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0554A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0554A
CN112180554A CN202011128903.XA CN202011128903A CN112180554A CN 112180554 A CN112180554 A CN 112180554A CN 202011128903 A CN202011128903 A CN 202011128903A CN 112180554 A CN112180554 A CN 1121805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e
optical lens
lens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2890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0554B (zh
Inventor
李明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2890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05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0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05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05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05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Imgh/tan(HFOV)>11mm。由于采用四片式透镜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此外,光学镜头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且满足Imgh/tan(HFOV)>11mm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的进步,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光学成像的光学镜头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取像、感测、安防、3D识别、自动化设备等终端上。其中,新型终端的改进中摄像镜头拍摄效果的改进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之一,同时成为科技改进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使用微型摄像元件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甚至暗光条件下能拍摄出画质清晰的图片成为现代人选择何种电子产品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光电耦合器CCD及CMOS等感光元件伴随着科技进步在性能上的改进,为拍摄高质量的像质提供了可能,给人们带来了更高画质感的拍摄体验。因此,光学系统设计的微型化及性能改进成为目前摄像头提升拍摄质量的关键因素。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微型化、高清的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Imgh/tan(HFOV)>11mm;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TTL/f<1;
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小于1,实现光学镜头的长焦距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R6/R7|<12;
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合理控制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曲率半径与像侧面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1/f|<1.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和光学镜头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T2/CT2<2;
其中,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合理控制第二透镜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sd31-sd32<0.05;
sd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2为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的相对亮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通过设置滤光片,可以过滤掉通过光学镜头的杂光,使得成像更为清楚。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反光棱镜,所述反光棱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反光棱镜使入射光偏转90°出射,可以把镜头横向置于手机等电子设备内,使设备具备潜望摄像的特点。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上述的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
所述光学镜头用于接收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并投射到所述图像传感器;
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将来自所述光学镜头的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
该摄像模组安装有上述的光学镜头,使得该摄像模组不仅微型化,并且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具有上述的摄像模组,使得该终端不仅具有拍摄清清晰,也可用于光线较暗的场景中,使得该终端不仅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甚至暗光条件下能拍摄出画质清晰的图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公开一种光学镜头,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Imgh/tan(HFOV)>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本申请公开的摄像模组安装有上述光学镜头,使得摄像模组不仅可以实现微型化,并且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另外,终端包括上述摄像模组,使得该终端可以拍摄高清晰度的图片,并且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拍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C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C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图6C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C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C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图12C为第六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光线球差图(mm)、像散曲线图(mm)和畸变曲线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反光棱镜的光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光学镜头;
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9-像面;o-光轴;
11-滤光片;12-反光棱镜;s10-入射面;s11-反射面;s12-出射面;13-光阑;
2-摄像模组;
3-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镜头1。请参阅图1、图3、图5、图7、图9及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中的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
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2和像侧面S4;第二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二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其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屈折力,且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可为球面镜片、非球面镜片或自由曲面镜片。其中,非球面参数公式为: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051
其中,X为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Y为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R为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可以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光学镜头1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玻璃,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的温度且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是第一透镜L1为的材质为玻璃,而其他透镜的材质为塑料,此时,最靠近物侧的第一透镜L1能够较好地耐受物侧较高的环境温度,且由于其他透镜为塑料材质的关系,从而也能降低光学镜头1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以下关系:
Imgh/tan(HFOV)>11mm;
