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5082A -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5082A
CN115725082A CN202111027114.1A CN202111027114A CN115725082A CN 115725082 A CN115725082 A CN 115725082A CN 202111027114 A CN202111027114 A CN 202111027114A CN 115725082 A CN115725082 A CN 115725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viscosity
reaction
alkyl
hyd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71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25082B (zh
Inventor
周林碧
秦冰
王征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Priority to CN2021110271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250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25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5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25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5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4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spills

Landscapes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降粘驱油剂包含双亲聚合物,具有亲水亲油性能,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使稠油乳化降粘;并且该降粘驱油剂还具有流度改善功能,溶于水后自身具有一定的粘度,增加驱替液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驱替液的波及面积,多重功效下达到提高稠油采收率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稠油采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全球范围内稀油资源越来越少,石油资源需求越来越依靠对稠油的有效开采。稠油粘度高,流度小,开采难度大。基于注蒸汽的热采方式不仅成本高,且主要适用于油层厚度大,含油饱和度大于40%,渗透率较大的油藏。即使对于适宜的油藏,多轮注气后蒸汽突破油层前端出现汽窜,导致蒸汽利用效率大大降低,经济成本增加,开采效果变差,在低油价行情下不具开采优势。水驱稠油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势,但水驱对稠油动用量低,一般仅能采出稠油原始储量的5%~10%。目前稠油冷采主要依赖降粘剂降低稠油粘度的方法来提高稠油流动性,从而增加采收率,如专利CN106520102 A提供了一种降低稠油粘度的组合物,主要成分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水,该组合物对普通稠油的降粘率可达90%以上。然而,对于粘度基数高的稠油,功能单一的降粘剂即使能使目标稠油的降粘率达80%~90%,甚至95%以上,剩余粘度仍然较高,水油流度比大,导致活性水驱过程出现指进,驱替液波及面积小,稠油采出率低。
聚合物驱常用于原油三次开采,该技术通过加入聚合物提高驱替液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的方式增加驱替液波及系数,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但在稠油油藏开采中,直接采用聚合物驱效果差,常采用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的多元复合驱,利用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必要情况下加入碱,提高界面活性,降低稠油粘度,提高稠油流动性,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专利CN109135709发明了一种可用于稠油开采的降粘驱油剂,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C1~C6的有机小分子醇的组合物与聚丙烯酰胺复配而成。CN1073655574公开了一种由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酯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及水组成的降粘驱油剂,在使用时需要与聚丙烯酰胺等聚合物复合形成驱油体系;专利CN107365575公开的降粘驱油剂由非离子型/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酯类化合物、润湿剂及水的组合物,与聚丙烯酰胺复配使用,可改善水油流度比,对胜利某油田稠油采收率提高17.6%以上。以上专利公开的降粘驱油剂均为复配体系,以上的驱油体系主要采用表面活性和不同试剂组合物与聚合物复配的降粘驱油体系,在实际使用中,各组合物在储层流动中因发生色谱分离现象,导致试剂用量大,深度驱替效果不佳。
双亲聚合物具有亲水亲油性,可改善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稠油粘度,同时,疏水链在水相中具有一定的增粘效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油水流度比。例如,专利CN110041462A公开了一种由乙烯吡咯烷酮、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聚合而成的降粘驱油剂,可用于普通稠油的降粘。专利CN108546315A采用丙烯酰胺、丙烯酸碱金属盐、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十二烷基溴化铵与两种特定结构的两亲型树枝状不饱和单体制备了一种两亲高分子驱油剂,兼具降低稠油粘度及增加水相粘度的功能。但总的说来,兼具降粘和流度改善的双亲聚合物型降粘驱油剂的技术还不成熟,种类单一,制备过程较复杂,成本高,难以在较低成本下实现规模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含双亲聚合物的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降粘驱油剂可以兼具降粘和改善水油流度比性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避免出现色谱分离现象,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降粘驱油剂,该降粘驱油剂包含双亲聚合物,所述双亲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第一链段和第二链段;所述第一链段为三元共聚物链段,所述三元共聚物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所述第二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31
*表示连接位点;R1至R1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M1、M2和M3各自独立地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可选地,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中,R7至R1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Ⅰ-1)~(Ⅰ-3)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4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Ⅱ-1)~(Ⅱ-4)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42
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Ⅲ-1)或(Ⅲ-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43
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Ⅳ-1)或(Ⅳ-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5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为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52
可选地,所述双亲聚合物包含如下式(1)和/或式(2)所示的结构:
式(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53
式(2);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54
