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42729A - 轮边驱动总成 - Google Patents

轮边驱动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42729A
CN115742729A CN202211075431.5A CN202211075431A CN115742729A CN 115742729 A CN115742729 A CN 115742729A CN 202211075431 A CN202211075431 A CN 202211075431A CN 115742729 A CN115742729 A CN 115742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motor
drive assembly
motor shaft
br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54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勋
柏月
李化
曹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Automobil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Automobil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Automobil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Automobil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42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42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轮边驱动总成,其适用于驱动车辆的车轮;轮边驱动总成包括:轮驱装置,用于提供一个安装结构以安装车轮并驱动车轮装置;电机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驱动轮驱装置转动;电磁制动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以间接的阻止轮驱装置转动;其中,电机装置设置在电磁制动装置和轮驱装置之间。本申请的有益之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结构部件简洁可靠且能有效实现电磁制动的轮边驱动总成。

Description

轮边驱动总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轮边驱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边驱动总成。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驱动领域,分布式的轮边驱动技术应用尤为重要。轮边驱动系统相较传统的汽车系统减少了诸如差速器等装置,使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集成度高等优点。
在相关技术中,轮边驱动总成往往具备调速和制动的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比如中国专利文献CN 113511064A中记载的轮边驱动总成的技术方案中,电磁制动机构位于轮边驱动总成的内部,这样在电磁制动故障时,需要将轮边驱动总成的电机驱动机构和减速机构拆卸分离,才能对电磁制动机构进行检修或维护,而电磁制动机构往往用来实现驻车制动的功能,其使用频率较高从而需要较为频繁检修或维护,而电机驱动机构和减速机构属于较为精密以实现传动的机构,一般而言,不希望频繁使电机驱动机构和减速机构脱离配合,从而避免因为多次装配导致传动配合不紧密或磨损等现象。
另外,电磁制动机构在进行制动时往往会因为摩擦产生热量,在电磁制动机构位于轮边驱动总成的内部的这一类技术方案中,电磁制动机构往往不能有效散热,甚至与电机驱动机构产生的热量形成叠加,进一步恶化高温环境,从而导致机构容易出现故障或老化。
以上提及的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轮边驱动总成,其适用于驱动车辆的车轮;轮边驱动总成包括:轮驱装置,用于提供一个安装结构以安装车轮并驱动车轮装置;电机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驱动轮驱装置转动;电磁制动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以间接的阻止轮驱装置转动;其中,电机装置设置在电磁制动装置和轮驱装置之间。
进一步的,轮边驱动总成还包括:减速装置,用于调整轮驱装置相对电机装置的转速;其中,减速装置设置在电机装置和轮驱装置之间。
进一步的,轮边驱动总成还包括:液压制动装置,用于将势能转化为机械能以直接的阻止轮驱装置转动;其中,减速装置设置在电机装置和液压制动装置之间。
进一步的,电机装置被构造为一个内转子电机。
进一步的,电机装置包含一个电机轴,电机轴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电磁制动装置和减速装置。
进一步的,电磁制动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制动盘,第一制动盘套装至电机轴的第一端部并与电机轴构成止转连接。
进一步的,减速装置包含若干行星齿轮,行星齿轮设置在电机轴的第二端部外周并与电机轴构成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电机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设有传动结构。
进一步的,减速装置还包含行星轮架,行星齿轮分别与行星轮架构成转动连接;行星轮架与轮驱装置构成止转连接。
