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02355B - 一种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02355B
CN106402355B CN201510454777.XA CN201510454777A CN106402355B CN 106402355 B CN106402355 B CN 106402355B CN 201510454777 A CN201510454777 A CN 201510454777A CN 106402355 B CN106402355 B CN 1064023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plate
hole
communicated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47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02355A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547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02355B/zh
Priority to EP16181526.1A priority patent/EP3124907B1/en
Priority to US15/220,995 priority patent/US10473209B2/en
Publication of CN106402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02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02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02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12Cooling or heating; Control of temperature
    • F16H57/0415Air cooling or ventilation; Heat exchangers; Thermal insulations
    • F16H57/0417Heat exchangers adapted or integrated in the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安装板和转接块,换热器包括相互间隔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若干个第二流通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器两侧的端板和底板,各第一流通板和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安装板与端板固定安装,转接块与底板固定安装,换热器中形成有一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的、且贯穿所述换热器的通道,通道一端与安装板的连通孔连通,另一端与转接块的转接孔连通。本发明的热交换装置减少了管路连接,简化整车安装工艺,节约了安装空间,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较好,安装方便,还降低了整车的降低重量。

Description

一种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交换集成组件。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被定义为传热元件由流通板片组成的换热器,相比于传统的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十分紧凑;多用铝合金材料制造,十分轻巧;同时由于流通板片的高导热性,使得板式换热器具有很高的效率。因此,板式换热器的适应性很强,可以用于各种流体之间的换热以及发生集态变化的相变换热;通过流道的布置和组合能够适应逆流、错流、多股流和多程流等不同的换热工况;通过单元间串联、并联、串并联的组合可以满足大型设备的换热需要。
目前,板式换热器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板式换热器的其中一种应用是将板式换热器用于变速箱冷却油和发动机冷却液之间的热交换,即板式换热器作为油冷器,并通过调温器控制变速箱冷却油是否经过油冷器,从而对变速箱的冷却油进行冷却,其中调温器分别通过管路与变速箱和油冷器连通。
随着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变速箱冷却油的温度控制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在汽车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变速箱冷却油进行冷却,也需要在汽车刚启动时,特别是低温环境下启动时,需要对变速箱冷却油进行加热,以使变速箱冷却油保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而且随着汽车行程的增加,发动机冷却水会无法满足变速箱冷却油的降温。
而且车内安装空间有限,零部件增多会增加安装难度。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安装空间、又能够有利于变速箱冷却油温度调节热交换装置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安装板和转接块,所述安装板和转接块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相对两侧,所述换热器包括相互间隔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若干个第二流通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器两侧的端板和底板,各第一流通板和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间隔设置且互不连通,所述安装板与端板固定安装,所述转接块与所述底板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板包括一连通孔,所述转接块包括一转接孔;
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一从所述第一流通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第二流通板也包括一从所述第二流通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端板也包括一从所述端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底板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流通板的翻孔或者第二流通板的翻孔相对应的孔;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一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且贯穿所述换热器的通道,所述第一流通板的翻孔、第二流通板的翻孔、端板的翻孔以及底板的翻孔叠装形成所述通道或者所述通道的一部分,所述通道一端与所述连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转接孔连通。
所述底板的孔为一从所述底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
所述底板、端板、各第一流通板和各第二流通板叠装形成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形成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的、且贯穿所述换热器的通道;
所述第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围成的区域之外。
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以及位于外侧的若干安装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安装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在所述换热器的外面。
