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26668B -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26668B
CN115226668B CN202210765649.7A CN202210765649A CN115226668B CN 115226668 B CN115226668 B CN 115226668B CN 202210765649 A CN202210765649 A CN 202210765649A CN 115226668 B CN115226668 B CN 115226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plate
box
box body
swing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56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26668A (zh
Inventor
孙作登
李文升
赵侠
王清滨
刘成磊
孙万辉
单广平
张国光
严靖凯
刘旭平
孙利元
刘伟
施娜娜
于文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Station
Shandong Mingbo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LAIZHOU MINGBO AQUA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Station
Shandong Mingbo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LAIZHOU MINGBO AQUA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Station, Shandong Mingbo Marine Equipment Co ltd, LAIZHOU MINGBO AQUA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Fishery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22107656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266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26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6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26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266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2Recepta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ing live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Revetment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运输及放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起吊组件;箱体的底部转动有底板;箱体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底板打开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摆动部、卡合部和漂浮物;摆动部竖向倾斜转动在箱体外侧,卡合部固定位于摆动部的底端,摆动部的顶端位于漂浮物的上方。本方案采用箱体对苗种进行放流,装苗环节不需要充氧打包,提高了装苗速度,苗种投放时无需再逐个打开塑料袋开展放流,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同时箱体入海时底板打开,苗种一次性从活水箱中游出,显著降低了苗种的损伤几率,提高了放流苗种的成活率。

Description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运输及放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背景技术
为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增殖放流已成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保护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措施。
现目前放流多采用传统的充氧塑料袋的方式进行,采用这种方式,将放流苗种和海水装在充氧的一个个双层塑料袋中,为保证塑料袋不漏氧气,充氧打包过程费时费力,打包完成后还要用车运输到码头,再将装有苗种的塑料袋人工从运输车搬运到船上,根据苗种的生活习性,用船运至适宜放流海域进行放流。放流时,逐个解开塑料袋,将苗种直接倾倒或通过滑道的方式将鱼苗放流到适宜海域。整个放流过程几乎全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且整个放流过程操作复杂、时间较长,放流效率低;同时传统放流方式,从装苗到投放需多次转运,增加了对装有苗种塑料袋撞击的几率,易对放流物种造成损伤,对其放流后的成活率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最终放流效果。
使用活水箱进行放流是现目前的另一种放流方式,它主要适用于大规模放流,相比使用充氧塑料袋的方式进行放流,能够提高放流的效率。放流步骤具体为:活水箱内分为多格,先在活水箱内多格中依次铺上网衣(网衣的底部固定有铁圈,避免网衣上浮),然后在活水箱中加入海水,再将称量后的苗种倒入活水箱中,然后将活水箱通过运输工具运输到放流船上;放流时,用事先铺设的网衣将苗种兜起,活水箱内的水从网衣漏出,然后将网衣移动至水面上方打开,将苗种投放到海水中,从而完成了放流。
