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35517B -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435517B
CN115435517B CN202211063773.5A CN202211063773A CN115435517B CN 115435517 B CN115435517 B CN 115435517B CN 202211063773 A CN202211063773 A CN 202211063773A CN 115435517 B CN115435517 B CN 115435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low
heat exchanger
tail end
temperatur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637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435517A (zh
Inventor
梁尤轩
黄洪森
赵桓
陈会阳
王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10637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4355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435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5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435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435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时,根据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根据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若已达到,则控制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除霜模式。该方案,通过利用液冷系统的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除霜,有利于提升液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尤其涉及一种满足多目标温度控制的液冷系统除霜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液冷系统,是针对电池进行温度管理的一种温控系统。在某些液冷系统中,用户会使用到多个不同温度需求的冷却末端,如满足低温货物存储的冷却末端、满足电子设备冷却的冷却末端等。对于使用在低温货物存储的冷却末端,长时间工作后,换热器涉及到除霜问题,一些方案利用电加热除霜。但是,电加热除霜的使用,涉及电加热器安全可靠性问题,如控制和保护失效会出现电加热干烧,以致发生火灾,不满足某些特殊应用场合的液冷系统要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以解决针对液冷系统的不同温度需求的冷却末端,对于涉及到需要除霜的冷却末端,除霜的可靠性无法保证时,会影响液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的问题,达到通过利用液冷系统的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除霜,有利于提升液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中,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其中,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和/或,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和/或,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其中,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与上述方法相匹配,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中,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其中,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和/或,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和/或,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其中,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冷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
与上述方法相匹配,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上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由此,本发明的方案,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和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如三通阀),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如风阀),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从而,通过利用液冷系统的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除霜,有利于提升液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液冷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是三种类型用户末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4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1-第一换热器;12-第二换热器;13-第三换热器;14-第四换热器;2-回热器;3-流量阀;41-第一三通阀;42-第二三通阀;51-第一风阀;52-第二风阀;61-第一风扇;62-第二风扇;7-泵;102-获取单元;104-控制单元。
T0-高温出管温度;T1-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2-第三换热器13出风温度;T3-第三换热器13出管温度;T4-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5-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T6-第四换热器14出风温度;T7-第四换热器14出管温度;T8-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T9-供冷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11)后液体温度(-15~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冷却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如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2等,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如第一风阀51、第二风阀52等,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如第一换热器11。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如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2等。
其中,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当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优选地是通过泵(如泵7)连通至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入端口。
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
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低温末端具有进风口。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如第一风阀51、第二风阀52等。
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
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末端,具有风机和回风风道。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所述第三末端,具有风机和出风风道。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图2为液冷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是三种类型用户末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泵12,第一末端,第二末端,以及第三末端。第一末端,包括:第二换热器12,流量阀3,回热器2。第二末端,包括:第三换热器13,第一风扇61,第一风阀51,第一三通阀41。第三末端,包括:第四换热器14,第二风扇62,第二风阀52,第二三通阀42。
在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中,第一换热器11的第二端口(如第一换热器11的出口),分别连通至第一末端的回热器2的第三端口、第二末端的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三阀口、以及第三末端的第二三通阀42的第三阀口。在第一末端,回热器2的第一端口经流量阀3后连通至第二换热器12的第一端口,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分别连通至回热器2的第二端口、第一三通阀41的第二阀口、以及第二三通阀42的第二阀口,回热器2的第四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泵7的输出口连通至第一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如第一换热器11的进口)。在第二末端,第三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第三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连通至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一阀口,第一风扇61设置在第三换热器13的第一方向的回风侧,在第二末端的第二方向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阀51。在第三末端,第四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第四换热器14的第二端口连通至第二三通阀42的第一阀口,第二风扇62设置在第四换热器14的第一方向的出风侧,在第三末端的第二方向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阀52。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不同的方向,比如第一方向为横向时,第二方向可以为竖向。
