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98746A -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98746A
CN115498746A CN202211387034.1A CN202211387034A CN115498746A CN 115498746 A CN115498746 A CN 115498746A CN 202211387034 A CN202211387034 A CN 202211387034A CN 115498746 A CN115498746 A CN 115498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voltage
power supply
circui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870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98746B (zh
Inventor
林昌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 Microelectronic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d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d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di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870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987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98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8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98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98746B/zh
Priority to US18/242,498 priority patent/US2024015454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1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21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21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7/2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arranged for operation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02M1/08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for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ed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50Charging of 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ultra-capacitors or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0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0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062Avoiding or suppressing excessive transient voltages or curr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支路、开关支路、电容支路与控制支路。整流支路用于对交流电源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一电源。控制支路用于在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或者用于在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而导通,以建立整流支路与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在控制支路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时,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电容支路用于在与整流支路连接时被第一电源充电,以输出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降低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Description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如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通常设置有滤波电容,以根据交流的市电等电源获得近似直流的电压输出。
然而,在电子设备开机时,若恰好处于电源的峰值附近,例如电源为市电,在开机时市电的相位为接近90°或者270°,则交流电压接近380V,而滤波电容上储能为0,等效于短路。那么就会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从而损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元件。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能够降低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电路,包括:
整流支路、开关支路、电容支路与控制支路;
所述整流支路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支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一电源;
所述控制支路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控制支路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或者,所述控制支路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与所述控制支路连接,且所述开关支路连接于所述整流支路及所述电容支路之间,所述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而导通,以建立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其中,在所述控制支路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时,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
所述电容支路与用电负载连接,所述电容支路用于在与所述整流支路连接时被所述第一电源充电,以输出为所述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之后,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整流支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与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二连接点;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开关支路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电容支路连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电容支路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开关支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包括采样支路、第一分压支路与第一控制器;
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及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及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均接地,或,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均接地,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采样支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采样,并输出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二电源的电压进行分压,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一检测电压小于所述第四电压阈值。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采样支路包括第五二极管与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分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之后,在所述电容支路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三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三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所述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控制支路包括第二分压支路、第三分压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接地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均接地;
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二检测电压;
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三检测电压;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六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所述第二电压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六电压阈值;
