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03012A - 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03012A
CN115603012A CN202210653961.7A CN202210653961A CN115603012A CN 115603012 A CN115603012 A CN 115603012A CN 202210653961 A CN202210653961 A CN 202210653961A CN 115603012 A CN115603012 A CN 115603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plate
sectional area
cross
heat diffusion
f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39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谷康平
山口润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03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030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e.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0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3F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us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具备过电流流过时熔断的熔丝板的蓄电池组更加小型化的技术。蓄电池组具备具有弯曲形状的熔丝板。熔丝板具备:第一平板部,其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平板部,其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其将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连接起来。第一平板部、第二平板部以及弯曲部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该第一平面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平板部具备在以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一截面积的部分。第二平板部具备在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二截面积的部分。弯曲部具备在以与沿着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三截面积的第一熔断部。第三截面积小于第一截面积且小于第二截面积。

Description

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用于电气设备的蓄电池组。蓄电池组具备:蓄电池单体电池;端子,其与电气设备电连接;以及熔丝板,其将蓄电池单体电池和端子电连接。熔丝板具备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平板部。第一平板部构成为:在沿着第一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具备:具有第一截面积的熔断部、以及具有大于第一截面积的第二截面积非熔断部。由于熔断部的第一截面积小于非熔断部的第二截面积,所以,熔丝板流过过电流时,熔断部达到比非熔断部高的温度。因此,熔丝板在熔断部处熔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03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的蓄电池组中,熔丝板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形状。因此,为了将熔丝板收纳于蓄电池组的内部,需要蓄电池组在第一方向上大型化。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使具备过电流流过时熔断的熔丝板的蓄电池组更加小型化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的蓄电池组用于电气设备。蓄电池组具备:蓄电池单体电池;端子,该端子与电气设备电连接;以及熔丝板,该熔丝板将蓄电池单体电池和端子电连接,且具有弯曲形状。熔丝板具备: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在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该弯曲部将第一平板部和第二平板部连接起来。第一平板部、第二平板部以及弯曲部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该第一平面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第一平板部具备在以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时具有第一截面积的部分。第二平板部具备在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时具有第二截面积的部分。弯曲部具备在以与沿着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切断时具有第三截面积的第一熔断部。第三截面积小于第一截面积且小于第二截面积。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三截面积小于第一截面积且小于第二截面积,所以,熔丝板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容易达到最高温。因此,能够使熔丝板在弯曲部内的第一熔断部处熔断。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熔丝板具有弯曲形状,所以,与熔丝板具有长方形形状的情形相比较,容易将熔丝板配置于在蓄电池组的内部所形成的空间。据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在第一方向上大型化。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具备过电流流过时熔断的熔丝板的蓄电池组更加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的将上侧外壳18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第一引线板42、第二引线板44、第三引线板46、第四引线板48、第五引线板50、以及熔丝板52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第一引线板42、第二引线板44、第三引线板46、第四引线板48、第五引线板50、以及熔丝板52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和电气设备2的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熔丝板52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熔丝板52的俯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熔丝板52的俯视图。
图9是第三实施例的熔丝板52的俯视图。
图10是第四实施例的熔丝板52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电气设备,10:蓄电池组,12:外壳,14:蓄电池单体电池单元,20:蓄电池单体电池,22:单体电池保持件,24:控制电路基板,26:蓄电池侧端子,52:熔丝板,80:单体电池连接部,82:引线部,84:第一平板部,84a:前侧侧面,84b:后侧侧面,86:弯曲部,86a:内侧侧面,86b:外侧侧面,88:第二平板部,88a:右侧侧面,88b:左侧侧面,90:折边弯曲部,92:第一折边弯曲部,94:第二折边弯曲部,100: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2、104、310: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6、312:第一热扩散部,108: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10、112、318: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4、320:第二热扩散部,116:熔断开口,118:第一连接部,120:第二连接部,122、202:第一熔断部,124、126:第二熔断部,200:切口部,300:第一缩颈部,302:第二缩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说明。该详细说明单纯意图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例的详细内容展示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意图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以下公开的增加特征及发明可以与其他特征或发明分别使用或者一同使用,以提供进一步改善的蓄电池组、其制造方法及使用方法。
