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75103A - 一种涡流缓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涡流缓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75103A
CN115675103A CN202310010751.0A CN202310010751A CN115675103A CN 115675103 A CN115675103 A CN 115675103A CN 202310010751 A CN202310010751 A CN 202310010751A CN 115675103 A CN115675103 A CN 115675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manent magnet
air gap
stator
assembly
ax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107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75103B (zh
Inventor
华钟
王大志
孔德善
王思瀚
李汶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Priority to CN2023100107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751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75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51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751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751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涡流缓速器,涡流缓速器包括了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包括了驱动件、旋转轴、直齿内齿轮、摇杆、正齿轮、摇臂和推动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驱动件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摇杆运动,摇杆进一步带动正齿轮转动,正齿轮通过摇杆偏心设置在直齿内齿轮上,正齿轮再通过摇臂连接于推动杆,即可将正齿轮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推动杆的直线运动,进而即可调节转子组件在定子组件内的位置,调节轴向方向上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之间的轴向气隙的大小,实现轴向气隙的动态调节,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对轴向气隙的调节,进而可以实现对制动力矩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缓速器的制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涡流缓速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流缓速器。
背景技术
对于经常需要在山区行驶的大型汽车来说,在下坡路上长时间行驶或对汽车进行多次刹车会导致汽车传统的刹车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负担和挑战,进而常常会导致刹车系统失灵等现象的发生。缓速器作为刹车系统的辅助设备,对分担制动系统负荷,减少事故发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永磁涡流缓速器主要通过导体在永磁体磁场的作用下切割磁感线,导体相对于永磁体进行相对运动,在导体侧产生感应涡流,感应涡流实时变化产生感应磁场,感应磁场与原磁场叠加,感应涡流在叠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力矩,从而实现力矩的非接触式传动,与传统接触式刹车系统相比,极大地降低了刹车系统的磨损,有效的提高刹车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传统的液力缓速器往往存在结构复杂、制动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永磁涡流缓速器采用非接触式传递转矩,提高了使用寿命,但是传统的永磁涡流缓速器常常采用单一的盘式结构或者筒式结构对力矩进行传递,传递效率较低,且气隙固定,无法对制动力矩实现动态的调节和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涡流缓速器,包括: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导体套和导体环,所述导体环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布置,所述导体套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布置;
转子组件,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内;
气隙轴向调节组件,所述气隙轴向调节组件包括:驱动件、旋转轴、直齿内齿轮、摇杆、正齿轮、摇臂和推动杆,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直齿内齿轮连接于所述摇杆,所述正齿轮连接于所述摇杆,所述正齿轮啮合于所述直齿内齿轮,所述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正齿轮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连接于所述转子组件,在所述驱动件开启的情况下,所述推动杆用于带动所述转子组件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隙轴向调节组件还包括:
气隙调节支撑板,所述直齿内齿轮连接于所述气隙调节支撑板,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气隙调节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摇杆;
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内形成有调节槽,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调节槽;
其中,所述正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直齿内齿轮的内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子组件包括:
