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42005A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42005A CN115442005A CN202110620564.5A CN202110620564A CN115442005A CN 115442005 A CN115442005 A CN 115442005A CN 202110620564 A CN202110620564 A CN 202110620564A CN 115442005 A CN115442005 A CN 1154420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node
- phase
- ris
- information
- signa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7 signaling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23 transport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13—Intelligent reflective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14—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 H01Q15/148—Reflecting surfaces; Equivalent structur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reflecting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信令用于指示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根据所述信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本发明实施例为了实现在通信网络中更好地控制网络节点,例如控制反射智能表面RIS等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为网络节点提供专用的信令,该信令用于调整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使得基站与网络节点之间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帮助基站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网络性能,提升小区复用容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射智能表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5GNR(New Radio,新空口)的应用中,可以通过毫米波频谱进行信号传输以解决无线频谱不足的问题。但是毫米波频率的传播损耗大,信号易受遮挡,终端和基站之间的通信受环境影响较大。
为了解决毫米波频谱通信的信号覆盖问题,业界引入RIS(ReflectingIntelligent Surface,反射智能表面)(或称为IRS(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智能反射表面))技术来增强毫米波信号的覆盖。但是对于RIS在通信网络中的控制还是套用传统通信协议和控制方法,无法有效控制RIS,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性能和覆盖范围。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提高基站的网络性能和覆盖范围。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节点,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根据所述信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或执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或执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了实现在通信网络中更好地控制网络节点,例如控制反射智能表面RIS等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为网络节点提供专用的信令,该信令用于调整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使得基站与网络节点之间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帮助基站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网络性能,提升小区复用容量。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示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侧的控制方法的整体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RIS基于相位状态控制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根据RIS-RNTI确定工作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根据模式指示字段确定工作模式的方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粗波束确定精细波束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的控制方法的整体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对RIS进行控制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侧识别接入对象为RIS设备的方法流程图;
图9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分块策略确定相位调整信息占用比特位长度的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比特位长度限制确定相位调整信息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示例的整体方法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针对新型设备接入基站的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基站控制所接入的新型设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节点,参照图1,该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1和步骤S2。
步骤S1,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信令用于指示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步骤S2,根据信令调整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其中,网络节点可以是除用户终端UE以外的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具有相位调节功能的反射智能表面或其他相位调整设备、根据信令进行工作模式调整的设备等。
