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28306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28306A CN115428306A CN202180028996.5A CN202180028996A CN115428306A CN 115428306 A CN115428306 A CN 115428306A CN 202180028996 A CN202180028996 A CN 202180028996A CN 115428306 A CN115428306 A CN 1154283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ions
- winding
- stator
- axial direction
- insul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25—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having an annular armatur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47—Air-gap windings, i.e. iron-free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电机,包括:针对每相具有由多个部分绕组(451)构成的相绕组的多相的电枢绕组(411);以及设置于电枢绕组的径向外侧且对多个部分绕组进行支承的绕组支承构件(CB)。部分绕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和轴向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搭接部,多个部分绕组以使中间导线部沿周向排列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部分绕组中,在搭接部安装有实现部分绕组彼此的绝缘的绝缘构件(460)。在绝缘构件上,以从该绝缘构件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465)。支架部中的从绝缘构件突出的突出部分和绕组支承构件机械地结合。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20年4月28日提交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079443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的公开涉及一种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旋转电机,包括:励磁元件,上述励磁元件包括具有多个磁极的磁体部;以及电枢,上述电枢具有多相的电枢绕组。另外,已知通过将电枢绕组卷绕于设置于卷框的定位用突起来将电枢整体上形成为圆筒状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昭57-21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枢中,由于构成为将电枢绕组直接卷绕于电枢铁芯,认为会产生用于绕线作业的制造装置(飞轮等)大型化等不良情况。例如,在不具有极齿的所谓无极齿结构的电枢中,换言之,在不进行电枢绕组相对于极齿的卷绕的结构的电枢中,关于电枢绕组的组装,认为存在技术改善的余地。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实现电枢绕组的组装的旋转电机。
本说明书公开的多个方式采用互相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各个目的。参照后续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可以更明确本说明书公开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方式1是一种旋转电机,包括:
励磁元件,上述励磁元件具有多个磁极;
多相的电枢绕组,上述电枢绕组针对每相具有由多个部分绕组构成的相绕组;以及
绕组支承构件,上述绕组支承构件设置于上述电枢绕组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与上述励磁元件相反的一侧,并且对上述多个部分绕组进行支承,
上述励磁元件和上述电枢绕组设置成沿径向彼此相对,
上述部分绕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沿轴向延伸且沿周向分开规定间隔而设置;以及搭接部,上述搭接部设置于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将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环状地连接,
多个上述部分绕组以使上述中间导线部沿周向排列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在上述部分绕组中,在上述搭接部安装有实现上述部分绕组彼此的绝缘的绝缘构件,
在上述绝缘构件上,以从该绝缘构件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
在上述支架部中的从上述绝缘构件突出的突出部分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机械地结合。
在上述结构的旋转电机中,电枢绕组的部分绕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以及将该一对中间导线部环状地连接的搭接部,多个部分绕组以使中间导线部沿周向排列的方式沿周向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每个部分绕组向绕组支承构件的组装,无论电枢有无极齿,都能够进行电枢绕组的组装。另外,通过在部分绕组的搭接部安装绝缘构件,能够使沿周向排列的部分绕组彼此理想地绝缘。
而且,在该结构中,使用以从绝缘构件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支架部,将从绝缘构件突出的支架突出部分和绕组支承构件机械地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部分绕组通过使用支架部的机械结合而安装于绕组支承构件,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实施多个部分绕组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的安装。在使用绕线机等制造装置来制造电枢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制造装置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简单地实现电枢绕组的组装。
支架部最好通过埋入或粘贴等一体地设置于绝缘构件中的使部分绕组彼此绝缘的绝缘体。另外,支架部最好由强度比绝缘构件高的材料构成,例如最好由铁或钢等金属材料构成。
方式2是在方式1的基础上,上述支架部具有在上述绝缘构件的与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处沿轴向弯曲的折曲部,以使上述折曲部沿径向与上述搭接部相对的状态,设置上述绝缘构件。
在上述结构中,在支架部中,在与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折曲部,该折曲部沿径向与搭接部相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架部中的突出相反侧的折曲部,能够将搭接部和支架部沿径向卡合,在该状态下,利用支架部的突出部分进行与绕组支承构件的机械结合。折曲部作为对搭接部(部分绕组)的径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移动限制部起作用。由此,能够抑制部分绕组的径向的位置偏移,进而能够将各部分绕组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的组装状态维持于适当的状态。
方式3是在方式2的基础上,在上述部分绕组中,上述搭接部在沿轴向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重叠的状态下沿径向弯折,以使上述折曲部沿径向与弯折状态的上述搭接部中的沿径向凸出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的状态,设置有上述绝缘构件。
在部分绕组的搭接部沿径向弯折且沿轴向与绕组支承构件重叠的结构中,在绕组支承构件的轴向端部处,以沿轴向与该绕组支承构件重叠的状态配置有绝缘构件。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支架部的折曲部沿径向与搭接部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能够使绝缘构件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的轴向端部理想地机械结合。
方式4是在方式2或方式3的基础上,上述绝缘构件以上述支架部被夹在上述搭接部中的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之间的状态设置。
部分绕组的搭接部具有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即从各中间导线部向线圈边端部侧延伸的导线部),在支架部被夹在上述各导线部之间的状态下,搭接部的周向的位置偏移被支架部限制。因此,根据上述结构,除了能够抑制部分绕组的径向的位置偏移之外,还能够抑制周向的位置偏移。
方式5是在方式2至方式4的基础上,上述绝缘构件是从轴向和径向对上述搭接部进行包围的绝缘罩,上述绝缘罩包括相对于上述搭接部从轴向或径向安装的多个分割罩件,在该多个分割罩件的任一个一体地设置有上述支架部。
在部分绕组的搭接部中,为了实现部分绕组彼此的绝缘、部分绕组与绕组支承构件的绝缘,期望以从轴向和径向对搭接部进行包围的状态设置绝缘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成为绝缘罩包括相对于搭接部从轴向或径向安装的多个分割罩件,能够容易地实施绝缘罩相对于搭接部的安装。另外,通过采用在多个分割罩件中的任一个一体地设置有支架部的结构,能够随着各分割罩件的安装而同时进行支架部的安装。由此,能够理想地设置从轴向和径向整周地包围搭接部的绝缘罩。
方式6是在方式1至方式5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通过在上述部分绕组的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之间配置其他相的上述部分绕组的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中的一方的中间导线部,成为各相的上述中间导线部沿周向以规定顺序排列,并且在上述电枢绕组的线圈边端部处,不同相的上述部分绕组中的上述搭接部彼此沿轴向重叠的状态,在分别安装于沿轴向重叠的上述各搭接部的上述绝缘构件中,设置于上述各绝缘构件的上述支架部的突出部分沿轴向重叠,该重叠状态的上述各支架部的突出部分通过结合构件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
在上述结构的电枢绕组中,成为沿周向排列的各部分绕组分别使一部分沿周向重叠地配置,在线圈边端部处,不同相的部分绕组中的搭接部彼此沿轴向重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安装于各搭接部的绝缘构件中,重叠状态的各支架部的突出部分通过结合构件与绕组支承构件结合,因此,能够简单地实施多个部分绕组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的安装。另外,由于通过结合构件形成各支架部与绕组支承构件之间的热传递路径,因此,从电枢绕组的散热的观点出发也能够实现期望的结构。
方式7是在方式6的基础上,在上述各部分绕组中,上述搭接部在周向一端侧和周向另一端侧处沿轴向与彼此不同的上述部分绕组的上述搭接部重叠,通过上述结合构件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的两个上述部分绕组的组合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不同。
在部分绕组中的一对中间导线部之间配置有其他相的部分绕组中的一对中间导线部中的一个中间导线部的状态下,在各相的中间导线部沿周向以规定顺序排列的结构中,会想到在各部分绕组中,搭接部在周向一端侧和周向另一端侧处沿轴向与彼此不同的部分绕组的搭接部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使通过结合构件与绕组支承构件结合的两个部分绕组的组合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不同,能够在使沿周向排列的所有部分绕组中的相邻的部分绕组彼此连结的同时,将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的结合部位设为所需最小限度。由此,能够减轻旋转电机的制造负担。
方式8是在方式6或方式7的基础上,上述支架部在从上述绝缘构件突出的突出部分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套部,在沿轴向重叠的上述各支架部中,上述轴套部彼此结合,并且在上述各轴套部的中空部中插通上述结合构件,在该状态下,通过该结合构件将上述各支架部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
在上述结构中,使用设置于支架部的轴套部,将该轴套部沿轴向彼此结合,并且在将结合构件插通到上述各轴套部的中空部中的状态下,利用结合构件进行各支架部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轴套部的结合,能够在将轴向上的各绝缘构件的相对距离保持为一定的同时,将上述各绝缘构件相对于绕组支承构件以适当的状态结合。
方式9是在方式6至方式8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上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对上述电枢绕组进行冷却的冷却部,上述支架部通过上述结合构件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的轴向端面结合。
在上述结构中,绝缘构件的支架部与具有冷却部的绕组支承构件结合。这种情况下,部分绕组中产生的热量经由支架部直接传递到冷却部附近,从而能够提高冷却电枢绕组的冷却性能。
方式10是在方式9的基础上,上述绕组支承构件包括:电枢铁芯,上述电枢铁芯组装于上述电枢绕组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以及电枢保持构件,上述电枢保持构件设置于该电枢铁芯的径向内外中的上述电枢绕组的相反侧,并且具有上述冷却部,上述支架部通过上述结合构件与上述电枢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结合。
作为绕组支承构件,构成为包括电枢铁芯和该电枢铁芯的径向内侧或外侧的电枢保持构件,并且通过结合构件将绝缘构件的支架部与位于越过电枢铁芯的位置处的电枢保持构件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相对于电枢铁芯进行结合构件的结合,因此,不需要在电枢铁芯上设置用于使结合构件结合的凹部等,能够抑制齿槽转矩的产生等不良情况。
方式11是在方式9或方式10的基础上,上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和从上述圆筒部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上述支架部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的上述基座部机械地结合,上述绕组支承构件在上述圆筒部中具有环状地设置的制冷剂通路以作为上述冷却部,上述制冷剂通路在包括上述圆筒部和上述基座部的范围内设置。
在上述结构中,在绕组支承构件中,在包括圆筒部和基座部的范围内设置有制冷剂通路。因此,在支架部与绕组支承构件的基座部机械地结合的结构中,能够理想地实施从支架部向绕组支承构件的制冷剂通路的热传递。
方式12是在方式1至方式10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上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和从上述圆筒部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上述支架部与上述绕组支承构件的上述基座部机械地结合。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绕组支承构件中的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被设置为供支架部机械地结合的结合部位,因此,确保该结合部位变得容易,能够理想地进行支架部的结合。另外,在部分绕组的搭接部沿径向弯折形成的结构中,最好是绕组支承构件的基座部和搭接部在径向上沿相同方向延伸,并且沿轴向重叠。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2是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图3是旋转电机的纵剖视图。
图4是旋转电机的横剖视图。
图5是旋转电机的分解剖视图。
图6是转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磁体单元的截面结构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磁体的电角度与磁通密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磁体的电角度与磁通密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定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定子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12是从轴向一侧观察铁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铁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14是铁芯组件的横剖视图。
图15是铁芯组件的分解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三相的各相绕组中的部分绕组的连接状态的电路图。
图17是将第一线圈模块和第二线圈模块横向排列并对比表示的侧视图。
图18是将第一部分绕组和第二部分绕组横向排列并对比表示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线圈模块的结构的图。
图20是图19的(a)中的20-20线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绝缘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第二线圈模块的结构的图。
图23是图22的(a)中的23-23线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绝缘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将各线圈模块沿周向排列的状态下的薄膜材料的交叠位置的图。
图26是表示第一线圈模块相对于铁芯组件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第一线圈模块和第二线圈模块相对于铁芯组件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由固定销实现的固定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9是母线模块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母线模块的纵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将母线模块组装于定子保持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对母线模块进行固定的固定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3是表示将中继构件组装于外壳罩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4是中继构件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旋转电机的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图36是表示控制装置的电流反馈控制处理的功能框图。
