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5918A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65918A CN115665918A CN202211453321.8A CN202211453321A CN115665918A CN 115665918 A CN115665918 A CN 115665918A CN 202211453321 A CN202211453321 A CN 202211453321A CN 115665918 A CN115665918 A CN 115665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temperature
- light source
- source group
- illumination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9000011664 nicotinic ac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08000003464 asthenopia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3 eyeblin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968 nicotinic aci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RFSSYGWXNGVFB-UHFFFAOYSA-N sodium 4-amino-6-[[4-[4-[(8-amino-1-hydroxy-5,7-disulfonaphthalen-2-yl)diazenyl]-3-methoxyphenyl]-2-methoxyphenyl]diazenyl]-5-hydroxynaphthalene-1,3-disulfo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OC1=C(C=CC(=C1)C2=CC(=C(C=C2)N=NC3=C(C4=C(C=C3)C(=CC(=C4N)S(=O)(=O)O)S(=O)(=O)O)O)OC)N=NC5=C(C6=C(C=C5)C(=CC(=C6N)S(=O)(=O)O)S(=O)(=O)O)O.[Na+] ORFSSYGWXNGVF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20—Controlling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20/00—Energy efficient lighting technologies, e.g. halogen lamps or gas discharge lamps
- Y02B20/40—Control techniques providing energy savings, e.g. smart controller or presence detection
Landscapes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电流I1的大小和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至少一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至少一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7~20:1。照明方法是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把静态光变为动态光,主动调节眼轴,避免眼轴变长,从而可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预防近视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LED智能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背景技术
人眼是在自然光照环境下形成和进化的,视觉对自然光的适应性是无可取代的。如图1所示,眼睛看纯蓝光时,眼睛不自然的会睁大点看,使蓝光的成像落在视网膜上;眼睛看纯红光时,眼睛不自然的会眯一点看,使红光的成像落在视网膜上。普通的人工照明光谱中存在红光光谱缺少,且蓝光光谱量过高的问题,长时间的用眼后,不仅能伤害到视网膜黄斑区,还会很容易引起“眼疲劳”,形成近视。强化照明光谱中红光光谱以及减弱蓝光光谱对降低眼睛疲劳和预防近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有,当人眼在看书或写字时,往往会“聚精会神”或“目不转睛”的盯着被视物体,这样,久视后,眼睛长时间固焦,眼睛易疲劳,尤其是在发光光色中,缺失红光光谱时,眼睛久视物体,容易导致眼轴变长,产生近视。
因此,研发出一种能够很好的实现符合视觉习性可调眼轴方法来实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护眼照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人眼在看书或写字时,尤其光源为缺少红光或红光光谱较弱时,存在久视后,眼睛易疲劳的问题,容易导致眼轴变长,产生近视的问题,提供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本发明的LED智能控制系统,采用白光+红光形成的全色仿生作为光源,并在照明过程中提供了独立调光的仿生视觉控制,把静态光变为动态光,光谱在亮度变化时保持不变且不会导致视觉自适应,使眼睛眨眼,眼球自主调焦,重置,从而实现眼轴主动调节,符合视觉习性,同时以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减轻或预防近视效果,且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
其中,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至少一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至少一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7~20: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或者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或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从而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本申请公开的LED智能控制系统中,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白光光源、红光光源组组组合而成的,通过控制白光光源组和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使得LED智能控制系统的光源组形成的光谱为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使用时,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可导致人眼不由自主的被动眨眼,眼球自主调焦,重置,以达到主动调节眼轴,防止眼轴变长。
进一步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至少一个低色温的LED白光光源组和至少一个与白光光源组相同低色温值的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7~20:1。
进一步的,白光光源组中,白光光源显色指数大于90,且红光光谱的峰值为630nm~640nm,或大于630nm~640nm的光功率分布呈下降趋势,尤其是650nm~700nm的光功率分布严重偏低。
具体的,白光光源包括蓝光芯片和被所述蓝光芯片激发的荧光粉,所述蓝光芯片包括峰值波长为452-457nm的第一芯片和峰值波长为463-467nm的第二芯片,所述荧光粉包括峰值波长位于510-514nm之间的第一绿粉、峰值波长位于532-537nm之间的第二绿粉和峰值波长位于652-658nm之间的红粉;其中,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采用并联方式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之间的正向工作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5%,且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峰值强度比为(1-1.2):(0.8-1);以所述荧光粉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第一绿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10%,所述第二绿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2%-90%,所述红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10%。
进一步的,红光光源组中,针对白光光源,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相比,存在红光光功率分布不足(或缺失的部分)而选择相应波长的红光光源,通过针对性调整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7~20:1,使其(白光光源+红光光源)光功率分布接近自然光谱。研究发现合计功率比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达到全色仿生光源光谱的要求。
