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53063A -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53063A
CN115753063A CN202211511189.1A CN202211511189A CN115753063A CN 115753063 A CN115753063 A CN 115753063A CN 202211511189 A CN202211511189 A CN 202211511189A CN 115753063 A CN115753063 A CN 115753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ooling branch
pipe body
moving
det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111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53063B (zh
Inventor
何骏浩
赖桂森
王晨涛
李自浩
徐晟�
张朝辉
胡义
何海欢
劳颖然
王坤
周双瑞
张�杰
吴臣钊
贺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ureau of Extra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Co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ureau of Extra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ureau of Extra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Co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ureau of Extra High Voltage Power Transmission Co
Priority to CN2022115111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530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53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53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53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53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相对第一管本体收纳至第一收纳槽内后,通过第一缺口将冷却支路卡入第一管本体的第一套接腔内,再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相对第一管本体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内并与第一套接腔内的冷却支路的外侧壁抵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管本体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的外侧壁上,避免第一管本体相对冷却支路发生晃动或抖动,最终利用流量检测组件对冷却支路内的流量进行准确地检测,进而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流量信息判断冷却支路的导通状况,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换流站阀塔的冷却支路的直径较细而容易发生堵塞问题,当冷却支路发生堵塞时,会造成整个设备的停运。因此,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冷却支路的导通状况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装置对冷却支路的导通状况进行检测时,易相对冷却支路发生晃动或抖动,导致检测结果不准。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检测结果不准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包括:
第一管本体,所述第一管本体设有第一套接腔及与所述第一套接腔连通的第一缺口,通过所述第一缺口使得冷却支路进入所述第一套接腔内,所述第一套接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收纳槽,所述第一管本体的端面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本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收纳槽连通的第一传动通道;
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槽内;
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通道与所述第一夹持件传动连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而收纳至所述第一收纳槽内或从所述第一收纳槽内展开至与所述冷却支路抵触配合;
流量检测组件,所述流量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本体,所述流量检测组件用于对所述冷却支路内的流量进行检测。
上述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相对第一管本体收纳至第一收纳槽内后,通过第一缺口将冷却支路卡入第一管本体的第一套接腔内,再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相对第一管本体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内并与第一套接腔内的冷却支路的外侧壁抵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管本体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的外侧壁上,避免第一管本体相对冷却支路发生晃动或抖动,最终利用流量检测组件对冷却支路内的流量进行检测,进而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流量信息判断冷却支路的导通状况。由于第一管本体无法相对冷却支路发生晃动或抖动,从而使得流量检测组件能够准确地对冷却支路内的流量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管本体与冷却支路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管本体与第二管本体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管本体与第二管本体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的第四传动齿与第三移动件和第四移动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管本体;110、第一套接腔;111、第一缺口;1111、第一侧;1112、第二侧;112、第一收纳槽;200、第一夹持件;310、第一传动轴;320、第一传动齿;330、第一移动件;331、第一齿条部;332、第二齿条部;340、第二移动件;341、第三齿条部;342、第四齿条部;350、第二传动齿;360、第二传动轴;370、第三传动齿;400、流量检测组件;410、超声波发生器;420、超声波接收器;510、第一弹性复位件;520、第二弹性复位件;600、第二管本体;610、第二套接腔;611、第二缺口;700、第二夹持件;810、旋钮;820、第四传动齿;830、第三移动件;831、第五齿条部;832、第六齿条部;840、第四移动件;841、第七齿条部;842、第八齿条部;850、第三传动轴;860、第五传动齿;870、第六传动齿;880、第四传动轴;890、第七传动齿;910、第三弹性复位件;920、第四弹性复位件;930、第一弹性凸起;940、第二弹性凸起;1000、冷却支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包括第一管本体100、第一夹持件200、第一传动机构(未标注)及流量检测组件400。
