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5404A -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55404A
CN115955404A CN202310220843.1A CN202310220843A CN115955404A CN 115955404 A CN115955404 A CN 115955404A CN 202310220843 A CN202310220843 A CN 202310220843A CN 115955404 A CN115955404 A CN 115955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e
internet
things
network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208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55404B (zh
Inventor
张国梁
吴建添
董亚龙
黄词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np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np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np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np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208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554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55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54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554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554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基于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将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第一主场景是基于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将下级场景与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第二用户网络与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本发明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第一用户网络,不需要依赖于网络运营商和各种公有云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了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对物联网场景的影响,在主场景中连接了子场景和下级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Description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各厂家的物联网系统,都是以云平台为中心构建的。所有设备都需要连接到厂家云中心,用户也需要在云中心注册账号后才能接入物联网体系。
然而,以云平台为中心构建的物联网系统的功能严重受限公网云服务器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物联网系统的功能就会无法使用。同时,以云平台为中心构建的物联网系统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式,是通过把具体的设备管理方式固定下来,缺乏管理架构的定义和描述,不能满足未来的场景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旨在降低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对物联网场景的影响的同时,提高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拓扑节点包括: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虚拟设备拓扑节点。
所述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之后,还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寻址指令中的寻址编码进行一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物联网场景中的目标主场景;
根据所述寻址指令中的内部寻址编码进行二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目标主场景中的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
所述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之前,还包括:
通过所述本地局域网获取多个物联网节点;
基于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将多个所述物联网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构建出所述第一用户网络。
所述物联网节点包括物联网场景的第一用户节点、第一系统资源节点、主管理节点、元管理节点和自定义管理节点;
所述主管理节点包括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信息节点、快捷方式节点、在用设备节点、第二系统资源节点、管理节点和回收站节点。
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还包括: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还包括: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第一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第二构建模块,用于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基于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第一主场景是基于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下级场景与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第二用户网络与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在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出第一用户网络,不需要依赖于网络运营商和各种公有云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了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对物联网场景的影响。同时,在主场景中连接了子场景和下级场景,构建出了可以跨场景的物联网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用户网络的一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寻址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数据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完成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参照图1,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包括:
步骤101,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步骤102,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步骤103,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以物联网场景管理系统作为执行主体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首先完成用户网络内的连接,然后再完成云和端的连接,最后再完成云云的连接,从而完成整个物联网节点的布网和连接,参照图2所示,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示意图之一。
因此,首先需要构建出用户网络,具体为: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出Master网络,其中,Master网络即本地局域网构建的用户网络,用户网络中有多个物联网节点,通过专有的树状网络把所有物联网节点进行链接,用户网络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场景。因此,物联网场景管理系统将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出的第一用户网络确定为第一主场景。
在一实施例,用户拥有物联网的边缘服务器之后,通过应用程序(app)建立用户网络和Master场景。用户网络是用户app和边缘服务器组成的网络,通常是本地局域网,app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WIFI)和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英文简称PLC),蓝牙(Bluetooth),ZigBee技术, RS-485接口协议构建应用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应用场景不需要依赖于网络运营商和各种公有云平台,只依赖于本地的网络连接和边缘服务器,最大程度降低了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的影响。
