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0127A -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40127A
CN115540127A CN202211206640.9A CN202211206640A CN115540127A CN 115540127 A CN115540127 A CN 115540127A CN 202211206640 A CN202211206640 A CN 202211206640A CN 115540127 A CN115540127 A CN 115540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upport
air
side plate
inter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066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志豪
高守勇
赵峰
王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0664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401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40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401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92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electrical means, e.g. by applying electrostatic fields or high volt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heat-exchange media travelling at an angle to one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6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plastics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全热交换芯,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支撑骨架和两张换热膜,其中,支撑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张换热膜,分别粘接于所述支撑骨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形成第一夹层,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一夹层中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其中,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层叠设置,所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所述支撑组件在第二夹层中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新风机。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可以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向室外,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而设置有全热交换芯的换热芯可以使排向室外的空气和引入室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和水汽交换,避免使用新风机时室内冷量或热量散失,并使室内环境保持合适的湿度。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需要堆叠多层换热膜,制造工艺复杂。
为了优化新风机的全热交换芯的制造工艺,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芯体结构,包括底板、顶板、设置于底板和顶板之间且交替设置的第二流道板和第一流道板,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相互堆叠且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之间设置有膜片从而将第一流道板和第二流道板隔开,形成独立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流道板位于第一流道内,第二流道板位于第二流道内,流道板自身会增加空气在流道内的风阻,全热交换芯的空气阻力有待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芯、新风机,以解决如何进一步降低全热交换芯的空气阻力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芯包括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支撑骨架和两张换热膜,其中,支撑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张换热膜,分别粘接于所述支撑骨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形成第一夹层,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一夹层中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其中,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层叠设置,所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所述支撑组件在第二夹层中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其中,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层的第一端;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层的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邻;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向外的一面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二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中的至少一个沿空气流动方向构造有气流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一连接条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连接条开设有连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条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倾斜设置、且沿空气流动方向开设有连通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条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条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条开设有连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第一导电柱和第二导电柱,其中,第一导电柱,电连接于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第二导电柱,电连接于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所述第一导电豁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导电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一导电柱贯穿所述第一导电豁口以与所述多张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电连接;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所述第二导电豁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导电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二导电柱贯穿所述第二导电豁口以与所述多张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机包括上述的全热交换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芯、新风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使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芯,换热单元作为标准件,多个换热单元堆叠设置且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使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为第二气流通道,方便了全热交换芯的装配;在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支撑组件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支撑组件在第二气流通道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较小,可以减小空气阻力,从而提高全热交换芯的出风量,进一步地,提高新风机的出风量。