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50162A -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50162A
CN115250162A CN202110904102.6A CN202110904102A CN115250162A CN 115250162 A CN115250162 A CN 115250162A CN 202110904102 A CN202110904102 A CN 202110904102A CN 115250162 A CN115250162 A CN 115250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s
test data
observation
bit
data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41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向
任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08894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2228370A1/zh
Priority to EP22794840.3A priority patent/EP432243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250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50162A/zh
Priority to US18/494,427 priority patent/US20240056218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5/00Conversion of the form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digits
    • H03M5/02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 H03M5/04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the pulses having two levels
    • H03M5/14Code representation, e.g. transition, for a given bit cell depe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one or more adjacent bit cells, e.g. delay modulation code, double density code
    • H03M5/145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5Transmission of coding parameters to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8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error detecting or error correcting codes, e.g. parity as synchronisation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码字同步方法、芯片、网络设备及系统。其中码字同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数据序列,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从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从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根据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同步位置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该方法在码字同步过程中考虑了码字中的扩展信息的验证结果,在无需增加额外数据的情况下提高了码字同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信道的损耗和噪声已成为限制数据传输速率和距离的关键因素。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的出现,为传输中的数据提供了纠错保护,从而提高了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传输距离。FEC按照对信息序列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分组码(block code)和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对于分组码,可再细分为线性分组码(linear block code)与非线性分组码(non-linear block code)。线性分组码由于其编译码实现较为简单而在以太网的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Model,OSI)中的物理层(physical layer)以及数据链路层(data linklayer)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子层中得到广泛应用。
线性分组码的检错及纠错功能实现必须基于完整的码字(codeword)进行,因而需要在数据流中确定码字边界,即找到一个完整码字的开始和结尾,这一过程称为码字同步(codeword synchronization)或者帧同步(frame synchronization)。
目前业界已经有适用于线性分组码的同步方案。以802.3标准内200/400GE中使用的对齐标志(alignment marker,AM)同步方案为例,该方案中每间隔一定长度的码字均须插入一段固定的AM序列,接收端识别该AM序列即可进行码字同步。然而,AM序列的存在相当于在发送端数据流中插入了额外数据,增加了冗余信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自同步的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及网络设备,用于解决AM同步方案中增加额外数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码字同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第一数据序列,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从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的结果从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根据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同步位置用于指示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该方法由网络中的接收端执行。该方法在码字同步过程中考虑了码字中的扩展信息的验证结果,通过该方法无需在发送端数据流中插入额外数据,即可实现接收端数据流高精度码字同步的技术效果,其同步性能达到较高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多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在该实现方式中,在确定备选比特的过程中考虑码字中的扩展信息的验证结果,提高备选比特的选取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多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其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从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选取多组比特分别作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确定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根据所述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确定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同步可能性指标;根据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所述P为正整数,所述码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P个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n+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n个比特,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为调制信号,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调制码元,其中,所述从所述第一数据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m+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m个调制码元,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第一观察比特;根据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为所述备选比特,当验证失败时,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第二观察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包括: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包括: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之间间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长度的整数倍;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包括: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之间间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长度的整数倍;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第一子序列和第二子序列,所述第二子序列与所述第一子序列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所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第一子序列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在所述第二子序列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包括:被判定为正确码字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其中,所述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中,根据前k比特获得的第一比特集合与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原始校验位相同,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包括:被判定为错误码字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未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其中,所述未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中,根据前k比特获得的第一比特集合与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原始校验位不相同,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数据序列,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确定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判断所述第二数据序列是否为失锁状态;响应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所述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包括: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的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位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的多个比特中;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扩展信息包括在所述码字的信息位中,或者所述扩展信息包括在所述码字的校验位中。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奇偶校验,或者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序列为线性分组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包括: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数据序列中划分出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之间间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长度的整数倍;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包括:依次累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各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以获得累计值,直至所述累计值满足同步条件时,验证成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的累计值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被判定为正确码字的第二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包括: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相加以获得总值,当所述总值满足同步条件时,验证成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的总值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被判定为正确码字的第二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的总值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被判定为错误码字的第二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将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作为所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所述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所述备选比特,包括: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数据序列中确定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其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依次判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是否满足备选条件,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满足所述备选条件;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中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总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前X个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累计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前X个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累计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前X个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累计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前X个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累计值,所述备选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所述k和所述X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比较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将所述特性值为极值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大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小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大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小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大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小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大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极值为最小值;