由此可知,现目前使用活水箱进行放流存在以下缺点:1.活水箱不能作为苗种投放工具直接开展放流,且放流前需在活水箱中预先铺设网衣并采取措施固定,操作较繁琐。放流时,需要将多个网衣依次提起进行放流,放流效率较低。2.放流过程中,需将网衣从活水箱中提起,网衣提起后,水将从网衣中漏出,造成苗种暂时性离水缺氧,易出现放流苗种因缺氧死亡的现象。同时网衣从水中“兜起”后,苗种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在网衣下方,苗种因缺水且受网衣和苗种间相互挤压会不断蹦跳挣扎,从而加剧苗种损伤的概率,这严重影响了苗种的成活率和实际放流效果。3.放流时,将网衣打开,苗种从网衣滑落到海水中,由于网衣表面粗糙且放流船距水面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将苗种投放到水体时,会造成苗种与网衣之间的摩擦和苗种入水时与水面撞击,影响到放流苗种的存活和正常生长,从而影响了放流效果。
综上,现目前的放流方式存在放流效率不高、人力成本高、对苗种损伤大,尤其成本高昂、非常珍贵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苗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放流在受到损伤后所造成的损失相比经济类苗种受到损伤后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放流前的装苗速度,放流时苗种从箱体的底部一次性游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缩短了放流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放流过程中对苗种造成的损伤,有利于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起吊组件;
箱体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底板;底板上设有用于使底板自动转动打开的驱动部;所述底板打开时一端向上翘起,另一端向下摆动;
箱体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底板转动的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摆动部、用于对底板端部进行固定的卡合部和用于竖向移动的漂浮物;摆动部竖向倾斜设置在箱体的外侧且转动连接在箱体上,卡合部固定位于摆动部的底端,卡合部与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一端相抵,摆动部的顶端位于漂浮物的上方。
现有技术中之所以采用活水箱和网衣进行结合的方式进行放流而不直接采用箱体进行放流,主要原因为:现有技术将网衣从箱体中提起后,网衣内的水会漏出,这样网衣内的重量会大大减小,便于将苗种投放到海水中。箱体和网衣均可以直接作为放流使用的盛装苗种的工具,因此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想到使用箱体直接进行放流,但是采用箱体直接进行放流,由于箱体的开口普遍设置在箱体的顶部,因此需要对箱体进行翻转,才能够使得箱体内的物质倒出,而当箱体被吊起之后,箱体内不仅装有鱼苗还装有水,箱体的重量比较大,此时采用对处于重量较大、吊着状态的箱体进行转动而将箱体内的鱼苗和水倒出而不太现实,操作起来会比较繁琐,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若将整个箱体下放到海洋中,使鱼自动从箱体顶部开口游出,基于鱼类等水生动物生物学习性,部分水生动物营底栖生活,这些营底栖生活的物种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箱体顶部开口自己就能游出,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放流效率会很低。
后来发明人也想到通过打开箱体底部底板的方式将苗种和水顺利放出,但是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通过打开箱体底板的方式存在如下技术难度:一方面由于箱体的体积比较大,当箱体处于吊起状态时,使用人工方式将箱体底部打开存在操作费力以及操作不便的问题;同时采用人工将箱体底部打开时,箱体不能放入到海洋中,箱体的底部需要高于海面上方才能便于工人操作,这样箱体底部打开后,由于鱼苗和水从距离海平面较高而直接放出而容易将鱼苗摔伤,还是存在苗种摔伤的问题。另一方面,若箱体底部打开采用电动等控制方式,虽然能够减少人工打开箱体底部的繁琐程度,但为了减少鱼苗放流时摔伤的问题,需要将箱体移动至海面内再打开底板,此时电动控制部分会与腐蚀性的海水接触,长此以往,电动控制部分的容易腐蚀损坏,造成设备的故障率高且寿命短,严重影响苗种的正常放流。
综上,发明人经过深入的分析,对箱体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改进,在箱体下放到海洋中,箱体下放之后,可以利用海水对漂浮物的浮力作为动力将箱体底部打开,使苗种从箱体中被放出,从而形成了上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箱体用于装载放流苗种和水。起吊组件便于起重设备、吊车等机械设备将箱体吊起。底板转动连接在箱体的底部而不是固定在箱体的底部,因此通过底板的转动可使箱体底部打开。卡合部用于对底板的转动进行限定,这样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端部在卡合部的相抵作用下无法转动,从而使得箱体的底部无法打开。摆动部由于转动连接在箱体上,因此通过摆动部转动,从而带动卡合部移动,控制卡合部是否对底板的转动进行限定。
本方案中的箱体可直接装有苗种和水,将箱体运输到放流船上之后,通过机械设备将箱体向上吊起,吊起过程中,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端部与卡合部作用在一起,这样底板不会转动,箱体内的苗种和水不会漏出。箱体吊起之后,机械设备逐渐将箱体下放到海洋中,下放过程中,漂浮物受到水的浮力而漂浮在海洋的表面,随着箱体的不断下放,漂浮物相对于箱体向上移动,漂浮物向上移动到摆动部的顶端,漂浮物与摆动部的顶端接触并相抵,使得摆动部的顶端受到漂浮物的挤压而发生转动,摆动部带动卡合部移动,从而使得卡合部不再对底板进行限定,底板在驱动部的作用下自动发生转动,这样箱体的底部打开,箱体内的苗种自动放出。
