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89731A -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89731A
CN115189731A CN202110362397.9A CN202110362397A CN115189731A CN 115189731 A CN115189731 A CN 115189731A CN 202110362397 A CN202110362397 A CN 202110362397A CN 115189731 A CN115189731 A CN 115189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error
terminal
channels
channe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23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昱淋
徐明涛
胥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623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8973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3113 priority patent/WO2022206613A1/zh
Priority to JP2023559108A priority patent/JP2024511505A/ja
Priority to EP22778795.9A priority patent/EP4287523A1/en
Priority to KR1020237031248A priority patent/KR20230145169A/ko
Publication of CN115189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89731A/zh
Priority to US18/452,58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96296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2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ransmit antennas, e.g. of the amplitude or ph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04B10/25753Distribution optical network, e.g.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lurality of remot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1Reducing phase shi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04W16/20Network planning tools for indoor coverage or short range network deploy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H04B17/22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for calibration of the receiver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在该相位校正方法中,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下行参考信号,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下行参考信号确定预编码矩阵并反馈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根据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估计网络设备多个通道之间的相位误差,并根据得到的相位误差对多个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利用终端空口反馈实现网络设备的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的软校正,从而可以保证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一致,从而可以实现通过将多个通道进行合路的方式来提高发射功率,从而增强室分系统的覆盖。

Description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内,来自宏站的信号衰减严重,无法提供足够的覆盖,终端通信质量会严重受损。此种情形下,可以通过室分系统有效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信质量,提升室内的信号覆盖,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室内通信。
随着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建设,需要考虑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室分系统向5G室分系统的过渡问题,其中5G室分系统合入现有LTE室分系统的覆盖问题更是亟待解决。以LTE分布式天线系统(distributedantenna system,DAS)2.3G向5G DAS 2.6G演进为例,若将5G室分系统的信源直接合入现有LTE DAS网络,由于5G带宽要大得多,相比于LTE室分系统,5G室分系统覆盖会差3dB以上,不能实现与LTE室分系统同覆盖。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可以通过校正方式实现合路前的多个通道间的相位校正,从而有助于增强室分系统的发射功率,从而增强室分系统的覆盖。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相位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网络设备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终端,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这里的通道可以是射频通道,可以位于网络设备的射频装置中,例如,位于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中。
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为需要进行相位校正的通道。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0,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B,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C,则此时需要对4个通道中的通道3和通道4的相位进行校正。
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N个通道中的一个通道相对于N个通道中的另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选择一个通道的相位作为参考,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是N-1个通道相对作为参考的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或者通道3作为参考,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包括通道1相对通道3的相位误差、通道2相对通道3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3的相位误差等。
作为另一种示例,可以不选择某一个通道的相位作为统一的参考,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是N-1个通道相对不同的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2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3的相位误差。
作为又一个示例,可以结合上述两种示例,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部分通道相对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和部分通道相对另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2的相位误差等。
作为再一种示例,还可以选择一个相位值作为参考,该相位值可以不是N个通道的相位,在此情况下,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N个通道分别相对于作为参考的相位值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作为参考的相位值可以为R,R与4个通道的相位均不同,在此情况下,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1相对于R的相位误差,通道2相对R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R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R的相位误差等。
由上述多种示例可知,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确定N个通道之间任两个通道之间的相位误差。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补偿,以使得N个通道的相位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的校正。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通道1的相位为A,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0,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B,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C,则网络设备可以对通道3的相位补偿B,对通道4的相位补偿C,使得4个通道的相位均为A。
在本申请中,网络设备可以直接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或者也可以对第一相位误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例如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得到其他的相位误差,然后根据该其他的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也就是说,网络设备进行相位校正所采用的相位值与第一相位误差相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利用终端空口反馈实现网络设备的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的软校正,可以保证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一致,从而可以实现通过将多个通道进行合路的方式来提高发射功率,从而增强室分系统的覆盖。并且,相比于直接提高发射功率或进行校正网络改造,有助于降低成本。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若M大于N,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大于发射信号的通道数,换句话说,终端可以反馈精度更高的预编码矩阵,从而有助于提高相位估计的精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当秩为1时,有助于终端确定最好的信号流,从而提高信号估计的准确性,以便选择更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提高相位估计的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和/或指示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N个通道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终端;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反馈来提高相位误差估计精度,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从而实现NR室分系统合路前通道相位校正。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一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二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二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且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所述部分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N为2,所述N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相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所述网络设备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差;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与两倍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所述网络设备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角度与水平维波束数和波束加密倍数相关。
