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413389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413389A CN115413389A CN202180028797.4A CN202180028797A CN115413389A CN 115413389 A CN115413389 A CN 115413389A CN 202180028797 A CN202180028797 A CN 202180028797A CN 115413389 A CN115413389 A CN 1154133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terminals
- mounting
- coupling member
- connector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8—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with through openings for individual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动作的可靠性优异的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壳体(11),其安装于第1电路板(Pa);多个安装端子(13),所述多个安装端子(13)装配于第1壳体(11)并且与第1电路板(Pa)连接;多个可动端子(40),所述多个可动端子(40)能够以多个安装端子(13)为支点单独地摆动,并且与多个对方侧端子(36)单独地连接;以及连结构件(60),其是使多个可动端子(40)穿过的形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经由适配器将两连接器连接。适配器以能相对摆动的方式装配于第1连接器。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向与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发生位置偏移时,通过适配器倾斜从而吸收两连接器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两连接器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801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经由适配器连接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的上述的连接结构应用于多极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担心下面的问题。由于适配器相对于第1连接器能够自由地摆动,因此,在第1连接器与第2连接器未嵌合的状态下,各适配器有可能成为向与其他适配器不同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因此,要将多个第1连接器与多个第2连接器连接时,难以同时将多个适配器连接于第2连接器。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是基于上述的事实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动作的可靠性优异的连接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具备:
壳体,其安装于电路板;
多个安装端子,所述多个安装端子装配于所述壳体并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多个可动端子,所述多个可动端子能够以所述多个安装端子为支点单独地摆动,并且与多个对方侧端子单独地连接;以及
连结构件,其是使所述多个可动端子穿过的形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连接动作的可靠性方面表现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4是连接器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可动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连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已将可动端子装配于连结构件的贯通孔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并列记载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具备:
(1)壳体,其安装于电路板;多个安装端子,所述多个安装端子装配于所述壳体并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多个可动端子,所述多个可动端子能够以所述多个安装端子为支点单独地摆动,并且与多个对方侧端子单独地连接;以及连结构件,其是使所述多个可动端子穿过的方式。根据本公开的构成,多个可动端子通过连结构件而一体地摆动,因此多个可动端子保持恒定的位置关系。由此,多个可动端子相对于对方侧端子可靠地连接,因此,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在连接功能方面表现优异。
(2)优选,在所述多个可动端子形成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多个可动端子保持为穿过所述连结构件的状态。根据该结构,连结构件能够以使多个可动端子穿过的状态保持多个可动端子,因此,无需在壳体设置用于防止连结构件从多个可动端子脱离的结构。由此,能够使壳体小型化,乃至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3)优选,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弹性保持片,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保持部弹性地卡止。根据该结构,当连结构件与可动端子伴随着多个可动端子摆动而相对地倾斜时,弹性保持片被保持部按压而柔软地弹性变形,因此,连结构件与可动端子之间不易发生撬动。由此,可动端子能够顺畅地摆动。
