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60669B -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60669B CN115460669B CN202211408652.XA CN202211408652A CN115460669B CN 115460669 B CN115460669 B CN 115460669B CN 202211408652 A CN202211408652 A CN 202211408652A CN 115460669 B CN115460669 B CN 11546066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relay
- millimeter wave
- base station
- data p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8—Trunked mobile radio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其中,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或辅服务基站;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中继链路RL11经过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中继链路RL1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将30-300GHz的频域(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称毫米波,毫米波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特点。其中,与光波相比,毫米波利用大气窗口(毫米波与亚毫米波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气体分子谐振吸收所致的某些衰减为极小值的频率)传播时的衰减小,且受自然光和热辐射源影响小。
毫米波在通信、雷达、遥感和射电天文等领域均有大量应用。为提高毫米波系统的通信可靠性,毫米波中继站被引入到毫米波系统中,但如何更好发挥毫米波中继站作用,进而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仍然是业内长期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的通信质量增强作用,进而有利于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所述毫米波通信方法应用于毫米波通信系统,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也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此外,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二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也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方法可包括:
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可以理解,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不能同时处于激活状态,当链路使用策略rule1处于激活状态,那么链路使用策略rule2将处于去激活状态,当链路使用策略rule2处于激活状态,那么链路使用策略rule1将处于去激活状态。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高优先级业务、中优先级业务和低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是相对概念,高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高于中优先级业务,中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高于低优先级业务。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根据需要来对不同业务的优先级进行划分。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例如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由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22。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二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2。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22和所述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二直连链路,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22或所述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22或所述中继链路RL2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二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22、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22、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二直连链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和辅服务基站能够在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之间动态切换(例如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那么第一毫米波基站内部可创建虚拟基站n1,第二毫米波基站内部可创建虚拟基站n2,虚拟基站n1和虚拟基站n2具有相同的虚拟身份、相同的通信端口和通信地址(虚拟基站n1和虚拟基站n2互为分身),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通过内部创建的虚拟基站,来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建立链路,那么链路建立和管理的层面看,在对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而言,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可被视为同一基站,这样有利于简化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链路建立和管理的复杂度。
具体例如,例如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起了和中继链路RL13(中继链路RL1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那么中继链路RL13包括链路分段RL13-U(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分段)和RL13-n1(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虚拟基站n1之间的链路分段)。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起了中继链路RL23(中继链路RL2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那么中继链路RL23包括链路分段RL23-U(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分段)和RL23-n2(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虚拟基站n2之间的链路分段),由于虚拟基站n2和虚拟基站n1互为分身,那么对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而言,链路分段RL23-n2和RL13-n2可合二为一,即可视为是同一个链路分段。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在第一条件满足时,第二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其中,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例如,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可为1秒、0.8秒、0.5秒、0.1秒、0.01秒或其他时长。
可以理解,根据响应序列可确定误码率、响应时延等传输参数,基于这些传输参数可确定相应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而基于链路通信质量则可确定其对应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毫米波基站可将其与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之间链路的平均链路通信质量,作为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进而可据此获得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高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优,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低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差。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共可包括: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6个等级、7个等级或其它更多等级数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
可以理解,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负荷等级可包括:空负荷(负荷范围如[0,5%))、次轻负荷(负荷范围如[5%,20%))、轻负荷(负荷范围如[20%,40%))、中负荷(负荷范围如[40%,60%))、次重负荷(负荷范围如[60%,80%))、重负荷(负荷范围如[80%,95%))和满负荷(负荷范围如[95%,100%])等。当然负荷等级也不限于上述举例,还可以更多或者更少。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或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且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还可包括:第二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第二毫米波基站用于,当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例如可执行由第一毫米波基站或第二毫米波基站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的程序指令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例如可执行由第一毫米波基站或第二毫米波基站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操作。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能够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也能够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中继链路RL1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第一激活指令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上述机制使得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链路使用策略的激活和去激活,来灵活可靠的控制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链路,进而也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和毫米波中继站的使用可控性,也有利于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出现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并非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举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示意图,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用户设备。毫米波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 5G通信系统(例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多种通信技术融合的融合通信系统(如LTE技术和NR技术融合的通信系统),或后续演进的通信系统。
其中,无线接入网包括多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例如包括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当然还可包括其他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等)。无线接入网还包括多个毫米波基站(例如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当然还可包括其他毫米波基站)。