另外,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公开的特征或工序的组合在广义上不是实施本发明时所必须的,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进行记载。此外,在提供本发明的增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上述及以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独立权利要求及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方案中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必须按此处记载的具体例或者所列举的顺序进行组合。
本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特征意图有别于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特征的构成,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分别且彼此独立地进行公开。此外,与全部的数值范围及团组或集团相关的记载意图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对它们的中间构成进行公开。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弯曲部可以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弯曲部的熔断开口。弯曲部可以具备: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配置于熔断开口与弯曲部的内侧侧面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配置于熔断开口与弯曲部的外侧侧面之间。关于从第一平板部朝向第二平板部的路径长度,第一连接部的路径长度可以比第二连接部的路径长度短。第一熔断部可以配置于第一连接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一连接部的路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的路径长度短,所以,第一连接部的电阻小于第二连接部的电阻。因此,电流优先流过第一连接部。通过采用像这样的构成,熔丝板流过过电流时,能够使熔丝板在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熔断部处熔断。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可以具备在以与沿着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四截面积的第二熔断部。第四截面积可以小于第一截面积且小于第二截面积。
根据上述构成,如果熔丝板在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熔断部处熔断,则流过熔丝板的全部电流均流过第二连接部。由于第四截面积小于第一截面积且小于第二截面积,所以,熔丝板流过过电流时,第二熔断部容易达到最高温。因此,能够使熔丝板在弯曲部内的第二熔断部处熔断。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板部可以进一步具备在以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第一截面积的第五截面积的部分。具有第一截面积的部分可以构成第一防止热扩散部。第二平板部可以进一步具备在以与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第二截面积的第六截面积的部分。具有第二截面积的部分可以构成第二防止热扩散部。
根据上述构成,第一截面积小于第五截面积。由于在第一平板部形成有第一防止热扩散部,所以,能够抑制弯曲部的热经由第一平板部而进行传热。另外,第二截面积小于第六截面积。由于在第二平板部形成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所以,能够抑制弯曲部的热经由第二平板部而进行传热。通过采用像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第一熔断部的温度降低,从而能够使其容易在第一熔断部处熔断。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平板部可以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平板部的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在第二平板部可以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二平板部的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第一防止热扩散部可以配置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与第一平板部的侧面之间。第二防止热扩散部可以配置于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与第二平板部的侧面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第一平板部形成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的简单的构成,能够在第一平板部形成第一防止热扩散部。另外,通过在第二平板部形成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的简单的构成,能够在第二平板部形成第二防止热扩散部。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熔丝板可以电连接于蓄电池单体电池的负极和端子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通过在蓄电池组内配置蓄电池单体电池的负极和端子而形成的空间内配置熔丝板。据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大型化。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7,对第一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蓄电池组10安装于电气设备2(参照图5)的蓄电池组安装部(省略图示)进行使用。电气设备2可以为利用从蓄电池组10供给来的电力进行动作的电气设备。电气设备2可以为例如起子、电钻等以马达4(参照图5)为驱动源的电动工具,也可以为割草机、鼓风机等以马达4(参照图5)为驱动源的电动作业机。另外,电气设备2可以为灯、收音机、扬声器等不具备马达4的电气设备。此外,电气设备2可以为向蓄电池组10供电的充电器。蓄电池组10的额定电压为例如18V,蓄电池组10的最大电压为例如20V。蓄电池组10的额定容量为例如2.0Ah。以下,将在将蓄电池组10安装于蓄电池组安装部时使蓄电池组10滑动的方向称为后方,将在将蓄电池组10从蓄电池组安装部拆下时使蓄电池组10滑动的方向称为前方。另外,在将蓄电池组10安装于蓄电池组安装部的状态下,将从蓄电池组10观察时蓄电池组安装部所在的方向称为上方,将上方的相反方向称为下方。此外,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蓄电池组10具备:外壳12、以及在外壳12的内部所收纳的蓄电池单体电池单元14(参照图2)。外壳12具备下侧外壳16和上侧外壳18。下侧外壳16和上侧外壳18借助紧固件(省略图示)而彼此固定。
如图2所示,蓄电池单体电池单元14具备: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树脂制的单体电池保持件22,其对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进行保持;控制电路基板24,其在单体电池保持件22的上侧保持于单体电池保持件22;以及多个蓄电池侧端子26,它们设置于控制电路基板24的上表面。多个蓄电池侧端子26在蓄电池组10安装于电气设备2的蓄电池组安装部时与电气设备2的设备侧端子(省略图示)机械卡合且电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分别为例如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二次蓄电池单体电池,例如为锂离子蓄电池单体电池。关于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额定容量分别为例如2.0Ah,额定电压分别为例如3.6V,最大电压分别为例如4V。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以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本实施例中,5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配置。以下,有时将5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自前侧开始依次称为第一蓄电池单体电池30、第二蓄电池单体电池32、第三蓄电池单体电池34、第四蓄电池单体电池36、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
