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72087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72087A
CN115472087A CN202211086396.7A CN202211086396A CN115472087A CN 115472087 A CN115472087 A CN 115472087A CN 202211086396 A CN202211086396 A CN 202211086396A CN 115472087 A CN115472087 A CN 115472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area
light
lines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863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启兵
张鹏
周星耀
黄高军
匡立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8639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7208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472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72087A/zh
Priority to US18/243,084 priority patent/US20240081110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1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used for counteracting undesired variations, e.g. feedback or autozero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09G2300/0861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显示区围绕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和走线区,走线区至少部分围绕透光区;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与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多条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包括位于显示区的第一线段,位于走线区的第一连接线,以及位于相邻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第一线段通过第一连接线与第二线段连接;第一线段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第一线段,实现位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像素电路电信号的接收。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于表现信息的显示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户对于体积小、重量轻、显示效果佳的平板显示装置的需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显示设备的使用已经多样化、普遍化;在显示设备变得更薄且更轻的基础上,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显示设备的开发中,以扩大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为目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针对于显示设备的显示区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器件时,如何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器件的显示设备的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和走线区,所述走线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与所述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多条驱动信号线;
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线段,位于所述走线区的第一连接线,以及位于相邻所述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所述第一线段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区内所设置的非显示区的走线区中设置第一连接线,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第一线段,从而实现位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像素电路电信号的接收,以保障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显示区的正常显示功能,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来说,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一种放大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一种电路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一种布局图;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包括三个非显示区的一种放大图;
图25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BB’的一种截面图;
图2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3中CC’的一种截面图;
图27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3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2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一种示意图;
图2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3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近年来,显示设备的使用已经多样化、普遍化;在显示设备变得更薄且更轻的基础上,用户对于显示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前显示设备的开发中,以扩大显示设备的显示区域为目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针对于显示设备的显示区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器件时,如何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提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器件的显示设备的屏占比。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01,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显示区01至少部分围绕非显示区10;
非显示区10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11和走线区12,走线区12至少部分围绕透光区11;
显示区01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与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多条驱动信号线;
驱动信号线包括位于显示区01的第一线段21,位于走线区12的第一连接线23,以及位于相邻非显示区10之间的第二线段22,第一线段21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连接;
第一线段21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的至少一侧。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01和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显示区01围绕显示面板100内所设置的两个或复数个非显示区10,两个或复数个非显示区10均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每一个非显示区10中均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11和围绕该透光区11的走线区12,透光区11可用于设置摄像头等感光器件,也可设置扬声器等元器件,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对透光区11的具体设置进行选择。走线区12用于显示面板100中所需的各种走线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实现走线区12两侧同向延伸的同类走线的电连接,或可称之为实现走线区12两侧同向延伸的同类走线传送相同的电信号。
显示面板100中还包括位于显示区01中的多个像素电路、以及与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多条驱动信号线,驱动信号线用于向像素电路传送所需的各种类型的电信号;本申请对于驱动信号线能够向像素电路传送的电信号的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选择。
本申请提供一种驱动信号线在显示面板100中的设置方式,具体为,驱动信号线包括第一线段21、第一连接线23和第二线段22,其中,第一线段21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的至少一侧,第二线段22位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第一连接线23位于至少一个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中,第一连接线23用于电连接第一线段21和第二线段22,以使得电信号能够经过第一线段21和第一连接线23传送至第二线段22处,以使得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能够接收到相关像素电路所需的电信号,实现对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的正常驱动;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来说,提高了相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第一线段21包括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第一侧的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第二侧的第二子第一线段212;
第一子第一线段211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连接。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线段21为两段式,具体包括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第二子第一线段21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第二子第一线段212分设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此时,可仅设置第一子第一线段211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连接,第二子第一线段212仅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的第二侧即可;此种设置方式下,相邻设置的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通过第一子第一线段211、第一连接线23、第二线段22电连接,进而将相关电信号传送给这个区域的像素电路,实现对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的正常驱动;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来说,提高了相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请参照图1和图3,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
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0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是不同的,可选择设置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此时,本申请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并不做限定,可设置两个非显示区10的形状相同,也可设置形状不同,用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图3所示出的,本申请可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不同,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方式为,第一连接线23仅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内;以上述的两个非显示区10的第二侧为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一非显示区101一侧为例时,则第一连接线23用于电连接第二子第一线段212和第二线段22,可通过第二子第一线段212、第一连接线23、第二线段22电连接,进而将相关电信号传送给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之间的像素电路,实现对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的正常驱动;第一非显示区101远离第二非显示区102一侧的像素电路通过第一子第一线段211进行驱动;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来说,提高了相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3所示出的第一非显示区101为跑道形,第二非显示区102为圆形,仅是本申请提供的非显示区10可选择的设置形状,本申请并不一次为限。
请参照图1和图2,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
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0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是不同的,可选择设置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此时,本申请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并不做限定,可设置两个非显示区10的形状相同,也可设置形状不同,用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图2所示出的,本申请可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不同,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方式为,第一连接线23仅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所包括的走线区12内;以上述的两个非显示区10的第一侧为第一非显示区101远离第二非显示区102一侧为例时,则第一连接线23用于电连接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第二线段22,可通过第一子第一线段211、第一连接线23、第二线段22电连接,进而将相关电信号传送给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之间的像素电路,实现对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的正常驱动;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一非显示区101一侧的像素电路通过第二子第一线段212进行驱动;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来说,提高了相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需要补充的是,在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时,若是非显示区10对应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走线为单边驱动时,本申请并不限定第二线段22所接收的电信号是第一子第一线段211传送过来的,还是第二子第一线段212传送过来的,只要能够实现第二线段22将相关电信号向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之间的像素电路进行传送即可;其中,若是第一非显示区101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不同时,可根据哪个走线区12能够更加满足走线要求,则在哪个走线区12设置第一连接线23即可。或是用户也可根据其它的设计需求对于第一连接线23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101还是第二非显示区102、或同时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进行选择。其中,“单边驱动”指的是,电连接同一行像素单元、且用于传送同一电信号的走线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方向上有断开的区域,例如图2示出的在第二非显示区102的两侧断开,或是如图3示出的在第一非显示区101的两侧断开。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和图4,可选地,第一线段21包括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第一侧的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第二侧的第二子第一线段212;
