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548A -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548A
CN1153548A CN 95193339 CN95193339A CN1153548A CN 1153548 A CN1153548 A CN 1153548A CN 95193339 CN95193339 CN 95193339 CN 95193339 A CN95193339 A CN 95193339A CN 1153548 A CN1153548 A CN 11535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pedestal
pedestal bearing
tappet
axis
speed 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51933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让·巴德尔斯巴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519333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54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5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一个旋转驱动轴(5)和一个旋转从动轴(6)相连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斜轴承(7、7′);每个斜轴承(7、7′)的轴线(13、13′)的定向控制装置,使所述轴线彼此相位偏移;以及传动装置(9、9′、11、11′),使得在每个运动阶段,至少一个斜轴承(7、7′)予以连接,至少一个斜轴承(7,7′)不予以连接,定向控制装置适于根据变速器传动比的变化控制信号改变所有斜轴承(7、7′)的倾斜度。

Description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在一个旋转驱动轴和一个旋转从动轴之间,并可连续改变两个轴之间传动比的变速器。
人们已经了解具有确定传动比的可变范围的中间交替运动的变速器的各种实施例。
FR-A-1133080描述一种包括带有扭杆和自由轮的曲柄连杆机构的变速器。  FR-A-2125083描述一种包括一系列在一个凸轮作用下摆动并通过若干自由轮连接到从动轴上的外围组件的变速器。传动比取决于外围组件循环运动的范围,外围组件循环运动的范围取决于凸轮的偏心率。FR-A-2200933描述一种起矩形波发生器作用的变比正齿轮传动变速器,矩形波范围的变化引起传动比的变化。
另外,人们已经了解到包括一个斜轴承的变速器,斜轴承可产生中间交替运动,由一个自由轮机构传递到一个从动轴上(例如见FR-A-2538532)。
但是,尽管这些文献早就存在,它们所描述的各种装置因其性能差而未能实际应用。事实上,除了许多运动件造成的损耗外,其理论设计导致形成的交替运动不呈连续的矩形波信号。必须在变速器上装一个液力偶合器和/或一个飞轮,这会使装置尺寸过大。此外,变速器的运动造成很大振动。使用这些公知变速器,马达制动器的传动也是不可能的。
另外,高频下进行的运动带来公知变速器中没有考虑到的振动问题和疲劳问题。运动件的机械间隙也降低了这些变速器的性能、工作精度和使用寿命,FR-A-2200330所描述的变速器尤其如此。
对引起传动比变化的范围变化进行工作和载荷控制,更一般地说,对公知变速器各种工作方式的控制,存在一些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要借助于一些成本高的、复杂的、占空间大的、消耗大量能量的液力随动机构进行这些控制。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连续可变速比变速器来克服一些缺陷,变速器具有若干实际性能得到提高的可变范围中间交替运动。
特别是,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无需使用液力偶合器和/或飞轮的变速器,其理论传动效率得到提高,等于或非常接近1。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一种可在工业上实际制造的变速器,也就是说,在这种变速器中,一些技术问题,尤其是调整、寿命、振动、平衡、工作间隙等问题,都减小到最低程度,很容易加以控制。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这样一种变速器,其传动比变化的控制简单,尤其是可不要随动机构,或者使用一个简单的电动随动机构。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这样一种变速器,它可以按照若干工作方式进行工作转换,尤其是一种用马达制动器的驱动工作方式、一种换低档工作方式以及一种空档工作方式。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这样一种变速器,使用这种变速器,传动比可以全功率地连续在一个最小值R1和一个至少大于R1七倍的最大值R2之间变化。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这样一种变速器,其传动比变化控制后的反应时间很短,尤其是小于或约等于1秒。
本发明还旨在提出这样一种变速器,它可与一个热力发动机连接,可通过使发动机的工作热力参数保持不变,控制一个载荷轴的速度变化,从而控制发动机的扭矩。特别是,对发动机进气的控制可在发动机耗油率的最佳程度保持大致恒定,通过变速器传动比的改变,基本上获得功率的改变。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与一个旋转驱动轴和一个旋转从动轴相连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它具有至少两个斜轴承,每个斜轴承具有一个外保持架和一个内保持架,限定一条公共轴线,该公共轴线是斜轴承的轴线,
-它包括按照一个倾斜角度控制每个斜轴承的轴线定向的控制装置,该倾斜角度相对于变速器一个固定轴线的可调值决定变速器的传动比,
-斜轴承保持架之一是一个接收旋转驱动运动的输入保持架,并且从驱动轴的旋转开始围绕固定轴线被驱动,
-斜轴承的另一个保持架是一个输出保持架,按照摆动范围与斜轴承的轴线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的倾斜角度成正比的摆动的(移动或旋转)交替运动,同斜轴承装置一起旋转传动,输出保持架同至少一个挺杆相配合,以控制(移动或旋转)交替运动,
-它包括适于将每个挺杆的交替运动转换成从动轴的单向旋转运动的传动装置,
-每个斜轴承的轴线定向控制装置适合于使这些轴线完全正常地(也就是说,除了传动比的变化阶段之外)具有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来说相同的倾斜角度,但彼此按照一个恒定不变的相移角相对于旋转驱动运动来说进行相位偏移,以便将彼此的相位偏移运动传递给从动轴,
-传动装置适合于在每个运动阶段,使斜轴承中至少一个予以连接并传递力,而且使斜轴承中至少一个不予连接并且不将力传递给从动轴,
-每个斜轴承的轴线定向控制装置适合于通过变速器传动比变化的控制信号改变所有斜轴承的倾斜度。
根据本发明,每个斜轴承的轴线定向控制装置适合于逐步调节这些斜轴承的倾斜度,每个斜轴承的倾斜度在该斜轴承不予连接且不给从动轴传递力的一个(或若干个)运动阶段被改变。
根据本发明,斜轴承的轴线定向控制装置最好包括:
-活动控制装置,适于按照相应的尤其是与理想改变的倾斜度成正比的范围进行移动,
-对于同时连接的每个斜轴承或者每组斜轴承来说,对一个或若干斜轴承的倾斜度控制机构进行控制的一个控制部件,
-配置在活动控制装置和每个控制部件之间的机械记忆装置,机械记忆装置适于存储相应于倾斜度变化的控制范围,并且只有当一个控制部件的阻力小于一个预定极限值时才将控制旋转信号传递给该控制部件。根据本发明,对于每个控制部件来说,这些机械记忆装置最好包括一个配置在斜轴承轴线定向控制装置的两个旋转轴之间的扭力弹簧。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包括斜轴承,每对斜轴承由一个与另一对斜轴承不同的固定轴加以支承,同一对的两个斜轴承相位偏移180度,由一个固定轴加以支承的每个斜轴承相对于由另一个固定轴加以支承的每个斜轴承来说,相位偏移90度。
根据本发明,变速器包括至少两组适于将反相运动传递到从动轴上的局部传动装置,尤其是包括四组适于将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运动传递到从动轴的局部传动装置。
每组运动局部传动装置包括:
-一个第一传动装置,适于从驱动轴旋转开始根据确定的但连续调节的范围产生至少一个挺杆的交替运动,
-一个第二传动装置适于将挺杆的交替运动转换成一个摆动轴的旋转交替运动,
-一个从摆动轴到旋转输出件的旋转运动的第三单向传动装置,只沿一个或另一个旋转方向旋转地连接到摆动轴上,旋转输出件旋转地连接到从动轴上。
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变速器包括两个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斜轴承,传动件适于在驱动轴每四分之一转期间将每个输出保持架的运动交替传递到从动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变速器的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个旋转和摆动挺杆,挺杆至少具有一个接触支承面,接触支承面与一个同斜轴承的输出保持架连接的支承面相接触。根据本发明,输出保持架是斜轴承的外保持架。
本发明变速器可以这样制造,斜轴承和局部传动装置产生交替运动,其速度行程具有差不多呈矩形的形状,在每转的旋转上连续产生交替运动,如果输入轴恒速转动,就使从动轴具有均匀恒定的速度。
本发明变速器的特征还在于,输出保持架和每个相应的挺杆限定互补形接触面,以便产生连续的差不多呈矩形形状的交替运动。
根据本发明,互补形状确定成,如果驱动轴恒速转动,那么,在相应于旋转驱动轴至少四分之一转的期间,挺杆的(旋转或移动)速度至少是差不多恒定的。
根据本发明,每个挺杆通过至少一个单向连接的装置连接到旋转输出件上。
