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8971B -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8971B
CN115278971B CN202211087017.6A CN202211087017A CN115278971B CN 115278971 B CN115278971 B CN 115278971B CN 202211087017 A CN202211087017 A CN 202211087017A CN 115278971 B CN115278971 B CN 115278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microwave heating
cavity
microwave
h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870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78971A (zh
Inventor
朱铧丞
杨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10870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789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78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8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78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8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属于微波加热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置物容器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使得当微波传输到金属导体时,相邻两个金属导体之间将形成高强度的电场,进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微波汇聚到置物容器,实现对热置物容器内的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本申请实施例仅需在置物容器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便能有效提升微波加热的效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同时满足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需求,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微波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微波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微波加热加热均匀、速度快、反应灵敏,可在几秒的时间内迅速的将微波功率调到所需的数值。物体单位体积内吸收的微波功率正比于电场强度的平方,这样就可以在很高的场强下使加工物件在极短的时间内上升到需要的加工温度,便于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
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由于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能存在差异,如介电常数不同,造成不同的物质在同一腔体中的加热效率也存在差异,难以同时保持高效,因此,针对不同的物质,常常会设计不同的加热腔体来满足高效率加热,通过改变腔体的馈口位置,改变腔体尺寸大小,以及对物质进行搅拌、旋转等方式来提升微波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性。然而,这些方法仅能提升固定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效率,并且还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微波加热技术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仅能提升固定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效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加热组件,所述微波加热组件包括:
置物容器,用于容置待加热物体;以及,
至少两个金属导体,所述金属导体具有供所述置物容器穿过的通孔,所述金属导体套设在所述置物容器外,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金属导体用于汇聚微波到所述置物容器,以加热所述待加热物体。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导体包括嵌套设置的至少两个金属导体层,最内层的所述金属导体层套设在所述置物容器外,其中,由最内层到最外层,所述金属导体层的厚度逐渐减小。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金属导体在所述置物容器上间隔均匀地排布。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置物容器为圆柱形容器,所述金属导体设置为圆环形,所述金属导体的中部设置有供所述置物容器穿过且与所述圆柱形容器的形状适配的通孔。
第二方面,基于相同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加热装置,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腔体和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的微波加热组件;其中,
所述金属导体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置物容器部分或全部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所述微波发生器与所述腔体连接,用于向所述腔体馈入微波;
所述金属导体,用于将所述微波汇聚至所述置物容器,以对所述置物容器内的待加热物体进行加热。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置物容器部分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置物容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所述腔体,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物料输入口,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物料输出口;其中,
所述物料输入口用于与第一外部容器连通,用于获取通过所述第一外部容器输入的待加热物体;
所述物料输出口用于与第二外部容器连通,用于将加热后的待加热物体输出到所述第二外部容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可调短路面;所述可调短路面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且所述可调短路面和所述微波发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置物容器的相对两侧;
所述可调短路面,用于将经过所置物容器的微波通过所述腔体反射回所述置物容器,以在所述置物容器处形成驻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保护单元和监测单元;所述微波发生器依次通过所述保护单元、所述监测单元和所述微波加热组件与所述可调短路面连接;其中,
所述保护单元,用于对所述微波发生器馈入的微波进行隔离保护,并吸收所述可调短路面反射回的经过所述微波加热组件的微波;
