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3664A -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3664A
CN115703664A CN202110930554.1A CN202110930554A CN115703664A CN 115703664 A CN115703664 A CN 115703664A CN 202110930554 A CN202110930554 A CN 202110930554A CN 115703664 A CN115703664 A CN 115703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oil
aeration
oily sludge
pressurizing 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05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03664B (zh
Inventor
王雷
李绍峰
王小书
王杨杨
刘剑聪
王金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211093055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0366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21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1655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03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36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03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36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02Biological 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06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oxi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06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oxidation
    • C02F11/08Wet air oxi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4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with addition of chemical agents
    • C02F11/148Combined use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substances, being added in the same treatment ste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 C02F11/15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by treatment with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by treatment with ultrasonic wa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2Hydrocarbons, e.g. oi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及方法,以增压仓为主体结构,将碳酸水、富铁生物炭和聚天门冬氨酸的混合物通过增压仓内部的纳米曝气装置以脉冲式喷射,纳米曝气装置将碳酸分解成超临界CO2,与聚天门冬氨酸协同作用,降低含油污泥中石油烃黏度,富铁生物炭促进石油烃从含油污泥中溶出、提升油相驱除率,强化对残油有机物的分解。本发明在处理含油污泥时,将分离出的泥与菌糠高温堆沤,提升泥的腐殖化程度,处理后的泥中含有的石油烃类物质含量低于1%,可直接被植物利用。本发明结合纳米曝气技术和电场,规避了超临界CO2苛刻的产生环境,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含油污泥中油、水、泥的三相有效分离。

Description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属于固废处理领域,涉及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污泥是指混入石油烃、各种成品油、渣油等重质油的污泥。含油污泥不是自然界固有存在的,而是由于油田开采、石油炼制过程、运输、使用、贮存等各种与石油烃、成品油有关的工业、民用、个人等,因各种事故、操作不当、设备陈旧、破损、腐蚀等原因造成石油烃、成品油跑、冒、滴、漏,外泄到地面,沉积到海洋、湖泊、河底,与泥土、水等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油、土,水,甚至掺混有等其他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主要组成为水分、粘土颗粒、化学药剂、有机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矿物油等,含水率为10~50%,含油率为10~40%,含渣率为10~30%,具有产量大,成分复杂,处理难度高的特点,成为油田环境污染的重点和难点。
含油污泥不仅体积庞大,且会占用大量耕地,对周围土壤、水体和空气都将造成污染。若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一方面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实现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是当前处理的首要目标。
