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0812A -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0812A
CN115150812A CN202110352818.XA CN202110352818A CN115150812A CN 115150812 A CN115150812 A CN 115150812A CN 202110352818 A CN202110352818 A CN 202110352818A CN 115150812 A CN115150812 A CN 115150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sim card
equipment
relay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28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峰
龚卫林
贾银元
裘风光
许浩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281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5081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83139 priority patent/WO2022206616A1/zh
Priority to EP22778798.3A priority patent/EP429406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150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0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6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dis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上安装有第一SIM卡,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第一电子设备在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后,获取第一SIM卡信息,并根据该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当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较差时,可以选择蜂窝信号较强的第二电子设备协助第一电子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提高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用户设备(例如手机)通过基站发射的蜂窝信号连接蜂窝网络,执行蜂窝通信业务,例如打电话、上网、收发短信等。然而,基站发射的蜂窝信号可能会由于基站分布不佳、多个基站相互干扰、建筑物遮挡、手机距离基站较远等情况,导致手机接收到的蜂窝信号强度较弱,甚至接收不到蜂窝信号,从而影响蜂窝通信业务的进行。例如,在通话过程中出现语音断续、无声、视频卡顿、甚至通话中断等问题,用户体验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蜂窝通信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上安装有第一SIM卡,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第一电子设备获取第一SIM卡信息;第一电子设备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其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也称为接力设备,第二电子设备也称为用户设备。当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较差时,可以选择蜂窝信号较强的第二电子设备协助第一电子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由于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较好,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较好,有助于改善蜂窝通信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丢包、抖动和延时。因此,相对于第二电子设备直接和网络侧设备通信,通过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通信能够提高蜂窝通信质量。
例如,针对通话的场景,能够改善第二电子设备通话过程中的通话断续、无声、视频卡顿、甚至通话中断等问题。针对短信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第二电子设备短信的收发速率,改善短信到达第二电子设备的时延。针对上网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第二电子设备网页的刷新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在网络侧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包括: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交互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并不局限应用在第二电子设备蜂窝信号质量差的场景,还可以应用于以下场景:
(1)以第一电子设备是平板电脑,第二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当手机电量低且不便于充电时,手机使用平板电脑协助手机处理蜂窝通信业务,以节约手机的电量。
(2)当第一电子设备是安装在室外的CPE,第二电子设备是室内的路由器时,可以将原本要安装在CPE的第一SIM卡安装在路由器上,由CPE从路由器上访问第一SIM卡信息,从而访问网络侧设备。本实施例可以将第一SIM卡从室外转移至室内,避免了SIM卡被盗窃以及由于日晒被损坏的风险。此外,相比于从已安装在室外的CPE上拆装SIM卡,从室内的路由器上拆装SIM卡更加地方便。
(3)当第一电子设备是CPE,第二电子设备是手机时,CPE通过手机的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实现CPE在不插SIM卡的场景下做WiFi热点,可以避免用户多维护一张SIM卡。
(4)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手机1,第二电子设备均是手机2为例,用户将手机2遗漏在家里之后,可以通过手机1获取手机2的第一SIM卡信息,根据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并在手机1上处理第一SIM卡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可以避免用户错过手机2的来电。
(5)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智能手表,第二电子设备是手机为例,当用户佩戴智能手表在户外运动,不便于携带手机时,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访问手机的第一SIM卡信息,并使用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并在智能手表上处理第一SIM卡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避免错过手机的来电。