(4)优选,所述连结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弹性接触片,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可动端子的可动侧外导体弹性地接触。根据该结构,多个可动侧外导体彼此经由连结构件导通,因此,多个可动侧外导体之间不产生电位差。因此,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在接地性能方面表现优异。
(5)优选,所述连结构件呈板状,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呈肋状突出的加强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加强部防止连结构件以扭曲的方式变形,因此,能够使摆动中的多个可动端子的朝向/姿势一致。
(6)优选,在(5)中,所述加强部包括:第1加强肋,其从所述连结构件的外周缘呈折弯状突出;以及第2加强肋,其在所述连结构件当中与所述外周缘分离的区域,以沿着所述外周缘的方式配置。连结构件当中沿着外周缘的部位被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部加强。针对与连结构件的外周缘相连的部位当中、不能形成从外周缘呈折弯状突出的第1加强肋的区域,能够通过第2加强肋加强。
(7)优选,在(6)中,所述第1加强肋与所述第2加强肋在所述外周缘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配置于相同的区域。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中的任一个加强肋可靠地加强与连结构件的外周缘相连的部位的整个区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实施例1]
结合图1~图8对将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期待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以及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图1、图2、图6中的斜右下方,以及图4、8中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的方向,将图1~7所示的朝向维持原样地定义为下方。关于左右的方向,将图1、图2中的斜左下方定义为左方,将图3所示的朝向维持原样地定义为左方以及右方。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具有第1连接器10、第2连接器30、可动端子40、和连结构件60。如图3所示,第1连接器10安装于第1电路板Pa,第2连接器30安装于第2电路板Pb。第1电路板Pa例如设置在装配于汽车的屋顶的ECU(省略图示),以使安装面朝上、也就是说朝向天线侧的状态水平地配置。第2电路板Pb例如设置在装配于汽车的屋顶(省略图示)的天线(省略图示)。第2电路板Pb以使安装面朝下、也就是说朝向车内侧的状态水平地配置。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以二者的安装面彼此平行地对置的位置关系配置。
若使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接近,则两电路板Pa、Pb经由第1连接器10、第2连接器30、以及可动端子40而连接。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不经由线束而连接,因此能够在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之间实现高速通信。在汽车的屋顶中的、天线的装配部分,由于屋顶与天线之间的组装公差比较大,因此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之间有可能在与两连接器10、30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产生位置偏移。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能够一边通过可动端子40的摆动吸收两电路板Pa、Pb的位置偏移一边进行两连接器10、30的嵌合。
<第1连接器10>
如图3、4所示,第1连接器10具备第1壳体11、以及多个安装端子13。在已将第1连接器10安装于第1电路板Pa的状态下,第1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于第1电路板Pa,多个安装端子13的下端部与第1电路板Pa的印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
第1壳体11是呈长方体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在第1壳体11形成有数量与安装端子13的数量相同的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2。第1端子收纳室12是将第1壳体11上下贯通的形态。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2配置成:分成左右二列,在各列中各3个收纳室沿着前后方向排列成一列。在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2内单独地收纳有多个安装端子13。
安装端子13具备金属制的安装侧内导体14、合成树脂制的安装侧电介质17、以及金属制的安装侧外导体18。安装侧内导体14呈使轴线朝向与第1电路板Pa正交的上下方向的筒状,是具有安装部15以及安装侧连接部16的单一部件。安装侧电介质17呈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的圆筒形。在安装侧电介质17的中心孔收纳有安装侧内导体14的安装部15。安装侧连接部16从安装侧电介质17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
安装侧外导体18是具有正八边形的方筒部19、以及8个弹性臂部20的单一部件。8个弹性臂部20从方筒部19向上方伸出,配置成沿着周向以等角度间距并排。在各弹性臂部20的上端部(突出端部)形成有以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折弯的防脱部21。在安装侧电介质17的上方,8个弹性臂部20将安装侧内导体14的安装侧连接部16包围。