根据本发明,变速器包括至少一个单向连接装置,单向连接装置可以控制在单向制动的起作用的位置和松开挺杆或中间摆动轴的不起作用的位置之间,变速器还包括相应的旋转输出件,单向连接装置和旋转输出件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自由旋转。第三单向传动装置最好包括两个反向安装的单向连接装置,一个在驱动方向进行单向制动的驱动单向连接装置,以及另一个在换低档方向进行单向制动的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本发明变速器包括按照至少如下三种工作方式对每个单向连接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一个马达制动器驱动工作方式,其中,驱动单向连接装置总是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只有当相应的挺杆和相应的旋转输出件沿驱动方向移动时,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才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
-一个换低档工作方式,其中,驱动单向连接装置总是保持在不起作用的位置,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总是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
-一个空档工作方式,其中,两个单向连接装置保持在不起作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每个单向连接装置最好由一个螺旋弹簧构成,螺旋弹簧的一端锚固在旋转输出件中,其另一端与一个活动磨擦支承面相配合,变速器包括每个活动摩擦支承面的工作控制装置,工作控制装置适合于当摩擦支承面抵在弹簧端部上时,该弹簧就进行单向制动,当摩擦支承面不抵在弹簧端部上时,旋转件就自由旋转,每个弹簧在工作时可以控制在起作用的位置或不起作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变速器最好包括一个换低档方向上的单向连接弹簧,以及适于在马达制动器驱动工作方式中产生换低档方向单向连接弹簧的摩擦支承面的轴向移动交替运动的构件,弹簧在高频工作时以循环的方式,沿相应挺杆的驱动方向转换成起作用的位置,以及沿相应挺杆的换低档方向转换成不起作用的位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变速器,这种变速器综合了上述或下述的所有或部分特征。
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如下: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的整体运动状态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固定轴线上驱动轴一侧一个端部的轴向剖视细部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固定轴线上从动轴一侧另一端部的图2中轴向延伸段的轴向剖视细部图,
图4是图2和图3的变速器间隙调节机构的轴向剖视细部图,
图5a、5b、5c和5d是轴向剖视示意图,示出在驱动轴转动过程中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的传动斜轴承的各个位置,斜轴承相对于固定轴线的倾斜度保持不变,
图6a、6b、6c和6d是沿图5a、5b、5c和5d中VI-VI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7和8类似于图5a和6a,示出相对于固定轴线无倾斜度的斜轴承,
图9是本发明变速器挺杆的速度-时间曲线图,示出使传动比减小的倾斜度减小情况,
图10是图9的细部图,
图11类似于图9,示出使传动比增大的倾斜度增大情况,
图12是图11的细部图,
图13是本发明变速器传动比变化的控制机构一般动力状态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的单向连接装置工作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变速器的单向连接装置工作控制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5中控制机构细部的局部轴向剖视图,
图17类似于图16,是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机构的剖视图,
图18是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变速器第三单向传动装置动力状态的轴向剖视局部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斜轴承的变速器的斜轴承通过固定轴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图19中XX-XX线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具有两个斜轴承、特别是用于一个周期传动的变速器的斜轴承的沿固定轴线的剖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1至3示出的本发明变速器包括一个配有两个固定轴2a、2b的封闭箱体1,固定轴的固定轴线23a、23b不同且彼此平行。每个固定轴2a、2b连接到围绕相同固定轴线23a、23b定中心的两组局部传动装置7至12、7′至12′上,并将相位偏移180度的运动传递到围绕每个固定轴线23a、23b进行旋转安装的同一个输出齿轮4a、4b上。两个输出齿轮4a、4b都通过箱体1连接到一个齿轮上,或者连接到一个与从动轴6相连或构成从动轴6的齿圈上。例如,两个输出齿轮4a、4b直接啮合在一个差动装置的输入齿圈上,差动装置形成变速器的从动轴6。由固定轴中的一个固定轴2a支承的、并围绕相同固定轴线23a定中心的若干组局部传动装置7a至12a、7′a至12′a,相对于围绕另一根固定轴线23b定中心的、并由另一个固定轴2b支承的若干组局部传动装置7b至12b、7′b至12′b中的每个局部传动装置来说,相位偏移90度(也就是说,将相对于传递到另一条固定轴线23b的输出齿轮4b的运动来说的相位偏移90度的运动传递给其输出齿轮4a)。两个输出齿轮4a、4b的相反运动(相位偏移至180度)可以通过下述一个换向齿轮机构沿相同方向(同相)传递到公共从动轴6。每组传动装置7至12、7′至12′也同一个输入齿轮3a、3b相连,输入齿轮围绕每个固定轴2a、2b旋转安装,并通过箱体1与同一个驱动轴5相连。驱动轴5例如由一个热力发动机进行传动。
图2至图4仅详细示出若干配有固定轴中一个固定轴2a的局部传动装置。配有另一个固定轴2b的局部传动装置都是相同的,但相对于固定轴2a的局部传动装置来说相位偏移角度为90度(见图1)。另外,配有同一个固定轴2a或2b的两组局部传动装置为反相。
下面参照图2至4来描述配有两个固定轴2a、2b中一个固定轴2a的两组传动装置7至12、7′至12′。
每组局部传动装置7至12、7′至12′包括一个第一传动装置7、7′,第一传动装置从驱动轴5的旋转开始,根据确定的但可以连续变化的范围,产生一个挺杆8、8′的轴向移动交替运动;一个第二传动装置9、9′,第二传动装置将挺杆8、8′的移动交替运动变成摆动轴10、10′的旋转交替运动;以及一个第三单向传动装置11、11′,第三单向传动装置将摆动轴10、10′的旋转运动单向传递到旋转输出件12、12′上,旋转输出件只沿一个或另一个旋转方向被摆动轴10、10′旋转驱动,旋转输出件12、12′通过输出齿轮4a旋转地驱动从动轴6。
围绕同一个固定轴线23a转动的若干组传动装置7至12和7′至12′的两个旋转输出件12和12′,连接到具有固定轴线23a的相同输出齿轮4a上。两组传动装置7至12,7′至12′接收相同输入齿轮3a的驱动运动,输入齿轮围绕固定轴线23a转动,若干第一传动装置7、7′与之相连。
每个第一传动装置7、7′包括一个斜轴承,斜轴承安装在固定轴2a上,以便斜轴承的轴线13、13′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23a的定向可加以改变。每个斜轴承包括例如两组滚珠或滚子,斜轴承的每个轴向侧面中之一以及若干外保持架14、14′和内保持架18、18′限定轴承滚道。这些轴承滚道围绕一条轴线13,13′(斜轴承的轴线)回转对称,限制滚珠或滚子,以便内外保持架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自由旋转,但以传统滚珠轴承的方式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轴向相连。
每个斜轴承的外保持架14、14′是一个输入保持架14、14′,由驱动轴5驱动,围绕固定轴线23a旋转。为此,输入齿轮3a在一个汽缸15的外部形成,汽缸沿轴向方向的每一侧面配有两个完全对置的叉形件16和16′,由径向轴线17、17′上的一个铰接件连接到外保持架14、14′上(见图1)。这样,两个叉形件16、16′构成每个外保持架14、14′上的传动接头,每个外保持架铰接在传动接头上,由相应的输入齿轮3a进行传动。每个斜轴承7、7′的内保持架18、18′是一个输出保持架18、18′,与挺杆8、8′所具有的径向支承面19、19′、22,22′相配合,以控制由倾斜的外保持架14、  14′的旋转所产生的移动交替运动,其本身产生交替摆动(即斜轴承和内保持架18、18′的径向面的摆动)。为此,内保持架18、18′包括至少一个齿圈部分20、20′,齿圈部分朝内并朝一个颈部21、21′中的固定轴线23a呈凸起延伸,颈部由一个径向支承面19、19′和一个对置的径向面22、22′限定在其间,两者加以旋转制动和相对于挺杆8、8′来说的移动可调式固定。齿圈部分20、20′包括一个由同挺杆8、8′相连的一个键或销96咬合的轴向凹槽97,用于制动旋转的内保持架18、18′。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齿圈部分20、20′可以由一个完整的齿圈加以替换,内保持架18可以围绕固定轴2a自由旋转。