另外,采用本方案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劳动强度低,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本发明相比充氧塑料袋放流的方式,省去了充氧、打包、装车、卸车、装船等复杂过程,无需逐一装苗充氧打包,提高了装苗速度;鱼苗通过箱体运输到船体上后,通过起重设备直接进行放流,苗种投放时无需再逐个打开塑料袋开展放流,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同时,箱体比较硬,苗种在转运过程中,苗种位于箱体内,箱体能够对苗种进行充分的保护,避免苗种受到外界的撞击而损伤,有利于提高苗种放流的存活率。同时,放流时,箱体直接下放到海水中,苗种一次性从活水箱中游出,不会出现从空中抛洒苗种的情况,能够避免苗种从高空中落到海洋中而摔伤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有助于苗种入海后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升放流的效果。另外,箱体的体积是现目前充氧塑料袋的几十、甚至几百倍,装苗时,向箱体内装苗和放流操作时均可一次性操作完成,无需多次操作,这有利于降低人工强度,提高放流的效率。2、箱体下放到海洋中时,箱体底部在驱动部的作用下自动打开,无需额外进行控制,操作简单方便。3、只有箱体下放到海洋水中时,箱体的底部才会自动打开,苗种从箱体的底部流向海洋,避免了箱体距离海洋较高时箱体底部打开而将苗种摔伤。4、本方案是通过箱体底部打开的方式进行放流,箱体底部打开之后,通过起重设备向上提拉箱体过程中,能够保证箱体中的苗种全部释放完毕,相比从箱体的其他部位打开进行放流,能够避免苗种遗留在箱体的内部,放流的比较干净彻底。5、放流完毕之后,将箱体放置到船或者车的放置平面上时,底板与放置平面接触而逐渐放平,底板反向转动,底板向上翘起的一端向下摆动,便于底板向上翘起的一端自动复位到卡合部处。6、底板将箱体底部关闭之后,底板在驱动部的作用下具有转动的趋势,使得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一端与卡合部之间具有较大的抵紧力,这样底板和卡合部之间锁死的更为牢固。7、当然,本方案多用于经济鱼类放流,但是也可适应于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进行放流,通过本方案能够大大降低苗种放流时的损伤和死亡率,帮助重建和恢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野外种群,达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目的,在珍稀濒危物种放流领域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卡合部上设有对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端部和箱体靠近卡合部的底部进行密封的密封胶条。由此,卡合部将底板用于向上翘起的端部抵紧时,密封胶条的设置能够提高卡合部和底板的端部之间、卡合部和箱体底部之间的密封性。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驱动部为配重块,配重块靠近底板向下摆动的一端。配重块的设置能够使得底板两端的重量不等,底板向下摆动的一端重量较大,这样当卡合部不对底板进行限定时,底板在配重块的作用下自动发生转动而使得箱体底部打开。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控制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的底部设有开口,漂浮物竖向滑动连接在支撑部内,支撑部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部。支撑部用于对漂浮物的竖向滑动进行支撑,给漂浮物的竖向滑动提供支撑载体,对漂浮物起到保护和导向作用,避免漂浮物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卡死的情况。开口的设置使得漂浮物能够与海水接触。第一限位部能够对漂浮物向下移动脱离支撑部进行限位,避免漂浮物从支撑部上掉落。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摆动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摆动杆,相邻的摆动杆之间具有空隙,摆动杆的顶部设有用于限位漂浮物的第二限位部。多个摆动杆同时对卡合部进行驱动,这样能够使得卡合部受到的驱动力比较均匀。第二限位部用于对漂浮物向上移动进行限位,避免漂浮物向上移动过度而移动到摆动部顶部的上方而造成漂浮物被摆动部顶部卡住而无法向下移动复位,保证放流完毕后将箱体从海洋中提起后漂浮物能够向下移动而复位。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摆动杆包括上部杆和下部杆,上部杆和下部杆固定连接,上部杆和下部杆之间具有朝向漂浮物的夹角,夹角为钝角。由此,漂浮物向上移动过程中,上部杆受到漂浮物的推动时整个摆动杆才发生倾斜。夹角为钝角设置,夹角角度较大,这样当漂浮物向上移动与上部杆相抵而使摆动杆转动时,下部杆不会立刻与漂浮物相抵,避免了漂浮物推动上部杆时下部杆与漂浮物卡死而使得摆动杆无法顺利转动,保证了摆动杆的正常转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箱体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出部,相邻的凸出部之间具有间隙,摆动杆位于相邻的凸出部之间,凸出部朝向漂浮物的侧面到箱体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部杆朝向漂浮物的侧面到箱体侧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凸出部的设置使得下部杆与漂浮物之间具有间隙,下部杆不会和漂浮物相贴或者相抵,这样当漂浮物与上部杆相抵时,下部杆和漂浮物之间具有一段距离而不会立刻相抵,从而使得下部杆具有一定的空间能够转动,避免了漂浮物对下部杆的转动造成卡死,保证了摆动杆的正常转动。同时,由于下部杆具有一定的空间能够转动,在底板复位过程中,底板的左端推动卡合部,使得下部杆具有空间而顺时针摆动,下部杆不会与漂浮物相抵。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摆动杆的重心高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由此,根据杠杆原理,摆动杆的重心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不重合,摆动杆的重心高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这样摆动杆不受到漂浮物的作用力时,摆动杆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动摆动而复位。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底板用于和卡合部配合的端部设有楔形面,底板的另一端为圆弧端。楔形面的设置能够使得底板复位时,卡合部不会和底板的端部卡死,能够保证底板正常复位。底板的另一端为圆弧端,相比平面,这样底板的另一端不会与箱体底部内壁卡住,底板转动时,底板的另一端能够正常从箱体的内侧壁转入或者转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洋苗种运输工具,上述任一种运输放流箱设置在车或者船上。由此,对运输本运输放流箱的运输工具也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的整体立体图。