进一步地,用户网络中存在其他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可以放置多个具备层级关系的管理,因此,可以通过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的嵌套结构,把互联网节点通过管理方式进行规整。
在本实施例中,场景表示物联网管理的一个单元,一个大的场景通常位于一个Master网络(用户网络)中。在Master网络的管理设备的架构包括用于管理各种设备的“主管理节点”,以及用来存储其他部门(组织)的特殊节点的“其他主管理节点”。因此,可以通过“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进行多个场景的级联的嵌套的管理。
因此,物联网场景管理系统需要确定出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并将拓扑节点确定为子场景。进一步地,物联网场景管理系统将子场景嵌入至第一主场景中,即将子场景与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拓扑后的主场景(第二主场景)。
在一实施例中,单个Master网络可用于一个大的场景,如一个别墅,一个学校可以作为主场景,别墅里面的楼层、学校里面的班级都可以作为一个子场景来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在Master网络通过层级嵌套的管理节点用于管理多个子场景。当然,主场景包括子场景,子场景又是可以作为另一个主场景包含其子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管理节点的嵌套结构可以天然的融合企业组织的部门的嵌套的管理结构,这个管理的结构可以运用于企业集团的管理架构,企业内的部门管理的架构。
进一步地,将第一主场景中嵌入子场景构建出第二主场景之后,还需要将第一主场景的下级场景连接至第二主场景中,因此,确定出与第一用户网络有链接关系的第二用户网络,并将第二用户网络作为下级场景与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构建出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不同的Master网络之间,可以通过Master网络下的其他Master进行级联,从而可以把所有的Master网络组成树形结构,方便管理。
参照图3所示,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示意图之二,Master1包括嵌套的管理1和管理2,并且有个其他元管理,链接到下级两个Master,下级两个Master分别为Master2和Master3,Master2中包括管理11和管理12,Master3中包括管理21和管理22,因此,还可以理解为,Master1通过其他元管理,将管理1、管理2、管理11、管理12、管理21和管理22都链接起来,如此循环反复,则可以把所有有链接关系的Master都链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管理结构的场景无关性,具体为:每个Master的结构可以由使用Master的人员自定义结构,通过对节点分组的个性化定制,可以满足各种行业对于互联网的统一的管理。在一实施例中,Master1管理的智能家居的设备的节点,其管理架构是偏向于智能家居节点的管理;Master2管理的是智能酒店的节点,其管理架构是偏向于智能节点的管理,但是无论是Master1和Master2上的节点,其管理方式都可以有Master上的管理软件来进行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基于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第一主场景是基于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下级场景与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第二用户网络与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在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出第一用户网络,不需要依赖于网络运营商和各种公有云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了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对物联网场景的影响。同时,在主场景中连接了子场景和下级场景,构建出了可以跨场景的物联网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进一步地,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之前,还需要构建出第一用户网络,具体包括:
通过所述本地局域网获取多个物联网节点;
基于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将多个所述物联网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构建出所述第一用户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物联网场景中至少包括用户节点、系统资源节点、主管理节点、其他主管理节点和自定义管理节点。主管理节点包括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信息节点、快捷方式节点、在用设备节点、系统资源节点、管理节点和回收站节点。
因此,通过本地的网际互连协议IP、无线局域网WIFI和可编程控制器PLC获取多个物联网节点,物联网节点包括物联网场景的第一用户节点、第一系统资源节点、主管理节点、元管理节点和自定义管理节点。主管理节点包括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信息节点、快捷方式节点、在用设备节点、第二系统资源节点、管理节点和回收站节点。
进一步地,通过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将物联网场景的第一用户节点、第一系统资源节点、主管理节点、元管理节点和自定义管理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以及将主管理节点下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信息节点、快捷方式节点、在用设备节点、第二系统资源节点、管理节点和回收站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构建出第一用户网络,其中,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是技术员人员设定的,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主管理节点中还包括情景节点,常用节点和操作记录节点,具体参照图4,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用户网络的一场景示意图,具体分析为:
第一用户网络为XX高校元管理网络,第一用户节点为Master场景超管节点,元管理节点为XX高校物理系节点,主管理节点包括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和其他管理节点,第二用户节点包括超级管理员的用户1、管理员的用户2、普通成员的用户3和受限成员的用户,设备节点包括打印机和调光灯,场所节点包括调光灯镜像的操场和打印机镜像的管理员办公室,其他管理节点包括教学楼主管理节点、行政楼主管理节点和物理系主管理节点。
首先,将Master场景超管节点的第一用户节点、XX高校物理系节点的元管理节点、包括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和其他管理节点的主管理节点,以及第一系统资源节点和其他主管理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进一步地,将主管理节点下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和其他管理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进一步地,将第二用户节点下超级管理员的用户1、管理员的用户2、普通成员的用户3和受限成员的用户4进行树状网络连接。进一步地,将设备节点下打印机和调光灯进行树状网络连接。进一步地,将场所节点下调光灯镜像的操场和打印机镜像的管理员办公室进行树状网络连接。进一步地,将其他管理节点下教学楼主管理节点、行政楼主管理节点和物理系主管理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得到XX高校元管理网络的第一用户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本地局域网构建出第一用户网络,不需要依赖于网络运营商和各种公有云平台,最大程度降低了网络运营商和公网线路质量对物联网场景的影响。
进一步地,将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虚拟设备拓扑节点,确定为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
需要说明的是,Master服务器启动的时候,将会自动把网络设备的拓扑信息反馈到服务器中,因此,可以获取出第一用户网络中的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括虚拟设备拓扑节点。
进一步地,将获取出的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括虚拟设备拓扑节点,确定为第一用户网络中的子场景。
本发明实施例将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括虚拟设备拓扑节点,作为子场景连接至第一主场景中,构建出了可以跨场景的物联网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进一步地,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之后,还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寻址指令中的寻址编码进行一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物联网场景中的目标主场景;