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的换热单元与支撑组件相配合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全热交换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全热交换芯的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的支撑骨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全热交换芯去除换热单元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单元;110:支撑骨架;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一连接条;114:第二连接条;120:支撑组件;121:第一支撑件;122:第二支撑件;123:第三支撑件;130:换热膜;131:第一换热膜;132:第二换热膜;133:第一导通豁口;134:第二导通豁口;210:第一导电柱;220:第二导电柱;310:顶板;320:底板;330:侧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芯,包括换热单元100,换热单元100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换热单元100包括支撑骨架110和两张换热膜130,其中,支撑骨架1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两张换热膜130,分别粘接于支撑骨架11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形成第一夹层,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在第一夹层中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其中,换热单元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单元100层叠设置,全热交换芯还包括支撑组件120,支撑组件12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之间,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支撑组件120在第二夹层中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包括多个换热单元100,每个换热单元100均包括两张换热膜130及用于支撑两张换热膜130的支撑骨架110。两张换热膜130分别为第一换热膜131和第二换热膜132,第一换热膜131粘接于支撑骨架110的第一面,第二换热膜132粘接于支撑骨架110的第二面。支撑骨架110使第一换热膜131和第二换热膜132距离预设距离,第一换热膜131和第二换热膜132之间形成第一夹层。支撑骨架110还在第一夹层中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在全热交换芯的装配过程中,换热单元100作为一种标准件。多个换热单元100层叠设置,支撑组件12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之间,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支撑组件120在第二夹层中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支撑组件120在第二气流通道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积小于支撑骨架110在第一气流通道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积。在全热交换芯中,一部分空气流经第一气流通道,一部分空气流经第二气流通道。流经第一气流通道的空气与流经第二气流通道的空气通过它们所共用的换热膜130进行热量交换和水汽交换。
使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芯,换热单元100作为标准件,换热单元100内部为第一气流通道,多个换热单元100堆叠设置且相邻的换热单元100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120,相邻的换热单元100之间为第二气流通道,方便了全热交换芯的装配;在相邻的换热单元100之间设置支撑组件120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支撑组件120在第二气流通道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较小,可以减小空气阻力,从而提高全热交换芯的出风量。
可选地,支撑组件120包括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其中,第一支撑件121,设置于第二夹层的第一端;第二支撑件122,设置于第二夹层的第二端、且与第一支撑件121相对。
以换热膜130为矩形为例,换热单元100也为同样的矩形。多个换热单元100上下堆叠后形成换热膜组,换热膜组具有四个侧面,四个侧面依次为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换热单元100内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位于第一侧面,出风口位于第三侧面;换热单元100之间第一气流通道的进风口位于第二侧面,出风口位于第四侧面。第一支撑件121靠近第一侧面,第二支撑件122靠近第二侧面。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在第二夹层中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垂直于第一气流通道。第一支撑件121位于第二夹层的边缘,第二支撑件122也同样位于第二夹层的边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二夹层的空间以使其形成导通截面较大的第二气流通道。换热单元100的两张换热膜130粘接与支撑骨架110,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在结构上起到支撑作用,全热交换芯整体的结构较为稳固。
可选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换热单元100的第一侧面,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换热单元100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邻;其中,第一支撑件121向外的一面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导入部,第一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第一气流通道。
换热单元100为长方体,换热单元100的两个换热膜130的外表面分别为长方体的顶面和底面。第一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换热单元100的第一侧面,也即位于换热膜组的第一侧面。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换热单元100的第二侧面,也即位于换热膜组的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相邻。第一支撑件121位于第二夹层且靠近换热单元100的第一侧边,第二支撑件122位于第二夹层且靠近换热单元100的第二侧边。从全热交换芯的外部来看,第一支撑件121位于第一进气口的上方,第二支撑件122位于第一出气口的上方。换热膜组的第一侧边对应新风机的第一进风口,第二侧边对应新风机的第二进风口。第一支撑件121隔绝第二夹层第一进风口的连通,也即,第一支撑件121向外的一面止挡空气从换热膜组的第一侧面进入第二夹层。第一支撑件121向外的一面向外凸起形成第一导入部,第一导入部具有倾斜的坡面,从新风机的第一进风口吹向换热膜组的第一侧面的空气沿第一导入部的倾斜坡面进入第一气流通道。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减少空气从第一侧面吹向第一支撑件121时形成的紊流,降低空气进入多个第一气流通道的风阻,进一步地,降低全热交换芯的风阻从而提高新风机的新风量。
可选地,第一导入部的截面为V形。
空气吹向第一支撑件121向外的一面时,在靠近第一支撑件121的位置,空气被V形导入部的顶端棱线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分别沿V形导入部的两个坡面进入与该第一支撑件121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中。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第一导入部可以起到更好的导流效果。
可选地,第一侧板111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导入部,第二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第二气流通道。
