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7128B -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7128B
CN115437128B CN202211405002.XA CN202211405002A CN115437128B CN 115437128 B CN115437128 B CN 115437128B CN 202211405002 A CN202211405002 A CN 202211405002A CN 115437128 B CN115437128 B CN 115437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lens group
optical lens
imag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050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37128A (zh
Inventor
李阳
王新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0500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371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37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7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37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712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6326 priority patent/WO202409891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很好地兼顾长焦特性和高成像质量的光学镜头。该光学镜头包括: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光焦度;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度f满足:0.65<fg1/f<5.6。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手机、电脑和数字相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摄像头模组的拍照性能的要求愈来愈高。例如在一般的摄像用途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对远景的摄像需求。由于对缩小设备厚度的追求,电子设备的摄像头模组中的光学镜片的纵向尺寸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使得光学镜片的焦距过小,难以实现良好的拍摄效果。为此,如何使电子设备在拥有较薄的厚度下具有长焦特性和高成像质量,已成为业内一项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用于提供一种可以很好地兼顾长焦特性和高成像质量的光学镜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包括: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光焦度;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0.65<fg1/f<5.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有利于使第一透镜组的光焦度与第二透镜组产生的负光焦度相平衡,以实现减小像差、提升成像质量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fg1/f<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进一步平衡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能够很好地校正球差,更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3.5<fg2/f<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因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与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过小不能够很好地平衡第一透镜组的球差导致光学镜头的长度增加,进而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TTL/f<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与有效焦距比值过大造成光学总长增大,影响光学镜头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f/EPD≤2.1。
通过控制有效焦距和入瞳直径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光学镜头可以在具有长焦特性的基础上,增加光学系统的大通光量,提升成像性能。也就是说,即使在较暗环境下拍摄,也能达到清晰的成像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距AT12与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距AT23满足:0.1<AT12/AT23<4.7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距,可有效降低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对场曲影响的敏感性,可以有效矫正光学镜头的场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均包括多个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组中各个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ct2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中各个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ct3满足:ct2/ct3≤1.3。
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有效降低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透镜的厚度变薄使得光学镜头的畸变、场曲等性能受到影响的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四个透镜,所述四个透镜中,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第一个透镜和第四个透镜均具有光焦度,第二个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个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三个透镜和所述第四个透镜的有效焦距之和fˊ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满足:-1.2<fg2/fˊ<8.5。
通过合理分配光学镜头的各透镜组的光焦度,当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以使得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正负球差相互抵消,提升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进而实现光学镜头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所述第二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2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所述第三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3满足:-1.5<R2/R3<12.5。
满足上述关系时,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组边缘光线的偏转角,也就是经过第三透镜组的于圆周处光线不会过大的向靠近光轴或者边缘方向偏转,使得经过第三透镜组的于圆周处光线比较平缓,使得光束直径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控制第三透镜组的第四个透镜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尺寸,进而缩短光学镜头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尺寸;另一方面,使得第三透镜组的透镜不会太薄,易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可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透镜组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很好地补偿拍照时抖动造成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的偏移,使得光学镜头具有光学防抖功能,进而提高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两个透镜,所述两个透镜胶合在一起,并且所述两个透镜均为球面透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球面透镜方便加工,且成本低,通过将两个球面透镜通过胶合形成第二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易加工,且有效消除色差和球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曲面棱镜,所述曲面棱镜包括入射面、出射面以及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出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入射面连接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之间,且所述入射面为凸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可以将入射光线经过棱镜后进行偏转,进而有效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另外将入射面设计成凸面,也就是向物侧凸起,有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通光孔径,实现大光圈,使得光学镜头在相对较小、较薄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校正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射面为非球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曲面棱镜的入射面设计成非球面,减小光学镜头沿光轴方向的尺寸,进一步有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通光孔径,实现大光圈,使得光学镜头在相对较小、较薄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校正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曲面棱镜为玻璃棱镜,所述第一透镜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射面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所述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所述曲面棱镜的透镜为球面透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最靠近曲面棱镜的透镜设计成球面透镜,这样,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方便该透镜在必要时刻可以与曲面棱镜的像侧面进行胶合,进而有效消除色差和球差。