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6112B -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6112B
CN115666112B CN202211654933.3A CN202211654933A CN115666112B CN 115666112 B CN115666112 B CN 115666112B CN 202211654933 A CN202211654933 A CN 202211654933A CN 115666112 B CN115666112 B CN 115666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low
cooling
immersion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549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66112A (zh
Inventor
朱欢来
吴安
刘广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549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61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6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6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66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6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所述系统应用于浸没换热腔体,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两侧的分液器和汇液器;所述分液器、所述汇液器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上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上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上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上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上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上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通过将分液器和汇液器设置于浸没换热腔体的两侧,从而无需加压装置即可将冷却液送入浸没换热腔体内形成液冷流道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的散热。

Description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背景技术
主流液冷散热方式主要包括冷板液冷散热和浸没液冷散热,浸没液冷散热是将服务器直接浸没在绝缘的冷却液中,依靠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带走服务器运行产生的热量,相对于冷板式液冷散热,噪音更低,更加节能。
目前常用的浸没液冷机柜为长*宽*高约2600*1000*1300mm的浸没换热腔体,液体从长度方向一侧底部流入,流经立式垂直并联布置的液冷服务器带走热量后,从长度方向另外一侧的顶部溢流流出。然而,整个浸没换热腔体长度方向设备节点并联数量高达54个,在占腔体流阻比例最大的底部流程方向上离入口最近的设备节点流程最多只有44.45mm左右,离入口最远的设备节点有2500mm左右;即使从长度方向的两侧同时进液,底部流程方向上离入口最近的设备节点流程只有44.45mm,但是离入口最远的设备节点仍有1250mm左右,依然相差了两个数量级。由此可见,每个设备节点之间的流程相差有两个数量级,即每个设备节点的沿程阻力损失差异两个数量级,如此必然会导致不同流程设备节点的流量差异巨大,且实测过程中发现不同流程设备节点内部的温度迥异。
另外,传统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考量设备节点的综合竞争力及稳定的产品性能。而云原生系统架构设计基于数据中心整体维度的计算,存储,输入/输出,加速单元解耦,强调各类功能单元基于特定应用的极简设计,即单设备节点聚焦计算、存储、输入/输出或者加速单元。这样一来,不同设备节点的功耗大小和部件温度规格差异很大,而温度相同的入口流量,无法满足不同设备节点的差异化的温度流量需求。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常规的技术手段为:在浸没换热腔体底部增设匀流板,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流量差异,但是由于不同流程设备节点底部入口沿程阻力损失相差两个数量级,实际应用中往往与设计差异巨大,为了提高远程设备节点内部的流量,只能通过增加循环泵流量来实现,但是如此一来就增加了系统功耗,拉高了系统能源效率(PUE,所述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使用的能源之比),与现在要求的绿色节能理念相悖。并且,采用常规的技术手段无法同时满足相同设备节点完全一样的流量的需求,及,不同设备节点间因功耗不同、温度规格不一而产生的差异化的流量需求。
因此,急需提出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散热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能够协调同一设备节点间与不同温度规格设备节点间的差异化流量需求的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一方面,提供一种浸没液冷系统,所述系统应用于浸没换热腔体,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两侧的分液器和汇液器;
所述分液器、所述汇液器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包括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设备节点,所述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分液器,所述温度规格最高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汇液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节点包括数个并联设置的设备单元,相邻的设备单元之间设置有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汇液器与所述分液器,从所述汇液器流出的冷却液,经所述热交换器冷却后,重新经所述分液器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形成液冷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包括集液管、液腔和匀流器;所述匀流器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集液管和所述液腔,沿所述匀流器的流道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相邻的设备节点中的前一设备节点的流道出口处设置所述汇液器,和/或,在相邻的设备节点中的后一设备节点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所述分液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长度,和/或,所述流道的直径由所述冷却液流经的设备单元的散热需求确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包括集液管、液腔和匀流器;所述匀流器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匀流器的流道、液腔和集液管流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腔为半圆弧形中空壳体,所述匀流器与所述液腔可拆卸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匀流器靠近所述液腔的一侧呈半圆弧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的匀流器的弧形凸面凸向所述汇液器的集液管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的匀流器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匀流器远离所述液腔的一侧呈半圆弧形,所述匀流器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集液管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和阀门;所述循环泵连通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分液器,热交换器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所述循环泵加压后泵入所述分液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泵与所述分液器之间。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浸没液冷方法,所述方法基于浸没液冷系统对浸没换热腔体进行散热,所述方法包括:
送入冷却液至所述分液器,冷却液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进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吸收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内的热量,流出所述汇液器形成液冷流道,以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分液器和汇液器之间设置热交换器,以实现对从汇液器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送入分液器形成液冷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温度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温度的监测,所述温度监测模块至少为一;设置流量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流量的监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告警模块至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和/或,当所述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低于第二预设值,则触发所述告警模块发出告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电磁导向阀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当设置于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的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所述电磁导向阀关闭,以切断当前液冷流道。
再一方面,提供了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浸没液冷系统,所述浸没液冷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两侧的分液器和汇液器;所述分液器、所述汇液器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
上述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所述系统应用于浸没换热腔体,所述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两侧的分液器和汇液器;所述分液器、所述汇液器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通过将分液器和汇液器设置于浸没换热腔体的两侧,从而无需加压装置即可将冷却液送入浸没换热腔体内形成液冷流道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的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包括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设备节点,所述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分液器,所述温度规格最高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汇液器,按照温度规格将设备节点依次串联,满足不同温度规格设备节点的液冷需求,减少了经济成本,降低了资源损耗;
更进一步地,将同一设备单元并联生成设备节点,在设备单元之间设置流道,满足了同一设备单元相同的散热需求,提高了散热效率,提升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换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浸没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汇液器/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汇液器/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匀流器的侧面形状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分液器;102,汇液器;1021,集液管;1022,液腔;1023,匀流器;103,浸没换热腔体;1031,设备节点;10311,设备单元;104,热交换器;105,循环泵;106,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浸没液冷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浸没换热腔体,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两侧的分液器101和汇液器102;
所述分液器101、所述汇液器102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均设置有流道,经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
具体地,如图1所示,所述分液器101设置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左侧,所述汇液器102设置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右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如图2所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包括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横向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设备节点1031,所述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1031最靠近所述分液器101,所述温度规格最高的设备节点1031最靠近所述汇液器102,如此一来,将冷却液一次送入分液器101即可实现对多个不同的设备节点1031的散热,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CXL存储节点、高密计算节点和输入/输出节点,其中CXL存储节点的温度规格为85℃、高密计算节点的温度规格为100℃、输入/输出节点的温度规格为120℃,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将上述设备节点1031串联连接设置于浸没换热腔体103内,只需保证送入分液器101的冷却液温度低于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1031的温度要求,即可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设备节点1031进行散热降温。其中在上述由CXL存储节点、高密计算节点和输入/输出节点构成的浸没换热腔体中,将所述CXL存储节点与分液器连接,一方面是因为CXL存储节点内CXL存储设备的温度规格最低,另外一方面是因为CXL存储设备DIMM条的结构形态天然具有匀流功能,能够对冷却液起到匀流的作用。需要理解的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所述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的流向并不做限定,如图3所示,在同一浸没换热腔体103中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可以包括横向设置的,还可以包括竖向设置的,当流道的流向发生变化时,只需在流道流向发生变化前的设备节点1031的出液口设置汇液器102,在流道流向发生变化的设备节点1031的进液口处设置分液器101,使得从汇液器102流出的冷却液可以顺利流入分液器101内,分液器101的流道与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连通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节点1031包括数个并联设置的设备单元10311,相邻的设备单元10311之间设置有流道,通过在浸没换热腔体103内设置多个流道,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103的冷却降温,以达到提高散热效果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多个,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多个时,如图4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出口处设置所述汇液器102,和,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所述分液器101。