图2为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的立体图,主要示意出了控制组件的结构和箱体内部结构。
图3为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的立体图,主要示意出了另一视角的控制组件的结构和箱体内部结构。
图4为图3中A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的放大图。
图6为第二侧板外侧的氧气瓶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运输放流箱的剖视图,主要示意出了漂浮物移动到摆动部顶部时的结构状态。
图8为盖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箱体1、第一侧板100、第二侧板101、盖板102、缺口103、起吊组件2、吊环座200、吊环201、底板300、楔形面301、圆弧端302、转轴303、控制组件4、漂浮物400、卡合部401、竖直部4010、第一横直部4011、第二横直部4012、连接部4013、第一密封凸条4014、第二密封凸条4015、下部杆402、上部杆403、支撑顶板404、支撑侧板405、支撑端板406、第一限位部407、夹角408、第二限位部409、转动轴410、配重块500、限位块600、凸出部700、空隙701、避让槽702、氧气瓶800、充氧管801、框体802、支撑托803、提示灯900、按压开关901、电源902。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中,左、右方向可以定义为箱体1上第一侧板10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可以定义为箱体1上第二侧板101的长度方向。
实施例1
基本如附图1-图5所示: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包括箱体1,本实施例中的箱体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0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01,两个第一侧板100前后设置,两个第二侧板101左右设置,第一侧板100端部和第二侧板101端部通过螺钉连接,第一侧板100和第二侧板101连接的部位设有橡胶密封垫,以实现第一侧板100和第二侧板101连接部位的密封。箱体1的顶部上盖有如图8所示的盖板102,盖板102将箱体1顶部的开口盖住,能够避免箱体1在运输过程中,因箱体1晃动而使箱体1内的水洒出。
如图2所示,箱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底板300,具体的,底板300的中部通过转轴303转动连接在两个第一侧板100的底部之间,也就是底板300左右两端到转轴303的距离相等。当然,本实施例中转轴303位于底板300的中部,转轴303也可位于底板300的其他部位,例如转轴303位于图2中底板300的左端和中部之间的位置。为了提高底板300和第一侧板100之间的密封性能,第一侧板100的底部内侧壁和底板300的前后侧边上均设有橡胶密封条。
箱体1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底板300转动的控制组件4,控制组件4包括摆动部、用于对底板300端部进行固定的卡合部401和用于竖向移动的漂浮物400。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摆动部包括多个摆动杆,摆动杆均包括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上部杆403位于下部杆402的上方,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焊接或者一体成型设置,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之间具有夹角408,夹角408位于摆动杆远离第二侧板101的一侧,夹角408为钝角,本实施例中钝角角度为150度,当然也可为其他角度,如140度、160度等。多个摆动杆相互平行设置,相邻的摆动杆之间具有间隙,摆动杆通过转动轴410转动连接在左侧第二侧板101的外侧。上部杆403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部409。第二限位部409位于漂浮物400的上方。第二限位部409到转动轴410之间的力臂长度大于摆动杆底端到转动轴410之间的力臂长度,这样由于夹角408的存在,上部杆403向左侧倾斜,同时第二限位部409到转动轴410之间的力臂长度大于摆动杆底端到转动轴410之间的力臂长度,整个摆动杆的重心位于上部杆403上而不是位于转动轴410处,根据杠杆的原理,整个摆动杆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同时摆动杆的上方力臂长度大于下方力臂长度,漂浮物400移动到摆动杆顶部或者摆动杆靠上部位时漂浮物400推动摆动杆摆动时也会相对比较省力。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卡合部401焊接位于摆动部的底端,本实施例中卡合部401为沿箱体1宽度方向设置的长条状,卡合部401的长度不小于底板300左端部长度,本实施例中卡合部401的长度优选等于底板300左端部长度。结合图4所示,卡合部401包括用于抵在底板300端部的第一横直部4011和第二横直部4012,以及用于和摆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竖直部4010,第一横直部4011和第二横直部4012之间连接有连接部4013,第二横直部4012位于第一横直部401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竖直部4010、第一横直部4011和连接部4013一体成型设置,第二横直部4012通过螺钉固定在连接部4013的底部。第一横直部4011、连接部4013和第二横直部4012的截面形状构成“工”字形。