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76739B -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6739B
CN115176739B CN202210941333.9A CN202210941333A CN115176739B CN 115176739 B CN115176739 B CN 115176739B CN 202210941333 A CN202210941333 A CN 202210941333A CN 115176739 B CN115176739 B CN 115176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ast
net cage
water
pump
d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413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76739A (zh
Inventor
杜之富
汤建锋
王传文
张文
王朗
陈志强
杨忠华
李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Longkou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Haiyang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Longkou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Haiyang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Yantai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CIMC Offsho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Co Ltd, Longkou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Haiyang CIMC Raffles Offsho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4133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767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76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6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76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6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60Floating cultivation devices, e.g. rafts or floating fish-farms
    • A01K61/65Connecting or mooring device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网箱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网箱压载系统包括网箱,包括多根立柱,多根立柱对称设置,立柱内设置有压载舱,多根立柱的压载舱分为多组压载舱组,每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两两关于网箱的轴线对称设置;多个压载泵,用于轮流交替对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升降装置,其设置于网箱上,且与压载泵连接,带动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以对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及带动压载泵上升从海水抽出,以回收复用压载泵。本发明无需配置复杂的各种阀门、防海生物系统、死角吃水系统等配件及相关联系统,节省材料费,降低网箱压载系统的制造成本,配置要求低。

Description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蛋白需求的日益增长,与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当前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之间矛盾的加剧,具有抗风浪能力强的深水钢制网箱应运而生。
网箱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可分为坐底式网箱、半潜式网箱和浮式网箱;坐底式网箱一般适用于水深40米左右、海底相对比较平坦、地质承载力比较高的海域。坐底式网箱安装到预定海域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网箱不能自浮时,可以通过驳船或半潜船干拖托运到预安装海域,再利用浮吊吊装安装到海底的方法;二是网箱能自浮时,可以通过湿拖方式或通过驳船或半潜船干拖托运到预安装海域,再通过海工或船舶传统的压载系统向压载舱内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坐底下潜的方法,该压载系统通常包括压载水泵、进/排水遥控蝶阀、阀控箱和控制面板等复杂的配置部件。
在上述现有的网箱安装方法中,第一种方法需要租用浮吊,其施工成本高;第二种方法的压载系统在控制操作及显示设备等配置部件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使整个压载系统的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实现网箱下潜的压载系统配置要求较高,成本较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网箱压载系统,包括:
网箱,包括多根立柱,多根所述立柱对称设置,所述立柱内设置有压载舱,多根所述立柱的压载舱分为多组压载舱组,每一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两两关于网箱的轴线对称设置;
多个压载泵,用于轮流交替对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
升降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网箱上,且与所述压载泵连接,带动所述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以对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及带动所述压载泵上升从海水抽出,以回收复用所述压载泵。
进一步地,所述网箱还包括下环,所述下环连接所述立柱的底部,所述压载舱包括位于所述立柱的第一压载舱和位于所述下环的第二压载舱。