第一子第一线段211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的第一端连接,且第二子第一线段212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第一线段21为两段式,具体包括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第二子第一线段21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子第一线段211和第二子第一线段212分设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此时,可设置第一子第一线段211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的第一端电连接,且第二子第一线段212通过第一连接线23与第二线段22的第二端电连接;此种设置方式下,相邻设置的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能够被驱动信号线实现双边驱动,即通过第一子第一线段211、第一连接线23、第二线段22、第一连接线23、第二子第一线段212这五段式的信号线电连接,进而将相关电信号传送给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实现对于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的正常驱动;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面板来说,提高了相关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图7,可选地,沿第二方向上,走线区12包括位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均包括驱动信号线。
具体地,如图5-图7所示出的三种实施例,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非显示区10,且非显示区10中包括走线区12和透光区11,走线区12至少部分围绕透光区11;本申请基于此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在第二方向上,走线区12包括位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即沿第二方向上,透光区11的两侧均包括走线区12,可均被用于第一连接线23的走线。也即,如图5所示出的第二非显示区102为例,其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可均被用于设置驱动信号线,即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均用于驱动信号线的设置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空间允许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单边走线,例如图2-图4所示出的驱动信号线的第一连接线23仅位于第一走线区121或第二走线区122等。
请继续结合图1参照图5-图7,可选地,沿第二方向上,第一连接线23在透光区11两侧对称数目设置。
具体地,在透光区11两侧包括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位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连接线23对称数目设置,例如图5所示出的,可设置仅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中设置有第一连接线23,且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相同,即对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对称数目”至少包括两种含义,其一为,例如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相同;其二为,例如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相差为1。此处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的数量为60条时,可在第一走线区121设置30条第一连接线23、在第二走线区122设置30条第一连接线23;例如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的数量为61条时,可在第一走线区121设置30条第一连接线23、在第二走线区122设置31条第一连接线23。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8,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均包括驱动信号线时,也可设置第一连接线23不在非显示区10内对称设置,例如图8所示出的,可设置一部分第一连接线23位于一个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内,设置另一部分第一连接线23位于另一个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内。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像素电路的一种电路图,请参照图1-图10,可选地,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扫描线31,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均包括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均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各数据写入模块61需要电连接相应的驱动信号线,以实现像素电路70相关电信号的传送;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具体为扫描线31。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70也需要通过扫描线31进行电信号的传送,因此,存在至少部分扫描线31需要包括有第一连接线23,用以辅助与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70实现电信号的传送;此时,可设置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均包括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以使得透光区11两侧的走线区12均能够被利用起来,如图9所示出的,可进一步设置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在其所需经过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对称数目设置,以使得扫描线31对于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所占用的走线区12空间大小差不多。如此设置,避免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走线设置数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合理化走线分布,且能够使得相对应的非显示区10呈现为一个对称图形,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
具体地,例如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设置时,则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各设置一半数量的第一连接线23。需要说明的是,具体为,可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相同;或是,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相差为1。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图11,可选地,像素电路70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驱动信号线还包括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电路控制信号线33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
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走线区121,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走线区122。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中除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以外,至少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扫描线31,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也即,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本申请提到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可至少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这三大类。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种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此时,若前述的4X数目的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时,可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和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和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
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能够被平均分布于其所包括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避免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走线设置数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合理化走线分布,且能够使得相对应的非显示区10呈现为一个对称图形,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且同时还能够使得走线数量较少的同类型的信号走线尽可能地位于透光区11同一侧的走线区12中(第一走线区121或第二走线区122),便于显示面板100各类型走线的统一制作,避免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制成难度。
需要补充的是,图10示出的扫描线31为双边驱动,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单边驱动,当然,这只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图12,可选地,像素电路70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驱动信号线还包括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电路控制信号线33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
第一走线区121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和至少部分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走线区122包括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和至少部分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中除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以外,至少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扫描线31,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也即,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本申请提到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可至少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这三大类。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种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时,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此时,若前述的4X数目的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时,可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可设置为和第一走线区121相同数量的第一连接线23,即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也是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能够被平均分布于其所包括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避免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走线设置数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合理化走线分布,且能够使得相对应的非显示区10呈现为一个对称图形,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且同时还能够使得走线数量较少的同类型的信号走线尽可能地位于透光区11同一侧的走线区12中(第一走线区121或第二走线区122),便于显示面板100各类型走线的统一制作,避免增加显示面板100的制成难度。
需要补充的是,图12示出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为双边驱动,扫描线31、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单边驱动,当然,这只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1、图3、图9和图12,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
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0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是不同的,可选择设置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此时,本申请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并不做限定,可设置两个非显示区10的形状相同,也可设置形状不同,用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图9、图12所示出的,本申请可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不同,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方式为,可设置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中设置。
具体可设置为,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设置一半数量的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进而在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设置另一半数量的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以使得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能够在第二非显示区102包括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平均数目设置,避免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走线设置数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合理化走线分布,且能够使得相对应的非显示区10呈现为一个对称图形,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图13,可选地,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10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