进一步的,液压制动装置包含一个第二制动盘和一个制动钳,第二制动盘与轮驱装置构成止转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整体结构部件简洁可靠且能有效实现电磁制动的轮边驱动总成。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轮边驱动总成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另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电机装置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电机装置部分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电磁制动装置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主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主机壳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电机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7中端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7中部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电磁制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的一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保持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减速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减速装置的一部分的爆炸示意图;
图18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安装法兰、行星伦架及第二制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中液压制动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的又一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图1所示的轮边驱动总成的调速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调速壳体一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2所示的调速壳体另一侧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2所示的调速壳体另一侧观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为:
100、轮边驱动总成;
200、电磁制动装置;
201、第一制动盘;2011、动盘键孔;
202、动摩擦盘;2021、盘边缺口;
203、电磁线圈;
204、端部壳体;2041、磁铁槽;2042、偏压槽;2043、螺纹槽;
205、导向套管;
206、导向螺栓;
207、静摩擦盘;2071、盘边缺口;2072、盘通孔;
208、过渡壳体;
209、轴端件;
210、限位件;
211、敞开槽;
212、端部螺栓;
213、偏压件;
214、保持件;141、接触面;
215、轴端螺栓;300、电机装置;
301、电机轴;3011、第一端部;3012、第二端部;3013、传动键;3014、传动齿; 3015、第一轴肩台阶;3016、第二轴肩台阶;3017、轴心孔;3018、中心轴线;
302、电机定子;
303、电机转子;
304、电机壳体;3041、主机壳;3042、内层壳体;3042a、内壳凸筋;3042b、液冷夹层;3042c、第一轴承内槽;3042d、第一轴孔;3043、外层壳体;3043a、第一液流管口;3043b、第二液流管口;3044、电机端盖;3044a、第二轴承内槽;3044b、第二轴孔;
305、第一限位轴承;
306、第二限位轴承;
307、轴承压盘;
308、压盘螺栓;
309、支撑轴承;
400、调速装置;
401、调速壳体;4011、止转槽;4012、安装部;4012a、安装槽;4013、安装柱; 4013a、安装螺孔;4013b、延伸方向,4014、斜壁面;4015、弧壁面;4016、直壁面;
402、内齿圈;
403、行星齿轮;
404、行星轮架;4041、轮架部;4042、齿轮部;4042a、齿轮结构;
405、止转销;
500、轮驱装置;
501、安装法兰;5011、传动内齿;5012、法兰凸起;5013、齿圈结构;
502、安装螺栓;
503、对称轴线
600、液压制动装置;
601、第二制动盘;6011、嵌入凹槽;
602、制动钳;
6021、制动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本申请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下面将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参照图1至图24所示,本申请作为示例的一个轮边驱动总成100包括如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电磁制动装置200、电机装置300、调速装置400、轮驱装置500和液压制动装置600。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申请的对轮边驱动总成100的各个主要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轮驱装置
轮驱装置500用于提供一个安装结构以安装车轮(图中未示出,下同)并实现对车轮的驱动。具体而言,轮驱装置500用于实现扭矩输出,即实现安装和直接驱动车辆的车轮,轮驱装置500可以与车轮的轮毂构成连接从而带动车轮的转动。