目前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焚烧法、溶剂萃取法、生物法、焦化法、含油污泥调质及含油污泥综合利用等。这些处理方法均存在一定弊端。如焚烧法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萃取法需要大量的萃取剂,成本较高,且萃取剂难以完全回收;生物法处理周期长,难以达标。焦化法、含油污泥调质及含油污泥综合利用等其他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时间长和处理效果差的缺陷。
不仅如此,在现有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艺流程短,且处理周期长;
(2)处理过程产生大量废水,化学药剂回收利用率低;
(3)能耗高,污泥处理不达标。
基于上述问题,亟需提出一种能对含油污泥处理彻底,有效回用废水及其所含化学药剂的高效处理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及装置进行了锐意研究,研究出一种能高效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以增压仓为主体结构,将碳酸水、富铁生物炭和聚天门冬氨酸的混合物通过增压仓内部的纳米曝气装置以脉冲式喷射,纳米曝气装置将碳酸分解成超临界CO2,与聚天门冬氨酸协同作用,降低含油污泥中石油烃黏度,富铁生物炭促进石油烃从含油污泥中溶出、提升油相驱除率,强化对残油有机物的分解。特别的是,本发明在处理含油污泥时,将分离出的泥与菌糠高温堆沤,提升泥的腐殖化程度,处理后的泥中含有的石油烃类物质含量低于1%,可直接被植物利用。本发明结合纳米曝气技术和电场,规避了超临界CO2苛刻的产生环境,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含油污泥中油、水、泥的三相有效分离,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方面:
一方面,提供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增压仓,增压仓中连接有电场,所述电场包括阴极电极、阳极电极和外接电源,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设于增压仓内,之间通过增压仓外部的外接电源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利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实现;所述方法包括:在增压仓内加入含油污泥,再喷射含碳酸的液体,并开通电场,之后向增压仓中通入含氧气体,实现含油污泥的油、水、泥三相分离。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发明提供的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结构简单,纳米曝气装置和电场的结合,快速实现含油污泥中油、水、泥的三相分离,同时规避了超临界CO2苛刻的产生环境,降低了能耗。
(2)本发明提供的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结合纳米曝气技术和电场,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含油量下降快且稳定,既能实现前期油的迅速分离或降解,也能进行后期泥的深度处理,同时兼备了含油污泥对处理实践和处理效果的双重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本发明提供的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泥中石油烃类物质去除率超过99%,处理后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可重复利用,油相经回收可以进行重新利用,整体上实现了固废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技术目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纳米曝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曝气管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实施例1中随时间变化不同粒径泥介质残油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自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CO2驱油技术研究以来,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一项主导的技术。CO2作为一种优良的驱油剂,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高密度、低粘度、易溶于原油和水、CO2对原油中轻质组分的抽提作用以及易于液化等特点。CO2在温度高于31℃、压力高于7.4MPa下时将处于超临界状态,此时气液界面将消失,再提高压力CO2将不会被液化,此时的CO2密度近于液体,粘度近于气体,称为超临界CO2
超临界CO2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主要表现在具有类似于气体的扩散性,同时兼有低粘度、低表面张力的特性。其扩散系数为常规液体100倍以上、表面张力远小于常规液体的表面张力、而其粘度比常规液体低2个数量级以上。随着注入气体摩尔分数的增加,石油烃的粘度迅速下降,当注入压力达到21MPa时,体积膨胀1.4倍,原油粘度降低到原来的0.32倍,注入CO2降粘效果显著。CO2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大量的轻烃与CO2混合,可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驱油效果。
本发明依托超临界CO2特性,结合纳米曝气技术和外加电场,规避了超临界CO2苛刻的产生环境,降低了能耗,实现了污泥中油、水、泥的三相有效分离,油相经回收可重新利用,对含油污泥的处理效果显著。
以下详述本发明。
一方面,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主体结构为增压仓3。
其中,所述增压仓3的底部与接料仓9连接,并在增压仓3的底部一端设有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的上端为格栅结构,避免增压仓3中的含油污泥未经反应直接注入接料仓9。