可选地,预设角度与水平维波束数N1和波束加密倍数O1相关。
例如,当终端反馈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时,N1为4,O1为4,预设角度可以为360/N1/O1/2=11.25°。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被合路后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后,由所述天线发射至所述终端。
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一信号的信号质量,从而提高相位估计的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相位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终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网络设备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由所述终端接收,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利用终端空口反馈实现合路前多个通道间相位的软校正。并且,相比于直接提高发射功率或进行校正网络改造,有助于降低成本。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若M大于N,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大于发射信号的通道数,换句话说,终端可以反馈精度更高的预编码矩阵,从而有助于提高相位估计的精度。
结合第二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当秩为1时,有助于终端确定最好的信号流,从而提高信号估计的准确性,以便选择更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提高相位估计的准确性。
结合第二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和/或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收发单元,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通信装置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终端,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N个通道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终端;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一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二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二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且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的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所述部分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N为2,所述N个通道包括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相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差;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与两倍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角度与水平维波束数和波束加密倍数相关。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被合路后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后,由所述天线发射至所述终端。
结合第三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该装置是与第一方面对应的通信装置,也可以达到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经过所述网络设备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由所述终端接收,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四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结合第四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结合第四方面或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
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该装置是与第二方面对应的通信装置,也可以达到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网络设备。当该装置为网络设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当该装置为配置于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可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器。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与通信接口耦合。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终端。当该装置为终端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装置为配置于终端中的芯片。当该装置为配置于终端中的芯片时,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可选地,所述输入/输出接口可以为输入/输出电路。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输出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应理解,相关的数据交互过程例如发送指示信息可以为从处理器输出指示信息的过程,接收能力信息可以为处理器接收输入能力信息的过程。具体地,处理输出的数据可以输出给发射器,处理器接收的输入数据可以来自接收器。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统称为收发器。
上述第八方面中的装置可以是芯片,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该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该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含指令,当该指令被运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中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4T4R RRU合路为2通道的DAS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相位校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一个示例。
图6是相位误差估计精度与空域相位划分的精度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另一个示例。
图8是两次测量反馈的相位误差估计精度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可能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可能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5G移动通信系统、新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系统、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或者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其中,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包括非独立组网(non-standalone,NSA)和/或独立组网(standalone,SA)。或者,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如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机器间通信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machine,LTE-M)、设备到设备(device-to device,D2D)网络、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网络或者其他网络。其中,IoT网络例如可以包括车联网。其中,车联网系统中的通信方式统称为车到其他设备(vehicle to X,V2X,X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例如,该V2X可以包括:车辆到车辆(vehicle to vehicle,V2V)通信,车辆与基础设施(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V2I)通信、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通信(vehicle topedestrian,V2P)或车辆与网络(vehicle to network,V2N)通信等。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通信系统1000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网100和核心网200,可选的,通信系统1000还可以包括互联网300。其中,无线接入网1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线接入网设备(如图1中的110a和110b),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终端(如图1中的120a、120b、120c、120d、120e、120f、120g、120h、120i、和120j)。终端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相连,无线接入网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核心网连接。核心网设备与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独立的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的逻辑功能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上,还可以是一个物理设备上集成了部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和部分的无线接入网设备的功能。终端和终端之间以及无线接入网设备和无线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相互连接。图1只是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网络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无线中继设备和无线回传设备,在图1中未画出。
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基站(base station)、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odeB)、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next generation NodeB,gNB)、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等;也可以是完成基站部分功能的模块或单元,例如,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RRU或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等。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宏基站(如图1中的110a),也可以是微基站或室内站(如图1中的110b),还可以是中继节点或施主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无线接入网设备统一描述为基站。
