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4476A -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4476A
CN115664476A CN202210910624.1A CN202210910624A CN115664476A CN 115664476 A CN115664476 A CN 115664476A CN 202210910624 A CN202210910624 A CN 202210910624A CN 115664476 A CN115664476 A CN 115664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s
feedback information
receiving
elements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062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淑娟
鲁照华
李儒岳
梅猛
弓宇宏
蒋创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91062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4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4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4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47Variable feedback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确定候选资源集合并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本发明为发明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申请号:201710067275.0,申请日:2017年02月06日)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高频通信是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高频通信为大带宽大容量通信提供有效支持,但是高频通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信道衰落比较大,需要借助波束实现远距离通信。
终端如何在基站发送的多个波束中选择波束,将所选择的波束反馈给基站之后,基站需要对终端反馈的这多个波束做何假设,特别是这多个波束对应的终端的接收情况做何假设,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为了辅助基站进行后续的进一步波束训练和数据传输,终端在在波束训练阶段需要反馈什么信息,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外,基于波束机制下如何支持多层传输,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包括:
确定候选资源集合并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
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道信息接收方法,包括:
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由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基于选择准则从候选资源集合中得到的,所述选择准则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包括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道信息反馈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候选资源集合;
选择单元,用于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
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道信息接收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由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基于选择准则从候选资源集合中得到的,所述选择准则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包括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确定候选资源集合并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了终端在基站发送的多个波束中选择波束,从而能够借助波束实现远距离通信。
附图说明
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接收资源表示接收时间表示的示意图;
图4a-4e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不同接收情况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Panel,TXRU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反馈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接收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信号时分发送单元的个数的示意图一;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信号时分发送单元的个数的示意图二;
图8c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Precoding cycle信号传输方式中不同预编码组的示意图;
图8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Precoding cycle信号传输方式中不同预编码组轮询周期的示意图;
图9a是CSI-RS资源携带秩信息,终端根据多个CSI-RS资源得到RI值的示意图;
图9b为信令配置资源对应的秩信息的示意图一;
图9c为信令配置资源对应的秩信息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确定候选资源集合。
步骤102: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选择所述M个资源:
资源的信道质量;
资源之间的相关度;
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
资源对应的发送资源;
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
资源对应的多径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对应的所有发送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确定每个发送资源在所述R1个接收资源中的信道质量和,选择所述质量和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2个资源,确定所述X2个信道质量最优资源对应的R2个接收资源,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发送资源选择最优的接收资源,得到T个资源,在所述T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最优的发送资源,得到R个资源,在所述R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响应相关度最小的M1个资源,由R1个接收资源选择出的所有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候选集合中时间能量和中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一个资源对应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资源对应的多个径的到达时间与信号能量乘积的和;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差的M个资源;
将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按照信道质量顺序排序,然后每隔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个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其中X1、X2为小于等于N1的自然数,其中N1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R1、R2、R为小于等于R_Total的自然数,其中R_Total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接收资源的个数;T、M1为小于等于T_Total的自然数,其中T_Total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发送资源的个数。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且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这里,第一预定条件为信道质量最优的Mx个资源(优选地Mx大于或等于M),或者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第二预定条件为相关度最低的Mx个资源(优选地Mx大于或等于M),或者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或者为所述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即两两之间正交。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低的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
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不超过第一子集资源中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其中所述第一子集是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任意M个资源构成。
这里,相关度为0即为正交。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各个资源包括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接收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发送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接收资源、M个发送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M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共享接收资源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的相关度是所有发送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中相关度最小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秩最大;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方式至少之一确认所述M值:
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值;
根据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信道质量阈值确定所述M值;
根据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资源相关度阀值确定所述M值;
根据M_Max确定所述M值,其中所述M_Max是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约定的值,且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M_Max;
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所述M值;
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值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
根据接收天线个数确定所述M值;
根据接收panel个数确定所述M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反馈类型,根据所述反馈类型得到所述选择准则;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个资源满足的特征类型,根据所述特征类型得到所述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接收资源个数信息;或者,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每个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N个第一集合,每个第一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N为自然数;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
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相关的第二集合的配置信息中有所述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秩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秩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这里的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与前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可以不同。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可支持的最大层数;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是所述集合可支持的层数;
根据所述N个第一集合,得到选择的秩信息,将所述秩信息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
通过反馈所述N个第一集合的集合索引信息,隐含反馈选择的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合包括如下集合至少之一:信道状态信息CSI上报集合、CSI测量集合、连接集合、其中一个CSI测量集合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连接,一个连接中包括一个资源集合和一个上报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X1等于1、和/或所述X2等于1;
所述R1、R2、R等于接收天线个数的整数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对于所述M个资源的每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信息;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好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差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平均信道质量。
其中,所述信道质量信息包括如下信息至少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信道质量指示(CQI,Channel Quality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秩指示(RI,RankIndication)。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资源的先后顺序按所述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列;
所述M个资源包括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M值;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基于所述选择准则得到的;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分组指示信息;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多级分组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组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第二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相同分组中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不同分组中的资源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
