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8693A - 一种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8693A
CN115218693A CN202110417195.XA CN202110417195A CN115218693A CN 115218693 A CN115218693 A CN 115218693A CN 202110417195 A CN202110417195 A CN 202110417195A CN 115218693 A CN115218693 A CN 1152186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ore
channel
flui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719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1719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186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18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86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发明公开了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温控组件、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温控组件与第一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温控组件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连接管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内,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温控组件密封固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板体且与第一板体密封固定,并且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阀口、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阀口、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可以实现根据流入冷却液的温度使得冷却液流入第一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或者流入第二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而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泵空调系统中,包括了冷媒循环和冷却液循环,冷媒和冷却液可以在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冷却液和冷却液可以在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在一种热泵空调系统中,在第一换热器中高温冷却液可以与低温冷媒进行热交换,在第二换热器中低温冷却液可以与高温冷却液进行热交换。
在这种热泵空调系统中,两个换热器是单独设置,需要设置至少两个安装结构和空间用于安装这两个换热器,而且设置有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三通阀或者多个电磁阀,根据冷却液的温度控制冷却液是流向第一换热器放热降温还是流向第二换热器吸热升温,安装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实现根据流入的冷却液的温度使得流入的冷却液流入第一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或者流入第二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的换热装置,这种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板体;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所述温控组件包括阀芯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阀口可以被所述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阀口可以被所述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并且,当所述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处于打开状态;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内,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温控组件密封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体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密封固定,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所述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所述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
这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温控组件、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温控组件与第一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第一连接管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内,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温控组件密封固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第一板体且与第一板体密封固定,并且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阀口、第二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阀口、第三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可以实现根据流入冷却液的温度使得冷却液流入第一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或者流入第二换热芯体进行热交换,而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换热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示出有第一流体和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示出有第二流体和第四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一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二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流体和第四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一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一流体和第四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四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三流体和第四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第三流体和第四流体进行热交换时示出有第四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换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出有第一流体在低温下流动路径和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换热装置中示出有第一流体在高温下和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3图11所示换热装置中示出有第二流体和第四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换热装置的又一实施例的示出有第一流体在低温下流动路径和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换热装置中示出有第一流体在高温下和第三流体流动路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体10、第二换热芯体20和第三换热芯体30,在第一换热芯体10和第二换热芯体20之间设置有第一板体40,在第二换热芯体20和第三换热芯体30之间设置有第二板体50。第一换热芯体10、第二换热芯体20、第三换热芯体30、第一板体40和第二板体50通过焊接或压接等方式固定。
第一换热芯体10包括若干堆叠的板片,第一板体40和第一换热芯体1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一换热芯体10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图中仅示意出了流体流动的路径)。
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一换热芯体10中,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13、若干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孔道14,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11、若干第二板间通道和第四孔道12。对于板间通道,相邻板片堆叠后形成第一板间通道或第二板间通道,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板间通道,则另一侧为第二板间通道,为了便于描述,相邻的两个板片中,一个定义为第一板片,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如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板间通道,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板间通道,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第一板间通道的流体和位于第二板间通道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指在换热芯体内部不连通,换热装置成为热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后,则在系统中可能存在连通的情况。
类似的,第二换热芯体20包括若干堆叠的板片,第一板体40和第二换热芯体2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二板体50和第二换热芯体2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二换热芯体20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图中仅示意出了流体流动的路径)。
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二换热芯体20中,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23、若干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孔道24,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21、若干第二板间通道和第四孔道22。对于板间通道,相邻板片堆叠后形成第一板间通道或第二板间通道,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板间通道,则另一侧为第二板间通道,为了便于描述,相邻的两个板片中,一个定义为第一板片,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如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板间通道,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板间通道,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第一板间通道的流体和位于第二板间通道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指在换热芯体内部不连通,换热装置成为热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后,则在系统中可能存在连通的情况。
类似的,第三换热芯体30包括若干堆叠的板片,第二板体50和第三换热芯体30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第三换热芯体30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图中仅示意出了流体流动的路径)。