所述安装板的一面与所述端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面,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
所述转接块包括第一转接孔和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转接孔和第二转接孔贯穿所述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连通孔和第一转接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和第二转接孔通过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转接孔的一端从所述转接块的端面凸出形成有第一外伸部,所述第二转接孔的一端从所述转接块的端面凸出形成有第二外伸部,所述转接块与所述底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所述第一外伸部和第二外伸部分别伸入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五通道内。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与所述转接块固定安装,所述第一进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转接块上,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转接孔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二转接孔连通;
所述调温阀还包括第二进口通道,所述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位于所述阀体的同一侧壁所述阀体与所述转接块接触的一侧的所述第一进口通道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阀体与所述转接块接触的一侧的第二出口通道的外周侧开设有第四环形凹槽,所述第四环形凹槽内也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第二出口通道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第一出口通道大致平行;
所述第二通道、第一转接孔和第一进口通道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所述第五通道、第二转接孔和第二进口通道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包括变速箱、热交换装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为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变速箱与所述安装板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所述变速箱通过所述安装板的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通道和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流通通道连通。
发明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可以实现热交换装置直接安装到变速箱上,无需管路连接各零部件,减少了管路连接,简化整车安装工艺,降低油箱设计复杂性,节约了安装空间,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较好,安装方便,还降低了整车的降低重量;还能够缩短油箱、油冷器和阀间的距离,能够提高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交换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L-L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M-M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流通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流通板的正视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端板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热交换装置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热交换装置的第一流通板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述第一流通板的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可以实现热交换装置直接安装到变速箱上,减少了管路连接,简化整车安装工艺,节约了安装空间,稳定性和抗震性能较好,安装方便,还降低了整车的降低重量;还能够缩短油箱、油冷器和阀间的距离,能够提高换热性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热交换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1、调温阀组件2、用以固定安装热交换装置的安装板3、以及用以固定安装调温器2的转接块4。换热器1与安装板3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安装,转接块4与安装板3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安装板3和转接块4分别位于换热器1的两侧。
换热器1包括相互间隔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13、若干个第二流通板14、以及位于换热器1两侧的端板12和底板11,各第一流通板13和相邻的第二流通板14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相互层叠并交替设置,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之间相互不连通。其中安装板3与端板12通过焊接相互固定,转接块4和底板11通过焊接相互固定。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流通板13包括板平面以及位于板平面外周侧的翻边136,翻边136凸出于板平面的背面一定距离并包围板平面的背面。板平面包括大致呈矩形的第一板平面130和与第一板平面相邻的第二板平面137。在第一板平面130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四个孔口区:第一孔口区131、第二孔口区132、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在第二板平面137上设置有第五孔口区135。其中,第一孔口区131、第二孔口区132、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为一凸出或者凹陷于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的圆台结构,在第一孔口区131、第二孔口区132、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中都开设有供流体流通的通孔,并且第一孔口区131、第二孔口区132、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中的其中两个凸出第一板平面130的距离相同,另外两个从第一板平面130凹陷的距离也相同。当然,也可以是其中两个凸出第一板平面130一定的距离,另外两个则与第一板平面130持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为了便于实施方式的阐述,下面以第一孔口区131和第二孔口区132凸出于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凹陷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
第五孔口区135为一凸出或者凹陷于第二板平面137一定距离的翻孔结构,第一孔口区131凸出第一板平面130的距离与第三孔口区133凹陷第一板平面130的距离之和小于于等于第五孔口区135凸出或者凹陷第二板平面137的距离。