其中,一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一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可以有一个主服务基站,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辅服务基站,当然也可能没有辅服务基站。
例如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也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也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例如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基站主要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无线空口的数据传输功能。对于核心网侧,基站主要负责向核心网转发控制面信令和用户面业务数据。
其中,用户设备通过无线接入网来接入网络侧,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等)、计算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等。
下面通过一些更具体的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举例提供的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图1举例所示的毫米波通信系统,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包括:
201.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202.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203.当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
204.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205.当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
206.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可以理解,步骤203-204和步骤205-206之间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步骤203-204可先于步骤205-206执行,也可晚于步骤205-206执行。
可以理解,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不能同时处于激活状态,当链路使用策略rule1处于激活状态,那么链路使用策略rule2将处于去激活状态,当链路使用策略rule2处于激活状态,那么链路使用策略rule1将处于去激活状态。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能够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也能够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其中,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中继链路RL1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第一激活指令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上述机制使得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链路使用策略的激活和去激活,来灵活可靠的控制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链路,进而也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和毫米波中继站的使用可控性,也有利于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高优先级业务、中优先级业务和低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是相对概念,高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高于中优先级业务,中优先级业务的优先级高于低优先级业务。在实际场景中,可以根据需要来对不同业务的优先级进行划分。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例如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由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22。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二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2。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22和所述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二直连链路,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22或所述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二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22或所述中继链路RL2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二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22、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23。
当所述第四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22、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二直连链路。
可以理解,当第一用户设备通过多条链路向毫米波基站传输相同的用户面数据包,毫米波基站可能从不同的链路收到相同的用户面数据包(不同的用户面数据包可具有不同的包序号,相同的用户面数据包可具有相同的包序号),毫米波基站可将最先收到的用户面数据包向核心网发送,并可丢弃后续通过其他链路收到的相同用户面数据包(在确认已将相同的用户面数据包向核心网发送后丢弃)。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毫米波中继站(如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和辅服务基站能够在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之间动态切换(例如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或者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可由第三毫米波中继站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辅服务基站),那么第一毫米波基站内部可创建虚拟基站n1,第二毫米波基站内部可创建虚拟基站n2,虚拟基站n1和虚拟基站n2具有相同的虚拟身份、相同的通信端口和通信地址(虚拟基站n1和虚拟基站n2互为分身),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通过内部创建的虚拟基站,来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之间建立链路,那么链路建立和管理的层面看,在对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而言,第一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基站可被视为同一基站,这样有利于简化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链路建立和管理的复杂度。
具体例如,例如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起了和中继链路RL13(中继链路RL1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那么中继链路RL13包括链路分段RL13-U(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分段)和RL13-n1(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虚拟基站n1之间的链路分段)。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起了中继链路RL23(中继链路RL23经过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那么中继链路RL23包括链路分段RL23-U(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链路分段)和RL23-n2(第三毫米波中继站和虚拟基站n2之间的链路分段),由于虚拟基站n2和虚拟基站n1互为分身,那么对于第三毫米波中继站而言,链路分段RL23-n2和RL13-n2可合二为一,即可视为是同一个链路分段。
其中,当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为第一毫米波基站,也就表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所有毫米波中继站的的主服务基站为第一毫米波基站,类似的,当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为第一毫米波基站,也就表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所有毫米波中继站的的辅服务基站为第一毫米波基站,以此类推。
下面举例介绍一下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和辅服务基站进行身份切换的可能机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在第一条件满足时,第二毫米波基站可在第一测试时段内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第一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一响应序列集,基于第一响应序列集评估出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在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优于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所述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2为基于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而评估出的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在所述第一测试时段内向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第一测试序列,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所述第二测试序列对应的第二响应序列集,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
其中,所述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不超过1秒。例如,第一测试时段的总时长可为1秒、0.8秒、0.5秒、0.1秒、0.01秒或其他时长。
可以理解,根据响应序列可确定误码率、响应时延等传输参数,基于这些传输参数可确定相应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而基于链路通信质量则可确定其对应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的是,毫米波基站可将其与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不同毫米波中继站之间链路的平均链路通信质量,作为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进而可据此获得其与这个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可以理解,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高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优,链路通信质量等级越低表示链路通信质量越差。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共可包括:3个等级、4个等级、5个等级、6个等级、7个等级或其它更多等级数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条件包括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一负荷等级阈值,且第二毫米波基站的处于激活态的链路的平均负荷等级超出第二负荷等级阈值。第一负荷等级阈值大于第二负荷等级阈值。
可以理解,负荷等级越高表示越接近满负荷状态,负荷等级越低表示越接近空负荷状态。负荷等级可包括:空负荷(负荷范围如[0,5%))、次轻负荷(负荷范围如[5%,20%))、轻负荷(负荷范围如[20%,40%))、中负荷(负荷范围如[40%,60%))、次重负荷(负荷范围如[60%,80%))、重负荷(负荷范围如[80%,95%))和满负荷(负荷范围如[95%,100%])等。当然负荷等级也不限于上述举例,还可以更多或者更少。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图1举例所示的毫米波通信系统,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包括:
301.第一用户设备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