这里,也不排除相同分组中的资源的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这样的例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特性参数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不同;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的子集;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只有其中一类包括平均时延信道特性参数;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Panel、发送panel、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天线,、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平均时延、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如下指示信息至少之一:
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指示信息;
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指示信息;
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指示信息。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接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由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基于选择准则从候选资源集合中得到的,所述选择准则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包括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选择所述M个资源:
资源的信道质量;
资源之间的相关度;
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
资源对应的发送资源;
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
资源对应的多径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对应的所有发送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确定每个发送资源在所述R1个接收资源中的信道质量和,选择所述质量和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2个资源,确定所述X2个信道质量最优资源对应的R2个接收资源,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发送资源选择最优的接收资源,得到T个资源,在所述T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最优的发送资源,得到R个资源,在所述R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响应相关度最小的M1个资源,由R1个接收资源选择出的所有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候选集合中时间能量和中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一个资源对应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资源对应的多个径的到达时间与信号能量乘积的和;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差的M个资源;
将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按照信道质量顺序排序,然后每隔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个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其中X1、X2为小于等于N1的自然数,其中N1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R1、R2、R为小于等于R_Total的自然数,其中R_Total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接收资源的个数;T、M1为小于等于T_Total的自然数,其中T_Total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发送资源的个数;
其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是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事先约定的,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各个资源包括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且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低的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
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不超过第一子集资源中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其中所述第一子集是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任意M个资源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接收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发送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接收资源、M个发送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M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共享接收资源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的相关度是所有发送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中相关度最小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秩最大;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方式至少之一确认和/或通知所述M相关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值;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信道质量阀值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资源相关度阀值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包括M_Max,且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M_Max;
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所述M值;
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值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天线个数确定所述M值;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panel个数确定所述M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反馈类型,通过所述反馈类型通知所述选择准则;或者,
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个资源满足的特征类型,通过所述特征类型通知所述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接收资源个数信息;或者,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每个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N个第一集合,每个第一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N为自然数;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
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相关的第二集合的配置信息中有所述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秩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通过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配置所述秩信息;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可支持的最大层数;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是所述集合可支持的层数;
配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N个第一集合得到秩指示RI反馈信息;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反馈的所述N个第一集合集合索引信息,从而得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RI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合包括如下集合至少之一:CSI上报集合、CSI测量集合、连接集合、其中一个CSI测量集合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连接,一个连接中包括一个资源集合和一个上报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X1等于1、和/或所述X2等于1;
所述R1、R2、R等于接收天线个数的整数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对于所述M个资源的每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信息;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好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差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平均信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资源的先后顺序按所述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列;
所述M个资源包括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M值;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基于所述指示的选择准则得到的;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分组指示信息;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多级分组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组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第二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相同分组中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不同分组中的资源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特性参数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不同;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所述第二类信道特征参数集合的子集;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只有其中一类包括平均时延信道特性参数;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Panel、发送panel、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天线,、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平均时延、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给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如下指示信息至少之一:
RRC信令指示信息;
MAC CE信令指示信息;
DCI信令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通知选择准则的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所对应的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类型信息;和/或,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所对应的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信道状态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一个TXRU的一个接收波束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一个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或者部分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所有panel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下述实施例中,终端(或者)基站可能有多个panel,如图5所示,一个panel对应一个天线阵子矩阵,阵子之间的水平和垂直距离为(d_v,d_h),panel之间的水平和垂直之间的间距为(d_v_g,d_h_g),一般(d_v_g,d_h_g)不同于(d_v,d_h),一个panel中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TXRU,每个TXRU一个时刻只能对应一个射频波束。比如图5中panel_0中的每一列对应一个TXRU,那么在单极化方式下panel_0对应3个TXRU,双极化方式下对应6个TXRU。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从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将所述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给基站(即为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和/或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在选择所述M个资源之前,终端首先确定候选资源集合,终端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
其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包括如下资源类型中的至少之一:发送波束资源、发送天线资源、发送端口资源、发送频域资源、发送序列资源、发送时域资源,发送模式资源,接收波束资源、接收天线资源、接收端口资源、接收频域资源、接收序列资源、接收时域资源,接收模式资源,其中所述端口资源为参考信号端口资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信道质量最优的X个资源,表示其信道质量排在前X中。
具体地,比如一个资源由一个发送波束和一个接收波束构成,比如所述发送波束有8个,接收波束有4个,那么此时就有8*4个发送接收波束对,即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由8个发送接收波束对构成,如果把发送接收波束对的信道质量做一个矩阵,此时构成一个8*4的矩阵(或者类似4*8的矩阵),其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第i个发送波束到第j个接收波束的信道质量。具体假如所述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信道质量可以是所述发送波束到达所述接收波束的RSRP。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171
表1
现在从8*4的发送接收波束对中,选择M个发送接收波束对,并将选择的发送波束对对应的信息反馈给基站。
所述选择M个发送接收波束对的选择准则可以有如下准则之一:
选择准则1:所述选择的M个资源(以下将一个发送接收波束对称为一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8*4个资源中的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那么此时选择处的M个资源的不同资源对应的发送资源可能相同,或者不同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可能相同。总之此时M个资源包括的发送资源个数小于或者等于M,和/或所述M个资源包括的接收资源个数小于或者等于M。具体地如表1所示,假设M=4,此时选择的4个资源为{(3,0),(1,0),(3,1),(0,0)}或者{(3,0),(1,0),(3,1),(4,0)}因为注意到(0,0)和(4,0)对应的信道质量相同。其中(x,y)表示(发送波束x,接收波束y)构成的资源。