进一步地,多组所述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和第二压载舱组,所述第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和所述第二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网箱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上设有通海阀,所述通海阀与所述立柱上的压载舱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内表面和/或立柱外表面设置有用于标志所述压载舱吃水水位的水尺标志线,所述水尺标线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多根第一水龙带,所述压载泵通过所述第一水龙带对所述压载舱加注压载水。
进一步地,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布设于相邻立柱之间的第二水龙带,所述压载泵可切换通过所述第二水龙带对相邻压载舱进行加注压载水,以切换对相邻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卷扬机、定滑轮和绳索,所述卷扬机固定于所述网箱的顶部,并通过所述绳索穿过所述定滑轮与所述压载泵连接,以带动所述压载泵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地,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沉箱、防沉板和裙边板,所述沉箱设于所述网箱的底部,所述防沉板与所述沉箱连接,并沿所述沉箱的四周设置,所述裙边板设于所述防沉板的底部,用于防止网箱发生水平滑移。
进一步地,所述沉箱与所述压载舱连通,且所述沉箱底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压载泵的沉井,以将所述压载舱内的水全部排出。
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网箱压载系统,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压载下潜方法的步骤包括:
将网箱运输至预安装海域,使网箱自由漂浮;
将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
通过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
对各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继续通过压载泵对各组所述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水位达到预设下潜水位,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
将压载泵从海水中上升抽出回收。
进一步地,多组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和第二压载舱组,所述第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和所述第二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分别对称分布于网箱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所述通过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的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通过压载泵对第二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二预设水位;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根据各压载舱的吃水差,调整网箱的重心;
通过压载泵对第二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各压载舱的吃水差,调整网箱的重心的步骤包括:
通过网箱上设置的水尺标志线,获取所述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差;
对吃水水位低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调整网箱的重心。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时刻获取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
当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偏差超过预设值时,关闭吃水水位高的压载舱对应加注压载水的压载泵;
待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吃水水位相等后,开启被关闭的压载泵;
继续对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获取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
保持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差值不超过2.5m;
继续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进一步地,通过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所述压载舱组进行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后,还包括步骤:
网箱与海底接触后,开启网箱上的通海阀使海水进入各压载舱,对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通海阀设置于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位以下0.8-1.2米的位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升降装置带动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压载泵对网箱的多组压载舱组轮流交替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吃水,并保持重心稳定,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并且升降装置带动压载泵上升,将压载泵从海水中抽出,回收复用压载泵,整体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操作方便,无需配置复杂的各种阀门、防海生物系统、死角吃水系统等配件及相关联系统,节省材料费,降低网箱压载系统的制造成本,配置要求低,且多个压载泵还可重复应用于不同的项目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网箱压载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网箱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网箱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网箱的沉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立柱内表面设置水尺标线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立柱外表面设置水尺标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网箱;101、立柱;1011、人孔;1012、水尺标线;102、压载舱;102A、第一压载舱组;102B、第二压载舱组;103、下环;1031、环段;104、上环;105、中环;106、斜撑;107、沉箱;1071、沉井;108、防沉板;109、裙边板;110、通海阀;111、第一水龙带;200、压载泵;300、升降装置;301、卷扬机;302、定滑轮;303、主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网箱压载系统和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
