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4167A -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4167A
CN115694167A CN202211420224.9A CN202211420224A CN115694167A CN 115694167 A CN115694167 A CN 115694167A CN 202211420224 A CN202211420224 A CN 202211420224A CN 115694167 A CN115694167 A CN 115694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voltage
gate
out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202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94167B (zh
Inventor
练瑞祥
张桂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42022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41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4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4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94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4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所述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包括主电路单元、主控制单元、输入电压检测、输出电压检测、继电器驱动电路。其中,主控制单元,根据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以及第一电压参考值判断主电路应切换的工作模式,同时计算出占空比;主电路单元,根据主控制单元的输出信号将输出电压变换到预设的第二电压参考值;继电器驱动电路,用于驱动主电路单元中的继电器。与传统工作模式单一的DC‑DC变换器相比,本发明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可以变换电路结构,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及三种电压变换比,并且实现输出与输入电压极性相反的电压,可将输出电压分为连续的三个电压区间。

Description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压变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趋势,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发电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直流微电网与交流微电网相比,不用考虑系统相位控制和频率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可以方便的接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但是直流微电网中,新能源供电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同时输出端口的电压等级及极性也不是固定的,因此每个设备都需要一个单独的DC-DC变换器与直流母线连接,导致直流微电网的复杂程度与成本增加。
因此设计一种可以直接连接直流母线以及多个负载设备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用于应对输入电压波动以及兼容不同的电压等级的负载设备,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内容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应对输入电压波动的同时,可以实现两种极性的输出,既能实现升压也能实现降压,拥有较宽的输出电压范围,解决传统变换器因拓扑结构固定导致输出电压工况单一的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及拓扑示意图。其中主电路单元,用于根据主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选择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主电路工作模式,同时用于根据开关信号控制开关管动作,将输出电压Vout变换到预设的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其中,通过控制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通断,从而改变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
输入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直流输入电源Vin的电压并传输给主控制单元;
输出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负载RL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端与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负载RL的电压并传输给主控制单元;
主控制单元,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以及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输出电压Vout连接;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in连接;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异或门XOR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用于根据主电路单元的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及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判断主电路应选择的工作模式,并输出信号给继电器驱动电路,以及计算出使主电路单元的输出电压Vout回到预设值的占空比D,生成占空比为D的PWM波并传输给开关管驱动电路;
继电器驱动电路,第一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主控制单元输出端的信号进行电流放大,达到足以驱动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电流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电路单元包括直流输入电源Vin、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及负载RL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端、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负载RL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端、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负载RL的第二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主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通断,从而改变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分别有模式1、模式2以及模式3,所对应的继电器信号端状态、开关管通断状态以及电压变换比M如下:
工作模式1,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1的拓扑示意图。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高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常闭状态,所述的第二开关管S2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1/(1-D)2
工作模式2,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2的拓扑示意图。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低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D;
工作模式3,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3的拓扑示意图。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低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二开关管S2保持常闭状态,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D2-2D)/(1-D)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控制单元包括绝对值电路Abs、第一加法器SUM1、第二加法器SUM2、第三加法器SUM3、第一比较器CMP1、第二比较器CMP2、第三比较器CMP3、PI控制器、三角波电压源、第一非门INV1、第二非门INV2、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异或门XOR、第一限幅器LIM1、第二限幅器LIM2、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输出端与所述PI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I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三角波电压源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一正输入端、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一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电压Vin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非门INV3的输入端、所述第四非门INV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输入电压Vin、所述输出电压Vout、所述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可将输出电压分为三个连续的电压区间,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不同输出电压时的工作模式、继电器及开关管通断状态示意图,主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判断主电路单元应工作在哪个模式,再通过第一非门INV1、第二非门INV2、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异或门XOR得出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线圈应该给定的信号;具体如下:
若输出电压Vout大于输入电压Vin以及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0、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1,第一非门INV1输出1、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1、第四非门INV4输出1、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通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通电;第一开关管S1常闭、第二开关管S2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开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开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1;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输出电压Vout大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2,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0;第一继电器K1线圈断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闭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2;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大于输出电压Vout,,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0;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3,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1、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二开关管S2常闭、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应设为0,从而将输出电压分为三个连续的电压区间,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的具体值应根据实际输出电压工况设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二极管DK1、第六二极管DK2、第七二极管DK3
