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89244A - 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89244A
CN115289244A CN202211077951.XA CN202211077951A CN115289244A CN 115289244 A CN115289244 A CN 115289244A CN 202211077951 A CN202211077951 A CN 202211077951A CN 115289244 A CN115289244 A CN 115289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ain body
partition wall
valve body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779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真吾
佐藤勇人
市川正人
后藤昭彦
池本忠
能村亮
辻龙希
铃木崇仁
神先省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339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46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89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892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 F16K11/08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cylindrical plug
    • F16K11/085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cylindrical plug having all the connecting conduits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lu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F01P7/165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systems with two or more loo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surface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 F16K11/08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
    • F16K11/0873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 the plug being only rotatable around one spindle
    • F16K11/087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 the plug being only rotatable around one spindle one connecting conduit having the same axis as the spind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 F16K27/041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sliding valves cylindrical slide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6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6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 F16K27/067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taps or cocks with spherical plu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F16K31/535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for rot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16K37/0025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 F16K37/0041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valve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1/00Spindle sea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5/00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 F16K5/06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with plugs having spherical surfaces; Packings therefor
    • F16K5/0605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with plugs having spherical surfaces; Packings therefor with particular plug arrangements, e.g. particular shape or built-i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5/00Plug valves; Taps or cocks comprising only cut-off apparatus having at least one of the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a more or less complete surface of a solid of revolution,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movement being predominantly rotary
    • F16K5/08Details
    • F16K5/14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the sealing faces or f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 F16K5/20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the sealing faces or f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for plugs with spherical surfaces
    • F16K5/201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the sealing faces or f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for plugs with spherical surfaces with the housing or parts of the housing mechanically pressing the seal against the plu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8Cooling cylinders and cylinder heads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60/00Cooling circuits using auxiliaries
    • F01P2060/08Cabin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 Taps Or Cocks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能够对车辆的发热体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具备:壳体,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的壳体主体、将内部空间与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将内部空间与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阀,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旋转的阀体、形成在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将阀体内流路与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以及设于旋转轴的轴杆,能够根据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的阀体内流路与端口的连通状态;隔壁部,以将内部空间与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方式设于壳体开口部,能够对轴杆进行轴支承;驱动部罩,相对于隔壁部设置在内部空间的相反侧,在与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以及驱动部,设在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轴杆将阀体旋转驱动。

Description

阀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9/05/29、申请号为201980036337.9、发明名称为“阀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有旋转的阀体的阀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869554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装置中,形成内部空间的壳体的内壁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在内部空间内可旋转地设置的阀体的外周壁形成为圆筒状。
因此,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相同,即,在阀体及壳体的内壁的周向的全部范围中是一定的。由此,在内部空间的冷却水中的异物进入到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即使阀体旋转,异物也难以被排出,所以有可能异物持续积存在该间隙中。如果异物持续积存在该间隙中,则有可能导致阀体的动作不良。此外,有可能与阀体的驱动有关的负荷转矩增大、压损阻力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阀体的动作不良的阀装置。
<10-1>非正圆壳体内壁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能够对车辆的发热体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具备壳体和阀。
壳体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的形成有筒状的壳体内壁的壳体主体、以及在壳体内壁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与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
阀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内绕沿着壳体内壁的轴的旋转轴旋转的阀体、以及形成为将阀体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的阀体开口部,能够根据阀体的旋转位置将端口开闭。
壳体内壁形成为,距轴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
因此,在与阀体的旋转轴垂直的截面中的阀体的外周壁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下,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即,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不是一定的,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有在周向上较大的部分和较小的部分。由此,即使在内部空间的冷却水中的异物进入到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下,也通过阀体旋转而异物移动到较大的间隙中,能够从该间隙将异物容易地排出。因而,能够抑制因异物持续积存在阀体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中造成的阀体的动作不良。此外,能够抑制与阀体的驱动有关的负荷转矩的增大、以及压损阻力的增大。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一边参照附图一边通过下述详细的记述会变得更明确。
图1是表示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在车辆中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密封单元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阀体开口部的开闭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将图3从箭头VIII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9是将图3从箭头IX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图。
图2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图。
图2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及密封单元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及密封单元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9是用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0是用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1是用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2是用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3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及密封单元的剖视图。
图34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装置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模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9是用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0是用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1是用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4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4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图。
图44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在车辆中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4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图。
图4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47是将图42从箭头XLVII方向观察的图。
图48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49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5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管部件、密封单元、垫圈的剖视图。
图5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5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3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4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5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56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图。
图57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图。
图58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图。
图59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附近的剖视图。
图60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贯通孔的图。
图61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图。
图62是将图61从箭头LXII方向观察的图。
图63是将图61从箭头LXIII方向观察的图。
图64是将图61从箭头LXIV方向观察的图。
图65是将图61从箭头LXV方向观察的图。
图66是将图62从箭头LXVI方向观察的图。
图67是图62的LXVII-LXVII线剖视图。
图68是图64的LXVIII-LXVIII线剖视图。
图69是图67的LXIX-LXIX线剖视图。
图70是图62的LXX-LXX线剖视图。
图71是图62的LXXI-LXXI线剖视图。
图72是图62的LXXII-LXXII线剖视图。
图73是图62的LXXIII-LXXIII线剖视图。
图74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75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76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77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
图78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79是图62的LXXIX-LXXIX线剖视图。
图80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81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保持部件的图。
图82是将图81从箭头LXXXII方向观察的图。
图83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的平面图。
图84是图62的LXXXIV-LXXXIV线剖视图。
图85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6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8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驱动部罩及驱动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8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保持部件的图。
图89是将图88从箭头LXXXIX方向观察的图。
图90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图。
图91是将图90从箭头XCI方向观察的图。
图92是将图90从箭头XCII方向观察的图。
图93是将图90从箭头XCIII方向观察的图。
图94是将图90从箭头XCIV方向观察的图。
图95是将图93从箭头XCV方向观察的图。
图96是图91的XCVI-XCVI线剖视图。
图97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立体图。
图98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立体图。
图99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及密封单元的立体图。
图100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图。
图101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2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3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部的剖视图。
图104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5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轴杆轴承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图106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轴杆轴承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图107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轴杆轴承部及其附近的剖视立体图。
图108是图67的CVIII-CVIII线剖视图。
图109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的剖视图。
图110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壳体的图。
图111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12是图64的CXII-CXII线剖视图。
图113是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端口的开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4是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阀体开口部及端口的重合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15是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图。
图116是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图。
图117是表示第18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的图。
图118是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19是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隔壁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图120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壳体的图。
图121是表示第2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22是表示第2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阀体开口部及端口的重合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3是表示第2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阀体开口部及端口的重合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4是表示第2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端口的开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5是表示第2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阀体的旋转位置、与阀体开口部及端口的重合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6是表示第2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轴杆密封部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图127是表示应用了第2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冷却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多个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另外,对于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此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起到相同或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及冷却系统。阀装置10应用于车辆1的冷却系统9。车辆1搭载有作为发热体的内燃机(以下称作“发动机”)2、冷却系统9、加热器6、设备7等。
<冷却系统>
冷却系统9具备阀装置10、水泵4、散热器5、电子控制单元(以下称作“ECU”)8等。水泵4将冷却水朝向发动机2的水套3压送。阀装置10例如设在水套3的出口,调整向散热器5、加热器6、设备7输送的冷却水的流量。
散热器5是热交换器,在冷却水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降低冷却水的温度。加热器6及设备7设在阀装置10与水泵4之间。这里,设备7例如包括油冷却器、EGR冷却器、ATF(自动变速器油)冷却器等。
当使冷却水流向加热器6则在车辆1内的空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当使冷却水流向设备7,则在流过设备7的流体(油、EGR气体等)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ECU8对阀装置10的动作进行控制,能够控制向散热器5、加热器6、设备7输送的冷却水的流量。
<阀装置>
如图3所示,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密封单元35、管部件50、隔壁部60、驱动部70、驱动部罩80等。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等。壳体主体21例如由树脂形成,在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200。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形成有平面状的安装面201。在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外壁,形成有平面状的管安装面202。这里,安装面201形成为相对于管安装面202大致平行。
这里,壳体主体21是壳体20的一部分,并且是指形成内部空间200的部位。因此,后述的紧连部231~233、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壳体连接部259、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虽然是构成壳体20的部位,但作为与壳体主体21不同的部位形成。
在壳体主体21,形成有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此外,壳体主体21具有一端与壳体开口部210连接且形成内部空间200的筒状的壳体内壁211。这里,壳体内壁211形成为,轴相对于安装面201及管安装面202大致平行。
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壳体开口部210,较长方向的另一端侧为封闭面。
壳体20具有在安装面201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入口端口220。安装面201上的入口端口220的开口是圆形。这里,入口端口220与“端口”、“第1端口”对应。壳体20具有在管安装面202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出口端口221、222、223。这里,出口端口221、222、223与“端口”、“第2端口”对应。
入口端口220的开口形成在壳体内壁211中的与形成有出口端口221~223的开口的部位对置的部位。
如图8所示,壳体20具有在管安装面202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溢流端口(relief port)224。
从入口端口220的轴向观察,入口端口220和溢流端口224一部分重合(参照图9)。
从壳体主体21的与壳体开口部210相反侧的端部起,朝向壳体开口部210侧,依次排列形成出口端口221、222、223。出口端口221的内径比出口端口222、223的内径大。
阀30具有阀体31、轴杆(shaft)32等。阀体31例如由树脂形成。阀体31在内部空间200中可绕旋转轴Axr1旋转地设置。这里,旋转轴Axr1被设定为与壳体内壁211的轴大致平行。阀体31包括被用包含旋转轴Axr1的假想平面Vp1分割为两个的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各自的接合面被接合(参照图6)。
阀体31具有球阀41、42、43、筒状连接部44、筒状阀连接部45。这里,球阀41、42、43分别与“第1球阀”、“第2球阀”、“第3球阀”对应。此外,筒状连接部44、筒状阀连接部45与“筒状部”对应。球阀41、42、43分别形成为大致球体状,在内侧形成阀体内流路300。球阀41、42、43的外周壁形成为向旋转轴Axr1的径外侧凸出的球面状。球阀41、42、43的内周壁向旋转轴Axr1的径外侧凹入而形成为球面状。
筒状连接部44形成为筒状,以将球阀41与球阀42连接。筒状阀连接部45形成为筒状,以将球阀42与球阀43连接。这里,筒状阀连接部45在内侧形成阀体内流路300。球阀41、筒状连接部44、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依次被一体地形成。
在球阀41、42、43,分别形成有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在筒状连接部44的径向外侧,在球阀41与球阀42之间,形成有阀间空间400。阀间空间400与球阀41、42各自的阀体内流路300连通。
阀体31设置在内部空间200,以使得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阀体开口部410与出口端口221的位置对应,阀间空间400与入口端口220的位置对应,阀体开口部420与出口端口222及入口端口220的位置对应,阀体开口部430与出口端口223的位置对应。
轴杆32例如由金属形成为棒状,设置于旋转轴Axr1。这里,轴杆32与阀体31一体地设置。轴杆32能够与阀体31一起绕旋转轴Axr1旋转。
轴杆32例如由SUS430类等不锈钢形成。
如图3所示,旋转轴Axr1被设定为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延伸到驱动部罩80的外部。即,旋转轴Axr1被定义为不仅存在于内部空间200而且还存在于壳体主体21外部的直线。轴杆32以轴沿着旋转轴Axr1的方式设在旋转轴Axr1上。
阀体31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地设在内部空间200中。轴杆32设在沿着旋转轴Axr1的直线上。即,轴杆32设于旋转轴Axr1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杆32设置为,从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一个端面即第1最外端面301的外侧,经过阀体31的内部即阀体内流路300,延伸到另一个端面即第2最外端面302的外侧。
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轴杆32也可以设置为,从阀体31的第1最外端面301的外侧延伸到阀体31的内壁,不突出到阀体内流路300。即,轴杆32也可以不存在于阀体内流路300内或内部空间200内,只要设在沿着旋转轴Axr1的直线上,则相对于阀体31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
管部件50例如由树脂形成。如图3、图8所示,管部件50具有管部511~517、管连结部52等。管部511~517分别形成为筒状。管部511以一端位于出口端口221的内侧的方式设置。管部512以一端位于出口端口222的内侧的方式设置。管部513以一端位于出口端口223的内侧的方式设置。管部514以一端与溢流端口224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设置。
管部515以一端与管部511及管部514连接的方式设置。管部516以一端与管部511连接的方式设置。管部517以一端与管部512连接的方式设置。
管连结部52形成为,将管部511~515的一端侧连结。管部件50以管连结部52与管安装面202抵接的方式被固定于壳体主体21。在管连结部52与管安装面202之间,设有能够将管部件50与壳体主体21之间保持为液密的垫圈509。
管部511、514、515的另一端经由软管等而与散热器5连接。管部512的另一端经由软管等而与加热器6连接。管部513的另一端经由软管等而与设备7连接。管部516的另一端经由软管等而与未图示的贮存罐连接。管部517的另一端经由软管等而与未图示的节气门(throttle)连接。
密封单元35分别设置在出口端口221、222、223。如图4所示,密封单元35具有阀密封件36、套筒371、弹簧372、密封部件373。阀密封件36例如由树脂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内侧具有密封件开口部360。阀密封件36以一方的面与阀体31的外周壁抵接的方式设置,能够将与阀体31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
阀密封件36例如由在PTFE(聚四氟乙烯)中混合了14%的石墨及1%的CF(碳纤维)的材料形成。因此,阀密封件36与阀体31等相比,摩擦系数较低,耐磨损性、压缩强度、耐蠕变性提高。
套筒371例如由金属形成为筒状,在一端保持着阀密封件36。套筒371的另一端位于管部511的一端的内侧。弹簧372设在套筒371的一端与管部511的一端之间,将阀密封件36与套筒371一起向阀体31侧施力。密封部件373例如由橡胶形成为环状,设在管部511的一端与套筒371的外周壁之间,能够将管部511与套筒371之间保持为液密。
套筒371例如由SUS430等不锈钢形成。因此,套筒371的耐腐蚀性较高。此外,SUS430由于冲压性良好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套筒371冲压加工。
设于出口端口222、223的密封单元35也是与设于出口端口221的密封单元35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3个密封单元35分别被组装在管部511、512、513的一端。
设于出口端口222、223的密封单元35的套筒371、弹簧372、阀密封件36与设于出口端口221的密封单元35的套筒371、弹簧372、阀密封件36相比外径较小。这里,设于出口端口221~223的各密封单元35的弹簧372的弹簧载荷被设定为,满足将阀密封件36压缩而密封的必要泄漏量的载荷。关于设于出口端口221~223的各密封单元35的弹簧372,根据大小而泄漏目标不同,体积也不同,所以弹簧常数也根据大小而不同。
弹簧372例如由SUS316等不锈钢形成。因此,弹簧372弹性良好,耐腐蚀性高。由此,能够抑制弹簧372的应力腐蚀破裂。
隔壁部60例如由树脂形成。隔壁部60与壳体主体21分体地形成。隔壁部60具有隔壁部主体61等。隔壁部主体61形成为大致圆板状。隔壁部60以隔壁部主体61将壳体开口部210堵塞的方式设于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具有将隔壁部主体61的中央在板厚方向上贯穿的轴杆插通孔62。阀30以轴杆32的一端将轴杆插通孔62插通的方式设置。轴杆32的一端被隔壁部主体61轴支承,另一端被壳体主体21轴支承。
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的一侧,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
驱动部70设在驱动部空间800中,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驱动部70具有马达71、齿轮部72等。齿轮部72连接到轴杆32的一端。当ECU8控制向马达71的供电,则马达71的驱动力经由齿轮部72向轴杆32传递。由此,阀体31旋转驱动。
如图5所示,在溢流端口224,设有溢流阀39。在规定的条件下,例如当冷却水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溢流阀39开阀,允许经由溢流端口224的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即管部515的内侧空间的连通,当冷却水的温度变得比规定的温度低时,将上述连通断开。
如图5所示,溢流阀39设在将阀间空间400夹在中间而与入口端口220对置的位置。即,溢流阀39设在能够从入口端口220目视的位置。更具体地讲,溢流阀39当从入口端口220的轴向观察时至少能够目视一部分。
因此,能够使从入口端口220流入到内部空间200中的冷却水直接冲撞到溢流阀39,能够根据冷却水的温度而使溢流阀39迅速地开阀。
如图3、图6所示,隔壁部60形成有从隔壁部主体61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面向驱动部70侧凹入的C字状的限制凹部63。在限制凹部63的周向的端部间,形成有限制部631。如图3、图6所示,在阀体31,形成有从驱动部70侧的端面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且前端部位于限制凹部63内的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因此,阀体31当第1限制凸部332抵接于限制部631时、以及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限制部631时,其旋转被限制。即,阀体31能够在从第1限制凸部332与限制部631抵接的位置到第2限制凸部342与限制部631抵接的位置的范围中旋转。
阀装置10以入口端口220与水套3的出口相连接的方式被安装于发动机2。因此,从入口端口220流入到内部空间200中的冷却水经由阀间空间400向阀体内流路300流入。此外,通过阀体31的旋转,当阀体开口部430、420、410与各个密封件开口部360重叠时,对应于其重叠面积,冷却水从阀体内流路300经由阀体开口部430、420、410流向设备7、加热器6、散热器5。
ECU8对马达71的动作进行控制,对阀体31的旋转位置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使冷却水流到设备7,在设备7中进行热交换,所以能够将发动机油、EGR气体冷却而改善燃耗。此外,由于能够使冷却水流到加热器6,在车辆1内的空气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所以能够使车辆1内变暖。
图7是表示阀体31的旋转位置(横轴)、与阀体开口部430、420、410的开闭状态(纵轴)即阀体开口部430、420、410和各个密封件开口部360的重叠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图。这里,阀体开口部430、420、410与各个密封件开口部360的重叠面积对应于向设备7、加热器6、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路面积。
ECU8选择在有使冷却水流到加热器6的请求(加热器请求)的情况下使用的“通常模式”、和在没有加热器请求的情况下使用的“加热器切断模式”,使阀体31旋转。“通常模式”和“加热器切断模式”间隔着全部的阀体开口部430、420、410被阀体31的外周壁封闭(全闭状态:参照图3)、冷却水向设备7、加热器6、散热器5的流量为零的区域(区域d)。在区域d中,冷却水向设备7、加热器6、散热器5的流动被断开。
在“通常模式”下,向加热器6的通水最为优先。在图7中,若使阀体31从区域d向右旋转,则阀体31的旋转位置转移到区域d旁边的区域(区域c)。在区域c中,阀体开口部420开始打开,冷却水开始向加热器6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开口部420完全打开,阀体31的旋转位置转移到区域c旁边的区域(区域b)。在区域b中,阀体开口部430开始打开,冷却水开始向设备7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开口部430完全打开,阀体31的旋转位置转移到区域b旁边的区域(区域a)。在区域a中,阀体开口部410开始打开,冷却水开始向散热器5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开口部410完全打开(全开状态)。另外,阀体开口部410完全打开的阀体31的旋转位置相当于阀体31的旋转极限(Rotation limit),此时,第1限制凸部332抵接于限制部631(参照图6)。
在“加热器切断模式”中,不进行向加热器6的通水,与散热器5相比,向设备7的通水更优先。在图7中,若使阀体31从区域d向左旋转,则转移到区域d旁边的区域(区域e)。在区域e中,阀体开口部430开始打开,冷却水开始向设备7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开口部430完全打开,阀体31的旋转位置转移到区域e旁边的区域(区域f)。在区域f中,仅阀体开口部430打开,冷却水仅向设备7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31的旋转位置转移到区域f旁边的区域(区域g)。在区域g中,阀体开口部410开始打开,冷却水开始向散热器5流动。若进一步使阀体31旋转,则阀体开口部410完全打开。ECU8基于图7所示的“通常模式”和“加热器切断模式”将阀体31旋转驱动,从而能够实现燃耗和空气调节性能的兼顾。
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2中,组装着进气岐管11、交流发电机12、水泵4、压缩机13、起动器14、变速器15等。阀装置10在交流发电机12与进气岐管11之间的狭小空间A1中被安装于发动机2。这里,阀装置10以驱动部70侧朝向铅直方向下侧的方式安装于发动机2。因此,在内部空间200等中产生的蒸气等空气向铅直方向上侧移动,经由管部516向贮存罐排出。
如图2所示,配置阀装置10的狭小空间A1形成在沿水平方向排列而安装于发动机2的交流发电机12与进气岐管11之间。此外,在狭小空间A1的铅直方向下侧配置压缩机13。因此,设置在狭小空间A1中的阀装置10成为被交流发电机12、进气岐管11及压缩机13包围的状态。
<1-2>壳体紧连孔
如图8、图9、图10所示,壳体20具有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的紧连部231、232、233。紧连部231、232、233从壳体主体21的安装面201侧的端部向安装面201的面方向突出地形成。此外,壳体20具有与紧连部231、232、233分别对应而形成的紧连孔241、242、243。这里,紧连孔241、242、243分别与“第1紧连孔”、“第2紧连孔”、“第3紧连孔”对应。
在紧连孔241、242、243中插通紧连部件240,紧连到发动机2。由此,阀装置10被安装到发动机2。在安装面201的入口端口220的径向外侧,设有环状橡胶制的端口密封部件209。端口密封部件209在阀装置10被安装到发动机2的状态下,成为被紧连部件240的轴向力压缩的状态。由此,端口密封部件209将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之间保持为液密,能够抑制冷却水从入口端口220经由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之间泄漏。
端口密封部件209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形成。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端口密封部件209例如也可以由H-NBR形成。在此情况下,能够提高端口密封部件209的耐油性。此外,端口密封部件209例如也可以由FKM形成。在此情况下,能够提高端口密封部件209的耐水性及耐热性。因此,适合作为容易受到热影响的发动机零件而采用。
如图9、图10所示,紧连孔241形成在安装面201的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径向外侧。紧连孔242在与紧连孔241之间夹着入口端口220的开口而形成。紧连孔243相对于紧连孔241、242形成在驱动部70侧。
<1-2>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和驱动部7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安装面201,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外壁,在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与发动机2对置;入口端口220,在安装面201上开口,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多个紧连部(231、232、233),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以及多个紧连孔(241、242、243),与多个紧连部分别对应而形成。
阀30具有:阀体31,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阀体内流路300,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能够与入口端口220连通;以及轴杆32,设于旋转轴Axr1。
隔壁部60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
驱动部70相对于隔壁部60而言设置在内部空间200的相反侧,能够经由轴杆32将阀体31旋转驱动。
壳体主体21被用穿过紧连孔(241、242、243)而与发动机2螺合的紧连部件240固定到发动机2。
紧连孔包括形成在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径向外侧的第1紧连孔(241)、在与第1紧连孔之间夹着入口端口220的开口而形成的第2紧连孔(242)、以及相对于第1紧连孔及第2紧连孔而言形成在驱动部70侧的第3紧连孔(243)。
第1紧连孔(241)与第3紧连孔(243)同样,形成在比入口端口220的中心靠驱动部70侧。
因此,在入口端口220的周围设有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端口密封部件209的情况下,当用穿过紧连孔241及紧连孔242的紧连部件240将壳体主体21固定到发动机2时,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良好地压缩。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入口端口220周围的密封性。
此外,通过用穿过紧连孔243的紧连部件240将紧连部233向发动机2固定,能够抑制发动机2的振动对驱动部70的影响。
<1-2-1>
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位于将紧连孔241与紧连孔242连结的直线即第1直线Li1上。
