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4160B -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4160B
CN115394160B CN202210953500.1A CN202210953500A CN115394160B CN 115394160 B CN115394160 B CN 115394160B CN 202210953500 A CN202210953500 A CN 202210953500A CN 115394160 B CN115394160 B CN 115394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muscle
pain point
simulated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535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394160A (zh
Inventor
姜岳波
马跃
李英
姜丹丹
郝蓬亮
王昊
路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First Medical Center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109535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941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394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4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394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4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28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medicine
    • G09B23/30Anatomical mod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9/00Simulators for teaching or train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属于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包括仿真皮肤、仿真骨骼和仿真肌肉;仿真皮肤包括表皮层和皮下脂肪层,仿真肌肉的两端附着在仿真骨骼上,包括多条独立的正常肌束和异常肌束,异常肌束包括牵引肌束和激痛点模拟单元,激痛点模拟单元包括保护外壳和充液胶囊;牵引肌束采用弹性材料制成,采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激痛点模拟单元设置在异常肌束中部1/3长度范围内,保护外壳采用弹性材料制成;牵引肌束和保护外壳共同形成密闭的空腔,空腔内部充满充液胶囊。本发明同时还提出了训练方法,解决了针刺激痛点疗法手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拟仿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膝关节是我们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担负着我们人体运动的重要功能。膝关节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年轻人膝痛多为不适宜或强度过大的训练所致,在部队军事训练中膝关节疼痛尤为多发,膝关节训练伤所致的疼痛严重影响部队训练和参训人员身心健康,同时也是造成训练缺勤和非战斗性致残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膝痛多为年轻时伤病的延续,具体表现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无力,关节活动度的下降,其中较为严重的疾病-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
激痛点是指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的紧张性条索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部位。它是引起软组织疼痛的重要原因,受损肌纤维可表现为局限性压痛,按压激痛点时可再现病人的疼痛、远端牵涉痛、局部抽搐反应等临床特征,此外,激痛点还可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激痛点最初是由Janet Travell和David Simons发现并进一步发展为激痛点疗法。激痛点发病机制假说接受范围最广的是Simons在对能量危机假说补充修正后提出的“激痛点综合假说”,激痛点综合假说是综合了电生理学和组织学上的证据对能量危机假说的进一步完善,激痛点的综合假说涵盖了人体的三大基础系统,包括物质基础的骨骼肌筋膜组织系统、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力学因素,其基础是功能异常的运动终板区的乙酰胆碱(AC)的过度释放,有研究显示,微小终板电位数量的增加与乙酰胆碱的浓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大量电位的叠加成为终板噪声,即SEA(自发性的电活动和峰电位),并造成肌纤维接头后膜的持续去极化,使肌节持续挛缩。持续挛缩造成终板附近出现严重的能量危机,这就会造成神经活性物质(neuroactive substance)的释放,导致该区域内的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激活并改变,出现局部伤害感受器的敏化。局部伤害感受器的敏化会造成激痛点的极度疼痛,传导痛和抽搐反应的出现。基于激痛点特殊生理病理的众多疗法中,激痛点针刺疗法在治疗疼痛类疾病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并融入他们的临床实践当中,针刺疗法中以干针垂直针刺为主要进针方式的针刺疗法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干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激痛点的检测方面,可通过针电极的肌电检测获得活化激痛点的自发性电活动。