如图7所示,在浸没换热腔体103中的CXL存储节点的流道出口设置汇液器102,在与CXL存储节点串联连接的高密计算节点的流道入口处设置分液器101;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的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出口处设置所述汇液器102,其作用在于,可以对任一设备节点不同流道内的冷却液达到均温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同一设备节点1031中不同设备单元10311的实际温度存在差异是很常见的,当不同设备单元10311的实际温度存在差异时,设备节点中的各流道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也会不一样,通过在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出口出设置汇液器102,将设备节点1031中任一流道内的冷却液在汇液器102的液腔1022中混合,以达到精确控制冷却液温度的有益效果,避免因直接将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直接输入至下一设备节点的流道而造成损坏下一设备节点的设备单元的情况的发生。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所述分液器101,其作用在于,将经汇液器102均温后的冷却液重新匀流,流入后一设备节点的流道内。需要理解的是,当前一设备节点1031和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均为多个时,所述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数与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数不必然是完全相等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多个,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单个时,如图5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出口处设置所述汇液器102,将所述汇液器102的集液管1021与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连通;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内的冷却液在汇液器102的液腔均温后,沿所述汇液器102的集液管1021流入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前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单个,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为多个时,如图6所示,所述系统包括:在相邻的设备节点1031中的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所述分液器101,将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连通,前一设备节点1031流道内的冷却液经所述分液器101匀流后,流入后一设备节点1031的流道中。
基于上述浸没液冷系统,能够提升散热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能够协调同一设备节点1031间与不同温度规格设备节点1031间的差异化流量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连通所述汇液器102与所述分液器101,从所述汇液器102流出的冷却液,经所述热交换器104冷却后,重新经所述分液器101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形成液冷循环,将从汇液器102流出的冷却液送入热交换器104进行冷却降温,再将冷却降温后的冷却液重新送入分液器101对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设备节点1031/设备单元10311进行散热降温,形成液冷循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具有绿色节能的有益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分液器101包括集液管1021、液腔1022和匀流器1023;所述匀流器1023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集液管1021和所述液腔1022,沿所述匀流器1023的流道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在匀流器1023内部设置流道对送入分液器101内的冷却液进行分流,便于将冷却液送入与分液器101的流道连通的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中。所述分液器101包括集液管1021、液腔1022和匀流器1023,匀流器1023包括若干条等长等径的流道,冷却液经过集液管1021后进入液腔1022,可以将冷却液的流速瞬间降低至接近静止状态,然后将流速接近于静止状态的冷却液通过匀流器1023的流道流入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中,其局部阻力损失系数为常数,如此一来,匀流器1023的任一流道的流速一致,且任一流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的阻力一致,就不会造成因冷却液流速过快而导致散热效果不佳的情况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一方面能够确保冷却液顺利进入浸没换热腔体103内,另外一方面能够防止流道内的冷却液回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包括集液管1021、液腔1022和匀流器1023;所述匀流器1023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匀流器1023的流道、液腔1022和集液管1021流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一方面有助于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出浸没换热腔体103,另一方面避免因冷却液回流而对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设备节点1031造成损坏。如图7所示,其中BB’、CC’、DD’、EE’和FF’即为匀液器的流道,所述分液器101的结构与如图7所示的汇液器102的结构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流道的长度,和/或,所述流道的直径由所述冷却液流经的设备单元的散热需求确定。需要理解的是,无论是分液器101的流道,还是汇液器102的流道,又或者是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同一结构单元(即分液器101、汇液器102或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流道的长度或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流道设置为直线或非直线的形状,以改变流道的长度。具体而言,比如在一个实际情况中,不同设备节点的工作能耗和温度规格不同,因此可适当增长温度规格较高、工作能耗较大的设备节点处的流道长度,以提高散热效率,提升冷却效果;同样地,还可以通过增大温度规格较高、工作能耗较大的设备节点处的流道的直径,以达到增加该设备节点处冷却液流量进而提升散热效率的有益效果。