其中,第一管本体100可以为管材结构,可以采用塑料等材质。第一管本体100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套接腔110,第一管本体100的外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一套接腔110连通的第一缺口111,从而通过第一缺口111能够使得冷却支路1000进入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且,第一套接腔110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收纳槽112,第一管本体100的端面设有沿第一管本体100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一收纳槽112连通的第一传动通道(未标注)。
其中,第一夹持件200可以为杆状或条状。第一夹持件200可转动设置于第一收纳槽112内,从而使得第一夹持件200能够收纳至第一收纳槽112内或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夹持件200收纳至第一收纳槽112内,可以是部分收纳的形式,也可以全部收纳的形式,只需满足第一夹持件200不会对冷却支路1000卡入第一套接腔110内造成干涉或影响即可。
其中,第一传动机构通过第一传动通道与第一夹持件200传动连接,即第一传动机构能够将相应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夹持件200,从而使得第一夹持件200在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进而使得第一夹持件200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收纳到第一收纳槽112内或使得第一夹持件200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继而使得第一管本体100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上,避免发生相对晃动或抖动。
其中,流量检测组件400采取粘结、螺接或插接等方式固设在第一管本体100上,从而利用流量检测组件400对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进行检测,进而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流量信息判断冷却支路1000的导通状况。
具体地,若流量检测组件400检测到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处于正常范围内时,则可以判断冷却支路1000未发生堵塞;若流量检测组件400检测到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偏离正常范围内时,则可以判断冷却支路1000发生堵塞。
可选地,流量检测组件400可以采取超声波探测等现有的方式对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进行检测。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流量检测组件400包括超声波发生器410及超声波接收器420,超声波发生器410与超声波接收器420均采取粘结、螺接或插接等方式固设在第一管本体100的外侧壁上,超声波发生器410发射的超声波进入冷却支路1000内后能够反射至超声波接收器420上,根据发射超声波与接收超声波的时间差以测量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大小。
上述实施例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2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收纳至第一收纳槽112内后,通过第一缺口111将冷却支路1000卡入第一管本体100的第一套接腔110内,再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将第一夹持件2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管本体100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上,避免第一管本体100相对冷却支路1000发生晃动或抖动,最终利用流量检测组件400对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进行检测,进而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流量信息判断冷却支路1000的导通状况。由于第一管本体100无法相对冷却支路1000发生晃动或抖动,从而使得流量检测组件400能够准确地对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图2所示,具体地,沿第一套接腔110的径向,第一缺口1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11和第二侧1112。可选地,第一侧1111可以为第一缺口111的上侧与下侧中的其中一侧,第二侧1112可以为第一缺口111的上侧与下侧中的另外一侧;第一侧1111还可以为第一缺口111的左侧与右侧中的其中一侧,第二侧1112可以为第一缺口111的左侧与右侧中的另外一侧。并且,第一侧1111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收纳槽112,第二侧1112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收纳槽112。第一夹持件200为四个,四个第一夹持件200与四个第一收纳槽112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第一收纳槽112内均对应设有一个第一夹持件200。而且,位于第一侧1111的第一收纳槽112内的两个第一夹持件200配合形成一组夹持组件从而能够对冷却支路1000的一侧进行抵触,位于第二侧1112的第一收纳槽112内的两个第一夹持件200配合形成另一组夹持组件从而能够对冷却支路1000的另一侧进行抵触,两组夹持组件关于第一套接腔110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两组夹持组件均与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如此设置,通过第一缺口111将冷却支路1000卡入第一管本体100的第一套接腔110内后,在第一传动机构的驱动下,使得两组夹持组件的第一夹持件200均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从而能够均匀地对冷却支路1000的周向进行抵触,使得冷却支路1000受力均匀,使得第一管本体100能够更加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上,更加有效地避免第一管本体100相对冷却支路1000发生晃动或抖动。
其中,第一传动机构驱动第一夹持件2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可以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齿轮驱动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凸轮带动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使得第一夹持件200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收纳到第一收纳槽112内或使得第一夹持件200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即可。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对应一组夹持组件设置的两个第一传动轴310、两个第一传动齿320、第一移动件330、第二移动件340、第二传动齿350、第二传动轴360及第三传动齿370。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两个第一传动轴310、两个第一传动齿320、第一移动件330、第二移动件340、第二传动齿350、第二传动轴360及第三传动齿370对应一组夹持组件设置是指每组夹持组件均通过两个第一传动轴310、两个第一传动齿320、第一移动件330、第二移动件340、第二传动齿350、第二传动轴360及第三传动齿370进行驱动,也即当夹持组件为两组时,相关部件的数量也可以相应翻倍。本申请实施例以其中一组夹持组件的驱动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一组夹持组件的驱动类似,不再赘述。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其中,两个第一传动轴310的一端与一组夹持组件中对应地两个第一夹持件200一一对应设置并采取轴孔配合等方式传动连接,两个第一传动轴310的另一端与对应地两个第一传动齿320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采取套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均位于两个第一传动齿320之间。第二传动齿350位于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之间。并且,第一移动件330设有与对应地靠近第一移动件330设置的第一传动齿320啮合的第一齿条部331以及与第二传动齿350啮合的第二齿条部332,第二移动件340设有与对应地靠近第一移动件330设置的第一传动齿320啮合的第三齿条部341以及与第二传动齿350啮合的第四齿条部342。而且,第二传动轴360的一端与第二传动齿350采取套接等方向进行连接,第二传动轴360的另一端伸出第一传动通道之外并与第三传动齿370采取套接等方向进行连接。同时,第三传动齿370转动时能够使得第一移动件330及第二移动件340相互靠拢或远离。