选择准则2:首先从M个资源中选择X1个资源,比如选择信道质量最优X1个资源,得到这X1个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对于这R1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其中在所述R1个接收资源中选择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具体地如表1所示,假设X1=3,得到资源{(3,0),(1,0),(3,1)},然后对于X1个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0,1},再选择M个资源,比如M=5。可以在这R1个接收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此时得到资源{(3,0),(1,0),(3,1),(0,0),(4,0)}。此时M个资源对应的发送波束数和接收波束数都小于M。
可以约定X1为1,即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资源,然后选择这一个资源的接收资源下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如表1所述,首先选择资源(3,0),然后选择接收波束0对应的M个信道质量最优的发送波束,得到发送波束集合{3,1,0,4}。
选择准则3:首先选择R1个接收波束,得到每个发送波束在这R1个接收波束中的质量和,然后选择能量和最优的M个资源。
具体地,比如首先选择接收波束{0,1}组合,此时对于每个发送资源得到其在R1个接收资源中的接收质量和,然后接收质量和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优选地R1小于或者等于终端的panel数,或者终端的TXRU数,得到表2所述,此时得到选择的发送波束集合为{3,1,6,4,0},进一步地这些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波束集合为{0,1}。此时选择出的M个资源中包括M个不同的发送波束,接收波束数小于M。
发送波束 接收波束组合(0,1)
0 13.78
1 18.80
2 9.49
3 19.29
4 16.13
5 5.20
6 16.49
7 10.76
表2
选择准则4: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个资源,得到所述X个最优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得到R2个接收资源,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和选择准则2类似,区别之处在于,此时对于得到的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1个发送资源,由R2个M1个发送资源构成的M个发送资源。本实施例中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等数量的M1个发送资源,本实施例也不排除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波束选择了不等数量的发送波束。具体地如表1所示,假设X1=3,得到资源{(3,0),(1,0),(3,1)},然后对于X1个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0,1},再选择M个资源,比如M=4,M1=2,选择的资源为接收波束0对应的{发送波束3,发送波束1},接收波束1对应的{发送波束3,发送波束7}。
选择准则5: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发送资源选择最优的接收资源,得到T个资源,在所述T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其中T是发送资源数目,具体地如表1所示,得到表3所示的T个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波束,得到选择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组合为{(3,0),(1,0),(0,0),(4,0)},此时选择出来的接收波束相同,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其他表1的实施例中,选择出来的每个发送波束可能对应不同的接收波束。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191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01
表3
选择准则6: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最优的发送资源,得到R个资源,在所述R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比如基于表1得到表4所示的结果,此时得到选择的(发送波束,接收波束)集合为{(3,0),(3,1),(1,2),(6,3)}。
接收波束 (信道质量,发送波束)
0 (9.70,3)
1 (9.59,3)
2 (7.58,1)
3 (9.50,6)
表4
对于上述选择出的资源的上报,一种方式是终端将选择出来的每个资源的发送波束索引和接收波束索引都上报给基站,另一种方式是,终端只上报发送波束索引,基站基于终端所采用的选择准则得到接收波束情况,具体地,当终端采用选择准则1时,基站假设终端上报的一个发送波束可能被多个接收波束接收,对于选择准则1此时终端可以进一步上报,每个发送波束在所选择出的M个资源中对应的接收波束个数。具体地如上,基于选择准则1选出的发送接收波束对为:{(3,0),(1,0),(3,1),(0,0)},此时上报信息为{(发送波束3,接收波束个数2个),(发送波束1,接收波束个数1个),(发送波束0,接收波束个数1个)}。
选择准则7:首先选择最优信道质量对应的资源,然后将选择的资源的发送资源对应的行中的所有元素和接收资源列中对应的资源的信道质量都置0,选择下一个信道质量最优的资源,得到选择的第二个资源,然后将第二个选择出来的资源的接收资源和发送资源对应的行列中中资源的信道质量都置0,然后选择知道质量最优的第三资源,依次类似。具体地参照表1,最优资源(3,0)被选择之后,发送波束3对应行被置0,接收波束0对应的列被置0,得到表4-1的表,然后从这张表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第二资源,然后得到资源(6,3),选择出第二资源之后,将发送波束6对应的行,接收波束3对应的列置0,得到表4-2所示的表格,然后选择出(7,1),将发送波束7对应的行,接收波束1对应的列置0之后,得到表格4-3,然后选择出(1,2)资源。总之此时选择的资源为{(3,0),(6,3),(7,1),(1,2)},可以看到此时M小于或者等于min(发送波束个数,接收波束个数)。此时M个资源包括M个不同的发送波束,M个不同的接收波束个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11
表4-1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12
表4-2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13
表4-3
选择准则8: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差的M个资源。
上面例子中的发送波束可以为等效发送资源,上述接收波束可以等效为一个接收资源。当发送资源为测量参考信号端口,所述一个发送资源为一个测量参考信号端口,或者一个测量参考信号端口组,或者一个测量参考信号资源,或者一个测量参考信号资源组。一个接收资源可以是一个接收周期,接收时间,如图3所示,不同接收资源通过不同接收时间来体现,第一个接收周期中,发送波束切换,接收波束不变,终端采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基站在发送资源上发送的信号,在第二接收周期上,终端采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基站在发送资源上发送的信号。其中不同接收模式对应的接收方式只能时分产生,即一个时刻终端只能采用一个接收模式对应的接收方式接收信号。即此时的一个接收资源包括一个接收波束集合,一个接收波束集合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接收波束。
当一个发送资源由多个发送端口构成(或者发送天线),一个接收资源由多个接收端口(或者多个接收天线)组成,此时一个资源就是一个等效MIMO信道,此等效MIMO信道为Rx*Tx的矩阵,其中Rx表示接收端口个数,Tx表示发送端口个数,可以由此MIMO信道的一些特征表明所述信道质量,比如等效MIMO信道的最大特征值的平方,或者所述等效MIMO信道的特征值的平方和,或者所述等效MIMO信道的信道容量表示。或者此时基于等效MIMO信道的秩表征所述信道质量,秩越大信道质量越好,或者由等效MIMO信道的特征值和秩共同表征所述信道质量。或者等效MIMO信道的条件数的倒数表征所述信道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道质量也可以是CQI。
其中所述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至少之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道质量指示信息(比如CQI,或者其他信道质量测量信息)、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秩指示RI。
当然选择准则还可以包括除本实施例之外的其他准则,总之此时终端的选择准则的确定方法有如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和基站约定选择准则;
方式二:和基站约定选择准则集合,终端自己确定选择准则,优选地终端在上报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终端基于所述指示的选择准则中选择得到的;
方式三:基站通过指示信息给终端配置选择准则。
方式四:基站通过指示信息给终端配置选择准则集合,终端自己决定选择准则,优选地终端在上报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终端基于所述指示的选择准则中选择得到的。
实施例2
当终端反馈资源对应的信道质量,基站需要假设终端采用的哪种接收情况下得到的信道状态信息,或者基站通过指示信息通知终端应该基于哪种接收情况得到所述信道状态信息。
比如终端有3个panel,一个极化方向上每个panel上对应2个TXRU,即一个极化方向上总共有2*3=6个TXRU,两个极化方向上有2*6=12个TXRU。其中一个panel表示一个天线阵子矩阵,一般一个panel中的阵子是均匀分布的,一个panel中的阵子采用不同的虚拟化方式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TXRU,其中一个TXRU有其独立的ADC/DAC单元(不过双极化的两个TXRU可能共享一个ADC/DAC,即共享一个射频波束形成单元)。
对于基站在一个发送资源上发送的信号,终端会上报接收质量,这个接收质量对应的终端的接收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况:
接收情况1:信道质量是终端只用一个TXRU的一个接收波束得到的信道质量,或者此时是两个极化方向的两个TXRU,如图4a所示;
接收情况2:信道质量是终端只用一个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此时可以是单极化,也可是双极化,如图4b所示;
接收情况3:信道质量是终端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此时可以是单极化,也可是双极化,如图4c所示;
接收情况4:信道质量是终端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或者部分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此时可以是单极化,也可是双极化,如图4d所示;
接收情况5:信道质量是基于终端采用所有panel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如图4e所示。
在图4a~图4b中,不同TXRU所用的波束可以是相同方向,也可是不同方向。即此时不同TXRU对应的射频波束的(水平角度,垂直角度)不同,本实施例也不排除不同TXRU上对应的射频波束相同的情况,或者基站指示终端的不同TXRU应该采用相同的射频波束得到一个发送资源对应的信道质量,还是不同TXRU允许采用不同的射频波束得到一个发送资源对应的信道质量,即此时不同TXRU采用的射频波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基站配置终端就采用不同TXRU采用不同的射频波束得到所述一个发送波束对应的信道质量。
如果基站假设终端上报的信道质量是基于情况3的接收质量,此时终端从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可以是,可以遍历所有TXRU的波束组合得到信道质量。此时根据接收端的接收TXRU数,每个TXRU一个时刻只能打出一个射频波束方向,假设TXRU_num是接收端的TXRU数目,Rx_Beam是一个TXRU对应的射频波束个数。假如每个TXRU对应4个射频波束(并假设不同极化方向所用的射频波束相同)。总共有RxBeamMode_Num=(TXRU_num)RX_Beam=124种接收模式,对于一个接收模式和一个发送资源,构成一个等效信道,类似于实施例1中的表1构成发送资源数*RxBeamMode_Num的矩阵,其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表示第i个发送资源和第j个接收模式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一个信道质量的表征,得到这个等效矩阵之后,可以基于实施例1中的选择准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选择M个资源。
具体地以表1为了,假设表1是基于图4a终端的接收情况下得到的信道质量,并假设同一个接收波束在不同TXRU应用得到的信道质量相同,为了简单起见,假设终端只有一个panel,一个panel上一个极化方向只有两个TXRU,得到表5所示的发送波束,接收模式(其中所述接收模式对应一个接收波束集合,分别对应两个接收TXRU上所采用的接收波束)情况表5。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41
表5
优选地此时也可以是每个接收模式下得到所有发送波束的接收能量和,然后选择合适的接收模式。具体地如表5,得到每一列的能量和,然后选择合适的列,即为合适的接收模式。
对于终端反馈的一个发送资源的信道质量或者信道状态信息,终端究竟应该采用接收情况1~接收情5中的哪一个(此处接收情况集合只是举例,本实施例并不排除其他的接收情况集合),第一种方式双发约定终端采用的接收情况(即为所述接收状态),第二种是终端自己自由决定接收情况,第三种是基站通知终端采用的接收情况,第四种基站和终端约定终端可以采用的接收情况集合,终端自己决定采用的具体接收情况,优选地终端可以将其选择的接收情况反馈给基站。
当然本实施例也不排除其他的接收情况,其中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可以为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信道质量指示信息(比如CQI,或者其他信道质量测量信息)、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秩指示RI。基站知道这些信道状态对应的终端的接收状态之后,可以对于候选的调度或者波束训练提供帮助,比如当终端反馈的CQI是基于单接收波束得到时,如果基站调度终端采用多个接收天线接收信号时,其可调度的MCS可以相比CQI进行一定的提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讲述所述M的确定方法,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至少之一得到所述M值。
方式一:通过接收基站的指示信息,得到所述M值,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M值。
方式二:基站指示信息或者约定信道质量阀值,从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超过所述信道质量阀值的资源的个数构成M,此时可能不同测量时刻M值会不同,此时优选地可以进一步限定M的最大值。
方式三:基站信令通知或者约定M的最大值M_Max,基站根据自己的接收情况自行决定所述M值。
方式四:基站信令通知或者约定接收资源个数,然后终端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的选择准则选择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的个数构成所述M值。
方式五:基站和终端约定所述M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个数。
方式六:基站和终端约定所述M根据终端对应的TXRU数目得到。
方式七:基站和终端约定所述M根据终端对应的panel数目得到。
实施例4
终端在候选资源集合中根据一定的选择准则选择M个资源,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将M值上报给基站。
比如根据信道质量约定阀值选择资源,结果终端得到所有资源的信道质量低于约定阀值,此时M=0,终端上报M值。不同上报时刻对应的M允许不同,优选地可以约定M小于或者等于M_Max,其中M_Max是选择的资源个数的最大值。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上报一个资源个数信息M3,其中资源个数信息M3不一定等于M,其中M表示选择的资源的个数。
比如基于资源对应的信道质量是否超过预定阀值,来选择资源,此时M3表征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个数,而上报的资源个数为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比如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个数很多,而上报的资源个数的最大值M_Max比较小,此时M3对应信道质量预定阀值的资源个数,而上报的资源个数为M个。