在本发明中,所述增压仓3中还连接有电场,所述电场包括阴极电极7、阳极电极8和外接电源6,阴极电极7和阳极电极8以上下布设的方式布设于增压仓3内,之间通过增压仓3外部的外接电源6连接,阳极电极8位于阴极电极7之下。
其中,所述阴极电极7为赛多利斯PY-ASI三合一塑料电极、E-201-9PH复合电极或科瑞达1.0塑料电极CON1134-13,优选为赛多利斯PY-ASI三合一塑料电极;所述阳极电极8为铸铁电极、铜锌电极、铂电极,优选为铸铁电极。
进一步地,在增压仓3的顶部设有纳米曝气装置4,侧壁设有加料口2,另一侧壁上部设有出油口5,下部设有出水口13,如图1所示。
其中,所述纳米曝气装置4包括曝气管41和曝气管支架42,曝气管支架42固定安装曝气管41。
根据本发明,所述曝气管41一端设有接头43,用于连接进料装置的管道口,所述曝气管41缠绕分布呈方体,与其他结构形状相比,单位面积内曝气管41的分布密度更高,曝气效率也更高,如图2所示。
根据本发明,所述曝气管41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411、包覆在内衬软411外的透气织物412、包覆在透气织物412外的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以及包覆在聚四氟乙烯曝气膜外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不被污染物附着堵塞的透气保护层414。气体经内衬软管411的透气孔喷出,并经透气织412均匀扩散,然后通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切割为纳米级气泡,最后经透气保护414均匀扩散至增压仓3,如图3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软管411优选为多孔塑料管,外径为10~30mm,内径为5~20mm,透气孔的孔径为0.01-0.05mm,孔隙率为55~90%,优选地,所述内衬软管411外径为20~22mm,内径为8~11mm,透气孔的孔径为0.02-0.03mm,孔隙率为75~85%;所述透气织物412优选为无纺布;所述透气保护层414为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且与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热塑复合为一体,所述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的厚度为0.05~0.2mm,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分布有曝气孔,曝气孔的孔径为0.05-0.2μm,孔隙率为60~95%,优选地,所述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的厚度为0.1~0.1mm,孔径为0.1-0.15μm,孔隙率为80~90%。
反应时,气体经透气孔喷出,通过透气织物412均匀扩散,然后再由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的曝气孔进行切割,因而经过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的气体传质阻力小,能够使气体得到更加均匀且高效的分割,达到微纳米级,气泡越小,单位体积的气体与含油污泥的接触时间更长,溶解的气体更多,反应更充分,布气更均匀,极大提高气体利用率。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四氟乙烯膜413具有超高的疏水性,而且能够持久保持疏水性不被亲水,有效隔断水相和气相,防止液体进入管道内时,增加曝气阻力。
在本发明中,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外包覆经过抗菌处理的涤纶、锦纶﹑芳纶等机织布作为透气保护层414,一方面促使被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分割的微纳米气泡快速的离开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表面;另一方面保护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不被污染物附着堵塞,避免污染物造成的曝气孔堵塞影响曝气效果和效率,使用寿命更长。
当然,所述纳米曝气装置4也可以用来输送液体,液体在纳米曝气装置4的作用下被分割成小液泡,提高反应效率。
根据本发明,所述增压仓3外部还连接有温度控制器和压力调节器,便于调节增压仓3内的反应温度,以及控制增压仓3内的压力。
反应前,先将含油污泥通过加料口2加入至增压仓3中,其加入量不能低于增压仓3中阴极电极7所在的位置高度。
在本发明中,利用纳米曝气装置4向增压仓3内以脉冲式喷射碳酸水,此时与增压仓3相连的温度调节器为反应提供热源,将碳酸水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之后通过纳米曝气加压使二氧化碳达到临界压力,进而达到超临界状态,其生成的气泡粒径为纳米级别,纳米气泡破裂时产生的瞬时化学能进一步强化CO2的超临界状态,达到降低石油烃黏度的效果,使石油烃能更加高效的从固体颗粒中脱离。
在本发明中,所述接料仓9的侧壁一端设有出渣口14。
反应时,增压仓3中的含油污泥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黏度降低,同时由于增压仓中含有电场,借助于电子迁移、电泳等联合作用,含油污泥中的水分和烃类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并且在阴极电极附近累积,固相组分向阳极电极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相分离。又由于油的密度最小,因此,油漂浮在增压仓3的上层,可从增压仓3侧壁的出油口5排出。
在本发明中,所述纳米曝气装置4连接有进料装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液装置和进气装置11。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装置包括液体贮存装置10和抽水泵1,液体贮存装置10中用于盛放含碳酸的液体,液体贮存装置10中的含碳酸的液体在抽水泵1的动力作用下输送至纳米曝气装置4,进而以脉冲式喷射,并将碳酸分解。
其中,所述进气装置11用于输送处理含油污泥时所需要的空气或氧气。
除油后的水中含有残油,为强化对残油有机物的分解去除,从进气装置11中通过纳米曝气装置4向增压仓3中鼓入含氧气体,加快氧从气相向液相的传质过程,在电场的作下,残油有机物氧化,达到去除的目的,去除残油后的水从出水口13排出;而其中的固相组分进一步高温堆沤,提高其腐殖化程度,从增压仓3的底部的出料口12进入接料仓9,由出渣口14排出,被植物所利用。