(6)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手机,第二电子设备是CPE为例,手机可以访问CPE的第一SIM卡信息,替代CPE在室内进行蜂窝信号强度检测,确定CPE的放置位置。
(7)以第一电子设备时手机,第二电子设备是CPE为例,手机可以获取CPE的第一SIM卡信息,使用CPE中第一SIM卡的流量上网,以节约手机本地SIM卡的流量。
(8)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最高支持5G技术的手机为例,以第二电子设备是支持4G技术的手机为例,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电子设备访问蜂窝网络时,可以使用5G技术与网络侧设备交互通信数据,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9)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手机,第二电子设备是接力服务器为例,用户也可以使用接力服务器根据手机的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
(10)以第一电子设备是手机1,第二电子设备是手机2为例,手机2同时安装两张SIM卡(例如SIM卡1和SIM卡2)。当手机2的SIM卡1在通话过程中时,手机2可以自动控制手机1使用SIM卡2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在该过程中,如果手机2的SIM卡2有来电,手机1可以在本地处理该来电,也可以将来电通知到手机2进行处理,以避免用户错过SIM卡2的来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自主模式时,若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第二电子设备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和/或,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接力模式时,若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第二电子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在自主模式下,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与网络侧设备直接交互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为: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小区;和/或,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位置;和/或,第二电子设备连接车载蓝牙设备。当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电子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可以提高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通信质量,或者节约电量。
第二预设条件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低于通信质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高于或者等于电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和/或,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当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二电子设备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可以减少第一电子设备的功耗。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第二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在接力模式和自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保证蜂窝通信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调制解调器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第一电子设备通过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或者,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根据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业务态时,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第二电子设备将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同步给第一电子设备,由第一电子设备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以及该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或者,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和IMS协议栈上电,获取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并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以及该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该第一提示框中包括设备选择控件。响应于用户对该设备选择控件的操作,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包括:当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强度阈值时,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包括:当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时,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获取第一SIM卡信息,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实时获取第一SIM卡信息中的鉴权数据,该鉴权数据用于与该网络侧连接时进行鉴权。