终端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移动终端等。终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车物(vehicleto 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类通信(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MTC)、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工业控制、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具、智能办公、智能穿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辆、无人机、直升机、飞机、轮船、机器人、机械臂、智能家居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终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基站和终端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基站和终端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基站和终端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基站和终端的角色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图1中的直升机或无人机120i可以被配置成移动基站,对于那些通过120i接入到无线接入网100的终端120j来说,终端120i是基站;但对于基站110a来说,120i是终端,即110a与120i之间是通过无线空口协议进行通信的。当然,110a与120i之间也可以是通过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协议进行通信的,此时,相对于110a来说,120i也是基站。因此,基站和终端都可以统一称为通信装置,图1中的110a和110b可以称为具有基站功能的通信装置,图1中的120a-120j可以称为具有终端功能的通信装置。
基站和终端之间、基站和基站之间、终端和终端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可以通过6千兆赫(gigahertz,GHz)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Hz以下的频谱和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也可以由基站中的模块(如芯片)来执行,也可以由包含有基站功能的控制子系统来执行。这里的包含有基站功能的控制子系统可以是智能电网、工业控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上述终端的应用场景中的控制中心。终端的功能也可以由终端中的模块(如芯片或调制解调器)来执行,也可以由包含有终端功能的装置来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优选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NR FDD系统、终端支持Release15/16协议下Type I码本的无线通信场景。
在建筑物内,来自宏站的信号衰减严重,无法提供足够的覆盖,终端通信质量会严重受损。此种情形下,可以通过室内覆盖系统有效地改善建筑物内的通信质量,提升室内的信号覆盖,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室内通信。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室分系统,分别是DAS和室内数字系统(digital indoorsystem,DIS)。
1)DAS,传统DAS室分技术着眼于解决室内信号覆盖问题,未充分考虑容量与用户体验。然而,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物联网通信等新业务对移动网络提出了更大带宽、更高容量和更低时延的要求,DAS系统已经难以有效解决新需求对室内解决方案的挑战。
2)DIS,相比于DAS系统,DIS系统作为针对大中型室内覆盖场景的创新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其主要采用光纤和网线传输数字信号,能够支持更高频段,有利于实现向5G的平滑过渡,此外,其易部署、高性能、易运维、可扩容的特点能够有效应对覆盖和容量的双重挑战。
虽然DIS系统凭借其诸多优点,其室内部署占比逐渐提升,但是受限于现有DAS存量约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DAS系统仍将是室分覆盖的主流部署方式,而随着5G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建设,需要考虑LTE DAS向5G DAS的过渡问题,其中5G DAS合入现有LTE DAS的覆盖问题更是亟待解决。以LTE DAS 2.3G向5G DAS 2.6G演进为例,若将5G RRU信源直接合入现有LTE DAS网络,由于5G带宽要大得多,相比于LTE室分系统,5G室分系统覆盖会差3dB以上,因此需要增强5G室分系统的功率以实现与LTE室分系统同覆盖。
增强5G室分系统的功率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为:利用合路器对RRU多通道进行合路以提高功率。在对RRU的不同通道进行合路前,需要对不同通道进行相位校正,否则无法实现功率叠加。目前,RRU的不同通道的相位校正方法赖于硬件校正,硬件校正网络较为复杂,并且目前仅有部分RRU(例如,8T8R RRU及以上模块)具备硬件校正网络,不具备硬件校正网络的RRU(例如,4T4R RRU和2T2R RRU模块)则无法实现不同通道间的相位校正。而若直接对不具备硬件校正网络的RRU进行校正网络改造,则会产生高昂的改造费用。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相位校正方法,有助于增强室分系统的发射功率,从而增强室分系统的覆盖。在本申请中,可以利用终端空口反馈实现网络设备的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的软校正,从而可以保证被合路的多个通道的相位一致,从而可以实现通过将多个通道进行合路的方式来提高发射功率,从而增强室分系统的覆盖。
图2是具有合路功能的DAS系统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4T4R RRU合路为2通道为例,其中的具体数值或名称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
其中,RRU可以用于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发送至天线装置,或者从天线装置接收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送至基带控制单元(图2中未示出)。RRU可以包括多个射频通道,例如射频通道1、2、3和4。该多个射频通道可以分别进行接收和/或发送以实现RRU的多收多发。例如,图4所示的4T4R的RRU可以包括4个射频通道,该4个射频通道可以进行接收和/或发送以实现RRU的4发4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射频通道可以指RRU中的电路通道,例如收发器中的电路通道,该电路通道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子器件,多个射频通道可以共用电路通道,也可以每个射频通道都包括单独的电路通道。或者,这里的射频通道可以指RRU中的逻辑通道,该逻辑通道中可以完成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合路器可以用于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并将合路后的射频信号发送至天线。需要说明的是,合路器可以独立于RRU单独设置,也可以集成在RRU中,对此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天线可以将接收到的射频信号发射出去或者接收外界的射频信号并传送至RRU。
如图2所示,通过合路器可以实现将4T4R RRU合路为2通道,其中,通道1的射频信号和通道2的射频信号在合路器合为一路信号通过天线1发送出去,通道3的射频信号和通道4的射频信号在合路器合为一路信号通过天线2发送出去。
需要指出的是,RRU可以与BBU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可以在BBU中执行。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进行描述。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3所示的方法可以由基站和终端来执行,也可以由基站和终端中的模块或单元(例如,电路、芯片或片上系统(systemon chip,SOC)等)来执行。下面以执行主体为基站和终端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图3中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201,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信号用于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第一信号经过N个通道后被合路,并被发送给终端,例如第一信号经过N个通道后被合路,然后由天线发射至终端,N为大于1的整数。N个通道为需要合路的N个通道,N个通道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射频通道。
可选地,第一信号被合路后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后,由天线发射至终端。
可选地,第一信号为下行参考信号。例如,第一信号为CSI-RS。
若N个通道之间存在相位误差,则第一信号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相位误差的影响,使得第一信号所包括的N个通道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误差。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信号在经过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一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其中,第一加权矩阵包括N个加权值,N个加权值可以一一对应于N个通道。
可选地,第一加权矩阵还可以包括M-N个0,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示例性地,基站根据第一加权矩阵对M路下行参考信号序列进行处理,得到第一待发送序列,进一步地,基站根据第一待发送序列,生成第一信号,其中,第一加权矩阵用于对M路下行参考信号序列进行处理,使得第一待发送序列中实际上包括的有效信号为N路。例如,基站根据1*M的矩阵对M*1的下行参考信号序列进行处理,得到第一待发送序列,由于1*M的矩阵中仅有N个加权值有效,使得第一待发送序列实际上包括的有效信号为N路。
步骤202,在接收到第一信号之后,终端根据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
其中,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对上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终端根据第一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再根据估计结果,从预先存储的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取出与估计结果最匹配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步骤203,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PMI),终端可以将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通过PMI反馈给基站。
可选地,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若M大于N,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大于发射信号的通道数,换句话说,终端可以反馈精度更高的预编码矩阵,从而有助于提高相位估计的精度。
可选地,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当秩为1时,有助于终端确定最好的信号流,从而提高信号估计的准确性,以便选择更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提高相位估计的准确性。
可选地,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也就是说,终端可以反馈更准确、更高精度的预编码矩阵,从而有助于提高相位估计的精度。
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可以是预定的,例如,在协议中预定义。