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微波发生器的输入功率和所述可调短路面的反射功率,并基于所述输入功率和所述反射功率,确定所述待加热物体的吸收功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波加热组件,通过在置物容器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使得当微波传输到金属导体时,相邻两个金属导体之间将形成高强度的电场,进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微波汇聚到置物容器,实现对热置物容器内的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本申请实施例仅需在置物容器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便能有效提升微波加热的效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同时满足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需求,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微波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另外一种微波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另外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仿真实验中混合溶液的反射系数结果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微波加热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附图标记:101-置物容器;1011-物料输入口;1012-物料输出口;102-金属导体;103-微波发生器;104-腔体;105-可调短路面;106-保护单元;107-监测单元;108-第一外部容器;109-第二外部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就是利用微波的能量特征,对物体进行加热的过程。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到300千兆赫的电磁波。被加热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的目的。
为改善微波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如何改善微波加热均匀性和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如用HFSS仿真软件仿真研究了馈口位置以及负载对微波加热效率的影响并做出了优化,得出馈口相互垂直比馈口平行时馈口间的反射功率小,并对腔体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加热腔体的加热效率;另一发明人对圆柱形微波加热器的效率和均匀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腔体的各部分尺寸对微波加热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并提出了凹弧面可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再有一发明人利用软件HFSS仿真了搅拌片对电能转化为微波能转换效率的影响;国外专家利用ANSYS和Fluent软件模拟仿真了转盘转动对微波加热效率的影响。
可见,当前的微波加热方法通常是通过改变腔体的馈口位置,改变腔体尺寸大小,以及对物质进行搅拌、旋转等方式来提升微波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性,这些方法均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以及仅能提升固定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效率的问题。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能够有效提升在任意腔体内对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效率。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微波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微波加热组件包括置物容器101和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图1中仅示出了两个金属导体的情况),其中,每个金属导体102均设置有供置物容器101穿过的通孔,金属导体102通过通孔套设在置物容器101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置物容器101可以采用陶瓷等非金属耐热材料制成,用于容置待加热物体;金属导体102则可以采用铜、铝等金属材料制成,用于在微波的作用下,在相邻设置的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形成电场。
需要说明的是,当有微波通过微波加热组件时,微波加热组件便能在微波的作用下,实现对置物容器101内的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具体而言,当微波经过相邻的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时,根据相邻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的竖向分界面上电场横向切向分量的边界条件,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的电场强度将变大,由于物体单位体积内吸收的微波功率正比于电场强度的平方,因此,在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的电场强度变大的情况下,二者之间汇聚的微波也将随之增加,由此随着微波的传输,金属导体102便能将微波汇聚到置物容器101的内部,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在置物容器101上间隔均匀地排布,使得相邻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的电场强度相同且方向相同,提高待加热物体的加热均匀性;同时,每个金属导体102均与置物容器101可拆卸连接,如此,便可根据待加热物体的长度或体积,对金属导体102的数量和安装位置进行灵活调整,满足更多物体的加热需求。
在本实施方式中,置物容器101可以但不限于设置成圆柱形容器、方形容器或者三角形容器,而金属导体102则根据置物容器101的形状对应进行设置。示例性的,当置物容器101设置为圆柱形容器时,金属导体102可对应设置为圆环形,金属导体102的中部设置有供置物容器101穿过且与圆柱形容器的形状适配的通孔;当置物容器101设置为方形容器时,金属导体102可对应设置为方形,金属导体102的中部设置有供置物容器101穿过且与方形容器的形状适配的方形通孔,本实施方式不对置物容器101和金属导体102的形状作出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置物容器101和金属导体102的形状设置为方形或者三角形这类表面具有尖角部位的结构时,将对尖角部位进行倒圆角处理,以避免在尖角处出现尖端放电现象,保障物体加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本申请另外一种微波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金属导体102包括嵌套设置的至少两个金属导体层,最内层的金属导体层套设在置物容器101外,其中,由最内层到最外层,金属导体层的厚度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厚度是指金属导体层沿着置物容器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如图2中所示,图中H即为最外层的金属导体层对应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层金属导体层均设置为圆环形,通过由最内层到最外层依次在置物容器101外套设厚度逐渐减小的多层金属导体层,可以使每个金属导体1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呈现为阶梯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金属导体1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为阶梯状,能够在微波通过金属导体102时,实现阶梯的阻抗变换,让每个金属导体层处对应的阻抗阶梯所产生的反射波彼此抵消,于是整个金属导体102和置物容器101的阻抗匹配范围得以展宽,进而满足更大范围的介电常数的物质的高效加热需求,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在相邻