作为具体方案,如图1、图2和图19所示,轮驱装置500包括:一个安装法兰501和若干个安装螺栓502。其中,安装法兰501的作用是为安装螺栓502提供安装载体,安装螺栓502则用于与车轮构成紧固连接从而安装车轮。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螺栓502可以安装多种规格的车轮,从使轮驱装置500能够满足多种安装需求。
电机装置
电机装置300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驱动轮驱装置500转动。电机装置300作为轮边驱动总成100中的动力源,使轮边驱动总成100在具备电源供给时可以独立驱动车轮所需的输出扭矩。
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6所示,电机装置300包括:电机轴301、电机定子 302、电机转子303和电机壳体304。
其中,电机轴301与电机转子303构成止转连接以使电机装置300通电时电机轴301被电机转子303带动而同步转动;电机轴301与电机壳体304构成转动连接,即电机轴301 能相对电机壳体304转动。
作为优选方案,电机轴30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电磁制动装置200和调速装置400。电机轴301的两端分别伸出电机壳体304,即在电机轴301的轴向(即中心轴线3018的轴向)上,电机壳体304的投影位于电机轴301的投影范围之内。
通过上述设计使电机轴301的第一端部3011能用于被电磁制动装置200锁定而制动,同时电机轴301的第二端部3012用于向轮驱装置500输出扭矩。电机轴301的两端伸出电机壳体304后分别连接至电磁制动装置200和调速装置400。
作为具体方案,电机轴301连接至电磁制动装置200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部3011,电机轴301连接到调速装置400的另一端定义为第二端部3012。
为了实现扭矩的传递,电机轴301的第一端部3011和第二端部3012均设有传动结构。具体的,电机轴301的第一端部3011设有传动键3013,电机轴301的第二端部3012设有传动齿3014。
作为具体方案,电机装置300被构造为一个内转子电机,即电机装置300的转子位于定子的内侧。
本申请的轮边驱动总成100采用电机轴301将电机装置300、电磁制动装置200和调速装置400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采用内转子电机结构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结构以及电机轴301与电机转子303的结合。
电机壳体304围成一个内部的空间以容纳电机定子302和电机转子303,电机定子302 固定的设置于电机壳体304的内部空间中,电机转子303套装在电机轴301上以构成止转连接。
电机转子303通过电机轴301可转动的设置在电机壳体304内,即电机转子303与电机壳体304构成转动连接。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参照图3、图4至图9、图12和图16所示,电机装置30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轴承309。支撑轴承309用于支撑电机轴301相对壳体的转动,具体的,电机轴301上套装有至少两个支撑轴承309以实现电机轴301与电机壳体304构成转动连接。通过支撑轴承309的支撑,电机轴301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轴线3018相对电机壳体304转动。此处,支撑轴承309的具体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滚珠轴承方案,在此不加赘述。
电机轴301形成有第一轴肩台阶3015和第二轴肩台阶3016,它们分别与电机壳体304 的内的第一轴承内槽3042c和第二轴承内槽3044a的台阶结构配合以限制支撑轴承309轴向位置。
具体的,两个支撑轴承309分别卡接至第一轴肩台阶3015和第二轴肩台阶3016。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更好的限制电机轴301的轴向位置,参照图2、图5所示,电机装置300还包括:轴承压盘307,轴承压盘307用于在电机轴301的轴向上(也即中心轴线3018的轴向上)限制支撑轴承309与电机壳体304的相对位置。
更具体而言,轴承压盘307被构造为环形结构,电机轴301穿过轴承压盘307且能在轴承压盘307环形结构内转动。轴承压盘307通过至少两个压盘螺栓308固定至电机壳体304(内层壳体3042),轴承压盘307的环形结构的內缘在电机轴301的径向(也是中心轴线3018)上与支撑轴承309干涉,这样轴承压盘307通过与支撑轴承309接触从而限制了支撑轴承309一侧的轴向位置,而支撑轴承309的另一侧则由电机壳体304所限制,即轴承压盘307和电机壳体304从两侧固定了支撑轴承309相对中心轴线3018的轴向位置。当支撑轴承309具有固定的轴向位置后,通过两个支撑轴承309与第一轴肩台阶3015和第二轴肩台阶3016彼此构成的限位作用,从而使电机轴301相对整个电机壳体304具有确定的轴向位置,避免了电机轴301和支撑轴承309的轴向窜动。
作为扩展方案,可以在另一个支撑轴承309处设置一个轴承压盘307代替当前图示实施例中的轴承压盘307以实现电机轴301的轴向定位,即仍采用一个轴承压盘307但是将其用于限制另一支撑轴承309的位置。
作为扩展方案,可以在另一个支撑轴承309处设置一个轴承压盘307与当前图示实施例中的轴承压盘307分别限制支撑轴承309以实现电机轴301的轴向定位,即采用两个轴承压盘307分别限制两个支撑轴承309的位置。
总上,轴承压盘307可以固定至第一轴承内槽3042c或第二轴承内槽3044a的槽口处。
作为优选方案,参照图2、图5至图9所示,电机壳体304包括:主机壳3041和电机端盖3044。
