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0559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40559B
CN115240559B CN202210973819.0A CN202210973819A CN115240559B CN 115240559 B CN115240559 B CN 115240559B CN 202210973819 A CN202210973819 A CN 202210973819A CN 115240559 B CN115240559 B CN 115240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
transmission assembly
screw rod
speed
n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38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40559A (zh
Inventor
马旭
张恒
高军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38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405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40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0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40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40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中框;活动中框;固定转轴;弹性件;柔性屏,柔性屏的第一端与固定中框连接,柔性屏的第二端环绕转轴后与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柔性屏的第二端与活动中框活动连接;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驱动件,驱动件与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一传动组件的远离驱动件的一端与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传动组件的远离驱动件的一端与转轴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第一传动组件及第二传动组件运动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的设置,可以使得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以相同的速度移动不发生形变,从而提高了弹性件和柔性屏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目前电子设备的屏幕面积通常较大。为了在电子设备的屏幕面积较大的同时保障电子设备的便携性,电子设备的屏幕通常为柔性屏。在不需要使用时,柔性屏处于收缩状态。在需要使用时,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
柔性屏的活动端通常连接有弹性件,柔性屏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切换时,弹性件的张紧力随着柔性屏的活动端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导致使得柔性屏的活动端受到的作用力不断变化,使得柔性屏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弹性件的张紧力随着柔性屏的活动端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从而使得柔性屏的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固定中框;
活动中框;
转轴;
弹性件;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中框连接,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环绕所述转轴后与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动中框活动连接;
第一传动组件;
第二传动组件;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运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推动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和所述活动中框以所述第一速度向远离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端移动,以带动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一速度为所述第二速度的两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的设置,柔性屏在展开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以相同的速度朝相同的方向移动,弹性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静止。因此,弹性件在柔性屏的移动过程中可以提供恒定的拉紧力,避免柔性屏在伸缩过程中拉紧力的变化造成的不流畅和变形,提高了柔性屏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柔性屏在伸缩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受到的拉紧力恒定,也能减少对柔性屏的损耗,提高柔性屏的质量稳定性,延长柔性屏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之三;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请参阅图1-图4,图1-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剖面结构图。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中框101、活动中框102、转轴20、弹性件30、柔性屏40、第一传动组件50、第二传动组件60和驱动件70,所述柔性屏40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中框101连接,所述柔性屏40的第二端环绕所述转轴20后与所述弹性件3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柔性屏40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动中框102活动连接;所述驱动件70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的远离所述驱动件70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的远离所述驱动件70的一端与所述转轴20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7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推动所述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所述转轴20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屏40的第二端和所述活动中框102以所述第一速度向远离所述柔性屏40的第一端移动,以带动所述弹性件30的第一端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一速度为所述第二速度的两倍。
应理解的是,驱动件70与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根据驱动件70、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驱动件70驱动第一传动组件50及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可以理解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驱动件70与第一传动组件50连接,驱动件70直接驱动第一传动组件50运动,第一传动组件50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并带动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
在第二种情况下,驱动件70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驱动件70直接驱动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第二传动组件60与第一传动组件50连接并带动第一传动组件50运动。
在第三种情况下,驱动件70与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均连接,驱动件70直接驱动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传动组件50可以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或第一传动组件50与第二传动组件60之间不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柔性屏40的第一端与固定中框101连接可以理解为,柔性屏40的第一端处于固定状态。柔性屏40的第二端环绕转轴20后与弹性件30的第一端连接可以理解为,柔性屏40的第二端为可活动端,通过柔性屏40的第二端朝远离或靠近柔性屏40的第一端的方向移动,柔性屏40可以展开或收缩。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屏40和转轴20可以理解为一个动滑轮组,因此在转轴20以第二速度移动的情况下,柔性屏40的第二端在转轴20的带动下以两倍的第二速度(即第一速度)移动,此时柔性屏40的第二端远离柔性屏40的第一端,柔性屏40处于如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为了方便描述,后续的实施例中,将第二速度记为v。由于第一速度为第二速度的两倍,因此第一速度可以记为2v。