其中,a、b、c为大于0的整数;d为1,e为大于0的整数;a、b、c、d、e取值使得所述双亲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5×105~4.5×105
可选地,该降粘驱油剂中所述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结构子单元(Ⅲ)、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的平均质量比为(75~85):(5~15):(0.1~5):(0.01~2):(1~15);优选为(76~82):(10~12):(0.1~0.5):(0.05~0.2):(5~10)。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降粘驱油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第一聚合反应条件下,使第一反应混合单体与第一引发剂在第一溶剂中接触,进行第一聚合反应,得到第一前驱体;所述第一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ⅰ)的第一单体、具有结构式(ⅱ)的第二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ⅲ)的第三单体: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61
(2)在第二聚合反应条件下,将使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在第二溶剂中与第二引发剂接触,进行第二聚合反应,得到第二前驱体;所述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ⅳ)或结构式(ⅳ)形成的盐酸盐的第四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ⅴ)的第五单体: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62
(3)在第三反应条件下,使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在第三溶剂中接触进行反应;
其中,R1至R1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COOH中的一种,M1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可选地,所述结构式(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ⅲ)中,R7至R11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所述M3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可选地,所述第一单体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单体为具有下式(ⅱ-1)~(ⅱ-4)所示的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7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072
所述第三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四单体为半胱胺酸或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第五单体选自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2乙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可选地,步骤(1)中,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重量比为(86~88):(10~13):(1~6);优选为(86~87):(11~12):(1~2);优选地,以第一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可选地,以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步骤(1)中,所述第一聚合反应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溶剂为有机溶剂,反应温度为5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地,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苯、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步骤(1)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一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
可选地,步骤(2)中,所述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重量比为(1-2.5):(99~97.5),优选为(1~2):(98~99);优选地,以第二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重量%;可选地,以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可选地,所述第二引发剂为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优选为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步骤(2)中,所述第二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第二溶剂为水;可选地,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碱溶液进行中和,然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二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进行中和加入的碱溶液优选为氢氧化钠溶液。
可选地,步骤(3)中,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重量比为(7~18):1,优选为(9~10):1;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总重量与所述第三溶剂的重量比为(0.2~0.5):1;可选地,所述第三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20~35℃,反应时间为12~24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25~30℃,反应时间为20~24h;优选地,所述第三溶剂为水。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降粘驱油剂。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本公开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在稠油降粘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优选地,在提高稠油采收率领域的应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包含双亲聚合物的降粘驱油剂,该降粘驱油剂具有亲水亲油性能,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使稠油乳化降粘;并且该降粘驱油剂还具有流度改善功能,溶于水后自身具有一定的粘度,增加驱替液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驱替液的波及面积,多重功效下达到提高稠油采收率效果;该降粘驱油剂具备较高的界面活性和水相增粘性能,还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因出现色谱分离现象;同时该降粘驱油剂还具备良好的耐盐耐温性能,有利于在高含盐矿化水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乳化性。本公开提供的制备降粘驱油剂的方法原料易得,合成工艺简单,合成过程安全,产率可达到90%以上,产物为固体粉末,易于保存和运输。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5制备得到的降粘驱油剂A5的红外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降粘驱油剂,该降粘驱油剂包含双亲聚合物,所述双亲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第一链段和第二链段;所述第一链段为三元共聚物链段,所述三元共聚物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所述第二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01
*表示连接位点;R1至R1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M1、M2和M3各自独立地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本公开提供一种包含双亲聚合物的降粘驱油剂,该降粘驱油剂具有亲水亲油性能,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使稠油乳化降粘;并且该降粘驱油剂还具有流度改善功能,溶于水后自身具有一定的粘度,增加驱替液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驱替液的波及面积,多重功效下达到提高稠油采收率效果;该降粘驱油剂具备较高的界面活性和水相增粘性能,还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避免因出现色谱分离现象。