其中,主机壳3041被构造形成电机壳体304的大部分的内部空间,电机端盖3044用于封闭主机壳3041形成的敞口,这样的分体结构能够便于安装电机装置300的其他部件。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主机壳3041包括:内层壳体3042和外层壳体3043,其中,内层壳体3042形成有若干内壳凸筋3042a,内层壳体3042和外层壳体3043之间形成有液冷夹层3042b,液冷夹层3042b用来容纳液冷所需的液体,比如水等冷却剂,内壳凸筋3042a 用来导向液流,外层壳体3043形成有第一液流管口3043a和第二液流管口3043b,它们中的一个用来导入液流,另一个用来导出液流,从而实现对电机装置300进行液冷散热。
具体而言,电机壳体304形成有至少一个轴承内槽(第一轴承内槽3042c、第二轴承内槽3044a)以将支撑轴承309容纳且定位在电机壳体304内部。
作为优选方案,内层壳体3042形成有一个供电机轴301通过的第一轴孔3042d,在第一轴孔3042d的周边形成一个凹槽结构以安装支撑轴承309,即第一轴承内槽3042c;对应的,电机端盖3044a形成有一个供电机轴301通过的第二轴孔3044b,并在第二轴孔3044b 的周边形成一个凹槽结构以安装另一个支撑轴承309,即第二轴承内槽3044a。第一轴承内槽3042c和第二轴承内槽3044a可以分别有内层壳体3042和电机端盖3044向内形成一个环形台阶凸起结构而构成。
基于内层壳体3042和电机端盖3044的在轴向上的尺寸差异,作为较优实施方案,仅设置一个轴承压盘307,该轴承压盘307通过压盘螺栓308固定至内层壳体3042,由于内层壳体3042较厚这样可以使轴承压盘307的连接较为稳固从而保证了防止轴向窜动的效果。
采用内层壳体3042和外层壳体3043的方案,可以在保证主机壳3041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电机装置300冷却的需要,由于轮边驱动总成100的应用场景,对电机装置300进行有效散热是十分有必要。
作为优选方案,电机端盖3044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连接至内层壳体3042,这样可以使内层壳体3042采用较大的壁厚从而既保证电机端盖3044固定的稳定性,另外也使内层壳体3042容易形成内壳凸筋3042a。
调速装置
调速装置400用于调整轮驱装置500相对电机装置300的转速。
调速装置400一般用于降低电机轴301的转速,从而使轮边驱动总成100输出较高的扭矩。当然,调速装置400也可以实现由低速向高速的调速功能。
参考图1、图2、图17至图22所示,调速装置400包括:调速壳体401、内齿圈402、三个行星齿轮403、行星轮架404。
其中,调速壳体40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至电机壳体304,具体而言,调速壳体401通过螺栓(图中未标示)与内层壳体3042直接构成固定连接。
调速壳体401和内层壳体3042之间形成有容纳内齿圈402、行星齿轮403、行星轮架404的空间。
采用这样的方案好处在于,复用了内层壳体3042,使调速壳体401直接与之连接从而使它们之间可以直接安装调速所需的部件,这样在需要检修时,直接打开调速壳体401即可以实现对调速装置400的模块化检修。
内齿圈402设置在调速壳体401内部且与调速壳体401构成止转连接,行星齿轮403分别转动连接至行星轮架404,行星齿轮403的轮齿与内齿圈402的内齿啮合从而使行星轮架404能相对调速壳体401转动,行星轮架404绕中心轴线3018转动;同时,行星轮架 404与轮驱装置500构成止转连接,从而在行星轮架404转动时带动轮驱装置500也绕中心轴线3018转动,具体而言,行星轮架404与轮驱装置500中的安装法兰501直接构成止转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止转连接是指被连接的两个对象不能相对转动。
三个行星齿轮403设置在电机轴301的第二端部3012外周并与电机轴301构成啮合连接;电机轴301的第二端部3012的传动齿3014与三个行星齿轮403的轮齿均构成啮合。这样在电机轴301转动时,根据行星传动系统的原理,行星轮架404被驱动以一个较低的转速转动。
作为优选方案,内齿圈402外侧形成有若干内圈槽(图中未标示),在内圈槽中设置有止转销405;对应的,调速壳体401内侧设有若干止转槽4011,止转销405部分容纳在内齿圈402的凹槽中,部分容纳在止转槽4011中,这样使内齿圈402无法相对调速壳体401 转动从而实现止转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行星轮架404包括两个部分:轮架部4041和齿轮部4042。
其中,轮架部4041形成有用于转动连接行星齿轮403的框架结构;齿轮部4042形成有齿轮结构4042a与驱动安装法兰501配合。对应的,安装法兰501形成有对应齿圈结构5013从而实现扭矩的传递。
调速装置400其他可采用的实现调速的技术方案为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的方案,在此不加赘述。
电磁制动装置
电磁制动装置200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以间接的阻止轮驱装置500转动。
作为电磁制动装置200的一般性应用,电磁制动装置200用于车辆驻车时的制动。当然,在某些情况下,电磁制动装置200也可以实现辅助刹车的功能。
具体而言,参照图1、图2、图10至图16所示,电磁制动装置200包括:第一制动盘201、动摩擦盘202、电磁线圈203、偏压件213、保持件214、端部壳体204、导向套管205、导向螺栓206、静摩擦盘207、过渡壳体208、轴端件209和限位件210。
具体而言,其中,第一制动盘201设有一个动盘键孔2011,第一制动盘201通过动盘键孔2011套装在电机轴301上。
动盘键孔2011形成有能与电机轴301第一端部3011的传动键3013配合的键结构,从而使第一制动盘201与电机轴301构成止转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制动盘201能随电机轴301同步转动。