反射智能表面RIS(或称智能反射表面IRS)是无线通信业界引入的新概念,它通过在表面设置电磁材料的二维人造表面,如超表面,重新调整入射到该表面的电磁频率信号的电磁特性,从而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能够帮助5G网络解决密集部署微基站或接入点所带来的硬件开销问题和维护成本问题。
其中,RIS的表面排布有大量的反射单元,这些反射单元组成平面,每个单元都能够独立地诱导入射的电磁频率信号的振幅和/或相位变化,因此在重构波束方面,RIS也可以被称为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这些反射单元根据其结构参数具有特殊的电磁特性,并且可以以软件定义的方式受控于RIS控制器,通过RIS控制器对反射单元的联合相位控制,从而协同实现精细的三维反射波束形成。特别地,反射的电磁频率信号可以被相干地添加以改善接收信号功率,或者可以相消地组合以减轻干扰。通过将RIS部署在如涂在建筑物墙壁上并由空中平台携带的环境中,RIS可以将无线电环境转变为可以帮助信息传感、模拟计算和无线通信的智能空间。
目前对于RIS的控制受限于传统通信协议和控制方法,在一些场景下难以达到与基站良好的协同效果,为RIS的推广应用造成一定的困难。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通信协议中新增专用于RIS设备的第一扰码,基于第一扰码加扰和解扰以保证RIS设备与基站之间更好地协同工作。
参照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反射智能表面RIS,RIS上排布有多个反射单元组,反射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反射单元,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100、步骤S200和步骤S300。
步骤S100,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信令包括用于指示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CI由基站通过扰码加扰;
步骤S200,通过扰码对信令解扰得到DCI;
步骤S300,根据DCI调整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由下行控制信道承载,是由基站发给终端设备的信息,包括资源分配方式、重传请求和功率控制等,在基站与终端不同的交互阶段,采用不同格式的DCI和相应的下行控制信道,可以确保基站与终端之间顺利通讯。在应用RIS的场景中,RIS可以作为中继设备,也可以作为终端设备,两种不同接入方式采用不同信令机制。RIS作为中继设备时采用与常规中继设备相关的信令架构,这种情况下不会跟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的信令架构发生冲突,在此不展开详述;RIS作为终端设备时采用与UE相关的信令架构,而基站的服务小区中往往存在多个UE,此时RIS和UE与基站的接入和交互方式一致,基站采用UE相关的信令架构控制RIS,显然并不能完全发挥RIS的功能,因此对于RIS,如何被通信网络识别、通信网络如何控制RIS以及RIS向通信网络反馈的内容,都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在通信协议中为控制RIS的信令架构新增额外的扰码,用于在基站下发DCI指示时,基站通过RIS专用的扰码来区分基站下发的DCI是用于RIS设备的DCI还是用于普通的UE的DCI。例如,该扰码以第一扰码表示,在RIS设备接入到基站的服务小区中时,通过前期随机接入前导确定基站和RIS设备采用第一扰码进行加扰解扰,此时基站想要向RIS设备发送信令,就采用第一扰码对DCI的下行信道进行加扰后将信令发送出去,服务小区中的各个UE由于不具有第一扰码,因此即使接收到该信令也无法成功解扰,而RIS设备在接收到该信令后可以通过第一扰码成功解扰得到DCI,确保RIS能够准确识别基站发送的信令,而不会被UE相关报文所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新增的扰码并不限定只有第一扰码一个,新增的扰码还可以包括第二扰码、第三扰码等,这些扰码均为专用于RIS设备,只能被RIS设备中相同的扰码解扰。在随机接入前导阶段,只要RIS设备和基站之间确定好互相所采用的扰码类型即可。
根据现有的DCI加扰解扰的方式,采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TemporaryIdentity,RNTI),按照不同的功能,现有通信协议下为UE设定了多种RNTI,包括例如SI-RNTI(用于系统消息)、RA-RNTI(用于随机接入响应)、C-RNTI(用于用户业务)等,不同RNTI类型具有不同的取值范围,并且不同的RNTI类型与信道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通过用RNTI对信道的控制消息加扰的方式,实现系统广播、特定的用户调度等功能。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新增的扰码可以采用RNTI实现,例如设为RIS-RNTI1(RIS专用第一扰码)、RIS-RNTI2(RIS专用第二扰码)、RIS-RNTI3(RIS专用第三扰码),以此类推,下面统称RIS-RNTI。因此可知,RIS-RNTI与目前通信协议中的全部RNTI的取值范围不相同,以便于区分RIS设备和UE设备、区分特定无线信道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S100中,基站可以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或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PDSCH)发送信令。在这种情况下,RIS-RNTI与PDCCH或者PDSCH存在映射关系,例如通过RIS-RNTI加扰PDCCH向RIS发送DCI指示,RIS通过RIS-RNTI解扰PDCCH还原DCI得到相应的控制指令。
总之,RIS接收到的信令,是基站通过扰码对相应信道进行加扰后发送出来的,RIS基于相同扰码实现解扰,实现RIS作为终端设备在服务小区的顺利接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述提到采用专用的扰码来区分RIS和UE,但一些通用的扰码也可以用于加扰用于指示RIS的信令,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通过上述步骤S100的扰码,RIS设备解扰相应信道从而在信令中定位到DCI所在的位置,DCI根据当前所采用的格式,包含有对RIS上反射单元进行控制的字段,通过提取这些字段可以生成被RIS控制器执行的指令。
RIS控制器可以根据信令逐一控制RIS表面的各个反射单元或反射单元组。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应用的反射单元具有不同结构,一般为数字可控的二维元材料,例如,反射单元可以是PIN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或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开关等,针对不同的反射单元类型,RIS控制具有不同的控制方式,例如,对于PIN二极管,通过设置偏置电压控制切换开关状态,相当于切换两个相位状态,从而产生相移差,实现电磁频率的相位重构。由于反射单元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大致相同,因此在此不展开详述何种类型的反射单元可以做何种控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采用的反射单元的特性设定相应的控制方式。
综上,通过上述几个步骤,可以使得RIS有效解扰所接收到的信令,从而更好地协同基站与RIS之间的工作,帮助基站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网络性能,提升小区复用容量。
