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4369A -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64369A
CN115164369A CN202210674797.8A CN202210674797A CN115164369A CN 115164369 A CN115164369 A CN 115164369A CN 202210674797 A CN202210674797 A CN 202210674797A CN 115164369 A CN115164369 A CN 115164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air
indoor air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747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伟
张彦忠
尹亮华
卢进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747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643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64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43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24F2110/22Humidity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控制方法中,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在制冷场景下,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若在制热场景下,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然后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基于逐时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小,设定不同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工作在不同的新风工作模式下,进而控制不同时段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可以在满足室内空气成分浓度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输入新风负荷和空调系统能耗。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空调新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是指空调系统每小时从室外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体积。空调系统可以对新风量进行控制,以使得室内空气质量(例如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浓度或甲醛浓度或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浓度等)满足要求。
空调系统控制新风量的一种方法如下:获取室内CO2浓度与固定设定值的偏差,基于该偏差来控制新风量的大小。
然而,空调系统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新风量的控制时,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较大。因此,如何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制冷场景下,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该方面中,基于逐时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小,设定不同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来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使得新风量在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多进,在室外新风参数值高时少进,进而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来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的取值越大,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越高,可以相对少进点新风量,进而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的差值的大小来进一步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这样得到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更加准确合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该实现方式中,当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一个较大值,此时,室外新风参数值高,可以相对少进点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成分浓度等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进而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所述第二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所述第三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新风量。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越高,则新风量越小,进而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零。
该实现方式中,在确定好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后,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该确定好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时,则说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已经满足要求,可以关闭该空调系统,也即控制新风量为零。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或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阀开度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
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或风阀开度实现对新风量的控制,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制热场景下,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该方面中,基于逐时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小,设定不同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来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使得新风量在室外新风参数值高时多进,在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少进,进而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热负荷。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来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的取值越大,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越低,可以相对少进点新风量,进而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热负荷。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的差值的大小来进一步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这样得到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更加准确合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该实现方式中,当室外新风参数值小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一个较大值,此时,室外新风参数值低,可以相对少进点新风量,保证室内空气成分浓度等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进而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热负荷。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所述第二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所述第三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新风量。
该实现方式中,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越低,则新风量越小,进而可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热负荷。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零。
该实现方式中,在确定好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后,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该确定好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时,则说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已经满足要求,可以关闭该空调系统,也即控制新风量为零。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或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阀开度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
该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或风阀开度实现对新风量的控制,操作简单,易于实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应用于制冷场景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还用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还用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所述第二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所述第三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新风量。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零。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或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阀开度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应用于制热场景下,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还用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还用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所述第二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一新风量;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所述第三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新风量。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零。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或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阀开度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空调系统,所述建筑空调系统包括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器。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其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现有的新风量调节方案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调节方案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示意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在建筑空调新风控制技术领域中,空调系统指的是处理调节室内空气参数温度、湿度达到人体舒适性要求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制冷制热系统和末端处理系统等。空调系统的新风量是指空调系统每小时从室外送入室内的新鲜空气的体积。空调系统可以对新风量进行控制,以使得室内空气质量(例如CO2浓度或甲醛浓度或PM2.5或TVOC浓度等)满足要求。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室外新风(新风量)通过空调系统的风阀或风机进入房间,使得房间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下降,若在制冷的场景下(例如夏季),则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增加;若在制热的场景下(例如冬季),则空调系统的热负荷增加。