第一横直部4011上卡接或者通过螺钉固定有橡胶材质的第一密封凸条4014,第一密封凸条4014位于箱体左侧的第二侧板101底部的右侧,第一密封凸条4014对左侧的第二侧板101的底部进行密封,同时第一密封凸条4014高度较小,卡合部401转动时第一密封凸条4014和第二侧板101底部之间不会卡死。第一横直部4011抵在底板300端部的侧面(第一横直部4011下方侧面)和竖直部4010右侧面均通过螺钉固定设有密封胶条,从而进一步提高卡合部401的密封性能。第二横直部4012为橡胶材质,这样第二横直部4012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二横直部4012能够受到底板300左端挤压而发生形变,第二横直部4012不会对底板300左端的移动进行卡死,第二横直部4012的右端一体成型有第二密封凸条4015,第二密封凸条4015抵在底板300左端,从而对底板300的左端进行进一步密封。本方案中底板300左端卡在第一横直部4011和第二横直部4012之间,第一横直部4011和第二横直部4012同时对底板300左端进行限位支撑,能够提高底板300和卡合部401卡合时的稳定性。当然,对于卡合部401的具体形状,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也可以只是保留竖直部4010和第一横直部4011的结构,而省略第二横直部4012和连接部4013的结构。
底板300上设有用于使底板300自动转动打开的驱动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部为通过螺钉固定在底板300上的配重块500,配重块500为铁块或者铅块,配重块500靠近图2中底板300的右端(底板300转动时,底板300的右端向下摆动,左端向上翘起),配重块500可位于底板300的内侧,也可位于底板300的外侧,本实施例中配重块500位于底板300的外侧,通过设置配重块500,底板300可在配重块500的作用下发生顺时针转动。
结合图2所示,控制组件4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用于对漂浮物400的竖向滑动进行支撑,本实施例中支撑部包括支撑顶板404、支撑侧板405和两个支撑端板406,支撑顶板404通过螺钉固定在左侧的第二侧板101的顶部,支撑侧板405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顶板404的左端,两个支撑端板406通过螺钉分别固定位于支撑顶板404的前后两个端部下方,由此,支撑顶板404、支撑侧板405、两个支撑端板406和左侧的第二侧板101之间形成支撑箱,漂浮物400位于支撑箱内受到限位而不会左右前后移动。当然,对漂浮物400的位置限定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例如不设支撑端板406,在支撑侧板405的右侧壁上设有竖向的导轨,导轨和漂浮物400滑动配合,导轨的截面为T形,这样导轨能够将漂浮物400卡在支撑侧板405上,避免漂浮物400脱离支撑侧板405。支撑侧板405底部和左侧的第二侧板101底部之间没有封闭而形成开口,从而便于水进入到支撑箱内,支撑侧板405的底部向右弯折而形成第一限位部407,这样漂浮物400的底部和第一限位部407相抵,漂浮物400位于支撑箱内不会向下脱落。本实施例中的漂浮物400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漂浮物400可以为泡沫、木板或者聚乙烯等材质制成,如果采用聚乙烯制得漂浮物400,为了提升漂浮物400的浮力大小,可以将漂浮物400的内部设置为空心结构。
结合图3所示,左侧的第二侧板101的左侧外壁上焊接有五个凸出部700,相邻的凸出部700之间具有空隙701,单个摆动杆位于相邻的凸出部700之间,摆动杆上的转动轴410转动连接在凸出部700上。凸出部700朝向漂浮物400的侧面到第二侧板101外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位于空隙701中的下部杆402朝向漂浮物400的侧面到第二侧板101外侧面之间的距离。结合图4所示,左侧第二侧板101的底部设有避让槽702,从而能够使得卡合部401的竖直部4010卡在避让槽702中。
结合图4所示,底板300左端设有楔形面301,楔形面301朝下,第一横直部4011的右端为圆弧状,底板300处于将箱体1底部关闭状态下时,底板300的左端抵在第一横直部4011的底部,因此第一横直部4011上的密封胶条位于第一横直部4011的底部,从而能够对第一横直部4011和底板300左端进行密封。竖直部4010的右侧和避让槽702相抵,因此竖直部4010上的密封胶条位于竖直部4010的右侧面上,从而能够对第一横直部4011和第二侧板101的底部进行密封。结合图5所示,底板300的右端为圆弧端302,这样底板300在转动时,底板300的右端能够正常转动到右侧的第二侧板101内壁处,底板300的右端和右侧的第二侧板101内壁不会卡住。同时,为了提高底板300右端和第二侧板101底部的密封性,底板300右端的圆弧端302通过螺钉固定设有弧形的密封橡胶,当然,为了方便底板300右端进入到右侧的第二侧板101的内侧,可在右侧第二侧板101的底部设置楔面(如图5所示),楔面的设置使得第二侧板101的底部与底板300的右端之间具有间隙,从而能够避免底板300右端密封橡胶不利于底板300的右端进入到第二侧板101的内侧的情况。结合图2所示,第一侧板100的内壁上通过螺钉固定有限位块600,限位块600在底板300位于转轴303左侧部位的上方。底板300能够与限位块600相抵。
箱体1上设有四个起吊组件2。结合图1所示,起吊组件2包括起吊环201和吊环座200,吊环座200通过螺钉固定在右侧的第二侧板101顶部的外侧壁和支撑侧板405的顶部外侧壁上,吊环201通过螺母固定在吊环座200上。起重设备、吊环201上的绳索可连接在吊环201上,并将箱体1向上吊起。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0的长度为1.2m,第一侧板100的高度为0.5m,第二侧板101的长度为0.8m,第二侧板101的高度为0.5m,也就是箱体1长宽高分别为1.2m、0.8m和0.5m。当然箱体1的实际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箱体1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摆动杆的左右方向的厚度为0.012m,空隙701的左右宽度为0.024m。摆动杆顶部到转动中心的力臂长度是摆动杆底部到转动中心的力臂长度的2倍。配重块500的重量为2kg。