或者所有候选资源中,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的个数M3为0,而上报的资源为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其中M小于或者等于M_Max的整数,M3为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数目。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上报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序情况,和/或选择出的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信息。
比如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个数为M_H,对于M_H个资源得到一组排列,其中排列中的先后顺序按照资源的信道质量进行排序。比如M_H=6,M=2,此时终端和基站的反馈信息中包括如下信息至少之一:(5,3,1,0,4,2);资源5,3对应的信道质量信息。
其中(5,3,1,0,4,2)表示:资源5的信道质量≥资源3的信道质量≥资源1的信道质量资源≥资源0的信道质量≥资源4的信道质量≥资源2的信道质量,对于信道质量最优的5,3上报其对应的具体的信道质量信息。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选择出的M个资源,得到其对应的R个接收资源,对于R个接收资源中的每个接收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包括的所有发送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序情况,将其反馈给基站。或者对于所述接收资源中对应最优信道质量的接收资源反馈所述M个资源包括的所有发送资源的一种排序,其中发送资源的排序是按照信道质量排序的。
如表6所示,假如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32个资源,对于8个发送资源,4个接收资源,表6中的元素表示对应发送资源到对应接收资源的信道质量,其中所述发送资源可以为发送波束,接收资源可以为接收波束。终端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资源,得到选择出的资源为{(0,3),(6,0),(3,0),(3,1)},其中(x,y)表示(发送波束x,接收波束y),终端可以给基站上报选择的资源的索引信息,以及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信息。优选地也可以上报如下信息,对于发送资源{0,6,3}在接收波束{3,0,1}中的接收质量排序情况,越在前的信道质量越好,比如{3,0,1}在接收波束3中的排序为{0,6,3},在所述排序中越靠前其在对应接收波束中的信道质量越好,当然本实施例也不排除越靠前其在对应接收波束中的信道质量越差。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71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81
表6
即此时终端给基站的反馈信息中,包括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选择出的M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M个资源对应的所有发送资源在每个接收资源中的排序情况。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包括选择出的4个资源的信道质量,{(0,3),(6,0),(3,0),(3,1)}对应的信道质量,4个排序,{0,6,3},{6,3,0},{3,6,0}依次表示其在接收波束{3,0,1}中的信道质量排序情况,优选地本实施例也可以只上报{0,6,3}的排序表示这些发送波束在接收波束3(即最优信道质量的接收波束)中的排序。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给基站反馈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
优选地所述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表示所述发送资源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接收资源中的多少个接收资源中可以被看到,或者在选择出的资源对应的所有接收资源中所述发送资源可以被多少个接收资源看到,优选地被看到表示一个发送资源到对应接收资源的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门限。这个信息可以辅助基站在后续的信号发送阶段传输信息,其中所述传输信息包括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需要用多少个时分资源发送一个发送资源,或者多少个参考信号端口给终端发送信号,或者预编码轮询的周期,或者预编码资源单位个数,其中所述预编码单位个数表示在Precoding cycling(预编码循环)使用这种方式下不同预编码的个数。其中确定所述信号的传输信息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根据终端反馈的接收资源个数得到波束测量阶段的时分资源的个数,另一种方式是根据终端反馈的接收资源个数和终端的接收天线个数得到下一阶段的波束测量阶段的时分资源个数。
具体地,比如一个发送资源为一个发送波束,一个接收资源为一个接收波束,总共有8个发送波束,4个接收波束,即总共有8*4个资源,这些资源对应的信道质量如表7所示,终端基于选择准则选择{(3,0),(1,0),(3,1),(0,0)},此时选择出的资源中接收资源个数为2个,发送波束3的接收波束个数为2,发送波束{0,1}对应的接收波束个数为1个。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291
表7
接收资源个数的上报的第一种方式是对于选择的资源,终端给基站反馈选择的资源包括的接收资源总个数,此时基站可以采用此信息决定后续给终端发送的信号的如下信息至少之一:所述信号占有的时分资源个数,所述信号的DMRS端口个数,所述信号的Precoding cycling(预编码循环使用)轮询码字数,或者轮询周期。
具体地比如终端上报接收资源个数为2,那么在后续的通信阶段,基站可以给终端发送2的整数倍的时分资源,从而使得接收端可以采用对应的接收模式接收信号,增加链路鲁棒性。如图8a所示,基站可以采用2个OFDM符号给终端发送PDCCH,终端采用不同的接收模式接收信号,增加链路鲁棒性。或者如图8b所示,基站采用两个时间单元给终端发送信号。或者如果一个接收资源对应一个接收波束,而终端有多于1个的接收天线,此时基站可以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给终端发送的DMRS端口个数,比如DMRS端口个数等于接收资源个数的整数倍,或者DMRS端口个数等于min(上报的接收资源个数,终端的接收天线个数),特别是用于控制信道解调的DMRS端口个数根据如上信息得到。或者根据所述上报的接收资源个数确定信号的Precoding cycling(预编码循环使用)轮询码字数,或者轮询周期,如图8c或者图8d。其中一个Precoding表示一个Precoding组,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预编码向量,或者一个或者多个波束。
接收资源个数的上报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于选择的资源中的每个发送资源,终端给基站反馈每个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包括如下信号至少之一:数据信道信号,控制信道信号,测量参考信号,解调参考信号。
实施例9
在本实例中,终端给基站上报其P-1阶段的一个接收资源对应P-2的多少个接收资源。比如P-1阶段的接收波束是宽波束,P-2阶段是细波束,此时一个宽波束下对应多个窄波束,终端需要将此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便于进行P-2阶段的波束训练,特别是接收波束训练。
其中接收波束可能会等效为接收资源,其中接收资源包括如下资源至少之一:接收波束资源、接收天线资源、接收端口资源、接收频域资源、接收序列资源、接收时域资源,接收模式资源,其中所述端口资源为参考信号端口资源。
所述接收资源个数的上报可以是终端通过能力信息上报,或者是终端在不同时间段根据其能力情况进行上报,即此个数是可变的。
实施例10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配置秩信息。
优选地基站通过如下方式至少之一配置所述秩信息:
第一种方式是基站在配置候选资源集合的时候(比如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为CSI-RS资源)资源的时候配置秩信息;
第二种方式是基站在配置和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相关的第二集合时,配置所述秩信息秩信息,其中所述第二集合包括如下集合至少之一:RS资源集合,CSI report setting上报集合,measure setting测量集合,link集合,其中一个link包括一个RS资源集合和一个CSI report setting集合;
第三种方式是所述秩信息在CSI进程信息中配置;
第四种方式是所述秩信息可以在直接在动态信令中配置。
第五种方式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N个第一集合,每个第一集合中配置所述秩信息,其中不同第一集合的秩信息可以不同。
其中所述秩信息表示如下信息至少之一:
A.表示所述集合或者资源可支持的最大层数,具体地比如所述集合为一个CSI-RS资源,当配置秩信息为3,表示基于此CSI-RS可以基于RI=1,2,3得到信道相关测量信息,比如信道吞吐量,选择信道吞吐量最大得到选择的RI,然后将所述选择的RI上报给基站,比如选择RI=2,并将所述RI=2值上报给基站。
B.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是所述集合可支持的层数,具体地比如所述集合为一个CSI-RS资源,当配置此CSI-RS资源对应的秩信息为3,表示基于此CSI-RS资源测量信道时,只能基于RI=3得到信道相关测量信息,比如吞吐量。
现有LTE中终端基于如下信息得到其RI的最大值,min(CSI-RS端口数,终端的接收天线数),其中终端给基站反馈的RI值小于或者等于RI的最大值(以下将RI的最大值简称为:RI_max)。现在高频中基于波束传输的情况下,其RI_max可能不能继续根据min(CSI-RS端口数,终端的接收天线数)得到,由于基站发送CSI-RS的不同端口采用的波束可能相同,此时RI_max可能需要基站指示终端,不能继续根据min(CSI-RS端口数,终端的接收天线数)得到。所述信令配置的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支持的对应的RI_max,终端上报的RI(RankIndication)小于或者等于所述RI_max。或者所述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支持的层数,终端基于配置的秩信息得到CSI信息上报给基站。
基站配置秩信息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不同集合对应的秩信息不同,其中所述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的层数,然后终端在基于多个集合得到RI值,将其上报给基站。
具体地如图9a所示,基站配置3个CSI-RS资源,每个CSI-RS资源的配置信息中有对应的秩信息,分别对应Rank=1,Rank=2,Rank=3,终端基于3个CSI-RS资源和对应的Rank值得到3个CSI-RS资源的信道吞吐量,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比如信道吞吐量最大化得到选择的RI值,将所述RI值上报给基站,可选地此时终端通过上报CSI-RS资源索引信息隐含上报选择的RI值。
基站配置秩信息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述,一个CSI-RS资源第一配置信息中配置一个秩信息集合,其中所述秩信息集合包括至少一个秩,然后在CSI-RS资源的第二配置信息中配置CSI-RS资源当前使能的秩,优选地第一配置信息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之前配置。第二配置信息中只需要在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秩信息集合中配置,和/或优选地第一配置信息的配置周期不小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配置周期。
基站配置秩信息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如图9c所述,在第一配置信息中配置CSI-RS资源,在第二配置信息中直接配置所述CSI-RS资源对应的秩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配置信息通过如下方式至少之一通知:RRC信令,MAC CE信令,DCI信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CSI-RS资源对应的秩信息可以基于所述CSI-RS资源包括的所有CSI-RS端口得到,比如一个CSI-RS资源包括4个CSI-RS端口,所述秩信息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是CSI-RS端口数*RI,本实施例也不排除,所述秩信息可以基于所述一个CSI-RS资源包括的部分CSI-RS端口得到,比如一个CSI-RS资源包括4个CSI-RS端口,所述秩信息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是Tx1*RI,其中Tx1小于等于4。
优选地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秩信息是所述集合支持的最大Rank值,其最大Rank值与预编码矩阵所用的CSI-RS端口个数之间有对应关系,比如一个CSI-RS资源包括8个CSI-RS端口,如果信令指示所述CSI-RS资源对应的秩信息为4,那么终端基于前4个CSI-RS端口(或者其他约定方式得到的4个CSI-RS端口,或者基于信令通知方式得到所述4个CSI-RS端口是所述CSI-RS资源中的8个CSI-RS端口中的哪四个),可选地,CSI-RS资源中的其他CSI-RS端口作为干扰测量信号。为了清晰,即此时CSI-RS和CSI-IM在一个集合中,通过秩信息得到CSI-RS端口,其余端口都用于CSI-IM端口。此时可以将上述CSI-RS资源称为RS资源,一个RS资源中包括8个RS端口,根据RS资源配置的秩信息确定用于CSI-RS的端口,RS中的其余端口用于CSI-IM端口。
实施例11
在本实例中,终端根据第一反馈信息中的非零元素(或者第一反馈信息中绝对值大于预定阀值的元素个数)确定第二反馈信息的维度,和/或确定第二反馈信息码本限制集。
比如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1
其中r表示极化方向,l表示层索引,Lay表示总层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2
是一个向量,其维度为单极化方向测量参考信号的端口数*1维的列向量,或者发送天线端口数*1的列向量,优选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3
是在终端长周期反馈的向量集合(类似于LTE中的W1),当然本实施例也不排除所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4
通过其他方式获取,pr.l,i表示wr,l对于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5
集合第i个向量的幅度加权值,cr,l,i表示wr,l对于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26
集合第i个向量的相位补偿值。优选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31
是终端长周期,宽带反馈的,P={pr.l,i,i=0,1,...,L-1}和C={cr.l,i,i=0,1,...,L-1}是终端短周期子带反馈的。等效地公式(1)可以转换为如下的矩阵形式: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32
其中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33
Pr=diag(pr)=diag([pr.l,0 pr.l,1 L pr.l,L-1]T),r=0,1 (4)
Cr=[cr.l,0 cr.l,1 L cr.l,L-1]T,r=0,1 (5)
此时一种方式终端反馈C的维度根据P中非零元素的个数确定,比如L=8,当P的非零元素为4时,终端反馈的C的维度为4*Lay,或者此时终端反馈的C的PMI索引是在4*Lay的码本(Codebook)中码字索引。本实施例存在一个问题是如果各个层对应的P中的非零元素个数不同,此时终端对于不同层对应的C的维度可以不同,当然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确定各个层的C的维度相同(此时C的维度表示C的行数)。另一方面由于P中非零元素的个数是在[0,L]之间变化的,而当C是通过PMI反馈(即反馈C在一个codebook码本中的码字索引时),码本的维度可能不是所有的[1,L]维度都有,只有有限的几个,那么此时终端在支持的码本维度中寻找最小的大于所述P中的非零元素个数的维度(或者根据其他规则支持的码本维度中确定C的码本维度),比如L=8,而码本有发送天线(或者测量参考信号端口数)为{1,4,8}的码本,此时P中非零元素的个数为3,那么此时终端反馈的C的PMI索引是在发送天线为{4}的码本中的码字索引。基站根据终端反馈的P知道C反馈的是对应的哪个i的相位补偿,比如:
p0=[0 1 0 0.5 0 1 0.8 0],C_feedback=[cf0 cf1 cf2 cf3]T,此时终端得到公式(5)中的:
C0=[0 cf0 0 cf1 0 cf2 cf3 0]T
或者C0=[1 cf0 1 cf1 1 cf2 cf3 1]T
或者C0=[x cf0 x cf1 x cf3 x]T
其中x的相位值固定,或者没有反馈的相位补偿基站和终端约定符合一定规则。
