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37828A -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37828A
CN115737828A CN202211399933.3A CN202211399933A CN115737828A CN 115737828 A CN115737828 A CN 115737828A CN 202211399933 A CN202211399933 A CN 202211399933A CN 115737828 A CN115737828 A CN 115737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ulina
quercetin
intestine
targeted
active fac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99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静文
沈文
张越
李国梁
高翔
袁晓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3999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3782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37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378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以质量比计,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5;活性因子为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中的一种。本发明将螺旋藻与活性因子复合,能有效避免活性因子被胃酸降解和被胃肠道中ROS氧化失效,从而实现活性因子稳定、高效肠靶向释放。螺旋藻作为载体与多酚复合后,在抗氧化性能上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被人体摄入后完成活性因子在下消化道的靶向释放,对于提升活性因子的生物利用度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肠靶向功能食品或肠靶向药物的制备。

Description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活性因子,例如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指能对生命现象具有影响的物质。以多酚为例,多酚类化合物及其代谢物已被证明通过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和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来影响肠道健康。虽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促进健康的特性,但在被摄入经胃酸消化后易于酸解,也极易被胃肠道的大量ROS氧化失效,使其生物利用度大打折扣。尤其是分子量高、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难以被下消化道吸收,于是如何提高此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率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提出了以下三类“包埋”策略以实现活性因子的肠靶向递送:(1)基于胃酸、十二指肠液、结肠液的pH差异构建pH响应型载体,但因载体对pH响应需要过程,因此易出现释放滞后现象;(2)通过载体与肠道中的电解质或黏液成分形成离子键、氢键等非共价键实现肠靶向递送,但易受到温度、pH、外力影响导致稳定性不佳;(3)将含巯基的递送体系与肠黏液中黏蛋白的巯基形成共价的二硫键实现肠靶向递送,但口腔、胃部同样含有黏膜层,递送体系与口腔、胃的黏附依旧不可避免,从而减少活性因子的最终作用浓度。现有载体大都只考虑将活性因子递送至肠道中,而由于肠道大量的ROS,释放后多酚的活性及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胃酸和胃肠道中大量的ROS,构建一种生物质基多酚肠靶向递送体系,保护活性因子,例如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免受胃酸以及胃肠道中ROS的影响。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来解决该领域中的这种需要。
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其包含螺旋藻和活性因子;以质量比计,所述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5;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螺旋藻具备以下结构:表面分布14~16nm的孔隙,螺旋结构的外径宽为3~5μm。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所述营养素为多酚,所述多酚选自槲皮素、白藜芦醇、槲皮素、花色苷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多酚为槲皮素,所述槲皮素的浓度为50μgmL-1,所述螺旋藻对槲皮素的载药量为14.5~37.0%,包封率为41.0%~87.0%。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中,所述活性因子为药物,所述药物为在肠发挥药效的药物。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复合物中,制备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藻分散至水中制成螺旋藻水分散液,将活性因子配制成活性因子溶液,将所述螺旋藻水分散液与所述活性因子溶液在20~40℃下混合1~60h。
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肠靶向功能食品、一种肠靶向药物、一种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其包含本发明提供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
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本发明提供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在制备肠靶向功能食品或肠靶向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本发明针对胃酸和胃肠道中大量的ROS,构建了一种生物质基活性因子肠靶向递送体系,即螺旋藻基肠靶向递送体系。首先,螺旋藻作为载体具有耐酸性能,保护负载于其中的活性因子免被胃酸降解;其次,螺旋藻作为载体具有自主ROS清除能力,能清除胃肠道过量的ROS避免活性因子被氧化失效;最后,通过螺旋藻固有的螺旋状结构与肠绒毛的缠绕实现活性因子营养素的肠靶向递送,三方面综合提高活性因子的递送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螺旋藻(a)、槲皮素(b)和螺旋藻@槲皮素(c)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螺旋藻、槲皮素和螺旋藻@槲皮素的Zeta电位图。