医学影像技术,譬如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基于外加振动源的弹性超声、MRI和MRE等,均有学者利用这些影像手段对激痛点所在的组织区域进行探索。Shah等人采用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和振动超声成像的方法检测慢性颈痛患者的斜方肌内的激痛点,发现B超图像中观测到的低回声区域(激痛点)在彩超图像(color variance image)中表现为振幅较小,这一结果说明了活化的激痛点区域肌肉硬度较高,这与触诊的紧绷带或结节相一致。Landgraf等人在偏头痛患者中,诊断为由斜方肌内的激痛点引起,并使用MRI检测激痛点的所在肌肉组织,发现激痛点所在区域信号异常,与临床触诊相一致。Chen等人使用磁共振弹性成像分别在凝胶假体和小样本的人体实验中证实,激痛点所在区域的肌肉硬度比周围组织高50%以上。在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触诊,但是触诊诊断对医师要求很高,研究表明只有既经验丰富又训练有素的医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通过触诊能够感受到这些激痛点较正常组织僵硬紧张,并呈“条索状”或“点状”的结节。
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类似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式,如经典著作《灵枢经》中记载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被认为是这一疗法的雏形,当代国内学者卢鼎厚教授提出的阿是穴斜刺是对这一针刺疗法的进一步总结提炼,阿是穴斜刺疗法的针具和进针方式与西方干针疗法有所区别,主要是使用较粗的针具并顺着肌纤维方向对僵硬肌束最硬最痛点进行快速提插。有学者从定位、取穴、病理机制等方面对激痛点和阿是穴进行研究,结论是激痛点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阿是穴,但是在阿是穴范畴之内。激痛点斜刺疗法是上述疗法的综合性应用,在临床疗效上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可能系肌纤维呈细长形态,激痛点是个别损伤肌纤维上的挛缩结节,并一般呈椭圆形或条索状,沿其长轴针刺的原因是针刺在激痛点的有效距离较长,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损伤肌束进行蛋白的重新组装合成,促进异常的结构恢复正常,减小损伤肌肉的异常张力并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疼痛缓解。
研究显示,膝痛与膝关节周围肌肉存在的激痛点密切相关,急慢性骨骼肌损伤可在骨骼肌内部产生激痛点,可引起牵涉痛如膝周疼痛、肌肉功能不良,进而诱发严重的膝关节问题。激痛点斜刺疗法可以快速、彻底地灭活膝关节周围肌肉内的激痛点,进而修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并改善疼痛。目前,本激痛点斜刺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因疗效确切,已经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定位主要依靠触摸紧绷肌带内的粗硬结节,并综合患者的主诉和反应来确定,再用粗针斜刺此粗硬的结节,但目前因为缺少相应教学模型,针刺位置和效果无法直观呈现,导致理论难以理解,针刺手法难以掌握,限制了该疗法的发展和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刺激痛点疗法的针刺位置和效果无法直观呈现,手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包括仿真皮肤、仿真骨骼和仿真肌肉;仿真皮肤、仿真骨骼和仿真肌肉的外形和尺寸按照标准成年人的膝关节皮肤、骨骼和肌肉尺寸按比例制作;仿真皮肤包括表皮层和皮下脂肪层,仿真肌肉的两端附着在仿真骨骼上,仿真肌肉包括多条独立的正常肌束和异常肌束,异常肌束包括牵引肌束和激痛点模拟单元,激痛点模拟单元包括保护外壳和充液胶囊;牵引肌束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为空心的条束状,沿肌肉的长轴方向胶粘固定在激痛点模拟单元两侧,牵引肌束采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激痛点模拟单元设置在异常肌束中部,异常肌束总长的1/3长度范围内,保护外壳采用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大于牵引肌束所用材料抗刺穿能力的弹性材料制成;牵引肌束和激痛点模拟单元连接处为闭合结构,牵引肌束和保护外壳共同形成密闭的空腔,保护外壳内部充满充液胶囊,充液胶囊为充满黏性液体的胶囊,充液胶囊外层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
进一步地,表皮层的厚度为0.15~0.4cm,皮下脂肪层的厚度为0.2~3cm。
进一步地,正常肌束为实心的条束状,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直径1~4mm。
进一步地,保护外壳采用的弹性材料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大于牵引肌束所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
进一步地,仿真皮肤采用无色透明的注射缝合练习用仿真皮肤硅胶制成,仿真骨骼采用硬质塑料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牵引肌束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保护外壳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保护外壳呈椭球状,外径3~9mm。
进一步地,充液胶囊为球形,外径0.2~1mm。
本发明同时还提出一种激痛点斜刺训练方法,采用上述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定点
沿仿真肌肉的长轴方向寻找主要受伤肌肉的粗硬结节并确定目标位置,根据解剖知识确定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所在异常肌束的延伸方向,在仿真皮肤表面选取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持针手一侧延伸方向1~2cm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
S2、进针