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三换热芯体30中,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33、若干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孔道34,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31、若干第二板间通道和第四孔道32。对于板间通道,相邻板片堆叠后形成第一板间通道或第二板间通道,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板间通道,则另一侧为第二板间通道,为了便于描述,相邻的两个板片中,一个定义为第一板片,另一个定义为第二板片,如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板间通道,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板间通道,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第一板间通道的流体和位于第二板间通道的流体能够进行热交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相对不连通指在换热芯体内部不连通,换热装置成为热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后,则在系统中可能存在连通的情况。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板体40具有第一阻挡部41、第二阻挡部42、第一通孔43和第二通孔44。其中第一阻挡部41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三孔道11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21之间,且第一阻挡部41封堵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三孔道11的与第一阻挡部41相对的一端,第一阻挡部41封堵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11的与第一阻挡部41相对的一端。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三孔道11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21不连通。
其中第二阻挡部42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四孔道12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四孔道22之间,第二阻挡部42封堵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四孔道12的与第二阻挡部42相对的一端,第二阻挡部42封堵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四孔道12的与第二阻挡部42相对的一端,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四孔道12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四孔道22不连通。
第一通孔43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一通孔43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一通孔43连通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第二通孔44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二孔道14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二通孔44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孔道24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二通孔44连通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二孔道14和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孔道24。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板体50具有第一阻挡部51、第二阻挡部52、第一通孔53和第二通孔54。其中第一阻挡部51位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孔道33之间,且第一阻挡部51封堵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的与第一阻挡部51相对的一端,第一阻挡部51封堵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孔道33的与第一阻挡部51相对的一端,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孔道33不连通。
其中第二阻挡部52位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孔道24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二孔道34之间,第二阻挡部52封堵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孔道24的与第二阻挡部52相对的一端,第二阻挡部52封堵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二孔道34的与第二阻挡部52相对的一端,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二孔道24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二孔道34不连通。
第一通孔53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21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一通孔53与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三孔道31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一通孔53连通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21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三孔道31。第二通孔54与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四孔道22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二通孔54与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四孔道32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第二通孔54连通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四孔道22和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四孔道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流体通道可以为冷却液流道,第二流体通道可以为制冷剂流道,高温冷却液61可以流入第一流体通道,低温制冷剂62可以流入第二流体通道,高温冷却液61和低温制冷剂62可以在第一换热芯体10中进行热交换。
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流体通道可以为第一冷却液流道,第二流体通道可以为第二冷却液流道,低温冷却液61可以流入第一流体通道,高温冷却液64可以流入第二流体通道,低温冷却液61和高温冷却液64可以在第二换热芯体20中进行热交换。
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一流体通道可以为制冷剂流道,第二流体通道可以为冷却液流道,高温制冷剂63可以流入第一流体通道,低温冷却液64可以流入第二流体通道,高温制冷剂63和低温冷却液64可以在第二换热芯体20中进行热交换。
下面对流体在换热装置中的一种热交换方式进行示例说明,其中流体的流动动力来自于系统中的其它部件,例如制冷剂的流动动力可以是压缩机,冷却液的流动动力可以是泵。
图5和图6示出了第一流体61和第二流体62可以在第一换热芯体10中进行热交换,此时设置成第三流体63和第四流体64不流动,第一流体61和第四流体64在第二换热芯体2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第三流体63和第四流体64在第三换热芯体3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图7和图8示出了第一流体61和第四流体64可以在第二换热芯体10中进行热交换,此时设置成第二流体62和第三流体63不流动,第一流体61和第二流体62在第一换热芯体1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第三流体63和第四流体64在第三换热芯体3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图9和图10示出了第一流体61和第四流体64可以在第二换热芯体10中进行热交换,此时设置成第二流体62和第三流体63不流动,第一流体61和第二流体62在第一换热芯体1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第三流体63和第四流体64在第三换热芯体30中的换热量很小,可忽略不计。
如图11至图13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前述实施例,为了控制流入的第一流体61的流向,还设置有温控组件。如图所示,温控组件包括第一阀体71、第二阀体72和阀芯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71和第二阀体72通过卡簧723固定。阀芯组件包括阀芯73和热动单元74,阀芯73和热动单元74位于温控组件内,阀芯73与热动单元74固定或者一体结构。
第一阀体71具有第一通道711和第一阀口712,第二阀体72具有第二阀口721和第二通道722,其中第一阀口712贯穿第一阀体71的侧壁,第一通道711贯穿第一阀体71的一侧端壁,第一通道711可以作为外接通道。阀芯73还具有贯穿阀芯73的第三通道731。第一阀口712可以被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阀口721也可以被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并且,当第一阀口712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阀口721处于打开状态;当第二阀口72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阀口712处于打开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口712可以被阀芯73打开或者关闭,第二阀口721可以被热动元件74打开或者关闭,当第二阀口721打开时,第三通道731可以连通第一通道711和第二通道722。如图所示,温控组件的大部分伸入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内,并且第一阀体71的一端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端板(图中未示出)密封固定,第一阀体71的另一端与第一板体40密封固定,并且第二通道722可以与第二换热芯体23的第一孔道23连通。这里应当说明,也可以替换成第二阀体72与第一换热芯体10、第一板体40固定,或者第一阀体71和第二阀体72都与第一换热芯体10、第一板体40固定,或者第一阀体71与第一换热芯体10或者第一板体40固定、第二阀体72与第一板体40或者第一换热芯体10固定。
第一阀体10伸入第一孔道13部分的外壁与第一孔道13对应的壁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阀体10伸入第一孔道13部分的外壁与第一孔道13对应的壁部之间形成有第四通道131,当第一阀口712打开时,第一阀口712可以连通第一通道711和第四通道131。这里应当说明,第一孔道13对应的壁部并不是一个连续的实体,仅为了便于说明第一阀体10与第一孔道13之间的关系而虚拟出的壁部。
下面对流体在换热装置中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当第一流体61的温度较低时,第二阀口721处于打开状态,第一阀口71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低温的第一流体61从第一通道711流入换热装置,通过第三通道731、第二阀口721、第二通道722后流入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流体通道,通过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一孔道23、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孔道24后流入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二孔道14后流出换热装置。
如图12所示,当第一流体61的温度较高时,第二阀口721处于关闭状态,第一阀口712处于打开状态,此时,高温的第一流体61从第一通道711流入换热装置,通过第一阀口712、第四通道131后流入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流体通道,通过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二孔道14后流出换热装置。
如图13所示,区别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板体50的第二通孔54的部位替换为第三阻挡部54’,在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第一潜管35,第一潜管35的一端与第三换热芯体30的端板(图中未示出)密封固定,第一潜管35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板体50且与第二板体50的密封固定,第一潜管35内的孔道与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22连通。这样,低温的第四流体64流入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四孔道32后,在第三换热芯体30的第二流体通道中吸收热量后升温,之后流入第二换热芯体20的第三孔道21,在第二换热芯体中与低温的第一流体61进行热交换,第四流体64降温,第一流体61升温。