应理解的是,驱动件7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驱动件70的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驱动件70为驱动电机的情况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驱动件70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驱动件70的第一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正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正转状态且驱动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传动组件50的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与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因此第一传动组件50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推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由于第二传动组件60的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与转轴20连接,因此第二传动组件60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转轴20沿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此时柔性屏40由如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切换为如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由于柔性屏40的第二端与弹性件30的第一端连接,因此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由此可知,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弹性件30不会发生形变,或弹性件30仅因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的加工误差或安装误差存在微小形变,此时可以认为弹性件30在柔性屏40由收缩状态切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提供恒定的拉紧力,提高了柔性屏40的稳定性,驱动件70在此过程中需克服的阻力较小,不易产生噪声,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
驱动件70的第二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反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反转状态且驱动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的情况下,第一传动组件50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推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第二传动组件60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转轴20沿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此时柔性屏40由如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切换为如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同时,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由此可知,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弹性件30不会发生形变,或弹性件30仅因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的加工误差或安装误差存在微小形变,此时可以认为弹性件30在柔性屏40由切换状态切换为收缩状态的过程中提供恒定的拉紧力,提高了柔性屏40的稳定性,使得柔性屏40受到的拉紧力的可靠性较高,减小了柔性屏40发生变形的概率。
驱动件70的停止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停止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保持当下状态不变,使得柔性屏40稳定地处于当前状态。由于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不移动,弹性件30不会发生形变,因此弹性件30在柔性屏40保持展开状态或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提供恒定的拉紧力,提高了柔性屏40的稳定性,降低了柔性屏40在使用过程发生疲劳失效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柔性屏40处于收缩状态、展开状态或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的切换过程中时,弹性件30均处于拉伸状态,以向柔性屏40提供拉紧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的设置,柔性屏40在展开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以相同的速度朝相同的方向移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静止。因此,弹性件30在柔性屏40的移动过程中可以提供恒定的拉紧力,避免柔性屏40在伸缩过程中拉紧力的变化造成的不流畅和变形,提高了柔性屏40在伸缩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柔性屏40在伸缩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受到的拉紧力恒定,也能减少对柔性屏40的损耗,提高柔性屏40的质量稳定性,延长柔性屏40的使用寿命。
应理解的是,第一传动组件5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包括:
第一丝杆501;
第一螺母502,所述第一螺母502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501上并可沿所述第一丝杆501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螺母502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
第二丝杆503,所述第二丝杆503和所述第一丝杆501连接;
第二螺母504,所述第二螺母504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503上并可沿所述第二丝杆503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螺母504与所述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7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丝杆501带动所述第二丝杆503旋转,以驱动所述第二螺母504沿所述第二丝杆503的轴向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二螺母504推动所述弹性件30的第一端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一螺母502沿所述第一丝杆501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一螺母502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所述转轴20沿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
在具体实现时,驱动件70与第二传动组件60、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根据驱动件70连接的部件不同,驱动件70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可以理解为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驱动件70与第一丝杆501连接并直接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
在第二种情况下,驱动件70与第二丝杆503连接并直接驱动第二丝杆503旋转,由于第二丝杆503和第一丝杆501连接,因此第二丝杆503带动第一丝杆501旋转。
在第三种情况下,驱动件70通过第二传动组件60间接地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具体地,驱动件70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并驱动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由于第二传动组件60与第一螺母502连接,因此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第一螺母502沿第一丝杆501的轴向移动,第一螺母502的移动带动第一丝杆501旋转。
应理解的是,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一体成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焊接。
在具体实现时,为了提高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稳定性,第一丝杆501的至少一端,和/或第二丝杆503的至少一端与固定中框101连接。其中,第一丝杆501和/或第二丝杆503与固定中框101的具体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同轴设置,第一丝杆501靠近转轴20的一端和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05连接,第一丝杆501靠近转轴20的一端与固定中框101连接,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与固定中框101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在径向上平行设置,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两端均与固定中框101连接。
