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8130A -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28130A
CN115528130A CN202110704109.3A CN202110704109A CN115528130A CN 115528130 A CN115528130 A CN 115528130A CN 202110704109 A CN202110704109 A CN 202110704109A CN 115528130 A CN115528130 A CN 115528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layer
electroplating
silicon substrate
do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41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振刚
马擎天
宋楠
俞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sheng Photovoltaic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sheng Photovoltaic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sheng Photovoltaic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sheng Photovoltaic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041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81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28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28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包括:N型晶体硅基体;正表面采用制绒处理、硼扩散处理、氧化铝钝化层以及SiNx减反射钝化层,激光开槽后清洗,化学镀或者光诱导电镀第一金属层,形成阻挡层,化学镀或者光诱导电镀第二金属层替代Ag传输电流、化学镀或者光诱导电镀薄层第三金属层实现栅线和焊带的焊接;背面依次制作氧化硅遂穿层、掺杂磷的多晶硅层、SiNx减反射钝化层,按照正表面制作电极的方法,依次进行电镀工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直接将金属层按照一定顺序电镀至N型晶体硅基体表面,大大的减少生产成本,相比现有技术,能够得到较高的电池转换率,使得Topcon电池比PERC、HIT等电池更有竞争力。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Topcon太阳能电池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深入,高效降本已经成为Topcon太阳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效结构设计和采用低成本的技术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目前,业界的N型Topcon太阳能电池,金属化的方法为丝网印刷银浆或者银铝浆的方法,丝网印刷的方法采用烧穿型的银浆,浆料对硅的腐蚀性能要求很苛刻,即考虑接触电阻率又要考虑金属的复合,对浆料的制作和电池的结构限制很大,大大限制了电池结构创新和效率进步;Topcon电池的银浆耗量比PERC耗量要多一倍,严重制约Topcon电池成本下降的需求。基于以上背景,采用电镀Ni、cu、Ag制作Topcon电极的方法,解决Topcon电池接触的问题,又大大的降低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对浆料的制作和电池的结构限制很大,大大限制了电池结构创新和效率进步以及Topcon电池的银浆耗量比PERC耗量要多一倍,严重制约Topcon电池成本下降的需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包括:
对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做制绒处理;
对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形成P+掺杂层,并在所述P+掺杂层表面还形成一硼硅玻璃层;
去除所述硼硅玻璃层以及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和边缘绕扩处的P+掺杂层;
在处理后的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一氧化硅遂穿层,再沉积一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然后进行退火,得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
在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上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
去除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正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
在所述P+掺杂层上生长氧化铝钝化层,并在所述氧化铝钝化层上再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得到蓝膜片;
在所述蓝膜片的正表面和背表面上开槽,将所述蓝膜片浸入活性剂中;
取出所述蓝膜片,在凹槽内部电镀第一金属层,得到电镀样品,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高温炉中烧结;
烧结完成后进行清洗,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电镀第二金属层;
电镀完成后进行清洗,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电镀第三金属层,得到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
优选地,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电阻率为0.5-5Ω·cm,厚度为80-200μm。
优选地,对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中,硼源采用三溴化硼或者三氯化硼,扩散温度为900-1100℃,扩散时间为120-240min,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进行硼扩散后的方阻值为100-180Ω/sqr。
优选地,在处理后的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一氧化硅遂穿层过程中,所述氧化硅遂穿层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硅,通过热氧化、HN03氧化或原子层沉积法在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所述氧化硅遂穿层,其中,所述氧化硅遂穿层的厚度为0.5-3nm。