定子轴,所述定子轴用于连接于车体;
盘式背铁支撑板,所述定子轴连接于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
筒式背铁固定套,连接于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
所述导体环设置在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导体套设置在所述筒式背铁固定套的内表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涡流缓速器还包括:
介质注入装置,所述定子轴为空心轴,所述定子轴贯通至所述转子组件,所述介质注入装置连接于所述定子轴。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子组件包括:
转子轴,所述转子轴用于连接于车辆的传动轴;
永磁体支撑盘,所述转子轴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
轴向永磁体,所述轴向永磁体镶嵌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盘上,所述轴向永磁体沿永磁体支撑盘的轴向均匀分布;
径向永磁体,所述径向永磁体镶嵌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盘上,位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的边缘;
其中,所述推动杆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环的内径与永磁体支撑盘的直径的比值为35%至45%;
所述导体环的外径与永磁体支撑盘的直径的比值为85%至90%。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径向永磁体与所述导体套之间存在径向气隙,径向气隙的宽度为2mm至4m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杆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多点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并与所述转子轴避让。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涡流缓速器还包括:
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套设在所述定子组件上。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组件包括:
第一盘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内形成有第一冷却流道;
第二筒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二筒式冷却装置内形成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筒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
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开设在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上;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均包括矩形回转冷却流道。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流缓速器包括了定子组件、转子组件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包括了驱动件、旋转轴、直齿内齿轮、摇杆、正齿轮、摇臂和推动杆,在使用过程中,定子组件与转子组件产生相对的运动,进而即可在定子组件的导体侧产生感应涡流,感应涡流实时变化产生感应磁场,感应磁场与原磁场叠加,感应涡流在叠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力矩,从而实现力矩的非接触式传动,能够极大地降低了刹车系统的磨损,有效的提高刹车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地,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驱动件带动旋转轴转动,旋转轴带动摇杆运动,摇杆进一步带动正齿轮转动,正齿轮通过摇杆偏心设置在直齿内齿轮上,正齿轮再通过摇臂连接于推动杆,即可将正齿轮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推动杆的直线运动,进而即可调节转子组件在定子组件内的位置,调节轴向方向上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之间的轴向气隙的大小,实现轴向气隙的动态调节,可以理解的是,随着正齿轮的转动,当正齿轮向靠近于定子组件的方向与直齿内齿轮进行啮合时,推动杆将带动转子组件向靠近于定子组件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轴向气隙变小,相反当正齿轮向远离于定子组件的方向与直齿内齿轮进行啮合时,推动杆将带动转子组件向远离于定子组件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轴向气隙变大,基于此本申请实现了对轴向气隙的调节,进而可以实现对制动力矩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缓速器的制动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定子组件与转子组件分离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隐去定子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气隙轴向调节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气隙轴向调节组件隐去部分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定子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转子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涡流缓速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定子组件、120转子组件、130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40液冷组件;
111导体套、112导体环、113定子轴、114盘式背铁支撑板、115筒式背铁固定套;
121转子轴、122永磁体支撑盘、123轴向永磁体、124径向永磁体;
132旋转轴、133直齿内齿轮、134摇杆、135正齿轮、136摇臂、137推动杆、138气隙调节支撑板、139调节块;
