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10514A - 制冷剂分流器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分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10514A
CN115210514A CN202180017778.1A CN202180017778A CN115210514A CN 115210514 A CN115210514 A CN 115210514A CN 202180017778 A CN202180017778 A CN 202180017778A CN 115210514 A CN115210514 A CN 115210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hrottle portion
passage
flow
stirr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77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10514B (zh
Inventor
岩成太照
酒井恒星
深渡瀬康平
鸟越博
滨本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210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10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10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25B41/45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for flow control on the upstream side of the diverging point, e.g. with spiral structure for generating turbule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25B41/48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for flow path resistance control on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diverging point, e.g. by an orif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在制冷剂分流器(1)设置有节流部(12a)、制冷剂搅拌室(22)、制冷剂碰撞面(24)、以及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节流部(12a)从与制冷剂供给管(100b)连接的供给通路(11b)的下游端部起直线状地延伸,且节流部(12a)的直径比供给通路(11b)的直径小,制冷剂搅拌室(22)搅拌从节流部(12a)流入的制冷剂,制冷剂碰撞面(24)与制冷剂碰撞,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与制冷剂搅拌室(22)连通。

Description

制冷剂分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流入的制冷剂向多个流路分流的制冷剂分流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存在例如作为冷冻循环的制冷剂蒸发器使用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导热管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有时使用制冷剂分流器,该制冷剂分流器用于使从流入管流入的制冷剂向各导热管分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制冷剂分流器通过使第一器体和第二器体相互嵌合而一体化来构成,其中,第一器体形成有制冷剂供给通路及节流部,第二器体形成有制冷剂流碰撞部及第一、第二分流通路。通过使制冷剂供给通路的下游端部的流路直径经由渐缩面而缩小,由此形成节流部。另一方面,第二器体的制冷剂流碰撞部配置为与制冷剂供给通路的下游端开口对置,且第二器体的制冷剂流碰撞部由半球状的凹面构成。第一、第二分流通路向制冷剂流碰撞部的外侧开口。并且,流经制冷剂供给通路的制冷剂在通过节流部后与制冷剂流碰撞部碰撞,而后分流流向第一、第二分流通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7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制冷剂流碰撞部与节流部的开口对置,因此如果不使从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笔直地流动,则成为无法如预想那样使制冷剂与制冷剂流碰撞部碰撞的结构。
然而,由于节流部只是在制冷剂供给通路的下游端部设置成渐缩形,因此节流部的长度短,难以利用节流部来控制制冷剂的流出方向。因此,需要使与节流部连通的配管在规定长度的范围为直管形状,并利用该直管形状的部分将制冷剂的流出方向设定为使制冷剂如预想那样与制冷剂流碰撞部碰撞。在欲将直管形状的部分设置为规定长度时,被认为会出现制冷剂分流器周围的配管布局变得困难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管位于节流部上游的配管的形状如何,都能够如预想那样进行制冷剂分流。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在本发明中,确保节流部的长度较长,并将制冷剂碰撞面设置为与该节流部的开口对置。
第一发明是一种制冷剂分流器,其使从制冷剂供给管流入的制冷剂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分流,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包括:供给通路,与所述制冷剂供给管连接;节流部,从所述供给通路的下游端部起直线状地延伸,且所述节流部的直径比所述供给通路的直径小;制冷剂搅拌室,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连通,并搅拌从所述节流部流入的制冷剂;制冷剂碰撞面,配置为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且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供从所述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碰撞;第一分流通路,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与所述制冷剂搅拌室中的离开所述制冷剂碰撞面的部分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出管连通;以及,第二分流通路,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与所述制冷剂搅拌室中的离开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且离开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的部分连通,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根据该结构,流经制冷剂供给管的制冷剂在流入供给通路后,流入节流部。由于该节流部直线状地延伸,因此对于制冷剂而言,通过流经节流部不仅制冷剂的流速得以提高,从节流部流出时的流出方向也得到控制。特别是,通过控制高流速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流出方向,流出方向的控制性变得良好。并且,由于从节流部流入制冷剂搅拌室的制冷剂大力地碰撞于制冷剂碰撞面,因此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在制冷剂搅拌室中被良好地搅拌。制冷剂搅拌室的制冷剂在被搅拌后,经由第一分流通路和第二分流通路分别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分流。
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配置在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起的该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壁面中在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之间开口。
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比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之间的中央部靠近所述节流部的一侧开口。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离开制冷剂碰撞面,因此能够使与制冷剂碰撞面碰撞而被充分搅拌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