当第一用户设备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那么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户设备可能是从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到了第一毫米波基站(即,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由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了第一毫米波基站),进而实现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当然第一用户设备可能是在第一毫米波基站的覆盖范围内进行开机入网,并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
302.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
303.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
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304.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策略通知消息,所述策略通知消息携带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所述策略通知消息还携带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
305.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306.在Lq1和Lq2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第二条件可为Lq1优于Lq2。Lq2为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为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307.当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
308.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链路使用策略的激活和去激活,来灵活可靠的控制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链路,进而也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和毫米波中继站的使用可控性,也有利于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举例提供的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图1举例所示的毫米波通信系统,另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可包括:
401.第一用户设备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
当第一用户设备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那么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用户设备可能是从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到了第一毫米波基站(即,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由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了第一毫米波基站),进而实现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当然第一用户设备可能是在第一毫米波基站的覆盖范围内进行开机入网,并附着到第一毫米波基站。
402.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
403.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
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404.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策略通知消息,所述策略通知消息携带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所述策略通知消息还携带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
405.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406.在Lq1和Lq2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发送用于指示切换主辅基站身份的身份切换指令,身份切换指令用于将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将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条件可为Lq1优于Lq2。Lq2为第二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Lq1为第一毫米波基站与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之间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
407.当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
408.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扩展性的毫米波系统架构,第一毫米波基站可通过链路使用策略的激活和去激活,来灵活可靠的控制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链路,进而也有利于提高毫米波中继站对通信质量的增强作用和毫米波中继站的使用可控性,也有利于更灵活可靠的保障用户面数据包的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毫米波通信系统可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或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且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在一些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还可包括:第二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第二毫米波基站用于,当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高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硬件执行时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各方法实施例为了方便简洁,也可以互为参考引用,不再赘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有另外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U 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通信方法应用于毫米波通信系统,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也能够由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切换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当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二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当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基于处于激活态的所述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6.一种毫米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毫米波基站、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和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分别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或辅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用于,在第一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的情况下,建立起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11经过所述第一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一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1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三中继站;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1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2;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激活指令,所述第一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一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激活指令,所述第二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2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1;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二用户面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一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所述中继链路RL11;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1从所述第一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11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所述第一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高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所述中继链路RL11和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中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包括所述第一直连链路,且还包括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所述第一直连链路或所述中继链路RL11或所述中继链路RL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互不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链路通信质量等级最高的链路;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并且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完全相同,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低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中继链路RL13;
当所述第二用户面数据包为低优先级业务的用户面数据包,且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相同,且第一直连链路的链路通信质量等级高于中继链路RL11、则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2,从第一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11和中继链路RL13之中挑选出的用于传输第二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为第一直连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毫米波通信系统还包括:第二毫米波基站和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包括至少2个毫米波中继站;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时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为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
