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897B -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2897B
CN115742897B CN202211642111.3A CN202211642111A CN115742897B CN 115742897 B CN115742897 B CN 115742897B CN 202211642111 A CN202211642111 A CN 202211642111A CN 115742897 B CN115742897 B CN 115742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seat
ventilation
flow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421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42897A (zh
Inventor
赵强
钟伟
周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vatr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421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428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42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42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该座椅通风结构包括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气流装置,其中,第一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向座椅的靠垫通风;第二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二出风口用于向座椅的靠背通风;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减小了座椅通风结构的安装空间,避免出现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干涉的现象,以使座椅通风结构能够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车辆座椅诉求也在不断提高,车辆座椅不仅要求提供乘坐的舒适性,而且还需要具有更多的功能,尤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如何高效的为乘客营造凉爽的体验,也是目前车辆行业的重点课题,为此,出现了具有通风功能的座椅。
相关技术中的通风座椅内设置了多套座椅通风结构,以对座椅的坐垫以及靠背进行通风,来高效的为乘客营造凉爽的体验。
但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对于座椅的通风结构的安装空间逐渐减小,如在通流座椅内设置多套座椅通风结构,则会导致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产生干涉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减小了座椅通风结构的安装空间,避免出现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干涉的现象,以使座椅通风结构能够正常工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包括第一通风部、第二通风部和气流装置,其中,第一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用于向座椅的坐垫通风;第二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第二出风口用于向座椅的靠背通风;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风结构,由于第一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二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以使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连接成一体,且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相当于仅设置一个气流装置即可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相比于相关技术中设置多套座椅通风结构,多套座椅通风结构中包括多个气流装置,而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仅设置一个气流装置,即可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节省了座椅通风结构需要安装的空间,避免出现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干涉的现象,以使座椅通风结构能够正常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包括柔性连接件,柔性连接件设置在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之间,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通过柔性连接件的形变改变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之间的夹角,柔性连接件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第三风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风量调节件包括第一遮挡部,第一遮挡部设置在第一通风部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出风口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至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风量调节件包括第二遮挡部,第二遮挡部设置在第二通风部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出风口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座椅通风结构包括风量调节件、控制模块和角度测量器,风量调节件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一者的通流面积,角度测量器用于获取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之间夹角的大小,控制模块别与风量调节件、角度测量器电联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一风道,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二风道,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生产第二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一通风部包括第一通流检测器,第一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第二通风部包括第二通流检测器,第二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通流检测器和第二通流检测器电联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三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第三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四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第四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板和座椅,座椅包括座椅支撑结构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风结构,座椅通风结构设置在座椅支撑结构的底部,以为座椅支撑结构通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了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提供的座椅,因此,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即,避免出现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干涉的现象,以使座椅通风结构能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一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气流装置连接在第二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量调节件设置在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量调节件设置在第一通风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通风部;11-第一出风口;2-第二通风部;21-第二出风口;3-柔性连接件;4-风量调节件;41-第一遮挡部;42-第二遮挡部,5-气流装置;51-风机;52-通风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左”以及“右”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底板和座椅,且座椅设置在底板上。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车辆的车型进行限制。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辆可以是轿车车型,也可以是越野车型,还可以是多用途车型(Multi-Purpose Vehicles,MPV)或其他车型。
