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45503B -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45503B
CN115645503B CN202210103203.8A CN202210103203A CN115645503B CN 115645503 B CN115645503 B CN 115645503B CN 202210103203 A CN202210103203 A CN 202210103203A CN 115645503 B CN115645503 B CN 1156455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hronic pain
pain
roo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032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45503A (zh
Inventor
王锐
杨佃会
王健
崔华峰
程斌
马传江
魏永利
郑渝凡
徐敏
黄绍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21010320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455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45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55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45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455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膏剂。目前用于疼痛治疗的药方为对症下药具有一人一方的特点,难以扩大化生产。另外,针灸疗法也广泛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虽然疗效不错,但是需要患者频繁去医院进行治疗,较为不便。针对上述背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用于多种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方,所述药物组方由乌头汤优化而来,包括制川乌、麻黄、赤芍、黄芪、桂枝、白芷、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姜黄、制天南星、芥子、细辛。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一种配合穴位贴敷的软膏剂,显著提高了患者顺应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镇痛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缓解/治疗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以及一种贴敷于穴位处实现止痛效果的贴敷剂型。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疼痛,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按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升高,约有60%~70%的人,一生中均经历过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受到地域环境、经济条件、性别、健康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因神经敏感、易高发疾病、骨质疏松等原因影响,其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以中老年妇女较为多见;落后地区的慢性疼痛患者因经济条件差、就诊意识不强等原因,就医比例更低。
疼痛的治疗方式中,除用传统局麻药封闭或阻断传入通路的细纤维活动外,推拿、按摩、热疗、电疗等物理疗法也可缓解疼痛。针灸和轻度电刺激神经等疗法,在疼痛特别是慢性痛治疗上已被广泛应用。治疗药物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麻醉性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和与阿片受体结合的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还包括部分非固醇类抗炎药。考虑到心理因素对疼痛产生与防治的影响,安慰剂、催眠、暗示、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等加强正性情绪活动等心理疗法,以及其他增强信心和减轻恐惧的任何药物或处理,均有助于缓解或减轻疼痛。
中医认识疼痛属于痹证范畴,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而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均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气血亏虚,寒湿之气侵袭人体,留于关节,痰湿瘀血阻滞经络,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诸症。治疗宜温经祛湿,通络止痛。治疗痹证的中药,临床上运用经方、验方、秘方等治疗风寒湿痹收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现有中药煎剂多为一人一方,不适于临床大规模应用。针灸疗法早在《内经》就有详细记载,是痹证治疗的重要方法。现代医家在辨证与辨病原则上,或习用或改良针灸处方,虽取得一定疗效,针灸疗法需患者定期赴医院每日或隔日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
随着现代人群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临床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式。痹证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发针对痹证的穴位贴敷所用的软膏剂型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发明人所在研究团队在80年代初期即开展了应用支喘软膏(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内制剂)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工作,目前已累计服务患者30余万人次,临床应用软膏进行穴位贴敷的经验充分。基于应用支喘软膏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经验,发明人所在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用于穴位贴敷、具有治疗慢性疼痛疾病作用的软膏剂,用于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慢性疼痛疾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临床易于被患者接受,依从性好。
基于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包括以下药味:制川乌、麻黄、赤芍、黄芪、桂枝、白芷、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姜黄、制天南星、芥子、细辛。
上述药物组合物处方来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第五》乌头汤。原乌头汤中药味组成包括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之功效,主治寒湿痹阻关节证,用于改善疼痛不可屈伸等症状。本发明对现有乌头汤的配方进行了优化,外用药一般较口服药气味峻烈,故去甘草之和缓,增加桂枝、白芷、伸筋草、透骨草、制天南星、芥子等药味,增强通经活络止痛之效。其中制川乌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为主药;辅以麻黄、桂枝发汗宣痹,赤芍缓急活血,黄芪益气固卫,为辅药;制天南星、芥子化痰祛湿,姜黄活血通经,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舒筋活络,白芷、细辛祛风消肿止痛,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温经祛湿,通络止痛之效,提供了一种适宜多种慢性病疼痛改善的组方。