进针方式为直刺,进针时用持针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距离皮肤1cm处的针体,保持针体和进针所在位置的皮肤表面垂直,并协同用力垂直向下突然针刺;
针尖以停留在皮下脂肪层为佳,如进针过深,将针退回至皮下脂肪层;
S3、调斜
针尖停留在皮下脂肪层后,根据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的层次深浅,通过左右手的配合,改变针体与皮肤的倾斜角度,进而将针尖在皮下脂肪层的指向调整为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
S4、接近
用非持针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地放在进针点前方的皮肤上,帮助感觉和检查针尖的指向;当感到针尖是按照预期的方向对准激痛点模拟单元时继续进针,使针尖接触异常肌束;
如果感觉指向已经偏斜时,或已经刺入较深,将针尖缓慢地退回到接近进针点的皮下脂肪层中,重新调整针的指向;
S5、行针
当接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时,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方向进行尝试性针刺;当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时,针尖刺破充液胶囊,充液胶囊内填充的黏性液体流出,使操作者明显感觉到受力变化,模拟滞针现象;同时被刺破的充液胶囊损坏后体积变小,保护外壳收缩后径向尺寸也变小,表皮层和皮下脂肪层随之产生相应变化;当出现明显的滞针感以后,将针退到皮下脂肪层,然后触诊复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触感明显变化;
S6、退针
持针手的小指接触患者的表皮层作为支撑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用拇指和食指的屈伸把金属毫针的针尖退到皮下,然后触摸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及其邻近部位,如果原粗硬的感觉未消失,可以改变进针方向再次进针,确保目标激痛点消失以后,再把针完全退出。
进一步地,激痛点斜刺训练方法所用针为26~23号金属毫针,长度为75mm。
本发明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实现针刺激痛点疗法的针刺位置和效果直观呈现,对操作者尤其是新手操作者理解针刺激痛点疗法的原理有很大帮助。训练系统能够以真实激痛点的位置、尺寸以及针刺过程中的滞针感及外形、触觉上的变化进行高度仿真,激痛点模拟单元可单独替换、灵活设置,可供使用者进行反复、大量、逼真的练习,极大提高了针刺手法的教学和训练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针刺手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图1是其中一种仿真膝关节模型单元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其中一种激痛点模拟单元具体实施例训练过程中定点步骤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其中一种激痛点模拟单元具体实施例训练过程中进针步骤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其中一种激痛点模拟单元具体实施例训练过程中行针步骤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5是其中一种激痛点模拟单元具体实施例训练过程中行针步骤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仿真皮肤;2、仿真骨骼;3、仿真肌肉;4、金属毫针;10、表皮层;11、皮下脂肪层;30、正常肌束;31、异常肌束;310、牵引肌束;311、激痛点模拟单元;3110、保护外壳;3111、充液胶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包括仿真皮肤1、仿真骨骼2和仿真肌肉3。仿真皮肤1、仿真骨骼2和仿真肌肉3的外形和尺寸按照标准成年人的膝关节皮肤、骨骼和肌肉尺寸按1:1比例制作。
本具体实施例中仿真皮肤1包括表皮层10和皮下脂肪层11,采用无色透明的注射缝合练习用仿真皮肤硅胶制成,以满足触诊及针刺操作时所需的手感,且保证多次操作后仍保持足够弹性,同时便于观察仿真膝关节模型单元的内部状态及刺针位置。
仿真骨骼2采用硬质塑料或不锈钢等其他刚性材料制成。仿真肌肉3的两端附着在仿真骨骼2上,通过仿真骨骼2带动仿真肌肉3伸直或弯曲。本具体实施例中仿真肌肉3不是整块的实心结构,而是由多条独立的纤维状仿真肌束组成,包括正常肌束12和异常肌束31,异常肌束31包括牵引肌束310和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包括保护外壳3110和充液胶囊3111。
本具体实施例中异常肌束31上设置的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用于模拟损伤肌肉,异常肌束31为独立结构,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与正常肌束12组合使用,构成不同部位的仿真肌肉3。
一种优先的实施中,异常肌束31可以单独更换。同一仿真肌肉3中的正常肌束12和异常肌束31两端捆扎固定后共同附着在仿真骨骼2上,需要更换异常肌束31时,将仿真肌肉3整体从仿真骨骼2拆下,然后松开正常肌束12和异常肌束31两端,更换异常肌束31后重新捆扎,重新附着在仿真骨骼2上。正常肌束12和异常肌束31的两端可以用绑扎带,也可以用抱箍,还可以用卡扣或其他方式实现捆扎固定的目的,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激痛点具有其特殊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现象,临床一般定义为骨骼肌紧绷肌带内高度应激的敏感结节,受到压迫时会引起疼痛(点状压痛),并引发特征性肌牵涉痛(引传痛),针刺按摩等强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颤搐,多伴有活动范围受限和自主神经异常症状。点状压痛处一般存在可触摸的骨骼肌紧绷肌带或结节,“紧绷肌带”被形容成“触摸起来像位于正常柔软肌纤维之间的一根紧张的弦”。其中点状压痛(粗硬结节)、紧绷肌带、特征性肌牵涉痛(引传痛)等激痛点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受损肌纤维中出现挛缩性结节(具有点状压痛的粗硬结节),并因这个挛缩性结节导致这条肌纤维张力增高(紧绷肌带),并对远端骨骼附着处区域产生牵涉牵拉(特征性肌牵涉痛、引传痛)。