齿圈部分20、20′的侧面24、24′和25、25′刚好同颈部21、21′的支承面19、19′和22、22′相接触,以便一方面驱动挺杆8、8′移动,另一方面允许改变斜轴承相对于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23a的倾斜度。更确切地说,侧面24、24′、25、25′形成颈部21、21′的相应支承面19、19′、22、22′上的滚动支承面。这样,内保持架18、18′的齿圈部分20、20′和挺杆8、8′的支承面19、19′限定互补形接触表面19、19′和24、24′,限定成一个在另一个上进行滚动。当外保持架14、14′围绕固定轴2a转动时,内保持架18、18′相对于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23a进行摆动,其相对于轴线23a的倾斜度(即斜轴承的径向面位置)根据固定轴线23上一个径向面每一侧面的摆动交替运动呈一定角度进行变化。从这时起,由齿圈部分20、20′作用的挺杆8、8′根据轴向交替移动运动沿固定轴线23a被驱动。
这些摆动的范围取决于外保持架14、14′所提供的相对于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23a的倾斜度。
对应于斜轴承的轴线13、13′定向的倾斜度得以保持,但是,可以由确定轴线13、13′相对于固定轴线23a定向的调节件加以改变和调节。配有输入齿轮3a的输入汽缸15,相对于箱体1围绕固定轴2a由两个斜轴承26、26′进行旋转安装。汽缸15包括两个平行于固定轴2a地分别沿外保持架14、14′的方向进行延伸的活塞27、27′,以及其他两个与前述两个活塞完全对置的调节活塞28、28′。一对活塞中的两个活塞27、27′或28、28′反向攻丝,分别拧入由齿轮31、32支承的螺钉的相应螺纹29、29′或30、30′中。两个齿轮31、32相对于汽缸15旋转安装。一个齿圈34(图2)的内齿33刚好同齿轮31、32的齿相啮合,以便使其旋转传动。这样,当齿圈34相对于汽缸15进行转动时,齿轮31、32围绕其轴线转动,活塞27、27′和28、28′平行于固定轴线23a移动滑动。同一对活塞的两个活塞27、27′和28、28′反向滑动。第一对活塞27、27′沿着与第二对活塞相反的方向滑动。每个活塞27、27′和28、28′的自由端35、35′和36、36′形成一个挡块,刚好支承在外保持架14、14′的相应侧向支承面上。这样,外保持架14、14′相对于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的倾斜度被改变。齿圈34借助一个轴承39进行相对于汽缸15的旋转安装。另外,齿圈34还包括一个可以旋转传动的外齿40。另外,每个汽缸15配有一个外齿链轮41,可以通过下述倾斜度控制机构测定齿圈34相对于汽缸15的位置。
两个挺杆8、8′是围绕固定轴线23a和固定轴2a的同心圆柱形构件,进行移动活动安装,通过一个滚珠和轴向凹槽系统56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旋转制动。每个固定轴2a通过其自由端之一相对于箱体1进行支承和旋转制动。固定轴2a的另一自由端不与箱体1相连,而由长度较长的内挺杆8′加以支承。当长度较长的挺杆8′进行轴向交替移动的时候,一个滚珠和轴向凹槽系统55对内挺杆8′进行相对于固定轴2a的旋转制动。
齿圈部分20、20′的侧向支承面24、24′和25、25′以及与刚好接触的挺杆8、8′相连的支承面19、19′和22、22′的互补形状确定成这样,如果驱动轴5恒速转动,那么,产生的挺杆8、8′的移动速度在相应于旋转驱动轴5的至少四分之一转的期间内是至少大致恒定的。因此,保证了当驱动轴5旋转每一圈时,在其运动中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挺杆8、8′中至少一个挺杆在至少四分之一转期间是活动的并传递驱动运动(见图9和11)。支承面19、19′、24、24′和22、22′、25、25′各自的形状也被确定成一个在另一个之上以最小转差率滚动。较好的是,在挺杆处于恒速相位期间,至少接触支承面的若干部分具有确定的形状,以便至少对倾斜度变化范围的一个倾斜位置,尤其最好是中间倾斜位置来说进行无滑动滚动。
齿圈部分20、20′的侧向支承面24、24′和25、25′以及与挺杆8、8′相连的支承面19、19′和22、22′围绕其轴线13、13′和23a在小于90度的角扇面上进行延伸。具有同一个固定轴线23a、23b的两个斜轴承相对于相应输入汽缸15a、15b的中间对称径向平面彼此对称。与斜轴承和挺杆8、8′接触的支承面19、19′、22、22′、24、24′、25、25′的形状的一个实施例示于图4以及图5a至5d、6a至6d、7和8,图5a至5d、6a至6d、7和8示出一个处于各个不同位置上的斜轴承。
齿圈部分20由围绕轴承的轴线13的至少一部分回转容积构成。其在汽缸15一侧定向的侧向支承面25具有一个刚好在支承面22上滚动的型面,支承面与同挺杆8相连的挡块62有关。
齿圈部分20的侧向支承面24定向于汽缸15的对面,刚好在支承面19上滚动,支承面与同挺杆8相连的挡块59有关。
图5a和6a示出挺杆被推向远离汽缸15的位置时,齿圈部分20和挡块59、62的支承面19、22的相关位置,如同图2和图3所示。图5b、6b示出汽缸15和轴承外保持架14旋转90度之后的相关位置。图5c、6c和5d、6d示出汽缸15和轴承的外保持架14相对于图5a、6a来说分别旋转180度和270度之后的相关位置。如同所见到的那样,汽缸15的旋转形成挡块59、62和挺杆8的一种移动交替运动,移动交替运动的范围随着轴线13相对于固定轴2a的轴线23a的倾斜角度值而加大。
当倾斜度为零时(图7和图8),挺杆8保持不动。
另外,变速器包括一个对齿圈部分20、20′两侧接触支承面19、19′、22、22′之间的轴向间隙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图4)。
如图4所示,支承面19和22在两个挡块59、62各自的全部呈径向的表面上形成,两个挡块通过挺杆8外部的凹槽60进行轴向滑动安装。挡块59、62通过两个套筒63、64加以轴向保持,并控制成分别反向轴向移动。套筒63、64刚好支承在与支承面19、22相对的挡块59、62上。套筒63、64予以攻丝,围绕挺杆8外表面的螺纹65、66进行装配。一个由控制机构旋转控制的链轮42,在轴承倾斜度减小的时候驱动两个套筒63中的一个和/或另一个套筒沿轴向靠近挡块59、62的方向旋转,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使之沿轴向靠近间隔的方向旋转。
链轮42借助一个轴承61相对于箱体1旋转安装,通过一个差动机构67驱动套筒63、64围绕挺杆8旋转。套筒63、64的旋转借助螺纹65、66使其沿着挺杆8轴向移动。
链轮42配有两个径向旋转轴线的圆锥齿齿轮68。每个齿轮68自由旋转地安装,同一个扭力弹簧69的一端相连,而扭力弹簧的另一端则锚固在链轮42中。
齿轮68在一侧与一个圆锥齿齿轮70相啮合,齿轮70通过凹槽71连接到套筒63上。齿轮70借助一个轴承72相对于链轮42旋转安装。齿轮68在另一侧与一个圆锥齿齿轮73啮合,齿轮73围绕齿轮70的轴向圆柱形延伸段旋转安装。齿轮73具有一个外直齿,外直齿与一个齿轮74啮合,齿轮74与一个连接杆75的一端旋转相连,连接杆轴向穿过挡块59、62。连接杆75的另一端与一个齿轮76相连,齿轮76与一个齿轮77的一个外直齿相啮合,使之围绕挺杆8旋转。齿轮77通过轴向凹槽78同套筒64旋转连接。齿轮77通过一个轴承79相对于汽缸15旋转安装。
链轮42的旋转借助差动装置67只能驱动挡块59、62移动,挡块59、62不支承在齿圈部分20上。在图4所示的位置,挡块59可以移动。另外,扭力弹簧69可以使挡块59、62回到齿圈部分20每一侧的轴向定心的中间位置。
这样,可以根据轴承的倾斜度以及要弥补的间隙改变支承面22、22′和19、19′的间隔。当借助公共控制装置改变倾斜度时,调节可以自动进行(图13)。
在未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支承面之间轴向间隙的调节机构可以由一个对挡块中一个挡块59的轴向位置进行调节的调节装置构成,另一个挡块62被轴向制动并与挺杆8相连。在这种情况下,调节机构限于一个通过凹槽71直接安装在攻丝套筒63上的链轮42。
图13示出可以改变变速器传动比的对轴承倾斜度和间隙进行调节的控制装置。一个旋转控制轴90配有一个齿轮82,控制两组类似的机械控制装置92a、92b,其中一个用于每个固定轴线23a、23b的若干传动装置。控制轴90是活动的,并根据相应于用户要求的变速器传动比变化的控制信号的控制范围被旋转驱动。控制轴90的角度位置决定所有斜轴承的倾斜角度值以及变速器的传动比。
每组机械控制机构92a、92b包括一个辅助控制轴43a、43b。辅助控制轴43a、43b同一个扭力弹簧89a、89b的端部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啮合在齿轮82上的一个齿轮93a、93b相连接。扭力弹簧89a、89b适于存储由控制轴90提供的旋转行程,并适于在机械控制机构92a、92b提供最小阻力的工作阶段逐渐释放辅助控制轴43a、43b。因此,扭力弹簧89a、89b起到机械记忆装置的作用,储存相应于倾斜度变化的控制轴90的控制范围。扭力弹簧89a、89b也起到阻力测定器的作用,只有当相应机械控制机构92a、92b的阻力小于一个预定极限值时才传递控制旋转信号。这样,就确保了在相应的一个或若干个挺杆8、8′恒速移动、一个或若干个挺杆传递功率期间不进行每个斜轴承的倾斜度变化以及间隙的调节。
辅助控制轴43a、43b旋转地驱动齿轮44a、44a′、44b、44b′,齿轮44a、44′a、44b、44′b通过链45a、45′a、45b、45′b连接到对斜轴承的挡块59、62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的齿轮42a、42′a、42b、42′b上(如图4所示)。每个控制轴43a、43b也配有一个齿轮46a、46b,齿轮46a、46b与一个同行星齿轮系48a、48b的旋转卫星架相连的齿轮47a、47b相啮合。
转动时,齿轮46a、46b使行星齿轮系48a、48b的圆锥齿卫星齿轮49a、49b的轴转动。行星齿轮系48a、48b的圆锥齿行星齿轮之一50a、50b与一个齿轮51a、51b连接,并通过链52a、52b连接到由输入汽缸15支承的齿轮41a、41b上。另一个圆锥齿行星齿轮53a、53b与输出齿轮54a、54b旋转连接,输出齿轮54a、54b与由汽缸15a、15b支承的控制用双齿齿圈34a、34b的外齿40a、40b相啮合。控制用齿圈34a、34b的内齿与齿轮31,32啮合,以便保持(如果它相对于汽缸15不动)或改变(如果它相对于汽缸15转动)斜轴承的倾斜度。