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也可以是基站的指示确定。在此情况下,在步骤202之前,还可以执行步骤204。
步骤204,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相应地,终端接收来基站的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或者指示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或者指示终端反馈秩为1、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可选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为广播信息。
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也可以是终端确定。
步骤204是可选的,可以发生在步骤202之前,本申请对步骤201和步骤204之间的顺序不做限定。
步骤205,在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基站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基站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示信息,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进一步地,根据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以第一指示信息为PMI例,基站根据PMI中的索引,选择目标预编码矩阵,再根据目标预编码矩阵估计出合路前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其中,目标预编码矩阵是基站确定的预编码矩阵。目标预编码矩阵可以为PMI指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具体地,基站在接收到PMI后,根据PMI中的索引,从与终端相同的预编码矩阵集合中查找出相应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目标预编码矩阵也可以是与第一预编码矩阵相关的其他预编码矩阵,例如与第一预编码矩阵相近或相似的预编码矩阵。下文将以目标预编码矩阵为第一预编码矩阵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N个通道中的一个通道相对于N个通道中的另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
作为一种示例,可以选择一个通道的相位作为参考,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是N-1个通道相对作为参考的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或者通道3作为参考,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包括通道1相对通道3的相位误差、通道2相对通道3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3的相位误差等。
作为另一种示例,可以不选择某一个通道的相位作为统一的参考,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是N-1个通道相对不同的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2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3的相位误差。
作为又一个示例,可以结合上述两种示例,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部分通道相对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和部分通道相对另一个通道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包括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通道2的相位误差等。
作为再一种示例,还可以选择一个相位值作为参考,该相位值可以不是N个通道的相位,在此情况下,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N个通道分别相对于作为参考的相位值的相位误差。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作为参考的相位值可以为R,R与4个通道的相位均不同,在此情况下,4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包括通道1相对于R的相位误差,通道2相对R的相位误差、通道3相对R的相位误差、和通道4相对于R的相位误差等。
由上述多种示例可知,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确定N个通道之间任两个通道之间的相位误差。
步骤206,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其中,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为需要进行相位校正的通道。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0,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B,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C,则此时需要对4个通道中的通道3和通道4的相位进行校正。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补偿,以使得N个通道的相位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的校正。例如,N个通道为通道1-通道4,通道1作为参考,通道1的相位为A,通道2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0,通道3相对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B,通道4相对于通道1的相位误差为C,则基站可以对通道3的相位补偿B,对通道4的相位补偿C,使得4个通道的相位均为A。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以直接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或者可以对第一相位误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例如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得到其他的相位误差,然后根据该其他的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本申请不予限制。
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终端空口反馈实现合路前多个通道间相位的软校正。并且,相比于直接提高发射功率,有助于降低成本。
上文为单次相位误差估计,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进行多次相位估计进一步提高相位误差估计精度,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从而实现NR室分DAS系统合路前通道相位校正。下面对这些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相位校正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同样,图4所示的方法可以由基站和终端来执行,也可以由基站和终端中的模块或单元(例如,电路、芯片或片上系统等)来执行。下面以执行主体为基站和终端为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图是4中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的至少部分内容。
步骤301,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步骤302,在接收到第一信号之后,终端根据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可选地,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可选地,第一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可以是预定的,例如,在协议中预定义。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也可以是基站的指示确定,在此情况下,在步骤302之前,还可以执行步骤310,步骤310可以与步骤206相互参考和引用,在此不再赘述。可选地,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秩和/或端口数也可以是终端确定。
步骤303,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步骤304,在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基站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的第一相位误差。
步骤301-304可以与步骤201-204相互参考和引用,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5,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
其中,第二信号用于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第二信号经过N个通道后被合路,并被发送给终端,例如第二信号经过N个通道后被合路,然后由天线发射至终端,N为大于1的整数。N个通道为需要合路的N个通道,N个通道可以为图2中所示的射频通道。
可选地,第二信号被合路后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后,由天线发射至终端。
可选地,第二信号为下行参考信号。例如,第二信号为CSI-RS。
若N个通道之间存在相位误差,则第二信号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相位误差的影响,使得第二信号所包括的N个通道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误差。
步骤306,在接收到第二信号之后,终端根据第二信号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
其中,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对上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终端根据第二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再根据估计结果,从预先存储的预编码矩阵集合中选取出与估计结果最匹配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为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可选地,第二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可选地,第二预编码矩阵为秩为1、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步骤307,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其中,第三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三指示信息可以为PMI,终端可以将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通过PMI反馈给基站。
步骤308,在接收到第三指示信息后,基站根据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N-1个第二相位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图3仅示出了两次测量反馈过程,实际上,基站和终端之间可以进行更多次测量反馈过程,以满足相位估计的精度要求。
对于测量反馈过程的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考图3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309,基站根据多次测量反馈过程分别确定的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以进行两次测量反馈过程为例,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在经过N个通道之前,第一信号是经过第一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第二信号是经过第二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第一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第二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其中,第二加权矩阵与第一加权矩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若第二加权矩阵与第一加权矩阵不同,可以设置第二加权矩阵中的部分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第一加权矩阵的相同通道的加权值进行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以N为2为例,N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加权矩阵和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相同,第二加权矩阵的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第一加权矩阵的第一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可选地,预设角度与水平维波束数N1和波束加密倍数O1相关。例如,当终端反馈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时,N1为4,O1为4,预设角度可以为360/N1/O1/2=11.25°。