其中,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从所述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从所述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n+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n个比特,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序列为调制信号,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多个调制码元,其中,所述从所述第一数据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从所述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m+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m个调制码元,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所述P为正整数,所述码字的长度为所述P个比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时,所述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包括,确定第一子序列中的备选比特,当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时,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数据序列中划分出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第二子序列中划分出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第一子序列和所述第二子序列包括在所述数据序列中,所述第二子序列与所述第一子序列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包括:再次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更新备选比特,所述更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多个比特中;根据所述更新备选比特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同步位置从所述数据序列中划分出多个同步码字,所述同步位置为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起始位置;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当验证失败时,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所述失锁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包括:依次累计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各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以获得累计值,直至所述累计值满足失锁条件时,验证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其中,所述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码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包括:将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所有同步码字的特性值相加以获得总值,当所述总值满足失锁条件时,验证失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其中,所述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码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序列为线性分组码。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模块为所述芯片中的功能电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和存储器。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所述接收设备包括前述第二方面提供的芯片,所述接收设备为前述第三或第四方面提供的通信设备,所述接收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序列。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及其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上述芯片仅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包括:主控板和接口板。主控板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第一存储器。接口板包括:第二处理器、第二存储器和接口卡。主控板和接口板耦合。
第一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第一处理器用于调用第一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第二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程序代码,第二处理器用于调用第二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触发接口卡执行如下操作:接收第一数据序列,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控板和接口板之间建立进程间通信协议(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通道,主控板和接口板之间通过IPC通道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附图只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同样能实现本申请的其他技术方案和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码字的同步位置;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观察比特的选择方法;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观察比特的选择方法;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观察比特的选择方法;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观察比特的选择方法;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锁定判断第一阶段;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锁定判断第二阶段;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锁定过程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失锁判断;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流程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由于信道损耗和噪声的影响,当信号在信道中传输时会出现错误,影响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当信号表示为多个比特组成的数据序列的形式时,传输错误具体表现为数据序列中部分比特的值发生变化,即出现错误比特。FEC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控制传输错误的技术,在FEC技术中,冗余信息与原始数据序列一起发送,以用于传输过程中的错误恢复,降低比特误码率。FEC按照对信息序列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分组码和卷积码。对于分组码,可再细分为线性分组码与非线性分组码。以线性分组码中的系统码(systematic code)为例,发送端将原始数据序列进行分组,每组的长度可以为k比特(bit)。进而在每个分组中,按照特定编码规则,增加n-k比特的冗余信息,也称为校验位(parity bits),最终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码字。从而,长度为n比特的码字中,前k比特包括原始数据,也称为信息位(information bits),后n-k比特为校验位,整个码字由信息位和校验位组成。码字经过信道到达接收端之后,如果码字内错误比特的个数在可纠错范围之内,接收端通过解码过程即可检查并纠正错误,将接收到的码字恢复为发送端发送的原始数据,从而抵抗信道带来的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线性分组码的检错及纠错功能的实现必须基于完整的码字进行,因而,在对接收端所收到的数据序列进行解码之前,需要在数据序列中确定码字边界,即找到一个完整码字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这一过程称为码字同步或者帧同步。如果码字同步不正确,即未能确定真正的码字边界,则后续解码过程中无法达到检错或纠错的应有效果,甚至可能增加误码,造成通信系统性能的恶化。
每个码字的起始位置也可以称为同步位置(synchronization position)。同样以系统码为例,图1示出了码字中的同步位置。如图1所示,整个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其中前k比特包括原始数据,后n-k比特为通过编码规则加入的额外校验位,同步位置为码字的起始位置,即码字中的首个比特所在的位置。其中,n和k均为整数。由此可见,在数据序列中,同步位置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同步位置相互关联,其中每个同步位置之间的间隔是固定的,该间隔即为码字的长度。
码字中还可以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例如,线性分组码中可以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额外校验以增强码字的性能。
例如,所述扩展信息可以位于码字中的信息位中。对于一个(n,k)线性分组码码型,如果原始数据长度不足k,例如仅有k-1,那么可以在信息位中增加1个比特或者符号的扩展位信息(extended bit or symbol),满足(n,k)编码的要求,对包含扩展位信息在内的信息位进行编码,生成n-k bits的校验位;自然的,如果原始数据长度相比k缺少更多比特,可以增加更多的扩展信息。扩展信息的使用可以是添加无意义的填充,或者增加例如奇偶校验(parity check)、CRC校验等功能。例如,业界有一个常用的码型,是由RS(544,514)编码截断生成的RS(272,257),但由于257个RS符号(此处每个RS符号为10-bit符号)不符合编码长度,需要扩展成为RS(272,258),也就是在257个RS符号的信息位基础上增加一个RS符号,满足编码需求。新增的这10-bit,可以是来自某PRBS序列的无用数据填充,也可以是针对前面257个符号进行的CRC-10校验,即所述扩展信息。
又例如,所述扩展信息也可以位于码字中的校验位中。对于一个(n,k)线性分组码码型,可以在对信息位进行编码后,额外增加一个或者多个比特,作为扩展信息。扩展信息的使用可以是添加无意义的填充,或者增加例如奇偶校验、CRC校验等功能。例如,一个BCH(180,170,t=1,m=10)线性分组码,在m=9时,可以是BCH(179,170,t=1,m=9),此时可以新增一个bit,使其编码后的码块长度仍为180比特,该比特可以是对所有信息位和校验位的一个奇偶校验,即所述扩展信息。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扩展信息都可以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扩展信息无法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例如,一个Hamming(128,119)线性分组码,可以由Hamming(126,119)扩展而来,使其编码后的码块长度为128比特,但此时新增的两个bit无法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
可选的,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奇偶校验,或者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校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虽然采用系统码进行举例说明,但本申请并不限于系统码,也适用于非系统码(non-systematic code),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所有线性分组码的通信系统。所述线性分组码包括但不限于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RS code),博斯-查德胡里-霍克金亨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BCH code),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 code),汉明码(Hamming code),格莱码(Golaycode),以及里德-穆勒码(Reed–Muller code),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码字同步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设备和系统。这些方法、设备和系统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该方法可以包括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根据至少一个观察比特划分至少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从至少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选取一个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在第二阶段中,根据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划分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根据该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判断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是否为同步位置。该方法还可以只包括所述第一阶段,在确定选取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后,直接将该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作为同步位置。在该方法中,利用码字中的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无需在发送端数据流中插入额外数据,即可实现接收端数据流高精度码字同步的技术效果,其同步性能达到较高可靠性。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通信网络中的接收端设备。所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执行FEC的各种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所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包括10G、25G、40G、100G、400G、800G或1.6T等以太端口的各种设备。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S210,接收数据序列。
具体的,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数据序列,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每个比特为二进制数据。即所述数据序列是多个比特组成的序列,也可以称为比特序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序列为线性分组码。所述数据序列经过信道传输,可能存在误码,需要进行检错及纠错等操作。所述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上述介绍的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为了与后续继续接收到的其他数据序列进行区分,该数据序列也可以称为第一数据序列。
S220,第一阶段,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是至少一个观察比特中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或者说,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是最可能的同步位置。
如图3所示,在第一阶段中,可以包括S221和S222两个步骤:
S221,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至少一个观察比特。该观察比特的位置包括所述同步位置,即该观察比特中某个观察比特的位置可能为所述同步位置,或者说,该观察比特的位置能够覆盖所述同步位置。
可选的,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
可选的,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一个第一观察比特。
可选的,在第一阶段中,该方法在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时,仅利用所述数据序列中的一部分,例如所述数据序列中的第一子序列,即确定第一子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第一子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所述第一子序列可以是所述数据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部分。接收端从第一子序列中选取所述多个观察比特,这些观察比特的位置可能为同步位置。例如,所述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P为大于1的整数。