蓄电池单体电池单元14具备:第一引线板42、第二引线板44、第三引线板46、第四引线板48、第五引线板50、以及熔丝板52。第一引线板42、第三引线板46以及第五引线板50配置于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左侧。另外,第二引线板44、第四引线板48以及熔丝板52配置于多个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右侧。
第一引线板42具备:第一单体电池连接部42a;第一引线部42b,其与第一单体电池连接部42a的上端连接;以及第一电路连接部42c,其与第一引线部42b连接。第二引线板44具备:第二单体电池连接部44a;第二引线部44b,其与第二单体电池连接部44a的上端连接;以及第二电路连接部44c,其与第二引线部44b连接。第三引线板46具备:第三单体电池连接部46a;第三引线部46b,其与第三单体电池连接部46a的上端连接;以及第三电路连接部46c,其与第三引线部46b连接。第四引线板48具备:第四单体电池连接部48a;第四引线部48b,其与第四单体电池连接部48a的上端连接;以及第四电路连接部48c,其与第四引线部48b连接。第五引线板50具备:第五单体电池连接部50a;第五引线部50b,其与第五单体电池连接部50a的上端连接;以及第五电路连接部50c,其与第五引线部50b连接。下文中,对熔丝板5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单体电池连接部44a点焊于第一蓄电池单体电池30的负极30b和第二蓄电池单体电池32的正极32a。第四单体电池连接部48a点焊于第三蓄电池单体电池34的负极34b和第四蓄电池单体电池36的正极36a。熔丝板52点焊于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的负极38b。
如图4所示,第一单体电池连接部42a点焊于第一蓄电池单体电池30的正极30a。第三单体电池连接部46a点焊于第二蓄电池单体电池32的负极32b和第三蓄电池单体电池34的正极34a。第五单体电池连接部50a点焊于第四蓄电池单体电池36的负极36b和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的正极38a。
本实施例的蓄电池组10中,熔丝板52、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第五引线板50、第四蓄电池单体电池36、第四引线板48、第三蓄电池单体电池34、第三引线板46、第二蓄电池单体电池32、第二引线板44、第一蓄电池单体电池30、第一引线板42按该顺序串联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一电路连接部42c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正极电源用开口62。第二电路连接部44c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单体电池电压检测用开口64。第三电路连接部46c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单体电池电压检测用开口66。第四电路连接部48c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单体电池电压检测用开口68。第五电路连接部50c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单体电池电压检测用开口70。熔丝板52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负极电源用开口72。
接下来,参照图5,对蓄电池组10的框图进行说明。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正极借助控制电路基板24而与蓄电池侧端子26的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电连接。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负极借助熔丝板52和控制电路基板24而与蓄电池侧端子26的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电连接。控制电路基板24对从蓄电池单体电池20向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及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的放电、从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及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向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放电进行控制。当蓄电池组10安装于电气设备2时,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和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分别借助电气设备2的控制电路基板6而与马达4电连接。控制电路基板6对从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及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向马达4的放电进行控制,由此对马达4进行驱动。另外,电气设备2为具备电源电路(未图示)来代替马达4的充电器的情况下,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和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分别借助电气设备2的控制电路基板6而与电源电路电连接。这种情况下,控制电路基板6对从电源电路向蓄电池侧正极端子26a及蓄电池侧负极端子26b的放电进行控制,由此对蓄电池单体电池20进行充电。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对熔丝板52进行说明。熔丝板52是通过使具有均匀厚度的1块平板弯曲而制作的。应予说明,变形例中,1块平板的厚度可以不均匀。
熔丝板52具备:单体电池连接部80、引线部82、第一平板部84、弯曲部86、第二平板部88、以及折边弯曲部90。如图3所示,单体电池连接部80点焊于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的负极38b。单体电池连接部8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6所示,引线部82从单体电池连接部80的上端向左侧延伸。引线部82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以下有时称为第一平面)进行配置。
第一平板部84从引线部82的左端后侧向左侧延伸。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一平板部84时,第一平板部84呈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第一平板部8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左右方向上恒定。另外,第一平板部8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引线部8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第一平板部84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
弯曲部86将第一平板部84和第二平板部88连接起来。弯曲部86以从第一平板部84的左端向前侧弯曲的方式延伸。弯曲部86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
第二平板部88从弯曲部86的前端向前侧延伸。第二平板部88延伸的方向与第一平板部84延伸的方向正交。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二平板部88时,第二平板部88呈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另外,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第一平板部84、弯曲部86以及第二平板部88的整体形状具有弯曲形状,本实施例中具有大致L字形状。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前后方向上恒定。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平板部8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二平板部88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