在一些情况下,RIS设备上的反射单元组支持不同的工作模式,使得RIS设备可以整体切换到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反射模式、透射模式、有源模式和无源模式等。以反射模式为例,在反射模式下,反射单元组将入射的电磁频率向指定的方向反射出去,在反射面通过相移调整反射的电磁频率,从而共同生成另一波束。其中,工作模式的选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下面以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参照图3,第一个例子是通过扰码的类型来确定网络节点所要采用的工作模式,即不同类型的扰码和不同的工作模式一一对应,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0,根据扰码确定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
步骤S320,在工作模式下根据DCI控制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上述步骤以网络节点为RIS设备为例,当基站确定用第一扰码进行加扰,则在RIS设备这一侧对下行信道(例如PDCCH)进行盲检(Blind Decode)时,确定用第一扰码解扰成功,那么此时RIS设备查找扰码类型与工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知道第一扰码与第一工作模式(例如反射模式)相对应,那么RIS控制器设置RIS设备整体处于第一工作模式,并在第一工作模式下根据DCI执行个别反射单元或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工作模式与反射单元组执行相位状态调整并不矛盾,以反射模式为例,反射模式仅指示反射单元组处于反射状态而没有指示反射单元组以何种相移角度转动,因此基于反射模式仍然可以对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进行调整,以确定反射的波束的波形特性。
参照图4,第二个例子是通过信令中特定的字段来确定网络节点所要采用的工作模式,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或DCI中设置有模式指示字段,此时模式指示字段的值与工作模式一一对应,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30,根据信令的类型确定无线资源控制RRC、介质访问控制MAC或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模式指示字段;
步骤S340,根据模式指示字段确定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
以DCI中的模式指示字段为例,当RIS设备通过扰码解扰成功,可以定位到DCI中的各个比特位,从而确定DCI中模式指示字段所对应的比特位的值,查找该值与工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RIS设备应该以何种工作模式工作。可以理解的是,若DCI中模式指示字段以二进制的方式置位,那么当RIS设备有K个工作模式时,则模式指示字段的比特位长度为log2(K)。例如,RIS具有四个工作模式,分别为第一至第四工作模式,模式指示字段以两位比特位表示,分别为00、01、10和11,当解扰后确定模式指示字段的值为00,则确定RIS所要采用的工作模式为第一工作模式。同理,当前工作模式与反射单元组执行相位状态调整并不矛盾,在此不再重复一次。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反射单元具有不同的相位状态,因此通过控制指令对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进行控制需要占用DCI中一定数量的比特位,当RIS上反射单元或反射单元组的数量很大且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有多个,那么控制指令占用的比特位将会变得相当多,信令开销很大;以反射单元支持两个相位状态为例,如果RIS面板由64x64个反射单元组成,以二进制方式置位比特位的情况下,总的相位控制数量为2^(64x64)个,可见信令开销非常庞大,影响信令的下发,因此为了减小信令的开销,下面针对步骤S300提出了一种相位状态控制的方法,参照图5,包括:
步骤S350,获取用户终端上报的状态信息,状态信息包括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S360,获取DCI中用于指示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的第一相位调整信息;
步骤S370,根据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和状态信息确定第二相位调整信息;
步骤S380,根据第二相位调整信息控制反射单元的相位状态。
通过上述步骤S350至步骤S380,基站只用有限的信令比特指示RIS面板的大致相位,得到粗波束,RIS根据基站给出的粗波束的基础上,基于UE上报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计算得出精细波束以对准UE,提高UE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具体来说,为了减小信令开销,基站限制了DCI中用于控制相位状态的字段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因此RIS接收到的DCI中的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后,根据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只能得到大概的覆盖范围,这个覆盖范围可以覆盖到目标UE但无法为目标UE提供足够强的信号强度,因此RIS需要进一步计算得到精细波束来对准目标UE,本发明实施例中RIS获取由目标UE上报的状态参数,包括目标UE当前的位置信息和CSI中的至少一个参数,由RIS控制器根据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和上述状态参数,进一步计算得到第二相位调整信息,得到精细波束来对准目标UE,提高目标UE接收信号的强度。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节省基站发送信令的信令开销,提高基站与RIS之间交互的速度和及时性。
在一些情况下,除了基站、RIS和UE之间的交互,在通信网络中还可以设置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RIS连接,控制中心为RIS提供额外的控制指令,例如RIS可以按以下方式接收控制中心的指令:
接收控制中心发送的调控指令,以根据调控指令调整RIS的工作状态或工作模式;
或者,
接收控制中心发送的第三相位调整信息,以根据第三相位调整信息调整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第三相位调整信息由基站发送到控制中心得到、或根据用户终端向控制中心上报的状态信息得到、或根据网络节点向控制中心上报的用户终端的状态信息得到。
其中,调控指令用于整体调节RIS的工作状态,例如,在控制中心连接多个RIS的情况下,控制中心可以获知每个RIS当前对准的UE以及每个RIS当前的工作状态,当两个或两个以上RIS对准同一个UE时,信号强度过大,为了避免影响到其他UE使用通信网络,控制中心可以向RIS发送调控指令,使得只有一个RIS对准一个UE;又例如,在一个RIS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控制中心指示另一个RIS对准需要服务的UE;又例如,对于有源的RIS设备,当该RIS设备处于空闲状态到达一定时长,通过调控指令可以将该RIS设备设置为休眠状态,以降低通信网络的功耗。当然,调控指令往往不涉及具体反射单元的相位状态调整,因此RIS在接收调控指令的同时可以接收基站的相位调整信息。