可选的,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时,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每两个相邻的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是相同的,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每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
在码字同步过程中,引入测试数据块的概念。所述测试数据块为数据序列中的一部分,所述测试数据块由连续的若干比特组成,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与所述码字的长度相同。可以说,所述测试数据块是用于模拟一个码字的。
可选的,所述多个观察比特可以位于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每个观察比特在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具体的,每间隔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图4示出了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其中b1,b2,b3为相邻的三个观察比特,分别对应数据序列中的x(0),x(1),x(2)三个比特。每个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为1比特,即T为1。三个观察比特位于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例如图4中以x(0)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在该测试数据块内,b1所在的位置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一个位置,b2,b3所在的位置依次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位置,即三个观察比特中每个观察比特在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虽然图4仅示出了三个观察比特,但更多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可以由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多个观察比特可以分别位于多个测试数据块内,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每个观察比特在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具体的,每间隔L*n+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n个比特,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图5示出了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其中b1,b2为相邻的两个观察比特,分别对应数据序列中的x(0),x(L*n+1)两个比特。两个观察比特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测试数据块内,例如图5中以x(0)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和以x(L*n)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两个测试数据块之间的间隔为L个测试数据块,两个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为L*n+1个比特,即T为1。在以x(0)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b1所在的位置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一个位置,在以x(L*n)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b2所在的位置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二个位置,即两个观察比特中每个观察比特在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虽然图5仅示出了两个观察比特,但更多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可以由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此时,相邻的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更远,观察比特之间的相关性更低,从而能够减少突发误码带来的影响,提高码字同步的准确性。
可选的,在选取所述多个观察比特时,可以使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
例如,当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位于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时,可以使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该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即使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该同一个码字内的所有位置。在图4所示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中,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当P等于n时,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即可遍历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
例如,当所述多个观察比特分别位于多个测试数据块内时,所述多个测试数据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相同位置视为一个等同位置,例如,多个测试数据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一个位置视为一个等同位置,可以使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所有等同位置,即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多个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在图5所示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中,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则等同位置的数量为n,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当P等于n时,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即可遍历所有等同位置,即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即可遍历多个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
可选的,在选取所述多个观察比特时,也可以使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不遍历码字内的所有位置。即所述P的值可以小于所述n。
如果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遍历测试数据块内的所有位置,将使得码字同步结果的准确度更高。然而,随着观察比特的数量增加,码字同步过程所消耗的系统资源也将增加。
在发送端可以对信号进行调制,以获得调制信号。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脉冲幅度调制(Pulse-Amplitude Modulation,PAM)、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QAM)、相移键控(Phase-Shift Keying,PSK)等。调制信号的脉冲幅度可以包括多个阶次,该多个阶次的数量可以称为调制的阶数。以PAM为例,当调制信号的脉冲幅度有2个阶次时,调制阶数为2,调制方式可以称为PAM2;当调制信号的脉冲幅度有4个阶次时,调制阶数为4,调制方式可以称为PAM4,以此类推。调制信号可以表示为调制的数据序列。与未调制的数据序列相比,调制的数据序列的基本单元由比特变更为码元,即调制的数据序列中,码字由若干个码元组成,码元由若干个比特组成。码元中包括的比特数量与调制的阶数相关。当调制阶数为M时,码元包括的比特数量为log2 M,其中M为2的整数倍。例如,当调制阶数为2时,码元中包括1个比特,当调制阶数为4时,码元中包括2个比特。由此可见,码字的起始位置必然也是某个码元的起始位置,而不会是码元的其他位置。因此,对于调制的信号来说,在选取所述多个观察比特时,可以只考虑码元的起始比特,而不用考虑码元的其他比特。
可选的,所述多个观察比特分别为多个码元的起始比特,所述多个码元在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且所述多个码元在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具体的,每间隔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也就是说,每间隔T·log2M个比特,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图6示出了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其中数据序列为调制信号,调制阶数为4,则该数据序列包括多个调制码元,每个码元中包括2个比特,例如x(0)和x(1)组成的码元,x(2)和x(3)组成的码元,以及x(4)和x(5)组成的码元,以此类推。其中b1,b2,b3为相邻的三个观察比特,分别对应数据序列中的x(0),x(2),x(4)三个比特。所述三个观察比特分别为三个码元的起始比特,三个码元为x(0)和x(1)组成的码元,x(2)和x(3)组成的码元,以及x(4)和x(5)组成的码元。所述三个码元中每两个相邻码元之间间隔1个码元,即T为1。并且,所述三个码元在同一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虽然图6仅示出了三个观察比特,但更多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可以由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多个观察比特分别为多个码元的起始比特,所述多个码元分别位于多个测试数据块内,且所述多个码元中每个码元在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具体的,每间隔L*m+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m个调制码元,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也就是说,每间隔(L·m+T)·log2M个比特,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图7示出了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其中数据序列为调制信号,调制阶数为4,则该数据序列包括多个调制码元,每个码元中包括2个比特,例如x(0)和x(1)组成的码元,x(L*n)和x(L*n+1)组成的码元,以及x(L*n+2)和x(L*n+3)组成的码元,以此类推。其中b1,b2为相邻的两个观察比特,分别对应数据序列中的x(0),x(L*n+2)两个比特。所述两个观察比特分别为两个码元的起始比特,两个码元为x(0)和x(1)组成的码元,x(L*n+2)和x(L*n+3)组成的码元。并且,所述两个观察比特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测试数据块内,例如图7中以x(0)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和以x(L*n)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所述两个测试数据块之间的间隔为L个测试数据块,两个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为L*m+1个码元,即T为1。在以x(0)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b1所在的码元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一个码元,在以x(L*n)为起始位置所划分出的测试数据块内,b2所在的码元为该测试数据块内的第二个码元,即两个码元中每个码元在每个测试数据块内的位置依次向后移动。虽然图7仅示出了两个观察比特,但更多的观察比特的选取方式可以由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此时,相邻的观察比特之间的间隔更远,观察比特之间的相关性更低,从而能够减少突发误码带来的影响,提高码字同步的准确性。
可选的,当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时,该方法包括步骤:
S222,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多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是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一个观察比特,且所述备选比特是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具体的,S222可以包括S2221和S2222两个步骤。
S2221,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数据序列中划分出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一一对应。具体的,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
可选的,分别以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个观察比特为起始位置,选取其后的N个测试数据块,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以每个观察比特为起始位置选取的N个测试数据块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则分别以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个观察比特为起始位置,选取的多组N个测试数据块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作为这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的一个观察比特,即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可以是连续的,即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连续的N个数据块。当每个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时,即选取其后的连续N*n个比特,即获得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
可选的,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均与该组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相关联。具体的,每个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与该组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即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中每两个测试数据块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并且,所述N个测试数据块中每两个测试数据块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4所示,以观察比特b1为起始位置,选取其后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N个测试数据块,即B1,B2,…,BN,每个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类似的,以观察比特b2或b3为起始位置,也能够分别选取出其后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分别以观察比特b1,b2或b3为起始位置,则选取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图5、图6和图7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方式与图4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2222,从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选取多组比特分别作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该备选比特也即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根据上述介绍,对于码字中的扩展信息来说,在某些情况下,该扩展信息可以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该扩展信息无法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
可选的,当扩展信息可以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时,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可以是仅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或者,可以是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此时,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不同。
可选的,当扩展信息无法从码字中单独区分出来时,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可以是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此时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相同。