具体地,当第三传动齿37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从而同步带动第二传动轴360沿第一方向转动,进而同步带动第二传动齿350轮沿第一方向转动,结合第二传动齿350与第一移动件330上的第二齿条部332的啮合以及第二传动齿350与第二移动件340上的第四齿条部342的啮合,从而同步使得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相互靠拢,结合第一移动件330的第一齿条部331以及第二移动件340的第三齿条部341分别与对应地第一传动齿320的啮合,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相互靠拢时,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第一传动齿32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一传动轴31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一组夹持组件的两个第一夹持件2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使得两个第一夹持件200均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收纳到第一收纳槽112内。当第三传动齿370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从而同步带动第二传动轴360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进而同步带动第二传动齿350轮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结合第二传动齿350与第一移动件330上的第二齿条部332的啮合以及与第二移动件340上的第四齿条部342的啮合,从而同步使得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相互远离,结合第一移动件330的第一齿条部331以及第二移动件340的第三齿条部341分别与对应地第一传动齿320的啮合,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相互远离时,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第一传动齿32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一传动轴31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一组夹持组件的两个第一夹持件2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直至使得两个第一夹持件200均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
其中,第一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地调整或设计。
其中,第一移动件330与第二移动件340可以为块状或板状结构,可以呈弧形延伸。
如图3所示,可选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510。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510的一端与第一移动件33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510的另一端与第一管本体10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一弹性复位件510用于使第一移动件330具有朝向远离第二移动件340方向移动的趋势。如此,使得与第一移动件330通过对应地第一传动齿320和第一传动轴310传动连接的第一夹持件200具有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该第一夹持件2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其中,第一弹性复位件510可以是复位弹簧等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元件。可以在第一移动件330上设置相应的供第一弹性复位件510安装的第一安装槽,避免与其他部件的运动造成干涉。
如图3所示,可选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520。其中,第二弹性复位件520的一端与第二移动件34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20的另一端与第一管本体10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二弹性复位件520用于使第二移动件340具有朝向远离第一移动件330方向移动的趋势。如此,使得与第二移动件340通过对应地第一传动齿320和第一传动轴310传动连接的第一夹持件200具有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该第一夹持件2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其中,第二弹性复位件520可以是复位弹簧等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元件。可以在第二移动件340上设置相应的供第二弹性复位件520安装的第二安装槽,避免与其他部件的运动造成干涉。
如图3所示,当然,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一弹性复位件510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20,使得第一移动件330和第二移动件340具有相互远离的运动趋势,使得对应地第一夹持件200均具有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对应地第一夹持件2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如图5至图7所示,此外,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管本体600、第二夹持件700及第二传动机构(未标注)。
其中,第二管本体600可以为管材结构,可以采用塑料等材质。第二管本体600设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套接腔610,第二管本体600的外侧壁上还设有与第二套接腔610连通的第二缺口611,从而通过第二套接腔610将第二管本体600部分套设于第一管本体100的外侧壁上。并且,第二管本体600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第一缺口111所在的一侧,进而使得第二管本体600可以对冷却支路1000朝向第一缺口111的一侧进行包围,使得检测装置能够对冷却支路1000的整个圆周方向进行包围,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管本体600并未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时,第二缺口611与第一缺口111对应连通。而且,第二套接腔610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收纳槽(未图示),第二管本体600设有沿第二管本体600的轴向延伸并与第二收纳槽连通的第二传动通道。