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壁面中绕所述延长线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与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相互离开地配置,因此能够使充分搅拌的状态的制冷剂分别流入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
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包括: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设置有所述供给通路和所述节流部;以及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设置有所述制冷剂搅拌室、所述制冷剂碰撞面、所述第一分流通路以及所述第二分流通路,所述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具有突出筒部,所述节流部设置于所述突出筒部的内部,且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在所述突出筒部的前端面开口,所述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具有供所述突出筒部嵌合的嵌合孔,所述制冷剂搅拌室设置为与所述嵌合孔的里侧连通。
根据该结构,在将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与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一体化时,通过使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的突出筒部嵌合于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嵌合孔,就能够以进行了相互的相对定位的状态一体化。并且,由于在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的突出筒部设置节流部,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设有与嵌合孔连通的制冷剂搅拌室,因此能够使从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搅拌室而进行搅拌。
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嵌合孔的直径设定为比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直径大。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嵌合孔的直径大,从而即使在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的突出筒部直径大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嵌合。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的强度和嵌合时的制冷剂分流器的强度。另外,由于使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嵌合孔的直径大并使制冷剂搅拌室的直径小,因此容易加工嵌合孔和制冷剂搅拌室。
第七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通路沿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延伸。
即,考虑到供给通路的延伸方向因制冷剂供给管的布置等的影响而成为与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差的方向的情况,在本发明中,由于节流部直线状地延伸,因此无论供给通路的延伸方向是何种方向,都能够借助节流部来控制流出方向从而如预想那样与制冷剂碰撞面进行碰撞。
第八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供给通路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大致同轴地延伸。
根据该结构,从供给通路至节流部的制冷剂的流动变得顺畅。
第九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呈圆形状,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配置为使该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制冷剂碰撞面的中心。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碰撞于制冷剂碰撞面的中心,因此流动难以偏向,能够良好地搅拌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
第十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大致正交。
根据该结构,由于制冷剂流相对制冷剂碰撞面大致正交,因此能够提高与制冷剂碰撞面碰撞了的制冷剂流的分流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从自与制冷剂供给管连接的供给通路的下游端部起直线状地延伸的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与制冷剂搅拌室的制冷剂碰撞面碰撞,从而使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良好地混合。并且,由于使该制冷剂搅拌室与第一分流通路以及第二分流通路连通,因此不管位于节流部上游的配管的形状如何,都能够如预想那样进行制冷剂分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流器的蓄电池冷却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制冷剂分流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将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固定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9是沿图8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并没有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本发明的用途的意思。
(实施方式1)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分流器1的蓄电池冷却装置100的电路结构图。蓄电池冷却装置100例如是用于冷却搭载于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包括插电式)等的蓄电池200的装置。蓄电池200用于向车辆的行驶用电动机供给电力,但并未图示。在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行驶用电动机的再生控制或基于发动机的对发电机的驱动来对蓄电池200充电。在电动车辆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情况下,可以由未图示的商用电源等对蓄电池200充电,或者通过行驶用电动机的再生控制对蓄电池200充电。蓄电池200在充电时、放电时温度上升。为了抑制该温度上升,能够通过蓄电池冷却装置100冷却蓄电池200。
(蓄电池冷却装置100的结构)
蓄电池冷却装置100至少包括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储存罐103、蓄电池冷却器用膨胀阀104、蓄电池冷却器105以及储液器106。在该实施方式中,蓄电池冷却装置100构成为也能够进行车厢内的空气调节,因此,蓄电池冷却装置100包括作为对空气调节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07、以及空气调节用膨胀阀108。
压缩机101由电动压缩机构成。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02。利用风扇102a向冷凝器102吹送外部空气。通过了冷凝器102的制冷剂在流入储存罐103后,向旁通配管100a和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中的一方或双方流动。