至少部分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且,
至少部分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显示面板10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0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是不同的,可选择设置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此时,本申请对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并不做限定,可设置两个非显示区10的形状相同,也可设置形状不同,用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图10-图13所示出的,本申请可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形状不同,此时,本申请提供一种设置方式为,可设置所有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中,同时可设置所有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一连接线也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中;或者,也可以选择仅设置部分数量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中,同时设置部分数量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一连接线也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所包括的走线区12中。
此处,本申请提供一种具体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也即,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中,且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均包括数目为2X的第一连接线23。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结合图1-图13参照图1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体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包括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也即,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中,且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均包括数目为2X的第一连接线23。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体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的走线区12中包括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中包括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其中,可设置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的第一走线区121,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第一非显示区101的第二走线区122;可设置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数目为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也即,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分设于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第一非显示区101中包括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中包括数目为3X的第一连接线23。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体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2)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包括数目为(X/2)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2)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第一连接线23;此时,剩余的数目为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被设置于第一非显示区101所包括的走线区12中,具体可为第一非显示区101中的第一走线区121设置数目为(X/2)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第一非显示区101中的第二走线区122设置数目为(X/2)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也即,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分设于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第一非显示区101中包括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第二非显示区102中包括数目为3X的第一连接线23。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体可选择的实施例为,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数目为(X/2);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X条扫描线31为双边驱动,也即有X条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包括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中的第一子第一连接线23和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的第二子第一连接线23,这X条扫描线31的第二线段2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子第一连接线23连接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远离第二线段22一侧的第一线段21(第一子第一线段211),这X条扫描线31的第二线段2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子第一连接线23连接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二线段22一侧的第一线段21(第二子第一线段212);同理,还设置数目为X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为双边驱动,数目为X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双边驱动。具体可设置为,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中包括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二走线区122中包括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数目为(X/2)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电路控制线332;剩余的数目为X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可被平均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102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这部分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为单边驱动。
以上几种实施例仅是本申请针对于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且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时,提供的几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例如,也可设置所有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均为双边驱动,也可设置随意数量的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为单边驱动,单边驱动时每一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可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101的走线区12中,也可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中;对于每一非显示区10中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中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条数本申请也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设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参照图1和图15-图17,可选地,驱动信号线包括第二连接线24,第一线段21通过第二连接线24与第二线段22连接;
第二连接线24包括两条第一连接走线241和一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第一连接走线24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走线24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沿第二方向,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第二连接走线242的两端分别与两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电连接;
沿第一方向上,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的另一端与第二线段22电连接,另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段21电连接。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部分驱动信号线中包括有第二连接线24,第二连接线24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线段21和第二线段22,也即,第二连接线24可用于代替前述方案中的第一连接线23来使用。
其中,每一条第二连接线24具体包括三部分小线段,两条第一连接走线241和一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第一连接走线24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走线242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第二连接走线242的第一端与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电连接,第二连接走线242的第二端与另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电连接;沿第一方向上,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的另一端与第二线段22电连接,另一条第一连接走线241的另一端与第一线段21电连接。以此设置,通过第二连接线24代替前述方案中部分第一连接线23的使用,不同的是,第一连接线23是位于非显示区10中的走线区12内的,而第二连接线24中的第二连接走线242是位于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的;因此,第二连接线24中的第二连接走线242不与非显示区10有交叠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对于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需求越来越高,当为了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会存在需要对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进行面积压缩的情况,当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不足以放置所有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时,可将部分驱动信号线所需的第一连接线23通过第二连接线24来代替,既满足了第二线段22和第一线段21的电连接需求,又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中非显示区10走线区12的面积,提升显示面板100屏占比的同时,保障非显示区10之间所包括的显示区01的画面的正常显示。
其中图15示出的是第二连接线24被用于圆形非显示区10的一种实施例,图16示出的是第二连接线24被用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的一种实施例,图17示出的是第二连接线24即被用于第一非显示区101、又被用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一种实施例;这三种实施例都是本申请提供的可选的实施例,但并不以此为限。还需要说明的是,图15、图17中示出的第二连接线24均位于非显示区10的上侧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在面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其实也可设置第二连接线24位于非显示区10的下侧,或是如图16所示出的,非显示区10的上下侧均有第二连接线24,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请结合图1-图14,继续参照图15-图17,可选地,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扫描线31;
包括第二连接线24的驱动信号线为扫描线31。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包括需要被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电连接驱动信号线中,有一种驱动信号线的类型为扫描线31,扫描线31用于与像素电路70中的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从而提供给像素电路70相关的扫描信号;因此,扫描线31与像素电路70的设置关系通常为,一条扫描线31对应电连接一行像素电路70,在显示面板100的走线设计中,类型为扫描线31的驱动信号线的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那么就会存在,需要被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电连接的扫描线31的数量过多,但是走线区12的面积不足以设置所有的扫描线31均通过第一连接线23实现连通的走线排布方案,因此,可设置部分扫描线31包括第一连接线23、部分扫描线31包括第二连接线24。
通过上述设置方式,既能够满足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的扫描线31的设置数量,又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还可保障非显示区10之间所包括的显示区01的画面的正常显示。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结合图1-图14,继续参照图15-图19,可选地,第二连接走线242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01。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边框区02,边框区02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01;第二连接走线242至少部分位于边框区02。