本公开中,“双亲聚合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聚合物,能够同时具备亲水性和亲油性。
本公开中,结构子单元是指在第一链段中化学组成和结构均可重复出现的重复单元。第一链段为三元共聚物链段,含有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本公开第一链段中的三元共聚物可以为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和嵌段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本公开中降粘驱油剂同时具有所述结构子单元(Ⅰ)~(Ⅴ),一方面该降粘驱油剂分子支链上具有磺酸基、胺基、羰基等基团,可以提高降粘驱油剂的亲水性,增强了降粘驱油剂的界面活性,有利于稠油在水相中形成水外相的水包油乳状液,降低粘度和流动阻力;另一方面该降粘驱油剂聚合物骨架和支链为疏水结构,在稠油水驱过程中可有效增加水相粘度,增加驱油液的波及面积,最终实现稠油降粘增产目的。
本公开中,“亚苯基”是指苯基失去一个氢后所形成的基团,“C1~C3的亚烷基”是指碳原子数为1~3的烷基失去一个氢后所形成的基团。
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中,R7至R1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Ⅰ-1)~(Ⅰ-3)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1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Ⅱ-1)~(Ⅱ-4)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2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Ⅲ-1)或(Ⅲ-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22
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Ⅳ-1)或(Ⅳ-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23
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为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24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双亲聚合物包含如下式(1)和/或式(2)所示的结构:
式(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31
式(2);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32
其中,a、b、c为大于0的整数;d为1,e为大于0的整数;a、b、c、d、e取值使得所述双亲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5×105~4.5×105
在上述式(1)和式(2)中,a、b、c分别用于表示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在第一链段中的个数,当a、b、c均为大于0的整数时,式(1)和式(2)中列举出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形成的三元共聚物为嵌段共聚物,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还可以为无规共聚物或交替共聚物,当第一链段的三元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或交替共聚物时,第一链段的中结构子单元(Ⅰ)重复的个数为a,结构子单元(Ⅱ)重复的个数为b,以及结构子单元(Ⅲ)重复的个数为c。第二链段中d和f代表的含义与第一链段相似,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该降粘驱油剂包含的物质还可以具有以下结构:当a、b、c中有一个为0或者两个为0时,式(1)和式(2)中第一链段还可以仅包含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中的两种或一种。当d和e中有一个为0时,式(1)和式(2)中第二链段还可以仅包含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中的一种。
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降粘驱油剂中所述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结构子单元(Ⅲ)、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的质量比为(75~85):(5~15):(0.1~5):(0.01~0.5):(1~15)。优选为(76~82):(10~12):(0.1~2):(0.05~0.2):(5~1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降粘驱油剂中各结构子单元满足的质量比可以进一步提高降粘驱油剂稠油降粘效果以及更好地改善水油流度比,在水驱基础上更好地提高稠油采收率。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降粘驱油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第一聚合反应条件下,使第一反应混合单体与第一引发剂在第一溶剂中接触,进行第一聚合反应,得到第一前驱体;所述第一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ⅰ)的第一单体、具有结构式(ⅱ)的第二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ⅲ)的第三单体: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41
(2)在第二聚合反应条件下,将使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在第二溶剂中与第二引发剂接触,进行第二聚合反应,得到第二前驱体;所述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ⅳ)或结构式(ⅳ)形成的盐酸盐的第四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ⅴ)的第五单体: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42
(3)在第三反应条件下,使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在第三溶剂中接触进行反应;
其中,R1至R1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COOH中的一种,M1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本公开提供的制备降粘驱油剂的方法原料易得,合成工艺简单,合成过程安全,产率可达到90%以上,产物为固体粉末,易于保存和运输。
本公开中,“结构式(ⅳ)形成的盐酸盐”是指:具有结构式(ⅳ)的物质属于氨基硫醇,例如半胱胺酸、氨基乙硫醇,但氨基乙硫醇本身不稳定,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成二聚(形成二连硫化合物)因此一般都是制成盐酸盐保存和使用。
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结构式(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ⅲ)中,R7至R11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所述M3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所述结构式(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进一步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单体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二单体为具有下式(ⅱ-1)~(ⅱ-4)所示的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5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161