上述药物组合物中,各成分的来源及功效如下:
川乌,别名乌头、五毒根,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在上述药物组合物中作为主药。由于川乌的主要药效和毒性成分皆为生物碱类成分,在发挥抗炎、镇痛等药效同时,也可导致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因此,临床使用时常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本发明采用川乌的炮制品——制川乌,具体炮制方式如下: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川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疼痛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威灵仙,别称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Clematischinensis Osbeck、棉团铁线莲(山蓼)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东北铁线莲(黑薇)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发挥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以及诸骨鲠咽。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具有温润散寒、通窍止痛的功效,药性辛温,止痛力颇强,在治疗风寒头痛、痹痛、牙痛等疾病时具有极其显著的功效。
麻黄,别称色道麻、结力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药性论》中记载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珍珠囊》载“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现代实用中药》称“对关节疼痛有效”。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归肺、脾经。味甘,性温。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黄芪能“温分肉,实腠理”、“益气”、“生血”、“补虚”,《日华子本草》记载“黄芪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赤芍,别称山芍药、草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味苦,微寒。归肝经。有活血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兼可柔肝缓急。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用于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白芷,为伞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
伸筋草,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味微苦、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透骨草,别称透骨草(《滇南本草》),满山香(《分类草药性》),煤炭子、煤炭果(《贵阳民间药草》),万里香(《广西植物名录》),九里香、洗澡叶、芳香草、满天香(《云南中草药》),小遗骨草、透骨消(《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Speranskiatuberculata(Bge.)Baill.、凤仙花科草本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山野豌豆Vicia amoenaFisch.、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假香野豌豆Vicia pseudo-orobus Fisch.et Mey、毛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var.sericea Kitag.、狭山野豌豆Vicia amoenaFisch.var.angusta Freyn.和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Franch.)Rehd.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温。功可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
姜黄,别称黄姜、毛姜黄、宝鼎香、黄丝郁金,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归脾、肝经。味辛、苦,性温。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芥子,别称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L.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性味辛、温,归肺经。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天南星,别称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或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温化寒痰类的中药,其药性苦、辛、温,有毒,归于肺、肝、脾经,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的功效,外用的话还能够消肿散结。在临床上,制南星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的病症;也可以用于风痰所致的眩晕、中风等病症。为了消除其毒性,临床多采用天南星炮制品,本发明也采用制天南星,所述炮制方法为:将生天南星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制天南星(姜南星):取净天南星,按大小分别用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天南星,加白矾2k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天南星,用生姜、白矾各12.5kg。
所述药物组合物优选的方案中,各药味的重量配比如下:
制川乌25~35份、麻黄25~35份、赤芍25~35份、黄芪25~35份、桂枝25~35份、白芷25~35份、伸筋草25~35份、透骨草25~35份、威灵仙25~35份、姜黄25~35份、制天南星25~35份、芥子25~35份、细辛15~25份。
一种效果较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药味及配比如下:制川乌30份、麻黄30份、赤芍30份、黄芪30份、桂枝30份、白芷30份、伸筋草30份、透骨草30份、威灵仙30份、姜黄30份、制天南星30份、芥子30份、细辛20份。
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药味及配比如下:制川乌30份、麻黄30份、赤芍30份、黄芪30份、桂枝30份、白芷25份、伸筋草25份、透骨草25份、威灵仙25份、姜黄25份、制天南星25份、芥子25份、细辛15份。
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药味及配比如下:制川乌35份、麻黄35份、赤芍35份、黄芪35份、桂枝35份、白芷28份、伸筋草28份、透骨草26份、威灵仙26份、姜黄25份、制天南星25份、芥子25份、细辛25份。
上述组方在应用于临床前经过充分的毒性考察,大鼠及小鼠毒性试验证实上述配比的药物组合未显示机体毒性。之后的临床治疗应用中,也未见不良反应。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第一方面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产品中的应用。