具体地,为了降低显示面板100中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的面积,提升显示面板100屏占比,本申请提供的可用于代替第一连接线23的第二连接线24是位于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的;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所有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均位于显示区01中,既能够满足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的扫描线31的设置数量,也能够避免对显示区01外围边框区02的占用,极大程度上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此外,当显示区01中的空间不足以设置所需数目的第二连接走线242时,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如图18示出的,将部分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显示区01中,另一部分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被设置在边框区02中,既能够满足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的扫描线31的设置,还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功能。
此外,当显示区01中的空间不足以设置所需数目的第二连接走线242时,若是边框区02中存在充足的走线设置空间,本申请还能够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如图19所示出的,将所有的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均设置在边框区02中,既能够满足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或第二连接线24的扫描线31的设置,还保障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功能。
需要补充的是,当第二连接线24的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显示区01的时候,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可被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21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也可被设置于第二走线区122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也可同时在第一走线区121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第二走线区122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设置第二连接走线242,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同理,还需要补充的是,当第二连接线24的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边框区02的时候,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可被设置于第一走线区121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边框区02中,也可被设置于第二走线区122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边框区02中,也可同时在第一走线区121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边框区02、第二走线区122远离透光区11的一侧边框区02中设置第二连接走线242,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还需要补充的是,当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其中,第一非显示区101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与第二非显示区102沿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具体为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宽度H1大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宽度H2时,本申请提供几种可选择的第二连接线24的设置方式为,第二连接线24用于电连接第二线段22和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远离第二非显示区102一侧的第一线段21,或是,第二连接线24用于电连接第二线段22和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一非显示区101一侧的第一选段,或是,即在第一非显示区101两侧设置第二连接线24、又在第二非显示区102两侧设置第二连接线24。上述三种第二连接线24的设置方式,是本申请提供的三种实施例,用户可根据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选择。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例例举的第二连接线24是用于实现扫描线31的正常连通的,但是在包括非显示区10的显示面板100的应用中,只要是需要在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中通过绕线实现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都可以在必要时采用第二连接线24代替部分第一连接线23的设置方式。也即,本申请提供通过第二连接线24代替部分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的设置方式,仅是提供一种绕线的设置思路,并不用于限制第二连接线24仅能够被用于扫描线31这一驱动信号线的类型。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为,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此时,可设置数目均为X且均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分设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和第二走线区122,剩余的数目为X且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其第一连接线23被第二连接线24代替,也即存在数目为X的包括第二连接线24的扫描线31被设置在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的显示区01和/或边框区02中。如此设置,能够减少走线区12的绕线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走线区12的面积,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同时还能够保障相邻设置的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显示区01中,像素电路70正常工作所需的电信号,保障这一区域的正产显示功能。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图2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一种布局图,请结合图22参照图20、图21所示出的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请结合图1-图14,继续参照图15-图22,可选地,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和复位模块63,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扫描线31,还包括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还包括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
沿第二方向上,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位于扫描线31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中除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以外,至少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扫描线31,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也即,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本申请提到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可至少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这三大类。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种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在显示区01中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其中,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扫描线31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为了避免第二连接走线242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与其它走线存在交叠面积,避免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对于其它电信号的干扰,因此不将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扫描线3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32之间,因为这一区域没有能够设置一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的空间;但是,电连接同一像素电路70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沿第一方向上还存在很小的可用于设置至少一根走线的空间,因此,本申请提出可将至少一根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既能够实现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还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中其它信号线的正常使用。
且,显示区01中能够有空间设置几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话,能够实现相邻设置的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70所需电信号的正常传送,减少非显示区10中走线区12的绕线数量,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请结合图1-图14,继续参照图15-图22,可选地,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和复位模块63,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扫描线31,还包括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还包括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
沿第二方向上,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位于扫描线31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
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上一行像素电路70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相邻设置的下一行像素电路70的扫描线31之间。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中除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以外,至少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扫描线31,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也即,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本申请提到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可至少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这三大类。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种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在显示区01中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二方向上,第二连接走线242位于上一行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下一行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扫描线31之间;其中,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扫描线31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为了避免第二连接走线242在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与其它走线存在交叠面积,避免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对于其它电信号的干扰,因此不将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扫描线3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32之间,因为这一区域没有能够设置一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的空间;但是,电连接相邻行像素电路70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扫描线31之间,沿第一方向上还存在很小的可用于设置至少一根走线的空间,因此,本申请提出可将至少一根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上一行像素电路70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相邻设置的下一行像素电路70的扫描线31之间,既能够实现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还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00中其它信号线的正常使用。
且,显示区01中能够有空间设置几条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话,能够实现相邻设置的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像素电路70所需电信号的正常传送,减少非显示区10中走线区12的绕线数量,进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在显示区01可设置的上述两个位置,是本申请提供的可选择的两种实施例,用户还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将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同一像素电路70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之间,又将第二连接走线242设置在上一行像素电路70的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相邻设置的下一行像素电路70的扫描线31之间。本申请对比并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面板的实际设计对第二连接走线242的设置位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障显示面板100中显示区01的正常显示。
图2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另一种放大图,请结合图1-图21参照图23,可选地,沿第一方向上,透光区1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111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112;