优选地,沉积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过程中,采用磁控溅射法、LPCVD法或PECVD法在所述氧化硅遂穿层上沉积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
更优选地,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沉积温度为550-650℃,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厚度为60-150nm。
优选地,在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上沉积的所述SiNx减反射钝化层的厚度为70-120nm,在所述氧化铝钝化层上沉积的所述SiNx减反射钝化层的厚度为60-110nm。
优选地,在所述蓝膜片开槽步骤中,所述凹槽开设至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表面,清洗所述凹槽内部,去除杂质,然后将所述蓝膜片浸入所述活性剂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为Ni金属层、Ti金属层或Cr金属层,厚度为0.1-5μm;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烧结温度为200-400℃;
所述第二金属层为Cu金属层,厚度为5-15μm;
所述第三金属层为Ag金属层,重量为3-5mg。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采用化学镀或光诱导电镀至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的宽度为所述凹槽宽度±3μm;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其中,惰性气体为氮气或氩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电镀的方法替代了传统丝网印刷银浆的方法,解决了烧穿型的银浆对硅的腐蚀性能要求很苛刻,既要考虑接触电阻率又要考虑金属的复合,对浆料的制作和电池结构限制较大的问题,直接将金属层按照一定顺序电镀至N型晶体硅基体表面,大大的减少生产成本,相比现有技术,能够得到较高的电池转换率,使得Topcon电池比PERC、HIT等电池更有竞争力。
还能够解决现有电池丝网印刷银浆和银铝浆的栅线宽度无法做到20μm以下,高度无法做到18μm以上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金属层 2、第二金属层 3、第三金属层
4、SiNx减反射钝化层 5、氧化铝钝化层 6、P+掺杂层
7、氧化硅遂穿层 8、掺杂磷的多晶硅层 9、N型晶体硅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正表面”、“背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结构示意图所示,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包括:
S1:选择一个N型晶体硅基体9,其中,N型晶体硅基体9的电阻率为0.5-5Ω·cm,厚度范围为80-200μm;选择完毕后,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做制绒处理。
S2: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粗拋处理后,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硼源采用三溴化硼或者三氯化硼,扩散温度为900-1100℃,时间为120-240min,形成P+掺杂层6,并在P+掺杂层6表面还形成一硼硅玻璃层;最后N型晶体硅基体9进行硼扩散后的方阻值为100-180Ω/sqr。
S3: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背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全部硼硅玻璃层,然后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和边缘绕扩处的P+掺杂层6,只保留N型晶体硅基体9正表面的P+掺杂层6;
S4:在处理后的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生长一氧化硅遂穿层7,再沉积一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然后进行退火,得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其中,
氧化硅遂穿层7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硅,通过热氧化、HN03氧化、或原子层沉积法在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生长氧化硅遂穿层7,氧化硅遂穿层7的厚度为0.5-3nm;
使用LPCVD法沉积一层掺有磷的非晶硅层,沉积温度为550-650℃,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厚度为60-150nm;不局限于采用LPCVD的方法沉积掺有磷的非晶硅层,还包括采用PECVD和磁控溅射法在氧化硅遂穿层7上沉积或者溅射一层掺有磷的非晶硅层;
在非晶硅层进行退火,激活磷原子为替位杂质,或者磷扩散掺杂处理,得到掺有磷的多晶硅层8。
S5:在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上采用PECVD法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4,N型晶体硅基体9背表面上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的厚度为70-120nm。
S6: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正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
S7:在P+掺杂层6上采用ALD工艺生长1-5nm厚的氧化铝钝化层5,并在氧化铝钝化层5上再沉积一层厚度为60-110nm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得到蓝膜片;
S8:利用激光在蓝膜片的正表面和背表面上按照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开槽,凹槽的宽度为5-15μm,凹槽的深度开设至露出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但不能破坏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将凹槽的表面清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将开槽后的蓝膜片浸入活性剂中,目的为了激活开槽露出的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