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感光元件,以及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与第一方面中的光学镜头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第二方面中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与第二方面中的摄像头模组所取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二透镜组向一个方向移动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第二透镜组向另一个方向移动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6b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6c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8b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8c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10b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10c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12b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12c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14b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14c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15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16b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16c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17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18b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18c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图19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a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一(轴向球面像差图);
图20b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二(场曲图);
图20c为本申请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仿真效果图三(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下面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英文简写和有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光焦度(focal power),等于像方光束会聚度与物方光束会聚度之差,它表征光学镜头偏折光线的能力。
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或透镜组,透镜或透镜组具有正的焦距,具有会聚光线的效果。
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或透镜组,透镜或透镜组具有负的焦距,具有发散光线的效果。
焦距(focal length),也称为焦长,是光学镜头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无限远的景物通过透镜或透镜组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光学中心至焦平面的垂直距离。从实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物体在无限远时镜头中心至平面的距离。对于定焦镜头来说,其光学中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对于长焦镜头来说,镜头的光学中心的变化带来镜头焦距的变化。
镜头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EFL),是指镜头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物侧面,以透镜为界,被摄物体所在一侧为物侧,透镜靠近物侧的表面称为物侧面。
像侧面,以透镜为界,被摄物体的图像所在的一侧为像侧,透镜靠近像侧的表面称为像侧面。
光阑(aperturediaphragm),是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
光圈值,又称F数(FNO),是镜头的焦距/镜头入瞳直径得出的相对值(相对孔径的倒数)。光圈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光圈值越大,景深越小,拍照的背景内容将会虚化,类似长焦镜头的效果。
光学总长(total track length,TTL),指镜头最靠近物侧的表面至成像面的总长度,TTL是形成相机高度的主要因素
成像面,位于光学镜头中所有透镜的像侧、且光线依次穿过光学镜头中各透镜后形成像的载面。
光轴,是一条垂直穿过透镜中心的轴线。镜头光轴是通过镜头的各个透镜的中心的轴线。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凸透镜应是所有的光线会聚在透镜后的一点,这个会聚所有光线的一点,即为焦点。
焦点,平行光线经透镜或透镜组折射后的会聚点。
像方焦面,也称为后焦面或第二焦面,为经过像方焦点(也称为后焦点或第二焦点)且垂直于系统光轴的平面。
阿贝数(Abbe),即色散系数,是光学材料在不同波长下的折射率的差值比,代表材料色散程度大小。
像差:光学镜头于光轴处具有理想光学系统的性质,物体上的一点发出的靠近轴光线与像面相交在一点(也即光轴像点),但是实际穿过镜头不同孔径的光线很难完美的相交在一点,而是与近轴像点的位置有一定偏差,这些差异统称为像差。
轴向色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也称为纵向色差或位置色差或轴向像差,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在经过镜头后会聚于前后不同的位置,这种像差称为位置色差或轴向色差。这是由于镜头对各个波长的光所成像的位置不同,使得最后成像时不同色的光的像方焦平面不能重合,复色光散开形成色散。
畸变(distortion),也称为失真,光学镜头对物体所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本身而言的失真程度。畸变是由于光阑球差的影响,不同视场的主光线通过光学镜头1后与高斯像面的交点高度不等于理想像高,两者之差就是畸变。因此畸变只改变轴外物点在理想面上的成像位置,使像的形状产生失真,但不影响像的清晰度。
像散(astigmatism),由于物点不在光学镜头的光轴上,它所发出的光束与光轴有一倾斜角。该光束经透镜折射后,其子午细光束与弧矢细光束的汇聚点不在一个点上。即光束不能聚焦于一点,成像不清晰,故产生像散。子午细光束和弧矢细光束是旋转对称的光学镜头1内两个垂直平面内的光束名称。
子午面(meridian plane),光轴外物点的主光线(主光束)与光轴所构成的平面,称为子午面。
弧矢面(sagittal surface),过光轴外物点的主光线(主光束),并与子午面垂直的平面,称为弧矢面。
场曲(curvature of field),场曲用于表示非中心视场光线经过光学镜头组后的最清晰像点位置与中心视场最清晰像点位置在光轴向的差异。当透镜存在场曲时,整个光束的交点不与理想像点重合,虽然在每个特定点都能得到清晰的像点,但整个像平面则是一个曲面。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和摄像头模组10,摄像头模组10安装于壳体20上,摄像头模组10包括光学镜头1和感光元件3,感光元件3设置于光学镜头1的像侧。
其中,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拍照或摄像功能的设备。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以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显示屏30以及摄像头模组10。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边框21和后盖22。其中,边框21与后盖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组装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显示屏30和后盖22分别安装于边框21的两侧,共同围设出容纳空间201,摄像头模组10收容于容纳空间201中。
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处理器(图中未示出),处理器收容于容纳空间201中。处理器与摄像头模组10通信连接,处理器用于从摄像头模组10获取图像数据,并处理图像数据,然后把处理后的信号传到显示器上。其中,摄像头模组10与处理器的通信连接可以包括通过走线等电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也可以通过耦合等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可以理解的是,摄像头模组10与处理器还可以通过其它能够实现数据传输的方式实现通信连接。