通过将多个安装端子13单独地收纳于多个第1端子收纳室12,从而构成第1连接器10。第1连接器10安装于第1电路板Pa。在将第1连接器10安装于第1电路板Pa的状态下,安装侧内导体14的安装部15以能与第1电路板Pa的安装面导通的方式焊接于第1电路板Pa的安装面,安装侧外导体18的下端部以能与第1电路板Pa的安装面的接地电路(省略图示)导通的方式焊接于该接地电路。
<第2连接器30>
如图3、4所示,第2连接器30具备第2壳体31、以及数量与安装端子13的数量相同的对方侧端子36。在已将第2连接器30安装于第2电路板Pb的状态下,第2壳体31的上表面固定于第2电路板Pb的安装面,多个对方侧端子36的上端部与第2电路板Pb的印制电路(省略图示)连接。第2壳体31是具有长方体形的端子保持部32以及方形的引导部34的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
在端子保持部32形成有多个(在实施例1中是6个)第2端子收纳室33,第2端子收纳室33是将端子保持部32上下贯通的形态。第2端子收纳室33成为使第1端子收纳室12上下反转的形态。在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33内单独地收纳有多个对方侧端子36。对方侧端子36是与安装端子13相同的部件,以与安装端子13上下反转的朝向装配于第2端子收纳室33内。因此,针对对方侧端子36当中与构成安装端子13的部件以及部位相同的部件以及部位,省略说明,并且标记与构成安装端子13的部件以及部位相同的附图标记。
引导部34是从端子保持部32的下端外周缘向斜下方呈裙摆状突出的形态。引导部34以相对于两连接器10、30的嵌合方向随着朝向下方(第1连接器10侧)下摆展开的方式倾斜。引导部34的内部空间与多个第2端子收纳室33连通,并且向第2壳体31的下方敞开。第2连接器30以与第1连接器10相对于第1电路板Pa的安装方式同样的方式,安装于第2电路板Pb的安装面。
<可动端子40>
如图2~5所示,可动端子40整体呈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对置的方向)的细长形状。在本实施例1中,将可动端子40的下端部、即第1电路板Pa侧以及第1连接器10侧的端部定义为基端部40P。将可动端子40的上端部、即第2电路板Pb侧以及第2连接器30侧的端部定义为顶端部40T。可动端子40是通过将金属制的可动侧内导体41、合成树脂制的可动侧电介质44、以及金属制的可动侧外导体48组装而构成的构件。
可动侧内导体41呈在可动端子40的轴线方向上细长的筒状。可动侧内导体41是具有圆筒形的主体部42、以及在主体部42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的一对可动侧连接部43的单一部件。可动侧电介质44呈与可动侧内导体41同轴状的圆筒形。在可动侧电介质44的插通孔45中以同轴状收纳有可动侧内导体41。在可动侧电介质44的轴线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圆形的收纳凹部46,收纳凹部46是使可动侧电介质44的上下两端面以同轴状凹陷的形态。收纳凹部46与插通孔45连通。可动侧连接部43收纳于收纳凹部46内。
可动侧外导体48整体呈圆筒形。可动侧外导体48将可动侧电介质44以同轴状包围。可动侧电介质44的下端部比可动侧外导体48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可动侧电介质44的上端部比可动侧外导体48的上端向上方突出。通过将可动侧内导体41、可动侧电介质44以及可动侧外导体48组装,从而构成可动端子40。
如图5所示,在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形成有定位突部49、突起状的第1保持部51、突起状的第2保持部52、以及4个防脱突起53。定位突部49呈与可动侧外导体48的轴线平行地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肋状,是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态。第1保持部51是从定位突部49的下端部中的突出端面进一步向径向外侧以台阶状突出的形态。
第2保持部52是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当中、定位突部49在上下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内的位置向斜下方突出的形态。第2保持部52配置在比第1保持部51靠上方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与第1保持部51不同的位置。4个防脱突起53以沿着周向隔开等角度间隔的方式配置。4个防脱突起53配置于比第1保持部51以及第2保持部52靠下方(可动端子40的基端部40P侧)的位置,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向斜上方突出。
可动端子40通过将可动端子40的基端部40P从第1壳体11的上方插入于第1端子收纳室12,从而装配于第1连接器10。在装配的过程中,安装侧内导体14的安装侧连接部16收纳于收纳凹部46内,与可动侧内导体41的可动侧连接部43弹性地接触。
在将可动端子40装配于第1连接器10的过程中,防脱突起53与防脱部21干渉使弹性臂部20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弹性臂部20与可动侧外导体48之间产生摩擦阻力。但是,由于防脱突起53的数量是弹性臂部20的数量的一半、即4个,因此与8个防脱突起53与8个弹性臂部20干渉的情况相比,防脱突起53与防脱部21的干渉所引起的阻力被抑制得较小。通过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与防脱部21接触,从而可动侧外导体48与安装侧外导体18能导通地连接。
防脱部21是向内周侧突出的形态,因此,通过防脱部21与防脱突起53卡止,从而可动端子40被限制相对于安装端子13向上方的脱离,并且被保持为能够摆动的状态。在可动端子40的轴线方向上,防脱部21与可动侧外导体48的接触位置、和安装侧连接部16与可动侧连接部43的接触位置高度相同。可动端子40的摆动的支点是可动侧连接部43中的与安装侧连接部16的接触部位。