下面以N为2、以及进行两次测量反馈为例,对步骤309进行详细描述,N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第二加权矩阵中的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第一加权矩阵的第一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基站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基于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并根据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实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相位校正,其中,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相位误差的最终估计结果:
1)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基站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预设角度之差;
2)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与两倍的预设角度之和,基站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预设角度之和;
3)若第一相位误差既不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也不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与两倍的预设角度之和,基站确定相位误差估计失败。可选地,基站和终端可以重新执行上述步骤301-308。
上面描述了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并根据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若基站和终端在上述两次测量反馈过程的基础上,继续执行第三次测量反馈过程、第四次测量反馈过程、…、第n次测量反馈过程,基站可以根据第一相位误差、第二相位误差、…、第n相位误差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并根据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n为大于2的整数。
作为一个示例,待校正的相位误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
满足:
1)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2
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3
基站确定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4
2)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5
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6
基站确定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7
3)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8
既不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9
也不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0
则本次测量失败,重新执行步骤n次测量反馈过程。
其中,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1
为第n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确定的第n相位误差;Δβn-1为根据前n-1次测量反馈过程确定的相位误差估计结果;α为预设角度,且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2
N1水平维波束数,O1为波束加密倍数;n为大于2的整数。
在第n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第n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第一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位旋转的角度θn满足:
1)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3
2)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514
其中,Δβn-2为根据前n-2次测量反馈过程确定的相位误差估计结果;θn-1为在第n-1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第n-1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第一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位旋转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N为大于2的整数,即需要对3个或3个以上的通道进行相位校正,可以通过将两个通道在第一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的得到第一相位误差与该两个通道在第n息测量反馈过程中得到的第n相位误差进行比较,来确定该两个通道的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例如,若N个通道包括通道1、通道2和通道3,假设以通道1为参考,在第一次测量反馈过程后,得到3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第一相位误差会包括通道2与通道1的第一相位误差、以及通道3与通道1的第一相位误差,在第二次测量反馈过程后,得到通道2与通道1的第二相位误差、通道3与通道1的第二相位误差,可以通过将通道2与通道1的第一相位误差与通道2与通道1的第二相位误差比较确定通道2与通道1之间待校正的相位误差,通过将通道3与通道1的第一相位误差与通道3与通道1的第二相位误差比较确定通道3与通道1之间待校正的相位误差。
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若第一加权矩阵与第二加权矩阵相同,基站可以将多次测量范阔得到的多个相位误差的平均值作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相位误差的最终测量结果。
这样,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进行多次测量反馈来提高相位误差估计精度,直至满足精度要求,从而实现NR室分DAS系统合路前通道相位校正。
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示例1
在本示例中,基于图2所示的4T4R RRU合路为2通道的DAS系统,以校正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终端反馈秩(rank)为1、端口(port)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为例进行描述。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一个示例。
步骤501,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反馈rank为1、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
示例性地,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例如,基站可以通过RRC信令、MAC信令或DCI等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步骤502,基站根据加权矩阵WCSI-RS和CSI-RS序列,生成第一信号。
这里的加权矩阵WCSI-RS可以对应于步骤201中的第一矩阵,CSI-RS序列可以对应于步骤201中的下行参考信号序列。
示例性地,基站设置端口数为8的CSI-RS的加权矩阵为:
WCSI-RS=[1 1 0 0 0 0 0 0]
其中,WCSI-RS为1×8的矩阵,1表示1个天线,8表示8个端口,WCSI-RS中取值为1的项对应的通道为发射信号的通道,在本示例中发射信号的通道为通道1和通道2。
在此情况下,第一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61
其中,“·”表示矩阵点乘;xn(t)为第n个端口的发射信号,发射信号均为CSI-RS,且各端口之间的信号码分复用,两两正交,n为大于0且小于9正整数。
步骤503,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其中,第一信号经过通道1和通道2后被合路,且由天线1发射至终端。
若通道1和通道2之间存在相位误差,则第一信号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的影响,天线1实际的发射信号(即实际的第一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62
其中,“·”表示矩阵点乘;xn(t)为第n个端口的发射信号,且各端口之间的信号码分复用,两两正交,n为大于0且小于9正整数;Werr为相位误差矩阵,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1
其中,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2
为通道1和通道2之间实际的相位误差。
步骤504,在接收到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后,终端根据第一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相位误差矩阵Werr
假设终端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3
终端可以根据本地保存的CSI-RS序列对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4
进行解析,得到相位误差矩阵。
示例性地,终端根据以下公式对第一信号进行解析,确定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5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6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7
其中,“*”表示复数共轭。根据上述公式,终端得出解调矢量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8
即终端确定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9
步骤505,终端选择与步骤504中的确定的相位误差矩阵Werr匹配的预编码矩阵Wfeedback
示例性地,终端根据步骤501的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秩和端口数,确定预编码矩阵集合为秩为1、端口数为8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合,进而终端从预编码聚合中选择与相位误差矩阵内积最大的预编码矩阵。也就是说,终端选择的预编码矩阵为与相位误差矩阵内积最大、rank=1且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
步骤506,终端向基站发送PMI。
其中,PMI用于指示步骤505中选择的预编码矩阵。
示例性地,PMI中携带该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步骤507,在接收到来终端的PMI之后,基站根据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
示例性地,基站根据PMI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确定预编码矩阵,进一步根据预编码矩阵,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假设基站确定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为Wfeedback,则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可以估计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10