因此,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更好地压缩。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直线Li1将紧连孔241的中心与紧连孔242的中心连结。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1直线Li1也可以将紧连孔241的中心以外的任意点与紧连孔242的中心以外的任意点连结。
<1-2-2>
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与紧连孔241的距离和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与紧连孔242的距离相同。
紧连孔241和紧连孔242夹着入口端口220而对置。
因此,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更好地压缩。
<1-2-3>
紧连孔243与驱动部70的距离比紧连孔243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的距离短。
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发动机2的振动对驱动部70的影响。
<1-2-4>
紧连孔243被形成为,中心相对于经过出口端口223的中心并与旋转轴Axr1正交的假想平面Vp2位于驱动部70侧(参照图8)。另外,马达71被设置为,当从紧连孔243的轴向观察时,重心Cg1相对于旋转轴Axr1位于紧连孔243侧(参照图8、图9)。
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发动机2的振动对驱动部70的影响。
<1-3>
紧连孔241和紧连孔242被形成为,相对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点对称。
紧连孔241和紧连孔242处于同心圆上。
因此,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更好地压缩。
<1-3-1>
相对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点对称的紧连孔241及紧连孔242被形成为,使得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面垂直且经过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的直线经过旋转轴Axr1。
相对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点对称的紧连孔241及紧连孔242被形成为,使得“与入口端口220的开口面垂直且经过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中心Cp1的直线”经过旋转轴Axr1。
因此,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更好地压缩。
<1-4>
壳体20具有形成于安装面201、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壳体主体21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定位部205、206被形成为,从安装面201以圆形凹陷。这里,定位部205、206分别与“第1定位部”、“第2定位部”对应。此外,上述其他部件对应于例如在阀装置10的制造工序中使用的托盘(pallet)、作为阀装置10的安装对象的发动机2等。通过使定位部205、206与形成于托盘、发动机2的突起等卡合,能够进行壳体主体21相对于托盘、发动机2的定位。
定位部205形成在入口端口220的开口的径向外侧。定位部206在与定位部205之间夹着入口端口220的开口而形成。
因此,能够在制造工序中将壳体主体21精度良好地定位,提高加工精度。此外,在向发动机2安装时,能够将壳体主体21精度良好地定位,能够高精度地进行通过阀装置10的冷却水的控制。此外,在向发动机2安装后,壳体主体21相对于发动机2的位置稳定,能够提高端口密封部件209的密封性。
<1-4-1>
定位部205及定位部206被形成为,使得将定位部205与定位部206连结的直线即第2直线Li2正交于将紧连孔241与紧连孔242连结的第1直线Li1。
因此,能够使壳体主体21相对于发动机2的位置更稳定。
<1-4-2>
第1直线Li1的中心与第2直线Li2的中心一致。
因此,能够使壳体主体21相对于发动机2的位置更稳定。
如图9所示,安装面201形成在壳体主体21、紧连部231~233的与管部件50相反侧的面,包括大致长方形的部分、从该长方形的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3个部分、以及沿着入口端口220的外周的曲线状的部分。定位部205、206形成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定位部205、206在保持距离的情况下稳定。因此,定位部205、206设置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外周部分。
<1-5>
壳体20具有从安装面201向发动机2的相反侧凹陷的安装面凹部207。
因此,能够将发动机2的热用安装面凹部207隔热,抑制来自发动机2的热对驱动部70的影响。
<1-5-1>
安装面凹部207形成有多个,在多个安装面凹部207之间形成有凹部间肋板208。
因此,能够将发动机2的热用安装面凹部207隔热,并且确保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的接触面积。
如图9所示,安装面凹部207具有矩形状的矩形凹部275、大致梯形状的梯形凹部276。凹部间肋板208具有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较短方向上延伸的短方向肋板285、在较长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向肋板286。
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相对于入口端口220而言与驱动部70相反的一侧,在较短方向上排列而形成有两个梯形凹部276。相对于该梯形凹部276,在与入口端口220相反的一侧,在较短方向上排列而形成有两个矩形凹部275。在该矩形凹部275与梯形凹部276之间形成有短方向肋板285。在两个梯形凹部276之间、两个矩形凹部275之间,形成有长方向肋板286。梯形凹部276比矩形凹部275小。
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相对于入口端口220而言靠驱动部70侧,在较短方向上排列而形成有两个矩形凹部275。相对于该矩形凹部275,在与入口端口220相反的一侧,在较短方向上排列而形成有两个矩形凹部275。在沿较长方向排列的矩形凹部275之间形成有短方向肋板285。在沿较短方向排列的矩形凹部275之间形成有长方向肋板286。
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相对于入口端口220而言与驱动部70相反侧形成的短方向肋板285与入口端口220的距离,小于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相对于入口端口220而言靠驱动部70侧形成的短方向肋板285与入口端口220的距离。
在紧连部231~233的安装面201,形成有各两个梯形凹部276。在紧连部231~233中,在两个梯形凹部276之间形成有短方向肋板285。
在安装面201的大致长方形的部分的外缘部,形成有将安装面凹部207包围的外周肋板287。
在紧连部231~233的安装面201的外缘部,形成有将安装面凹部207包围的外周肋板287。
安装面凹部207相互独立地形成,通过安装面凹部207间的凹部间肋板208、外周肋板287,能够提高发动机2对于振动的鲁棒性。
长方向肋板286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延伸。即,在从入口端口220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长方向肋板286与旋转轴Axr1重叠(参照图9)。因此,能够抑制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的变形。假如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形的情况下,有可能阀装置10内部的零件偏移而引起向内部、外部的冷却水泄漏,阀装置10的功能变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这样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面凹部207相对于安装面201的大小的比例是5~9.5成。
通过将安装面凹部207设置在与设置阀30的内部空间200相反侧,设置阀30的空间的内壁面成为均匀壁厚,内部空间200的空间精度提高。内部空间200的空间精度良好的情况下,壁面阻力减小,能够减小压力损失。
<1-1-5-1>
壳体主体21由包含填料的聚苯硫醚树脂(PPS)形成。更具体地讲,壳体主体21由“PPS-GF50”(PPS:50%,玻璃纤维:50%)形成。作为填料,除了玻璃纤维以外,可以采用碳纤维、二氧化硅、滑石、硅等。
因此,能够提高壳体主体21的耐热性、耐吸水性、强度、尺寸精度。
壳体主体21的玻璃相对于树脂的占有率可以是20%~80%的范围。
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都由PPS形成。
通过将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用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能够消除线膨胀差,能够使卡住的情况减少。假如在各部件间有线膨胀差,则有可能发生冷却水泄漏。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这样的问题。
通过将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用PPS形成,能够提高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的强度、耐热性、耐药品性。
管部件50例如由PPA(聚邻苯二甲酰胺)形成。由此,能够将管部件50通过强力脱模而形成。
由PPS形成的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的线膨胀系数比由PPA形成的管部件50的线膨胀系数小。因此,能够减小作用有热时的对于应变及组装的影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体31、壳体主体21、隔壁部60也可以由PPA形成。
<1-6>
如图9所示,形成有作为第3紧连孔的紧连孔243的紧连部233形成在与隔壁部60邻接的位置。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70的振动。
<1-7>
如图9所示,紧连部231、232、233在发动机2侧具有安装面201,并具有从安装面201向发动机2的相反侧凹陷的安装面凹部207。
因此,能够使紧连部231、232、233的厚度均匀。结果,能够防止空隙的产生,能够抑制设在紧连部231、232、233的紧连孔241、242、243处的壳层周围的树脂强度的下降。进而,在由于来自发动机2的振动而壳层周围的薄壁先破裂的情况下,也由于具有安装面凹部207从而能够抑制破裂达到内部空间200。
<1-8>
如图9所示,壳体20具有:定位部205、206,形成于安装面201,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壳体主体21的定位;以及凹部间肋板208,形成在多个安装面凹部207之间。定位部205、206形成在凹部间肋板208的网格点204处。
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21稳定地定位。
<1-9>
如图9所示,壳体20具有形成于安装面201、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壳体主体21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紧连部在壳体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1个(231),在壳体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232、233)。定位部205形成在形成有1个紧连部(231)的壳体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这里,壳体主体21的宽度方向是从垂直于安装面201的方向观察壳体主体21时与壳体主体21的较短方向对应的方向。
因此,关于仅具有3个紧连部中的1个的一侧,使定位部205为4孔,从而能够确保壳体主体21的左右两方向(宽度方向)的平衡。
<1-10>
如图9所示,入口端口220形成在多个紧连部中的距入口端口220最远的紧连部233与定位部205之间。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壳体主体21的左右两方向(宽度方向)的平衡。
<2-1>驱动部S/A
如图11所示,隔壁部60设置在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能够将轴杆32轴支承。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置在内部空间200的相反侧,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驱动部70设置在驱动部空间800中,能够经由轴杆32将阀体31旋转驱动。
<2-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控制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驱动部罩80和驱动部70。
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在阀体31的内侧形成的阀体内流路300、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来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220、221、222、223)的连通状态。
隔壁部60设置在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和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能够将轴杆32轴支承。
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在内部空间200的相反侧,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
驱动部70设于驱动部空间800,能够经由轴杆32将阀体31旋转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驱动部70与轴杆32之间不需要接头等部件。因此,能够使驱动部70附近的结构简单。
此外,通过将隔壁部60作为将轴杆32轴支承的部件以及收容驱动部70的部件而共用,能够提高驱动部70和阀体31的同轴精度。此外,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如图11所示,隔壁部主体61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面中的限制凹部63的内侧的部分位于比限制凹部63的外侧的部分稍靠内部空间200侧。
与隔壁部主体61对置的壳体主体21的内周部分呈阶差形状。
设有环状密封部件600的隔壁部主体61与壳体开口部210之间的间隙形成为锥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环状密封部件600设置于该间隙。若发动机油侵入到该间隙中,则有可能环状密封部件600浸润膨胀、断开而冷却水泄漏。此外,若环状密封部件600啮入,则有可能环状密封部件600断开而冷却水泄漏,发动机油从外部侵入到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该问题。
<2-1-1>
阀装置10还具备设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之间、能够将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600。环状密封部件60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环状。
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形成为筒状。隔壁部60具有位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侧且外壁形成为筒状的隔壁部主体61。环状密封部件600设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主体61之间。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径与隔壁部主体61的外径之差小于自由状态的环状密封部件600的内径与外径之差。由此,环状密封部件600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主体61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
如图11所示,在壳体开口部210,形成有环状的开口阶差面604、605、606。开口阶差面604、605、606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内部空间200侧朝向驱动部70侧依次形成。开口阶差面604、606形成为环状的平面状。开口阶差面605形成为锥状,以使得随着从驱动部70侧朝向内部空间200侧而向旋转轴Axr1靠近。
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缘部,形成有环状的隔壁阶差面611、612。隔壁阶差面611与开口阶差面604对置地形成为环状的平面状。隔壁阶差面612与开口阶差面605、606对置地形成为环状的平面状。
环状密封部件600设在开口阶差面604与隔壁阶差面611之间。
<2-2>
环状密封部件600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
因此,由环状密封部件600将轴杆32调芯,能够提高阀体31的位置精度、以及后述的旋转角传感器86的检测精度。
环状密封部件600的内周壁的中心与外周壁的中心一致。因此,能够由环状密封部件600将轴杆32有效地调芯。
此外,能够减小在后述的固定部件830的轴向上作用的力,能够减少固定部件830的个数。
在作用有水压的情况下,力向隔壁部主体61抬起的方向作用,驱动部70被抬起。结果,固定部件830抬起。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环状密封,环状密封部件600成为伸张的状态,隔壁部主体61在滑动阻力下难以运动。因此,能够减小在固定部件830的轴向上作用的力。
<2-2-1>
在环状密封部件600的轴向上在与壳体主体21之间形成有轴向间隙SAx。
因此,能够将环状密封部件600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之间在径向上更有效地压缩。
若轴向间隙SAx较小,则环状密封部件600变得纵长。在此情况下,在环状密封部件600的轴向上产生力。为了防止该情况,需要使得仅在环状密封部件600的径向上产生力。作为该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包含环状密封部件600的轴的平面下的剖面中,环状密封部件600的剖面积/轴向间隙SAx的剖面积<1。
<2-3>
阀装置10还具备能够在隔壁部60被夹入到壳体主体21与驱动部罩80之间的状态下将壳体主体21与驱动部罩80固定的固定部件830。
因此,隔壁部60的位置稳定,能够提高阀体31的轴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杆32的与驱动部70相反侧的端部为滑动轴承(参照图3)。若轴精度变差则滑动阻力提高。另一方面,由弹簧372将阀密封件36向阀体31推压,在轴精度良好的情况下,能够使由弹簧372将阀密封件36推压的力较小。进而,若轴偏移,则有可能冷却水在阀体31与阀密封件36之间泄漏,制暖变慢,燃耗变差,但若轴精度良好则能够防止这样的问题。
此外,能够将隔壁部60及驱动部罩80一次组装到壳体主体21,能够使组装简化。此外,能够减少固定部件的数量。
固定部件830例如是螺钉,穿过形成于驱动部罩80的罩紧连孔831,与壳体主体21的紧连孔螺合。由此,驱动部罩80以在与壳体主体21之间夹着隔壁部60的状态而被固定于壳体主体21。另外,罩紧连孔在驱动部罩80中形成有多个,分别被插通固定部件830。另外,在驱动部罩80的外缘部与隔壁部60之间,设有橡胶制环状的罩密封部件809。由此,驱动部空间800被保持为气密液密。
<2-4>
如图11所示,隔壁部60具有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阀装置10在轴杆插通孔62处具备嵌件成型于隔壁部60的金属环601。金属环601由金属形成为环状,与轴杆插通孔62同轴地设置。阀装置10具备设在金属环601的内侧、将轴杆32的一端轴支承的轴承部602。轴承部602例如是球轴承,被压入到金属环601的内侧。
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树脂(隔壁部60)和金属(轴承部602)的线膨胀差及树脂劣化而轴承部602无法保持的情况,能够维持轴杆32的轴支承精度。
<2-5>
如图12所示,隔壁部60具有在金属环601的径向外侧从驱动部罩80侧的面609向驱动部罩80的相反侧凹陷的隔壁凹部64。这里,面609是在隔壁部60的驱动部罩80侧形成在与金属环601的驱动部罩80侧的端面相同平面上的平面状的部位。
图11是表示“包含旋转轴Axr1的面”的剖面的图。图12是表示“包含旋转轴Axr1并与马达71的轴Axm1垂直的面”的剖面的图。图13是表示“包含马达71的轴Axm1并与旋转轴Axr1平行的面”的剖面的图。图14是表示“包含旋转轴Axr1并与马达71的轴Axm1平行的面”的剖面的图。
因此,能够抑制隔壁部60的一体成型时的收缩或翘曲、轴承部602的压入所导致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隔壁部60的外周部分的尺寸精度,能够提高阀体31的轴精度。
<2-6>
如图12所示,驱动部70具有能够将轴杆32旋转驱动的马达71。
<2-7>
如图12、图13所示,阀装置10还具备在马达71与隔壁部60之间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弹性部件74。弹性部件74例如由橡胶等形成。
因此,利用弹性部件74的阻尼效果,能够使作用于马达71的振动衰减,能够抑制接触不良并良好地保持马达71的工作状态。
通过马达71的振动,有可能隔壁部60运动而产生滑动阻力,燃耗变差。此外,通过马达71的振动,有可能后述的旋转角传感器86的输出偏差,燃耗变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弹性部件74抑制马达71的振动,从而能够抑制上述问题的发生。
此外,能够使马达71的组装简化,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如图12所示,弹性部件74设在隔壁部主体61与马达71之间,将隔壁部主体61向内部空间200侧施力。
因此,通过弹性部件74,能够抑制内部空间200侧的冷却水的水压作用而隔壁部主体61浮起的情况。结果,能够防止冷却水的泄漏,防止由该泄漏造成的车辆1的过热。
<2-8>
如图14、图15所示,马达71设置为,轴Axm1与轴杆32的轴Axs1正交。更正确地讲,轴Axm1和轴Axs1以扭转的关系正交。
因此,能够提高管部件50的搭载自由度。
此外,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宽度方向的体积,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狭小的空间中。
此外,能够使马达71周围的电气零件从冷却水(内部空间200)远离,减轻因水沾湿造成的短路隐患。
此外,通过将马达71从冷却水(内部空间200)远离,能够抑制对马达71的热损害。
<2-9>
如图15、图16所示,马达71具有马达主体710、马达轴杆711、蜗轮712、马达侧端子713等。马达主体71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定子、线圈、转子。马达轴杆711在转子的旋转轴处与转子一体地设置,一端从马达主体710的轴向的端部突出。马达71的驱动力被从马达轴杆711输出。这里,马达71的轴Axm1与马达轴杆711的轴一致。马达71设置为,轴Axm1平行于驱动部罩80的朝向隔壁部60侧的面808(参照图16)。
蜗轮712设在马达轴杆711的一端,能够与马达轴杆711一体地旋转。马达侧端子713例如由金属形成为长尺寸的板状。马达侧端子713从马达主体710的与蜗轮712相反侧的端部突出,设有两个并且在它们之间夹着马达71的轴Axm1。这里,两个马达侧端子713以面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马达侧端子713的马达主体710内的端部与线圈电连接。
如图16、图17所示,阀装置10还具备供电端子85。供电端子85例如由金属形成为U字的平板状,以端子开口851侧的端部朝向隔壁部60侧的方式嵌件成型于驱动部罩80。供电端子85设有2个,在它们之间夹着马达71的轴Axm1。这里,两个供电端子85设在同一平面上。马达71的两个马达侧端子713与两个供电端子85的端子开口851分别嵌合,与供电端子85电连接。
如图12所示,驱动部罩80具有连接器部84。连接器部84在内侧具有端子841。端子841与供电端子85电连接。在连接器部84,连接着未图示的配线。由此,从车辆1的电池经由配线、端子841、供电端子85、马达侧端子713供电。
另外,在驱动部罩80的旋转轴Axr1上,设有旋转角传感器86。旋转角传感器86经由端子841、配线而与ECU8电连接。旋转角传感器86向ECU8输出与轴杆32的旋转角对应的信号。由此,ECU8能够检测阀体31的旋转位置,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对马达71的工作进行控制。
如上述那样,阀装置10具备U字状的供电端子85,该供电端子85以开口(端子开口851)侧的端部朝向隔壁部60侧的方式设于驱动部罩80,并流过向马达71供给的电流。马达71在轴向的端部具有与供电端子85的开口(端子开口851)连接的马达侧端子713,以轴Axm1平行于驱动部罩80的朝向隔壁部60侧的面808的方式设置。
因此,能够将马达71从一个方向容易地组装到驱动部罩80。此外,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2-10>
如图15所示,齿轮部72具有第1齿轮721、第2齿轮722、第3齿轮723。第1齿轮721以与马达71的蜗轮712啮合的方式设置。第2齿轮722的外径比第1齿轮721大,以与第1齿轮721啮合的方式设置。第3齿轮723的外径比第2齿轮722大,以与第2齿轮722啮合的方式设在轴杆32的一端。第3齿轮723与轴杆32同轴地设置,能够与轴杆32一体地旋转。
第1齿轮721、第2齿轮722、第3齿轮723以轴相对于轴杆32的轴Axs1平行的方式设置,即以轴相对于马达71的轴Axm1正交的方式设置。马达71的驱动力经由蜗轮712、第1齿轮721、第2齿轮722、第3齿轮723向轴杆32传递。
如图12、图18所示,阀装置10还具备保持部件73。保持部件73具有能够相对于驱动部罩80卡扣配合连结的卡扣配合(snap fit)部731。保持部件73被卡扣配合连结到驱动部罩80,以使得在与驱动部罩80之间保持马达71、齿轮部72的第1齿轮721及第2齿轮722。这里,弹性部件74以压缩的状态设在马达主体710与保持部件73之间。
如上述那样,驱动部70具有能够将马达71的驱动力向轴杆32传递的齿轮部72。此外,阀装置10还具备保持部件73,该保持部件73具有能够相对于驱动部罩80卡扣配合连结的卡扣配合部731,在与驱动部罩80之间保持马达71及齿轮部72。
因此,能够将马达71及齿轮部72在保持于驱动部罩80的状态下向隔壁部60侧组装。此外,能够减少零件件数。
<6-7>
如图3所示,在隔壁部60,具有从轴杆插通孔62向外侧延伸并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上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此外,壳体20具有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向外侧延伸并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上开口、能够与隔壁贯通孔65连通而形成的壳体贯通孔270。
因此,能够使从内部空间200经过轴杆插通孔62朝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内部空间200的冷却水向驱动部70侧流动。另外,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的冷却水被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贯通孔270在安装面201上开口。即,在阀装置10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情况下,壳体贯通孔270成为被发动机2覆盖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阀装置10的内部向外部泄漏的冷却水在安装面201部分捕获。结果,能够抑制显著的冷却水泄漏。
<6-22>
壳体贯通孔270在安装面201侧开口。
因此,能够抑制外部的水经由壳体贯通孔270、隔壁贯通孔65侵入到阀装置10的内部。
设在驱动部空间800中的供电端子85等金属部件将对被镀覆的部件以压力冲切后的部分进行后镀覆。由此,即使在冷却水侵入到驱动部空间80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金属部件的腐蚀,能够抑制导通不良。
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用于对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中,受到冷却水的热的影响。因而,在阀体31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厚度的情况下,由于膨胀率根据厚度而不同,所以阀体31整体有可能变形。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冷却水流入的入口端口220与阀体31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对置,所以成为阀体31的内周壁容易受到热的影响的构造。
<3-27>
因此,如图3所示,阀体31形成为,内周壁中的至少与冷却水流入的入口端口220对置的部分即对置部分310向外侧凹陷。更具体地讲,阀体31形成为,内周壁中的至少与冷却水流入的入口端口220隔着球阀42的阀体开口部420而对置的部分即对置部分310向外侧凹陷。
这样,如果使阀体31的内周壁中的至少对置部分310凹陷而接近于均匀厚度,则阀体31整体的膨胀率接近于均匀,所以能够防止阀体31变形。
<3-28>
如图3所示,阀密封件36抵接于阀体31的外周壁中的至少与对置部分310对应的部分。更具体地讲,阀密封件36抵接于阀体31的外周壁中的至少对置部分310的相反侧的部分。
若阀体31变形,则阀密封件36的密封性变差,制暖性能等下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阀体31的特别是对置部分310所对应的部分的变形,所以能够确保阀密封件36的密封性,提高制暖性能。
<4-6>
壳体20具有多个端口(221~223)。在壳体主体21被安装到发动机2的状态下,车辆1的与加热器6连接的端口即出口端口222在多个端口中形成为,不位于铅直方向的最上侧(参照图8)。
因此,能够抑制冷却水中的空气流到加热器6,能够抑制在车辆1的车室内发生异响。
(第2实施方式)
在图19中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2-11>
如图19所示,马达71以马达轴杆711相对于壳体20的安装面201垂直、并且蜗轮712朝向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方式被设置于驱动部空间800。
如上述那样,马达71具有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轴杆711以及在马达轴杆711的前端设置的蜗轮712,以马达轴杆711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并且蜗轮712朝向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方式设置。
因此,能够减小齿轮高度,能够减小驱动部70的体积。
此外,由于能够将马达71的马达主体710配置到发动机2(安装面201)的附近,所以能够提高马达71的耐振性,并且作用于马达71的振动变小,能够提高针对断线的鲁棒性。
此外,通过将马达71、齿轮部72如图19所示那样配置于驱动部空间800,能够使驱动部70及驱动部罩80的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宽度小于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宽度。
更具体地讲,如图19所示,将第3齿轮723配置在马达主体710的径向外侧,将第1齿轮721及第2齿轮722配置在蜗轮712的径向外侧。这样,将外径较大的第3齿轮723配置在安装面201的附近,将第1齿轮721及第2齿轮722配置在蜗轮712的径向外侧的空闲空间,从而能够减小驱动部70及驱动部罩80的体积。
(第3实施方式)
在图20中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3-1>球面状阀体
在第3实施方式中,轴杆32处的阀体31的球阀41、42、43、筒状连接部44、筒状阀连接部45的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如图20所示,球阀41、筒状连接部44、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驱动部70侧向驱动部70的相反侧依次排列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端口221、222、223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驱动部70侧向驱动部70的相反侧依次排列而形成于壳体主体21。球阀41、42、43分别能够将出口端口221、222、223开闭地设置。
阀体31的球阀41、42、43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
<3-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和阀密封件36。
壳体20具有将内部空间200与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在阀体31的内侧形成的阀体内流路300、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而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220、221、222、223)的连通状态。
阀密封件36形成为环状,设置在与端口(220、221、222、223)对应的位置以便能够抵接于阀体31的外周壁,在内侧形成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而能够与阀体开口部(410、420、430)连通的密封件开口部360,能够将与阀体31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
阀体31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
因此,能够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成型精度。由此,能够抑制阀体31的外周壁处的冷却水的泄漏。
此外,能够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3-2>
阀体31的球阀41、42、43的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
因此,能够使阀体31的至少一部分接近于均匀厚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精度,能够进一步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
<3-3>
阀体31的球阀41、42、43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即,阀体31形成为,至少在上述范围中厚度均匀(均匀厚度)。
因此,能够使阀体31的至少一部分厚度均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精度,能够进一步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
<3-4>
阀体31的球阀41、42、43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与密封件开口部360对应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
因此,在上述范围中能够使阀体31厚度均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精度,能够提高阀密封件36的密封性。
<3-4-1>
阀体31的球阀41、42、43在密封件开口部360的全部被阀体31的外周壁封堵的全闭状态时,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与密封件开口部360对应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
“与密封件开口部360对应的范围”是指,当将密封件开口部360在阀密封件36的轴向上投影时与该投影重叠的范围。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全闭状态时的阀密封件36的密封性。
<3-5>
轴杆32通过嵌件成型而与阀体31一体地形成。
因此,能够提高阀体31的控制性。
此外,能够减少轴杆32的组装工作量。
<3-6>
阀体31具有被包含旋转轴Axr1的假想平面Vp1分割为两个的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各自的接合面331、341被接合。
因此,通过后述的模具滑动注射(die slide injection)(DSI),能够精度良好地制造阀体31。
<3-7>
如图20、图23所示,第1分割体33具有从隔壁部60侧的面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前端部位于限制凹部63的第1限制凸部332(关于限制凹部63,参照图3、图6)。第2分割体34具有从隔壁部60侧的面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前端部位于限制凹部63的第2限制凸部342。
因此,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部631,从而能够限制阀体31的旋转。这里,由于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分别形成于第1分割体33、第2分割体34,所以当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部631时,能够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分离(剥离)。
如图23、25等所示,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相对于第1最外端面301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位于径向外侧。由此,能够增大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的周向的大小,从而能够增大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的强度。
如图6所示,在限制部631的限制凹部63的周向的端面,形成有限制面635、636。在第1限制凸部332的阀体31的周向的端面,形成有能够与限制面635抵接的凸部限制面333。在第2限制凸部342的阀体31的周向的端面,形成有能够与限制面636抵接的凸部限制面343。阀体31当凸部限制面333抵接于限制面635时或凸部限制面343抵接于限制面636时,旋转被限制。
如图23、图25等所示,第1限制凸部332及第2限制凸部342的与第1最外端面301相反侧的角部被倒角,以使得相对于第1最外端面301倾斜。因此,在限制凹部63的第1限制凸部332及第2限制凸部342的附近有沙子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啮入到第1限制凸部332及第2限制凸部342的角部与限制凹部63之间。
<3-8>
第1限制凸部332沿着接合面331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第1限制凸部332并沿着接合面331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
因此,当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部631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离开。
<3-9>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阀体31具有将阀体开口部410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11。阀体31具有将阀体开口部420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21、422。阀体31具有将阀体开口部430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31、432。因此,能够提高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强度。
阀体开口肋板411、421、431形成在包含轴杆32的轴Axs1(旋转轴Axr1)的假想平面、即包含接合面331、341的假想平面Vp1上。即,阀体开口肋板411、421、431夹着接合面331、341而形成。阀体开口肋板422、432形成在包含轴杆32的轴Axs1(旋转轴Axr1)并与假想平面Vp1正交的假想平面上。
如图24、图25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形成在从沿着阀体31的球阀41的外周壁的假想球面Vs1向径向内侧离开了的位置。
假想球面Vs1是包含球阀41的外周壁的假想性的球面。
因此,在阀体31旋转时,能够抑制阀密封件36卡挂于阀体开口肋板411而滑动阻力增大的情况。
<3-9-1>
如图24、图25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从假想球面Vs1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形成为圆弧状。另外,关于阀体开口肋板421、422以及阀体开口肋板431、432,也从沿着球阀42、43的外周壁的假想球面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形成为圆弧状。
因此,能够抑制阀体31旋转时的滑动阻力的增大,并且能够增大阀体开口肋板411、421、422、431、432的内侧的流路面积。
如图24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形成为圆弧状的平板状。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即肋板外缘部401距假想球面Vs1的距离是一定的。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即肋板内缘部402距假想球面Vs1的距离是一定的。阀体开口肋板411的一端部即肋板端部403连接于阀体开口部410的内缘端中的与筒状连接部44相反侧的部位。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另一端部即肋板端部404连接于阀体开口部410的内缘端中的筒状连接部44侧的部位。
<3-11>
如图26所示,接合面331、341在全部的阀密封件36的密封件开口部360全部被阀体31的外周壁封堵的全闭状态时,处于从阀密封件36离开了的位置。
因此,通过在阀体31的接合面331、341中能够形成于外周壁的阶差,在阀体31为全闭状态时,能够抑制冷却水从阀密封件36与阀体31的外周壁之间泄漏。
<3-12>
如图20所示,阀体31在筒状连接部44处具有特定形状部441,该特定形状部441形成在接合面331、341上并具有曲率与筒状连接部44的外周壁的曲率不同的外壁。阀体31在筒状阀连接部45处具有特定形状部451,该特定形状部451形成在接合面331、341上并具有曲率与筒状阀连接部45的外周壁的曲率不同的外壁。
因此,在阀体31旋转时,特定形状部441、451与阀密封件36不滑动,能够抑制阀体31的动作不良,并且能够抑制阀密封件36的磨损。
<3-12-1>
特定形状部441、451分别形成为,外壁从筒状连接部44、筒状阀连接部45的外周壁向外侧突出。
<3-12-2>
特定形状部441、451也可以分别形成为,外壁从筒状连接部44、筒状阀连接部45的外周壁向内侧凹陷。
<3-12-3>
也可以是,特定形状部441、451的外壁分别形成为平面状。
如图20所示,轴杆32的轴Axs1方向上的特定形状部441的长度是筒状连接部44的长度的1/10左右。轴杆32的轴Axs1方向上的特定形状部451的长度是筒状阀连接部45的长度的1/3左右。因此,能够抑制阀体31的大型化。
<3-13>
如图22所示,阀体31具有端面开口部415及端面开口部425,端面开口部415形成在球阀4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端面,以将在筒状连接部44的径向外侧形成在球阀41与球阀42之间的阀间空间400和球阀41的阀体内流路300连接,端面开口部425形成在球阀42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端面,以将阀间空间400与球阀42的阀体内流路300连接。这里,端面开口部415、425分别与“第1端面开口部”、“第2端面开口部”对应。
入口端口220(参照图3)与阀间空间400连通。因此,从入口端口220流入到内部空间200中的冷却水能够经由阀间空间400、端面开口部415、425向阀体内流路300流入。
阀间空间400遍及周向的整个区域而开口。因此,能够减小从入口端口220向内部空间200流入并朝向阀体内流路300的冷却水的通水阻力。
如图9所示,阀间空间400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与入口端口220及溢流端口224重叠。因此,从入口端口220流入的冷却水容易向溢流端口224流动,能够提高溢流阀39的反应性。
如图20所示,阀间空间400形成在阀体31的轴向的从第1最外端面301到第2最外端面302的部位中的外径最小的部分即筒状连接部44的径向外侧。此外,阀间空间400的外径比端面开口部415、425的径向外侧的径小。
<3-14>
如图27所示,轴杆32在筒状连接部44处通过嵌件成型而与阀体31一体地形成。即,轴杆32被熔敷于筒状连接部44,但没有被熔敷于阀体31的筒状连接部44以外的部位。
在阀体内流路300中设有与轴杆32的嵌件成型部的情况下,有可能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变小而通水阻力变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阀体内流路300之外的筒状连接部44处设置与轴杆32的嵌件成型部,所以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3-15>
如图27所示,轴杆32具有能够限制与筒状连接部44的相对旋转的转动阻止部321。转动阻止部321的剖面形状被形成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剖面形状被形成为六边形。这里,转动阻止部321例如通过将圆柱状的轴杆32的外周壁在周向上在6处切削为平面状等而形成。因此,转动阻止部321的外壁相对于轴杆32的外周壁位于径向内侧。另外,筒状连接部44的内壁以与转动阻止部321的形状对应的方式将剖面形状形成为六边形。
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限制阀体31和轴杆32的相对旋转。
<3-16>
如图28所示,阀体31具有筒状阀连接部45及球阀43,筒状阀连接部45相对于球阀42在筒状连接部44的相反侧与球阀42连接,外周壁及内周壁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形成阀体内流路300,球阀43相对于筒状阀连接部45在球阀42的相反侧与筒状阀连接部45连接,外周壁形成为球面状。
筒状阀连接部45的外周壁及内周壁形成为筒状。因此,能够确保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
<3-17>
如图20所示,球阀41的外周壁的外径与球阀43的外周壁的外径相同。另外,球阀42的外周壁的外径也与球阀41的外周壁的外径、球阀43的外周壁的外径相同。
球阀4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与球阀43相反侧的端面即第1最外端面301的面积不同于球阀43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与球阀41相反侧的端面即第2最外端面302的面积。这里,第2最外端面302的面积比第1最外端面301的面积大。由此,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球阀43的长度比球阀41的长度短。
因此,能够减小阀体31的轴向的大小,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体积。