所述第三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第四单体为半胱胺酸或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第五单体选自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2乙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重量比为(86~88):(10~13):(1~6);优选为(86~87):(11~12):(1~2);优选地,以第一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重量%。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聚合反应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溶剂为有机溶剂,反应温度为5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地,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苯、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步骤(1)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一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本公开步骤(1)中,醇的加入量为过量以使产物尽可能多地沉淀,过量的标准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实验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2)中,所述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重量比为(1-2.5):(99~97.5),优选为(1~2):(98~99);优选地,以第二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重量%。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引发剂为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优选为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2)中,所述第二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第二溶剂为水。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碱溶液进行中和,然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二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优选所述醇的加入量为过量。
本公开中,步骤(2)中所述碱溶液的加入量可以根据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加入量进行调整,以中和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中的羧酸基团。且步骤(2)中醇的加入量也可以根据实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使反应产物尽可能多地沉淀为准。
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3)中,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重量比为(7-18):1,优选为(9~10):1;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总重量与所述第三溶剂的重量比为(0.2~0.5):1。
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20~35℃,反应时间为12~24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25~30℃,反应时间为20~24h;
优选地,所述第三溶剂为水。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降粘驱油剂。
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本公开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在稠油降粘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优选地,在提高稠油采收率领域的应用。
具体地,本公开提供的降粘驱油剂具有亲水亲油性能且耐盐耐温性能好,在胜利某高含盐矿化水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乳化性能,在0.1wt%水溶液的使用浓度下可将50℃时粘度为3332mPa·s稠油粘度降低90%以;在水驱基础上提高稠油采收率15%以上。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因此而受到任何限制。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仪器、试剂、材料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规仪器、试剂、材料等;可通过正规商业途径购买;
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已有的常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
在以下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二单体α-烯烃磺酸钠(AOS)购买自麦其林试剂公司,牌号S875354,CAS号:68439-57-6,其结构式为:
R’-CH=CH-(CH2)n-SO3Na,其中,R’为C9-13,n=1、2、3。
氨基乙硫醇盐酸盐购买自伊诺凯试剂公司。
实施例1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6%:13%:1%的比例加入丙烯酰胺、α-烯烃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0℃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持续搅拌反应6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0℃,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的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6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1。
实施例2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3%:1%的比例加入丙烯酰胺、α-烯烃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的比例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2。
实施例3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8%:11%: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α-烯烃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偶氮二异丁腈,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2%:98%的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的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3。
实施例4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入丙烯酰胺、α-烯烃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引发剂(0.4%的偶氮二异丁腈与0.1%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2%:98%的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5wt%的引发剂(0.4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4。
实施例5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6%:12%:2%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引发剂(0.4wt%的偶氮二异丁腈与0.1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5wt%的引发剂(0.4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5,其具有以下式A所示的结构;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221
实施例6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的引发剂(0.3wt%的偶氮二异丁腈、0.1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庚腈),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0℃,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的引发剂(0.4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0.1wt%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7: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6。