激痛点分布有其规律特点,主要分布在受累骨骼肌中央或肌腹上,肌腱与肌肉的交界、肌筋膜边缘、骨骼肌肉附着处等。中央或肌腹部的激痛点较为多见,并且多作为主激痛点在发病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整块肌肉中一般分布在其中部的1/3长度范围内,距离皮肤的深度依据患者的皮下脂肪厚度差异而有所不同,且多为散在性分布,出现激痛点的部位会形成紧张带或收缩性结节,一般呈椭球形局部凸起的硬结,比两侧正常的肌束明显增粗变硬,可以通过触诊确定其位置,可触及的粗硬结节也是激痛点疗法定位诊断的必要条件。膝关节的疾病多由股四头肌激痛点诱发,采用针刺激痛点疗法治疗效果较好。
本具体实施例中按照激痛点的常见多发位置,在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与臀大肌合并的髂胫束、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腘肌、跖肌、腓肠肌外侧头、内侧头等膝关节周围肌肉中分别设置了多处独立的激痛点模拟单元。由于位置和尺寸关系,图1中示出的股四头肌激痛点模拟单元仅为示意,本示意的股四头肌激痛点模拟单元与其他肌肉的激痛点模拟单元原理一样,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激痛点的异常状态可以通过按摩法、针刺法等治疗手段来消除。通过触诊来判断激痛点是否消失,通过症状判断是否治疗有效,症状改善与否可以通过询问患者获取,激痛点消失与否主要依赖操作者的手感触觉,这也是本训练系统的核心训练要点之一。治疗有效时激痛点会消失,原来出现激痛点的位置形体上恢复到与相邻两侧肌束基本一致的正常水平,硬度也会下降,通过触诊可以发现粗硬的感觉明显减轻,基本不再感觉出异常。
目前针刺激痛点疗法主要有针灸针针刺和注射器药物注射疗法,其中针灸针刺法依据其进针方式、针具选择而有所不同,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要训练的激痛点斜刺疗法是利用较粗的针灸针对激痛点进行沿肌束的延伸方向的贯穿性针刺法,这种针法在操作方法及临床疗效上都有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可能系肌纤维成长条索状,沿其长轴针刺更有利于促进损伤肌束进行蛋白的重新组装合成,促进异常的结构恢复正常,减小损伤肌肉的异常张力并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疼痛缓解,其中的激痛点贯穿性斜刺针法也是本训练系统的核心训练要点之一。
根据激痛点斜刺疗法的治疗原理,首先要根据受伤肌肉的走向、层次的深浅进行触诊。沿肌肉的长轴方向寻找主要受伤肌肉的粗硬结节并确定激痛点位置,选取离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浅层肌肉的进针点离激痛点较近,深层肌肉的进针点离激痛点的距离就较远,进针点一般在沿肌束延伸方向1~2cm的位置。
进针时为减轻疼痛,进针方式一般为直刺。直刺进针时,用持针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距离皮肤1cm左右处的针体,两手协同保持针体和进针的皮肤表面垂直,并协同用力垂直向下突刺,要控制突刺的力量,既要保证过皮,又不可过皮后刺入过深,刺入过深会导致后期改变针体倾斜角度难度增大。如果出现过深就需要把针退回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后再倾斜针体,继续进针。
针刺过皮后,针尖保持在皮下脂肪层,这时需要根据目标激痛点的位置,调整针尖在皮下的指向,可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在皮肤外侧将针体弯曲,使针柄和针体倾斜并与皮肤保持适当的角度,使针能在皮下斜行刺入肌肉。在进针过程开始,用非持针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地放在进针点前方的皮肤上,帮助感觉和检查针尖的指向,轻触在进针点前皮肤上的手指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针尖指向的各种改变。当感到针尖是按照预期的方向对准损伤肌束的粗硬结节时,就可以继续进针;如果感觉指向已经偏斜时,或已经刺入较深,就需要把针尖退回到进针点下方的皮下脂肪层中,通过调整针体在皮肤外侧的针体弯曲角度,可对针尖在皮下脂肪层的指向进行重新调整,如果想使针尖指向向外侧移动,持针手可将针柄向内侧拉动,如果想将针尖指向向内侧移动,可将针柄向外侧推动,如果想使针尖向下,可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中指尖抵住针体,使持针手沿进针方向推移。
当刺入损伤肌束的激痛点时,有明显的滞针现象,滞针是指在行针过程之中,针在体内进行捻转和提插等动作时都感到很困难。只要出现滞针现象,就会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重复刺入损伤肌束的激痛点即可使目标激痛点消失。因为肌纤维呈细长形态,而激痛点是个别损伤的细长肌纤维上的挛缩结节,并呈条索状或长椭圆形。斜刺方式刺入激痛点的有效走形距离较长,而垂直针刺方式刺入激痛点的有效走形距离较短。在针刺过程中若能使针尖指向沿肌肉的长轴方向走行,从激痛点的另外一侧刺出,单次行针刺穿激痛点的有效走形距离最长,其质量效果最佳,其他方向针刺激痛点的质量效果依赖其在激痛点的有效走形距离长短而定。
退针时,持针手的小指接触患者的皮肤作为支撑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用拇指和食指的屈伸把针尖退到皮下,然后触诊激痛点及其邻近部位,如果原粗硬的激痛点未消失,这时,可以改变进针方向再次进针,确保目标激痛点消失以后,再把针完全退出。激痛点斜刺疗法对针具的要求为:较粗的金属毫针(26-23号)、硬度高、弹性好,长度一般为75mm。
为尽量真实地模拟以上过程,表皮层10的厚度为0.15~0.4cm,皮下脂肪层11的厚度为0.2~3cm。正常肌束12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为实心的条束状,直径1~4mm。异常肌束31包括牵引肌束310和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牵引肌束310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为空心的条束状,沿肌肉的长轴方向一体固定在激痛点模拟单元311两侧。牵引肌束310采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满足刺穿需要。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设置在异常肌束31中部,异常肌束31总长的1/3长度范围内。