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2507A - 制冷器具 - Google Patents

制冷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82507A
CN115682507A CN202110864229.XA CN202110864229A CN115682507A CN 115682507 A CN115682507 A CN 115682507A CN 202110864229 A CN202110864229 A CN 202110864229A CN 115682507 A CN115682507 A CN 115682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door
display
input uni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42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珊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422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825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82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825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门,包括前面板、隔热层及分隔壳体,分隔壳体的前侧和前面板之间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位于门的一侧的入口;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从入口插入容纳空间;线缆及连接器;分隔壳体具有进线口、自进线口朝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缆路径和朝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线缆路径;分隔壳体包括适于引导线缆沿第一线缆路径延伸的第一线缆引导机构,及适于引导线缆沿第二线缆路径延伸的第二线缆引导机构,线缆适于沿第一或第二线缆路径延伸而使连接器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通过本发明方案能够复用同一分隔壳体地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于门的任一侧,从而改善分隔壳体的兼容性,减少门的组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制冷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制冷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器具。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CN105258438A公开一种具有把手槽的冰箱,并在门上侧插式地设置用户界面电器模组,用户可以与用户界面电器模组交互以控制冰箱运行。具体而言,设置于门的前壁和门内衬之间并连接于前壁的用户界面壳体、门的前壁和把手槽围成第一收容空间,该第一收容空间在门的侧边具有开口,用户界面电器模组自开口插入第一收容空间。
但是,现有这种侧插式的用户界面电器模组的固定方式只适用于单侧门,即只能安装在门的固定侧。如果需要将用户界面电器模组安装在门的其他侧或者其他门则需要另外准备适配的用户界面壳体才能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门,包括前面板、填充在一隔热空间内的隔热层以及分隔壳体,所述分隔壳体的背侧和所述隔热层结合,所述分隔壳体的前侧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位于所述门的一侧的入口;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从所述入口插入所述容纳空间内;从所述隔热空间伸入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线缆,以及连接于所述线缆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分隔壳体具有用以穿过所述线缆的进线口、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第一线缆路径和第二线缆路径,所述第一线缆路径自所述进线口朝着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线缆路径自所述进线口朝着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非零夹角;所述分隔壳体包括适于引导所述线缆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延伸的第一线缆引导机构,以及适于引导所述线缆沿着所述第二线缆路径延伸的第二线缆引导机构,所述线缆适于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或者所述第二线缆路径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
较之现有冰箱中,需要根据用户界面电器模组侧插于门的不同侧或不同门分别准备相适配的用户界面壳体,导致制造商需要准备不同的零部件的技术方案。本实施方案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和固定于门的不同侧或不同门的分隔壳体都可以适用,从而通过改善分隔壳体兼容性的方式减少门的组件数量,实现制造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具体而言,自分隔壳体的进线口沿多个方向分别设置线缆路径,并在各线缆路径上对应设置线缆引导机构。线缆沿着多个线缆路径中的任一个延伸时均能在对应线缆引导机构的引导下使连接器成功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从而分隔壳体能够以不同方向安装于门的不同位置或者不同门,从而提高分隔壳体的兼容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相反的。从而分隔壳体既能安装在门的一侧,又能在旋转180°后安装至门的相对的另一侧,使得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能够按需设置于门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任一侧,或不同门的相对的侧。
可选的,所述分隔壳体包括面向所述入口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线缆引导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一挡壁,所述第二线缆引导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第二挡壁。第一挡壁与第一侧壁之间、第二挡壁与第一侧壁之间分隔出供线缆走线的空间起到引导作用,还能够实现隔离线缆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效果。线缆自进线口伸入分隔壳体后,沿着第一挡壁或者第二挡壁与第一侧壁之间的空间延伸,从而不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相干涉地使连接器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分隔壳体内空间布局合理、紧凑,使得分隔壳体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设计需求。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壁和所述第二挡壁相连。相连的两个挡壁可以形成一体件从而减少门的组件数量,且一体件易于制造还能提高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挡壁和所述第二挡壁之间具有凹口,且所述凹口和所述进线口的开设位置相对。凹口的设计可以便利线缆插入,不被挡壁阻隔。进一步,对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插口位于面向第一侧壁的情形,线缆自进线口伸入分隔壳体后可以直接从凹口伸出,使连接器能够以最短距离连接至显示和/或输入单元。
可选的,所述分隔壳体包括面向所述入口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线缆引导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侧壁设置的第一线缆卡持部,所述第二线缆引导机构包括沿着所述第一侧壁设置的第二线缆卡持部。由此,线缆沿着第一线缆路径延伸时被第一线缆卡持部固定,沿着第二线缆路径延伸时则被第二线缆卡持部固定,避免线缆在分隔壳体内发生非预期运动而影响到其它器件工作。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和第二线缆卡持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进线口的两侧,从而分隔壳体安装于门的任一侧时线缆均得以有效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和第二线缆卡持部中的一个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和第二线缆卡持部中的另一个处于闲置状态。分隔壳体设置于门的一侧时线缆被第一线缆卡持部固定,分隔壳体设置于门的另一侧或另一门时线缆被第二线缆卡持部固定。由此,分隔壳体可以不受线缆走向约束地安装于门的不同位置或不同门。
可选的,所述进线口到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的距离之差小于预设容忍范围。也就是说,进线口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两端的距离基本相等,从而分隔壳体安装于门的任一侧或任一门时避免线缆过短而无法使连接器连接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还能避免线缆过长而散乱在容纳空间内影响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等部件放置。
可选的,所述进线口到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的距离相等,从而分隔壳体安装于门的任一侧或任一门时线缆均能以相等距离地使连接器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
可选的,所述分隔壳体包括面向所述入口的第一侧壁,所述进线口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从而无论分隔壳体安装于门的哪一侧或哪一门,自进线口进入分隔壳体的线缆均能以基本相等的距离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