<3-18>
如图20、图22所示,阀体31具有将球阀42的阀体开口部420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22、以及将球阀43的阀体开口部430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32。这里,阀体开口肋板422、阀体开口肋板432分别与“第2阀体开口肋板”、“第3阀体开口肋板”对应。
阀体开口肋板422和阀体开口肋板432在阀体31的周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即,阀体开口肋板422、432在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形成。另外,阀体开口肋板411和阀体开口肋板421在阀体31的周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在阀体开口肋板422、432的周围流动的冷却水的紊乱,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3-19>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阀体31具有跨端面开口部415而将筒状连接部44与球阀41连接的端面开口肋板416、417、以及跨端面开口部425而将筒状连接部44与球阀42连接的端面开口肋板426、427。这里,端面开口肋板416、417与“第1端面开口肋板”对应,端面开口肋板426、427与“第2端面开口肋板”对应。
端面开口肋板416、426分别在它们之间夹着筒状连接部44而形成有各两个。端面开口肋板417、427分别在它们之间夹着筒状连接部44而形成有各两个。
另外,端面开口肋板416、426形成在假想平面Vp1上。即,端面开口肋板416、426夹着接合面331、341而形成。由此,阀体开口肋板411、421以及端面开口肋板416、426在阀体31的周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
如图21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26、427的开始位置是球阀42的球阀41侧的端面的外缘部。端面开口肋板426、427的末端位置是筒状连接部44的球阀42侧的端部的外周壁。
如图21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21的最向径向外侧隆起的部分比端面开口肋板426的开始位置的球阀42的外周壁外侧更向外侧伸出。阀体开口肋板411设在比端面开口肋板426的直线部靠径向外侧。
如图21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26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阀体内流路300侧的边形成为直线状。端面开口肋板426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阀间空间400侧的边在球阀42的径向外侧形成为曲线状,在径向内侧形成为直线状。
如图28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27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阀体内流路300侧的边形成为直线状。端面开口肋板427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阀间空间400侧的边在球阀42的径向外侧形成为曲线状,在径向内侧形成为直线状且相对于旋转轴Axr1倾斜。
<3-19-1>
如图20、图22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17、端面开口肋板427、阀体开口肋板422和阀体开口肋板432在阀体31的周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即,端面开口肋板417、427、阀体开口肋板422、432在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形成。另外,端面开口肋板417、427、阀体开口肋板422、432形成在包含轴杆32的轴Axs1(旋转轴Axr1)并与假想平面Vp1正交的假想平面上。
因此,能够抑制在端面开口肋板417、427、阀体开口肋板422、432的周围流动的冷却水的紊乱,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3-20>
如图20、图21、图22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16、417在与球阀4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端面即阀端面419之间形成有肋板端面间隙418。端面开口肋板426、427在与球阀42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端面即阀端面429之间形成有肋板端面间隙428。这里,肋板端面间隙418与“第1肋板端面间隙”对应,肋板端面间隙428与“第2肋板端面间隙”对应。
如图20、图21所示,在从相对于旋转轴Axr1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端面开口肋板426、427与球阀42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端面之间能够目视到肋板端面间隙428。
因此,能够减小端面开口部415、425的通水阻力。
<3-21>
如图20、图22所示,端面开口肋板417形成为,球阀42侧的面相对于旋转轴Axr1倾斜。端面开口肋板427形成为,球阀41侧的面相对于旋转轴Axr1倾斜。
因此,能够减小端面开口肋板417、427的周围的通水阻力。
接着,对阀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所谓模具滑动注射(DSI)制造阀30。
如图29所示,模装置100具备第1模110、第2模120等。第1模110具有第1外模111、第1内模112。第2模120具有第2外模121、第2内模122。
第1外模111具有从第1内模112侧的端面以半球面状凹陷的第1凹面113。第1凹面113形成为,与第1分割体33的外周壁中的球阀41、42、43的外周壁的形状对应。
第1内模112具有从第1外模111侧的端面以半球面状突出的第1凸面114。第1凸面114形成为,与第1分割体33的外周壁中的球阀41、42、43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这里,设定为,当第1外模111与第1内模112抵接时,在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第1凹面113与第1凸面114的距离相同。
第2外模121具有从第2内模122侧的端面以半球面状凹陷的第2凹面123。第2凹面123形成为,与第2分割体34的外周壁中的球阀41、42、43的外周壁的形状对应。
第2内模122具有从第2外模121侧的端面以半球面状突出的第2凸面124。第2凸面124形成为,与第2分割体34的外周壁中的球阀41、42、43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这里,设定为,当第2外模121与第2内模122抵接时,在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第2凹面123与第2凸面124的距离相同。
阀3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
<3-22>球面状阀体制造方法
(1次成型工序)
在1次成型工序中,将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分别通过第1模110和第2模120树脂成型。具体而言,如图29的(A)所示,使第1外模111与第1内模112抵接,使第2外模121与第2内模122抵接,向第1凹面113与第1凸面114之间、以及第2凹面123与第2凸面171之间注射熔融的树脂。
如图30所示,从模装置100的注射部130注射的树脂经由浇道131、流道132、浇口133、134流到第1模110、第2模120。当第1分割体33、第2分割体34冷却固化,则1次成型工序完成。
<3-22-1>
在1次成型工序中将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树脂成型时,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第1凹面113与第1凸面114的距离以及第2凹面123与第2凸面124的距离相同。
因此,能够使阀体31的至少一部分厚度均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精度,能够进一步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
<3-23>
(滑动工序)
在1次成型工序之后的滑动工序中,使第1分割体33或第2分割体34连同第1模110或第2模120一起滑动,以使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各自的接合面331、341对置。具体而言,如图29的(B)所示,使第1分割体33连同第1外模111一起滑动,以使第1内模112从第1外模111脱离,使第2内模122从第2外模121脱离,使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各自的接合面331、341对置。
通过滑动工序,能够效率良好地制造阀30。
<3-24>
(轴杆配置工序)
在滑动工序之后的轴杆配置工序中,将轴杆32配置于阀体31的旋转轴Axr1。具体而言,如图29的(C)所示,将轴杆32配置于第1分割体33与第2分割体34之间的旋转轴Axr1。
因此,与在阀体31成型后组装轴杆3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轴杆32的组装工作量等。
<3-22>
(2次成型工序)
在轴杆配置工序之后的2次成型工序中,向第1分割体33的接合面的熔敷部与第2分割体34的接合面的熔敷部之间注射树脂,将第1分割体33与第2分割体34熔敷。
如图31所示,在1次成型工序后的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41中形成有熔敷部311、312、313。熔敷部311以从第2分割体34的与球阀41对应的部位的接合面341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槽状。熔敷部312以从第2分割体34的与筒状连接部44对应的部位的接合面341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槽状。熔敷部313以从第2分割体34的与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对应的部位的接合面341凹陷的方式形成为槽状。在第1分割体33,也与第2分割体34同样,形成有熔敷部311、312、313。
在熔敷部311的一端配置模装置100的浇口入口141,在熔敷部311的另一端配置浇口出口145。在熔敷部312的一端配置模装置100的浇口入口142,在熔敷部312的另一端配置浇口出口146。在熔敷部313的中央配置模装置100的浇口入口143,在熔敷部313的两端配置浇口出口147。这里,浇口入口142、浇口出口146配置在筒状连接部44的轴向的中央。此外,浇口入口143配置在筒状阀连接部45的轴向的中央。另外,浇口入口141配置在球阀41的第1最外端面301。浇口出口145配置在球阀41的与第1最外端面301相反侧的端面。浇口出口147配置在球阀43的第2最外端面302以及球阀42的球阀41侧的端面。
如图32所示,在2次成型工序中,从模装置100的注射部140经由浇口入口141、142、143向熔敷部311、312、313注射熔融的树脂。从浇口入口141、142、143流入到熔敷部311、312、313中的树脂分别朝向浇口出口145、146、147流动,从浇口出口145、146、147流出。当熔敷部311、312、313内的树脂冷却固化,则第1分割体33、第2分割体34和轴杆32被熔敷,2次成型工序完成。这里,残留在阀体31的筒状连接部44的与浇口入口142、浇口出口146对应的位置的树脂形成特定形状部441。此外,残留在阀体31的筒状阀连接部45的与浇口入口143对应的位置的树脂形成特定形状部451。
<3-22>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具有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的阀30的制造方法,包括1次成型工序和第2成型工序。
阀体31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阀体31具有被包含旋转轴Axr1的假想平面Vp1分割为两个的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各自的接合面331、341处被接合。
在1次成型工序中,将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分别通过第1模110和第2模120树脂成型。
在第2成型工序中,向第1分割体33的接合面331的熔敷部(311、312、313)与第2分割体34的接合面341的熔敷部(311、312、313)之间注射树脂,将第1分割体33与第2分割体34熔敷。
通过用上述制造方法制造阀30,能够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成型精度。由此,能够抑制阀体31的外周壁处的冷却水的泄漏。
此外,能够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模具滑动注射(DSI)制造阀30。在DSI成型中,阀体31分离为两个。因此,与在阀体31的轴向上进行起模的通常的制造方法的情况相比,能够不增加起模方向而变更阀体31的开口数等。结果,能够对应于复杂的流程图(flowdiagram)。另外,在阀体31被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若开口数增加,则起模的模数量增加。
在DSI成型中,由于起模方向是阀体31的径向,所以与在阀体31的轴向上起模的通常的制造方法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模擦碰到制品表面而改变。除此以外,还能够防止制品表面的变形,所以还带来密封性的提高。
(第4实施方式)
在图33中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3-10>
如图33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从假想球面Vs1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形成为直线状。另外,关于阀体开口肋板421、422以及阀体开口肋板431、432,也从沿着球阀42、43的外周壁的假想球面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形成为直线状。
因此,在阀体31旋转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阀密封件36卡挂于阀体开口肋板411而滑动阻力增大的情况。
如图33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形成为直线状的平板状。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即肋板外缘部401相对于旋转轴Axr1平行地形成为直线状,距假想球面Vs1的距离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变化。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即肋板内缘部402相对于旋转轴Axr1平行地形成为直线状,距假想球面Vs1的距离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变化。阀体开口肋板411的一端部即肋板端部403连接于阀体开口部410的内缘端中的与筒状连接部44相反侧的部位。阀体开口肋板411的另一端部即肋板端部404连接于阀体开口部410的内缘端中的筒状连接部44侧的部位。
如图33所示,阀体开口肋板411相对于第2限制凸部342位于球阀41的径向外侧。
(第5实施方式)
在图34中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阀30的阀体31具有球阀46。轴杆32设置于阀体31的旋转轴Axr1。球阀46具有外周壁461、内周壁462。外周壁461形成为球面状,向球阀46的径向外侧隆起。内周壁462形成为球面状,向球阀46的径向外侧凹陷。这里,阀体31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外周壁461与内周壁462的距离相同。即,阀体31形成为,至少在上述范围中厚度均匀(均匀厚度)。
接着,对阀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5所示,模装置150具备上基座151、下基座152、上支承柱153、下支承柱154、模驱动体155、第1内侧模160、第2内侧模170、外侧模180等。
上基座151形成为板状。下基座152形成为板状,被设置为相对于上基座151平行。上支承柱153形成为棒状,一端连接在上基座151的与下基座152相反侧。上支承柱153以一端在上基座151中绕模装置150的中心轴CAx1呈环状的方式设有8根(参照图36)。上支承柱153能够以一端为支点而另一端侧向中心轴CAx1侧摆动。
下支承柱154形成为棒状,一端与下基座152的上基座151侧连接。下支承柱154设置为,另一端穿过上基座151的孔而相对于上基座151位于与下基座152相反侧。下支承柱154以一端在下基座152中绕中心轴CAx1呈环状的方式设有8根(参照图37)。下支承柱154能够以一端为支点而另一端侧向中心轴CAx1侧摆动。
第1内侧模160设置在8根上支承柱153的各自的另一端。即,第1内侧模160合计设有8个。第2内侧模170设在8根下支承柱154各自的另一端。即,第2内侧模170合计设有8个。
如图38所示,第1内侧模160在外壁的一部分具有第1凸面161。第1凸面161形成为球面状。第2内侧模170在外壁的一部分具有第2凸面171。第2凸面171形成为球面状。
如图35所示,第1内侧模160和第2内侧模170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以使第1凸面161、第2凸面171朝向与中心轴CAx1相反侧。由此,第1凸面161和第2凸面171能够形成在周向上连续的球面。
外侧模180在内壁具有凹面181(参照图39)。凹面181形成为球面状。外侧模180以凹面181与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在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的外侧。
模驱动体155形成为筒状。模驱动体155与中心轴CAx1同轴地被配置在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的内侧。在模驱动体155的外周壁形成有卡合槽部156。卡合槽部156形成为,从模驱动体155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卡合槽部156在模驱动体155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8个。
第1内侧模160在与第1凸面161相反侧具有卡合凸部162。卡合凸部162能够与模驱动体155的卡合槽部156卡合。此外,模驱动体155在卡合凸部162与卡合槽部156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在中心轴CAx1方向上移动。模驱动体155的外周壁形成为锥状。因此,若模驱动体155相对于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向中心轴CAx1方向的上基座151侧相对移动,则8个第1内侧模160向中心轴CAx1侧集中而移动(参照图39、图40)。由此,由第1凸面161形成的球状的面的内径缩小。另外,若第1内侧模160向中心轴CAx1侧集中而移动,则8个第2内侧模170也能够向中心轴CAx1侧集中而移动。即,若第1内侧模160和第2内侧模170向中心轴CAx1侧集中而移动,则由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形成的球状的面的内径缩小。
阀3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
<3-25>球面状阀体制造方法
(树脂成型工序)
在树脂成型工序中,在外侧模180与在外侧模180的内侧配置的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之间将阀体31树脂成型。具体而言,如图35、图39的(A)所示,向在由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形成的球状的面与外侧模180的凹面181之间形成的空间注射熔融的树脂。当该树脂冷却固化,则树脂成型工序完成。
<3-25-1>
当在树脂成型工序中将阀体31树脂成型时,在旋转轴Axr1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凹面181与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的距离相同(参照图39的(A))。
因此,能够使阀体31的至少一部分厚度均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精度,能够进一步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
(模移动工序)
在树脂成型工序之后的模移动工序中,使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向阀体31的内侧移动。具体而言,如图39的(A)、(B)、图40的(A)~(E)所示,使模驱动体155相对于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向中心轴CAx1方向相对移动,使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向中心轴CAx1侧移动,使由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形成的球状的面缩径。由此,在阀体31的内周壁462与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之间形成间隙。并且,通过使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相对于阀体31在中心轴CAx1方向上相对移动,将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从阀体31内拔出。
<3-26>
如图41的(A)、(B)所示,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的突出高度H1被设定得比在模移动工序中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能够移动的距离Dm1小。
因此,当使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从阀体31内拔出时,第1凸面161及第2凸面171不会与阀体31的内周壁462相干扰,能够容易地将第1内侧模160及第2内侧模170从阀体31拔出。
<3-25>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具有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的阀30的制造方法,包括树脂成型工序和模移动工序。
阀体31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
在树脂成型工序中,在外侧模180与配置在外侧模180的内侧的内侧模(160、170)之间将阀体31树脂成型。
在模移动工序中,在树脂成型工序之后,使内侧模(160、170)向阀体31的内侧移动。
通过用上述制造方法制造阀30,能够提高阀体31的外周壁的球面的成型精度。由此,能够抑制阀体31的外周壁的冷却水的泄漏。
此外,能够增大阀体内流路300的流路面积,能够减小通水阻力。
(第6实施方式)
在图42中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第6实施方式中阀30的结构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阀体31的球阀41、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驱动部70侧朝向与驱动部70相反侧以该顺序排列而被一体地形成。阀体31形成为筒状,球阀41、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的内周壁形成为以旋转轴Axr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面状。另外,阀体31的内周壁形成为锥状,随着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驱动部70侧朝向与驱动部70相反侧而内径变大。阀体31形成为,在球阀41、42、43中外周壁为球面状。轴杆32在旋转轴Axr1处与阀体31一体地设置。
出口端口221、222、223分别形成在与球阀41、42、43对应的位置。管部511的与出口端口221相反侧的端部经由软管等而与散热器5连接。管部512的与出口端口222相反侧的端部经由软管等而与加热器6连接。管部513的与出口端口223相反侧的端部经由软管等而与设备7连接。
如图42所示,球阀41、42、43分别设在与出口端口221、222、223对应的位置。这里,“与出口端口221、222、223对应的位置”是指当将出口端口221、222、223在出口端口221、222、223的轴向上投影时与该投影重叠的范围。
如图42所示,筒状阀连接部45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设置在出口端口222与出口端口223之间。
安装面201以相对于管安装面202正交的方式形成(参照图43)。入口端口220以在安装面201上开口的方式形成。安装面201上的入口端口220的开口是圆形。
如图44所示,阀装置10在发动机2与逆变器16之间的狭小空间A2中被安装于发动机2。这里,将阀装置10安装于发动机2,以使管部件50相对于阀30位于铅直方向上侧。
<1-1>壳体紧连孔
如图42、图43所示,壳体20具有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的紧连部231、232、233。紧连部231、232、233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1的安装面201侧的端部向安装面201的面方向突出。此外,壳体20具有与紧连部231、232、233分别对应而形成的紧连孔241、242、243。
在紧连孔241、242、243中插通紧连部件240,紧连到发动机2。由此,阀装置10被安装到发动机2。在安装面201的入口端口220的径向外侧,设有橡胶制的端口密封部件209。端口密封部件209在阀装置10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成为被紧连部件240的轴向力压缩的状态。由此,端口密封部件209能够将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之间保持为液密,抑制冷却水从入口端口220经由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之间泄漏。
如图43所示,入口端口220的开口形成在将3个紧连孔、即紧连孔241、242、243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i1的内侧。
<1-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和阀3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安装面201,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在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与发动机2对置;入口端口220,在安装面201上开口,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多个紧连部(231、232、233),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以及多个紧连孔(241、242、243),与多个紧连部分别对应而形成。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且能够与入口端口220连通的阀体内流路300。
壳体主体21被用穿过紧连孔(241、242、243)而与发动机2螺合的紧连部件240固定到发动机2。
紧连孔至少形成有3个。
入口端口220的开口形成在将3个紧连孔(241、242、243)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i1的内侧。
因此,在绕入口端口220设有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端口密封部件209的情况下,当用穿过3个紧连孔(231、232、233)的紧连部件240将壳体主体21固定到发动机2时,能够将端口密封部件209平衡良好地压缩。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入口端口220周围的密封性。
如图43所示,紧连部231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1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突出。紧连部232、233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1在壳体主体21的较短方向上突出。
如图43所示,紧连部231的突出开始位置是壳体主体21的形成有入口端口220的矩形状的安装面201的与驱动部70相反侧的角部。紧连部232的突出开始位置是壳体主体21的形成有入口端口220的矩形状的安装面201的在较长方向上延伸的两个边中的与紧连部233相反侧的边的入口端口220附近的部分。紧连部233的突出开始位置是壳体主体21的较短方向的端部的驱动部70侧的部分。
如图43所示,三角形Ti1的边中的将紧连孔241的中心和紧连孔242的中心连结的边与入口端口220的中心Cp1的距离小于将紧连孔242的中心和紧连孔243的中心连结的边与中心Cp1的距离。将紧连孔242的中心和紧连孔243的中心连结的边与中心Cp1的距离小于将紧连孔243的中心和紧连孔241的中心连结的边与中心Cp1的距离。
<4-1>罩固定部突出抑制
如图45、图46所示,驱动部罩80具有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及形成在罩主体81的外缘部并固定于壳体主体21的罩固定部821~826。
罩固定部821~826分别形成有罩紧连孔831~836。在罩紧连孔831~836中插通固定部件830,紧连到壳体主体21。
这里,罩固定部823、824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具体而言,罩固定部823、824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端部即壳体端部215向外侧、即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突出。
图45所示的假想平面Vp3是经过壳体端部215并与安装面201平行的假想平面。罩固定部823、824相对于该假想平面Vp3位于安装面201侧。
此外,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安装面201侧的端部即壳体端部216向外侧、即安装面201侧突出。即,罩固定部821、826相对于安装面201位于假想平面Vp3侧。
这里,罩主体81是驱动部罩80的一部分,并且是指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部位。因此,罩固定部821~826虽然是构成驱动部罩80的部位,但是作为与罩主体81不同的部位形成。
如图45所示,在罩主体81的外壁,形成有罩平面部811、812、813、罩曲面部814。罩平面部811以相对于旋转轴Axr1正交的方式以平面状形成有1个。罩平面部812以相对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式以平面状形成有多个。罩平面部813以相对于旋转轴Axr1倾斜的方式以平面状形成有1个。罩曲面部814以相对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式以曲面状形成有多个。这里,多个罩曲面部814相互连接。
如图45所示,罩紧连孔831~833相对于马达71的轴Axm1被形成在管部件50侧。罩紧连孔834~836相对于马达71的轴Axm1被形成在连接器部84侧。罩紧连孔833被形成在比罩紧连孔831、832距马达71的轴Axm1更近的位置。罩紧连孔834被形成在比罩紧连孔835、836距马达71的轴Axm1更近的位置。
<4-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驱动部罩80和驱动部7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安装面201,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在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与发动机2对置;以及端口(220、221、222、223),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220、221、222、223)的连通状态。
隔壁部60设置为,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具有形成为能够插通轴杆32的一端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置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
驱动部70设在驱动部空间800,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驱动部罩80具有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及在罩主体81的外缘部形成并固定于壳体主体21的罩固定部(821~826)。
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方向外侧突出。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由此,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车辆1的狭小空间A2。
如图44所示,在发动机2的周围,搭载各种各样的装置等。因此,能够配置阀装置10的空间在发动机室内受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体积,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阀装置10搭载到车辆1的狭小空间A2(参照图44)。
<4-1-1>
如图45所示,罩固定部821~826位于与安装面201垂直的假想平面Vp4上。另外,假想平面Vp4是与旋转轴Axr1、轴杆32的轴Axs1也垂直的平面。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高度。
<4-2>
如图45所示,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端部即壳体端部215形成为,不比罩主体81的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端部即罩端部815向外侧突出。另外,罩端部815沿着假想平面Vp3而形成。
因此,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能够进一步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
<4-2-1>
如图46所示,壳体主体21在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端部即壳体端部215处具有使隔壁部60露出的程度的缺口部212。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
如图45所示,缺口部212形成在罩固定部823与罩固定部824之间。
<4-3>
如图45所示,连接器部84形成为,不比罩主体8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具体而言,连接器部84形成为,不比罩主体8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端部即罩端部815向外侧、即安装面201的相反侧突出。即,连接器部84相对于假想平面Vp3位于安装面201侧。
此外,连接器部84形成为,不比罩主体8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安装面201侧的端部即罩端部816向外侧、即安装面201侧突出。即,连接器部84相对于安装面201位于假想平面Vp3侧。
<4-3-1>
如图45所示,连接器部84形成为,从罩主体81的外缘部向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以外的方向突出。
<4-3-2>
具体而言,连接器部84形成为,从罩主体81的外缘部向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突出。另外,平行的方向Dp1是相对于旋转轴Axr1、轴杆32的轴Axs1垂直的方向。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能够进一步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
如图45所示,连接器部84形成为,从罩主体81的外缘部中的罩固定部825与罩固定部826之间的部分向方向Dp1突出。
<4-4>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驱动部罩80和驱动部70。
如图45所示,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以从壳体主体2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壳体主体21不同的部位形成;安装面201,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在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与发动机2对置;以及端口(220、221、222、223),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220、221、222、223)的连通状态。
隔壁部60设置为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具有形成为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
驱动部70设在驱动部空间800,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如图45所示,驱动部罩80具有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及以从罩主体8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罩主体81不同的部位形成的被向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固定的罩固定部(821~826)。这里,罩固定部821~826被用固定部件830分别固定在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
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这里,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即壳体端部215、216作为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不同的部位而形成于壳体主体21。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体积。由此,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车辆1的狭小空间A2中。
<4-5>
如图45所示,在壳体主体21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且水平方向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即,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与壳体端部215相比,不在壳体主体21的最薄方向即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突出。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且水平方向的体积,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且水平方向的体积。由此,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在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且水平方向上狭小的狭小空间A2中。
<5-1>壳体侧固定部间隙
如图47所示,壳体20具有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的壳体侧固定部251~256。这里,壳体侧固定部251~253形成为,相对于包含旋转轴Axr1并与安装面201平行的假想平面Vp5而言在与安装面201相反侧在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此外,壳体侧固定部254~256形成为,相对于假想平面Vp5而言在安装面201侧在与旋转轴Axr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即,壳体侧固定部251~253和壳体侧固定部254~256中间夹着假想平面Vp5而形成。
另外,壳体侧固定部251和壳体侧固定部252的距离比壳体侧固定部252和壳体侧固定部253的距离大。壳体侧固定部254和壳体侧固定部255的距离与壳体侧固定部255和壳体侧固定部256的距离相同。此外,壳体侧固定部252和壳体侧固定部253的距离比壳体侧固定部255和壳体侧固定部256的距离小。
此外,壳体侧固定部251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侧固定部254形成在驱动部70侧。壳体侧固定部252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侧固定部255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256侧。壳体侧固定部253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相对于壳体侧固定部256形成在稍稍靠与驱动部70相反侧。
在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分别形成有壳体侧紧连孔261~266。另外,壳体侧紧连孔261~26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形成为轴相对于安装面201、假想平面Vp5、铅直方向平行。此外,在壳体侧紧连孔261~266的内周壁,没有预先形成螺纹槽。
如图47所示,管部件50具有管部511~514、管连结部52、管侧固定部531~536等。管部511~513分别设置为,内侧的空间与出口端口221~223连通。管部514设置为,内侧的空间与溢流端口224连通。管部511和管部514被一体地形成,内侧的空间相互连通。另外,管部512和管部514虽然以外壁相连接的方式被一体地形成,但内侧的空间不相互连通。管连结部52与管部511~514一体地形成,将管部511~514的壳体主体21侧的端部相互连结。
管侧固定部531~536分别在管连结部52的外缘部被形成在与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对应的位置。在管侧固定部531~536分别形成有管侧紧连孔541~546。另外,管侧紧连孔541~54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形成为各自的轴与壳体侧紧连孔261~266的轴大致一致。
阀装置10具备管紧连部件540。管紧连部件540穿过管侧紧连孔541~546而与壳体侧紧连孔261~266螺合,从而将管侧固定部531~536和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固定。
如图48、图49所示,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壳体侧固定部251~256设置为,轴向的一方的端面位于与管安装面202相同的平面上。壳体20具有将壳体侧固定部251~256的轴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外周壁与壳体主体21的外壁连接的壳体连接部259。由此,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在与壳体主体2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作为间隙的壳体间间隙Sh1。壳体间间隙Sh1形成在壳体连接部259与管侧固定部531~536之间。
更详细地讲,壳体间间隙Sh1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251~256与壳体主体21的外壁与壳体连接部259与管侧固定部531~536之间。
另外,壳体侧紧连孔261~266分别形成为,与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同轴。此外,壳体侧紧连孔261~266的与管部件50相反侧的端部位于比壳体连接部259更靠管部件50侧。
<5-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管部件50和管紧连部件54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壳体侧固定部(251~256),与壳体主体21一体地形成;壳体侧紧连孔(261~266),形成在壳体侧固定部;以及端口(220、221、222、223、224),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以及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的连通状态。
管部件50具有内侧的空间与端口(221、222、223、224)连通的筒状的管部(511、512、513、514)、与管部一体地形成并被固定在壳体侧固定部的管侧固定部(531~536)、以及被形成在管侧固定部的管侧紧连孔(541~546)。
管紧连部件540通过穿过管侧紧连孔(541~546)并与壳体侧紧连孔(261~266)螺合,从而将管侧固定部(531~536)和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固定。
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在与壳体主体2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Sh1)。
因此,当将管部件50用管紧连部件540紧连于壳体20时,即使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发生破裂,也能够抑制该破裂达到壳体主体21。由此,能够抑制通过管部件50向壳体20的紧连而可能发生的冷却水的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出口端口221被与散热器5连接而流量较多,所以通过抑制壳体侧固定部(251~256)中的特别是出口端口221附近的壳体侧固定部251、254的破裂达到壳体主体21,能够有效地抑制冷却水的泄漏。
如图47所示,壳体侧固定部251和壳体侧固定部254中间夹着出口端口221而形成。这里,壳体侧固定部251、254形成在比壳体侧固定部252、253、255、256距出口端口221更近的位置、即出口端口221附近。另外,出口端口221的中心位于与壳体侧紧连孔261、264的外缘相切的平行的两个切线之间。
<5-2>
如图42所示,壳体20具有出口端口221~223。如图42、图50、图51所示,管部件50具有相互连结的管部511~513。阀装置10具备分别设于管部511~513、能够将与阀体31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的多个密封单元35。
因此,关于攻丝(tapping)等能够减少零件件数。此外,能够减少管部件50的组装工作量。
管部511~513的设置密封单元35的端部通过管连结部52被相互连结。管部511~513的设置密封单元35的端部形成为,各自的轴相互平行。
<5-2-1>
如图42所示,入口端口220、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设有密封单元35的出口端口221~223形成为,各自的轴平行,并且在管安装面202上开口。出口端口221~223形成为,与管部511~513的设置密封单元35的端部同轴。
因此,能够将组装了多个密封单元35的管部件50从一个方向向壳体主体21组装。
<5-3>
如图42、图50、图51所示,阀装置10具备垫圈509。垫圈509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在管部511~513各自的径向外侧设在管部件50与壳体主体21的管安装面202之间,能够将管部件50与壳体主体21之间保持为液密。