第一侧板111向外的一面位于换热单元100的第二侧面,也即换热膜组的第二侧面。从新风机的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时,第一侧板111隔绝第一夹层与第二进风口的连通,也即,第一侧板111向外的一面止挡空气从换热膜组的第二侧面进入第一夹层。空气吹向第一侧板111时会形成紊流,使空气的动能转化为摩擦内能,影响进入第二夹层中的第二气流通道的风量。第一侧板111向外的一面向外凸起形成第二导入部,第二导入部具有倾斜的坡面,从新风机的第二进风口吹向换热膜组的第一侧板111的空气沿第二导入部的倾斜坡面进入第二气流通道。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减少空气从第二侧面吹向第一侧板111时形成的紊流,降低空气进入多个第二气流通道时的风阻,进一步地,降低全热交换芯的风阻从而提高新风机的新风量。
可选地,第二导入部的截面为V形。
空气吹向第一侧板111向外的一面时,在靠近第一侧板111的位置,空气被V形导入部的顶端棱线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分别沿V形导入部的两个坡面进入与该第一侧板111相邻的两个其二气流通道中。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第一侧板可以起到更好的导流效果。
可选地,支撑组件12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123,第三支撑件123位于第一支撑件121与第二支撑件122之间。
在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之间设置第三支撑件123,在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的情况下,第三支撑件123在中间对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100进行支撑,可以避免换热单元100变形。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全热交换芯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第三支撑件1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件121,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件122,第三支撑件123内构造有多个气流通道。
作为一种实施情形,第一支撑件121与第二支撑件122相平行,第三支撑件123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第三支撑件123沿平行于第一支撑件121或第二支撑件122的方向开设有多个气流通道。这样,第一支撑件121、第二支撑件122和第三支撑件123一体化设置,不仅可以简化全热交换芯的装配程序,而且有利于支撑组件120安装时的定位。第三支撑件123开设有多个气流通道,不会对空气的通过造成影响。
可选地,第一支撑件121、第二支撑件122和第三支撑件123中的至少一个沿空气流动方向构造有气流通道。
第一支撑件121和第二支撑件122之间的部分属于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支撑件121、第二支撑件122和第三支撑件123内部的气流通道也属于第二气流通道。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进一步降低设置支撑组件120对于第二气流通道的导通截面积的大小的影响,充分利用夹层内的空间,提高空气在第二气流通道中的通过效率,进一步地,提高新风机的新风量。
可选地,支撑骨架110还包括第一连接条113,第一连接条113用于连接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第一连接条113开设有连通孔;第一连接条1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条113间隔设置。
支撑骨架110的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用于支撑粘接于支撑骨架110的换热膜130并封堵第一夹层的两端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通过第一连接条113连接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可以使支撑骨架110作为一个整体,降低换热单元100自身的装配难度。第一连接条113开设有多个连通孔,可以降低第一连接条113自身对于第一气流通道的导通截面积的大小的影响。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条113,可以提高支撑骨架110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提高换热单元100的结构强度。换热单元100自身的结构强度较强,有利于相邻的换热单元100之间通过支撑组件120即可形成第二气流通道,保证了全热交换芯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支撑骨架110还包括第二连接条114,第二连接条114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条113;其中,第二连接条1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条114间隔设置。
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条114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骨架110的结构强度。第二连接条114的长度方向大体上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二连接条114有利于空气有序流动,从而降低换热单元100内的风阻,提高新风机的风量。
可选地,第二连接条114倾斜设置,第二连接条114开设有连通孔。
第二连接条114倾斜设置是指第二连接条114的长度方向与侧板形成一定夹角,夹角中的锐角在10°至30°之间。空气在流经第一气流通道时,需要流经一定数量的连通孔,这样可以使空气在多个第二连通孔处形成涡流。这样可以使第二气流通道中的空气的温度和水汽更好地传递至换热单元100的换热膜130,从而提高全热交换芯的热交换效率和水汽交换效率。
可选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第一导电柱210和第二导电柱220,其中,第一导电柱210,电连接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第二导电柱220,电连接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
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为第一换热膜131,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为第二换热膜132。换热膜130可导电,第一换热膜131均连通第一电极,第二换热膜132均连通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为相反的电极,用于使相邻的一对第一换热膜131和第二换热膜132之间形成高压直流电场。
空气流经高压直流电场时,被电离产生大量电子和离子,电子和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高压直流电场的两极移动。电子和离子在移动的过程中碰到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带有相应的电荷。带电的灰尘颗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高压直流电场的两极移动,从而被吸附在第一换热膜131和第二换热膜132的表面。流动的电子和离子会形成电晕电流,电晕电流可以击穿蛋白质组成的细胞壁,从而杀灭空气中的细菌。
使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全热交换芯,利用换热膜130形成高压直流电场实现静电除尘和杀菌,与设置高效滤网以及静电除尘模块的形式相比,减小了全热交换芯的体积,减小了全热交换芯的风阻,提高了全热交换芯的空气净化效果。
第一导电柱210连通第一电极,第二导电柱220连通第二电极。第一电极是正极和负极中的一个,第二电极是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个。第一导电柱210为柱状,轴线沿多个换热膜130的厚度方向。第二导电柱220为柱状,轴线沿多个换热膜130的厚度方向。第一导电柱210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电连接,也即与多张第一换热膜131电连接。第二导电柱220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电连接,也即与多张第二换热膜132电连接。第一换热膜131与第二换热膜132交替设置,则相邻的换热膜130之间形成直流电场。设置有第一导电柱210和第二导电柱220,可以方便地使多个第一换热膜131连通第一电极、多个第二换热膜132连通第二电极。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133,第一导电豁口的形状与第一导电柱210的形状相对应,第一导电柱210贯穿第一导电豁口以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电连接;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134,第二导电豁口的形状与第二导电柱220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导电柱220贯穿第二导电豁口以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电连接。