其中,Imgh为光学镜头1的成像面上的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HFOV为光学镜头1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TTL/f<1;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即像面S9)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光学镜头1的焦距。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小于1,实现光学镜头1的长焦距要求。具体的,TTL/f可以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需求。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R6/R7|<12;R6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的敏感度。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1/f|<1.0;其中,f1为第一透镜L1的焦距,f为光学镜头1的焦距。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T2/CT2<2;其中,ET2为第二透镜L2的边缘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的中心厚度。需要解释说明的是,此处的边缘厚度是指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径处至像侧面最大有效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中心厚度是指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厚度,下文所指的边缘厚度与中心厚度与此处所指一致,因此下文不再赘述。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sd31-sd32<0.05;sd31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最大有效半径,sd32为第三透镜L3像侧面S6的最大有效半径。sd31-sd32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合理控制该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可以设置有滤光片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滤光片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通过设置滤光片11,光学镜头1可过滤掉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对正常的可见光成像造成干扰,从而提高成像质量。具体的,滤光片11为红外截止滤光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定其他类似功能的滤光片,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光学镜头1还包括反光棱镜12,反光棱镜12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反光棱镜12使入射光偏转90°出射,可以把镜头横向置于手机等电子设备内,使设备具备潜望摄像的特点。
具体的,如图13所述,反光棱镜12具有入射面s10、反射面s11以及出射面s12,光源经入射面s10入射至反射面s11并经反射面s11反射后使得光源的光路发生90°偏转后从出射面s12射出。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A-图2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
其中,Imgh=2.24mm,HFOV=10.3mm,2.24/tan(10.3)=12.2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2.2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
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中,|R6/R7|<12;R6=6.04,R7=45.8,|6.04/45.8|=0.13,因此小于12。
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8.04,f=11.8,|8.04/11.8|=0.68,因此小于1.0。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中,ET2/CT2<2;其中,ET2=1.28,CT2=1.15,1.28/1.15=1.11,因此小于2。
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一实施例中,0<sd31-sd32<0.05;sd31=1.702;sd32=1.698,1.702-1.698=0.004,且,0.004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1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2为表1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091
表2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092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0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A),图2(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2(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2(B),图2(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2(C),图2(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2(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二实施例
如图3、图4A-图4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二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
其中,Imgh=2.24mm,HFOV=10.6mm,2.24/tan(10.6)=11.9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9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中,|R6/R7|<12;R6=5.6,R7=5.23,|5.6/5.23|=1.07,因此小于1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R6/R7|<12,
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8.51,f=11.8,|8.51/11.8|=0.72,因此小于1.0。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f1/f|<1.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中,ET2/CT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ET2=0.91,CT2=0.79,0.91/0.79=1.16,因此小于2。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例中,0<sd31-sd32<0.0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sd31=1.700;sd32=1.693,1.700-1.693=0.007,且,0.007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3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4为表3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3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21
表4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3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A),图4(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4(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4(B),图4(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4(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4(C),图4(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4(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三实施例
如图5、图6A-图6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三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
其中,Imgh=2.24mm,HFOV=10.6mm,2.24/tan(10.6)=11.9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9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三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进一步地,第三实施例中,|R6/R7|<12;R6=5.97,R7=4.94,|5.97/4.94|=1.21,因此小于1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R6/R7|<12,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三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8.1,f=11.8,|8.1/11.8|=0.69,因此小于1.0。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f1/f|<1.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三实施例中,ET2/CT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ET2=1.01,CT2=0.89,1.01/0.89=1.14,因此小于2。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三实施例中,0<sd31-sd32<0.0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sd31=1.690;sd32=1.676,1.690-1.676=0.014,且,0.014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5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6为表5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5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5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61
表6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6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A),图6(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6(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6(B),图6(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6(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12(C),图6(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6(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四实施例
如图7、图8A-图8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四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