理解性地,空调系统的新风冷热负荷与新风量和室外新风参数值有关,新风冷负荷是指室外新风参数高于室内空气参数时,新风进入室内时由空调系统处理至室内空气参数额外增加的空调系统制冷能耗;新风热负荷是指室外新风参数低于室内空气参数时,新风进入室内时由空调系统处理至室内空气参数额外增加的空调系统制热能耗;室外新风参数值一般指室外新鲜空气的焓值、温度、相对湿度等空气参数值;输入的新风量越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污染气体成分浓度)越低。
也就是说,例如夏季新风量的输入,会降低室内污染气体成分浓度,同时会增加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增加制冷能耗;冬季新风量的输入,会降低室内污染气体成分浓度,同时会增加空调系统的新风热负荷、增加制热能耗;因此需要对新风量进行调节控制。
在目前相关技术中,空调系统控制新风量的一种方法如下:获取室内CO2浓度与固定设定值的偏差,基于该偏差来控制新风量的大小。
然而,空调系统使用上述方法进行新风量的控制时,主要依靠根据室内CO2浓度与固定设定值的偏差控制新风量,在室外新风不同参数情况下,室内CO2控制浓度设定值不变,输入新风量保持不变,全天逐时新风负荷随新风参数变化。
示例性地,以制冷场景为例,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现有的新风量调节方案示意图,假设室外新风参数值H为图2中所示的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室内CO2浓度的固定设定值Yset为Yset,较大值;室内CO2浓度的实际值Y在调节过后也为Yset,较大值;因为全天室内CO2控制浓度设定值Yset不变,所以输入新风量也保持不变,为一条直线;输入的新风冷负荷与新风量和室外新风参数值有关,输入新风量保持不变,所以新风冷负荷的曲线与室外新风参数值H的曲线大致保持一致。
上述新风量的调节方案中,仅考虑室内CO2等室内空气成分的浓度限值,虽然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但没有考虑室外新风参数变化,未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不同时段的参数值差异,减少高参数室外新风输入,全天总体新风冷负荷偏大。
因此,如何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可以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要求的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
下面以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通过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空调系统300包括空气参数传感器301、控制器304以及风机302或风阀303。
其中,空气参数传感器301包括室外空气参数传感器和室内空气参数传感器,室外空气参数传感器用于测量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或湿度等,室内空气参数传感器用于测量室内空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等;风机302一般用于独立新风处理机组,主要用于将室外空气输送进室内,并通过频率控制风量的大小;风阀303一般用于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中,主要用于控制风量的比例或者大小;控制器304用于接收空气参数传感器301测量得到的参数信息,并基于该参数信息向风机302或风阀303发送控制指令,使得风机302或风阀303执行对应的操作。
基于图3所示的空调系统,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制冷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S401、S402、S403和S404。下面详细说明图4所示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
S401,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该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
该步骤中,通过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参数传感器301中的室外空气参数传感器测量获取到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或湿度。
可选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并不限于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S402,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
该步骤中,控制器304接收步骤S401中获取到的室外新风参数值,并与预设的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作比较,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可选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可以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数据综合得到。
进一步地,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理解性地,该差值阈值可以根据经验设置,例如,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该差值阈值时,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较多,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该差值阈值时,说明室外新风参数值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较少。
当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理解性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和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可以基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对人体的舒适度设置,例如,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人体舒适度的一个上限,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时,也即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过高,人体会感觉到不舒服;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处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附近时,人体感觉舒适度良好;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处于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附近时,氧气充足,空气质量好,人体感觉很舒适。
可选地,当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室外新风参数值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的差值越大,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示例性地,假设室外新风参数值为H,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为Hset,由于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将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较小值Yset,较小值,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一般值Yset,一般值,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较大值Yset,较大值
也就是说,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多时,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小值;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少时,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一般值;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高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时,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大值
S403,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该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该步骤中,通过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参数传感器301中的室内空气参数传感器测量获取室内空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并不限于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S404,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新风量越小。
该步骤中,控制器304接收步骤S403中获取到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并与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作比较,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其中,若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器304控制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
若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器304控制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第二新风量小于第一新风量;
若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器304控制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第三新风量小于第二新风量。
理解性地,假设室内空气成分浓度用Y表示,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小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大于或等于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小值时,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直至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到达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小值附近,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新风工作模式①。
可选地,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系统的风机302的频率实现,例如,当空调系统的末端空调机组为独立新风处理机组时,即可以通过控制风机的频率来调节新风量。
可选地,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还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系统的风阀303的开度实现,其中,在输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风阀303的开度越大,新风量越大。例如,当空调系统的末端空调机组为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时,即可以通过控制风阀的开度或开关状态来调节新风量。
理解性地,在新风工作模式①下,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多,此时向室内输入第一新风量,第一新风量相对较大。