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包括保护外壳3110和充液胶囊3111,保护外壳3110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其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但大于牵引肌束310所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使金属毫针4也能刺穿,但会产生与刺穿牵引肌束310时不同的针感,使操作者能够通过手感判断刺穿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训练系统,其主要的功能和使用目的是帮助使用者迅速掌握针刺原理和针刺手法,因此激痛点模拟单元311中保护外壳3110和牵引肌束310采用了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使刺穿不同部位时的手感差异更加明显。为提高模拟的真实性,它们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外形、尺寸、位置等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充液胶囊3111为充满黏性液体的胶囊,充液胶囊3111外层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满足刺穿需要。牵引肌束310和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连接处为闭合结构,连接处和保护外壳3110共同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保护外壳3110内部充满充液胶囊3111,保护外壳3110在充液胶囊3111的作用下呈椭球状,外径3~9mm。
需要说明的是,文献报道中压痛点面积通常小于1cm×1cm,本具体实施例中保护外壳3110的外形尺寸是据此确定的。若需要实现特殊需求,如只针对平行于肌束长轴方向同时刺穿两侧这一针刺手法进行加强训练,可以将保护外壳3110的外形设置为圆柱状,仅两端可刺穿,圆柱外径小于3mm,只有进针位置和方向精准才能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作出的诸如此类适应性的调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与本具体实施例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充液胶囊3111内填充的黏性液体为红色或其他较为鲜艳的颜色,更有利于观察刺穿位置和效果。充液胶囊3111的体积越小,模拟效果越好,但成本会随之增加。充液胶囊3111为球形,外径0.2~1mm,也可以采用正多边体等其他形状,不影响使用效果。
如图2~5所示,采用上述具体实施例进行斜刺训练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S1、定点
沿仿真肌肉3的长轴方向寻找主要受伤肌肉的粗硬结节并确定目标位置,即异常肌束31上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位置。根据解剖知识确定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所在异常肌束31的延伸方向,在仿真皮肤1表面选取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延伸方向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浅层肌肉的进针点离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较近,深层肌肉的进针点离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距离较远,进针点一般在沿肌束延伸方向1~2cm的位置,可以更长或更短。肌束延伸方向有两侧,根据个人习惯进行选择,靠近持针手一侧更易操作。
S2、进针
为减轻疼痛,进针方式一般为直刺。进针时用持针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金属毫针4的针柄,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距离皮肤1cm左右处的金属毫针4的针体,这样有利于控制针尖过皮的距离。注意两手协同,保持针体和进针所在位置的皮肤表面垂直,并协同用力垂直向下突然针刺。要控制突然针刺的力量,既要保证过表皮层10,又不可过皮后刺入过深,刺入过深会导致后期改变针体倾斜角度难度增大。针尖以停留在皮下脂肪层11为佳,如果出现过深就需要把针退回至皮下脂肪层11。
S3、调斜
针尖停留在皮下脂肪层11后,根据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层次深浅,通过左右手的配合,让针体在表皮层10外侧弯曲,针体在表皮层10外侧弯曲可改变针体与皮肤的倾斜角度,进而将金属毫针4的针尖在皮下脂肪层11的指向调整为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针尖调斜方法如下:持针手用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中指尖抵住针体,针体可在指端位置发生弯曲,持针手将针柄拉向内侧时,针尖指向就会向外移动;将针柄向外推时,针尖指向就会内移。
S4、接近
在进针过程开始,就需要了解金属毫针4的针尖的方向,用非持针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地放在进针点前方的皮肤上,帮助感觉和检查针尖的指向。当感到针尖是按照预期的方向对准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就可以继续进针,使针尖接触异常肌束31。如果感觉指向已经偏斜时,或已经刺入较深,就需要把针尖缓慢地退回到接近进针点的皮下脂肪层11中,重新调整针的指向。
S5、行针
当接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方向进行类似鸡足针法的尝试性针刺。当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针尖刺破充液胶囊3111,充液胶囊3111内填充的黏性液体流出,使操作者明显感觉到受力变化,模拟滞针现象。同时被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损坏后体积变小,保护外壳3110收缩后径向尺寸也变小,表皮层10和皮下脂肪层11随之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当出现明显的滞针感以后就可以把针退到皮下脂肪层11,然后触诊复查,将会发现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触感明显变化。