这里应当指出,第五孔口区13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板平面上,例如,第五孔口区135设置在第一板平面130的第一孔口区和第二孔口区之间的位置。具体的,第五孔口区135的位置可以根据调温阀组件2、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进行设置。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不设置第二板平面,这样换热器的体积较小。而本实施例中将第五孔口区135设置在第二板平面上,能够减小第五孔口区的设置与换热器的换热区域的干涉,同等换热区域下,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第五孔口区135的两种位置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需要来进行选择。
第二流通板14的结构与第一流通板13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流通板14中的第一孔口区、第二孔口区、第三孔口区和第四孔口区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的方向与第一流通板13中的第一孔口区、第二孔口区、第三孔口区和第四孔口区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的方向相反,即第一流通板13的第一板平面相对于第二流通板14的第一板平面转动180°。第二流通板14的其它结构与第一流通板13的结构相同或者相近似,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底板11也包括板平面以及包围板平面的反面的翻边115,在板平面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板13或者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二孔口区、第三孔口区、第四孔口区和第五孔口区相对应的第一孔口区111、第二孔口区112、第三孔口区113和第四孔口区114,其中第四孔口区114也可以为一翻孔结构。第二孔口区和第三孔口区分别与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连通。
端板12也包括板平面以及包围板平面的反面的翻边,在板平面上设置有分别与第一流通板13或者第二流通板14的第一孔口区和第五孔口区相对应的第一孔口区121和第二孔口区122,其中第二孔口区122也为一翻孔结构。这里应当指出,其中端板上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流通板13或者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二孔口区相对应的第三孔口区。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流体在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中的扰流性能,可以在第一流通板13和第二流通板14之间设置有翅片,或者在第一流通板13和第二流通板14上设置有凸出于板平面一定高度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可以是人字形波纹状,也可以是酒窝状结构。
如图所示,底板11、端板12和各第一流通板13、第二流通板14相互配合安装形成为换热芯体,第一流通板13的第一孔口区131、第二流通板14的第一孔口区、端板12的第一孔口区层叠形成为第一通道,第一流通板13的第二孔口区132、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二孔口区、底板11的第一孔口区层叠形成为第二通道,第一流通板13的第三孔口区133、第二流通板14的第三孔口区、底板11的第二孔口区层叠形成的第三通道,第一流通板13的第四孔口区134、第二流通板14的第四孔口区、底板11的第三孔口区层叠形成的第四通道,第一流通板13的第五孔口区135、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五孔口区、底板11的第四孔口区和端板12的第二孔口区层叠形成的第五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围成的区域为换热芯体的换热区域。
其中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第一流通通道相互连通,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通过第二流通通道相互连通,第五通道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且第五通道贯穿热交换器1。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通道和第三通道相互连通,第二通道和第四通道相互连通,或者其它的组合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流通板结构来确定通道和流通通道的关系,这里不对其做限定。
换热器还包括与第三通道连通的第一外接管6、与第四通道连通的第二外接管5,第一外接管6和第二外接管5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底板11固定。
如图所示,安装板3可以是由金属板材经冲压、机加工等工序加工形成,板材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所述安装板3包括第一连通孔32、第二连通孔33以及位于外侧的若干安装孔31,其中第一连通孔32与端板12的第一孔口区相对应,第二连通孔33与端板12的第二孔口区相对应。在穿过安装孔31的安装方向上,安装孔31完全暴露在所述换热器1的外面,即安装孔31与换热器不发生干涉。如此设置,在用螺钉(未图示)穿过所述安装孔31而将热交换装置安装固定时,不会碰到换热器1。这种设计一方面降低了热交换装置的成本和安装难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在安装时对换热器1的损坏机率。
安装板3的一面与端板1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安装,在安装板的另一面,第一连通孔32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一环形槽36,在第二连通孔33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35。在第一环形槽35和第二环形槽36中可以安装有第一密封圈34。这样,安装板3可以通过螺钉等方式直接固定安装在变速箱上,并通过第一密封圈34密封,安装简单且占用空间小。
这里应当指出,可以根据热交换装置的具体安装位置的需要来设置安装板3的形状结构以及安装孔31的具体位置和数量。
如图3和图4所示,转接块4可以是由金属板材经冲压、机加工等工序加工形成。转接块4包括第一转接孔41和第二转接孔42,第一转接孔41和第二转接孔42贯穿转接座4。第一转接孔41的一端凸出转接块4的端面一定距离,转接块4上形成有第一外伸部43,第二转接孔42的一端也凸出于转接块4的端面一定距离,转接块4上形成有第二外伸部44。
转接块4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底板11上,第一转接孔41与底板11的第一孔口区相对应,第二转接孔42与底板11的第四孔口区相对应,第一外伸部43伸入第二通道中,第二外伸部44伸入第五通道中,可以通过第一外伸部43和第二外伸部44来进行转接块4的定位安装。
如图所示,调温阀组件2包括阀体21、热动元件22和回复弹簧23,热动元件22中设置有可以受热膨胀的热敏元件。其中阀体21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211、第一出口通道212、第二出口通道213和第二进口通道214,热动元件22和回复弹簧23安装在腔内,热动元件22的一端支撑在回复弹簧23上。
并且在热动元件22和回复弹簧23的作用下第一进口通道211可选择的与第二出口通道213或者第一出口通道212连通。当从第一进口通道211流入调温阀组件2的冷却油的温度过高达到或者超过到第一设定温度时,热动元件22中热敏元件受热膨胀促使热动元件压缩回复弹簧23,从而使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一出口通道212之间不连通,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二出口通道213之间连通;当从第一进口通道211流入调温阀组件2的冷却油的温度未达到第二设定温度时,此时热动元件22在回复弹簧23的弹力的作用下,使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一出口通道212之间连通。而在温阀组件2的冷却油的温度在第一设定温度与第二设定温度之间时,两者出口通道都可以连通,但每一出口通道的流量则随温度而变化。