图37是表示控制装置的转矩反馈控制处理的功能框图。
图38是表示变形例中的磁体单元的截面结构的局部横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内转子结构的定子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40是表示线圈模块相对于铁芯组件的组装状态的俯视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定子单元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42的(a)是定子单元的俯视图,(b)是定子单元的横剖视图。
图43是定子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44是将铁芯组件和定子绕组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5是铁芯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46是表示线圈模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7是将线圈模块中的构成部件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48的(a)是图46的48-48线剖视图,(b)是分解剖视图。
图49的(a)是图46的49-49线剖视图,(b)是分解剖视图。
图50是支架部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部分绕组与支架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配置了三个部分绕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结合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图。
图54是表示将下段侧的线圈模块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定子单元的俯视图。
图56是定子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57是将铁芯组件和定子绕组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58是线圈模块的立体图。
图59是表示部分绕组与支架部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0是表示将下段侧的线圈模块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1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62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63是表示变形例的定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有时对于功能上和/或结构上对应的部分和/或关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或者标注相差百以上的位的参照符号。对于对应的部分和/或关联的部分,可以参照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作为例如车辆动力源使用。但是,旋转电机能作为产业用、车辆用、家电用、OA设备用、游戏机用等广泛使用。另外,在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对于相同符号的部分引用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是同步式多相交流电动机,是外转子结构(外转结构)。图1至图5示出了旋转电机10的概要。图1是表示旋转电机10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旋转电机10的俯视图,图3是旋转电机10的纵剖视图(图2的3-3线剖视图),图4是旋转电机10的横剖视图(图3的4-4线剖视图),图5是将旋转电机10的构成要素分解表示的分解剖视图。在以下的记载中,在旋转电机10中,将旋转轴11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将从旋转轴11的中心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设为径向,将以旋转轴11为中心圆周状地延伸的方向设为周向。
旋转电机10大致包括:具有转子20、定子单元50及母线模块200的旋转电机主体;以及以包围该旋转电机主体的方式设置的外壳241及外壳罩242。上述各构件均相对于一体地设置于转子20的旋转轴11同轴地配置,并且以规定顺序在轴向上组装,从而构成旋转电机10。旋转轴11由分别设置于定子单元50和外壳241的一对轴承12、13支承,并且在该状态下能旋转。另外,轴承12、13例如是具有内圈、外圈、配置在内圈与外圈之间的多个滚珠的径向滚珠轴承。通过旋转轴11的旋转使例如车辆的车轴旋转。能通过使外壳241固定于车身框架等,将旋转电机10装设于车辆。
在旋转电机10中,定子单元50以包围旋转轴11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定子单元50的径向外侧配置有转子20。定子单元50具有:定子60;以及组装于其径向内侧的定子保持件70。转子20和定子60隔着气隙而沿径向相对配置,转子20与旋转轴11一起一体旋转,由此转子20在定子60的径向外侧旋转。转子20相当于“励磁元件”,定子60相当于“电枢”。
图6是转子20的纵剖视图。如图6所示,转子20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转子架21和固定于该转子架21的环状的磁体单元22。转子架21具有:呈圆筒状的圆筒部23;以及设于该圆筒部23的轴向一端的端板部24,通过使圆筒部23和端板部24一体化来构成转子架21。转子架21作为磁体保持构件发挥作用,在圆筒部23的径向内侧环状地固定有磁体单元22。在端板部24形成有贯通孔24a,在插通于该贯通孔24a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紧固件25使旋转轴11固定于端板部24。旋转轴11具有沿与轴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缘11a,在该凸缘11a与端板部24被面接合的状态下,将转子架21固定于旋转轴11。
磁体单元22具有圆筒状的磁体保持件31、固定于该磁体保持件31的内周面的多个磁体32、以及固定于轴向两侧中的与转子架21的端板部24相反一侧的端板33。磁体保持件31在轴向上具有与磁体32相同的长度尺寸。磁体32以被磁体保持件31从径向外侧包围的状态设置。磁体保持件31和磁体32在轴向一侧的端部处以与端板33抵接的状态固定。磁体单元22相当于“磁体部”。
图7是表示磁体单元22的截面结构的局部横剖视图。在图7中,用箭头表示磁体32的易磁化轴的方向。
在磁体单元22中,磁体32以沿转子20的周向交替地改变极性的方式排列设置。由此,磁体单元22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磁体32是极性各向异性的永磁体,并且使用内禀矫顽力为400[kA/m]以上且残留磁通密度Br为1.0[T]以上的烧结钕磁体来构成。
在磁体32中,径向内侧(定子60侧)的周面是进行磁通的传递的磁通作用面34。磁体单元22构成为在磁体32的磁通作用面34处在作为磁极中心的d轴附近的区域集中地产生磁通。具体而言,在磁体32中,d轴侧(靠近d轴的部分)和q轴侧(靠近q轴的部分)的易磁化轴的方向不同,在d轴侧,易磁化轴的方向为与d轴平行的方向,在q轴侧,易磁化轴的方向为与q轴正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沿着易磁化轴的方向形成圆弧状的磁体磁路。总之,磁体32构成为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取向:在磁极中心即d轴侧,比起磁极边界即q轴侧,易磁化轴的方向与d轴平行。
在磁体32中,由于磁体磁路形成为圆弧状,因此,磁体磁路长度比磁体32的径向的厚度尺寸长。由此,磁体32的磁导上升,能够以相同的磁体量发挥与磁体量较多的磁体相同的能力。
磁体32将沿周向相邻的两个作为一组来构成一个磁极。即,在磁体单元22中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体32分别在d轴和q轴具有分割面,并且上述各磁体32以彼此抵接或接近的状态配置。如上所述,磁体32具有圆弧状的磁体磁路,在q轴处,沿周向相邻的磁体32彼此的N极和S极相对。因此,能够实现q轴附近的磁导的提高。另外,由于夹着q轴的两侧的磁体32彼此相互吸引,因此,能够保持上述各磁体32彼此的接触状态。因此,仍然有助于提高磁导。
在磁体单元22中,由于通过各磁体32使磁通在相邻的N极与S极之间圆弧状地流动,因此,与例如径向各向异性磁体相比,磁体磁路更长。因此,如图8所示,磁通密度分布接近正弦波。其结果是,与图9中作为比较例而示出的径向各向异性磁体的磁通密度分布不同,能使磁通集中在磁极的中心侧,并且能提高旋转电机10的转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磁体单元22中,能够确认与以往的海尔贝克阵列的磁体相比,磁通密度分布存在差异。另外,在图8和图9中,横轴表示电角度,纵轴表示磁通密度。此外,在图8和图9中,横轴的90°表示d轴(即,磁极中心),横轴的0°和180°表示q轴。
即,根据上述结构的各磁体32,增强了磁体单元22中的d轴处的磁体磁通,并且抑制了q轴附近的磁通变化。由此,能够理想地实现在各磁极中从q轴到d轴的表面磁通变化缓和的磁体单元22。
磁通密度分布的正弦波匹配率最好是例如40%以上的值。这样,与使用正弦波匹配率为30%左右的径向取向磁体或使用平行取向磁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提高波形中央部分的磁通量。此外,若将正弦波匹配率设为60%以上,则与海尔贝克阵列那样的磁通集中阵列相比,能可靠地提高波形中央部分的磁通量。
在图9所示的径向各向异性磁体中,磁通密度在q轴附近急剧变化。磁通密度的变化越急剧,后述的定子60的定子绕组61中的涡电流越增加。此外,定子绕组61侧的磁通变化也变得急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磁通密度分布接近正弦波的磁通波形。因此,在q轴附近,磁通密度的变化小于径向各向异性磁体的磁通密度的变化。由此,能抑制涡电流的产生。
在磁体32中,在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上,在包含d轴的规定范围内形成凹部35,并且在径向内侧的内周面上,在包含q轴的规定范围内形成凹部36。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磁体32的易磁化轴的方向,在磁体32的外周面上,d轴附近处的磁体磁路变短,并且在磁体32的内周面上,q轴附近处的磁体磁路变短。因此,考虑到在磁体32中,难以在磁体磁路长度较短的部位产生足够的磁体磁通,从而在其磁体磁通较弱的部位削除磁体。
另外,在磁体单元22中,也可以构成为使用与磁极相同数量的磁体32。例如,磁体32作为一个磁体设置在d轴之间,上述d轴是沿周向相邻的两个磁极中的各磁极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磁体32构成为周向中心为q轴,并且在d轴具有分割面。另外,代替将周向的中心设为q轴的结构,磁体32也可以构成为将周向的中心设为d轴。作为磁体32,代替使用磁极数的两倍数量的磁体、或与磁极数相同数量的磁体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圆环状地相连的圆环磁体。
如图3所示,在旋转轴11的轴向两侧中的与转子架21的结合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图的上侧的端部)设置有作为旋转传感器的解析器41。解析器41包括固定于旋转轴11的解析器转子、以及在解析器转子的径向外侧相对配置的解析器定子。解析器转子呈圆板环状,在使旋转轴11插通的状态下,在旋转轴11上以同轴设置。解析器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并且固定于外壳罩242。
接着,对定子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定子单元50的立体图,图11是定子单元50的纵剖视图。另外,图11是与图3相同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作为其概要,定子单元50具有定子60和其径向内侧的定子保持件70。另外,定子60具有定子绕组61和定子铁芯62。而且,构成为将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一体化而设置为铁芯组件CA,并且构成定子绕组61的多个部分绕组151组装到该铁芯组件CA。此外,定子绕组61相当于“电枢绕组”,定子铁芯62相当于“电枢铁芯”,定子保持件70相当于“电枢保持构件”。另外,铁芯组件CA相当于“支承构件”。
此处,首先,对铁芯组件CA进行说明。图12是从轴向一侧观察铁芯组件CA的立体图,图13是从轴向另一侧观察铁芯组件CA的立体图,图14是铁芯组件CA的横剖视图,图15是铁芯组件CA的分解剖视图。
如上所述,铁芯组件CA具有定子铁芯62和组装于其径向内侧的定子保持件70。换言之,构成为定子铁芯62一体地组装于定子保持件70的外周面。
定子铁芯62构成为由作为磁性体的电磁钢板构成的铁芯片62a在轴向上层叠的铁芯片层叠体,并且呈在径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圆筒状。在定子铁芯62中的成为转子20侧的径向外侧组装有定子绕组61。定子铁芯62的外周面呈没有凹凸的曲面状。定子铁芯62作为背轭发挥作用。定子铁芯62例如由冲裁形成为圆环板状的多个铁芯片62a在轴向上层叠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螺旋铁芯结构的定子铁芯62。在螺旋铁芯结构的定子铁芯62中,使用带状的铁芯片,通过使该铁芯片环状地卷绕形成并且在轴向上层叠,从而整体上形成圆筒状的定子铁芯62。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60为不具有用于形成切槽的极齿的无切槽结构,但是其结构也可以使用以下的(A)~(C)的任意一种结构。
(A)在定子60中,在周向的各导线部(后述的中间导线部152)之间设置导线间构件,并且作为上述导线间构件,使用当将一磁极的导线间构件的周向的宽度尺寸设为Wt,将导线间构件的饱和磁通密度设为Bs,将一磁极的磁体32的周向的宽度尺寸设为Wm,将磁体32的残留磁通密度设为Br时,满足Wt×Bs≤Wm×Br的关系的磁性材料。
(B)在定子60中,在周向的各导线部(中间导线部152)之间设置导线间构件,并且使用非磁性材料作为上述导线间构件。
(C)在定子60中,构成为在周向的各导线部(中间导线部152)之间不设置导线间构件。
此外,如图15所示,定子保持件70具有外筒构件71和内筒构件81,通过将外筒构件71设为径向外侧,将内筒构件81设为径向内侧并将上述构件组装为一体而构成。上述各构件71、81例如由铝、铸铁等金属或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构成。
外筒构件71是将外周面和内周面均设为正圆状的曲面的圆筒构件,在轴向一端侧形成有朝径向内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72。在该凸缘72上,在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突出部73(参照图13)。另外,在外筒构件71中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形成有与内筒构件81沿轴向相对的相对面74、75,在该相对面74、75形成有环状地延伸的环状槽74a、75a。
另外,内筒构件81是具有比外筒构件71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的圆筒构件,其外周面为与外筒构件71同心的正圆状的曲面。在内筒构件81的轴向一端侧形成有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82。内筒构件81在与外筒构件71的相对面74、75沿轴向抵接的状态下组装于外筒构件71。如图13所示,外筒构件71和内筒构件81通过螺栓等紧固件84相互组装。具体而言,在内筒构件81的内周侧,在周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突出部83,在该突出部83的轴向端面和外筒构件71的突出部73重叠的状态下,该突出部73、83彼此由紧固件84紧固。
如图14所示,在外筒构件71和内筒构件81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在外筒构件71的内周面与内筒构件8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该间隙空间为使冷却水等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85。制冷剂通路85在定子保持件70的周向上环状地设置。更详细地,在内筒构件81设置有通路形成部88,上述通路形成部88在内筒构件81的内周侧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入口侧通路86和出口侧通路87,上述各通路86、87开口于内筒构件81的外周面。另外,在内筒构件81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将制冷剂通路85分隔为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分隔部89。由此,从入口侧通路86流入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85中沿周向流动,之后从出口侧通路87流出。
入口侧通路86和出口侧通路87的一端侧沿径向延伸并开口于内筒构件81的外周面,并且另一端侧沿轴向延伸并开口于内筒构件81的轴向端面。图12示出了通向入口侧通路86的入口开口86a和通向出口侧通路87的出口开口87a。此外,入口侧通路86和出口侧通路87通向安装在外壳罩242的入口端口244和出口端口245(参照图1),并且制冷剂经由上述各端口244、245流出、流入。
在外筒构件71与内筒构件81的接合部分设置有用于抑制制冷剂通路85的制冷剂泄漏的密封件101、102(参照图15)。具体而言,密封件101、102例如为O形环,被收容在外筒构件71的环状槽74a、75a中,并且以由外筒构件71和内筒构件81压缩的状态设置。
另外,如图12所示,内筒构件81在轴向一端侧具有端板部91,在该端板部91中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筒状的轴套部92。轴套部92设置成包围用于使旋转轴11插通的插通孔93。在轴套部92设置有用于固定外壳罩242的多个紧固部94。此外,在端板部91中,在轴套部92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支柱部95。该支柱部95是成为用于固定母线模块200的固定部的部位,其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描述。另外,轴套部92是保持轴承12的轴承保持构件,在设置于其内周部的轴承固定部96固定有轴承12(参照图3)。
此外,如图12、图13所示,在外筒构件71和内筒构件81中形成有用于对后述的多个线圈模块150进行固定的凹部105、106。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内筒构件81的轴向端面、详细而言端板部91中的成为轴套部92周围的轴向外侧端面上,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105。另外,如图13所示,在外筒构件71的轴向端面、详细而言凸缘72的轴向外侧的端面上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106。上述凹部105、106设置成排列在与铁芯组件CA同心的假想圆上。凹部105、106分别设置在周向上的同一位置,其间隔和个数也相同。