网箱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通过湿拖方式或通过驳船或半潜船干拖托运到预安装海域,并通过压载下潜操作,使网箱坐落于海底,用于养殖鱼类等。
参考图1,本发明的网箱压载系统包括网箱100、多个压载泵200和升降装置300。网箱100包括多根立柱101,多根立柱101对称设置,立柱101内设置有压载舱102,多根立柱101的压载舱102分为多组压载舱组,每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102两两关于网箱100的轴线对称设置。网箱100的轴线是指沿网箱100高度方向,并穿过网箱100的重心的线。多个压载泵200交替轮流对压载舱组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吃水,并保持网箱100重心稳定,实现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升降装置300设置在网箱100上,且与压载泵200连接,带动压载泵200潜入海水,对压载舱组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在网箱100吃水压载下潜完成后,升降装置300带动压载泵200上升,从海水中抽出。
通过设置升降装置300带动压载泵200下降潜入海水,压载泵200对网箱100的多组压载舱组轮流交替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吃水,并保持重心稳定,实现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并且升降装置300带动压载泵200上升,将压载泵200从海水中抽出,回收复用压载泵200,整体网箱压载系统操作方便,无需配置复杂的各种阀门、管路、防海生物系统、死角吃水系统、压载舱102透气系统、数量众多的电箱等配件及相关联系统,相比现有网箱压载系统,节省了网箱压载系统的占用空间,节省了网箱压载系统的整体体积,从而降低了网箱压载系统的制造成本,规范配置要求低,且多个压载泵200还可重复应用于不同的项目中。
进一步地,网箱压载系统还可设置备用压载泵,备用压载泵放置在网箱100顶部,具体可放置在立柱101的顶板上。当有压载泵200失效时,可采用备用压载泵对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进行压载下潜操作。
网箱100中,参考图1、图3和图4,多组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102A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压载舱102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的压载舱102分别对称分布于网箱100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每一组压载舱组可以设置两个压载舱102,四个压载舱102或六个以上等偶数个的压载舱102。压载舱组中的压载舱102两两关于网箱100的轴线对称。
在其他实施例中,压载舱组不局限于分布在网箱100相互垂直方向上的两组压载舱组,可以是三组、四组或四组以上,每一压载舱组包括两压载舱102,两压载舱102关于网箱100的轴线对称,所有压载舱102沿网箱100的周向分布。网箱100的压载舱组在压载下潜过程中轮流交替加注压载水,重心保持稳定。
以网箱100设置两组压载舱组,两压载舱组分布在网箱100的两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每一压载舱组包括两关于网箱100的轴线对称的压载舱102为例,所需压载泵200的数量为N,N为正整数,N根据网箱100与预安装海域海底完全接触时需要向压载舱102中加注压载水量V、计划加注压载水所需的时间T、压载泵200的排量Q和压载泵200的效率η计算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具体举例如下:已知,需要向压载舱102中加注压载水量V=3200m3,压载泵200的排量Q=100m3/h,潜水泵的效率η=0.8,计划打压载水所需的时间T=8h则需要压载泵200的数量为:
为了在四个压载舱102对应的四根立柱101附近均匀布置压载泵200,且考虑到中间切换压载泵200需要停启泵的时间以及偶然事件需要时间,则选择压载泵200的数量为N=8台,即每个立柱101附近上布置2个压载泵200。
关于备用压载泵的数量N1,N1为正整数,N1的数量按照N的50%进行确定,则上述具体例子中,N1为4个压载泵200。
进一步地,参考图3,网箱100还包括下环103,下环103连接立柱101的底部。压载舱102包括位于立柱101的第一压载舱和位于下环103的第二压载舱。下环103可以为圆柱体,由网箱100所需强度、网箱100的完整稳性和沉浮稳性、压载所需海水体积等所确定。
下环103包括多个环段1031,每一环段103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立柱101。每一环段1031设置有两个舱室均作为第二压载舱,每一舱室与相邻连接的立柱101的第一压载舱连通,形成网箱100的压载舱102。
为确保网箱100结构的稳定性,网箱100还包括上环104、中环105和多根斜撑106。上环104连接立柱101的顶部,中环105设于上环104与下环103之间,并与立柱101连接。斜撑106设于中环105与下环103之间,分别与下环103和立柱101连接形成三角稳定结构,或分别与中环105和下环103连接。
立柱101可以为圆柱体或其他柱状,其体积由网箱100所需强度、网箱100的完整稳性和沉浮稳性、压载所需海水体积等所确定。立柱101的上顶板设有人孔1011和人孔盖。人孔盖覆盖人孔1011设置。需要使网箱100上浮移位时,压载泵200可通过人孔1011进入压载舱102,升降装置300带动压载泵200下降至压载舱102底部,压载泵200将压载舱102内的水排出,以将网箱100移动到下一新的安装海域或拖回进行检修。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图5,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沉箱107、防沉板108和裙边板109。沉箱107设置在网箱100的底部,具体设置在立柱101的底部,且与压载舱102连通。沉箱107内设置第三压载舱,与立柱101的第一压载舱和下环103的第二压载舱形成压载舱102。防沉板108与沉箱107连接。防沉板108沿沉箱107的四周设置。裙边板109设于防沉板108的底部。
当网箱100坐落于海底后,防沉板108和裙边板109作为承载结构,既可以把网箱100的整体重量和荷载传递到海底,也可以通过防沉板108和裙边板109吸附于海底,保证网箱100稳定性来防止网箱100出现水平滑移和下沉。相比传统桩靴结构,防沉板108和裙边板109无需深深插入海底泥土,网箱100下潜或上浮操作更加方便。
另外,当网箱100需要移位时,把压载舱102内水排出,消除防沉板108及裙边板109与海底的吸附力后,网箱100就可以实现上浮,无需像传统的桩靴结构需要通过冲桩系统以及提升系统来把桩靴结构从泥土中拔出,操作更加方便。