因此,当控制轴43a、43b不转动的时候,行星50a、50b、53a、53b彼此以相同的绝对速度反向转动,并由齿轮41a、41b和齿圈34a、34b进行驱动。辅助控制轴43a、43b的旋转产生卫星齿轮49a、49b的轴的旋转,因而产生齿圈34a、34b相对于齿轮41a、41b和汽缸15的角位移。齿轮31,32转动,倾斜角度得以改变。控制轴43a、43b的旋转还产生齿轮42a、42′a、42b、42′b的旋转,改变颈部21、21′的宽度,相应的斜轴承内保持架14、14′的齿圈部分20、20′嵌入颈部。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一个机械控制装置92a、92b和一个用于每个固定轴2a、2b的行星齿轮系48a、48b。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以只配置单个辅助控制轴43a、单个控制装置92a、单个行星齿轮系48a,其中,输出齿轮54a同轴连接到一个第二输出齿轮54b上,第二输出齿轮与第二固定轴2b的汽缸15b的控制用齿圈34b相啮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扭力弹簧89b配置在两个输出齿轮54a、54b之间。
当控制轴90保持固定时,轴线13、13′的倾斜度对于所有斜轴承7、7′来说是相同的,并且保持恒定。传动比因而保持不变。斜轴承7a、7b、7′a、7′b的轴线标示按照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运动围绕每个固定轴线23a、23b的旋转,以便将相位偏移的运动传递到从动轴6。
旋转控制轴90的旋转驱动可以从使用者踩控制踏板94获得,可以调节传动比,从而调节由本发明变速器传递到从动轴6上的功率。因此,一个传动装置95配置在踏板94和旋转控制轴90之间。
要注意的是,传动装置95可以简化到非常简单的传动状态,也就是说,例如机械传动的方式。实际上,由于变速器包括若干进行交替相位偏移运动的斜轴承,所以斜轴承倾斜度的调节和挡块59、62间隙的调节无需施加大的控制力,因为这种调节是在斜轴承不传递力的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是在相应挺杆8的加速阶段和减速阶段,一个轴承一个轴承地逐渐进行的。另外,挺杆的惯性力由斜轴承的恢复力矩进行结构上的补偿,这势必减小控制倾斜度变化所需的力。实际上,力限于沿扭力弹簧89a、89b的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产生扭应力所需的力,扭力弹簧配置在旋转控制轴90和每条固定轴线23a、23b的两个辅助控制轴43a、43b中每个辅助控制轴之间。
因此,本发明变速器的传动比的调节控制无需成本高的、占空间大的并可能影响总传动效率的液压随动机构。
但是,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变速器配有一个电子随动机构控制信号传动装置95。
传动装置95包括一个电子信号处理装置80,电子信号处理装置产生一个马达81的控制信号87,马达的轴与旋转控制轴90的齿轮82相连接。电子装置80接收驱动轴81的一个位置信号83、变速器输入驱动轴5的一个速度信号84、一个识别由变速器传递的扭矩方向(直接或换低档方向)的信号85、以及一个由使用者踩踏板94的位置信号86。电子装置80是一个信息处理装置,包括动态存储器和静态存储器以及计算处理器。它编有程序以便产生马达81的控制信号87,以及一个对同变速器相连的热力发动机的热力参数、尤其是对由热力发动机汽化器输送的气体的进气口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88。根据本发明,电子装置80编有程序,以便使热力发动机的耗油率达到最佳化,调节热力发动机的有效平均压力。为此,均匀耗油率和有效平均压力与旋转速度的关系特性存储在电子装置80中。
由汽缸15、齿轮31、32、齿圈34a、34b的齿轮27、27′、28、28′形成的每组转动装置与图13所示的倾斜度控制机构一起(尤其是与每组控制机构92a、92b一起)形成由每个固定轴2a、2b支承的斜轴承7、7′的轴线13、13′的定向控制装置。
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引起热力发动机速度变化(增大或减小)的斜轴承倾斜度的变化(减小或增大),可获得所传递功率的变化(增大或相对减小)。
同与斜轴承配合的支承面19、19′和22、22′相对置的每个挺杆8、8′的自由端58、58′形成一个第二传动装置9、9′的内螺钉,第二传动装置由一个轴向不重复循环预应力滚珠螺钉构成,其传动比是固定的。这样,挺杆8、8′的轴向交替移动运动被转变成摆动轴10、10′的呈一定角度的摆动,摆动轴10、10′加以攻丝,形成滚珠螺钉的螺母。
摆动轴10、10′通过一个第三单向传动装置11、11′连接到输出齿轮4a、4b上(图1和图3),第三单向传动装置沿唯一一个旋转方向传递摆动轴的运动。每个第三单向传动装置11、11′包括两个反向安装的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即一个沿换低档方向进行单向制动的内部换低档装置101、101′(图1中为101a、101′a、101b、101′b)以及一个与前述装置同心并且沿驱动方向进行单向制动的外部驱动装置102、102′(图1中为102a、102′a、102b、102′b)。每个单向连接装置可以控制在一个单向制动起作用的位置和一个释放摆动轴10、10′和旋转机构12、12′的不起作用的位置之间,旋转机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自由旋转地连接到输出齿轮4a、4b上。
每个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由一个螺旋弹簧构成,其一端锚固在旋转机构12、12′中,其另一端与一个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相配合。当摩擦支承面抵在弹簧端部时,就进行单向制动。相反,当摩擦支承面不抵在弹簧端部时,旋转机构12、12′相对于摆动轴10、10′自由旋转。
两个螺旋弹簧反向安装(也就是说,弹簧圈反向盘绕)以便沿摆动轴10、10′的两个旋转方向进行单向制动。每个弹簧构成一个取代自由轮的单向连接装置,即一个弹簧沿摆动轴10、10′的一个旋转方向,另一个弹簧沿摆动轴10、10′的另一个旋转方向。
对于每个弹簧来说,机构还包括活动摩擦支承面的工作控制装置,以便每个弹簧可以在作用上被控制在高频(对于换低档来说),以及彼此独立地控制在起作用的位置或不起作用的位置。两个弹簧是是同心的。摆动轴10、10′确定两个分别在每个弹簧内部延伸的圆柱形壁,以便两个弹簧的弹簧圈可以在起作用的位置上刚好紧固在这些圆柱形壁上。取代自由轮的这样一种弹簧的一般工作原理本身是公知的(尤其是法国专利文献FR-1,166,870或FR-1,540,975)。对靠在弹簧端部上的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施加足够的力,以便使弹簧圈紧固在摆动轴10、10′的圆柱形壁上,沿一个旋转方向连接摆动轴10、10′和输出机构12、12′。每个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呈截锥形,以便形成一个啮合在弹簧内部适于通过接触摩擦进行旋转制动的止动楔。
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分别与每个弹簧的一端105、105′、106、106′相配合。每个弹簧的一端107、107′、108、108′相对于旋转输出件12、12′进行旋转制动,旋转输出件包括两个插口109、109′、110、110′,弹簧的轴向弯曲端部固定在其中。另外,旋转输出件12、12′限定两个外圆柱形套筒,套筒分别沿每个弹簧直接延伸到外部。旋转输出件12、12′与相应固定轴线23a的输出齿轮40a相连接。本发明每个第三传动装置11、11′借助于滚珠轴承111、111′相对于变速器箱体1加以支承和导向。
位于外部的直径较大的弹簧102、102′构成一个沿摆动轴10、10′的一个驱动方向的单向连接装置,也就是说,只有当摆动轴10、10′沿驱动方向转动时,单向连接装置才按照的旋转驱动方向驱动旋转输出件12、12′。对于弹簧102、102′来说,正向方向是摆动轴10、10′的驱动方向。与弹簧102、102′配合的摩擦支承面104、104′的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离合件113、113′,离合件在弹簧一侧形成一个齿圈,齿圈由一个形成摩擦支承面104、104′的端部裙部加以轴向延长。齿圈在另一侧由连接簧片114、114′加以轴向延长。离合件113、113′相对于摆动轴10、10′进行旋转制动,但是,相对于摆动轴10、10′进行轴向移动活动导向。一个与摆动轴10、10′相连的组合齿圈115、115′由连接簧片贯穿。如果垫圈围绕连接簧片114、114′置放,形成倾斜支承面116、116′,若干呈梯形截面的垫块117、117′可以嵌入其中。垫块117、117′具有回转容积形状或棱柱形状。一个贝氏垫圈118、118′使摩擦支承面回复到起作用的位置。垫块117、117′可以隔开弹簧102、102′的摩擦支承面104、104′,并且与垫圈118、118′施加的回动力相反将其置放在不起作用的位置。
传动装置之一11′的内弹簧控制装置更详细地示于图15。内弹簧101′构成一个沿换低档方向即与驱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单向连接装置。对于弹簧101′来说,正方向就是换低挡方向。因此,弹簧101′可以或者转换到将摆动轴10′的换低档运动传递给旋转输出件12′的工作方式,或者转换到只沿摆动轴10′的驱动方向将旋转输出件12′(马达制动器)的阻力扭矩传递到摆动轴10′的工作方式,或者转换到持久不活动的工作方式。
在使用马达制动器的工作方式下,当摆动轴10′沿换低档方向转动、旋转输出件12′应沿驱动方向转动时,弹簧101′应该置于不起作用的位置,也就是说,不应进行单向连接。但是,当摆动轴10′如同旋转输出件12′那样沿驱动方向转动以传动两个轴之间的一个马达制动器时,弹簧101′应该以高频工作循环方式转换成沿摆动轴10′驱动方向的起作用的位置以及沿摆动轴10′换低档方向的不起作用的位置。
相反,当选择换低档(倒车档)方向的工作方式时,弹簧101′应持久处于起作用的位置,以便将摆动轴10′换低档方向的摆动转换成旋转输出件12′的换低档运动。