第一导通豁口133用于使多张第一换热膜131连通第一电极。多张第一换热膜131均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133,则换热膜组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贯穿通孔,第一导电柱210穿入第一贯穿通孔内。第一导电柱210的截面与第一导通豁口133的形状相对应,第一导电柱210与第一导通豁口133的内圈接触以使第一换热膜131连通第一导电柱210。
第二导通豁口134用于使多张第二换热膜132连通第二电极。多张第二换热膜132均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134,则换热膜组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贯穿通孔,第二导电柱220穿入第二贯穿通孔内。第二导电柱220的截面与第二导通豁口134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导电柱220与第二导通豁口134的内圈接触以使第二换热膜132连通第二导电柱220。
采用这样设置形式,简化了换热膜130与第一导电柱210、第二导电柱220的连接结构,不需要额外的附属设施即可使多张第一导电膜连通第一电极、多张第二导电膜连通第二电极。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导通豁口133开设于第一延伸部;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第二导通豁口134开设于第二延伸部。
示例性地,多张第一换热膜131自换换热膜组的第一侧边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一延伸部,多张第二换热膜132自换热膜组的第二侧边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在第一导电柱210贯穿多个第一导通豁口133以与多张第一换热膜131电连接时,不会与多张第二换热膜132接触;在第二导电柱220贯穿多个第二导通豁口134以与多张第二换热膜132电连接时不会与多张第一换热膜131接触。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避免了全热交换芯在工作过程中局部短路,提高了全热交换芯工作时的安全性。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一避让豁口,第二导电柱220穿过第二避让豁口时不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接触;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豁口,第一导电柱210穿过第一避让豁口时不与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接触。
多张第一换热膜131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133,多张第二换热膜132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二避让豁口。第一导通豁口133和第二避让豁口在竖直方向上重合。第一导电柱210贯穿第一导通豁口133和第二避让豁口,与第一导通豁口133的内圈接触以与多张第一换热膜131电连接,且不与第二避让豁口的内圈接触以避免局部短路。
多张第二换热膜132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134,多张第一换热膜131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一避让豁口。第二导通豁口134和第一避让豁口在竖直方向上重合。第二导电柱220贯穿第二导通豁口134和第一避让豁口,与第二导通豁口134的内圈接触以与多张第二换热膜132电连接,且不与第一避让豁口的内圈接触以避免局部短路。
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第一导通豁口133和第二导通豁口134的开设位置不受限制,全热交换芯在具备静电除尘功能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形状,可以适配多种不同的新风机,方便了用户使用。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裁掉一角以形成第一避让豁口。
第二位置位于换热膜130的第一角部,第二换热膜132在第一角度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134,第一换热膜131的第一角裁去以形成第一避让豁口。第二导电柱220穿过开设于多个第二换热膜132的第二导通豁口134时,不与第一换热膜131接触。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全热交换芯局部短路,提高全热交换芯的商用安全性。此外,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第二导电柱220位于换热膜组的边缘位置,对与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中的空气的流动影响较小,可以减小全热交换芯的空气阻力。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裁掉一角以形成第二避让豁口。
第一位置位于换热膜130的第二角部,第一换热膜131在第二角度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133,第二换热膜132的第二角裁去以形成第二避让豁口。第一导电柱210穿过开设于多个第一换热膜131的第一导通豁口133时,不与第二换热膜132接触。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可以有效避免全热交换芯局部短路,提高全热交换芯的商用安全性。此外,采用这样的设置形式,第一导电柱210位于换热膜组的边缘位置,对与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中的空气的流动影响较小,可以减小全热交换芯的空气阻力。
可选地,换热膜130包括基体和导电涂层,其中,基体的材质为聚乙烯;导电涂层的导电涂层涂覆于基体。
换热膜130的基体的材质为聚乙烯,可以使换热膜130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以及韧性。金属导电涂层涂覆于聚乙烯基体,可以使换热膜130具有导电性,以在连通电极时与电极具有相同的电势。导电涂层可以为导电胶带或金属导电层。示例性地,金属导电层可以通过气相沉积形成。
可选地,多张换热膜130中每相邻的两层换热膜130之间的距离为d,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压为u,所述电压与所述距离具有以下函数关系:u=k*d,k大于或等于400V/mm且小于或等于600V/mm。
电压越大对于相邻的两张换热膜130之间的空气的电离能力也越强,而电压过高则有可能导致换热膜130被电弧击穿。k在400V/mm与600V/mm之间,可以使全热交换芯具有较好的静电除尘效果,并且避免电压过高换热膜130被击穿。
可选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底板320、顶板310和侧框330,其中,侧框330的第一端连接于顶板310、第二端连接于底板320,顶板310、底板320和侧框330围合形成容置空间,多张换热膜130设置于容置空间内。
顶板310和底板320用于保护换热单元100的换热膜130,通过侧框330连接的顶板310和底板320使全热交换芯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方便地安装于新风机或从新风机拆下。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机,包括上述的全热交换芯。
使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换热单元作为标准件,多个换热单元堆叠设置且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方便了全热交换芯的装配;在相邻的换热单元之间设置支撑组件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支撑组件在第二气流通道中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截面较小,可以减小空气阻力,从而提高了新风机的出风量。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单元,内部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换热单元包括:
支撑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两张换热膜,分别粘接于所述支撑骨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形成第一夹层,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在所述第一夹层中限定出第一气流通道;
其中,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层叠设置,所述全热交换芯还包括:
支撑组件,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相邻的两个换热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夹层,所述支撑组件在第二夹层中限定出第二气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层的第一端;