除了上述调控指令,控制中心还可以向RIS直接发送第三相位调整信息,此时控制中心可以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与RIS控制器连接,这样适于大数据量的传输,因此第三相位调整信息可以直接给出精细波束,从而直接确定RIS对准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控制中心和基站都可以为RIS提供相位调整信息,控制中心和基站互相补充实现更好的网络协作。
为了能够使控制中心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控制RIS工作,RIS在接入通信网络的时候需要上报自身的工作参数。工作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面板孔径、反射单元密度、频率特性、互易性特性信息、各方向差异度、可调节的角度区间、面板分块策略、物理阵子数目、虚拟反射单元数目和支持的工作模式。
参照图6,相对于步骤S1和步骤S2中对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还需要基站侧对该控制方法作出配合,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基站,该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3和步骤S4.
步骤S3,确定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步骤S4,向网络节点发送信令,信令用于指示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同样地,络节点可以是除用户终端UE以外的不同类型的设备,例如具有相位调节功能的反射智能表面或其他相位调整设备、根据信令进行工作模式调整的设备等。
参照图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基站,基站与反射智能表面RIS连接,RIS上排布有多个反射单元组,反射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反射单元,控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500和步骤S600。
步骤S500,根据网络节点在服务小区的网络接入状态确定扰码;
步骤S600,向网络节点发送信令,信令包括用于指示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CI通过扰码加扰
在基站侧,当收到RIS的随机接入前导,根据RIS在当前服务小区的网络接入状态与RIS协商确定所采用的扰码类型,该扰码是用于区分RIS设备和普通的UE的新增扰码类型,是专属于RIS设备的扰码,因此采用该扰码对DCI的下行信道进行加扰后将信令发送出去,服务小区中的各个UE由于不具有该扰码,因此即使接收到该信令也无法成功解扰,而RIS设备在接收到该信令后可以通过该扰码成功解扰得到DCI,确保RIS能够准确识别基站发送的信令,而不会被UE相关报文所干扰。
其中,RIS的网络接入状态包括RIS在随机接入前导时所选择的频域时域信息等,在随机接入响应过程确定基站和RIS之间采用的扰码类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和RIS之间确定采用第一扰码对信令进行加扰和解扰,同样地,该第一扰码可以是RNTI,以RIS-RNTI表示,并且可以设置多个RIS-RNTI。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述提到采用专用的扰码来区分RIS和UE,但一些通用的扰码也可以用于加扰用于指示RIS的信令,在此不作过多的限定。
由于步骤S500和步骤S600实际上与上述步骤S100至步骤S300对应,为了避免重复,可以参见步骤S100至步骤S300下面的说明。
当RIS设备以终端形式加入到基站的服务小区时,在随机接入阶段,RIS需要向基站上报相应的信息,以使得基站能够判断其为RIS设备而不是UE。例如,参照图8,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设备类型的上报:
步骤S400,当RIS接入到基站,根据RIS上报的用户终端能力信息UE capabilityinformation确定接入对象为RIS设备。
UE capability基站和UE之间协调的重要一环,UE通过UE capabilityinformation向基站表示自身所支持的功能,那么基站可以给该UE配置该功能;如果UE不支持某个功能,那么基站便不可以给该UE配置该功能。以终端形式接入基站的RIS同样通过UEcapability information向基站上报功能,基于UE capability information的信令结构,基站可以确定当前接入对象是RIS设备。
根据上述信令开销的要求可知,信令中不适合承载长度过大的相位调整信息,需要降低相位调整信息所占用的比特位,因此,在基站侧需要采用不同的办法降低相位调整信息的信令开销。本发明实施例给出如下两个例子实现:
第一个例子是基于RIS的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将数量庞大的反射单元化繁为简,从而降低相位调整信息的信令开销,例如参照图9,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S710,接收RIS上报的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可控相位数量参数,面板分块策略信息用于表示反射单元的分组情况,可控相位数量为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
步骤S720,根据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可控相位数量确定RIS的相位控制总数;
步骤S730,根据相位控制总数确定相位调整信息对应的字段在DCI中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相位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反射单元的相位状态。
RIS的工作参数可以包括有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可控相位数量参数,其中面板分块策略信息用于表示RIS上反射单元的分组情况,如64x64的反射单元阵列,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其划分成四个子块,每个子块包括4x4个反射单元,那么RIS面板上的反射单元被划分出16x16个子块,通过统一控制子块的相位状态,来降低信令开销。而可控相位数量参数表示每个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基于上述分块情况,集合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就可以得到RIS的相位控制总数,从而确定相位调整信息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块控制策略虽然降低了相位可控数量,但这仍然跟关闭部分反射单元以降低信令开销的策略存在区别,例如,关闭部分反射单元使得RIS表面剩下16x16个反射单元工作,由于RIS的反射面积减小,基站按照原先的波束宽度对准RIS的情况下,导致部分波束没有被反射到,容易造成RIS重构的波束出现偏差,无法达到想要的重构效果。分块控制策略能够在保持RIS反射面积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相位控制总数,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通信网络环境。