而且,第二夹持件700可以为杆状或条状,第二夹持件700可转动设置于第二收纳槽内,从而使得第二夹持件700能够收纳至第二收纳槽内或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第二传动机构的一侧通过第二传动通道与第二夹持件700传动连接,即第二传动机构能够将相应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夹持件700,从而使得第二夹持件700在第二传动机构的驱动下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进而使得第二夹持件700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收纳至第二收纳槽内或使得第二夹持件700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第二套接腔610内的冷却支路1000抵触配合,继而使得第二管本体600稳定、可靠地套设在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上,避免发生相对晃动或抖动。同时,第二传动机构的另一侧通过第二传动通道与第三传动齿370传动配合以带动第三传动齿370转动,如此,第二传动机构驱动第二夹持件700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的同时,能够同步将驱动力传输至第三传动齿370,进而使得第一夹持件200同步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继而利用第一夹持件200及第二夹持件700与冷却支路1000的周向外侧壁的抵触配合而避免发生相对晃动或抖动,能够更好地保证流量检测组件400准确地对冷却支路1000内的流量进行检测,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管本体600通过第二套接腔610部分套设在第一管本体100的外侧壁上,为了保证第二夹持件700能够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第二夹持件700的长度长于第一夹持件200的长度。并且,利用第一夹持件200及第二夹持件700对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而实现装配连接,能够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却支路1000的检测要求。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二夹持件700收纳至第二收纳槽内,可以是部分收纳的形式,也可以全部收纳的形式,只需满足第二夹持件700不会对冷却支路1000卡入第一套接腔110内造成干涉或影响即可。
如图6及图7所示,具体地,第二套接腔610的内侧壁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收纳槽。第二夹持件700为两个,两个第二夹持件700与两个第二收纳槽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第二收纳槽内均设有一个第二夹持件700。并且,当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第一缺口111所在的一侧时,两个第二夹持件700朝向第一缺口111设置,从而使得两个第二夹持件700均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第二套接腔610内的冷却支路1000抵触配合,避免发生干涉。
其中,第二传动机构驱动第二夹持件700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可以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齿轮驱动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凸轮带动的形式实现,只需满足使得第二夹持件700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收纳到第二收纳槽内或使得第二夹持件700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第二套接腔6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即可。
如图5至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传动机构包括旋钮810、第四传动齿820、第三移动件830、第四移动件840、两个第五传动齿860、两个第三传动轴850、两个第六传动齿870、两个第四传动轴880及两个第七传动齿890。
其中,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间隔设置,旋钮810采用轴承连接等方式可转动设置于第二管本体600的外侧壁上,旋钮810与设置于第二传动通道内的第四传动齿820传动连接,从而通过转动旋钮810而使得第四传动齿820转动。并且,第四传动齿820设置于第三移动件830及第四移动件840之间,第三移动件830设有与第四传动齿820啮合的第五齿条部831及远离第五齿条部831的第六齿条部832,第四移动件840设有与第四传动齿820啮合的第七齿条部841及远离第七齿条部841的第八齿条部842。两个第三传动轴850的一端与两个第二夹持件700一一对应并采取轴孔配合等方式实现连接,两个第三传动轴850的另一端与两个第五传动齿860一一对应并采取套接等方式实现连接。两个第五传动齿860分别与第五齿条部831及第七齿条部841啮合,即其中一个第五传动齿860与第五齿条部831啮合,另外一个第五传动齿860与第七齿条部841啮合。两个第四传动轴880的一端与两个第六传动齿870一一对应并采取套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六传动齿870与对应地第三传动齿370传动配合,即两个第六传动齿870与两个第三传动齿370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啮合以实现动力的传递。两个第四传动轴880的另一端与两个第七传动齿890一一对应并采取套接等方式实现连接,两个第七传动齿890分别与第六齿条部832及第八齿条部842啮合,即其中一个第七传动齿890与第六齿条部832啮合,另外一个第七传动齿890与第八齿条部842啮合。同时,第四传动齿820转动时能够使得第三移动件830及第四移动件840相互靠拢或远离。
具体地,当拧动旋钮810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同步带动第四传动齿820沿第一方向转动,结合第四传动齿820与第三移动件830上的第五齿条部831的啮合以及第四传动齿820与第四移动件840上的第七齿条部841的啮合,从而同步使得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靠拢,结合两个第五传动齿860分别与第三移动件830的第五齿条部831的啮合以及与第四移动件840的第七齿条部841的啮合,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靠拢时,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第五传动齿86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三传动轴85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二夹持件7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使得两个第二夹持件700均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收纳到第二收纳槽内;同时,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靠拢时,结合两个第七传动齿890分别与第三移动件830的第六齿条部832的啮合以及与第四移动件840的第八齿条部842的啮合,使得两个第七传动齿89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四传动轴88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两个第六传动齿870转动,结合第六传动齿870与第三传动齿370的啮合,继而带动两个第三传动齿370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最终使得第一夹持件200均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收纳到第一收纳槽112内。