应当说明的是,所述“抗慢性疼痛”包括对慢性疼痛症状具有缓解乃至治愈效果的产品;所述“慢性疼痛”表示疼痛症状持续时间能够达到一个月以上,包括外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肌筋膜劳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四肢关节痛、骨质疏松症、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偏头痛、肩周炎、网球肘、脉管炎、截肢后痛等。本发明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应用于风寒湿痹相关的慢性疼痛,具体实例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
优选的,所述抗慢性疼痛疾病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药物、保健品、特殊医用食品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优选为口服制剂或透皮制剂;所述口服制剂为包括但不限于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合剂、滴丸、浸膏剂或袋泡剂中的一种;所述透皮制剂为包括但不限于贴剂、膏剂、凝胶剂、乳剂、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效果较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皮制剂为一种贴剂,进一步的,为一种穴位贴敷剂。
所述穴位贴敷剂采用软膏基质,所述药物配比与软膏基质的配比如下:制川乌25~35份、麻黄25~35份、赤芍25~35份、黄芪25~35份、桂枝25~35份、白芷25~35份、伸筋草25~35份、透骨草25~35份、威灵仙25~35份、姜黄25~35份、制天南星25~35份、芥子25~35份、细辛15~25份,软膏基质350~650份。
进一步的,所述保健品包括食用形式的保健品,还包括配合保健器械实现缓解疼痛效果的保健产品,如配合熏蒸器械使用的药包、泡脚粉等。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止痛药物,所述止痛药物以第一方面所述药物组合物为原料。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止痛膏剂,所述止痛膏剂型以第一方面所述药物组合物为原料。
优选的,所述止痛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药物组合物研成细粉,加入软膏基质中搅匀获得所述膏剂。
进一步的,所述软膏基质主要为凡士林,还包括类脂、皂类、脂肪醇类、聚乙二醇类成分。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膏基质制备方法如下:取凡士林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缓解慢性疼痛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四方面所述止痛膏剂贴敷在穴位处。
优选的,所述穴位需要根据病证选取不同腧穴组合:颈椎病(神经根型)选取包括但不限于C6夹脊、大椎、曲池、外关、脾俞、肾俞、足三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腰椎间盘突出症选取包括但不限于肾俞、脾俞、大肠俞、次髎、承山、足三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肩周炎选取包括但不限于肩髃、肩髎、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膝骨关节炎选取包括但不限于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脾俞、肾俞、足三里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缓解慢性疼痛的方法如下:将第四方面所述膏剂贴敷于穴位处,每9~11天贴敷一次,每次贴敷时间为2~36h。
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是一种普适性的、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方,尤其对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等长期困扰病患的疾病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2、现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中,针灸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疾病的贴膏剂,是一种配合穴位使用的贴膏剂,融合了针灸治疗及贴剂的优势,相比传统的针灸减少了针刺的痛苦,是一种患者适应性更高的治疗方案。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图1为实施例5-8中所述疼痛视觉评分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针对痹症的治疗中,多采用针灸方式,患者需要频繁去医院接受治疗,较为不便。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配合穴位使用的贴敷剂型,患者可自行使用,有效提高了患者顺应性。
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膏剂的制备方法,所述膏剂的制备原料及重量配比如下:
制法: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入软膏基质620g(基质制备:取凡士林500g,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中,搅匀,制成1000g,即得。
所述膏剂应用于神经根颈椎病的治疗时,使用方式如下:
选取C6夹脊、大椎、曲池、外关、脾俞、肾俞、足三里穴位,每个穴位贴敷1g,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4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所述膏剂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时,使用方式如下:
选取肾俞、脾俞、大肠俞、次髎、承山、足三里穴位,每个穴位贴敷1g,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4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所述膏剂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时,使用方式如下:
选取肩髃、肩髎、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穴位,每个穴位贴敷1g,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4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所述膏剂应用于膝骨关节炎治疗时,使用方式如下:
选取血海、梁丘、脾俞、肾俞、足三里穴位,每个穴位贴敷1g,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4次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供又一种膏剂,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膏剂的制备原料及重量配比如下:
制法: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入软膏基质685g(基质制备:取凡士林550g,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中,搅匀,制成1000g,即得。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提供又一种膏剂,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膏剂的制备原料及重量配比如下:
制法: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入软膏基质555g(基质制备:取凡士林440g,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中,搅匀,制成1000g,即得。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提供又一种膏剂,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膏剂的制备原料及重量配比如下:
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入软膏基质380g(基质制备:取凡士林300g,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中,搅匀,制成1000g,即得。
实施例5用于肩周炎的治疗研究
本发明针对实施例1中所述软膏剂应用于肩周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
肩周炎是针灸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肿胀及肩关节的活动受限,X线、磁共振检查可见肌肉水肿、肌腱钙化等。从中医经络学说论治多属手阳明经经筋、手少阳经筋、手太阳经筋的病变。治疗上以针灸、推拿及口服止痛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本实施例中,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肩周炎,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实施例中的114例患者为2014年至2020年于我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44.92岁,平均病程1.16年。
二、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肩周疼痛,夜间尤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部怕冷,局部出现痉挛或萎缩。内收、外展、外旋、上举等动作时,活动障碍,出现“扛肩”现象。
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无骨折、脱位或肌肉软组织撕裂。
四、排除标准:肩部肿瘤、结核或肩袖损伤患者,皮肤破损及皮肤病患者。
五、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2.日本骨科学会(JOA)肩周炎评分标准,包括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举、外展、内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方面,满分100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
六、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疗效评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肩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有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七、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由我院药剂中心按照中药临方制剂标准操作规程加工而成。
2.贴敷时间: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通常中伏20天,隔10天加贴一次),对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3.贴敷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在患侧肩髃、肩髎,大椎,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穴处用碘伏消毒,取适量药物(约1g)置于敷贴上,再贴敷在以上穴位。贴敷6-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下(期间出现瘙痒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
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定位如下:
肩髃:肩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凹陷中。
大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下。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八、统计学处理:计数治疗用率(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九、治疗结果:114例患者贴敷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7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为93.9%,见表2。
表1贴敷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VAS 114 5.66±1.51 2.18±1.49
JOA 114 45.27±15.21 82.19±11.62
经秩和检验,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1.622,P<0.01;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2.245,P<0.01,有统计学差异。
表2疗效评定(例,%)
治愈 显效 有效 未愈 总有效率
例数 13 17 77 7 93.9%
十、安全性评价:
穴位贴敷疗法为外治法的一种,其安全性较高,114例患者中出现皮肤反应者25例,其中水泡者1例,瘙痒者5例,泛红者19例,贴敷3天后皮肤恢复正常,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十一、讨论:
肩周炎属于祖国医学肩凝的范畴,又称“冻结肩”,常因感受风寒,邪气侵袭经络而致,寒凝血瘀,经脉阻滞不通,故夜间痛甚。《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病久筋脉失养故出现活动受限、肌肉挛缩等症状,大椎诸阳经交会穴,有温阳散寒之效;《天星秘诀歌》中“手臂挛痹取肩髃”,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贴敷选用肩髃、足三里同名经配穴,补益气血,濡润宗筋;肩髎局部取穴有通少阳经气,祛瘀通络之用。肾俞、脾俞先后天同补,共奏益气养阳、强筋健骨之功。《理瀹骈文》中有“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有力”故将药物制成贴敷药膏置于穴位上,药物通过经皮吸收能更好的发挥药物与腧穴共同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集穴位、药物的作用于一体,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对于疮疡病可以选用外敷的药物治疗。尤其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有“春夏养阳”之意,对于陈年旧疾,畏寒怕冷者尤为合适。《理瀹骈文》中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及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的观点,故贴敷药物多选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的药物,麻黄、川乌温经散寒,桂枝、芥子温阳化痰通络,配用黄芪以益气温阳,芍药活血柔筋止痛。
实施例6用于颈椎病的治疗研究