141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2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3进液口、144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涡流缓速器,包括:定子组件110,定子组件110包括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导体环112沿着定子组件110的径向方向布置,导体套111沿着定子组件110的轴向方向布置;转子组件120,设置在定子组件110内;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包括:驱动件、旋转轴132、直齿内齿轮133、摇杆134、正齿轮135、摇臂136和推动杆137,驱动件连接于旋转轴132,旋转轴132穿过直齿内齿轮133连接于摇杆134,正齿轮135连接于摇杆134,正齿轮135啮合于直齿内齿轮133,摇臂136的一端铰接于正齿轮135,另一端连接于推动杆137,推动杆137连接于转子组件120,在驱动件开启的情况下,推动杆137用于带动转子组件120沿着定子组件110的轴向方向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流缓速器包括了定子组件110、转子组件120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包括了驱动件、旋转轴132、直齿内齿轮133、摇杆134、正齿轮135、摇臂136和推动杆137,在使用过程中,定子组件110与转子组件120产生相对的运动,进而即可在定子组件110的导体侧产生感应涡流,感应涡流实时变化产生感应磁场,感应磁场与原磁场叠加,感应涡流在叠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力矩,从而实现力矩的非接触式传动,能够极大地降低了刹车系统的磨损,有效的提高刹车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地,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驱动件带动旋转轴132转动,旋转轴132带动摇杆134运动,摇杆134进一步带动正齿轮135转动,正齿轮135通过摇杆134偏心设置在直齿内齿轮133上,正齿轮135再通过摇臂136连接于推动杆137,即可将正齿轮135的转动运动转换为推动杆137的直线运动,进而即可调节转子组件120在定子组件110内的位置,调节轴向方向上导体环112与轴向永磁体123之间的轴向距离,实现轴向气隙的动态调节,可以理解的是,随着正齿轮135的转动,当正齿轮135向靠近于定子组件110的方向与直齿内齿轮133进行啮合时,推动杆137将带动转子组件120向靠近于定子组件110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轴向气隙变小,相反当正齿轮135向远离于定子组件110的方向与直齿内齿轮133进行啮合时,推动杆137将带动转子组件120向远离于定子组件110的方向移动,这种情况下轴向气隙变大,基于此本申请实现了对轴向气隙的调节,进而可以实现对制动力矩的调节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缓速器的制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的正齿轮135通过摇臂136与推动杆137进行连接,能够使正齿轮135与推动杆137之间的传动更加可靠、稳定。
在一些示例中,驱动件可以为电机。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组件110包括了分别沿着轴向和径向布置的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基于此,在转子组件120与定子组件110产生相对的位移时,能够实现在轴向和径向同时切割磁感线,实现了等体积下大幅度提高制动力矩的作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还包括:气隙调节支撑板138,直齿内齿轮133连接于气隙调节支撑板138,旋转轴132穿过气隙调节支撑板138连接于摇杆134;调节块139,调节块139内形成有调节槽,推动杆137穿过调节槽;其中,正齿轮135的直径小于直齿内齿轮133的内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还可以包括气隙调节支撑板138和调节块139,通过气隙调节支撑板138的设置,便于旋转轴132穿过气隙调节支撑板138连接于摇杆134上,便于旋转轴132的稳定安装;通过调节块139的设置,一方面,为推动杆137的移动提供了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调节块139可以与车辆的其他结构进行固定连接,起到了固定和限位涡流缓速器的作用。
如图6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定子组件110包括:定子轴113,定子轴113用于连接于车体;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定子轴113连接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筒式背铁固定套115,连接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导体套111设置在筒式背铁固定套115的内表面,导体环112设置在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的内表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定子组件110的结构组成,定子组件110可以包括定子轴113、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和筒式背铁固定套115,通过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和筒式背铁固定套115分别为导体环112和导体套111提供了安装位置,同时通过筒式背铁固定套115的设置可以形成容纳空间便于对转子组件120进行容纳,便于实现导体套111沿着轴向方向布置,导体环112沿着径向方向布置,在定子组件110与转子组件120产生相对的位移时,能够实现在轴向和径向同时切割磁感线,实现了等体积下大幅度提高制动力矩的作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涡流缓速器还包括:介质注入装置,定子轴113为空心轴,定子轴113贯通至转子组件120,介质注入装置连接于定子轴113。
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定子轴113的样式,定子轴113为空心筒状结构,定子轴113空心部分与转子组件120贯通,在装置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介质注入装置在定子轴113筒状结构内部注入介质,介质可以对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进行降温,提高涡流缓速器作业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介质注入装置可以为空压机,而注入的介质可以为空气。