可选的,当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时,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确定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根据所述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可选的,当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时,具体包括: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确定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同步可能性指标;根据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可选的,从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选取多组比特分别作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可以是根据扩展信息对应的具体验证方式进行验证。例如,如果扩展信息采用了简单的奇偶校验,所述难证可以是统计奇偶校验结果,例如,可以将N个校验序列中,奇偶校验通过且校验序列全零的校验序列的数量Qj,作为当前观察比特bj的同步可能性指标(synchronization possibility index),该指标数值越大,则表明对应的观察比特越可能为正确同步位置。或者,将校验序列全零的校验序列的数量Qj与奇偶校验通过的校验序列的数量QPj分开统计,作为当前观察比特bj的同步可能性指标。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备选比特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考虑扩展信息的验证,可以提高备选比特的准确率,进而提高码字同步的准确率。
可选的,当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时,选取方式可以是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是否满足备选条件,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满足所述备选条件,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可选的,当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时,选取方式可以是遍历的选取方式。具体的,比较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将所述特性值为极值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在所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和所述遍历的选取方式下,针对特性值的计算都可以并行进行,即采用多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多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例如,采用10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10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并行的计算方式能够节约计算时间,降低时延。
可选的,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的特性值。
针对每个线性分组码可以生成一个校验矩阵(parity-check matrix),该校验矩阵描述了线性分组码的码字内的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且该校验矩阵可以应用于解码过程。当所述数据序列为线性分组码时,针对所述数据序列也存在所述校验矩阵,可以称为所述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具体的,数据序列与该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之间,满足下列关系式:
Figure BDA0003200991950000161
其中,C为数据序列中的一个码字,S为所述码字的校验序列,H为该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由上述关系式(1)可知,数据序列中码字的校验序列由码字与该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的转置矩阵相乘而得,且所述校验序列为一个零向量,也即一个全零矩阵。
如上所述,当该数据序列为接收端所接收到的数据序列时,需要在数据序列中确定码字的起始位置。如果没有以正确的起始位置从数据序列中划分码字,则得到的码字将不再满足上述关系式(1)。此时,该数据序列中码字的校验序列可以用下列关系式表示:
SR=R·HT (2)
其中,R为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的一个码字,SR为该码字的校验序列,H为发送端所发送的原始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在上述关系式(2)中,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的码字的校验序列,为该码字与发送端所发送的原始数据序列的校验矩阵的转置矩阵的乘积。由上述分析可知,对于一个接收码字,码字内没有出现错误比特时,SR是全零矩阵;当码字内存在错误比特时,SR极大概率不再为全零矩阵。因此,可以利用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来实现码字同步。具体的,可以利用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可选的,分别计算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
如图4所示,计算以观察比特b1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即图4所示的S(1),包括S1 (1),S2 (1),…,SN (1),分别对应测试数据块B1,B2,…,BN。以此类推,分别计算以观察比特b2,b3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即图4所示的S(2),S(3)。虽然图4仅示出了以三个观察比特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的计算方式,但更多的校验序列的计算方式可以由此类推,在此不再赘述。图5、图6和图7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的计算方式与图4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也就是作为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比特的观察比特。容易理解的是,当所述特性值是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时,可以是指特性值是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本身,也可以是指特性值是与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相关的数值指标。
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例如,将一段数据序列作为接收端所接收到的数据序列,设计该数据序列的误码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分别统计基于同步位置所划分的一组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以及基于非同步位置所划分的一组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根据两者的区别确定同步阈值,以使得所述同步阈值能够用于区别同步位置和非同步位置。
当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可以参见图4。其中,同步阈值可以为2。如图4所示,依次判断校验序列S(1),S(2),S(3)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例如,第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Q1=0,小于所述同步阈值,第二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Q2=2,等于所述同步阈值,则选取b2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并且,当判断至b2时,确定b2满足所述备选条件,则不再判断后续的观察比特对应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即不再判断S(3)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
可选的,在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中,对于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也可以采取提前终止的统计方式。也就是说,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可以是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总值,相应的,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如图4所示的选取过程中,依次判断各组校验序列S(1),S(2),S(3)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时,对于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依次计算其中每个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当校验序列为全零序列时,则将全零序列的数量增加1,当所述全零序列的数量累积值满足备选条件,即所述全零序列的数量累积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同步阈值时,则认为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已经满足备选条件,对于该组中后续未计算校验序列的测试数据块将不再进行计算。例如,对于第二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来说,如果S1 (2),S2 (2)均为全零序列,则认为第二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Q2已累积至2,达到所述同步阈值,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已经满足备选条件,则选取b2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不再计算后续S3 (2)至SN (2)的校验序列。可选的,在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中,对于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也可以采取遍历的统计方式。也就是说,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可以是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前X个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累计值,相应的,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在具体选取过程中,计算该组中每个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以确定该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总值是否满足备选条件,即该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总值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同步阈值,具体操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大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确定全零序列的数量最多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当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也可以参见图4。如图4所示,分别统计校验序列S(1),S(2),S(3)中全零序列的数量,分别记为Q1,Q2,Q3,确定其中的最大数值,例如,Q1=0,Q2=0,Q3=2,即最大数值为Q3=2,则选取b3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b3所在的位置为最可能的同步位置。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具体过程与全零序列对应的同步阈值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小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确定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最少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大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确定零元素的数量最多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例如,所述特性值可以是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小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确定非零元素的数量最少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当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零元素或非零元素时,结合图4所示的数据序列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当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时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特性值可以是可纠错特性值。接收端在数据序列中划分出码字后,能够确定码字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可纠错状态和不可纠错状态。当码字处于可纠错状态时,该码字也称为可纠错码字;当码字处于不可纠错状态时,该码字也称为不可纠错码字。一组码字的可纠错特性值可以与该组码字中码字的状态相关联。类似的,对于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划出的测试数据块来说,也能够确定测试数据块的状态,所述状态包括可纠错状态和不可纠错状态。当测试数据块处于可纠错状态时,该测试数据块也称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当测试数据块处于不可纠错状态时,该测试数据块也称为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一组测试数据块的可纠错特性值可以与该组测试数据块中测试数据块的状态相关联。
例如,所述可纠错特性值可以是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当所述可纠错特性值是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可以参见图4。其中,同步阈值可以为2。如图4所示,依次判断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例如,第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Q1=0,小于所述同步阈值,第二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Q2=2,等于所述同步阈值,则选取b2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并且,当判断至b2时,确定b2满足所述备选条件,则不再判断后续的观察比特对应的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即不再判断Q3与同步阈值的关系。
例如,所述可纠错特性值可以是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大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确定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最多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当所述可纠错特性值是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也可以参见图4。如图4所示,分别统计以观察比特b1,b2,b3为起始比特的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分别记为Q1,Q2,Q3,确定其中的最大数值,例如,Q1=0,Q2=0,Q3=2,即最大数值为Q3=2,则选取b3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b3所在的位置为最可能的同步位置。
例如,所述可纠错特性值可以是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例如,所述可纠错特性值可以是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小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确定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最少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部分特定码型的数据序列,当所述特性值为上述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时,由于其特定的码型特征,可能导致所有观察比特对应的特性值基本无差异,进而导致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同步方法无效。因此,对于这部分特定码型的数据序列,建议采用除了上述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之外的其他参数作为所述特性值,例如,选择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等作为所述特性值,以确保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同步方法有效。这部分特定码型的数据序列,例如可以是纠错能力为1的非缩短线性分组码,例如BCH(127,120)。