另外,为了确保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的组装强度,定子铁芯62以产生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的径向的压缩力的状态组装。具体而言,通过热压配合或压入,定子铁芯62以规定的过盈量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嵌合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可以说是在产生由其中一个向另一个的径向应力的状态下组装的。另外,在使旋转电机10高转矩化的情况下,例如考虑使定子60大径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定子铁芯62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牢固地结合,会增大定子铁芯62的紧固力。然而,若定子铁芯62的压缩应力(换言之,残留应力)增大,则定子铁芯62可能会产生破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彼此以规定的过盈量而嵌合固定的结构中,构成为在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的径向的彼此相对部分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周向的卡合对定子铁芯62的周向变位进行限制。即,如图12~图14所示,在径向上,在定子铁芯62与定子保持件70的外筒构件71之间在周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多个卡合构件111,通过该卡合构件111,抑制了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的周向的位置偏移。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构成为在定子铁芯62和外筒构件71中的至少任一个中设置凹部,并且使卡合构件111与该凹部卡合。代替卡合构件111,也可以构成为在定子铁芯62和外筒构件71中的任一个中设置凸部。
在上述结构中,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外筒构件71)除了以规定的过盈量而嵌合固定之外,还利用卡合构件111的限制以彼此的周向变位被限制的状态设置。因此,即使假设定子铁芯62和定子保持件70的过盈量相对较小,也能够抑制定子铁芯62的周向变位。另外,即使过盈量相对较小也能得到期望的抑制变位效果,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盈量过大而引起的定子铁芯62的破损。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抑制定子铁芯62的变位。
也可以构成为在内筒构件81的内周侧,以包围旋转轴11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的内部空间,在该内部空间中例如配置有构成作为电力转换器的逆变器的电气部件。电气部件是例如将半导体开关元件或电容器封装化而成的电气模块。通过在与内筒构件81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下配置电气模块,能够利用流过制冷剂通路85的制冷剂来冷却电气模块。另外,可以在内筒构件81的内周侧不设置多个突出部83、或者减小突出部83的突出高度,由此能够扩张内筒构件81的内周侧的内部空间。
接着,详细地说明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定子绕组61的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定子绕组61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是如下的状态:构成定子绕组61的多个部分绕组151以沿周向排列的状态组装于铁芯组件CA的径向外侧、即定子铁芯62的径向外侧。
定子绕组61具有多个相绕组,并且各相的相绕组在周向上以规定顺序配置,从而形成为圆筒状(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U相、V相和W相的相绕组,使定子绕组61具有三相的相绕组。
如图11所示,定子60在轴向上具有相当于与转子20的磁体单元22沿径向相对的线圈侧部CS的部分、以及相当于该线圈侧部CS的轴向外侧即线圈边端部CE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定子铁芯62在轴向上设置在相当于线圈侧部CS的范围内。
在定子绕组61中,各相的相绕组分别具有多个部分绕组151(参照图16),并且该部分绕组151单独地设置成线圈模块150。即,线圈模块150是将各相的相绕组中的部分绕组151设置成一体而构成的,利用与极数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线圈模块150来构成定子绕组61。各相的线圈模块150(部分绕组151)在周向上以规定顺序排列配置,由此在定子绕组61的线圈侧部CS处,各相的导线部以规定顺序排列配置。在图10中,示出了线圈侧部CS的U相、V相和W相的导线部的排列顺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磁极数设为24,但是该数量可以是任意的。
在定子绕组61中,针对每相的各线圈模块150的部分绕组151并联或串联地连接,从而构成各相的相绕组。图16是表示三相的各相绕组中的部分绕组151的连接状态的电路图。在图16中,示出了各相的相绕组中的部分绕组151分别并联连接的状态。
如图11所示,线圈模块150组装于定子铁芯62的径向外侧。在这种情况下,线圈模块150以其轴向两端部分比定子铁芯62更向轴向外侧(即,线圈边端部CE侧)突出的状态组装。即,定子绕组61具有相当于比定子铁芯62更向轴向外侧突出的线圈边端部CE的部分、以及相当于比线圈边端部CE更靠轴向内侧的线圈侧部CS的部分。
线圈模块150具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在线圈边端部CE处,部分绕组151向径向内侧、即定子铁芯62侧弯折的形状,另一种是在线圈边端部CE处,部分绕组151未向径向内侧弯折而是沿轴向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在轴向两端侧具有弯曲形状的部分绕组151称为“第一部分绕组151A”,将具有该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线圈模块150称为“第一线圈模块150A”。另外,将不具有轴向两端侧的弯曲形状的部分绕组151称为“第二部分绕组151B”,将具有该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线圈模块150称为“第二线圈模块150B”。
图17是将第一线圈模块150A和第二线圈模块150B横向排列并对比示出的侧视图,图18是将第一部分绕组151A和第二部分绕组151B横向排列并对比示出的侧视图。如上述各图所示,各线圈模块150A、150B、各部分绕组151A、151B的轴向长度彼此不同,并且轴向两侧的端部形状彼此不同。第一部分绕组151A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C字状,第二部分绕组151B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I字状。在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在轴向两侧安装有作为“第一绝缘罩”的绝缘罩161、162,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在轴向两侧安装有作为“第二绝缘罩”的绝缘罩163、164。
接着,详细地说明线圈模块150A、150B的结构。
此处,首先,对线圈模块150A、150B中的第一线圈模块150A进行说明。图19的(a)是表示第一线圈模块150A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9的(b)是将第一线圈模块150A中的构成部件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20是图19的(a)中的20-20线剖视图。
如图19的(a)、(b)所示,第一线圈模块150A包括第一部分绕组151A和绝缘罩161、162,上述第一部分绕组151A是将导线材料CR多层卷绕而构成的,上述绝缘罩161、162组装于该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绝缘罩161、162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第一部分绕组151A具有:彼此平行且直线状地设置的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以及将一对中间导线部152在轴向两端处分别连接的一对搭接部153A,通过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152和一对搭接部153A形成为环状。一对中间导线部152隔开规定的线圈间距而设置,并且能在周向上在该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之间配置其他相的部分绕组151的中间导线部1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中间导线部152隔开两个线圈间距而设置,并且在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之间各配置一个其他两相的部分绕组151中的中间导线部152。
一对搭接部153A在轴向两侧处分别为相同的形状,并且均设置成相当于线圈边端部CE(参照图11)的部分。各搭接部153A设置成沿相对于中间导线部152正交的朝向、即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弯折。
如图18所示,第一部分绕组151A在轴向两侧具有搭接部153A,第二部分绕组151B在轴向两侧具有搭接部153B。上述各部分绕组151A、151B的搭接部153A、153B的形状彼此不同,为了明确其区别,也将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搭接部153A记载为“第一搭接部153A”,将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搭接部153B记载为“第二搭接部153B”。
在各部分绕组151A、151B中,中间导线部152设置成在线圈侧部CS处沿周向一个一个地排列的线圈侧部导线部。另外,各搭接部153A、153B设置成在线圈边端部CE处将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位置的同相的中间导线部152彼此连接的线圈边端部导线部。
如图20所示,第一部分绕组151A是以使导线集合部分的横截面成为四边形的方式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而形成的。图20示出了中间导线部152的横截面,在该中间导线部152中,以沿周向和径向排列的方式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即,第一部分绕组151A在中间导线部152中,使导线材料CR沿周向以多列排列,并且沿径向以多列排列,从而使横截面形成为大致矩形。另外,在第一搭接部153A的前端部处向径向弯折,从而将导线材料CR以沿轴向和径向排列的方式多层地卷绕。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同心卷绕的方式卷绕导线材料CR来构成第一部分绕组151A。但是,导线材料CR的卷绕方法是任意的,除了同心卷绕之外,也可以以ɑ卷绕(日文:アルファ巻)的方式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
在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导线材料CR的端部从轴向两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中的一个第一搭接部153A(图19的(b)的上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引出,其端部为绕组端部154、155。绕组端部154、155分别是成为导线材料CR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的部分。绕组端部154、155中的一个连接到电流输入输出端子,另一个连接到中性点。
在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各中间导线部152以覆盖有片状的绝缘包覆件157的状态设置。此外,在图19的(a)中,以在中间导线部152覆盖有绝缘包覆件157、在绝缘包覆件157的内侧存在中间导线部152的状态示出了第一线圈模块150A,但是为了方便,将该部分设为中间导线部152(后述的图22的(b)也是同样的)。
绝缘包覆件157使用至少具有中间导线部152的轴向的绝缘包覆范围的长度的轴向尺寸的薄膜材料FM,并通过将该薄膜材料FM卷绕于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围而设置。薄膜材料FM例如由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构成。更具体而言,薄膜材料FM包括薄膜基材、以及设置于该薄膜基材的两面中的单面的具有发泡性的粘接层。而且,薄膜材料FM以由粘接层粘接的状态相对于中间导线部152卷绕。另外,也能够使用非发泡性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层。
如图20所示,中间导线部152通过导线材料CR沿周向和径向排列而使横截面呈大致矩形,薄膜材料FM以使周向的端部交叠的状态覆盖于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围,由此设置绝缘包覆件157。薄膜材料FM是纵向尺寸比中间导线部152的轴向长度长且横向尺寸比中间导线部152的一周长度长的矩形片,并且以与中间导线部152的截面形状对应地设置折痕的状态卷绕于中间导线部152。在薄膜材料FM被卷绕于中间导线部152的状态下,中间导线部152的导线材料CR与薄膜基材之间的间隙由粘接层的发泡填埋。另外,在薄膜材料FM的交叠部分OL中,薄膜材料FM的周向的端部彼此由粘接层接合。
在中间导线部152中,绝缘包覆件157以覆盖两个周向侧面和两个径向侧面中的全部的方式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包围中间导线部152的绝缘包覆件157,在与其他相的部分绕组151中的中间导线部152相对的相对部分、即在中间导线部152的两个周向侧面中的一个设置有薄膜材料FM交叠的交叠部分OL。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中,在周向的相同侧分别设置有交叠部分OL。
在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在从中间导线部152到轴向两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中的由绝缘罩161、162覆盖的部分(即,成为绝缘罩161、162的内侧的部分)为止的范围内设置有绝缘包覆件157。就图17而言,在第一线圈模块150A中,AX1的范围是未被绝缘罩161、162覆盖的部分,并且在与该范围AX1相比沿上下扩张的范围内设置有绝缘包覆件157。
接着,对绝缘罩161、162的结构进行说明。
绝缘罩161安装于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轴向一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绝缘罩162安装于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其中,图21的(a)、(b)示出了绝缘罩161的结构。图21的(a)、(b)是从不同的两个方向观察绝缘罩161的立体图。
如图21的(a)、(b)所示,绝缘罩161具有成为周向侧面的一对侧面部171、轴向外侧的外表面部172、轴向内侧的内表面部173和径向内侧的前表面部174。上述各部171~174分别形成为板状,以仅径向外侧开放的方式彼此立体状地结合。一对侧面部171分别在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以朝向铁芯组件CA的轴心延伸的方向设置。因此,在多个第一线圈模块150A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状态下,在相邻的各第一线圈模块150A中,绝缘罩161的侧面部171彼此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互相相对。由此,能够在沿周向相邻的各第一线圈模块150A中实现相互的绝缘,并且适当地环状配置。
在绝缘罩161中,在外表面部172中设置有用于引出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绕组端部154的开口部175a,在前表面部174中设置有用于引出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绕组端部155的开口部175b。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一个绕组端部154从外表面部172沿轴向引出,相对于此,另一个绕组端部155从前表面部174沿径向引出。
另外,在绝缘罩161中,在一对侧面部171中,在前表面部174的周向两端的位置、即各侧面部171和前表面部174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半圆状的凹部177。此外,在外表面部172中,在以周向上的绝缘罩161的中心线为基准而沿周向两侧对称的位置处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一对突起部178。
补充说明绝缘罩161的凹部177。如图20所示,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第一搭接部153A呈向径向内外中的径向内侧、即铁芯组件CA侧凸出的弯曲状。在该结构中,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一搭接部153A之间形成有越靠近第一搭接部153A的前端侧宽度就越宽的间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沿周向排列的第一搭接部153A之间的间隙,在绝缘罩161的侧面部171中的成为第一搭接部153A的弯曲部的外侧的位置处设置凹部177。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设置温度检测部(热敏电阻),在该结构中,最好在绝缘罩161中设置用于引出从温度检测部延伸的信号线的开口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温度检测部理想地收容于绝缘罩161内。
虽然省略了图示的详细说明,但是轴向另一侧的绝缘罩162具有与绝缘罩161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绝缘罩161同样地,绝缘罩162具有一对侧面部171、轴向外侧的外表面部172、轴向内侧的内表面部173和径向内侧的前表面部174。另外,在绝缘罩162中,在一对侧面部171中,在成为前表面部174的周向两端的位置处设置有半圆状的凹部177,并且在外表面部172设置有一对突起部178。作为与绝缘罩161的不同点,绝缘罩162构成为不具有用于引出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绕组端部154、155的开口部。
在绝缘罩161、162中,轴向的高度尺寸(即,一对侧面部171和前表面部174的轴向的宽度尺寸)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绝缘罩161的轴向的高度尺寸W11和绝缘罩162的轴向的高度尺寸W12为W11>W12。即,在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的情况下,需要在与绕组卷绕方向(绕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切换导线材料CR的卷绕层(轨道改变),由于该切换,绕组宽度可能会变大。作为补充,绝缘罩161、162中的绝缘罩161是对包括导线材料CR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一侧的第一搭接部153A进行覆盖的部分,由于包括导线材料CR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导线材料CR的卷绕量(层叠量)变多,其结果是会导致绕组宽度变大。考虑到这点,绝缘罩161的轴向的高度尺寸W11大于绝缘罩162的轴向的高度尺寸W12。由此,与绝缘罩161、162的高度尺寸W11、W12为彼此相同的尺寸的情况不同,抑制了由于绝缘罩161、162而限制了导线材料CR的匝数的不良情况。
接着,对第二线圈模块150B进行说明。
图22的(a)是表示第二线圈模块150B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2的(b)是将第二线圈模块150B中的构成部件分解表示的立体图。另外,图23是图22的(a)中的23-23线剖视图。