参考图5,沉箱107底部还设置有沉井1071。压载泵200在升降装置300的带动下下降至沉箱107里,并放置于沉井1071。在网箱100需要上浮排水时,网箱100内最后剩余的水残余在沉井1071,放置在沉井1071的压载泵200可将沉井1071内的水全部排出。
参考图1,网箱100压载下潜过程中,为便于对网箱100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吃水与海平面齐平,立柱101上设置有通海阀110。通海阀110与立柱101上的压载舱102连通。海水通过通海阀110灌入压载舱102内,直至压载舱102内的水位与海平面齐平,海水不再灌入压载舱102内。
具体设置时,通海阀110的位置设置在网箱100的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0.8-1.2米的位置,优选将通海阀设置在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1米位置。开启通海阀110的时机无需等到海水潮位,需要开启通海阀110时就可开启。通海阀110的位置不局限于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1米位置,也可以是1.1米,1.2米等位置。
进一步地,参考图6和图7,立柱101内表面或立柱101外表面上可设置水尺标线1012。水尺标线1012沿立柱101的高度方向设置。水尺标线1012可以是只设置在立柱101内表面或只设置在立柱101外表面,或者在立柱10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水尺标线1012。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立柱101的内表面和立柱101的外表面上设置水尺标线1012,从立柱101内和立柱101外都可以获取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对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进行验证。
随着海水进入立柱101内,立柱101内压载舱102的水位不断升高,通过水尺标线1012可轻易获取压载舱102的吃水情况,无需设置相应的液位传感器,结构简单。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多根第一水龙带111,压载泵200通过第一水龙带111对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吃水。作为备用压载方式,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第二水龙带(图未示)。第二水龙带布设在相邻立柱101之间。第一水龙带111、第二水龙带和压载泵200均在网箱100压载下潜后拆卸,可应用于另一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实现回收复用,也无需占用网箱100的空间。
第一水龙带111和第二水龙带所需要的长度根据网箱100的高度、压载泵200的数量和需要放入压载舱102的长度等进行确定。
为了节省水龙带的材料成本,且网箱压载系统本身会配置消防水龙带,第一水龙带111和第二水龙带采用的规格与消防水龙带的规格相同,如此,消防水龙带可作为备用水龙带。
当需要交替对相邻立柱101加注压载水时,可通过切换压载泵200对相邻立柱101加注压载水,或者,通过切换使用第二水龙带,使用原来的压载泵200通过第二水龙带对相邻立柱101加注压载水。这样,在部分压载泵200损坏的情况下,仍可实现压载舱组的交替轮流加注压载水,通过切换使用第二水龙带的方式也可实现快速切换,加快加注压载水的速度。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300包括卷扬机301、定滑轮302和主绳索303。卷扬机301固定于网箱100的顶部,具体可以是固定在立柱101的顶部。卷扬机301通过主绳索303穿过定滑轮302与压载泵200连接。
需要将压载泵200下潜入海里,卷扬机301通过主绳索303和定滑轮302带动压载泵200下降到预定深度,同时,第一水龙带111随压载泵200下降预设深度。需要将压载泵200从海水中,卷扬机301通过主绳索303和定滑轮302带动压载泵200上升,浮出海水面,将压载泵200收回,同时也将第一水龙带111一同收回,可用其他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
另外,在需要将网箱100浮起并移动到下一个预安装海域或拖回维修时,可通过卷扬机301带动压载泵200和第一水龙带111下降放入压载舱102内,将压载舱102内的水全部排出实现网箱100的上浮操作。
进一步地,升降装置300还包括备用绳索。备用绳索的一端连接压载泵200,另一端固定在网箱100顶部。当主绳索303失效时,可通过备用绳索拉动压载泵200,避免压载泵200落入海底。装配时,每隔一段距离将第一水龙带111和压载泵200的电源线绑扎在备用绳索上,防止水龙带落入海底。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网箱压载系统,实现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操作。
参考图1和图8,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的步骤包括:
S10、将网箱100运输至预安装海域,使网箱100自由漂浮;
S20、将压载泵200下降潜入海水;
S30、通过压载泵200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与海底接触;
S40、对各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各压载舱102的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S50、继续通过压载泵200对各组所述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各压载舱102的水位达到预设下潜水位,实现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
S60、将压载泵200从海水中上升抽出回收。
该压载下潜方法通过压载泵200下潜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实现网箱100的压载下潜操作,并可上升回收压载泵200,应用于其他网箱100项目中。
该压载下潜方法无需配置压载舱泵,无需配置复杂的各种阀门、防海生物系统、死角吃水系统等配件及相关联系统,降低网箱压载系统的制造成本,规范配置要求低,且多个压载泵200还可重复应用于不同的项目中,复用性强。
参考图1和图4,多组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102A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压载舱102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的压载舱102分别对称分布于网箱100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步骤S30实现网箱100吃水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S32、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二压载舱组102B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二预设水位;