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透光区111的宽度为W1、第二透光区112的宽度为W2,W1>W2。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非显示区10的设置方式为,沿第一方向上,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第一非显示区101中的透光区11具体为第一透光区111,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的透光区11具体为第二透光区112,可选择设置沿第一方向上第一透光区111的宽度W1大于第二透光区112的宽度W2。例如图23所示出的实施例,可选地,第一透光区111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跑道形,第二透光区112在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0中仅包括宽度为W1的第一透光区111和宽度为W2的第二透光区112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且第一透光区111呈现为跑道形、第二透光区112呈现为圆形也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图2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包括三个非显示区的一种放大图,请结合图1-图23参照图24,例如,也可设置显示面板100中沿第一方向上设置有三个非显示区10,每一非显示区10均包括一个透光区11,每一透光区11的面积可相同也可不同,每一透光区11的形状可相同也可不同;也即,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非显示区10的数量、形状、面积等均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上述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第一连接线23/第二连接线24用于实现非显示区10之间所包括的显示区01中电信号的正常传送,以保障相邻非显示区10之间显示区01的正常显示功能。
请参照图1-图23,可选地,围绕第一透光区111的走线区12的宽度为D1、围绕第二透光区112的宽度为D2,D1<D2。
具体地,在设置显示面板100中仅包括宽度为W1的第一透光区111和宽度为W2的第二透光区112时,本申请提供一种相关走线区12的设置方式为,如图9所示出的,第一透光区111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为D1,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为D2,且设置第一透光区111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1小于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2。
例如,可设置跑道形的第一透光区111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较小,而圆形的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较大,此种情况下,可设置圆形的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中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更多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第一透光区111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1小于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2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并不一次为限;此外,也可设置第一透光区111的走线区12的宽度为D1等于或是大于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2。
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上述内容中提到的驱动信号线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是被设置在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中的,可被设置在至少一个非显示区10对应的走线区12中,因此,当例如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时,若是第一非显示区101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大一些,可将更多数量的第一连接线23设置在第一非显示区101对应的走线区12中;若是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大一些,可将更多数量的第一连接线23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中;在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相当时,也可选择在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对应的走线区12中设置数量相当的第一连接线23。本申请对此并不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设计情况,对于每一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中所能够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进行设置。
请参照图1-图23,如图9、图15、图18等所示出的,第一连接线23仅位于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内。
具体地,当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时,设置第一非显示区101中包括的第一透光区111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1小于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的宽度D2,此时也可选择设置显示面板100中所有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内,而不在第一透光区111对应的走线区12内设置第一连接线23。
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连接线23全部设置在第二透光区112对应的走线区12内,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是合理,本申请对此并不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设计情况,对于每一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中所能够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进行设置。
图25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中BB’的一种截面图,请结合图1-图24参照图25,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栅极金属层MG,电容金属层MC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栅极金属层MG之间;
所有第一连接线23分设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
具体地,由于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信号走线的类型比较多,为了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分辨率、为了保障多种类信号线的正常设置,显示面板100中通常不会仅有一层金属层用于设置所有的信号走线;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显示面板100中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栅极金属层MG这三层金属层,每一金属层均可以被用于设置至少一类信号走线。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类晶体管和第二类晶体管时,第一金属层M1可具体为第一类晶体管M01的栅极所在膜层,栅极金属层MG可具体为第二类晶体管M02的栅极所在膜层。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走线区12中第一连接线23的一种设置方式为,所有第一连接线23分设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这三层金属层中;具体地,可设置各层金属层中仅包括一类驱动信号线,也可设置一类驱动信号线被分设在不同的两个金属层或是三个金属层中,本申请对于每一金属层包括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也不对每一金属层包括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种类做限定;此外,本申请也不对每一金属层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做具体限定,例如包括数目为3X的第一连接线23时,可选择设置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栅极金属层MG中分别包括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也可设置各层金属层中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条数各不相同,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每一金属层中所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条数进行设置。
图2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3中CC’的一种截面图,图27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图13中CC’的另一种截面图,请结合图1-图24参照图26-图27,可选地,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电路控制信号线33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扫描线31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
如图27所示出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扫描线3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至少部分第一连接线23位于栅极金属层MG;或,
如图26所示出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扫描线3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至少部分第一连接线23位于电容金属层MC。
具体地,显示面板100中所包括的各像素电路70中均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其中,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扫描线31,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具体为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也即,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本申请提到的驱动信号线的类型可至少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这三大类。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种类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具体设计进行调整,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例如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需要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此时,如图27所示出的,可设置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或是,可设置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或是,如图26所示出的,可设置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或是,可设置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数目为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供的第一连接线23在走线区12中三个金属层中的走线分布方式,仅是本申请提供的几种可选择的实施例,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用户也可根据实际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以及相关金属层的种类,对第一连接线23在多个金属层中的排布方式进行调整。
需要补充的是,关于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扫描线31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发光控制信号线32也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交替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因此,结合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时,位于显示区01的驱动信号线可遵照现有技术中的设置方式,例如,将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也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交替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
基于上述设置,为了显示面板100中走线的简单,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一连接线23可选择的设计方式为,设置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仍位于第一金属层M1中,这样可以避免扫描线31需要在走线区12内跨层设置,可使得所有扫描线31在同一制程中就可完成制作,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作繁琐度;还可设置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或栅极金属层MG,也即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使用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两个金属层中的任一层进行设置,避免跨层设置的繁琐性,也能够减少显示面板100中设置驱动信号线时所需要的跨层打孔数量,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作繁琐度;若是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的话,则栅极金属层MG可用于设置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若是所述路控制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的话,则电容金属层MC可用于设置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如此设置,既能够将各种类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走线区12的三层金属层中,还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需要在显示区01和非显示区10跨层电连接的走线数量,在保障显示面板100中各像素电路70接收电信号的完整性基础上,避免走线区12所需面积过大的问题,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请结合图1-图24参照图25,可选地,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数目分布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
具体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方式为,例如需要走线区12中设置的驱动信号线的数目为3X时,即第一连接线23的数目为3X,当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可被用预设值第一连接线23时,可选择设置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分别包括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即将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数目分布在各金属层中;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各金属层所需的走线区12的宽度差不多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走线区12的宽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实施例为,例如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此时,若是要设置同一类信号线位于同一金属层中的话,那设置扫描线31的金属层中将会包括数目为2X的第一连接线23,其余两类信号线分设在另外两个金属层时分别包括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因此,设置所有的第一连接线23时所占用的非显示区10中走线区12的宽度为数目2X的第一连接线23对应的宽度。但是,若是将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数目设置在三各金属层中的话,设置所有的第一连接线23时所占用的非显示区10中走线区12的宽度为数目为X的第一连接线23对应的宽度。