这样一来,在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阻力作用时,也相当于向电机轴301施加阻力。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实现第一制动盘201对电机轴301的套装和止转连接,这是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加赘述。
动摩擦盘202与第一制动盘201构成活动连接以使所述动摩擦盘202至少相对第一制动盘201至少具有接触位置或脱离位置,动摩擦盘202在接触位置时与第一制动盘201接触,动摩擦盘202在脱离位置时与第一制动盘201脱离。
动摩擦盘202被设置为能在轴向上(中心轴线3018的轴向,下同)滑动以使其相对第一制动盘201至少具有接触位置或脱离位置,动摩擦盘202在接触位置时与第一制动盘201 接触,动摩擦盘202在脱离位置时与第一制动盘201脱离。同时,动摩擦盘202与端部壳体204构成止转连接,因此其在接触第一制动盘201时,由于摩擦力其会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阻止其转动的阻力。
由于第一制动盘201相对电机轴301也是可以在轴向上有限的滑动的,所以上述的接触位置和脱离位置并不是指一个绝对位置,而是动摩擦盘202相对第一制动盘201的两个(或多个)相对位置。
电磁线圈203用于在其通电时产生将动摩擦盘202移动至脱离位置的磁场;偏压件213 用于向动摩擦盘202施加作用力以使动摩擦盘202趋向移动至接触位置。
具体而言,动摩擦盘202被构造成具有磁性材料,从而在电磁线圈203的磁场发生变化时,其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被驱动。偏压件213通过与动摩擦盘202的直接接触从而利用弹力偏压动摩擦盘202趋向于接触第一制动盘201。在电磁线圈203不产生磁场时,由于偏压件213的作用,动摩擦盘202接触第一制动盘201从而实现制动效果,而在需要解除制动效果时,电磁场产生吸引动摩擦盘202的磁场从而使其克服偏压件213的作用进而使动摩擦盘202脱离与第一制动盘201的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偏压件213被构造为螺旋弹簧,端部壳体204被构造具有多个偏压槽 2042,偏压槽2042用于至少容纳偏压件213的一部分的,偏压件213至少部分容纳在偏压槽2042中并且与动摩擦盘202构成接触,作为进一步的方案,作为偏压件213的螺旋弹簧分别的容纳在偏压槽2042中。
导向套管205用于导向动摩擦盘202的移动以使动摩擦盘202与端部壳体204构成滑动连接;导向螺栓206用于将导向套管205固定至端部壳体204以使导向套管205设置在电磁线圈203的外周。
端部壳体204还被构造具有若干用于与导向螺栓206配合的螺纹槽2043;导向螺栓206 设有外螺纹,螺纹槽2043设有与导向螺栓206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1至13所示,动摩擦盘202被构造为一个环形盘状结构,并且其边缘设有若干盘边缺口2021,导向套管205穿过这些盘边缺口2021从而对动摩擦盘202的滑动构成导向作用。更具体而言,导向套管205设有管孔,导向螺栓212依次穿过静摩擦盘207的盘通孔2072、导向套管205后连接至端部壳体204,从而既起到连接静摩擦盘 207的作用,又起到了导向动摩擦盘202且使其与端部壳体204构成止转连接的作用。
具体而言,静摩擦盘207与端部壳体204构成固定连接以在动摩擦盘202接触并偏压第一制动盘201至预设位置时接触第一制动盘201;其中,第一制动盘201可滑动的设置在动摩擦盘202和静摩擦盘207之间。
过渡壳体208用于至少环绕第一制动盘201以将第一制动盘201容纳在一个封闭空间中;其中,过渡壳体208被构造为一个环形结构且设置在端部壳体204和静摩擦盘207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静摩擦盘207也被构造为一个环形盘状结构,并且其边缘设有若干盘边缺口2071,另一部分导向螺栓212和导向套管205构成的整体通过盘边缺口2071穿过静摩擦盘207。
保持件214用于套装至电机轴301且至少在偏压件213所施加作用力相反的方向上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作用力。
保持件214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的作用力的一个作用在于保持第一制动盘201的姿态,防止第一制动盘201左右摆动(以图2所示视角的左右方向)从而与其他部件接触产生摩擦噪音。保持件214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的作用力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保持件214也向施加了使其能脱离与静摩擦盘207的接触而对中复位的弹性力。即保持件214既用于套装至电机轴301且至少在偏压件213所施加作用力相反的方向上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保持第一制动盘201姿态的作用力;又用于套装至电机轴301且至少在偏压件213所施加作用力相反的方向上向第一制动盘201施加保持第一制动盘201姿态的作用力。
作为具体方案,动摩擦盘202设置在第一制动盘201和电磁线圈203之间;第一制动盘201设置在动摩擦盘202和保持件214之间。即如图2所示的视角下,由左至右依次设置电磁线圈203、动摩擦盘202、第一制动盘201、保持件214和限位件210。
作为优选方案,静摩擦盘207被设置环形结构,这样电机轴301以及套装在电机轴301 上的保持件214和限制件则可以穿过静摩擦盘207,这样在轴向上,保持件214以及限位件210等部件相当于与静摩擦盘207重叠设置,共用相同轴向位置,使本申请的轮边驱动总成100在轴向上尺寸更加紧凑。