当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一出口通道212之间连通时,第一进口通道212可以与第二出口通道213之间连通,第一进口通道212也可以与第二出口通道213之间不连通。进一步的,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一出口通道212之间连通时,第一进口通道212可以不与第二出口通道213连通,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减小内漏。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口通道211的进口和第一出口通道212的出口位于阀体21的同一侧壁,第二出口通道213的出口和第二进口通道214的进口也位于阀体21的同一侧壁。进一步的,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二出口通道213大致垂直,第一进口通道211与第一出口通道212大致平行。这种设置方式便于调温阀组件和热交换装置的安装,也可以只通过一个压块即可使两个外接管分别与第二出口通道213和第二进口通道214连通。另外第二出口通道213的出口和第二进口通道214的进口也可以位于阀体21相对的侧壁,这两个侧壁相平行并与第一进口通道211所在的侧壁分别相邻。
调温阀组件2与转接块4通过螺钉7固定安装,第一进口通道211和第一出口通道212依次与转接块4的第一转接孔41和第二转接孔42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一进口通道211的中心线和第一出口通道212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转接孔41的中心线和第二转接孔42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第一通道、第一转接孔41和第一进口通道211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第二通道、第二转接孔42和第二进口通道212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另外调温阀组件与转接块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安装。
如图所示,第一进口通道211进口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215,第三环形凹槽215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4;第二出口通道213出口的外周侧开设有第四环形凹槽216,第四环形凹槽216内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4。调温阀组件2与转接块4通过螺钉7固定安装时,第二密封圈24被压紧从而实现密封,防止外漏。
这里应当指出,第三环形凹槽和第四环形凹槽也可以位于转接座4上。
图16示出一种具有本实施例的热交换装置的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包括变速箱8、热交换装置、第二换热器9和第三换热器,其中变速箱8具有两个接口分别与热交换装置的安装板3的第一连通孔32和第二连通孔33连通,并且变速箱8与安装板3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安装,第一密封圈34被压紧从而实现密封,防止外漏。第二换热器9与热交换装置的调温阀组件2的第二出口通道213、第二进口通道214通过管路连通。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接管5和第二接管6连通的第三换热器(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的,第三换热器为发动机冷却水箱,冷却水可以从发动机冷却水箱流向换热器1的第二流道。这里应当指出冷却水不仅仅指水,可以是其它液态的溶液。
变速箱8中的冷却油直接穿过安装板3的第一连通孔32流入换热器1的第一流道,在换热器1中,冷却油先与第二流道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后穿过转接块4后从第一进口通道211流入调温阀组件2。
当冷却油的温度没有超过热动元件中的热敏元件的第二设定温度,即冷却油无需冷却时,冷却油从第一出口通道212流出调温阀组件2,并依次穿过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换热器1的第五通道和安装板3的第二连通孔33流回变速箱。
当冷却油的温度过高超过热动元件中的热敏元件的第一设定温度,即冷却油需要冷却时,冷却油流向第一出口通道212的流道因热敏元件受热膨胀而带动热动元件切断,冷却油从第二出口通道213流出调温阀组件2后流向第二换热器9,冷却油在第二换热器9中降低至适宜温度后通过第二进口通道214流入调温阀组件2,之后,冷却油从第一出口通道212流出调温阀组件2,并依次穿过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换热器1的第五通道和安装板的第二连通孔33流回变速箱。
换热器1具有加热冷却油和冷却冷却油的功能,冷却油在换热器内可以是散热而冷却,但在温度较低时也可以是受热而加热。当汽车刚启动时,冷却油的温度较低,低于冷却油的正常工作温度,需要对冷却油进行加热,在汽车启动后较短时间内,发动机冷却水箱中的冷却水的水温上升较快,而冷却油的温度上升相对较慢,此时冷却油的温度低于冷却水的温度,在换热器1中,冷却油和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冷却油被加热,可以使冷却油的温度较快的提升至正常工作温度。
随着汽车行驶,变速箱的油温升高,需要对冷却油进行冷却,此时冷却油的温度高于冷却水的温度,在换热器1中,冷却油和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冷却油被冷却降温,可以使冷却油的温度保持在正常工作温度。
随着汽车行驶时间进一步增加,变速箱冷却油的温度经过冷却水的冷却仍然高于正常工作温度,此时,冷却油再经过第二出口通道到第二换热器9中进行冷却,然后再从第二换热器出口流出、经第二进口通道214、第五通道流回变速箱。
图12至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中的第一流通板13的第五孔口区的结构不同,第一流通板13的第五孔口区135也具有一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的圆台结构,在圆台结构中开设有供流体流通的通孔。进一步的,第五孔口区135与第一孔口区131和第二孔口区132一样都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且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130的距离相同。当然第五孔口区135也可以与第三孔口区133和第四孔口区134一样都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相对应的,与第一流通版13的第五孔口区相对应的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五孔口区、底板11的第四孔口区和端板12的第二孔口区也都为中间开设有通孔的圆台状结构,且第一流通板的第五孔口区和第二流通板的第五孔口区的凸出或者凹陷板平面的设置方式与第一流通板的第一孔口区和第二流通板的第一孔口区凸出或者凹陷板平面的设置方式相同。第一流通板13的第五孔口区135、第二流通板14的第五孔口区、底板11的第四孔口区和端板12的第二孔口区层叠形成一贯穿换热器1的容纳孔。容纳孔可以与第一流通通道或者第二流通通道连通。
在容纳孔中还设置有一连接管7,连接管7内设置有所述连接通道,连接管7的一端位于安装板3的第二连通孔33,连接管7的另一端位于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如图所示,连接管7位于安装板3的第二连通孔33内的一端可以先通过扩管或者铆接等方式与第二连通孔33固定安装,然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使连接管7与第二连通孔33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安装,连接管7与安装板3通过在第二连通孔33部位的焊接而固定,在连接管7与第二连通孔33形成有焊接层71;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焊接等方式使连接管7与第二连通孔33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安装。