第一电子设备预先缓存第一SIM卡信息中除该鉴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并根据不同数据的老化周期更新对应的数据,以便第一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时,直接从本地读取该其他数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预先缓存第一SIM卡信息中除该鉴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可以提高第一电子设备访问第一SIM卡信息的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在使用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之后,显示第三提示框,第三提示框用于提示第一电子设备正在为第二电子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的通话质量低于质量阈值时,第二电子设备显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控制第二电子设备靠近第一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使用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发射热点信号;当第三电子设备连接该热点信号之后,第三电子设备通过第一电子设备使用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上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向第三电子设备分享第一电子设备的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二SIM卡,第二SIM卡中存储有第二SIM卡信息;第二电子设备使用第二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第二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既可以通过第一电子设备处理第一SIM卡的蜂窝通信业务,也可以处理本机第二SIM卡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三SIM卡,第三SIM卡中存储有第三SIM卡信息;第一电子设备使用第三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第三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既可以协助第二电子设备处理第一SIM卡的蜂窝通信业务,也可以处理本机第三SIM卡的蜂窝通信业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一电子设备,该第一电子设备被配置为: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第二电子设备安装有第一SIM卡,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获取第一SIM卡信息;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其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在网络侧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与网络侧设备交互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广播第一通知消息,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以由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消息与第一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当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强度阈值时,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被配置为:实时获取第一SIM卡信息中的鉴权数据,该鉴权数据用于与该网络侧连接时进行鉴权;预先缓存第一SIM卡信息中除该鉴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并根据不同数据的老化周期更新对应的数据,以便第一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时,直接从本地读取该其他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在使用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之后,显示第三提示框,第三提示框用于提示第一电子设备正在为第二电子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使用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发射热点信号;当第三电子设备连接该热点信号之后,第三电子设备通过第一电子设备使用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上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三SIM卡,第三SIM卡中存储有第三SIM卡信息;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使用第三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第三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上安装有第一SIM卡,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第二电子被配置为:与第一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向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SIM卡信息,第一SIM卡信息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其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协助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在网络侧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第二电子设备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力模式下,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交互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自主模式时,若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第二电子设备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和/或,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接力模式时,若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第二电子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在自主模式下,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与网络侧设备直接交互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该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为: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小区;和/或,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位置;和/或,第二电子设备连接车载蓝牙设备。