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通过P中非零元素的个数确定C的维度,本实施例也不排除通过P中元素和预定阀值的关系确定C的维度,比如根据P中元素大于约定阀值的个数确定C的维度。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是通过P中非零元素的个数(或者P中元素大于约定阀值的个数)确定C在码字中的限制集。具体地比如上述(1~5)公式中C的维度是L,比如C通过码字反馈,那么此时不同的P非零元素的个数(或者P中元素超过预定阀值的个数不同)得到的C在L维码字中的限制集不同,终端根据所述限制集反馈C,比如L=8,p0=[0 1 00.5 0 1 0.8 0],C_feedback对应的行数为8(即C_feedback所在的码本为发送端测量参考信号端口数为8的码本),但是C_feedback可选择的码字有所限制,具体地比如行数为8(即测量参考信号端口数为8)的码本中总共包括256个码字,而C_feedback可选择的码字是256个码字的一个子集。
实施例12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根据候选资源集合中资源的相关度选择M个资源,和/或者候选资源集合中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选择M个资源,和/或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的信道质量的排序情况选择M个资源。
具体地,选择准则可以为如下至少之一:
选择准则1: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小的M个资源,比如每个资源对应的信道是一个Rx*Ty的信道响应矩阵(优选地所述Rx为接收天线个数,Ty为发送天线个数,或者发送参考信号端口个数),那么此时两个资源的相关度就为两个矩阵之间的相关度;或者Ty=1,此时两个资源之间的相关度就为向量之间的相关度;或者Rx=1,Ty=1,此时两个资源之间的相关度为两个标量之间的相关度,其中所述信道响应矩阵(或者信道响应向量,或者信道响应标量)可以是频域信道响应也可以是时域信道响应,可以是瞬时信道响应,也可以平均信道响应。可选地其中向量之间的相关度也可以用向量之间的夹角表示,夹角越小相关度越大,夹角越大相关度越小。或者可选地向量之间的相关度用向量之间的夹角的cos值表征,即A,B的相关度用ρ(A,B)=cos(△θ)表征,其中△θ表示A,B向量之间的夹角,ρ(A,B)值越大相关度越大,ρ(A,B)值越小相关度越小,或者ρ(A,B)的绝对值越大相关度越大,ρ(A,B)的绝对值越小相关度越小。
可选地两个复数标量之间的相关度,可以将每个标量用(实部,虚部)转化为2维向量,然后求2维向量之间的夹角,夹角越小相关度越大,夹角越大相关度越小。具体地比如两个复数
Figure BDA0003773865330000351
则a,b之间的相关度与ρ(a,b)=cos(θ12)有关,ρ(a,b)越大相关度越大,或者ρ(a,b)的绝对值越大,相关度越大。选择准则2: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大于预定阀值,其中每个资源对应一个信道质量(其中所述信道质量可以是CQI,或者RSRP,或者其他值),此时约定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顺序排列,且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大于预定阀值。
选择准则3:所述M个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大于预定阀值,具体地比如一个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和一个接收波束,此时这个信道响应中就有到达时间,比如为多径的主径的到达时间,或者为第一条径的到达时间,或者各个径的平均到达时间。
选择准则4:所述M个资源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候选集合中时间能量和中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一个资源对应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资源对应的多个径的到达时间与信号能量乘积的和,具体第比如一个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和一个接收波束,此时这个发送接收波束对的信道响应中在时域就有多条径,每个径对应一个信道响应值,比如一个发送接收波束对的多径个数为P个,此时所述时间能量和为各个径的时间与径的能量的乘积的加和值。
选择准则5: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资源的相关度为所述资源对应的信道响应的相关度,类似于选择准则1中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选择准则6:将所述候选资集合中的资源按照信道质量顺序排序,每间隔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个资源,从而得到所述的M个资源。或者可以按信道质量从大到小对资源进行排序,然后每间隔第一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部分资源,然后每间隔第二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剩余的资源,从而得到选择的M个资源。比如候选资源集合包括10个资源,他们按照信道质量得到如下排序{7,1,2,3,5,6,4,8,10,9},首先每隔1个资源选择{7,2},然后每隔2个资源选择(注意此时是从剩余的后面的资源中每隔2个资源选择){6,10},最后得到{7,2,6,10}资源作为选择的资源。也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间隔的资源个数不同。
选择标准7:在候选资源集合中选定第一资源(比如选定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资源),然后得到其他资源与选定资源的相关度,选择候选资源集合中与选定的资源相关度最小的第二资源,然后在候选资源集合中除去已经选择的资源之后的资源中选择相关度和{第一资源,第二资源}的相关度和最小的第三资源,依次类推选择M个资源。
选择标准8:所述选择的M个资源是候选资源集合中构成的等效矩阵的秩最大的矩阵,或者等效矩阵的各个向量之间的相关度最低的M个资源,具体地比如每个资源用一个向量表示,其表示一个发送参考信号端口到接收端的Rx个接收天线的接收向量,即所述向量是1*Rx维的,则M个资源构成M*Rx的等效矩阵。假设候选资源集合的资源个数为T_Total个,则M个资源构成的M*Rx的等效矩阵的秩不小于T_Total个资源中任选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矩阵的秩,或者M个资源构成的M*Rx的等效矩阵的行向量之间的相关度不大于T_Total个资源中任选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矩阵的行向量之间的相关度。
选择准则9: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具体地比如在候选资源集合中选定第一资源(比如选定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资源),然后选择其他资源,其他资源的相关度和所述第一资源之间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选择准则10: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具体比如在候选资源集合中选定第一资源(比如选定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资源),然后选择第二资源,第二资源和第一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然后选择第三资源,第三资源和第一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且和第二资源的相关度也不超过预定阀值,依次类推得到M个资源。
选择准则11: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具体地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不超过所述预定阀值。本实施例中所述信道质量可以为如下信息之一:CQI,RSRP,其他信道质量表征值。
实施例1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矩阵为一种实施方式是,假如一个资源对应一个Rx*Tx的矩阵,则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矩阵为M个Rx*Tx个矩阵堆叠成的矩阵。具体地比如每个资源用一个向量表示,其表示一个发送参考信号端口到接收端的Rx个接收天线的接收向量,即所述向量是1*Rx维的,则M个资源构成M*Rx的等效矩阵,或者Rx*M的等效矩阵。
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矩阵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是M个资源总共包括Rx个接收资源,Tx个发送资源(此时不同资源的发送资源或者接收资源之间有重叠),则M个资源对应的等效矩阵为Rx*Tx个矩阵,其中矩阵的每个元素表示第i个发送资源到第j个接收资源之间的信道响应。
实施例1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分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不同分组满足如下特征:相同分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可选地此时不同分组资源的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
当然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相同分组资源的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可选地此时不同分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其中所述一个分组资源中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可以是实施例12中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进行选取,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多级分组指示信息,其中不同分组资源关于不同种类的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具体地比如包括两级分组指示信息,第一级分组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级分组,一个第一级分组中所有资源关于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一个第二级中所有资源关于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不同;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的子集;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与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只有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包括:平均时延。比如只有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包括平均时延参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不包括平均时延参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Panel,发送panel,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多径扩展,平均增益。可选地此时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至少关于如下参数是不准共位置的,平均时延,多普勒频移,多普勒扩展。
可选地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天线,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平均时延,多径扩展,平均增益。可选地此时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至少关于如下参数是不准共位置的,多普勒频移,多普勒扩展。
优选地此时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共享一个接收panel,第一级分组中的不同第二级分组对应一个panel下的不同subarry,或者第一级分组中的不同第二级分组对应一个panel下的不同的接收波束集合。
可选地,第一级分组中的不同第二级分组对应一个panel下的不同的接收波束集合,一个panel一个时刻只能产生一个接收波束集合,不同接收波束集合所述panel只能只能时分产生,比如所述波束集合是所述panel下各个TXRU对应一个接收波束。此时接收波束集合也可以称为所述panel的接收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资源关于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quasi co-loaction),表示所述一个资源的所述信道特性参数可以由另一个资源的所述信道特性参数得到或者推导得到。
实施例16: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资源的信道质量和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
具体地,比如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且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其中第一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最优的Mx,优选地Mx为大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所述第二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的相关度是可选资源集合中(其中可选资源集合为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或者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的一个子集)相关度最低的;所述选择的资源的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所述选择的资源满足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即两两之间是正交的。
第二种选择方法是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其中第一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最优的Mx个,优选地Mx为大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所述第二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的相关度是可选资源集合中(其中可选资源集合所述基于信道质量已经选择出的资源集合)相关度最低的;所述选择的资源的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所述选择的资源满足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即两两之间是正交的。
第三种方法是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其中第一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是可选资源集合中(其中可选资源集合为基于资源相关度已经选择的资源构成的集合)最优的Mx个,优选地Mx为大于或者等于M的整数;所述选择的资源的信道质量超过预定阀值。所述第二预定条件为如下条件之一:所述的相关度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低的;所述选择的资源的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所述选择的资源满足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即两两之间是正交的。
实施例17: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资源的信道质量,资源相关度,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选择所述M个资源。
在本发明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包括如下资源类型中的至少之一:发送波束资源、发送天线资源、发送端口资源、发送频域资源、发送序列资源、发送时域资源,发送模式资源,接收波束资源、接收天线资源、接收端口资源、接收频域资源、接收序列资源、接收时域资源,接收模式资源,其中所述端口资源为参考信号端口资源。
在本发明中所述发送资源包括如下资源至少之一:发送波束资源、发送天线资源、发送端口资源、发送频域资源、发送序列资源、发送时域资源,发送模式资源,发送panel资源,发送process。
在本发明中所述接收资源包括如下资源至少之一:接收波束资源、接收天线资源、接收端口资源、接收频域资源、接收序列资源、接收时域资源,接收模式资源,接收panel资源,接收process。
在本发明中所述资源之间的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一种实施方式是是资源之间的相关度低于预定阀值,另一种实施方式是指资源之间的相关度的绝对值低于预定阀值。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反馈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单元601,用于确定候选资源集合;
选择单元602,用于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
