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9614B - 射频前端模组 - Google Patents

射频前端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9614B
CN115549614B CN202110775007.0A CN202110775007A CN115549614B CN 115549614 B CN115549614 B CN 115549614B CN 202110775007 A CN202110775007 A CN 202110775007A CN 115549614 B CN115549614 B CN 115549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rimary
transmission line
coupling coil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50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549614A (zh
Inventor
曹原
戎星桦
雷传球
雷永俭
倪建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rock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rock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rock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rock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607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565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8312 priority patent/WO202327384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9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9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549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9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195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1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213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30Single-ended push-pull [SEPP] amplifiers; Phase-splitter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4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534Transformer coupled at the input of an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541Transformer coupled at the output of an amplif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包括转换变压器,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第二初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从而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面积或者基板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Description

射频前端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射频前端模组。
背景技术
射频前端介于天线和射频收发之间,是电子终端通信的核心组成器件。推挽功率放大器因在射频前端中可满足频率更高、带宽更大和QAM调制更高阶的需求,从而得到广泛应用。在推挽功率放大器中通常会使用变压器,而变压器占据的体积较大,在一些应用中会将变压器设置在基板上。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中,基板的面积或者层数较为有限,在这种有限的基板面积或者基板层数中,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的面积和性能,使得推挽功率放大器整体的性能指标受到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以解决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面积或者基板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传输线和第二初级传输线,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
以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通过第一桥接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传输线和第二次级传输线,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的第三端通过第二桥接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
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
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射频前端模组还包括馈电电源;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馈电电源设置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之间,所述馈电电源通过传输线耦合至所述初级绕组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和转换变压器;
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中的转换变压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设置在基板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从而减少了转换变压器在基板上的占用面积和占用层数,且在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从而在提高转换变压器的耦合度的同时还进一步减少了转换变压器在基板上占用面积;在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避免电流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的耦合度;从而不但可以提高转换变压器的耦合度还能提高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设置的灵活性;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中的转换变压器通过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设置在基板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且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以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面积或者基板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通过将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设置在基板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且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以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面积或者基板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且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与所述转换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容与所述转换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可提供一部分的阻抗转换;即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转换变压器共同参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阻抗转换,以实现阻抗匹配,因此,本实施例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为两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相比较于单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例如:单独采用巴伦进行阻抗转换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不但可以改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波阻抗的带宽性能,还可更灵活地设置转换变压器的匝数比,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即第一馈电电源端和第二馈电电源端所提供的直流信号不需要经过转换变压器中的线圈,转换变压器中的线圈没有直流信号经过,相比较于通过转换变压器将馈电电源提供的馈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变压器的线圈的宽度可以设计得更窄,因此,当该转换变压器设置在单层基板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的耦合度以及减小转换变压器的面积,以进一步优化推挽功率放大电路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的一电路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初级绕组;11、第一初级线圈;12、第二初级线圈;13、初级传输线;131、第一初级传输线;132、第二初级传输线;20、次级绕组;21、第一次级线圈;22、第二次级线圈;23、次级传输线;231、第一次级传输线;232、第二次级传输线;31、第一桥接线;32、第二桥接线;100、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1、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2、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3、转换变压器;200、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200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包括转换变压器103,转换变压器103包括位于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线圈21和第二次级线圈22;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作为一示例,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其中,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的最小距离约为一个线圈的宽距。
作为一示例,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其中,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的最大距离约为四个线圈的宽距。
具体地,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200,以及设置在基板200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选地,该基板200设有至少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用于放置转换变压器103中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另一层金属层用于作为接地层。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被配置为对射频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作为一示例,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包括转换变压器103。可选地,转换变压器103可以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级,用于对射频输入信号进行转换处理,并将转换处理后的射频信号输入至后级电路(比如:差分放大电路)。转换变压器103也可以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用于对经差分放大电路处理后的射频放大信号进行转换合成。