当拧动旋钮810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时,同步带动第四传动齿820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结合第四传动齿820与第三移动件830上的第五齿条部831的啮合以及与第四传动齿820与第四移动件840上的第七齿条部841的啮合,从而同步使得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远离,结合两个第五传动齿860分别与第三移动件830的第五齿条部831的啮合以及与第四移动件840的第七齿条部841的啮合,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远离时,能够同步带动两个第五传动齿86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三传动轴85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两个第二夹持件700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直至使得两个第二夹持件700均能够相对第二管本体600转动至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同时,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相互远离时,结合两个第七传动齿890分别与第三移动件830的第六齿条部832的啮合以及与第四移动件840的第八齿条部842的啮合,使得两个第七传动齿890转动,从而同步带动两个第四传动轴880转动,进而同步带动两个第六传动齿870转动,结合第六传动齿870与第三传动齿370的啮合,继而带动两个第三传动齿370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并最终使得第一夹持件200均能够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从第一收纳槽112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一套接腔110内并与第一套接腔110内的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
其中,第三移动件830与第四移动件840可以为块状或板状结构,可以呈弧形延伸。
其中,旋钮810可以设置在与第二缺口611相对的外侧壁上,旋钮810与第四传动齿820可以通过传动轴进行连接。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两个第五传动齿860分别与第五齿条部831及第七齿条部841之间的啮合,可以直接进行啮合,也可以存在中间传动部件,只需能够实现动力的传动即可。
如图7所示,可选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复位件910。其中,第三弹性复位件910的一端与第三移动件83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三弹性复位件910的另一端与第二管本体60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三弹性复位件910用于使第三移动件830具有朝向远离第四移动件840方向移动的趋势。如此,使得与第三移动件830通过对应地第五传动齿860和第三传动轴850传动连接的第二夹持件700具有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该第二夹持件7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其中,第三弹性复位件910可以是复位弹簧等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元件。可以在第三移动件830远离第四移动件840的一侧设置第三弹性复位件910,避免与其他部件的运动造成干涉。
如图7所示,可选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四弹性复位件920。其中,第四弹性复位件920的一端与第四移动件84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四弹性复位件920的另一端与第二管本体600采取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连接,第四弹性复位件920用于使第四移动件840具有朝向远离第三移动件830方向移动的趋势。如此,使得与第四移动件840通过对应地第五传动齿860和第三传动轴850传动连接的第二夹持件700具有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该第二夹持件7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其中,第四弹性复位件920可以是复位弹簧等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元件。可以在第四移动件840远离第三移动件830的一侧设置第四弹性复位件920,避免与其他部件的运动造成干涉。
如图7所示,当然,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三弹性复位件910和第四弹性复位件920,使得第三移动件830和第四移动件840具有相互远离的运动趋势,使得对应地第二夹持件700均具有从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而伸入至第二套接腔610内并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抵触配合的趋势,便于对应地第二夹持件700实现与冷却支路1000的外侧壁的抵触配合。
如图5及图6所示,此外,两个第六传动齿870沿第二套接腔610的径向对称设置,并且,两个第六传动齿870分别位于第二缺口611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二缺口611的最上侧位置设有一个第六传动齿870,第二缺口611的最下侧位置设有一个第六传动齿870,从而使得两个第六传动齿870关于第二套接腔610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进而使得两个第三传动齿370也关于第一套接腔110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同时,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第一缺口111所在的一侧时,第六传动齿870与对应地第三传动齿370传动配合。如此,保证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使得第二管本体600对第一缺口111处的冷却支路1000外侧壁进行包围时,第六传动齿870能够与第三传动齿370一一对应并相互啮合,保证第二传动机构与第一传动机构能够实现动力的传递,使得第一夹持件200和第二夹持件700能够实现同步的收纳与展开。
如图6所示,另外,第二套接腔610的内侧壁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凸起930及第二弹性凸起940。其中,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转动至第一缺口111所在的一侧时,第一弹性凸起930及第二弹性凸起940分别与第一缺口111相对的两个侧壁抵触配合,从而能够对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的转动进行限位,避免第二管本体600与第一管本体100之间继续发生相对转动,保证第一管本体100和第二管本体600能够稳定、可靠地对冷却支路1000的整个周向侧壁进行包围,保证第一管本体100和第二管本体600均可以与冷却支路1000实现稳定、可靠地装配连接,避免发生相对晃动或抖动。当然,只需施加更大的作用力而将第一弹性凸起930和第二弹性凸起940均挤压至第二管本体600与第一管本体100之间的间隙内,即可继续实现第二管本体600相对第一管本体100之间的转动。
其中,第一弹性凸起930和第二弹性凸起940均可以采取橡胶或硅胶材质。第一弹性凸起930和第二弹性凸起940均可以采取插接等方式固设在第二套接腔610的对应部位。
如图1所示,同时,还可以在第一管本体100沿轴向的相对两侧均设置一个第二管本体600,相应地,第一传动机构及第二传动机构均可以进行对应设置,使得第一管本体100的两侧受力均匀,能够更好地避免发生相对晃动或抖动。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本体,所述第一管本体设有第一套接腔及与所述第一套接腔连通的第一缺口,通过所述第一缺口使得冷却支路进入所述第一套接腔内,所述第一套接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收纳槽,所述第一管本体的端面设有沿所述第一管本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收纳槽连通的第一传动通道;
第一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槽内;