第二个例子是基站提供粗波束的计算结果,精细波束由RIS自行计算得到。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基站根据现有的参数能够计算精确波束,但考虑到比特位长度的限制,只能先计算出粗波束的结果后发送给RIS进行后续处理,那么在基站侧,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实现粗波束结果的计算,参照图10:
步骤S740,获取相位调整信息对应的字段在DCI中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相位调整信息用于指示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步骤S750,获取反射单元的可控相位数量和用户终端UE的状态信息,可控相位数量为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状态信息包括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S760,根据可控相位数量、状态信息和比特位长度确定第一相位调整信息;
步骤S770,根据第一相位调整信息确定DCI,以使RIS根据DCI中的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和状态信息确定第二相位调整信息。
在这个例子中,基站由于相位调整信息对应的字段占用的比特位长度的限制,需要以该比特位长度为前提对相位调整信息进行计算,在不超过该比特位长度的基础上,利用反射单元的可控相位数量和UE的状态信息计算得到粗波束,进而确定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并根据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将对应的比特位置位。
RIS接收到第一相位调整信息之后,根据UE上报给RIS的状态信息,将粗波束计算得到精细波束,从而提高RIS为UE提供的信号强度。
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步骤,为RIS设备提供了一种通信标准,通过在协议中新增专用的DCI扰码,即第一扰码,用于帮助基站区分RIS设备和普通的用户终端,由于第一扰码与用户终端所使用的扰码不相同,因此基站在下发DCI指示时,通过第一扰码可以避免用户终端错误解扰信令,确保RIS设备使用第一扰码能够正确接收基站的DCI指示,使得基站与RIS设备之间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帮助基站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网络性能,提升小区复用容量。
下面以实际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示例的场景包括基站、RIS和UE,其中RIS设备以终端设备的形式接入到基站的服务小区,通过自身的反射单元或反射单元组调整基站入射到RIS表面的波束,并将该波束重构后发射到UE。
参照图11,为了保证RIS正常工作,本示例提供的基站和RIS之间的整体控制方法如下:
步骤S801,RIS上报UE能力:RIS接入到基站时向基站上报的UE capabilityinformation以使基站确定当前的接入对象为RIS;
步骤S802,确定RIS-RNTI:通过随机接入过程,RIS与基站之间协商确定采用RIS-RNTI来进行DCI指示的加扰和解扰,其中RIS-RNTI的取值范围与UE所采用的任一类型的RNTI的取值范围不相同;
步骤S803,接收RIS的工作参数:由RIS上报自身的工作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面板孔径、反射单元密度、频率特性、互易性特性信息、各方向差异度、可调节的角度区间、面板分块策略、物理阵子数目、虚拟反射单元数目和支持的工作模式;RIS上报工作参数的对象可以是基站,也可以经过控制中心再发送给基站;
步骤S804,基站以RIS-RNTI加扰的方式向RIS发送信令:根据RIS当前的工作情况确定反射单元的相位调整信息,根据相位调整信息确定信令中的DCI的字段,通过RIS-RNTI加扰DCI后通过PDCCH发送;
步骤S805,RIS接收信令后以RIS-RNTI解扰得到DCI:RIS通过PDCCH接收到基站发送过来的信令,RIS盲检PDCCH并确定采用RIS-RNTI解扰成功,读取DCI中的相位调整信息;
步骤S806:RIS根据DCI对反射单元进行相位状态调整。
基于本示例的上述步骤,通过RIS-RNTI区分RIS设备和UE设备,由此可以基于DCI格式、特定字段等优化对RIS的控制,实现基站和RIS的良好协作,提高网络性能。
在控制过程中,采用不同控制策略以解决不同的交互难题:
关于工作模式的控制,可以通过PDCCH或者PDSCH指示RIS的工作模式:
例如:
①通过不同类型的RIS-RNTI区分不同的工作模式:通信协议中定义多个RIS-RNTI(RIS-RNTI1、RIS-RNTI2、RIS-RNTI3等)的情况下,RIS解扰PDCCH过程中只有一个RIS-RNTI能够成功解扰得到DCI,通过这个解扰成功的RIS-RNTI与工作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RIS应采用何种工作模式;
②通过DCI中的log2(K)个比特位来指示不同的工作模式:在DCI的特定字段中,根据RIS支持的K个工作模式对比特位置位,RIS得到DCI后根据该特定字段的值确定采用何种工作模式。
关于信令开销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①接收RIS的工作参数中的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反射单元的可控相位数量,其中,面板分块策略信息用于表示反射单元的分组情况,可控相位数量为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此时基站得知RIS支持子块整体控制策略,因此基站确定RIS上分块后子块的个数以及每个子块可以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后,根据相位控制总数来确定DCI中用于表示相位调整信息的比特位长度。
②先限制DCI中用于表示相位调整信息的比特位长度,当基站需要下发DCI指示时,根据该比特位长度计算粗波束,RIS在接收到信令后,在粗波束的基础上,基于目标UE的位置信息和CSI,进一步自行计算得到精细波束,以提高UE接收信号的强度;
③通过控制中心向RIS发送相位调整信息,其中控制中心与RIS有线连接,适于传输大量的数据,此时相位控制信息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不是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示例为了实现在通信网络中更好地控制RIS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为RIS设备提供了一种通信标准,通过在协议中新增专用的DCI扰码RIS-RNTI,用于帮助基站区分RIS设备和普通的用户终端,由于RIS-RNTI与UE所使用的扰码的不相同,因此基站在下发DCI指示时,通过RIS-RNTI可以避免UE错误解扰信令,确保RIS设备使用RIS-RNTI能够正确接收基站的DCI指示,另外还提供了基于RIS-RNTI下基站与RIS之间的控制策略,使得基站与RIS设备之间更好地协调工作,从而帮助基站增强信号的覆盖和网络性能,提升小区复用容量。
本发明实施例的还提供了一种反射智能表面的控制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前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