作为具体方案,为了限制保持件214的轴向位置,限位件210套装在电机轴301上,限位件210的一个端面与电机轴301的一个台阶结构(图中未标示)接触,另一个端面与保持件214接触,从而使保持件214被限制限位件210和第一制动盘201之间。作为优选方案,限位件210设置在保持件214和第一轴肩台阶3015之间。
作为可选方案,保持件214也可以采用一个螺旋弹簧。但是由于轴向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实现更好的动平衡,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保持件214被构造为具有至少一个与动摩擦盘202的移动方向移动倾斜相交的接触面141,这样在电机轴301和第一制动盘201整体高速转动时,保持件214能够发生移动偏转以实现自适应的动平衡调整。
作为一个具体的优选方案,如图15和图16所示,保持件214被构造为一个波形垫片。
为了从第一制动盘201的另一侧限制第一制动盘201的轴向位置,将轴端件209通过轴端螺栓215固定连接至电机轴301的第一端部3011;轴端件209用于在第一制动盘201远离保持件214的一侧限制第一制动盘201的位置。第一制动盘201设置在保持件214和轴端件209之间。
端部壳体204和过渡壳体208构成了容纳上述部件的空间,与调速装置400类似,电磁制动装置200也复用了电机装置300的电机端盖3044,端部壳体204通过端部螺栓212 紧固至电机端盖3044,过渡壳体208设置在静摩擦盘207和端部壳体204之间被这两部分所夹紧从而完成固定。
作为具体方案,端部壳体204被构造具有一个用于容纳电磁线圈203的至少一部分的磁铁槽2041,电磁线圈203至少部分容纳在该磁铁槽2041中。
更具体而言,磁铁槽2041为一个环形的凹槽,其敞口设置在朝向电机装置300的一侧,作为优选方案,磁铁槽2041的深度与电磁线圈203相适配从而使电磁线圈203完全容纳在磁铁槽2041中。
作为具体方案,动摩擦盘202设置在磁铁槽2041的槽口处,在轴向上动摩擦盘202至少部分露出端部壳体204,即动摩擦盘202不是容纳在磁铁槽2041中,而是设置在磁铁槽2041之外。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端部壳体204被构造为具有一个环形结构端部壳体204被构造。端部壳体204、动摩擦盘202均为环形结构从而使电磁制动装置200形成一个使电机轴301 露出的敞开槽211。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实现电机装置300以及电磁制动装置200的散热,电机轴301在其第一端部3011处设有一个轴心孔3017,作为整体,轮边驱动总成100形成有一个敞开槽211,该敞开槽211可以使轴心孔3017被露出在轮边驱动总成100设置电磁制动装置200 的一侧,敞开槽211至少被电磁线圈203和动摩擦盘202所环绕。相应的,动摩擦盘202 和第一制动盘201容纳在过渡壳体208所环绕的空间中,即在轴向上,动摩擦盘202和第一制动盘201对应过渡壳体208的位置。
这样一来,使敞开槽211具有较大的尺寸使第一制动盘201大面积露出在敞开槽211 中,同时动摩擦盘202的內缘也露出在敞开槽211中,这样在它们摩擦产生热量时能够及时通过敞开槽211进行散热,同时使过渡壳体208具有较薄的厚度同时采用易于散热的材料,这样一来,动摩擦盘202和第一制动盘201的外缘部分可以通过过渡壳体208进行散热。电机轴301的轴心孔3017
采用以上的方案,使电磁制动装置200便于检修且能有效的进行散热。并且,电磁制动装置200模块化程度较高便于生产和维修。
液压制动装置
液压制动装置600用于将势能转化为机械能以直接的阻止轮驱装置500转动,一般而言,液压制动装置600用于实现刹车功能。
参照图19至图25所示,液压制动装置600包括:第二制动盘601和制动钳602。具体而言,第二制动盘601与轮驱装置500构成止转连接。
更具体而言,第二制动盘601通过螺栓(图中未标示)与安装法兰501构成固定连接。作为更具体的方案,为了加强扭矩传输的稳定性,安装法兰501的边缘形成有若干向外凸出的法兰凸起5012;对应的,第二制动盘601被构造为环形结构,第二制动盘601在其环形结构的內缘处形成有若干用于与法兰凸起5012配合的嵌入凹槽6011,法兰凸起5012于嵌入凹槽6011的配合能够提高制动效果,而不仅仅是通过螺栓的紧固传递扭矩。
第二制动盘601可以采用卡钳式制动器中制动盘的一般方案,比如采用夹层设计等,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加赘述。
作为具体方案,制动钳602包括:两个能被液压驱动而抱紧第二制动盘601的制动片 6021,这两个制动片6021分别设置在第二制动盘601的两侧。这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方案,在此不加赘述。
作为优选方案,为了更好的安装制动钳602并且提高轮边驱动总成100的模块化程度,使其具有普适性的安装性能,参照图22至图23所示,调速壳体401被构造具有两个安装制动钳602的安装部4012,两个安装部4012设置在相对电机轴301的相异的两个周向位置上。
作为具体方案,每个安装部4012包括:两个安装柱4013、两个斜壁面4014、一个弧壁面4015和一个直壁面4016。其中,两个斜壁面4014和一个弧壁面4015形成了一个位于两个安装柱4013之间的安装槽4012a,安装柱4013设有安装螺孔4013a,所以安装槽 4012a也即设置在两个安装螺孔4013a之间,该安装槽4012a在轴向上一侧敞开、另一侧由直壁面4016所封闭,这样可以从安装槽4012a敞开的一侧安装制动钳602。两个安装柱 4013均形成有安装螺孔4013a,制动钳602可以通过螺栓与安装螺孔4013a的配合进行固定安装。
作为优选方案,直壁面4016垂直于电机轴301的轴线,一个直壁面4016设置在两个斜壁面4014之间以使安装槽4012a在与直壁面4016相对另一侧被构造为敞开结构。
作为具体方案,斜壁面4014平行于中心轴线3018,也即电机轴301的转动轴线,并且在一个安装部4012中的一个斜壁面4014与另一个斜壁面4014倾斜相交。