如图51所示,管部件50能够在将3个密封单元35保持于管部511~513的状态下组装到壳体主体21。这里,垫圈509在被嵌入到形成于管连结部52的垫圈槽521中的状态下被与管部件50一起组装到壳体主体21。即,能够将组装了多个密封单元35及垫圈509的管部件50从一个方向相对于壳体主体21一次组装。
此外,通过将多个部件一次组装,能够减少组装工作量,由此,能够使在多个部件的组装时可能发生的多个不良状况成为1个,能够提高阀装置10的品质。这由于搭载于车辆1的装置要求较高的品质所以是重要的。
如图50所示,在管部511~513处分别设置的3个密封单元35根据管部511~513的内径的大小而设定外径。设于管部511的密封单元35的外径比设于管部512、513的密封单元35的外径大。设于管部512的密封单元35的外径与设于管部513的密封单元35的外径大致相同。
<5-4>
如图47所示,出口端口221~223、溢流端口224形成为,中心位于将多个壳体侧紧连孔(261~266)中的两个壳体侧紧连孔连结的直线上、或由3个壳体侧紧连孔形成的三角形的内侧。
具体而言,出口端口221形成为,中心位于将壳体侧紧连孔261的中心、壳体侧紧连孔262的中心和壳体侧紧连孔264的中心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o1的内侧。出口端口222形成为,中心位于将壳体侧紧连孔262的中心与壳体侧紧连孔265的中心连结的直线Lo1上。出口端口223形成为,中心位于将壳体侧紧连孔262的中心、壳体侧紧连孔263的中心和壳体侧紧连孔266的中心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o2的内侧。溢流端口224形成为,中心位于三角形To1的内侧。
因此,能够使出口端口221~223、溢流端口224的径向外侧的垫圈509的密封载荷分散及稳定化。
<5-5>
如图42所示,壳体20具有管安装面202,管安装面202形成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以使得在管部件50被安装于壳体主体21的状态下与管部件50对置。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端口包括在管安装面202上开口的3个出口端口(221~223)及1个溢流端口224。
如图47所示,阀装置10具备溢流阀39。溢流阀39设于溢流端口224,根据条件而允许或断开经由溢流端口224的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的连通。具体而言,溢流阀39在规定的条件下、例如在冷却水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开阀,允许经由溢流端口224的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即管部511的内侧的空间的连通,当冷却水的温度变得比规定的温度低时,将上述连通断开。
如图47所示,3个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至少两个(221~223)形成为,各自的开口的中心位于管安装面202上的1个直线即端口排列直线Lp1上。这里,端口排列直线Lp1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位于假想平面Vp5上。
即,3个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至少两个(221~223)形成为,各自的开口的中心在管安装面202上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以直线状排列。
溢流端口224形成为,开口的中心位于从端口排列直线Lp1向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离开了的位置。
如图42所示,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入口端口220、溢流端口224和阀间空间400重叠。因此,当将从入口端口220流入的冷却水向溢流端口224引导时,能够抑制球阀41、42成为障碍,能够将来自入口端口220的冷却水的温度顺畅地传递给溢流阀39,提高溢流阀39的反应性。
因此,通过将3个出口端口(221~223)以直线状排列配置,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体积并且在壳体主体21形成溢流端口224。
另外,溢流端口224以一部分位于出口端口221与出口端口222之间的方式形成在壳体主体21。
如图47所示,在将出口端口221的外缘与出口端口222的外缘连结的两个切线所形成的区域,形成有溢流端口224的一部分。
<5-6>
如图47所示,形成为,当从端口排列直线Lp1的方向观察时,3个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至少两个(221~223)和溢流端口224一部分重叠。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形成有溢流端口224的壳体主体21的体积。
<5-7>
如图47所示,溢流端口224形成为,开口的中心位于与端口排列直线Lp1平行的管安装面202上的直线即溢流配置直线Lr1上。这里,溢流配置直线Lr1相对于端口排列直线Lp1位于与安装面201相反侧。
即,从安装面201到溢流端口224的中心的距离比从安装面201到出口端口221、222、223各自的中心的距离大。
当从端口排列直线Lp1的方向观察时,3个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至少两个(221~223)的相对于端口排列直线Lp1靠溢流配置直线Lr1侧的部位、和溢流端口224的相对于溢流配置直线Lr1靠端口排列直线Lp1侧的部位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
即,当从旋转轴Axr1方向观察时,3个出口端口(221~223)中的至少两个(221~223)的相对于中心靠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部位与溢流端口224的相对于中心靠安装面201侧的部位重叠。
另外,3个出口端口的中心在管安装面202处形成三角形的情况下,从旋转轴Axr1方向来看,距安装面201较远的两个出口端口的相对于中心靠与安装面201相反侧的部位与溢流端口224的相对于中心靠安装面201侧的部位重叠。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形成有溢流端口224的壳体主体21的体积。
<5-8>
如图47所示,多个壳体侧紧连孔(261~266)中的至少两个(261~263)形成在相对于端口排列直线Lp1位于溢流端口224侧的直线即紧连孔排列直线Lh1上。这里,紧连孔排列直线Lh1相对于端口排列直线Lp1及溢流配置直线Lr1平行,相对于溢流配置直线Lr1位于与端口排列直线Lp1相反侧。
如图47所示,溢流端口224形成为,与紧连孔排列直线Lh1的一部分重叠。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形成有溢流端口224的壳体主体21的体积。
<5-9>
如图50所示,管部511~513具有管部主体501及管部端部502,管部端部502形成在管部主体501的与出口端口221~223(管连结部52)相反侧,内径比管部主体501的内径大,外径比管部主体501的外径大。
因此,在将管部端部502例如通过强力脱模而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一边使管部端部502向内侧容易地变形一边将模拔出,能够抑制管部端部502的破裂。由此,能够抑制冷却水从管部端部502的泄漏。
另外,由于管部端部502的外径比管部主体501的外径大,所以能够抑制与管部端部502连接的软管等的脱落。
如图42所示,管部511从管安装面202向与出口端口221相反侧延伸而形成。管部512从管安装面202向与出口端口222相反侧延伸而形成。管部513在从管安装面202向与出口端口223相反侧延伸后弯折、向平行于旋转轴Axr1的方向的与管部512相反侧延伸而形成。
管部513形成为,在与管部512的轴向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处弯曲。因此,在管部512的管安装面202侧的部位与管部513之间形成有间隙Sp1。
<5-10>
如图50所示,管部511~513具有从管部主体501的外壁向外侧突出的管部突起503。
通过管部突起503,能够容易地决定软管相对于管部511~513的固定位置,并且,能够抑制软管过深地刺入管部511~513。
<5-11>
如图47所示,管部突起503形成在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假想平面Vp5上。
即,如图47所示,从出口端口221~223的轴向观察,管部突起503在旋转轴Axr1方向上以直线状排列而形成。
因此,能够减小管部件50的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的大小,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体积。
另外,管部突起503对于管部511形成有1个。管部突起503中间夹着管部512而对于管部512形成有两个。管部突起503中间夹着管部513而对于管部513形成有两个(参照图50)。
由于只要能够限制管部511中的软管的端部的位置就可以,所以管部突起503在管部511仅形成有1个。通过在管部511仅形成1个管部突起503,能够削减材料费。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管部511形成两个管部突起503。
<5-12>
如图50所示,管部件50具有多个管部(511~514)、以及将多个管部(511~514)的壳体主体21侧的部位连结的管连结部52。
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通过在管连结部52与壳体主体21之间配置垫圈509,能够确保管部件50与壳体主体21之间的密封性。
如图50所示,管连结部52相对于形成于管部511~513的管部突起503而言形成在密封单元35侧。此外,管连结部52的外缘部形成为,向管部511~514的管安装面202侧的端部的径向外侧延伸(参照图47、图50)。
<5-13>
如图42所示,壳体20具有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以及一端与壳体开口部210连接而形成内部空间200的筒状的壳体内壁211。阀30具有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
阀装置10具备隔壁部60,隔壁部60具有设在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隔壁部主体61以能够插通轴杆32的一端的轴杆插通孔62。
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径比壳体内壁211的与壳体开口部210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径大。
因此,能够增大内部空间200的壳体开口部210侧的流路面积。由此,能够增大特别是向形成在壳体开口部210侧的出口端口221(散热器5)侧流动的冷却水的流量。
<5-13-1>
如图42所示,具备设置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的隔壁部主体61之间,能够将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60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600。
因此,如果将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径形成为一定,则能够采用内径及外径一定的标准形状的环状密封部件600,能够降低成本。
<5-14>
如图42所示,壳体内壁211形成为锥状,以使内径随着从壳体开口部210侧朝向与壳体开口部210相反侧而变小。
因此,能够使内部空间200的流路面积随着朝向壳体开口部210侧而逐渐变大。此外,通过不在壳体内壁211形成阶差,能够减小内部空间200中的通水阻力。
<5-15>
如图47所示,形成于壳体主体21的多个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出口端口221~223)向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排列而形成。
因此,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的大小,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体积。
<5-16>
如图49所示,管紧连部件540是能够对于壳体侧紧连孔261~266一边进行攻丝一边螺合的自攻螺钉(tapping screw)。
因此,不需要将具有螺纹槽的金属部件等嵌件成型于壳体侧固定部251~256。此外,由于在壳体侧固定部251~256与壳体主体2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壳体间间隙Sh1,所以即使在管紧连部件540向壳体侧紧连孔261~266螺合时壳体侧固定部251~256破裂,也能够抑制该破裂达到壳体主体21。
<6-1>隔壁贯通孔
如图52所示,隔壁部60具有从轴杆插通孔62向外侧延伸并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上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
<6-1>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和驱动部7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端口(220、221、222、223),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以及壳体开口部210,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阀体31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阀体内流路300与阀体31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阀体开口部的阀体内流路300与端口的连通状态。
隔壁部60具有设置在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于隔壁部主体61以能够插通轴杆32的一端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70相对于隔壁部60设置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隔壁部60具有从轴杆插通孔62向外侧延伸并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
因此,能够使从内部空间200经过轴杆插通孔62朝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内部空间200的冷却水向驱动部70侧流动。
<6-1-1>
隔壁贯通孔65形成为,与轴垂直的剖面形状为长圆形或长方形。
因此,能够减小隔壁部主体61的体积,并且抑制隔壁贯通孔65的表面张力的影响,使冷却水在隔壁贯通孔65中容易流动。
另外,隔壁贯通孔65形成为,剖面的较短方向相对于轴杆插通孔62的轴Axh1平行。因此,能够减小隔壁部主体61的轴Axh1方向的体积。
<6-2>
如图52所示,壳体20具有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向外侧延伸并在壳体主体21的外壁上开口、能够与隔壁贯通孔65连通而形成的壳体贯通孔270。另外,壳体贯通孔270在壳体主体21的与管安装面202相反侧的端面上开口。
因此,能够将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的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排出。此外,通过隔壁贯通孔65和壳体贯通孔270的双重构造,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水的侵入。
这里,在从内部空间200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的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经由隔壁贯通孔65、壳体贯通孔270将冷却水向外部排出,能够使用户注意到轴杆插通孔62中的冷却水的泄漏。由此,能够使用户对需要应对的泄漏进行应对。
另一方面,在从内部空间200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的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积存在隔壁贯通孔65、壳体贯通孔270中,能够使用户不注意到轴杆插通孔62中的冷却水的泄漏。由此,能够抑制使用户对于不需要应对的泄漏都进行应对。
<6-2-1>
壳体贯通孔270形成为,与轴垂直的剖面形状为长圆形或长方形。
因此,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体积,并且抑制壳体贯通孔270的表面张力的影响,使得冷却水在壳体贯通孔270中容易流动。
另外,壳体贯通孔270形成为,剖面的较短方向相对于轴杆插通孔62的轴Axh1平行。因此,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轴Axh1方向的体积。
<6-2-2>
如图52所示,隔壁贯通孔65和壳体贯通孔270被同轴地形成。
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的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排出。
<6-3>
如图52所示,阀装置10具备轴密封部件603、环状密封部件600。轴密封部件603例如主要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环状,相对于隔壁贯通孔65在内部空间200侧设在轴杆32与轴杆插通孔62之间,能够将轴杆32与轴杆插通孔62之间保持为液密。
环状密封部件600例如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为环状,相对于壳体贯通孔270在内部空间200侧设在隔壁部主体61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之间,能够将隔壁部主体61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之间保持为液密。这里,轴密封部件603、环状密封部件600分别与“第1密封部件”、“第2密封部件”对应。
因此,通过轴密封部件603,能够抑制冷却水经由轴杆插通孔62从内部空间200向驱动部70侧泄漏。此外,通过环状密封部件600,能够抑制冷却水经由隔壁部主体61与壳体开口部210之间从内部空间200向外部泄漏。
此外,由于轴密封部件603被设置在相对于隔壁贯通孔65向内部空间200侧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所以能够在隔壁贯通孔65与轴密封部件603之间形成空间。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将冷却水积存在该空间中,能够使得用户不注意到。
此外,由于环状密封部件600被设置在相对于壳体贯通孔270向内部空间200侧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所以能够在壳体贯通孔270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形成空间。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将冷却水积存在该空间中,能够使得用户不注意到。
<6-4>
如图52所示,轴密封部件603和隔壁贯通孔65的距离Ds1比环状密封部件600和壳体贯通孔270的距离Ds2短。
因此,能够使形成在壳体贯通孔270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的空间比形成在隔壁贯通孔65与轴密封部件603之间的空间大。由此,在壳体贯通孔270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形成的空间侧能够积存更多的冷却水。
<6-5>
如图52所示,隔壁部60具有在轴杆插通孔62的隔壁贯通孔65与轴密封部件603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内侧阶差面661。这里,隔壁内侧阶差面661以朝向内部空间200侧的方式形成为环状的平面状。轴密封部件603能够与隔壁内侧阶差面661抵接而设置。
壳体20具有在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的壳体贯通孔270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形成阶差的壳体阶差面281。这里,壳体阶差面281朝向驱动部70侧而形成为环状。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将冷却水积存到隔壁内侧阶差面661、壳体阶差面281,能够使得用户不注意到少量的泄漏。
此外,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水等积存在隔壁内侧阶差面661、壳体阶差面281,也能够抑制水等流动到轴密封部件603、环状密封部件600。
<6-6>
如图52所示,壳体阶差面281形成为锥状,内径随着从内部空间200侧朝向驱动部70侧而变大。
因此,能够增大形成在壳体贯通孔270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的空间,能够将较多的冷却水积存在该空间中。
另外,壳体20具有在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的壳体贯通孔270的驱动部70侧形成阶差的壳体阶差面282。壳体阶差面282朝向驱动部70侧而形成为环状。
此外,隔壁部60具有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的隔壁贯通孔65的驱动部70侧形成阶差的隔壁外侧阶差面671。隔壁外侧阶差面671朝向内部空间200及壳体阶差面281、282而形成为环状。
如图52所示,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之间,在壳体阶差面281与隔壁外侧阶差面671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筒状空间St1。隔壁贯通孔65与壳体贯通孔270经由筒状空间St1连通。
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积存在筒状空间St1中。
如图52所示,在壳体开口部210,从内部空间200侧朝向驱动部70侧依次形成有壳体阶差面281、壳体贯通孔270、壳体阶差面282。环状密封部件600相对于壳体阶差面281而言朝向内部空间200侧。
如图52所示,隔壁贯通孔65的与轴杆32相反侧的端部的内缘部被倒角为锥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隔壁贯通孔65的内侧的冷却水排出。
<6-8>
如图52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隔壁贯通孔65相对于轴杆32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冷却水向隔壁贯通孔65迅速地流动。
<6-9>
如图52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270相对于轴杆32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迅速地排出。
<6-10>
如图52所示,隔壁贯通孔65和壳体贯通孔270在与轴垂直的剖面中剖面积相互不同。这里,壳体贯通孔270的剖面积比隔壁贯通孔65的剖面积大。
因此,即使壳体主体21和隔壁部60位置偏差,也能够确保隔壁贯通孔65与壳体贯通孔270的连通。此外,由于壳体贯通孔270的剖面积比隔壁贯通孔65的剖面积大,所以能够将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迅速地排出。此外,能够抑制水等从外部经由壳体贯通孔270、隔壁贯通孔65向轴杆插通孔62侧侵入。
<6-18>
如图52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隔壁贯通孔65位于轴杆32的下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冷却水迅速地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
<6-19>
如图52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壳体贯通孔270位于轴杆32的下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迅速地排出。
这里所述的轴杆32的下侧,例如是比包含轴杆32的轴Axs1的水平面靠下侧,是指不仅是轴杆32的铅直方向的正下方、还包括轴杆32的下侧的规定的范围。
<6-20>
如果将轴杆32的轴Axs1的正下方向设为0度,则隔壁贯通孔65形成在轴杆32的周向的0~80度的范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贯通孔65以从轴杆32侧向0度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迅速地排出。
另外,隔壁贯通孔65也可以形成在轴杆32的周向的30~80度的范围中。在此情况下,隔壁贯通孔65的角度以某种程度变得平缓,能够将冷却水如渗出那样排出。因此,即使在冷却水意外泄漏而发生了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用户超过必要地敏感地反应为异常的状况。
<6-21>
如果将轴杆32的轴Axs1的正下方向设为0度,则壳体贯通孔270形成在轴杆32的周向的0~80度的范围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贯通孔270以从轴杆32侧向0度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将冷却水迅速地排出。
另外,壳体贯通孔270与隔壁贯通孔65同样,也可以形成在轴杆32的周向的30~80度的范围中。在此情况下,壳体贯通孔270的角度以某种程度变得平缓,能够将冷却水如渗出那样排出。因此,即使在冷却水意外泄漏而发生了问题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用户超过必要地敏感地反应为异常的状况。
(第7实施方式)
在图53中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5>
如图53所示,隔壁部60具有在轴杆插通孔62的隔壁贯通孔65与轴密封部件603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内侧阶差面662。这里,隔壁内侧阶差面662朝向内部空间200侧而形成为环状的平面状。隔壁内侧阶差面662相对于隔壁内侧阶差面661形成在隔壁贯通孔65侧。
因此,能够在隔壁内侧阶差面662与轴密封部件603之间形成空间。由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将冷却水积存到该空间中,能够使得用户不注意到少量的泄漏。
此外,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水等积存到该空间中,也能够抑制水等流到轴密封部件603。
壳体阶差面281朝向内部空间200侧而形成为环状。隔壁外侧阶差面671在壳体阶差面281与环状密封部件600之间朝向驱动部70及壳体阶差面281侧而形成为环状。这里,隔壁外侧阶差面671和壳体阶差面281对置并且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之间,在环状密封部件600与壳体贯通孔270之间形成迷宫(labyrinth)状的通路P1。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水等积存到通路P1,也能够抑制水等流动到环状密封部件600。
如图53所示,在壳体开口部210的径向上,迷宫状的通路P1的驱动部70侧的部位的高度Hp1比通路P1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部位的高度Hp2小。因此,从壳体贯通孔270侧来看,通路P1从较窄部位变化为较宽的部位。因此,通过通路P1的较窄的部位,水难以从壳体贯通孔270侧向环状密封部件600侧流动。此外,通过通路P1的较窄的部位,水难以从内部空间200侧向壳体贯通孔270侧流动。
(第8实施方式)
在图54中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8实施方式中壳体贯通孔270的位置等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
<6-11>
如图54所示,隔壁贯通孔65和壳体贯通孔270在轴杆插通孔62的轴(Axh1)向上相互的轴的位置不同。这里,壳体贯通孔270相对于隔壁贯通孔65形成在驱动部70侧。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也能够抑制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向轴杆插通孔62侧流动。
<6-11-1>
如图54所示,如果将隔壁贯通孔65的轴与壳体贯通孔270的轴的距离设为L,将轴杆插通孔62的轴(Axh1)向上的壳体贯通孔270的大小设为D,则隔壁贯通孔65及壳体贯通孔270形成为,满足D≦L≦10D的关系。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也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向轴杆插通孔62侧流动。
<6-12>
如图54所示,隔壁部60具有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的隔壁贯通孔65与壳体贯通孔270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外侧阶差面671。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水等积存在隔壁外侧阶差面671,也能够抑制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向轴杆插通孔62侧流动。
如图54所示,壳体贯通孔270相对于壳体阶差面282、隔壁外侧阶差面671形成在驱动部70侧。这里,隔壁外侧阶差面671和壳体阶差面282对置并且离开规定距离。因此,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与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壁之间,在壳体贯通孔270与隔壁贯通孔65之间形成有迷宫状的通路P2。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水等积存在通路P2中,也能够抑制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向轴杆插通孔62侧流动。
如图54所示,在壳体开口部210的径向上,迷宫状的通路P2的驱动部70侧的部位的高度Hp1比通路P2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部位的高度Hp2小。因此,从壳体贯通孔270侧来看,通路P2从较窄部位变化为较宽的部位。因此,通过通路P2的较窄的部位,水难以从壳体贯通孔270侧向隔壁贯通孔65侧流动。此外,通过通路P2的较窄的部位,水难以从隔壁贯通孔65侧向壳体贯通孔270侧流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开口部210的径向上,迷宫状的通路P2的驱动部70侧的部位的高度Hp1也可以比通路P2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部位的高度Hp2大。在此情况下,从壳体贯通孔270侧来看,通路P2从较宽部位变化为较窄的部位。因此,从壳体贯通孔270侵入的外部的水在通路P2的较窄的部位被捕获,难以向隔壁贯通孔65侧流动。另一方面,隔壁贯通孔65侧的水容易经由通路P2向壳体贯通孔270侧流动。
(第9实施方式)
在图55中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13>
如图55所示,阀装置10具备轴承部602。轴承部602相对于轴杆插通孔62的隔壁贯通孔65设在驱动部70侧,将轴杆32的一端轴支承。
因此,通过使从内部空间200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向隔壁贯通孔65流动,能够抑制冷却水流到轴承部602。
<6-14>
如图55所示,轴杆插通孔62具有在内侧设置轴承部602的小径部621、内径比小径部621大且开设隔壁贯通孔65的大径部622、以及形成在小径部621与大径部622之间的插通孔内阶差面623。
插通孔内阶差面623朝向内部空间200侧而形成为环状。如图55所示,在轴杆32的径向外侧,在轴密封部件603与轴承部602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筒状空间St2。隔壁贯通孔65与筒状空间St2连接。
因此,通过将从内部空间200向驱动部70侧流动的冷却水积存到筒状空间St2中,能够抑制冷却水流到轴承部602。此外,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该水等积存到筒状空间St2中,也能够抑制水等流到轴承部602。
(第10实施方式)
在图56、图57中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15>
如图56、图57所示,在隔壁贯通孔65,形成有在隔壁贯通孔65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
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形成为,在阀装置10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朝向铅直方向下侧。由此,隔壁贯通孔65的铅直方向下侧的剖面积比铅直方向上侧的剖面积大。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通过将该水等积存到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也能够抑制水等流到轴杆插通孔62。
(第11实施方式)
在图58中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15>
如图58所示,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形成为,在阀装置10被安装于发动机2的状态下,朝向铅直方向上侧。由此,隔壁贯通孔65的铅直方向上侧的剖面积比铅直方向下侧的剖面积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将冷却水积存到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能够使用户不注意到少量的泄漏。
(第12实施方式)
在图59中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16>
如图59所示,隔壁贯通孔65及壳体贯通孔270形成为,各自的轴不相对于轴杆插通孔62的轴Axh1正交。
因此,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也能够抑制该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流到轴杆插通孔62。
另外,隔壁贯通孔65和壳体贯通孔270形成为,彼此的轴交叉。
(第13实施方式)
在图60中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
<6-17>
如图60所示,隔壁贯通孔65形成为,随着从轴杆插通孔62的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剖面积逐渐变大。
因此,在冷却水的泄漏较多的情况下,能够经由隔壁贯通孔65将冷却水从壳体贯通孔270向外部迅速地排出。
(第14实施方式)
在图61~图77中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0、阀30、管部件50、驱动部罩80等的形状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6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0被设置在狭小空间A1中,使得驱动部罩80相对于壳体主体21为铅直方向下侧,安装面201与发动机2对置。
如图65所示,从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观察,大致三角形形状的紧连部231的两个边(h11、h12)中的一方的边h11的基部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观察时被形成在与入口端口220重叠的位置。此外,紧连部232的两个边(h21、h22)中的一方的边h21的基部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观察时被形成在与入口端口220重叠的位置。
即,距入口端口220最近的两个紧连孔(241、242)的紧连部(231、232)的开始位置的一方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观察时被形成在与入口端口220重叠的位置。
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21稳定地固定到发动机2。
紧连部233的两个边(h31、h32)中的一方的边h32的基部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观察时被形成在不与入口端口220重叠的位置。
即,距入口端口220最远的紧连孔(243)的紧连部(233)的开始位置的一方在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上观察时被形成在不与入口端口220重叠的位置。
如图65所示,在被沿着紧连部231的两个边(h11、h12)的直线即边直线Lth11、Lth12包围的区域R1内,存在其他两个紧连部(232、233)的紧连孔(242、243)。
如图65所示,沿着紧连部231的边h11的直线即边直线Lth11、沿着紧连部232的边h21的直线即边直线Lth21、沿着紧连部233的边h32的直线即边直线Lth32与入口端口220相交。
即,在紧连孔241~243的各自中,若将紧连部231~233的边h11、边h21、边h32延长,则与入口端口220交叉。
如图65所示,距入口端口220最远的紧连孔(243)的紧连部233的入口端口220侧的边h32与其他边(h11、h12、h21、h22、h31)相比,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的倾斜角最小。
如图65所示,定位部205被形成在紧连部231的边h12的延长线上。此外,定位部206被形成在紧连部232的边h22的延长线上。
即,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壳体主体21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被形成在紧连部(231、232)的边(h12、h22)的延长线上。
<2-12>
如图79~图82所示,保持部件73具有1个卡扣配合部731。如图79、图80所示,保持部件73形成为,卡扣配合部731位于蜗轮712的径向外侧。
因此,与在马达主体710的两侧各形成两个卡扣配合部731的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73(参照图87~图89)相比,能够减小与马达71的轴Axm1垂直的方向即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保持部件73的体积。因此,能够减小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驱动部罩80及阀装置10的体积。
此外,与在马达主体710的两侧各形成两个卡扣配合部731的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87)相比,由于能够使马达71靠近安装面201即发动机2,所以作用于马达71的振动变小,能够提高对于断线的鲁棒性。
如图61~图65所示,管部件50的管部512形成为,朝向驱动部罩80倾斜并延伸。
<2-13>
如图67所示,保持部件73形成为,卡扣配合部731相对于旋转轴Axr1位于管部件50侧。
因此,能够减小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驱动部罩80的体积,能够抑制驱动部罩80与管部件50的特别是管部512相干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卡扣配合部731也可以形成为位于第3齿轮723与马达侧端子713之间(参照图80、图83)。
在此情况下,也与在马达主体710的两侧形成各两个卡扣配合部731的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73(参照图87~图89)相比,能够减小与马达71的轴Axm1垂直的方向即相对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上的保持部件73的体积。
在图90~图102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阀30及其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阀30的阀体31的形状等与第1、3实施方式的阀30类似。本实施方式的阀30的球阀41、筒状连接部44、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的排列方向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即,本实施方式的阀30从旋转轴Axr1方向的与驱动部70相反侧朝向驱动部70侧依次排列形成有球阀41、筒状连接部44、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球阀41、42、43分别设置为能够将出口端口221、222、223开闭(参照图67)。
如图93、图94等所示,球阀41的阀体开口部410具有大开口部412、延伸开口部413。大开口部412以从第1分割体33的周向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延伸开口部413以从大开口部412的另一端延伸到第1分割体33的周向的另一端附近的方式形成。延伸开口部413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大小比大开口部412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大小小。阀体开口部410的开口面积是将大开口部412的开口面积和延伸开口部413的开口面积加在一起的面积。
由于阀体开口部410具有延伸开口部413,所以在出口端口221的开阀初期,能够使向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量逐渐变大。由此,能够抑制因散热器5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阀体开口部410具有延伸开口部413。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阀体开口部420、430处也设置与延伸开口部413同样的开口部。在此情况下,能够抑制因加热器6、设备7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3-29>
作为第1球阀的球阀41的阀体开口部410的大小比作为第2球阀的球阀42的阀体开口部420的大小及作为第3球阀的球阀43的阀体开口部430的大小大。
即,以两个球阀连续的方式形成的球阀42、43的阀体开口部420、430较小,作为1个球阀而形成的球阀41的阀体开口部410最大。
来自入口端口220的冷却水向球阀42、43与球阀41之间的阀间空间400流入。然后,冷却水被分配到球阀42、43侧和球阀41侧。这里,如果在球阀42、43侧和球阀41侧需要的冷却水的量偏倚,则无法适当地进行冷却水的分配,所以形成有开口最大的阀体开口部410的球阀41由于需要的冷却水较多,所以不与其他形成有开口较小的阀体开口部420、430的球阀42、43连续。即,如果使两个球阀连续,则需要两个球阀的开口量的冷却水,所以尽量使开口较小的球阀(42、43)彼此连续。
<4-4>
如图62所示,壳体20具有以从壳体主体2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壳体主体21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
驱动部罩80具有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及以从罩主体8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罩主体81不同的部位形成并固定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的罩固定部(821~826)。
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两端部(215、216)向外侧突出。这里,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两端部即壳体端部215、216作为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不同的部位而形成于壳体主体21。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体积,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体积。由此,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车辆1的狭小空间A1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是相对于铅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与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此外,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相对于与安装面201垂直的方向Dv1垂直。
<4-5>
如图62所示,在壳体主体21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不比壳体主体21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的两端部(215、216)向外侧突出。即,罩固定部821~826形成为,与壳体端部215、216相比,不在作为壳体主体21的最薄方向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上突出。
因此,能够减小驱动部罩80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的体积,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的体积。由此,能够将阀装置10搭载到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上较窄的狭小空间A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阀装置10设置在交流发电机12与进气岐管11之间的狭小空间A1(参照图2、图62)中,所以通过减小阀装置10的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体积,能够不与交流发电机12及进气岐管11相干扰地将阀装置10设置到狭小空间A1中。
<7-1>壳体侧罩固定部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管部件50、隔壁部60、驱动部罩80、驱动部70和固定部件830。
如图61、图62、图64~图68、图73~图78所示,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端口(220、221、222、223、224),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以从壳体主体2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壳体主体21不同的部位形成;以及壳体侧罩紧连孔290,形成在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将端口(221、222、223)开闭。
管部件50具有内侧的空间与端口(221、222、223、224)连通的筒状的管部(511、512、513、514),被安装于壳体主体21。
隔壁部60设置为,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具有形成为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罩80相对于隔壁部60设置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具有在与隔壁部60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从罩主体81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罩主体81不同的部位形成的罩固定部821~826、以及形成于罩固定部821~826的罩紧连孔831~836。