本实施例中,针对实施例1所述软膏剂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进行了研究。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被列为“世界第二大顽疾”,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僵紧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疼痛、无力,或有转头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中有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脊髓型、交感型、混合型六大类,其中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占比较高。治疗上以针灸、推拿及口服止痛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报告中的115例患者为2014年至2020年于我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46.70岁,平均病程2.97年。
二、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颈项肩背疼痛伴有上肢放射痛、麻木等典型的神经根症状,麻木疼痛范围和颈椎脊神经所支配的范围相一致,分离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旋颈试验至少一项阳性,影像学检查有相应颈椎退行性变,神经根管受压等表现。
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能配合完成随访,无骨折、脱位或肌肉软组织撕裂。
四、排除标准:颈椎肿瘤、结核。妊娠、哺乳期妇女,皮肤破损或皮肤病患者。
五.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2.日本骨科学会(JOA)神经根型颈椎病评分标准,包括症状(9分)、体征(8分)、工作生活能力(3分)、手的功能(0分)思想内容,总分共20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0—治疗前评分)×100%。
六、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患者自觉原有相关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理功能,JOA改善率≥90%,显效:患者自觉原有相关症状改善明显,对生活的有轻度影响,75%≤JOA改善率≤90%;有效:患者自觉原有相关症状有所改善,但容易复发,30%≤JOA改善率≤75%;无效:患者自觉原有相关症状基本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JOA改善率≤30%。
七、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由我院药剂中心按照中药临方制剂标准操作规程加工而成。
2.贴敷时间: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通常中伏20天,隔10天加贴一次),对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3.贴敷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在患侧颈6夹脊、曲池、外关,大椎,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穴处用碘伏消毒,取适量药物(约1g)置于敷贴上,再贴敷在以上穴位。贴敷6-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下(期间出现瘙痒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
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定位如下:
颈6夹脊:项部,第六颈椎下,旁开0.5寸。
大椎:项部,第七颈椎棘突下。
曲池:肘部,尺泽和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前臂,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桡骨中间。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八、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九、治疗结果:115例患者贴敷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治愈2例,显效13例,有效8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6.1%,见表4。
表3贴敷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VAS 115 4.25±1.60 1.97±0.82
JOA 115 13.05±2.22 16.57±1.53
经秩和检验,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0.908,P<0.01;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0.441,P<0.01,有统计学差异。
表4疗效评定(例,%)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2 13 84 16 86.1%
十、安全性评价:穴位贴敷疗法为外治法的一种,其安全性较高,115例患者中出现皮肤反应者26例,其中水泡者1例,瘙痒者5例,泛红者20例,贴敷3天后皮肤恢复正常,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十一、讨论: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项痹”的范畴,《灵枢》中提到的颈项部拘紧疼痛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淤阻,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故选用脾俞、肾俞益气养血,填精生髓;大椎为督脉和诸阳经交会穴,故取用大椎有通督调神、温阳散寒之功。颈夹脊穴其下分布颈神经节段,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意,且第六颈椎位于下颈椎节段,其受力最重,活动度也较大,既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又能改善椎动脉的循环,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效果。《普济方》中曲池主治“头痛、项痛”,《铜人》外关“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故两穴相配有通经活络之效。《灵枢》曰“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故取用足三里以裨益气血,理痹通经。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集穴位、药物的作用于一体,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对于疮疡病可以选用外敷的药物治疗。尤其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有“春夏养阳”之意,对于陈年旧疾,畏寒怕冷者尤为合适。《理瀹骈文》中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及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的观点,故贴敷药物多选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的药物,麻黄、川乌温经散寒,桂枝、芥子温阳化痰通络,配用黄芪以益气温阳,芍药活血柔筋止痛。
实施例7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本实施例中,还针对实施例1所述软膏剂应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行了研究。膝骨关节炎为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常与年龄、肥胖、受凉、关节退化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肿胀畸形、关节周围疼痛,活动时关节弹响,部分患者后期出现关节活动障碍。当前治疗主要有关节腔注射、口服药物或手术等,也有针刺配合艾灸、推拿等方法,我科近年来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报告中的113例患者为2014年至2020年于我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51.19岁,平均病程2.91年。