可选的,所述特性值可以是重检验特性值。所述重校验特性值与重校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之间的关系相关联。结合以上描述,长度为n比特的码字中,前k比特为信息位。码字中还包括校验位,且校验位是以前k比特的信息位为依据、按照特定编码规则而计算得出的。对于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来说,如果没有找到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则划分出的码字中,不再满足上述信息位与校验位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即便按照相同的特征编码规则,以该前k比特为依据,也将无法得出与每个测试数据块中原始校验位相同的内容。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块中,原始校验位对应的比特位与前k比特之前可能不再满足上述特定编码规则。所以,当以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块中的前k比特为依据、按照所述特定编码规则重新计算得出的内容,与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块中的原始校验位相比,可能存在差异。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中,以接收端收到的数据序列中的每个测试数据块中的前k比特为依据、按照所述特定编码规则重新计算得出的内容可以称为重校验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测试数据块内存在错误比特时,所述重校验位与所述原始校验位不相同。因此,可以对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中的所述重校验位与所述原始校验位进行比较,来实现码字同步。具体的,可以对接收端所接收的数据序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中的所述重校验位与所述原始校验位进行比较,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例如,所述重校验特性值可以是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即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当所述重校验特性值是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可以参见图4。其中,同步阈值可以为2。如图4所示,依次判断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例如,第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Q1=0,小于所述同步阈值,第二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Q2=2,等于所述同步阈值,则选取b2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并且,当判断至b2时,确定b2满足所述备选条件,则不再判断后续的观察比特对应的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即不再判断Q3与同步阈值的关系。
例如,所重校验特性值可以是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大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确定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最多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当所述重校验特性值是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选取过程也可以参见图4。如图4所示,分别统计以观察比特b1,b2,b3为起始比特的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分别记为Q1,Q2,Q3,确定其中的最大数值,例如,Q1=0,Q2=0,Q3=2,即最大数值为Q3=2,则选取b3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b3所在的位置为最可能的同步位置。
例如,所述重校验特性值可以是未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即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提前终止的选取方式时,所述备选条件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备选条件可以是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具体的,依次判断所述各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与同步阈值的关系,直至确定出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时,就将满足所述备选条件的所述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同步阈值的取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
例如,所述重校验特性值可以是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当采取上述遍历的选取方式时,所述极值与所述特性值相关联。所述极值可以是最小值。具体的,可以统计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确定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最少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将该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对应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可选的,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分别确定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同步可能性指标(synchronization possibility index),该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该观察比特的位置为同步位置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当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时,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可以与所述全零序列的数量正相关,即全零序列的数量越多,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该观察比特的位置为同步位置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当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时,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可以与所述非全零序列的数量负相关,即非全零序列的数量越少,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该观察比特的位置为同步位置的可能性越大。同理,当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或者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时,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可以与所述零元素的数量或者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正相关;当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或者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时,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可以与所述非零元素的数量或者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负相关;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当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最大的观察比特的数量大于1个时,可以根据其他条件选择其中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例如,从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最大的观察比特中,随机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例如,从同步可能性指标的数值最大的观察比特中,选取在所述数据序列中排序最前的观察比特作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可选的,当接收端从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选取一个第一观察比特时,该方法包括步骤:
S222’,根据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为所述备选比特,当验证失败时,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第二观察比特,重复上述验证,直至验证成功为止。验证的具体操作可参照S222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S230,第二阶段,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具体的,S230可以包括S231和S232两个步骤。
S231,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数据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该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即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可选的,在第二阶段中,该方法在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数据序列中划分出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时,可以仅利用所述数据序列中的一部分,例如所述数据序列中的第二子序列。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数据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也就是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第二子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
可选的,该第二子序列与第一阶段中的第一子序列可以是相同的,即第二子序列与第一子序列的所有比特均相同,两个子序列完全重合。可选的,该第二子序列与第一阶段中的第一子序列也可以是部分相同的,即第二子序列和第一子序列的部分比特相同,两个子序列部分重合。可选的,该第二子序列与第一阶段中的第一子序列也可以是不同的,即第二子序列和第一子序列的所有比特均不同,两个子序列没有交集。
当所述第一阶段和所述第二阶段所使用的数据之间交集越少时,所述第一阶段和所述第二阶段所使用的数据之间的独立性越强,码字同步结果的准确性更高。因此,当第一子序列与第二子序列不同时,码字同步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在第二阶段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即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在第二子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该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
其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第二子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可以是将所述备选比特作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比特,从而划分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
根据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在第二子序列中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也可以是将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作为测试数据块的起始比特,以将所述第二子序列划分为多个测试数据块,在所述多个测试数据块选取至少一个测试数据块作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此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与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之间间隔若干测试数据块,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可以位于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之前,也可以位于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之后。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可以是连续的,即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连续的N个数据块。当每个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n比特时,即选取其后的连续N*n个比特,即获得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
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每个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均与备选比特相关联。具体的,每个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与备选比特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即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每两个测试数据块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每两个测试数据块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S232,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和/或,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可选的,上述验证成功可以是指,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验证成功,或者,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验证成功。
可选的,上述验证成功可以是指,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并且,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两者均验证成功。
可选的,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其验证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第一阶段中对扩展信息验证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可以是提前终止的验证方式。具体的,依次累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各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以获得累计值,直至所述累计值满足同步条件时,验证成功,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其中,所述同步条件和所述特性值相关联,具体的,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
其中,所述同步阈值的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并且,该步骤230中的同步阈值与上述步骤2222中的同步阈值,可以为相同取值,也可以为不相同取值。
可选的,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可以是遍历的验证方式。具体的,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相加以获得总值,当所述总值满足同步条件时,验证成功,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其中,所述同步条件和所述特性值相关联,具体的,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同步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
其中,所述同步阈值的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并且,该步骤230中的同步阈值与上述步骤2222中的同步阈值,可以为相同取值,也可以为不相同取值。
在所述提前终止的验证方式和所述遍历的验证方式下,针对特性值的计算都可以并行进行,即采用多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多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例如,采用10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10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并行的计算方式能够节约计算时间,降低时延。