可选的,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具有供所述连接器插入的连接器接收端,所述线缆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时,所述连接器接收端面向的所述分隔壳体的壁,与所述线缆沿着所述第二线缆路径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时,所述连接器接收端面向的所述分隔壳体的壁相对或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进线口两侧。分隔壳体安装在门的一侧,或者旋转180°安装至门的相对的另一侧或另一门的相对侧时,连接器均能与连接器接收端耦接,从而使得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能够以复用同一分隔壳体的方式设置于门的不同位置或不同门。
可选的,所述分隔壳体的面向所述连接器接收端的壁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之间具有供所述线缆延伸的间隙,使得线缆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减小分隔壳体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门包括沿所述制冷器具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门和第二门,所述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第一门或第二门面向对方的一侧。由此,双门冰箱场景中,使用同一个所述分隔壳体即可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侧插式地安装于双门冰箱的左门或者右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的,所述门包括贴合于所述分隔壳体的表面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与所述分隔壳体共同限定形成所述容纳空间,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直接抵持于所述前面板。由此,用户可以隔着前面板观看、操作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以了解、控制制冷器具运行。
可选的,所述前面板至少在对应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区域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由此,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能够透过前面板而对用户可见,以供用户交互操作。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推送器,用于将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顶起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以确保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与前面板紧密接触。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引导机构,所述推送器在所述引导机构的引导下自所述入口插入所述容纳空间。引导机构适于确保推送器及固定其上的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能够顺畅地插入容纳空间并在分隔壳体内安装到位。
可选的,所述推送器开设有供所述线缆通过的通孔,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或者第二线缆路径延伸的所述线缆穿过所述通孔而使所述连接器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
可选的,所述推送器包括面向所述第一线缆路径的第三线缆卡持部,以及面向所述第二线缆路径的第四线缆卡持部。沿着第一线缆路径延伸的线缆被第三线缆卡持部固定,沿着第二线缆路径延伸的线缆被第四线缆卡持部固定,避免线缆在分隔壳体内发生非预期运动而影响到其它器件工作。
可选的,所述推送器包括支撑突起,支撑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背面以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紧密抵持于前面板。可选的,所述支撑突起采用弹性结构制成。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盖板,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门的一侧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入口。盖板可以起到封闭容纳空间的作用,使得冰箱使用期间分隔壳体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不暴露在外。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密封机构,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分隔壳体之间,以在所述盖板关闭所述入口时密封所述入口。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门的装配方法,包括:根据入口在门上的设置位置选择第一线缆路径或者第二线缆路径作为线缆的延伸路径;将线缆从进线口引出并沿着选定的延伸路径延伸;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自入口插入容纳空间内;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和连接器;封闭容纳空间。由此,通过在分隔壳体中预留多条沿不同方向延伸的线缆路径,使得无论入口开设于门的哪一侧均能找到合适的线缆路径供线缆延伸。从而以复用同一分隔壳体的方式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快速安装到位,且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在门上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制冷器具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制冷器具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制冷器具的门的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爆炸图;
图5和图6是图4所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第一种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7和图8是图4所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第二种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9是图4中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4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示意图;
图11是图4中推送器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和图2所示制冷器具的门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传感器单元在分隔壳体内的收纳示意图;
图14是图4所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中第一容纳腔的示意图;
附图中:
1-制冷器具;11-门;110-隔热空间;111-第一门;112-第二门;114-前面板;115-后壁;116-边框;12-分隔壳体;12a-第一侧壁;12b-第二侧壁;12c-第三侧壁;12d-第四侧壁;12e-底壁;121-容纳空间;121a-第一容纳腔;121b-第二容纳腔;122-入口;123-进线口;124-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5-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6-第一挡壁;127-第二挡壁;128-凹口;129-分隔壁;13-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a-第一端;13b-第二端;131-连接器接收端;14-线缆;141-第一线束;142-第二线束;15-连接器;151-第一连接器;152-第二连接器;153-适配部;161-第一线缆卡持部;162-第二线缆卡持部;17-弹性臂;17a-第五端;17b-第六端;171-缺口;172-第一导引机构;173-第二导引机构;174-第一导轨;175-第二导轨;18-限位部;p1-第一线缆路径;p2-第二线缆路径;2-推送器;2a-第三端;2b-第四端;21-通孔;22-第三线缆卡持部;23-第四线缆卡持部;24-引导机构;241-导向槽;242-导向筋;243-凸起;244-卡钩;25-支撑突起;251-抵持部;252-柔性钩;253-第一固定部;3-盖板;31-第二固定部;32-第一耦合部;33-第三固定部;34-第二耦合部;4-密封机构;41-密封槽;42-密封圈;5-传感器单元;51-电路板;51a-第一侧;51b-第二侧;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种制冷器具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种制冷器具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图1和图2所示制冷器具的门的爆炸图。其中,图1以单门冰箱(如左右开门冰箱)为例进行示例性展示,图2以双门冰箱为例进行示例性展示,图1和图2均仅示例性的展示设置有显示和/或输入单元的相关区域的示意图。图3示出的门可以为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门,也可以为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右门,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设置于门的左侧。
具体地,本实施方案所述的制冷器具1可以包括箱体(未图示)和门11,门11位于箱体的前方以打开或关闭箱体内的储藏室。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3,门11可以包括填充有隔热材料的隔热空间110。门11关闭储藏室时,隔热空间110形成的隔热层起到隔绝热量的效果,以确保储藏室具有较优的冷藏/冷冻效果。
门11可以包括前面板114、在门11关闭时朝向箱体的后壁115以及沿着门11的四周设置的边框116。隔热空间110位于前面板114和后壁115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面板114形成隔热空间110的至少一部分前边界而使得隔热材料和前面板114的后侧接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前面板114的后侧还可以设有另一层门板。
前面板114可以是玻璃板或者陶瓷板。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3,门11可以包括分隔壳体12。分隔壳体12可以作为独立于边框116制造后再连接于边框116,或者是边框116的一个整体部分。