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根据刺入位置和针尖朝向的不同,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对应的针刺路径、操作者感觉到的受力变化及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变化分别为:
①、针尖通过牵引肌束310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针尖朝向长轴方向,从另一侧牵引肌束310刺出。此时单次行针刺穿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有效走形距离最长,其质量效果最佳,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数量最多,操作者感觉到两次明显的受力变化,保护外壳3110收缩程度最大,刺穿前后差异明显。
②、针尖通过牵引肌束310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针尖偏离长轴方向,从保护外壳3110位置刺出。此时单次行针刺穿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有效走形距离及质量效果与针尖偏离长轴方向的程度有关,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数量也与针尖偏离长轴方向的程度有关,操作者感觉到两次明显的受力变化,且刺出时比刺入时受力更大,保护外壳3110收缩程度与针尖偏离长轴方向的程度有关,刺穿前后有差异。
③、针尖通过保护外壳3110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针尖垂直于长轴方向或夹角较小,针尖的延长线不经过牵引肌束310,从保护外壳3110位置刺出。此时单次行针刺穿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有效走形距离及质量效果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数量也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操作者感觉到两次明显的受力变化,且均比刺入牵引肌束310时受力更大,保护外壳3110收缩程度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刺穿前后有差异。
④、针尖通过保护外壳3110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针尖的延长线经过牵引肌束310,从一侧牵引肌束310刺出。此时单次行针刺穿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有效走形距离及质量效果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数量也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操作者感觉到两次明显的受力变化,且刺出时比刺入时受力小,保护外壳3110收缩程度与刺入和刺出位置的直线距离有关,刺穿前后有差异。
S6、退针
持针手的小指接触患者的表皮层10作为支撑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用拇指和食指的屈伸把金属毫针4的针尖退到皮下,然后触摸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及其邻近部位,如果原粗硬的感觉未消失,可以改变进针方向再次进针,确保目标激痛点消失以后,再把针完全退出。
本具体实施例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由异常状态变为正常状态,通过触诊可以感觉到。实现了模拟效果。整个过程可以透过仿真皮肤1观测到,为使用者查看、纠正和提高针刺手法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将复杂的激痛点原理简单化,方便学员理解。
综上,本具体实施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实现针刺激痛点疗法的针刺位置和效果直观呈现,操作者能够获得接近真实状态下的触感、滞针感,能够仿真金属毫针在皮肤及肌肉内的走向和位置,迅速提高操作能力,解决了现有技术针刺手法训练效率低的问题。
本具体实施例提出的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主要在膝关节上展开激痛点斜刺训练,基于相同的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关节肌骨疾病的激痛点针刺训练,可以将复杂的激痛点原理简单化,方便学员理解,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Claims (9)

1.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仿真皮肤(1)、仿真骨骼(2)和仿真肌肉(3);所述仿真皮肤(1)、仿真骨骼(2)和仿真肌肉(3)的外形和尺寸按照标准成年人的膝关节皮肤、骨骼和肌肉尺寸按比例制作;
所述仿真皮肤(1)包括表皮层(10)和皮下脂肪层(11),所述仿真肌肉(3)的两端附着在仿真骨骼(2)上,所述仿真肌肉(3)包括多条独立的正常肌束(12)和异常肌束(31),所述异常肌束(31)包括牵引肌束(310)和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所述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包括保护外壳(3110)和充液胶囊(3111);
所述牵引肌束(31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为空心的条束状,沿肌肉的长轴方向胶粘固定在保护外壳(3110)的两侧,牵引肌束(310)采用材料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
所述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设置在异常肌束(31)中部,异常肌束(31)总长的1/3长度范围内,保护外壳(3110)采用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大于牵引肌束(310)所用材料抗刺穿能力的弹性材料制成;