这里应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如前述实施方式一样,不设置第一潜管35。通过设置第一潜管35可以拓宽换热装置的使用场景。
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4至图15示出了又一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区别于图11至图13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温控组件位于第一换热芯体10外。如图所示,温控组件包括第一阀体81、第二阀体82和阀芯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体81和第二阀体82可以通过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阀芯组件包括热动单元83,热动单元83位于温控组件内,热动元件83可以通过端盖84固定。
第一阀体81具有第一通道811、第一阀口815、第二阀口812、第二通道813和第三通道814,第二阀体82具有第四通道821、第五通道823和凹槽822,第一通道811可以作为外接通道,第二通道813与第四通道821连通,第三通道814与凹槽822连通,凹槽822与第五通道823连通。
如图所示,温控组件的第二阀体82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端板(图中未示出)密封固定,换热装置还具有第一连接管15,第一连接管15的一端与第二阀体82密封固定,第一连接管15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后贯穿第一板体40的第三阻挡部45,并且第一连接管15与第一板体40的第三阻挡部密封固定。第一连接管15可以连通第四通道821与第二换热芯体23的第一孔道23。
第五通道823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连通,第三通道814可以通过凹槽822、第五通道823与第一换热芯体10的第一孔道13连通。
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与图11至13所示实施例相同或者相近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连通,在所述第一换热芯体和第二换热芯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板体;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温控组件,所述温控组件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所述温控组件包括阀芯组件,所述温控组件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阀口可以被所述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阀口可以被所述阀芯组件打开或者关闭,并且,当所述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处于打开状态;
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内,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温控组件密封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体且与所述第一板体密封固定,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所述第一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阀口、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当所述第二阀口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固定,所述第一阀体具有所述第一通道、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四通道、第五通道和凹槽,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凹槽连通,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阀体密封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管连通第四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还具有第三换热芯体,所述第三换热芯体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包括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不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不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不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不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与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不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之间,所述第一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的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一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三孔道的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对的一端;
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之间,所述第二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的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的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对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道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
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至少部分相对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换热芯体和第三换热芯体之间设置有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第一阻挡部、第二阻挡部和第三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之间,所述第一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的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一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一孔道的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相对的一端;
所述第二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和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之间,所述第二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的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对的一端,所述第二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的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对的一端;
所述第三阻挡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和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之间,所述第二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的与所述第三阻挡部相对的一端,所述第四阻挡部封堵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孔道的与所述第三阻挡部相对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一潜管,所述第一潜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端板密封固定,所述第一潜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阻挡部且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密封固定,所述第一潜管内的孔道与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四孔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为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一换热芯体的第二流体通道和第三换热芯体的第一流体通道为制冷剂通道。
CN202110417195.XA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换热装置 Pending CN1152186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7195.XA CN115218693A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7195.XA CN115218693A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8693A true CN115218693A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04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17195.XA Pending CN115218693A (zh) 2021-04-19 2021-04-19 一种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186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5186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416388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575315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526427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703606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EP332739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KR101339250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610099B1 (ko) 캔형 열교환기
KR101283591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US11287197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valve and pressure bypass
CN115218693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5218694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5218692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06402355B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114877724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4250219U (zh) 换热装置
CN11476397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14440668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7029316A (zh) 换热模块及热管理系统
JP2023546455A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アセンブリおよ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17073076A (zh) 流路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US20200393180A1 (en) Accumula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Accumulator
CN115264127A (zh) 流体管理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CN116804495A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热管理系统
CN116804520A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及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