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2839A -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2839A
CN115242839A CN202210862794.7A CN202210862794A CN115242839A CN 115242839 A CN115242839 A CN 115242839A CN 202210862794 A CN202210862794 A CN 202210862794A CN 115242839 A CN115242839 A CN 115242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target data
data
sent
chi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27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2839B (zh
Inventor
李勇
万志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opsec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opse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279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28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42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2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2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2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75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50Safety; Security of things, users, data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2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managing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security policies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当接收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当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当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以使得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本申请具有对网络拓扑不敏感、无节点级联拓扑信息泄漏风险等优点。

Description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数据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实现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数据级联传输方法、系统及节点设备(专利申请号为:CN202110680834.1),其中,该方法包括:将多个节点设备分别接入不同的应用网络,应用网络包括:一个或多个生产者应用;在不同节点设备之间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一节点设备接收生产者应用发出的级联数据,根据级联数据和预先设置的级联数据传输规则,确定目标地址;一节点设备根据目标地址,获取与另一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通道;通过数据传输通道,进行数据级联传输。
然而,上述方法在级联传输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为先确定传输路径,再进行数据传输,因此其存在以下缺陷:
1、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不便进行节点拓扑时,则无法正常传输数据;
2、知晓整体网络拓扑会造成网络拓扑信息泄漏,具有安全性风险。
3、当不与当前节点直接联系的节点进行变化时,该节点同样需要更新全系统内节点拓扑,当节点较多时会影响传输效率以及响应速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缺陷。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当接收到所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中,本节点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是否存在所述子节点;
当不存在所述子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丢弃。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判断是否存在所述子节点,进而能够在当不存在所述子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丢弃。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所述子节点发送的第二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所述本节点;
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为发给所述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以使得所述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当接收到所述子节点发送的第二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所述本节点,进而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为发给所述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而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以使得所述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第二目标数据发给自身的父节点,进而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父节点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数据上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从而能够降低数据转发系统的复杂度。此外,由于本申请的数据上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父节点是存在;
当所述父节点不存在时,则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丢弃。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判断所述父节点是存在,进而能够在当所述父节点不存在时,则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丢弃。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
以及,所述判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所述本节点,包括:
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进而能够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节点的属性信息发生变时,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以使所述父节点基于所述自身变化信息发送所述第一目标数据。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给所述父节点,进而能够使所述父节点基于所述自身变化信息发送所述第一目标数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
以及,所述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包括:
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本可选的实施方法通过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进而能够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其中,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可以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数据传输通道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转发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装置通过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配置用于存储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第三方面的电子设备通过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的存储介质通过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1、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102、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103、当接收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104、当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105、当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以使得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父节点是指本节点在物联网网络中的直接上级节点,而子节点是指本节点在物联网网络中的直接下级节点,例如,假设本节点为G1,而本节点的上级节点有F1和F2,此时,如果节点F2是节点F1的上级节点,节点F1与本节点G1之间没有其他节点,则F2不是本节点G1的父节点,节点F1为本节点G1的父节点。相同地,如果网络中存在节点S1、S2,且S2为S1的子节点,节点S1关联且节点S1与本节点G1之间没有其节点,,则节点S1为本节点G1的子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节点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节点,即本节点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直接下级节点。例如,本本节点G1可以有节点S1和节点S3这两个直接下级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能够使得网络中的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和有一个或多个子节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区别数据的来源,将有本节点的直接下级节点向本节点发送的数据作为第一目标数据,而将本节点的直接上级节点向本节点发送的数据作为第二目标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节点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作为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应用于物联网行业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其中,每个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视为一个网络节点。具体地,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的系统利用自身加密通道与自身的父节点所在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建立级联关系,其中,当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所在的节点的建模等信息发生变化时,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至父节点所在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从而使父节点所在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可以有下级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相关信息并发送指令。进一步地,基于业务需求,需要向下级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发送命令时,平台只需要将带有下级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标识的数据群发即可,其中,如果某一下级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基于下级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标识,判断出数据是发给自身的,则进行处理,并将携带有下发命令的物联网安全管理平台标识的处理结果返回。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节点可以是树形网络结构的任意一个节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以使得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之前,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是否存在子节点;
当不存在子节点时,将第一目标数据丢弃。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判断是否存在子节点,进而能够在当不存在子节点时,将第一目标数据丢弃。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102: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之后,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接收到子节点发送的第二目标数据时,判断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当第二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当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父节点,以使得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当接收到子节点发送的第二目标数据时,判断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进而当第二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而当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父节点,以使得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目标数据发给自身的父节点,进而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父节点对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上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从而能够降低数据转发系统的复杂度。此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上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父节点之前,方法还包括:
判断父节点是存在;
当父节点不存在时,则将第二目标数据丢弃。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判断父节点是存在,进而能够在当父节点不存在时,则将第二目标数据丢弃。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以及,判断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包括以下子步骤:
获取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是发给本节点,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
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获取本节点的平台标识,进而能够将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是发给本节点,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本节点的属性信息发生变时,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给父节点,以使父节点基于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第一目标数据。本可选的实施方式通过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给父节点,进而能够使父节点基于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第一目标数据。此外,本可续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整体网络结构在网络出现变化时仍可使用,降低了节点连接关系变化时整体拓扑更新造成的系统复杂度。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以及,判断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包括以下子步骤:
获取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第一目标数据是发给本节点,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
本可选的实施方法通过获取本节点的平台标识,进而能够将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其中,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可以确定第一目标数据是发给本节点,如果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可以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确定模块201,用于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数据传输通道构建模块202,用于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判断模块203,用于当接收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处理模块204,用于当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转发模块205,用于当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以使得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通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的其他详细说明,请参阅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相关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301;以及
存储器302,配置用于存储机器可读指令,指令在由处理器301执行时,执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前述实施方式任一项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介质通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能够通过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从而能够基于树形网络结构与父节点和子节点通信连接,其中,基于树形网络结构构建与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这样一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本节点在构建数据传输通道时,仅需要知晓自身的父节点和子节点,而不需要知晓父节点和子节点之外的节点,因此本节点对网络拓扑不敏感。
同时,本申请通过将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子节点,进而子节点及子节点在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本节点能够在不知晓子节点之外的节点的前提,通过子节点和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也能够将第一目标数据发送至指定节点,即本申请在发送数据时,不需要先确定传输路径,进而由于发送数据不需要确定传输路径,因此即使在结构过于复杂或由于网络、连接等原因导致不便进行节点拓扑而得到传输路径时,依然能够正常传输数据。
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下发过程不需要依赖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因此能够降低整个网络的节点级联拓扑信息的泄露风险。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当接收到所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是否存在所述子节点;
当不存在所述子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丢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所述子节点发送的第二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所述本节点;
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为发给所述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当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以使得所述父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二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父节点是存在;
当所述父节点不存在时,则将所述第二目标数据丢弃。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
以及,所述判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所述本节点,包括:
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二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节点的属性信息发生变时,将自身变化信息发送给所述父节点,以使所述父节点基于所述自身变化信息发送所述第一目标数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携带目标平台标识;
以及,所述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包括:
获取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
将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比较,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相同,则确定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发给所述本节点,如果所述本节点的平台标识与所述目标平台标识不相同,则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所述本节点。
8.一种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父节点和子节点;
数据传输通道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树形网络结构建立与所述父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和与所述子节点的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父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子节点的数量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判断模块,用于当接收到所述父节点发送的第一目标数据时,判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否为发给本节点;
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为发给本节点时,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转发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不是发给本节点时,将所述第一目标数据下发给所有所述子节点,以使得所述子节点及所述子节点在所述树形网络结构中的级联子节点以相同方式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进行处理。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配置用于存储机器可读指令,所述指令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
CN202210862794.7A 2022-07-20 2022-07-20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2428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2794.7A CN115242839B (zh) 2022-07-20 2022-07-20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2794.7A CN115242839B (zh) 2022-07-20 2022-07-20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2839A true CN115242839A (zh) 2022-10-25
CN115242839B CN115242839B (zh) 2023-11-10