如图22的(a)、(b)所示,第二线圈模块150B包括第二部分绕组151B和绝缘罩163、164,上述第二部分绕组151B与第一部分绕组151A同样地,是将导线材料CR多层卷绕而构成的,上述绝缘罩163、164安装于该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绝缘罩163、164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
第二部分绕组151B具有彼此平行且直线状地设置的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以及将一对中间导线部152分别在轴向两端处连接的一对第二搭接部153B,通过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152和一对第二搭接部153B形成为环状。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与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中间导线部152的结构相同。与此相对,一对第二搭接部153B的结构与第一部分绕组151A的第一搭接部153A的结构不同。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第二搭接部153B设置成从中间导线部152沿轴向直线状地延伸而不是沿径向弯折。在图18中,对部分绕组151A、151B的差异进行对比并明示。
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导线材料CR的端部从轴向两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中的一个第二搭接部153B(图22的(b)的上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引出,其端部成为绕组端部154、155。而且,与第一部分绕组151A同样地,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绕组端部154、155中的一个连接到电流输入输出端子,另一个连接到中性点。
与第一部分绕组151A同样地,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以各中间导线部152覆盖有片状的绝缘包覆件157的状态设置。绝缘包覆件157使用至少具有中间导线部152的轴向的绝缘包覆范围的长度的轴向尺寸的薄膜材料FM,并通过将该薄膜材料FM卷绕于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围而设置。
关于绝缘包覆件157的结构,在各部分绕组151A、151B中也大致相同。即,如图23所示,薄膜材料FM以使周向的端部交叠的状态覆盖于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围。在中间导线部152中,绝缘包覆件157以覆盖两个周向侧面和两个径向侧面中的全部的方式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包围中间导线部152的绝缘包覆件157,在与其他相的部分绕组151中的中间导线部152相对的相对部分、即在中间导线部152的两个周向侧面中的一个设置有薄膜材料FM交叠的交叠部分OL。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中,在周向的相同侧分别设置有交叠部分OL。
在第二部分绕组151B中,在从中间导线部152到轴向两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中的由绝缘罩163、164覆盖的部分(即,成为绝缘罩163、164的内侧的部分)为止的范围内设置有绝缘包覆件157。就图17而言,在第二线圈模块150B中,AX2的范围是未被绝缘罩163、164覆盖的部分,并且在与该范围AX2相比沿上下扩张的范围内设置有绝缘包覆件157。
在各部分绕组151A、151B中,无论在哪一个中,绝缘包覆件157均设置在包括搭接部153A、153B的一部分的范围内。即,在各部分绕组151A、151B中,在中间导线部152和搭接部153A、153B中的、接着中间导线部152直线状地延伸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包覆件157。但是,由于各部分绕组151A、151B的轴向长度不同,绝缘包覆件157的轴向范围也不同。
接着,对绝缘罩163、164的结构进行说明。
绝缘罩163安装于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轴向一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绝缘罩164安装于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轴向另一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其中,图24的(a)、(b)示出了绝缘罩163的结构。图24的(a)、(b)是从不同的两个方向观察绝缘罩163的立体图。
如图24的(a)、(b)所示,绝缘罩163具有成为周向侧面的一对侧面部181、轴向外侧的外表面部182、径向内侧的前表面部183和径向外侧的后表面部184。上述各部181~184分别形成为板状,以仅轴向内侧开放的方式彼此立体状地结合。一对侧面部181分别在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以朝向铁芯组件CA的轴心延伸的方向设置。因此,在多个第二线圈模块150B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状态下,在相邻的各第二线圈模块150B中,绝缘罩163的侧面部181彼此以抵接或接近状态互相相对。由此,能够在沿周向相邻的各第二线圈模块150B中实现相互的绝缘,并且适当地环状配置。
在绝缘罩163中,在前表面部183设置有用于引出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绕组端部154的开口部185a,在外表面部182设置有用于引出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绕组端部155的开口部185b。
在绝缘罩163的前表面部183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186。突出部186在绝缘罩163的从周向一端到另一端之间的中央位置处以比第二搭接部153B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突出部186在俯视观察时呈越靠径向内侧前端越变细的锥形形状,并且在其前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187。此外,突出部186只要比第二搭接部153B更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在绝缘罩163的从周向一端到另一端之间的中央位置处具有贯通孔187即可,该突出部186的结构可以是任意的。但是,考虑到与轴向内侧的绝缘罩161重叠的重叠状态,为了避免与绕组端部154、155的干涉,期望沿周向形成为宽度较窄。
突出部186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处的轴向的厚度台阶状地变薄,在该变薄的低阶部186a设置有贯通孔187。该低阶部186a相当于在第二线圈模块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从内筒构件81的轴向端面开始的高度比第二搭接部153B的高度低的部位。
此外,如图23所示,在突出部186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贯通孔188。因此,在绝缘罩161、163沿轴向重叠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贯通孔188在绝缘罩161、163之间填充粘接剂。
虽然省略了图示的详细说明,但是轴向另一侧的绝缘罩164具有与绝缘罩163大致相同的结构。与绝缘罩163同样地,绝缘罩164具有一对侧面部181、轴向外侧的外表面部182、径向内侧的前表面部183和径向外侧的后表面部184,并且具有设置于突出部186的前端部的贯通孔187。另外,作为与绝缘罩163的不同点,绝缘罩164构成为不具有用于引出第二部分绕组151B的绕组端部154、155的开口部。
在绝缘罩163、164中,一对侧面部181的径向的宽度尺寸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绝缘罩163中的侧面部181的径向的宽度尺寸W21和绝缘罩164中的侧面部181的径向的宽度尺寸W22为W21>W22。即,绝缘罩163、164中的绝缘罩163是对包括导线材料CR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一侧的第二搭接部153B进行覆盖的部分,由于包括导线材料CR的卷绕开始端和卷绕结束端,因此,与其他部分相比,导线材料CR的卷绕量(层叠量)变多,其结果是可能导致绕组宽度变大。考虑到这点,绝缘罩163的径向的宽度尺寸W21大于绝缘罩164的径向的宽度尺寸W22。由此,与绝缘罩163、164的宽度尺寸W21、W22为彼此相同的尺寸的情况不同,抑制了由于绝缘罩163、164而限制了导线材料CR的匝数的不良情况。
图25是表示将各线圈模块150A、150B沿周向排列的状态下的薄膜材料FM的交叠位置的图。如上所述,在各线圈模块150A、150B中,在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围,以在与其他相的部分绕组151中的中间导线部152相对的相对部分、即中间导线部152的周向侧面处交叠的方式覆盖有薄膜材料FM(参照图20和图23)。而且,在将各线圈模块150A、150B沿周向排列的状态下,薄膜材料FM的交叠部分OL均配置在周向两侧的相同侧(图的周向右侧)。由此构成为,在沿周向相邻的不同相的部分绕组151A、151B中的各中间导线部152中,薄膜材料FM的交叠部分OL彼此不在周向上重叠。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在沿周向排列的各中间导线部152之间均最多重叠三枚薄膜材料FM。
接着,对与各线圈模块150A、150B相对于铁芯组件CA的组装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各线圈模块150A、150B的轴向长度彼此不同,并且部分绕组151A、151B的搭接部153A、153B的形状彼此不同,以将第一线圈模块150A的第一搭接部153A设为轴向内侧、将第二线圈模块150B的第二搭接部153B设为轴向外侧的状态安装于铁芯组件CA。关于绝缘罩161~164,在各线圈模块150A、150B的轴向一端侧处绝缘罩161、163沿轴向重叠,并且在轴向另一端侧处绝缘罩162、164沿轴向重叠的状态下,上述各绝缘罩161~164相对于铁芯组件CA固定。
图26是表示在第一线圈模块150A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多个绝缘罩161沿周向排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7是表示在第一线圈模块150A和第二线圈模块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多个绝缘罩161、163沿周向排列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28的(a)是表示在各线圈模块150A、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由固定销191实现固定之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8的(b)是表示在各线圈模块150A、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由固定销191实现固定之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如图26所示,在将多个第一线圈模块150A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多个绝缘罩161分别配置成使得侧面部171为彼此抵接或接近的状态。各绝缘罩161以使侧面部171彼此相对的边界线LB与内筒构件81的轴向端面的凹部105一致的方式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沿周向相邻的绝缘罩161的侧面部171彼此处于抵接或接近状态,因此,会成为如下的状态:通过上述绝缘罩161的各凹部177形成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部,并且该贯通孔部与凹部105的位置一致。
另外,如图27所示,相对于铁芯组件CA和第一线圈模块150A的一体物,还组装有第二线圈模块150B。伴随着该组装,多个绝缘罩163分别配置成使得侧面部181为彼此抵接或接近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各搭接部153A、153B配置成在供中间导线部153沿周向排列的圆上彼此交叉。各绝缘罩163以使突出部186与绝缘罩161沿轴向重叠且突出部186的贯通孔187与由绝缘罩161的各凹部177形成的贯通孔部沿轴向连通的方式配置。
此时,绝缘罩163的突出部186利用设置于绝缘罩161的一对突起部178被引导到规定位置,从而使得绝缘罩163侧的贯通孔187的位置与绝缘罩161侧的贯通孔部和内筒构件81的凹部105一致。即,在将各线圈模块150A、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的状态下,绝缘罩161的凹部177位于绝缘罩163的里侧,因此,可能难以进行突出部186的贯通孔187相对于绝缘罩161的凹部177的位置对准。关于这点,利用绝缘罩161的一对突起部178来引导绝缘罩163的突出部186,从而使得绝缘罩163相对于绝缘罩161的位置对准变得容易。
而且,如图28的(a)、(b)所示,在绝缘罩161和绝缘罩163的突出部186重叠的重叠部分中,在与它们卡合的状态下,进行由作为固定构件的固定销191实现的固定。更具体而言,在将内筒构件81的凹部105、绝缘罩161的凹部177和绝缘罩163的贯通孔187位置对准的状态下,固定销191被插入到上述凹部105、177和贯通孔187中。由此,绝缘罩161、163相对于内筒构件81一体地固定。根据该结构,沿周向相邻的各线圈模块150A、150B在线圈边端部CE处利用共用的固定销191固定于铁芯组件CA。固定销191优选地由导热性较好的材料构成,例如金属销。
如图28的(b)所示,固定销191组装于绝缘罩163的突出部186中的低阶部186a。在该状态下,固定销191的上端部向低阶部186a的上方突出,但是并未比绝缘罩163的上表面(外表面部182)向上方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销191比绝缘罩161与绝缘罩163的突出部186(低阶部186a)的重叠部分的轴向高度尺寸长,并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余裕量,因此,在将固定销191插入凹部105、177和贯通孔187中时(即,固定销191的固定作业时),认为能够容易地进行该作业。另外,由于固定销191的上端部并未向绝缘罩163的上表面(外表面部182)的上方突出,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固定销191的突出而引起定子60的轴长变长的不良情况。
在利用固定销191对绝缘罩161、163进行固定之后,通过设置于绝缘罩163的贯通孔188来填充粘接剂。由此,在轴向上重叠的绝缘罩161、163彼此牢固地结合。另外,在图28的(a)、(b)中,为了方便,在从绝缘罩163的上表面到下表面的范围内示出贯通孔188,但是实际上构成为,在利用减壁等形成的薄板部设置有贯通孔188。
如图28的(b)所示构成为,由固定销191实现的各绝缘罩161、163的固定位置处于比定子铁芯62更靠径向内侧(图的左侧)的定子保持件70的轴向端面,并且利用固定销191进行相对于该定子保持件70的固定。即,构成为第一搭接部153A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的轴向端面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定子保持件70中设置有制冷剂通路85,因此,第一部分绕组151A中产生的热量从第一搭接部153A直接传递到定子保持件70的制冷剂通路85附近。此外,固定销191被插入定子保持件70的凹部105中,通过该固定销191来促进热量向定子保持件70侧的传递。通过该结构,能实现定子绕组61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边端部CE中,各18个的绝缘罩161、163在轴向内外重叠配置,而在定子保持件70的轴向端面上,在与各绝缘罩161、163相同数量的18个部位处设置有凹部105。然后,构成为在该18个部位的凹部105处进行由固定销191实现的固定。
虽然未图示,但是轴向相反侧的绝缘罩162、164也是同样的。即,首先,在组装第一线圈模块150A时,由于沿周向相邻的绝缘罩162的侧面部171彼此处于抵接或接近状态,因此,会成为如下的状态:通过上述绝缘罩162的各凹部177形成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部,并且该贯通孔部与外筒构件71的轴向端面的凹部106的位置一致。然后,通过组装第二线圈模块150B,绝缘罩164侧的贯通孔187的位置与绝缘罩163侧的贯通孔部和外筒构件71的凹部106一致,并且通过将固定销191插入到上述凹部106、177、贯通孔187中,绝缘罩162、164相对于外筒构件71一体地固定。
在各线圈模块150A、150B组装到铁芯组件CA时,最好将第一线圈模块150A全部预先安装到铁芯组件CA的外周侧,之后,进行全部第二线圈模块150B的组装以及由固定销191实现的固定。或者,首先,将两个第一线圈模块150A和一个第二线圈模块150B用一根固定销191固定到铁芯组件CA,之后,按此顺序重复进行第一线圈模块150A的组装、第二线圈模块150B的组装以及由固定销191实现的固定。
接着,对母线模块200进行说明。
母线模块200是绕组连接构件,上述绕组连接构件电连接到定子绕组61中各线圈模块150的部分绕组151,并针对每相将各相的部分绕组151的一端并联连接,并且将上述各部分绕组151的另一端在中性点处连接。图29是母线模块200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母线模块200的纵截面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母线模块200具有:呈圆环状的环状部201;从该环状部201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202;以及针对每个相绕组设置的三个输入输出端子203。环状部201例如通过树脂等绝缘构件形成为圆环状。
如图30所示,环状部201具有呈大致圆环板状且沿轴向层叠为多层(本例中为五层)的层叠板204,并且以夹在上述各层叠板204之间的状态设置有四个母线211~214。各母线211~214均呈圆环状,包括U相用的母线211、V相用的母线212、W相用的母线213、以及中性点用的母线214。上述各母线211~214在环状部201内以板面相对的方式沿轴向排列配置。各层叠板204和各母线211~214通过粘接剂彼此接合。作为粘接剂,期望使用粘接片。但是,也可以构成为涂布液状或半液状的粘接剂。而且,连接端子202分别以从环状部2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连接到各母线211~214。
在环状部201的上表面、即设置成五层的层叠板204的最表层侧的层叠板204的上表面,设置有环状地延伸的突起部201a。
另外,母线模块200只要以各母线211~214埋设于环状部201内的状态设置即可,也可以是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各母线211~214一体地嵌件成型。另外,各母线211~214的配置不限于全部沿轴向排列且所有的板面朝向相同方向的结构,也可以是沿径向排列的结构、沿轴向排列成两列且沿径向排列成两列的结构、包括板面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母线的结构等。
在图29中,各连接端子202设置成沿环状部201的周向排列,并且在径向外侧处沿轴向延伸。连接端子202包括连接到U相用的母线211的连接端子、连接到V相用的母线212的连接端子、连接到W相用的母线213的连接端子、以及连接到中性点用的母线214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202以与线圈模块150中的各部分绕组151的绕组端部154、155相同的数量设置,并且上述各连接端子202各连接有一个各部分绕组151的绕组端部154、155。由此,母线模块200分别连接到U相的部分绕组151、V相的部分绕组151、W相的部分绕组151。