发送单元603,用于将所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M为正整数;
其中,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的选择准则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确定: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选择所述M个资源:
资源的信道质量;
资源之间的相关度;
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
资源对应的发送资源;
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
资源对应的多径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对应的所有发送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确定每个发送资源在所述R1个接收资源中的信道质量和,选择所述质量和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2个资源,确定所述X2个信道质量最优资源对应的R2个接收资源,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发送资源选择最优的接收资源,得到T个资源,在所述T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最优的发送资源,得到R个资源,在所述R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响应相关度最小的M1个资源,由R1个接收资源选择出的所有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候选集合中时间能量和中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一个资源对应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资源对应的多个径的到达时间与信号能量乘积的和;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差的M个资源;
将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按照信道质量顺序排序,然后每隔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个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其中X1、X2为小于等于N1的自然数,其中N1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R1、R2、R为小于等于R_Total的自然数,其中R_Total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接收资源的个数;T、M1为小于等于T_Total的自然数,其中T_Total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发送资源的个数。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且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其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低的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
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不超过第一子集资源中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其中所述第一子集是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任意M个资源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各个资源包括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接收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发送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接收资源、M个发送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M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共享接收资源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的相关度是所有发送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中相关度最小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秩最大;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方式至少之一确认所述M值:
接收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值;
根据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信道质量阈值确定所述M值;
根据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的资源的相关度阈值确定所述M值;
根据M_Max确定所述M值,其中所述M_Max是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约定的值,且与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M_Max;
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所述M值;
和所述第一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值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
根据接收天线个数确定所述M值;
根据接收panel个数确定所述M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反馈类型,根据所述反馈类型得到所述选择准则;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个资源满足的特征类型,根据所述特征类型得到所述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接收资源个数信息;或者,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每个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N个第一集合,每个第一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N为自然数;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
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相关的第二集合的配置信息中有所述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秩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秩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得到;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可支持的最大层数;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是所述集合可支持的层数;
根据所述N个第一集合,得到选择的秩信息,将所述秩信息反馈给第一通信节点;
通过反馈所述N个第一集合的集合索引信息,隐含反馈选择的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合包括如下集合至少之一:CSI上报集合、CSI测量集合、连接集合、其中一个CSI测量集合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连接,一个连接中包括一个资源集合和一个上报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X1等于1、和/或所述X2等于1;
所述R1、R2、R等于接收天线个数的整数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对于所述M个资源的每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信息;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好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差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平均信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资源的先后顺序按所述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列;
所述M个资源包括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M值;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基于所述选择准则得到的;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分组指示信息;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多级分组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组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第二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相同分组中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不同分组中的资源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特性参数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不同;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的子集;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只有其中一类包括平均时延信道特性参数;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Panel、发送panel、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天线,、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平均时延、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如下指示信息至少之一:
RRC信令指示信息;
MAC CE信令指示信息;
DCI信令指示信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6所示的信道信息反馈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信道信息反馈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信息接收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由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和/或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信息;
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基于选择准则从候选资源集合中得到的,所述选择准则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给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包括选择准则或者选择准则集合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选择准则集合包括至少一个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信息至少之一选择所述M个资源:
资源的信道质量;
资源之间的相关度;
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
资源对应的发送资源;
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
资源对应的多径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准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对应的所有发送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1个资源,确定所述X1个最优资源对应的R1个接收资源,确定每个发送资源在所述R1个接收资源中的信道质量和,选择所述质量和最优的M个发送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X2个资源,确定所述X2个信道质量最优资源对应的R2个接收资源,对于R2中的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所述选择出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发送资源选择最优的接收资源,得到T个资源,在所述T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最优的发送资源,得到R个资源,在所述R个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最优的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选择M个资源,所述M个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秩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然后选择M个发送资源,使得M个发送资源和R1个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R1个接收资源,对于每个接收资源选择信道响应相关度最小的M1个资源,由R1个接收资源选择出的所有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
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的差值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到达时间间隔大于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候选集合中时间能量和中最大的M个资源,其中所述一个资源对应的时间能量和是所述资源对应的多个径的到达时间与信号能量乘积的和;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信道质量最差的M个资源;
将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资源按照信道质量顺序排序,然后每隔预定个数个资源选择一个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其中X1、X2为小于等于N1的自然数,其中N1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R1、R2、R为小于等于R_Total的自然数,其中R_Total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接收资源的个数;T、M1为小于等于T_Total的自然数,其中T_Total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发送资源的个数;
其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是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事先约定的,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各个资源包括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和信道质量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且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在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首先选择资源相关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资源,然后在选择的资源中选择信道质量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资源得到所述M个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资源的相关度选择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M个资源是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最低的M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所述M个资源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的资源构成;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为0;