其中,座椅按形状可分为分开式座椅、长座椅;按照功能可分为固定式,调节式,按照乘坐人数可分为单人座椅、双人座椅,和多人座椅。按照座椅的使用性能,从最早的固定式座椅,一直发展到多功能的动力调节座椅,有气垫座椅、电动座椅、立体音响座椅、精神恢复座椅,直至电子调节座椅。按照材质分为真皮座椅和绒布座椅等。还有一些特殊使用对象的座椅,如儿童座椅和赛车座椅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座椅的类型不作限制。
另外,座椅设置在底板上,座椅与底板可以为可拆卸式连接,也可以为不可拆卸式连接,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如座椅与底板为可拆卸式连接,如卡接式固定结构和紧固式固定结构等,如座椅与底板为不可拆卸式连接,如铆接、铰接和焊接等。选用不可拆卸式连接可以保证座椅与底板连接的可靠性,但相比于可拆卸式连接不利于拆卸维修,选用可拆卸式连接方便维修,但相比于不可拆卸式连接的可靠性不强。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座椅与底板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制。
在此基础上,座椅还可以沿底板平移,此处移动的方向既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平移的实现方式,如在底板和座椅之间设置有平移导轨,平移导轨既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座椅的
底部设置有平移部,平移部与平移导轨适配,座椅沿平移导轨滑动,以调节座5椅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的位置。
进一步,座椅还可以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升降,以调节座椅与底板之间的距离,本申请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座椅升降的实现方式,如在底板和座椅之间设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可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伸缩,座椅随着升降杆伸缩方向升降,以调节座椅与底板之间的距离。
0座椅包括座椅支撑结构,座椅支撑结构包括坐垫和靠背,坐垫为用户提供臀部支撑,靠背为用户提供背部、腰部和肩部支撑,从而使用户乘坐感受更舒适。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实现方式中,靠背靠近用户头部的位置设有头枕,头枕为用户提供头部支撑,头枕进一步增加座椅的舒适性,提
供用户的坐靠的舒适感。在此基础上,坐垫和靠背的两侧还可以设置扶手,扶5手为用户提供胳膊的支撑,进一步增加座椅的舒适性。
随着车辆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车辆座椅的诉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提供乘坐舒适性,也要求提供更多的功能,如为用户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提供座椅加热结构,以增加座椅的温度;如为用户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提供座椅通风结构,以为座椅通风,来为用户营造凉爽的环境。
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座椅通风结构设置在座椅支撑结构的底部,以为座椅支撑结构通风,具体地,座椅通风结构中的第一通风部1设置在坐垫的底侧,第二通风部2设置在靠背的后侧,为坐垫和靠背通风。
具体地,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风结构包括第一通风部1、第二通风部2和气流装置5,其中,第一通风部1内部5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1,第一出风口11用于向座椅的坐垫通风;第二通风部2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21,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第二出风口21用于向座椅的靠背通风;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通风结构,由于第一通风部1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二通风部2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以使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连接成一体,且气流装置5被配置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相当于仅设置一个气流装置即可对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节省了座椅通风结构需要安装的空间,避免出现座椅通风结构与车辆其它部件干涉的现象,以使座椅通风结构能够正常工作。
其中,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该气流装置5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气流为风力,气流装置5可以为如独立风扇,或风机51与通风管路52连接的结构。相比设置独立风扇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风力,其独立风扇的风力不能完全进入第一通道或第二风道,造成风力浪费的缺点,本申请实施例选用风机51与通风管路52连接的结构,可使风机51的风力通过通风管路52完全进入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避免风力浪费。
进一步地,参照图1,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可以为通风风袋,通风风袋内部形成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内部风道为三位精编织物,具有三位透气特征,将气流装置5产生的气流疏导到座椅的坐垫和靠背上。
具体地,通风管路52的一端与风机51的出口连通,通风管路52的另一端连通与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该通风管路52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相比通风管路52由刚性材料制成,本申请实施例选用由柔性材料制成,如此,可方便安装。
在此基础上,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包括两种可能实现方式,第一种可实现方式为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第二种可实现方式为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
由于车辆座椅具有上下调节的功能,即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升降,如选用第一种可实现方式,气流装置5被配置在第一风道上,即,将气流装置5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在坐垫的底侧,在进行调节时,气流装置5容易与底板干涉,发现碰撞现象,导致车辆座椅上下调节的距离受限,且也增加了维修成本。如选用第二种实现方式,即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即将气流装置5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靠背的后侧,气流装置5的安装不会影响车辆座椅的上下调节。优选地,本申请选用第二种实现方式,即,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
在本申请提供的其它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第一出风口11用于为座椅的坐垫通风,第二出风口21可以为座椅的靠背通风,而车辆的座椅和靠背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为了使得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与车辆座椅更加的贴合,因此,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也存在一定夹角,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方案,座椅通风结构还包括柔性连接件3,柔性连接件3设置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通过柔性连接件3的形变改变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柔性连接件3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第三风道的两端分别于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以更好的与座椅的坐垫和靠背贴合。需要补充说明的时,柔性连接件3所用的柔性材料是指可以挤压形变的材料。
另外,除了利用柔性连接件3的形变改变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以外,还可以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设置角度调节件,第一通风部1通过角度调节件铰接在第二通风部2上,以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
具体地,角度调节件可以为包括设置在第一通风部1上的旋转轴和设置在第二通风部2上的旋转孔,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与第一通风部1的宽度方向相同,旋转轴伸入旋转孔内,以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