图2以三种类型的用户末端(即第一末端、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为例,第一换热器11为液冷系统的供冷换热器,为液冷系统提供流体温度为T9的低温流体。第一末端为中高温热源,第一末端中第二换热器12的高温出管温度T0(即出水温度)≥10℃。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为两种形式的低温末端,具体是引风口的位置不同,一种形式是在进风口处设风阀,另一种形式是在出风口处设风阀。其中,第二末端采用风机正转的方式,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二末端中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为T1,第三换热器13出风温度为T2,第三换热器13出管温度为T3,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为T4。第三末端采用风机反转的方式,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末端中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为T5,第四换热器14出风温度为T6,第四换热器14出管温度为T7,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为T8。
在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中,经供冷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11)后的液体温度T9为-15~30℃,优选为-15~15℃,可以按用户需求控制。满足相应场景的使用条件的低温末端内部区域相对密封、且与周围外环隔离,且外环温度要比低温末端内部空气要高,所以可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来除霜,考虑到实际安装风道空间,可采用两种形式引入风道,第二末端采用风机正转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末端采用风机反转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T5,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T8>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T8>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即在外环温度比内环温度高的情况下,将外环温度作为热源)。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T5的范围均可以为-8~8℃。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40。
在步骤S110处,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地,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并运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则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其中,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即指所述高温末端工作或未工作的状态。相应热源,是指自第一引入通道引入的高温热源,或自第二引入通道引入的外环空气热源。
在一些实施按时中,步骤S110中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化霜控制情形:
第一种化霜控制情形: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如根据第二末端的第三换热器13、第三末端的第四换热器14等的除霜量增大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的开度以增大流量。
图3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11、液冷系统所在机组开机运行,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用户第二末端达到进入除霜条件后,首先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中,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用户第二末端进入除霜条件与末端实际形式相关,可通过进出口的压差或出管的温度条件判断。第一末端工作时,会发出工作的信号,不工作时则发出停机信号,液冷系统通过这两个信号来判断是否工作。
其中,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的下一步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工作则执行步骤12,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未工作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2、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可以利用其它换热后的高温液体来给低温用户末端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的动作如下:
步骤121、第一三通阀41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引入高温液体,对第三换热器13除霜。参见图2所示的例子,具体可以是第一三通阀41的第二阀口41-2与第一阀口41-1方向连通,且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三阀口41-3与第一阀口41-1方向关闭。
步骤122、第一风阀51关闭。设置第一风阀51的目的是引入外环空气,而此时不需引入外环空气。
步骤123、第一风扇61关闭,避免第二末端内部循环的低温空气影响第三换热器13的除霜。也就是说,用高温热源时,风扇关闭,避免将热量带走而损失掉热量。
流量阀3调节控制,根据低温末端的需求适当增大流量阀3的流量,如增大流量阀3的开度或流通面积,以满足低温末端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的除霜需求,缩短除霜时间,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
图4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21、液冷系统机组开机运行,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用户第三末端达到进入除霜条件后,与图3所示的操作类似,首先判断高温热源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中,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的下一步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工作则执行步骤22,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未工作则执行步骤23。
步骤22、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可以利用其它换热后的高温液体来给低温用户末端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221、第二三通阀42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引入高温液体,对第四换热器14除霜。参见图2所示的例子,具体可以是第二三通阀42的第二阀口42-2与第一阀口42-1方向连通,且第二三通阀42的第三阀口42-3与第一阀口42-1方向关闭。
步骤222、第二风阀52关闭。设置第二风阀52的目的是引入外环空气,而此时不需引入外环空气。
步骤223、第二风扇62关闭,避免内部循环的低温空气影响除霜。
步骤224、流量阀3调节控制,根据低温末端的需求适当增大流量,如增大流量阀3的开度或流通面积,满足低温末端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的除霜需求,缩短除霜时间,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
第二种化霜控制情形: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正转且高速运行、控制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反转且高速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如关闭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
步骤13、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高温液体可利用,需引入外环空气源来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131、第一三通阀41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此时虽然也换到高温热源了,但由于第一末端已关闭,所以实际上是没有流体流动的。
步骤132、第一风阀51打开,通过第一风阀51所在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步骤133、第一风扇61打开,将外环空气热源吹到第三换热器13进行热交换,除掉霜层。
步骤134、流量阀3关闭。也就是说,第一末端关闭时,流量阀3也关闭。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
步骤23、如果高温热源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高温液体可利用,需引入外环空气源来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231、第二三通阀42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此时虽然也换到高温热源了,但由于第一末端已关闭,所以实际上是没有流体流动的。
步骤232、第二风阀52打开,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步骤233、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将外环空气热源吹到第四换热器14处进行热交换,除掉霜层。
步骤234、流量阀3关闭。也就是说,第一末端关闭时,流量阀3也关闭。
在步骤S120处,在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的情况下,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其中,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是指低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在管路的温度。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是指低温换热器的出风侧的温度。
在步骤S130处,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在一些实施按时中,步骤S130中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确定情形:
第一种确定情形: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设定出管温度如第一设定温度a、第三设定温度c等。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2中,退出除霜的条件是:以第三换热器13出管温度T3≥第一设定温度a,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其中,以液冷系统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具体可以是:如果末端换热器小,结霜量会少,所需要的除霜时间会少;如果末端换热器大,结霜量会多,所需要的除霜时间会长,所以说要以实际情况确定。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2中,退出除霜的条件:以第四换热器14出管温度T7≥第三设定温度c,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第二种确定情形: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设定出风温度如第二设定温度b、第四设定温度d等。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3中,退出除霜条件:以第三换热器13出风温度T2≥第二设定温度b,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3中,退出除霜条件:以第四换热器14出风温度T6≥第四设定温度d,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在步骤S140处,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即停止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并使所述低温末端恢复正常的冷却工作。
本发明的方案,提出一种满足多目标温度控制液冷系统除霜控制方法,根据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对不同温度需求的冷却末端(即低温末端)进行控制,通过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来给低温末端除霜,以提高液冷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按时中,步骤S140中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
第一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开启并正常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如控制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正常调节。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2中,当达到退出除霜条件后,第一风扇61高速运行n1 min,将第三换热器13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其中,退出除霜条件有几种情况,例如,以出管温度或者进出风温度判断是否达到退出除霜条件。第一风阀51关闭,第一风扇61正常运行,流量阀3按预先设定的调节模式正常调节。参见图2所示的例子,冷路流通,具体可以是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三阀口41-3与第一阀口41-1方向连通,且第一三通阀41的第二阀口41-2与第一阀口41-1方向关闭。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第二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第二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2中,当达到除霜条件后,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n2 min,将第四换热器14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二风阀52关闭,第二风扇62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第三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第三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第二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开启并正常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如控制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正常调节。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3中,当达到退出除霜条件后,第一风扇61高速运行n1 min,将第三换热器13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一风阀51关闭,第一风扇61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3中,当达到除霜条件后,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n2 min,将第四换热器14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二风阀52关闭,第二风扇62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其中,第一设定温度a和第三设定温度c优选为5~12℃,第二设定温度b和第四设定温度d优选为8~10℃,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和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优选为-8~8℃。
本发明的方案,在辅冷系统中结合使用两种除霜方式控制(包括热风和高温热流),对低温用户区进行除霜,不影响其它温区需求的使用,满足液冷系统的多目标温度控制,适用于高温电子设备冷却场合和低温货物存储场合。具体地,通过低温换热器风道设计(如在外环空气热源的进风风道处设置风阀),结合风阀以及风机控制,通过控制阀和管路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利用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除霜。这样,利用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并通过三通阀控制热气供热量,结合液冷系统温度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判断和控制,来实现低温换热器的高效除霜,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和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如三通阀),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如风阀),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通过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来给低温末端除霜,以提高液冷系统的运行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参见图5所示本发明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冷却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如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2等,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如第一风阀51、第二风阀52等,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如第一换热器11。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如第一三通阀41、第二三通阀42等。
其中,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当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优选地是通过泵(如泵7)连通至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入端口。
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
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低温末端具有进风口。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如第一风阀51、第二风阀52等。
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
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末端,具有风机和回风风道。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所述第三末端,具有风机和出风风道。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图2为液冷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是三种类型用户末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包括:第一换热器11,泵12,第一末端,第二末端,以及第三末端。第一末端,包括:第二换热器12,流量阀3,回热器2。第二末端,包括:第三换热器13,第一风扇61,第一风阀51,第一三通阀41。第三末端,包括:第四换热器14,第二风扇62,第二风阀52,第二三通阀42。
在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中,第一换热器11的第二端口(如第一换热器11的出口),分别连通至第一末端的回热器2的第三端口、第二末端的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三阀口、以及第三末端的第二三通阀42的第三阀口。在第一末端,回热器2的第一端口经流量阀3后连通至第二换热器12的第一端口,第二换热器12的第二端口分别连通至回热器2的第二端口、第一三通阀41的第二阀口、以及第二三通阀42的第二阀口,回热器2的第四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泵7的输出口连通至第一换热器11的第一端口(如第一换热器11的进口)。在第二末端,第三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第三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连通至第一三通阀41的第一阀口,第一风扇61设置在第三换热器13的第一方向的回风侧,在第二末端的第二方向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阀51。在第三末端,第四换热器14的第一端口连通至泵7的输入口,第四换热器14的第二端口连通至第二三通阀42的第一阀口,第二风扇62设置在第四换热器14的第一方向的出风侧,在第三末端的第二方向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风阀52。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不同的方向,比如第一方向为横向时,第二方向可以为竖向。