图8至图9示出了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即备选比特),以及验证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是否为同步位置的一个示例性过程。图8所示的线性分组码为包含扩展信息的Hamming(128,119)码,即其中每个码字的长度为128比特,每个码字内的信息数据的长度为119比特。该Hamming(128,119)码在信道传输中使用的调制方式为非归零码(Non-Return-to-Zero,NRZ),调制阶数M为2,则每个码元包括1个比特。该Hamming(128,119)码的校验矩阵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200991950000241
此矩阵的大小为9x128,构造方法可参考OIF Implementation Agreement 400ZR标准文档,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犹如全部陈述的一样。
图8示出了接收端所接收到的数据序列的一部分,需要确认该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即同步位置。结合以上描述,在所述第一阶段,确定该数据序列中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即备选比特)。如图8所示,在第一阶段中,从接收数据序列中选取一段作为第一子序列,在第一子序列内每间隔T·log2M个比特,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观察比特,所述T为1,即每间隔1个比特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观察比特。因而,选取连续的128个比特作为观察比特,即所述观察比特的数量P为128,如图8所示的b1,b2,b3,…,b127,b128。根据这些观察比特,从第一数据序列中划分出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测试数据块的数量N为2,即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2个测试数据块,如图8所示的多组B1,B2
结合以上描述,图8所示的数据序列中多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中,只有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是该数据序列真正的同步位置。将所述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作为选取所述备选比特的依据。如图8所示,校验序列S是一个长度为9的行向量,例如,以观察比特b1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集合为S(1),包括S1 (1),S2 (1),分别对应测试数据块B1,B2,类似的,以观察比特b2,b3,…,b127,b128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集合,分别为S(2),S(3),…,S(127),S(128)。统计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分别记为Q1,Q2,Q3,…,Q127,Q128。如图8所示,其中Q1=0,即以观察比特b1为起始比特的一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没有全零序列,类似的,Q2=0,Q3=1,…,Q127=2,Q128=0。最终在所有的128个Q值中Q127的值最大,则将观察比特b127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即认为观察比特b127为一个测试数据块的起始比特,其后每隔128比特均为后续测试数据块的起始比特。
在选取所述备选比特为b127之后,在所述第一子序列之后,再从接收数据序列中选取出一段作为第二子序列。此处所述第二子序列与所述第一子序列不同。在第二子序列中以起始比特为起点划分出一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如图9所示,该组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4个测试数据块。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所述特性值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采用上述遍历的验证方式,即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所有第二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相加以获得总值,当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验证成功,所述同步阈值为2。如图9所示,4个测试数据块的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为3,大于2,因而确定b127所及其等价位置为同步位置。
可选的,当验证未成功时,重新执行上述步骤S220,即重新执行所述第一阶段,重新选取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即确定出的备选比特。
步骤S230为可选步骤,即该方法可以仅包括所述第一阶段。此时,在步骤S220之后直接进入步骤S240。此时,在该方法中,在确定所述备选比特后,直接将该备选比特的位置确定为所述同步位置。即直接将所述最可能的同步位置作为所述同步位置。
S240,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同步锁定状态。
接收端确定同步位置以后,可以根据该同步位置将接收到的数据序列划分为多个同步码字。当数据序列根据同步位置被划分为多个同步码字时,可以认为该数据序列处于同步锁定位置。也就是说,在确定同步位置以后,接收端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同步锁定状态。当数据序列处于同步锁定状态时,接收端可以对该数据序列进行检错以及纠错等正常处理。
图10A示出了同步锁定的一种示例性过程。如图10A所示,接收端接收数据序列,图10A所示的数据序列中左侧为先接收的数据。接收端在接收数据序列后,开始尝试进行第一次码字同步。具体的,接收端选取至少一个观察比特,分别进行上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同步,其判断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图2及相关文字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假设第一次码字同步失败,例如,在经过第一阶段确定备选比特后,在第二阶段对该备选比特验证失败。在此情况下,接收端将继续尝试进行第二次码字同步。具体的,接收端在所述所述数据序列中沿接收顺序继续向后选取至少一个观察比特,分别进行上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同步,其判断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图2及相关文字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假设第二次码字同步成功,例如,在经过第一阶段确定备选比特后,在第二阶段对该备选比特验证成功。此时,接收端根据该备选比特确定确定同步位置。具体的,接收端将上述第一次同步和第二次同步所采用的数据进行丢弃,在这些丢弃的数据之后,根据同步成功确定的同步位置划分码字,进行正常的数据处理。
S250,失锁判断。
可选的,接收端在上述同步锁定之后,可以继续执行:接收第二数据序列,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确定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判断所述第二数据序列是否为失锁状态。
在接收端开始对接收到的数据序列进行检错、纠错等操作以后,仍然需要持续观察后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划分是否准确,即所述同步位置是否准确。当同步位置不准确时,根据该同步位置划分出的每个测试数据块的内容不再对应真正的码字,此时,也可以称为该数据序列的同步锁定状态丢失。因此,判断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是否准确的过程,也可以称为失锁判断过程。其中,后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可以称为第二数据序列,以与上述第一数据序列进行区分。如图10A所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可以对应图10A中第一段须丢弃的数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可以对应图10A中在上述第一段须丢弃的数据之后的第一段正常接收处理的数据。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的码字也包括上述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
在失锁判断过程中,根据所述同步位置从后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中划分出多个同步码字,所述同步位置为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起始位置。
可选的,在失锁判断过程中,可以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的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也可以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或者上述对上述两者均进行验证。当验证失败时,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所述失锁状态。具体验证过程可以参考上述第一阶段中对两种验证过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所述多个同步码字可以是连续的,即多个同步码字包括连续的N个码字。当每个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时,即选取其后的连续N*n个比特,即获得所述多个同步码字。
可选的,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每个码字的起始位置均与同步位置相关联。具体的,每个同步码字的起始位置与同步位置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即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每两个同步码字的间隔均为码字的长度的整数倍。并且,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每两个同步码字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的,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可以是提前终止的验证方式。具体的,依次累计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各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以获得累计值,直至所述累计值满足失锁条件时,验证失败,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其中,所述失锁条件和所述特性值相关联,具体的,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累计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
其中,所述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码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其中,所述同步阈值的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并且,该步骤250中的同步阈值与上述步骤230,2222中的同步阈值,可以为相同取值,也可以为不相同取值。
可选的,对所述多个同步码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验证方式可以是遍历的验证方式。具体的,将所述多个同步码字中所有同步码字的特性值相加以获得总值,当所述总值满足失锁条件时,验证失败,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其中,所述同步条件和所述特性值相关联,具体的,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不可纠错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小于或等于同步阈值;或者,
所述特性值为重检验位与原始校验位不相同的码字的数量,所述失锁条件为所述总值大于或等于同步阈值;
其中,所述码字的长度为n比特,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码字的后n-k比特为所述原始校验位,所述重检验位是根据所述信息位获得的,所述重校验位的长度为n-k比特,所述n和所述k为整数。
其中,所述同步阈值的值也可以通过仿真分析获得。并且,该步骤250中的同步阈值与上述步骤230,2222中的同步阈值,可以为相同取值,也可以为不相同取值。
在所述提前终止的验证方式和所述遍历的验证方式下,针对特性值的计算都可以并行进行,即采用多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多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例如,采用10个计算单元同时计算10个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并行的计算方式能够节约计算时间,降低时延。
图10B示出了失锁判断的一种示例性过程。如图10B所示,根据所述同步位置从数据序列中划分出5个同步码字,统计其中可纠错码字的数量。例如,在解码状态(decodingstate)中,0表示不可纠错,1表示可纠错,则在图10B所示的5个同步码字中,可纠错码字的数量为1。若失锁阈值为3,则可纠错码字的数量小于失锁阈值,确定5个同步码字满足失锁条件,所述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
可选的,当验证未失败时,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同步锁定状态未丢失。
可选的,当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同步锁定状态未丢失以后,可以在所述数据序列中继续向后移动一定间隔,选取多个同步码字,继续判断该向后选取的多个同步码字是否满足失锁条件。可选的,所述向后移动一定间隔可以是移动一个测试数据块,即对每一个同步码字均以其为开始向后观察多个同步码字,以进行失锁判断。
S260,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
可选的,接收端响应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可选的,当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时,对后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重新进行码字同步。其中,后续接收到的数据序列可以称为第三数据序列,以与上述第一、第二数据序列进行区分。具体的,接收端可以继续确定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具体的,重新执行所述第一阶段和所述第二阶段,将重新执行的所述第二阶段中确定的同步位置作为所述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并且,接收端确定所述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以后,可以根据该同步位置将后续接收到的第四数据序列划分为多个同步码字,并对后续接收到的第四数据序列进行正常处理。如图10A所示,所述第三数据序列可以对应图10A中第二段须丢弃的数据,所述第四数据序列可以对应图10A中在上述第二段须丢弃的数据之后的第二段正常接收处理的数据。可选的,所述第三、第四数据序列中的码字也包括上述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同步锁定-失锁-同步锁定的闭环操作,保证了通信系统在尽可能多的时间内处于同步锁定的正常工作状态。
通过该方法能够解决AM同步方案中增加额外数据、级联扩展性差的技术问题。并且,无须在发送端数据流中插入额外数据,从而也无须在以太接口上需要引入空闲(Idle)码块增删机制,无须设计相应的逻辑处理单元,无须为插入的AM序列提前预留带宽。如果需要在原有FEC基础上,增加一级FEC,采用两级FEC级联时,可以避免原有的空闲码块增删机制无法适用于对第二级FEC的AM序列、以及针对第二级FEC增加AM序列影响高精度时钟同步性能的技术问题。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接收端数据流高精度码字同步的技术效果,其同步性能达到较高可靠性。
步骤S240,S250和S260均为可选步骤,即该方法可以仅用于确定同步位置,可以不对所述数据序列进行同步锁定状态下的检错或纠错处理,也可以不对该数据序列后续是否进入失锁状态进行判断。
通过仿真比较,本申请所提供的码字同步方法与现有的AM同步方案相比,在平均同步锁定时间、误锁定平均出现时间以及误失锁平均出现时间等各项性能指标上,本申请所提供的码字同步方法均优于现有的AM同步方案。因此,从整体来看,本申请所提供的码字同步方法可以达到比AM同步方案更优的同步性能。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码字同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接收第一数据序列,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所述步骤一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10的描述。
步骤二,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所述步骤二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20的描述。
步骤三,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可选的,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可以是在选取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后,进一步验证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的位置是否为同步位置。所述备选比特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此时,所述步骤三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30的描述。此时,该方法至少包括图2所示的S210,S220,S230。