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五二极管DK1的阴极、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K1的阳极与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K2的阴极、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K2的阳极与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七二极管DK3的阴极、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K3的阳极与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检测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
步骤S2:主控制单元的绝对值电路Abs对输出电压Vout求绝对值,并与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通过第一加法器SUM1比较输出差值,经过PI控制器调节后与三角载波比较输出PWM波;
步骤S3:主控制单元的第二比较器CMP2和第三比较器CMP3根据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out及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判断主电路单元应该工作的模式并输出信号;
步骤S41:继电器驱动电路根据异或门XOR、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输出信号使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线圈通断电;
步骤S42:第二比较器CMP2经过第一非门INV1输出信号和PWM波叠加经过第一限幅器LIM1,再通过开关管驱动电路驱动第一开关管S1通断;
步骤S43:第三比较器CMP3经过第二非门INV2输出信号和PWM波叠加经过第二限幅器LIM2,再通过开关管驱动电路驱动第二开关管S2通断;
步骤S5:主电路单元工作模式切换完毕;
步骤S6:保持高频开关状态的开关管根据PWM信号开通关断,将主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变换为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经过PI控制器调节后与三角载波比较输出的PWM波的幅值与步骤S42的第一非门INV1及步骤S43的第二非门INV2输出的高电平信号幅值、步骤S42的第一限幅器LIM1及步骤S43的第二限幅器LIM2的限幅电平相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文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述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及拓扑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不同输出电压时的工作模式、继电器及开关管通断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1的拓扑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2的拓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在工作模式3的拓扑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三种工作模式的增益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对象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包括主电路单元、输入电压检测、输出电压检测、主控制单元、继电器驱动电路。
其中主电路单元,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与输入电压检测的输入端连接,负载RL的第一端与输出电压检测的输入端连接;输入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连接;输出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负载RL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连接以及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连接;主控制单元,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以及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输出电压Vout连接,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in连接,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三角波电压源与第一比较器CMP1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异或门XOR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继电器驱动电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的第一端与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电路单元包括直流输入电源Vin、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及负载RL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端、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负载RL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端、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负载RL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主控制单元包括绝对值电路Abs、第一加法器SUM1、第二加法器SUM2、第三加法器SUM3、第一比较器CMP1、第二比较器CMP2、第三比较器CMP3、PI控制器、三角波电压源、第一非门INV1、第二非门INV2、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异或门XOR、第一限幅器LIM1、第二限幅器LIM2、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输出端与所述PI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I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三角波电压源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一正输入端、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一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电压Vin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非门INV3的输入端、所述第四非门INV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二极管DK1、第六二极管DK2、第七二极管DK3
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五二极管DK1的阴极、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K1的阳极与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K2的阴极、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K2的阳极与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七二极管DK3的阴极、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K3的阳极与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若输出电压Vout大于输入电压Vin以及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0、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1,第一非门INV1输出1、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1、第四非门INV4输出1、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通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通电;第一开关管S1常闭、第二开关管S2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开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开端闭合,主电路单元切换到工作模式1;如图4所示。
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1时有两个模态,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1的模态1时,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二开关管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截止,直流输入电源Vin和第一电容C1共同给第一电感L1充电,直流输入电源Vin单独给第二电感L2充电,第二电容C2给负载供电;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1的模态2时,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二开关管S2关断,第一二极管D1截止,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导通,第二电感L2经第二二极管D2向第一电容C1释放能量,第一电容C1储能,直流输入电源Vin和第一电感L1经第三二极管D3向输出端释放能量,第二电容C2储能。
对模式1的两个模态进行分析,可得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状态变量VL1、VL2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21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22
根据电感的伏秒平衡定理,从上式可以得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23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输出电压Vout大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2,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0;第一继电器K1线圈断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闭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单元切换到工作模式2;如图5所示。
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2时有两个模态,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2的模态1时,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四二极管D4截止,直流输入电源Vin给第三电感L3充电,并向输出端释放能量;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2的模态2时,第一开关管S1关断,第四二极管D4导通,第三电感L3向输出端释放能量。
对模式2的两个模态进行分析,可得第三电感L3的状态变量VL3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24