弹簧101′的摩擦支承面103′由三个销组成,销布置成彼此呈120度角度,朝弹簧101′呈凸起延伸,并由一个钻孔的齿圈119′加以支承。一个贝氏垫圈120′围绕几个销置放,一侧支承在齿圈119′上,另一侧支承在摆动轴10′的一个径向支承面(图3)上,以便将摩擦支承面103′推到不起作用的位置。其数目可不同于三个的销形成摩擦支承面103′。
齿圈119′的与销轴向相对的径向面122′由垫圈120′推动,垫圈120′与若干挺杆123′接触,挺杆平行于轴线23a延伸,围绕轴线均匀布置,自由滑动地进行安装,轴向移动贯穿一个齿轮124′,齿轮借助于一个滚珠轴承125′相对于箱体1围绕固定轴线23a旋转安装(图3)。挺杆123′由一个具有若干轴向凹口127′和若干轴向凸起128′的凸轮126′控制在其轴向移动运动状态,凸起形成于一个控制齿圈129′的一个径向面上。控制齿圈129′通过轴向凹槽131′安装在一个与箱体1相连的圆柱形支承件130′上(图3),轴向凹槽制动旋转的控制齿圈129′,但允许其进行轴向移动运动。
控制齿圈129′由若干连接簧片132′沿与凸轮126′相反的轴向方向加以延长,连接簧片具有两个垫圈133′,并在其间确定有若干与控制垫块135′配合的内倾斜支承面134′,当若干垫块135′径向接近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23a时,垫块可嵌入倾斜支承面134′之间。
连接簧片132′的自由端形成一个朝外的凸肩,固定住端部垫圈133′。另一个垫圈133′支承在箱体1的一个固定齿圈136′上,若干连接簧片132′贯穿齿圈136′的轴向钻孔。一个贝氏垫圈137′一侧支承在箱体1的一个径向面上,另一侧支承在连接簧片132′的自由端上(图3),以便轴向推动凸轮126′与挺杆123′接触。贝氏垫圈137′因而构成摩擦支承面103′的一个回位件,处于贴靠在弹簧101′的相应端部上的位置。
贝氏垫圈137′施加的轴向回动力,大于前述围绕形成支承面103′的销反向安装的贝氏垫圈120′施加的轴向回动力。齿轮124′通过一条链和一个传动装置(图14)以与变速器驱动轴5的旋转速度同步的方式被旋转传动,产生挺杆8′的交替运动并通过滚珠螺钉30产生摆动轴10′的交替摆动。在齿轮124′旋转时,挺杆123′交替地同凸起128′和凹口127′接触,产生摩擦支承面103′的轴向移动交替运动。这样,当控制垫块135′不嵌入由若干倾斜支承面134′形成的颈部时,摩擦支承面103′被凸轮126′借助齿轮124′的旋转交替地控制在起作用的位置和不起作用的位置。
当垫块135′与内倾斜支承面134′接触时,凸轮126′与垫圈137′的回动力相反从挺杆123′岔开,摩擦支承面103′持久地处于不起作用的位置。
弹簧101′进行换低档方向制动时,控制处于起作用的位置的摩擦支承面103′的凸起128′分布在凸轮126′上,以便当摆动轴10′沿驱动方向转动时,弹簧101′进行换低档方向的单向制动。从这时起,当摆动轴10′沿驱动方向转动时,一个阻力扭矩可以从输出件12′传递到摆动轴10′。因此获得一个马达制动器。
当摆动轴10′沿换低档方向转动以传递倒档运动时,弹簧101′也用于进行换低档方向的单向制动。
为此,控制垫块135′具有一个双梯形即菱形截面,其径向顶部截成形成两个由其较大底边连接的梯形(图16)。垫块135′由一部分回转容积或棱柱构成。
垫块135′的倾斜外表面可以嵌入在外倾斜支承面138′之间,外倾斜支承面布置在外垫圈139′中,围绕着前述垫圈133′。倾斜支承面138′形成一个朝相应固定轴2a的轴线23a扩大的喇叭口截面颈部,颈部同由前述内倾斜支承面134′形成的内颈部对称。最外边的垫圈139′支承在箱体1的径向面上。另一个垫圈139′支承在齿圈136′上,齿圈136′通过一个贝氏垫圈140′连接到箱体1上,贝氏垫圈将其弹性地推向控制垫块135′。垫圈139′由三个轴向延伸段141′(图15)轴向延长到凸轮126′,轴向延伸段141′在贯穿齿圈136′的轴向钻孔凹口142′的连接簧片132′之间延伸。
延伸段141′的自由端143′嵌入轴向贯穿控制齿圈129′的圆柱形孔144′。这样,轴向延伸段141′的圆柱形自由端143′可以贯穿齿圈129′,以便刚好装入齿圈129′的凸起128′之间的凹口127′中(图15)。
连接簧片132′面对着凸轮126′的每个凸起128′轴向延伸。
因此,当垫块135′朝外径向岔开与外倾斜支承面138′接触时,垫圈139′与贝氏垫圈140′相反被推开,若干延伸段141′的自由端143′刚好装入凸轮126′的凹口127′中。
这样,摩擦支承面103′持久处于起作用的位置,弹簧101′进行换低档方向的单向制动。输出件12′此时被摆动轴10′换低档方向的摆动驱动进行换低档方向的传动。在垫块135′的空档位置(图3和16),凸轮126′的凸起128′和凹口127′与挺杆123′配合,以便循环地控制摩擦支承面103′。当垫块135′径向接近接触内倾斜支承面134′时,摩擦支承面103′处于不起作用的位置。
当垫块135′处于空档位置或者径向朝内接近时,贝氏垫圈140′将垫圈139′推入轴向延伸段的自由端不装入凹口127′中的一个位置。
图15还示出各种控制垫块135、135′、117、117′的控制装置145的一个实施例。控制装置145由具有两个铰接臂146、147的一个夹爪构成,臂围绕同相应固定轴2a的轴线23a平行的一个轴线148进行铰接。
垫块135、135′或117、117′围绕一个轴线149、150铰接安装到臂146、147的端部,轴线149、150平行于臂的铰接轴148以及摆动轴10′和相应固定轴2a的固定轴线23a。
一条控制电缆151可收紧夹爪并径向接近垫块。
相对于前一条电缆布置在铰接轴148另一边的另一条控制电缆152可使臂146、147岔开,从而使垫块径向朝外岔开。类似的控制装置用于外弹簧控制装置102、102′的垫块117、117′。
弹簧控制装置101′可达到其他实施例的目的。例如,凸轮126′的凸起128′可以布置成使摩擦支承面103′从弹簧101′的端部岔开,回动件用来使处于起作用的位置的摩擦支承面103′贴靠在弹簧101′的端部。也可以较好地控制摩擦支承面103′施加在弹簧101′上的轴向力。同样,挺杆123′、凹口127′和凸起128′、连接簧片132′以及轴向延伸段141′的数目可以不同于三个。若干形成摩擦支承面103′的销也可以由例如用于外弹簧102、102′的摩擦支承面104、104′的端部裙部取代。
图17示出图16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轴向延伸段141′轴向支承在一个完整圆周的圆柱形套筒155′上,套筒155′从外部套在形成凸轮126′的齿圈129′上,以便使凸轮不活动。当垫块135′朝外岔开时,套筒155′的自由最外边缘刚好推动挺杆123′。另外,形成最里和最外倾斜支承面的极端垫圈由同箱体1相连的延伸段156′、157′取代。形成弹簧一侧内倾斜支承面134′的内垫圈133′由连接簧片132′加以支承,并通过一个贝氏垫圈158′支承在与箱体1连接的齿圈136′上,贝氏垫圈136′使之推向控制垫块135′。从这时起,在控制垫块135′的空档位置,单向传动装置不动,摩擦支承面103′抵住弹簧101′。当控制垫块135′嵌入内倾斜支承面134′时,凸轮126′与挺杆123′配合,弹簧101′处于马达制动器工作方式。当控制垫块135′岔开在外倾斜支承面138′上时,弹簧101′处于换低档方向工作方式。
图14示出控制内弹簧101、101′的控制用齿轮传动装置124a、124a′、124b、124′b的一种实施方式,内弹簧形成变速器四个单向传动装置11a、11′a、11b、11′b的换低档方向的单向连接装置。配有与输入齿轮3a、3b啮合的驱动轴5轴向延伸,以便支承和旋转传动链轮161a、161′a、161b、161′b,链轮中的每一个链轮通过一根链条162a、162′a、162b、162′b连接到单向连接弹簧的控制齿轮124a、124′a、124b、124′b上。由齿轮和链条限定的传动比适于随着控制弹簧101、101′摩擦支承面103、103′的凸轮126′的凸起和凹口的数目而变化。图14也示出两个与形成从动轴的齿轮6相啮合的输出齿轮4a、4b。
图9是变速器从驱动轴5旋转开始在从动轴6上产生的运动示意图。图9示出四条曲线Ca、Cb、C′a和C′b,分别示出四个挺杆8a、8b、8′a、8′b的移动速度,或者四个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摆动轴10a、10b、10′a、10′b(图1)的旋转速度。
当变速器控制在沿驱动方向工作时,四个摆动轴的正向速度借助第三个单向连接传动装置11a、11′a、11b、11′b在从动轴上进行传递。确切地说,单向连接传动装置11a、11′a、11b、11′b只在摆动轴恒速传递部分使摆动轴连接到从动轴6。如同所见到的那样,恒速传递部分是连续的,以便从动轴6以速度VS匀速转动。摆动轴的摆动幅度取决于若干第一传动装置7a、7′a、7b、7′b的斜轴承的倾斜角度值。
若干第二传动装置9a、9b、9′a、9′b和第三传动装置11a、11b、11′a、11′b也适于在每个运动阶段,斜轴承7a、7b、7′a、7′b中的一个或至少一个予以连接并且传递力,而斜轴承7a、7b、7′a、7′b(尤其是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其他三个,以及至少由另一个固定轴支承的、其倾斜度由另一个转动装置控制的那些斜轴承)中的一个或至少一个不予连接并且也不向从动轴6传递力。
图9示出从箭头F1所示的使用者踩控制踏板94起斜轴承倾斜度变化的效果。使用者踩控制踏板会减小斜轴承相对于固定轴2a、2b的固定轴线23a、23b的倾斜度。
图10更详细地示出斜轴承倾斜度变化时一个挺杆8a的速度变化情况。如同前面所见到的那样,斜轴承只有在其加速或减速阶段,也就是说除了相应的第三单向传动装置11a、11b、11′a、11′b沿相应挺杆具有恒速的驱动方向连接的阶段之外,才改变其倾斜度。
挺杆8a加速期间结束时,斜轴承的倾斜度减小。驱动轴5恒速转动,导致加速期间结束时挺杆8a第一次降低速度。但是,从相应的换低档方向单向连接装置101a连接而相应的换低档方向单向连接装置101′b分开时起,驱动轴5的速度可沿着图10所示的向上斜率P加速。
挺杆8a的速度随着与驱动轴5相连的热力发动机的速度而增加,直至重新达到假定为匀速的由载荷施加的从动轴6的速度VS。挺杆8a的行程范围以及行程所需的时间以一个同相应斜轴承14a、18a倾斜度的减小成正比的值减小。
其他的斜轴承以相同的方式一个接着另一个地改变其倾斜度,直至由使用者的控制也就是说由控制轴90的旋转施加的值(图13)。这样,增大了变速器借助于驱动轴5和相连热力发动机速度的增大而传递的功率,从动轴6的速度假定为恒速。
图11和12示出斜轴承倾斜度增大以减小所传递功率时的速度曲线变化情况。由于斜轴承14a、18a的倾斜度增大,在加速期间结束时,挺杆8a的速度要超过从动轴6的速度VS。但是,速度限于加速期间结束时换低档方向单向连接装置101a分开的从动轴6的速度。因此,每个挺杆的移动运动范围连续增大,驱动轴5以及相连热力发动机的旋转速度减小。