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形成的电场的最大电场强度,避免因电场过高而出现击穿现象,提高微波加热组件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导体102若采用单层的金属导体层即可实现大部分介电常数的物体在微波加热时效率的提升;金属导体102采用多层的金属导体层结构,则可进一步拓展可加热物体的介电常数范围,实现对任意介电常数的物体的高效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置物容器101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使得当微波传输到金属导体102时,相邻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将形成高强度的电场,进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微波汇聚到置物容器101,实现对热置物容器101内的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本申请实施例仅需在置物容器101外套设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便能有效提升微波加热的效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且能够同时满足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需求,适用范围广。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微波加热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103、腔体104和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的微波加热组件;其中,微波发生器103与腔体104连接,金属导体102设置于腔体104内,置物容器101部分或全部设置于腔体104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波发生器103作为微波源用于向腔体104馈入微波,以使设置于腔体104内的相邻两个金属导体102之间形成电场,进而在电场的作用下,将微波汇聚在置物容器101,以对置物容器101内的待加热物体进行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腔体104作为一种波导(电磁波导,WAVE GUIDE),是用来定向引导电磁波的结构。腔体104可以理解为由金属侧壁围合而成的用于传输微波的空心金属通道,在金属侧壁的作用下,微波被限制在腔体104内传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微波传输的方向为参考,腔体104可以设置为矩形腔体或圆形腔体,本实施方式不对腔体104的形状做出具体限制,只需要腔体104横截面满足微波传输的横向谐振原理即可,即腔体104横截面满足多次反射的微波相位相同而不相互抵消的条件,以保证微波沿内部区域无衰减传播。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置物容器101全部设置于腔体104内时,可以在腔体104的一侧设置可开合的窗口,同于放置或取出置物容器101;当置物容器101部分设置于腔体104内时,置物容器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腔体104活动连接,使得置物容器101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均可根据实际情况伸出或进入腔体104,进而可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定向加热。示例性的,当待加热物体放置在置物容器101的中部时,将置物容器101放置在腔体104内,可以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全面加热;将置物容器101向上提升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下半部分的定向加热;将置物容器101向下压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上半部分的定向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组件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能够有效对经过微波加热组件的微波进行汇聚,无需调整腔体104的馈口位置或改变腔体104结构或者尺寸,可适用于任意尺寸结构的腔体104,并且可以根据实际加热需求对待加热物体的加热区域进行调整,同时满足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需求,适用范围广。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置物容器101部分设置于腔体104内的情况下,参照图4,示出本申请另外一种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置物容器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伸出腔体104,第一端设置有物料输入口1011,第二端设置有物料输出口1012;其中,物料输入口1011用于与第一外部容器108连通,用于获取通过第一外部容器108输入的待加热物体;物料输出口1012用于与第二外部容器109连通,用于将加热后的待加热物体输出到第二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置物容器101的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外部容器,可以满足物料的自动化连续加热。示例性,第一外部容器108存储的待加热液体可以通过置物容器101的物料输入口1011,按照预设速率向置物容器101内输入待加热液体,经过置物容器101的待加热液体在金属导体102的作用下被微波快速加热,最后通过置物容器101的物料输出口1012输出到第二外部容器109中,进而实现对待加热液体的自动化连续加热。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可调短路面105;可调短路面105设置在腔体104内,且可调短路面105和微波发生器103分别设置于置物容器101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调短路面105用于将经过置物容器101的微波全部反射回置物容器101。优选地,可调短路面105的反射系数接近或到达1,且可调短路面105为可调的,即可以设置为可调短路活塞,能够在腔体104内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微波发生器103出发经过微波加热组件的微波称之为入射波,可调短路面105反射回的微波称之为反射波,当反射波到达置物容器101处时,将与入射波一同形成驻波,通过调整可调短路面105在腔体104中的位置可以对驻波进行调节,实现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有效叠加,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保护单元106和监测单元107;微波发生器103依次通过保护单元106、监测单元107和微波加热组件与可调短路面10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单元106用于对微波发生器103馈入的微波进行隔离保护,并吸收可调短路面105反射回的经过微波加热组件的微波。
具体而言,保护单元106可以包括环形器和水负载。其中,环形器用作微波发生器103和微波加热组件之间的隔离,不但可以改善微波发生器103和微波加热组件之间的阻抗匹配,也可以防止从微波加热组件返回的反射波进入微波发生器103,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水负载则是用于将从微波加热组件返回的反射波进行吸收,进一步保护微波发生器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监测单元107用于监测微波发生器103的输入功率和可调短路面105的反射功率,并基于输入功率和反射功率,确定待加热物体的吸收功率。
具体而言,监测单元107可以包括第一功率计和第二功率计,其中,第一功率计用于监测微波发生器103的输入功率,第二功率计用于监测可调短路面105的反射功率,进而可以根据输入功率与反射功率之间的差值,确定待加热物体的吸收功率。通过对输入功率、反射功率和吸收功率的全面监测,便于将微波发生器103的输入功率、可调短路面105的在腔体104中的安装位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为更好地实现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验证微波加热装置的加热效果,进行如下仿真实验:
首先在comsol软件上进行建模并仿真,调整金属导体102的尺寸与结构进行加热测试;通过观察S系数,金属导体102的电场强度,以及被加热物的温度,确定金属导体102的最佳尺寸和结构;基于金属导体102的最佳尺寸和结构,进行实验验证,通过对比有无金属导体102的被加热物的温度,确定实际提升效率与仿真结果是否符合;制备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将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放入置物容器101,测试S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仿真时,微波发生器103的输入微波可以设置为100W,加热时间设置为10s,微波接收端连接可调节短路面,可调节短路面将接收端的微波全部反射回去,与入射微波形成驻波,通过调整可调节短路面的位置调节驻波,进一步提升加热效果,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混合溶液的损耗系数设置为10,可得到如图5所示的混合溶液的反射系数结果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横坐标表示混合溶液的介电常数,纵坐标表示混合溶液的反射系数,曲线表征混合溶液的反射系数随介电常数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得知,当加入金属导体102后,在混合溶液的负载介电常数从10变化到80的过程中,混合溶液的反射系数,即S11均在-10dB以下,仿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微波加热装置可以在任意介电常数范围内,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高效加热。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参照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种微波加热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该微波加热方法运用于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出的微波加热装置,微波加热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1:根据待加热物体的体积和大小,确定与待加热物体的体积和大小适配的置物容器101;
S602:确定与置物容器101适配的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并将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间隔均匀地设置于置物容器101上;
S603:根据待加热物体的目标加热部位,将置物容器101部分或全部设置腔体104内;
S604:通过微波发生器103向腔体104馈入微波,以使至少两个金属导体102将微波汇聚至置物容器101,以对待加热物体的目标加热部位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待加热物体的体积和大小,可以选择适配的置物容器101和金属导体102。如当需要进行自动化连续加热的待加热物体时,可以采用两端导通的置物容器101,即置物容器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腔体104,第一端通过物料输入口1011与第一外部容器108连通,第二端通过物料输出口1012与第二外部容器109连通,待加热物体在从第一外部容器108到达第二外部容器109的过程中,在经过置物容器101内完成自动化连续加热;当需要对固定体积的待加热物体进行加热时,可以采用单侧导通的置物容器101,其中,待加热物体通过置物容器101导通的一端进入置物容器101,置物容器101未导通的一端用于承载待加热物体,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调整置物容器101,调整待加热物体伸入腔体104的深度,进而实现对待加热物体的特定区域进行定向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对任意介电常数的物质的加热,同时能够根据实际加热需求提供不同的加热方式,无论在针对单个物体的定向加热需要,还是大量物体的自动化连续加热需求,均能有效满足,适用范围广,同时整个微波加热装置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

1.一种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装置包括微波发生器、腔体和微波加热组件,所述微波加热组件包括置物容器和至少两个金属导体;其中,
所述置物容器部分或全部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用于容置待加热物体;
所述微波发生器与所述腔体连接,用于向所述腔体馈入微波;
所述金属导体设置于所述腔体内,所述金属导体具有供所述置物容器穿过的通孔,所述金属导体套设在所述置物容器外,其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金属导体用于在微波经过的情况下形成电场,以使经过的微波在所述电场的作用下汇聚至所述置物容器,以加热所述待加热物体;
所述金属导体包括嵌套设置的至少两个金属导体层,最内层的所述金属导体层套设在所述置物容器外,其中,由最内层到最外层,所述金属导体层的厚度逐渐减小;
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可调短路面;所述可调短路面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且所述可调短路面和所述微波发生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置物容器的相对两侧;
所述可调短路面,用于将经过所述置物容器的微波通过所述腔体反射回所述置物容器,以在所述置物容器处形成驻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置物容器部分设置于所述腔体内的情况下,所述置物容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伸出所述腔体,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物料输入口,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物料输出口;其中,
所述物料输入口与第一外部容器连通,用于获取通过所述第一外部容器输入的待加热物体;
所述物料输出口与第二外部容器连通,用于将加热后的待加热物体输出到所述第二外部容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装置还包括保护单元和监测单元;所述微波发生器依次通过所述保护单元、所述监测单元和所述微波加热组件与所述可调短路面连接;其中,
所述保护单元,用于对所述微波发生器馈入的微波进行隔离保护,并吸收所述可调短路面反射回的经过所述微波加热组件的微波;
所述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微波发生器的输入功率和所述可调短路面的反射功率,并基于所述输入功率和所述反射功率,确定所述待加热物体的吸收功率。
CN202211087017.6A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Active CN1152789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7017.6A CN115278971B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87017.6A CN115278971B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8971A CN115278971A (zh) 2022-11-01
CN115278971B true CN115278971B (zh) 2023-03-31

Family

ID=83756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87017.6A Active CN115278971B (zh) 2022-09-07 2022-09-07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7897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17689A (fr) * 1961-05-26 1962-08-31 Western Electric Co Limitateur pour microondes