转换变压器103包括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在一具体实施中,当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级时,通过调整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的匝数比,可实现对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阻抗进行转换,以实现阻抗匹配。在另一具体实施中,当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时,通过调整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的匝数比,可实现对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阻抗进行转换,以实现阻抗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上。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基板200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用于作为接地层;且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线圈21和第二次级线圈22。将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进行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将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形成双耦合线圈。相对于直接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不同金属层上和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只形成一个耦合线圈,本申请中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转换变压器103通过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且形成双耦合线圈,从而不但可以减少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和占用层数,还能提高应用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时的整体性能。
作为一示例,可选地,第一初级线圈11的匝数、第二初级线圈12的匝数、第一次级线圈21的匝数和第二次级线圈22的匝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根据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阻抗变换,调整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与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的匝数比。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叠加,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不但可以减少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还可进一步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进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应用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时的耦合度和整体性能,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进而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可避免电流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进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整体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
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转换变压器103可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
作为一示例,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通常还包括差分放大电路,转换变压器103可以设置在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转换电路,或者,转换变压器103还可以设置在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级转换电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在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转换电路。具体地,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初级绕组10的第一输入端相连,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初级绕组10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一输出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二输出端与接地端相连。转换变压器103被配置为对差分放大电路输出的第一射频放大信号和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进行转换合成,输出射频输出信号至信号输出端Vout。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103还可以设置在该差分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级转换电路。具体地,初级绕组10的第一输入端与信号输入端Vin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二输入端与接地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一输出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二输出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转换变压器103被配置为对信号输入端Vin输入的射频输入信号进行转换,输出第一射频信号至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输出的第二射频信号至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在本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200以及设置在基板200上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包括转换变压器103,转换变压器103包括位于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线圈21和第二次级线圈22;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从而减少了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和占用层数,且在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从而在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的同时还进一步减少了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占用面积;在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避免电流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不但可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还能提高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设置的灵活性;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转换变压器103通过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且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以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其中,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可以理解地,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的第一传输线和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的第二传输线为分离式的两条传输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之间可以通过桥接线或者绑线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2所示,初级绕组10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例如,初级绕组10由初级传输线13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为次级传输线23形成的绕组。初级传输线1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通常还包括差分放大电路,若转换变压器103为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转换电路,则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相连,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相连。转换变压器103被配置为对差分放大电路输出的第一射频放大信号和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进行转换合成,输出射频输出信号至信号输出端Vout。
若转换变压器103为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入级的转换电路,则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Vin相连,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相连,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相连。
作为另一实施例,如图4所示和图5所示,初级绕组10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其中,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例如,初级绕组10由初级传输线13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为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和第二次级传输线232形成的绕组。初级传输线1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第二次级传输线232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若转换变压器103为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的转换电路,则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传输线1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初级传输线13第二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次级传输线2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次级传输线231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相连,第二次级传输线232的第四端与接地端相连,第一次级传输线231的第二端与第二次级传输线232的第三端可以通过第一桥接线31电连接。
作为另一示例,如图3所示,初级绕组10为双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例如,初级绕组10由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和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形成的绕组,次级绕组20为次级传输线23形成的绕组。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
若转换变压器103为设置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级的转换电路,则转换变压器103的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一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二端与差分放大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相连,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二端与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三端可以通过第二桥接线32电连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相连,第二端与接地端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双传输线形成的绕组,以提供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的多种布线或者缠绕连接方式,以便在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的应用场景中时,能减少转换变压器103的占用面积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以实现同时兼顾变压器的面积和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初级绕组10包括初级传输线13,初级传输线1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次级绕组20包括次级传输线23,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可以理解地,布线方向为用于描述线圈的外部结构所呈现出的线圈走向的方向,并不限定为在设计或者制作时线圈的绕制方向。作为一示例,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线圈走向为顺时针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逆顺时针方向。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可避免电流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由单一传输线形成,即初级传输线13,初级传输线1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由单一传输线形成,即次级传输线23,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