箭头F2示出使用者踩控制踏板94的瞬间,即控制轴90旋转的瞬间。
如图9和11所示,本发明变速器可在从动轴6上连续产生匀速运动。变速器的传动比一方面决定于各个不同斜轴承的可能倾斜度,另一方面决定于各个不同的旋转连接的转动构件的直径比。这种变速器可传递的最大功率也由斜轴承内保持架的齿圈部分和连接于同齿圈部分相接触的侧向支承面之间接触的压力值(Hz)加以限定。实际上,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使用尺寸差不多小于传统自动变速器的本发明变速器,允许功率相当于大多数汽车用热力发动机的功率。但是,本发明变速器可以传递的最大功率稍加改进即可很容易地根据需要予以加大。
例如,将每个挺杆8a、8b、8′a、8′b的负向速度运动传递到从动轴,即可使功率提高一倍。图18示出这样一种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每个摆动轴10b、10′b连接到一个齿轮163b、163′b上,齿轮163b、163′b与一个齿轮164b、164′b啮合,齿轮164b、164′b旋转连接到一个摆动轴165b、165′b上,摆动轴165b、165′b的旋转运动与摆动轴10b、10′b反向。取代自由轮的一个螺旋弹簧166b、166′b将轴165b、165′b的摆动沿驱动方向传递到一个第二输出齿轮167b上,第二输出齿轮连接到从动轴6上。由弹簧形成的单向连接装置166b、166′b适于只沿驱动方向传递运动,可以通过与前述用于驱动方向单向连接装置102。102′的控制装置相类似的控制装置转换到起作用的位置和不起作用的位置。显然,只参照第二固定轴线23b描述的这个实施例也用于第一固定轴线23a。在这些情况下,传递到从动轴6的功率提高一倍。
同样,可以将不止一个挺杆8a、8b、8′a、8′b而是若干挺杆例如两个挺杆连接到每个斜轴承上。第二挺杆可以同与前述的第一个完全相反的一个齿圈部分进行配合。一个传动装置的第二挺杆连接到与围绕相同固定轴线布置的另一个传动装置的第一挺杆相同的单向传动装置上。可传递的最大功率因此提高一倍。
图19和20示出本发明一种变速器的第二实施例,这种变速器仅仅包括两个斜轴承207、207′,两者都围绕同一个唯一的固定轴线223旋转传动。两个斜轴承207、207′不反相,但彼此相位偏移90度。两个斜轴承207、207′限定相对于固定轴线223倾斜的轴线213、213′。这样,在旋转过程中,轴线213、213′围绕轴线223转动,形成一个锥面,斜轴承207、207′的径向面在垂直于固定轴线223的一个径向面两侧有规律地摆动。两个轴线213、213′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223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但彼此相位偏移90度(相对于旋转驱动运动来说),相位偏移角度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恒定。轴承207、207′沿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的每个摆动运动都传递到从动轴6,从动轴在图19和20的实施例中是一个齿圈。
第二个实施方式与第一个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挺杆8、8′由围绕一个固定轴线200、200′自由旋转和摆动安装的挺杆208、208′取代,固定轴线200、200′垂直于轴承207、207′的固定轴线223。另外,驱动运动由轴承207、207′的内保持架214、214′加以接收。这样,在实施方式中,每个轴承207、207′的内保持架214、214′构成输入保持架,通过一个围绕固定轴线223旋转安装的、具有一个汽缸215的装置接收驱动运动,汽缸215相对于变速器基座旋转安装,并且以类似于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变速器的汽缸15a、15b的方式旋转传动。
每个旋转挺杆208、208′与相应斜轴承207、207′的外输出保持架218、218′配合,以接收外保持架的摆动运动,并使之通过一个单向传动机构201、201′传递到从动齿圈6,单向传动机构具有将相应挺杆208、208′的摆动运动转变为从动齿圈6沿单一方向的旋转运动的作用。
汽缸215包括一个每个轴承207、207′的轴线213、213′相对于固定轴线223定向的控制和调节机构。
对于第一斜轴承207来说,汽缸215包括两个平行于固定轴线223延伸的活塞227、228,两个活塞反向攻丝,分别装入由齿轮231、232支承的螺钉229、230的相应螺纹中,齿轮231、232以可与一个控制齿圈啮合的方式旋转安装在汽缸215上,控制齿圈可以是图13中控制机构的齿圈34a、34b中的一个。当控制齿圈相对于汽缸215转动时,齿轮231、232围绕其轴线转动,活塞227、228平行于固定轴线223移动滑动。两个活塞227、228反向攻丝,螺钉229、230的螺纹反向盘绕。这样,当第一活塞227平行于轴线223沿一个方向平移移动时,另一个活塞228平行于轴线223沿另一个方向平移移动。作用类似于参照图1中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轴线定向控制机构(活塞27、27′、28、28′,螺纹29、29′、30、30′,齿轮31、32)。
每个活塞227、228的自由端235、236刚好支承在与轴承207的输入内保持架214相连的一个侧向支承面237、238上。
图19示出与每个活塞227、228轴向相对的其他两个活塞,其他两个活塞在每个相应齿轮231、232的另一侧延伸,并配有在其自由端平衡的配重。因此,确保了机构的平衡。
另一个斜轴承207′具有图19中虚线所示的类似的一个机构所控制的倾斜度。
但是,两个轴承207、207′的两个倾斜度控制机构不由相同的控制齿圈加以控制,以便每个斜轴承207、207′彼此独立地改变其倾斜度。
为了控制每个轴承207、207′的倾斜度,例如可以采用图13所示的控制装置,将第一斜轴承207的活塞231、232连接到一个第一控制齿圈34a以及另一个斜轴承207′的倾斜度控制齿轮上,控制齿轮在第二控制齿圈34b上相对于第一控制齿圈略微岔开。
汽缸215在每个轴承207、207′一侧轴向延伸。
每个轴承207、207′的输入内保持架214、214′由一个垂直于固定轴线223的横向轴216、216′连接到汽缸215的一个延伸段上。每个横向轴216、216′围绕固定轴线223旋转连接内保持架214、214′和汽缸215。但是,当轴线213、213′的倾斜度改变时,每个横向轴216、216′允许斜轴承的内输入保持架214、214′相对于横向轴216、216′绕枢轴转动。两个横向轴216、216′彼此正交。
每个斜轴承的输出外保持架218、218′包括一个齿圈或一个齿圈部分220、220′,齿圈沿一个颈部221、221′朝外径向凸起延伸,颈部由两个与挺杆208、208′相连的径向支承面219、219′、222、222′限定在其间。齿圈220、220′和支承面限定互补形接触表面,限定成一个在另一个上滚动,确保相应挺杆208、208′的旋转速度,在汽缸215和轴承207、207′的内保持架214、214′旋转的至少四分之一期间,挺杆208、208′的旋转速度保持恒定。如果是旋转摆动挺杆208、208′,互补形状可以以类似于一个齿轮系统的方式加以限定。
同图1中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可以配置一个对齿圈部分220、220′两侧支承面219、222和219′、222′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例如支承面中的一个支承面222可以相对于挺杆208固定安装,而另一个支承面219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切向活动安装,其中,一个从固定支承面222岔开,而另一个接近面对的固定支承面222。一个平行于挺杆208的旋转轴线200的锥形构件,以可或多或少嵌入一个与挺杆208相连的径向支承面和一个面对支承面219的支承面之间的间隙中的方式,轴向活动安装。当锥形构件完全嵌入时,支承面219处于最接近支承面222的位置,间隙最小。相反,当锥形构件完全轴向分开时,支承面219从支承面222岔开,间隙最大。锥形构件的轴向位置可由围绕轴线200活动安装的一个齿轮加以控制,齿轮可以以类似于齿轮42a、42b的方式与图13中的控制机构相配合。
每个单向传动机构201、201′可以将每个挺杆208、208′的摆动运动转换并传递到从动齿圈6,驱动从动齿圈6沿单一方向旋转。
为此,可以采用类似于参照图1至3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单向传动装置11、11′。例如,只要将图1中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摆动轴10a、10′a旋转连接到图19中第二实施方式的摆动挺杆208上、将两个摆动轴10b、10′b旋转连接到摆动挺杆208′上就可以了。
图20以类似于图1的方式示出单向传动机构201的两个单向传动装置211、211′。结构可类似于图2和3所示的结构。特别是,每个装置包括两个反向安装的螺旋弹簧以及根据马达制动器驱动工作方式和/或根据换低档工作方式和/或根据空档工作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单向传动装置中的一个传动装置211包括一个直接与从动齿圈6啮合的旋转输出齿轮212,另一个单向传动装置211′包括通过一个换向齿轮系统204、204′与从动齿圈6啮合的一个旋转输出齿轮212′。
如图19和20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简化成变速器只包括两个斜轴承,不包括滚珠螺钉。此外,尤其由于挺杆208、208′旋转摆动而不再移动,变速器的尺寸减小了。可以认为,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同一固定轴2a、2b的两对轴承中的每一对集中为单一的斜轴承,其沿两个方向的摆动运动被传递到从动齿圈6,摆动轴10、10′取代由斜轴承直接驱动的旋转挺杆。
如图19所示,驱动轴5可以在汽缸215的延伸段与斜轴承中之一的斜轴承207′相对地直接连接到汽缸215上。