进一步的,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为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的近似度达到70%~80%的光谱,且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显色指数大于95,R1~R15均大于90。
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中,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的近似度达到60%~80%是指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与同色温的自然光光谱,在任一相同波段上,较小的绝对光功率与较大的绝对光功率的比值为70%~80%。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LED白光光源组包括至少两颗LED白光光源,每组所述红光光源组包括至少两颗LED红光光源。
进一步的,每颗LED白光光源和每颗LED红光光源的功率相同时,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内所述LED白光光源的数量和所述LED红光光源的数量比例均为7~20:1。
进一步的,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12~20:1。例如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
进一步的,还包括红外遥控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红外接收装置,包括红外遥控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红外遥控器的遥控信号,根据遥控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电流I1和电流I2比例信号。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光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由若干个低色温全色仿生光源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而成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由若干个高色温全色仿生光源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而成的。
进一步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5600K中两个大小不同的色温值。优选地,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分别为2700K~3000K、4000K~4200K、4700K~5200K和5500K~6000K中的任意两种区间段色温值。更优选地,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3000K中任一色温值,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5500K~6000K中任一色温值。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上述LED智能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法。
一种使用上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到最低色温值,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值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
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到最高色温值,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其中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
采用的照明光源为全色仿生光源,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为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的近似度达到60%-80%的光谱,且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显色指数大于95,R1~R15均大于90;该照明光源的光谱中形成了高饱和度的红光和高饱和度的青光的存在模式,依据颜色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该全色仿生光源照明时有助于视觉成像时,视觉的焦距和眼轴的调节,实现对物体还原颜色的视觉成像,保证视觉的高度适应性和舒适性,有效缓解照明下的用眼疲劳。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到最低色温值,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值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到最高色温值,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其中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整个照明过程中,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在色温渐变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高亮度至低亮度的切换和低亮度到高亮度的切换,把静态光变为动态光,同时能避免视觉的自适应,通过针对性调整了照明光源和照明过程中的光源亮度和色温的同时变化,在优异的光源照明下,仿生态变化亮度,实现“重置”人眼的主动调节眼轴功能,让人不自觉的眨眼,且主动调节眼轴符合视觉习性,从而可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至最低色温值的时间为6s~16s。例如,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至最高色温值的时间为6s~16s。例如,6s;7s;8s;9s;10s;11s;12s;13s;14s;15s;16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从100%亮度值在0.5s~1.5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5s。研究发现,高亮度值降为低亮度值的时间,以及低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均为实现人不自觉眨眼,主动调节眼轴的关键性因素,并在低亮度值的合理选择范围的协同作用下,可有效提高用眼的舒适度,缓解眼疲劳,保护眼睛,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其中,过快的将高亮度值调至低亮度值,会对人眼产生自适应效果,人眼来不及调节眼轴,因为人视觉在明暗光线变化或切换下,视觉的自适应时间长度或视觉对外界感观的自适应条件反射,会导致眼轴不会产生变化,无法实现主动调节眼轴,难以实现缓解眼疲劳,并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但是过慢的将高亮度值调至低亮度值,也无法起到静态光到动态光的转变的效果,缓解眼疲劳的效果会明显变差,无法实现良好的护眼功效。所述步骤1中,高亮度值降为低亮度值的时间可以是0.5s;0.6s;0.7s;0.8s;0.9s;1s;1.1s;1.2s;1.3s;1.4s;1.5s。所述步骤1中,低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可以是2s,3s;4s,5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从100%亮度值在0.5s~1.5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5s。研究发现,高亮度值降为低亮度值的时间,以及低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均为实现人不自觉眨眼,主动调节眼轴的关键性因素,并在低亮度值的合理选择范围的协同作用下,可有效提高用眼的舒适度,缓解眼疲劳,保护眼睛,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其中,过快的将高亮度值调至低亮度值,会对人眼产生自适应效果,人眼来不及调节眼轴,因为人视觉在明暗光线变化或切换下,视觉的自适应时间长度或视觉对外界感观的自适应条件反射,会导致眼轴不会产生变化,无法实现主动调节眼轴,难以实现缓解眼疲劳,并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但是过慢的将高亮度值调至低亮度值,也无法起到静态光到动态光的转变的效果,缓解眼疲劳的效果会明显变差,无法实现良好的护眼功效。所述步骤2中,高亮度值降为低亮度值的时间可以是0.5s;0.6s;0.7s;0.8s;0.9s;1s;1.1s;1.2s;1.3s;1.4s;1.5s。