图2以三种类型的用户末端(即第一末端、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为例,第一换热器11为液冷系统的供冷换热器,为液冷系统提供流体温度为T9的低温流体。第一末端为中高温热源,第一末端中第二换热器12的高温出管温度T0(即出水温度)≥10℃。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为两种形式的低温末端。其中,第二末端采用风机正转的方式,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二末端中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为T1,第三换热器13出风温度为T2,第三换热器13出管温度为T3,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为T4。第三末端采用风机反转的方式,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末端中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为T5,第四换热器14出风温度为T6,第四换热器14出管温度为T7,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为T8。
在图2所示的液冷系统中,经供冷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11)后的液体温度T9为-15~30℃,优选为-15~15℃,可以按用户需求控制。满足相应场景的使用条件的低温末端内部区域相对密封、且与周围外环隔离,且外环温度要比低温末端内部空气要高,所以可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来除霜,考虑到实际安装风道空间,可采用两种形式引入风道,第二末端采用风机正转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末端采用风机反转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T5,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T8>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第四换热器14外环温度T8>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第四换热器14回风温度T5的范围均可以为-8~8℃。
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
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具体地,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并运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则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其中,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即指所述高温末端工作或未工作的状态。相应热源,是指自第一引入通道引入的高温热源,或自第二引入通道引入的外环空气热源。该控制单元的具体功能及处理参见步骤S1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化霜控制情形:
第一种化霜控制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如根据第二末端的第三换热器13、第三末端的第四换热器14等的除霜量增大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的开度以增大流量。
图3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11、液冷系统所在机组开机运行,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用户第二末端达到进入除霜条件后,首先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中,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的下一步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工作则执行步骤12,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未工作则执行步骤13。
步骤12、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可以利用其它换热后的高温液体来给低温用户末端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的动作如下:
步骤121、第一三通阀41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引入高温液体,对第三换热器13除霜。
步骤122、第一风阀51关闭。设置第一风阀51的目的是引入外环空气,而此时不需引入外环空气。
步骤123、第一风扇61关闭,避免第二末端内部循环的低温空气影响第三换热器13的除霜。
流量阀3调节控制,根据低温末端的需求适当增大流量阀3的流量,以满足低温末端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的除霜需求,缩短除霜时间,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
图4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包括:
步骤21、液冷系统机组开机运行,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用户第三末端达到进入除霜条件后,与图3所示的操作类似,首先判断高温热源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其中,判断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是否工作的下一步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工作则执行步骤22,若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未工作则执行步骤23。
步骤22、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可以利用其它换热后的高温液体来给低温用户末端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221、第二三通阀42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引入高温液体,对第四换热器14除霜。
步骤222、第二风阀52关闭。设置第二风阀52的目的是引入外环空气,而此时不需引入外环空气。
步骤223、第二风扇62关闭,避免内部循环的低温空气影响除霜。
步骤224、流量阀3调节控制,根据低温末端的需求适当增大流量,满足低温末端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的除霜需求,缩短除霜时间,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
第二种化霜控制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正转且高速运行、控制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反转且高速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如关闭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
步骤13、如果高温热源的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高温液体可利用,需引入外环空气源来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131、第一三通阀41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
步骤132、第一风阀51打开,通过第一风阀51所在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步骤133、第一风扇61打开,将外环空气热源吹到第三换热器13进行热交换,除掉霜层。
步骤134、流量阀3关闭。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
步骤23、如果高温热源用户第一末端处于关闭状态,没有高温液体可利用,需引入外环空气源来除霜。具体进入除霜控制动作如下:
步骤231、第二三通阀42切换到高温热源旁通管路,冷路关闭。
步骤232、第二风阀52打开,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步骤233、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将外环空气热源吹到第四换热器14处进行热交换,除掉霜层。
步骤234、流量阀3关闭。
获取单元,被配置为在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的情况下,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其中,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是指低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在管路的温度。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是指低温换热器的出风侧的温度。该获取单元的具体功能及处理参见步骤S120。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该控制单元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1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确定情形:
第一种确定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设定出管温度如第一设定温度a、第三设定温度c等。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2中,退出除霜的条件是:以第三换热器13出管温度T3≥第一设定温度a,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2中,退出除霜的条件:以第四换热器14出管温度T7≥第三设定温度c,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第二种确定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设定出风温度如第二设定温度b、第四设定温度d等。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3中,退出除霜条件:以第三换热器13出风温度T2≥第二设定温度b,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3中,退出除霜条件:以第四换热器14出风温度T6≥第四设定温度d,且持续时间5~20s(以液冷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即停止利用自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引入的相应热源对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并使所述低温末端恢复正常的冷却工作。该控制单元的具体功能及处理还参见步骤S140。