实施例7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80℃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2wt%的引发剂(0.1wt%的偶氮二异丁腈、0.1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4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0℃,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的引发剂(0.4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0.1wt%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10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5:1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7。
实施例8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50℃后,0.7wt%的引发剂(0.3wt%的偶氮二异丁腈、0.1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庚腈、0.1wt%过氧化苯甲酰、0.1wt%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持续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0℃,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6wt%的引发剂(0.4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1wt%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0.1wt%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8: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8。
实施例9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乙基丙烯酸乙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的引发剂(0.4%的偶氮二异丁腈与0.1%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99%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5wt%的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9。
实施例10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乙基丙烯酸乙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的引发剂(0.3%的偶氮二异丁腈与0.2%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1.5%:98.5%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总质量浓度0.5wt%的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10。
实施例11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乙基丙烯酸乙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的引发剂(0.3%的偶氮二异丁腈与0.2%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2%:98%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的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11。
实施例12
(1)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一前驱体:在装有回流冷凝管、搅拌器的三口反应瓶中加入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按质量比为87%:12%:1%的比例加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乙基丙烯酸乙酯单体,经搅拌溶解后,混合溶液在惰性气氛中升温至65℃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的引发剂(0.2%的偶氮二异丁腈、0.05%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0.05%偶氮二异庚腈、0.1%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0.05%过氧化苯甲酰、0.05%过氧化月桂酰),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向所得产物中加入过量乙醇得到沉淀产物,经过滤后采用冷冻干燥的方式得到白色粉末第一前驱体;
(2)制备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第二前驱体:将质量比为2%:98%的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两种单体的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2:1。搅拌溶解后通入惰性气体,在惰性气氛中将反应体系加热至65℃,随后加入单体质量浓度0.5wt%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持续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所得产物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经过滤和冷冻干燥得到白色粉末第二前驱体;
(3)将步骤(1)和(2)中的产物按质量比10:1混合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加入的产物总质量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0.4:1,室温下搅拌24h,将得到的溶液经旋转蒸发去除大部分蒸馏水后,冷冻干燥,得到的最终产物即为最终产物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A12。
对比例1
采用与实施例1相似的制备方法,与实施1的不同之处在于:仅进行步骤(1)和(2)制备得到第一前驱体和第二前驱体后,不进行步骤(3),而是将第一前驱体第二前驱体按质量比10:1混合,得到两种前驱体的混合粉末,记为样品D-1。
对比例2
采用与实施例2相似的制备方法,与实施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步骤(1)中仅加入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不加入α-烯烃磺酸钠,质量比为87%:13%;其他操作和反应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制备得到的产物记为样品D-2。
对比例3
采用与实施例3相似的制备方法,与实施3的不同之处在于:步骤(2)中,不加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而是将半胱胺酸用少量NaOH中和后,加入过量无水乙醇沉淀出产物作为第二前驱体。其他操作和反应条件与实施例3相同,制备得到的产物记为样品D-3。
对比例4
选择市售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及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2000万)作为对比试剂,将表面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按1:1质量比混合,得到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混合物,作为样品D-4。两种试剂均采购自伊诺凯有限公司。
对比例5
(1)将8.00g的2.0代聚酰胺-胺单体(分子结构式如下式B所示,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与4.38g的顺丁烯二酸酐,依次溶于30g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将体系置于冰水浴(10℃以下)中,同时通氮气保护40min,搅拌条件溶解完全;在常温避光条件下反应7~8h,即得到棕色透明的改性后功能化骨架单体的溶液;将该溶液加入等体积的氯仿溶液中,可析出浅黄色的粉末状物质,即为较为纯净的功能化骨架单体改性聚酰胺-胺;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291