可选的,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也可以是在选取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后,直接将该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作为同步位置。所述备选比特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此时,该方法至少包括图2所示的S210,S220。
可以看出,在上述两种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的方式中,位于所述同步位置的比特包括在所述备选比特中,所述备选比特为所述最可能位于同步位置的观察比特。
可选的,在所述步骤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为同步锁定状态。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40的描述。
可选的,在所述步骤三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失锁判断。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50的描述。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四,响应于所述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具体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对步骤S260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码字同步方法由芯片执行,所述芯片可以是任何执行FEC的芯片。
图12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芯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2A,芯片1200包括:接收模块1201和处理模块1202。这些模块可以是芯片中的功能电路,这些模块可以执行上述图2-9,10A,10B,11所示的方法的相应步骤。举例来说,
接收模块1201,用于接收第一数据序列,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
处理模块1202,用于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可选的,所述芯片可以用于两级FEC级联的应用场景。具体的,两级FEC级联包括内层FEC和外层FEC,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用于所述内层FEC。内层FEC采用本申请所述的码字同步方法,也称为FEC1;外层FEC可以采用AM同步方案,也称为FEC2。此时,所述FEC1与所述FEC2可以位于同一芯片上,也可位于不同芯片上。即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芯片可以仅包括所述FEC1,也可以包括所述FEC1和所述FEC2。
本申请实施例的码字同步方法由通信设备执行,所述通信设备可以是任何执行FEC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以及终端设备。
图1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参阅图12B,通信设备2200包括:接收单元2201和处理单元2202。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图2-9,10A,10B,11所示的方法的相应步骤。举例来说,
接收单元2201,用于接收数据序列,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
处理单元2202,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多个比特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3,该通信设备13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1304,可选地,该设备1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303。
处理器13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处理器可以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以及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法。
可选的,通信总线1302用于在处理器1301、通信接口1304和存储器、1303之间传送信息。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13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303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1302与处理器1301相连接。存储器1303也可以和处理器1301集成在一起。
可选地,存储器13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程序代码或指令,并由处理器1301来控制执行。在实现图12B所示实施例的情况下,且图12B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单元为通过软件实现的情况下,执行图12B中各个单元的功能所需的软件或程序代码存储在存储器1303中。处理器1301用于执行存储器13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程序代码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软件模块。可选地,处理器1301自身也可以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程序代码或指令。
通信接口1304,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它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通信网络可以为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或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1304可以用于接收分段路由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的报文,也可以向分段路由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发送报文。通信接口1304可以为以太接口(Ethernet)接口、快速以太(Fast Ethernet,FE)接口、千兆以太(Gigabit Ethernet,GE)接口或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接口。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设备13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13中所示的处理器1301和处理器130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施例中,网络设备1300中的处理器1301用于通过通信接口接收数据序列,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多个比特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该处理器的详细处理过程请参考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10,S220,S230,S240,S250,S260,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21,S222,以及图11所示步骤一至三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网络设备1300中的通信接口用于网络设备1300通过网络系统接收和发送数据序列。具体的过程请参考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S210,以及图11所示步骤一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图14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通信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当通信设备为网络中的转发设备,例如路由器或交换机时,该通信设备可以参见图14所示的设备结构示意图。设备1400包括主控板和一个或多个接口板,主控板与接口板通信连接。主控板也称为主处理单元(main processing unit,MPU)或路由处理卡(route processor card),主控板负责对设备1400中各个组件的控制和管理,包括路由计算、设备管理和维护功能。接口板也称为线卡(line processing unit,LPU)或线卡(line card),用于转发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1400也可以包括交换网板,交换网板与主控板、接口板通信连接,交换网板用于转发接口板之间的数据,交换网板也可以称为交换网板单元(switch fabric unit,SFU)。接口板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转发芯片和物理接口卡(physical interface card,PIC)。中央处理器与存储器、网络处理器和物理接口卡分别通信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转发表。转发芯片用于基于存储器中保存的转发表转发接收到的数据帧,如果数据帧的目的地址为设备1400的地址,则将该数据帧上送CPU处理;如果数据帧的目的地址不是设备1400的地址,则根据该目的地址从转发表中查找到该目的地址对应的下一跳和出接口,将该数据帧转发到该目的地址对应的出接口。转发芯片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PIC也称为子卡,可安装在接口板上,负责将光电信号转换为数据帧并对数据帧进行合法性检查后转发给转发芯片处理。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央处理器也可执行转发芯片的功能,比如基于通用CPU实现软件转发,从而接口板中不需要转发芯片。主控板、接口板、交换网板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通过总线来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发芯片可以通过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实现。
在逻辑上,设备1400包括控制面和转发面,控制面包括主控板和中央处理器,转发面包括执行转发的各个组件,比如存储器、PIC和NP。控制面执行路由器、生成转发表、处理信令和协议报文、配置与维护PE1的状态等功能,控制面将生成的转发表下发给转发面,在转发面,NP基于控制面下发的转发表对设备1400的PIC收到的报文查表转发。控制面下发的转发表可以保存在存储器中。在有些实施例中,控制面和转发面可以完全分离,不在同一设备上。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接口板用于接收数据序列,所述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具体的过程请参考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S210,以及图11所示步骤一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所述主控板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多个比特中;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详细处理过程请参考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10,S220,S230,S240,S250,S260,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21,S222,以及图11所示步骤一至三的详细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主控板和接口板之间建立进程间通信协议(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IPC)通道,主控板和接口板之间通过IPC通道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即图2-9,10A,10B,11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上述芯片仅包括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即图2-9,10A,10B,11所示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包括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所述接收设备用于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序列。所述接收设备可以执行上述图2-9,10A,10B,1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非瞬态存储介质,用于储存前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软件指令,其包括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法的程序,当其在计算机或网络设备上执行时,使得所示计算机或网络设备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网络节点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需说明的是,以上描述的任意装置实施例都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网络设备或主机的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硬盘、移动硬盘、光盘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字样用于对作用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应理解,“第一”、“第二”、“第n”之间不具有逻辑或时序上的依赖关系,也不对数量和执行顺序进行限定。还应理解,尽管以下描述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素,但这些元素不应受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于将一元素与另一元素区别分开。例如,在不脱离各种所述示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图像可以被称为第二图像,并且类似地,第二图像可以被称为第一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都可以是图像,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单独且不同的图像。
本申请中术语“至少一个”的含义是指一个或多个,本申请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第二报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报文。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经常可互换使用。
应理解,在本文中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示例,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如在对各种所述示例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一个(“a”“,an”)”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示。
还应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的所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各个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还应理解,术语“包括”(也称“includes”、“including”、“comprises”和/或“comprising”)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指定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和/或部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素、部件、和/或其分组。
还应理解,术语“如果”可被解释为意指“当...时”(“when”或“upon”)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被解释为意指“在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意味着与实施例或实现方式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Claims (25)

1.一种码字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数据序列,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
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
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所述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
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多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多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其中,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测试数据块,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的每一个观察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的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