在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设置有蓄电池冷却器侧闸阀100c。该蓄电池冷却器侧闸阀100c是用于开闭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的阀门。在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中比蓄电池冷却器侧闸阀100c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蓄电池冷却器用膨胀阀104。通过了蓄电池冷却器用膨胀阀104的制冷剂被减压。在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中比蓄电池冷却器用膨胀阀104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本发明的制冷剂分流器1。
制冷剂分流器1用于将从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制冷剂供给管)100b流入的制冷剂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分流。即,蓄电池冷却器105由将用于冷却蓄电池200的制冷剂供给至该蓄电池200的热交换器(蒸发器)构成,在该蓄电池冷却器105设置有多个管,但并未图示。为了使制冷剂向各管分流而设置有制冷剂分流器1。在本例中,对将制冷剂分流成两股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制冷剂也可以分流成三股以上。另外,制冷剂分流器1既可以使制冷剂均等地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分流,也可以使制冷剂以朝一方的分流量比朝另一方的分流量多的方式分流。
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及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可以全部为相同直径,也可以直径不同。另外,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及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例如由铝合金制的配管部件构成。另外,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及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的截面呈大致圆形。
在旁通配管100a设置有旁通侧闸阀100d。该旁通侧闸阀100d是用于开闭旁通配管100a的阀门。旁通配管100a与蒸发器107连接。在旁通配管100a中比旁通侧闸阀100d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空气调节用膨胀阀108。从蒸发器107流出的制冷剂在流入储液器106后被吸入压缩机101。需要说明的是,利用鼓风机120向蒸发器107吹送空气调节用空气。空气调节用空气在被蒸发器107冷却后,被供给至车厢。
因此,通过蓄电池冷却器侧闸阀100c和旁通侧闸阀100d的开闭作用,能够切换至以下模式中的任意模式:使制冷剂仅向蓄电池冷却器105流动的模式;使制冷剂仅向蒸发器107流动的模式;以及使制冷剂向蓄电池冷却器105和蒸发器107双方流动的模式。
(制冷剂分流器1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制冷剂分流器1包括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和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和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例如由铝合金制的块状件等构成。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包括基部11和从基部11突出的突出筒部12。突出筒部1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基部11和突出筒部12既可以一体成形,也可以在基部11和突出筒部12由不同部件形成后进行组合而一体化。
在基部11形成有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的下游端部以插入于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状态与其连接。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的外周面相对于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内周面在整周的范围进行钎焊。
在基部11设置有与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里侧(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连通的供给通路11b。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在基部11的上表面开口。供给通路11b的截面形状为比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截面形状小的圆形。供给通路11b笔直地延伸,且供给通路11b的轴线与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轴线一致。在供给通路11b与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台阶部11c。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的下游端部以插入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状态与台阶部11c抵接,由此设定插入深度。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以插入供给侧配管连接孔11a的状态与供给通路11b连接。
供给通路11b的下游端部由渐缩面11d构成。渐缩面11d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而直径缩小。渐缩面11d的轴线与供给通路11b的轴线一致。
在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设置有节流部12a,该节流部12a从供给通路11b的下游端部起直线状地延伸,且该节流部12a的直径比供给通路11b中渐缩面11d以外的部分的直径小。具体而言,节流部12a设置于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的突出筒部12的内部。节流部12a的下游端在突出筒部12的前端面中在其中心部开口。节流部12a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节流部12a的在突出筒部12的前端面开口的下游端也同样为圆形。节流部12a的直径设定为从其上游端到下游端相等。节流部12a的长度设定为比供给通路11b的包含渐缩面11d在内的长度长。由此,节流部12a成为以相同内径在规定长度范围连续的形状。
当比较节流部12a的长度尺寸与节流部12a的直径时,节流部12a的长度尺寸较长。节流部12a的长度例如能够设定为7mm以上,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节流部12a的内径例如能够设定为每单位面积的制冷剂流量在1.0-4.0g/s·mm2的范围内。通过设定在该范围,能够使后述的制冷剂搅拌室中的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的混合变得良好,并且能够降低压力损失。需要说明的是,节流部12a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基部11的内部。
在突出筒部12的外周面形成有环状槽12b。在环状槽12b中嵌入有由橡胶等构成的作为密封件的O型圈13。
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具有供突出筒部12嵌合的嵌合孔21。嵌合孔21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的上表面开口,其截面形状为圆形。嵌合孔21的长度设定为与突出筒部12的突出长度大致相等。因此,当将突出筒部12插入于嵌合孔21而嵌合时,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的基部11的下表面与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的上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能够利用螺栓等将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与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紧固连结,但并未图示。在图4中示出了供该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20a。当将突出筒部12插入于嵌合孔21时,利用O型圈13来密封突出筒部12与嵌合孔21两者之间。