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用于对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的电压进行转换,以为所述第二控制器提供供电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分压支路包括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所述第三分压支路包括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压转换支路包括第七电阻与第一电容;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压转换支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八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变压器、第二开关管与第三控制器;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接地端及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开关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电容支路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供电方法,应用于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支路、开关支路与电容支路,所述整流支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开关支路连接于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所述电容支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或所述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
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或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以建立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通过所述整流支路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用于为所述电容支路充电,以产生为所述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断开;
在所述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若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电容支路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断开;
在所述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所述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供电电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支路、开关支路、电容支路与控制支路。其中,整流支路用于对交流电源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一电源。控制支路与交流电源连接,控制支路用于在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或者,控制支路用于在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开关支路与控制支路连接,且开关支路连接于整流支路及电容支路之间,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而导通,以建立整流支路与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其中,在控制支路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时,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电容支路与用电负载连接,电容支路用于在与整流支路连接时被第一电源充电,以输出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通过上述方式,能够避免在启动时,因处于交流的峰值附近而导致损坏电子元件,有利于降低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交流电压与流过整流支路的电流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0示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在不包括无源钳位单元时的各个电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0示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在只包括无源钳位单元时的等效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0示出的电路结构中的各个电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另一种电路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5中示出的步骤1502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执行图15中示出的步骤1502之后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执行图15中示出的步骤1502之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供电电路100包括整流支路10、开关支路20、电容支路30与控制支路40。其中,整流支路10与交流电源200连接,控制支路40与交流电源200连接,开关支路20与控制支路40连接,且开关支路20连接于整流支路10及电容支路30之间,电容支路30与用电负载300连接。
具体地,整流支路10用于对交流电源20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一电源。控制支路40用于在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或者,控制支路40用于在开关支路20两端的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开关支路20用于响应于第一驱动信号而导通,以建立整流支路10与电容支路30之间的连接,其中,在控制支路40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时,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电容支路30用于在与整流支路连接时被第一电源充电,以输出为用电负载300供电的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当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100的电子设备开机时,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支路40可直接获取到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并通过该交流电压找到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且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时刻。具体为,控制支路40可在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为电容支路30进行充电不会产生损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元件的冲击电流。在该种情况下,控制支路40才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以驱动开关支路20导通。从而使电容支路30被整流支路10输出的第一电源进行充电,以输出为用电负载300供电的电压。
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控制支路40可在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交流电源处于过零点位置,此时为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且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最佳时刻。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支路40可通过获取开关支路20两端的第一电压,以找到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且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时刻。具体为,在电子设备开机时,即该供电电路100启动时,若电容支路30上的电压为零,则开关支路20两端的电压即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若电容支路30上的电压不为零,则开关支路20两端的第一电压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与电容支路30两端的电压之差。继而,在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支路40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为电容支路30进行充电不会产生损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元件的电流。在该种情况下,控制支路40才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以驱动开关支路20导通。从而使电容支路30被整流支路10输出的第一电源进行充电,以输出为用电负载300供电的电压。
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电子设备开机时,电容支路30上的电压为零,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对应交流电源处于过零点附近,此时为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且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最佳时刻。控制支路40可控制电路在这时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
又如,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电子设备开机时,电容支路30上的电压不为零,则在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对应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与电容支路30两端的电压之差接近零,此时为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且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最佳时刻。控制支路40可控制电路在这时第一次导通开关支路20。
可见,即使电子设备在启动时恰好处于交流电源的峰值附近,由于控制支路40此时并不控制开关支路20导通,即电容支路30也无法进行充电,能够防止较大的冲击电流产生。进而,只有在满足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或者,在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控制支路40才控制开关支路20导通,以为电容支路30充电,并为用电负载300供电,此时所产生的电流在电子元件的可承受范围内,各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较小,有利于对各电子元件起到保护作用,以延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压阈值与第二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过后,该供电电路100开始进入了稳态工作。此时,同样可以通过检测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来决定是否导通开关支路20,来实现对输出到用电负载300的电压的控制,即通过控制降低用电负载300中器件的所需的耐压。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支路40还用于: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之后,在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开关支路20还用于:响应于第二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整流支路10与电容支路30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三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而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支路40还用于: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开关支路20导通。