S9:将蓝膜片从活性剂中取出,在凹槽内部电镀第一金属层1,得到电镀样品;第一金属层1为Ni金属层、Ti金属层或Cr金属层,第一金属层1的厚度为0.1-5μm,宽度为凹槽宽度±3μm,电镀后形成硅镍接触,并能起到阻挡第二金属层2电镀时金属扩散进N型晶体硅基体9的阻挡作用;将电镀样品送入具备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烧结温度为200-400℃,惰性气体可以选择为氮气、氩气或其他惰性气体,
第一金属层1烧结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一金属层1上电镀第二金属层2,第二金属层2为Cu金属层,第二金属层2的厚度为5-15μm,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一致,为凹槽宽度±3μm,第二金属层2作为电流传输层,为电池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电流传输环境;
第二金属层2电镀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二金属层2上电镀第三金属层3,第三金属层3为Ag金属层,重量为3-5mg,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和第二金属层2一致,均为凹槽宽度±3μm,第三金属层3能够起到保护第二金属层2免受氧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满足焊带焊接的需求。第三金属层3电镀完成后,得到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
上述步骤中,第一金属层1、第二金属层2和第三金属层3采用化学镀或光诱导电镀至凹槽中。
本发明通过对处理后的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以及背表面进行开槽,然后电镀三层金属层的方案,实现硅和Ni的半导体金属接触,接触电阻率可以达到0.5mΩ·cm2以下,同时第一金属层1有效的阻挡第二金属层2在N型晶体硅基体9中的扩散,新型Topcon电池的正表面在300~600fA/cm-2,背表面在50~250fA/cm-2,在很好的接触了的同时还降低了电池表面的金属复合。
通过电镀第二金属层2,可以达到比丝网印刷更高的高宽比,传统丝网印刷高10um/宽40um,电镀金属高20um/宽15um,大大减少了栅线对电池正面的光遮挡,同时电镀Cu的导电能力比添加了玻璃料和其他成分的银栅线更高。镀Cu的表面镀Ag,满足焊带焊接和保护Cu不受氧化的目的。
下面列举几个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S1:选择一个N型晶体硅基体9,N型晶体硅基体9的电阻率为1Ω·cm,厚度范围为160μm;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做制绒处理。
S2: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粗拋处理后,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硼源采用三氯化硼,扩散温度为1000℃,时间为240min,形成P+掺杂层6,并在所述P+掺杂层6表面还形成一硼硅玻璃层;最后N型晶体硅基体进行硼扩散后的方阻值为120Ω/sqr。
S3:采用清洗刻蚀机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背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全部硼硅玻璃层,然后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和边缘绕扩处的P+掺杂层6,只保留N型晶体硅基体正表面的P+掺杂层6;
S4:将处理后的N型晶体硅基体9放入原位掺杂设备中,使用PECVD法在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沉积一氧化硅遂穿层7,再沉积一掺有磷的非晶硅层,850℃进行退火,退火后得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的电阻为200Ω/sqr;
氧化硅遂穿层8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硅,通过原子层沉积法在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氧化硅遂穿层8,氧化硅遂穿层8的厚度为1nm;
使用PECVD法沉积一层掺有磷的非晶硅层时,沉积温度为600℃,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厚度为120nm。
S5:在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上采用PECVD法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4,N型晶体硅基体9背表面上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的厚度为100nm。
S6:通过清洗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正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
S7:在P+掺杂层6上采用ALD工艺生长1nm厚的氧化铝钝化层5,并在氧化铝钝化层5上再沉积一层厚度为80nm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折射率为2.1,得到蓝膜片;
S8:利用激光在蓝膜片的正表面和背表面上按照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开槽,凹槽的宽度为15μm,凹槽的深度开设至露出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但不能破坏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将凹槽的表面清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将开槽后的蓝膜片浸入活性剂中,目的为了激活开槽露出的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
S9:将蓝膜片从活性剂中取出,在凹槽内部电镀第一金属层1,得到电镀样品;第一金属层1为Ni金属层,第一金属层1的厚度为0.5μm,宽度为18μm,电镀后形成硅镍接触,并能起到阻挡第二金属层2电镀时金属扩散进N型晶体硅基体9的阻挡作用;将电镀样品送入具备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烧结温度为300℃,惰性气体可以选择为氮气;
第一金属层1烧结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一金属层1上电镀第二金属层2,第二金属层2为Cu金属层,第二金属层2的厚度为15μm,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一致,为18μm,第二金属层2作为电流传输层,为电池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电流传输环境;