作为一示例,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例如,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示例性地,当射频前端模组工作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可避免因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相互抵消而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在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基板200上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可避免因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相互抵消而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在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基板200上的灵活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和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二端和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三端相连;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以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三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次级绕组20包括次级传输线23,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由双传输线形成,即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和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由单一传输线形成,即次级绕组20包括次级传输线23,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二端和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三端相连;第一初级传输线131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以第一初级传输线131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第二初级传输线132的第三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例如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次级绕组20包括次级传输线23,次级传输线2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次级传输线2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由于形成的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从而在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基板200上的灵活性。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包括初级传输线13,初级传输线13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初级线圈11,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初级线圈12;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和第二次级传输线232,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第二次级传输线232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以第一次级传输线231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第二次级传输线232的第三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叠加,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不但可以减少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还可进一步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进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整体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
在本实施例中,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一端为起点,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初级传输线13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例如,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初级传输线13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次级传输线231形成第一次级线圈21,第二次级传输线232形成第二次级线圈22;以第一次级传输线231的第二端为起点,第一次级线圈21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第二次级传输线232的第三端为起点,第二次级线圈22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同,将第一初级线圈11与第一次级线圈21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将第二初级线圈12与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从而实现在减少转换变压器103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进而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或者,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只需保证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在基板200上的相反的两个布线方向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出端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出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连接,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被配置为放大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第一射频放大信号至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被配置为放大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至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接收第一射频信号,对第一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一射频放大信号至转换变压器103中的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接收第二射频信号,对第二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至转换变压器103中的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转换变压器103中对对第一射频放大信号和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进行转换合成,输出射频放大信号至后级电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出端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出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连接,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因此,当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与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避免因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相互抵消而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在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当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与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不但可以减少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由于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叠加,还可进一步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包括第一放大器M1,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包括第二放大器M2;第一放大器M1与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放大器M2与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相连。其中,第一放大器M1被配置为放大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第一射频放大信号至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第二放大器M2被配置为放大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第二射频放大信号至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包括第一放大器M1。第一放大器M1包括至少第一放大晶体管(图中未示出)。可选地,该第一放大晶体管为BJT晶体管(例如,HBT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例如,第一放大器M1的输入端为的基极或者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第一放大器M1的输出端的集电极或者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包括第二放大器M2。第二放大器M2包括第人放大晶体管(图中未示出)。可选地,该第二放大晶体管包括至少一个BJT晶体管(例如,HBT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例如,第二放大器M2的输入端为BJT晶体管的基极或者场效应晶体管的栅极,第二放大器M2的输出端为BJT晶体管的集电极或者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入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入端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Vin连接,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连接;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被配置为放大第一射频信号,输出第一射频放大信号,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被配置为放大第二射频信号,输出第二射频放大信号。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103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前级转换变压器103。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出端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出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Vout连接,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因此,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入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入端相连;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Vin连接,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连接,因此,当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与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避免因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相互抵消而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在进一步提高了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当第一初级线圈11的布线方向与第二初级线圈12的布线方向为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不但可以减少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由于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叠加,还可进一步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Vin连接,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与接地端连接,被配置为接收信号输入端Vin的射频输入信号。次级绕组20的第一端与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的输入端相连,次级绕组20的第二端与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的输入端相连,被配置为对射频输入信号进行转换,输出第一射频信号至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输出第二射频信号至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在本实施例中,转换变压器103作为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前级转换变压器103,以对射频输入信号进行转换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射频前端模组还包括馈电电源VCC,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馈电电源VCC设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之间,馈电电源VCC通过传输线耦合至初级绕组10上。