其中,第二毫米波基站用于,当第二毫米波基站为第一用户设备的主服务基站,建立起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与第一用户设备之间的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其中,所述中继链路RL22经过所述第二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二中继站;所述中继链路RL23经过所述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中的第四中继站;所述第二直连链路不经过中继站;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链路使用策略rule3和链路使用策略rule4;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三激活指令,其中,所述第三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三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3,从第二直连链路和中继链路RL22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三用户面数据包;
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主服务基站并且所述第一毫米波基站切换为第三毫米波中继站集群的辅服务基站,所述第二毫米波基站向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第四激活指令,所述第四激活指令用于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4且去激活链路使用策略rule3;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于,当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产生了第四用户面数据包,基于处于激活态的链路使用策略rule4,从第二直连链路、中继链路RL22和中继链路RL23之中挑选出用于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的链路,并使用挑选出的链路向第二毫米波基站传输第四用户面数据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080528.3A CN116193528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CN202211408652.XA CN115460669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408652.XA CN115460669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80528.3A Division CN116193528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60669A CN115460669A (zh) | 2022-12-09 |
CN115460669B true CN115460669B (zh) | 2023-01-13 |
Family
ID=842958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408652.XA Active CN115460669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
CN202310080528.3A Active CN116193528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080528.3A Active CN116193528B (zh) | 2022-11-11 | 2022-11-11 | 一种毫米波通信方法及相关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5460669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72082A1 (en) * | 2017-03-23 | 2018-09-27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Secondary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econdary base station |
CN111246596A (zh) * | 2018-11-29 | 2020-06-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链路的确定、建立方法及装置,传输系统,卫星通讯系统 |
CN112383938A (zh) * | 2020-10-12 | 2021-02-19 | 厦门大学 | 多宿主毫米波中继系统及其接入方法 |
EP3834586A1 (en) * | 2018-08-06 | 2021-06-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unnel setup for split bearers in multi-rat dual connectivity (mr-dc) and nr-nr dual connectivity (nr-dc) |
WO2022143618A1 (zh) * | 2020-12-31 | 2022-07-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接入会话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5103385A (zh) * | 2022-08-24 | 2022-09-23 |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91615B1 (en) * | 2014-02-10 | 2019-06-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l control channel consideration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
CN107846718B (zh) * | 2016-09-18 | 2021-07-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中继节点 |
US20190320357A1 (en) * | 2016-12-05 | 2019-10-1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US11503647B2 (en) * | 2019-04-29 | 2022-11-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management for direct and indirect links |
US20210013960A1 (en) * | 2019-07-12 | 2021-01-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onitored condition respon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via one or more relay devices |
CN112752239B (zh) * | 2019-10-29 | 2022-05-2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直连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13709701B (zh) * | 2021-08-27 | 2022-06-17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毫米波车联网联合波束分配和中继选择方法、系统及设备 |
-
2022
- 2022-11-11 CN CN202211408652.XA patent/CN115460669B/zh active Active
- 2022-11-11 CN CN202310080528.3A patent/CN1161935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72082A1 (en) * | 2017-03-23 | 2018-09-27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Secondary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secondary base station |
EP3834586A1 (en) * | 2018-08-06 | 2021-06-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unnel setup for split bearers in multi-rat dual connectivity (mr-dc) and nr-nr dual connectivity (nr-dc) |
CN111246596A (zh) * | 2018-11-29 | 2020-06-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链路的确定、建立方法及装置,传输系统,卫星通讯系统 |
CN112383938A (zh) * | 2020-10-12 | 2021-02-19 | 厦门大学 | 多宿主毫米波中继系统及其接入方法 |
WO2022143618A1 (zh) * | 2020-12-31 | 2022-07-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接入会话管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5103385A (zh) * | 2022-08-24 | 2022-09-23 | 深圳市摩尔环宇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毫米波通信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93528A (zh) | 2023-05-30 |
CN116193528B (zh) | 2023-09-05 |
CN115460669A (zh) | 2022-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41561B (zh) | 控制无线设备中的共存无线电系统 | |
US9749878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s for two networks i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20140120975A1 (en) |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method, central control unit, base station and spectrum allocation system | |
Amjad et al. |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OMA for 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 | |
CN115988590B (zh) | 系统测试方法和相关计算机存储介质 | |
KR20100032925A (ko) | 피어-투-피어 네트워크들에서 수신기 빔포밍 및 양보-임계치 조정들을 위한 기법들 | |
Jeon et al. | Graph-theory-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ode selection in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role of full-duplex | |
US20200403645A1 (en) | User equipment arranged to operate as virtual network element | |
EP3764573A1 (en) | Flexible network control of uplink data duplication | |
CN110971349B (zh) | 一种重复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 |
EP2901753B1 (en) | Adaptive up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for backhaul | |
CN115460669B (zh) | 毫米波通信方法和相关毫米波通信系统 | |
Kong | On the outage behavior of interference temperature limited CR-MISO channel | |
KR20200114376A (ko) | Urllc 트래픽을 위해 스케쥴링 요청을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3014364B (zh) |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相关设备 | |
Pradhan et al. | Improved outage performance with power optimization for URLLC using Cooperative NOMA | |
KR20220017172A (ko) |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운영 장치 및 방법 | |
KR20230042198A (ko) | 기준 시그널링 설계 및 구성을 위한 방법 | |
Hariharan et al. | Cooperative MIMO Based Reporting System for IEEE 802.22 Standard Over Fading Channels | |
US12107646B2 (en) |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low or variable phase shift resolutions in beam-based communications | |
Han | Ergodic capacity upper bound for multi-hop full-duplex decode-and-forward relaying | |
CN113940110B (zh) | 操作蜂窝电信网络中的基站的方法和装置 | |
US20230328563A1 (en) | Techniques for cli reporting trigger conditions | |
Chang | Cognitive radios for preserving primary outage performance over two-hop relay channels | |
He et al. | Relay selection with jamming under security constraints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