连接管7与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可以采用间隙配合,连接管7位于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内的一端也可以先通过扩管或者铆接等方式与第二转接孔42固定安装,然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使连接管7与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安装;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焊接等方式使连接管7与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密封固定安装。
当第五孔口区135与第一孔口区131和第二孔口区132一样都凸出或者凹陷第一板平面130一定距离时,即容纳孔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时,连接管7与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可以不密封固定安装。,容纳孔可以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但与第二流通通道不连通,连接管7与转接块4的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间隙配合,连接管7与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较小,冷却油不容易通过连接管7与第二转接孔4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容纳孔内,即使少量的冷却油流回到第五通道内,也不会影响使用,可以允许一定的内漏。
本实施例其它结构和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方式相同或者相近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安装板和转接块,所述安装板和转接块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器的相对两侧,所述换热器包括相互间隔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若干个第二流通板、以及位于所述换热器两侧的端板和底板,各第一流通板和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形成第一流通通道或第二流通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间隔设置且互不连通,所述安装板与端板固定安装,所述转接块与所述底板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板包括一连通孔,所述转接块包括一转接孔;
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一从所述第一流通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第二流通板也包括一从所述第二流通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端板也包括一从所述端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所述底板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流通板的翻孔或者第二流通板的翻孔相对应的孔;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一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且贯穿所述换热器的通道,所述第一流通板的翻孔、第二流通板的翻孔、端板的翻孔以及底板的翻孔叠装形成所述通道或者所述通道的一部分,所述通道一端与所述连通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转接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孔为一从所述底板板平面凸出或者凹陷一定距离的翻孔;
所述底板、端板、各第一流通板和各第二流通板叠装形成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形成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既不与第一流通通道连通也不与第二流通通道连通的、且贯穿所述换热器的通道;
所述第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围成的区域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包括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以及位于外侧的若干安装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安装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在所述换热器的外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一面与所述端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面,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端部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块包括第一转接孔和第二转接孔,所述第一转接孔和第二转接孔贯穿所述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转接孔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连通孔和第一转接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和第二转接孔通过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孔的一端从所述转接块的端面凸出形成有第一外伸部,所述第二转接孔的一端从所述转接块的端面凸出形成有第二外伸部,所述转接块与所述底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所述第一外伸部和第二外伸部分别伸入所述第二通道和第五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与所述转接块固定安装,所述第一进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与所述转接块固定安装,所述第一进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与所述转接块固定安装,所述第一进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出口通道通过所述转接块与所述第五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调温阀组件,所述调温阀组件包括阀体、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所述阀体包括一端开口的腔、第一进口通道、第一出口通道、第二出口通道,所述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安装在腔内,所述热动元件支撑在所述回复弹簧上;
在热动元件和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所述调温阀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转接块上,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转接孔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与所述第二转接孔连通;
所述调温阀还包括第二进口通道,所述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一出口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出口通道位于所述阀体的同一侧壁所述阀体与所述转接块接触的一侧的所述第一进口通道的外周侧开设有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所述阀体与所述转接块接触的一侧的第二出口通道的外周侧开设有第四环形凹槽,所述第四环形凹槽内也设置有密封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第二出口通道大致垂直,所述第一进口通道与第一出口通道大致平行;