分隔壳体12的背侧面向隔热空间110而和隔热层结合。分隔壳体12的前侧向后壁115凹陷以限定一与隔热层相分隔的容纳空间121。
例如,分隔壳体12可以包括底壁12e、第一侧壁12a、相对的第二侧壁12b和第三侧壁12c(如图4和图5所示),底壁12e、第一侧壁12a、相对的第二侧壁12b和第三侧壁12c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21。底壁12e、第一侧壁12a、相对的第二侧壁12b和第三侧壁12c背离容纳空间121的面为所述分隔壳体12的背侧。
沿制冷器具1的深度方向,容纳空间121位于前面板114后方。容纳空间121可以朝着前面板114开放。容纳空间121位于分隔壳体12的前侧和前面板114之间。容纳空间121的前开口被前面板114封闭,从而前面板114与分隔壳体12共同界定了容纳空间121,也即,底壁12e、第一侧壁12a、相对的第二侧壁12b和第三侧壁12c以及前面板114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21。
进一步,容纳空间121具有位于门11的一侧的入口122,也即与第一侧壁12a相对的一侧形成入口122。
例如,参考图3,入口122可以位于门11的左侧,相应的,容纳空间121可以位于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门11的左侧或者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第二门112(即右门)的左侧。又例如,入口122可以位于门11的右侧,相应的,容纳空间121可以位于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门11的右侧或者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第一门111(即左门)的右侧。
也即,双门冰箱场景中,门11包括沿制冷器具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门111和第二门112,容纳空间121可以位于第一门111或第二门112面向对方的一侧。由此,双门冰箱场景中,使用同一个分隔壳体12即可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侧插式地安装于双门冰箱的左门或者右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再例如,入口122可以位于门11的上侧/下侧,相应的,容纳空间121可以位于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上侧/下侧或者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任一门的上侧/下侧。其中,左右方向为制冷器具1的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为制冷器具1的高度方向。
进一步,结合图1至图4,制冷器具1还可以包括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从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内。其中,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爆炸图,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包括预装在门11上并与隔热层结合的分隔壳体12,根据分隔壳体12在门1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能够通过图4示出的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门11的某一侧。
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为用户界面模组(User Interface Module,简称UIM),用于展示制冷器具1的设置参数或状态和/或接收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
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紧贴着前面板114的后侧,从而例如接收用户经由触摸前面板114而输入的输入信号。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包括发光件以使光透过前面板114的相应区域。
进一步,结合图3至图8,制冷器具1还可以包括从隔热空间110伸入容纳空间121内的线缆14,以及连接于线缆14并位于容纳空间121内的连接器15。线缆14位于隔热空间110内的部分同样连接有连接器(图未示),并通过连接器耦接设置于箱体的控制模块,连接器15适于耦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由此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与控制模块通过线缆14和连接器15耦接从而获得电力并进行信号传输。线缆14在隔热空间110内的部分可以埋置于隔热层内,线缆14从隔热空间110经由进线口123伸到容纳空间121内。
其中,图5和图6是图4所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第一种固定方式示意图,图7和图8是图4所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固定装置的第二种固定方式示意图。第一种固定方式和第二种固定方式的区别在于,两种固定方式能够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至门11的相对侧。例如,图5和图6示出的第一种固定方式适于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自开设于右侧的入口122插入并固定至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门11的右侧,或者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第一门111的右侧。又例如,图7和图8示出的第二种固定方式适于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自开设于左侧的入口122插入并固定至图1所示单门冰箱的门11的左侧,或者图2所示双门冰箱的第二门112的左侧。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4,分隔壳体12可以具有用以穿过线缆14的进线口123、位于容纳空间121内的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其中,第一线缆路径p1自进线口123朝着第一方向A延伸,第二线缆路径p2自进线口123朝着第二方向B延伸。并且,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具有非零夹角。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4,分隔壳体12可以包括适于引导线缆14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的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以及适于引导线缆14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的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
结合图5至图8,线缆14适于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也就是说,根据分隔壳体12在门1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线缆14可以从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中择一地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由此,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固定于门11的不同侧或不同门的分隔壳体12都可以适用,从而通过改善分隔壳体12兼容性的方式减少门11的组件数量,实现制造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具体而言,自分隔壳体12的进线口123沿多个方向分别设置线缆路径,并在各线缆路径上对应设置线缆引导机构。线缆14沿着多个线缆路径中的任一个延伸时均能在对应线缆引导机构的引导下使连接器15成功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从而分隔壳体12能够以不同方向安装于门11的不同位置或者不同门11,从而提高分隔壳体12的兼容性。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8,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可以是相反的,从而分隔壳体12既能安装在门11的一侧,又能在旋转180°后安装至门11的相对的另一侧。使得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能够按需设置于门11的相对的两侧中的任一侧,或不同门11的相对的侧。
在一个变化例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可以不是完全按180°反向延伸的,如两者之间可以存在不为零的夹角,该夹角的具体数值可以取值自(0°,180°)的范围。例如,当设置有进线口123的壁(本示例中为第一侧壁12a)非平面时,非完全180°反向延伸的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确保自进线口123进入的线缆14仍然有两个不同的延伸方向可选,从而使得分隔壳体12能够兼容地设置于门11的不同侧。
例如,第一方向A可以垂直于第二方向B。相应的,分隔壳体12可以设置于门11的上侧,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自开设于门11的上侧的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以固定于门11的上侧。或者,分隔壳体12可以设置于门11的左侧,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自开设于门11的左侧的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以固定于门11的左侧。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6,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第一侧壁12a之间的第一挡壁126。
具体而言,第一挡壁126可以自底壁12e向前面板114的方向伸出以形成类似于墙的结构。从而在空间上将线缆14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相隔离。
进一步,第一挡壁126的两侧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以提高其结构硬度。
第一挡壁126适于与第一侧壁12a配合形成第一线缆路径p1,并在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自入口122进入容纳空间121时起到止位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图7和图8,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可以包括位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第一侧壁12a之间的第二挡壁127。