应理解的是,驱动件70的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驱动件70为驱动电机的情况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动组件50在驱动件70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驱动件70的第一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正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正转状态且直接或间接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连接,因此第二丝杆503也处于旋转状态,此时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方向均为第三方向。第一丝杆501的旋转运动可转换为第一螺母502的直线运动,第一螺母502沿第一丝杆501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由于第一螺母502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第一螺母502通过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转轴20沿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二丝杆503的旋转运动可转换为第二螺母504的直线运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二丝杆503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由于第二螺母504与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螺母504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朝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
驱动件70的第二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反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反转状态且直接或间接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由于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连接,因此第二丝杆503也处于旋转状态,此时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方向均为第四方向,第四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第一丝杆501的旋转运动可转换为第一螺母502的直线运动,第一螺母502沿第一丝杆501的轴向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一螺母502通过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转轴20沿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二丝杆503的旋转运动可转换为第二螺母504的直线运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二丝杆503的轴向朝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第二螺母504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朝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
驱动件70的停止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停止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均不旋转,因此第一螺母502与第一丝杆501相对静止,第二螺母504与第二丝杆503相对静止,从而使得柔性屏40稳定地处于当前状态。由于第一螺母502与第一丝杆501啮合,提高了第一丝杆501不旋转时第一螺母502的稳定性,同理,由于第二螺母504与第二丝杆503啮合,提高了第二丝杆503不旋转时第二螺母504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配合可以控制第一螺母502和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使得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以使弹性件30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形变。第一传动组件50的结构简单,且精度较高。同时,在柔性屏40维持展开状态或位置收缩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丝杆501和第一螺母502的啮合,以及第二丝杆503与第二螺母504的啮合,提高了第一螺母502和第二螺母504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弹性件30的第二端的稳定性以及柔性屏40的稳定性。
应理解的是,通过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配合控制第一螺母502和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的具体方式在此不做限定。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通过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和导程的参数设置来实现。
例如,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丝杆501靠近所述转轴2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丝杆5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05连接,且所述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
由于第一丝杆501靠近转轴20的一端和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505连接,因此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相同。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直接将第一丝杆501靠近转轴20的一端和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焊接固定,或通过使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一体成型来保证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相同。
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基于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与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确定,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基于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和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确定。将丝杆的旋转速度记为ω,将丝杆的导程记为S,则螺母的移动速度y满足公式一:
y=ω*S。
而丝杆的导程基于丝杆的螺距以及丝杆的螺旋线数确定。将丝杆的螺距记为p,将丝杆的螺旋线数记为n,则丝杆的导程S满足公式二:
S=n*p。
由于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在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以相同的速度旋转的过程中,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
在满足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具体螺距和螺旋线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例如,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为单线丝杆,所述第二丝杆503为双线丝杆,且所述第一丝杆501的螺距与所述第二丝杆503的螺距相同。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均为单线丝杆,且所述第二丝杆503的螺距为所述第一丝杆501的螺距的两倍。
单线丝杆可以理解为螺旋线数为1的丝杆,双线丝杆可以理解为螺旋线数为2的丝杆。在第一丝杆501为单线丝杆,第二丝杆503为双线丝杆,且第一丝杆501的螺距与第二丝杆503的螺距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两倍。
在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均为单线丝杆,且第二丝杆503的螺距为第一丝杆501的螺距的两倍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两倍。当然,在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均为双线丝杆,且第二丝杆503的螺距为第一丝杆501的螺距的两倍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使得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两倍。
可选地,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在径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杆501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506,所述第二丝杆5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507,所述第一齿轮506和所述第二齿轮507啮合连接。
第一丝杆501远离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506,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507,第一齿轮506和第二齿轮507啮合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传动连接。其中,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与第一齿轮506的旋转速度相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与第二齿轮507的旋转速度相同。
在满足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和导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其中,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导程设置可以参照前述内容,为了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的比值可以通过第一齿轮506和第二齿轮507的转速比来调整。