可动侧电介质44的下端部比可动侧外导体48的下端缘向下方突出。因此,当可动端子40摆动时,可动侧外导体48不与安装侧电介质17的上端面接触,金属制的可动侧外导体48不损伤合成树脂制的安装侧电介质17。
装配于安装端子13的可动端子40是从第1壳体11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可动端子40的上端部(顶端部40T)形成为与第2连接器30的对方侧端子36连接。1个可动端子40以仅与1个安装端子13接触的状态被支承,因此,多个可动端子40形成为能够向与其他可动端子40不同的方向单独地摆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中,作为用于使多个可动端子40一体地摆动的手段而具有连结构件60。
<连结构件60>
连结构件60是通过冲压加工将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材冲裁成规定形状而得的构件。如图6、7所示,连结构件60是具有呈平板状的基板部61、呈平板状的左右对称的一对斜面部62、以及呈平板状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垂壁部63的单一部件。在从上方观察连结构件60的俯视情况下,连结构件60呈长方形。在从前方观察连结构件60的正面视的情况下,连结构件60呈等边梯形。
在俯视情况下,基板部61呈长方形。一对斜面部62从基板部61的左右两侧缘部向斜下外方伸出。一对垂壁部63从斜面部62的下端缘以与基板部61呈直角的方式向下方突出。基板部61、斜面部62以及垂壁部63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是相同尺寸。
在连结构件60,将基板部61贯通的形态的6个保持孔64以与第1端子收纳室12对应的配置形成。在俯视情况下,保持孔64呈圆形状开口。保持孔64的内径尺寸是比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径尺寸稍大的尺寸。如图6~8所示,在各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分别形成有沿着周向以等角度间距配置的各3个抵接部65、以及1个定位凹部66。3个抵接部65当中的1个抵接部65配置于与沿着左右方向相邻的保持孔64最近的位置。3个抵接部65当中的2个抵接部65配置成:与基板部61和斜面部62的前后方向的边界线平行,并且隔开间隔地并排。定位凹部66配置于保持孔64的前端。
各抵接部65是使从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位向上方折弯的形态。冲压加工时的破断面在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的内周面露出,但是,抵接部65当中面对保持孔64的开口区域的面是冲压加工时未被破断的非破断面。定位凹部66是使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局部地凹陷的形态。
如图8所示,在连结构件60形成有与6个保持孔64单独地对应的6个狭缝群68。各狭缝群68由与对应的各保持孔64的开口缘连通的第1狭缝69A、第2狭缝69B、第3狭缝69C这3条狭缝构成。3条狭缝69A、69B、69C相互平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详细地说,3条狭缝69A、69B、69C从保持孔64的开口缘当中沿前后并排的2个抵接部65之间的区域起,经过基板部61和斜面部62,到达垂壁部63的高度方向中央部。
连结构件60当中被第1狭缝69A与第2狭缝69B夹着的部位作为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70发挥功能。弹性接触片70与1个保持孔64对应地各设置1个。弹性接触片70在正面视的情况下呈折弯的形状,是从垂壁部63朝向保持孔64呈悬臂状伸出的形态。在俯视情况下,弹性接触片70朝向保持孔64的中心伸出。如图3、图6、图7所示,在弹性接触片70的伸出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呈弧状折弯的触点部71。触点部71当中面对保持孔64的开口区域的面与上述抵接部65同样,是连结构件60的冲压加工时未被破断的非破断面。
连结构件60当中被第2狭缝69B与第3狭缝69C夹着的部位作为能弹性变形的弹性保持片72发挥功能。第3狭缝69C当中与保持孔64连通的端部以与保持孔64的径向平行的方式折弯。弹性保持片72与1个保持孔64对应地各设置1个。弹性保持片72与弹性接触片70同样,在正面视情况下呈折弯的形状,是从垂壁部63朝向保持孔64呈悬臂状伸出的形态。在俯视情况下,弹性保持片72朝向从保持孔64的中心偏心的位置伸出。弹性保持片72的伸出端部配置成与触点部71沿着周向相邻,并且面对保持孔64的开口区域。
如图6~8所示,连结构件60作为用于提高连结构件60的刚性的部位而具有4个第1加强肋74、以及2个第2加强肋78。连结构件60的外周缘由前端缘、后端缘以及左右两侧缘构成。将连结构件60当中沿着前端缘的带状的区域定义为前缘部60F。将连结构件60当中沿着后端缘的带状的区域定义为后缘部60R。第1加强肋74与前缘部60F和后缘部60R形成为一体。详细地说,第1加强肋74由基板肋75、斜面肋76以及垂壁肋77构成。基板肋75从基板部61的前端端和后端缘当中除去左右方向中央部的区域,以与基板部61呈直角的方式向下方突出。斜面肋76从斜面部62的前端缘和后端缘的整个区域,以与斜面部62呈直角的方式向斜下方突出。垂壁肋77从垂壁部63的前端缘和后端缘的整个区域,以与垂壁部63呈直角的方式向相反一侧的垂壁部63突出。基板肋75、斜面肋76、以及垂壁肋77在正面视的情况下呈折弯的形状并且连成1条。
第2加强肋78是从基板部61的上表面当中左右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呈肋状突出的形态。第2加强肋78配置于作为比基板部61的前端缘靠后方的部位的前缘部60F、以及作为比基板部61的后端缘靠前方的部位的后缘部60R。第2加强肋78与前端缘以及后端缘平行地沿着左右方向直线状延伸。在沿着连结构件60的前缘部60F和后缘部60R的左右方向上,第2加强肋78的形成范围与第1加强肋74的形成范围重叠。详细地说,在正面视的情况下,第1加强肋74的基板部61中的端部、即基板肋75的端部与第2加强肋78的左右两端部以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连结构件60的成形工序中,切分连成带状的载体(省略图示)的状态的多个连结构件60。本实施例1的连结构件60在基板部61的前端缘和后端缘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与载体相连,因此,在基板部61当中与载体相连的部位不能形成折弯状的第1加强肋74。但是,针对基板部61当中不能形成第1加强肋74的区域,通过第2加强肋78实现了加强。