CA1167531A (en) * 1981-05-18 1984-05-15 Walter Wyslouzil Single-sided applicator for microwave heating
CN1035599A (zh) * 1988-02-18 1989-09-13 松田甚一 局部加热装置和局部加热用立体谐振器
CN114007292A (zh) * 2021-11-12 2022-02-01 四川大学 一种微波加热薄膜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28038C1 (de) * 2001-06-08 2002-11-21 Karlsruhe Forschzent Mikrowellentechnischer Durchlauferhitzer
JP2005071724A (ja) * 2003-08-21 2005-03-17 Tokyo Denshi Kk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4759668B2 (ja) * 2004-05-11 2011-08-31 株式会社Idx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06147219A (ja) * 2004-11-17 2006-06-08 Purearth Inc マイクロ波照射装置
JP4034321B2 (ja) * 2005-05-31 2008-01-16 島田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5408566B2 (ja) * 2008-10-18 2014-02-05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導電性薄膜のマイクロ波加熱
DE102010047223A1 (de) * 2010-10-04 2012-04-05 Krones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Erwärmen von Kunststoffvorformlingen
JP2017212237A (ja) * 2017-09-12 2017-11-30 マイクロ波化学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方法
CN113766689B (zh) * 2021-09-22 2023-02-03 四川大学 一种微波加热结构、方法及系统
CN114040532B (zh) * 2021-11-16 2022-10-04 四川大学 定向区域加热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617689A (fr) * 1961-05-26 1962-08-31 Western Electric Co Limitateur pour microondes
CA1167531A (en) * 1981-05-18 1984-05-15 Walter Wyslouzil Single-sided applicator for microwave heating
CN1035599A (zh) * 1988-02-18 1989-09-13 松田甚一 局部加热装置和局部加热用立体谐振器
CN114007292A (zh) * 2021-11-12 2022-02-01 四川大学 一种微波加热薄膜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瑞凯 ; 张付杰 ; 杨薇 ; 李淑国 ; 郝铎 ; 姚斌 ; .矩形微波腔体双馈口位置与加热效率仿真及验证.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06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8971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0357069B2 (en) Non-modal interplate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heating
CN102374557A (zh) 半导体微波炉的微波馈入结构
CN113766689B (zh) 一种微波加热结构、方法及系统
Du et al. Multi-physics modeling and process simulation for a frequency-shifted solid-state source microwave oven
Yang et al. Steam replacement strategy using microwave resonance: A future system for continuous-flow heating applications
CN115278971B (zh) 一种微波加热组件和微波加热装置
Link et al. Simple analytical approach for industrial microwave applicator design
Zhao et al. Multiphysics analysis for unusual heat convection in microwave heating liquid
Ali Effect of load on the heating efficiency and temperature uniformity in multi-mode cavity applicators
Liu et al. High-efficiency continuous-flow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metal-ring resonant structure
Iskander Computer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s
CN202303515U (zh) 半导体微波炉的微波馈入结构
Yuanyuan et al. Study of the high heating efficiency and uniformity by multi-port sweep frequency microwave irradiations
Xu et al. Continuous-flow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uniformity for liquid food
Xia et al. High-efficiency and compact microwave heating system for liquid in a mug
Mirabito et al. FEMLAB model of a coupled electromagnetic–therm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Joković et al. TLM analysis of a cylindrical metallic cavity excited with a real‐feed probe
CN210840115U (zh) 一种用于微波加热的同轴cts天线
Allilomes et al. A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leaky-waveguide solver
CN112255465A (zh) 基于“耳”字型谐振器的多频近零传输传感器及检测方法
Yang et al. Mitigating Thermal Focusing in Microwave Heating of Cylindrical Loads by Resonant Rings
Leggieri et al. Tuned window for standing wave linear accelerators
Lee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dual cylindrical microwave and ohmic combination heater for processing of particulate foods
Prapuchanay et al. A single mode cylindrical microwave cavity for heating applications of liquid material
RU2710776C1 (ru) Свч-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модификации полимерных покрытий внутренних поверхностей тру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