所述步骤2中,低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可以是2s,3s;4s,5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亮度值在0.5s~1.5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研究发现,低亮度值降为高亮度值的时间,以及高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均为实现人不自觉眨眼,主动调节眼轴的关键性因素,是可有效提高用眼的舒适度,缓解眼疲劳,保护眼睛,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必要条件。其中,过快的将低亮度值调至高亮度值,会对人眼产生自适应效果,人眼来不及调节眼轴,因为人视觉在明暗光线变化或切换下,视觉的自适应时间长度或视觉对外界感观的自适应条件反射,会导致眼轴不会产生变化,无法实现主动调节眼轴,难以实现缓解眼疲劳,并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但是过慢的将低亮度值调至高亮度值,也无法起到静态光到动态光的转变的效果,缓解眼疲劳的效果会明显变差,无法实现良好的护眼功效。例如,所述步骤1,低亮度值升为高亮度值的时间可以是0.5s;0.6s;0.7s;0.8s;0.9s;1s;1.1s;1.2s;1.3s;1.4s;1.5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亮度值在0.5s~1.5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研究发现,低亮度值降为高亮度值的时间,以及高亮度值的照明时间均为实现人不自觉眨眼,主动调节眼轴的关键性因素,是可有效提高用眼的舒适度,缓解眼疲劳,保护眼睛,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必要条件。其中,过快的将低亮度值调至高亮度值,会对人眼产生自适应效果,人眼来不及调节眼轴,因为人视觉在明暗光线变化或切换下,视觉的自适应时间长度或视觉对外界感观的自适应条件反射,会导致眼轴不会产生变化,无法实现主动调节眼轴,难以实现缓解眼疲劳,并实现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但是过慢的将低亮度值调至高亮度值,也无法起到静态光到动态光的转变的效果,缓解眼疲劳的效果会明显变差,无法实现良好的护眼功效。例如,所述步骤2,低亮度值升为高亮度值的时间可以是0.5s;0.6s;0.7s;0.8s;0.9s;1s;1.1s;1.2s;1.3s;1.4s;1.5s。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0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0s。研究发现,即使满足亮度转换过程中的切换时间,整个亮度调节过程中的总时间也是影响护眼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整个亮度调节过程中的时间不易过长,也不易过短,否则会明显降低用眼舒适度,对近视的减轻或预防较差。例如,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
进一步的,100%的亮度值不低于600Lux,25%~45%的亮度值不大于400Lux。选择合适的亮度,可以增加人的舒适度,缓解眼部的疲劳。优选地,100%的亮度值不低于800Lux,25%~45%的亮度值不大于300Lux。
进一步的,最高色温值≤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值,最低色温值≥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值。
进一步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5600K中两个大小不同的色温值。进一步的,最高色温值和最低色温值分别为2700K~3000K、4000K~4200K、4700K~5200K和5500K~6000K中任意两个区间段色温值。优选地,所述最低色温值为2700K~3000K中任一色温值,所述最高色温值为5500K~6000K中任一色温值。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或者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或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从而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本申请公开的LED智能控制系统中,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白光光源、红光光源组组组合而成的,通过控制白光光源组和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使得LED智能控制系统的光源组形成的光谱为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使用时,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可导致人眼不由自主的被动眨眼,眼球自主调焦,重置,以达到主动调节眼轴,防止眼轴变长。
2. 采用的照明光源为全色仿生光源,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为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的近似度达到60%-80%的光谱,且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显色指数大于95,R1~R15均大于90;该照明光源的光谱中形成了高饱和度的红光和高饱和度的青光的存在模式,依据颜色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该全色仿生光源照明时有助于视觉成像时,视觉的焦距和眼轴的调节,实现对物体还原颜色的视觉成像,保证视觉的高度适应性和舒适性,有效缓解照明下的用眼疲劳。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到最低色温值,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值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到最高色温值,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其中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整个照明过程中,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在色温渐变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高亮度至低亮度的切换和低亮度到高亮度的切换,把静态光变为动态光,同时能避免视觉的自适应,通过针对性调整了照明光源和照明过程中的光源亮度和色温的同时变化,缓解眼疲劳性得分可达9.0分,中高度近视以及轻度近视眼睛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最高可降低200度,在优异的光源照明下,仿生态变化亮度,实现“重置”人眼的主动调节眼轴功能,让人不自觉的眨眼,且主动调节眼轴符合视觉习性,从而可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颜色光落在视网膜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LED护眼照明使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色温为2700K的低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
图5为实施例1中5600K的高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
图6为实施例2中色温为3000K的低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
图7为实施例2中4200K的高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
图8为实施例3中色温为4000K的白光光源光谱(上)及4000K的低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下)。
图9为实施例3中6000K的高色温光源组的色谱图。
图10为白光光源和红光光源的调光调色参数表。
图11为白光光源和红光光源的调光调色参数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白光光源组中,白光光源显色指数大于90,且红光光谱的峰值为630nm~640nm,或大于630nm~640nm的光功率分布呈下降趋势,尤其是650nm~700nm的光功率分布严重偏低。
具体的,白光光源包括蓝光芯片和被所述蓝光芯片激发的荧光粉,所述蓝光芯片包括峰值波长为452-457nm的第一芯片和峰值波长为463-467nm的第二芯片,所述荧光粉包括峰值波长位于510-514nm之间的第一绿粉、峰值波长位于532-537nm之间的第二绿粉和峰值波长位于652-658nm之间的红粉;其中,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采用并联方式电性相连,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之间的正向工作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5%,且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二芯片在相同工作条件下的峰值强度比为(1-1.2):(0.8-1);以所述荧光粉的总重量为100%计,所述第一绿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10%,所述第二绿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82%-90%,所述红粉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10%。根据不同色温需要,来调整荧光粉的配比。