具体地,在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开关支路20断开,以实现对施加到电容支路30两端电压的限制。此后,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再控制开关支路20重新导通。总而言之,只有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才导通开关支路20,继而,降低了用电负载300的耐压要求,从而,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功率密度。
可以理解的是,若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过后,交流电压绝对值保持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开关支路20一直保持导通即可。其中,第三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整流支路10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与第四二极管D4。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及交流电源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及交流电源20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于第一连接点P1,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于第二连接点P2。同时,第一连接点P1与电容支路30连接,第二连接点P2与开关支路20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支路40包括采样支路41、第一分压支路42与第一控制器U1。其中,采样支路41的第一端分别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端(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200的同相输出端为例)及整流支路10的第一端连接,采样支路41的第二端分别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端(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200的反相输出端为例)及整流支路10的第二端连接,采样支路41的第三端与第一分压支路4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分压支路42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U1的第一输入端(即第一控制器U1的第1引脚)连接,第一分压支路42的第三端分别与整流支路10的第三端及第一控制器U1的接地端(即第一控制器U1的第2引脚)连接,整流支路10的第四端与电容支路3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器U1的第一输出端(即第一控制器U1的第3引脚)与开关支路20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与整流支路10的第三端连接,开关支路20的第三端与电容支路30的第二端均接地GND。
具体地,采样支路41用于对交流电源200进行采样,并输出第二电源。第一分压支路42用于对第二电源的电压进行分压,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第一控制器U1用于在第一检测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检测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其中,第四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将交流电源200进行采样与分压后的第一检测电压输入至第一控制器U1,则第一控制器U1能够根据所接收到的第一检测电压反过来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若是,则第一控制器U1能过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从而可降低电子元件因冲击电流而损坏的风险。
图2中还示例性示出了采样支路41的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采样支路41包括第五二极管D5与第六二极管D6。其中,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分别与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及第一分压支路42的第一端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端连接。
第五二极管D5与第六二极管D6用于对由交流电源200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类似于取绝对值),以起伏波的形式输出给第一分压支路42的第一端。
图2中还示例性示出了第一分压支路42的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第一分压支路42包括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其中,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采样支路41的第三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控制器U1的第一输入端及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整流支路10的第三端连接,即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点P2连接。
图2中还示例性示出了开关支路20的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开关支路20包括第一开关管Q1。其中,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为开关支路20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为开关支路20的第三端。具体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U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点P2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接地GND。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第一开关管Q1为NMOS管为例。NMOS管的栅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NMOS管的源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NMOS管的漏极为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
除此之外,第一开关管Q1可以是任何可控开关,比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器件、门极关断晶闸管(GTO)器件、可控硅整流器(SCR)器件、结栅场效应晶体管(JFET)器件、MOS控制晶闸管(MCT)器件等。此外,图2中示出的第一开关管Q1可作为并联连接的多个开关实现。
图2中还示例性示出了电容支路30的一种结构,如图2所示,该电容支路30包括第四电容C4。其中,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为电容支路30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为电容支路30的第二端。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点P1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GND。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与流过整流支路10的电流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31为流过整流支路10的电流;曲线L32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为220V市电为例。
如图3所示,在开机时(即0ms时),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相位为90°,此时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264VAC的极端条件(即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中的最大值)。在这个极端条件下,第一控制器U1保持第一开关管Q1断开。直至,第一控制器U1检测到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再导通第一开关管Q1,即在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处于零点附近才导通第一开关管Q1。此时,流过整流支路10的电流小于12A,该电流较小,对各电子元件(如第一二极管D1)造成损坏的风险较小。