本发明的方案,提出一种满足多目标温度控制液冷系统除霜控制装置,根据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对不同温度需求的冷却末端(即低温末端)进行控制,通过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来给低温末端除霜,以提高液冷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以下任一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
第一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开启并正常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如控制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正常调节。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2中,当达到退出除霜条件后,第一风扇61高速运行n1 min,将第三换热器13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一风阀51关闭,第一风扇61正常运行,流量阀3按预先设定的调节模式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第二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第二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2中,当达到除霜条件后,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n2 min,将第四换热器14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二风阀52关闭,第二风扇62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工作时,通过三通阀控制,引入液冷系统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第三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除霜,从而,能够利用液冷系统高温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第三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第二种退出化霜控制情形:所述控制单元,具体还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如控制第二末端处的第一风扇61和第三末端处的第二风扇62开启并正常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如控制第一末端的第一换热器12处的流量阀3正常调节。
如图3所示,用户第二末端从回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13中,当达到退出除霜条件后,第一风扇61高速运行n1 min,将第三换热器13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一风阀51关闭,第一风扇61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换热器(即第三换热器13)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如图4所示,用户第三末端从出风风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步骤23中,当达到除霜条件后,第二风扇62高速运行n2 min,将第四换热器14表面的残留水吹走,避免进入正常控制阶段遇到冷流体结冰。第二风阀52关闭,第二风扇62正常运行,流量阀3正常调节。本发明的方案,在高温换热器不工作时,通过风阀控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除霜,从而,能够利用外环空气热源提高除霜效率,有效除掉低温换热器(即第四换热器14)表面霜层,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其中,第一设定温度a和第三设定温度c优选为5~12℃,第二设定温度b和第四设定温度d优选为8~10℃,第三换热器13回风温度T1和第三换热器13外环温度T4优选为-8~8℃。
本发明的方案,在辅冷系统中结合使用两种除霜方式控制(包括热风和高温热流),对低温用户区进行除霜,不影响其它温区需求的使用,满足液冷系统的多目标温度控制,适用于高温电子设备冷却场合和低温货物存储场合。具体地,通过低温换热器风道设计(如在外环空气热源的进风风道处设置风阀),结合风阀以及风机控制,通过控制阀和管路件,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利用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换热器除霜。这样,利用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并通过三通阀控制热气供热量,结合液冷系统温度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判断和控制,来实现低温换热器的高效除霜,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由于本实施例的装置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方法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和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如三通阀),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如风阀),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能够实现低温换热器的高效除霜,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和综合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的一种液冷系统。该液冷系统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
由于本实施例的液冷系统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和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如三通阀),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如风阀),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从而,通过利用液冷系统的高温热源或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除霜,有利于提升液冷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以上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由于本实施例的存储介质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方法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如第一末端)和低温末端(如第二末端、第三末端等),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如三通阀),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如风阀),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能提高液冷系统除霜效率,以及提高液冷系统综合性能。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
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
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
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其中,
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
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
和/或,
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
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
和/或,
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
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
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6.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具有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所述高温末端与所述低温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引入通道,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所述高温末端输出的高温热源;在所述低温末端处,设置有第二引入通道,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在开启的情况下能够向所述低温末端引入外环空气热源;所述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液冷系统开机之后,在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进入除霜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
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若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
通过针对液冷系统的高温末端和低温末端,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的第一引入通道,并在低温末端处设置用于引入外环空气热源的第二引入通道,在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情况下,若高温末端处于当前状态则开启第一引入通道并关闭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一引入通道引入高温末端的高温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若高温末端未处于当前状态则关闭第一引入通道并开启第二引入通道以利用第二引入通道引入外环空气热源对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行除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液冷系统,还具有供冷换热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与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之间的三通阀单元;其中,
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连通至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输入端口;所述高温末端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所述供冷换热器的输出端口,连通至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三阀口;