具体而言,第二挡壁127可以自底壁12e向前面板114的方向伸出以形成类似于墙的结构。从而在空间上将线缆14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相隔离。
进一步,第二挡壁127的两侧可以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以提高其结构硬度。
第二挡壁127适于与第一侧壁12a配合形成第二线缆路径p2,并在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自入口122进入容纳空间121时起到止位效果。
由此,第一挡壁126与第一侧壁12a之间、第二挡壁127与第一侧壁12a之间分隔出供线缆14走线的空间并起到引导作用,还能够实现隔离线缆14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效果。当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是固定于推送器2,并随着推送器2自入口122插入并安装到位时,第一挡壁126和第二挡壁127能够确保推送器2的运动不受阻碍。线缆14自进线口123伸入分隔壳体12后,沿着第一挡壁126或者第二挡壁127与第一侧壁12a之间的空间延伸,从而不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相干涉地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分隔壳体12内空间布局合理、紧凑,使得分隔壳体12整体尺寸满足小型化设计需求。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8,第一挡壁126可以和第二挡壁127相连。相连的两个挡壁可以形成一体件从而减少门11的组件数量,且一体件易于制造还能提高结构强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结合图4和图9,第一挡壁126和第二挡壁127之间可以具有凹口128,且凹口128和进线口123的开设位置相对。
具体地,第一挡壁126和第二挡壁127的根部可以是相连的。其中,根部是指与底壁12e相连的部分。
进一步,第一挡壁126和第二挡壁127的末端之间可以是断开的,断开处形成凹口128。
由此,凹口128的设计可以便利线缆14插入,不被第一挡壁126或第二挡壁127阻隔。
进一步,对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插口(即连接器接收端131)位于面向第一侧壁12a的情形,线缆14自进线口123伸入分隔壳体12后可以直接从凹口128伸出,使连接器15能够以最短距离连接至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连接器接收端131。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沿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指向前面板114的方向,第一挡壁126的高度和第二挡壁127的高度均可以低于第一侧壁12a的高度,从而分隔壳体12固定于门11时第一挡壁126和前面板114之间以及第二挡壁127和前面板114之间存在间隙。在分隔壳体12固定于门11上并与前面板114共同限定形成的容纳空间121内,可以通过该间隙将线缆14的延伸路径在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之间调整。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6,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可以包括沿着第一侧壁12a设置的第一线缆卡持部161。
例如,第一线缆卡持部16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间隔地设置于第一侧壁12a。
例如,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可以为弹性钩,以勾住线缆14。
由此,线缆14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时被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固定,从而避免线缆14在分隔壳体12内发生非预期运动而影响到其它器件工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图7和图8,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可以包括沿着第一侧壁12a设置的第二线缆卡持部162。
例如,第二线缆卡持部16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间隔地设置于第一侧壁12a。
例如,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可以为弹性钩,以勾住线缆14。
由此,线缆14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时则被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固定,从而避免线缆14在分隔壳体12内发生非预期运动而影响到其它器件工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第一线缆卡持部161的数量,与第二线缆卡持部162的数量可以相同。
或者,第一线缆卡持部161的数量可以不同于第二线缆卡持部162的数量。例如,可以根据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的路径长度确定对应的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的数量,如路径长度越长,需要设置的线缆卡持部的数量越多。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沿第一方向A分别位于进线口123的两侧,从而分隔壳体12安装于门11的任一侧时线缆14均得以有效固定。
具体地,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可以对称地设置于进线口123沿第一方向A的两侧。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到进线口123的距离可以等于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到进线口123的距离。从而两个卡持部沿第一方向A左右对称,分隔壳体12外形美观且模具制造简单。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5至图8,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中的一个处于工作状态时,两者中的另一个处于闲置状态。
也即,线缆14可以根据分隔壳体12在门11上的具体设置位置从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中择一的进行延伸,并被所选的线缆路径上的卡持部固定住。例如,分隔壳体121设置于1门的一侧时线缆14被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固定,分隔壳体12设置于门11的另一侧或另一门11时线缆14被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固定。由此,分隔壳体12可以不受线缆14走向约束地安装于门11的不同位置或不同门11。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沿第一方向A相对的两端记作第一端13a和第二端13b,进线口123到第一端13a的距离和到第二端13b的距离之差可以小于预设容忍范围。
也就是说,进线口123到13a的距离和到第二端13b的距离基本相等,从而分隔壳体12安装于门11的任一侧或任一门11时避免线缆14过短而无法使连接器15连接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还能避免线缆14过长而散乱在容纳空间121内影响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等部件放置。
例如,进线口123到第一端13a的距离可以等于进线口123到第二端13b的距离,也即进线口123开设于第一侧壁12a沿第一方向A的中点处。从而分隔壳体12安装于门11的任一侧或任一门11时线缆14均能以相等距离地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参考图4和图10,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具有供连接器15插入的连接器接收端131。例如,连接器接收端131可以位于第一端13a,所述第一端13a可以为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安装于门11后沿制冷器具1的高度方向靠上的一端。
进一步,线缆14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面向的分隔壳体12的壁,与线缆14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面向的分隔壳体12的壁相对。
例如,线缆14如图6所示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面向第二侧壁12b。线缆14如图8所示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则面向第三侧壁12c。
由此,分隔壳体12安装在门11的一侧,或者旋转180°安装至门11的相对的另一侧或另一门11的相对侧时,连接器15均能与连接器接收端131耦接,从而使得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能够以复用同一分隔壳体12的方式设置于门11的不同位置或不同门11。
在一个变化例中,连接器接收端131可以面向第一侧壁12a设置。在本变化例中,线缆14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在第一侧壁12a上的投影,与线缆14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连接器接收端131在第一侧壁12a上的投影位于进线口123两侧。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分隔壳体12的面向连接器接收端131的壁(如第二侧壁12b或第三侧壁12c)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之间可以具有供线缆14延伸的间隙,使得线缆14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减小分隔壳体12的厚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直接抵持于前面板114。由此,用户可以隔着前面板114观看、操作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以了解、控制制冷器具1运行。
进一步,前面板114至少在对应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区域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由此,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能够透过前面板114而对用户可见,以供用户交互操作。