驱动部70设在驱动部空间800中,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固定部件830穿过罩紧连孔831~836并与壳体侧罩紧连孔290螺合,从而将罩固定部821~826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固定。
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具有从壳体主体21的外壁突出的罩固定基部298、以及从罩固定基部298向罩固定部821~826侧突出并固定于罩固定部821~826的罩固定突出部299。
如图64等所示,管部件5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罩固定基部298位于与罩固定突出部299相反侧。
这样,由于罩固定突出部299以从罩固定基部298向与管部件50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抑制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与管部件50的干扰,能够提高管部件50的搭载自由度。此外,能够减小阀装置10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体积。因而,能够容易地将阀装置10搭载到车辆1的狭小空间A1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部件5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3的罩固定基部298而言位于与罩固定突出部299相反侧(参照图64等)。
<7-2>
如图73等所示,罩固定突出部299在与罩主体8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作为间隙的罩间间隙Sc1。
因此,在将驱动部罩80通过固定部件830紧连于壳体20时,即使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的罩固定突出部299发生破裂,也能够抑制该破裂达到壳体主体21。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驱动部罩80向壳体20的紧连而可能发生的冷却水的泄漏。
<7-3>
如图73所示,壳体侧罩紧连孔290的轴向的长度L4比长度L3短,长度L3是将壳体侧罩紧连孔290的轴向上的罩固定基部298的长度L1和罩固定突出部299的长度L2加在一起的长度。即,L4<L3=L1+L2。
因此,能够确保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的强度。
<7-4>
如图73所示,壳体侧罩紧连孔290的内侧的固定部件830的轴向的长度L5比壳体侧罩紧连孔290的轴向的长度L4短。即,L5<L4。
因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830向壳体侧罩紧连孔290螺合时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破裂。此外,由于固定部件830的前端不会相对于罩固定基部298向与罩固定突出部299相反侧跃出,所以能够抑制固定部件830的前端与管部件50相干扰。
<7-5>
如图73所示,固定部件830是能够对壳体侧罩紧连孔290一边攻丝一边螺合的自攻螺钉。
因此,不需要将具有螺纹槽的金属部件等嵌件成型于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此外,由于在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的罩固定突出部299与罩主体81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罩间间隙Sc1,所以即使在固定部件830向壳体侧罩紧连孔290螺合时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破裂,也能够抑制该破裂达到壳体主体21。
另外,壳体侧罩紧连孔290的内侧的固定部件830的轴向的长度L5与固定部件830的需攻丝长度对应。
如图64所示,管部512向驱动部罩80侧延伸而形成。管部512向壳体主体21的较短方向的两侧中的设有1个紧连部(231)的一侧延伸而形成。管部512向壳体端部215侧延伸而形成,壳体端部215是壳体主体21的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方向Dp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距旋转轴Axr1较远的端部、即壳体主体21中的比形成内部空间200的部分的外壁向方向Dp1突出的端部。
管部512从出口端口222延伸而形成,出口端口222是在壳体主体21中排列在直线上的出口端口221、222、223中的正中间的端口。管部512从出口端口222延伸而形成,出口端口222是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较长方向的中心靠驱动部罩80的端口。
管部512的前端部位于比壳体突出部219更靠壳体主体21的相反侧。管部512的前端部侧相对于壳体侧罩固定部293的罩固定基部298位于与罩固定突出部299相反侧。
如图62所示,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3相对于包含旋转轴Axr1并相对于安装面201平行的假想平面Vp6形成在管部件50侧。壳体侧罩固定部294~296相对于假想平面Vp6形成在安装面201侧。
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相对于包含旋转轴Axr1并与安装面201垂直的假想平面Vp7形成在管部516的前端部侧。壳体侧罩固定部292~295相对于假想平面Vp7形成在管部512的前端部侧。
罩间间隙Sc1形成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的罩固定突出部299与罩主体81的外壁之间。
<8-1>异物堆积部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隔壁部60和驱动部70。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端口(220、221、222、223),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以及壳体开口部210,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将端口(221、222、223)开闭。
隔壁部60具有设于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于隔壁部主体61以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70相对于隔壁部60设置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如图69所示,阀30具有形成于阀体31的作为被限制部的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
如图69、图103、图104所示,隔壁部60具有:环状的限制凹部63,在轴杆插通孔62的径向外侧从隔壁部主体61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面向驱动部70侧凹陷;限制部631,形成于限制凹部63的周向的一部分,通过与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能够限制阀体31的旋转;以及异物堆积部68,从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向驱动部70侧凹陷。
因此,能够使存在于限制凹部63内的异物及积存在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上的异物堆积到异物堆积部68。由此,能够使异物从作为被限制部的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以及限制部631远离,抑制异物夹在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与限制部631之间。因而,能够抑制因异物向限制部631的堆积造成的阀体31的驱动精度的变差。此外,能够抑制因异物向限制部631的堆积造成的旋转角传感器86的传感器精度的变差。
<8-2>
如图103、图104所示,限制凹部63具有形成在径向内侧的作为筒状的壁面的内筒壁面632、以及形成在径向外侧的作为筒状的壁面的外筒壁面633。
因此,能够抑制限制凹部63内的异物向轴杆插通孔62侵入。由此,能够确保轴密封部件603的密封性。
<8-3>
如图103、图104所示,异物堆积部68相对于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外筒壁面633侧。
因此,能够将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上的异物向限制凹部63的径向外侧的异物堆积部68引导,使异物从轴杆插通孔62远离。由此,能够确保轴密封部件603的密封性。
<8-5>
如图69所示,内筒壁面632通过与作为被限制部的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滑动而能够对阀体31的旋转进行导引。
因此,能够使阀体31的旋转稳定。此外,通过使异物堆积到异物堆积部68,能够抑制异物夹在内筒壁面632与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之间,抑制内筒壁面632与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的滑动性变差。
<8-6>
如图103、图104所示,限制部631从内筒壁面632延伸到外筒壁面633而形成。
因此,能够确保限制部631的强度。
<8-7>
如图103、图104所示,限制凹部63的径向上的限制部631的长度L11比限制凹部63的径向上的异物堆积部68的长度L12大。
因此,能够确保限制部631的强度。
<8-12>
如图104所示,异物堆积部68在与轴杆插通孔62的轴垂直的剖面中被形成为C字状。
因此,能够在异物堆积部68的周向的端部间形成隔壁贯通孔65。
<8-13>
如图103、图104所示,隔壁部60具有从轴杆插通孔62向外侧延伸并在隔壁部主体61的外壁上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隔壁贯通孔65形成在异物堆积部68的周向的端部间。
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能够使隔壁部主体61小型化。
<8-14>
如图104所示,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形成为,在异物堆积部68的周向的端部间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周向的长度L21变大。
因此,在异物堆积部68的周向的端部间,能够确保隔壁部主体61的外筒壁面633侧的部分的强度。
<8-15>
如图103、图104所示,限制部631以在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上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
<8-16>
如图104所示,限制部631形成为,随着朝向限制凹部63的径向外侧而周向的长度L22变大。
因此,能够确保限制部631的外筒壁面633侧的部分的强度。
<8-17>
如图67、图103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异物堆积部68位于阀体31的下侧。
更具体地讲,异物堆积部68相对于阀体31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因此,异物堆积部68相对于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位于下侧。由此,能够将限制凹部63内的异物向异物堆积部68有效地引导。
隔壁部主体61与壳体主体21同样,例如由“PPS-GF50”形成。
因此,能够提高隔壁部主体61的耐热性、耐吸水性、强度、尺寸精度。
<9-1>轴杆轴承部流路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和轴杆轴承部90。
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以及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将端口(221、222、223)开闭。
如图105~图107所示,轴杆轴承部90具有:轴承部主体91,从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的内壁中的与轴杆32的端部对置的内壁即对置内壁213以筒状延伸,能够在内侧将轴杆32的端部进行轴支承;以及轴承部流路92,将轴承部主体91的内周壁与外周壁连接而形成。
因此,即使空气积存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也能够经由轴承部流路92将该空气向轴承部主体91的外侧排出。由此,能够抑制轴杆32的端部和轴杆轴承部90在干燥的状态下滑动。因而,能够抑制轴杆32的端部或轴杆轴承部90磨损。
<9-2>
如图107所示,轴承部流路92形成为,从轴承部主体91的对置内壁213侧的部位延伸到与对置内壁213相反侧的端部。
因此,即使空气积存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也能够经由轴承部流路92将该空气向轴承部主体91的外侧迅速地排出。
<9-3>
如图105、图106所示,阀体31具有阀体端部孔部314,阀体端部孔部314形成为,在内侧存在轴杆32的端部及轴承部主体91。
因此,通过将轴承部主体91配置在阀体端部孔部314的内侧,能够减小壳体主体2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体积。由此,能够使阀装置10小型化。
<9-4>
如图105、图106所示,轴杆轴承部90具有设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能够在内侧将轴杆32的端部进行轴支承的筒状的内侧轴承部93。
因此,能够抑制轴承部主体91的磨损。
<9-5>
如图105、图106所示,阀体31具有阀体端部孔部314,阀体端部孔部314形成为,在内侧存在轴杆32的端部及轴承部主体91。轴杆轴承部90具有设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能够在内侧将轴杆32的端部进行轴支承的筒状的内侧轴承部93。阀体端部孔部314的内径与轴承部主体91的外径之差小于轴承部主体91的内径与轴杆32的端部的外径之差。
即,阀体端部孔部314与轴承部主体91之间的筒状的间隙S1比较小,没有被形成为使冷却水积极地流通的程度的大小。
<9-6>
如图105、图106所示,在壳体2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状态下,轴杆轴承部90位于对置内壁213的下侧。
更具体地讲,轴杆轴承部90相对于对置内壁213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因此,轴杆轴承部90位于内部空间200的铅直方向上侧,内部空间200内的冷却水中的空气容易积存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但是,即使空气积存在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也能够经由轴承部流路92将该空气向轴承部主体91的外侧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主体9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轴承部流路92形成为,从轴承部主体91的对置内壁213侧的端部延伸到与对置内壁213相反侧的端部。轴承部流路92夹着轴承部主体91的轴而在轴承部主体91的周向上以等间隔形成有两个(参照图107)。
如图107所示,在内侧轴承部93形成有轴承缺口部931。内侧轴承部93例如由PPS等树脂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轴承缺口部931形成为,将内侧轴承部93的内周壁与外周壁连接、并从内侧轴承部93的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
因此,即使空气积存在内侧轴承部93的内侧,也能够经由轴承缺口部931将该空气向内侧轴承部93的外侧排出。此外,通过在内侧轴承部93形成轴承缺口部931,能够容易地将内侧轴承部93配置到轴杆32的端部与轴承部主体91之间。
轴承缺口部931形成为,从内侧轴承部93的一端部开始到另一端部为止一边相对于内侧轴承部93的轴倾斜一边延伸。
因此,在内侧轴承部93的周向的任意部位,能够与轴向的位置无关地,使内侧轴承部93的内周壁与轴杆32的端部的外周壁抵接。由此,在将轴承缺口部931形成于内侧轴承部93的结构中,能够将轴杆32稳定地轴支承。
如图105、图106所示,轴承部主体91形成为,延伸到出口端口22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端部的下侧。即,轴承部主体91的前端部位于比出口端口221的铅直方向上侧的端部靠下侧。
因此,能够将轴承部主体91的内侧的空气容易地经由出口端口221向壳体主体21的外部排出。
<10-1>非正圆壳体内壁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和阀30。
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形成有筒状的壳体内壁211的壳体主体21、以及在壳体内壁211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
如图67、图108所示,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沿着壳体内壁211的轴Axn1的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将阀体31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而形成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将端口开闭。在本实施方式中,轴Axn1与旋转轴Axr1一致。
如图108、图109所示,壳体内壁211形成为,距轴Axn1的距离Dna1在周向上不同。
因此,在阀体31的与旋转轴Axr1垂直的剖面中的阀体31的外周壁的形状是圆形的情况下,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即,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是一定的,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在周向上形成有较大的部分(间隙Sb01)和较小的部分(间隙Sb02)(参照图109)。由此,即使在内部空间200的冷却水中的异物进入到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中的情况下,也通过阀体31的旋转从而异物移动到较大的间隙Sb01中,能够从该间隙Sb01容易地将异物排出。因而,能够抑制因异物持续积存在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中而造成的阀体31的动作不良。此外,能够抑制与阀体31的驱动有关的负荷转矩的增大、以及压损阻力的增大。
<10-2>
如图108、图109所示,阀体31形成为,从旋转轴Axr1到外周壁的距离Dga1在周向上相同。即,阀体31的外周壁形成为,在与旋转轴Axr1垂直的剖面中呈圆形。
因此,如上述那样,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在周向上形成有较大的部分(间隙Sb01)和较小的部分(间隙Sb02)。因而,能够抑制因异物持续积存在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中而造成的阀体31的动作不良。
<10-3>
如图108所示,壳体内壁211形成为,在与轴Axn1垂直的剖面中呈非正圆。
因此,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在周向上形成有较大的部分(间隙Sb01)和较小的部分(间隙Sb02)。
<10-4>
如图108所示,壳体内壁211形成为,在与轴Axn1垂直的剖面中呈多边形。
因此,能够使壳体内壁211的剖面接近于圆形而减小壳体主体21的径向的体积、并且在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中形成在周向上较大的部分(间隙Sb01)和较小的部分(间隙Sb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内壁211形成为,在与轴Axn1垂直的剖面中呈八边形。此外,剖面八边形的壳体内壁211的各边的连接部分即角部214为平滑的曲线状(参照图108、图109)。
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壳体主体21的径向的体积。此外,能够抑制异物积存在壳体内壁211的角部214。
<10-5>
如图67所示,在“包含阀体31的外径最大的部分、并且与壳体内壁211的轴Axn1垂直的剖面(例如图67中由Pd1表示的面的剖面)”中,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
因此,在异物的影响较大的“阀体31的外径最大的部分”,能够将异物从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排出。
<10-6>
如图67所示,在“包含壳体内壁211中的开设有端口(220、221、222、223)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阀体31中的形成有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并且与壳体内壁211的轴Axn1垂直的剖面(例如图67中用Pd2表示的面的剖面)”中,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
因此,在异物的影响较大的“遍及阀体3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而被封闭的间隙Sb10的部分”,能够将异物从间隙Sb10排出。
<10-7>
如图68所示,壳体20具有在壳体内壁211上开口并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溢流端口224。
本实施方式还具备溢流阀39。溢流阀39设于溢流端口224,根据条件将溢流端口224开闭。
在无法沿着冷却水的流动将异物除去的状况下,异物积存在内部空间200中,当溢流阀39打开时,有可能夹入异物从而溢流阀39保持打开的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壳体内壁211形成为距轴Axn1的距离Dna1在周向上不同等,使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能够容易地将异物从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排出。由此,能够抑制异物夹在溢流阀39中而溢流阀39保持打开的状态。
<10-8>
如图67所示,本实施方式还具备阀密封件36。阀密封件36形成为环状,能够与阀体31的外周壁滑动地设置在与端口(221、222、223)对应的位置,能够将与阀体31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
在“包含阀密封件36并且与壳体内壁211的轴Axn1垂直的剖面(例如图67中用Pd1表示的面的剖面)”中,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的距离Dgn1在周向上不同。
因此,能够从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中的阀密封件36的周围将异物除去。由此,能够抑制因异物被夹入在阀体31的外周壁与阀密封件36之间而造成的阀体31的外周壁的损伤。
<10-9>
如图67所示,壳体20具有内周面与壳体内壁211的轴Axn1方向的端部连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
阀30具有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
隔壁部60具有设在壳体开口部210以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隔壁部主体61以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
驱动部70相对于隔壁部主体61设在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能够经由轴杆32的一端将阀体31旋转驱动。
环状密封部件600设在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主体61之间,能够将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主体61之间保持为液密。
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周面形成为圆筒状。
这样,通过将壳体内壁211形成为剖面呈非正圆、并且将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周面形成为圆筒状,能够容易地将异物从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除去,并确保壳体开口部210与隔壁部主体61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31包括内周壁及外周壁为球面状的球阀41、42、43。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体31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在此情况下,也通过将壳体内壁211等如上述那样形成,从而能够容易地从阀体31的外周壁与壳体内壁211之间的间隙Sb10将异物除去。
<11-1>溢流阀遮蔽部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溢流阀39和遮蔽部95。
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入口端口220,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供冷却水流入;以及溢流端口224,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连接。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旋转轴Axr1的轴杆32。
溢流阀39设在溢流端口224,根据条件而开阀或闭阀,允许或断开经由溢流端口224的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的连通。
这里,溢流阀39的开阀条件例如是“周围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溢流阀39例如在冷却水的温度成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开阀,允许经由溢流端口224的内部空间200与壳体主体21的外部即管部515的内侧的空间的连通,在冷却水的温度比规定的温度低时,将上述连通断开。由此,在车辆1过热时等冷却水的温度过度地上升的情况下,能够使冷却水从内部空间200向外部的散热器5流动,将冷却水冷却。
如图112所示,遮蔽部95能够将溢流阀39遮蔽,以使得无法从入口端口220目视溢流阀39。更具体地讲,溢流阀39当从入口端口220的轴向观察时被遮蔽部95遮蔽,整体无法目视。
因此,能够抑制从入口端口220流入到内部空间200中的冷却水直接冲击到溢流阀39。由此,在温度较高的冷却水瞬间性地流入时、或温度较高的冷却水局部性地流入时,也能够抑制溢流阀39误认为过热、通过误动作而开阀的情况。因而,能够通过溢流阀39适当地抑制车辆1的过热。
<11-2>
如图112所示,遮蔽部95以相对于轴杆32位于溢流端口224侧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主体21。
因此,能够将遮蔽部95靠近溢流阀39而配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冷却水向溢流阀39的直接冲击。
<11-4>
如图110、图112所示,遮蔽部95形成为,当将入口端口220、溢流阀39及遮蔽部95在入口端口220的轴向或溢流端口224的轴向上投影时,成为入口端口220的投影与溢流阀39的投影重叠的部分B1(图110中用格子表示的部分)的面积以上的面积的投影。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冷却水向溢流阀39直接冲击、并且不超过必要地缩减流路面积从而确保通水性。
<11-5>
如图112所示,遮蔽部95的阀30侧的面951形成为与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的内壁即壳体内壁211的形状相仿的形状。
因此,能够抑制由遮蔽部95带来的内部空间200内的流体流动的紊乱的发生。此外,能够防止向遮蔽部95的应力集中,提高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
<11-6>
如图112所示,遮蔽部95形成为板状,板厚是均匀的。
因此,能够防止向遮蔽部95的应力集中,提高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溢流阀39“当周围的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开阀。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溢流阀39也可以“当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开阀。或者,溢流阀39也可以“当周围的温度为规定的温度以上时”并且“压力为规定的压力以上时”开阀。在此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遮蔽部95抑制冷却水向溢流阀39的直接冲击而抑制溢流阀39的误动作。
(第15实施方式)
基于图113、图114对第1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进行说明。第15实施方式的阀体31的结构等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周向上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形成位置及大小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阀41、筒状连接部44、球阀42、筒状阀连接部45、球阀43的排列方向及形状等与第14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参照图90~图102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开口部410与第14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大开口部412及延伸开口部413(参照图93、图94等)。
<12-1>流程图(flow diagram)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驱动部70和作为控制部的ECU8。
壳体20具有内部空间200、与内部空间200连接并与车辆1的散热器5连接的作为散热器端口的出口端口221、与内部空间200连接并与车辆1的加热器6连接的作为加热器端口的出口端口222、以及与内部空间200连接并与车辆1的设备7连接的作为设备端口的出口端口223。以下,为了简单,适当将出口端口221、222、223分别改称作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
阀30具有能够在内部空间200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能够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将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或设备端口223开闭。
驱动部70能够将阀体31旋转驱动。
ECU8对驱动部70的动作进行控制而对阀体31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由此能够控制散热器端口221与散热器5之间、加热器端口222与加热器6之间、以及设备端口223与设备7之间的冷却水的流动。
如图113、图114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比0大的规定开度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关闭,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因此,将上述规定开度设定为能够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的程度的开度,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的最大化。
<12-2>
如图113、图114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以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顺序关闭。
因此,能够将来自加热器6的热交换立即断开,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
<12-9>
上述规定开度被设定为60%以上。
因此,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能够适当地实现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的最大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上述规定开度被设定为100%。
因此,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
<12-10>
阀体31的外周壁及内周壁形成为球面状(参照图67等)。
阀30具有:阀体内流路300,形成在阀体31的内周壁的内侧;作为散热器用开口部的阀体开口部410,形成为将阀体31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与散热器端口221的重合比例即散热器重合比例变化;作为加热器用开口部的阀体开口部420,形成为将阀体31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与加热器端口222的重合比例即加热器重合比例变化;以及作为设备用开口部的阀体开口部430,形成为将阀体31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阀体31的旋转位置,与设备端口223的重合比例即设备重合比例变化。以下,为了简单,适当将阀体开口部410、420、430分别改称作散热器用开口部410、加热器用开口部420、设备用开口部430。
这样,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作为外周壁及内周壁是球面状的阀体31的回转阀来实现。
这里,更详细地讲,散热器重合比例是相对于设于散热器端口221的密封单元35的阀密封件36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散热器用开口部410的重叠面积的最大值而言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散热器用开口部410的重叠面积的比例,对应于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
更详细地讲,加热器重合比例是相对于设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密封单元35的阀密封件36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加热器用开口部420的重叠面积的最大值而言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加热器用开口部420的重叠面积的比例,对应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
更详细地讲,设备重合比例是相对于设于设备端口223的密封单元35的阀密封件36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设备用开口部430的重叠面积的最大值而言的、密封件开口部360与设备用开口部430的重叠面积的比例,对应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
<12-11>
当散热器重合比例比0大时,散热器端口221打开,经由散热器用开口部410及散热器端口221,阀体内流路300与散热器5连通。由此,此时,冷却水从阀体内流路300向散热器5侧流动。
当加热器重合比例比0大时,加热器端口222打开,经由加热器用开口部420及加热器端口222,阀体内流路300与加热器6连通。由此,此时,冷却水从阀体内流路300向加热器6侧流动。
当设备重合比例比0大时,设备端口223打开,经由设备用开口部430及设备端口223,阀体内流路300与设备7连通。由此,此时,冷却水从阀体内流路300向设备7侧流动。
接着,基于图113、图114对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0的冷却水的流程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13、图114所示,当阀体31的旋转位置是作为基准位置的0(度)时(图114中的旋转位置Pr0时),即,当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而阀体31的旋转被限制时,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都是0%(全闭)。以下,在记作Pr0~13的情况下,是指图114中的旋转位置Pr0~13。
通过由ECU8进行的驱动部70的控制,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驱动,当阀体31的旋转位置从0变大,则在Pr2与Pr3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加热器6侧流动。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在Pr3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4与Pr5之间,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设备7侧流动。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5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2与Pr3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和Pr4与Pr5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相同(参照图113、图114)。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在Pr6与Pr7之间,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散热器5侧流动。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7与Pr8之间,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以规定的比例进一步增大。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在Pr8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因此,在Pr8,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即100%。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6与Pr7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小于Pr7与Pr8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参照图113、图114)。这是因为,散热器用开口部410由延伸开口部413和大开口部412形成(参照图93、图94等)。即,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在延伸开口部413与密封件开口部360重叠时变小,在大开口部412与密封件开口部360重叠时变大。
因此,在散热器端口221的开阀初期,能够使朝向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量逐渐变大。由此,能够抑制由散热器5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此外,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6与Pr7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以及Pr7与Pr8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小于Pr2与Pr3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增大比例、Pr4与Pr5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参照图113、图114)。
因此,能够使开阀初期的朝向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量变化相比于朝向加热器6、设备7的冷却水的流量变化而言更平缓。由此,能够抑制由散热器5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9与Pr10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加热器6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而减小。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在Pr10成为0%(全闭)。由此,加热器端口222关闭,朝向加热器6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1与Pr12之间,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而减小。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12成为0%(全闭)。由此,设备端口223关闭,朝向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9与Pr10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减小比例,和Pr11与Pr12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减小比例相同(参照图113、图114)。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3,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另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阀体31的旋转驱动停止。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是100%不变。即,此时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为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处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在Pr10、Pr12,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关闭,在Pr13,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以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顺序(Pr10、Pr12)关闭。
(第16实施方式)
在图115中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第16实施方式中紧连部231~233的形状等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1-11>
紧连部231具有与紧连孔241垂直的面的剖面中的形状为直线状的两个外壁(234、235),并且形成为,该两个外壁(234、235)所成的角θ1为钝角。
紧连部232具有与紧连孔242垂直的面的剖面中的形状为直线状的两个外壁(236、237),并且形成为,该两个外壁(236、237)所成的角θ2为钝角。
紧连部233具有与紧连孔243垂直的面的剖面中的形状为直线状的两个外壁(238、239),并且形成为,该两个外壁(238、239)所成的角θ3为钝角。
因此,能够提高紧连部231~233的强度,能够提高阀装置10的耐震性。另外,阀装置10在使用时由于冷却水向内部空间200流入,所以包含冷却水的装置的重量变得比较大。因此,通过提高紧连部231~233的强度,能够在有限的搭载空间(狭小空间A1)中将阀装置10可靠地固定。
如图115所示,在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形成有紧连部231的范围与形成有紧连部232和紧连部233的范围重复。
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21稳定地固定到发动机2。
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紧连部231、232、233的长度比入口端口220的直径大。
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21稳定地固定到发动机2。
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紧连部231的长度比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紧连部232或紧连部233的长度大。
因此,对于仅有3个紧连部中的1个的一侧,能够确保将壳体主体21固定在发动机2上时的壳体主体21的左右两方向(宽度方向)的平衡。
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紧连部231的中心、以及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上的紧连部233的中心处于比入口端口220的中心靠驱动部70侧。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驱动部70带来的振动。
紧连部233的外壁238的驱动部70侧的端部相对于外壁239的入口端口220侧的端部而言位于与旋转轴Axr1相反侧。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驱动部70带来的振动。
紧连部232、233在安装面201中的形成有安装面凹部207的范围的从阀体31的旋转轴Axr1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而形成。
因此,能够将壳体主体21稳定地固定到发动机2。
(第17实施方式)
在图116中表示第17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17实施方式中阀30的结构等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
<3-30>
隔壁部60具有将内部空间200与壳体20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形成于隔壁部主体61以能够将轴杆32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以及从隔壁部主体61的内部空间200侧的面向与内部空间200相反侧凹陷的限制凹部63。
阀体31具有从第2分割体34的隔壁部60侧的面即第1最外端面301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前端部位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凸部344。