S33、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S34、根据各压载舱102的吃水差,调整网箱100的重心;
S35、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二压载舱组102B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与海底接触。
步骤S30中通过轮流交替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加注压载水的方式,期间获取各压载舱102的吃水差,调整网箱100重心,保证网箱100平衡,使网箱100逐步稳定下沉。
在步骤S31中,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S311、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
S312、时刻获取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
S313、当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偏差超过预设值时,关闭吃水水位高的压载舱102对应加注压载水的压载泵200;
S314、待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吃水水位相等后,开启被关闭的压载泵200;
S315、继续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通过在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的过程中,把控第一压载舱组102A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使得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偏差不超过预设值,使网箱100重心稳定。
在步骤S33中,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S331、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
S332、获取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
S333、保持第一压载舱组102A的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差值不超过2.5m;
S334、继续通过压载泵200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100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在步骤S33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的过程中,网箱100的下环103开始慢慢进水,考虑到此时自由液面修正后的GM值会比较小,且网箱100的水线面相对也较小,重量稍有不平衡就会产生较大倾角,因此,无论网箱100向哪个方向倾斜,都要保持继续向第一压载舱组102A加注压载水,尽量保证第一压载舱组102A对应立柱101的吃水水位差不超过2.5m,不可盲目向第二压载舱组102B打水;当网箱100的吃水接近中环105时,GM值会变大,网箱10010会恢复正浮。
其中,G为网箱100重力作用的中心,M为网箱100正浮时浮力作用线和倾斜后浮力作用线的交点,GM为网箱100重心与稳心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交替对第一压载舱组102A和第二压载舱组102B加注压载水的过程中,具体可以是通过切换压载舱102临近的压载泵200,也可以是切换水龙带的方式,均可以实现切换交替对压载舱组的压载组加注压载水。
第一预设水位、第二预设水位和第三预设水位可以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如第三预设水位可以是网箱100吃水至中环105上表面刚入水的水位。
其中,步骤S34具体包括步骤:
S341、通过网箱100上设置的水尺标志线,获取所述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差;
S342、对吃水水位低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以调整网箱100的重心。
其中,具体可以通过网箱压载系统中网箱100的立柱101内表面及立柱101外表面设置的水尺标线1012获取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再根据各压载舱102的吃水水位获得各压载舱102的吃水差。
在步骤S30,网箱100吃水与海底接触后,还包括步骤:
网箱100与海底接触后,开启网箱100上的通海阀110使海水进入各压载舱102,对各压载舱102加注压载水,使网箱100各压载舱102的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通海阀110位于立柱101上,位于网箱100的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0.8-1.2米的位置,优选将通海阀设置在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1米位置,与压载舱102连通。网箱100与海底接触后,同时开启多个立柱上的通海阀110,海水灌入压载舱102内,至压载舱102内的海水与海平面齐平,操作简单方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压载泵200持续向压载舱102内加注压载水至与海平面齐平。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6)

1.一种网箱压载系统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载下潜方法应用于网箱压载系统,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所述网箱压载系统包括:
网箱,包括多根立柱,多根所述立柱对称设置,所述立柱内设置有压载舱,多根所述立柱的压载舱分为多组压载舱组,每一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两两关于网箱的轴线对称设置;
多个压载泵,用于轮流交替对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
升降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网箱上,且与所述压载泵连接,带动所述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以对所述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及带动所述压载泵上升从海水抽出,以回收复用所述压载泵;
所述压载下潜方法的步骤包括:
将网箱运输至预安装海域,使网箱自由漂浮;
将压载泵下降潜入海水;
通过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
对各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继续通过压载泵对各组所述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水位达到预设下潜水位,实现网箱的压载下潜操作;