图3为螺旋藻的光学显微照片(×400)。
图4为螺旋藻(A)和螺旋藻@槲皮素(B)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图5为槲皮素(A)和螺旋藻@槲皮素(B)在pH分别为1、3、5、7溶液中的稳定性。
图6为槲皮素和螺旋藻@槲皮素在37℃(A)和60℃(B)的稳定性。
图7为槲皮素、螺旋藻@槲皮素在模拟胃液(A)、肠液(B)中的释放曲线。
图8为槲皮素、螺旋藻、螺旋藻@槲皮素对·DPPH、·O2 -、·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予以实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下述各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和检测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在市场上购买得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制备。
螺旋藻@槲皮素为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其活性因子为槲皮素。
首先配制利于微藻生长的培养基,具体方法为取13.61g NaHCO3、4.03g Na2CO3、2.50g NaNO3、1g NaCl、0.50g K2HPO4、1g K2SO4、0.20g MgSO4·7H2O、0.04g CaCl2·2H2O、0.01g FeSO4·7H2O和1.00mL微量金属溶液(2.86g H3BO3、1.86g MnCl2·4H2O、0.22gZnSO4·7H2O、0.30g Na2Mo4·2H2O、0.08g CuSO4·5H2O、0.05g Ca(NO3)2·6H2O)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L。然后将培养基分装至250mL的锥形瓶中,高压灭菌后进行接种螺旋藻,接种后的螺旋藻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25℃、8000lux。本实施例使用的螺旋藻为上海光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钝顶螺旋藻(S.platensis)。
螺旋藻@槲皮素的制备在室温进行。将培养好的螺旋藻清洗三次后离心除去培养基,将获得的2g螺旋藻泥,重新分散至100mL去离子水中,取1mL、1000mg L-1槲皮素的乙醇溶液与螺旋藻溶液混合均匀,缓慢搅拌12h。结束后低速离心后冷冻干燥获得螺旋藻@槲皮素。采用红外光谱仪记录4000~400cm-1范围内螺旋藻、槲皮素和螺旋藻@槲皮素的红外光谱。
由图1(a)可知,螺旋藻的主要成分是叶绿素,其结构中羧酸羰基的特征振动峰出现在图1(a)的1725-1700cm-1,其中的-C=N-和-C=C-的伸缩振动出现在1690-1620cm-1处。
图1(b)为槲皮素的红外曲线,由图1(b)可知苯环-C-H伸缩振动为3085cm-1,3303cm-1为槲皮素酚羟基的特征振动峰,1671cm-1为α,β-不饱和脂肪酮的酮糖基的特征振动峰,1550cm-1为苯环-C=C-双键伸缩振动峰。
由图1(c)可知,以上特征信号在图1(c)曲线中均有出现,说明螺旋藻@槲皮素成功制备。
采用动态光散射激光粒度Zeta电位仪测定螺旋藻@槲皮素的Zeta电位。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螺旋藻的Zeta电位为-26.82mV,槲皮素的Zeta电位为0.1mV。螺旋藻在装载槲皮素后Zeta电位的绝对值略有减小,表明螺旋藻@槲皮素成功制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对槲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首先测定374nm处槲皮素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将吸光度和标准溶液浓度线性拟合后得到如下的标准曲线:
C(mg mL-1)=(A-0.0283)/0.065(R2=0.9991)
其中A为标准溶液在374nm处的吸光度,C为槲皮素标准溶液的浓度。
据此,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螺旋藻@槲皮素中槲皮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载药量(%)=(所负载的槲皮素的质量/螺旋藻@槲皮素的质量)×100%
包封率(%)=(所负载的槲皮素的质量/初始加入槲皮素总质量)×100%
当槲皮素的初始浓度为50μg mL-1时,实施例1制备的螺旋藻@槲皮素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0%和74.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微观形貌观察。
取500μg微藻分散于50mL水中,取一滴藻液放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微藻的形貌(目镜×10,物镜×40)。另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螺旋藻、螺旋藻@槲皮素的微观形貌。
如图3所示,在显微镜下,螺旋藻呈外径为3~5μm的螺旋状结构,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螺旋藻表面分布有14~16nm的微孔。由图4(A)可知,当槲皮素负载进内腔后,螺旋藻的螺旋状结构依旧保持且相互缠绕。由图4(B)可知,由于槲皮素是晶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结构,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刚性,所制得的螺旋藻@槲皮素也从螺旋藻的缠绕结构转变为排列规整的板状结构。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pH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试验。
(1)pH稳定性试验
取50μL、1mg mL-1槲皮素加入5mLpH 1、3、5、7的PBS中。取2mg螺旋藻@槲皮素加入5mLpH 1、3、5、7的PBS缓冲液中。定期取上清液用乙醇萃取其中的槲皮素并测定含量,记录样品的在374nm处吸光度变化。
由图5(A)和图5(B)可知,槲皮素在4种pH环境下的吸光度在6h内吸光度值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槲皮素在所测pH条件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在pH 7的PBS中最为稳定,在pH 1的溶液中槲皮素降解最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槲皮素分子中含有许多个酚羟基,不同pH会对其分子结构产生影响。当pH值过小时,槲皮素分子会以佯盐的形式存在,当pH值过大时槲皮素分子会以烷氧盐的形式存在;而当pH接近中性的时候槲皮素分子会以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槲皮素在在接近中性的溶液中可以相对稳定的存在。