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传动通道与所述第一夹持件传动连接,使所述第一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而收纳至所述第一收纳槽内或从所述第一收纳槽内展开至与所述冷却支路抵触配合;
流量检测组件,所述流量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管本体,所述流量检测组件用于对所述冷却支路内的流量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套接腔的径向,所述第一缺口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收纳槽,所述第二侧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收纳槽,所述第一夹持件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夹持件与四个所述第一收纳槽一一对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侧的所述第一收纳槽内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配合形成一组夹持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侧的所述第一收纳槽内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配合形成另一组所述夹持组件,两组所述夹持组件关于所述第一套接腔的圆心呈中心对称设置,两组所述夹持组件均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对应一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的两个第一传动轴、两个第一传动齿、第一移动件、第二移动件、第二传动齿、第二传动轴及第三传动齿,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对应地两个所述第一夹持件一一对应设置并传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与对应地两个所述第一传动齿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传动齿之间,所述第二传动齿位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之间,所述第一移动件设有与对应地所述第一传动齿啮合的第一齿条部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啮合的第二齿条部,所述第二移动件设有与对应地所述第一传动齿啮合的第三齿条部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啮合的第四齿条部,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传动通道之外并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连接,且所述第三传动齿转动时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移动件及所述第二移动件相互靠拢或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一移动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移动件方向移动的趋势;和/或,所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移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二移动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移动件方向移动的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管本体、第二夹持件及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管本体设有第二套接腔及与所述第二套接腔连通的第二缺口,通过所述第二套接腔将所述第二管本体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管本体的外侧壁,所述第二管本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套接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收纳槽,所述第二管本体设有沿所述第二管本体的轴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收纳槽连通的第二传动通道,第二夹持件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纳槽内,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通道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传动连接,使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管本体转动而收纳至所述第二收纳槽内或从所述第二收纳槽内展开至与所述冷却支路抵触配合,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另一侧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通道与所述第三传动齿传动配合以带动所述第三传动齿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接腔的内侧壁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二收纳槽,所述第二夹持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夹持件与两个所述第二收纳槽一一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二管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侧时,两个所述第二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缺口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旋钮、第四传动齿、第三移动件、第四移动件、两个第五传动齿、两个第三传动轴、两个第六传动齿、两个第四传动轴及两个第七传动齿,所述第三移动件与所述第四移动件间隔设置,所述旋钮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本体的外侧壁并与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通道内的所述第四传动齿传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齿设置于所述第三移动件及所述第四移动件之间,所述第三移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传动齿啮合的第五齿条部及远离所述第五齿条部的第六齿条部,所述第四移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传动齿啮合的第七齿条部及远离所述第七齿条部的第八齿条部,两个所述第三传动轴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二夹持件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三传动轴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五传动齿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五传动齿分别与所述第五齿条部及所述第七齿条部啮合,两个第四传动轴的一端与两个所述第六传动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六传动齿与对应地所述第三传动齿传动配合,两个所述第四传动轴的另一端与两个所述第七传动齿一一对应连接,两个所述第七传动齿分别与所述第六齿条部及所述第八齿条部啮合,且所述第四传动齿转动时能够使得所述第三移动件及所述第四移动件相互靠拢或远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三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移动件连接,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本体连接,所述第三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三移动