本实施例中,后盖22上开设有摄像孔,摄像头模组10通过摄像孔采集光线,摄像头模组10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后置摄像头。具体地,本申请中的摄像头模组10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100背面的左上角、上部中间或右上角,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摄像头模组10除了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100背面,作为后置摄像头使用以外,摄像头模组10也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前置摄像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摄像头模组10除了可以直接设置在电子设备100以外,也可以通过辅助部件可拆卸连接在电子设备100上,这样,便于摄像头模组10的拆装,该辅助部件可相对电子设备100转动或移动,辅助部件与电子设备100可通过螺接、卡接等卡拆卸连接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10包括光学镜头1、感光元件2以及滤光片3。感光元件2位于光学镜头1的像侧。滤光片3可以位于光学镜头1与感光元件2之间,使得光线能够穿过光学镜头1照射到感光元件2的感光面。
摄像头模组10的工作原理为:被摄景物反射的光线通过光学镜头1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2的感光面,感光元件2将光学图像转为电信号即模拟图像信号并传输给处理器。
其中,感光元件2(也称为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半导体芯片,表面包含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光电二极管,受到光照射时,会产生电荷。感光元件2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也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CCD是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电荷藕合器件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感光元件2的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其中,滤光片3用于滤除光线中不需要的波段,防止感光元件2产生伪色或波纹,以提高其有效分辨率和彩色还原性。具体地,滤光片3可以为红外滤光片,其中,本实施例中滤光片3为独立部件,也可以取消滤光片3结构件,通过在光学镜头1的其中一个透镜或者棱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贴附滤光膜层或者采用滤光材料,以实现滤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光学镜头1主要利用透镜的折射原理进行成像,即景物光线通过光学镜头1,在焦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并通过位于焦平面上的感光元件2记录景物的影像。
具体地,光学镜头1可以是直立式镜头或者是潜望式镜头,本实施例以光学镜头1是潜望式镜头为例进行描述。光学镜头1为潜望式镜头时,能够有效减小光学镜头1沿光轴的纵向的尺寸,当将光学镜头1放置在壳体20的容纳空间201中时,占用容纳空间201沿电子设备100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尺寸,进而更好地适用于薄型电子设备100中。
图3~图5,以及图6a、图6b和图6c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图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3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以及第三透镜组G3,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组G3具有负光焦度。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组G1的有效焦距fg1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有利于使得第一透镜组G1的有效焦距fg1与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的负光焦度相平衡,使光学镜头1具有长焦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减小像差、提升成像质量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曲面棱镜,光学镜头1的曲面棱镜包括入射面S1、出射面S3以及反射面S2,光学镜头1的反射面S2与光学镜头1的出射面S3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光学镜头1的入射面S1连接于光学镜头1的反射面S2和光学镜头1的出射面S3之间,且光学镜头1的入射面S1为凸面。
这样可以将入射光线经过曲面棱镜的反射面S2反射后后进行偏转,进而有效缩短光学镜头的长度,有利于光学镜头的小型化;另外将入射面设计成凸面,也就是向物侧凸起,有利于增加光学镜头的通光孔径,实现大光圈,使得光学镜头在相对较小、较薄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校正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曲面棱镜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异形三棱镜,如具有曲面的异形直角三棱镜,这样可将入射光线进行90°偏转,使得光学镜头1具有长焦特性的同时,有效缩短光学镜头1沿光轴上的长度,如图3所示的横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光学镜头1的小型化设计,将光学镜头1设置在电子设备100厚度有限的容纳空间201中,进而减小电子设备100的厚度,使得电子设备100实现轻薄化。当然,上述曲面棱镜除了可以一体成型以外,当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201充足时,也可以将上述曲面棱镜通过透镜和直角三棱镜进行胶合或者组合形成上述具有正光焦度的棱镜,直角三棱镜和透镜的材料可以相同或者不同,根据实际进行选择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上述曲面棱镜除了为曲面棱镜以外,当电子设备100的容纳空间201充足时,也可以采用直透式透镜,且具有正光焦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然,第一透镜组G1除了包括曲面棱镜、镜头二L2和镜头三L3以外,也可以结合光学镜头1的光焦度及长焦特性等性能参数只在曲面棱镜的像侧设置一个透镜、多个透镜或者在曲面棱镜后面不设置透镜,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 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入射面S1为非球面。通过将曲面棱镜的入射面S1设计成非球面,减小了光学镜头1沿光轴方向的尺寸,进一步有利于增加光学镜头1的通光孔径,实现大光圈,使得光学镜头1在相对较小、较薄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校正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曲面棱镜为玻璃棱镜,光学镜头1的第一透镜组G1还包括设置于光学镜头1出射面的像侧的至少一个透镜,光学镜头1至少一个透镜中,最靠近光学镜头1曲面棱镜的透镜为球面透镜。
通过将最靠近曲面棱镜的透镜设计成球面透镜,这样,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方便该透镜在必要时刻可以与曲面棱镜的像侧面进行胶合,进而有效消除色差和球差,提高成像质量。
具体地,第一透镜组G1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也就是上述曲面棱镜、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其中,镜头二L2为玻璃球面透镜。由于玻璃球面透镜具有高折射率、高阿贝数,且易于加工成型,这样,通过将靠近曲面棱镜的镜头二L2设计成与曲面棱镜相同的玻璃制成,方便将镜头二L2与曲面棱镜的物侧面相胶合连接,以消除光学镜头1的色差和球差,使得光学镜头1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且控制成本低。这样,方便将镜头二L2与镜头一L1也就是上述曲面棱镜的物侧面胶合,消除第一透镜组G1的色差和球差,进而从整体上减小光学镜头1的像差,提高成像质量。当然透镜二L2除了为玻璃球面透镜以外,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可透光材质,如树脂或者合成材料,这样使得光学镜头1的重量比较轻,透镜二L2的形状参数及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同样的,镜头三L3的材料可以为玻璃,也可以为其他可透光材质,如树脂或者合成材料,透镜三L3的形状参数及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设计,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和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均包括多个透镜。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的多个透镜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光学镜头1光焦度的合理分配,与第一透镜组G1的光焦度相平衡,兼顾长焦特性、高成像质量以及光学镜头1小型化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组G2包括两个透镜,光学镜头1两个透镜胶合在一起,并且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中的两个透镜均为玻璃球面透镜。由于玻璃具有高的折射率、阿贝数,很好地消除色差,提高成像质量,且玻璃球面透镜易加工,使得第二透镜组G2的两个透镜加工和组装如胶合精度高,且成本低;通过将两个透镜胶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消除色差和球差,而且使得胶合面处的光线,入射角度可以做到很大,这样可以产生更多的高级像差,来抵消初级像差,实现像差平衡。
其中,第二透镜组G2中的两个透镜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然,第二透镜组G2中的两个透镜除了均为玻璃球面透镜以外,也可以采用不同材料的球面透镜,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个透镜组合形成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以平衡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当光学镜头1具有长焦特性时,在进行远景拍摄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抖动的原因造成糊片,且变焦倍率越大,抖动越明显。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拍视频,其次是成片率,防抖越好,成片越高,用户就能抓拍到成功的照片,有了光学防抖就可以提高成片率。因此,在兼顾长焦特性的小型化的光学镜头1设计时,光学防抖对于小型化长焦镜头的成片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如图3~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可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相对光学镜头1的第一透镜组G1移动,也就是说第二透镜组G2可沿图2中的纵向移动。这样使得光学镜头1具有光学防抖功能,也就是说,当用户在拍照手抖动时,光学镜头1可通过第二透镜组G2的移动抵消手抖动时在该方向上造成的光线偏移,提高成片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防抖主要是通过镜片的运动来补偿相机的晃动,它依靠相机内置的精密陀螺仪和一组可移动镜片,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透镜组G2,精密陀螺仪能够准确检测到手的抖动,并将它转化为电信号,经过镜头内置的处理器之后,控制第二透镜组G2移动,修正手抖造成的光线偏移,避免模糊,进而提高成片质量。