红光光源组中,针对白光光源,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相比,存在红光光功率分布不足(或缺失的部分)而选择相应波长的红光光源,通过针对性调整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7~20:1,使其(白光光源+红光光源)光功率分布接近自然光谱。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3所示,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 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 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
其中,所述低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15:1。当单颗LED白光光源和单颗LED红光光源的功率相同时,所述LED白光光源的数量和所述LED红光光源的数量比例15:1。
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为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的近似度达到80%的光谱,且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显色指数大于95,R1~R15均大于90。色温为2700K,如图4所示,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15;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2;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48; 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52;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78;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5;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54。
具体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高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16:1。
色温为5600K,如图5所示,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40;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5; 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72;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3; 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2;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5;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47。
采用上述LED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照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5600K在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为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12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900Lux在0.8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0.8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56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12s;之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900Lux在0.8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0.8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实际工作中,如图10-图11所示为白光光源和红光光源的调光调色参数表,通过该调光调色参数可以通过调节各电流比例来实现不同暖色温组、冷色温组和红光的各参数大小,最终改变输出的色温值大小。
实施例2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 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或者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或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从而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具体的,其中,所述低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7:1。
色温为3000K,如图6所示,
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3;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8;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 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9;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13; 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2;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07。
具体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高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8:1。
色温为4200K, 如图7所示,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5;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5; 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8; 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5; 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0;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95;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0。
采用上述控制系统进行照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4200K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800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6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800Lux在2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00 Lux,保持照明6s;之后亮度值在2s内,上升至800Lux;
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4200K,渐变过程中,保持100%亮度值800Lux,色温渐变时长为 6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800Lux在2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00 Lux,保持照明6s;之后亮度值在2s内,上升至8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实施例3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或者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或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从而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具体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20:1。