显然,将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数目分布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能够进一步减小非显示区10中走线区12的宽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当然,将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数目分布于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时,则会包括更多数量的驱动信号线需要在显示区01和走线区12之间通过打孔跨层连接,只要保障各跨层打孔电连接的驱动信号线能够正常传递电信号,且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即可。也即,本申请对于各类驱动信号线跨层至其它的金属层的膜层类型并不做具体限定,对于需要打孔跨层的驱动信号线的条数也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显示面板100的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若是显示面板100中仅包括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这三个金属层不足以满足所有驱动信号线的跨层电连接时,也可进一步增设其它的金属层,作为驱动信号线的跨层电连接过渡层。
请结合图1-图24参照图25,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栅极金属层MG,电容金属层MC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栅极金属层MG之间;
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电路控制信号线33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扫描线31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
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金属层M1;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和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电容金属层MC,或,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G。
具体地,在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的空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将扫描线31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或是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G;如此设置,仅使用两个金属层就能够实现所有第一连接线23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厚度,使相关的显示产品更加轻薄。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为,例如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的数目为2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数目为X、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数目为X;此时,可设置数目为2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中,将数目和为2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G,或是将数目和为2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发光控制信号线32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如此设置,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两个金属层中分别包括数目为2X的第一连接线23,则这两个金属层中所需的走线区12的宽度均为数目为2X的第一连接线23对应的宽度,也就相当于将所有第一连接线23平均分布在两个金属层中去设置了。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各金属层所需的走线区12的宽度差不多大,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美观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
请结合图1-图24参照图25,可选地,至少一条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二线段22和第一线段21位于同一金属层。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为,每条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位于显示区01中的第一线段21和第二线段22的膜层设置,遵从现有技术中相关驱动信号线的膜层设置;例如,现有技术中,通常将扫描线31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发光控制信号线32也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交替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因此,本申请中也可将扫描线31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中,将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中,将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交替设置在电容金属层MC和栅极金属层MG中。如此设置,显示面板100中各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线段21、第二线段22可与其它常规设置的驱动信号线在同一制程中同时制作,避免对于显示面板100制程繁琐度的增加。
当然,将同一条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二线段22和第一线段21位于同一金属层进行制作,仅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的设置方式,此外,也可设置每条驱动信号线中的第一连接线23和第二线段22在同一金属层中制作,或是设置每条驱动信号线中的第一连接线23和第一线段21在同一金属层中制作,或是设置每条驱动信号线中的第一连接线23、第一线段21和第二线段22均在同一金属层中制作;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
图2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一种示意图,图2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另一种示意图,图3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另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5参照图28-图30,可选地,显示面板100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M1、电容金属层MC、栅极金属层MG,电容金属层MC位于第一金属层M1和栅极金属层MG之间;
像素电路70包括数据写入模块61、发光控制模块62、复位模块63和补偿模块64,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电路控制信号线33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331和第二电路控制线332;
扫描线31与数据写入模块61电连接,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与发光控制模块62电连接,第一电路控制线331与复位模块63电连接,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与补偿模块64电连接;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边框区02,边框区02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01;沿第一方向上,边框区02包括位于显示区01两侧的第一边框区028和第二边框区029;
第一边框区028和第二边框区029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第三栅极驱动电路和第四栅极驱动电路,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EM,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SN,第三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三栅极驱动单元SN,第四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四栅极驱动单元SP;
显示区01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第一像素行单元,每一第一像素行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M个像素行P,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像素行单元中包括不同的像素行;
显示区01还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第二像素行单元,每一第二像素行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N个像素行P,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二像素行单元中包括不同的像素行;
每一第一栅极驱动单元EM通过一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连接一个第一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M行像素电路70中的发光控制信号模块,每一第二栅极驱动单元SN通过一条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电连接一个第二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N行像素电路70中的复位模块63,每一第三栅极驱动单元SN通过一条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电连接一个第二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N行像素电路70中的补偿模块64,每一第四栅极驱动单元SP通过一条扫描线31电连接1行像素电路70中的数据写入模块61;其中,M≥1、N≥1,且M、N均为正整数。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扫描线31可均被设置为一驱一,也即每条扫描线31一端电连接至一个第四栅极驱动单元SP,另一端电连接至一行像素电路70;发光控制信号线32可被设置为一驱二,也即每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一端电连接至一个第一栅极驱动单元EM,另一端电连接至两行像素电路70;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电路控制线332可被设置为一驱二或一驱四,也即每条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一端电连接至一个第二栅极驱动单元SN/第三栅极驱动单元SN,每条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电路控制线33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二行或四行像素电路70。
例如当设置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为一驱四,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为一驱二,扫描线31为一驱一时,第一连接线23可被设置为包括数目为4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2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此时,可设置透光区11上侧的第一走线区121中设置有2X条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透光区11下侧的第二走线区122中设置有2X条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也可进一步设置这4X条扫描线31为双边一驱一,也即,例如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时,这4X条扫描线31的具体设置结构为,第一线段21、第一连接线23、第二线段22、第一连接线23、第一线段21这五段相连接,其中位于第二线段22两侧的第一连接线23分别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的走线区12、和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此时,可设置X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X/2)条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透光区11上侧的第一走线区121,设置X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X/2)条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透光区11下侧的第一走线区121,也可进一步设置这2X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X条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双边驱动,也即,例如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时,这两种走线也为五段式结构,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中均包括位于第二线段22两侧的第一连接线23。上述4X条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2X条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X条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在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三个金属层设置时,例如可将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均设置在第一金属层M1,将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同层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G或电容金属层MC,同层设置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可以呈现为内外圈的规律设置,也可呈现为相间排布,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当然,也可设置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异层设置,也即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采用三层金属层设计。沿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各层第一连接走线241之间可设置为没有交叠面积,以避免电信号之间的干扰问题,在绝缘效果做的比较好时,也可设置至少部分各层第一连接走线241之间具有交叠面积。
例如当设置第一电路控制线331、第二电路控制线332为一驱四,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为一驱二,扫描线31为一驱一时,第一连接线23可被设置为包括数目为4X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2X的发光控制信号线32的第一连接线23,数目为X的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在显示面板100中包括第一非显示区101和第二非显示区102时,可设置非显示区10对应设置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均为单边驱动,例如第一非显示区101左侧的驱动信号线(第一线段21)延伸至第一非显示区101的左侧就截止了,第二非显示区102右侧的驱动信号线(第一线段21)通过第一连接线23绕经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后电连接至两个非显示区10之间的第二线段22;也即所有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驱动信号线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的走线区12中设置。此时也可设置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在第二非显示区102中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绕线设置,扫描线31可均在同一金属层中设置,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设置在不同于扫描线31所在金属层的其它金属层中,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可采用双层金属层走线,也可采用单层金属层走线;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可设置为内外圈走线,也可采用相间排布走线,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定。沿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各层第一连接走线241之间可设置为没有交叠面积,以避免电信号之间的干扰问题,在绝缘效果做的比较好时,也可设置至少部分各层第一连接走线241之间具有交叠面积。