如图7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转子组件120包括:转子轴121,转子轴121用于连接于车辆的传动轴;永磁体支撑盘122,转子轴121连接于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永磁体123,轴向永磁体123镶嵌在永磁体支撑盘122上,轴向永磁体123沿永磁体支撑盘122的轴向均匀分布;径向永磁体124,径向永磁体124镶嵌在永磁体支撑盘122上,位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边缘;其中,推动杆137连接于永磁体支撑盘122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转子组件120的结构组成,转子组件120可以包括转子轴121、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永磁体123和径向永磁体124,转子轴121连接于车辆的传动轴,即可带动转子轴121转动,转子轴121即可带动永磁体支撑盘122转动,进而即可带动轴向永磁体123和径向永磁体124相对于定子组件110发生相对运动,实现在轴向和径向同时切割磁感线,实现了等体积下大幅度提高制动力矩的作用。
在该技术方案中,推动杆137连接于永磁体支撑盘122,通过推动杆137的移动即可带动永磁体支撑盘122的移动,进而即可带动轴向永磁体123和径向永磁体124移动,即可实现轴向气隙的调节,便于对涡流缓速器的制动力进行调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导体环112的内径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直径的比值为35%至45%;导体环112的外径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直径的比值为85%至90%。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导体环112的样式,导体环112的内径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直径的比值为35%至45%;导体环112的外径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直径的比值为85%至90%,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利用轴向永磁体123的轴向磁通,提高涡流缓速器的制动能力。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径向永磁体124与导体套111之间存在径向气隙,径向气隙的宽度为2mm至4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径向永磁体124与导体套111之间的位置关系,径向气隙的宽度为2mm至4mm,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利用径向永磁体124的径向磁通,提高涡流缓速器的制动能力。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推动杆137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通过多点连接于永磁体支撑盘122,并与转子轴121避让。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推动杆137的端部上可以形成有连接部,通过连接部与永磁体支撑盘122进行多点固定,使得推动杆137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连接更加可靠,进一步地,连接部与转子轴121进行避让,便于转子轴121的安装,同时便于转子轴121与车辆的传动轴进行连接。
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涡流缓速器还包括:液冷组件140,液冷组件140套设在定子组件110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涡流缓速器还可以包括液冷组件140,将液冷组件140套设在定子组件110之上,能够为定子组件110的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进行冷却,确保涡流缓速器的正常工作。
如图8所示,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液冷组件140包括: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内形成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所述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内形成有第二冷却流道,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连接于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第二冷却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进液口143和出液口144,进液口143和出液口144开设在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上;其中,第一冷却流道和第二冷却流道均包括矩形回转冷却流道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提供了液冷组件140,液冷组件140包括了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进液口143和出液口144,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进液口143注入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流经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分别为定子组件110的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进行冷却,而后冷却介质再通过出液口144流出液冷组件140,实现了冷却介质的循环,如此设置即可为定子组件110的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进行冷却降温,确保了涡流缓速器的安全工作。