(2)将经脱水处理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与顺丁烯二酸酐按摩尔比1:1.1的比例加入三口烧瓶中,再选择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同时加入阻聚剂对苯二酚,对甲苯磺酸和对苯二酚的加量分别是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和顺丁烯二酸酐总质量的2.0%、0.1%,控制反应温度为90℃,反应4h,生成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单酯;
(3)将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加入反应容器中,在常温(20~25℃)的条件下,向反应容器中加入质量百分比0.14%的2.0代功能化骨架单体聚酰胺-胺、13.80%的丙烯酰胺、14.0%的丙烯酸、48.21%的功能单体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马来酸单酯(n为10)以及23.85%的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基磺酸钠单体(单体总量为100%),混合搅拌均匀,配制成五种单体总质量百分浓度为20%的反应溶液,然后抽真空10min,去除反应溶液中溶解气体;
(4)向反应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的pH值为9.0,然后在35℃水浴和250r/min的搅拌速率下,边搅拌边通氮气除氧30min;然后缓慢滴加占单体总质量0.04%的过硫酸铵溶液,继续搅拌40min后,缓慢滴加占单体总质量0.02%的亚硫酸氢钠溶液,停止通氮气,继续搅拌聚合反应4h;最后,将反应生成的产物干燥后、粉碎处置,得到稠油降粘驱油剂,记为样品D-5。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以上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的样品进行分子量测试。结果列于下表1。
表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30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311
以下测试例1~3用于说明本发明中提供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的性能;测试例4用于说明本申请制备得到的降粘驱油剂的分子结构。
测试例1~3中所用水为矿化度为胜利某油田现场矿化水,经测试矿化度为23583mg/L,粘度为0.4mPa·s。
测试例1~3中所用油为胜利油油田某区块的稠油油样(50℃时粘度为3332mPa·s,密度为0.9510g/cm3,含水率5.1%)。
测试例1
本测试例用于说明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的降粘性能测试过程。
(1)将胜利某稠油(50℃时粘度为3332mPa·s,密度为0.9510g/cm3,含水率5.1%)在50℃水浴中恒温30min。将实施例1-12中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以及对比例所得样品(包括实施例样品A1~A12和对比例样品D-1~D-5)分别用现场矿化水配制成浓度为0.1wt%的样品溶液备用。
(2)在降粘实验中,将上述浓度为0.1wt%的样品溶液与稠油油样按3:7的质量比混合后,50℃恒温条件下搅拌10min,利用HAKKE MARSⅢ测试乳状液在50℃下的粘度。降粘结果列于下表2。其中降粘率=(稠油粘度-乳状液粘度)/稠油粘度×100%。
表2
样品 乳状液粘度/mPa·s 降粘率/%
A1 296.5 91.1
A2 293.2 91.2
A3 289.8 91.3
A4 283.2 91.5
A5 199.9 94.0
A6 219.9 93.4
A7 316.5 90.5
A8 329.8 90.1
A9 229.9 93.1
A10 256.6 92.3
A11 243.2 92.7
A12 276.6 91.7
D-1 576.4 82.7
D-2 1345.3 59.6
D-3 1674.2 49.8
D-4 609.8 81.7
D-5 1037.1 68.8
根据上表可知,与对比例1-5所得样品相比,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降粘驱油剂能够有效降低稠油油样粘度,降粘率均可达到90%以上。
测试例2
本测试例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对水相的增黏能力评价过程。
采用测试例1配制的0.1wt%的样品溶液,利用HAKKE MARSⅢ流变仪测试样品溶液的在50℃下粘度。增粘结果列于下表3。
表3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321
Figure BDA0003243962860000331
在采油领域,水油流度比是指驱替液和被驱驱替相(油)的渗流速率之比,与流体的粘度成反比关系。根据上表可知,与对比例1-5所得样品相比,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降粘驱油剂能够增加水溶液粘度,即改善水油流度比的效果更好。
测试例3
本测试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中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的驱油性能测试过程。
(1)将人造岩心于12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准确测量岩心尺寸及气测渗透率。
(2)用现场水饱和岩心后,测定其孔隙体积。以胜利油田某区块脱水后的稠油饱和岩心,记录饱和原油量m1(质量)。
(3)在50℃时,持续向饱和油的岩心注入模拟水,直至一次驱出液中含油率<1%,即孔隙中滞留的稠油无法驱出为止。注入配制好的驱替液0.5PV,再次注水驱油至二次驱出液中含油率低于1%。其中驱替液即为测试例1中配制的浓度为0.1wt%的样品溶液。
在一次驱出的基础上,以二次驱出过程中驱出的油量m2(质量)作为稠油采收提高量,则提高采收率=m2/m1×100%,结果列于下表4中。
上述过程中,岩心气测渗透率采用东大石仪公司生产的渗透率测定仪测定;驱油试验采用东大石仪公司生产的模拟驱油评价装置进行评价。
表4
样品 提高采收率/%
A1 15.4
A2 15.7
A3 15.8
A4 16.0
A5 16.7
A6 16.3
A7 15.1
A8 15.3
A9 16.4
A10 16.1
A11 15.9
A12 15.7
D-1 10.1
D-2 6.5
D-3 5.7
D-4 6.7
D-5 5.3
由表4可知,与对比例1-5得到的驱油剂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可在水驱基础上有效提高15.1%~16.7%的采收率,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更好,说明本申请提供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具有更好的驱替效果。
通过降黏试验、水相增黏及驱替试验可知,本发明中的双亲聚合物降粘驱油剂具有良好的降粘、水相增黏效果,能有效提高稠油采收率,可用于稠油开采,尤其是水驱后的稠油开采。
具体地,实施例1-4中采用相同的反应单体,将实施例1-3和实施例4比较,实施例4中同时满足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重量比为(86~87):(10~12):(1~2),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重量比为(1~2):(98~99)的范围,根据表2~4中数据可知,实施例4制备得到的样品具有更好的降粘、水相增黏效果,且提高稠油采收率更高;
实施例6-12中采用相同的反应单体,将实施例6、9~11与实施例7和8进行比较可知,实施例6、9~11均同时满足第一聚合反应的条件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第二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实施例6以及9~11制备得到的样品具有更好的降粘、水相增黏效果,且提高稠油采收率更高;
将实施例11与实施例12进行比较可知,在相同反应原料以及相同反应条件下,实施例11中采用的第一引发剂满足“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11中制备得到的样品具有更好的降粘、水相增黏效果,且提高稠油采收率更高;
实施例5中采用丙烯酰胺、苯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以及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单体,满足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重量比为(86~87):(10~12):(1~2),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重量比为(1~2):(98~99)、第一聚合反应的条件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第二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以及满足“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5制备得到的产物各项性能最好。
测试例4