所述牵引肌束(310)和激痛点模拟单元(311)连接处为闭合结构,连接处和保护外壳(3110)共同形成密闭的空腔,保护外壳(3110)内部充满充液胶囊(3111),所述充液胶囊(3111)为充满黏性液体的胶囊,充液胶囊(3111)外层的抗刺穿能力小于针尖刺穿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皮层(10)的厚度为0.15~0.4cm,所述皮下脂肪层(11)的厚度为0.2~3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常肌束(12)为实心的条束状,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直径1~4mm。
4.根据权利要求1~3其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真皮肤(1)采用无色透明的注射缝合练习用仿真皮肤硅胶制成,所述仿真骨骼(2)采用硬质塑料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其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肌束(310)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所述保护外壳(3110)采用弹性橡胶材料或弹性硅胶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3其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外壳(3110)呈椭球状,外径3~9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液胶囊(3111)为球形,外径0.2~1mm。
8.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7其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定点
沿仿真肌肉(3)的长轴方向寻找主要受伤肌肉的粗硬结节并确定目标位置,根据解剖知识确定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所在异常肌束(31)的延伸方向,在仿真皮肤(1)表面选取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持针手一侧延伸方向1~2cm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
S2、进针
进针方式为直刺,进针时用持针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拿住距离皮肤1cm处的针体,保持针体和进针所在位置的皮肤表面垂直,并协同用力垂直向下突然针刺;
针尖停留在皮下脂肪层(11),如进针过深,将针退回至皮下脂肪层(11);
S3、调斜
针尖停留在皮下脂肪层(11)后,根据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的层次深浅,通过左右手的配合,改变针体与皮肤的倾斜角度,进而将针尖在皮下脂肪层(11)的指向调整为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方向;
S4、接近
用非持针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地放在进针点前方的皮肤上,帮助感觉和检查针尖的指向;当感到针尖是按照预期的方向对准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继续进针,使针尖接触异常肌束(31);
S5、行针
当接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向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方向进行尝试性针刺;当刺入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时,针尖刺破充液胶囊(3111),充液胶囊(3111)内填充的黏性液体流出,使操作者明显感觉到受力变化,模拟滞针现象;同时被刺破的充液胶囊(3111)损坏后体积变小,保护外壳(3110)收缩后径向尺寸也变小,表皮层(10)和皮下脂肪层(11)随之产生相应变化;
S6、退针
持针手的小指接触患者的表皮层(10)作为支撑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用拇指和食指的屈伸把金属毫针(4)的针尖退到皮下,然后触摸目标激痛点模拟单元(311)及其邻近部位,如果原粗硬的感觉未消失,可以改变进针方向再次进针,确保目标激痛点消失以后,再把针完全退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痛点斜刺训练方法所用针为26~23号金属毫针,长度为75mm。
CN202210953500.1A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Active CN115394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3500.1A CN115394160B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53500.1A CN115394160B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4160A CN115394160A (zh) 2022-11-25
CN115394160B true CN115394160B (zh) 2024-03-29

Family

ID=84118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53500.1A Active CN115394160B (zh) 2022-08-10 2022-08-10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9416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8217Y (zh) * 2002-05-16 2003-04-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仿真手臂输液、输血训练器
JP6172370B1 (ja) * 2016-11-10 2017-08-02 株式会社東穂 穿刺手技練習用の模擬組織体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208368004U (zh) * 2017-09-08 2019-01-11 营口巨成教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穿刺训练用仿人体组织模块及穿刺训练用模拟人
JP2019020691A (ja) * 2017-07-21 2019-02-07 大衛株式会社 注射練習器