Family

ID=83676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2794.7A Active CN115242839B (zh) 2022-07-20 2022-07-20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4283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55404A (zh) * 2023-03-09 2023-04-11 广东金朋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47551B1 (ko) * 2006-11-06 2007-08-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토폴로지 관리 테이블을 이용한 센서 네트워크의 토폴로지관리 방법
CN101127696A (zh) * 2006-08-15 2008-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二层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网络及节点设备
CN101414949A (zh) * 2008-11-28 2009-04-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链式数据传输方法、节点及系统
WO2013128876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取得システム
CN105589856A (zh) * 2014-10-21 2016-05-1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日志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650087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栅格网络及应用该栅格网络的数据转发式可靠传输方法
CN113608818A (zh) * 2021-08-19 2021-11-05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645305A (zh) * 2021-08-13 2021-11-12 纪琳 一种物联网数据的传输节点确定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7696A (zh) * 2006-08-15 2008-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二层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和网络及节点设备
KR100747551B1 (ko) * 2006-11-06 2007-08-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토폴로지 관리 테이블을 이용한 센서 네트워크의 토폴로지관리 방법
CN101414949A (zh) * 2008-11-28 2009-04-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链式数据传输方法、节点及系统
WO2013128876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取得システム
CN105589856A (zh) * 2014-10-21 2016-05-18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日志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650087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栅格网络及应用该栅格网络的数据转发式可靠传输方法
CN113645305A (zh) * 2021-08-13 2021-11-12 纪琳 一种物联网数据的传输节点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3608818A (zh) * 2021-08-19 2021-11-05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55404A (zh) * 2023-03-09 2023-04-11 广东金朋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955404B (zh) * 2023-03-09 2023-05-09 广东金朋科技有限公司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2839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5822B2 (en)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2835938B1 (en) Message publishing and subscrib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594735B2 (en) Tag-based security policy creation in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CN108718258B (zh) 一种板间链路的质量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15242839A (zh)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244683A (zh) 事件分类方法和装置
CN114070752B (zh) 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363171A (zh) 一种用户报文的转发控制方法以及处理节点
CN113726642A (zh) 一种问题件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3067860A (zh) 用于同步信息的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和产品
CN105450432A (zh) 一种用于定位端口连接错误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1698310A (zh) 基于swift网络的多测试环境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107877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595937B (zh) 一种报文发送方法、装置及交换网芯片
CN113946592B (zh) 配置管理数据库更新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923258A (zh) 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系统
CN110674068B (zh) 一种板卡间的信息交互方法、分布式板卡及存储介质
CN113918504A (zh) 一种隔离组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US10897401B2 (en) Deter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devices based on discovered topology, managed endpoints, and activity
CN111880949A (zh) 一种业务信息的处理方法、系统、装置、服务器及终端
CN113691403A (zh) 拓扑节点配置方法、相关装置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650222B (zh) 参数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92566B (zh) 一种报文广播方法及装置
CN108173910B (zh) 一种管理应用的方法和系统
CN113762898B (zh) 订单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