如图1所示,采用实施例5得到的降粘驱油剂A5进行红外光谱(德国布鲁克公司MPA型)检测,由图1可知A5红外光谱的关键吸收峰包括:3434cm-1处较强的吸收峰为-NH2吸收峰、3197cm-1处为NH吸收峰,2931cm-1处为CH3吸收峰,1655cm-1为C=O-NH-上的羰基吸收峰,1452cm-1表明产物中含有苯环,1183cm-1处为磺酸基的S=O的吸收峰,1000cm-1附近为-C-S-C-吸收峰(由半胱胺酸与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反应制备第二前驱体过程中生成的-C-S-C-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降粘驱油剂,其特征在于,该降粘驱油剂包含双亲聚合物,所述双亲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包括第一链段和第二链段;所述第一链段为三元共聚物链段,所述三元共聚物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和结构子单元(Ⅲ);所述第二链段含有下式所示的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11
*表示连接位点;R1至R19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M1、M2和M3各自独立地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中,R7至R10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子单元(Ⅰ)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Ⅰ-1)~(Ⅰ-3)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2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Ⅱ)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Ⅱ-1)~(Ⅱ-4)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22
所述结构子单元(Ⅲ)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Ⅲ-1)或(Ⅲ-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31
所述结构子单元(Ⅳ)为选自以下结构式(Ⅳ-1)或(Ⅳ-2)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32
所述结构子单元(Ⅴ)为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亲聚合物包含如下式(1)和/或式(2)所示的结构:
式(1);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34
式(2);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35
其中,a、b、c为大于0的整数;d为1,e为大于0的整数;a、b、c、d、e取值使得所述双亲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5×105~4.5×1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其特征在于,该降粘驱油剂中所述结构子单元(Ⅰ)、结构子单元(Ⅱ)、结构子单元(Ⅲ)、结构子单元(Ⅳ)和结构子单元(Ⅴ)的平均质量比为(75~85):(5~15):(0.1~5):(0.01~0.5):(1~15);优选为(76~82):(10~12):(0.1~2):(0.05~0.2):(5~10)。
6.一种制备降粘驱油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第一聚合反应条件下,使第一反应混合单体与第一引发剂在第一溶剂中接触,进行第一聚合反应,得到第一前驱体;所述第一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ⅰ)的第一单体、具有结构式(ⅱ)的第二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ⅲ)的第三单体: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41
(2)在第二聚合反应条件下,将使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在第二溶剂中与第二引发剂接触,进行第二聚合反应,得到第二前驱体;所述第二反应混合单体包括:具有结构式(ⅳ)或结构式(ⅳ)形成的盐酸盐的第四单体和具有结构式(ⅴ)的第五单体: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42
(3)在第三反应条件下,使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在第三溶剂中接触进行反应;
其中,R1至R18各自独立地选自氢、氘、氟、氯、溴、C1~C13的烷基中的一种,L选自亚苯基、C1~C3的亚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C1~C13的烷基或-COOH中的一种,M1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n1为0、1、2、3或4,n2为0、1、2、3或4;n3为1、2、3或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式(ⅰ)中,R1至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式(ⅱ)中,R4选自C9~C13的烷基中的一种,优选为C9~C13的直链烷基中的一种,R5和R6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式(ⅲ)中,R7至R11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式(ⅳ)中,R11、R1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Y选自氢或具有-COO-M3 +结构中的一种,所述M3选自Na+、K+、NH4 +和氢中的一种;
所述结构式(ⅴ)中,R13至R1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C1~C3的烷基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体选自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乙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第二单体为具有下式(ⅱ-1)~(ⅱ-4)所示的结构中的一种或几种: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51
Figure FDA0003243962850000061
所述第三单体选自甲基丙烯酸甲酯、乙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第四单体为半胱胺酸或氨基乙硫醇盐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第五单体选自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甲基-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2-丙烯酰胺-2-甲基-2乙基丙磺酸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第一单体、第二单体和第三单体的重量比为(86~88):(10~13):(1~6);优选为(86~87):(10~12):(1~2);优选地,以第一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
可选地,以所述第一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一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月桂酰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选自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和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第一聚合反应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溶剂为有机溶剂,反应温度为5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地,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有机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苯、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地,步骤(1)还包括:在所述第一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一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第四单体和第五单体的重量比为(1-2.5):(99~97.5),优选为(1~2):(98~99);优选地,以第二聚合反应的体系总重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浓度为10~20重量%;