第二金属层2电镀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二金属层2上电镀第三金属层3,第三金属层3为Ag金属层,厚度为1μm,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和第二金属层2一致,均为18μm,第三金属层3能够起到保护第二金属层2免受氧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满足焊带焊接的需求。第三金属层3电镀完成后,得到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
实施例2
S1:选择一个N型晶体硅基体9,N型晶体硅基体9的电阻率为4Ω·cm,厚度范围为180μm;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做制绒处理。
S2: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粗拋处理后,对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硼源采用三溴化硼,扩散温度为1100℃,时间为200min,形成P+掺杂层6,并在所述P+掺杂层6表面还形成一硼硅玻璃层;最后N型晶体硅基体9进行硼扩散后的方阻值为170Ω/sqr。
S3:采用清洗刻蚀机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正表面、背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全部硼硅玻璃层,然后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和边缘绕扩处的P+掺杂层6,只保留N型晶体硅基体正表面的P+掺杂层6;
S4:将处理后的N型晶体硅基体9放入原位掺杂设备中,使用PECVD法在N型晶体硅基体9的背表面沉积一氧化硅遂穿层7,再沉积一掺有磷的非晶硅层,900℃进行退火,退火后得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的电阻为180Ω/sqr;
氧化硅遂穿层7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硅,通过热氧化在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氧化硅遂穿层7,氧化硅遂穿层7的厚度为2.5nm;
使用LPCVD法沉积一层掺有磷的非晶硅层,沉积温度为650℃,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厚度为140nm。
S5:在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上采用PECVD法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4,N型晶体硅基体9背表面上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的厚度为110nm。
S6:去除N型晶体硅基体9正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掺杂磷的多晶硅层8;
S7:在P+掺杂层6上采用ALD工艺生长4nm厚的氧化铝钝化层5,并在氧化铝钝化层5上再沉积一层厚度为105nm的SiNx减反射钝化层4,得到蓝膜片;
S8:利用激光在蓝膜片的正表面和背表面上按照设计好的图形进行开槽,凹槽的宽度为10μm,凹槽的深度开设至露出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但不能破坏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将凹槽的表面清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将开槽后的蓝膜片浸入活性剂中,目的为了激活开槽露出的N型晶体硅基体9的表面。
S9:将蓝膜片从活性剂中取出,在凹槽内部电镀第一金属层1,得到电镀样品;第一金属层1为Ni金属层,第一金属层1的厚度为4μm,宽度为9μm,电镀后形成硅镍接触,并能起到阻挡第二金属层2电镀时金属扩散进N型晶体硅基体9的阻挡作用;将电镀样品送入具备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烧结温度为400℃,惰性气体可以选择为氩气;
第一金属层1烧结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一金属层1上电镀第二金属层2,第二金属层2为Cu金属层,第二金属层2的厚度为12μm,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一致,为9μm,第二金属层2作为电流传输层,为电池的工作提供良好的电流传输环境;
第二金属层2电镀完成后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在第二金属层2上电镀第三金属层3,第三金属层3为Ag金属层,厚度为1μm,宽度与第一金属层1和第二金属层2一致,均为9μm,第三金属层3能够起到保护第二金属层2免受氧化的作用,同时还能满足焊带焊接的需求。第三金属层3电镀完成后,得到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
上述实施例采用电镀Ni、Cu、Ag的方法替代传统丝网印刷Ag的方法,实现更好的电性能,使得电池达到24%以上的电池转换效率。
Topcon电池双面采用电镀的方法,用廉价的Cu金属代替Ag金属,大大降低了Topcon的非硅成本,使Topcon电池比PERC、HIT等电池更有竞争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包括:
对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做制绒处理;
对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形成P+掺杂层,并在所述P+掺杂层表面还形成一硼硅玻璃层;
去除所述硼硅玻璃层以及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和边缘绕扩处的P+掺杂层;
在处理后的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一氧化硅遂穿层,再沉积一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然后进行退火,得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
在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上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
去除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正表面以及边缘绕扩处的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
在所述P+掺杂层上生长氧化铝钝化层,并在所述氧化铝钝化层上再沉积一SiNx减反射钝化层,得到蓝膜片;
在所述蓝膜片的正表面和背表面上开槽,将所述蓝膜片浸入活性剂中;
取出所述蓝膜片,在凹槽内部电镀第一金属层,得到电镀样品,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高温炉中烧结;
烧结完成后进行清洗,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电镀第二金属层;