在本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模组还包括馈电电源VCC,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馈电电源VCC设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之间,馈电电源VCC通过传输线耦合至初级绕组10上,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时,将馈电电源VCC设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之间,从而在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的同时,还能够合理的利用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面积,从而减少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在基板200中的占用面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下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200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和转换变压器103;转换变压器103包括位于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第一差分放大支路101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一电容C111,第二差分放大支路102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和第二电容C112;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111与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容C112与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相连;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111与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容C112与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电容C111和第二电容C112可提供一部分的阻抗转换;第一电容C111和第二电容C112与转换变压器103共同参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阻抗转换,以实现阻抗匹配。本实施例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为两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相比较于单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例如:单独采用巴伦进行阻抗转换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不但可以改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基波阻抗的带宽性能,还可更灵活地设置转换变压器103的匝数比。另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馈电电源端和第二馈电电源端所提供的直流信号不需要经过转换变压器103中的线圈,转换变压器103中的线圈没有直流信号经过,相比较于通过转换变压器103将馈电电源提供的馈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变压器103的线圈的宽度可以设计得更窄,因此,当该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在单层基板200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以及减小转换变压器103的面积,以进一步优化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整体性能。
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线圈21和第二次级线圈22;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作为一示例,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其中,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的最小距离约为一个线圈的宽距。
作为一示例,若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其中,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的最大距离约为四个线圈的宽距。
具体地,射频前端模组包括基板200,以及设置在基板200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选地,该基板200设有至少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用于放置转换变压器103中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另一层金属层用于作为接地层。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被配置为对射频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其中,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上。例如:本实施例中的基板200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用于作为接地层;且初级绕组10包括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次级绕组20包括第一次级线圈21和第二次级线圈22。将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一次级线圈21进行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将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形成双耦合线圈。相对于直接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不同金属层上和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只形成一个耦合线圈,本申请中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转换变压器103通过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且形成双耦合线圈,从而不但可以减少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和占用层数,还能提高应用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时的整体性能。
作为一示例,可选地,第一初级线圈11的匝数、第二初级线圈12的匝数、第一次级线圈21的匝数和第二次级线圈22的匝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例如,根据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阻抗变换,调整第一初级线圈11和第二初级线圈12,与第二初级线圈12和第二次级线圈22的匝数比。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叠加,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不但可以减少转换变压器103在基板200上的占用面积,还可进一步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进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应用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时的耦合度和整体性能,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进而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时,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和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之间相互抵消,因此,通过将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可避免电流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进而提高转换变压器103在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整体耦合度,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
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中的转换变压器103可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
在本实施例中,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通过将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设置在基板200的同一金属层,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形成分离式地双耦合线圈,且根据第一耦合线圈中与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第二耦合线圈中与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灵活设置第一耦合线圈和第二耦合线圈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在减少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占用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耦合度和设计的灵活性,进而使得该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可以支持更大的带宽,以解决了推挽式放大器中变压器的设计在受到基板200面积或者基板200层数的制约时,难以同时兼顾变压器面积和性能的问题,且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111与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二电容C112与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电容C111和第二电容C112可提供一部分的阻抗转换;即第一电容C111和第二电容C112与转换变压器103共同参与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阻抗转换,以实现阻抗匹配。本实施例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为两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相比较于单阶匹配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例如:单独采用巴伦进行阻抗转换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不但可以改善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基波阻抗的带宽性能,还可更灵活地设置转换变压器103的匝数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馈电电源VCC1通过第一电感L1耦合至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以保证第一功率放大器可正常工作。第二馈电电源VCC2通过第二电感L2耦合至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以保证第二功率放大器可正常工作。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馈电电源端和第二馈电电源端所提供的直流信号不需要经过转换变压器103中的线圈,转换变压器103中的线圈没有直流信号经过,相比较于通过转换变压器103将馈电电源提供的馈电信号传输至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变压器103的线圈的宽度可以设计得更窄,因此,当该转换变压器103设置在单层基板200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变压器103的初级绕组10和次级绕组20之间的耦合度以及减小转换变压器103的面积,以进一步优化推挽功率放大电路100的整体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转换变压器103的具体结构、线圈的布线方式、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完全相同,在此不做冗余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2.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传输线和第二初级传输线,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