CN209879955U (zh) * 2019-04-27 2019-12-31 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一种颈内静脉穿刺示教模型
CN211578209U (zh) * 2019-12-26 2020-09-25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膝关节腔穿刺训练装置
CN215868352U (zh) * 2021-09-13 2022-02-18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一种双下肢关节腔穿刺模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48217Y (zh) * 2002-05-16 2003-04-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 仿真手臂输液、输血训练器
JP6172370B1 (ja) * 2016-11-10 2017-08-02 株式会社東穂 穿刺手技練習用の模擬組織体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19020691A (ja) * 2017-07-21 2019-02-07 大衛株式会社 注射練習器
CN208368004U (zh) * 2017-09-08 2019-01-11 营口巨成教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穿刺训练用仿人体组织模块及穿刺训练用模拟人
CN209879955U (zh) * 2019-04-27 2019-12-31 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一种颈内静脉穿刺示教模型
CN211578209U (zh) * 2019-12-26 2020-09-25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膝关节腔穿刺训练装置
CN215868352U (zh) * 2021-09-13 2022-02-18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一种双下肢关节腔穿刺模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4160A (zh) 2022-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angevin et al. Relationship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to connective tissue planes
US7167752B2 (en) Electronic electrical and electro-magnetic health enhancement and stimulation device
Elsber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membranes
Takeda et al.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in of osteoarthritic knees
Tiran et al.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reflexology and its use as a potential diagnostic tool
US4570640A (en) Sensory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423014B1 (en)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needling device and method
US6022368A (en) Acupuncture method and device
Plummer Anatomical findings at acupuncture loci
US20040236383A1 (en) MONES for muscle strain, repetitive strain injuries and related health conditions
CN207679499U (zh) 针刀
Litscher et al. Robotic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probes and acupuncture
EP0236513A1 (en) Sensory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Balogun et al.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electroneedling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ies on peripheral haemodynamic functioning
Gilbert et al. Phallic reinnervation via the pudendal nerve
CN115394160B (zh) 一种仿真膝关节激痛点斜刺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Jaung-Geng Studies of needling depth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Bertolucci Muscle Repositioning: A new verifiable approach to neuro-myofascial release?
Gilmer The glomus body as a receptor of cutaneous pressure and vibration.
CN218825893U (zh) 一种眼部针刺练习包
CN215182544U (zh) 一种用于判断针灸深度的针灸训练装置
CN213553721U (zh) 一种手持式针感震动按摩器
Lewin Acupuncture and its role in modern medicine
Shanghai ACUPUNCTURE ANESTHESIA: AN ANESTHETIC METHOD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pring The practical medical aspects of acupun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