在第3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第1限制凸部332与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而形成限制凸部的例子(参照图23)。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限制凸部344从第2分割体34延伸而形成有1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限制部631限制阀体31的旋转时,也能够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离开(剥离)的方向的力作用于阀体31。因此,当限制凸部344抵接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部631时,能够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离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凸部344形成在“包含旋转轴Axr1且与接合面331、341垂直的假想平面Vp8”上(参照图116)。
因此,当由限制部631限制阀体31的旋转时,能够可靠地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分离(剥离)的方向的力作用于阀体31。
(第18实施方式)
在图117中表示第18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18实施方式中阀30的结构等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
<3-31>
第1限制凸部332沿着接合面331的面方向而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第2限制凸部342不与第1限制凸部332抵接,沿着接合面341的面方向而向限制凹部63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当由限制部631限制阀体31的旋转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分离(剥离)的方向的力不进行作用。因此,当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抵接于限制凹部63的限制部631时,能够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用“包含旋转轴Axr1并与接合面331、341垂直的假想平面Vp8”将阀体31分为两个区域时,第1限制凸部332及第2限制凸部342被形成在两个区域的一侧(参照图117)。
因此,当由限制部631限制阀体31的旋转时,能够可靠地抑制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在接合面331、341处分离(剥离)方向的力作用于阀体31。
此外,旋转轴Axr1与第1限制凸部332的距离比旋转轴Axr1与第2限制凸部342的距离小(参照图117)。
(第19实施方式)
在图118中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19实施方式中限制凹部63的形状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8-4>
如图118所示,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形成为锥状并随着从内筒壁面632侧朝向外筒壁面633侧而向驱动部70接近。
因此,能够将限制凹部63的底面630上的异物积极地向限制凹部63的径向外侧的异物堆积部68引导,使异物从轴杆插通孔62远离。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轴密封部件603的密封性。
(第20实施方式)
在图119中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20实施方式中阀30、限制部631的结构等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8-8>
如图119所示,阀30具有从阀体31向驱动部70侧以筒状延伸的阀体筒部315。阀体筒部315的前端部位于内筒壁面632的径向外侧。
因此,能够抑制限制凹部63的异物向轴杆插通孔62侵入。由此,能够确保轴密封部件603的密封性。
<8-9>
阀30具有形成于阀体筒部315、能够在与内筒壁面632之间形成迷宫状的空间Sr1的迷宫形成部316。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限制凹部63的异物向轴杆插通孔62侵入。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轴密封部件603的密封性。
<8-10>
迷宫形成部316以从阀体筒部315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限制凹部63的异物向轴杆插通孔62侵入。
<8-11>
阀体筒部315形成为,在限制凹部63的径向上相对于限制部631位于内筒壁面632侧。
因此,在阀体31旋转时,能够抑制阀体筒部315与限制部631干扰。
(第21实施方式)
在图120、图121中表示第21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21实施方式中遮蔽部95的配置等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
<11-3>
遮蔽部95以相对于轴杆32位于入口端口220侧的方式设于壳体主体21。
因此,能够将遮蔽部95从溢流阀39适度离开而配置,能够抑制冷却水向溢流阀39直接冲击并且确保溢流阀39的反应性。
<1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遮蔽部95形成为,当将入口端口220、溢流阀39及遮蔽部95在入口端口220的轴向或溢流端口224的轴向上投影时,成为入口端口220的投影与溢流阀39的投影相重叠的部分B2的面积以上的面积的投影。
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冷却水向溢流阀39直接冲击、并且不超过必要地缩减流路面积从而确保通水性。
<11-6>
如图120、图121所示,遮蔽部95形成为板状,板厚是均匀的。
因此,能够防止向遮蔽部95的应力集中,提高壳体主体21的耐久性。
(第22实施方式)
基于图122对第22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进行说明。第22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结构、驱动部70及阀体31的控制方式等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周向上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形成位置及大小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12-3>
如图122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以设备端口223、加热器端口222的顺序关闭。
因此,例如能够保持冬季的制暖性能不变而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
接着,基于图122对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0的冷却水的流程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22所示,在阀体31的旋转位置是作为基准位置的0时(图122中的旋转位置Pr0时),即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而阀体31的旋转被限制时,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都是0%(全闭)。以下,在记作Pr0~13的情况下,是指图122中的旋转位置Pr0~13。
与阀体31的旋转相伴随的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变化的方式在阀体31的旋转位置为Pr0~8为止与第15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如果阀体31从Pr8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9与Pr10之间,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而减小。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10处成为0%(全闭)。由此,设备端口223关闭,朝向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1与Pr12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加热器6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而减小。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在Pr12处成为0%(全闭)。由此,加热器端口222关闭,朝向加热器6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9与Pr10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减小比例、以及Pr11与Pr12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减小比例相同。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3,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另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阀体31的旋转驱动停止。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是100%不变。即,此时,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为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处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在Pr10、Pr12处设备端口223及加热器端口222关闭,在Pr13处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处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以设备端口223、加热器端口222的顺序(Pr10、Pr12)关闭。
(第23实施方式)
基于图123对第23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进行说明。第23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结构、驱动部70及阀体31的控制方式等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周向上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形成位置及大小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12-4>
如图123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同时关闭。
因此,在发动机2高负荷时,能够立即断开来自加热器6、设备7的热交换,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速度及冷却效率。
接着,基于图123对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0的冷却水的流程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23所示,在阀体31的旋转位置是作为基准位置的0时(图123中的旋转位置Pr0时),即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而阀体31的旋转被限制时,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都是0%(全闭)。以下,在记作Pr0~11的情况下,是指图123中的旋转位置Pr0~11。
与阀体31的旋转相伴随的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变化的方式在阀体31的旋转位置到Pr0~8为止与第15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如果阀体31从Pr8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9与Pr10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加热器6侧及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而减小。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10处为0%(全闭)。由此,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关闭,朝向加热器6侧及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9与Pr10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减小比例、以及Pr9与Pr10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减小比例相同。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1,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另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阀体31的旋转驱动停止。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是100%不变。即,此时,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为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处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在Pr10处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关闭,在Pr11处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8处成为上述规定开度(100%)后,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同时(Pr10)关闭。
(第24实施方式)
基于图124、图125对第24实施方式的阀装置进行说明。第24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结构、驱动部70及阀体31的控制方式等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体31的周向上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的形成位置及大小与第15实施方式不同。
<12-5>流程图
本实施方式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阀30、驱动部70和作为控制部的ECU8。
如图124、图125所示,ECU8例如在环境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下时的冬季,以使阀体31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基准位置即0(度)在一侧旋转的通常模式将阀体31旋转驱动,例如在环境温度比规定温度高时的夏季,以使阀体31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基准位置在另一侧旋转的冷却优先模式将阀体31旋转驱动。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ECU8例如也可以在空气调节为关闭时以通常模式、在空气调节为开启时以冷却优先模式将阀体31旋转驱动等,根据作为车辆状态的空气调节的动作状态来切换通常模式和冷却优先模式。此外,ECU8也可以根据车辆环境及车辆状态这双方来切换通常模式和冷却优先模式。进而,ECU8也可以根据“外界气温、车室内的温度、或外界气温与车室内的温度的温度差等车辆环境”及/或“发动机2的负荷状态、车速、或车辆1的加速状态等空气调节的动作状态以外的车辆状态”来切换通常模式和冷却优先模式。
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的阀体31的特定的旋转位置,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比0大的规定开度。
因此,在通常模式下,也将上述规定开度设定为能够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的程度的开度,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能够实现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的最大化。
<12-6>
如图124、图125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和冷却优先模式的两侧,散热器端口221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因此,在通常模式或冷却优先模式下,都能够提高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
<12-7>
如图124、图125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或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分别单独地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因此,能够使冷却水的循环集中在需要的部位,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12-8>
如图124、图125所示,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下,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因此,在通常模式下,能够在散热器5、加热器6及设备7的全部中进行热交换,能够确保制暖性能并且进行发动机2的冷却等。
<12-9>
上述规定开度被设定为60%以上。
因此,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的阀体31的特定的旋转位置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在通常模式下也能够适当地实现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的最大化。
此外,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和冷却优先模式的两侧散热器端口221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在通常模式或冷却优先模式下都能够适当地提高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
此外,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或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分别单独地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能够使冷却水的循环集中在需要的部位,适当地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此外,通过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下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从而在通常模式下,能够在散热器5、加热器6及设备7的全部中进行热交换,能够确保制暖性能并且适当地进行发动机2的冷却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发动机2的冷却效率,上述规定开度被设定为100%。
因此,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发动机2的高负荷时的冷却效率。
接着,基于图124、图125对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0的冷却水的流程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24、图125所示,当阀体31的旋转位置是作为基准位置的0(度)时(图125中的旋转位置Pr0时),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设备端口223的开度都是0%(全闭)。以下,在记作Pr-5~10情况下,是指图125中的旋转位置Pr-5~10。
如上述那样,ECU8根据车辆环境及/或车辆状态,以使阀体31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基准位置即0(度)在一侧(Pr0~10)旋转的通常模式、或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基准位置在另一侧(Pr0~-5)旋转的冷却优先模式,将阀体31旋转驱动。
通过ECU8的基于通常模式的阀体31的控制,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旋转驱动,阀体31的旋转位置从0变大的情况下,在Pr1与Pr2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加热器6侧流动。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在Pr2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3与Pr4之间,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设备7侧流动。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4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1与Pr2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增大比例、以及Pr3与Pr4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相同(参照图124、图125)。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5与Pr6之间,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散热器5侧流动。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6与Pr7之间,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以规定的比例进一步增大。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在Pr7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因此,在Pr7,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即100%。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5与Pr6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小于Pr6与Pr7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参照图124、图125)。这是因为,散热器用开口部410由延伸开口部413和大开口部412形成(参照图93、图94等)。
因此,在散热器端口221的开阀初期,能够使朝向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量逐渐变大。由此,在通常模式下,能够抑制由散热器5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此外,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5与Pr6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以及Pr6与Pr7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小于Pr1与Pr2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增大比例、Pr3与Pr4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参照图124、图125)。
因此,能够使开阀初期的朝向散热器5的冷却水的流量变化相比于朝向加热器6、设备7的冷却水的流量变化而言较平缓。由此,在通常模式下,能够抑制由散热器5的热交换带来的冷却水的急剧的温度变化。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8与Pr9之间,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100%以规定的比例减小。由此,流向加热器6侧及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量对应于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而减小。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9成为0%(全闭)。由此,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关闭,朝向加热器6侧及设备7侧的冷却水的流动被截断。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8与Pr9之间的加热器端口222的开度的减小比例、以及Pr8与Pr9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减小比例相同(参照图124、图125)。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10,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阀体31的旋转驱动停止。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是100%不变。即,此时,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为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通过ECU8的基于冷却优先模式的阀体31的控制,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旋转驱动,阀体31的旋转位置从0变小的情况下,在Pr-1与Pr-2之间,设备端口223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设备7侧流动。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在Pr-2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1与Pr-2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以及Pr3与Pr4之间的设备端口223的开度的增大比例相同(参照图124、图125)。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3与Pr-4之间,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从0(%)以规定的比例增大。由此,与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对应的量的冷却水向散热器5侧流动。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在Pr-4达到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因此,在Pr-4,散热器端口221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即100%。
这里,阀体31的每单位旋转角度的Pr-3与Pr-4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以及Pr6与Pr7之间的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的增大比例相同(参照图124、图125)。
如果阀体31向旋转方向的另一侧进一步旋转驱动,则在Pr-5,第1限制凸部332或第2限制凸部342的另一方抵接于限制部631,阀体31的旋转驱动停止。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是100%不变。即,此时,散热器端口221的开度及设备端口223的开度成为100%(全开:上述规定开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的阀体31的特定的旋转位置即Pr9~10,仅散热器端口221开度成为比0大的规定开度。
此外,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的Pr7~10、以及冷却优先模式的Pr-4~-5,散热器端口221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此外,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或设备端口223的开度分别在Pr9~10、Pr2~3、Pr-2~-3单独地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此外,ECU8能够对驱动部70及阀体31进行控制,以使得:在通常模式下,散热器端口221、加热器端口222及设备端口223的全部的开度在Pr7~8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第25实施方式)
在图126中表示第25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一部分。第25实施方式中轴承部602附近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6-23>
如图12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代替轴密封部件603而具备轴杆密封部96。
轴杆密封部96设于轴杆插通孔62,具有:环状的密封部环状部件97,内缘部能够与轴杆32的外周壁抵接;以及环状的轴杆密封部件98,比密封部环状部件97柔软,内缘部与轴杆32的外周壁抵接,能够将与轴杆32之间保持为液密。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杆32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入口端口220。因此,从入口端口220流入到内部空间200中的冷却水撞击到轴杆32的外周壁,容易发生轴杆32的轴偏摆。在轴杆32发生轴偏摆的情况下,对于轴杆密封部件98的负荷有可能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上述结构的轴杆密封部96,由密封部环状部件97抑制轴杆32的轴偏摆,降低了轴偏摆对轴杆密封部件98的负荷。由此,能够抑制因轴杆密封部件98的劣化、磨损、变形等造成的密封性的下降。
<6-24>
轴杆密封部96还具有密封部保持部件99,密封部保持部件99比密封部环状部件97硬,能够在轴杆插通孔62中保持密封部环状部件97及轴杆密封部件98。
因此,能够使轴杆插通孔62中的密封部环状部件97及轴杆密封部件98的位置稳定。因而,能够通过密封部环状部件97有效地抑制轴杆32的轴偏摆,并且有效地减小轴偏摆对于轴杆密封部件98的负荷。
<6-25>
密封部环状部件97由树脂形成。轴杆密封部件98由橡胶形成。密封部保持部件99由金属形成。
因此,能够通过密封部环状部件97有效地抑制轴杆32的轴偏摆,确保轴杆密封部件98的密封性,通过密封部保持部件99将密封部环状部件97及轴杆密封部件98稳定地保持。
<6-26>
轴杆密封部件98具有: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相对于密封部环状部件97与轴杆32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在阀体31侧抵接于轴杆32的外周壁;以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相对于密封部环状部件97与轴杆32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在驱动部70侧抵接于轴杆32的外周壁。
因此,能够通过1个密封部环状部件97抑制轴杆32的轴偏摆,减小由轴偏摆带来的对于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的负荷。此外,通过在密封部环状部件97的阀体31侧及驱动部70侧与轴杆32的外周壁抵接的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杆32的外周的密封性。
以下,对轴杆密封部96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密封部环状部件97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树脂形成为环状。密封部环状部件97设置为,内缘部能够与轴杆32的外周壁抵接及滑动。通过将密封部环状部件97用摩擦系数较小的PTFE形成,轴杆32能够在密封部环状部件97的内侧顺畅地旋转。另外,密封部环状部件97相对于隔壁贯通孔65设在阀体31侧(参照图126)。
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例如由EPDM(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那样的环状。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相对于密封部环状部件97与轴杆32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内缘部在阀体31侧与轴杆32的外周壁密接地抵接。这里,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内缘部能够与轴杆32的外周壁滑动。另外,密封部环状部件97位于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内侧(参照图126)。
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例如由NBR(丁腈橡胶)等橡胶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那样的环状。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相对于密封部环状部件97与轴杆32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内缘部在驱动部70侧与轴杆32的外周壁密接地抵接。这里,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的内缘部能够与轴杆32的外周壁滑动。另外,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在轴杆32的轴向上设在隔壁贯通孔65与轴承部602之间(参照图126)。
密封部保持部件99具有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1、992、993。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1、992、993例如由金属形成。
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形成为筒状,以使外周壁与轴杆插通孔62嵌合的方式设置。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使内周壁与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外周壁抵接而保持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
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1形成为环状,设在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阀体31侧的端部与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之间,外缘部与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的内周壁嵌合。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1保持着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阀体31侧的端部。
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2形成为筒状,设在外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0及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驱动部70侧的端部的内侧,外周壁与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驱动部70侧的端部的内周壁抵接。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2使内周壁与密封部环状部件97的外缘部抵接而保持着密封部环状部件97。
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3形成为环状,设在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2的驱动部70侧的端部的内侧,外缘部与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2的内周壁嵌合。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3使阀体31侧的端部与密封部环状部件97的驱动部70侧的面抵接而保持着密封部环状部件97。
这里,密封部环状部件97、内侧密封部保持部件992、993设在可弹性变形的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的内侧,从而能够在轴杆插通孔62的内侧在径向上一体地移动。因此,通过密封部环状部件97,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轴杆32的轴偏摆。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由EPDM形成、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由NBR形成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由NBR形成,将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由EPDM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都由NBR形成。进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都由EPDM形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轴杆32沿着铅直方向而将阀装置10向发动机2安装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轴杆32相对于铅直方向垂直或倾斜而将阀装置10向发动机2安装。在此情况下,虽然有可能发生由重力带来的轴杆32的轴的偏倚,但通过密封部环状部件97,能够抑制由重力带来的轴杆32的轴的偏倚。
(第26实施方式)
在图127中表示第26实施方式的阀装置及冷却系统。第26实施方式中水泵4的配置以及冷却水流动的方向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泵4的吸入口和喷出口与第1实施方式相反地设置。水泵4设置在水套3的出口侧,将在水套3中流动的冷却水吸入,将吸入的冷却水朝向散热器5、加热器6、设备7压送。
散热器5的出口与阀装置10的出口端口221连接。加热器6的出口与阀装置10的出口端口222连接。设备7的出口与阀装置10的出口端口223连接。阀装置10以入口端口220与水套3的入口连接的方式被安装到发动机2。
在散热器5、加热器6、设备7中流动的冷却水从出口端口221、222、223向阀装置10流入,从入口端口220向水套3流入。阀装置10调整从散热器5、加热器6、设备7向水套3流动的冷却水的流量。
这样,阀装置10也可以是从3个出口端口(221~223)流入冷却水、从1个入口端口(220)流出冷却水那样的使用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阀装置10以使入口端口220与水套3的入口连接的方式向发动机2安装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经由管等部件将入口端口220与水套3连接,使阀装置10的壳体20从发动机2离开而设置。
(其他的实施方式)
<3-7-1>
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第1限制凸部332也可以形成在从第2限制凸部342离开了的位置。
<3-7-2>
此外,第1限制凸部332与旋转轴Axr1的距离既可以和第2限制凸部342与旋转轴Axr1的距离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第1限制凸部332与旋转轴Axr1的距离和第2限制凸部342与旋转轴Axr1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限制凸部332、第2限制凸部342与限制部631抵接而阀体31的旋转被限制时的抵接载荷相同。
<6-1-16-1>
相对于第13实施方式,隔壁贯通孔65也可以形成为,剖面积随着从轴杆插通孔62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变大。
该情况下,即使水等经由壳体贯通孔270从外部侵入,也能够抑制该水等经由隔壁贯通孔65流动到轴杆插通孔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壳体主体21和隔壁部60分体地形成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壳体主体21和隔壁部60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入口端口220、出口端口221~223、溢流端口224在相对于轴杆32的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入口端口220、出口端口221~223、溢流端口224在轴杆32的轴向上形成。此外,也可以是,以从出口端口221~223流入冷却水、从入口端口220流出冷却水的方式使用阀装置10。此外,在壳体主体21形成几个入口端口、出口端口、溢流端口都可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阀装置10应用于作为发热体的发动机2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作为对搭载在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中的作为发热体的电池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来采用。
此外,阀装置10相对于发热体以怎样的姿势安装都可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驱动部罩80具有6个罩固定部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罩固定部对于罩主体81并不限于6个,也可以是5个等,形成几个都可以。
<12-10>
在上述第15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阀体31的外周壁及内周壁形成为球面状的例子。相对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阀体31也可以外周壁及内周壁被形成为圆筒状。此外,阀体31也可以至少外周壁的一部分被形成为球面状或圆筒状。这样的形状的回转阀也能够起到与第15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部及其方法也可以由通过构成由计算机程序具体化的被编程以执行一至多个功能的处理器及存储器而提供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或者,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部及其方法也可以由通过用一个以上专用硬件逻辑电路构成处理器而提供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或者,本发明中记载的控制部及其方法也可以由通过被编程以执行一至多个功能的处理器及存储器和由一个以上硬件逻辑电路构成的处理器的组合所构成的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此外,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而存储到计算机可读取的非移动有形记录介质中。
这样,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
<1><课题>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装置中,进气端口或出气端口经由软管等与车辆的内燃机连接。这里,在不经由软管等将进气端口或出气端口与内燃机直接连接的情况下,根据阀装置与内燃机的紧连部位的配置,有可能进气端口或出气端口与内燃机之间的密封性下降,冷却水向外部泄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从与车辆的发热体之间泄漏冷却水的阀装置。
<1><手段>
<1-1>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能够对车辆的发热体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具备壳体和阀。壳体主体被穿过紧连孔而与发热体螺合的紧连部件固定于发热体。紧连孔至少形成有3个。端口的开口形成在将3个紧连孔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的内侧。
因此,在端口的周围设有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当用穿过3个紧连孔的紧连部件将壳体主体固定于发热体时,能够将密封部件平衡良好地压缩。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端口周围的密封性。
<1-2>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能够对车辆的发热体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具备壳体、阀、隔壁部和驱动部。壳体主体被穿过紧连孔并与发热体螺合的紧连部件固定到发热体。紧连孔包括在端口的开口的径向外侧形成的第1紧连孔、在与第1紧连孔之间夹着端口的开口而形成的第2紧连孔、以及相对于第1紧连孔及第2紧连孔形成在驱动部侧的第3紧连孔。
因此,在对端口的周围设置由环状的弹性部件构成的密封部件的情况下,当用穿过第1紧连孔及第2紧连孔的紧连部件将壳体主体固定到发热体时,能够将密封部件平衡良好地压缩。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端口周围的密封性。
此外,通过用穿过第3紧连孔的紧连部件将紧连部固定到发热体,能够抑制发热体的振动对驱动部的影响。
以下,说明根据各实施方式掌握的权利要求书记载以外的技术思想。
<1-2-1>
一种阀装置,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位于将上述第1紧连孔与上述第2紧连孔连结的直线上。
<1-2-2>
一种阀装置,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与上述第1紧连孔的距离和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与上述第2紧连孔的距离相同。
<1-2-3>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3紧连孔与上述驱动部的距离比上述第3紧连孔与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的距离短。