所述M个资源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不超过第一子集资源中两两之间的相关度之和,其中所述第一子集是由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任意M个资源构成。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接收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中包括的发送资源个数小于等于M;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接收资源、M个发送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一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包括M个发送资源、M个接收资源;
所述M个资源共享接收资源的一个或者多个发送资源的相关度是所有发送资源在所述接收资源中相关度最小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秩最大;
所述M个资源由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构成的等效信道的信道响应矩阵的信道容量最大。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如下方式至少之一确认和/或通知所述M相关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值;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信道质量阀值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中包括资源相关度阀值信息;
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包括M_Max,且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小于等于所述M_Max;
根据接收资源个数确定所述M值;
和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约定所述M值等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包括的资源个数;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天线个数确定所述M值;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panel个数确定所述M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反馈类型,通过所述反馈类型通知所述选择准则;或者,
所述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中携带所述M个资源满足的特征类型,通过所述特征类型通知所述选择准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接收资源个数信息;或者,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发送资源索引信息和每个发送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个数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集合满足如下特征之一: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包括N个第一集合,每个第一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N为自然数;
所述候选资源集合对应一个秩信息;
与所述候选资源集合相关的第二集合的配置信息中有所述秩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秩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通过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配置所述秩信息;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表示所述集合可支持的最大层数;
所述集合对应的秩信息是所述集合可支持的层数;
配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根据所述N个第一集合得到秩指示RI反馈信息;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反馈的所述N个第一集合集合索引信息,从而得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选择的RI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合包括如下集合至少之一:CSI上报集合、CSI测量集合、连接集合、其中一个CSI测量集合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连接,一个连接中包括一个资源集合和一个上报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X1等于1、和/或所述X2等于1;
所述R1、R2、R等于接收天线个数的整数倍。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信道状态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对于所述M个资源的每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信息;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好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信道质量最差的资源的信道质量;
对于所述M个资源反馈平均信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资源的先后顺序按所述资源的信道质量排列;
所述M个资源包括所述候选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
所述M个资源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M值;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还包括选择准则指示信息,其中所述M个资源是基于所述指示的选择准则得到的;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分组指示信息;
所述M个资源的指示信息中包括多级分组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组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第一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第二级分组中的资源关于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是准共位置的;
相同分组中的资源的相关度不超过预定阀值;
不同分组中的资源相关度超过预定阀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信道特性参数满足如下特征至少之一: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和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不同;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是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的子集;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与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中只有其中一类包括平均时延信道特性参数;
所述第一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Panel、发送panel、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所述第二类信道特性参数包括如下参数至少之一:接收天线,、平均到达角、中心到达角、平均角度扩展、垂直平均到达角、水平平均到达角、平均离开角、中心离开角、垂直平均离开角、水平平均离开角、平均时延、多径扩展、平均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给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如下指示信息至少之一:
RRC信令指示信息;
MAC CE信令指示信息;
DCI信令指示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通知选择准则的指示信息中,包括所述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所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类型信息;和/或,
接收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反馈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通信节点所述信道状态信息所对应的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接收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信道状态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状态的对应关系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一个TXRU的一个接收波束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一个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只用部分panel,每个panel采用所述panel中的所有或者部分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信道状态是基于所述第二通信节点采用所有panel的所有TXRU得到的信道质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候选资源中的各个资源可以是包括发送资源和接收资源的资源的资源,也可以是仅包括发送资源的资源,即此时各个候选资源对应的接收资源相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图7所示的信道信息反馈装置中的各单元的实现功能可参照前述信道信息反馈方法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8)

1.一种信道信息反馈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大于0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第二反馈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包括:
根据每个层所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该层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其中,所述一个层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所述层对应的元素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的L个元素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值大于预定阈值的L个元素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为固定值,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接收资源的个数,并将结果发送至第一通信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至少与以下信息之一有关:
信号所要求的时域单元的个数,该信号是第一通信节点接收到接收资源的个数后发送的;
参考信号端口的个数;
预编码轮询周期的个数;或
预编码单位个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多于一个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括接收波束的个数;或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含在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能力信息中;
其中,一个发送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所述第二通信节点负责上报发送资源的个数。
10.一种信道信息接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大于0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第二反馈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包括:
根据每个层所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该层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其中,所述一个层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所述层对应的元素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的L个信息元素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值大于预定阈值的L个元素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为固定值,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通信节点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接收资源的个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确定信号的发送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将所述信号发送给第二通信节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信息之一:
发送所述信号所需要的时域单位的个数;
参考信号端口的个数;
预编码轮询周期;或
预编码单位个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多于一个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第二通信节点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括接收波束的个数;或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含在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能力信息中;
其中,一个发送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所述第二通信节点负责上报发送资源的个数。
20.一种信道信息反馈装置,所述装置用于:
发送第一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大于0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第二反馈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体用于:
根据每个层所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该层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其中,所述一个层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所述层对应的元素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的L个信息元素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值大于预定阈值的L个元素对应。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等于或小于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为固定值,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接收资源的个数;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发送给第一通信节点。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至少与以下信息之一有关:
信号所要求的时域单元的个数,该信号是第一通信节点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发送的;
参考信号端口的个数;
预编码轮询周期的个数;或