输入输出端子203例如由母线构件构成,并且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向设置。输入输出端子203包括U相用的输入输出端子203U、V相用的输入输出端子203V和W相用的输入输出端子203W。上述输入输出端子203在环状部201内针对每相分别连接到各母线211~213。通过上述各输入输出端子203,对于定子绕组61的各相的相绕组,从未图示的逆变器进行电力的输入输出。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母线模块200中一体地设置对各相的相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在母线模块200中设置电流检测端子,并且通过电流检测端子将电流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输出到未图示的控制装置。
另外,作为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的被固定部,环状部201具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05,在该突出部205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206。
图31是表示将母线模块200组装于定子保持件7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2是固定母线模块200的固定部分的纵剖视图。此外,组装母线模块200之前的定子保持件70的结构参照图12。
在图31中,母线模块200以包围内筒构件81的轴套部92的方式设置在端板部91上。母线模块200在通过组装于内筒构件81的支柱部95(参照图12)而定位的状态下,通过螺栓等紧固件217的紧固而固定于定子保持件70(内筒构件81)。
更详细地,如图32所示,在内筒构件81的端板部91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柱部95。然后,母线模块200在使支柱部95插通到设置于多个突出部205的贯通孔206的状态下,通过紧固件217固定于支柱部9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铁等金属材料构成的止动板220来固定母线模块200。止动板220包括:被紧固部222,上述被紧固部222具有供紧固件217插通的插通孔221;按压部223,上述按压部223按压母线模块200的环状部201的上表面;以及弯曲部224,上述弯曲部224设置在被紧固部222与按压部223之间。
在止动板220的安装状态下,在紧固件217插通到止动板220的插通孔221中的状态下,紧固件217相对于内筒构件81的支柱部95螺合。另外,止动板220的按压部223处于与母线模块200的环状部201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伴随着紧固件217被螺纹拧入支柱部95,止动板220被压向图的下方,与之相应地,通过按压部223将环状部201向下方按压。伴随着紧固件217的螺合而产生的向图的下方的按压力通过弯曲部224传递到按压部223,因此,在伴随着弯曲部224的弹性力的状态下,进行按压部223的按压。
如上所述,在环状部201的上表面设置有环状的突起部201a,止动板220的按压部223侧的前端能够与突起部201a抵接。由此,抑制了止动板220的向图的下方的按压力向径向外侧逃逸。即,构成为伴随着紧固件217的螺合而产生的按压力适当地传递到按压部223侧。
另外,如图31所示,在母线模块200相对于定子保持件70组装的状态下,输入输出端子203设置在与通向制冷剂通路85的入口开口86a和出口开口87a沿周向180度相反侧的位置。但是,上述输入输出端子203和各开口86a、87a也可以集中设置在相同位置(即,接近位置)。
接着,对将母线模块200的输入输出端子203与旋转电机10的外部的外部装置电连接的中继构件23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旋转电机10中,母线模块200的输入输出端子203设置成从外壳罩242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该外壳罩242的外侧与中继构件230连接。中继构件230是对从母线模块200延伸的针对每相的输入输出端子203与从逆变器等外部装置延伸的针对每相的电力线的连接进行中继的构件。
图33是表示将中继构件230安装于外壳罩242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4是中继构件230的立体图。如图33所示,在外壳罩242形成有贯通孔242a,能够将输入输出端子203通过该贯通孔242a引出。
中继构件230具有固定于外壳罩242的主体部231、以及插入到外壳罩242的贯通孔242a中的端子插通部232。端子插通部232具有分别供各相的输入输出端子203一个一个插通的三个插通孔233。上述三个插通孔233的截面开口呈长条状,并且以长边方向均朝向大致相同方向的方式排列而形成。
在主体部231安装有针对各相设置的三个中继母线234。中继母线234弯曲形成为大致L字状,通过螺栓等紧固件235固定于主体部231,并且利用螺栓和螺母等紧固件236固定于插通到端子插通部232的插通孔233中的状态的输入输出端子203的前端部。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能够将从外部装置延伸的针对每相的电力线连接到中继构件230,并且能够针对每相进行相对于输入输出端子203的电力的输入输出。
接着,对控制旋转电机10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5是旋转电机10的控制系统的电路图,图36是示出了控制装置270的控制处理的功能框图。
如图35所示,定子绕组61由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构成,相当于电力转换器的逆变器260连接到上述定子绕组61。逆变器260由具有与相数相同数量的上下臂的全桥电路构成,针对每相设置有包括上臂开关261和下臂开关262的串联连接体。上述各开关261、262分别由驱动器263进行接通断开,通过该接通断开使各相的相绕组通电。各开关261、262由例如MOSFET、IGBT等半导体开关元件构成。另外,在各相的上下臂,与开关261、262的串联连接体并联地连接有将开关时所需的电荷供给到各开关261、262的电荷供给用的电容器264。
在上下臂的各开关261、262之间的中间连接点分别连接有U相绕组、V相绕组和W相绕组的一端。上述各相绕组被星形接线(Y接线),并且各相绕组的另一端在中性点处互相连接。
控制装置270包括具有CPU和各种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基于旋转电机10中的各种检测信息、动力运行驱动和发电的请求,通过各开关261、262的接通断开来实施通电控制。旋转电机10的检测信息包括:例如由解析器等角度检测器检测出的转子20的旋转角度(电角度信息)、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出的电源电压(逆变器输入电压)、以及由电流传感器检测出的各相的通电电流。控制装置270通过例如规定的开关频率(载波频率)下的PWM控制、矩形波控制来实施各开关261、262的接通断开控制。控制装置270也可以是内置于旋转电机10的内置控制装置,还可以是设置于旋转电机10的外部的外部控制装置。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10具有无切槽结构(无极齿结构),因此,定子60的电感降低而使电气时间常数变小,在该电气时间常数变小的情况下,期望使开关频率(载波频率)提高,并且使开关速度加快。在这点上,由于与各相的开关261、262的串联连接体并联地连接有电荷供给用的电容器264,因此,配线电感降低,即使是开关速度加快的结构,也能采取合适的电涌对策。
逆变器260的高电位侧端子与直流电源265的正极端子连接,低电位侧端子与直流电源265的负极端子(接地)连接。直流电源265由例如多个单电池串联连接的组电池构成。另外,在逆变器260的高电位侧端子和低电位侧端子,与直流电源265并联地连接有平滑用的电容器266。
图36是表示控制U相、V相、W相的各相电流的电流反馈控制处理的框图。
在图36中,电流指令值设定部271使用转矩-dq映射,基于对于旋转电机10的动力运行转矩指令值或者发电转矩指令值、对电角度θ进行时间微分而得到的电角速度ω,来设定d轴的电流指令值和q轴的电流指令值。另外,例如当将旋转电机10用作车辆用动力源时,发电转矩指令值是再生转矩指令值。
dq转换部272将针对各相设置的电流传感器检测到的电流检测值(三个相电流)转换为以励磁方向(direction of an axis of a magnetic field,or field direction:磁场轴向或磁场方向)为d轴的正交二维旋转坐标系的分量即d轴电流和q轴电流。
d轴电流反馈控制部273计算d轴的指令电压作为用于将d轴电流反馈控制为d轴的电流指令值的操作量。此外,q轴电流反馈控制部274计算q轴的指令电压作为用于将q轴电流反馈控制为q轴的电流指令值的操作量。在上述各反馈控制部273、274中,基于d轴电流和q轴电流的与电流指令值的偏差,使用PI反馈方法来计算指令电压。
三相转换部275将d轴和q轴的指令电压转换为U相、V相和W相的指令电压。另外,上述各部271~275是实施基于dq转换理论的基波电流的反馈控制的反馈控制部,U相、V相和W相的指令电压是反馈控制值。
操作信号生成部276使用众所周知的三角波载波比较方法,基于三相的指令电压来生成逆变器260的操作信号。具体而言,操作信号生成部276通过基于用电源电压使三相的指令电压标准化的信号和三角波信号等载波信号的大小比较的PWM控制,来生成各相的上下臂的开关操作信号(占空比信号)。由操作信号生成部276生成的开关操作信号被输出到逆变器260的驱动器263,并且由驱动器263接通断开各相的开关261、262。
接着,对转矩反馈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在例如高旋转区域和高输出区域等各逆变器260的输出电压变大的运转条件下,主要以旋转电机10的高输出化和减小损耗为目的来使用上述处理。控制装置270基于旋转电机10的运转条件,选择并执行转矩反馈控制处理和电流反馈控制处理中的任意一方的处理。
图37是表示与U相、V相、W相对应的转矩反馈控制处理的框图。
电压振幅计算部281基于对旋转电机10的动力运行转矩指令值或者发电转矩指令值、对电角度θ进行时间微分而得到的电角速度ω,计算电压矢量的大小的指令值即电压振幅指令。
与dq转换部272同样地,dq转换部282将针对各相设置的电流传感器检测到的电流检测值转换为d轴电流和q轴电流。转矩推定部283基于d轴电流和q轴电流来计算与U相、V相和W相对应的转矩推定值。另外,转矩推定部283基于设定d轴电流、q轴电流和电压振幅指令的关系的映射信息,来计算电压振幅指令即可。
转矩反馈控制部284计算电压矢量的相位的指令值即电压相位指令,以作为用于将转矩推定值反馈控制为动力运行转矩指令值或发电转矩指令值的操作量。在转矩反馈控制部284中,基于转矩推定值相对于动力运行转矩指令值或发电转矩指令值的偏差,使用PI反馈方法计算出电压相位指令。
操作信号生成部285基于电压振幅指令、电压相位指令以及电角度θ,生成逆变器260的操作信号。具体地,操作信号生成部285基于电压振幅指令、电压相位指令和电角度θ计算三相的指令电压,通过基于用电源电压使计算出的三相的指令电压标准化的信号和三角波信号等载波信号的大小比较的PWM控制,来生成各相中的上下臂的开关操作信号。由操作信号生成部285生成的开关操作信号被输出到逆变器260的驱动器263,并且由驱动器263接通断开各相的开关261、262。
另外,操作信号生成部285也可以基于设定电压振幅指令、电压相位指令、电角度θ和开关操作信号的关系的映射信息即脉冲模式信息、电压振幅指令、电压相位指令以及电角度θ,来生成开关操作信号。
(变形例)
以下,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改变磁体单元22中的磁体32的结构。在图38所示的磁体单元22中,磁体32中的易磁化轴的方向相对于径向倾斜,并且沿该易磁化轴的方向形成有直线状的磁体磁路。即,磁体32构成为,在定子60侧(径向内侧)的磁通作用面34a和定子相反侧(径向外侧)的磁通作用面34b之间,易磁化轴的方向相对于d轴倾斜,并且以成为在周向上在定子60侧接近d轴且在定子相反侧远离d轴的方向的方式直线地取向。在该结构中,也可以使磁体32的磁体磁路长度比径向的厚度尺寸长,并且能够实现磁导的提高。
·也可以在磁体单元22中使用海尔贝克阵列的磁体。
·在各部分绕组151中,搭接部153的弯折方向可以是径向内外的任一方向,作为与铁芯组件CA的关系,第一搭接部153A可以向铁芯组件CA侧弯折、或者第一搭接部153A也可以向铁芯组件CA的相反侧弯折。另外,第二搭接部153B只要在第一搭接部153A的轴向外侧处于沿周向跨过该第一搭接部153A的一部分的状态即可,第二搭接部153B可以向径向内外的任一方向弯折。
·作为部分绕组151,也可以不具有两种部分绕组151(第一部分绕组151A、第二部分绕组151B)而具有一种部分绕组151。具体而言,最好将部分绕组151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或大致Z字状。在将部分绕组151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的情况下,构成为搭接部153在轴向一端侧处向径向内外的任一个方向弯折,搭接部153在轴向另一端侧处设置成不向径向弯折。另外,在将部分绕组151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呈大致Z字状的情况下,构成为搭接部153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沿径向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弯折。在任一情况下,如上所述,最好构成为通过覆盖搭接部153的绝缘罩将线圈模块150固定到铁芯组件CA。
·在上述结构中,对定子绕组61中针对每个相绕组所有部分绕组151并联连接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对此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针对每个相绕组的所有部分绕组151分成多个并联连接组,并且将该多个并联连接组串联连接。即,也可以构成为将各相绕组中的所有n个部分绕组151分成各n/2个的两组并联连接组、各n/3个的三组并联连接组等,并且将它们串联连接。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在定子绕组61中针对每个相绕组,将多个部分绕组151全部串联连接。
·也可以构成为旋转电机10中的定子绕组61具有两相的相绕组(U相绕组和V相绕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构成为例如在部分绕组151中,一对中间导线部152隔开一个线圈间距而设置,在一对中间导线部152之间配置一个另一相的部分绕组151中的中间导线部152即可。
·代替外转子式的表面磁体型旋转电机,也可以将旋转电机10具体化为内转子式的表面磁体型旋转电机。图39的(a)、(b)是表示设为内转子结构的情况下的定子单元300的结构的图。其中,图39的(a)是表示将线圈模块310A、310B组装于铁芯组件CA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9的(b)是表示各线圈模块310A、310B所包含的部分绕组311A、311B的立体图。在本例中,将定子保持件70组装于定子铁芯62的径向外侧,从而构成铁芯组件CA。另外,构成为将多个线圈模块310A、310B组装于定子铁芯62的径向内侧。
部分绕组311A具有与上述第一部分绕组151A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312、以及在轴向两侧向铁芯组件CA侧(径向外侧)弯折而形成的搭接部313A。另外,部分绕组311B具有与上述第二部分绕组151B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312、以及在轴向两侧以在轴向外侧将搭接部313A沿周向跨越的方式设置的搭接部313B。在部分绕组311A的搭接部313A安装有绝缘罩315,在部分绕组311B的搭接部313B安装有绝缘罩316。
在绝缘罩315中,在周向两侧的侧面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半圆状的凹部317。另外,在绝缘罩316中设置有比搭接部313B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18,并且在该突出部318的前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319。
图40是表示线圈模块310A、310B组装于铁芯组件CA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在图40中,在定子保持件70的轴向端面上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凹部105。此外,定子保持件70具有由液态制冷剂或空气实现的冷却结构,作为空冷结构,例如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散热翅片。
在图40中,绝缘罩315、316以沿轴向重叠的状态配置。另外,设置于绝缘罩315的侧面部的凹部317和设置于绝缘罩316的突出部318中的从绝缘罩316的周向一端到另一端之间的中央位置的贯通孔319沿轴向连通,并且在上述各部实现由固定销321进行的固定。
另外,在图40中,由固定销321实现的各绝缘罩315、316的固定位置处于比定子铁芯62更靠径向外侧的定子保持件70的轴向端面,并且利用固定销321进行相对于该定子保持件70的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定子保持件70中设置有冷却结构,因此,部分绕组311A、311B中产生的热量容易传递到定子保持件70。由此,能够提高定子绕组61的冷却性能。
·旋转电机10所使用的定子60也可以具有从背轭延伸的突起部(例如极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背轭进行线圈模块150等相对于定子铁芯的组装即可。
·作为旋转电机,不限定于星形接线的旋转电机,也可以是三角形接线的旋转电机。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旋转电机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是内转子式的表面磁体型旋转电机,包括:具有极性沿周向具有交替的多个磁极的转子(励磁元件);以及具有多相的定子绕组的定子(电枢),转子能旋转地支承于定子的径向内侧。
以下,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定子410的定子单元4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41是表示定子单元400的整体的立体图,图42的(a)是定子单元400的俯视图,图42的(b)是定子单元400的横剖视图,图43是定子单元400的纵剖视图,图44是在定子单元400中将铁芯组件CB和定子绕组411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43是穿过图42的(a)中的定子中心点C的43-43线处的剖视图。
作为其概要,定子单元400具有定子410和其径向外侧的定子保持件420。另外,定子410具有定子绕组411和定子铁芯412。而且,构成为将定子铁芯412和定子保持件420一体化而设置为铁芯组件CB,并且构成定子绕组411的多个部分绕组451组装到该铁芯组件CB。此外,定子绕组411相当于“电枢绕组”,定子铁芯412相当于“电枢铁芯”,定子保持件420相当于“电枢保持构件”。另外,铁芯组件CB相当于“绕组支承构件”。
在图43中,用假想线表示设置于定子41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430,旋转电机MG构成为包括定子410和转子430。转子430能够与旋转轴431一体地旋转。转子43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转子2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此简单地进行说明。
转子430具有固定于旋转轴431的作为磁体保持构件的转子架和固定于该转子架的作为磁体部的环状的磁体单元。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内转子结构,因此,在转子架的径向外侧固定有磁体单元。在磁体单元中,磁体沿周向具有多个磁极,更具体而言,以极性沿转子的周向交替地变化的方式排列设置有多个磁体。磁体单元构成为在磁体的磁通作用面处在作为磁极中心的d轴附近的区域集中地产生磁通。具体而言,在磁体中,d轴侧和q轴侧的易磁化轴的方向不同,在d轴侧,易磁化轴的方向为与d轴平行的方向,在q轴侧,易磁化轴的方向为与q轴正交的方向(参照图7)。在旋转电机MG中,定子绕组411和转子430的磁体单元沿径向相对,并且在上述两者之间形成有气隙。