可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时间点(即接入第四电容C4的时间点)推后到交流电压的过零点附近,使得开机时流过各电子元件最大的电流仍为较小的电流,有利于对各电子元件起到保护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100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其中,各个电压包括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第三电压阈值、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以及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41为第一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曲线L42为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曲线L43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曲线L44为正的第三电压阈值及负的第三电压阈值,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为110V市电为例。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管Q1在第一次导通过后,交流电压绝对值保持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即交流电压的正值的最大值小于正的第三电压阈值,交流电压的负值的最小值大于负的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第一开关管Q1一直保持导通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100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其中,各个电压包括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第三电压阈值、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以及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51为第一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曲线L52为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曲线L53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曲线L54为正的第三电压阈值及负的第三电压阈值,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为220V市电为例。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开关管Q1在第一次导通过后,在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即交流电压的正值的最大值大于正的第三电压阈值或交流电压的负值的最小值小于负的第三电压阈值时,控制第一开关管Q1断开,以实现对输入到电容支路30的交流电压的限制。此后,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即交流电压的正值的最大值小于正的第三电压阈值或交流电压的负值的最小值大于负的第三电压阈值时,再控制开关支路20重新导通。从而,实现了只有在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才导通开关支路20。通过这样的控制方法,降低了用电负载300的耐压要求,则能够实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体积和更高的功率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的供电电路100的硬件结构仅是一个示例,并且,供电电路1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点P1与电容支路30连接时,第二连接点P2与开关支路20连接。此时,与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与整流支路10的第三端均接地GND,即第二连接点P2接地GND,开关支路20的第三端与电容支路30的第二端连接。具体为,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点P1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三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接地。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仍可以采用图3-图5中所述的对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并具备上述实施例中的功能与有效效果,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内,这里不再赘述。
又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控制支路40包括第二分压支路43、第三分压支路44、电压转换支路45与第二控制器U2。其中,第二分压支路43的第一端分别与整流支路10的第四端、开关支路的20第三端及电压转换支路4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分压支路43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U2的第一输入端(即第二控制器U2的第1引脚)连接,第二分压支路43的第三端分别与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电容支路30的第一端、第三分压支路44的第一端、第二控制器U2的接地端(即第二控制器U2的第5引脚)及电压转换支路45的第二端连接,电压转换支路45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器U2的供电端(即第二控制器U2的第4引脚)连接,第三分压支路44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U2的第二输入端(即第二控制器U2的第2引脚)连接,所述开关支路20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U2的第一输出端(即第二控制器U2的第3引脚)连接,电容支路30的第二端及第三分压支路44的第三端均接地GND。
具体地,第二分压支路43用于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二检测电压。第三分压支路44用于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三检测电压。其中,第二电压为电容支路30两端的电压。第二控制器U2用于在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六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第二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六电压阈值。电压转换支路45用于对整流支路10的第四端的电压进行转换,以为第二控制器U2提供供电电压。其中,第六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器U2实时获取第二检测电压与第三检测电压,以反过来确定第一开关管Q1两端的第一电压以及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
继而,当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100的电子设备开机时,若第二电压为零,则通过第一电压即可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例如,通过第一电压即可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过零点附近,以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若第二电压不为零,则第一电压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与第二电压之差,此时,同样可通过第一电压即可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例如,通过第一电压是否为零以确定交流电源200是否已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
若确定交流电源200处于不会产生冲击电流的位置,则第一控制器U1能过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第一开关管Q1第一次导通,从而可降低电子元件因冲击电流而损坏的风险。
图7中示例性示出了第二分压支路43与第三分压支路44的一种结构,如图7所示,第二分压支路43包括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第三分压支路44包括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
其中,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开关支路20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及第二控制器U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支路30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二控制器U2的第二输入端及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GND。
图7中示例性示出了电压转换支路45的一种结构,如图7所示,电压转换支路45包括第七电阻R7与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开关支路20的第三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及第二控制器U2的供电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7与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电路100中各个电压的示意图,其中,各个电压包括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第五电压阈值、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以及第二电压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81为第一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曲线L82为第二电压;曲线L83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曲线L84为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及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为市电为例。
如图8所示,在开机时(即在T0时刻),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相位为-90°,此时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264VAC的极端条件(即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中的最大值)。与此同时,第四电容C4上的电压为零。这时,整流支路10对交流电源200整流后的电压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一电容C1之后为第二控制器U2提供供电电压,以使第二控制器U2开始工作。并在这个极端条件下,第二控制器U2控制第一开关管Q1保持断开。
直至T1时刻,通过设置第四电容C4的容量远大于第一电容C1的容量,能够使第四电容C4的电压保持接近于零。此时,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二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接近于0,即对应检测到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接近于过零点,第二控制器U2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即在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处于零点附近才导通第一开关管Q1。此时,流过整流支路10的电流也为较小值,对各电子元件(如第一二极管D1)造成损坏的风险较小。
可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二检测电压,以对第一开关管Q1两端的第一电压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时间点(即接入第四电容C4的时间点)推后到第一电压为零的位置附近,使得开机时流过各电子元件最大的电流为较小的电流,有利于对各电子元件起到保护作用。