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涡流缓速器,包括:定子组件110、转子组件120和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该定子组件110包括定子轴113、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筒式背铁固定套115,定子轴113一端与车体固定,另一端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内表面设有导体环112,筒式背铁固定套115内表面固定连接导体套111,外表面固定连接液冷组件140;转子组件120包括转子轴121、永磁体支撑盘122,转子轴121一端与汽车传动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永磁体支撑盘122连接,永磁体支撑盘122位于定子组件110内部,且镶嵌永磁体,分别与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相对设置,定子组件110与转子组件120同轴放置,永磁体支撑盘122和导体套111、导体环112均设置有气隙;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一端连接在转子组件120的永磁体支撑盘122上,另一端与驱动件连接,驱动件可以为电机,使得当装置运行时达到轴向距离固定的目的,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可以带动永磁体在轴向上进行移动,通过控制电机进而实现制动力矩的控制。该涡流缓速器通过轴向和径向同时切割磁感线,实现了等体积下大幅度提高制动力矩的作用,并通过轴向气隙调节装置对制动力矩实现了动态的控制。
定子组件110包括定子轴113、液冷组件140、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筒式背铁固定套115、导体套111、导体环112;所述定子轴113一端与车体固定,另一端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导体套1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筒式背铁固定套115的内壁上,导体套111的轴向长度等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轴向长度;导体环11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盘式背铁支撑板114上,导体环112与永磁体支撑盘122同轴放置,导体环112的内径为永磁体支撑盘122的35%至45%,导体环112的外径为永磁体支撑盘122的85%至90%,小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的外径。液冷组件140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和筒式背铁固定套115的外表面上。液冷组件140设置有第一盘式冷却装置141、第二筒式冷却装置142、进液口143、出液口144。
转子组件120包括转子轴121、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永磁体123、径向永磁体124;所述转子轴121的一端与汽车传动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永磁体支撑盘122固定连接;轴向永磁体123沿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均匀分布,且镶嵌于永磁体支撑盘122中,轴向永磁体123的沿轴向的长度等于永磁体支撑盘122沿轴向的长度;径向永磁体124位于永磁体支撑盘122的边缘,且沿着永磁体支撑盘122的周向均匀镶嵌于永磁体支撑盘122中,径向永磁体124沿着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的长度与永磁体支撑盘122沿着轴向的长度相等。
所述的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包括电机、旋转轴132、摇杆134、气隙调节支撑板138、直齿内齿轮133、正齿轮135、摇臂136、推动杆137、调节块139;电机驱动旋转轴132旋转,摇杆134和旋转轴132固定连接,摇杆134和旋转轴132进行同步旋转,气隙调节支撑板138套设在旋转轴132上,直齿内齿轮133和气隙调节支撑板138固定连接,直齿内齿轮133和正齿轮135啮合传动,正齿轮135套设在摇杆134上的柱体轴上,摇杆带动正齿轮135沿着直齿轮内齿轮内部齿进行旋转,正齿轮135带动摇臂136进行旋转运动,摇臂136上的摇柄在推动杆137的径向槽中进行往复直线移动,推动杆137使正齿轮135沿着直齿内齿轮13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推动杆137的轴向直线往复移动,摇臂136上的摇柄带动推动杆137在调节块139中进行轴向直线运动,推动杆137与永磁体支撑盘122固定连接,从而带动永磁体支撑盘122轴向运动,实现轴向气隙的动态调节。
具体实施时,轴向永磁体123与盘式背铁支撑板114之间存在轴向气隙,该气隙可通过推动杆137进行动态调节控制,使气隙在1mm-15mm之间进行调节,初始轴向气隙为3mm,径向永磁体124与导体套111之间存在径向气隙,该气隙沿径向不可调,为2mm-4mm。
具体实施时,推动杆137穿入调节块139中,调节块139起着固定作用,且推动杆137可以在调节块139中来回进行轴向移动,推动杆137与永磁体支撑盘122固定连接,当推动杆137进行轴向运动时,可以带动永磁体支撑盘122进行同步轴向运动,进而调节导体环112和轴向永磁体123之间的轴向距离,进而实现导体和永磁体之间的轴向气隙动态调节。
具体实施时,定子轴113为空心筒状结构,定子轴113空心部分与转子组件120内部贯通,在装置运行过程中,可以在定子轴113筒状结构内部注入空气,通过风冷的方式对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进行降温,同时结合液冷组件140的矩形回转冷却流道对导体表面进一步降温冷却,形成混合冷却系统。
具体实施时,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和导体环112的接触面与定子轴113垂直设置,筒式背铁固定套115和导体套111的接触面的轴线与转子轴121的轴线重合设置。
具体实施时,所述的定子轴113、转子轴121、液冷组件140、盘式背铁支撑板114、筒式背铁固定套115都为钢材质,所述永磁体磁块为钕铁硼材料。
具体实施时,安装有多个永磁体的永磁体支撑盘122位于导体套111的内部,且同轴设置,在制动过程中,永磁体随着转子轴121转动,导体套111和导体环112在永磁体磁场和感应磁场的叠加场中形成感应涡流,感应涡流在叠加场的作用下产生力矩,从而达到对大型车辆的制动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涡流缓速器的具体安装方式为,首先将定子轴113通过焊接与车体固定,再将盘式背铁支撑板114和筒式背铁固定套11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液冷组件140内壁上,导体套11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筒式背铁固定套115上,导体环112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盘式背铁支撑板114上,永磁体支撑盘122固定连接在转子轴121上,随着转子轴121同步旋转,将永磁体镶嵌在永磁体支撑盘122中,多个永磁体呈N-S交替排列。液冷组件140中的进液口143和出液口144通过软管和循环水箱连接。气隙轴向调节组件130位于转子轴121的外部,直齿内齿轮133和正齿轮135通过齿槽啮合方式连接。