色温为4000K,形成的全光谱如图8中的下图所示。
具体的: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3;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2;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72; 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6;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8; 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8;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5。4000K色温的白光光源光谱如图8中的上图所示。
具体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高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18:1。
色温为6000K,如图9所示,
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43;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8;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25;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15; 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1.1;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7;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93。
采用上述控制系统进行照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6000K渐变到低色温值4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600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6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50 Lux,保持照明2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600Lux;
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4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6000K,渐变过程中,保持100%亮度值600Lux,色温渐变时长为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6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50 Lux,保持照明2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6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实施例4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或者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或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从而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具体的,所述低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20:1。
色温为2800K,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22;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4;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2; 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55;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92;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92;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5。
具体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高色温光源组是由若干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若干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15:1。
色温为5600K,具体如下:380~435nm紫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36;435~475nm蓝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6; 475~492nm青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5;492~577nm绿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5; 577~597nm黄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8;597~622nm橙色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84; 622~700nm红光的绝对光功率值为0.48。
采用上述控制系统进行照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4800K渐变到低色温值28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1000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1000Lux在0.5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300Lux,保持照明6s;之后亮度值在0.5s内,上升至1000Lux;
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28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4800K,渐变过程中,保持100%亮度值1000Lux,照明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0Lux在0.5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300Lux,保持照明6s;之后亮度值在0.5s内,上升至10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对比例1
相比实施例1,改变为普通光源照射,非全色仿生,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照明方法。
其中普通LED光源,与同色温自然光谱的近似度为50%,640~650nm的光功率为0.65;650~660nm的光功率为0.44;660~670nm的光功率为0.36;670~700nm的光功率为0.21。
对比例2
相比实施例1,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照明过程中,色温为5600K不变,亮度值为900Lux,一直保持不变。
对比例3
对比例3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照明方法。对比例3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5:1。
对比例4
对比例4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照明方法。对比例4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为25:1。
对比例5
相比实施例1,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照明过程为: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5600K在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为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12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900Lux在0.3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0.3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56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12s;之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900Lux在0.3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0.3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对比例6