电镀完成后进行清洗,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电镀第三金属层,得到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电阻率为0.5-5Ω·cm,厚度为80-2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正表面进行硼扩散处理中,硼源采用三溴化硼或者三氯化硼,扩散温度为900-1100℃,扩散时间为120-240min,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进行硼扩散后的方阻值为100-180Ω/sq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处理后的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一氧化硅遂穿层过程中,所述氧化硅遂穿层的制作材料为二氧化硅,通过热氧化、HN03氧化或原子层沉积法在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背表面生长所述氧化硅遂穿层,其中,所述氧化硅遂穿层的厚度为0.5-3n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沉积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过程中,采用磁控溅射法、LPCVD法或PECVD法在所述氧化硅遂穿层上沉积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沉积温度为550-650℃,所述掺有磷的非晶硅层的厚度为60-15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掺杂磷的多晶硅层上沉积的所述SiNx减反射钝化层的厚度为70-120nm,在所述氧化铝钝化层上沉积的所述SiNx减反射钝化层的厚度为60-11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蓝膜片开槽步骤中,所述凹槽开设至所述N型晶体硅基体的表面,清洗所述凹槽内部,去除杂质,然后将所述蓝膜片浸入所述活性剂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为Ni金属层、Ti金属层或Cr金属层,厚度为0.1-5μm;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烧结温度为200-400℃;
所述第二金属层为Cu金属层,厚度为5-15μm;
所述第三金属层为Ag金属层,重量为3-5mg。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采用化学镀或光诱导电镀至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的宽度为所述凹槽宽度±3μm;将所述电镀样品送入惰性气体保护的高温炉中烧结。
CN202110704109.3A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55281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4109.3A CN115528130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4109.3A CN115528130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28130A true CN115528130A (zh) 2022-12-27

Family

ID=84694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4109.3A Pending CN115528130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2813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28050B (zh) 实现电子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78918A1 (zh) 一种低成本接触钝化全背电极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38536A (zh) 具有多种隧道结结构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3559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WO2022142343A1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02132A1 (zh)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2024517203A (ja) 選択性パッシベーションコンタクト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0778636U (zh) 具有多种隧道结结构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CN110767772B (zh) 局域接触钝化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823936A (zh) 一种异质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5274913B (zh) 一种带有钝化接触结构的ibc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及电池、组件和系统
CN114512508A (zh) 一种基于钙钛矿/TOPCon的叠层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4049B (zh) 一种局部掺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得的电池
CN115692517A (zh)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P型Topcon背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KR100416740B1 (ko) 후면 부분소결형 실리콘 태양전지의 제조방법
CN111403551A (zh) 一种高效单晶硅perc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914328B (zh) 一种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53895B (zh) 一种局部掺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28130A (zh) 一种采用电镀工艺金属化的新型Topcon电池制备方法
JP7486654B1 (ja) 太陽電池
CN220604704U (zh) 一种双面掺杂多晶硅钝化接触电池
CN112133768A (zh) 背接触太阳电池的制作方法及背接触太阳电池
CN219371038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面结构及n-tbc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CN218632056U (zh) 一种p-topcon背结电池
CN217606829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