另一方面,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所述处理方法利用第一方面所述的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实现,所述方法包括:在增压仓3内加入含油污泥,再喷射含碳酸的液体,并开通电场,之后向增压仓3中通入含氧气体,实现含油污泥的油、水、泥三相分离。
根据本发明,处理含油污泥时,通过外接电源6控制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场的电压为0.3~1.2V,优选为0.6~0.8V。
在本发明中,所述含油污泥通过加料口2加入至增压仓3中,其加入量不能低于增压仓3中阴极电极7所在的位置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含碳酸的液体通过抽水泵1输送至纳米曝气装置4,以脉冲式喷射,实现曝气。
根据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含碳酸的液体中还含有聚天门冬氨酸和助溶剂,所述助溶剂为富铁生物炭。
其中,所述聚天门冬氨酸在液体中的浓度为1~20mg/L,优选为5~15mg/L;富铁生物炭占含油污泥总重量的0.1~10%,优选为1~5%。
在本发明中,所述液体喷射的流速为0.05~1.5L/min,优选为0.1~0.8L/min。
在含油污泥的治理过程中,纳米曝气法相较于其他处理方式,具有气泡直径为微纳米级别,甚至纳米级别、上升速度慢、水力停留时间长的优点。采用纳米曝气方式向装置内以脉冲式按特定的喷射流速喷射液体,能保证气泡粒径为纳米级别;使二氧化碳在远低于临界压力的条件下即可达到超临界状态;纳米气泡破裂时产生的瞬时化学能可以强化气泡中CO2的超临界状态,利用其固有特质降低石油烃黏度。
其中,液体中的聚天门冬氨酸能够强化石油烃的增溶增流效果,维持CO2气泡的成型,并加大气泡破裂时的化学能。
此外,基于富铁生物炭的强有效性吸附与捕获作用,添加富铁生物炭作为助溶剂能克服石油烃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促进石油烃从污泥中溶出,提升油相驱除率。
根据本发明,所述富铁生物炭通过在挺水植物培育过程中加入铁源,收集后经烧结制得。
在本发明中,所述挺水植物优选选自鸢尾、蒲草、荸荠、莲、水芹或香蒲,更优选为对铁富集效果极好的鸢尾。
在本发明中,培育挺水植物使用的培养液为霍格兰氏营养液。
其中,所述铁源包括无机铁源、有机铁源或螯合铁,优选螯合铁,例如Fe-EDTA、Fe-DTPA、Fe-HEDTA,Fe-EDDHA等,更优选为Fe-DTPA。
本发明人发现,挺水植物如鸢尾不仅对Fe-DTPA中的铁元素富集能力强,而且制备的富铁生物炭用于处理含油污泥时,去除其中有机物的效果更为明显。
根据本发明,所述所述铁元素浓度在培养液中的浓度为200~600mg/L,优选为300~400mg/L,更优选为350mg/L。
在本发明中,挺水植物将铁元素原位吸收,然后在高温条件下烧结,其中的铁元素被碳还原为零价铁,有效增强生物炭的电子转移能力,能快速分解含油污泥中的有机物。
其中,所述烧结包括:
低温阶段:温度为300~630℃,时间为0.1~5h,升温速率为3~9℃/min;
高温阶段:温度为650~900℃,时间为1~6h,升温速率为6~10℃/min。
优选地,所述烧结包括:
低温阶段:温度为400~600℃,时间为0.5~3h,升温速率为5~8℃/min;
高温阶段:温度为700~850℃,时间为2~4h,升温速率为7~9℃/min。
更优选地,所述烧结包括:
第一阶段:温度为500℃,时间为1h,升温速率为6℃/min;
第二阶段:温度为800℃,时间为3h,升温速率为8℃/min。
在本发明中,开通电场反应时,同时打开增压仓3外部的温度调节器,控制温度为25~40℃,例如32℃,反应至含油污泥中石油烃含量为1~5%时,停止曝气,开启出油口5,将增压仓3内的油排出,之后打开进气装置11,通过纳米曝气装置4向增压仓3中持续通入空气或氧气至反应结束。
根据本发明,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含油污泥黏度降低,在电场的作用下,含油污泥中的水分和烃类在阴极电极附近累积,固相组分向阳极电极方向移动,又由于油的密度小,分布在水之上,因此,通过出油口5可将大部分的油排出。
其中,由于驱油后的水中含有少量的油,即残油,或称之为石油烃,为进一步将其去除,控制纳米曝气装置4进气为空气或氧气,开启增压仓3外部的温度调节器,调整反应温度为150~400℃,优选调节温度为220~350℃,调节增压仓3外部的压力调节器,调节压力至1~8MPa,优选为3~5MPa,实现残油的湿式氧化处理。
根据本发明,持续通入空气或氧气的流速为0.5~10L/min,优选为1~7L/min,更优选为3~5L/min。
在本发明中,通入空气或氧气反应时,体系中含有的富铁生物炭具有丰富的活性表面基团,加快氧从气相向液相的传质过程,提高溶解氧与基质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强化对残油有机物的分解去除。
根据本发明,增压仓3中通空气或氧气反应0.5~5h,优选反应1~3h后,此时水中几乎不含有残油,但含有大量的碳酸,经出水口13排出后,可回收用于下一批次含油污泥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排出水之后,增压仓3中剩余的固相组分为泥,为恢复泥的自然属性,加入菌剂,调整泥和菌剂混合物的湿度为30~80%,同时调节温度为50~90℃,高温堆沤40~100h,提高其腐殖化程度,得到的泥具有自然属性,处理后的泥中含有的石油烃类物质含量低于1%,可直接被植物利用。
进一步地,调整泥和菌剂混合物的湿度为40~65%,同时调节温度为70~75℃,高温堆沤60~84h。
进一步地,所述菌剂优选为EM菌剂或微生物菌剂VT-1000。所述EM菌剂和微生物菌剂VT-1000中含有多种微生物,与泥堆沤效率高。
根据本发明,所述菌剂为浓度为109~1010个/mL的液体菌种,将菌剂加入至液体贮存装置10中,通过与纳米曝气装置4相连的抽水泵1加入至增压仓3内。
根据本发明,高温堆沤过程中,富铁生物炭作为生物电化学载体,联合堆肥工艺,实现剩余污染物快速清除和泥自然属性恢复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所述菌剂(菌液)与泥的重量比为1:(100~1000),优选为1:(100~300)。
根据本发明,高温堆沤结束后,泥从增压仓3的底部的出料口12进入接料仓9,由出渣口14排出。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
(1)富铁生物炭的制备