<1-2-4>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3紧连孔形成为,中心相对于经过出口端口223的中心并与旋转轴Axr1正交的假想平面位于驱动部70侧。
<1-3-1>
一种阀装置,相对于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为点对称的上述第1紧连孔及上述第2紧连孔形成为,与上述端口的开口面垂直且经过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的直线经过上述旋转轴。
<1-4-1>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1定位部及上述第2定位部形成为,将上述第1定位部与上述第2定位部连结的第2直线正交于将上述第1紧连孔与上述第2紧连孔连结的第1直线。
<1-4-2>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1直线的中心与上述第2直线的中心一致。
<1-5-1>
一种阀装置,上述安装面凹部形成有多个,在多个上述安装面凹部之间形成有凹部间肋板。
<1-1-5-1>
一种阀装置,上述壳体主体由包含填料的聚苯硫醚树脂形成。
<2-1-1>
一种阀装置,还具备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能够将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壁形成为筒状;上述隔壁部具有位于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侧且外壁形成为筒状的隔壁部主体;上述环状密封部件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主体之间;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径与上述隔壁部主体的外径之差小于自由状态的上述环状密封部件的内径与外径之差。
<2-2-1>
一种阀装置,在上述环状密封部件的轴向上,在与上述壳体主体或上述隔壁部之间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轴向间隙。
<3-4-1>
一种阀装置,上述阀体,在上述密封件开口部的全部被上述阀体的外周壁封堵的全闭状态时,在上述旋转轴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与上述密封件开口部对应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
<3-7-1>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1限制凸部形成在从上述第2限制凸部离开了的位置。
<3-7-2>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1限制凸部与上述旋转轴的距离和上述第2限制凸部与上述旋转轴的距离相同。
<3-9-1>
一种阀装置,上述阀体开口肋板从上述假想球面隔开规定的距离而形成为圆弧状。
<3-12-1>
一种阀装置,上述特定形状部形成为,外壁从上述筒状部的外周壁向外侧突出。
<3-12-2>
一种阀装置,上述特定形状部形成为,外壁从上述筒状部的外周壁向内侧凹陷。
<3-12-3>
一种阀装置,上述特定形状部的外壁形成为平面状。
<3-17-1>
一种阀装置,还具备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的驱动部;上述阀以上述第2最外端面朝向上述驱动部侧的方式设置;上述第2最外端面的面积比上述第1最外端面的面积大。
<3-19-1>
一种阀装置,上述第1端面开口肋板、上述第2端面开口肋板、上述第2阀体开口肋板和上述第3阀体开口肋板在上述阀体的周向上被形成在相同的位置。
<3-22-23-1>
一种阀的制造方法,上述第1模具有形成有与上述第1分割体的外周壁的形状对应的第1凹面的第1外模、以及形成有与上述第1分割体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的第1凸面的第1内模;上述第2模具有形成有与上述第2分割体的外周壁的形状对应的第2凹面的第2外模、以及形成有与上述第2分割体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的第2凸面的第2内模;在上述1次成型工序中将上述第1分割体和上述第2分割体进行树脂成型时,在上述旋转轴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上述第1凹面与上述第1凸面的距离以及上述第2凹面与上述第2凸面的距离相同。
<3-25-1>
一种阀的制造方法,上述外侧模具有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的形状对应的凹面;上述内侧模具有与上述阀体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的凸面;在上述树脂成型工序中将上述阀体进行树脂成型时,在上述旋转轴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上述凹面与上述凸面的距离相同。
<4-1-1>
一种阀装置,上述罩固定部形成有多个;多个上述罩固定部位于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假想平面上。
<4-2-1>
一种阀装置,上述隔壁部与上述壳体主体分体地形成;上述壳体主体在与上述安装面相反侧的端部具有上述隔壁部露出的程度的缺口部。
<4-3-1>
一种阀装置,上述连接器部形成为,从上述罩主体的外缘部向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突出。
<4-3-2>
一种阀装置,上述连接器部形成为,从上述罩主体的外缘部向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方向突出。
<5-2-1>
一种阀装置,多个上述端口中的至少设有上述密封单元的上述端口被形成为,相互的轴平行。
<5-13-1>
一种阀装置,具备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能够将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
<6-1-1>
一种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形成为,剖面形状为长圆形或长方形。
<6-2-1>
一种阀装置,上述壳体贯通孔形成为,剖面形状为长圆形或长方形。
<6-2-2>
一种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和上述壳体贯通孔被形成为同轴。
<6-11-1>
一种阀装置,设上述隔壁贯通孔的轴与上述壳体贯通孔的轴的距离为L,设上述轴杆插通孔的轴向上的上述壳体贯通孔的大小为D,则上述隔壁贯通孔及上述壳体贯通孔形成为,满足D≦L≦10D的关系。
<6-1-16-1>
一种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形成为,剖面积随着从上述轴杆插通孔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而逐渐变大。
以下表示各实施方式的最小的基本结构。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形成在内侧的内部空间(200)、将上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阀(30),具有以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方式设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的阀体(31),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端口开闭。
即,表示上述最小的基本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外的构成要素不是各实施方式的必须要素。
为了解决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课题,能够适当将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思想与上述最小的基本结构组合。
以下说明根据各实施方式掌握的代表性的技术思想。
<1>
[A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形成的安装面(201)、在上述安装面上开口并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与上述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的多个紧连部(231、232、233)、以及与多个上述紧连部的各自对应而形成的多个紧连孔(241、242、243);以及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且能够与上述端口连通的阀体内流路(300);上述壳体主体被穿过上述紧连孔并与上述发热体螺合的紧连部件(240)固定到上述发热体;上述紧连孔至少形成有3个;上述端口的开口形成在将3个上述紧连孔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i1)的内侧。
[A02]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形成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并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的安装面(201)、在上述安装面上开口并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与上述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的多个紧连部(231、232、233)、以及与多个上述紧连部的各自对应而形成的多个紧连孔(241、242、24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且能够与上述端口连通的阀体内流路(30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隔壁部(60),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以及驱动部(7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能够经由上述轴杆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上述壳体主体被穿过上述紧连孔并与上述发热体螺合的紧连部件(240)固定于上述发热体;上述紧连孔包括在上述端口的开口的径向外侧形成的第1紧连孔(241)、在与上述第1紧连孔之间夹着上述端口的开口而形成的第2紧连孔(242)、以及相对于上述第1紧连孔及上述第2紧连孔形成在上述驱动部侧的第3紧连孔(243)。
[A03]
如[A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紧连孔和上述第2紧连孔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端口的开口的中心(Cp1)为点对称。
[A04]
如[A02]或[A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形成于上述安装面、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上述壳体主体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上述定位部包括在上述端口的开口的径向外侧形成的第1定位部(205)、以及在与上述第1定位部之间夹着上述端口的开口而形成的第2定位部(206)。
[A05]
如[A01]~[A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从上述安装面向与上述发热体相反侧凹陷的安装面凹部(207)。
[A06]
如[A02]~[A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形成有上述第3紧连孔的上述紧连部(233)形成在与上述隔壁部邻接的位置。
[A07]
如[A05]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紧连部在上述发热体侧具有上述安装面,具有从上述安装面向与上述发热体相反侧凹陷的上述安装面凹部。
[A08]
如[A0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形成于上述安装面、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上述壳体主体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以及形成在多个上述安装面凹部之间的凹部间肋板(208);上述定位部形成在上述凹部间肋板的网格点(204)处。
[A09]
如[A01]~[A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形成于上述安装面、通过与其他部件卡合而能够进行上述壳体主体的定位的定位部(205、206);上述紧连部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1个,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上述定位部形成在形成有1个上述紧连部的上述壳体主体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A10]
如[A09]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端口形成在多个上述紧连部中的距上述端口最远的上述紧连部与上述定位部之间。
[A11]
如[A01]~[A10]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紧连部具有与上述紧连孔垂直的面的剖面中的形状为直线状的两个外壁,该两个外壁所成的角被形成为钝角。
<2>
[B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隔壁部(60),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能够将上述轴杆进行轴支承;驱动部罩(8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以及驱动部(70),设在上述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上述轴杆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
[B02]
如[B01]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能够将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600);上述环状密封部件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
[B03]
如[B01]或[B02]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能够在上述隔壁部被夹在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驱动部罩之间的状态下将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驱动部罩固定的固定部件(830)。
[B04]
如[B01]~[B03]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还具备:金属环(601),在上述轴杆插通孔中被嵌件成型于上述隔壁部;以及轴承部(602),设在上述金属环的内侧,将上述轴杆的一端进行轴支承。
[B05]
如[B04]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金属环的径向外侧从上述驱动部罩侧的面(609)向与上述驱动部罩相反侧凹陷的隔壁凹部(64)。
[B06]
如[B01]~[B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驱动部具有能够将上述轴杆旋转驱动的马达(71)。
[B07]
如[B06]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在上述马达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以压缩的状态设置的弹性部件(74)。
[B08]
如[B06]或[B0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马达以轴(Axm1)与上述轴杆的轴(Axs1)正交的方式设置。
[B09]
如[B06]~[B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以使开口侧的端部朝向上述隔壁部侧的方式设于上述驱动部罩、流过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的U字状的供电端子(85);上述马达在轴向的端部具有与上述供电端子的开口连接的马达侧端子(713),以使轴(Axm1)相对于上述驱动部罩的朝向上述隔壁部侧的面(808)平行的方式设置。
[B10]
如[B06]~[B09]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驱动部具有能够将上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轴杆的齿轮部(72);还具备保持部件(73),保持部件(73)具有能够相对于上述驱动部罩卡扣配合连结的卡扣配合部(731),在与上述驱动部罩之间保持上述马达及上述齿轮部。
[B11]
如[B06]~[B10]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的安装面(201);上述马达具有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轴杆(711)、以及在上述马达轴杆的前端设置的蜗轮(712);上述马达轴杆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垂直,并且上述蜗轮朝向与上述安装面相反侧。
[B12]
如[B10]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马达具有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轴杆(711)、以及在上述马达轴杆的前端设置的蜗轮(712);上述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卡扣配合部位于上述蜗轮的径向外侧。
[B13]
如[B12]所记载的阀装置,具备管部件(50),管部件(50)具有内侧的空间与上述端口连通的筒状的管部(511、512、513)并被安装到上述壳体主体;上述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卡扣配合部相对于上述旋转轴位于上述管部件侧。
<3>
[C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将内部空间(200)与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以及环状的阀密封件(36),设在与上述端口对应的位置,能够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抵接,在内侧形成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而能够与上述阀体开口部连通的密封件开口部(360),能够将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上述阀体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
[C02]
如[C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的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
[C03]
如[C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在上述旋转轴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
[C04]
如[C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在上述旋转轴方向及周向的至少与上述密封件开口部对应的范围中,内周壁与外周壁的距离相同。
[C05]
如[C01]~[C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由树脂形成;上述轴杆通过嵌件成型而与上述阀体一体地形成。
[C06]
如[C01]~[C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被包含上述旋转轴的假想平面(Vp1)分割为两个的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上述第1分割体和上述第2分割体在各自的接合面(331、341)被接合。
[C07]
如[C06]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隔壁部(60),隔壁部(60)具有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形成于上述隔壁部主体的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以及从上述隔壁部主体的上述内部空间侧的面向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凹陷的限制凹部(63);上述第1分割体具有从上述隔壁部侧的面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且前端部位于上述限制凹部的第1限制凸部(332);上述第2分割体具有从上述隔壁部侧的面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且前端部位于上述限制凹部的第2限制凸部(342)。
[C08]
如[C0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限制凸部沿着上述接合面的面方向而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上述第2限制凸部抵接于上述第1限制凸部,并沿着上述接合面的面方向而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
[C09]
如[C06]~[C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将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内缘端连接的阀体开口肋板(411、421、422、431、432);上述阀体开口肋板形成在从沿着上述阀体的外周壁的假想球面(Vs1)向径向内侧离开了的位置。
[C10]
如[C09]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开口肋板形成为直线状。
[C11]
如[C06]~[C10]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接合面在上述密封件开口部全部被上述阀体的外周壁封堵的全闭状态时,处于从上述阀密封件离开的位置。
[C12]
如[C06]~[C11]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外周壁形成为球面状的球阀(41、42、43)、相对于上述球阀位于上述旋转轴方向且外周壁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44、45)、以及在上述筒状部中形成在上述接合面上且具有曲率与上述筒状部的外周壁的曲率不同的外壁的特定形状部(441、451)。
[C13]
如[C06]~[C12]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外周壁形成为球面状的第1球阀(41)、在上述旋转轴方向上与上述第1球阀连接且外周壁形成为筒状的筒状连接部(44)、相对于上述筒状连接部在与上述第1球阀相反侧与上述筒状连接部连接且外周壁形成为球面状的第2球阀(42)、形成在上述第1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面以将在上述筒状连接部的径向外侧形成在上述第1球阀与上述第2球阀之间的阀间空间(400)与上述第1球阀的上述阀体内流路进行连接的第1端面开口部(415)、以及形成在上述第2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面以将上述阀间空间与上述第2球阀的上述阀体内流路进行连接的第2端面开口部(425);上述端口(220)与上述阀间空间连通。
[C14]
如[C1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由树脂形成;上述轴杆在上述筒状连接部通过嵌件成型而与上述阀体一体地形成。
[C15]
如[C14]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杆具有能够限制与上述筒状连接部的相对旋转的转动阻止部(321);上述转动阻止部形成为,剖面形状呈多边形或非正圆形状。
[C16]
如[C13]~[C1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筒状阀连接部(45),相对于上述第2球阀,在与上述筒状连接部相反侧与上述第2球阀连接,外周壁及内周壁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形成上述阀体内流路;以及第3球阀(43),相对于上述筒状阀连接部,在与上述第2球阀相反侧与上述筒状阀连接部连接,外周壁形成为球面状。
[C17]
如[C16]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球阀的外周壁的外径与上述第3球阀的外周壁的外径相同;上述第1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与上述第3球阀相反侧的端面即第1最外端面(301)的面积不同于上述第3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与上述第1球阀相反侧的端面即第2最外端面(302)的面积。
[C18]
如[C16]或[C1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将上述第2球阀的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内缘端连接的第2阀体开口肋板(422)、以及将上述第3球阀的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内缘端连接的第3阀体开口肋板(432);上述第2阀体开口肋板和上述第3阀体开口肋板在上述阀体的周向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
[C19]
如[C13]~[C1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跨上述第1端面开口部而将上述筒状连接部与上述第1球阀连接的第1端面开口肋板(416、417)、以及跨上述第2端面开口部而将上述筒状连接部与上述第2球阀连接的第2端面开口肋板(426、427)。
[C20]
如[C19]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端面开口肋板在与上述第1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面之间形成第1肋板端面间隙(418);上述第2端面开口肋板在与上述第2球阀的上述旋转轴方向的端面之间形成第2肋板端面间隙(428)。
[C21]
如[C19]或[C20]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端面开口肋板形成为,上述第2球阀侧的面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倾斜;上述第2端面开口肋板形成为,上述第1球阀侧的面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倾斜。
[C22]
一种阀的制造方法,是具有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的阀(30)的制造方法,上述阀体,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具有被包含上述旋转轴的假想平面(Vp1)分割为两个的第1分割体(33)和第2分割体(34),上述第1分割体和上述第2分割体在各自的接合面(331、341)被接合;包括:1次成型工序,将上述第1分割体和上述第2分割体分别用第1模(110)和第2模(120)树脂成型;以及第2成型工序,向上述第1分割体的上述接合面的熔敷部与上述第2分割体的上述接合面的熔敷部之间注射树脂,将上述第1分割体与上述第2分割体熔敷。
[C23]
如[C22]所记载的阀的制造方法,在上述1次成型工序与上述第2成型工序之间,还包括使上述第1分割体或上述第2分割体与上述第1模或上述第2模一起滑动以使上述第1分割体和上述第2分割体各自的上述接合面对置的滑动工序。
[C24]
如[C22]或[C23]所记载的阀的制造方法,上述阀具有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在上述1次成型工序与上述第2成型工序之间,还包括将上述轴杆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配置工序。
[C25]
一种阀的制造方法,是具有能够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的阀(30)的制造方法,上述阀体,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球面状,内周壁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向外侧凹陷;包括:树脂成型工序,在外侧模(180)与配置在上述外侧模的内侧的内侧模(160、170)之间将上述阀体进行树脂成型;以及模移动工序,在上述树脂成型工序后,使上述内侧模向上述阀体的内侧移动。
[C26]
如[C25]所记载的阀的制造方法,上述内侧模具有与上述阀体的内周壁的形状对应的凸面(161、171);上述凸面的突出高度(H1)被设定为比在上述模移动工序中上述内侧模能够移动的距离(Dm1)小。
[C27]
如[C01]~[C21]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形成为,内周壁中的至少与冷却水流入的上述端口对置的部分即对置部分向外侧凹陷。
[C28]
如[C2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密封件抵接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中的至少与上述对置部分对应的部分。
[C29]
如[C16]~[C1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球阀的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大小比上述第2球阀的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大小及上述第3球阀的上述阀体开口部的大小大。
[C30]
如[C06]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隔壁部(60),隔壁部(60)具有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形成在上述隔壁部主体的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以及从上述隔壁部主体的上述内部空间侧的面向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凹陷的限制凹部(63);上述阀体具有从上述第1分割体或上述第2分割体的上述隔壁部侧的面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且前端部位于上述限制凹部的限制凸部(343)。
[C31]
如[C07]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限制凸部沿着上述接合面的面方向而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上述第2限制凸部不与上述第1限制凸部抵接地沿着上述接合面的面方向而向上述限制凹部侧延伸。
<4>
[D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的安装面(201)、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隔壁部(60),设置为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具有形成为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驱动部罩(8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以及驱动部(70),设在上述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部罩具有形成上述驱动部空间的罩主体(81)、以及形成在上述罩主体的外缘部并被固定于上述壳体主体的罩固定部(821~826);上述罩固定部形成为,不比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D02]
如[D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相反侧的端部(215)形成为,不比上述罩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相反侧的端部(815)向外侧突出。
[D03]
如[D01]或[D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驱动部罩具有连接器部(84),连接器部(84)形成在上述罩主体的外缘部并具有与外部电连接的端子(841);上述连接器部形成为,不比上述罩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的两端部(815、8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D04]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以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上述壳体主体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的安装面(201)、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隔壁部(60),设置为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具有被形成为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驱动部罩(8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以及驱动部(70),设在上述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上述驱动部罩具有形成上述驱动部空间的罩主体(81)、以及以从上述罩主体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上述罩主体不同的部位形成并被向上述壳体侧罩固定部固定的罩固定部(821~826);上述罩固定部形成为,不比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Dv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或者不比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方向(Dp1)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D05]
如[D04]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主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罩固定部形成为,不比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垂直的方向(Dv1)且水平方向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或者不比上述壳体主体的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方向(Dp1)且水平方向的两端部(215、216)中的至少一个向外侧突出。
[D06]
如[D04]或[D05]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多个上述端口;在上述壳体主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车辆的加热器(6)连接的上述端口形成为,在多个上述端口中不位于铅直方向的最上侧。
<5>
[E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与上述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的壳体侧固定部(251~256)、形成于上述壳体侧固定部的壳体侧紧连孔(261~266)、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224);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以及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管部件(50),具有内侧的空间与上述端口(221、222、223、224)连通的筒状的管部(511、512、513、514)、与上述管部一体地形成并被向上述壳体侧固定部固定的管侧固定部(531~536)、以及形成在上述管侧固定部的管侧紧连孔(541~546);以及管紧连部件(540),通过穿过上述管侧紧连孔并与上述壳体侧紧连孔螺合,将上述管侧固定部和上述壳体侧固定部固定;上述壳体侧固定部在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Sh1)。
[E02]
如[E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多个上述端口;上述管部件具有相互连结的多个上述管部;具备分别设于多个上述管部(511~513)、能够将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的多个密封单元(35)。
[E03]
如[E02]所记载的阀装置,具备在多个上述管部各自的径向外侧设置在上述管部件与上述壳体主体之间、能够将上述管部件与上述壳体主体之间保持为液密的垫圈(509)。
[E04]
如[E01]~[E03]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多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上述端口形成为,使上述端口的中心位于将多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中的两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连结的直线(Lo1)上、或将3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To1、To2)的内侧。
[E05]
如[E01]~[E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管安装面(202),管安装面(202)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以使得在将上述管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主体的状态下与上述管部件对置;上述端口包括在上述管安装面上开口的3个出口端口(221~223)、以及1个溢流端口(224);具备溢流阀(39),溢流阀(39)设于上述溢流端口,根据条件而允许或断开经由上述溢流端口的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的连通;3个上述出口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形成为,各自的开口的中心位于作为上述管安装面上的1个直线的端口排列直线(Lp1)上;上述溢流端口形成为,开口的中心位于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离开了的位置。
[E06]
如[E05]所记载的阀装置,当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的方向观察时,3个上述出口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和上述溢流端口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
[E07]
如[E05]或[E06]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溢流端口形成为,开口的中心位于作为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平行的上述管安装面上的直线的溢流配置直线(Lr1)上;当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的方向观察时,3个上述出口端口中的至少两个的相对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在上述溢流配置直线侧的部位、和上述溢流端口的相对于上述溢流配置直线在上述端口排列直线侧的部位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
[E08]
如[E05]~[E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多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多个上述壳体侧紧连孔中的至少两个形成在相对于上述端口排列直线位于上述溢流端口侧的直线即紧连孔排列直线(Lh1)上;上述溢流端口形成为,与上述紧连孔排列直线的一部分重叠。
[E09]
如[E01]~[E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管部具有管部主体(501)以及管部端部(502),管部端部(502)形成在上述管部主体的与上述端口相反侧且内径比上述管部主体的内径大、外径比上述管部主体的外径大。
[E10]
如[E01]~[E09]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管部具有管部主体(501)以及从上述管部主体的外壁向外侧突出的管部突起(503)。
[E11]
如[E10]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安装面(201),安装面(201)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上述管部突起形成在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假想平面(Vp5)上。
[E12]
如[E01]~[E11]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管部件具有将多个上述管部及多个上述管部的壳体主体侧的部位连结的管连结部(52)。
[E13]
如[E01]~[E12]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以及一端与上述壳体开口部连接而形成上述内部空间的筒状的壳体内壁(211);上述阀具有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具备隔壁部(60),隔壁部(60)具有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上述隔壁部主体以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径比上述壳体内壁的与上述壳体开口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内径大。
[E14]
如[E1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内壁形成为锥状,随着从上述壳体开口部侧朝向与上述壳体开口部相反侧而内径变小。
[E15]
如[E01]~[E1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多个上述端口、以及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的安装面(201);多个上述端口中的至少两个形成为,向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方向排列。
[E16]
如[E01]~[E1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管紧连部件是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侧紧连孔一边攻丝一边螺合的自攻螺钉。
<6>
[F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300)、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隔壁部(60),具有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上述隔壁部主体以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以及驱动部(7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上述隔壁部具有从上述轴杆插通孔向外侧延伸并在上述隔壁部主体的外壁上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
[F02]
如[F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从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壁向外侧延伸并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上开口、并且形成为能够与上述隔壁贯通孔连通的壳体贯通孔(270)。
[F03]
如[F02]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第1密封部件(603),相对于上述隔壁贯通孔设在上述内部空间侧,能够将上述轴杆与上述轴杆插通孔之间保持为液密;以及第2密封部件(600),相对于上述壳体贯通孔设在上述内部空间侧,能够将上述隔壁部主体与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壁之间保持为液密。
[F04]
如[F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第1密封部件与上述隔壁贯通孔的距离(Ds1)比上述第2密封部件与上述壳体贯通孔的距离(Ds2)短。
[F05]
如[F03]或[F04]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轴杆插通孔的上述隔壁贯通孔与上述第1密封部件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内侧阶差面(661);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壁的上述壳体贯通孔与上述第2密封部件之间形成阶差的壳体阶差面(281)。
[F06]
如[F05]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阶差面形成为锥状,以使得随着从上述内部空间侧朝向上述驱动部侧而内径变大。
[F07]
如[F02]~[F06]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以使得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的安装面(201);上述壳体贯通孔在上述安装面上开口。
[F08]
如[F02]~[F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隔壁贯通孔相对于上述轴杆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F09]
如[F02]~[F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壳体贯通孔相对于上述轴杆位于铅直方向下侧。
[F10]
如[F02]~[F09]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和上述壳体贯通孔的剖面积互不相同。
[F11]
如[F02]~[F10]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和上述壳体贯通孔在上述轴杆插通孔的轴(Axh1)方向上各自的轴的位置不同。
[F12]
如[F1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隔壁部主体的外壁的上述隔壁贯通孔与上述壳体贯通孔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外侧阶差面(671)。