折边弯曲部90与第二平板部88的前端连接。折边弯曲部90是通过对1块平板以重合的方式折曲而形成的。折边弯曲部90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为单体电池连接部80的厚度(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引线部82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第一平板部84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弯曲部86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以及第二平板部88的厚度(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各自的约2倍。另外,折边弯曲部90的截面积与折边弯曲部90具有与1块平板的厚度相当的厚度的情形相比较有所增大,因此,折边弯曲部90流过电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折边弯曲部90达到高温。
折边弯曲部90具备第一折边弯曲部92和第二折边弯曲部94。第一折边弯曲部92从第二平板部88的前端向前侧延伸。第一折边弯曲部92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第一折边弯曲部9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第二折边弯曲部94从第一折边弯曲部92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第二折边弯曲部9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2所示,在熔丝板52安装于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和控制电路基板24的状态下,单体电池连接部80配置于在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的负极38b与下侧外壳16的内表面之间所形成的微小空间。在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的上侧配置有单体电池保持件22。引线部82、第一平板部84、弯曲部86、以及第二平板部88配置于单体电池保持件22的上侧,且配置成比控制电路基板24靠下侧。在上下方向上,引线部82、第一平板部84、弯曲部86、以及第二平板部88配置于单体电池保持件22上的微小空间。引线部82、第一平板部84、弯曲部86、以及第二平板部88未与第五蓄电池单体电池38直接接触,以便单体电池保持件22介入。第一折边弯曲部92从第二平板部88向单体电池保持件22与控制电路基板24之间延伸,第一折边弯曲部92的前端附近配置于单体电池保持件22与控制电路基板24之间。第一折边弯曲部92配置于单体电池保持件22上的微小空间和在单体电池保持件22与控制电路基板24之间所形成的微小空间。第二折边弯曲部94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插入于在控制电路基板24所形成的负极电源用开口72。据此,熔丝板52配置于蓄电池组10内的微小空间。
如图7所示,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有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一平板部84。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具有正圆形状。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配置于相对于第一平板部84的前侧侧面84a和后侧侧面84b这两者为等距离的位置。以下,将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与前侧侧面84a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称为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将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与后侧侧面84b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称为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图7中,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分别以虚线进行图示。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将第一平板部84的未配置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的部分称为第一热扩散部106。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B大致相等,且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C。应予说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C与第一平板部8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相对应。另外,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因此,将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和第一热扩散部106沿着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的截面积大致相等,且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
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有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二平板部88。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具有正圆形状。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配置于相对于第二平板部88的右侧侧面88a和左侧侧面88b这两者为等距离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的直径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的直径大致相等。以下,将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与右侧侧面88a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称为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将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与左侧侧面88b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称为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图7中,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分别以虚线进行图示。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将第二平板部88的未配置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的部分称为第二热扩散部114。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B大致相等,且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C。应予说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C与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相对应。另外,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大致相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另外,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厚度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将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和第二热扩散部114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的截面积大致相等,且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大致相等。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大致相等。