参照图12,以控制装置1000中的控制处理器1001和存储器1002可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存储器1002作为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暂态软件程序以及非暂态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此外,存储器10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暂态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暂态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02可选包括相对于控制处理器10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控制装置100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2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控制装置10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例如,被图12中的一个控制处理器1001执行,可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控制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例如,执行以上描述的图1中的方法步骤S1至步骤S2、图2中的方法步骤S100至步骤S300、图3中的方法步骤S310至步骤S320、图4中的方法步骤S330至步骤S340、图5中的方法步骤S350至步骤S380、图6中的步骤S3至步骤S4、图7中的方法步骤S500至步骤S600、图8中的方法步骤S400、图9中的方法步骤S710至步骤S730以及图10中的方法步骤S740和步骤S770。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节点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是对本申请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申请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网络节点,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根据所述信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站发送的信令,包括:
接收基站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发送的信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包括反射单元组,所述反射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反射单元,所述信令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由所述基站通过扰码加扰;
所述根据所述信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包括:
通过所述扰码对所述信令解扰得到所述DCI;
根据所述DCI调整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与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所述根据所述DCI调整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扰码确定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
在所述工作模式下根据所述DCI控制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的情况下,所述DCI中的模式指示字段与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所述根据所述信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信令的类型确定无线资源控制RRC、介质访问控制MAC或下行控制信息DCI中的模式指示字段;
根据所述模式指示字段确定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DCI调整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包括:
获取用户终端上报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
获取所述DCI中用于指示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的第一相位调整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和所述状态信息确定第二相位调整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相位调整信息控制所述反射单元的相位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与控制中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控制中心发送的调控指令,以根据所述调控指令调整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状态或工作模式;
或者,
接收所述控制中心发送的第三相位调整信息,以根据所述第三相位调整信息调整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所述第三相位调整信息由所述基站发送到所述控制中心得到、或根据用户终端向所述控制中心上报的状态信息得到、或根据所述网络节点向所述控制中心上报的用户终端的状态信息得到;
其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所述网络节点包括反射单元组,所述反射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反射单元,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控制中心或所述基站上报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参数;
其中,所述工作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面板孔径、反射单元密度、频率特性、互易性特性信息、各方向差异度、可调节的角度区间、面板分块策略、物理阵子数目、虚拟反射单元数目和支持的工作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扰码为用于识别所述网络节点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IS-RNTI。
10.一种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信令,所述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工作模式和/或相位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节点包括反射单元组,所述反射单元组包括至少一个反射单元,所述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信令,包括:
根据所述网络节点在服务小区的网络接入状态确定扰码;
向所述网络节点发送信令,所述信令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节点的相位状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所述DCI通过所述扰码加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网络节点上报的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可控相位数量参数,所述面板分块策略信息用于表示所述反射单元的分组情况,所述可控相位数量为所述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