更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思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同一设备节点内不同设备单元之间的流道的长度和直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流道直径如何改变,都应确保所述流道与分液器101/汇液器102的流道的连通的紧密性,以确保不会发生冷却液的泄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至少一个流道连通,以提升对设备单元10311的散热效率;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每一流道连通,以确保任一流道中的冷却液都可以顺利流出,进而避免因冷却液无法流出而造成的设备节点1031无法散热发生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腔1022为半圆弧形中空壳体,所述匀流器1023与所述液腔1022可拆卸式连接,将所述匀流器1023与所述液腔1022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便于对分液器101和匀流器1023的流道进行清理,避免因液腔1022或流道堵塞而造成冷却液无法顺利进入/流出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情况的发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匀流器1023与浸没换热腔体103连接的一侧的截面形状不唯一,即对匀流器1023的侧面形状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浸没换热腔体103的侧面形状或其他实际情况将匀流器1023的侧面设置为如图9所示的三角形、菱形、六边形、梯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多边形的形状,无论是哪种形状,只需保证匀流器1023的流道与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流道紧密连通,保证冷却液可以经匀流器1023的流道顺利进入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即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匀流器1023靠近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呈半圆弧形,将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设置为半圆弧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对冷却液的流动阻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的匀流器1023的弧形凸面凸向所述汇液器102的集液管1021一侧,能够减小对冷却液的阻力,提升冷却液流出汇液器102的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的匀流器1023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一侧,具有减小对冷却液的阻力,提升冷却液流入分液器101的速率的有益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匀流器1023远离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呈半圆弧形,所述匀流器1023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集液管1021一侧;需要理解的是,所述匀流器1023远离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即为所述匀流器1023靠近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一侧,即匀流器1023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连接,以将冷却液送入浸没换热腔体内的流道的一侧;将所述匀流器1023远离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设置为半圆弧形,一方面能够减少对冷却液的阻力,使得冷却液可以更迅速、更顺畅的流入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内;需要理解的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浸没换热腔体的两侧为凹面状,即不存在浸没换热腔体与分液器101/汇液器102不适配的情况。并且,还需要理解的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分液器101/汇液器102是否能与浸没换热腔体紧密连接并不是必要的,只需要保证分液器101/汇液器102的流道与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紧密连通,冷却液可以顺利从分液器101/汇液器102的流道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即可。具体地,还可以在靠近浸没换热腔体的匀流器1023的管道的一侧设置喷嘴,使得冷却液经匀流器1023的管道后,从喷嘴流入浸没换热腔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循环泵105和阀门106;所述循环泵105连通所述热交换器104与所述分液器101,热交换器104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所述循环泵105加压后泵入所述分液器101;所述阀门106设置于所述循环泵105与所述分液器101之间;通过设置循环泵105加快了送入冷却液至浸没换热腔体103的速率,提升了对浸没换热腔体103的冷却降温的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浸没液冷方法,所述方法基于上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对浸没换热腔体103进行散热,所述方法包括:
送入冷却液至所述分液器101,冷却液经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进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吸收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内的热量,流出所述汇液器102形成液冷流道,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分液器101和汇液器102之间设置热交换器104,以实现对从汇液器102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送入分液器101形成液冷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温度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上,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温度的监测,所述温度监测模块至少为一;设置流量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上,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流量的监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告警模块至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和/或,当所述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低于第二预设值,则触发所述告警模块发出告警。具体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设置多种告警方式,如,当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地域第二预设值时,则告警模块发出第一告警,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告警模块发出第二告警;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每一设备节点1031前设置温度监测模块,对应每一温度监测模块设置一种告警方式,一方面便于对冷却液的温度进行监测,防止因冷却液温度过高而对设备节点1031的设备单元10311造成损害,另一方面,便于技术人员及时对问题进行定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电磁导向阀至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当设置于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上的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所述电磁导向阀关闭,切断当前液冷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浸没液冷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两侧的分液器101和汇液器102;