对铁芯组件CB进行说明。图45是铁芯组件CB的纵剖视图。另外,与图43同样地,图45是图42的(a)的43-43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44和图45所示,铁芯组件CB具有呈有底筒状的定子保持件420和组装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内周侧的圆筒状的定子铁芯412。定子铁芯412构成为将由作为磁性体的电磁钢板构成的铁芯片在轴向上层叠而成的铁芯体层叠体。在定子铁芯412中的成为转子侧的径向内侧组装有定子绕组411。定子铁芯412不具有极齿(内周面的凹凸),并且作为背轭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412只要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62相同的结构即可,对于无切槽结构也是同样的。
如图45所示,定子保持件420具有:圆筒部421;设置于圆筒部421的轴向一端侧的底部422;以及设置于圆筒部421的轴向另一端侧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环状的凸缘423。在底部422设置有供一体地设置于转子430的旋转轴431插通的贯通孔424。定子保持件420例如最好由铝、铸铁等金属或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构成。另外,底部422和凸缘423分别相当于“基座部”。
另外,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圆筒部421中形成有使冷却水等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425以作为冷却部。制冷剂通路425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周向上环状地设置,详细情况未图示,但是构成为使制冷剂从流入口流入,沿周向流过制冷剂通路425之后从流出口流出。在图45所示的结构中,在包括定子保持件420的圆筒部421和底部422的范围内设置有制冷剂通路425。但是,制冷剂通路425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在包括凸缘423的范围内。制冷剂通路425最好至少设置于圆筒部421、更详细而言设置于成为定子铁芯412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45所示,在定子保持件420中形成有用于后述的多个线圈模块450的固定的凹部427、428。具体而言,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凸缘423中,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凹部427。另外,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中,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凹部428。上述凹部427、428设置成排列在与铁芯组件CB同心的假想圆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427、428的数量设为线圈模块450的数量的1/2,但是也可以与线圈模块450的数量相同。
接着,详细地说明组装到铁芯组件CB的定子绕组411的结构。如图41~图43所示,定子绕组411组装到铁芯组件CB的状态是如下的状态:构成定子绕组411的多个部分绕组451以沿周向排列的状态组装于铁芯组件CB的径向内侧、即定子铁芯412的径向内侧。
定子绕组411具有多个相绕组,并且各相的相绕组在周向上以规定顺序配置,从而形成为圆筒状(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U相、V相和W相的相绕组,使定子绕组411具有三相的相绕组。
在定子绕组411中,各相的相绕组分别具有多个部分绕组451,并且该部分绕组451单独地设置成线圈模块450。即,线圈模块450是将各相的相绕组中的部分绕组451设置成一体而构成的,利用与极数对应的规定数量的线圈模块450来构成定子绕组411。各相的线圈模块450(部分绕组451)沿周向以规定顺序排列配置,由此在定子绕组411的线圈侧部CS处,各相的导线部以规定顺序排列配置。图44示出了多个线圈模块450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磁极数设为24,但是该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在定子绕组411中,针对每相的各线圈模块450的部分绕组451并联或串联地连接,从而构成各相的相绕组。
如图43所示,定子410在轴向上具有相当于与定子铁芯412沿径向相对的线圈侧部CS的部分、以及相当于该线圈侧部CS的轴向外侧即线圈边端部CE的部分。线圈侧部CS也是与转子430的磁体单元沿径向相对的部分。线圈模块450组装于定子铁芯412的径向内侧。在这种情况下,线圈模块450以其轴向两端部分比定子铁芯412更向轴向外侧(即,线圈边端部CE侧)突出的状态组装。
用于定子绕组411的线圈模块450全部以相同的方式构成,以在轴向上错开两层的状态沿周向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部分绕组451,使用轴向两侧的线圈边端部CE处的径向的弯曲方向彼此不同的绕组,在轴向一端侧处,部分绕组451的线圈边端部分(搭接部)向径向内侧弯曲,在轴向另一端侧处,部分绕组451的线圈边端部分(搭接部)向径向外侧弯曲。即,部分绕组451从侧方观察呈大致Z形状。
在定子绕组411中,在该定子绕组411中使用的N个线圈模块450中的各N/2个线圈模块在轴向上分为两层而配置于不同层。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线圈模块450被分成两组、每组六个,上述各组的线圈模块450被组装于轴向两层。
图46是表示线圈模块45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7是将线圈模块450中的构成部件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46和图47所示,线圈模块450具有: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而构成的部分绕组451;以及安装于该部分绕组451中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绝缘罩460、470。
部分绕组451具有:彼此平行且直线状地设置的一对中间导线部452;以及将一对中间导线部452在轴向两端处分别连接的一对搭接部453、454,通过上述一对中间导线部452和一对搭接部453、454形成为环状。一对中间导线部452隔开规定的线圈间距而设置,并且能在周向上在该一对中间导线部452之间配置其他相的部分绕组451的中间导线部4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中间导线部452隔开两个线圈间距而设置,并且在一对中间导线部452之间各配置一个其他两相的部分绕组451中的中间导线部452。
轴向两侧的各搭接部453、454均被设置为相当于线圈边端部CE(参照图43)的部分,在径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弯曲形成。各搭接部453、454设置成沿相对于中间导线部152正交的朝向、即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弯折。轴向一端侧的搭接部453和轴向另一端侧的搭接部454的俯视的形状(从轴向观察的形状)不同,一方的搭接部453为在弯曲前端侧处沿周向变宽的形状,另一方的搭接部454为在弯曲前端侧处沿周向变窄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各搭接部453、454中的沿径向延伸的部分均从定子中心点以放射状地延伸的方向设置。
在各部分绕组451中,中间导线部452被设置为在线圈侧部CS处沿周向一个一个地排列的线圈侧部导线部。另外,各搭接部453、454设置成在线圈边端部CE处将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位置的同相的中间导线部452彼此连接的线圈边端部导线部。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绕组151同样地,部分绕组451是以使导线集合部分的横截面成为四边形的方式将导线材料CR多层地卷绕而形成的。就中间导线部452而言,导线材料CR沿周向以多列排列,并且沿径向以多列排列,从而使横截面形成为大致矩形(参照图20)。
在部分绕组451中,各中间导线部452以覆盖有片状的绝缘包覆件455的状态设置。关于绝缘包覆件455的结构,也与上述部分绕组151的绝缘包覆件157相同。即,绝缘包覆件455使用至少具有中间导线部452的轴向的绝缘包覆范围的长度的轴向尺寸的薄膜材料,并通过将该薄膜材料卷绕于中间导线部452的周围而设置。另外,绝缘包覆件455在中间导线部452的周围以使薄膜材料的周向的端部交叠的状态设置。
接着,对绝缘罩460、470的结构进行说明。绝缘罩460、470是在各搭接部453、454中为了实现部分绕组451彼此的绝缘而设置的绝缘构件,对搭接部453、454的整周进行包围。
绝缘罩460安装于部分绕组451的轴向一侧的搭接部453,绝缘罩470安装于部分绕组451的轴向另一侧的搭接部454。上述各绝缘罩460、47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成形,通过绝缘罩460、470,在部分绕组451的各搭接部453、454处进行绕组彼此的绝缘。图48的(a)是用图46的48-48线将线圈模块450的搭接部453侧切断后的48-48线剖视图,图48的(b)是将图48的(a)的结构分解表示的分解剖视图。另外,图49的(a)是用图46的49-49线将线圈模块450的搭接部454侧切断后的49-49线剖视图,图49的(b)是将图49的(a)的结构分解表示的分解剖视图。
如图48的(a)、(b)所示,绝缘罩460构成为能够沿轴向分割,具有从轴向外侧对搭接部453进行覆盖的外侧罩件461和从轴向内侧对搭接部453进行覆盖的内侧罩件462。其中的外侧罩件461具有与搭接部453的轴向外侧端面相对的端板部463和从该端板部463沿轴向延伸的周壁部464。在端板部463一体地设置有由金属板构成的支架部465。例如,支架部465以埋设在作为树脂成型体的端板部463(外侧罩件461)中的状态设置。
此外,外侧罩件461和内侧罩件462是“分割罩件”,除了从轴向安装以外,也可以从径向安装(后述的外侧罩件471和内侧罩件472也是同样的)。
支架部465是在将线圈模块450组装到铁芯组件CB的状态下对其线圈边端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其结构如图50的(a)所示。另外,在图50的(a)中,用假想线表示外侧罩件461的端板部463。。
支架部465的一部分从外侧罩件461的端板部463沿径向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465a、465b。更详细而言,支架部465设置成在端板部463的外侧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位置突出。一个突出部分在俯视时在端板部463的周向中央位置处向径向外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465a。另外,另一个突出部分从端板部463向周向外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465b。
另外,支架部465具有沿轴向弯曲的折曲部465c。折曲部465c在绝缘罩460中的与支架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处弯曲,在绝缘罩460的组装状态下,折曲部465c与搭接部453沿径向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向径向外侧弯折,折曲部465c沿径向与该弯折状态的搭接部453中的沿径向凸出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由此,折曲部465c或与该折曲部465c一体化的周壁部464能够在贯通孔465a的相反侧处相对于搭接部453卡合。
折曲部465c具有在周向两端以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折弯部465d、465e。该折弯部465d、465e成为在绝缘罩460组装于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的状态下能够从弯曲方向内侧相对于搭接部453卡合的卡合部。即,绝缘罩460以在搭接部453中的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即从各中间导线部向线圈边端部侧延伸的导线部)之间夹着支架部465的状态设置。
另外,如图47所示,内侧罩件462具有与搭接部453的轴向内侧端面相对的端板部467和从该端板部467沿轴向延伸的两个立起部468。立起部468以在搭接部453的前端部处分别与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相对的方式设置。
在将绝缘罩460组装到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时,在搭接部453安装内侧罩件462,并且相对于该内侧罩件462安装外侧罩件461。搭接部453和各罩件461、462最好通过粘接等接合方式彼此接合。但是,上述各罩件461、462的安装顺序是任意的。
如图48的(a)所示,在绝缘罩460安装于搭接部453的状态下,成为通过该绝缘罩460从轴向和径向对搭接部453进行包围,支架部465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在绝缘罩460内填充有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填充剂RE。
另外,如图49的(a)、(b)所示,绝缘罩470构成为能够沿轴向分割,具有从轴向外侧对搭接部454进行覆盖的外侧罩件471和从轴向内侧对搭接部454进行覆盖的内侧罩件472。其中的外侧罩件471具有与搭接部454的轴向外侧端面相对的端板部473和从该端板部473沿轴向延伸的周壁部474。在端板部473上一体地设置有由金属板构成的支架部475。例如,支架部475以埋设在作为树脂成型体的端板部473(外侧罩件471)中的状态设置。
支架部475是在将线圈模块450组装到铁芯组件CB的状态下对其线圈边端部分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其结构如图50的(b)所示。另外,在图50的(b)中,用假想线表示外侧罩件471的端板部473。
支架部475的一部分从外侧罩件471的端板部473沿径向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475a、475b。更详细而言,支架部475在端板部473的外侧在端板部473的周向中央位置处向径向内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475a、475b。
另外,支架部475具有沿轴向弯曲的折曲部475c。折曲部475c在绝缘罩470中的与支架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处弯曲,在绝缘罩470的组装状态下,折曲部475c与搭接部454沿径向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4向径向外侧弯折,折曲部475c沿径向与该弯折状态的搭接部454中的沿径向凸出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由此,折曲部475c或与该折曲部475c一体化的周壁部474能够在贯通孔475a、475b的相反侧处与搭接部454卡合。
折曲部475c具有在周向两端以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折弯部475d、475e。该折弯部475d、475e成为在绝缘罩470组装于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4的状态下能够从弯曲方向内侧相对于搭接部454卡合的卡合部。即,绝缘罩470以在搭接部454中的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即从各中间导线部向线圈边端部侧延伸的导线部)之间夹着支架部475的状态设置。
另外,如图47所示,内侧罩件472具有与搭接部454的轴向内侧端面相对的端板部477和从该端板部477沿轴向延伸的两个立起部478。立起部478以在搭接部454的前端部处分别与径向内侧及径向外侧相对的方式设置。
在将绝缘罩470组装到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4时,在搭接部454安装内侧罩件472,并且相对于该内侧罩件472安装外侧罩件471。搭接部454和各罩件471、472最好通过粘接等接合方式彼此接合。但是,上述各罩件471、472的安装顺序是任意的。
如图49的(a)所示,在绝缘罩470安装于搭接部454的状态下,成为通过该绝缘罩470从轴向和径向对搭接部454进行包围,支架部475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在绝缘罩470内填充有例如由合成树脂构成的填充剂RE。
图51的(a)、(b)是表示定子绕组411中的部分绕组451与支架部465、475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在该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设为从线圈模块450去除绝缘罩460、470(外侧罩件461、471及内侧罩件462、472)和绝缘包覆件455的状态。其中,图51的(a)是从径向内侧观察三个部分绕组45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1的(b)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相同的三个部分绕组45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51的(a)所示,在定子绕组411的轴向一端侧处,以折曲部465c与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的径向内侧相对,并从该折曲部465c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支架部465。另外,如图51的(b)所示,在定子绕组411的轴向另一端处,以折曲部475c与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4的径向外侧相对,并从该折曲部475c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支架部475。
在此,对由支架部465、475实现的各部分绕组451(各线圈模块450)的固定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2是表示在定子保持件420(铁芯组件CB)上配置了三个部分绕组451的状态的俯视图,该图示出了将一个部分绕组451配置于上段(即纸面近前侧)且将两个部分绕组451配置于下段(即纸面里侧)的状态。另外,与图51的(a)、(b)同样地,在图52中,示出了从线圈模块450去除绝缘罩460、470(外侧罩件461、471及内侧罩件462、472)和绝缘包覆件455的状态。
在图52中,多个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分别沿轴向重叠,在该重叠状态下,每两个支架部465、475(即,包括支架部465、475的绝缘罩460、470)通过结合构件481、482与定子保持件420机械地结合。由此,能够将各绝缘罩460、470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固定。