在已将可动端子40装配于第1连接器10之后,将连结构件60装配于6个可动端子40。在装配连结构件60时,使各保持孔64从上方与可动端子40嵌合。若开始保持孔64与可动端子40的嵌合,则弹性接触片70的触点部71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接触。在连结构件60相对于可动端子40的装配持续进行的过程中,弹性接触片70弹性变形,触点部71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滑动接触。
在将保持孔64装配于可动端子40的过程中,当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已与定位突部49的上端部对接的情况下,使可动端子40绕可动端子40的轴线旋转,使定位突部49的上端部嵌合到定位凹部66。通过定位凹部66与定位突部49的嵌合,相对于保持孔64对接可动端子40的周向的朝向,相对于连结构件60定位6个可动端子40。
在已将可动端子40定位之后,若进一步使连结构件60下降,则弹性保持片72的伸出端部与第2保持部52干渉,因此,弹性保持片72以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沿着径向远离的方式向斜上方弹性移位。弹性保持片72在通过弹性移位而经过第2保持部52之后,弹性恢复。弹性恢复的弹性保持片72的伸出端部配置成能从下方与第2保持部52卡止。在弹性保持片72的弹性恢复的同时、或者弹性保持片72的弹性恢复的紧随之后,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从上方与第1保持部51抵接。
以上,连结构件60相对于可动端子40的装配完成,各可动端子40相对于连结构件60的相对移位被限制,并且6个可动端子40经由连结构件60连结。连结构件60限制6个可动端子40的相互间的相对移位,因此,当对任一个可动端子40作用了摆动方向的外力时,6个可动端子40都与连结构件60一体地共同向相同方向摆动相同角度。
在已将连结构件60与可动端子40组装的状态下,通过弹性保持片72与第2保持部52的卡止,限制连结构件60相对于可动端子40向上方脱离。通过保持孔64的开口缘部与第1保持部51的卡止,连结构件60被保持在比第1壳体11向上方浮起的高度、即保持为与第1壳体11呈非干渉的状态。弹性接触片70的触点部71相对于可动侧外导体48的外周面弹性地接触,因此6个可动侧外导体48经由连结构件60保持为成为相同电位的状态。
<实施例1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将第1连接器10与第2连接器30嵌合时,当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发生了相对移位的情况下,任一个可动端子40的顶端部40T与引导部34的内表面抵接。若从该状态起进一步进行两连接器10、30的嵌合,则可动端子40的顶端部40T与引导部34的倾斜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全部可动端子40的顶端部40T一边共同改变摆动角度一边被一体地朝向与对方侧端子36的连接位置引导。可动端子40的顶端部40T在经过引导部34之后与对方侧端子36连接,第1连接器10与第2连接器30成为正规的嵌合状态。若两连接器10、30正规嵌合,则第1电路板Pa与第2电路板Pb经由安装端子13和对方侧端子36而连接。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安装于第1电路板Pa的第1壳体11、多个安装端子13、多个可动端子40、以及连结构件60。多个安装端子13装配于第1壳体11,安装于第1电路板Pa而成为连接状态。多个可动端子40能够以多个安装端子13为支点单独地摆动。多个可动端子40与多个对方侧端子36单独地连接。连结构件60是使多个可动端子40单独地、并且能一体摆动的方式贯通的形态。
根据该结构,多个可动端子40通过连结构件60而一体地摆动,多个可动端子40的顶端部40T保持为恒定的位置关系,相对于多个对方侧端子36可靠地连接。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在可动端子40与对方侧端子36的连接功能方面表现优异。
在多个可动端子40形成有用于将多个可动端子40保持为穿过连结构件60的状态的第1保持部51和第2保持部52。根据该结构,连结构件60将多个可动端子40保持为穿过连结构件60的状态,因此,在第1壳体11无需设置用于防止连结构件60从多个可动端子40脱离的结构。由此,能够使第1壳体11小型化,因此能够使连接器装置整体小型化。
在连结构件60形成有与第2保持部52弹性地卡止的弹性保持片72。当连结构件60与可动端子40伴随着多个可动端子40摆动而相对倾斜时,弹性保持片72被第2保持部52按压而柔软地弹性变形,因此,在连结构件60与可动端子40之间不易发生撬动。由此,可动端子40的摆动能够顺畅地进行。
连结构件60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在连结构件60形成有与可动端子40的可动侧外导体48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70。根据该结构,多个可动侧外导体48彼此经由连结构件60导通,因此多个可动侧外导体48之间不产生电位差。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在接地性能方面表现优异。
连结构件60呈板状,因此担心可动端子40摆动时以扭曲的方式变形。但是,在本实施例1的连结构件60作为呈肋状突出的加强部而一体地形成有第1加强肋74和第2加强肋78,因此能够防止连结构件60以扭曲的方式变形。由此,能够使摆动中的多个可动端子40的朝向/姿势一致。