将西比利亚鸢尾种植于有霍格兰氏营养液的培养箱中,一周后,将Fe-DTPA溶解于蒸馏水中,并加入至培养液中,最终所得培养液中铁元素浓度为350mg/L,培养60天,培养期间,以7天一个周期对培养箱中的营养液进行更换,实验期间保持培养箱中水溶液的pH控制在5.8~6.0的范围之中,实验结束后将西比利亚鸢尾于80℃烘干至恒重,然后粉碎至粒径为8~9μm,再利用管式马弗炉在氮气气氛中按如下程序对其烧结,得到富铁生物炭:
第一阶段:温度为500℃,时间为1h,升温速率为6℃/min;
第二阶段:温度为800℃,时间为3h,升温速率为8℃/min。
(2)含油污泥的处理
从河南油田公司收集含油污泥,其中含油污泥中含有水60wt%,油10wt%,泥30wt%。
在碳酸浓度为0.038mol/L的水溶液中加入聚天门冬氨酸和步骤(1)制备的富铁生物炭,得到混合液备用,混合液中聚天门冬氨酸的浓度为10mg/L,富铁生物炭占含油污泥总重量的3%。
将上述收集的含油污泥通过加料口2加入至增压仓3内,将混合液容纳于液体贮存装置10中,并通过抽水泵1输送至纳米曝气装置4喷射至增压仓3内,其喷射流速为0.5L/min;同时以铸铁电极(购自青岛久远船舶电器有限公司)为阳极电极8,以赛多利斯PY-ASI三合一塑料电极塑料(购自赛多利斯公司)为阴极电极7,打开外接电源6,控制电压为0.6V,打开增压仓3外部的温度调节器,控制温度为32℃,反应16h后,开启出油口5,将增压仓3内的油排出;
然后,调节温度调节器温度为305℃,开启压力调节器,调节压力至4MPa,打开进气装置11,通过纳米曝气装置4向增压仓3中持续以4L/min的流速通入氧气至反应结束,通氧气2h后,将水从出水口13排出,此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完全满足下一批次含油污泥的处理,可直接回收利用;
排出水后,关闭增压仓3外部的压力调节器,调节温度调节器的温度为72℃,将EM菌剂(上海地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扩大培养为浓度为109~1010个/mL的液体菌种,加入至液体贮存装置10中,通过与纳米曝气装置4相连的抽水泵1加入到增压仓3内,其中,泥与EM菌剂(菌液)的重量比为250:1,同时调整泥与菌剂混合物的湿度为60%,高温堆沤72h。
反应结束后,含油污泥的脱水率为95%,油去除率为98%,油的资源化提取率为92%,泥中石油烃类物质去除率为99.2%。
采用三位荧光光谱法测定堆沤时残油饱和度,随时间变化不同粒径泥介质中残油变化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随时间变化0.1mm(BZ-01),0.2mm(BZ-02),0.4mm(BZ-04)粒径的泥介质中残油量有所降低。
以上结合优选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需要声明的是,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对本发明的阐述性解释,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在不超出本发明精神和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内容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进、等价替换或修饰,这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增压仓(3),增压仓(3)中连接有电场,所述电场包括阴极电极(7)、阳极电极(8)和外接电源(6),阴极电极(7)和阳极电极(8)设于增压仓(3)内,之间通过增压仓(3)外部的外接电源(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增压仓(3)的顶部设有纳米曝气装置(4),侧壁设有加料口(2),另一侧壁上部设有出油口(5),下部设有出水口(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纳米曝气装置(4)包括曝气管(41)和曝气管支架(42),曝气管支架(42)固定安装曝气管(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41)包括周壁开设有透气孔的内衬软管(411)、透气织物(412)、聚四氟乙烯曝气膜(413)和透气保护层(414)。
5.一种含油污泥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含油污泥的处理装置实现;
所述方法包括:在增压仓(3)内加入含油污泥,再喷射含碳酸的液体,并开通电场,之后向增压仓(3)中通入含氧气体,实现含油污泥的油、水、泥三相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外接电源(6)控制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场的电压为0.3~1.2V。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酸的液体通过抽水泵(1)输送至纳米曝气装置(4),实现曝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碳酸的液体中还含有聚天门冬氨酸和助溶剂,所述助溶剂为富铁生物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通电场反应至含油污泥中石油烃含量为1~5%时,停止曝气,开启出油口5,将增压仓(3)内的油排出,之后打开进气装置(11),向增压仓(3)中持续通入空气或氧气至反应结束。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增压仓(3)中通空气或氧气反应0.5~5h后,打开出水口(13)排出水,再在增压仓(3)内加入菌糠,高温堆沤40~100h。
CN202110930554.1A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57036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0554.1A CN115703664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PCT/CN2022/112179 WO2023016555A1 (zh) 2021-08-13 2022-08-12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0554.1A CN115703664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3664A true CN115703664A (zh) 2023-02-17