在弯曲部86形成有熔断开口116。熔断开口116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弯曲部86。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熔断开口116具有正圆形状。熔断开口116的直径大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的直径,且大于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的直径。熔断开口116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和熔断开口116与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弯曲部86具备:在弯曲部86的内侧侧面86a与熔断开口116之间所配置的第一连接部118、以及在弯曲部86的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所配置的第二连接部120。内侧侧面86a将第一平板部84的前侧侧面84a和第二平板部88的右侧侧面88a连接起来,外侧侧面86b将第一平板部84的后侧侧面84b和第二平板部88的左侧侧面88b连接起来。关于沿着弯曲部86从第一平板部84朝向第二平板部88的路径长度,第一连接部118的路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120的路径长度短。
在第一连接部118内形成有内侧侧面86a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以下,将内侧侧面86a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称为第一熔断部122。另外,在第二连接部120内形成有2处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以下,将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中的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第一平板部84侧的部分称为第二熔断部124,将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中的沿着前后方向配置于第二平板部88侧的部分称为第二熔断部126。图7中,第一熔断部122和第二熔断部124、126分别以虚线进行图示。
第一熔断部122的宽度W3A(即、内侧侧面86a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最小宽度)大于第二熔断部124的宽度W3B(即、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最小宽度),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6的宽度W3C(即、外侧侧面86b与熔断开口116之间的最小宽度)。第二熔断部124的宽度W3B与第二熔断部126的宽度W3C大致相等。第一熔断部122的宽度W3A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另外,第一熔断部12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熔断部124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熔断部126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一熔断部122的厚度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将第一熔断部122和第二熔断部124、126沿着与第一平面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大于第二熔断部124的截面积,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6的截面积。第二熔断部124的截面积与第二熔断部126的截面积大致相等。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
熔断开口116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C。另外,熔断开口116与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C。
接下来,对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熔丝板52熔断的现象进行说明。在熔丝板52,电流按折边弯曲部90、第二平板部88、弯曲部86、第一平板部84、引线部82、单体电池连接部80的顺序流过。关于流过弯曲部86的电流的路径长度,第一连接部118的路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120的路径长度短,因此,电流优先流过第一连接部118。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的截面积、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以及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的截面积。因此,当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122达到最高温。另外,由于存在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和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而使得第一熔断部122的热经由第一平板部84或第二平板部88而进行传热得以抑制。因此,第一熔断部122容易达到高温,熔丝板52在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
如果熔丝板52在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则流过熔丝板52的全部电流在弯曲部86内流过第二连接部120。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4的截面积、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以及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2的截面积,因此,第二熔断部124、126达到最高温。另外,由于存在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和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而使得第二熔断部124、126的热经由第一平板部84或第二平板部88而进行传热得以抑制。因此,第二熔断部124、126容易达到高温,熔丝板52在第二熔断部124、126中的至少一者处熔断。据此,电流无法在熔丝板52内从折边弯曲部90流至单体电池连接部80。
(效果)
本实施例中,蓄电池组10用于电气设备2。蓄电池组10具备:蓄电池单体电池20;蓄电池侧端子26,其与电气设备2电连接;以及熔丝板52,其将蓄电池单体电池20和蓄电池侧端子26电连接,且具有弯曲形状。熔丝板52具备:第一平板部84,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二平板部88,其在与左右方向不同的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弯曲部86,其将第一平板部84和第二平板部88连接起来。第一平板部84、第二平板部88以及弯曲部86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该第一平面沿着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第一平板部84具备在以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第二平板部88具备在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弯曲部86具备在以与沿着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一熔断部122。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的截面积。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的截面积,所以,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122容易达到最高温。因此,能够使熔丝板52在弯曲部86内的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另外,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熔丝板52具有弯曲形状,所以,与熔丝板52具有长方形形状的情形相比较,容易将熔丝板52配置于在蓄电池组10的内部所形成的空间。据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0在第一方向(例如、前后方向)上大型化。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具备过电流流过时熔断的熔丝板52的蓄电池组10更加小型化。