当然,也可以通过高感光度技术达到防抖的效果,高感光度技术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增加感光度ISO值来提高快门速度进而达到防抖效果。也可以光学防抖和高感光度结合,使光学镜头1具有双重防抖功能,进一步提高成片质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包括四个透镜,分别为镜头五L5、镜头六L6、镜头七L7、镜头八L8,光学镜头1的四个透镜中,沿物侧到像侧方向,第一个透镜,也就是第三透镜组G3中的镜头五L5和第四个透镜也就是第三透镜组G3中的镜头八L8均具有光焦度,第二个透镜也就是第三透镜组G3中的镜头六L6具有负光焦度,第三个透镜也就是第三透镜组G3中的镜头七L7具有正光焦度。
综上,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包括物侧面S1、反射面S2和像侧面S3,镜头二L2包括物侧面S4和像侧面S5,镜头三L3包括物侧面S6和像侧面S7,镜头四L4包括两个物侧面S8、S10和两个像侧面S9、S11物侧面和像侧面沿光轴交替排列,镜头五L5包括物侧面S12和像侧面S13,镜头六L6包括物侧面S14和像侧面S15,镜头七L7包括物侧面S16和像侧面S17,镜头八L8包括物侧面S18和像侧面S19。另外,摄像头模组10还有一虚拟的成像面和光阑STO,成像面位于镜头八L8的像侧,光阑STO位于第二透镜组G2的第一个物侧面,也就是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处。一般地,摄像头模组10的成像面与感光元件2的感光表面重合。
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由面的中心向径向划分为光轴处和圆周处区域。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光轴处(该面的中心区域)为凸面时,可理解为该透镜的该表面于光轴附近的区域为凸面。当描述透镜的一个表面于圆周处为凹面时,可理解为该表面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的区域为凹面。举例而言,当该表面于光轴处为凸面,且于圆周处也为凸面时,该表面由中心(光轴)至边缘方向的形状可以为纯粹的凸面,或者是先由中心的凸面形状过渡到凹面形状,随后在靠近最大有效半径处时变为凸面。此处仅为说明光轴处与圆周处的关系而做出的示例,表面的多种形状结构(凹凸关系)并未完全体现,但一些实施例中的其他情况可根据以上示例推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如图3所示,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如图3和图6a、图6b和图6c所示,图6a、图6b以及图6c分别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以下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的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均为546nm。
以下结合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的数据和仿真效果图的结果,呈现第一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1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表1a中的曲率半径为相对应表面编号的镜头,也就是每个面序号所对应的镜头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镜头于“曲率半径”参数数列中的“无限”指的是该镜头的物侧面或者像侧面为平面;每个镜头于“厚度”参数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镜头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镜头的像侧面至后一个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光阑STO于“厚度”参数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的中心至后一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以下各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非球面,可以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进行限定:
Figure 726243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z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r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r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c为曲率;k为锥面系数;α 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可参阅表1b。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84.39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40.82mm,光圈FNO=2.0,视场角FOV=27.2°,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5.63mm。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1c所示的关系。
Figure 742348DEST_PATH_IMAGE002
Figure 438908DEST_PATH_IMAGE003
Figure 926390DEST_PATH_IMAGE004
注:以下各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关系的注释说明:
f为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等于光学镜头1的EFL值;
fg1为第一透镜组G1的有效焦距,即第一透镜组G1中的镜头一L1、镜头二L2和镜头三L3的组合焦距;
fg2为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也就是透镜四L4的焦距;
f’为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三个透镜的焦距和第四个透镜之和,也就是镜头七L7的焦距f7和镜头八L8的焦距f8之和,即f’=f7+f8;
TTL为光学总长,是指由光学镜头1中的第一面到像面的距离;
AT12为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在光轴上的间距,这里指的是镜头三L3和镜头四L4在光轴上的间距;
AT23为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上的间距,这里指的是镜头四L4和镜头五L5在光轴上的间距;
EPD为光学镜头1的入瞳直径,也叫做入瞳孔径;
f/EPD的比值等于光圈FNO,用来决定光学镜头1的明暗。通常光圈FNO为2.8,本申请中的光圈FNO为2.01,使得光学镜头1的通光孔径增大,成像质量好;
R2为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二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也就是镜头六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
R3为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三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也就是镜头七L7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
结合图3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1a和1b给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1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6a、图6b和图6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
其中,图6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表示于光轴处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透镜1后的汇聚焦点与理想像面的偏离。轴向球面像差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入瞳中心至入瞳边缘的入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光线汇聚像面与理想像面的偏离距离(单位为mm)。由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其中,图6b中的场曲图中的X曲线代表弧矢场曲,Y曲线代表子午场曲。由图6b中的场曲图中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由图6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7、图8a、图8b、以及图8c示出了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2a和表2b给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2b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41.23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24.64mm,光圈FNO=2.01,视场角FOV=27.0°,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5.4mm。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2c所示的关系。
Figure 165742DEST_PATH_IMAGE005
Figure 949152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8375DEST_PATH_IMAGE007