在实际进行使用时,可在第一侧板100的外侧或者第二侧板101的外侧设置氧气瓶800,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氧气瓶800设置在第二侧板101的外侧,具体的设置方式为:第二侧板101的外侧焊接有支撑框,支撑框包括支撑托803和框体802,框体802焊接在支撑托803的上方,氧气瓶800放入到框体802中,支撑托803对氧气瓶800进行支撑。氧气瓶800的出气口上连接有充氧管801,充氧管801跨过第二侧板101的顶部向下插入到箱体1中,这样在对苗种进行运输过程中,氧气瓶800通过充氧管801能够向箱体1中进行充氧,给苗种提供氧气。结合图8所示,盖板102上设有缺口103,充氧管801能够从缺口103处穿过,能够避免盖板102对充氧管801挤压。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初始时,如图3所示,同时结合图2,箱体1底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底板300的右端因为具有配重块500而较重,底板300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但是此时底板300的左端与卡合部401的第一横直部4011相抵,底板300的左端无法向上翘起,故底板300无法转动,箱体1的底部无法打开。同时,底板300右端的圆弧端302与右侧的第二侧板101的内壁相抵,底板300将箱体1的底部进行密封。在使用之前,需要检查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左端是否卡合到位,若没有卡合到位,需要将箱子1吊起后人工将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卡合到位。
打开箱体1顶部的盖板102,然后向箱体1中先后装上海水和称重后的苗种,装苗的密度在15 000 尾/m3~20 000 尾/m3,并全程充氧,装苗之后将盖板102盖在箱体1的顶部,将装有苗种和水的箱体1运输到放流船上之后,通过起重设备或者吊车等机械设备将箱体1向上吊起,吊起过程中,底板300的左端部与卡合部401的第一横直部4011抵在一起,这样底板300不会转动,箱体1内的苗种和水不会漏出。
箱体1吊起之后,机械设备逐渐将箱体1下放到海洋中,下放过程中,水通过支撑箱的底部进入,漂浮物400受到水的浮力而漂浮在海洋的表面,随着箱体1的不断下放,漂浮物400和箱体1之间产生竖向的相对位移,漂浮物400在支撑箱内相对于箱体1来说向上移动,当漂浮物400与上部杆403接触时,上部杆403受到漂浮物400的限位和挤压,上部杆403向靠近左侧的第二侧板101方向转动,上部杆403带动下部杆402转动,整个摆动杆顺时针转动,下部杆402带动卡合部401转动,卡合部401逐渐远离底板300的左端。如图7所示,当漂浮物400移动到第二限位部409时,整个摆动杆顺时针摆动的幅度最大,此时下部杆402摆动的幅度为最大限度,摆动杆(下部杆402)的底端向左摆动而从箱体1的左侧向左凸出,卡合部401与底板300的左端脱离,底板300的左端不再受到第一横直部4011的限定,底板300在配重块500的作用下发生顺时针转动,底板300向上翘起,底板300位于转轴303左侧的部位与限位块600相抵,底板300处于倾斜状态,这样箱体1的底部打开,箱体1内的苗种自动放出。本方案摆动杆受到漂浮物400的作用而带动卡合部401一同转动,卡合部401与底板300左端脱离,卡合部401与底板300刚脱离的瞬间底板300需要稍微逆时针转动,因此底板300稍微逆时针转动需要克服的力主要为配重块500作用在底板300上的力,故摆动杆受到漂浮物400的作用而发生转动需要克服的力主要来自于配重块500的重力,只要漂浮物400的体积足够大,则漂浮物400就会受到足够大的浮力(例如现实生活中救生圈或者木筏均能够将人漂浮在水面,那么救生圈和木筏的浮力远远大于此处配重块500的重力),从而使得漂浮物400作用在摆动杆上时漂浮物400不会下沉能够使摆动杆发生转动。
苗种放完之后,将箱体1从海洋中吊起,随着箱体1远离海面,漂浮物400在支撑箱中向下移动复位,结合图7所示,图7虚线处的漂浮物400与摆动杆(下部杆402)的底端相抵而推动摆动杆底部向右移动,从而使得整个摆动杆发生了逆时针摆动,上部杆403开始发生向左的倾斜,上部杆403受到的向下的重力方向与上部杆403自身长度方向不重合,上部杆40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向下拉上部杆403。最终漂浮物400与支撑侧板405底部的第一限位部407相抵。漂浮物400向下移动过程中,漂浮物400不再与上部杆403相抵,由于第二限位部409到转动轴410之间的力臂较长,这样摆动杆的重心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不重合,摆动杆的重心高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整个摆动杆的重量分布不均匀,摆动杆上方的部位重力偏大,这样摆动杆不受到漂浮物400的作用力时,摆动杆在不受到外力时也不会平衡,摆动杆会向较重的一侧摆动,也就是倾斜的上部杆403在顶端重力的作用下具有向下拉的趋势,从而使得整个摆动杆能够自动逆时针摆动,卡合部401自动向右移动而复位,卡合部401的竖直部4010移动到避让槽702中。当然,为了使摆动杆复位更为顺利,可通过在上部杆403的顶端增加重量的方式提高上部杆403倾斜时上部杆403受到的向下的力。卡合部401复位之后,此时底板300仍处于倾斜状态,当将箱体1放到车或者船上之后,底板300的右端先接触到车或者船的放置平面,此时底板300逆时针转动,底板300的左端向下摆动,底板300左端的楔形面301推动卡合部401上第一横直部4011右端的圆弧面,从而将卡合部401推开,底板300的左端自动移动到第一横直部4011的下方,同时,由于摆动杆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第一横直部4011自动填充到左侧第二侧板101的底部和底板300的左端之间,而对左侧第二侧板101的底部和底板300的左端进行密封,第二横直部4012也与底板300左端相抵,从而对底板300左端进行支撑,这样底板300重新被卡合部401卡住,底板300不会再自动转动。而底板300的右端的圆弧端也复位进入到右侧第二侧板101的内侧,使得箱体1恢复为初始状态。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箱体1运输转运过程中密封性,避免箱体1漏水,可以在箱体1的内部铺设聚乙烯塑料膜。在放流之前,先将塑料膜人工抽出去,然后再使用起重设备进行起重放流即可。
实施例2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工具,将实施例1中的运输放流箱设置在车或者船上,对于运输本运输放流箱的车或船也应该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3