第二预设条件为: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低于通信质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高于或者等于电量阈值;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和/或,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和/或,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该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空闲态时,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控制本地的调制解调器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第一电子设备通过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和/或,断开与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并根据第一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电子设备处于业务态时,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IMS协议栈下电,并将本地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同步给第一电子设备,由第一电子设备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以及该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和/或,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获取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并根据第一SIM卡信息以及该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第一提示框中包括设备选择控件;响应于用户对该设备选择控件的操作,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当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时,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当第二电子设备的通话质量低于质量阈值时,显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控制第二电子设备靠近第一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二SIM卡,第二SIM卡中存储有第二SIM卡信息;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使用第二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第二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上述第二方面中第一电子设备被配置执行的内容。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上述第三方面中第二电子设备被配置执行的内容。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四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五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程序,当该程序被设备运行时,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第四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程序,当该程序被设备运行时,使得第二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第五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第四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第五方面示出的通信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发现与连接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程SIM卡访问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IM卡信息读取方式示意图一;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IM卡信息读取方式示意图二;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数据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发设备的数据转发方式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的原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一;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二;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三;
图18是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来电接听过程的流程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来电界面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四;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五;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接力设备上选择用户设备的过程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力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6A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七;
图26B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八;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场景十;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服务器的套餐设置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卡来电场景示意图一;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卡来电场景示意图二;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一;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二;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三;
图3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四;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五;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的通信方式示意图一;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的通信方式示意图二;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方式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的访问权限管理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的蜂窝业务管理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切换原理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用户面及控制面协议栈的示意性架构图;