在图21和22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变速器还包括两个以类似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方式安装的斜轴承307、307′。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速器更适于循环传动。简化的传动可以从与一个踏板相连的驱动轴5的旋转运动开始,例如通过未示出的锥形齿轮传动,将单一驱动方向的旋转运动传递到从动齿圈6上。
驱动轴5借助于横向轴316、316′直接连接到斜轴承307、307′的输入内保持架314、314′上。每个轴承307、307′的轴线313、313′的倾斜度借助于由汽缸315支承的一个齿轮331、331′以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方式加以控制。齿轮331、331′支承一个螺钉329、329′,螺钉的螺纹与一个活塞327、327′的攻丝部分相配合。活塞327、327′的自由端呈外罩形状,接纳与内保持架314、314′的一个延伸段328、328′相连的一个轴线。每个活塞331、331′由一个与图13所示的但在实施例中也可以简化的控制结构相类似的倾斜度控制机构相对于汽缸315加以旋转控制。实际上,取代马达81,控制轴90可以由使用者通过一个传统缆绳传动装置直接加以控制。
另外,同第三实施方式一起使用的图13中的结构可以简化。尤其是,第三实施方式无需对每个挺杆的接触支承面之间的间隙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因此,间隙的调节控制机构是不需要的。
同第二实施方式中一样,每个斜轴承307、307′具有其输出外保持架318、318′,输出外保持架支承一个齿圈320、320′,齿圈与两个挺杆308a、308b、308′a、308′b配合,两个挺杆彼此完全相对的相对于相应斜轴承307、307′进行配置。
每个挺杆由一个汽缸构成,汽缸围绕同驱动轴5的固定轴线323正交的一个轴线300a、300b、300′a、300′b自由旋转安装。每个挺杆通过若干轴承相对于变速器基座自由旋转安装。每个挺杆308a、308b。308′a、308′b类似于参照第二实施方式的挺杆208、208′。它同轴承307、307′的齿圈320、320′是相同的。因此,若干挺杆支承面319、322,支承面限定一个颈部321,颈部接纳相应斜轴承307、307′的齿圈320、320′。
螺旋弹簧单向连接装置311a、311b。311 ′a、311′b可将相应的每个挺杆308a、308b。308′a、308′b的摆动运动传递到从动齿圈6上。
单向连接装置311a、311′a包括一个螺旋弹簧302′a,螺旋弹簧使下挺杆308a、308′a同配有一个齿轮的一个旋转输出件312′a相连,齿轮直接啮合在从动齿圈6上,以便进行驱动方向的单向传动。
上单向连接装置311b、311′b的螺旋弹簧302′b反向盘绕,可传递挺杆308b。308′b的换低挡方向的运动。旋转输出件312′b通过一个换向齿轮系统304、304′连接到从动齿圈6上。这样,当斜轴承307、307′沿一个方向转动时,就通过下单向连接装置311a、311 ′a传递运动,当沿另一个方向转动时,就通过上单向连接装置311b、311′b传递运动,从动齿圈6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相同的旋转驱动方向进行传动。
从动齿圈6可直接连接到自行车一个车轮的轮毂上。倾斜度控制机构(图21和22中未示出)装入一个形成车架并配有本发明变速器各种构件的壳体中。
由于配置了相位偏移90度的斜轴承307、307′,当使用者改变倾斜度时,在斜轴承307、307′不连接到从动齿圈6上、两个相应的单向连接装置分开的运动阶段,控制机构逐渐改变每个斜轴承307、307′的倾斜度。实际上,每个轴承307、307′在驱动轴5旋转四分之一圈期间交替地通过每个单向连接装置300a、300′a然后是300b、300′b交替地予以连接。
这样,借助于控制机构的弹簧89a、89b,改变倾斜度差不多无需用力,而且极为简单。
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变速器包括两个在同一个固定轴线223、323即驱动轴5的轴线上定中心的斜轴承。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轴承也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固定轴线上定中心。
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变速器的传动比可在零至一个很大的值之间进行变化,一般约为普通手动和自动变速器最大传动比的两倍(第五档传动比1)。此外,传动比的改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尤其是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进行的。传动比的改变基本不影响传动效率。
本发明变速器的机械效率极佳,计算证明效率大于0.95。
本发明变速器适合于地面自动车的传动(图1至3或19和20)或自行车的传动(图21和22)。在前一种情况下,它可连接到一个热力发动机上。要注意的是,此时无需配置离合器,因为本发明变速器的传动比可以调节到零值。另外,本发明变速器在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尤其是:
-机械传动效率极佳,
-占空间很小,尤其是在同等功率下小于变速箱的尺寸,
-成本低于自动变速箱的成本,
-发动机汽化器的燃料消耗降低5%至30%,因为发动机的热力参数在工作时可保持在最接近相应于最小消耗(可燃气体进气口大)的数值,通过改变传动比,基本上(车辆起动除外)可加速和减速,
-反应时间短使车辆加速灵敏,
-马达制动器制动力大,发动机转速大,
-由于省去改变速度,因此赛车的可用平均功率增大,
-用一个变速器连接到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可去除差速器和分动器,
-车辆驾驶的简化,特别是对于学习驾驶、比赛、或坦克之类的军用车辆。

Claims (16)

1.用于与一个旋转驱动轴(5)和一个旋转从动轴(6)相连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它具有至少两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具有一个外保持架(14、14′、218、218′、318、318′)和一个内保持架(18、18′、214、214′、314、314′),限定一条公共轴线(13、13′、213、213′),该公共轴线是所述斜轴承的轴线,
-它包括按照一个倾斜角度控制每个斜轴承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定向的控制装置,该倾斜角度相对于一个固定轴线(23a、23b、223、323)的可调值决定变速器的传动比,
-斜轴承保持架之一(14、14′、214、214′、314、314′)是一个接收旋转驱动运动的输入保持架,并且从驱动轴(5)的旋转开始围绕固定轴线(23a、23b、223、323)旋转传动,
-斜轴承的另一个保持架(18、18′、218、218′、318、318′)是一个输出保持架,按照摆动范围与斜轴承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23a、23b、223、323)的倾斜角度成正比的摆动交替运动,同斜轴承装置一起进行传动,所述输出保持架同至少一个挺杆(8、8′、208、208′、308a、308′a、308b、308′b)相配合,以控制交替运动,
-它包括适于将每个挺杆的交替运动传递并转换成从动轴(6)的单向旋转运动的传动装置(9、9′、11、11′、201、201′、311a、311′a、311b、311′b),
-所述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的定向控制装置使这些轴线(13、13′、213、213′、313、313′)完全正常地具有相对于相应固定轴线(23a、23b、223、323)来说相同的倾斜角度,但彼此相对于旋转驱动运动来说进行相位偏移,以便将彼此的相位偏移运动传递给从动轴(6),
-所述传动装置(9、9′、11、11′、201、201′、311a、311′a、311b、311′b)适合于在每个运动阶段,使斜轴承(7、7′、207、207′、307、307′)中至少一个予以连接并传递力,而且斜轴承(7、7′、207、207′、307、307′)中至少一个不予连接并且不将力传递给从动轴(6),
-所述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的定向控制装置适合于根据变速器传动比变化的控制信号改变所有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的定向控制装置适合于逐步调节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在该斜轴承(7、7′、207、207′、307、307′)不予连接且不给从动轴(6)传递力的一个运动阶段被改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的定向控制装置包括:
-活动控制装置(90),所述活动控制装置产生一个相应于倾斜度变化的控制范围;对于同时连接的每个斜轴承(7、7′、207、207′、307、307′)或者每组斜轴承来说,一个控制部件(34a、34b),所述控制部件对一个或若干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控制机构进行控制,