从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选取多组比特分别作为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
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
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不同;或者,
根据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
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确定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
根据所述通过验证的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包括:
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和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确定所述多组第一测试数据块中每组第一测试数据块的同步可能性指标;
根据所述同步可能性指标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中选取一个观察比特作为所述备选比特。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观察比特的数量为P,所述P为正整数,所述码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P个比特。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n+T个比特选取一个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n个比特,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为调制信号,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多个调制码元,其中,所述从所述第一数据中选取多个观察比特,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或者,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每间隔L*m+T个调制码元,选取调制码元的起始比特,作为所述观察比特,所述L为间隔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所述测试数据块的长度为所述m个调制码元,所述L和所述T为大于零的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所述验证的结果从所述多个比特中确定备选比特,包括:
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第一观察比特;
根据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从所述多个比特中选取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第一观察比特为所述备选比特,当验证失败时,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选取第二观察比特。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包括:
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之间间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长度的整数倍;
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特性值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备选比特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所述备选比特在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确定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之间间隔的长度为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码字长度的整数倍;
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扩展信息进行验证,当验证成功时,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同步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序列包括第一子序列和第二子序列,所述第二子序列与所述第一子序列相同、部分相同或不同,所述备选比特包括在所述第一子序列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测试数据块包括在所述第二子序列中。
15.根据权利要求4-6或12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性值包括:
被判定为正确码字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
校验序列中全零序列的数量;或者,
校验序列中零元素的数量;或者,
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
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其中,所述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中,根据前k比特获得的第一比特集合与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原始校验位相同,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k为整数;
或者,
所述特性值包括:
被判定为错误码字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
校验序列中非全零序列的数量;或者,
校验序列中非零元素的数量;或者,
不可纠错测试数据块的数量;或者,
未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的数量;其中,所述未通过重校验的测试数据块中,根据前k比特获得的第一比特集合与所述测试数据块的原始校验位不相同,所述第一数据序列中所述码字的前k比特为信息位,所述k为整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备选比特的位置为所述同步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备选比特确定同步位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数据序列,所述第二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确定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用于指示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中码字的起始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同步位置判断所述第二数据序列是否为失锁状态;
响应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第二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三数据序列,所述第三数据序列包括多个比特;
响应于所述第二数据序列为失锁状态,确定所述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数据序列中的码字包括用于验证码字的扩展信息,所述确定所述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包括:
从所述第三数据序列包括的多个比特中选取至少一组比特作为所述扩展信息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确定所述第三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所述第三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位于所述第三数据序列包括的多个比特中;
根据所述第三数据序列中的备选比特确定所述第三数据序列的更新同步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信息用于对码字进行额外校验以增强码字的性能。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权利要求,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信息包括在所述码字的信息位中,或者所述扩展信息包括在所述码字的校验位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序列为线性分组码。
23.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至少一个模块,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4.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单元,所述至少一个单元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5.一种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系统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所述接收设备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04102.6A 2021-04-26 2021-08-06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Pending CN1152501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88943 WO2022228370A1 (zh) 2021-04-26 2022-04-25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EP22794840.3A EP4322433A1 (en) 2021-04-26 2022-04-25 Codewor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receive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US18/494,427 US20240056218A1 (en) 2021-04-26 2023-10-25 Codewor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receive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550528 2021-04-26
CN202110455052 2021-04-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50162A true CN115250162A (zh) 2022-10-28

Family

ID=83695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4102.6A Pending CN115250162A (zh) 2021-04-26 2021-08-06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56218A1 (zh)
EP (1) EP4322433A1 (zh)
CN (1) CN115250162A (zh)
WO (1) WO20222283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2719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码字同步的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芯片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62357A1 (en) * 2007-11-13 2009-05-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synchronization i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CN102571103B (zh) * 2010-12-21 2015-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矩阵构造方法及设备、编解码方法及设备
CN104868925B (zh) * 2014-02-21 2019-01-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化ldpc码的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编码装置和译码装置
US9465689B2 (en) * 2014-11-20 2016-10-11 Globalfoundries In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synchronization
WO2021204301A1 (zh) * 2020-04-10 2021-10-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42719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码字同步的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芯片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22433A1 (en) 2024-02-14
WO2022228370A1 (zh) 2022-11-03
US20240056218A1 (en)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20070B2 (en) Trapping set decoding for transmission frames
US8196016B1 (en) Trapping set decoding for transmission frames
US8799740B2 (en) Signal segmentation method and CRC attachment method for reducing undetected error
US8015468B2 (en) Channel estimation and fixed thresholds for multi-threshold decoding of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US8209579B2 (en) Generalized multi-threshold decoder for low-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US7580469B2 (en) Communication link control using iterative code metrics
US20230023776A1 (en) Codewor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Receive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N113517949A (zh) 码字同步方法、接收器、网络设备及网络系统
US8370730B2 (en) Soft output viterbi detector with error event output
EP2418796B1 (en) Bitwise reliability indicators from survivor bits in Viterbi decoders
CN101232348A (zh) 利用循环冗余校验纠错的装置和方法
US20240056218A1 (en) Codeword synchronization method, receiver, network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US2015037269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dpc decoder with lower error floor
US7882415B2 (en) 3-Stripes gilbert low 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US10903855B2 (en) Convolutional LDPC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coder, and system
WO2020234185A1 (en) A method of marking bits, a method of decoding bits, a bit marking device, a decoder, a receiver and a chip
Kalwad et al. Merged switch allocation and transversal with dual layer adaptive error control for Network-on-Chip switches
US8782498B2 (en) Reed-Solomon erasure decoding with error detection for retransmission
CN11231149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Salamatian et al. An information theory for erasure channels
WO2023142719A1 (zh) 实现码字同步的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芯片系统
CN114499548B (zh) 一种译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566543A (zh) 实现码字同步的方法、通信设备、芯片和芯片系统
Lakshmi et al. Error Correction Scheme for Regenerating Code based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KR100459419B1 (ko) 비터비 디코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