根据电感的伏秒平衡定理,从上式可以得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25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大于输出电压Vout,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0;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3,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1、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二开关管S2常闭、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单元切换到工作模式3;如图6所示。
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3时有两个模态,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3的模态1时,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二开关管S2导通,第一二极管D1导通,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截止,直流输入电源Vin和第一电容C1共同给第一电感L1充电,直流输入电源Vin单独给第二电感L2充电,第二电容C2给负载供电;当主电路模块工作在模式3的模态2时,第一开关管S1关断,第二开关管S2导通,第一开关管S1截止,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导通,第二电感L2经第二二极管D2向第一电容C1释放能量,第一电容C1储能,第一电感L1经第三二极管D3向输出端释放能量,第二电容C2储能。
对模式3的两个模态进行分析,可得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状态变量VL1、VL2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31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32
根据电感的伏秒平衡定理,从上式可以得出:
Figure BDA0003942284520000133
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三种工作模式的电压增益曲线图如图7所示。

Claims (7)

1.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电路单元,用于根据主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选择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工作模式;
所述主电路单元包括直流输入电源Vin、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及负载RL
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公共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端、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与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端、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负载RL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公共端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端、所述直流输入电源Vin的负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负载RL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通过控制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通断,从而改变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
输入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直流输入电源Vin的正极连接,输出端与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直流输入电源Vin的电压并传输给主控制单元;
输出电压检测,输入端与主电路单元的负载RL的第一端连接,输出端与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负载RL的电压并传输给主控制单元;
主控制单元,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以及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输出电压Vout连接;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输入电压Vin连接;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异或门XOR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驱动电路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用于根据主电路单元的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及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判断主电路应选择的工作模式,并输出信号给继电器驱动电路,以及计算出使主电路单元的输出电压Vout回到预设值的占空比D,生成占空比为D的PWM波并传输给开关管驱动电路;
继电器驱动电路,第一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主控制单元输出端的信号进行电流放大,达到足以驱动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电流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的通断,从而改变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主电路单元的工作模式分别有模式1、模式2以及模式3,所对应的继电器信号端状态、开关管通断状态以及电压变换比M如下:
工作模式1,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高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开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常闭状态,所述的第二开关管S2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1/(1-D)2
工作模式2,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低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D;
工作模式3,对应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信号端为高电平、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信号端为低电平、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信号端为低电平,即所述的第一继电器K1的常开端闭合、所述的第二继电器K2的常闭端闭合、所述的第三继电器K3的常闭端闭合,同时所述的第二开关管S2保持常闭状态,所述的第一开关管S1保持高频开关状态,此时的电压变换比M=(D2-2D)/(1-D)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单元包括绝对值电路Abs、第一加法器SUM1、第二加法器SUM2、第三加法器SUM3、第一比较器CMP1、第二比较器CMP2、第三比较器CMP3、PI控制器、三角波电压源、第一非门INV1、第二非门INV2、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异或门XOR、第一限幅器LIM1、第二限幅器LIM2、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绝对值电路Abs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连接;所述第一加法器SUM1的输出端与所述PI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PI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三角波电压源与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CMP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一正输入端、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一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第二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非门INV1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非门INV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加法器SU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加法器SUM3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限幅器LIM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限幅器LIM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S1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S2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电路单元中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入电压Vin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负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正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电压Vout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非门INV3的输入端、所述第四非门INV4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的输出端与所述异或门XOR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压Vin、所述输出电压Vout、所述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可将输出电压分为三个连续的电压区间,主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比较器CMP2、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判断主电路单元应工作在哪个模式,再通过第一非门INV1、第二非门INV2、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异或门XOR得出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线圈应该给定的信号;具体如下:
若输出电压Vout大于输入电压Vin以及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0、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1,第一非门INV1输出1、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1、第四非门INV4输出1、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通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通电;第一开关管S1常闭、第二开关管S2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开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开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1;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输出电压Vout大于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1;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2,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0、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0;第一继电器K1线圈断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一继电器K1常闭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2;