其中,Imgh=2.24mm,HFOV=10.6mm,2.24/tan(10.6)=11.9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9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四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第四实施例中,|R6/R7|<12;R6=7.25,R7=66.72,|7.25/66.72|=1.08,因此小于1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R6/R7|<12,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四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8.31,f=11.8,|8.31/11.8|=0.70,因此小于1.0。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f1/f|<1.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四实施例中,ET2/CT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ET2=1.22,CT2=1.1,1.22/1.1=1.11,因此小于2。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四实施例中,0<sd31-sd32<0.0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sd31=1.648;sd32=1.634,1.648-1.634=0.013,且,0.013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7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8为表7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7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8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91
表8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19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A),图8(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8(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8(B),图8(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8(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8(C),图8(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8(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五实施例
如图9、图10A-图10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
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五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
其中,Imgh=2.24mm,HFOV=10.6mm,2.24/tan(10.6)=11.9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9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五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第五实施例中,|R6/R7|<12;R6=5.91,R7=13.42,|5.91/13.42|=0.44,因此小于1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R6/R7|<12,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五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8.31,f=11.8,|8.31/11.8|=0.70,因此小于1.0。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f1/f|<1.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五实施例中,ET2/CT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ET2=1.70,CT2=1.57,1.70/1.57=1.08,因此小于2。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五实施例中,0<sd31-sd32<0.0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sd31=1.656;sd32=1.646,1.656-1.646=0.009,且,0.009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9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10为表9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9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1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21
表10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2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A),图10(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10(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10(B),图10(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10(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10(C),图10(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10(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第六实施例
如图11、图12A-图12C所示,光学镜头1包括沿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体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2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附近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附近处为凹面。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1、S3、S5、S7及像侧面S2、S4、S6、S8均为非球面。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及第四透镜L4的材质均为塑料。光学镜头1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从而有利于微型化设计,当应用于摄像模组及终端时,也可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及终端的体积。
具体地,第六实施例中,Imgh/tan(HFOV)=12.27mm>11mm;其中,Imgh=2.24mm,HFOV=10.6mm,2.24/tan(10.6)=11.97mm,因此大于11mm。由于采用透镜片数较少的四片式透镜,使得生产容易、便于组装,可实现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和微型化,同时也由于透镜片数较少,光学镜头1的光穿透率较高,成像质量也较佳;此外,光学镜头1各透镜具有上述屈折力、物侧面与像侧面的凸凹设计并满足Imgh/tan(HFOV)=11.97mm>11mm的关系时,也可有效增大焦距,并且视场角小于常规镜头,达到提升相对亮度、提升放大倍率的功效,从而可以在光效较暗的时候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图片。
进一步地,第六实施例中,TTL/f=0.98<1;TTL=11.6,f=11.8,11.6/11.8=0.98,因此小于1。通过满足TTL与f比值为0.98,其小于1,从而有利于光学镜头1满足长焦距。
第六实施例中,|R6/R7|<12;R6=-76.8,R7=-6.8,|-76.8/-6.8|=11.29,因此小于12。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R6/R7|<12,从而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有利于第三透镜L3的加工成型且可以有效的降低第三透镜L3的组装公差敏感度。
进一步地,第六实施例中,|f1/f|<1.0;其中,f1=7.12,f=11.8,|7.12/11.8|=0.60,因此小于1.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满足|f1/f|<1.0,从而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和光学镜头1的焦距的分配,可以有效的校正光学镜头1的位置色差。
进一步地,第六实施例中,ET2/CT2<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ET2=1.62,CT2=1.51,1.62/1.51=1.07,因此小于2。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边缘厚度与第二透镜L2中心厚度的比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利于第二透镜L2的加工和生产。
进一步地,第六实施例中,0<sd31-sd32<0.0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sd31=1.650;sd32=1.643,1.650-1.643=0.007,且,0.009大于0小于0.05。通过合理控制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口径与像侧面S6的口径之差的差值在一定的范围,可以使边缘视场光线更加平滑,提高光学镜头1的相对亮度,使得在光线较暗的场合也可以拍摄出高画质感、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画面。
另外,光学镜头1的各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由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在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表面为该透镜的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表面为该透镜的像侧面,如面序号1和2分别对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表11中的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表12为表11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面系数,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
另外,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为587.56nm,焦距为555nm;Y半径、厚度和焦距的单位均为mm。
表1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41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51
表12
Figure BDA0002734437280000252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2(A),图12(A)为第四实施例中不同波长下的光线球差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视场。由图12(A)可以看出在五同波长(650.000nm、610.000nm、555.000nm、510.000nm、470.000nm)下对应的球差数值较佳,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较好。
请参阅图12(B),图12(B)为第四实施例中在555.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由图12(B)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对应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请参阅图12(C),图12(C)为第四实施例中波长为555nm下的畸变曲线图,单位为mm。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率,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12(C)可以看出555nm波长下的畸变率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另外,光学镜头1还包括光阑STO13,光阑STO13可为孔径光阑,设置于第一透镜L1的物侧。第四透镜L4的像侧还可设置一像面S9,像面S9可以为图像传感器的表面。可以理解,携带被摄物体信息的光线能够依次经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及第四透镜L4并最终成像于像面S9上。