例如,前面板114可以为玻璃板,且至少在正对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区域为透明玻璃板,其他区域则可以为彩色玻璃板或者在表面贴附有彩色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8,制冷器具1还可以包括推送器2,用于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容纳空间121内,并向远离容纳空间121的方向顶起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以确保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与前面板114紧密接触。
进一步,推送器2和分隔壳体12上可以相适配地设置有引导机构24,推送器在引导机构24的引导下顺畅地自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并在分隔壳体12内安装到位。例如,结合图4和图11,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可以开设有导向槽241,推送器2的底面可以设置有导向筋242,导向筋242和导向槽241相配合以使推送器2可被平稳的推入分隔壳体12。其中,图11示例性的展示推送器2的背面结构,推送器2的背面是指与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相接触的面。
进一步,第二侧壁12b和第三侧壁12c可以相向地设置有凸起243,推送器2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可以相适配的设置有卡钩244。推送器2在引导机构24的引导下进入容纳空间121后,卡钩244与凸起243配合以将推送器2固定在分隔壳体12内。
进一步,推送器2可以开设有供线缆14通过的通孔21,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的线缆14穿过通孔21而使连接器15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例如,将推送器2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分别记作第三端2a和第四端2b,推送器2靠近第三端2a处和靠近第四端2b处分别开设有通孔21。
进一步,推送器2可以包括面向第一线缆路径p1的第三线缆卡持部22,以及面向第二线缆路径p2的第四线缆卡持部23。
例如,参考图6,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推送器2内时第一端13a与第三端2a相对,第二端13b与第四端2b相对。线缆14穿过进线口123后沿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依次被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三线缆卡持部22固定,连接器15穿过设置于第三端2a的通孔21后插入连接器接收端131。
又例如,参考图8,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推送器2内时第一端13a面向第四端2b,第二端13b面向第三端2a。线缆14穿过进线口123后沿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依次被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和第四线缆卡持部23固定,连接器15穿过设置于第四端2b的通孔21后插入连接器接收端131。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4和图11,推送器2可以包括支撑突起25,支撑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背面以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紧密抵持于前面板114。例如,支撑突起25可以是朝着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凸起的圆弧结构,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相适配的设置有朝着推送器2凸起的抵持部251。推送器2进入分隔壳体12后,支撑突起25抵在对应的抵持部251上以向外顶起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使得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前面板114紧密接触。
支撑突起25可以为塑料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在保证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前面板114紧密接触的同时,避免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作用到前面板114的作用力过大而造成损坏。例如,支撑突起25可以采用弹性结构制成。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4和图10,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边沿可以间隔设置有朝着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延伸的柔性钩252,以辅助支撑突起25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顶起以确保与前面板114的紧密接触。
进一步,继续参考图4和图10,第一端13a和/或第二端13b,以及第三端2a和/或第四端2b面向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一侧可以相适配地设置有第一固定部253,以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推送器2。例如,第一固定部253可以为卡扣和浅槽。
进一步,参考图4和图12,制冷器具1还可以包括盖板3,可拆卸的安装于门11的一侧以打开或关闭入口122。盖板3可以起到封闭容纳空间121的作用,使得冰箱使用期间分隔壳体12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不暴露在外。例如,结合图6和图12,分隔壳体12设置于门11的右侧,相应的,入口122也开设于门11的右侧。固定有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推送器2沿图6所示箭头方向自入口122进入容纳空间121内并装配到位后,盖板3沿图12所示箭头方向安装到门11上以封闭入口122。
进一步,制冷器具1还可以包括密封机构4,位于盖板3和分隔壳体12之间,以在盖板3关闭入口122时密封入口122。例如,参考图4,盖板3面向入口1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密封槽41,密封圈42装配在密封槽41上形成密封机构4,并在盖板3固定到分隔壳体12时起到密封入口122的效果。
进一步,盖板3朝向入口12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固定部31,分隔壳体12在靠近入口122处设置有相适配的第一耦合部32。盖板3封闭入口122时,第二固定部31与对应的第一耦合部32配合以使盖板3与分隔壳体12相固定。
进一步,盖板3朝向入口122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三固定部33,推送器2在靠近入口122处设置有相适配的第二耦合部34。盖板3封闭入口122时,第三固定部32与对应的第二耦合部34配合以使盖板3与推送器2相固定。
在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设置于门11的右侧,相应的,分隔壳体12固定在门11的右侧,如图5、图6和图12所示,此时,入口122开设于门11的右侧。
具体地,本应用场景中门11的装配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根据入口122在门11上的设置位置选择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第二线缆路径p2作为线缆14的延伸路径。具体到本应用场景中,由于入口122在门11的右侧,因此选择第一线缆路径p1作为线缆14的延伸路径。
然后,将线缆14从进线口123引出并沿着选定的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如图5所示。从进线口123引出的线缆14用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三线缆卡持部22固定,并穿过第三端2a处的通孔21。
接下来,参考图6,将固定于推送器2的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沿箭头方向自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内。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连接器15。并通过凸起243和卡钩244配合将推送器2与分隔壳体12相固定。
最后,安装有密封机构4的盖板3沿图12中箭头方向固定至入口122处,以封闭容纳空间121。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设置于门11的左侧,相应的,分隔壳体12固定在门11的左侧,如图3、图7和图8所示,此时,入口122开设于门11的左侧。
具体地,本应用场景中门11的装配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根据入口122在门11上的设置位置选择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第二线缆路径p2作为线缆14的延伸路径。具体到本应用场景中,由于入口122在门11的左侧,因此选择第二线缆路径p2作为线缆14的延伸路径。
然后,将线缆14从进线口123引出并沿着选定的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如图7所示。从进线口123引出的线缆14用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和第四线缆卡持部23固定,并穿过第四端2b处的通孔21,如图8所示。
接下来,参考图8,将固定于推送器2的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沿箭头方向自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内。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连接器15。并通过凸起243和卡钩244配合将推送器2与分隔壳体12相固定。
最后,安装有密封机构4的盖板3从门11的左侧推入并固定至入口122处,以封闭容纳空间121。
由此,通过在分隔壳体12中预留多条沿不同方向延伸的线缆路径,使得无论入口122开设于门11的哪一侧均能找到合适的线缆路径供线缆14延伸。从而以复用同一分隔壳体12的方式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快速安装到位,且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在门11上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3至图8和图13,容纳空间121还可以用于容纳传感器单元5,用于检测门11前方预设区域内的用户活动。