进而,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过后,供电电路100开始进入了稳态工作。此时,还可以通过检测开关支路20两端的第一电压,和/或,电容支路30两端的第二电压来决定是否导通开关支路20,来实现对用电负载300所需耐压的控制。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支路40还用于: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之后,在电容支路30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三驱动信号。开关支路20还用于:响应于第三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整流支路与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其中,第五电压阈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支路40还用于: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开关支路20导通。
具体地,以下将结合图7与图8进行说明。
在第一开关管Q1第一次导通之后,即在T1时刻之后,第四电容C4上电压可以随着输入交流电压的提升而增加,完成对第四电容C4的充电。此时,第二电压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
在开机完成后,在T1时刻到T2时刻之间,由于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保持小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即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保持小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则第二控制器U2控制第一开关管Q1保持导通。
直至T2时刻,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达到正的第五电压阈值,此时,第二控制器U2输出第三驱动信号至第一开关管Q1,以控制第一开关管Q1断开,从而断开整流支路10与第四电容C4之间的连接。第四电容C4上的第二电压用于为用电负载300供电。
在第一开关管Q1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即在T2时刻到T3时刻之间,由于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二检测电压与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和保持大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即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保持大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则第二控制器U2控制第一开关管Q1保持断开。
直至T3时刻,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二检测电压与第三检测电压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减小至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则第二控制器U2再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继而,在T3时刻与T4时刻之间,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保持小于第五电压阈值,继而可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保持小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且大于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即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五电压阈值。可见,在满足用电负载300的电压需求的基础上,能够保持为用电负载300供电的第二电压限制为小于第五电压阈值。从而通过设置第五电压阈值,就能够降低对用电负载300的耐压要求,有利于降低用电负载300中器件的成本和输入电压过大而损坏的风险。
直至T4时刻,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即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小于负的第五电压阈值,第二控制器U2再次输出第三驱动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管Q1断开。并进入T4时刻到T5时刻之间,由于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二检测电压与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和保持大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即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保持小于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则第二控制器U2控制第一开关管Q1保持断开。
直至T5时刻,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二检测电压与第三检测电压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增大至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则第二控制器U2再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管Q1导通。继而,在T5时刻与T6时刻之间,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保持小于第五电压阈值,继而可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保持小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且大于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可见,此时,同样能够在满足用电负载300的电压需求的基础上,保持将第二电压限制为小于第五电压阈值。从而通过设置第五电压阈值,就能够降低对用电负载300的耐压要求,有利于降低用电负载300中器件的成本和输入电压过大而损坏的风险。
直至T6时刻,第二控制器U2通过第三检测电压确定第二电压大于第五电压阈值,即确定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大于正的第五电压阈值,第二控制器U2再次输出第三驱动信号以驱动第一开关管Q1断开。
进而,由于交流电源200的周期性,在T6时刻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与T2时刻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相同,则可按照上述过程进行循环控制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与断开,以实现保持对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的限制,从而降低对用电负载300的耐压要求,以降低用电负载300用输入电压过大而损坏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若在电子设备开机时,第四电容C4上的电压不为零,则供电电路100中的各个电压可如图9所示,具体实现过程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其中,在图9中,各个电压包括第一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第五电压阈值、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以及第二电压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91为第一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曲线L92为第二电压;曲线L93为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曲线L94为正的第五电压阈值及负的第五电压阈值,其中,在该实施例中,以交流电源为市电为例。
其中,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主要区别在于:在开关支路20第一次导通前电容支路上电压是否为0。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因为某种原因(例如整流支路10刚断开和交流电源200的连接又马上恢复连接,使得电容支路30上的电荷未能完全耗散掉),在T10时刻电容支路上仍保持一定的电压(如100V)。此时,第二控制器U2仍通过第二检测电压来确定第二电压是否接近于0(即对应检测到交流电源200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是否接近于电容支路30上的电压)来决定开关支路20的导通时间点。如曲线L93所示,输入交流电压在T10时刻后的短时间内(具体为T10时刻与T11时刻之间的一个时刻)即过0,但在输入交流电压过0时电容支路30上的第二电压不为零,第二控制器U2仍保持第一开关管Q1关断。直到T11时刻,当第二电压接近与0时第二控制器U2才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即在交流电压的绝对值与电容支路30上电压相等时才导通第一开关管Q1。此时,流过整流支路10的电流也为较小值,对各电子元件(如第一二极管D1)造成损坏的风险较小。
可见,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第二检测电压,以对第一开关管Q1两端的第一电压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导通第一开关管Q1的时间点(即接入第四电容C4的时间点)推后到第一电压为零的位置附近,使得开机时流过各电子元件最大的电流为较小的电流,有利于对各电子元件起到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压转换支路45包括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八电阻R8、第一稳压二极管DW1、第七二极管D7、变压器T1、第二开关管Q2与第三控制器U3。其中,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W1的阴极、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及第二控制器U2的供电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一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变压器T1的第一端、第二控制器U2的接地端及开关支路2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及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分别与变压器T1的第二端及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与第三控制器U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第三控制器U3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的导通与关断。第三电容C3、第八电阻R8与第七二极管D7组成RCD(电阻、电容、二极管)无源钳位单元,该RCD无源钳位单元能够实现在抑制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尖峰的同时达到第二控制器U2的无损供电。其中,第三连接点P3为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之间的连接点。