另外,在弯曲部86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弯曲部86的熔断开口116。弯曲部86具备:第一连接部118,其配置于熔断开口116与弯曲部86的内侧侧面86a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120,其配置于熔断开口116与弯曲部86的外侧侧面86b之间。关于从第一平板部84朝向第二平板部88的路径长度,第一连接部118的路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120的路径长度短。第一熔断部122配置于第一连接部118。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第一连接部118的路径长度比第二连接部120的路径长度短,所以,第一连接部118的电阻小于第二连接部120的电阻。因此,电流优先流过第一连接部118。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能够使熔丝板52在第一连接部118的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
另外,第二连接部120具备在以与沿着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二熔断部124、126。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
根据上述构成,如果熔丝板52在第一连接部118的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则流过熔丝板52的全部电流均流过第二连接部120。由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所以,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二熔断部124、126容易达到最高温。因此,能够使熔丝板52在弯曲部86内的第二熔断部124、126处熔断。
另外,第一平板部84进一步具备在以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的截面积的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一热扩散部106。第二平板部88进一步具备在以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的截面积的特定的截面积的第二热扩散部114。
根据上述构成,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的截面积小于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由于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有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所以,能够抑制弯曲部86的热经由第一平板部84而进行传热。另外,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的截面积小于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由于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所以,能够抑制弯曲部86的热经由第二平板部88而进行传热。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第一熔断部122的温度降低,从而能够容易在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
另外,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平板部84的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有在与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第二平板部88的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配置于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与第一平板部84的侧面84a、84b之间。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配置于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与第二平板部88的侧面88a、88b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的简单的构成,能够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另外,通过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的简单的构成,能够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
熔丝板52电连接于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负极和蓄电池侧端子26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通过在蓄电池组10内配置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负极和蓄电池侧端子26而形成的空间内配置熔丝板52。据此,能够抑制蓄电池组10大型化。
(对应关系)
蓄电池侧端子26为“端子”的一例。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例。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例。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104的截面积为“第一截面积”的一例。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112的截面积为“第二截面积”的一例。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为“第三截面积”的一例。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为“第四截面积”的一例。第一热扩散部106的截面积为“第五截面积”的一例。第二热扩散部114的截面积为“第六截面积”的一例。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中,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点标记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二实施例中,在弯曲部86形成有切口部200,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熔断开口116。切口部200从内侧侧面86a朝向外侧侧面86b而欠缺。在切口部200的最远离内侧侧面86a的位置与外侧侧面86b的弯曲位置86b1之间形成有第一熔断部202。第一熔断部202的宽度W3A小于第一平板部84的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且小于第二平板部88的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另外,第一熔断部20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第一熔断部202沿着与第一平面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一熔断部20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102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110的截面积。当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202达到最高温,熔丝板52在第一熔断部202处熔断。