结合图7给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2a和2b给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2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8a、图8b和图8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8a、图8b和图8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8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8b和图8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8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9、图10a、图10b以及图10c示出了第三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9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3a和表3b给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3b是第三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3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15.97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7.58mm,光圈FNO=2.0,视场角FOV=26.2°,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3.3mm。
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3c所示的关系。
Figure 174914DEST_PATH_IMAGE008
Figure 986881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456040DEST_PATH_IMAGE010
结合图9给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结合表3a和3b给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3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0a、图10b和图10c分别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10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0b和图10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10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11、图12a、图12b以及图12c示出了第四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
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4a和表4b给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4b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20.65mm,第三透镜组G3的有效焦距fg2=-8.84mm,光圈FNO=2.0,视场角FOV=27.0°,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4.4mm。
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区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4c所示的关系。
Figure 484782DEST_PATH_IMAGE011
Figure 455012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137798DEST_PATH_IMAGE013
结合图11给出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4a和4b给出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2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2a、图12b和图12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2a、图12b和图12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12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2b和图12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12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13、图14a、图14b以及图14c示出了第五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13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5a和表5b给出第五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5b是第五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5.1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14.63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23.05mm,光圈FNO=2.01,视场角FOV=26.8°,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4.5mm。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5c所示的关系。
Figure 27125DEST_PATH_IMAGE014
Figure 795361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303703DEST_PATH_IMAGE016
结合图13给出的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5a和5b给出的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5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4a、图14b和图14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4a、图14b和图14c分别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14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4b和图14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14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15、图16a、图16b和图16c示出了第六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15所示,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6a和表6b给出第六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6b是第六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9.27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23.28mm,光圈FNO=2. 1,视场角FOV=27.2°,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6.2mm。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6c所示的关系。
Figure 591727DEST_PATH_IMAGE017
Figure 402688DEST_PATH_IMAGE018
Figure 907487DEST_PATH_IMAGE019
结合图15给出的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6a和6b给出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6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6a、图16b和图16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6a、图16b和图16c分别为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16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6b和图16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16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六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17、图18a、图18b以及图18c示出了第七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17所示,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7a和表7b给出第七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7b是第七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七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2.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11.52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44.98mm,光圈FNO=2.0,视场角FOV=31.3°,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6.3mm。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7c所示的关系。
Figure 953941DEST_PATH_IMAGE020
Figure 611318DEST_PATH_IMAGE021
Figure 340984DEST_PATH_IMAGE022