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还设有提示单元,提示单元包括提示灯900、按压开关901和电源902,提示灯900、按压开关901和电源902三者电连接,电源902和提示灯900均安装在支撑顶板404的顶部,按压开关901安装在任一一个支撑端板406的内侧,当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左端处于完全卡合状态时,此时上部杆403的顶端和按压开关901相抵,按压开关901控制提示灯900亮,从而告知人们此时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处于完全卡合状态。
这样,在放流过程中,漂浮物400推动摆动杆顺时针转动,上部杆403的顶端不会对按压开关901进行按压,提示灯900灭,当放流完毕之后,将箱体1放置在船体等放置平面上,随着底板300的复位,摆动杆复位到初始位置,当摆动杆复位到位之后,也就是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左端卡合到位之后,此时上部杆403的顶端才与按压开关901相抵,控制开关控制提示灯900处于亮灯状态,从而便于人们判断卡合部401和底板300左端是否卡合成功。
实施例4
摆动杆在逆时针复位转动时,为了使摆动杆逆时针转动复位效果更好,还可以进行以下设置:在转动轴410处设置扭簧,使得摆动杆顺时针转动后扭簧蓄力,摆动杆逆时针转动时,扭簧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能够辅助摆动杆复位;或者在箱体1的左侧的第二侧板101的左侧面上设有与上部杆403顶部相对的压簧,在摆动杆顺时针转动后,上部杆403的顶部对压簧进行挤压,摆动杆逆时针转动复位时,压簧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将上部杆403的顶端弹开而辅助摆动杆复位转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6)

1.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上设有起吊组件(2);
所述箱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底板(300);底板(300)上设有用于使底板(300)自动转动打开的驱动部;所述底板(300)打开时一端向上翘起,另一端向下摆动;所述驱动部为配重块(500),所述配重块(500)靠近底板(300)向下摆动的一端;
所述箱体(1)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底板(300)转动的控制组件(4),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摆动部、用于对底板(300)端部进行固定的卡合部(401)和用于竖向移动的漂浮物(400);所述摆动部竖向倾斜设置在箱体(1)的外侧且转动连接在箱体(1)上,所述卡合部(401)固定位于摆动部的底端,卡合部(401)与底板(300)用于向上翘起的一端相抵,摆动部的顶端位于漂浮物(400)的上方;所述摆动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摆动杆,相邻的摆动杆之间具有间隙,摆动杆的顶部设有用于限位漂浮物(400)的第二限位部(409);
所述摆动杆包括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所述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固定连接,上部杆(403)和下部杆(402)之间具有朝向漂浮物(400)的夹角(408),所述夹角(408)为钝角;
所述箱体(1)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凸出部(700),相邻的凸出部(700)之间具有空隙(701),所述摆动杆位于相邻的凸出部(700)之间,所述凸出部(700)朝向漂浮物(400)的侧面到箱体(1)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部杆(402)朝向漂浮物(400)的侧面到箱体(1)侧面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401)上设有对底板(300)用于向上翘起的端部和箱体(1)靠近卡合部(401)的底部进行密封的密封胶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漂浮物(400)竖向滑动连接在支撑部内,支撑部的底部设有第一限位部(40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杆的重心高于摆动杆的转动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00)用于和卡合部(401)配合的端部设有楔形面(301),底板(300)的另一端为圆弧端(302)。
6.一种海洋苗种运输工具,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运输放流箱设置在车或者船上。
CN202210765649.7A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Active CN1152266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5649.7A CN115226668B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5649.7A CN115226668B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6668A CN115226668A (zh) 2022-10-25
CN115226668B true CN115226668B (zh) 2024-01-05

Family

ID=83671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5649.7A Active CN115226668B (zh) 2022-07-01 2022-07-01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26668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6730B1 (ko) * 2006-11-20 2007-02-26 주식회사 대일냉각기 어선용 활어 및 선어 운반장치
CN104719193A (zh) * 2015-02-04 2015-06-24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大黄鱼放流设备