(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三实施例中,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点标记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三实施例中,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有第一缩颈部300,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有第二缩颈部302,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第一缩颈部300具备:从第一平板部84的前侧侧面84a朝向后侧凹陷的第一前侧缩颈部306、以及从第一平板部84的后侧侧面84b朝向前侧凹陷的第一后侧缩颈部308。第一前侧缩颈部306的末端(即、第一前侧缩颈部306的最远离前侧侧面84a的部分)未与第一后侧缩颈部308的末端(即、第一后侧缩颈部308的最远离后侧侧面84b的部分)连接。第一平板部84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第一前侧缩颈部306的末端与第一后侧缩颈部308的末端之间的位置最小。因此,在第一前侧缩颈部306的末端与第一后侧缩颈部308的末端之间形成有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另外,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平板部84的未配置第一缩颈部300的部分与第一热扩散部312相对应。
第二缩颈部302具备:从第二平板部88的右侧侧面88a朝向左侧凹陷的第二右侧缩颈部314、以及从第二平板部88的左侧侧面88b朝向右侧凹陷的第二左侧缩颈部316。第二右侧缩颈部314的末端(即、第二右侧缩颈部314的最远离右侧侧面88a的部分)未与第二左侧缩颈部316的末端(即、第二左侧缩颈部316的最远离左侧侧面88b的部分)连接。第二平板部8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在第二右侧缩颈部314的末端与第二左侧缩颈部316的末端之间的位置最小。因此,在第二右侧缩颈部314的末端与第二左侧缩颈部316的末端之间形成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另外,在左右方向上,第二平板部88的未配置第二缩颈部302的部分与第二热扩散部320相对应。
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小于第一热扩散部312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C。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大于第一熔断部122的宽度W3A,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宽度W3B、W3C。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一热扩散部312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厚度与第一熔断部122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和第一热扩散部312沿着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截面积小于第一热扩散部312的截面积。另外,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截面积大于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
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小于第二热扩散部320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C。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大致相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大于第一熔断部122的宽度W3A,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宽度W3B、W3C。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热扩散部320的厚度(即、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厚度与第一熔断部122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在将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和第二热扩散部320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截面积小于第二热扩散部320的截面积。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截面积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截面积大致相等。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截面积大于第一熔断部122的截面积,且大于第二熔断部124、126的截面积。当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122达到最高温,熔丝板52在第一熔断部122处熔断。另外,如果第一熔断部122熔断,则第二熔断部124、126达到最高温,熔丝板52在第二熔断部124、126中的至少一者处熔断。
(第四实施例)
参照图10,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第四实施例中,仅对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点标记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四实施例中,在弯曲部86形成有切口部200,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熔断开口116。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在第一平板部84形成有第一缩颈部300,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在第二平板部88形成有第二缩颈部302,以此代替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切口部200的详细构成已在第二实施例中详细地进行了说明,故省略详细说明。另外,第一缩颈部300和第二缩颈部302的详细构成已在第三实施例中详细地进行了说明,故省略详细说明。
弯曲部86的第一熔断部202的宽度W3A小于第一平板部84的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1A,且小于第二平板部88的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2A。另外,第一熔断部202的厚度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厚度大致相等,且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厚度大致相等。因此,第一熔断部202的截面积小于第一防止热扩散部310的截面积,且小于第二防止热扩散部318的截面积。当熔丝板52流过过电流时,第一熔断部202达到最高温,熔丝板52在第一熔断部202处熔断。
(变形例)
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熔丝板52可以将蓄电池单体电池20的正极和蓄电池侧端子26电连接。
对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熔丝板52,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熔丝板52时,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100、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108、以及熔断开口116也可以具有除正圆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椭圆形状。
第二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中,在弯曲部86可以形成有第二熔断部,以此代替第一熔断部202。这种情况下,切口部200可以既不与弯曲部86的内侧侧面86a连接,也不与外侧侧面86b连接。切口部200从比弯曲部86的内侧侧面86a靠后方左侧的位置延伸至比外侧侧面86b的弯曲位置86b1靠前方右侧的位置。据此,在切口部200的外侧侧面86b侧的端部与外侧侧面86b的弯曲位置86b1之间形成有第一熔断部202,在切口部200的内侧侧面86a侧的端部与内侧侧面86a之间形成有第二熔断部。据此,能够提高弯曲部86的强度。