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夹层的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邻;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向外的一面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一导入部,所述第一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向外凸起以形成第二导入部,所述第二导入部用于将空气导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第三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中的至少一个沿空气流动方向构造有气流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
第一连接条,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连接条开设有连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条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还包括:
第二连接条,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倾斜设置、且沿空气流动方向开设有连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柱,电连接于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
第二导电柱,电连接于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交换芯,其特征在于,
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在第一位置开设有第一导通豁口,所述第一导电豁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导电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一导电柱贯穿所述第一导电豁口以与所述多张换热膜中序号为奇数的换热膜电连接;
多张所述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在第二位置开设有第二导通豁口,所述第二导电豁口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导电柱的形状相对应,所述第二导电柱贯穿所述第二导电豁口以与所述多张换热膜中序号为偶数的换热膜电连接。
10.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芯。
CN202211206640.9A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Pending CN1155401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6640.9A CN115540127A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06640.9A CN115540127A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40127A true CN115540127A (zh) 2022-12-30

Family

ID=84732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06640.9A Pending CN115540127A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4012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0141A (zh) * 2009-09-03 2010-02-17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式换热器芯体
US20130091817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BLACK A. Richard Dehumidifiers having improved heat exchange block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CN103175293A (zh) * 2013-03-26 2013-06-26 中南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全热换热芯体
US20160286684A1 (en) * 2015-03-24 2016-09-29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exchan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ying the same
CN206959235U (zh) * 2017-05-04 2018-02-02 雅克菲(上海)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机用高效热交换净化环保滤芯
CN115031399A (zh) * 2022-06-10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及其制备方法和新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0141A (zh) * 2009-09-03 2010-02-17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式换热器芯体
US20130091817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BLACK A. Richard Dehumidifiers having improved heat exchange block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CN103175293A (zh) * 2013-03-26 2013-06-26 中南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全热换热芯体
US20160286684A1 (en) * 2015-03-24 2016-09-29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exchan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ying the same
CN206959235U (zh) * 2017-05-04 2018-02-02 雅克菲(上海)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机用高效热交换净化环保滤芯
CN115031399A (zh) * 2022-06-10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芯体及其制备方法和新风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1145B (zh) 电晕放电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US7820315B2 (en) Fuel cell stack having coolant passage whose lower area has larger flow resistance
KR101841335B1 (ko) 연료 전지
US5286579A (en) Fuel cell
CN115540127A (zh)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CN115435430A (zh) 全热交换芯、新风机
JP2016534500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用金属分離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KR102497128B1 (ko) 먼지집진용 열교환소자를 구비하는 공기순환장치
US6969564B2 (en) Fuel cell stack
CN111569619B (zh) 电净化结构、电净化组件、空气净化装置
JP4025282B2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CN211989170U (zh) 电净化组件、空气净化器
KR20190007307A (ko) 공기청정기용 집진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220078590A (ko) 입자를 전자식으로 여과하는 디바이스
WO2017177746A1 (zh) 一种离子化集尘装置
CN114526529B (zh) 一种智能空气净化窗
CN212493477U (zh) 一种插卡式方形静电式净化器的阳极结构及净化器电场
CN221881643U (zh) 电离装置及设备
KR102190081B1 (ko) 전기집진장치용 집진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5869468U (zh) 集流体、电芯、叠层电芯、电芯单体及储能装置
CN110773319B (zh) 一种模块化叠加式分流环保除尘装置
JPH05118788A (ja) 熱交換器
JP3219632B2 (ja) 平板型固体電解質燃料電池
JPH06135225A (ja) 電気集塵装置
KR20230087114A (ko) 전기집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