-配置在活动控制装置(90)和每个控制部件(34a、34b)之间的机械记忆装置(89a、89b),所述机械记忆装置(89a、89b)适于存储相应于倾斜度变化的控制范围,并且只有当一个控制部件(34a、34b)的阻力小于一个预定极限值时才将控制旋转信号传递给该控制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控制部件(34a、34b)来说,这些机械记忆装置(89a、89b)包括一个扭力弹簧(89a、89b),所述扭力弹簧配置在所述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轴线(13、13′、213、213′、313、313′)的定向控制装置的两个旋转轴(93a、43b;93b、43b)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斜轴承的输出保持架(18、18′、218、218′、318、318′)和相应的挺杆(8、8′、208、208′、308a、308′a、308b、308′b)限定互补形接触面,限定成产生连续的交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互补形状确定成,如果驱动轴(5)恒速转动,那么,在相应于旋转驱动轴(5)至少四分之一转的期间,挺杆(8、8′、208、208′、308a、308′a、308b、308′b)的速度至少是差不多恒定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对挺杆(8、8′)的接触支承面(19、19′、22、22′)之间的轴向间隙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一个由斜轴承的保持架(18、18′)支承的齿圈部分(20、20′)在所述接触支承面之间延伸,所述变速器还包括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和所述轴向间隙调节机构的共同控制装置,以便根据斜轴承(7、7′、207、207′、307、307′)的倾斜度自动调节轴向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挺杆(8、8′、208、208′、308a、308′a、308b、308′b)通过至少一个单向连接装置连接到一个旋转输出件(12、12′、212、212′、312a、312′a、312b、312′b)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挺杆(8、8′、208、208′、308a、308′a、308b、308′b)通过两个反向安装的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连接到旋转输出件(12、12′、212、212′、312a、312′a、312b、312′b)上,一个是驱动单向连接装置(102、102′),进行驱动方向的单向制动,另一个是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101、101′),进行换低档方向的单向制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按照至少如下三种工作方式对每个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一个马达制动器驱动工作方式,其中,驱动单向连接装置(102、102′)总是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只有当相应的挺杆(8、8′)和相应的旋转输出件(12、12′)沿驱动方向移动时,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101、101′)才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
-一个换低档工作方式,其中,驱动单向连接装置(102、102′)总是保持在不起作用的位置,换低档单向连接装置(103、103′)总是保持在起作用的位置,
一一个空档工作方式,其中,两个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保持在不起作用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单向连接装置(101、101′、102、102′)由一个螺旋弹簧构成,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锚固在旋转件(12、12′)中,其另一端与一个活动磨擦支承面(103、103′、104、104′)相配合,其特征还在于,它包括每个活动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的工作控制装置,适合于当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抵在弹簧(101、101′、102、102′)端部上时,该弹簧就进行单向制动,当所述摩擦支承面(103、103′、104、104′)不抵在弹簧(101、101′、102、102′)端部上时,旋转件(12、12′)就自由旋转,每个弹簧(101、101′、102、102′)在工作时可以控制在起作用的位置或不起作用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和1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换低档方向的单向连接弹簧(101、101′),以及适于在马达制动器驱动工作方式中产生换低档方向单向连接弹簧(101、101′)的摩擦支承面(103、103′)的轴向移动交替运动的构件,所述弹簧在高频下工作时以循环的方式,沿相应挺杆的驱动方向转换成起作用的位置,以及沿相应挺杆的换低档方向转换成不起作用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个彼此相位偏移90度的斜轴承(207、207′、307、307′),其特征还在于,所述传动装置(201、201′、311a、311′a、311b、311′b)适于在驱动轴(5)的每四分之一转期间交替地将每个输出保持架(218、218′、318、318′)的运动传递到从动轴(6)。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对斜轴承(7a、7′a、7b、7′b),每对斜轴承由一个与另一对斜轴承不同的固定轴(2a、2b)加以支承,同一对的两个斜轴承相位偏移180度,由一个固定轴(2a、2b)加以支承的每个斜轴承(7a、7′a、7b、7′b)相对于由另一个固定轴(2b、2a)加以支承的每个斜轴承(7b、7′b、7a、7′a)来说,相位偏移90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之一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个旋转和摆动挺杆(208、208′、308a、308′a、308b、308′b),所述旋转和摆动挺杆包括至少一个同连接于一个斜轴承(207、207′、307、307′)的输出保持架(218、218′、318、318′)的一个支承面相接触的接触支承面(219、22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输出保持架(218、218′、318、318′)是斜轴承(207、207′、307、307′)的外保持架。
CN 95193339 1994-06-01 1995-05-31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Pending CN11535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5193339 CN1153548A (zh) 1994-06-01 1995-05-31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94/06787 1994-06-01
CN 95193339 CN1153548A (zh) 1994-06-01 1995-05-31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548A true CN1153548A (zh) 1997-07-02

Family

ID=5082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5193339 Pending CN1153548A (zh) 1994-06-01 1995-05-31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54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6874C (zh) * 2003-03-28 2008-11-26 泰克诺科技株式会社 旋转·摆动转换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6874C (zh) * 2003-03-28 2008-11-26 泰克诺科技株式会社 旋转·摆动转换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17A (zh) 混合少齿差渐开线齿轮行星传动机构及装置
CN1069385C (zh) 转矩传递装置
CN1094098C (zh) 操作装置
CN1742175A (zh) 标准旋转致动器
CN1869474A (zh) 自动变速装置
CN1175194C (zh) 带有扭转振动减振器的活塞式发动机及该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241769C (zh) 车辆用v形带式自动变速机
CN1846057A (zh) 风力发电用风车
CN1372623A (zh) 动力传递机构
CN1833899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的驱动单元、混合动力车和摩托车
CN1743699A (zh) 自动变速器的六档传动系
CN1094558C (zh) 旋转运动机构及发动机
CN1764796A (zh) 转子控制的变速器
CN1695968A (zh) 车用变速器机构的控制设备
CN1093590C (zh) 轴向活塞机
CN85100486A (zh) 摆动活塞内燃发动机
CN1226541C (zh) 原动机的飞轮装置
CN1800681A (zh) 混合动力分流系统及其控制
CN1180784A (zh) 内燃机气门操纵机构
CN1153548A (zh) 中间交替运动式变速器
CN1784562A (zh) 连续可变速传动装置
CN1745227A (zh) 用于内燃机活塞的机构
CN1924399A (zh) 自动减速比转变装置
CN101029682A (zh) 无曲轴发动机的肘杆棘轮传动机构
CN1137817A (zh) 一种改进型内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