在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第二控制器U2的供电需要通过第七电阻R7实现,导致存在额外的损耗。进而,可通过图10所示的电压转换支路45实现第二控制器U2的无损供电,以下将对电压转换支路45实现第一控制器U1的无损供电的原理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0与图11,图11为图10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45在不包括由第三电容C3、第八电阻R8与第七二极管D7所组成的RCD无源钳位单元时,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以及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的示意图。其中,曲线L111为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曲线L112为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曲线L113用于指示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的漏感尖峰。
如图11所示, 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保持为250V。在理想情况下,第三连接点P3的最高电压为450V左右。然而,在第二开关管Q2关断时,由于变压器T1存在漏感,该漏感无法通过第二开关管Q2进行放电,则该漏感会将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拉高。亦即,因为电路中漏感的存在,在第二开关管Q2关断时,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会叠加大于200V的电压,使得第三连接点P3的最高电压达650V以上,该电压可能导致供电电路100中电子元件的损坏。
请一并参阅图12与图13,图12为图10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45在只包括由第三电容C3、第八电阻R8与第七二极管D7所组成的RCD无源钳位单元时的等效电路,其中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以及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如图13所示。其中,曲线L131为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曲线L132为第四连接点P4的电压,其中,第四连接点P4为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及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之间的连接点;曲线L133为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
如图13所示, 通过加入RCD无源钳位单元,在第二开关管Q2关断时,RCD无源钳位单元中的第七二极管D7能够为变压器T1的漏感中储存的能量提供一个放电的路径。具体为,变压器T1的漏感中储存的能量通过第七二极管D7并给第三电容C3充电。随后,第三电容C3上积蓄的能量通过第八电阻R8进行消耗,从而减小了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的漏感尖峰。其中,RCD无源钳位单元能够将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的漏感尖峰钳制到100V以下,相对于图11所示的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的漏感尖峰而言下降了约100V,较大程度降低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如图13所示,曲线L132为第四连接点P4的电压;曲线L133为第四电容C4两端的第二电压。其中,第三电容C3两端的电压为第四连接点P4的电压与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之间的差值,该差值大于150V,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由第八电阻R8泄放,无法回收。
然而,当把第二控制器U2的参考点取自第四电容C4的高压端,即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且第二控制器U2用于控制驱动同样放置于第四电容C4的高压端的第一开关管Q1时,就可以在RCD无源钳位单元中增加第一稳压二极管DW1,该第一稳压二极管DW1为稳压齐纳二极管。继而,可回收部分积蓄在第三电容C3中的能量以为第二控制器U2供电,即第三电容C3通过与第八电阻R8分压向第二控制器U2供电。这样,可以充分利所吸收的变压器T1的漏感中储存的能量,同时也降低了第三连接点P3的电压尖峰,并且还能够实现对第二控制器U2的无损供电,有利于较大程度的提高该供电电路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45也可以采用与图10类似的方案进行扩展。例如,如图14所示,在图7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45中加上第三电容C3、第八电阻R8、第一稳压二极管DW1、第七二极管D7、变压器T1、第二开关管Q2与第三控制器U3,具体连接方式以及实现过程与图10所示的电路结构的连接方式以及实现过程类似,区别在于第七电阻R7的引入,可使图14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电压转换支路45可以在启动时临时通过第七电阻R7获取第二控制器U2的初始电能,并在电路稳态运行时通过RCD无源钳位单元和第一稳压二极管DW1回收部分漏感电能实现第二控制器U2的供电。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范围内,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照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的流程图。其中,该供电方法应用于供电电路,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支路、开关支路与电容支路,整流支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开关支路连接于整流支路与电容支路之间,电容支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这里,供电电路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针对图1、图2、图6、图7与图14的具体描述,即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供电电路,这里不再赘述。该供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501:获取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或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
步骤1502: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或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若供电电路应用于电子设备,当电子设备开机时,供电电路开始工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获取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并通过该交流电压找到在为用电负载供电时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时刻。具体为,在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可确定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为电容支路进行充电不会产生损坏电子设备中电子元件的冲击电流。在该种情况下,才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以降低各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获取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以找到为用电负载供电时避免产生冲击电流的时刻。具体为,在电子设备开机时,即该供电电路100启动时,若电容支路上的电压为零,则开关支路两端的电压即为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若电容支路上的电压不为零,则开关支路两端的电压为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的绝对值与电容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差。继而,在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可确定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为电容支路进行充电不会产生损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元件的电流。在该种情况下,才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以降低各电子元件被损坏的风险。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步骤1502中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601:控制开关支路导通,以建立整流支路与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步骤1602:通过整流支路对交流电源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电源。
其中,第一电源用于为电容支路充电,以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执行步骤1502中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的过程之后,该供电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701:若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开关支路断开。
步骤1702:在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开关支路导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执行步骤1502中若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的过程之后,该供电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801:若电容支路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开关支路断开。
步骤1802:在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第一电压与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开关支路导通。