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一般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大于或等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一般值时,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直至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到达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一般值附近,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新风工作模式②。
理解性地,在新风工作模式②下,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少,此时向室内输入第二新风量,第二新风量相对一般,且小于第一新风量。
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大值,且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大于或等于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时,则控制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直至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到达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较大值附近,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新风工作模式③。
理解性地,在新风工作模式③下,室外新风参数值H等于或高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此时向室内输入第三新风量,第三新风量相对较少,且第三新风量小于第二新风量。
进一步地,在上述新风工作模式①、新风工作模式②或新风工作模式③下时,若当前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小于当前的新风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时,则可以关闭空调系统的风阀或风机,将该工作模式定义为新风工作模式④。
也就是说,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小于当前的新风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等浓度较低,满足舒适性要求,且有余量,可以关闭空调系统的风阀或风机,此时新风量为0,新风冷负荷为0,可以实现空调系统的新风节能。
可选地,等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或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等浓度上升到一定值后,再启动空调系统打开风阀或风机,输入新风来调节当前室内空气成分浓度,使其维持在当前新风工作模式所对应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附近。
理解性地,该实施例中,空调系统根据不同时段的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小,设定不同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阀值,控制空调系统工作在以上描述的几种不同的新风工作模式下,进而控制不同时段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使得在制冷场景下,新风量在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多进,在室外新风参数值高时少进,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多进的新风可以满足室外新风参数高时的需求,这几种新风工作模式的组合可以实现整体的空调系统的新风节能。
示例性地,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调节方案示意图。在不同的室外新风参数值H下,空调系统处于上述不同的4个工作模式时,对应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实际值)、输入的新风量以及新风冷负荷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
假设室外新风参数值H为图5中所示的一条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多时,空调系统处于新风工作模式①下,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取Yset,较小值,此时空调系统控制输入的新风量较多(如图5中的输入新风量阴影所示),使得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达到Yset,较小值
可选地,空调系统的新风冷负荷与室外新风参数值或新风量成正相关,新风工作模式①下的对应的输入新风冷负荷如图5中阴影所示,由于新风工作模式①下的新风参数值H较低,所以新风量进入室内时的制冷能耗较低。
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低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较少时,空调系统处于新风工作模式②下,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取Yset,一般值,此时空调系统控制输入的新风量一般(如图5中的输入新风量阴影所示),使得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达到Yset,一般值
可选地,新风工作模式②下的对应的输入新风冷负荷如图5中阴影所示,输入的新风冷负荷一般。
当室外新风参数值H高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Hset时,空调系统处于新风工作模式③下,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取Yset,较大值,此时空调系统控制输入的新风量较少(如图5中的输入新风量阴影所示),使得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达到Yset,较大值
可选地,新风工作模式③下输入的新风量较少,且室外新风参数值H处于下降趋势,所以该新风工作模式③下的对应的输入新风冷负荷相对较低,如图5中阴影所示,当新风参数值H较高时,新风量进入室内的制冷能耗较高。
在新风工作模式①、新风工作模式②或新风工作模式③下,当室内空气成分浓度Y小于当前模式下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Yset时,空调系统处于新风工作模式④下,此时,关闭空调系统的风阀或风机,使得输入的新风量为0,输入新风冷负荷也为0,如图5所示。
可选地,基于图3所示的空调系统,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制热场景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S601、S602、S603和S604。
S601,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该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
该步骤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401,此处不再赘述。
S602,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
该步骤中,控制器304将室外新风参数值与预设的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作比较,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进一步地,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当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小于室外新风参数值,且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当室外新风参数值小于或等于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控制器304确定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S603,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该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该步骤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403,此处不再赘述。
S604,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新风量越小。
该步骤中对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404,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根据不同时段的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大小,设定不同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阀值,控制空调系统工作在不同的新风工作模式下,进而控制不同时段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使得在制冷场景下,新风量在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多进,在室外新风参数值高时少进,在制热场景下,新风量在室外新风参数值高时多进,在室外新风参数值低时少进,进而在满足室内空气成分浓度要求的同时,实现空调新风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降低空调系统的输入新风冷热负荷和空调系统能耗。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700,该装置700包括:获取模块701、确定模块702和控制模块703。
其中,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获取模块701还用于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控制模块703,用于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新风量越小。
作为一种示例,装置700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例如,获取模块701用于执行S401和S403,确定模块702用于执行S402,控制模块703用于执行S404。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800,该装置800包括:获取模块801、确定模块802和控制模块803。
其中,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确定模块802,用于根据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获取模块801还用于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控制模块803,用于根据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新风量越小。
作为一种示例,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方法,例如,获取模块801用于执行S601和S603,确定模块802用于执行S602,控制模块803用于执行S604。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示意图。图9所示的装置可以用于执行前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装置900包括:存储器901、处理器902、通信接口903以及总线904。其中,存储器901、处理器902、通信接口903通过总线904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连接。
存储器90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或者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901可以存储程序,当存储器901中存储的程序被处理器902执行时,处理器902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处理器902可以采用通用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示的各个方法。
处理器902还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的各个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9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上述处理器90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901,处理器902读取存储器90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本申请装置包括的单元所需执行的功能。
通信接口903可以使用但不限于收发器一类的收发装置,来实现装置900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