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中,在嵌合孔21的里侧设置有制冷剂搅拌室22。制冷剂搅拌室22与嵌合孔21的里侧连通。制冷剂搅拌室22的截面形状为比嵌合孔21的截面形状小的圆形。因此,嵌合孔21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制冷剂搅拌室22的直径大,在嵌合孔21与制冷剂搅拌室22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台阶部20b。台阶部20b能够由渐缩面构成。另外,如图4所示,由于制冷剂搅拌室22的截面形状比嵌合孔21的截面形状小,因此在形成制冷剂搅拌室22和嵌合孔21时,能够使用例如旋转刀具先形成制冷剂搅拌室22,后形成嵌合孔21,或者先形成嵌合孔21,后形成制冷剂搅拌室22。
通过将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10固定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从而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与制冷剂搅拌室22连通。制冷剂搅拌室22形成用于对从节流部12a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搅拌的空间。制冷剂搅拌室2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能够设定为与节流部12a的长度相同的程度,但也可以比节流部12a的长度长或比节流部12a的长度短。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制冷剂搅拌室2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B能够设定为10mm以上,优选设定为15mm以上。
制冷剂搅拌室22的直径设定为与节流部12a的直径相比足够大,从而能够在制冷剂搅拌室22内确保对从节流部12a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搅拌所需的足够的空间。由于从节流部12a流入的制冷剂是经蓄电池冷却器用膨胀阀104流通来的,因此有时为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混合的气液双层制冷剂。通过在制冷剂搅拌室22中搅拌该气液双层制冷剂,能够混合液相制冷剂与气相制冷剂。
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设置有制冷剂碰撞面24,该制冷剂碰撞面24供从节流部12a流出的制冷剂碰撞。制冷剂碰撞面24配置为与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对置。制冷剂碰撞面24呈圆形状。制冷剂碰撞面24配置在从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起的、该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上。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配置为使得该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通过制冷剂碰撞面24的中心。制冷剂碰撞面24既可以由平坦面构成,也可以由曲面构成。在制冷剂碰撞面24为平坦面的情况下,制冷剂碰撞面24与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大致正交。
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设置有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分别与制冷剂搅拌室22中的离开制冷剂碰撞面24的部分连通。即,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在制冷剂搅拌室22的壁面中的、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与制冷剂碰撞面24之间开口。更具体而言,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在比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与制冷剂碰撞面24之间的中央部靠近节流部12a的一侧开口。由此,能够使制冷剂碰撞面24与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离开。如图2所示,制冷剂碰撞面24与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的中心部之间的分离距离A能够设定为9mm以上且13.5m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既可以在节流部12a的下游端部与制冷剂碰撞面24之间的中央部开口,也可以在比中央部靠近制冷剂碰撞面24的一侧开口。
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在制冷剂搅拌室22的壁面上绕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也就是说,第一分流通路25的上游端与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在制冷剂搅拌室22的壁面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且第一分流通路25的上游端与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上游端在周向上以规定距离分离。如图7所示,关于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其上游端彼此最为接近,而随着靠近下游端相互之间的分离距离变长。
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形成有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的上游端部以插入于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的状态与其连接。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的轴线与第一分流通路25的轴线呈相互交叉的位置关系。另外,第一分流通路25的下游端与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的沿径向离开轴线的部分连通。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一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c的内周面在整周的范围进行钎焊。由此,第一分流通路25的下游端与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的上游端部连通。
另外,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形成有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的上游端部以插入于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的状态与其连接。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的轴线与第二分流通路26的轴线呈相互交叉的位置关系。另外,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下游端与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的沿径向离开轴线的部分连通。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的外周面相对于第二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d的内周面在整周的范围进行钎焊。由此,第二分流通路26的下游端与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的上游端部连通。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因此,如图3所示,当气液双层制冷剂从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流入供给通路11b后,能够使气液双层制冷剂流入节流部12a。由于该节流部12a直线状地延伸且具有规定的长度,因此对于制冷剂而言,流经节流部12a不仅流速得以提高,从节流部12a流出时的流出方向也得到控制。特别是,通过控制高流速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流出方向,流出方向的控制性变得良好。另外,由于从节流部12a流入制冷剂搅拌室22的制冷剂较大力量地碰撞于制冷剂碰撞面24,因此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在制冷剂搅拌室22中被良好地搅拌。制冷剂搅拌室22的制冷剂在被搅拌后,经由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分别均匀地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100f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100g分流。