图4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网协同场景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融合场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通信系统、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division-synchronous CDMA,TD-SCDMA)通信系统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ed,CS)、长期演进语音承载(voice over long-term evolution,VoLTE)、新空口语音承载(voice over newradio,VoNR)、长期演进视频承载(video over long-term evolution,ViLTE)、新空口视频承载(video over new radio,ViNR)、演进分组系统回落(evolved packet systemfallback,EPS fallback)、CS回落(CS fallback)、基于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的语音通话(voice over WiFi,VoWiFi)或者基于WiFi的视频通话(video overWiFi,ViWiFi)等通话中。
目前,用户设备(例如手机)通过基站发射的蜂窝信号连接蜂窝网络,执行蜂窝通信业务,例如打电话、上网、收发短信等。然而,基站发射的蜂窝信号可能会由于基站分布不佳、多个基站相互干扰、建筑物遮挡、手机距离基站较远等情况,导致手机接收到的蜂窝信号强度较弱,甚至接收不到蜂窝信号,从而影响蜂窝通信业务的进行。例如,参见图1所示,在通话过程中,当手机侧的蜂窝信号强度较弱时,手机和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通常较差,并出现通话数据包大量丢包、延时较大、抖动较大等情况,导致通话过程中出现语音断续、无声、视频卡顿、甚至通话中断等问题,用户体验不佳。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设备侧蜂窝信号较差时,蜂窝通信业务异常的问题。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参见图2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用户设备、接力设备和网络侧设备,用于提供一种通过接力设备替代用户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的通信模式,简称接力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车载设备、智能家用设备(如智能音箱)、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电子设备。接力设备可以是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equipment,CPE),也可以是用户设备,还可以是云服务器中的一个能够提供信号接力服务的功能模块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侧设备可以具有能够为电子设备提供随机接入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U,distributed unit)、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参见图3所示,用户设备中通常安装有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卡,例如实体SIM卡、嵌入式SIM(embedded-SIM,e-SIM)卡、虚拟SIM卡等,其中虚拟SIM卡包括天际通应用。SIM卡中存储有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IMSI是用户设备访问蜂窝网络的唯一用户标识。用户设备在访问网络侧设备时,需要通过IMSI进行鉴权,以便网络侧设备识别用户设备的身份。
用户设备可以根据用户指令选择一个蜂窝信号较好的电子设备作为接力设备,将本地的SIM卡信息直接通过本地的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发送给接力设备的AP,或者将本地的SIM卡信息依次通过本地的Modem、本地的AP发送给接力设备的AP。随后,由接力设备的Modem使用该SIM卡信息中的IMSI作为身份标识,替代用户设备直接访问网络侧设备(如基站)。而用户设备本地的Modem并不与网络侧设备通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是指提供SIM卡信息的电子设备,接力设备是指使用该SIM卡信息访问蜂窝网络的电子设备。此外,Modem可以是电子设备上的实体硬件,也可以是由该实体硬件实例化出来的Modem功能模块。当一个Modem实体硬件实例化出多个Modem功能模块时,该多个Modem功能模块通过分时复用的方式共享该Modem实体硬件资源。
在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用户设备可以本地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具体地,用户设备将上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转发给网络侧设备;此外,网络侧设备还需要将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转发给用户设备。
由于接力设备侧的蜂窝信号较好,因此,接力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较好,有助于改善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丢包、抖动和延时。因此,相对于用户设备直接和网络侧设备通信,通过接力设备与网络侧设备通信能够提高通信质量。例如,针对通话的场景,能够改善通话过程中的通话断续、无声、视频卡顿、甚至通话中断等问题。针对短信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短信的收发速率,改善短信到达用户设备的时延。针对上网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网页的刷新速率。
此外,在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也可以由接力设备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具体地,接力设备将本地产生的上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并且接收并处理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下行蜂窝通信数据。由于接力设备侧的蜂窝信号较好,接力设备在代替用户设备处理接入蜂窝网络并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过程中,同样可以保证蜂窝通信质量。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用户设备在使用接力设备接入蜂窝网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接力设备进行设备发现与连接。通常情况下,用户设备在打开信号接力功能之后才能对接力设备进行设备发现与连接。图4是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界面示意图,涉及用户设备根据用户指令打开信号接力功能的过程。具体如下所示。