对于螺旋藻@槲皮素而言,由于微藻的壁对包载其中的槲皮素有保护作用,可确保槲皮素不被不同的pH环境降解。但因微藻的壁有孔隙,随着时间的延长还是会有极少量的槲皮素从螺旋藻中溶出,溶出后的槲皮素会在不同pH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总体来讲,螺旋藻对改善槲皮素在不同pH环境下的稳定性有很好的效果。
(2)温度稳定性试验
将4mL、10mg L-1槲皮素的乙醇溶液置于37℃、60℃的水浴中避光孵育,取2mg螺旋藻@槲皮素(约含有槲皮素740μg)加入5mL水中于37℃、60℃的水浴池中避光放置,定期取上清液用乙醇萃取其中的槲皮素并测定含量,记录样品的在374nm处吸光度变化。
由图6(A)可知,8h内槲皮素和螺旋藻@槲皮素的吸光度值变化均不显著,说明在人体正常体温下,两者的稳定性差异不大。由图6(B)可见,60℃时槲皮素的吸光度下降明显,而螺旋藻@槲皮素在8h内槲皮素的吸光度值从0.08增加至0.15,与槲皮素相比,递送体系在高温下对槲皮素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槲皮素免遭高温降解。上述结果表明,螺旋藻@槲皮素体系在37、60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尤其对于改善槲皮素的pH、温度稳定性有着显著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递送体系的释放试验。
首先配制pH 2.2、7.4的缓冲溶液,然后将5mg螺旋藻@槲皮素置于10mL模拟胃液中2h后离心,取上清液200μL用乙醇稀释至2mL后测定其在374nm处的吸光度值。然后将样品转移至模拟肠液中进行释放的研究,总释放时长为10h。定期取上清液用乙醇稀释后测定吸光度值同时加入等量的相对应的PBS缓冲液,代入槲皮素的标准曲线中计算药物的释放量。
由图7可知,经过胃中胃蛋白酶的初步消化,螺旋藻@槲皮素在胃部2h的释放量仅为8.8%,槲皮素释放量为2.1%;当进入肠道后,肠道中的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和氨基肽酶、二肽酶等充分消化螺旋藻@槲皮素,导致其中的槲皮素充分暴露至肠道中,总释放量高达80.4%。槲皮素由于没有螺旋藻的保护且不具有靶向性,最终累计释放量仅为35%。上述结果说明所构建的螺旋藻@槲皮素可实现槲皮素的耐胃酸、肠靶向释放。本领域内技术人员易于知晓,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同属于活性因子,同样可以实现类似螺旋藻@槲皮素的耐胃酸、肠靶向释放。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螺旋藻@槲皮素的抗氧化活性测定试验。
将槲皮素、螺旋藻、螺旋藻@槲皮素均经过模拟胃液37℃处理2h。随后用1M NaOH调节模拟胃液的pH值约为7.0,再加入等量胰蛋白酶37℃孵育4h。结束后将所有样品冷冻干燥,得到粉末状样品用于·DPPH、·O2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样品浓度为2mg·mL-1
螺旋藻中由于含有抗氧化多糖和多酚,因此对DPPH·、·O2 -、·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9.22%±0.46%、22.18%±0.74%、89.10%±0.01%。
如图8所示,以未经过模拟胃液处理的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槲皮素对上述三种自由基清除率依次是33.81%±0.71%、3.00%±0.16%、91.01%±0.097%;当螺旋藻包埋槲皮素后,基于螺旋藻和槲皮素的协同抗氧化作用,同样浓度的螺旋藻@槲皮素对于单一成分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有极大提升,对·DPPH、·O2 -、·ABTS三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槲皮素或螺旋藻均有大幅提升,清除率分别高达56.79%±0.94%、42.82%±0.15%和95.45%±0.21%。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螺旋藻@槲皮素不仅在结直肠炎的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更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具有抑制作用,即本发明提供的螺旋藻@槲皮素能够作为一种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改变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螺旋藻和活性因子;
以质量比计,所述螺旋藻和活性因子的配比为1:0.5-5;
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益生菌或药物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藻具备以下结构:表面分布14~16nm的孔隙,螺旋结构的外径宽为3~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因子为营养素,所述营养素为多酚,所述多酚选自槲皮素、白藜芦醇、槲皮素、花色苷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酚为槲皮素,所述槲皮素的浓度为50μg mL-1,所述螺旋藻对槲皮素的载药量为14.5~37.0%,包封率为41.0%~87.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因子为药物,所述药物为在肠发挥药效的药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藻分散至水中制成螺旋藻水分散液,将活性因子配制成活性因子溶液,将所述螺旋藻水分散液与所述活性因子溶液在20~40℃下混合1~60h。
7.一种肠靶向功能食品,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
8.一种肠靶向药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
9.一种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在制备肠靶向功能食品或肠靶向药物中的应用。