总线904可以包括在装置900各个部件(例如,存储器901、处理器902、通信接口903)之间传送信息的通路。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装置900可以是电子设备,或者,也可以是配置于电子设备中的芯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制冷场景下,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
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大,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
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
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若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之间的差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取值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和室外新风参数阈值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包括:
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大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且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差值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大于或等于所述室外新风参数阈值时,确定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
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一新风量;
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二新风量,所述第二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一新风量;
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为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第三新风量,所述第三新风量小于所述第二新风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
若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小于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新风量为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包括:
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机频率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或
通过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风阀开度实现所述新风量的控制。
8.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制热场景下,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室外新风参数值,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包括室外空气的焓值、温度和湿度中的任意一个;
根据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其中,所述室外新风参数值越小,则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
获取室内空气成分浓度,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细颗粒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
根据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和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控制所述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其中,所述室内空气成分浓度阈值越大,则所述新风量越小。
9.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或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的模块。
10.一种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
11.一种建筑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器。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
CN202210674797.8A 2022-06-15 2022-06-15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1643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4797.8A CN115164369A (zh) 2022-06-15 2022-06-15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74797.8A CN115164369A (zh) 2022-06-15 2022-06-15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4369A true CN115164369A (zh) 2022-10-11

Family

ID=83486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74797.8A Pending CN115164369A (zh) 2022-06-15 2022-06-15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6436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128049A (ko) * 2011-05-16 2012-11-26 단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습도 및 엔탈피 기반 건물 환기 제어 방법
CN105674512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深圳市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变参数调节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KR101652247B1 (ko) * 2015-11-06 2016-08-30 (주)가교테크 공기조화기의 외기냉방 운전방법
CN106322634A (zh) * 2015-06-26 2017-01-11 广东迪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新风机的节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19549A (zh) * 2019-05-21 2019-10-1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234504A (zh) * 2021-11-16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储存介质
CN114279027A (zh) * 2021-12-09 2022-04-05 北京环都拓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焓差旁通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6716517U (zh) * 2021-09-13 2022-06-10 杭州龙华环境集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与vrf空调联动的新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128049A (ko) * 2011-05-16 2012-11-26 단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습도 및 엔탈피 기반 건물 환기 제어 방법
CN106322634A (zh) * 2015-06-26 2017-01-11 广东迪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新风机的节能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1652247B1 (ko) * 2015-11-06 2016-08-30 (주)가교테크 공기조화기의 외기냉방 운전방법
CN105674512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深圳市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变参数调节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319549A (zh) * 2019-05-21 2019-10-11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节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6716517U (zh) * 2021-09-13 2022-06-10 杭州龙华环境集成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与vrf空调联动的新风装置
CN114234504A (zh) * 2021-11-16 2022-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储存介质
CN114279027A (zh) * 2021-12-09 2022-04-05 北京环都拓普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焓差旁通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74217B2 (en) Integrated airflow control for variable air volume and air handler HVAC systems to reduce building HVAC energy use
US8061417B2 (en) Priority conditioning in a multi-zone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10330328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US2019002492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20080277486A1 (en) HVA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089295A2 (en) Comfortable, energy-efficient control of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0605458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KR102500304B1 (ko) 변풍량 시스템의 이산화탄소 통합 제어 방법
CN107076446B (zh) 空调管理装置和空调系统
JP4864019B2 (ja) 空調システムで所在環境の快適性を制御する方法
CN108917117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3739359B (zh)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及中央空调系统
CN105737340B (zh) 一种空调温度智能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517968A (zh) 空调、空调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5164369A (zh)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JP6328902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4132669A (ja) 空調制御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の運転制御方法
CN107894076B (zh)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050670A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14838487A (zh) 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多联机空调以及存储介质
CN108302718A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JP2015105816A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JP697960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944501A (zh) 一种具热回收功能室内热泵型除湿控温系统及方法
CN110925878A (zh) 组合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