根据所述面板分块策略信息和所述可控相位数量确定所述网络节点的相位控制总数;
根据所述相位控制总数确定相位调整信息对应的字段在所述DCI中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所述相位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相位调整信息对应的字段在所述DCI中所占用的比特位长度,所述相位调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反射单元组的相位状态;
获取所述反射单元的可控相位数量和用户终端UE的状态信息,所述可控相位数量为所述反射单元支持的相位状态个数,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和/或信道状态信息;
根据所述可控相位数量、所述状态信息和所述比特位长度确定第一相位调整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调整信息确定所述DCI,以使所述网络节点根据所述DCI中的所述第一相位调整信息和所述状态信息确定第二相位调整信息。
14.一种反射智能表面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够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或执行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20564.5A CN115442005A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8/565,856 US20240259052A1 (en) | 2021-06-03 | 2022-05-30 |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nod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KR1020247000021A KR20240016403A (ko) | 2021-06-03 | 2022-05-30 | 네트워크 노드의 제어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저장 매체 |
PCT/CN2022/095991 WO2022253184A1 (zh) | 2021-06-03 | 2022-05-30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EP22815229.4A EP4351060A1 (en) | 2021-06-03 | 2022-05-30 |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network node,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JP2023574500A JP2024520681A (ja) | 2021-06-03 | 2022-05-30 |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の制御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20564.5A CN115442005A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42005A true CN115442005A (zh) | 2022-12-06 |
Family
ID=84271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20564.5A Pending CN115442005A (zh) | 2021-06-03 | 2021-06-03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59052A1 (zh) |
EP (1) | EP4351060A1 (zh) |
JP (1) | JP2024520681A (zh) |
KR (1) | KR20240016403A (zh) |
CN (1) | CN115442005A (zh) |
WO (1) | WO2022253184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8680A1 (en) * | 2023-02-16 | 2024-08-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On-off patterns for panels and controllers associated with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
WO2024206049A1 (en) * | 2023-03-28 | 2024-10-03 | Kyocera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of 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 installed user equipment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7447B (zh) * | 2021-07-23 | 2024-02-09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一种中间节点控制方法和设备 |
CN116405944B (zh) * | 2023-03-03 | 2024-02-06 | 中山大学 | 一种网络覆盖容量优化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9423A (zh) * | 2018-01-30 | 2019-08-06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中继工作模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及设备 |
US11800579B2 (en) * | 2019-05-07 | 2023-10-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stablishment of millimeter wave relay links between user equipments with base station coordination |
CN110336575A (zh) * | 2019-06-19 | 2019-10-15 | 东南大学 | 一种应用于小区基站无线通信的信息超表面智能处理系统 |
US20220393756A1 (en) * | 2019-11-13 | 2022-12-08 | Ntt Docomo, Inc. |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11901014B (zh) * | 2020-01-07 | 2022-05-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单元的调控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1866726A (zh) * | 2020-06-30 | 2020-10-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接收装置的定位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