传感器单元5可以从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以位于前面板114的后方。其中,图13仅示例性展示分隔壳体12中用于收纳传感器单元5的第一容纳腔121a相关区域的结构。
具体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以及传感器单元5均可以从入口122插入并安装于容纳空间12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5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有人靠近门11前方预设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5可以被设置成适于检测用户的手势。
当检测到门11前方预设区域出现用户活动或特定手势被检测到时,传感器单元5可以发送感应信息,所述感应信息可以用于唤醒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或其他装置。例如,响应于接收到感应信息,控制模块可以确定识别到用户操作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意图,进而点亮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至少一部分以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单元5可以包括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适于产生可穿透前面板114的雷达波来检测制冷器具1前方的生物体的活动。
由此,能够以较为简单的安装方式实现传感器单元5的侧插式固定,传感器单元5可以位于前面板114的后方,传感器单元5在门内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从而将传感器单元5设置于更加利于检测用户相关信息的位置成为可能。
进一步,在实施例中,复用分隔壳体12以同时固定传感器单元5以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从而有可能减少门11的组件数量,简化组装工序,有利于提高制造和管理效率。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传感器单元5可以沿着门11的所述侧并排设置。例如,分隔壳体12设置于门11的左侧时,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传感器单元5沿着左侧上下并排设置。又例如,分隔壳体12设置于门11的右侧时,两者沿着门的右侧上下并排设置。
由此,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传感器单元5这两个单元中之任一从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后,不会阻碍其中之另一的插入。
具体地,传感器单元5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沿制冷器具1的高度方向并排设置于前面板114的后方,并靠近门11的左侧边或右侧边。由此,传感器单元5以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这两个单元和固定于门11的不同侧的分隔壳体12都可以适用,从而通过改善分隔壳体12兼容性的方式减少门11的组件数量。进一步,并排设置的排列方式使得传感器单元5能够更为准确的感应用户在门11前预设区域内的活动,以精确识别用户操作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的意图。
例如,传感器单元5可以紧邻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设置,以提高检测准确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3至图8,为更清楚的阐述分隔壳体12的结构,将容纳空间121沿第一方向(图示A方向)划分成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其中,第一容纳腔121a用于收纳传感器单元5(如图13所示),第二容纳腔121b用于收纳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具体地,盖板3可以同时遮盖或暴露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盖板3可以起到封闭容纳空间121的作用,使得冰箱使用期间分隔壳体12以及设置其内的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以及传感器单元5不暴露在外。进一步,同一个盖板3能够同时封闭和暴露第一容纳腔121a及第二容纳腔121b,使得门11上组件数量得以精简。
进一步,线缆14可以包括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其中,第一线束141连接第一连接器151,第二线束142连接第二连接器152。
例如,结合图5、图6和图13,对于设置于门11的右侧边的分隔壳体12,第一线束141从隔热空间110穿过进线口123以进入容纳空间121,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经过第二容纳腔121b后伸入第一容纳腔121a,以使第一连接器151连接传感器单元5。第二线束142从隔热空间110穿过进线口123,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进入第二容纳腔121b,以使第二连接器152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在本示例中,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均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可以复用地卡持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同时,设置于第二线缆路径p2的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处于闲置状态。
例如,参考图7、图8和图13,对于设置于门11的左侧边的分隔壳体12,第一线束141从隔热空间110穿过进线口123以进入容纳空间121,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经过第二容纳腔121b后伸入第一容纳腔121a,以使第一连接器151连接传感器单元5。第二线束142从隔热空间110穿过进线口123,沿着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进入第二容纳腔121b,以使第二连接器152连接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在本示例中,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分别沿着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均处于工作状态以分别卡持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
由此,通过第一线束141及第一连接器151实现传感器单元5和制冷器具1内控制模块的电气连接,通过第二线束142及第二连接器152实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控制模块的电气连接。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进线口123可以位于第二容纳腔121b,从而根据分隔壳体12位于门11的具体侧,穿过进线口123的第一线束141可以沿着对应的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至第一容纳腔121a。由此,第一线束141和第二线束142这两条线缆14从隔热空间110内经由进线口123伸入到容纳空间121内,线缆14在隔热空间110的部分埋置在隔热层内。
在一个变化例中,进线口123可以位于第一容纳腔121a,以适配第一线束141的长度较短的应用场景。
在另一个变化例中,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可以分别开设有进线口123,以分别供对应的线缆14穿过。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至图14,分隔壳体12可以包括分隔壁129,位于传感器单元5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之间,传感器单元5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分隔壁129。
具体而言,分隔壁129可以起到将容纳空间121物理分隔成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
进一步,分隔壁129面向第二容纳腔121b的一侧形成第二侧壁12b,并设置有用于固定推送器2的凸起243。由此,推送器2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分隔壁129。
进一步,分隔壁129面向第一容纳腔121a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限位槽(如下文所述第一导引机构172),用于引导传感器单元5自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并在传感器单元5插入至安装位置后起到固定作用。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在平行于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的平面上,分隔壁129可以呈U形。U形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分别形成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的侧壁,相应的,传感器单元5抵持于U形的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中之一,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抵持于U形的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中之另一。
由此,当其中一条延伸臂损坏时,不会影响到另一条延伸臂所在容纳腔内部件的安装状态。
进一步,U形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分别用于固定传感器单元5以及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例如,靠近第一容纳腔121a的延伸臂设置有第一导引机构172,靠近第二容纳腔121b的延伸臂设置有凸起243。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U形的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中,靠近第一容纳腔121a的延伸臂可以为弹性臂17。弹性臂17可以起到固定传感器单元5的作用。