其中,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连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一阀口与所述三通阀单元的第二阀口之间关断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
和/或,
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低温末端的进风口处的风阀单元;
其中,在所述风阀单元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在所述风阀单元关闭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
和/或,
所述低温末端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将所述高温末端记为第一末端;两个以上所述低温末端,包括:第二末端和第三末端;所述第二末端和所述第三末端,均具有第一引入通道和第二引入通道;
其中,所述第二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二末端的风机正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二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二末端的回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所述第三末端,能够采用使所述第三末端的风机反转的方式,通过所述第三末端的第二引入通道,从所述第三末端的出风风道处引入外环空气热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开启,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进入预设的除霜模式,包括:
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关闭,并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除霜需求增大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的流量;
若所述高温末端的当前状态是未工作状态,则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按设定的运行方式运行,并关闭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和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中的相应温度,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是否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包括: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管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管温度、且持续第一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若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的出风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出风温度、且持续第二设定时间,则确定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已达到设定的退出除霜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和所述第二引入通道中的相应引入通道关闭,以使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退出所述除霜模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开启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在所述第一引入通道关闭且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开启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引入通道关闭且控制所述低温末端正常制冷,控制所述低温末端的低温换热器处的风扇开启并按正常运行方式运行,并控制所述高温末端的高温换热器处的流量阀单元按设定的调节方式正常调节。
1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装置。
12.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2211063773.5A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4355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3773.5A CN115435517B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63773.5A CN115435517B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5517A CN115435517A (zh) 2022-12-06
CN115435517B true CN115435517B (zh) 2023-09-19

Family

ID=84243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63773.5A Active CN115435517B (zh) 2022-09-01 2022-09-01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43551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74904U (zh) * 2015-10-27 2016-04-2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
CN107388665A (zh) * 2017-08-22 2017-11-2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组件、除霜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EP3348976A1 (en) * 2015-09-09 2018-07-18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10470006A (zh) * 2019-08-02 2019-11-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CN110469992A (zh) * 2019-07-28 2019-11-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48976A1 (en) * 2015-09-09 2018-07-18 Fujitsu General Limite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205174904U (zh) * 2015-10-27 2016-04-2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
CN107388665A (zh) * 2017-08-22 2017-11-2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组件、除霜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469992A (zh) * 2019-07-28 2019-11-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10470006A (zh) * 2019-08-02 2019-11-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除霜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435517A (zh) 202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18860B2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and vehicle
WO2022068281A1 (zh)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109830785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系统控制装置
CN111238155B (zh) 一种三温区双系统冰箱的控制及制冷方法
CN104848587A (zh) 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旁通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
WO2021063088A1 (zh) 变频器的冷却系统、方法及空调设备
WO2020192087A1 (zh) 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940056A (zh) 不停机化霜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37677A (zh) 热回收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234470B (zh) 空调系统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KR100712196B1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실외기 제상 방법
CN115435517B (zh) 一种液冷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液冷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3168205A (zh) 空调机
CN209857294U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413416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多联机空调
CN214250187U (zh) 空调系统、热泵空调
CN115060022A (zh) 一种高低温实验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KR100927391B1 (ko) 반도체 공정설비용 칠러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1476150U (zh) 一种连续稳定运行节能型低露点深度除湿系统
KR102637895B1 (ko) 차량의 열관리 시스템
CN113692189A (zh) 一种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KR20210033182A (ko) 에너지 절감이 가능한 공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H10300254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833523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61640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