参见图4中的(a)所示,用户设备的主屏幕界面中显示有“时钟”、“日历”、“图库”、“备忘录”、“设置”等应用图标。用户设备在检测到用户对“设置”图标的操作之后,可以显示设置界面。
参见图4中的(b)所示,设置界面中可以包括用户信息、“无线局域网(WireleLocal Area Network,WLAN)”、“蓝牙”、“移动网络”、“更多连接”等选项。响应于用户对“移动网络”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移动网络界面。
参见图4中的(c)所示,移动网络界面中包括“飞行模式”、“移动数据”、“SIM卡管理”、“个人热点”、“流量管理”等选项。响应于用户对“移动数据”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移动数据界面。
参见图4中的(d)所示,移动数据界面中包括“移动数据”、“数据漫游”、“启用5G”、“APN”等开关项以及“信号接力”选项。响应于用户对“信号接力”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信号接力界面。
参见图4中的(e)所示,信号接力界面中包括“信号接力”开关项、“成为接力设备”开关项以及“设备授权管理”选项。其中,当“信号接力”开关项打开之后,用户设备将能够对接力设备进行设备发现,并在与接力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接力设备的蜂窝信号访问蜂窝网络。
本实施例还为信号接力的通信场景配置了各种设置模式。例如,参见图4中的(f)所示,用户在打开“信号接力”开关项之后,可以设置信号接力场景下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的各项具体工作模式,其中包括接力设备驻网模式、业务处理模式、是否共享流量、接力设备服务模式等。
其中,接力设备驻网模式可以被设置为“全模式”或者“用户设备模式”。在“全模式”下,接力设备以自身的驻网方式驻网。在“用户设备模式”下,接力设备根据用户设备的能力(例如用户设备可访问蜂窝网络的频段等)进行驻网。
业务处理模式可以被设置为“仅用户设备”模式、“仅接力设备”模式或者“同时处理”模式。在“仅用户设备”模式下,蜂窝通信业务仅在用户设备侧进行处理,例如仅在用户设备侧进行来电提醒。在“仅接力设备”模式下,蜂窝通信业务仅在接力设备侧进行处理,例如仅在接力设备侧进行来电提醒。在“同时处理”模式下,蜂窝通信业务同时在接力设备侧和用户设备侧进行处理,例如同时在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侧进行来电提醒。
当“共享流量”选项开启之后,在用户设备使用接力设备访问蜂窝网络的过程中,其他与接力设备连接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使用用户设备的蜂窝数据流量。
接力设备服务模式可以被设置为“尽力模式”或者“全力模式”。在“尽力模式”下,当接力设备上有空闲的Modem时,为用户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否则不提供信号接力服务。在“全力模式”下,当接力设备上没有空闲的Modem时,将解除对现有Modem的占用,以为用户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力设备发现与连接的示意性流程图。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501-S505。
S501,接力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携带接力设备的业务能力信息。
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其他电子设备该接力设备能够提供信号接力服务,并携带接力设备的业务能力信息和当前检测到的网络环境信息。其中,业务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力设备所支持处理的业务类型。业务能力信息可以包括Remote SIM服务(即远程SIM卡服务)、语音通话服务、视频通话服务、数据业务服务、短信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服务等。网络环境信息包括蜂窝信号强度、蜂窝通信业务的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等。需要说明的是,QoE可以理解为用户体验或者用户感知,即终端用户对移动网络提供的业务性能的主观感受,其可以通过接近量化的方法来表示终端用户对业务与网络的体验和感受,并反映当前业务和网络的质量与用户期望间的差距。
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可以通过蓝牙(bluetooth,BT)、WiFi、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技术、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技术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或者,基于WiFi或者蜂窝数据业务通过服务器广播第一通知消息;再或者,基于WiFi或者蜂窝数据业务建立点对点(peer to peer,P2P)连接,广播第一通知消息。用户设备通过监听获得第一通知消息。
可选的,接力设备在广播第一通知消息之前,可以先检测接力设备侧的蜂窝信号强度。若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例如-95dBm(分贝毫瓦)),则说明接力设备无法保证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因此,接力设备不广播第一通知消息。若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强度阈值,则说明接力设备可以保证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因此,接力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也可以不检测蜂窝信号强度而直接广播第一通知消息。
示例性的,当接力设备通过蓝牙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时,当用户设备进入接力设备的蓝牙覆盖范围之后即可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当接力设备通过WiFi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时,接力设备可以向局域网内路由器的特定端口发送第一通知消息。局域网内的其他电子设备通过监听该端口接收第一通知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可以不断广播第一通知消息,而用户设备按需对该通知消息进行监听。例如,当用户设备侧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例如-95dBm)时,监听接力设备广播的第一通知消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先按需广播接力设备使用请求,用于主动请求使用接力设备。例如,当用户设备侧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例如-95dBm)时,广播接力设备使用请求。接力设备在接收到该接力设备使用请求之后,向用户设备回复第一通知消息,以通知用户设备其能够提供信号接力服务。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减少接力设备的功耗,节约资源。
S502,用户设备根据第一通知消息,与接力设备协商共同支持的业务能力。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后,需要与接力设备进行业务能力协商,确定其共同支持的业务类型。以接力设备支持Remote SIM服务、语音通话服务、视频通话服务、数据业务服务、SMS、GPS服务为例,用户设备需要从中确定其所支持的服务,并将确定结果发送给接力设备。