CN202211399933.3A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ending CN1157378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9933.3A CN115737828A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9933.3A CN115737828A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37828A true CN115737828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8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9933.3A Pending CN115737828A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3782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59349A (zh) * 2023-04-24 2023-07-21 西安杰瑞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螺旋藻为天然微载体的肠菌口服递送体系、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59349A (zh) * 2023-04-24 2023-07-21 西安杰瑞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螺旋藻为天然微载体的肠菌口服递送体系、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6459349B (zh) * 2023-04-24 2024-02-20 西安杰瑞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螺旋藻为天然微载体的肠菌口服递送体系、制备方法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ivakar et al. Enhanc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aturally derived bioactive molecule chitosan conjugated silver nanoparticle against dental implant pathogens
Zhang et al. A smart cauliflower-like carrier for astaxanthin delivery to relieve colon inflammation
Sánchez et al. Nanoparticles as potential novel therapies fo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Yang et al. An oral “Super probiotics” with versatile self-assembly adventitia for enhanced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by autonomous regulating the pat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N112957457A (zh) 一种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的级联类酶纳米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737828A (zh) 一种包含螺旋藻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TWI376231B (zh)
Han et al. Microalgal biomass-assisted delivery of probiotics for modulation of gut homeostasis and alleviation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CN116870118B (zh) 一种杂化膜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抗菌应用
Zhao et al. Visual foodborne nanoparticles for oral site-specific delivery of anthocyanins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N114767722B (zh) 一种药碳点修饰益生菌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Islam et al. Mucoadhesive alginate/poly (L-lysine)/thiolated alginate microcapsules for oral delivery of 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29
FR3013223A1 (fr) Extrait d'algues pour son utilisation en tant qu'agent anti-bacterien
CN114057904B (zh) 一种巯基党参多糖及其在结肠靶向益生菌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
Amer et al. Nano-exopolysaccharide from the probiotic 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 MN2C2: Produ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CN112401245A (zh) 一种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CN116549418B (zh) 一种抗胃癌术后感染与复发的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Mancuso et al. Novel Antimicrobial Approaches to Combat Bacterial Biofilms Associated with UTI
Wang et al. Intestinal Colonized Silkworm Chrysalis‐Like Probiotic Composites for Multi‐Crossed Comprehensive Synergistic Therap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heni et al.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Melanin-Mediated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EP4407023A1 (en) Lactobacillus reuteri for prolonging lifespan, resisting aging and reducing fat, and product thereof and use thereof
CN115040551A (zh) 一株调控宿主褪黑素水平的罗伊氏乳酸杆菌ln0214的应用
CN117070425B (zh) 提高益生菌在机体内代谢稳定性的工艺方法及益生菌冻干粉
CN115304508B (zh) 一种基于花椒果提取物的仿生抗菌抗氧化纳米粒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3876750A (zh) 紫檀芪在制备预防和治疗龋齿药物中的用途、制剂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