当然,角度调节件还可以为设置在第一通风部1的主动轮和设置第二通风部2上的从动轮,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旋转方向与第一通风部1的宽度方向相同,主动轮与从动轮配合,以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角度调节件可以选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选用本申请未列出的其它实施例,其功能只需满足可以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即可,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此基础上,当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以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提供气流,即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气流均由一个气流装置5提供,导致用户无法针对性的调整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如用户想针对性的增大或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气流,减小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或当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变化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连通处的气流的阻力较大,导致第一出风口11的气流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不同,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包括风量调节件4,风量调节件4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中至少一者的通流面积。也就是说,风量调节件4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或,风量调节件4用于调整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又或,风量调节件4既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又用于调整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相比于风量调节件4仅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或用于调整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同时调整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调节速度更快,调节更加精准。
具体地,风量调节件4包括第一遮挡部41,第一遮挡部41设置在第一通风部1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1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风量调节件4包括第二遮挡部42,第二遮挡部42设置在第二通风部2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二出风口21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参照图4、图5,该第一遮挡部41可以为滑动件,滑动件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1滑动,也可以为伸缩件,伸缩件可以相对于第一出风口11伸缩。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遮挡部42也可以为滑动件,滑动件可以相对于第二出风口21滑动,也可以为伸缩件,伸缩件可以相对于第二出风口21伸缩。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其第一遮挡部41和第二遮挡部42的类型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遮挡部41和第二遮挡部42的类型不作限制。
以第一遮挡部41和第二遮挡部42均为滑动件为例,如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当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增大时,可通过第一遮挡部41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如此,从第一出风口11流出的风量减小,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二遮挡部42增加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如此,从第二出风口21流出的风量增大。当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减小时,可通过第一遮挡部41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如此,从第一出风口11流出的风量增大,也可以通过第二遮挡部42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如此,从第二出风口21流出的风量减小,当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对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进行调整,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出风口11,第二出风口21的数量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另外,第一出风口11在第一通风部1上的位置,第二出风口21在第二通风部2的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同样不作限制,对于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大小和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也不作限制,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11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1均匀分布在第一通风部1上,第二出风口21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21分布在第二通风部2上。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出风口11或多个第二出风口21既可以设置一个遮挡部41,也可以设置多个遮挡部41,对此,本申请同样不作限制。
参照图4,为了使座椅通风结构更加的智能化,提供用户的乘坐舒适感,座椅通风结构还包括风量调节件4、控制模块和角度测量器,其中,风量调节件4用于调整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中至少一者的通流面积,角度测量器用于获取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夹角的大小,控制模块分别与风量调节件4和角度测量器电联接。一方面,可方便用户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风量调节件来调整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中至少一者的通流面积。另一方面,控制模块可以实时获取以及自动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如此,可方便用户通过控制模块获取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大小,来适应性的调节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的夹角。
具体地,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4被配置成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如此,用户可不用实时关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只需在控制模块设定第一预设阈值,控制模块判断气流装置5连接的位置,根据气流装置5的连接位置,如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上,且对应判断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所成的夹角与对应第一预设阈值的关系,如满足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生成第一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具体地,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上,则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阈值时,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60度,也可以为90度,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任一角度,该角度的设置为用户自身对于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的气流的感知决定的,以90度为例,则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随着夹角小于90度逐渐增大,导致从第一风道向第二风道连通处气流减小,为了均衡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控制模块可生成第一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4被配置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即第一控制信号可控制风量调节件4,以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反之,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一风道上,则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60度,也可以为90度,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为任一角度,该角度的设置为用户自身对于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