调节电机不运行时,旋转轴132不旋转,正齿轮135不旋转,推动杆137静止固定,转子轴121带动永磁体支撑盘122同步旋转,气隙固定不变;调节电机运行时,调节电机带动旋转轴132旋转,正齿轮135同步旋转,带动推动杆137产生轴向位移,实现气隙大小的动态调节。
上述实施例中,只是以制动端定子连接车体,传动端转子连接转子轴121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未列出其他配套设备:调节电机、循环水箱、连接软管、零部件连接用的螺钉和轴承等。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导体套和导体环,所述导体环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径向方向布置,所述导体套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布置;
转子组件,设置在所述定子组件内;
气隙轴向调节组件,所述气隙轴向调节组件包括:驱动件、旋转轴、直齿内齿轮、摇杆、正齿轮、摇臂和推动杆,所述驱动件连接于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直齿内齿轮连接于所述摇杆,所述正齿轮连接于所述摇杆,所述正齿轮啮合于所述直齿内齿轮,所述摇臂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正齿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连接于所述转子组件,在所述驱动件开启的情况下,所述推动杆用于带动所述转子组件沿着所述定子组件的轴向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隙轴向调节组件还包括:
气隙调节支撑板,所述直齿内齿轮连接于所述气隙调节支撑板,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气隙调节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摇杆;
调节块,所述调节块内形成有调节槽,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调节槽;
其中,所述正齿轮的直径小于所述直齿内齿轮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包括:
定子轴,所述定子轴用于连接于车体;
盘式背铁支撑板,所述定子轴连接于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
筒式背铁固定套,连接于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
所述导体环设置在所述盘式背铁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导体套设置在所述筒式背铁固定套的内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介质注入装置,所述定子轴为空心轴,所述定子轴贯通至所述转子组件,所述介质注入装置连接于所述定子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
转子轴,所述转子轴用于连接于车辆的传动轴;
永磁体支撑盘,所述转子轴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
轴向永磁体,所述轴向永磁体镶嵌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盘上,所述轴向永磁体沿永磁体支撑盘的轴向均匀分布;
径向永磁体,所述径向永磁体镶嵌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盘上,位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的边缘;
其中,所述推动杆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环的内径与永磁体支撑盘的直径的比值为35%至45%;
所述导体环的外径与永磁体支撑盘的直径的比值为85%至9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径向永磁体与所述导体套之间存在径向气隙,径向气隙的宽度为2mm至4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动杆的端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多点连接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盘,并与所述转子轴避让。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套设在所述定子组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流缓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包括:
第一盘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内形成有第一冷却流道;
第二筒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二筒式冷却装置内形成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二筒式冷却装置,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
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开设在所述第一盘式冷却装置上;
其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均包括矩形回转冷却流道。
CN202310010751.0A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涡流缓速器 Active CN1156751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0751.0A CN115675103B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涡流缓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0751.0A CN115675103B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涡流缓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5103A true CN115675103A (zh) 2023-02-03
CN115675103B CN115675103B (zh) 2023-03-17