另外,在位于制冷剂分流器1的刚刚上游的配管弯曲的情况下,流入制冷剂分流器1的制冷剂的流速分布发生偏向,但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节流部12a呈直线状,因此能够在流经节流部12a的内部期间降低制冷剂的流速分布的偏向。由此,不管位于制冷剂分流器1的刚刚上游的配管的形状如何,都能够使制冷剂的分流均匀化。
(实施方式2)
图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将制冷剂在4个方向上分流这一方面、以及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100b与节流部12a的轴线方向呈相互交叉的位置关系这一方面。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并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供给通路11b在与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即,如图8所示,供给通路11b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而节流部12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供给通路11b的延伸方向与节流部12a的轴线呈大致正交的位置关系。
另外,如图9所示,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除了设置有第一分流通路25和第二分流通路26之外,还设置有第三分流通路27和第四分流通路28。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形成有第三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e,第三制冷剂流出管(未图示)的上游端部以插入于第三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e的状态与其连接。第三分流通路27的下游端与第三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e连通。另外,在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20形成有第四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f,第四制冷剂流出管(未图示)的上游端部以插入于第四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f的状态与其连接。第四分流通路28的下游端与第四流出侧配管连接孔20f连通。
根据该实施方式2,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能够将制冷剂在4个方向上分流。另外,在供给通路11b的延伸方向因配管的布置等的影响而成为与节流部12a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的情况下,由于节流部12a直线状地延伸,因此无论供给通路11b的延伸方向是何种方向,都能够借助节流部12a来控制流出方向从而如预想那样与制冷剂碰撞面24进行碰撞。
上述实施方式在各个方面只不过是示例,不应限定性地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均等范围的变形、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制冷剂分流器1不仅能够适用于蓄电池冷却装置100,还能够适用于使制冷剂向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热交换器的管进行分流的情况。另外,第一分流通路25、第二分流通路26、第三分流通路27以及第四分流通路28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方向。另外,分流通路的数量既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制冷剂分流器能够用于例如蓄电池冷却装置、空气调节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制冷剂分流器
10 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
11b 供给通路
12 突出筒部
12a 节流部
20 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
21 嵌合孔
22 制冷剂搅拌室
24 制冷剂碰撞面
25 第一分流通路
26 第二分流通路
100b 蓄电池冷却器侧配管(制冷剂供给管)
100f 第一制冷剂流出管
100g 第二制冷剂流出管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剂分流器,其使从制冷剂供给管流入的制冷剂向第一制冷剂流出管和第二制冷剂流出管分流,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包括:
供给通路,与所述制冷剂供给管连接;
节流部,从所述供给通路的下游端部起直线状地延伸,且所述节流部的直径比所述供给通路的直径小;
制冷剂搅拌室,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连通,并搅拌从所述节流部流入的制冷剂;
制冷剂碰撞面,配置为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隔开规定间隔地对置,且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供从所述节流部流出的制冷剂碰撞;
第一分流通路,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与所述制冷剂搅拌室中的离开所述制冷剂碰撞面的部分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出管连通;以及
第二分流通路,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与所述制冷剂搅拌室中的离开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且离开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的部分连通,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出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碰撞面配置在从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起的该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壁面中在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之间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比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与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之间的中央部靠近所述节流部的一侧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和所述第二分流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壁面中绕所述延长线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分流器包括:
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设置有所述供给通路和所述节流部;以及
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设置有所述制冷剂搅拌室、所述制冷剂碰撞面、所述第一分流通路以及所述第二分流通路,
所述第一分流器结构部件具有突出筒部,所述节流部设置于所述突出筒部的内部,且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在所述突出筒部的前端面开口,
所述第二分流器结构部件具有供所述突出筒部嵌合的嵌合孔,所述制冷剂搅拌室设置为与所述嵌合孔的里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孔的直径设定为比所述制冷剂搅拌室的直径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通路沿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通路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大致同轴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碰撞面呈圆形状,