其中,Wfeedback(m)表示Wfeedback的第m个元素,m=1或2;arg{·}表示取复数相位。
步骤508,基站根据步骤507中确定的相位误差,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实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的校正。
示例性地,基站可以设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711
这样基站后续实际发出的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1
若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足够精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2
可以接近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3
从而实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的校正。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基站执行步骤501的时刻,只要在步骤504之前即可。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01与步骤204可以互相参考,步骤503和步骤201可以互相参考,步骤504和505与步骤202可以互相参考,步骤506和步骤203可以互相参考,步骤507和步骤205可以互相参考,步骤508和步骤206可以互相参考。
在示例1中,利用终端空口PMI反馈实现合路前通道间相位的软校正,相比于直接提高发射功率,有助于降低成本。相位误差估计精度与空域相位划分的精度相关,协议码本空域划分相位精度为±360/N1/O1/2,其中N1为水平维波束数,O1为波束加密倍数。为了描述理解,以空域相位划分为4个区间(即N1*O1=4)为例对相位误差估计精度与空域相位划分的精度的关系进行描述。如图6所示,空域相位被划分为4个区间,4个区间一一对应于4个相位离散值,而4个相位离散值对应于4个不同的预编码矩阵,且4个区间分别对应于波束1-波束4。若与相位误差矩阵匹配的预编码矩阵为波束1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则基站可以确定真实相位误差落在第一离散值±360/4/2的区间内,即可以实现精度为±360/4/2=±45°的相位误差估计。在示例1中,基站指示终端反馈rank为1、端口数为8的PMI,在此情况下,N1为4,O1为4,因此,在示例1中,基站利用终端反馈的PMI,可以实现±11.25°精度内的初始相位误差估计,相比于2端口的终端码本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初始相位误差估计精度。
示例2
在本示例中,同样基于图2所示的4T4R RRU合路为2通道的DAS系统,以校正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终端反馈rank为1、端口(port)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为例进行描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相位校正方法的另一个示例。
步骤701,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反馈rank为1、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
示例性地,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例如,基站可以通过RRC信令、MAC信令或DCI等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1)第一次测量反馈:步骤702-707
步骤702,基站根据第一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4
和CSI-RS序列,生成第一信号。
这里的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5
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第一加权矩阵,CSI-RS序列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下行参考信号序列。
步骤703,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步骤704,在接收到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后,终端根据第一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第一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6
步骤705,终端选择与步骤704中的确定的第一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87
匹配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1
步骤706,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一PMI。
步骤707,在接收到来终端的第一PMI之后,基站根据第一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2
步骤702-707与步骤502-507可以相互参考和引用,在此不再赘述。
2)第二次测量反馈:步骤708-713
步骤708,基站根据第二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3
和CSI-RS序列,生成第二信号。
这里的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4
可以对应于图4中的第二加权矩阵。
示例性地,基站设置端口数为8的CSI-RS的第二加权矩阵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5
其中,第二加权矩阵中通道2的加权值相对于第一加权矩阵中通道2的加权值的相位旋转了11.25°,即预设角度为11.25°。
在此情况下,第二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6
其中,“·”表示矩阵点乘;xn(t)为第n个端口的发射信号,发射信号均为CSI-RS,且各端口之间的信号码分复用,两两正交,n为大于0且小于9正整数。
步骤709,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
其中,第二信号经过通道1和通道2后被合路,且由天线1发射至终端。
若通道1和通道2之间存在相位误差,则第二信号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的影响,天线1实际的发射信号(即实际的第二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7
其中,“·”表示矩阵点乘;xn(t)为第n个端口的发射信号,且各端口之间的信号码分复用,两两正交,n为大于0且小于9正整数;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8
为相位误差矩阵,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9
其中,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10
为通道1和通道2之间实际的相位误差。
步骤710,在接收到来自基站的第二信号后,终端根据第二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第二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11
假设终端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12
终端可以根据本地保存的CSI-RS序列对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1913
进行解析,得到相位误差矩阵。
示例性地,终端根据以下公式对第二信号进行解析,确定第二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2
...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3
其中,“*”表示复数共轭。
根据上述公式,终端得出解调矢量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4
即终端确定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5
步骤711,终端选择与步骤710中的确定的第二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6
匹配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7
示例性地,终端根据步骤701的第二指示信息指示的秩和端口数,确定预编码矩阵集合为秩为1、端口数为8对应的预编码矩阵集合,进而终端从预编码聚合中选择与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8
内积最大的预编码矩阵。也就是说,终端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为与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9
内积最大、rank=1、端口数为8的预编码矩阵。
步骤712,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二PMI。
其中,第二PMI用于指示步骤711中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示例性地,PMI中携带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
步骤713,在接收到来终端的第二PMI之后,基站根据第二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0
示例性地,基站根据第二PMI指示的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进一步根据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假设基站确定终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1
则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可以估计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2
其中,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3
表示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4
的第m个元素,m=1或2;arg{·}表示取复数相位。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仅示出了两次测量反馈过程,实际上,根据实际所需的相位误差估计精度,可以进行两次以上的测量反馈过程。在后续的测量反馈(例如,第三次测量反馈、第四次测量反馈等)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加权矩阵,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相位误差估计。
步骤714,根据多次测量反馈过程分别确定的相位误差,进行相位校正。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基站根据多次测量反馈过程中得到的多个相位误差,确定最终的相位误差估计结果,并根据最终的相位误差估计结果,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实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的校正。
以进行两次测量反馈过程为例,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实现通道1和通道2的相位的校正。
示例性地,基站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确定两次反馈测量的最终估计结果,并根据最终估计结果,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在本示例中,α为11.25°。
例如,若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5
基站确定最终估计结果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6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7
基站确定最终估计结果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8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19
既不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20
也不等于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021
则本次测量失败,重新执行步骤702-713。然后基站根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11