相比实施例1,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照明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5600K在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为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12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900Lux在2.8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2.8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56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12s;之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900Lux在2.8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2.8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对比例7
相比实施例1,升高和降低时间都在范围内,但是总时间低于12s。
相比实施例1,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具体照明方法: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5600K在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为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6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9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2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56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之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9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2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对比例8
相比实施例1,升高和降低时间都在范围内,但是总时间高于22s。
相比实施例1,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控制系统,具体照明方法:
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5600K在渐变到低色温值30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为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照明亮度值从9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3000K渐变到最高色温值5600K,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亮度值900 Lux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18s;之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900Lux在1s内,降至的亮度值为270 Lux,保持照明4s;之后亮度值在1s内,上升至900Lux;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
对比例9
相比实施例1,改变为普通LED光源照射,非全色仿生。其中普通LED光源,与同色温自然光谱的近似度为50%,640~650nm的光功率为0.65;650~660nm的光功率为0.44;660~670nm的光功率为0.36;670~700nm的光功率为0.21。
照明过程中,色温为5600K不变,亮度值为900Lux,一直保持不变。
测试1
以四川某些初中的部分学生为实验对象,设置13个组别,每个组别包里三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为49-51个学生。且每个组别中,学生的男比性别比例、年龄、近视和非近视分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方面基本平衡,具有可比性。13个组别的教室中,分别全部安装相同位置相同个数的实施例1-实施例4以及对比例1-对比例9的护眼装置及对应的照明方法。具体的学生情况如表1所示。
测试条件: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2:00~4:30,晚上自习7:00~9:00;放假期间,晚上学习不超过3h,晚上9点后上床睡觉。
学习期间,上课或学习每隔45min,休息15min,短时休息,学生要去户外活动。
测试时间为24周,视力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表2中,有效率为度数下降的眼睛占比。
6个月后,让实验对象对用眼疲劳性进行打分,用眼疲劳度高为低分,用眼舒适度高为高分,设置0分-10分的标准,其中,10分为用眼舒适度高,0分为用眼舒适度差,分越高,用眼舒适度越高,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表1中,高度近视眼睛的视力为600度以上,中度近视眼睛的视力为300度~600度,轻度近视眼睛的视力为300度以下。
表1
表2
从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实施例1-4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缓解眼疲劳性得分可达9.0分,中高度近视以及轻度近视眼睛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100%,最高可降低200度,通过针对性调整了照明光源和照明过程中的光源亮度值变化方法,在优异的光源照明下,仿生态变化亮度,实现“重置”人眼的主动调节眼轴功能,让人不自觉的眨眼,且主动调节眼轴符合视觉习性,从而可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以及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对比例1-对比例7未采用本申请的全色仿生光源或未采用本申请的照明方法,缓解眼疲劳的效果明显降低,有部分眼睛还会产生度数升高的现象,无法实现良好的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对比例8组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仅采用常规的照明光源和常规的照明方式,眼睛度数均会不同程度的升高,出现非近视眼睛转为近视眼的情况,技术效果差。
采用的照明光源为全色仿生光源,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为光源辐射功率分布曲线与同色温的自然光谱的近似度达到60%-80%的光谱,且全色仿生光源的光谱显色指数大于95,R1~R15均大于90;该照明光源的光谱中形成了高饱和度的红光和高饱和度的青光的存在模式,依据颜色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原理,该全色仿生光源照明时有助于视觉成像时,视觉的焦距和眼轴的调节,实现对物体还原颜色的视觉成像,保证视觉的高度适应性和舒适性,有效缓解照明下的用眼疲劳。同时,本申请提供的照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到最低色温值,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值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到最高色温值,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其中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整个照明过程中,通过调节照明色温值变化和亮度变化的配合,在色温渐变过程中,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高亮度至低亮度的切换和低亮度到高亮度的切换,把静态光变为动态光,同时能避免视觉的自适应,通过针对性调整了照明光源和照明过程中的光源亮度和色温的同时变化,在优异的光源照明下,仿生态变化亮度,实现“重置”人眼的主动调节眼轴功能,让人不自觉的眨眼,且主动调节眼轴符合视觉习性,从而可达到保护眼睛、减缓眼睛疲劳、减轻或预防近视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驱动电源模块和光源组模块;所述光源组模块包括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高色温光源组进行电性连接,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I2大小信号同时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同时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电流I1的大小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电流I2的大小能够调节照明亮度的变化;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将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电流比例信号提供给驱动电源模块,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流I1和电流I2的比例生成驱动电流I1和I2,分别驱动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调节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通过的电流比例能够调节照明色温值的变化;