可选地,以所述第二反应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所述第二引发剂的浓度为0.2~0.7重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引发剂为水溶性偶氮类引发剂,优选为二异丁基脒盐酸盐、偶氮二异咪唑啉盐酸盐、偶氮二异丙基咪唑啉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第二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4~12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6~8h;所述第二溶剂为水;
可选地,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二聚合反应完成后,加入碱溶液进行中和,然后加入醇得到沉淀物;进行过滤、冷冻干燥后得到所述第二前驱体;所述醇优选为乙醇,进行中和加入的碱溶液优选为氢氧化钠溶液。
13.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重量比为(7~18):1,优选为(9~10):1;所述第一前驱体和所述第二前驱体的总重量与所述第三溶剂的重量比为(0.2~0.5):1;
可选地,所述第三反应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20~35℃,反应时间为12~24h;优选为,反应温度为25~30℃,反应时间为20~24h;
优选地,所述第三溶剂为水。
14.权利要求6~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降粘驱油剂。
15.权利要求1~5或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降粘驱油剂在稠油降粘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中的应用;优选地,在提高稠油采收率领域的应用。
CN202111027114.1A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57250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7114.1A CN11572508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27114.1A CN11572508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5082A true CN115725082A (zh) 2023-03-03
CN115725082B CN115725082B (zh) 2023-10-13

Family

ID=85292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7114.1A Active CN115725082B (zh) 2021-09-02 2021-09-02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2508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3496A (zh) * 2012-06-12 2014-01-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驱油剂组合物和其制备方法
CN104140803A (zh) * 2013-10-29 2014-11-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稠油分散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72816A (zh) * 2019-07-26 2019-10-25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稠油开采用高分子降粘剂的制备方法
US20200199442A1 (en) * 2017-08-04 2020-06-25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Heavy oil activat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3496A (zh) * 2012-06-12 2014-01-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无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及驱油剂组合物和其制备方法
CN104140803A (zh) * 2013-10-29 2014-11-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稠油分散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199442A1 (en) * 2017-08-04 2020-06-25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 Heavy oil activato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
CN110372816A (zh) * 2019-07-26 2019-10-25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稠油开采用高分子降粘剂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5082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17792C (en) Process for mineral oil production using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CN112375185B (zh) 一种小分子稠油降粘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US7888296B2 (e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hydrocarbon fluids from a subterranean reservoir
CN103965856A (zh) 用于驱油的聚表二元体系及驱油方法
US8939206B2 (en) Process for mineral oil production using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CA2818847A1 (en) Process for mineral oil production using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CN104109519B (zh) 甜菜碱‑聚合物驱油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A2760734A1 (en)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AU2011226213A2 (en) Use of polycarboxylate surfactant mixtures for microemulsion flooding
US8752624B2 (en) Aqueous formulations of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and surfactants and use thereof for mineral oil production
CN106590586B (zh) 用于三次采油的驱油剂
AU2011333883A1 (en) Aqueous formulations of hydrophobically associating copolymers and surfactants and also their use for petroleum recovery
EP2738191B1 (en) Amphiphilic macromolecule and use
AU2012238764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mineral oil from underground formations
WO2011147054A1 (zh) 一种树枝状梳形聚合物增稠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JPS59223710A (ja) 原油増産用添加剤
CN106939158A (zh) 一种抗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5630A (zh) 一种可生物降解耐盐型稠化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2738190B1 (en) Amphiphilic macromolecule and use
CN105368430A (zh) 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强化采油的方法
CN104559985B (zh) 驱油用聚表组合物及其三次采油中应用
CN110818858A (zh) 一种用于常规稠油油藏的降黏-驱油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74301B (zh) 具有表面活性功能聚合物作为聚合物驱油剂的应用
CN110734526B (zh) 一种含长碳链的双辫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725082A (zh) 一种降粘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