应理解,方法实施例中对供电电路的具体控制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上述供电电路的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其中,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可以采用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或者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 Processing,DSP)控制器等。
如图19所示,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901以及存储器1902,其中,存储器1902可以内置在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中,也可以外置在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外部,存储器1902还可以是远程设置的存储器,通过网络连接所述供电电路的控制装置1900。
存储器19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存储器19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9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19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19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处理器190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902 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90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进行整体监控,例如实现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供电方法。
处理器190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图19中以一个处理器1901为例。处理器1901和存储器1902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处理器1901可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控制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备等。处理器1901还可以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结合DSP核心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它此类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任一实施例中的供电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5、图16、图17与图18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供电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5、图16、图17与图18的方法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整流支路、开关支路、电容支路与控制支路;
所述整流支路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整流支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整流,以输出第一电源;
所述控制支路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控制支路用于在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第一驱动信号,或者,所述控制支路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与所述控制支路连接,且所述开关支路连接于所述整流支路及所述电容支路之间,所述开关支路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而导通,以建立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其中,在所述控制支路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时,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
所述电容支路与用电负载连接,所述电容支路用于在与所述整流支路连接时被所述第一电源充电,以输出为所述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之后,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三电压阈值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支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与第四二极管;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于第二连接点;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开关支路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电容支路连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电容支路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开关支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包括采样支路、第一分压支路与第一控制器;
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及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及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及所述第一控制器的接地端连接,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均接地,或,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均接地,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采样支路用于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采样,并输出第二电源;
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二电源的电压进行分压,以输出第一检测电压;
所述第一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电压小于第四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一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一检测电压小于所述第四电压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样支路包括第五二极管与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一分压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交流电源的第二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支路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采样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三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之后,在所述电容支路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第三驱动信号;
所述开关支路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三驱动信号而断开,以断开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还用于在所述开关支路第一次导通并断开之后,在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所述第五电压阈值时,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支路包括第二分压支路、第三分压支路、电压转换支路与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分别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接地端及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的第三端均接地;
所述第二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二检测电压;
所述第三分压支路用于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分压,并输出第三检测电压;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六电压阈值时,第一次输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其中,在所述第二电压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阈值时,所述第二检测电压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六电压阈值;
所述电压转换支路用于对所述整流支路的第四端的电压进行转换,以为所述第二控制器提供供电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压支路包括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所述第三分压支路包括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及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支路包括第七电阻与第一电容;
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支路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八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变压器、第二开关管与第三控制器;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供电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控制器的接地端及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支路包括第一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开关支路的第三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支路包括第四电容;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为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电容支路的第二端。