Claims (6)

1.一种蓄电池组,其用于电气设备,
所述蓄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具备:
蓄电池单体电池;
端子,该端子与所述电气设备电连接;以及
熔丝板,该熔丝板将所述蓄电池单体电池和所述端子电连接,且具有弯曲形状,
所述熔丝板具备:
第一平板部,该第一平板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第二平板部,该第二平板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以及
弯曲部,该弯曲部将所述第一平板部和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起来,
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以及所述弯曲部沿着第一平面进行配置,该第一平面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
所述第一平板部具备在以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一截面积的部分,
所述第二平板部具备在以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二截面积的部分,
所述弯曲部具备在以与沿着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三截面积的第一熔断部,
所述第三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截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曲部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所述弯曲部的熔断开口,
所述弯曲部具备:
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配置于所述熔断开口与所述弯曲部的内侧侧面之间;以及
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配置于所述熔断开口与所述弯曲部的外侧侧面之间,
关于从所述第一平板部趋向所述第二平板部的路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路径长度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路径长度短,
所述第一熔断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具备在以与沿着所述第一平面的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第四截面积的第二熔断部,
所述第四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截面积且小于所述第二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板部还具备在以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截面积的第五截面积的部分,
具有所述第一截面积的部分构成第一防止热扩散部,
所述第二平板部还具备在以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平面进行切断时具有大于所述第二截面积的第六截面积的部分,
具有所述第二截面积的部分构成第二防止热扩散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平板部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平板部的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
在所述第二平板部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一平面正交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二平板部的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
所述第一防止热扩散部配置于所述第一防止热扩散开口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侧面之间,
所述第二防止热扩散部配置于所述第二防止热扩散开口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侧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丝板电连接于所述蓄电池单体电池的负极和所述端子之间。
CN202210653961.7A 2021-06-28 2022-06-10 蓄电池组 Pending CN1156030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6902 2021-06-28
JP2021106902A JP2023005159A (ja) 2021-06-28 2021-06-28 バッテリ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03012A true CN115603012A (zh) 2023-01-13

Family

ID=84388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3961.7A Pending CN115603012A (zh) 2021-06-28 2022-06-10 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6378A1 (zh)
JP (1) JP2023005159A (zh)
CN (1) CN115603012A (zh)
DE (1) DE102022115389A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5389A1 (de) 2022-12-29
US20220416378A1 (en) 2022-12-29
JP2023005159A (ja)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09344B1 (en) Battery pack, and assembly of battery pack and motor-driven tool or charger
KR101023849B1 (ko) 보호회로모듈을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JP4311425B2 (ja) 電池パック、充電器、及び電動工具
JP5198274B2 (ja) 電気的な接続のための新規なバスバ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625619B2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battery pack
US20120009447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130052487A1 (en) Battery pack
CN102280608A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2136597A (zh) 在外装壳体内收纳多个电池的电池系统
EP1829138A1 (en) Separable connecting member for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attery module by leveling voltage
CN103931018A (zh) 电源装置
CN112956068B (zh) 电池模块
CN113939382A (zh) 电池包及电气机器
CN103931017A (zh) 电源装置
EP1826841B1 (en) Charging apparatus
JP2010153378A (ja) 二次電池
EP2595213A2 (en) Pack case having a novel structure
CN113812039B (zh) 电池组和包括该电池组的车辆
JPH08287898A (ja) 円筒型電池及び組電池
JP2007273179A (ja) パック電池
CN115603012A (zh) 蓄电池组
CN115336098A (zh) 电池模块、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以及车辆
KR20060116678A (ko) 전압 레벨링에 의한 전지모듈 성능의 향상 방법 및 이를위한 병렬 접속장치
EP3582933B1 (en) Power and home tools
JP2009135110A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と電動工具との組合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