所述第二通道、第一转接孔和第一进口通道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所述第五通道、第二转接孔和第二进口通道大致位于同一中心线。
12.一种变速箱冷却油冷却系统,包括变速箱、热交换装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装置为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变速箱与所述安装板通过螺钉固定安装,所述变速箱通过所述安装板的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五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通道和第二进口通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通过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流通通道连通。
CN201510454777.XA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1064023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4777.XA CN106402355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热交换装置
EP16181526.1A EP3124907B1 (en) 2015-07-29 2016-07-27 Heat exchange device
US15/220,995 US10473209B2 (en) 2015-07-29 2016-07-27 Heat exchang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54777.XA CN106402355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02355A CN106402355A (zh) 2017-02-15
CN106402355B true CN106402355B (zh) 2020-03-17

Family

ID=58008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4777.XA Active CN106402355B (zh) 2015-07-29 2015-07-29 一种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023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5843A (zh) 2017-09-27 2019-04-0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阀组件、热交换装置和变速箱油温度调节系统
CN111379843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北京宝沃汽车有限公司 控制阀、水冷油冷器、变速箱油的冷却系统和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8759A2 (en) * 2010-09-10 2012-03-14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oration Oil cooler
CN103851169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调温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01312A1 (en) * 2007-10-23 2009-04-23 Gooden James T Regulating Transmission Fluid and Engine Coolant Temperatures in a Motor Vehicle
FR2950682B1 (fr) * 2009-09-30 2012-06-01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ondenseu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 integration ameliore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28759A2 (en) * 2010-09-10 2012-03-14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oration Oil cooler
CN103851169A (zh) * 2012-11-28 2014-06-11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调温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02355A (zh)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2490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6918165B (zh) 一种换热装置
JP6211357B2 (ja) 車両用熱交換器
KR101575315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610099B1 (ko) 캔형 열교환기
KR101703606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101526427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US11274884B2 (en) Heat exchanger module with an adapter module for direct mounting to a vehicle component
CN106246884B (zh) 罐式热交换器
EP2792988B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a vehicle
US11287197B2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valve and pressure bypass
EP3106818A1 (en) Can-type heat exchanger
US10473402B2 (en) Heat exchanger module
CN106402355B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106402356B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KR20190033929A (ko) 오일쿨러
KR101682488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MXPA05012820A (es) Termointercambiador que tiene una manga mejorada.
KR20230088799A (ko) 열 교환기, 열 교환 어셈블리, 및 열 관리 시스템
CN114111400A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
CN115218693A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114763974A (zh) 一种换热组件及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08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301, No. 1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Sanhua Automobile Componen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289-2,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Sanhua Institute Co., Ltd.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