其中,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为全色仿生光源;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均是由至少一个LED白光光源组和至少一个LED红光光源组构成;所有所述LED白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与所有所述LED红光光源组的合计功率比为7~2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遥控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红外遥控器的遥控信号,根据遥控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电流I1和电流I2比例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颗LED白光光源和每颗LED红光光源的功率相同时,所述低色温光源组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内所述LED白光光源的数量和所述LED红光光源的数量比例均为7~2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遥控器,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红外接收装置,所述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红外遥控器的遥控信号,根据遥控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电流I1大小信号和电流I2大小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光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由若干个低色温光源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而成的,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由若干个高色温光源串联、并联或串并联而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5600K中两个大小不同的色温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分别为2700K~3000K、4000K~4200K、4700K~5200K和5500K~6000K中的任意两种区间段色温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3000K,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5500K~6000K。
10.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到最低色温值,色温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低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值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
步骤2、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到最高色温值,渐变过程中,照明保持100%亮度值不变,色温渐变时长为6s~18s;然后保持最高色温值不变,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2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6s;之后亮度值在0.5s~2s内,上升至100%亮度值;
步骤3、重复所述步骤1~所述步骤2的步骤,进行循环照明;其中所述步骤1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所述步骤2中,照明时间合计量为12s~22s。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照明光源从最高色温值渐变至最低色温值的时间为6s~16s。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照明光源从最低色温值渐变至最高色温值的时间为6s~16s。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1.5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以使被照明物体表面的照度为150lim~300lim,保持照明2s~5s。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照明亮度从100%亮度值在0.5s~1.5s内,降至25%~45%的亮度值,保持照明2s~5s。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整个亮度变化的时间合计量为12s~20s,所述步骤2中,整个亮度值变化的时间合计量为步骤1到步骤3所用时长为12s~20s。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任意一项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100%的亮度值不低于600Lux,25%~45%的亮度值不大于400Lux。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100%的亮度值不低于800Lux,25%~45%的亮度值不大于300Lux。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最高色温值≤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值,最低色温值≥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使用LED智能控制系统的照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色温光源组的色温和所述高色温光源组的色温为2700K-5600K中两个大小不同的色温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53321.8A CN115665918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PCT/CN2023/133076 WO2024109775A1 (zh) | 2022-11-21 | 2023-11-21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53321.8A CN115665918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65918A true CN115665918A (zh) | 2023-01-31 |
CN115665918B CN115665918B (zh) | 2024-10-29 |
Family
ID=85018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53321.8A Active CN115665918B (zh) | 2022-11-21 | 2022-11-21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65918B (zh) |
WO (1) | WO202410977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928626A (zh) * | 2023-09-19 | 2023-10-24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缓解眼疲劳的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WO2024109780A1 (zh) * | 2022-11-21 | 2024-05-30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led可调色温装置及使用方法 |