进一步,在平行于分隔壳体12的底壁12e的平面上,弹性臂17和分隔壁129的另一延伸臂可以是非平行的。例如,沿着传感器单元5自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的插入方向,弹性臂17到分隔壁129的另一延伸臂的距离可以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沿插入方向,弹性臂17到分隔壳体12的第四侧壁12d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其中,分隔壳体12的第一侧壁12a、第三侧壁12c、底壁12e、第四侧壁12d以及前面板114共同围成容纳空间121,分隔壁129将该容纳空间121分隔成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
进一步,靠近入口122处,弹性臂17到第四侧壁12d的距离可以等于或略大于传感器单元5沿第一方向的宽度。沿着插入方向,弹性臂17到第四侧壁12d的距离逐渐减小至小于传感器单元5沿第一方向的宽度。
组装时,传感器单元5自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且随着插入逐渐将弹性臂17向第二容纳腔121b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抵持至变形。相应的,弹性臂17随着传感器单元5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而变形,并通过弹性形变产生的沿第一方向的反作用力抵紧传感器单元5从而将其牢固地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21a内。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分隔壁129与第一侧壁12a之间可以具有供第一线束141通过的缺口171。由此,分隔壁129和第一侧壁12a之间设置供线缆14通过的缺口171,以便线缆14不受阻碍地从进线口123延伸至连接传感器单元5。
例如,U形的分隔壁129的两条延伸臂中,面向第二容纳腔121b的延伸臂可以与第一侧壁12a相连,并在连接处形成缺口171以供第一线束141通过。弹性臂17沿插入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五端17a和第六端17b,其中靠近第一侧壁12a的第五端17a与第一侧壁12a和底壁12e均不相连,使得第五端17a可以为自由端并在外力抵持下变形。靠近入口122的第六端17b则连接底壁12e以起到定位和固定作用。
进一步,缺口17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线缆卡持部,其中位于第二容纳腔121b的线缆卡持部形成第一线缆卡持部161以固定第二线束142,位于第一容纳腔121a的线缆卡持部用于固定第一线束141。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在传感器单元5安装入容纳空间121(即第一容纳腔121a)时,第一连接器151安装于传感器单元5,并经由位于分隔壳体12的第一导引机构172和传感器单元5一起插入容纳空间121。
具体地,结合图13和图14,第一导引机构172可以设置于弹性臂17。
组装时,传感器单元5先插上第一连接器151形成组件,然后以组件形式自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插入过程中,第一连接器151和弹性臂17相抵并在第一导引机构172的引导下运动。
由此,能够将一侧插有接线端子(即第一连接器151)的传感器单元5从门11的侧面插入容纳空间121。具体而言,利用传感器单元5以及装配其上的第一连接器151的自身结构特点设计导引机构,如第一导引机构172,使得传感器单元5和第一容纳腔121a相固定的侧能够插接第一连接器151。
当传感器单元5处于图13所示安装位置时,第一连接器151和弹性臂17相抵。由此,弹性臂17抵紧第一连接器151以达到固定效果。
进一步,由于沿插入方向弹性臂17到第四侧壁12d的距离逐渐减小至小于传感器单元5的宽度,因而第一连接器151随传感器单元5一起从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时,弹性臂17被第一连接器151抵持并向远离第四侧壁12d的方向变形。变形产生的反作用力朝着第四侧壁12a的方向作用至第一连接器151,从而和第四侧壁12d配合将第一连接器151及传感器单元5牢固地夹在第一容纳腔121a内。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13,传感器单元5可以包括电路板51,电路板51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51a和第二侧51b,其中,第一连接器151耦接于电路板51的第一侧51a。
当传感器单元5处于安装位置时,第一连接器151至少在两个方向上被分隔壳体12限位。例如,两个方向可以为第一方向和从底壁12e指向前面板114的高度方向,通过多方位的限位有效避免电路板51在容纳空间121内晃动。
具体而言,弹性臂17和第四侧壁12d配合以沿第一方向从两侧限位第一连接器151。
进一步,第一导引机构172可以包括设置于弹性臂17并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174,沿底壁12e指向前面板114的高度方向,第一连接器151位于第一导轨174和底壁12e之间以被两者共同限位。
由此,可以牢固地将电路板51及连接其上的第一连接器151固定在第一容纳腔121a内。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继续参考图4,分隔壳体12可以包括与第一导引机构172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引机构173,在传感器单元5安装入容纳空间121(即第一容纳腔121a)时,第二导引机构173用于引导电路板51的第二侧51b插入容纳空间121。
也就是说,本具体实施中,第一容纳腔121a沿第一方向的两个侧壁(即弹性臂17和第四侧壁12d)分别固定第一连接器151的电路板51的边缘(即第二侧51b)。
由此,第一导引机构172用于插第一连接器151,第二导引机构173用于插电路板51的边缘,从而满足将一侧插有接线端子的电路板51从开设于门11的侧边的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内的安装要求。
进一步,第二导引机构173可以包括设置于第四侧壁12d并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175。电路板51的第二侧自入口122伸入第二导轨175,并沿着第二导轨运动至电路板51处于安装位置。
在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传感器单元5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时,电路板51的第二侧51b沿着第二导引机构运动173,同时第一连接器151沿着第一导引机构172运动,直至电路板51运动至安装位置。由此,能够将一侧插有接线端子的电路板51从开设于门11的侧边的入口122插入容纳空间121内,且连接有第一连接器151的电路板51的侧(即第一侧51a)平行于插入方向。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结合图4和图14,第二导轨175到底壁12e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一导轨174到底壁12e的距离。具体而言,第一导轨174用于插入和固定第一连接器151,第二导轨175用于插入和固定电路板51的第二侧51b。由于第一连接器151插接于电路板51的第一侧51a时会有部分高出电路板51,因此第一导轨174在高度上特别设计的较之第二导轨175更高,以便在电路板51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时接收插接于第一侧51a的第一连接器151。
进一步,第二导轨175在靠近入口122处也可以呈喇叭状,以方便电路板51的第二侧51b对准和插入。类似的,第一导轨174在靠近入口122处也可以呈喇叭状。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参考图13,第一侧壁12a可以具有限位部18,传感器单元5面向第一侧壁12a的一端(也可称为传感器单元5的后端)具有适配部153,传感器单元5处于安装位置时限位部18和适配部153相配合,以限制传感器单元5在平行于前面板114的平面内转动。
由于第一连接器151抵持于弹性臂17的接触面积较小,可能使得安装于第一容纳腔121a的传感器单元5在平行于前面板114的平面内转动,因此在第一侧壁12a和传感器单元5的后端相配合的设置限位机构,以起到限制传感器单元5晃动的效果。
例如,限位部18可以包括自第一侧壁12a朝着入口122凸起的突起部,适配部153自传感器单元5的后端朝着第一侧壁12a凸起。传感器单元5处于安装位置时,突起部和适配部153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重叠。由此,能够限制传感器单元5在平行于前面板114的平面内晃动。
进一步,沿第一方向,适配部153可以位于限位部18和第二导引机构173之间。第二导引机构173和传感器单元5是线接触,本身就能够限制传感器单元5的后端向第二导引机构173的方向晃动,在此基础上,通过突起部和适配部153的配合限制传感器单元5的后端向第一导引机构172的方向晃动。
进一步,限位部18和第一连接器151沿着传感器单元5插入容纳空间121的插入方向存在不为零的间距,并且,限位部18和第一连接器151沿着第一方向也存在不为零的间距。由此,能够在不妨碍第一连接器151随传感器单元5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的前提下,起到较优的限制晃动效果。
在一个具体实施中,在平行于前面板114的平面上,限位部18和适配部153均可以呈梯形。传感器单元5处于安装位置时,限位部18和适配部153相抵的区域为线接触。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可以沿着制冷器具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于前面板114后方,且入口122开设于门11的左侧或者后侧。由此,两个单元是横向并列地设置在前面板114后方的,组装时,先将传感器单元5自入口122插入第一容纳腔121a,然后再将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插入第二容纳腔121b,最后用盖板3封闭入口122。反之亦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容纳空间121可以仅容纳传感器单元5,或者仅容纳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也就是说,第一容纳腔121a和第二容纳腔121b可以是相独立的两个容纳空间121,从而使得传感器单元5与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可以相独立地设置于门11的不同侧或者不同门11。
尽管上文已经描述了具体实施方案,但这些实施方案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即使仅相对于特定特征描述单个实施方案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本公开中提供的特征示例意在进行例示,而非限制,除非做出不同表述。在具体实施中,可将一项或者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与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并可通过任何适当的方式而不是仅通过权利要求书中所列举的特定组合来组合来自相应独立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门(11),包括前面板(114)、填充在一隔热空间(110)内的隔热层以及分隔壳体(12),所述分隔壳体(12)的背侧和所述隔热层结合,所述分隔壳体(12)的前侧和所述前面板(114)之间具有容纳空间(121),所述容纳空间(121)具有位于所述门(11)的一侧的入口(122);