[F13]
如[F02]~[F12]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相对于上述轴杆插通孔的上述隔壁贯通孔设在上述驱动部侧、将上述轴杆的一端轴支承的轴承部(602)。
[F14]
如[F1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杆插通孔具有在内侧设置上述轴承部的小径部(621)、内径比上述小径部大并且开设上述隔壁贯通孔的大径部(622)、以及形成在上述小径部与上述大径部之间的插通孔内阶差面(623)。
[F15]
如[F02]~[F1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隔壁贯通孔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形成阶差的隔壁贯通孔内阶差面(651)。
[F16]
如[F02]~[F1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及上述壳体贯通孔被形成为,各自的轴不相对于上述轴杆插通孔的轴正交。
[F17]
如[F01]~[F16]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贯通孔被形成为,剖面积随着从上述轴杆插通孔的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变大。
[F18]
如[F02]~[F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隔壁贯通孔位于上述轴杆的下侧。
[F19]
如[F02]~[F07]、[F1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壳体贯通孔位于上述轴杆的下侧。
[F20]
如[F18]所记载的阀装置,设上述轴杆的轴的正下方为0度,上述隔壁贯通孔形成在上述轴杆的周向的0~80度的范围。
[F21]
如[F19]所记载的阀装置,设上述轴杆的轴的正下方为0度,上述壳体贯通孔形成在上述轴杆的周向的0~80度的范围。
[F22]
如[F02]~[F06]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以使得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的安装面(201);上述壳体贯通孔在上述安装面侧开口。
[F23]
如[F01]~[F22]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有轴杆密封部(96),轴杆密封部(96)具有:环状的密封部环状部件(97),设于上述轴杆插通孔,内缘部能够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抵接;以及环状的轴杆密封部件(98),比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柔软,内缘部能够抵接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而将与上述轴杆之间保持为液密。
[F24]
如[F2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杆密封部还具有比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硬、能够在上述轴杆插通孔中保持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及上述轴杆密封部件的密封部保持部件(99)。
[F25]
如[F24]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由树脂形成;上述轴杆密封部件由橡胶形成;上述密封部保持部件由金属形成。
[F26]
如[F23]~[F2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杆密封部件具有:第1轴杆密封部件(981),相对于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在上述阀体侧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抵接;以及第2轴杆密封部件(982),相对于上述密封部环状部件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的抵接部位而言在上述驱动部侧与上述轴杆的外周壁抵接。
<7>
[G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224)、以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上述壳体主体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壳体侧罩固定部(291~296)、以及形成于上述壳体侧罩固定部的壳体侧罩紧连孔(290);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端口开闭;管部件(50),具有内侧的空间与上述端口(221、222、223、224)连通的筒状的管部(511、512、513、514),被安装于上述壳体主体;隔壁部(60),设置为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具有形成为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驱动部罩(80),具有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且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800)的罩主体(81)、以从上述罩主体的外壁突出的方式作为与上述罩主体不同的部位形成的罩固定部(821~826)、以及形成于上述罩固定部的罩紧连孔(831~836);驱动部(70),设在上述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以及固定部件(830),穿过上述罩紧连孔而与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螺合,从而将上述罩固定部和上述壳体侧罩固定部固定;上述壳体侧罩固定部具有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突出的罩固定基部(298)、以及从上述罩固定基部向上述罩固定部侧突出并被向上述罩固定部固定的罩固定突出部(299);上述管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罩固定基部位于与上述罩固定突出部相反侧。
[G02]
如[G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罩固定突出部在与上述罩主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Sc1)。
[G03]
如[G01]或[G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的轴向的长度比将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的轴向上的上述罩固定基部的长度和上述罩固定突出部的长度加在一起的长度短。
[G04]
如[G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的内侧的上述固定部件的轴向的长度比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的轴向的长度短。
[G05]
如[G01]~[G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固定部件是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侧罩紧连孔一边攻丝一边螺合的自攻螺钉。
<8>
[H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210);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端口开闭;隔壁部(60),具有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上述隔壁部主体以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以及驱动部(7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上述阀具有形成于上述阀体的被限制部(332、342);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轴杆插通孔的径向外侧从上述隔壁部主体的上述内部空间侧的面向上述驱动部侧凹陷的环状的限制凹部(63)、形成于上述限制凹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与上述被限制部抵接而能够限制上述阀体的旋转的限制部(631)、以及从上述限制凹部的底面(630)向上述驱动部侧凹陷的异物堆积部(68)。
[H02]
如[H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凹部具有形成在径向内侧的作为筒状的壁面的内筒壁面(632)、以及形成在径向外侧的作为筒状的壁面的外筒壁面(633)。
[H03]
如[H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异物堆积部相对于上述限制凹部的底面(630)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上述外筒壁面侧。
[H04]
如[H02]或[H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凹部的底面(630)形成为锥状,以使得随着从上述内筒壁面侧朝向上述外筒壁面侧而向上述驱动部接近。
[H05]
如[H02]~[H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内筒壁面通过与上述被限制部滑动而能够引导上述阀体的旋转。
[H06]
如[H02]~[H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部形成为,从上述内筒壁面延伸到上述外筒壁面。
[H07]
如[H06]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凹部的径向上的上述限制部的长度比上述限制凹部的径向上的上述异物堆积部的长度大。
[H08]
如[H02]~[H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具有从上述阀体向上述驱动部侧以筒状延伸的阀体筒部(315);上述阀体筒部的前端部位于上述内筒壁面的径向外侧。
[H09]
如[H08]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具有形成于上述阀体筒部、能够在与上述内筒壁面之间形成迷宫状的空间(Sr1)的迷宫形成部(316)。
[H10]
如[H09]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迷宫形成部形成为,从上述阀体筒部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H11]
如[H08]~[H10]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筒部形成为,在上述限制凹部的径向上相对于上述限制部位于上述内筒壁面侧。
[H12]
如[H01]~[H11]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异物堆积部在与上述轴杆插通孔的轴垂直的剖面中形成为C字状。
[H13]
如[H1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隔壁部具有从上述轴杆插通孔向外侧延伸并在上述隔壁部主体的外壁上开口的隔壁贯通孔(65);上述隔壁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异物堆积部的周向的端部间。
[H14]
如[H12]或[H1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凹部的底面形成为,在上述异物堆积部的周向的端部间、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周向的长度变大。
[H15]
如[H01]~[H1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部形成为,在上述限制凹部的底面上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H16]
如[H15]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限制部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限制凹部的径向外侧而周向的长度变大。
[H17]
如[H01]~[H16]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异物堆积部位于上述阀体的下侧。
<9>
[I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能够将上述端口开闭;以及轴杆轴承部(90),具有从形成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壁中的与上述轴杆的端部对置的内壁即对置内壁(213)以筒状延伸并且能够在内侧将上述轴杆的端部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主体(91)、以及形成为将上述轴承部主体的内周壁与外周壁连接的轴承部流路(92)。
[I02]
如[I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承部流路形成为,从上述轴承部主体的上述对置内壁侧的部位延伸到与上述对置内壁相反侧的端部。
[I03]
如[I01]或[I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阀体端部孔部(314),阀体端部孔部(314)形成为,上述轴杆的端部及上述轴承部主体位于其内侧。
[I04]
如[I01]~[I03]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轴杆轴承部具有设在上述轴承部主体的内侧、能够在内侧将上述轴杆的端部进行轴支承的筒状的内侧轴承部(93)。
[I05]
如[I01]或[I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具有阀体端部孔部(314),阀体端部孔部(314)形成为,上述轴杆的端部及上述轴承部主体位于其内侧;上述轴杆轴承部具有设在上述轴承部主体的内侧、能够在内侧将上述轴杆的端部进行轴支承的筒状的内侧轴承部(93);上述阀体端部孔部的内径与上述轴承部主体的外径之差比上述轴承部主体的内径与上述轴杆的端部的外径之差小。
[I06]
如[I01]~[I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上述壳体被安装在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上述轴杆轴承部位于上述对置内壁的下侧。
<10>
[J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形成有筒状的壳体内壁(211)的壳体主体(21)、以及在上述壳体内壁上开口并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220、221、222、223);以及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沿着上述壳体内壁的轴(Axn1)的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形成为将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的阀体开口部(410、420、430),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端口开闭;上述壳体内壁形成为,距轴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
[J02]
如[J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形成为,从上述旋转轴到外周壁的距离在周向上相同。
[J03]
如[J01]或[J02]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内壁形成为,在与轴垂直的剖面中为非正圆。
[J04]
如[J03]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内壁在与轴垂直的剖面中为多边形。
[J05]
如[J01]~[J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包含上述阀体的外径最大的部分、并且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轴垂直的剖面”中,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
[J06]
如[J01]~[J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在“包含上述壳体内壁中的开设有上述端口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上述阀体中的形成有上述阀体开口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并且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轴垂直的剖面”中,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
[J07]
如[J01]~[J06]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在上述壳体内壁上开口、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溢流端口(224);还具备设于上述溢流端口、根据条件而将上述溢流端口开闭的溢流阀(39)。
[J08]
如[J01]~[J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还具备环状的阀密封件(36),阀密封件(36)设在与上述端口对应的位置以能够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滑动,能够将与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之间保持为液密;在“包含上述阀密封件、并且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轴垂直的剖面”中,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距离在周向上不同。
[J09]
如[J01]~[J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壳体具有壳体开口部(210),壳体开口部(210)的内周面与上述壳体内壁的轴向的端部连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上述阀具有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还具备:隔壁部(60),具有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隔壁部主体(61)、以及形成在上述隔壁部主体以能够将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62);驱动部(70),相对于上述隔壁部主体设在与上述内部空间相反侧,能够经由上述轴杆的一端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以及环状密封部件(600),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主体之间,能够将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主体之间保持为液密;上述壳体开口部的内周面形成为圆筒状。
<11>
[K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200)的壳体主体(21)、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而冷却水流入的入口端口(220)、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溢流端口(224);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32);溢流阀(39),设于上述溢流端口,根据条件而开阀或闭阀,允许或断开经由上述溢流端口的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的连通;以及遮蔽部(95),能够将上述溢流阀遮蔽,以使得从上述入口端口无法目视上述溢流阀。
[K02]
如[K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遮蔽部以相对于上述轴杆位于上述溢流端口侧的方式设于上述壳体主体。
[K03]
如[K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遮蔽部以相对于上述轴杆位于上述入口端口侧的方式设于上述壳体主体。
[K04]
如[K01]~[K03]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遮蔽部形成为,当将上述入口端口、上述溢流阀及上述遮蔽部在上述入口端口的轴向或上述溢流端口的轴向上投影时,成为上述入口端口的投影与上述溢流阀的投影相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以上的面积的投影。
[K05]
如[K01]~[K04]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遮蔽部的上述阀侧的面(951)形成为与形成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壁(211)的形状相仿的形状。
[K06]
如[K01]~[K05]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遮蔽部形成为板状,板厚是均匀的。
<12>
[L01]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内部空间(200)、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散热器(5)连接的散热器端口(221)、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加热器(6)连接的加热器端口(222)、以及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设备(7)连接的设备端口(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或上述设备端口开闭;驱动部(70),能够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以及控制部(8),对上述驱动部的动作进行控制而对上述阀体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控制上述散热器端口与上述散热器之间、上述加热器端口与上述加热器之间、以及上述设备端口与上述设备之间的冷却水的流动;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上述阀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的全部的开度成为规定开度后,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关闭,仅上述散热器端口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L02]
如[L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上述阀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以上述加热器端口、上述设备端口的顺序关闭。
[L03]
如[L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上述阀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以上述设备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的顺序关闭。
[L04]
如[L01]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随着上述阀体向旋转方向的一侧的旋转驱动,在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后,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同时关闭。
[L05]
一种阀装置,是能够对车辆(1)的发热体(2)的冷却水进行控制的阀装置(10),具备:壳体(20),具有内部空间(200)、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散热器(5)连接的散热器端口(221)、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加热器(6)连接的加热器端口(222)、以及与上述内部空间连接并与上述车辆的设备(7)连接的设备端口(223);阀(30),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Axr1)旋转的阀体(31),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将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或上述设备端口开闭;驱动部(70),能够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以及控制部(8),对上述驱动部的动作进行控制而对上述阀体的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从而能够控制上述散热器端口与上述散热器之间、上述加热器端口与上述加热器之间、以及上述设备端口与上述设备之间的冷却水的流动;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车辆环境及/或车辆状态,以使上述阀体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基准位置在一侧旋转的通常模式、或在另一侧旋转的冷却优先模式,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在上述通常模式的上述阀体的特定的旋转位置,仅上述散热器端口开度成为规定开度。
[L06]
如[L05]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上述通常模式和上述冷却优先模式的两侧,上述散热器端口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L07]
如[L06]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或上述设备端口的开度分别单独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L08]
如[L05]~[L07]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控制部能够对上述驱动部及上述阀体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上述通常模式下,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加热器端口及上述设备端口的全部的开度成为上述规定开度。
[L09]
如[L01]~[L08]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规定开度被设定为60%以上。
[L10]
如[L01]~[L09]的任一项所记载的阀装置,上述阀体的外周壁或内周壁形成为球面状或圆筒状;上述阀具有:在上述阀体的内周壁的内侧形成的阀体内流路(300);形成为将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而与上述散热器端口的重合比例即散热器重合比例变化的散热器用开口部(410);形成为将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而与上述加热器端口的重合比例即加热器重合比例变化的加热器用开口部(420);以及形成为将上述阀体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连接、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而与上述设备端口的重合比例即设备重合比例变化的设备用开口部(430)。
[L11]
如[L10]所记载的阀装置,当上述散热器重合比例比0大时,上述散热器端口打开,经由上述散热器用开口部及上述散热器端口,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散热器连通;当上述加热器重合比例比0大时,上述加热器端口打开,经由上述加热器用开口部及上述加热器端口,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加热器连通;当上述设备重合比例比0大时,上述设备端口打开,经由上述设备用开口部及上述设备端口,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设备连通。
将本发明基于实施方式进行了记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及构造。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及等价的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各样的组合及形态、进而在它们中仅包含一要素、其以上或其以下的其他组合及形态也落入在本发明的范畴及思想范围中。

Claims (13)

1.一种阀装置,能够对车辆的发热体的冷却水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壳体,具有在内侧形成内部空间的壳体主体、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端口、以及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连接的壳体开口部;
阀,具有能够在上述内部空间内绕旋转轴旋转的阀体、形成在上述阀体的内侧的阀体内流路、将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阀体的外侧连接的阀体开口部、以及设于上述旋转轴的轴杆,能够根据上述阀体的旋转位置,变更经由上述阀体开口部的上述阀体内流路与上述端口的连通状态;
隔壁部,以将上述内部空间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外部分隔的方式设于上述壳体开口部,能够对上述轴杆进行轴支承;
驱动部罩,相对于上述隔壁部设置在上述内部空间的相反侧,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形成驱动部空间;以及
驱动部,设在上述驱动部空间中,能够经由上述轴杆将上述阀体旋转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能够将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保持为液密的环状密封部件;
上述环状密封部件在上述壳体开口部与上述隔壁部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能够在上述隔壁部被夹入到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驱动部罩之间的状态下将上述壳体主体与上述驱动部罩固定的固定部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壁部具有能够使上述轴杆的一端插通的轴杆插通孔;
上述阀装置还具备:
金属环,在上述轴杆插通孔中嵌件成型于上述隔壁部;以及
轴承部,设在上述金属环的内侧,对上述轴杆的一端进行轴支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隔壁部具有在上述金属环的径向外侧从上述驱动部罩侧的面向上述驱动部罩的相反侧凹陷的隔壁凹部。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具有能够将上述轴杆旋转驱动的马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马达与上述隔壁部之间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的弹性部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设置为,该马达的轴与上述轴杆的轴正交。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U字状的供电端子,该供电端子以开口侧的端部朝向上述隔壁部侧的方式设于上述驱动部罩,流过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流;
上述马达设置为,在轴向的端部具有与上述供电端子的开口连接的马达侧端子,上述马达的轴相对于上述驱动部罩的朝向上述隔壁部侧的面平行。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具有能够将上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上述轴杆的齿轮部;
上述阀装置还具备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具有能够相对于上述驱动部罩卡扣配合连结的卡扣配合部、并且在与上述驱动部罩之间保持上述马达及上述齿轮部。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有在被安装于上述发热体的状态下与上述发热体对置地形成在上述壳体主体的外壁处的安装面;
上述马达设置为,具有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轴杆、以及在上述马达轴杆的前端设置的蜗轮,上述马达轴杆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垂直,并且上述蜗轮朝向上述安装面的相反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具有输出驱动力的马达轴杆、以及在上述马达轴杆的前端设置的蜗轮;
上述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卡扣配合部位于上述蜗轮的径向外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管部件,该管部件具有内侧的空间与上述端口连通的筒状的管部并被安装到上述壳体主体;
上述保持部件形成为,上述卡扣配合部相对于上述旋转轴位于上述管部件侧。
CN202211077951.XA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Pending CN1152892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5458 2018-05-31
JP2018105458 2018-05-31
JP2018-233919 2018-12-13
JP2018233919A JP7124683B2 (ja) 2018-05-31 2018-12-13 バルブ装置
CN201980036337.9A CN112204281B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PCT/JP2019/021179 WO2019230749A1 (ja) 2018-05-31 2019-05-29 バルブ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6337.9A Division CN112204281B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89244A true CN115289244A (zh) 2022-11-04

Family

ID=68698942

Famil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8258.4A Pending CN115289245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89332.2A Pending CN115574120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7951.XA Pending CN115289244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88130.6A Pending CN115355336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7972.1A Pending CN115419728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95070.0A Pending CN115585289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7945.4A Pending CN115289243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88197.XA Pending CN115355337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8261.6A Pending CN115289246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78258.4A Pending CN115289245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89332.2A Pending CN115574120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88130.6A Pending CN115355336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7972.1A Pending CN115419728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95070.0A Pending CN115585289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7945.4A Pending CN115289243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88197.XA Pending CN115355337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N202211078261.6A Pending CN115289246A (zh) 2018-05-31 2019-05-29 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1333258B2 (zh)
JP (1) JP7375867B2 (zh)
CN (9) CN115289245A (zh)
WO (1) WO20192307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89245A (zh) 2018-05-31 2022-11-04 株式会社电装 阀装置
JP7176482B2 (ja) * 2019-06-17 2022-11-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CN210770428U (zh) * 2019-06-24 2020-06-16 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三通水阀
JP7419752B2 (ja) * 2019-11-07 2024-01-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JP2022175443A (ja) * 2021-05-13 2022-11-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冷却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1054A (en) * 1952-09-23 1957-02-12 Gen Electric Self-operating check valve
US6471183B2 (en) 1998-08-19 2002-10-29 Bogdan Roszkowski Ball valve
JP4175018B2 (ja) 2002-04-24 2008-11-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機の駆動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FR2916479B1 (fr) 2007-05-25 2012-12-2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Module pour un circuit de refroidissement d'un moteur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N100549478C (zh) 2007-09-18 2009-10-14 虞仕君 一种浮动圆锥旋塞阀
US9650951B2 (en) * 2010-10-08 2017-05-16 Pinnacle Engines, Inc. Single piston sleeve valve with optional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capability
JP5925604B2 (ja) 2012-06-01 2016-05-25 株式会社ミクニ 冷却水制御弁
JP6131863B2 (ja) 2014-01-17 2017-05-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動力伝達装置
JP6377934B2 (ja) 2014-03-31 2018-08-22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ボールバルブ
EP3143315B1 (en) 2014-05-14 2020-03-18 Belimo Holding AG 6-way valve and hvac system with such a 6-way valve
JP6432433B2 (ja) 2014-07-07 2018-12-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WO2016157630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冷媒制御バルブ装置
WO2016194502A1 (ja) 2015-06-05 2016-12-0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流量制御弁
SE541819C2 (en) 2016-05-16 2019-12-27 Scania Cv Ab A multi-valve device for a cooling system
US10436088B2 (en) * 2016-08-17 2019-10-08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Alignment system for slotted snap-action valve assembly for exhaust system
JP6846076B2 (ja) 2016-09-21 2021-03-24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流量制御弁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JP6772991B2 (ja) 2016-09-27 2020-10-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弁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JP6887872B2 (ja) * 2016-10-27 2021-06-16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制御バルブ
JP6724874B2 (ja) 2017-07-24 2020-07-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JP6729500B2 (ja) 2017-06-14 2020-07-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JP6708178B2 (ja) 2017-07-24 2020-06-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JP7114889B2 (ja) 2017-12-12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水制御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JP6954095B2 (ja) 2017-12-22 2021-10-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弁装置の制御装置
JP6911584B2 (ja) 2017-07-03 2021-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水制御弁装置
JP7035586B2 (ja) 2018-02-08 2022-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水制御弁装置
JP7114890B2 (ja) 2017-12-12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水制御弁装置
CN115289245A (zh) 2018-05-31 2022-11-04 株式会社电装 阀装置
JP7163752B2 (ja) 2018-05-31 2022-11-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33258B2 (en) 2022-05-17
US20220243830A1 (en) 2022-08-04
CN115585289A (zh) 2023-01-10
CN115355337A (zh) 2022-11-18
JP2022145862A (ja) 2022-10-04
CN115289243A (zh) 2022-11-04
US20210080014A1 (en) 2021-03-18
US11788634B2 (en) 2023-10-17
US20230110298A1 (en) 2023-04-13
US20230407977A1 (en) 2023-12-21
CN115355336A (zh) 2022-11-18
CN115419728A (zh) 2022-12-02
CN115574120A (zh) 2023-01-06
CN115289245A (zh) 2022-11-04
JP7375867B2 (ja) 2023-11-08
WO2019230749A1 (ja) 2019-12-05
US11560958B2 (en) 2023-01-24
CN115289246A (zh) 2022-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89244A (zh) 阀装置
JP7192467B2 (ja) バルブ装置
JP7355193B2 (ja) バルブ装置
JP7435873B2 (ja) バルブ装置
CN112204234B (zh) 阀装置
JP7163752B2 (ja) バルブ装置
CN112204281B (zh) 阀装置
JP7163753B2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746A1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817A1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825A1 (ja) バルブ装置
JP7099294B2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804A1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800A1 (ja) バルブ装置
WO2019230819A1 (ja)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バルブの製造方法
WO2019230799A1 (ja) バルブ装置
JP2019211074A (ja) バル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