作为优选方案,一个安装部4012中的若干个安装螺孔4013a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4013b,这样一来制动钳602可以沿这个延伸方向4013b进行安装。相异的两个安装部4012的安装螺孔4013a具有相异的延伸方向4013b,这样可以不同的角度安装至不同的安装部4012。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安装在不同的安装部4012使本申请的轮边驱动总成100即可以作为左侧和右侧车轮的驱动单元。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安装部4012相对一个对称轴线503构成镜像对称,该对称轴线503与中心主线垂直设置,并且中心轴线3018与该对称轴线503相交。这样可以根据轮边驱动总成100所需的安装车轮的方位,选择对应的安装部4012,这样通过轮边驱动总成100 角度的转动使其即可以安装在车辆左侧也可以安装在车辆右侧,大大提高了轮边驱动总成100的普适性。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轮边驱动总成100的其他结构也可以相对对称轴线503构成镜像对称结构。
以上对轮边驱动总成100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介绍和说明。
整体布局
以下对轮边驱动总成100的整体布局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2、图11、图14、图15、图17、图19和图22所示,本申请中的电机装置300设置在电磁制动装置200和轮驱装置500之间;调速装置400设置在电机装置300 和轮驱装置500之间;调速装置400设置在电机装置300和液压制动装置600之间。即以图2所示的视角为参照,由左至右依次为电磁制动装置200、电机装置300、调速装置400 以及轮驱装置500。在这种布局下,电机装置300设置于安装法兰501与电磁线圈203之间,第一制动盘201设置在电磁线圈203和波形垫圈之间。
这样设置好处在于,用于驻车的电磁制动装置200便于检修,而需要保证装配精度的电机装置300和调速装置400不会因为需要检修电磁制动装置200而被频繁拆解,电磁制动装置200可以作为独立模块进行检修和更换。类似的,由于轮驱装置500的位置使得液压制动装置600也位于轮边驱动总成100最外侧,这样的设置也使得液压制动装置600也便于检修和更换。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本申请结构合理且便于维修。
作为本申请的轮边驱动总成100的另一个设计要点,本申请的电磁制动装置200以及调速装置400均存在复用电机装置300的壳体结构的设计,这样好处在于使轮边驱动总成100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根据检修需要,可以模块化进行各个装置的独立拆解而无需影响其他部分。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轮边驱动总成,适用于驱动车辆的车轮;
所述轮边驱动总成包括:
轮驱装置,用于提供一个安装结构以安装车轮并驱动车轮装置;
电机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驱动所述轮驱装置转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边驱动总成还包括:
电磁制动装置,用于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以间接的阻止所述轮驱装置转动;
其中,所述电机装置设置在所述电磁制动装置和所述轮驱装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边驱动总成还包括:
减速装置,用于调整所述轮驱装置相对所述电机装置的转速;
其中,所述减速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机装置和所述轮驱装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边驱动总成还包括:
液压制动装置,用于将势能转化为机械能以直接的阻止所述轮驱装置转动;
其中,所述减速装置设置在所述电机装置和所述液压制动装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装置被构造为一个内转子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装置包含一个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电磁制动装置和所述减速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制动装置包含一个第一制动盘,所述第一制动盘套装至所述电机轴的第一端部并与所述电机轴构成止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装置包含若干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轴的第二端部外周并与所述电机轴构成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设有传动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装置还包含行星轮架,所述行星齿轮分别与所述行星轮架构成转动连接;所述行星轮架与所述轮驱装置构成止转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边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压制动装置包含一个第二制动盘和一个制动钳,所述第二制动盘与所述轮驱装置构成止转连接。
CN202211075431.5A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 Pending CN115742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49965 2022-08-31
