi,j(t)间的偏移量αi,j
b、速度变化的时延估计:对偏移量αi,j和流逝时间tj做多项式拟合,由曲线变化趋势自行确定多项式阶数n,基于残差最小原则确定多项式系数an,an-1,...,a0,以确定多项式方程;对多项式方程做差分与反差分运算,求取速度变化导致的时延βi,j,将βi,j与tj做线性拟合,其斜率为接收点Ri处估计得到的速度扰动Δvi
c、求取震源位置改变的时延:偏移量αi,j减去时延βi,j,记为τi,j,再对τi,j取平均,即为接收点Ri处信号Ai(t)和Bi(t)间震源位置变化导致的时延τi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距离差计算具体为:
基于步骤(3)所得的时延τi与传播速度v相乘获得震源点S1与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距离差Δri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5)震源位置估计具体为:
基于步骤(4)求取的距离差Δri,获取未知坐标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结合接收点坐标信息,使用双曲线定位,估计出震源点S2的坐标位置;
A、震源位置变化后与接收点的距离估计:首先计算初始震源位置S1(x1,y1)到接收点Ri=(Xi,Yi),i≥1的距离di,结合距离差Δri,获得震源点S2到接收点Ri的距离Di
B、双曲线定位:分别以接收点Ri和Rj,j≠i为圆心,Di和Dj为半径,绘制双曲线并求取双曲线焦点,选择靠近初始震源点S1的焦点作为震源点S2由接收点Ri和Rj估计的一个坐标位置Si,j,i≠j;
C、位置平均:任意两个接收点估计一个震源位置Si,j,i≠j,结合Si,j和初始震源点S1,将十分偏离S1或与其余Si,j的坐标值剔除掉,对剩余的估计震源位置取平均,即为震源S2的坐标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其特征是:步骤(6)震源位置追踪具体为:
基于速度扰动Δvi,1≤i≤n取均值获得平均速度扰动Δv,再由Δv补偿介质传播速度v;再将步骤5定位出的震源S2的位置作为初始震源点,重复步骤(1)到步骤(5)定位出下一个震源移动位置;以此类推,实现震源位置追踪。
CN202211430610.6A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Pending CN1157551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0610.6A CN115755183A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0610.6A CN115755183A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55183A true CN115755183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71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0610.6A Pending CN115755183A (zh) 2022-11-15 2022-11-15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5518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2917A (zh) * 2023-09-07 2023-12-01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的自组织地震监测及预警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52917A (zh) * 2023-09-07 2023-12-01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的自组织地震监测及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67191A1 (zh)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Diamant et al. Choosing the right signal: Doppler shift estimation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signals
US20040008139A1 (en) System and method to estimate the location of a receiver in a multi-path environment
US79949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ounded time delay estimation
CN110749891B (zh) 一种可估计未知有效声速的自适应水下单信标定位方法
CN113625337B (zh) 一种极浅水高精度地震资料快速成像方法
US10360317B2 (en) Beam inversion by Monte Carlo back projection
WO2015100544A1 (zh) 基于零偏垂直地震剖面数据估计品质因子的方法和装置
CN115755183A (zh) 一种基于尾波干涉的震源位置追踪方法
CN104995493A (zh) 声学高温计的噪声鲁棒飞行时间估计
CN105204065A (zh) 一种拾取初至波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52785A (zh) 地层各向异性的评价方法
CN103744114A (zh) 基于零偏垂直地震剖面数据估计品质因子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27042A (zh) 基于高刷新率声脉冲的水下弱目标回波检测前跟踪方法
Tantum et al. Tracking and localizing a moving source in an uncertain shallow water environment
CN111999770B (zh) 一种tti介质转换ps波精确束偏移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5652256B (zh) 一种基于极化信息的高频地波雷达tbd方法
CN111239814B (zh) 基于同相轴分频追踪平滑的浅剖数据机械干扰压制方法
CN110632563B (zh) 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脉内频率编码信号参数测量方法
CN101825722A (zh) 一种鲁棒的地震信号瞬时频率的估计方法
CN109581494B (zh) 叠前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13179234B (zh) 一种基于分块多普勒补偿的高动态长信号累积方法
JP5097404B2 (ja) 測位方法及び装置
CN110411480B (zh) 一种复杂海洋环境下水下机动平台声学导航误差预测方法
CN105467448B (zh) 高速层覆盖下基于初至拾取的近地表参数反演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