例如,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相同,且所述第一齿轮506的齿数为所述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的两倍。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且所述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所述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相同。
根据齿轮的结构可知,对于两个啮合连接的齿轮而言,齿轮的齿数与齿轮的转速成反比。
第一齿轮506的齿数为第二齿轮507的齿数两倍可以理解为,第二齿轮507的转速为第一齿轮506的转速的两倍,即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为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的两倍,在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
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相同可以理解为,第一齿轮506的转速与第二齿轮507的转速相同,即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与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相同。在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的情况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的比值不同的情况下,相应地调整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与第一丝杆501的导程比值,即可使得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因此,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的比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07的齿数的比值确定的情况下,第一齿轮506的齿数和第二齿轮507的齿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同步带,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在径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杆501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二丝杆503远离所述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均位于所述同步带内并与所述同步带啮合连接。
第一丝杆501远离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一同步轮,第二丝杆503远离转轴20的一端设有第二同步轮,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均位于所述同步带内并与所述同步带啮合连接,从而实现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传动连接。其中,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与第一同步轮的旋转速度相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与第二同步轮的旋转速度相同。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的比值可以还通过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的转速比来调整。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和所述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相同,且所述第一同步轮的齿数为所述第二同步轮的齿数的两倍。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且所述第一同步轮的齿数和所述第二同步轮的齿数相同。
根据同步轮的结构可知,对于两个啮合连接的同步轮而言,同步轮的齿数与同步轮的转速成反比。
第一同步轮的齿数为第二同步轮的齿数两倍可以理解为,第二同步轮的转速为第一同步轮的转速的两倍,即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为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的两倍,在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相同的情况下,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
第一同步轮的齿数和第二同步轮的齿数相同可以理解为,第一同步轮的转速与第二同步轮的转速相同,即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与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相同。在第二丝杆503的导程为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的两倍的情况下,第二螺母504的移动速度为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两倍。
根据上述的公式一和公式二可知,螺母的移动速度y满足公式三:
y=ω*n*p。
根据上述公式三可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连接方式,可以调整第一丝杆501的旋转速度和第二丝杆503的旋转速度的比值。通过调整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螺距和螺旋线数,可以调整第一丝杆501的导程和第二丝杆503的导程的比值。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第一丝杆501和第二丝杆503的型号选择的灵活性。
应理解的是,第二传动组件6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如图1-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还包括第一滑块508,所述第一滑块508分别与所述转轴20和所述第一螺母502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包括:
第三丝杆601,所述第三丝杆601与所述驱动件70连接,所述第三丝杆601上套设有可沿所述第三丝杆601的轴向移动的所述第一滑块508;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7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三丝杆601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滑块508沿所述第三丝杆601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一滑块508带动所述转轴20和所述第一螺母502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
应理解的是,驱动件70的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驱动件70为驱动电机的情况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动组件60在驱动件70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驱动件70的第一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正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正转状态且驱动第三丝杆601旋转的情况下,第三丝杆601的旋转运动可以转换为第一滑块508的直线运动,此时第三丝杆601的旋转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滑块508沿第三丝杆601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由于第一滑块508与分别与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连接,因此第一滑块508同时带动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根据前述的第一传动组件50的工作原理可知,第一螺母502的移动会带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从而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具体的传动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第一传动组件50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驱动件70的第一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反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反转状态且驱动第三丝杆601旋转的情况下,第三丝杆601的旋转运动可以转换为第一滑块508的直线运动,此时第三丝杆601的旋转方向为第四方向,第一滑块508沿第三丝杆601的轴向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一滑块508带动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根据前述的第一传动组件50的工作原理可知,第一螺母502的移动会带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从而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具体的传动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第一传动组件50的原理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驱动件70的停止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停止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丝杆601不旋转,第一滑块508相对于第三丝杆601静止,第一螺母502和转轴20也维持当前状态不变,从而使得柔性屏40稳定地处于当前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组件60包括第三丝杆601,第三丝杆601与驱动件70连接;第一滑块508,第一滑块508套设在第三丝杆601上并可沿第三丝杆601的轴向移动,第一滑块508分别与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连接。