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从所述入口(122)插入所述容纳空间(121)内;
从所述隔热空间(110)伸入所述容纳空间(121)内的线缆(14),以及连接于所述线缆(14)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21)内的连接器(15);
其中,所述分隔壳体(12)具有用以穿过所述线缆(14)的进线口(123)、位于所述容纳空间(121)内的第一线缆路径(p1)和第二线缆路径(p2),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自所述进线口(123)朝着第一方向(A)延伸,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自所述进线口(123)朝着第二方向(B)延伸,所述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具有非零夹角;
所述分隔壳体(12)包括适于引导所述线缆(14)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的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以及适于引导所述线缆(14)沿着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的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所述线缆(14)适于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15)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是反向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壳体(12)包括面向所述入口(122)的第一侧壁(12a),所述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所述第一侧壁(12a)之间的第一挡壁(126),所述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和所述第一侧壁(12a)之间的第二挡壁(1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壁(126)和所述第二挡壁(127)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壁(126)和所述第二挡壁(127)之间具有凹口(128),且所述凹口(128)和所述进线口(123)的开设位置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壳体(12)包括面向所述入口(122)的第一侧壁(12a),所述第一线缆引导机构(124)包括沿着所述第一侧壁(12a)设置的第一线缆卡持部(161),所述第二线缆引导机构(125)包括沿着所述第一侧壁(12a)设置的第二线缆卡持部(16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沿所述第一方向(A)分别位于所述进线口(123)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中的一个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线缆卡持部(161)和第二线缆卡持部(162)中的另一个处于闲置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口(123)到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的距离之差小于预设容忍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口(123)到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沿第一方向(A)的两端的距离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壳体(12)包括面向所述入口(122)的第一侧壁(12a),所述进线口(123)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a)。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具有供所述连接器(15)插入的连接器接收端(131),所述线缆(14)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15)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所述连接器接收端(131)面向的所述分隔壳体(12)的壁,与所述线缆(14)沿着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而使所述连接器(15)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时,所述连接器接收端(131)面向的所述分隔壳体(12)的壁相对或沿所述第一方向(A)位于所述进线口(123)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壳体(12)的面向所述连接器接收端(131)的壁和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之间具有供所述线缆(14)延伸的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门(11)包括沿所述制冷器具(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第一门(111)和第二门(112),所述容纳空间(121)位于所述第一门(111)或第二门(112)面向对方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送器(2),用于将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固定于所述容纳空间(121)内,所述推送器(2)开设有供所述线缆(14)通过的通孔(21),沿着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或者第二线缆路径(p2)延伸的所述线缆(14)穿过所述通孔(21)而使所述连接器(15)连接所述显示和/或输入单元(13)。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冷器具(1),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器(2)包括面向所述第一线缆路径(p1)的第三线缆卡持部(22),以及面向所述第二线缆路径(p2)的第四线缆卡持部(23)。
CN202110864229.XA 2021-07-29 2021-07-29 制冷器具 Pending CN1156825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4229.XA CN115682507A (zh) 2021-07-29 2021-07-29 制冷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4229.XA CN115682507A (zh) 2021-07-29 2021-07-29 制冷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82507A true CN115682507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8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4229.XA Pending CN115682507A (zh) 2021-07-29 2021-07-29 制冷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8250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18089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8241412B (zh) 服务器机架
EP3018437B1 (en) Refrigerator
US20230048164A1 (en) Electrical appliance having electric devices in a distributed arrangement
JPWO2009148027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893200A (zh) 电子卡连接器
JP5953431B2 (ja) ブレードサーバ・スライドイン・モジュール用の装置
US9819123B2 (e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having wings displaceably mounted in surrounding portions of a support to facilitate alignment with a mating housing
JP3996559B2 (ja) 電子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0559323C (zh) 电子设备及固定部件
US20040170007A1 (en) Expansion card retention apparatus
CN115682507A (zh) 制冷器具
CN101888046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1178181Y (zh) 电连接器
CN115682508A (zh) 制冷器具
US7525810B2 (en) Connector fixing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14079721B (zh) 具有摄像头和连接到摄像头的加固部件的家用器具及方法
JP3151720U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CN215601585U (zh) 电控盒及电器设备
US20240060714A1 (en) Method for installing a camera on an interior-compartment wall of a domestic appliance, and domestic appliance
CN102868059B (zh) 可插拔组件
CN113196578B (zh) 用于沿数个空间方向进行接触的插式连接器部件
WO2002039240A1 (fr) Unite de memoire externe, dotee d'une installation de traitement de l'information
CN220043570U (zh) 网关装置
CN101807759B (zh) 电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