S503,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相互鉴权。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可以通过设备账号相互鉴权,若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登陆了相同的设备账号,则鉴权通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可以通过动态验证码相互鉴权。例如,接力设备在和用户设备完成业务能力协商之后,接力设备可以显示一个动态验证码,并向用户设备发送校验通知。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校验通知之后,可以显示一个验证码输入界面。用户设备获取用户输入的验证码之后,将输入的验证码发送给接力设备进行校验,若用户发送的验证码和接力设备显示的验证码相同,则鉴权成功。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相互鉴权通过之后,后续使用时将无需再进行鉴权。
S504,在鉴权通过之后,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建立连接。
在鉴权通过之后,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可以根据相互的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建立连接,形成通信链路。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是蓝牙链路、WiFi链路或者数据业务链路。其中,蓝牙链路可以是传统蓝牙链路或者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链路。WiFi链路可以是WiFi局域网链路、WiFi直连链路或者基于WiFi的服务器中转链路。在WiFi局域网链路中,热点设备可以是路由器,也可以是用户设备或者接力设备。当用户设备有两个SIM卡时,数据业务链路可以是用户设备通过SIM卡1与接力设备建立的数据业务链路,或者,通过SIM卡2与接力设备建立的数据业务链路。在数据业务链路中,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之间可以P2P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服务器中转的方式连接。其中,数据业务链路是指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通过基站建立的通信链路。
此外,针对远场连接,例如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通过服务器连接,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服务器建立连接。例如,用户设备可以通过WiFi与服务器连接,接力设备可以通过数据业务与服务器连接。
S505,用户设备显示第一提示框,该第一提示框用于提示发现接力设备。
可选的,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的蜂窝信号强度选择是否显示第一提示框。例如,若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者等于强度阈值(例如-95dBm),则说明用户设备能够正常与网络侧设备通信,并正常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因此,用户设备可以不显示第一提示框。若蜂窝信号强度小于该强度阈值,则说明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不能保证,因此,用户设备显示第一提示框,以提示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接力设备接入蜂窝网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提示框包括发现接力设备的提示信息、用于选择接力设备的设备选择控件、设置控件等。
在一个示例中,以用户设备是电子设备1为例,当用户设备只安装了一张SIM卡时,参见图7中的(a)所示,第一提示框中的提示信息可以为“发现更强信号的接力设备电子设备2”。设备选择控件为“授权使用”图标,用于选择使用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设置控件可以为“设置”图标,用于对电子设备2进行进一步设置。响应于用户对“授权使用”图标的操作,用户设备将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并显示例如图7中的(b)所示的第二提示框,该第二提示框中包括提示信息“本机的蜂窝信号来自电子设备2”,以及“取消设置”图标,用于取消使用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
在另一个示例中,以用户设备是电子设备1为例,当用户设备中安装了两张SIM卡时,参见图8中的(a)所示,第一提示框中的提示信息可以为“发现更强信号的接力设备电子设备2”。设备选择控件可以包括“SIM卡1使用”图标和“SIM卡2使用”图标。其中,“SIM卡1使用”图标用于选择将电子设备2作为SIM卡1的接力设备;“SIM卡2使用”图标用于选择将电子设备2作为SIM卡2的接力设备。设置控件为“设置”图标,用于对电子设备2进行进一步设置。响应于用户对“SIM卡1使用”图标的操作,用户设备将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并显示例如图8中的(b)所示的第二提示框,该第二提示框中包括提示信息“本机SIM卡1的蜂窝信号来自电子设备2”,以及“取消设置”图标,用于取消使用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
可选的,第一提示框中还可以包括取消控件,用户取消电子设备1当前显示的第一提示框。示例性的,该取消控件可以为“取消”图标。
可选的,在接力模式下,用户设备侧显示的第二提示框可以不允许取消。当用户设备退出接力模式后,第二提示框自动取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用户对某一控件、选项或者开关项的操作包括通过触摸操作单击、双击、长按、重力按压等,本实施例对其具体方式不进行限制。
用户设备在选择接力设备之后,接力设备需要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中存储的信息(简称SIM卡信息),才能以用户设备的身份接入蜂窝网络。下面对接力设备访问用户设备SIM卡信息的过程进行说明。
SIM卡信息通常包括用户数据和网络参数。其中,用户数据是用户在使用SIM卡时产生的数据,例如通信录、短消息(short message,SMS)等。网络参数是运营商预先存储在SIM卡中的数据,包括IMSI、移动用户国际综合业务数字网码(mobile subscriber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MSISDN)、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标识码、加密相关数据、鉴权算法与参数、集成电路卡识别码(integrate circuit card identity,ICCID)、IP多媒体子系统(IP multimediasubsystem,IMS)公共用户身份标识(public user identity,IMPU)、IP多媒体子系统私有用户标识(IMS private user identity,IMPI)、DOMAIN(域名)、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地址(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address,P-CSCF)、固定拨号号码(fixeddialing numbers,FDN)、SMS parameters(短消息中心号码)、被禁止的PLMN(forbiddenPLMN,FPLMN),高优先级PLMN(higher priority PLMN,HPPLMN)、带接入技术的HPLMN(homePLMN,归属PLMN)选择器(HPLMN selector with access technology,HPLMNwAcT)、运营商控制的HPLMNwAcT(operator controlled HPLMNwAcT,OPLMNwAcT)、用户控制的HPLMNwAcT(user controlled HPLMNwAcT,OPLMNwAcT)等。