根据所述寻址指令中的内部寻址编码进行二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目标主场景中的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
在需要对物联网场景中的某一子场景进行寻址时,需要发起寻址指令,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在物联网场景中,所有节点采用两层寻址,即Master寻址的一级寻址和Master内寻址的二级寻址,Master寻址即通过Master寻址ID(Identity Document,唯一编码)在物联网场景中查询出主场景,Master内寻址即通过Master内寻址ID在查询到的主场景中查询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具体为:接收到的寻址指令后,确定出寻址指令中的Master寻址编码ID,并根据Master寻址编码ID确定出物联网场景中的目标主场景。进一步地,确定出寻址指令中的Master内部寻址编码ID,并根据Master内部寻址编码ID确定出目标主场景中的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Master的寻址通过全网唯一的分布式网络ID生成,每个Master网络都是对等的网络单元,网络上任何两个单元如有需要可以通过树形管理嵌套结构,形成路由连接关系。Master内部的寻址无需进行全网的寻址,只需要进行内部唯一ID即可快速寻址。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寻址示意图,首先通过一级寻址查询出Master1,再通过二次寻址查询出Master1的其他元管理级联下的Master2或/和Master3。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寻址编码ID进行一级寻址出目标主场景,然后再通过Master内寻址ID在目标主场景中二级寻址出子场景或下级场景,从而达到网络节点路由和控制节点的目的。
进一步地,单个Master网络很好的服务于一个小型的网络(包括上面的物联网节点),而多个Master网络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连接机制,把多个网络连接起来,完成小网组成大网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多台服务器上的数据通过跨Master连接,组织成一个分布式的大场景使用,并且也可以通过云端级联的方式实现跨场景的全网节点的交互。每个系统使用Master管理器管理若干Master。 如果某个服务器性能不足,还可以使用多个服务器组成集群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集群中会选举出一个做为主服务器,其它服务器做为算力增强服务器,为主服务器提供缓存,读写分离,存储等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物联网场景可并联级联和串联级联。
进一步地,对于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具体为: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具体地,多个Master场景,即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即以服务集群的方式进行连接,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其中,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用于处理能力的加强,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通常是多个Master网络的组成的集群,在逻辑上是一台超级的用户网络。需要说明的是,Master网络连接点是逻辑的链接点,可以通过Master服务器进行指定链接关系。
进一步地,将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用户网络都是独立存在的,并不和各种公有云进行强连接,用户网络在需要公网访问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NAT方式提供远程方法的方式。
进一步地,Master网络的嵌套管理的级联的机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逐级转发和隧道穿透的两种方式来处理。逐级转发是通过时间处理链路的方式进行逐级转发,这在层级浅的级联结构中使用较为广泛;对于高层级的级联处理则采用隧道穿透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一实施例中,Master1与Master2级联,Master2与Master3级联,对于逐级转发:Master1将更新请求发送至Master2,Master2再将更新请求发送至Master3,Master3发现更新请求后发送给自身处理。对于隧道穿透:Master1发现更新请求的最终目标为Master3,直接在Master1和Master3中打通一个隧道,直接一部连接到Master3更新。
本发明实施例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再将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及公用云连接,构建出了可以跨场景的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进一步地,对于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具体为: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具体地,多个Master场景,即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其中,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用于多个Master网络数据的连接,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即通过集群技术将多个Master网络组织成一个更大的Master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在整个连接的用户网络中,每一个Master通过算法确定拥有全网唯一的ID,在管理的架构中,通过其他Master来连接相邻的Master网络。
本发明实施例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再将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及公用云连接,构建出了可以跨场景的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提高了物联网场景的普适性。
在一实施例中,场景的级联除了在单个用户网络(Master网络)中存在,在不同的用户网络也存在,两个不同的Master通过软件指定为网络连接树中的“父子”或“兄弟”节点,从而把两个Master网络连接起来;而其他所有的Master网络只要有需要即可通过类似的方式完成Master网络的级联。
通过Master级联把所有计算服务节点连接起来,同时通过“其他管理”级联把单个Master网络的所有“管理”级联起来,这样通过全网连接的Master网络和Master网络里面的“管理场景”把所有物联网的场景串起来,无论是进行网络节点的管理、路由、控制都可以使用一种机制进行管理,大大降低管理的难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与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互对应参照。
图6所示,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601,用于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第一构建模块602,用于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第二构建模块603,用于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进一步地,确定模块601还用于:
根据接收到的寻址指令中的寻址编码进行一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物联网场景中的目标主场景;
根据所述寻址指令中的内部寻址编码进行二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目标主场景中的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
进一步地,第一构建模块602还用于:
通过所述本地局域网获取多个物联网节点;
基于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将多个所述物联网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构建出所述第一用户网络。
进一步地,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还用于: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进一步地,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还用于: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本发明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的具体实施例与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各实施例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图7示例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7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720、存储器(memory)730和通信总线740,其中,处理器710,通信接口720,存储器730通过通信总线7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710可以调用存储器7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7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所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提供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拓扑节点包括:物理设备拓扑节点和虚拟设备拓扑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之后,还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寻址指令中的寻址编码进行一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物联网场景中的目标主场景;