需要补充的是,设置非显示区10对应设置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均为单边驱动时,也可设置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均在第一非显示区101的走线区12中设置,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一非显示区101一侧的第一线段21只截止到第二非显示区102远离第一非显示区101一侧,第二非显示区102右侧为第二线段22、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远离第二非显示区102一侧的第一线段21这三段线段的电连接。至于第一连接线23相关的膜层结构、绕线排布情况等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还需要补充的是,也可设置非显示区10对应设置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中,扫描线31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单边驱动,发光控制信号线32为双边驱动;扫描线31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为单边驱动时,可设置扫描线31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第一连接线23均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或是均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或是设置扫描线31和电路控制信号线33其中一者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另一者的第一连接线23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
还需要补充的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为例,可设置部分包括第一连接线23的扫描线31为单边驱动、部分为双边驱动;单边驱动的这部分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可均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也可部分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部分位于第二非显示区102;至于透光区11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的数量也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关的调整,单边驱动/双边驱动的扫描线31的第一连接线23在光区两侧的第一走线区121、第二走线区122中如何分布也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关的调整,本申请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定。再者,扫描线31是否均位于同一个金属层中设置本申请也不做限定,用户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至于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的设置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还需要补充的是,例如在非显示区10对应设置的扫描线31、发光控制信号线32、电路控制信号线33中,当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空间不足以设置需求数目的第一连接线23时,可设置非显示区10对应设置有部分驱动信号线包括第二连接线24,例如设置部分扫描线31包括第二连接线24时,若该扫描线31为单边驱动,可设置第二连接线24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中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若该扫描线31为双边驱动,可设置第二连接线24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第二非显示区102中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或设置第二连接线24位于第一非显示区101中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及第二非显示区102中走线区12远离透光区11一侧。至于第二连接线24所包括的第二连接走线242,可设置于显示区01中、也可设置于边框区02中、也可部分设置在显示区01部分设置在边框区02中,本申请对此也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同理,部分发光控制信号线32和/或部分电路控制信号线33也可通过第二连接线24进行绕线,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对于沿第一方向上包括相邻设置的2个或是2个以上的非显示区10时,位于实现相邻非显示区10之间像素电路70的正常电信号传送,驱动信号线需要采用第一连接线23在非显示区10的走线区12绕线、和/或采用第二连接线24在显示区01和/或边框区02绕线;该部分需要绕线的驱动信号线可至少部分采用单边驱动、也可至少部分采用双边驱动;同一类型的走线也可设置为至少部分采用单边驱动、也可至少部分采用双边驱动;单边驱动时,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第一连接线23可被设置于第一非显示区101,也可被设置在第二非显示区102;第一连接线23在显示面板100所包括的三层金属层中,可根据信号类型分类设置在不同的金属层,也可根据需求在2层/3层金属层中根据需求进行随意设置,本申请对此均不作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相邻非显示区10之间像素电路70被正常驱动,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小走线区12的宽度,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即可。
此外,还可补充一种非显示区10的设置方式为,非显示区10中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两个透光区11,这两个透光区11之间也为非显示区10;这两个透光区11之间的非显示区10中也可同时制作部分浮置的子像素,也可不制作子像素,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和相关制程进行选择。
还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是针对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需要经过至少2个非显示区10的驱动走线的各种设置方式,同理,沿第二方向延伸需要经过至少2个非显示区10的驱动走线的设置方式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原理。
图3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30参照图3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指出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区内所设置的非显示区的走线区中设置第一连接线,通过第一连接线电连接设置在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的第一线段,从而实现位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的像素电路电信号的接收,以保障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显示区的正常显示功能,相比于相邻两个非显示区之间无法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来说,提高了显示装置的屏占比,提升了用户体验。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还包括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非显示区;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至少一个透光区和走线区,所述走线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透光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和与所述像素电路电连接的多条驱动信号线;
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线段,位于所述走线区的第一连接线,以及位于相邻所述非显示区之间的第二线段,所述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所述第一线段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的至少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段包括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子第一线段、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第二侧的第二子第一线段;
所述第一子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的宽度;
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的宽度;
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一非显示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段包括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第一侧的第一子第一线段、和位于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第二侧的第二子第一线段;
所述第一子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的第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子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的第二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第二方向上,所述走线区包括位于所述透光区两侧的第一走线区和第二走线区;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第二走线区均包括所述驱动信号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透光区两侧对称数目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的扫描线,所述第一走线区和所述第二走线区均包括所述扫描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复位模块和补偿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还包括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电路控制信号线,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第二电路控制线;
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与所述补偿模块电连接;
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第二走线区。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复位模块和补偿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还包括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电路控制信号线,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第二电路控制线;
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与所述补偿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一走线区包括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至少部分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走线区包括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至少部分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的宽度;
所述扫描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相邻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非显示区和第二非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非显示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的宽度;
至少部分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且,
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第二非显示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一线段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二线段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线包括两条第一连接走线和一条第二连接走线;所述第一连接走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走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连接走线位于所述走线区远离所述透光区一侧,所述第二连接走线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电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一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线段电连接,另一条所述第一连接走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线段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的扫描线;
包括所述第二连接线的所述驱动信号线为所述扫描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边框区,所述边框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
所述第二连接走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边框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和复位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的扫描线,还包括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还包括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控制线;
沿第二方向上,同一所述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扫描线和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走线位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和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和复位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的扫描线,还包括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的发光控制信号线,还包括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的第一电路控制线;