二、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版)中膝骨关节炎的诊断进行诊断:(1)膝关节出现疼痛症状,反复发作近1月,(2)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改变、关节边缘形成骨赘,(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粘稠,WBC<2000个/ml,(4)中老年患者(≥40岁),(5)晨僵≤30分钟,(6)活动时有骨摩擦音。符合(1)、(2)或(1)(3)(5)(6)或(1)(4)(5)(6)可诊断。
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85岁,能配合完成随访,无骨折、脱位或肌肉软组织撕裂。
四、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皮肤破损或皮肤病患者。
五、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2.日本骨科学会(JOA)膝骨关节炎评分标准,包括疼痛疼痛(步行、上下楼梯)、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三方面,满分100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
六、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1)治愈:无疼痛,关节活动正常;(2)显效:基本无疼痛,关节活动不受限;(3)有效:稍有疼痛,关节活动略受限,(4)无效:疼痛与关节活动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七、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由我院药剂中心按照中药临方制剂标准操作规程加工而成。
2.贴敷时间: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通常中伏20天,隔10天加贴一次),对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3.贴敷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在患侧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穴处用碘伏消毒,取适量药物(约1g)置于敷贴上,再贴敷在以上穴位。贴敷6-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下(期间出现瘙痒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
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定位如下:
血海: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梁丘:股前区,髌底上2寸,髂前上棘和髌底外侧端连线上。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八、统计学处理:计数治疗用率(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九、治疗结果:113例患者贴敷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治愈2例,显效17例,有效8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0.3%,见表6。
表5贴敷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VAS 113 5.91±0.99 2.33±1.01
JOA 113 64.76±11.30 82.65±7.85
经秩和检验,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1.259,P<0.01;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0.275,P<0.01,有统计学差异。
表6疗效评定(例,%)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2 17 83 11 90.3%
十、安全性:穴位贴敷疗法为外治法的一种,其安全性较高,113例患者中出现皮肤反应者30例,其中水泡者4例,瘙痒者6例,泛红者20例,贴敷3天后皮肤恢复正常,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十一、讨论:
膝骨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膝痹”范畴,《诸病源候论》中“风寒湿,三气和而杂至为痹”,故膝骨关节炎的发病多与感受寒湿之邪,寒性收引故关节活动受限,湿性重浊粘滞,有关节沉重肿胀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膝为宗筋之所聚”,“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关节”,故膝关节的活动不利取用阳明胃的下合穴足三里益气养血濡润宗筋,梁丘属胃经郄穴,有救急之效,配用血海共奏活血通经、理痹止痛之功。《脾胃论》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取脾俞补益后天之本,又有利水渗湿以消水肿的作用,配用肾俞共奏补益脾肾,有温阳散寒、祛湿通络之用。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集穴位、药物的作用于一体,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对于疮疡病可以选用外敷的药物治疗。尤其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有“春夏养阳”之意,对于陈年旧疾,畏寒怕冷者尤为合适。《理瀹骈文》中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及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的观点,故贴敷药物多选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的药物,麻黄、川乌温经散寒,桂枝、芥子温阳化痰通络,配用黄芪以益气温阳,芍药活血柔筋止痛。
实施例8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
本实施例中,还针对实施例1所述软膏剂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行了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针灸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其主要表现为下腰部的疼痛及臀部、下肢的麻木疼痛,严重者可影响工作生活,X线、磁共振检查可见骨质增生、椎间盘的突出等。治疗上西医以手术及消水肿、营养神经药物为主,中医疗法较多,针灸、推拿、药熨等。近年来,我科应用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报告中的115例患者为2014年至2020年于我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46.64岁,平均病程2.66年。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腰部劳损史或受寒史,腰痛放射至臀部或下肢,腰部活动不利,椎旁压痛,支腿抬高、足背伸试验阳性,腰椎CT可见突出部位及程度。
三、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能配合完成随访,无骨折、脱位或肌肉软组织撕裂。
四、排除标准:腰椎肿瘤、结核,妊娠、哺乳期妇女,皮肤破损及皮肤病患者。
五、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2.日本骨科学会(JOA)腰椎评分标准,包括疼痛、腰部体征、体格检查、腰椎活动范围、日常生活能力五个方面,满分100分,分值越低,病情越重。