用于提高连结构件60的刚性的加强部包括第1加强肋74和第2加强肋78。第1加强肋74从连结构件60的外周缘当中前缘部60F的前端缘和后缘部60R的后端缘以折弯状突出。第2加强肋78配置于前缘部60F与后缘部60R。第2加强肋78从连结构件60当中的前端缘以及后端缘分离,是沿着前端缘和后端缘的方式延伸的形态。连结构件60当中沿着前端缘的部位和沿着后端缘的部位被第1加强肋74和第2加强肋78加强。在连结构件60的前端缘以及后端缘当中的左右方向中央部未形成有第1加强肋74,但是,在前缘部60F以及后缘部60R当中未形成有第1加强肋74的区域配置有第2加强肋78。针对连结构件60的前缘部60F当中、不能形成从前缘部60F的前端缘以折弯状突出的第1加强肋74的区域,能够通过形成于前缘部60F的第2加强肋78加强。针对连结构件60的后缘部60R当中、不能形成从后缘部60R的后端缘以折弯状突出的第1加强肋74的区域,能够通过形成于后缘部60R的第2加强肋78加强。
第1加强肋74的基板部61中的端部、与第2加强肋78的左右两端部在连结构件60的前缘部60F和后缘部60R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配置于相同的区域。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1加强肋74和第2加强肋78当中的任一个加强肋74、78、或者2个加强肋74、78可靠地加强连结构件60的前缘部60F的整个区域、以及连结构件60的后缘部60R的整个区域。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期待在本发明中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含义以及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结构件具有与保持部弹性地卡止的弹性保持片,但是,连结构件可以是仅不弹性变形的部位与保持部卡止的形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可动侧外导体经由连结构件而导通,但是,连结构件可以由非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接触片以从连结构件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与可动侧外导体弹性接触,但是,弹性接触片可以以与连结构件的外表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或者比外表面向内侧后退的状态与可动侧外导体弹性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连结构件形成有加强部,但是,连结构件可以是不具有加强部的形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强部由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构成,但是,加强部可以仅由第1加强肋和第2加强肋当中的任一方加强肋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加强肋与第2加强肋在连结构件的外周缘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配置于相同的区域,但是,第1加强肋与第2加强肋可以在连结构件的外周缘的长度方向上仅配置于相互不同的区域。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连接器
11…第1壳体(壳体)
12…第1端子收纳室
13…安装端子
14…安装侧内导体
15…安装部
16…安装侧连接部
17…安装侧电介质
18…安装侧外导体
19…方筒部
20…弹性臂部
21…防脱部
30…第2连接器
31…第2壳体
32…端子保持部
33…第2端子收纳室
34…引导部
36…对方侧端子
40…可动端子
40P…可动端子的基端部
40T…可动端子的顶端部
41…可动侧内导体
42…主体部
43…可动侧连接部
44…可动侧电介质
45…插通孔
46…收纳凹部
48…可动侧外导体
49…定位突部
51…第1保持部
52…第2保持部
53…防脱突起
60…连结构件
60F…连结构件的前缘部
60R…连结构件的后缘部
61…基板部
62…斜面部
63…垂壁部
64…保持孔
65…抵接部
66…定位凹部
68…狭缝群
69A…第1狭缝
69B…第2狭缝
69C…第3狭缝
70…弹性接触片
71…触点部
72…弹性保持片
74…第1加强肋
75…基板肋
76…斜面肋
77…垂壁肋
78…第2加强肋
Pa…第1电路板(电路板)
Pb…第2电路板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
壳体,其安装于电路板;
多个安装端子,所述多个安装端子装配于所述壳体并且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多个可动端子,所述多个可动端子能够以所述多个安装端子为支点单独地摆动,并且与多个对方侧端子单独地连接;以及
连结构件,其是使所述多个可动端子穿过的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多个可动端子形成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多个可动端子保持为穿过所述连结构件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弹性保持片,所述弹性保持片与所述保持部弹性地卡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构件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弹性接触片,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可动端子的可动侧外导体弹性地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构件呈板状,
在所述连结构件形成有呈肋状突出的加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加强部包括:第1加强肋,其从所述连结构件的外周缘呈折弯状突出;以及第2加强肋,其在所述连结构件当中与所述外周缘分离的区域以沿着所述外周缘的方式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加强肋与所述第2加强肋在所述外周缘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地配置于相同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6457A JP7435205B2 (ja) | 2020-04-23 | 2020-04-23 | コネクタ装置 |