将压载泵从海水中上升抽出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组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和第二压载舱组,所述第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和所述第二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分别对称分布于网箱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通过所述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的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通过压载泵对第二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二预设水位;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根据各压载舱的吃水差,调整网箱的重心;
通过压载泵对第二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各压载舱的吃水差,调整网箱的重心的步骤包括:
通过网箱上设置的水尺标志线,获取所述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差;
对吃水水位低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调整网箱的重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时刻获取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
当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偏差超过预设值时,关闭吃水水位高的压载舱对应加注压载水的压载泵;
待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吃水水位相等后,开启被关闭的压载泵;
继续对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一预设水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的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获取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
保持第一压载舱组的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之间的差值不超过2.5m;
继续通过压载泵对第一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达到第三预设水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压载泵轮流交替对多组所述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以使网箱吃水,与海底接触后,还包括步骤:
网箱与海底接触后,开启网箱上的通海阀使海水进入各压载舱,对各压载舱加注压载水,使网箱各压载舱的吃水水位与海平面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海阀设置于预安装海域的最低天文潮潮位以下0.8-1.2米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还包括下环,所述下环连接所述立柱的底部,所述压载舱包括位于所述立柱的第一压载舱和位于所述下环的第二压载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压载舱组包括第一压载舱组和第二压载舱组,所述第一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和所述第二压载舱组的压载舱分别对称分布于所述网箱的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有通海阀,所述通海阀与所述立柱上的压载舱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内表面和/或立柱外表面设置有用于标志所述压载舱吃水水位的水尺标志线,所述水尺标志线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多根第一水龙带,所述压载泵通过所述第一水龙带对所述压载舱加注压载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布设于相邻立柱之间的第二水龙带,所述压载泵可切换通过所述第二水龙带对相邻压载舱进行加注压载水,以切换对相邻压载舱组加注压载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卷扬机、定滑轮和绳索,所述卷扬机固定于所述网箱的顶部,并通过所述绳索穿过所述定滑轮与所述压载泵连接,以带动所述压载泵上升或下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箱压载系统还包括沉箱、防沉板和裙边板,所述沉箱设于所述网箱的底部,所述防沉板与所述沉箱连接,并沿所述沉箱的四周设置,所述裙边板设于所述防沉板的底部,用于防止网箱发生水平滑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载下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箱与所述压载舱连通,且所述沉箱底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压载泵的沉井,以将所述压载舱内的水全部排出。
CN202210941333.9A 2022-08-05 2022-08-05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Active CN1151767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1333.9A CN115176739B (zh) 2022-08-05 2022-08-05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41333.9A CN115176739B (zh) 2022-08-05 2022-08-05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6739A CN115176739A (zh) 2022-10-14
CN115176739B true CN115176739B (zh) 2024-02-27

Family

ID=83523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41333.9A Active CN115176739B (zh) 2022-08-05 2022-08-05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7673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4633A (zh) * 2016-08-30 2017-02-01 上海交通大学 半潜式海洋平台及其优化垂荡效应的实现方法