CN115703664B CN115703664B (zh) 2024-05-28

Family

ID=85180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0554.1A Active CN115703664B (zh) 2021-08-13 2021-08-13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03664B (zh)
WO (1) WO202301655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4390A (ja) * 1992-10-06 1994-04-26 Nippon Health Kogyo Kk 含油排水中の油分の生物処理方法
CN104692605A (zh) * 2015-03-31 2015-06-10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含油污泥减量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5819638A (zh) * 2015-12-31 2016-08-03 饶宾期 高干度污水污泥处理方法
CN110204034A (zh) * 2019-05-22 2019-09-06 浙江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微纳米曝气装置
CN111902372A (zh) * 2018-03-13 2020-11-06 自然协同有限公司 改进的脱水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0101311A4 (en) * 2020-07-09 2020-08-20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A Reduction and Harmless Treatment Method of Steel Rolling Oily Sludge by SCWO Technology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4390A (ja) * 1992-10-06 1994-04-26 Nippon Health Kogyo Kk 含油排水中の油分の生物処理方法
CN104692605A (zh) * 2015-03-31 2015-06-10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含油污泥减量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105819638A (zh) * 2015-12-31 2016-08-03 饶宾期 高干度污水污泥处理方法
CN111902372A (zh) * 2018-03-13 2020-11-06 自然协同有限公司 改进的脱水方法和设备
CN110204034A (zh) * 2019-05-22 2019-09-06 浙江东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微纳米曝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3664B (zh) 2024-05-28
WO2023016555A1 (zh)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78403B1 (ko) 다층 반응조 개념을 도입한 매립지의 매립구조와 이를이용한 매립지 운용방법
CN201470310U (zh) 洗涤-生物滴滤池过滤联合除臭设备
CN109264948A (zh) 油泥无害化处理装置以及方法
CN106045198A (zh) 一种电催化氧化耦合生物体系处理含聚废水的系统及方法
CN109205928A (zh) 一种深度处理渗滤液的方法及系统
CN108996862B (zh) 一种油田含油污泥水基除油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298514A (zh) 一种工业含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CN207108612U (zh) 用于城市河道修复的一体化装备
CN115703664B (zh) 一种富金属生物炭处理含油污泥的装置及方法
CN109748455A (zh) 一种处理压裂返排液的成套工艺
CN102964033A (zh) 一种用于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净化和甲烷强化氧化的覆盖层及渗滤液处理方法
CZ289631B6 (cs) Způsob oddělení hydrofobní kapalné frakce z vodné suspenze a zařízení k provádění tohoto způsobu
CN212581727U (zh) 一体化立式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处理装置
CN210001737U (zh) 一种胞外酶浮选深度处理设备
CN105819557A (zh) 一种涡旋式空气推进法分解地下水中四氯化碳的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6008393U (zh) 一种双重式填埋场气体脱硫装置
CN111675446A (zh) 一种垃圾滤液处理系统及其专用处理方法
CN110697977A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封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CN105819609B (zh) 一种分解氯化乙烯的塔式装置及其关键部件的制作方法
CN205398222U (zh) 一种厌氧复合反应器
CN105731749B (zh) 一种生物淋滤去除污泥中重金属Cd的方法
CN205873968U (zh) 一种电激发处理高浓度废水装置
CN112824336A (zh) 井下生产废水处理及回用系统
DE102005005235B4 (de)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Methanreaktivierung von Deponien
CN211004660U (zh) 一种含油废水吸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