CN117832864A (zh) * | 2020-09-17 | 2024-04-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面板以及通信设备 |
CN112491773B (zh) * | 2020-10-21 | 2021-10-26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智能反射表面的多制式信号调制方法 |
-
2021
- 2021-06-03 CN CN202110620564.5A patent/CN115442005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5-30 US US18/565,856 patent/US20240259052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30 KR KR1020247000021A patent/KR20240016403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2-05-30 WO PCT/CN2022/095991 patent/WO202225318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5-30 EP EP22815229.4A patent/EP435106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5-30 JP JP2023574500A patent/JP2024520681A/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8680A1 (en) * | 2023-02-16 | 2024-08-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On-off patterns for panels and controllers associated with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
WO2024206049A1 (en) * | 2023-03-28 | 2024-10-03 | Kyocera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of intelligent reflection surface installed user equipm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259052A1 (en) | 2024-08-01 |
WO2022253184A1 (zh) | 2022-12-08 |
EP4351060A1 (en) | 2024-04-10 |
KR20240016403A (ko) | 2024-02-06 |
JP2024520681A (ja) | 2024-05-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442005A (zh) | 网络节点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345106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EP3639585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bandwidth parts | |
KR102569774B1 (ko) | 단말 장치, 기지국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 |
EP378046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23002658A (ja) | リソース場所を示し、それを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デバイス、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 |
EP3413676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prach signals in unauthorized spectrum | |
KR20220087542A (ko) | 전송채널의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전송채널의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설비 및 저장매체 | |
EP4340456A2 (en) |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broadcasting system information on demand | |
JP7391124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
EP2744282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synchronization state management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
CN110831126A (zh) |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1818604B (zh) | 一种波束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4854800A (zh) | 无线网络中的动态传输天线的重配置 | |
CN117042161A (zh) | 确定传输时隙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19064074A1 (en) |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FOR GUARANTEE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 | |
CN110505696A (zh) | 一种波束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20200343942A1 (en) | Transceiver Point,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Reallocating Transmission of Beams | |
CN106455029A (zh) | 功率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5828409A (zh) | 一种d2d ue发送发现信号的方法及设备 | |
JP7110346B2 (ja) | ページング時間の決定方法及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 |
JP2021511693A (ja) | ページングメッセージの送信方法及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 |
US20230247606A1 (en) | Switch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rminal, device and medium | |
CN117413572A (zh) | 用于参考信令的设计和配置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9803379B (zh) | 随机接入信道资源的分配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