所述分液器101、所述汇液器102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103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包括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设备节点1031,所述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1031最靠近所述分液器101,所述温度规格最高的设备节点1031最靠近所述汇液器10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节点1031包括数个并联设置的设备单元10311,相邻的设备单元10311之间设置有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104;所述热交换器104连通所述汇液器102与所述分液器101,从所述汇液器102流出的冷却液,经所述热交换器104冷却后,重新经所述分液器101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形成液冷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包括集液管1021、液腔1022和匀流器1023;所述匀流器1023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集液管1021和所述液腔1022,沿所述匀流器1023的流道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分液器101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包括集液管1021、液腔1022和匀流器1023;所述匀流器1023内设置有流道,冷却液依次经所述匀流器1023的流道、液腔1022和集液管1021流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10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汇液器102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腔1022为半圆弧形中空壳体,所述匀流器1023与所述液腔1022可拆卸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匀流器1023靠近所述液腔1022的一侧呈半圆弧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汇液器102的匀流器1023的弧形凸面凸向所述汇液器102的集液管1021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101的匀流器1023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分液器101的集液管1021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循环泵105和阀门106;所述循环泵105连通所述热交换器104与所述分液器101,热交换器104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所述循环泵105加压后泵入所述分液器101;所述阀门106设置于所述循环泵105与所述分液器101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0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告警触发和液冷流道通断控制。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和/或,当所述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低于第二预设值,则触发所述告警模块发出告警。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关闭电磁导向阀,以切断当前液冷流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和/或,当所述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低于第二预设值,则触发所述告警模块发出告警。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关闭电磁导向阀,以切断当前液冷流道。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应用于浸没换热腔体,所述系统包括:
设置在所述浸没换热腔体两侧的分液器和汇液器;
所述分液器、所述汇液器和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均设置有多条流道,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出口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一一连接,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分流的冷却液,沿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从所述汇液器的流道流出形成液冷流道;
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包括若干个串联连接的设备节点;相邻设备节点中的前一设备节点和后一设备节点间设置有汇液器,和/或,分液器;
其中所述分液器和汇液器均包括集液管、液腔和匀流器,所述匀流器内设置有流道,所述匀流器与所述液腔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分液器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有朝所述汇液器的流道出口一侧开启的单向导流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包括按照温度规格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设备节点,所述温度规格最低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分液器,所述温度规格最高的设备节点最靠近所述汇液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节点包括数个并联设置的设备单元,相邻的设备单元之间设置有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器;
所述热交换器连通所述汇液器与所述分液器,从所述汇液器流出的冷却液,经所述热交换器冷却后,重新经所述分液器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形成液冷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在相邻的设备节点中的前一设备节点的流道出口处设置所述汇液器,和/或,在相邻的设备节点中的后一设备节点的流道入口处设置所述分液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中冷却液依次经所述集液管和所述液腔,沿所述匀流器的流道流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液器中冷却液依次经所述匀流器的流道、液腔和集液管流出所述浸没换热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的长度,和/或,所述流道的直径由所述冷却液流经的设备单元的散热需求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腔为半圆弧形中空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流器靠近所述液腔的一侧呈半圆弧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液器的匀流器的弧形凸面凸向所述汇液器的集液管一侧;所述分液器的匀流器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匀流器远离所述液腔的一侧呈半圆弧形,所述匀流器的弧形凹面凹向所述集液管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循环泵和阀门;
所述循环泵连通热交换器与所述分液器,热交换器冷却后的冷却液经所述循环泵加压后泵入所述分液器;所述阀门设置于所述循环泵与所述分液器之间。
14.一种浸没液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对浸没换热腔体进行散热,所述方法包括:
送入冷却液至所述分液器,冷却液经所述分液器的流道进入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吸收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内的热量,流出所述汇液器形成液冷流道,实现对浸没换热腔体的散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浸没液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分液器和汇液器之间设置热交换器,以实现对从汇液器流出的冷却液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送入分液器形成液冷循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浸没液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温度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与所述浸没换热腔体的流道,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温度的监测,所述温度监测模块至少为一;
设置流量监测模块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以用于实现对冷却液的流量的监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浸没液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告警模块至所述浸没换热腔体,当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和/或,当所述流量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的流量低于第二预设值,则触发所述告警模块发出告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浸没液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设置电磁导向阀至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当设置于所述分液器的集液管的温度监测模块监测到所述冷却液温度超过第一预设值时,则所述电磁导向阀关闭,以切断当前液冷流道。
19.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浸没液冷系统。
CN202211654933.3A 2022-12-22 2022-12-22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Active CN1156661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4933.3A CN115666112B (zh) 2022-12-22 2022-12-22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54933.3A CN115666112B (zh) 2022-12-22 2022-12-22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6112A CN115666112A (zh) 2023-01-31
CN115666112B true CN115666112B (zh) 2023-04-11

Family

ID=8502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54933.3A Active CN115666112B (zh) 2022-12-22 2022-12-22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611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0969B2 (ja) * 2016-04-13 2021-12-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センタ及びデータセンタの制御方法
TWI798178B (zh) * 2016-08-31 2023-04-11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投影裝置
CN113365477B (zh) * 2021-06-22 2023-02-03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冷却装置、机柜及数据处理设备
CN113873849B (zh) * 2021-10-12 2022-10-1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自适应调节半浸没式液冷散热腔体、循环系统及应用
CN114521093B (zh) * 2022-01-10 2023-05-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单元流路、换热器、液冷板
CN115348799A (zh) * 2022-05-17 2022-11-15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液冷测试设备、方法和冷液回收装置
CN115220545A (zh) * 2022-07-21 2022-10-21 山西国科睿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相变浸没式液冷服务器
CN115295955B (zh) * 2022-09-28 2022-12-27 常州博瑞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6112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6547B2 (en) Solution for precision cooling and flui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in immersion cooling
WO2022012302A1 (zh) 一种两相流主被动式多层级数据中心机柜散热装置及方法
EP280219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s well as heat radiating system and heat radi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10060470A1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min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cooling liquid-cooled electronics racks
US9983641B2 (en) Tunable two phase liquid cooling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822913A (zh) 一种集成低流阻歧管网络的穿透式超薄液冷板
EP3534681B1 (en) Centralized cooling system for data center computer rooms
CN108235655B (zh) 一种采用液冷散热的易插拔的服务器机柜
CN112016159B (zh) 机车冷却系统虚拟环路与cfd仿真耦合分析方法
CN115407848B (zh) 一种服务器的液冷散热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543595B (zh) 流动浸没式服务器、工作站和工作系统
WO2017215161A1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及数据中心散热的工质接触式冷却系统
CN114190063B (zh) 一种一体定向浸没冷却式服务器模块及数据中心
WO2022012469A1 (zh) 浸没式液冷散热系统
CN115666112B (zh) 浸没液冷系统、方法和服务器
CN214481932U (zh)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散热系统
US11765864B2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 rack host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at least one fan
Sun et al. A novel concept methodology of in-direct cold plate liquid cooling design for data center in cpu socket area
US10897837B1 (en) Cooling arrangement for a server mountable in a server rack
CN210092067U (zh) 散热器和电力电子设备
CN115904037A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CN218352964U (zh) 集装箱液冷数据中心
CN218352963U (zh) 分类散热系统及数据中心
US20230320034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device for high density processing unit
CN115811875A (zh) 服务器散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