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四移动件方向移动的趋势;和/或,所述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还包括第四弹性复位件,所述第四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移动件连接,所述第四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本体连接,所述第四弹性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四移动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第三移动件方向移动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六传动齿沿所述第二套接腔的径向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六传动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缺口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管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侧时,所述第六传动齿与对应地所述第三传动齿传动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接腔的内侧壁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凸起及第二弹性凸起,所述第二管本体相对所述第一管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缺口所在的一侧时,所述第一弹性凸起及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缺口相对的两个侧壁抵触配合。
CN202211511189.1A 2022-11-29 2022-11-29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Active CN1157530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1189.1A CN115753063B (zh) 2022-11-29 2022-11-29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1189.1A CN115753063B (zh) 2022-11-29 2022-11-29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53063A true CN115753063A (zh) 2023-03-07
CN115753063B CN115753063B (zh) 2024-03-08

Family

ID=85340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11189.1A Active CN115753063B (zh) 2022-11-29 2022-11-29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5306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119373A (ko) * 2010-04-27 2011-11-02 주식회사 엠엘씨 내압시험용 충수노즐의 가이드장치
CN206430862U (zh) * 2016-12-15 2017-08-22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 一种用于换流阀漏水检测的阀层固定夹具
CN108092294A (zh) * 2016-11-21 2018-05-2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换流站
CN212159042U (zh) * 2020-06-11 2020-12-15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换流阀组件流阻测试系统
CN113551726A (zh) * 2021-07-19 2021-10-26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直流运检分公司 一种用于换流阀毛细冷却水管的流量测试仪
CN113945328A (zh) * 2021-09-28 2022-01-18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换流阀漏水检测系统校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119373A (ko) * 2010-04-27 2011-11-02 주식회사 엠엘씨 내압시험용 충수노즐의 가이드장치
CN108092294A (zh) * 2016-11-21 2018-05-29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换流站
CN206430862U (zh) * 2016-12-15 2017-08-22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广州局 一种用于换流阀漏水检测的阀层固定夹具
CN212159042U (zh) * 2020-06-11 2020-12-15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换流阀组件流阻测试系统
CN113551726A (zh) * 2021-07-19 2021-10-26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直流运检分公司 一种用于换流阀毛细冷却水管的流量测试仪
CN113945328A (zh) * 2021-09-28 2022-01-18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换流阀漏水检测系统校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明等: "换流站阀冷外冷水系统散热能力评估方法优化与应用", 《电工技术》, no. 13, pages 134 - 13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53063B (zh) 2024-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31183B2 (ja) 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01728717B (zh) 转接器装置
CN103185924B (zh) 防水光纤连接器及其光纤插头和光纤适配器
CN110429413B (zh) 一种连接器及内窥镜连接器
CN107111068B (zh) 连接器内置插头
CN101825758B (zh) 镜筒和具有该镜筒的光学设备
JP6329071B2 (ja) 同軸円形差込みコネクタ
RU2007102672A (ru) Фитинг повторног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для труб
JP2002139650A (ja) 光コネクタプラグ
CN212685310U (zh) 解锁装置及包含其的换电设备
JP2013186959A (ja) 回転操作装置
JP2018518704A (ja) アラインメントスリーブアセンブリ及び光ファイバーアダプター
CN115753063A (zh) 用于检测换流站阀塔冷却支路导通状况的检测装置
CN112484644B (zh) 高温超导电缆弧形敷设的缆芯偏芯杜瓦监测装置
WO2011125955A1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07010901A (ja) レンズ装置のレンズ保持構造
JP2019504260A (ja) 流体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CN106291825B (zh) 对准套管组件和光纤适配器
CN216942511U (zh) 万向轮及移动装置
US6004045A (en) Optical connector
CN104685396B (zh) 壳体连接结构
CN211345719U (zh) 一种感温包组件、换热器以及空调
CN213333848U (zh) 探针式接触接驳器及包含其的轨道灯
JP3217997U (ja) 連結部材
CN213336321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压力仪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