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实现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的校正。
结合图8对多次测量的相位误差估计精度进行描述。图8仍然以空域相位划分为4个区间(即N1*O1=4)为例进行描述,对于4个区间可以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若在第一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终端反馈波束1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则基站可以确定真实相位误差落在[第一离散值-45°,第一离散值+45°]的区间内。在第二次测量反馈过程中,基站设置第二加权矩阵中通道2的加权值的相位旋转45°,即通道1与通道2之间的相位差为真实相位误差与45°之和。若在第二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终端仍反馈波束1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则基站可以确定通道1与通道2之间的相位差落在[第一离散值,第一离散值+45°]的区间内,即真实相位误差落在[第一离散值-45°,第一离散值]的区间内。若在第二次测量反馈过程中,终端反馈波束2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则基站可以确定通道1与通道2之间的相位差落在[第一离散值+45°,第一离散值+90°]的区间内,即真实相位误差落在[第一离散值,第一离散值+45°]的区间内。这样,可以将相位误差估计精度提高一倍,以此类推,理论上,经过n次测量反馈,相位误差估计精度可以提高2n-1倍。
在示例2中,通过多次测量反馈进一步提升相位估计误差精度。针对基站指示终端反馈rank为1、端口数为8的PMI的情况,理论上,经过n次测量反馈,相位误差估计精度为±22.5°·2-n。以进行两次测量反馈过程为例,经过二次测量反馈后的相位估计精度为±5.625°,相比于示例1中的一次测量可达到的精度±11.25°,精度可以提高一倍。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定基站执行步骤701的时刻,只要在步骤704之前即可。还需要说明的是,步骤701与步骤310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03和步骤301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04和705与步骤302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06和步骤303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07和步骤304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09和步骤305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10和711和步骤306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12和步骤307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13和步骤308可以互相参考,步骤714和步骤309可以互相参考。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功能,基站和终端包括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方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场景和设计约束条件。
图8和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可能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这些通信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或基站的功能,因此也能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所具备的有益效果。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终端120a、120b、120c、120d、120e、120f、120g、120h、120i、或120j,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基站,还可以是应用于终端或基站的模块(如芯片)。
如图8所示,通信装置800包括处理单元810和收发单元820。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上述图3、图4、图5或图7中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或基站的功能。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一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可选地,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三指示信息。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一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三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三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N个通道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对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可选地,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4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二信号。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二信号,确定第二预编码矩阵。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可选地,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二指示信息。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加权矩阵WCSI-RS和CSI-RS序列,生成第一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PMI。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在接收到来终端的PMI之后,根据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确定的相位误差,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相位误差矩阵Werr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选择与相位误差矩阵Werr匹配的预编码矩阵Wfeedback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PMI。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1
和CSI-RS序列,生成第一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一PMI。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一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二加权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2
和CSI-RS序列,生成第二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第二PMI。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二PMI确定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3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第二相位误差,对通道1和通道2之间的相位误差进行补偿。
当通信装置800用于实现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终端的功能时:
收发单元820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一信号。
处理单元810用于根据第一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第一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4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选择与第一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5
匹配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6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一PMI。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第二信号。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根据第二信号和CSI-RS序列,确定第二相位误差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7
处理单元810还用于选择与第二相位误差矩阵匹配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8
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Figure BDA0003006067600000239
收发单元820还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二PMI。
有关上述处理单元810和收发单元820更详细的描述可以直接参考图3至图7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相关描述直接得到,这里不加赘述。
如图9所示,通信装置900包括处理器910和接口电路920。处理器910和接口电路920之间相互耦合。可以理解的是,接口电路920可以为收发器或输入输出接口。可选地,通信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930,用于存储处理器910执行的指令或存储处理器910运行指令所需要的输入数据或存储处理器910运行指令后产生的数据。
当通信装置900用于实现图3至图7所示的方法时,处理器910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单元810的功能,接口电路920用于实现上述收发单元820的功能。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时,该终端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该终端设备芯片从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基站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或者,该终端设备芯片向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基站的。
当上述通信装置为应用于基站的芯片时,该基站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基站的功能。该基站芯片从基站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信息,该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基站的;或者,该基站芯片向基站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信息,该信息是基站发送给终端设备的。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基站或终端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基站或终端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在本申请的文字描述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本申请的公式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相除”的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