六、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腰腿疼痛、僵硬等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能够正常工作;显效:腰腿疼痛、僵硬等症状改善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能够正常工作;有效:腰腿疼痛、僵硬等症状有所好转,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部分工作恢复;无效:腰腿疼痛、僵硬等症状无改变或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能工作。
七、治疗方法:
1.药物制备:由我院药剂中心按照中药临方制剂标准操作规程加工而成。
2.贴敷时间:于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通常中伏20天,隔10天加贴一次),对患者进行贴敷治疗。
3.贴敷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在患侧大肠俞、次髎、承山,双侧肾俞、脾俞、足三里穴处用碘伏消毒,取适量药物(约1g)置于敷贴上,再贴敷在以上穴位。贴敷6-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下(期间出现瘙痒灼热疼痛感应立即取下)。
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定位如下:
大肠俞: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次髎:骶部,髂后上棘和后正中线中点,对第二骶后孔。
承山:小腿后面,腓肠肌肌腹下凹陷中。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
八、统计学处理:计数治疗用率(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九、治疗结果:115例患者贴敷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7。治愈9例,显效14例,有效8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3%,见表8。
表7贴敷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比较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VAS 115 4.62±1.42 1.61±0.93
JOA 115 61.83±12.36 83.90±8.37
经秩和检验,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2.547,P<0.01;JO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Z=-11.250,P<0.01,有统计学差异。
表8疗效评定(例,%)
十、安全性:穴位贴敷疗法为外治法的一种,其安全性较高,115例患者中出现皮肤反应者25例,其中水泡者1例,瘙痒者4例,泛红者20例,贴敷3天后皮肤恢复正常,未出现药物毒副反应。
十一、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腰痛”范畴,有从经络论治者,也有从病因论治者。《诸病源候论》中“肾经虚损,风冷乘之,骨腰痛也”指出腰痛是个本虚标实的疾病,多有肝肾亏虚的基础,后又受寒湿之邪困阻。《内经》中“足太阳膀胱经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故取用肾俞以温阳散寒,濡养筋骨,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第4/5腰椎、第5腰椎/第1骶椎间,大肠俞、次髎局部取穴以疏通经络,《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中“承山善治腰疼痛,主痔大便难”,故承山与大肠俞、次髎配用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脾胃论》有“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取脾俞补益后天之本,又有利水渗湿以消水肿的作用,足三里有益气养血之效,《灵枢》又有“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方法,集穴位、药物的作用于一体,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对于疮疡病可以选用外敷的药物治疗。尤其在三伏天进行治疗,有“春夏养阳”之意,对于陈年旧疾,畏寒怕冷者尤为合适。《理瀹骈文》中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及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的观点,故贴敷药物多选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的药物,麻黄、川乌温经散寒,桂枝、芥子温阳化痰通络,配用黄芪以益气温阳,芍药活血柔筋止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各药味的重量配比如下:
制川乌25~35份、麻黄25~35份、赤芍25~35份、黄芪25~35份、桂枝25~35份、白芷25~35份、伸筋草25~35份、透骨草25~35份、威灵仙25~35份、姜黄25~35份、制天南星25~35份、芥子25~35份、细辛15~2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药味及配比如下:制川乌30份、麻黄30份、赤芍30份、黄芪30份、桂枝30份、白芷30份、伸筋草30份、透骨草30份、威灵仙30份、姜黄30份、制天南星30份、芥子30份、细辛20份;
或,制川乌30份、麻黄30份、赤芍30份、黄芪30份、桂枝30份、白芷25份、伸筋草25份、透骨草25份、威灵仙25份、姜黄25份、制天南星25份、芥子25份、细辛15份;
或,所述药物组合物中各药味及配比如下:制川乌35份、麻黄35份、赤芍35份、黄芪35份、桂枝35份、白芷28份、伸筋草28份、透骨草26份、威灵仙26份、姜黄25份、制天南星25份、芥子25份、细辛25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慢性疼痛包括外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症状,为肌筋膜劳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四肢关节痛、骨质疏松症、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偏头痛、肩周炎、网球肘、脉管炎、截肢后痛。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慢性疼痛为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为口服制剂或透皮制剂;所述口服制剂为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合剂、滴丸、浸膏剂或袋泡剂;所述透皮制剂为贴剂、膏剂、凝胶剂、乳剂、擦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皮制剂为一种贴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抗慢性疼痛疾病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剂为一种穴位贴敷剂。
8.一种治疗慢性疼痛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药物以下述药物组合物为原料;
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各药味的重量配比如下:
制川乌25~35份、麻黄25~35份、赤芍25~35份、黄芪25~35份、桂枝25~35份、白芷25~35份、伸筋草25~35份、透骨草25~35份、威灵仙25~35份、姜黄25~35份、制天南星25~35份、芥子25~35份、细辛15~25份。
9.一种治疗慢性疼痛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膏剂型以下述药物组合物为原料;
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各药味的重量配比如下:
制川乌25~35份、麻黄25~35份、赤芍25~35份、黄芪25~35份、桂枝25~35份、白芷25~35份、伸筋草25~35份、透骨草25~35份、威灵仙25~35份、姜黄25~35份、制天南星25~35份、芥子25~35份、细辛15~25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膏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药物组合物研成细粉,加入软膏基质中搅匀获得所述膏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膏基质主要为凡士林,还包括类脂、皂类、脂肪醇类、聚乙二醇类成分。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治疗慢性疼痛膏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膏基质制备方法如下:取凡士林在140~150℃加热灭菌、熔化,放冷,取适量羊毛脂、液体石蜡加入到凡士林中,搅匀,即得。
CN202210103203.8A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Active CN1156455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3203.8A CN115645503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03203.8A CN115645503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5503A CN115645503A (zh) 2023-01-31
CN115645503B true CN115645503B (zh) 2023-10-13

Family

ID=85024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03203.8A Active CN115645503B (zh) 2022-01-27 2022-01-27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455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8818A (zh) * 2005-10-20 2006-05-10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治疗痹病的外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21498A (zh) * 2008-10-24 2010-06-09 常涛 一种治疗风湿的药
CN103099918A (zh) * 2011-11-15 2013-05-15 孙青茂 一种治疗肩周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CN206499764U (zh) * 2016-08-15 2017-09-19 四川楷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中药敷贴灵
CN107335008A (zh) * 2017-06-26 2017-11-10 张电成 一种止痛膏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8818A (zh) * 2005-10-20 2006-05-10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一种用于治疗痹病的外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21498A (zh) * 2008-10-24 2010-06-09 常涛 一种治疗风湿的药
CN103099918A (zh) * 2011-11-15 2013-05-15 孙青茂 一种治疗肩周炎的外用中药组合物
CN206499764U (zh) * 2016-08-15 2017-09-19 四川楷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中药敷贴灵
CN107335008A (zh) * 2017-06-26 2017-11-10 张电成 一种止痛膏药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中医对痹病的分类及方药运用初探;蔡英剑;;光明中医;第23卷(第06期);834-835 *
中药复方敷擦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研究;唐瑛;肖力强;江花;王倩;王科闯;;西部中医药;第26卷(第05期);57-59 *
冬病夏治法治疗风湿痹病的回顾性研究;王海隆;姜泉;冯兴华;张华东;何夏秀;唐晓颇;刘宏潇;母小真;葛琳;焦娟;;北京中医药;第29卷(第10期);744-746 *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衰患者腰酸痛的临床观察;罗秀梅;;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第3卷(第41期);8151-815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45503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8442B (zh) 治疗跌打损伤的组合物及其药酒
CN102895460B (zh) 一种用于骨折、软组织损伤的中药组合物
CN102626505B (zh) 基于中草药的按摩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26406A (zh) 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贴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09954A (zh) 一种治疗骨病的膏药
CN112494606A (zh) 治疗筋骨、风湿类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908414A (zh) 一种治疗骨折、跌打损伤的外用膏药
CN103446360B (zh)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胶囊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22363A (zh)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中药组合物
CN115645503B (zh) 一种用于慢性疼痛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穴位贴敷膏剂
CN103735647A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酒
CN102284056B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中药药丸
CN112022940A (zh) 一种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及癌痛的药物配方
CN102028810B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
CN102512543A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的中药组合物
CN101637535B (zh) 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74625B (zh) 一种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腰部异物感的中药组合物
CN105434544A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13244344A (zh) 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口服中药组合物
CN103784892A (zh) 治疗骨质增生的外用药剂
CN115671233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942364A (zh) 一种祛痛祛湿酊剂及制备方法
CN114788848A (zh) 一种适用于跌打消肿的中药
CN112023009A (zh) 一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652797A (zh) 用于骨折患者养血补气的中药配方及其中药液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