Family

ID=85057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0751.0A Active CN115675103B (zh) 2023-01-05 2023-01-05 一种涡流缓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7510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7353A (en) * 1993-12-15 1995-08-01 Wu; Hong-Chi Magnetic adjustable braking device
US5711404A (en) * 1997-02-05 1998-01-27 Lee; Ying-Che Magnetic adjustable loading device with eddy current
CN104037984A (zh) * 2013-03-04 2014-09-10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轴向端部冷却的液体冷却的旋转电机
CN104691342A (zh) * 2015-03-10 2015-06-10 山东交通学院 一种挂车/半挂车用轮边缓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30314A (zh) * 2016-08-26 2016-11-16 南京迪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智能调速型磁力耦合器
CN110504816A (zh) * 2019-07-15 2019-11-26 江苏大学 一种单极磁体旋转式可调速笼型磁力耦合器
CN212726821U (zh) * 2020-06-16 2021-03-16 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涡流永磁装置
CN114123714A (zh) * 2021-12-06 2022-03-01 东北大学 一种混合冷却气隙轴向可调球形永磁涡流缓速器
CN114825856A (zh) * 2022-04-26 2022-07-29 江苏大学 一种多组多盘式多气隙联动调节型磁力耦合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37353A (en) * 1993-12-15 1995-08-01 Wu; Hong-Chi Magnetic adjustable braking device
US5711404A (en) * 1997-02-05 1998-01-27 Lee; Ying-Che Magnetic adjustable loading device with eddy current
CN104037984A (zh) * 2013-03-04 2014-09-10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轴向端部冷却的液体冷却的旋转电机
CN104691342A (zh) * 2015-03-10 2015-06-10 山东交通学院 一种挂车/半挂车用轮边缓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30314A (zh) * 2016-08-26 2016-11-16 南京迪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智能调速型磁力耦合器
CN110504816A (zh) * 2019-07-15 2019-11-26 江苏大学 一种单极磁体旋转式可调速笼型磁力耦合器
CN212726821U (zh) * 2020-06-16 2021-03-16 国电龙源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盘式涡流永磁装置
CN114123714A (zh) * 2021-12-06 2022-03-01 东北大学 一种混合冷却气隙轴向可调球形永磁涡流缓速器
CN114825856A (zh) * 2022-04-26 2022-07-29 江苏大学 一种多组多盘式多气隙联动调节型磁力耦合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AZHI WANG等: "Multi-objective optimal design of permanent magnet eddy current retarder based on NSGA-II algorithm" *
H.Y. ZHANG等: "Design and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rge-scale eddy current damper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for vibration control" *
刘凯: "轴向移动式汽车永磁无级缓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
姜盼: "套筒式永磁涡流调速器结构与性能的优化设计理论研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75103B (zh) 2023-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95121068A (ru) Приводной блок
CN106712417A (zh) 一种车用盘式永磁涡流缓速器
CN101719716A (zh) 永久磁铁滑动式永磁液冷缓速器
CN101783575B (zh) 车用永磁液冷缓速器
CN108895096B (zh) 一种永磁双盘制动器及其制动方法
CN101635501A (zh) 变速箱前置式液冷永磁缓速器
CN115675103B (zh) 一种涡流缓速器
CN101359865B (zh) 一种可分级式液冷永磁缓速器
CN105914975B (zh) 一种双转子励磁组合缓速器
CN201234202Y (zh) 变速箱前置式液冷永磁缓速器
CN2840491Y (zh) 电动车轮毂电机差速驱动装置
CN208128117U (zh) 一种直推式车用液冷盘式永磁涡流柔性缓速器
CN212469990U (zh) 移动式钢轨剪断机
CN104578685A (zh) 一种轮毂式电磁液冷缓速器
CN114123714A (zh) 一种混合冷却气隙轴向可调球形永磁涡流缓速器
CN209344984U (zh) 一种单驱双动盘式永磁调速器
CN217396260U (zh) 一种用于车辆上的缓速器
CN211046673U (zh) 一种减速电机的散热系统
CN107202084A (zh) 一种具有高磁场利用率的盘式磁流变液刹车装置
CN1665108A (zh) 一种分级控制永磁式缓速器
CN113890305B (zh) 一种液冷气隙径向可调球形永磁涡流缓速器
CN203522496U (zh) 一种轮毂式电磁液冷缓速器
CN109455074A (zh) 一种集成式电驱动系统
JP3700567B2 (ja) 渦電流式減速装置のon−off切換装置
CN216131295U (zh) 一种用于液力缓速器的输出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