预编码单位的个数。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多于一个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第二接收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括接收波束的个数;或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含在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能力信息中;
其中,一个发送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所述第二通信节点负责上报发送资源的个数。
29.一种信道信息接收装置,所述装置用于:
接收第一反馈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元素与预定阈值之间的关系,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大于0的情况下,发送所述第二反馈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体用于:
根据每个层所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该层对应的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其中,所述一个层对应的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所述层对应的元素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大于预定阈值的元素个数,确定第二反馈信息中包括的元素个数。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的L个信息元素和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的值大于预定阈值的L个元素对应。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等于或小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为固定值,所述第一反馈信息中每个值大于所述预定阈值的元素对应的第二信息包括在所述第二反馈信息中。
35.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接收资源的个数。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确定信号的发送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节点接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将所述信号发送至第二通信节点。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信息之一:
发送所述信号所需要的时域单位的个数;
参考信号端口的个数;
预编码轮询周期;或
预编码单位个数。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资源包括以下特征之一: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多于一个发送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为对应第二接收资源的接收资源的个数;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括接收波束的个数;或
所述接收资源的个数包含在第二通信节点上报的能力信息中;
其中,一个发送资源对应一个发送波束,所述第二通信节点负责上报发送资源的个数。
CN202210910624.1A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Pending CN1156644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10624.1A CN115664476A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7275.0A CN108400803B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CN202210910624.1A CN115664476A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275.0A Division CN108400803B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4476A true CN115664476A (zh) 2023-01-31

Family

ID=6303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275.0A Active CN108400803B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CN202210910624.1A Pending CN115664476A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275.0A Active CN108400803B (zh) 2017-02-06 2017-02-06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095343B2 (zh)
KR (1) KR102392440B1 (zh)
CN (2) CN108400803B (zh)
CA (1) CA3052753A1 (zh)
WO (1) WO20181411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08476B2 (en) * 2017-10-17 2021-08-31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in beam measurement
US11838870B2 (en) * 2018-08-30 2023-12-05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KR102474104B1 (ko) * 2018-09-24 2022-12-05 소니그룹주식회사 통신 디바이스로부터의 빔 보고
US10958328B2 (en) * 2018-11-02 2021-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management enhancements for mmWave operations
CN110365384B (zh) * 2019-06-28 2023-04-28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大规模mimo混合波束成形系统的用户调度方法
US11870718B2 (en) * 2019-09-17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delink CSI report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conditions
CN115603877A (zh) * 2021-07-09 2023-0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Cn)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接收方法、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EP4331301A1 (en) * 2021-08-06 2024-03-06 ZTE Corporation Configuring reference signaling
US11917675B2 (en) * 2021-09-24 2024-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hannel aware rank adapt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99446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a non-linear detector
CN102546110A (zh) * 2011-12-31 2012-07-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39775A (zh) * 2010-05-07 2013-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用于量化的反馈率自适应调整的方法和系统
CN106160934A (zh) * 2015-04-10 2016-11-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csi反馈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9367B (zh) 2010-09-30 2016-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2684850B (zh) * 2011-03-11 2017-07-04 夏普株式会社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681425B2 (en) * 2012-05-11 2017-06-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k-specific feedback for improved MIMO support
US9621319B2 (en) * 2012-06-28 2017-04-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3621168B (zh) * 2012-06-28 2017-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5075321B (zh) * 2013-01-14 2018-11-0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3944688B (zh) * 2013-01-22 2017-09-2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反馈信息的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US9281881B2 (en) * 2013-02-12 2016-03-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4TX codebook enhancement in LTE
EP3043592B1 (en) * 2013-09-18 2018-06-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4202073A (zh) * 2014-03-04 2014-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导频及波束发送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5812033B (zh) * 2014-12-31 2018-10-09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和系统
KR102483881B1 (ko) * 2015-03-13 2023-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및 기준 신호를 송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6160807A (zh) * 2015-04-09 2016-11-2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波束选择方法、移动台和基站
CN106374984A (zh) * 2015-07-20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更新的方法和装置
US10455610B2 (en) * 2016-02-02 2019-10-22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9775A (zh) * 2010-05-07 2013-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用于量化的反馈率自适应调整的方法和系统
US20120099446A1 (en) * 2010-10-22 2012-04-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a non-linear detector
CN102546110A (zh) * 2011-12-31 2012-07-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6160934A (zh) * 2015-04-10 2016-11-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csi反馈方法、装置和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16387A (ko) 2019-10-14
US11095343B2 (en) 2021-08-17
US20230141172A1 (en) 2023-05-11
US20210409080A1 (en) 2021-12-30
KR102392440B1 (ko) 2022-04-28
US20200014430A1 (en) 2020-01-09
CN108400803A (zh) 2018-08-14
CN108400803B (zh) 2022-07-15
CA3052753A1 (en) 2018-08-09
WO2018141196A1 (zh)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00803B (zh) 一种信道信息反馈及接收方法、装置
KR102524587B1 (ko) 대규모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CN101621360B (zh) 在移动蜂窝网络中分配预编码矢量的方法
JP6411367B2 (ja) アドバンスト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ンネル状態情報フィードバック設計
KR101146060B1 (ko) Mimo 시스템들에서 피드백을 사용한 멀티-레졸루션 빔형성을 이용하는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7888264B (zh) 信道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6141796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和反馈方法及发送端和接收端
CA3019372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terminiing precoder paramet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7288979B2 (ja) ビーム管理を使用するmu-mimoについての報告
KR20180124105A (ko) Csi피드백 방법, 프리코딩 방법, 장치, 단말 및 기지국
JP2019532564A (ja) ダウンリンク及びアップリンク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を獲得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0312983B2 (en) Precoding a transmission from a one-dimensional antenna array that includes co-polarized antenna elements aligned in the array's only spatial dimension
CN106953672B (zh) 一种多天线系统中信道信息反馈的方法及终端
CN111819801B (zh) 使用天线端口集合的传输
KR20170020287A (ko) 채널 상태 정보 피드백 방법 및 장치
KR20140093446A (ko) 이차원 평면 배열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기준 신호 전송 및 하이브리드 공간분할 다중화와 공간분할 다중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JP2019508934A (ja) 混合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方法、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EP3522403B1 (e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ind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17050084A1 (zh) 信息通知方法及信道状态信息进程的执行方法
WO2017076281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测量导频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WO2017076280A1 (zh) 信道测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信道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346982B (zh) 一种下行多天线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712895B (zh) 一种反馈csi的方法和传输下行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KR20170048583A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WO2018028544A1 (zh) 导频配置和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