以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通过第一桥接线电连接。
4.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传输线和第二次级传输线,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的第三端通过第二桥接线电连接。
6.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转换变压器,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射频前端模组还包括馈电电源;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馈电电源设置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之间,所述馈电电源通过传输线耦合至所述初级绕组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
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4或6所述的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还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和第二差分放大支路;
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次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与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与接地端或电源端连接。
10.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和转换变压器;
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11.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和转换变压器;
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传输线和第二初级传输线,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
以所述第一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次级传输线,所述次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12.一种射频前端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推挽功率放大电路,所述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包括第一差分放大支路、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和转换变压器;
所述转换变压器包括位于所述基板的同一金属层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所述第一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二差分放大支路包括第二功率放大器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初级绕组的第二端相连;
第一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一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第二馈电电源端通过第二电感耦合至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线圈和第二次级线圈;
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一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一耦合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和所述第二次级线圈耦合形成第二耦合线圈;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若所述第一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二耦合线圈中与所述第一耦合线圈相邻一侧的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远离设置;
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均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或者,所述初级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中的一个绕组为单一传输线形成的绕组,另一个绕组为由第一传输线和第二传输线连接形成的绕组,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位于第一耦合线圈中,所述第二传输线位于第二耦合线圈中;
所述初级绕组包括初级传输线,所述初级传输线的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初级线圈,另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初级线圈;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一端为起点,所述第一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以所述初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二初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第二方向;
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次级传输线和第二次级传输线,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初级传输线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一次级线圈,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形成所述第二次级线圈;以所述第一次级传输线的第二端为起点,所述第一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次级传输线的第三端为起点,所述第二次级线圈的布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耦合线圈和所述第二耦合线圈邻近设置。
CN202110775007.0A 2021-06-30 2021-07-08 射频前端模组 Active CN115549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60754.0A CN117375654A (zh) 2021-06-30 2021-07-08 射频前端模组
PCT/CN2022/098312 WO2023273848A1 (zh) 2021-06-30 2022-06-13 射频前端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4177 2021-06-30
CN2021107441772 2021-06-30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60754.0A Division CN117375654A (zh) 2021-06-30 2021-07-08 射频前端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9614A CN115549614A (zh) 2022-12-30
CN115549614B true CN115549614B (zh) 2023-11-24

Family

ID=84722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5007.0A Active CN115549614B (zh) 2021-06-30 2021-07-08 射频前端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961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37465A1 (en) * 2007-09-17 2009-03-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ouble LC-tank structure
CN101615892A (zh) * 2009-07-24 2009-12-3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射频功率放大器
CN101741326A (zh) * 2008-11-13 2010-06-16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Rf功率放大器
CN108022913A (zh) * 2016-11-01 2018-05-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变压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37465A1 (en) * 2007-09-17 2009-03-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ouble LC-tank structure
CN101741326A (zh) * 2008-11-13 2010-06-16 株式会社瑞萨科技 Rf功率放大器
CN101615892A (zh) * 2009-07-24 2009-12-3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射频功率放大器
CN108022913A (zh) * 2016-11-01 2018-05-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变压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C/DC电源用扁平式变压器的最新发展现状;赵钰;电子元器件应用;第2卷(第7期);11-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9614A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536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wer amplifiers with voltage boosting multi-primary transformers
US10447230B2 (en) Transformer of the balanced-unbalanced type
US7936215B2 (en) Multi-segment primary and multi-turn secondary transformer for power amplifier systems
JP5247367B2 (ja) Rf電力増幅器
EP3853875B1 (en) Rf power amplifier with balun transformer
JP2013085179A (ja) 電力増幅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20100093292A1 (en) Tx MODUL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2953589B (zh) 射频前端模组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10932687A (zh) 一种交流堆叠功率放大器
US9621114B2 (en) Efficiency-optimised high-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
CN115913154B (zh) 微波功率放大器和微波芯片
CN115549614B (zh) 射频前端模组
CN103378869A (zh) 共享多绕组变压器的收发器
CN117375654A (zh) 射频前端模组
US7876162B2 (en) Amplifier and radio
US8253486B2 (en) Wireless apparatus having shielding function
WO2022212908A1 (en) Low noise amplifier incorporating sutardja transformer
CN115913151A (zh) 射频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及射频推挽功率放大器
CN115882798B (zh) 推挽结构射频功率放大器和射频芯片
CN115913152B (zh) 推挽功率放大电路及射频前端模组
WO2022045279A1 (ja) 電力増幅回路
US20230378105A1 (en) Power amplifier circuit
US20240113666A1 (en) Amplifier module
CN220325600U (zh) 射频模组
CN117673694A (zh) 巴伦、推挽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前端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