结合图17给出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表7a和7b给出的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7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8a、图18b以及图18c分别为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18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8b和图18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18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七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图19、图20a、图20b以及图20c示出了第八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仿真效果图。
如图19所示,在第八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一L1、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二L2、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三L3、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四L4、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镜头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七L7、具有正光焦度的镜头八L8。
其中,镜头一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简称:凹面),反射面S2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光轴处为平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简称:凸面),反射面S2于圆周处为平面,像侧面S3于圆周处为平面。
镜头二L2的物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三L3的物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四L4的物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1于圆周处为凹面。镜头五L5的物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2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3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六L6的物侧面S14于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5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4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5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七L7的,物侧面S16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7于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6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7于圆周处为凸面。镜头八L8的物侧面S18于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18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9于圆周处为凸面。
综上,在该实施例中八个镜头中的每个镜头于光轴处的于圆周处的面型凹凸情况详见后面的表9~表11。
表8a和表8b给出第八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模组10中的光学镜头1中的各透镜和滤光片3的曲率半径、间隔、折射率(Nd)、阿贝数、焦距等参数。其中,间隔包括透镜本身的厚度和透镜之间的间距。色散系数也即阿贝数。表8b是第八实施例中的各透镜的非球面系数。
在第八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14.95mm,第一透镜组G1的组合焦距fg1=10.88mm,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24.88mm,光圈FNO=2.01,视场角FOV=24.5°,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为26.3mm。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参数满足表8c所示的关系。
Figure 83812DEST_PATH_IMAGE023
Figure 933956DEST_PATH_IMAGE024
Figure 960687DEST_PATH_IMAGE025
图19给出的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结合表8a和8b给出的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表8c的关系时,通过仿真模拟得到图18a、图18b以及图18c所示的仿真效果图,图18a、图18b以及图18c分别为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轴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和畸变图(Distortion)。
从图20a中的轴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及与理想像面的偏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成像画面中的球差得到较好校正;从图18b和图18c中的场曲图和畸变图可知,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均被控制在较小范围以内,反映出成像面的弯曲得到较好控制;从图20c中的畸变图中可知,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片1的畸变较小,意味着由主光束引起的图像变形较小,成像失真效果低。综上,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实现了长焦特性、结构小型化以及成像质量高的目的。
综上所述,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主要参数除了以上的区别以外,光学镜头1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方向也存在不同,具体如表9~表11所示。其中,表9为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八个光学镜头1分别包括的镜头一L1至镜头八L8的光焦度的正负情况;表10 为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八个光学镜头1分别包括的镜头一L1至镜头八L8的物侧面或者像侧面于光轴处的凹凸情况;表1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八个光学镜头1分别包括的镜头一L1至镜头八L8的物侧面或者像侧面于圆周处的凹凸情况。
Figure 113450DEST_PATH_IMAGE026
表9中的“+”和“-”代表的是每个镜头的光焦度的正负情况。其中,“+”代表的是镜头具有正光焦度;“-”代表的是镜头具有负光焦度。
Figure 828728DEST_PATH_IMAGE027
需要说明的,表10中的“-∞”、“∞+”、“+-”、“-+”、“++”、“--”,代表的是每个镜头中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凹凸情况。其中,“-∞”代表的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平面;“∞+”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平面,像侧面于光轴处向物侧凸起;“+-”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处向向物侧凸起,像侧面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光轴处向像侧凸起,像侧面于光轴处向物侧面图区;“++”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光轴处均向物侧凸起;“--”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光轴处均向像侧凸起。
Figure 623508DEST_PATH_IMAGE028
需要说明的,表11中的“-(”、“(-”、“)(”、“()”代表的是每个镜头中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圆周处的凹凸情况。其中,“(-”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像侧面于圆周处为平面;“-(”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为平面,像侧面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圆周处向像侧凸起,像侧面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代表的是镜头的物侧面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像侧面于圆周处向物侧凸起。
综上所述,本申请上述八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主要参数满足以下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第一透镜组G1的有效焦距fg1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满足:0.65<fg1/f<5.6。
需要说明的是,fg1/f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 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2所示:
Figure 239166DEST_PATH_IMAGE029
该参数在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最小,为0.68;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最大,为5.64。