的气流的感知决定的,以90度为例,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随着夹角大于90度逐渐减小,导致从第一风道向第二风道流通的气流增大,为了均衡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控制模块生成第五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1被配置响应于第五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即第五控制信号可控制风量调节件4,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同样地,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二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如此,用户可不用实时关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只需在控制模块设定第一预设阈值,控制模块判断气流装置5连接的位置,根据气流装置5的连接位置,如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且对应判断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所成的夹角与对应第一预设阈值的关系,如满足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则生成第二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具体地,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则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90度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随着夹角小于90度逐渐增大,导致从第二风道向第一风道流通的气流减小,为了均衡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控制模块生成第二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1被配置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反之,当气流装置5连接在第二风道上,则在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90度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随着大于90度逐渐减小,导致从第二风道向第一风道流通的气流增大,为了均衡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控制模块生成第六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4被配置响应于第六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通过在控制模块中预先设定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和第六控制信号,控制模块可自主根据气流装置5连接的位置,以及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之间所成的夹角与第一预设阈值的关系触发对应的控制信号,以调整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由于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的大小还可决定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的大小,同样地,控制模块也需要实时获取第一通风部1和第二通风部2的通流面积。具体地,第一通风部1包括第一通流检测器,第一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第二通风部2包括第二通流检测器,第二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通流检测器和第二通流检测器电联接。
由于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通流检测器和第二通流检测器电联接,可以间接获取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即可以获取到经过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21的气流流量的大小,用户可根据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实时控制风量调节件4,调节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调节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具体地,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大于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三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4被配置成响应第三控制信号,以减小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二预设阈值的大小为用户自身对于气流流量感知的情况决定,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二预设阈值可为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与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中最小的一个。
当然,控制模块还可被配置成在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小于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四控制信号,风量调节件4被配置成响应第四控制信号,以增大第一出风口11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第二出风口21的通流面积。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风部,所述第一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向座椅的坐垫通风;
第二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内部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用于向所述座椅的靠背通风;
气流装置,所述气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或所述第二风道上,以为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提供气流;
柔性连接件,所述柔性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之间,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通过所述柔性连接件的形变改变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之间的夹角,所述柔性连接件内部形成有第三风道,所述第三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风量调节件、控制模块和角度测量器,所述风量调节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至少一者的通流面积,所述角度测量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之间夹角的大小,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风量调节件、所述角度测量器电联接;
所述气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控制信号,所述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越小,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越大;
又或者,
所述气流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通风部和所述第二通风部之间所成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生产第二控制信号,所述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以增大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越小,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之间连通处气流的阻力越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量调节件,所述风量调节件包括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部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所述风量调节件包括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通风部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移动,以调整其所遮挡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部包括第一通流检测器,所述第一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所述第二通风部包括第二通流检测器,所述第二通流检测器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流检测器和所述第二通流检测器电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三控制信号,所述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以减小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增大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且两者之差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生成第四控制信号,所述风量调节件被配置成响应于第四控制信号,以增大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通流面积,和/或,减小所述第二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椅支撑结构和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通风结构,所述座椅通风结构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撑结构的底部,以为所述座椅支撑结构通风。