CN204540425U (zh) * 2014-10-21 2015-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车载放流鱼类苗种装置
CN107372209A (zh) * 2017-07-20 2017-11-24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7711636A (zh) * 2017-09-04 2018-02-23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沉降式人工放流装置
CN211721539U (zh) * 2020-03-11 2020-10-23 东山集鑫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品批发用储存箱结构
CN214282809U (zh) * 2021-01-20 2021-09-28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 一种自动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装置
CN113749040A (zh) * 2021-10-19 2021-12-07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增殖放流鱼苗保存装置
CN113907027A (zh) * 2021-10-15 2022-01-1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能够保护苗种的暂养式放流装置及放流方法
CN114027244A (zh) * 2021-11-09 2022-02-11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海洋鱼苗增殖放流船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86730B1 (ko) * 2006-11-20 2007-02-26 주식회사 대일냉각기 어선용 활어 및 선어 운반장치
CN204540425U (zh) * 2014-10-21 2015-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车载放流鱼类苗种装置
CN104719193A (zh) * 2015-02-04 2015-06-24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大黄鱼放流设备
CN107372209A (zh) * 2017-07-20 2017-11-24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可折叠式的鱼类及海珍品增殖放流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7711636A (zh) * 2017-09-04 2018-02-23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沉降式人工放流装置
CN211721539U (zh) * 2020-03-11 2020-10-23 东山集鑫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品批发用储存箱结构
CN214282809U (zh) * 2021-01-20 2021-09-28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 一种自动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装置
CN113907027A (zh) * 2021-10-15 2022-01-1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能够保护苗种的暂养式放流装置及放流方法
CN113749040A (zh) * 2021-10-19 2021-12-07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一种增殖放流鱼苗保存装置
CN114027244A (zh) * 2021-11-09 2022-02-11 浙江海洋大学 一种海洋鱼苗增殖放流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26668A (zh) 2022-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O158912B (no) Innretning for oppdrett av fisk.
KR101426075B1 (ko) 양식장 관리장치
USRE27090E (en) Individual dry dock for boats
KR101850989B1 (ko) 부력변동형 가두리 양식장치
CN115226668B (zh) 一种海洋苗种运输放流箱及其运输工具
US3186369A (en) Buoyant article transporter
KR101639477B1 (ko) 부침식(浮沈式) 가두리 양식장
CN203020516U (zh) 活鱼运输船舱底升降装置
KR101849767B1 (ko) 해초수확장치
EP1604568A2 (en) Device for fishing shellfish
US3793760A (en) Fish loading method
KR20170071340A (ko) 부력변동형 가두리 양식장치
CN203353448U (zh) 运输鱼罐
CN202340648U (zh) 打窝器
KR20190092947A (ko) 가두리양식장 부력발란스장치의 작동방법
CN213719400U (zh) 一种网箱养殖收鱼装置
US11390363B2 (en) Boat lift
JP4148737B2 (ja) 土砂又は土砂と固化材との混合物を詰めた袋体の水底への設置方法
JP2005313813A (ja) 簡易マリーナ装置及び船舶の管理方法
JP2753273B2 (ja) 浮船台
CN214985039U (zh) 一种抗浪鱼转运运输车
CN214875007U (zh) 一种建筑工地施工用泥沙运输装置
CN213343936U (zh) 用于快速下放家禽的笼子
RU203445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и.сташевского для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дождевых червей
JPH0637652Y2 (ja) 大型養殖生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