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应理解,上述为举例说明,上文的例子仅仅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要将申请实施例限制于所示例的具体数值或具体场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文所给出的例子,显然可以进行各种等价的修改或变化,这样的修改和变化也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网络设备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终端,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的第一预编码矩阵;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一相位误差;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通过所述N个通道向终端发送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后被合路后发送至所述终端;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确定所述N个通道之间的第二相位误差;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一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
所述第二信号在经过所述N个通道之前,是经过第二加权矩阵进行加权的,所述第二加权矩阵包括所述N个通道分别对应的加权值;且
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通道的加权值相对于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所述部分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2,所述N个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加权矩阵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相同,所述第二加权矩阵中第二通道的加权值相对所述第一加权矩阵中第一通道的加权值进行了预设角度的相位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所述网络设备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差;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第一相位误差等于第二相位误差与两倍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所述网络设备确定待校正的相位误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为所述第一相位误差与二分之一的所述预设角度之和;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相位误差和所述第二相位误差,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待校正的相位误差,对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与水平维波束数和波束加密倍数相关。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被合路后经过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后,由所述天线发射至所述终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
14.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终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在经过所述网络设备的N个通道后被合路由所述终端接收,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确定第一预编码矩阵,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对所述N个通道中部分或全部通道的相位进行校正;
所述终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端口数为M,所述M为大于或者等于N的整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端口数为M的预编码矩阵。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秩为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反馈秩为1的预编码矩阵。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362397.9A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51897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2397.9A CN115189731A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2/083113 WO2022206613A1 (zh) 2021-04-02 2022-03-25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JP2023559108A JP2024511505A (ja) 2021-04-02 2022-03-25 位相補正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EP22778795.9A EP4287523A1 (en) 2021-04-02 2022-03-25 Phase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1020237031248A KR20230145169A (ko) 2021-04-02 2022-03-25 위상 보정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US18/452,583 US20230396296A1 (en) 2021-04-02 2023-08-21 Phase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2397.9A CN115189731A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89731A true CN115189731A (zh) 2022-10-14

Family

ID=83458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2397.9A Pending CN115189731A (zh) 2021-04-02 2021-04-02 一种相位校正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96296A1 (zh)
EP (1) EP4287523A1 (zh)
JP (1) JP2024511505A (zh)
KR (1) KR20230145169A (zh)
CN (1) CN115189731A (zh)
WO (1) WO20222066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87133B2 (en) * 2004-04-02 2019-01-22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control and antenna grouping in a distributed-input-distributed-output (DIDO) network
KR20120003781A (ko) * 2010-07-05 2012-01-11 주식회사 팬택 송신장치 및 그 통신방법, 수신장치, 그 통신방법
CN107888250B (zh) * 2016-09-30 2020-11-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相位噪声补偿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估计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8023624B (zh) * 2016-11-03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JP2020137085A (ja) * 2019-02-26 2020-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2073097B (zh) * 2020-08-20 2021-12-28 东南大学 混合波束成形接收阵列自校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87523A1 (en) 2023-12-06
US20230396296A1 (en) 2023-12-07
JP2024511505A (ja) 2024-03-13
WO2022206613A1 (zh) 2022-10-06
KR20230145169A (ko) 2023-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46020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KR20190103325A (ko)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286251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rs and terminal therefor
KR2021005158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프론트홀 전송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8092698B (zh)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US11075674B2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CN110912594B (zh) 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US2022033802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ceiving and sending reference signal
US20230283350A1 (en) Channel matrix determin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4287523A1 (en) Phase corr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956039B2 (e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for beam vector selection
US20240178895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irst terminal device, and second terminal device
EP4346114A1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24065810A1 (en) Method for uplink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precoder selection fo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WO2023088114A1 (zh) 波束恢复方法、波束失败检测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US20220294496A1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performed therei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
CN117178494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定时对准误差(tae)执行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CN117395790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7479222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202772A1 (en) Uplink receiver processing in extreme massive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s
CN116633400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8102335A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7674930A (zh) 参考信号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6112046A (zh) 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875163A (zh) 与协调基站进行并行波束成形训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