另外,具体说明如下,图2、图4、图6、图8、图10、图12中的三幅图由左至右依次为纵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像散(ASTIGMATIC FIELD CURVES)以及畸变曲线图(DISTORTION)。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参见图14,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摄像模组2,摄像模组2包括上述的光学镜头1和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1用于接收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并投射到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用于将来自光学镜头1的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
可以理解,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的摄像模组2,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的全部技术效果,即通过对四片光学透镜的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形与光学参数进行合理配置,达到生产容易、成本较低、便于组装、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可以适用于光线较暗的拍摄场景等技术效果。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参见图14,提供一种终端3,该终端3包括上述摄像模组2。该终端可以为手机、电脑、平板、监控器等。可以理解,具有上述摄像模组2的终端3,也具有上述光学镜头1的全部技术效果,即通过对四片光学透镜的屈折力以及它们的面形与光学参数进行合理配置,达到生产容易、成本较低、便于组装、镜头总长较短、有利于实现薄型化、可以适用于光线较暗的拍摄场景等技术效果。由于上述技术效果已在光学镜头1的实施例中做了详细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Imgh/tan(HFOV)>11mm;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上的有效成像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HFOV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TTL/f<1;
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关系:
|R6/R7|<12;
R6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7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f1/f|<1.0;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焦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T2/CT2<2;
其中,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0<sd31-sd32<0.05;
sd31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sd32为所述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位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反光棱镜,所述反光棱镜位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
所述光学镜头用于接收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并投射到所述图像传感器;
所述图像传感器用于将来自所述光学镜头的被摄物体的光信号变换为图像信号。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011128903.XA 2020-10-20 2020-10-20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Active CN1121805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8903.XA CN112180554B (zh) 2020-10-20 2020-10-20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8903.XA CN112180554B (zh) 2020-10-20 2020-10-20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0554A true CN112180554A (zh) 2021-01-05
CN112180554B CN112180554B (zh) 2022-09-06

Family

ID=73923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28903.XA Active CN112180554B (zh) 2020-10-20 2020-10-20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055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1539A (zh) * 2021-05-20 2021-09-03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534419A (zh) * 2021-09-15 2021-10-22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清车载光学成像镜头
CN113885173A (zh) * 2021-10-18 2022-0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409A (zh) * 2014-12-01 2016-06-08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270666A (zh) * 2018-12-04 2019-01-25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US20190086636A1 (en) * 2017-04-03 2019-03-21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composed of five optical elements
CN109633870A (zh) * 2019-02-25 2019-04-16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210166553U (zh) * 2019-05-29 2020-03-20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取像模组及医疗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52409A (zh) * 2014-12-01 2016-06-08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US20190086636A1 (en) * 2017-04-03 2019-03-21 Kantatsu Co., Ltd. Imaging lens composed of five optical elements
CN109270666A (zh) * 2018-12-04 2019-01-25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09633870A (zh) * 2019-02-25 2019-04-16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210166553U (zh) * 2019-05-29 2020-03-20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取像模组及医疗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1539A (zh) * 2021-05-20 2021-09-03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341539B (zh) * 2021-05-20 2022-08-30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3534419A (zh) * 2021-09-15 2021-10-22 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清车载光学成像镜头
CN113885173A (zh) * 2021-10-18 2022-01-04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0554B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17667A (zh) 摄像镜头
CN112180554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N211786316U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78170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N113296233B (zh)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46038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741006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239971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638584A (zh) 光学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114645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323891A (zh) 光学组件、取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5437128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983783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96213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263926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913278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模组以及终端
CN114740599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460723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52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33966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60759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60757B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91435B (zh) 光学镜头
CN113238338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214474193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