所述节流部的下游端部配置为使该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通过所述制冷剂碰撞面的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剂分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碰撞面与所述节流部的轴线的延长线大致正交。
CN202180017778.1A 2020-03-03 2021-02-26 制冷剂分流器 Active CN115210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6208 2020-03-03
JP2020036208A JP7444641B2 (ja) 2020-03-03 2020-03-03 冷媒分流器
PCT/JP2021/007539 WO2021177191A1 (ja) 2020-03-03 2021-02-26 冷媒分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10514A true CN115210514A (zh) 2022-10-18
CN115210514B CN115210514B (zh) 2024-05-03

Family

ID=77613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7778.1A Active CN115210514B (zh) 2020-03-03 2021-02-26 制冷剂分流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2620A1 (zh)
EP (1) EP4102156A4 (zh)
JP (1) JP7444641B2 (zh)
CN (1) CN115210514B (zh)
WO (1) WO2021177191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7801A (ja) * 1998-03-16 1999-09-24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
JP200213086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09002557A (ja) * 2007-06-20 2009-01-08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凍装置
CN101466986A (zh) * 2006-06-29 2009-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制冷剂分流结构的膨胀阀和使用该膨胀阀的冷冻装置
CN106705513A (zh) * 2017-01-12 2017-05-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分液器
JP2018013259A (ja) * 2016-07-19 2018-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610Y2 (ja) * 1980-09-20 1984-06-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分流器
JPH08296778A (ja) * 1995-04-25 1996-11-12 Nippondenso Co Ltd 配管接続装置
JPH09159320A (ja) * 1995-12-05 1997-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媒分流器
JP2014081149A (ja) * 2012-10-17 2014-05-0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7801A (ja) * 1998-03-16 1999-09-24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
JP2002130868A (ja) * 2000-10-20 2002-05-09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1466986A (zh) * 2006-06-29 2009-06-2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制冷剂分流结构的膨胀阀和使用该膨胀阀的冷冻装置
JP2009002557A (ja) * 2007-06-20 2009-01-08 Daikin Ind Ltd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凍装置
JP2018013259A (ja) * 2016-07-19 2018-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CN106705513A (zh) * 2017-01-12 2017-05-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分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77191A1 (ja) 2021-09-10
CN115210514B (zh) 2024-05-03
JP7444641B2 (ja) 2024-03-06
US20220412620A1 (en) 2022-12-29
EP4102156A4 (en) 2023-07-26
JP2021139529A (ja) 2021-09-16
EP4102156A1 (en) 2022-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18356B1 (ko) 열교환기
US9676291B2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for a hybrid or electric vehicle, and refrigerant circuit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KR102186053B1 (ko) 유체 회로에서 유체 관류 조절 및 분배 장치
EP3081410A2 (en) An hvac module having an open architecture
CN101592168B (zh) 喷射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113182B2 (en) Integrated supercharger module
CN103134244A (zh) 用于lpi车辆的热交换器
CN11442362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置
US8459961B2 (en) Multistage compressor unit with cooling device
CN115210514A (zh) 制冷剂分流器
US20200406704A1 (en)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S8869876B2 (en) HVAC module interior wall insert
WO2021187061A1 (ja) 冷媒分流器
CN105946502B (zh) 用于空调的消音管组件以及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US20220372907A1 (en) Fluidic control device of a vehicle
US2014002430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
CN110168304B (zh) 在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热交换器的收集箱内分配制冷剂的装置
WO2016031156A1 (ja)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JP2009210225A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媒分流器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US11965453B2 (en) Thermal management assembly of a vehicle
US6363742B1 (en) Accumulator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0192077B (zh) 包括用于管道角度定位的至少一个装置的用于收集制冷剂流体的箱
US20170225543A1 (en) Ejector-type refrigeration cycle
WO2019138719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1203566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