CN202211054996 202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42729A true CN115742729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49579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5431.5A Pending CN115742729A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
CN202222341933.XU Active CN218929187U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
CN202222360796.4U Active CN219007579U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装置
CN202211082782.9A Pending CN116001581A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及其电磁制动装置
CN202211076510.8A Pending CN115765288A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1933.XU Active CN218929187U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
CN202222360796.4U Active CN219007579U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装置
CN202211082782.9A Pending CN116001581A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总成及其电磁制动装置
CN202211076510.8A Pending CN115765288A (zh) 2022-08-31 2022-09-02 轮边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11574272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07579U (zh) 2023-05-12
CN115765288A (zh) 2023-03-07
CN116001581A (zh) 2023-04-25
CN218929187U (zh) 2023-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5885B1 (ko) 일체형 스핀들-캐리어 전기 휘일 드라이브
CN101247968A (zh) 电动式车轮驱动装置
KR20220092407A (ko) Bldc 모터를 구비한 구동모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위블 액추에이터
KR101930763B1 (ko)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용 액추에이터
US11524568B2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wheel assembly thereof
JP2022513052A (ja) 制動システム、車両の車軸支持ユニット、そのような車軸支持ユニットを有する車両、および駆動ユニット
CN115742729A (zh) 轮边驱动总成
CN212267440U (zh) 驱动模块、电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夹钳单元及轨道车辆
JP2016070285A (ja) 減速装置
CN216805104U (zh) 一种电动轮毂
KR20180133976A (ko)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용 액추에이터
CN212289797U (zh) 轭端总成、传动模块、电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夹钳单元和轨道车辆
KR20180134460A (ko)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용 액추에이터
CN111319597A (zh) 驱动模块、电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夹钳单元及轨道车辆
CN115912778B (zh) 一种驱动机构及具有该驱动机构的移动设备
KR101956001B1 (ko) Mr 유체를 사용하는 브레이크를 포함하는 인휠 타입 구동장치
CN212289798U (zh) 轭组件、传动模块、电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夹钳单元和轨道车辆
JP2010048280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7249727B1 (ja) 回転モータのブレーキ装置
JP2011183985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ブレーキ装置
CN110901379B (zh) 一种双电机叉车驱动桥
CN111319598A (zh) 轭组件、传动模块、电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夹钳单元和轨道车辆
WO2023035105A1 (zh) 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和车辆
WO2022027318A1 (zh) 制动装置和车轮单元
JP2010048279A (ja) サイクロイド減速機およ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