详细而言,在轴向一端侧处,在沿轴向重叠的两个支架部465中,形成于上述各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a、465b沿轴向位于同一位置。即,在支架部465中的沿周向不同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465a、465b,在两个支架部465沿轴向重叠的状态下,一个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a的位置与另一个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b的位置一致。另外,如上所述,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凸缘423中形成有凹部427(参照图45),在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配置了各部分绕组451的状态下,各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a、465b的位置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的位置一致。然后,通过将结合构件481插通到上述各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a、465b和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各支架部465(各绝缘罩460)与定子保持件420机械地结合。
搭接部453侧的结合构件481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销,通过压入或螺合而固定于定子保持件420侧的凹部427。然后,通过将结合构件481插通到各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a、465b,上述各支架部465以卡合状态结合。
另外,在轴向另一端侧处,在沿轴向重叠的两个支架部475中,形成于各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a、475b沿轴向位于同一位置。即,在支架部475中的沿周向不同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贯通孔475a、475b,在两个支架部475沿轴向重叠的状态下,一个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a的位置与另一个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b的位置一致。另外,如上所述,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中形成有凹部428(参照图45),在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配置了各部分绕组451的状态下,各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a、475b的位置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8的位置一致。然后,通过将结合构件482插通到上述各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a、475b和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各支架部475(各绝缘罩470)与定子保持件420机械地结合。
搭接部454侧的结合构件482具有能够沿轴向分开和结合的连结结构。其具体结构如图53所示。结合构件482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且由能够在轴向上分开和结合的两个连结螺栓482a、482b构成,一个连结螺栓482a能够拧入到形成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的凹部428,另一个连结螺栓482b能够相对于一个连结螺栓482a拧入。此外,在凹部428中形成有内螺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连结螺栓482a对下段侧的绝缘罩470的支架部475进行固定,通过连结螺栓482b对上段侧的绝缘罩470的支架部475进行固定。另外,结合构件482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沿轴向分开和结合的两个构件分别通过压入进行固定。
各结合构件481、482能够改变为其他方式,代替在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使结合结构不同,也可以在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使结合结构相同。另外,作为结合的方式,也可以使用焊接或粘接的方式。
如图52所示,在各部分绕组451中,搭接部453、454构成为分别在周向一端侧和周向另一端侧处与彼此不同的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沿轴向重叠。而且,通过结合构件481、482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固定的两个部分绕组451的组合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搭接部453侧通过结合构件481结合的部分绕组451的对与在搭接部454侧通过结合构件482结合的部分绕组451的对不同。就图52而言,在搭接部453侧,通过结合构件481对左、中、右的三个部分绕组451中的“左和中”的部分绕组451的对进行结合,在搭接部454侧,通过结合构件482对左、中、右的三个部分绕组451中的“中和右”的部分绕组451的对进行结合。
就定子单元400的完成状态而言,如图42的(a)所示,在沿轴向重叠的各绝缘罩460中的周向的十二个部位处,各绝缘罩460的贯通孔465a、465b沿上下重叠,在沿周向隔开一个设置的各贯通孔465a、465b处分别进行结合构件481的结合。另外,在沿轴向重叠的各绝缘罩470中的周向的十二个部位处,各绝缘罩470的贯通孔475a、475b沿上下重叠,在沿周向隔开一个设置的各贯通孔475a、475b处分别进行结合构件482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在绝缘罩460侧(搭接部453侧)通过结合构件481结合的线圈模块450的对与在绝缘罩470侧(搭接部454侧)通过结合构件482结合的线圈模块450的对不同。
但是,在绝缘罩460侧通过结合构件481结合的线圈模块450的对与在绝缘罩470侧通过结合构件482结合的线圈模块450的对也可以相同。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绝缘罩460侧利用周向的所用贯通孔465a、465b进行结合构件481的结合、或者构成为在绝缘罩470侧利用周向的所用贯通孔475a、475b进行结合构件482的结合。
接着,对各线圈模块450相对于铁芯组件CB组装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组装线圈模块450时,下段侧的六个线圈模块450相对于铁芯组件CB沿周向排列配置。该状态如图54的俯视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绝缘罩460以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处沿周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参照图44、图45),进行绝缘罩460侧的贯通孔465a、465b的位置对准。如图44所示,在凹部427的数量是线圈模块450的全部数量的1/2的情况下,例如针对贯通孔465a、465b中的贯通孔465b,进行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的位置对准。
此外,在组装线圈模块450之前,通过压入或螺合将结合构件481固定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7,在该状态下,最好在使支架部465的贯通孔465b插通到结合构件481的同时配置各线圈模块450。
另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绝缘罩470以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处沿周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在该状态下,相对于定子保持件420的凹部428(参照图45),进行绝缘罩470侧的贯通孔475a、475b的位置对准。此时,通过在支架部475的贯通孔475a中插通连结螺栓482a,对各绝缘罩470进行固定。
之后,对上段侧的六个线圈模块450进行组装。该状态是图42的(a)、(b)所示的状态。此时,在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成为绝缘罩460、470分别配置于上下两层的状态。另外,成为各线圈模块450的中间导线部452沿周向以一列排列的状态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下两层的各绝缘罩460在结合构件481插通于贯通孔465a、465b的状态下与定子保持件420结合。另外,上下两层的各绝缘罩470在结合构件482插通于贯通孔475a、475b的状态下与定子保持件420结合。
在图41~图43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定子单元400中,设置于线圈模块450的绝缘罩460、470的支架部465、475通过结合构件481、482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从而对各线圈模块450进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线圈模块450中,通过绝缘罩460、470,能够实现部分绕组451彼此的相间绝缘和针对定子铁芯412的对地绝缘。
另外,各线圈模块450通过结合构件481、482与具有制冷剂通路425的定子保持件420结合。因此,部分绕组451中产生的热量从搭接部453、454经由支架部465、475和结合构件481、482直接传递到定子保持件420的制冷剂通路425附近。在这种情况下,支架部465、475的一部分露出到罩外部,并且在该罩外部处通过结合构件481、482进行结合,因此,促进了散热。另外,由于支架部465、475、结合构件481、482均是金属制的,因此,热量的传递性良好。
而且,由于在绝缘罩460、470内填充有填充剂RE(参照图48的(a)、图49的(a)),因此,搭接部453、454(部分绕组451)与绝缘罩460、470之间的间隙被填埋,热传导率提高。另外,通过用填充剂RE对绝缘罩460、470内的间隙进行填充,也能够期待提高各线圈模块450的结合强度。
根据以上详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旋转电机MG中,定子绕组411的部分绕组451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452和搭接部453、454,多个部分绕组451以使中间导线部452沿周向排列的方式沿周向布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每个部分绕组451(线圈模块450)向铁芯组件CB的组装,无论定子410有无极齿,都能够进行定子绕组411的组装。另外,通过在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处安装绝缘罩460、470,能够使沿周向排列的部分绕组451彼此理想地绝缘。
而且,在该结构中,使用以从绝缘罩460、470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支架部465、475,将从绝缘罩460、470突出的支架突出部分与铁芯组件CB(定子保持件420)机械地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施多个部分绕组451(线圈模块450)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安装。在使用绕线机等制造装置来制造定子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制造装置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简单地实现定子绕组411的组装。
在支架部465、475中,构成为在与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折曲部465c、475c,该折曲部465c、475c沿径向与搭接部453、454相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架部465、475中的突出相反侧的折曲部465c、475c,能够将搭接部453、454和支架部465、475沿径向卡合,在该状态下,利用支架部465、475的突出部分进行与铁芯组件CB的机械结合。由此,能够抑制部分绕组451的径向的位置偏移,进而能够将各部分绕组451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组装状态维持于适当的状态。
在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沿径向弯折且沿轴向与铁芯组件CB重叠的结构中,在铁芯组件CB的轴向端部处,以沿轴向与该铁芯组件CB重叠的状态配置有绝缘罩460、470。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支架部465、475的折曲部465c、475c沿径向与搭接部453、454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能够使绝缘罩460、470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轴向端部理想地机械结合。
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具有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即从各中间导线部452向线圈边端部侧延伸的导线部),在支架部465、475被夹在上述各导线部之间的状态下,搭接部453、454的周向的位置偏移被支架部465、475限制。因此,根据上述结构,除了能够抑制部分绕组451的径向的位置偏移之外,还能够抑制周向的位置偏移。另外,由于是支架部465、475在轴向外侧处与搭接部453、454相对的结构,因此,在轴向、径向和周向的任一方向上均能够抑制部分绕组451的位置偏移。
在部分绕组451的搭接部453、454中,为了实现部分绕组451彼此的绝缘、部分绕组451与铁芯组件CB(特别地是定子铁芯412)的绝缘,期望以从轴向和径向对搭接部453、454进行包围的状态设置绝缘罩460、47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构成为绝缘罩460、470包括相对于搭接部453、454从轴向安装的多个分割罩件,能够容易地实施绝缘罩460、470相对于搭接部453、454的安装。另外,通过采用在多个分割罩件中的任一个上一体地设置有支架部465、475的结构,能够随着各分割罩件的安装而同时进行支架部465、475的安装。由此,能够理想地设置从轴向和径向整周地包围搭接部453、454的绝缘罩460、470。
在上述结构的定子绕组411中,沿周向排列的各部分绕组451分别配置成使一部分沿周向重叠,并且在线圈边端部CE处,成为不同相的部分绕组451中的搭接部453、454彼此沿轴向重叠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安装于各搭接部453、454的绝缘罩460、470中,重叠状态的各支架部465、475的突出部分通过结合构件481、482与铁芯组件CB结合,因此,能够简单地实施多个部分绕组451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安装。另外,由于通过结合构件481、482形成各支架部465、475与铁芯组件CB之间的热传递路径,因此,从定子绕组411的散热的观点出发也能够实现期望的结构。
通过结合构件481、482与铁芯组件CB结合的两个部分绕组451的组合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不同。由此,能够在使沿周向排列的所有部分绕组451中的相邻的部分绕组彼此连结的同时,将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结合部位设为所需最小限度。由此,能够减轻旋转电机MG的制造负担。
构成为绝缘罩460、470的支架部465、475与具有冷却部的铁芯组件CB结合。这种情况下,部分绕组451中产生的热量经由支架部465、475直接传递到冷却部附近,从而能够提高冷却定子绕组411的冷却性能。
铁芯组件CB构成为包括定子铁芯412和该定子铁芯412的径向外侧的定子保持件420,通过结合构件481、482将绝缘罩460、470的支架部465、475相对于位于越过定子铁芯412的位置的定子保持件420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需要相对于定子铁芯412进行结合构件481、482的结合,因此,不需要在定子铁芯412上设置用于使结合构件481、482结合的凹部等,能够抑制齿槽转矩的产生等不良情况。
构成为在定子保持件420中的包括圆筒部421和底部422的范围内设置制冷剂通路425。由此,在支架部465、475与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机械地结合的结构中,能够理想地实施从支架部465、475向定子保持件420的制冷剂通路425的热传递。
在上述结构中,将铁芯组件CB中的沿径向延伸的底部422和凸缘423设为供支架部465、475机械地结合的结合部位。由此,容易确保其结合部位,能够理想地进行支架部465、475的结合。
构成为在部分绕组451的轴向两端处使各绝缘罩460、470分别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由此,能够适当地固定部分绕组451,例如能够抑制部分绕组451中的伴随中间导线部452相对于轴向不平行而引起的轴向上的气隙尺寸不同这样的不良情况。另外,使部分绕组451的轴向两端处的结合构件481、482的结合方式彼此不同。具体而言,将一方设为螺纹结合,将另一方设为卡合结合。由此,能够使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处的结合的裕度(游隙量)不同,组装状态下的尺寸调节变得容易。
构成为利用由薄膜材料构成的绝缘包覆件455对部分绕组451的中间导线部452的(线圈侧部分)进行覆盖。在该结构中,利用绝缘罩460、470对部分绕组451的线圈边端部分进行绝缘,并且利用绝缘包覆件455对线圈侧部分进行绝缘,与在上述各部分中设置相同的绝缘构件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各部分的绝缘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只要绝缘罩460、470的支架部465、475一体地设置于端板部463、473即可,除了埋设在端板部463、473中的结构以外,也可以是通过粘接等固定于端板部463、473的板面的结构。
·支架部465、475也可以由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由高强度且非伸缩性的树脂材料构成。支架部465、475最好由强度比绝缘罩460、470高的材料构成。另外,支架部465、475最好由热传导性较高的材料构成。
·也可以构成为仅在设置于轴向两侧的绝缘罩460、470中的一方设置机械结合机构。例如,构成为仅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侧设置机械结合机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轴向相反侧利用未图示的母线或端子台、壳体等进行按压。
·在部分绕组451的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结合构件481、482的结合方向也可以彼此相同。例如,也可以将两方设为螺纹结合或将两方设为卡合结合。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绕组支承构件,构成为使用包括定子铁芯412和定子保持件420的铁芯组件CB,但是也可以改变为使用定子保持件420作为绕组支承构件的结构、即不包括定子铁芯412的结构。也可以将设置于铁芯组件CB(绕组支承构件)的冷却部设为与制冷剂通路425不同的结构,作为冷却部,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圆筒部421的外周部侧设置散热翅片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子单元50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500改变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400的一部分,以下,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构件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55是定子单元500的俯视图,图56是定子单元500的纵剖视图,图57是将定子单元500中的铁芯组件CB和定子绕组411分解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56是穿过图55中的定子中心点C的56-56线处的剖视图。