若输入电压Vin大于输出电压Vout,同时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大于输出电压Vout,则第二比较器CMP2输出1、所述第三比较器CMP3输出0;此时主电路应该工作在模式3,第一非门INV1输出0、第二非门INV2输出1、第三非门INV3输出0、第四非门INV4输出0、异或门XOR输出1;第一继电器K1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K2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K3线圈断电;第一开关管S1高频开关、第二开关管S2常闭、第一继电器K1常开端闭合、第二继电器K2常闭端闭合、第三继电器K3常闭端闭合,主电路切换到工作模式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应设为0,从而将输出电压分为三个连续的电压区间,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的具体值应根据实际输出电压工况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二极管DK1、第六二极管DK2、第七二极管DK3
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异或门XOR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五二极管DK1的阴极、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K1的阳极与第一继电器K1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三非门INV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六二极管DK2的阴极、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K2的阳极与第二继电器K2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控制单元的第四非门INV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及地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七二极管DK3的阴极、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K3的阳极与第三继电器K3线圈的第二端、正12V电压连接。
7.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所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检测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ut
步骤S2:主控制单元的绝对值电路Abs对输出电压Vout求绝对值,并与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通过第一加法器SUM1比较输出差值,经过PI控制器调节后与三角载波比较输出PWM波;
步骤S3:主控制单元的第二比较器CMP2和第三比较器CMP3根据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out及第一电压参考值Vref1判断主电路单元应该工作的模式并输出信号;
步骤S41:继电器驱动电路根据异或门XOR、第三非门INV3、第四非门INV4输出信号使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第三继电器K3线圈通断电;
步骤S42:第二比较器CMP2经过第一非门INV1输出信号和PWM波叠加经过第一限幅器LIM1,再通过开关管驱动电路驱动第一开关管S1通断;
步骤S43:第三比较器CMP3经过第二非门INV2输出信号和PWM波叠加经过第二限幅器LIM2,再通过开关管驱动电路驱动第二开关管S2通断;
步骤S5:主电路单元工作模式切换完毕;
步骤S6:保持高频开关状态的开关管根据PWM信号开通关断,将主电路的输出电压Vout变换为第二电压参考值Vref2
根据上述的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经过PI控制器调节后与三角载波比较输出的PWM波的幅值与步骤S42的第一非门INV1及步骤S43的第二非门INV2输出的高电平信号幅值、步骤S42的第一限幅器LIM1及步骤S43的第二限幅器LIM2的限幅电平相同。
CN202211420224.9A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Active CN1156941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20224.9A CN115694167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20224.9A CN115694167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4167A true CN115694167A (zh) 2023-02-03
CN115694167B CN115694167B (zh) 2023-04-25

Family

ID=85051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20224.9A Active CN115694167B (zh) 2022-11-14 2022-11-14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416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32067A (zh) * 2023-05-09 2023-06-06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结构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4563A1 (zh) * 2014-08-13 2015-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开关电源变换电路
WO2021077757A1 (zh) * 2019-10-22 2021-04-29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拓扑llc谐振变换器的宽增益控制方法
WO2021232785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桥臂拓扑装置、控制方法、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
CN114499170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广东工业大学 变结构电压变换电路、设备和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499171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广东工业大学 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装置和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825929A (zh) * 2022-03-24 2022-07-29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增益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4563A1 (zh) * 2014-08-13 2015-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开关电源变换电路
WO2021077757A1 (zh) * 2019-10-22 2021-04-29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拓扑llc谐振变换器的宽增益控制方法
WO2021232785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桥臂拓扑装置、控制方法、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
CN114499170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广东工业大学 变结构电压变换电路、设备和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499171A (zh) * 2022-01-10 2022-05-13 广东工业大学 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装置和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4825929A (zh) * 2022-03-24 2022-07-29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高增益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ZAN GULBUDAK 等: ""Sliding Mode Current Control Strategy for NineSwitch Converter"" *
胡亮 等: "\"一种 SiC 牵引逆变器高频-低频混合型多模式 PWM 调制方法\""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32067A (zh) * 2023-05-09 2023-06-06 深圳市恒运昌真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结构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4167B (zh) 202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2560B (zh) 一种开关稳压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US20170063238A1 (en) Over voltage prot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ircuit for 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
US7990745B2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bridge DC-AC inverter
CN105391295A (zh) 混合模式功率因数校正
CN109149922B (zh)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应用其的电动汽车用交流充电器
CN115694167B (zh) 一种多模式电压变换电路及其控制
CN103633831B (zh) 控制电路、时间计算单元及控制电路操作方法
CN111245231B (zh) 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升压模式恒电压控制方法及电路
JP2011147233A (ja) Zソース昇圧回路
KR20190115364A (ko) 단상 및 3상 겸용 충전기
CN107231096B (zh) 原边反馈开关电源多阶环路控制电路
CN108347102B (zh) 无线电源发送电路及其控制电路与控制方法
CN111313705B (zh) 一种开关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6817019B (zh) 用于控制环保型车辆的低压直流转换器的装置和方法
CN206977316U (zh) 一种lcc谐振dc‑dc变换器的控制装置
CN203434855U (zh) 一种应用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控制电路
CN115441762A (zh) 一种单相五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30350B (zh) 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升压模式恒电流控制方法及电路
CN114123758A (zh) Ac-dc变换器及ac-dc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6059300A (zh) 一种基于脉冲跨周期宽度调制模式的电压变换器
US20140145671A1 (en) Battery switching charg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attery switching charger
CN111277145A (zh) 一种dc-dc变换电路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13676046B (zh) 一种氮化镓快充电源的功率保护电路
US20230179093A1 (en) Switched capacitor voltage converter circuit and switched capacitor voltage conversion method
JP2008099471A (ja) 昇降圧コンバ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