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大时,当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时,会导致第一透镜组G1中的镜头一L1,也就是曲面棱镜沿光轴横向尺寸变大,进而造成光学镜头1沿光轴的横向尺寸变大;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小时,是的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变小,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补偿不过来,导致有效焦距f值减小,达不到长焦特性。通过合理控制该参数数值,使当该参数数值满足上述关系时,八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大约在13mm~16mm之间,光学镜头1具有长焦特性,有利于使得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与第二透镜组G2的负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组G3中的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相平衡,八个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像差均得到很好地控制,进而有效提升光学镜头1的成像质量,使得光学镜头1在满足长焦特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光学镜头1成像质量,达到兼顾长焦特性和高成像质量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第一透镜组G1的有效焦距fg1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满足:fg1/f<1。当fg1/f满足fg1/f<1关系时,如第五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中的光学镜头1,从相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看出,第五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中的光学镜头1与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中的光学镜头1相比,进一步减小了光学镜头1的球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满足:-3.5<fg2/f<0。
需要说明的是,fg2/f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3所示:
Figure 687465DEST_PATH_IMAGE030
该参数在第三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最大,为-0.51,对应的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23.3mm;该参数在第七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最小,为-3.47,对应的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26.3mm。
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数值过小时,会造成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减小,光学总长TTL过长,不利于光学镜头1的兼顾长焦特性和小型化设计。当该参数满足上述关系时,通过合理控制该参数的数值,可有效平衡光学镜头1中的第一透镜组G1的正光焦度,实现长焦特性,同时避免光学镜头1中第三透镜组G3 沿光轴横向尺寸太大,造成光学总长TTL过长,进而使得光学镜头1可以兼顾长焦特性和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三个透镜和光学镜头1的第四个透镜的有效焦距之和fˊ和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fg2满足:-1.2< fg2/ fˊ<8.5。
需要说明的是,fg2/f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其中,fg2为第二透镜组G2的有效焦距,也就是透镜四L4的焦距;f’为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三个透镜的焦距和第四个透镜之和,也就是透镜七L7的焦距f7和透镜八L8的焦距f8之和,即f’=f7+f8。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4所示:
Figure 404886DEST_PATH_IMAGE031
从表14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五实施例中数值最小,为-1.17,在第一实施例中数值最大,为8.25。
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满足上述关系时,八个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f’从第四实施例中的-10.27mm到第七实施例中的51.46mm跨度比较大,也就是说,光学镜头1中即透镜七L7的焦距f7和透镜八L8的焦距f8之和f’这个参数对光学镜头1的性能影响比较小,进而可以得到,当该参数满足上述关系时,存在比较大的空间范围调整第三透镜G3中各透镜的焦距,以使光学镜头1在尽可能的减小对光学镜头1的性能的影响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平衡各透镜组的光焦度,进而减小球差,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满足:TTL/f<2.1。
需要说明的是,TTL/f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5所示:
Figure 220001DEST_PATH_IMAGE032
从表15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四实施例中数值最小,为1.61,对应的光学总长TTL为24.4mm,;在第七实施例中数值最大,为2.03,对应的光学总长TTL为26.3mm,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约为13mm,相对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约为15mm,减小了2mm左右。可以推出,该参数过大时,意味着光学镜头1的光学总长TTL增加,同时有效焦距f也相对减小,不利于光学镜头1实现长焦特性及小型化设计。当该参数满足上述关系时,可使得光学镜头1有效兼顾满足长焦特性以及达到小型化设计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入瞳直径EPD与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f满足:f/EPD<2.1。
需要说明的是,f/EPD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也就是光圈FNO。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6所示:
Figure 440898DEST_PATH_IMAGE033
从表16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均约为2,与传统的光学镜头1的该数值为2.8相比,有效降低,该参数数值越小,也就是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背景越清晰。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满足上述关系时,通过控制有效焦距f和入瞳直径EPD在上述范围内,使得光学镜头1可以在具有长焦特性的基础上,增加光学系统的大通光量,进而有效提升成像质量。也就是说,即使在较暗环境下拍摄,也能达到清晰的成像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一透镜组G1、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在光轴上的间距AT12与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在光轴上的间距AT23满足:0.1<AT12/AT23<4.76。
需要说明的是,AT12/AT23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7所示:
Figure 325678DEST_PATH_IMAGE034
从表17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五实施例中数值最小,为0.19;在第七实施例中数值最大,为4.76。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大或者过小时,均会导致光学镜片1的性能,如场曲,畸变变差。使当该参数数值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1的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二透镜组G2中各个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ct2与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中各个透镜的中心厚度之和ct3满足:ct2/ct3≤1.3。
需要说明的是,ct2/ct3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8所示:
Figure 514082DEST_PATH_IMAGE035
从表18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三实施例中数值最小,为0.14;在第三实施例中数值最大,为 1.28。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 出,当该参数的数值增大时,场曲,畸变控制变差,也就可以推出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大时,会 导致光学镜片1中的其中一个或几个透镜的厚度变薄,且性能,如场曲,畸变受到影响。当光 学镜头1的该参数数值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控制光学镜头1的像差,进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二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2与光学镜头1的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三个透镜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3满足:-1.5<R2/R3<12.5。
需要说明的是,R2/R3是光学镜头1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在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数值如表19所示:
Figure 385087DEST_PATH_IMAGE036
从表19可以看出,该参数在第四实施例中数值最小,为-1.12;在第三实施例中数值最大,为12.21,当该参数的数值增大时,场曲,畸变控制变差。结合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光学镜头1对应的该参数的数值,以及相对应的仿真效果图,可以推出,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小时,会导致光学镜片1中的第三透镜G3中多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接近平面,也就是焦距较小,光线会聚或者发散的能力减弱,进而使得光学镜头1中多个透镜之间的间隔减小,沿光轴排列较密集,增加了光学镜头1设计的难度。