根据所述寻址指令中的内部寻址编码进行二级寻址,确定出所述目标主场景中的子场景或者下级场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之前,还包括:
通过所述本地局域网获取多个物联网节点;
基于预设的可动态变化节点逻辑结构将多个所述物联网节点进行树状网络连接,构建出所述第一用户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节点包括物联网场景的第一用户节点、第一系统资源节点、主管理节点、元管理节点和自定义管理节点;
所述主管理节点包括设备管理的第二用户节点、设备节点、场所节点、信息节点、快捷方式节点、在用设备节点、第二系统资源节点、管理节点和回收站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还包括: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并联级联,得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算力网络增强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还包括:
将多个物联网场景通过网络连接点进行串联级联,得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
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私有云进行连接,以及将所述网络通讯能力延伸后的物联网场景与公用云进行连接,构建出四级级联的物联网场景。
8.一种物联网场景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用户网络中的拓扑节点;所述第一用户网络是通过本地局域网构建的;
第一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拓扑节点确定子场景,并将所述子场景与第一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第二主场景;所述第一主场景是基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确定的;
第二构建模块,用于基于第二用户网络确定下级场景,并将所述下级场景与所述第二主场景进行连接,构建出物联网场景;所述第二用户网络与所述第一用户网络通信连接,所述物联网场景为动态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9.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
10.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
CN202310220843.1A 2023-03-09 2023-03-09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59554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0843.1A CN115955404B (zh) 2023-03-09 2023-03-09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20843.1A CN115955404B (zh) 2023-03-09 2023-03-09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5404A true CN115955404A (zh) 2023-04-11
CN115955404B CN115955404B (zh) 2023-05-09

Family

ID=85903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20843.1A Active CN115955404B (zh) 2023-03-09 2023-03-09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5540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231A (zh) * 2016-01-12 2016-03-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监控管理系统
CN114040471A (zh) * 2021-12-09 2022-02-11 阳光学院 基于蓝牙网络的分布式拓扑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4884795A (zh) * 2022-05-20 2022-08-09 远景智能国际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物联网场景中的告警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5242839A (zh) * 2022-07-20 2022-10-25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231A (zh) * 2016-01-12 2016-03-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监控管理系统
CN114040471A (zh) * 2021-12-09 2022-02-11 阳光学院 基于蓝牙网络的分布式拓扑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14884795A (zh) * 2022-05-20 2022-08-09 远景智能国际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物联网场景中的告警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15242839A (zh) * 2022-07-20 2022-10-25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物联网级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55404B (zh) 2023-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36753B (zh) 一种跨网络区域的服务调用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219127B (zh) 一种虚拟网络实例的创建方法以及设备
CN111901173A (zh) 一种云边协同的系统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8989066B (zh) 设备管理方法及装置
EP3392784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resource objects
CN108449350B (zh) 一种多协议编排方法及装置
CN114039858B (zh) 一种算网资源融合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53774B (zh) 一种网络拓扑生成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483178B2 (en) Customer activation on edge computing environment
CN106856438A (zh) 一种网络业务实例化的方法、装置及nfv系统
WO2022001941A1 (zh) 网元管理方法、网管系统、独立计算节点、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CN111416723A (zh) 一种设备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262724B (zh) 一种域间信任关系的确认方法和装置
CN107784009A (zh) 数据查询、数据查询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124948A (zh) 一种云端组件高可用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3207813B (zh) 管理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US7903678B2 (en)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113542033A (zh) 联盟链基础设施与管理平台多对多映射方法与系统
WO2018036521A1 (zh) 资源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2168188B1 (ko) 인텐트 기반의 정책구성을 통한 가상 네트워크 인프라의 프로비저닝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수행하는 프로그램이 기록된 컴퓨터 판독이 가능한 기록매체 및 그 관리자 및 시스템
Gadre et al. Centralized approaches for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 placement in SDN-enabled networks
CN115225493B (zh) 一种基于wireguard的组网节点的配置生成方法及设备
CN115955404B (zh) 物联网场景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JP2004208296A (ja) ツリートポロジーネットワークのデバイスの高速選択用のニーズベースフィルタリング
WO2022166715A1 (zh) 一种智能流水线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