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500中,相对于铁芯组件CB固定各线圈模块450的结构不同,构成为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底部422侧利用销对线圈模块450进行固定,在定子保持件420的凸缘423侧利用螺栓对线圈模块450进行固定。因此,在定子保持件420中,改变了设置于凸缘423的凹部427的形式和设置于底部422的凹部428的形式。
如上所述,定子绕组411具有多个线圈模块450,该线圈模块450分别具有大致Z形状的部分绕组451,但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绝缘罩460、470的形式不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以两层配置的各线圈模块450中,上段侧和下段侧处的绝缘罩460、470的结构不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下段侧的线圈模块450称为“下段模块450A”,将上段侧的线圈模块450称为“上段模块450B”。另外,为了明确下段模块450A和上段模块450B的结构的不同,将下段模块450A的绝缘罩460、470称为“绝缘罩460A、470A”,将上段模块450B的绝缘罩460、470称为“绝缘罩460B、470B”。在各绝缘罩460、470中分别具有外侧罩件461、471和内侧罩件462、472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图58的(a)是下段模块450A的立体图,图58的(b)是上段模块450B的立体图。
如图58的(a)所示,在下段模块450A的绝缘罩460A上,以一部分沿周向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501。在支架部501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套部502,在该轴套部502中设置有贯通孔503。另外,在下段模块450A的绝缘罩470A上,以一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504。在支架部504的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505。
另外,如图58的(b)所示,在上段模块450B的绝缘罩460B上,以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511。在支架部511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套部512,在该轴套部512中设置有贯通孔513。另外,在上段模块450B的绝缘罩470B上,以一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514。在支架部514的突出部分中设置有贯通孔515。
另外,在图58的(a)、(b)中,支架部501、504、511、514的一部分被隐藏在绝缘罩460、470内而无法观察,但是与上述结构同样地,上述各支架部501、504、511、514具有在与突出侧沿径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弯曲的折曲部。
图59的(a)、(b)是表示定子绕组411中的各模块450A、450B的部分绕组451与支架部501、504、511、514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其中,图59的(a)是从径向内侧观察三个部分绕组45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9的(b)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相同的三个部分绕组451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59的(a)、(b)所示,在轴向一端侧(图的上侧),在沿轴向重叠的各支架部501、511中,轴套部502、512彼此结合,并且上述各轴套部502、512的贯通孔503、513是连通的。另外,在轴向另一端侧(图的下侧),在沿轴向重叠的各支架部504、514中,上述各支架部504、514的贯通孔505、515的位置一致。
而且,如图55所示,在轴向一端侧,沿轴向重叠的各支架部501、511通过结合构件521与定子保持件420结合。更具体而言,在结合构件521插通到各轴套部502、512的贯通孔503、513的状态下,各支架部501、511被结合。结合构件521例如是金属螺栓,该螺栓在从轴套部502侧与各轴套部502、512的贯通孔503、513连通的状态下,被拧入到形成于各轴套部512的贯通孔513的内螺纹中。
此外,轴套部502、512最好将彼此的结合面设为凹凸状,通过该凹凸的卡合进行彼此的定位。由此,各线圈模块450的组装时的定位变得容易。
另外,在轴向另一端侧,沿轴向重叠的各支架部504、514通过结合构件522与定子保持件420结合。更具体而言,在结合构件522插通到各支架部504、514的贯通孔505、515的状态下,各支架部504、514被结合。结合构件522例如是金属制的固定销。
在组装线圈模块450时,下段侧的六个线圈模块450相对于铁芯组件CB沿周向排列配置,之后,上段侧的六个线圈模块450沿周向排列配置。下段侧的线圈模块450配置好的状态是图60所示的状态,之后,上段侧的线圈模块450配置好的状态是图55所示的状态。在图55所示的状态下,在轴向一端侧设置于各绝缘罩460A、460B的支架部501、511通过结合构件521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并且在轴向另一端侧设置于各绝缘罩470A、470B的支架部504、514通过结合构件522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由此,进行各线圈模块450相对于铁芯组件CB的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绝缘罩460A、460B的支架部501、511中,将轴套部502、512沿轴向彼此结合,并且在将结合构件521插通到上述各轴套部502、512的中空部中的状态下,利用结合构件521进行各支架部501、511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轴套部502、512的结合,能够在将轴向上的各绝缘罩460A、460B的相对距离保持为一定的同时,将上述各绝缘罩460、470相对于铁芯组件CB以适当的状态结合。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绝缘罩460、470的支架部465、475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与支架部465、475分体的结合构件481、482。例如,如图61所示,在沿轴向重叠的各绝缘罩460具有支架部465X、465Y的结构中,最好是在轴向外侧的支架部465X的前端设置有沿轴向弯折形成的弯折部531,将该弯折部531以插通到支架部465Y的贯通孔的状态,固定于定子保持件420侧的凹部427。
·在上述结构中,将各部分绕组451设为从侧方观察呈大致Z状的形状,将该部分绕组451构成为重叠地配置于轴向的上下两层,但是也可以改变该结构。例如,在图62的结构中,部分绕组451以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式设置,一个从侧方观察呈大致I状的形状,另一个从侧方观察呈大致C状的形状。而且,上述各部分绕组451组装于铁芯组件CB。另外,在图62中,简略地示出了包括在绝缘罩460、470中的支架部465、475和结合构件481、482。
在图62中,一方的部分绕组451呈搭接部453、454未沿径向弯折的形状。另外,与弯折状态的搭接部453、454同样地,在非弯折状态的搭接部453、454中,也成为支架部465、475的折曲部465c、475c沿径向与搭接部453、454相对的状态。
·图63示出了适用于外转子结构的定子的结构。在图63中,如上所述,以从绝缘罩460、470突出的状态设置的支架部465、475与铁芯组件CB机械地结合。
·作为旋转电机MG,除了以励磁元件为转子、以电枢为定子的旋转励磁式的旋转电机之外,还能够采用以电枢为转子、以励磁元件为定子的旋转电枢式的旋转电机。
本说明书的公开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包括例示的实施方式和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其进行的变形方式。例如,本公开不限于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部件和/或要素的组合。公开可以以各种组合来实现。本公开可以具有能追加到实施方式的追加部分。本公开包括省略了实施方式的部件和/或元件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包括一个实施方式与另一个实施方式之间的部件和/或元件的替代或组合。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记载。公开的若干技术范围应理解为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同的意味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Claims (12)
1.一种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MG)包括:
励磁元件(430),所述励磁元件具有多个磁极;
多相的电枢绕组(411),所述电枢绕组针对每相具有相绕组,所述相绕组具有多个部分绕组(451);以及
绕组支承构件(CB),所述绕组支承构件设置于所述电枢绕组的径向内侧和径向外侧中的与所述励磁元件相反的一侧,并且对所述多个部分绕组进行支承,
所述励磁元件和所述电枢绕组设置成沿径向彼此相对,
所述部分绕组具有:一对中间导线部(452),所述一对中间导线部沿轴向延伸且沿周向分开规定间隔而设置;以及搭接部(453、454),所述搭接部设置于轴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将所述一对中间导线部环状地连接,
多个所述部分绕组以使所述中间导线部沿周向排列的方式沿周向配置,
在所述部分绕组中,在所述搭接部安装有实现所述部分绕组彼此的绝缘的绝缘构件(460、470),
在所述绝缘构件上,以从该绝缘构件突出的状态设置有支架部(465、475、501、504、511、514),
所述支架部中的从所述绝缘构件突出的突出部分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机械地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部具有折曲部(465c、475c),所述折曲部在所述绝缘构件中的与突出侧沿径向相反一侧的端部处沿轴向弯曲,
以使所述折曲部沿径向与所述搭接部相对的状态,设置所述绝缘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部分绕组中,所述搭接部在沿轴向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重叠的状态下沿径向弯折,
以使所述折曲部沿径向与弯折状态的所述搭接部中的沿径向凸出的弯曲部分的内侧相对的状态,设置所述绝缘构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以所述支架部被夹在所述搭接部中的沿周向分开的两个导线部之间的状态设置。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构件是从轴向和径向对所述搭接部进行包围的绝缘罩(460、470),
所述绝缘罩包括相对于所述搭接部从轴向或径向安装的多个分割罩件(461、462、471、472),在该多个分割罩件的任一个一体地设置有所述支架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部分绕组的所述一对中间导线部之间配置其他相的所述部分绕组的所述一对中间导线部中的一方的中间导线部,成为各相的所述中间导线部沿周向以规定顺序排列,并且在所述电枢绕组的线圈边端部(CE)处,不同相的所述部分绕组中的所述搭接部彼此沿轴向重叠的状态,
在分别安装于沿轴向重叠的各所述搭接部的所述绝缘构件中,设置于各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支架部的突出部分沿轴向重叠,该重叠状态的各所述支架部的突出部分通过结合构件(481、482、521、522)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部分绕组中,所述搭接部在周向一端侧和周向另一端侧处沿轴向与彼此不同的所述部分绕组的所述搭接部重叠,
通过所述结合构件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的两个所述部分绕组的组合在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处不同。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部在从所述绝缘构件突出的突出部分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套部(502、512),
在沿轴向重叠的各所述支架部中,所述轴套部彼此结合,并且在各所述轴套部的中空部中插通所述结合构件,在该状态下,通过该结合构件将各所述支架部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结合。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对所述电枢绕组进行冷却的冷却部(425),
所述支架部通过所述结合构件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的轴向端面结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支承构件包括:电枢铁芯(412),所述电枢铁芯组装于所述电枢绕组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以及电枢保持构件(420),所述电枢保持构件设置于该电枢铁芯的径向内外中的所述电枢绕组的相反侧,并且具有所述冷却部,
所述支架部通过所述结合构件与所述电枢保持构件的轴向端面结合。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421)和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422、423),所述支架部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的所述基座部机械地结合,
所述绕组支承构件在所述圆筒部中具有环状地设置的制冷剂通路(425)以作为所述冷却部,
所述制冷剂通路在包括所述圆筒部和所述基座部的范围内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组支承构件具有圆筒部(421)和从所述圆筒部的轴向端部沿径向延伸的基座部(422、423),
所述支架部与所述绕组支承构件的所述基座部机械地结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9443 | 2020-04-28 | ||
JP2020079443A JP7472630B2 (ja) | 2020-04-28 | 2020-04-28 | 回転電機 |
PCT/JP2021/014940 WO2021220760A1 (ja) | 2020-04-28 | 2021-04-08 | 回転電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28306A true CN115428306A (zh) | 2022-12-02 |
Family
ID=78281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28996.5A Pending CN115428306A (zh) | 2020-04-28 | 2021-04-08 | 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39361A1 (zh) |
JP (1) | JP7472630B2 (zh) |
CN (1) | CN115428306A (zh) |
WO (1) | WO20212207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05397B2 (ja) * | 2019-06-14 | 2023-01-1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機子 |
FR3140718B1 (fr) * | 2022-10-07 | 2024-08-23 | Renault |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électrique entre une machine électrique et un module d’électronique de puissan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04199B2 (ja) | 2004-03-30 | 2010-01-27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同期電動機 |
CN103947083B (zh) | 2011-11-22 | 2016-08-3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JP6044382B2 (ja) | 2013-02-20 | 2016-12-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マルチ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
-
2020
- 2020-04-28 JP JP2020079443A patent/JP747263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4-08 WO PCT/JP2021/014940 patent/WO20212207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4-08 CN CN202180028996.5A patent/CN115428306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0-24 US US17/972,175 patent/US20230039361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175325A (ja) | 2021-11-01 |
JP7472630B2 (ja) | 2024-04-23 |
WO2021220760A1 (ja) | 2021-11-04 |
US20230039361A1 (en) | 2023-0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039361A1 (en) |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
JP7424513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14788136A (zh) | 旋转电机 | |
CN114930687A (zh) | 电枢和电枢的制造方法 | |
JP2022151073A (ja) | 回転電機 | |
JP7487511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14641918B (zh) | 旋转电机 | |
CN115461962A (zh)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4641920B (zh) | 旋转电机 | |
CN114641919B (zh) | 旋转电机 | |
JP7463707B2 (ja) | 回転電機 | |
JP7487839B2 (ja) |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制御方法 | |
JP7268589B2 (ja) | 回転電機 | |
JP7392437B2 (ja) | 回転電機 | |
WO2022186056A1 (ja) | 回転電機 | |
CN116547888A (zh)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