CN208836810U (zh) * 2018-06-28 2019-05-10 天津瑞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升沉式智能养殖网箱
CN209002615U (zh) * 2018-09-21 2019-06-21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网箱
CN110053730A (zh) * 2018-01-18 2019-07-26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平台及其压载系统
CN110250064A (zh) * 2019-06-19 2019-09-20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箱及网箱的坐底方法
CN110384062A (zh) * 2018-04-23 2019-10-29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水网箱
CN111406686A (zh) * 2019-01-04 2020-07-14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深远海养殖网箱
CN113508771A (zh) * 2021-04-12 2021-10-19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深远海养殖网箱压载调倾系统
CN214593623U (zh) * 2021-04-01 2021-11-05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式深远海养殖网箱
CN216874529U (zh) * 2021-11-29 2022-07-05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升降式养殖网箱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4633A (zh) * 2016-08-30 2017-02-01 上海交通大学 半潜式海洋平台及其优化垂荡效应的实现方法
CN110053730A (zh) * 2018-01-18 2019-07-26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半潜式平台及其压载系统
CN110384062A (zh) * 2018-04-23 2019-10-29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水网箱
CN208836810U (zh) * 2018-06-28 2019-05-10 天津瑞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升沉式智能养殖网箱
CN209002615U (zh) * 2018-09-21 2019-06-21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网箱
CN111406686A (zh) * 2019-01-04 2020-07-14 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深远海养殖网箱
CN110250064A (zh) * 2019-06-19 2019-09-20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箱及网箱的坐底方法
CN214593623U (zh) * 2021-04-01 2021-11-05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式深远海养殖网箱
CN113508771A (zh) * 2021-04-12 2021-10-19 中交海洋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深远海养殖网箱压载调倾系统
CN216874529U (zh) * 2021-11-29 2022-07-05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升降式养殖网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6739A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59814B1 (en) Gravity foundation
MX2011002385A (es) Central marina, fundamento de central marina y metodo de construccion de una central marina.
CN107653895B (zh) 一种组合式海上六浮筒浮箱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139798A (zh) 带延伸筒体的直筒式浮式平台和泳圈式浮筒组
CN102322062B (zh) 一种桶式防波堤基础桶体的搬运及安装工艺
IE55537B1 (en) A modular system for the offshore production,storage and loading of hydrocarbons
CN107630461B (zh) 一种组合式海上四浮筒浮箱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A1290156C (en) Offshore platforms
CN112931347B (zh) 一种利用海上风电导管架基础的升降式深海网箱养殖系统的控制方法
EP3276086A1 (en) Gravity foundation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CN106677258A (zh) 一种电厂海上取水头沉箱的安装工艺
CN215109286U (zh) 一种适用于单桩基础和浮式风机组合结构体系的浮筒
EP3956521B1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offshore wind turbine.
CN115176739B (zh) 网箱压载系统及其压载下潜方法
CN113417808A (zh) 一种适用于单桩基础和浮式风机组合结构体系的浮筒
CA1228990A (en) Off-shore platform structure
US2935854A (en) Offshore drilling platform
EP3943666A1 (en) Metho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an offshore maritime structure and offshore maritime structure
CN214219658U (zh) 用于风电桩施工的漂浮式导向架
CN219671501U (zh) 一种取水泵船迁移系统
CN219710449U (zh) 一种拼装式临时取水泵船
CN116605366B (zh) 一种海上大型设施的运输、就位和拆除方法
EP4238861A1 (en) Pontoon for transporting and placing a marine wind turbine on the seabed
CN214219720U (zh) 复合承载式浅水自安装风电基础
KR102293272B1 (ko) 다용도 승하강 수상부유 구조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