当该参数的数值过大时,会导致光学镜片1中的第三透镜G3中多个透镜存在至少一个透镜厚度较薄,参考如图9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1的结构,第三透镜组G3中的第一个透镜也就是透镜五L5的厚度较薄,弯曲程度较大不好加工,另外,越靠近像侧面的透镜沿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越大,导致光学镜头1沿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整体尺寸过大,不利于光学镜头1的小型化设计;间接地可以得出光线在经过第二透镜组G2以后,在经过第三透镜组G3于圆周处的光线偏转角度较大,使得靠近像侧面的透镜沿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增加越多,那么相应地进入到像侧面上的有效光线将减少,不利于消除像差。
综上,该参数数值满足上述关系时,有利于合理设计光学镜头1中每个透镜的形状和参数,使得光学镜头1达到长焦特性、消除像差提高成像质量,以及控制成本的目的。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申请附图中剖面线的不同线型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零部件,不应理解为对零部件材料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用于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所述光学镜头共包括三个透镜组;
所述第一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组由沿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光焦度的曲面棱镜一L1、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二L2、光阑、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三L3组成;
所述第二透镜组共包括两个透镜,两个透镜胶合在一起;
所述第三透镜组共包括四个透镜,沿物侧到像侧依次为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五L5、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六L6、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七L7、具有负光焦度的透镜八L8;
所述曲面棱镜一L1包括入射面、出射面以及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出射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入射面连接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之间,且所述入射面为凸面,所述入射面为非球面;
所述第二透镜组沿垂直于光轴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一透镜组移动;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1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1.36<fg1/f<5.6;
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2.73<fg2/f<-0.58;
光学镜头的光学总长TTL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1.61<TTL/f<1.71;
所述透镜七L7和所述透镜八L8的有效焦距之和fˊ和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g2满足:0.86<fg2/fˊ<8.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EPD与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满足:2.00<f/EPD<2.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距AT12与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光轴上的间距AT23满足:0.21<AT12/AT23<0.6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六L6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2与所述透镜七L7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R3满足:-1.21<R2/R3<-0.7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组包括的所述两个透镜均为球面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面棱镜一L1为玻璃棱镜。
7.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元件以及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的像侧。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CN202211405002.XA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4371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002.XA CN115437128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116326 WO2024098911A1 (zh) 2022-11-10 2023-08-31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05002.XA CN115437128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7128A CN115437128A (zh) 2022-12-06
CN115437128B true CN115437128B (zh) 2023-06-02

Family

ID=84252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05002.XA Active CN115437128B (zh) 2022-11-10 2022-11-10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37128B (zh)
WO (1) WO20240989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37128B (zh) * 2022-11-10 2023-06-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203776B (zh) * 2023-05-05 2023-09-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棱镜组件、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98065B2 (en) * 2008-07-02 2013-07-30 Nikon Corporation Lens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JP6099966B2 (ja) * 2012-12-21 2017-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388853B2 (ja) * 2015-07-10 2018-09-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9358410B (zh) * 2018-12-14 2024-02-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片组
CN110780422A (zh) * 2019-11-04 2020-02-1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034595A (zh) * 2020-09-22 2020-12-04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5437128B (zh) * 2022-11-10 2023-06-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98911A1 (zh) 2024-05-16
CN115437128A (zh)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437128B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4098911A9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721345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6243466A (zh) 一种镜头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79632A1 (zh)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18055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N11411464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13099213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5327748A (zh)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60723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85951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474193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925085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09011A (zh) 光学模组及头戴显示设备
CN114935812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3122416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002814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71547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6088154A (zh) 变焦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002832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KR20220019487A (ko) 광학계
CN115793190B (zh)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496707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09862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