通过上述第一滑块508同时驱动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可以进一步地提高转轴20和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同步性。同时,在柔性屏40维持展开状态或位置收缩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三丝杆601和第一滑块508的啮合提高了第一滑块508的稳定性,从而通过提高转轴20和弹性件30的第一端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提高了柔性屏40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三丝杆601的导程与所述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相同。根据前述内容可知,丝杆的导程基于丝杆的螺距以及丝杆的螺旋线数确定。在满足第三丝杆601的导程与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相同的情况下,第三丝杆601和第一丝杆501的具体螺距和螺旋线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丝杆601的导程与第一丝杆501的导程相同,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滑块508的移动速度与第一螺母502的移动速度的一致性,提高了第一传动组件50和第二传动组件60的配合精确度,从而进一步地保证了弹性件30两端的移动速度的同步度。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丝杆501与所述驱动件70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包括:
导向杆;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并可沿所述导向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滑块分别与所述转轴20和所述第一螺母502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7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螺母502沿所述第一丝杆501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导向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二滑块带动所述转轴20以所述第二速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应理解的是,驱动件70的工作状态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停止状态。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将以驱动件70为驱动电机的情况为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传动组件60在驱动件70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驱动件70的第一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正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正转状态且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的旋转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一丝杆50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一螺母502的直线运动,第一螺母502沿第一丝杆501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由于第二滑块与第一螺母502连接,因此第二滑块在第一螺母502的带动下沿导向杆的轴向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同时第一滑块508还与转轴20连接,因此第一滑块508带动转轴20朝第一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第一螺母502的移动会带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从而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速度2v移动。具体的传动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第一传动组件50的原理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驱动件70的第二工作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反转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反转状态且驱动第一丝杆501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的旋转方向为第四方向,第一丝杆501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一螺母502的直线运动,第一螺母502沿第一丝杆501的轴向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二滑块在第一螺母502的带动下沿导向杆的轴向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第一滑块508带动转轴20朝第二方向以速度v移动。转轴20的移动会带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柔性屏40的第二端会带动弹性件30的第一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第一螺母502的移动会带动第二螺母504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从而带动弹性件30的第二端沿第二方向以速度2v移动。具体的传动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第一传动组件50的原理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驱动件70的停止状态也可以称为驱动电机的停止状态。在驱动电机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丝杆501不旋转,第一螺母502相对于第一丝杆501静止,第一滑块508和转轴20也维持当前状态不变,从而使得柔性屏40稳定地处于当前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第二滑块与导向杆的连接稳定性,提高第二滑块的移动距离的准确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杆也可以为丝杆。第二滑块在第一螺母502的带动下沿导向杆的轴向移动时,第二滑块带动导向杆旋转。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梳形支撑80,所述梳形支撑80的一端与所述转轴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7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50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运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传动组件60带动所述梳形支撑80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所述梳形支撑80带动所述转轴20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包括梳形支撑80,梳形支撑80的一端与转轴2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传动组件60连接,第二传动组件60通过梳形支撑80带动转轴20移动,梳形支撑80还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40的第一端,进一步地提高柔性屏40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为计算机(Computer)、手机、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电子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电子阅读器、导航仪、数码相机等。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中框;
活动中框;
转轴;
弹性件;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中框连接,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环绕所述转轴后与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动中框活动连接;
第一传动组件;
第二传动组件;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的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的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运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推动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以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并带动所述柔性屏的第二端和所述活动中框以所述第一速度向远离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端移动,以带动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一速度为所述第二速度的两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丝杆;
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并可沿所述第一丝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和所述第一丝杆连接;