沿第二方向上,同一所述像素电路电连接的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扫描线和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走线位于上一行所述像素电路的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相邻设置的下一行所述像素电路的所述扫描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透光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透光区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宽度为W2,W1>W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的所述走线区的宽度为D1、围绕所述第二透光区的宽度为D2,D1<D2。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仅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对应的所述走线区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跑道形,所述第二透光区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圆形。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栅极金属层,所述电容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栅极金属层之间;
所有所述第一连接线分设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电容金属层和所述栅极金属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复位模块和补偿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电路控制信号线,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第二电路控制线;
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与所述补偿模块电连接;
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电容金属层,所述扫描线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或,
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所述扫描线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线位于所述电容金属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有所述第一连接线平均数目分布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电容金属层和所述栅极金属层中。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栅极金属层,所述电容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栅极金属层之间;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复位模块和补偿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电路控制信号线,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第二电路控制线;
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与所述补偿模块电连接;
所述扫描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一连接线均位于所述电容金属层,或,均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条所述驱动信号线所包括的所述第二线段和所述第一线段位于同一金属层。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至少包括第一金属层、电容金属层、栅极金属层,所述电容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栅极金属层之间;
所述像素电路包括数据写入模块、发光控制模块、复位模块和补偿模块,所述驱动信号线包括扫描线、发光控制信号线和电路控制信号线,所述电路控制信号线包括第一电路控制线和第二电路控制线;
所述扫描线与所述数据写入模块电连接,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所述发光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与所述复位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与所述补偿模块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边框区,所述边框区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边框区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两侧的第一边框区和第二边框区;
所述第一边框区和所述第二边框区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第一栅极驱动电路、第二栅极驱动电路、第三栅极驱动电路和第四栅极驱动电路,所述第一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一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二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第三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三栅极驱动单元,所述第四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级联连接的第四栅极驱动单元;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第一像素行单元,每一所述第一像素行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M个所述像素行,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像素行单元中包括不同的所述像素行;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多个相邻设置的第二像素行单元,每一所述第二像素行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N个所述像素行,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像素行单元中包括不同的所述像素行;
每一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单元通过一条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M行所述像素电路中的所述发光控制信号模块,每一所述第二栅极驱动单元通过一条所述第一电路控制线电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N行所述像素电路中的所述复位模块,每一所述第三栅极驱动单元通过一条所述第二电路控制线电连接一个所述第二像素行单元中相邻设置的N行所述像素电路中的所述补偿模块,每一所述第四栅极驱动单元通过一条所述扫描线电连接1行所述像素电路中的所述数据写入模块;其中,M≥1、N≥1,且M、N均为正整数。
2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8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1086396.7A 2022-09-06 2022-09-0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547208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6396.7A CN115472087A (zh) 2022-09-06 2022-09-0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8/243,084 US20240081110A1 (en) 2022-09-06 2023-09-06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6396.7A CN115472087A (zh) 2022-09-06 2022-09-0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72087A true CN115472087A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68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86396.7A Pending CN115472087A (zh) 2022-09-06 2022-09-06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81110A1 (zh)
CN (1) CN115472087A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5292A (zh) * 2016-04-26 2017-11-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85466A (zh) * 2018-09-27 2019-0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515247A (zh) * 2019-08-29 2019-1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10667A (zh) * 2019-10-28 2019-12-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80501A (zh) * 2019-11-29 2020-0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261043A (zh) * 2018-11-30 2020-06-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1312074A (zh) * 2020-02-25 2020-06-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10239A (zh) * 2020-06-17 2020-09-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929936A (zh) * 2020-08-25 2020-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66245A (zh) * 2020-12-01 2021-03-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635536A (zh) * 2020-12-23 2021-04-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096588A (zh) * 2021-04-07 2021-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10257A (zh) * 2021-06-15 2021-09-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208929A1 (en) * 2020-12-24 2022-06-3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4783349A (zh) * 2022-05-27 2022-07-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15292A (zh) * 2016-04-26 2017-11-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285466A (zh) * 2018-09-27 2019-0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61043A (zh) * 2018-11-30 2020-06-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0515247A (zh) * 2019-08-29 2019-11-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10667A (zh) * 2019-10-28 2019-12-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80501A (zh) * 2019-11-29 2020-02-1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12074A (zh) * 2020-02-25 2020-06-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710239A (zh) * 2020-06-17 2020-09-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929936A (zh) * 2020-08-25 2020-11-13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66245A (zh) * 2020-12-01 2021-03-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635536A (zh) * 2020-12-23 2021-04-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975556A (zh) * 2020-12-23 2022-08-30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20208929A1 (en) * 2020-12-24 2022-06-30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3096588A (zh) * 2021-04-07 2021-07-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辅助像素电路、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410257A (zh) * 2021-06-15 2021-09-1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783349A (zh) * 2022-05-27 2022-07-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81110A1 (en) 2024-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07426B (zh) 一种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CN11028894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0651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19010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41077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492771B (zh) 双面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6645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78846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126164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549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8585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658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04800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1033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7071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9741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534648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2364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82027A (zh) 阵列基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76787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72087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64939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3550580A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426728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21160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