16.一种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支路、开关支路与电容支路,所述整流支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开关支路连接于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所述电容支路用于与用电负载连接;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交流电源的交流电压绝对值,或所述开关支路两端的第一电压;
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或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包括:
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以建立所述整流支路与所述电容支路之间的连接;
通过所述整流支路对所述交流电源进行整流,并输出第一电源;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用于为所述电容支路充电,以产生为所述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第一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不小于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断开;
在所述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所述交流电压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三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若所述第一电压的绝对值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则根据所述交流电压产生为用电负载供电的电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电容支路两端的第二电压不小于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断开;
在所述开关支路断开之后,若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二电压之和不大于所述第五电压阈值,则控制所述开关支路导通。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电路。
CN202211387034.1A 2022-11-07 2022-11-07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4987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7034.1A CN115498746B (zh) 2022-11-07 2022-11-07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US18/242,498 US20240154540A1 (en) 2022-11-07 2023-09-05 Power Supply Circuit,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87034.1A CN115498746B (zh) 2022-11-07 2022-11-07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8746A true CN115498746A (zh) 2022-12-20
CN115498746B CN115498746B (zh) 2023-03-28

Family

ID=85115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87034.1A Active CN115498746B (zh) 2022-11-07 2022-11-07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4540A1 (zh)
CN (1) CN11549874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86817U (zh) * 2016-10-27 2017-05-24 创驱(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载充电机或者充电桩的防浪涌预充电电路
CN108206517A (zh) * 2018-03-08 2018-06-26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成本输入抗过压保护电路
CN108667316A (zh) * 2018-06-29 2018-10-16 苏州格远电气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型开关电源
CN108832703A (zh) * 2018-06-14 2018-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充电电路、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09028181A (zh) * 2018-07-10 2018-12-18 孙宏斌 一种单管电磁炉电路及单管电磁炉控制方法
CN112886835A (zh) * 2021-04-09 2021-06-01 华源智信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高压输入小体积的acdc变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159266U (zh) * 2022-01-14 2022-08-09 深圳和而泰智能家电控制器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与电器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186817U (zh) * 2016-10-27 2017-05-24 创驱(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载充电机或者充电桩的防浪涌预充电电路
CN108206517A (zh) * 2018-03-08 2018-06-26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成本输入抗过压保护电路
CN108832703A (zh) * 2018-06-14 2018-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容充电电路、空调及控制方法
CN108667316A (zh) * 2018-06-29 2018-10-16 苏州格远电气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型开关电源
CN109028181A (zh) * 2018-07-10 2018-12-18 孙宏斌 一种单管电磁炉电路及单管电磁炉控制方法
CN112886835A (zh) * 2021-04-09 2021-06-01 华源智信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适应高压输入小体积的acdc变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98746B (zh) 2023-03-28
US20240154540A1 (en) 2024-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4115B2 (en) Harmonic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Lee et al. Isolated SEPIC DC–DC converter with ripple-free input current and lossless snubber
US7804271B2 (en) Multiphase current supplying circuit, driving apparatus,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Suryawanshi et al. Unity-power-factor operation of three-phase AC–DC soft switched converter based on boost active clamp topology in modular approach
CN111771326B (zh) 包含并联转换器的ac到dc转换器
US10033269B2 (en) Voltage doubler with capacitor module for increasing capacitance
US10033264B2 (en) Bulk capacitor switching for power converters
US9979227B2 (en) Line interactive UPS
CN101515758A (zh) 用于抵抗过电流的保护速度控制器的装置
US20160373021A1 (en) Converter with a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Zhang et al. Single inductor three-level bridgeless boos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rectifier with nature voltage clamp
KR102600908B1 (ko) 컨버터 및 파워 어댑터
JP3981886B2 (ja) 整流回路
US9142966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grid-connected power supply system
CN115498746B (zh) 供电电路与供电方法、电子设备
US11462943B2 (en) DC link charging of capacitor in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pad
TWI794329B (zh) Dc轉ac功率轉換器及適合被使用在dc轉ac功率轉換器之隔絕dc轉dc轉換器
CN106452049A (zh) 一种组合电路及其应用的供电电路、显示器
KR101558770B1 (ko) 차량용 충전 장치
Lee et al. Design of a GAN totem-pole PFC converter using DC-link voltage control strategy for data center applications
US20210135590A1 (en) Rectifier bridge
Jia et al. A bulk-capacitance reduction method using self-driven thyristor for AC-DC converters
JP7024784B2 (ja) 交直変換回路及び力率改善回路
Das et al. GaN Based Converters for Battery Charging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KR101442553B1 (ko) 전원회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Unit 305-308, block A8, qiandenghu venture capital town, no.6, Guilan North Road, Guicheng Street,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000

Patentee after: Xidi Microelectronics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305-308, block A8, qiandenghu venture capital town, no.6, Guilan North Road, Guicheng Street,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8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Xidi Microelectron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