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并可沿所述第二丝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丝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丝杆带动所述第二丝杆旋转,以驱动所述第二螺母沿所述第二丝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二螺母推动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以所述第一速度移动;所述第一螺母沿所述第一丝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一螺母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丝杆靠近所述转轴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丝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连接,且所述第二丝杆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的导程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为单线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为双线丝杆,且所述第一丝杆的螺距与所述第二丝杆的螺距相同;或,
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均为单线丝杆,且所述第二丝杆的螺距为所述第一丝杆的螺距的两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在径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丝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的导程相同,且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为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的两倍;或,
所述第二丝杆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的导程的两倍,且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和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同步带,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在径向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丝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二丝杆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均位于所述同步带内并与所述同步带啮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和所述第二丝杆的导程相同,且所述第一同步轮的齿数为所述第二同步轮的齿数的两倍;或,
所述第二丝杆的导程为所述第一丝杆的导程的两倍,且所述第一同步轮的齿数和所述第二同步轮的齿数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螺母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
第三丝杆,所述第三丝杆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三丝杆上套设有可沿所述第三丝杆的轴向移动的所述第一滑块;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三丝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三丝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一滑块带动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螺母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丝杆的导程与所述第一丝杆的导程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
导向杆;
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并可沿所述导向杆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滑块分别与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一螺母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丝杆旋转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螺母沿所述第一丝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导向杆的轴向以所述第二速度移动,所述第二滑块带动所述转轴以所述第二速度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梳形支撑,所述梳形支撑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连接;
其中,在所述驱动件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驱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运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带动所述梳形支撑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所述梳形支撑带动所述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以第二速度移动。
CN202210973819.0A 2022-08-15 2022-08-15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2405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3819.0A CN115240559B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3819.0A CN115240559B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0559A CN115240559A (zh) 2022-10-25
CN115240559B true CN115240559B (zh) 2023-10-13

Family

ID=83678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3819.0A Active CN115240559B (zh) 2022-08-15 2022-08-1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405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32093A (zh) * 2022-07-20 2022-09-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8709A (zh) * 2020-07-15 2020-10-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1185096A1 (zh) * 2020-03-16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WO2022001309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333576A (zh) * 2021-12-14 2022-04-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4900572A (zh) * 2019-12-24 2022-08-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00572A (zh) * 2019-12-24 2022-08-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1185096A1 (zh) * 2020-03-16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WO2022001309A1 (zh) * 2020-06-28 2022-01-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8709A (zh) * 2020-07-15 2020-10-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333576A (zh) * 2021-12-14 2022-04-1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40559A (zh) 202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68513B (zh) 电子设备
CN115240559B (zh) 电子设备
KR20070053206A (ko) 액츄에이터
CN110778676B (zh) 一种基于丝杠驱动的多级同步伸缩臂
CN209170436U (zh) 移动终端
CN114338875A (zh) 电子设备
CN116320690B (zh) 一种ar摄像头结合物联网系统的远程定位方法
JP4151339B2 (ja) スライド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搬送装置
JPH06174038A (ja) 直線移動装置
CN114407074B (zh) 一种欠驱动连续体机械臂
CN113676568B (zh) 电子设备
CN114338869A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18036034A1 (zh) 一种转动-移动转换的线齿轮机构
CN211590110U (zh) 滚珠花键机器人
JP2020016255A (ja) 伸縮装置
JPH03287391A (ja) 直交座標ロボット
CN210700829U (zh) 转向器线束涂油机构及涂油设备
CN210327758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8487164U (zh) 一种加样枪分针传动机构
CN219089641U (zh) 运动引导结构、机械臂滑台组件及手术机器人
CN218326034U (zh) 一种齿轮传动系统、减速机、机械臂及机器人
CN111872930A (zh) 通过绳体和滑轮组实现的并联差分机械机构
CN219259207U (zh) 柔性屏应用的自动抽拉机构
CN107152522A (zh) 一种电动舵机伺服系统的间隙调节装置
CN109114023B (zh) 一种机械式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