WO2024109775A1 (zh) * | 2022-11-21 | 2024-05-30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0430A (zh) * | 2007-04-17 | 2008-10-22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背光单元及采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件 |
CN202514101U (zh) * | 2011-11-16 | 2012-10-31 | 南京中电熊猫照明有限公司 | 调光、调色照明系统 |
US20180077770A1 (en) * | 2016-09-14 | 2018-03-15 | Ketra, Inc. | Illumin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ally adjusting automated periodic changes in emulation output |
CN109302768A (zh) * | 2018-09-19 | 2019-02-01 | 章奕 | 一种led光源的可调整亮度和色温的装置 |
CN110290618A (zh) * | 2019-07-19 | 2019-09-27 | 无锡奥利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mcu控制色温切换线性驱动led照明的电路 |
CN209710401U (zh) * | 2018-12-27 | 2019-11-29 | 太龙(福建)商业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光调色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98440B2 (en) * | 2000-03-27 | 2002-12-24 | Gentex Corporation | Lamp assembly incorporating optical feedback |
CN102278621A (zh) * | 2011-04-22 | 2011-12-14 | 深圳市瑞丰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色温可调的白光led模组、照明设备及制作方法 |
US9681516B2 (en) * | 2012-06-06 | 2017-06-13 | Finelite Inc. | Light emitting diode luminaire device and system with color temperature tunning |
CN109027719A (zh) * | 2018-06-27 | 2018-12-18 | 朗昭创新控股(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色温可调的led光源组件及照明装置 |
CN114466476A (zh) * | 2022-01-12 | 2022-05-10 | 林璧光 | 一种led照明灯的光色调节方法及其光源和调节装置 |
CN115665918B (zh) * | 2022-11-21 | 2024-10-29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
2022
- 2022-11-21 CN CN202211453321.8A patent/CN115665918B/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1-21 WO PCT/CN2023/133076 patent/WO2024109775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0430A (zh) * | 2007-04-17 | 2008-10-22 |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 背光单元及采用该背光单元的显示器件 |
CN202514101U (zh) * | 2011-11-16 | 2012-10-31 | 南京中电熊猫照明有限公司 | 调光、调色照明系统 |
US20180077770A1 (en) * | 2016-09-14 | 2018-03-15 | Ketra, Inc. | Illuminatio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ally adjusting automated periodic changes in emulation output |
CN109302768A (zh) * | 2018-09-19 | 2019-02-01 | 章奕 | 一种led光源的可调整亮度和色温的装置 |
CN209710401U (zh) * | 2018-12-27 | 2019-11-29 | 太龙(福建)商业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光调色开关 |
CN110290618A (zh) * | 2019-07-19 | 2019-09-27 | 无锡奥利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mcu控制色温切换线性驱动led照明的电路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范力维, 何志宏: "一种健康照明台灯的设计思路", 《中国照明电器》, 25 May 2018 (2018-05-25) *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09780A1 (zh) * | 2022-11-21 | 2024-05-30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led可调色温装置及使用方法 |
WO2024109775A1 (zh) * | 2022-11-21 | 2024-05-30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CN116928626A (zh) * | 2023-09-19 | 2023-10-24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缓解眼疲劳的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CN116928626B (zh) * | 2023-09-19 | 2024-01-02 | 四川世纪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缓解眼疲劳的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65918B (zh) | 2024-10-29 |
WO2024109775A1 (zh) | 2024-05-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665918A (zh) | 一种led智能控制系统及照明方法 | |
CN115499968B (zh) | 一种可调眼轴的led灯具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5665919B (zh) | 一种led可调色温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115499965B (zh) | 一种led护眼照明使用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5101581B (zh) | 一种照明自适应明暗调节方法、照明灯具及其应用 | |
CN115776745B (zh) | 一种led护眼吸顶灯及控制方法 | |
WO2024109893A1 (zh) | 一种视力保护面板灯、面板灯组及其照明方法 | |
WO2024109782A1 (zh) | 一种led视觉保护方法及其装置 | |
WO2024109898A1 (zh) | 一种全色仿生护眼台灯及其照明方法 | |
CN109027720A (zh) | 一种led光源的优化方法 | |
Nikolova et al. |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biological risk from blue light of a human-centric lighting system-case study | |
CN107666750B (zh) | 一种动态变化的照明方法 | |
CN111853579A (zh) | 灯具 | |
CN107666736A (zh) | 动态照明方法 | |
CN107666738B (zh) | 动态照明方法 | |
CN214840448U (zh) | 一种防控近视用光源装置 | |
CN212644312U (zh) | 灯具 | |
CN116928626B (zh) | 一种缓解眼疲劳的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
CN221035424U (zh) | 一种具有视觉保护功能的光源板及照明装置 | |
Bálský et al. | Use of tunable white luminaires for biodynamic lighting | |
CN221004758U (zh) | 一种led光源结构及led照明装置 | |
CN117346107A (zh) | 一种视觉保护的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
CN221035309U (zh) | 一种具有缓解眼疲劳功能的led发光板及led照明装置 | |
CN114501722B (zh) | 节律光谱的调制方法 | |
CN117346106A (zh) | 一种护眼照明方法及照明装置、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