CN202211642111.3A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1157428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2111.3A CN115742897B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42111.3A CN115742897B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897A CN115742897A (zh) 2023-03-07
CN115742897B true CN115742897B (zh) 2024-05-17

Family

ID=85348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42111.3A Active CN115742897B (zh) 2022-12-20 2022-12-20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42897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7275A (ja) * 1997-04-22 1998-11-1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シート用空調装置
KR20120064814A (ko) * 2010-12-10 2012-06-20 갑을오토텍(주) 펠티에 소자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냉난방 방석
CN102700444A (zh) * 2012-06-26 2012-10-03 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座椅及工程机械
KR20160083213A (ko) * 2014-12-30 2016-07-12 갑을오토텍(주) 통풍시트
JP2020006745A (ja) * 2018-07-04 2020-01-16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CN110799367A (zh) * 2017-06-20 2020-02-14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装置
JP2021079010A (ja) * 2019-11-22 2021-05-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
CN113978329A (zh) * 2021-11-26 2022-01-28 广东富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座椅
CN215705838U (zh) * 2021-02-23 2022-02-01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及车辆
JP2022072923A (ja) * 2020-10-30 2022-05-17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装置
CN114683982A (zh) * 2020-12-28 2022-07-01 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KR20230023280A (ko) * 2021-08-10 2023-02-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송풍비율 조절이 가능한 통풍시트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5788955A (zh) * 2021-09-13 2023-03-14 广东东箭汽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汽车座椅以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97275A (ja) * 1997-04-22 1998-11-1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シート用空調装置
KR20120064814A (ko) * 2010-12-10 2012-06-20 갑을오토텍(주) 펠티에 소자를 이용한 차량용 냉난방 방석
CN102700444A (zh) * 2012-06-26 2012-10-03 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座椅及工程机械
KR20160083213A (ko) * 2014-12-30 2016-07-12 갑을오토텍(주) 통풍시트
CN110799367A (zh) * 2017-06-20 2020-02-14 株式会社电装 座椅空调装置
JP2020006745A (ja) * 2018-07-04 2020-01-16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1079010A (ja) * 2019-11-22 2021-05-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
JP2022072923A (ja) * 2020-10-30 2022-05-17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装置
CN114683982A (zh) * 2020-12-28 2022-07-01 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CN215705838U (zh) * 2021-02-23 2022-02-01 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及车辆
KR20230023280A (ko) * 2021-08-10 2023-02-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송풍비율 조절이 가능한 통풍시트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CN115788955A (zh) * 2021-09-13 2023-03-14 广东东箭汽车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汽车座椅以及汽车
CN113978329A (zh) * 2021-11-26 2022-01-28 广东富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冷却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897A (zh) 202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52140U (zh) 车辆座椅总成及车辆
US9975394B2 (en) Airflow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seat
JP6977028B2 (ja) 車両区画微気候システム
JP4854718B2 (ja) 車両用座席
US7467823B2 (en) Vehicle seat
US7075034B2 (en) Air supply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with airstream adjustment responsive to motor vehicle velocity
US20110186560A1 (en) Ventilated seat assembly and a method of control
JP2015098318A (ja) 車両シート空調システム
US20060244289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seat
JPH1067218A (ja) 日射に関係して調整できる空気案内装置を備えた走行車の空調装置
CN110799367A (zh) 座椅空调装置
US20130140857A1 (en) Seat Air-Tube Ventillation System
US20160031348A1 (en) Vehicle heating system
US20090051197A1 (en) Air Supply Device for a Vehicle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EP1950084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eat climate system, and seat climate control module
US10688897B2 (en) Integrated bladeless fan for automotive seat
CN115742897B (zh) 一种座椅通风结构及车辆
KR20150059677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온도조절방법
GB2579548A (en) A vehicle cabin
EP1867507B1 (en) Air vent outlet nozzle
CN114683982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以及车辆
JP3855542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2248925A (ja) 自動車の乗客室の空気を調和し分配するためのユニット
CN112622717A (zh) 一种汽车及其座椅和通风控制系统
JP664316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