JP2020-076457 | 2020-04-23 | ||
PCT/JP2021/010471 WO2021215141A1 (ja) | 2020-04-23 | 2021-03-16 | コネク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413389A true CN115413389A (zh) | 2022-11-29 |
Family
ID=78270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28797.4A Pending CN115413389A (zh) | 2020-04-23 | 2021-03-16 | 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63498A1 (zh) |
JP (1) | JP7435205B2 (zh) |
CN (1) | CN115413389A (zh) |
WO (1) | WO20212151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26260B2 (ja) * | 2019-11-13 | 2023-02-2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14266B2 (ja) * | 1996-01-24 | 1999-06-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接続用アダプタ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
JP2010212138A (ja) | 2009-03-11 | 2010-09-24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中継組立体 |
JP5462231B2 (ja) | 2011-10-24 | 2014-04-0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9570849B2 (en) | 2013-11-05 | 2017-02-14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Float plate for blind matable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s |
CN205070039U (zh) | 2015-10-30 | 2016-03-02 | 罗森伯格(上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多路板间容差射频连接器 |
US10505303B2 (en) | 2017-04-14 | 2019-12-1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Float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
2020
- 2020-04-23 JP JP2020076457A patent/JP7435205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16 US US17/918,524 patent/US2023016349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03-16 CN CN202180028797.4A patent/CN115413389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3-16 WO PCT/JP2021/010471 patent/WO20212151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163498A1 (en) | 2023-05-25 |
JP7435205B2 (ja) | 2024-02-21 |
JP2021174638A (ja) | 2021-11-01 |
WO2021215141A1 (ja) | 2021-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03461B1 (ko) | 헤더 어셈블리 | |
JP7354886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EP3324492B1 (en) | Connector | |
US8021187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CN110277689B (zh) | 可动连接器 | |
CN114600320B (zh) | 连接器装置 | |
JP7498440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5413389A (zh) | 连接器装置 | |
US20220302618A1 (en) | Branch connector | |
CN114267973A (zh) | 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US20220399683A1 (en) | Connector device | |
WO2021182087A1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7501559A (zh) | 连接器装置 | |
CN115732961A (zh) | 电子部件 | |
CN111431000B (zh) | 电连接器 | |
US11349234B2 (en) |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4600321A (zh) | 连接器 | |
CN221708972U (zh) | 接触型连接器 | |
CN218513715U (zh) | 连接装置 | |
US20220029333A1 (en) | Power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17693871A (zh) | 连接器系统 | |
CN115864080A (zh) | 电连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