其中,IMSI可以理解为SIM卡的唯一用户标识(Identifier,ID),用于区分每一个用户。IMSI包括:移动国家代码(mobile country code,MCC)、移动网络代码(mobilenation code,MNC)和移动订户识别代码(mobile subscription identification number,MSIN)。MCC的长度通常为3位;MNC的长度由MCC的值决定,可以是2位(欧洲标准)或3位数字(北美标准)。MSIN的值由运营商分配。例如,IMSI可以为:460001234567890,其中,MCC为460,MNC为00,MSIN为1234567890。
MSISDN也称作手机号码,例如8613912345678。MSISDN包括国家码(country code,CC)、国内目的地码(national destination code,NDC)和客户号码(subscriber number,SN)。不同国家的CC不同,例如中国的CC为86。NDC也称网络接入码,由各个国家的通信主管部门分配给各个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网络接入码为134~139、150~152、188等,中国联通为130~132、185~186等,中国电信为133、153、180、189等。SN由网络运营商分配给用户。
PLMN是一个无线通讯系统,用于为公众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PLMN标识码用于标识不同运营商,即不同的移动通信运营商通常有不同的PLMN。PLMN标识码=MCC+MNC,例如46000、46001等。
ICCID也称为SIM卡的卡号,用于唯一标识一个SIM卡,即IC卡标识。IMPU为电子设备进行网络注册、处理IMS业务时的用户身份标识。
IMPU是电子设备与其他电子设备通信时的身份标识,可以被公布。IMPU用于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消息的路由。
IMPI为用于在用户接入IMS网络的过程中注册、鉴权、认证和计费的标识,不用于呼叫的寻址和路由。IMPI是由归属网络运营商定义的用户身份标识,具有全球唯一性。
P-CSCF是IMS拜访网络的统一入口点。所有IMS终端发起和终止于IMS终端的会话消息都要通过P-CSCF。
鉴权参数包括用户秘钥(key identifier,KI)、运营商根秘钥(Operator VariantAlgorithm Configuration Field,OP),以及OPC(鉴权秘钥)。
用户在运营商网点开户时,运营商会给用户分配一个特定的KI,保存在SIM卡和核心网的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中,SIM卡中和HSS中的KI是一致的。为了保密,SIM卡中的KI是烧制在卡中的,不可向外读取,以保证数据安全。KI是整个AKA鉴权和加密机制的核心,鉴权和加密的过程实质是核实KI的过程。
OP属于运营商可变算法配置域,一个运营商的所有用户可以使用相同的OP,以区别其他运营商的用户。一般情况下,一个运营商只有一个OP,为了避免所有卡片预置同一个OP所带来的安全风险,目前很多运营商均采用在SIM卡中预置OPC,OPC是由OP和KI经过一系列运算后得到的,这样就确保了不同卡片预置不同的OPC,无法通过一张卡片的OPC反算出运营商的OP。其中,OP和OPC是SIM卡鉴权的重要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可以通过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即接力设备作为客户机向用户设备发送SIM卡信息获取请求,用户设备作为服务器,在接收到该请求之后向接力设备发送SIM卡信息。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远程SIM卡访问方法的流程图,涉及接力设备基于C/S模式访问用户设备SIM卡信息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901,用户设备的AP向接力设备的Modem发送第一设置命令,用于将该接力设备的Modem设置为客户机模式。
S902,用户设备的AP向本地的Modem发送第二设置命令,用于将本地的Modem设置为服务器模式。
其中,第一设置命令和第二设置命令可以通过注意(attention,AT)命令的形式发送。此外,本实施例对S901和S902之间的先后顺序不进行限制。
S903,接力设备的Modem向用户设备的AP发送SIM卡信息获取请求。
S904,用户设备的AP将SIM卡信息获取请求转化为Modem可读的形式。
S905,用户设备的AP将转化后的SIM卡信息获取请求发送给本地的Modem。
S906,用户设备的Modem访问SIM卡,并将SIM卡信息发送给本地的AP。
需要说明的是,在S906中,用户设备的Modem发送给本地AP的SIM卡信息是AP可读的形式,因此,用户设备的AP需要将其转化为Modem可读的形式之后,再将其发送给接力设备的Modem进行处理。
S907,用户设备的AP将SIM卡信息转化为Modem可读的形式。
S908,用户设备的AP将Modem可读的SIM卡信息发送给接力设备的Modem。
在SIM卡信息中,OPC、IMSI、MSISDN、PLMN、ICCID、IMPU、IMPI、P-CSCF、FDN、SMS、SMSP、FPLMN、HPPLMN、HPLMNwAcT、HPLMNwAcT、OPLMNwAcT、PLMNwAcT等信息是可以被接力设备读取的。而KI、OP、OPC等参数是不能够被接力设备读取。接力设备在使用SIM卡信息鉴权的过程中,将网络侧下发的随机数(random challenge,RAND)和鉴权令牌(authenticationtoken,AUTN)等参数发送给用户设备,以由用户设备在SIM卡上使用OPC等进行鉴权运算,生成回复消息(response,RES)、保密秘钥(confidentiality key,CK)和完整性秘钥(integrity key,IK)等信息,其中RES由接力设备读取并发给网络侧设备进行校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可以采用实时读取模式,读取用户设备的所有的SIM卡信息。例如,IMSI、PLMN、加密相关数据、鉴权数据、通讯录、短消息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接力设备可以同时采用实时读取模式和预先缓存模式混合的形式,读取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实时读取的数据类型包括鉴权数据,预先缓存的数据包括IMSI、PLMN、加密相关数据、通讯录、短消息等。对于预先缓存的数据,当接力设备需要使用该数据时,直接从本地读取即可,具有较快的数据读取速度。
在接力设备预先缓存的SIM卡信息中,IMSI、MSISDN、PLMN标识码、加密相关数据、鉴权算法与参数、ICCID、IMPU、IMPI、DOMAIN、P-CSCF等参数通常不会发生变化。而FDN、SMS、SMSP、FPLMN、HPPLMN、HPLMNwAcT、OPLMNwAcT、PLMNwAcT等参数是可能会更新或者用户被修改。因此,对于预先缓存的数据,接力设备可以给不同类型的数据设置不同的老化周期(也称作更新周期),当预先缓存的数据到达老化周期之后,接力设备从用户设备侧重新获取对应的数据。
例如,可以将IMPI、IMPU的老化周期设置为无限大,缓存后可以不用更新。将SMS、FDN的老化周设置为60min,每60min从用户设备的SIM中重新读取一次。而将HPLMNwAcT、OPLMNwAcT、PLMNwAcT、FPLMN的老化周期设置为3min,每3min从用户设备的SIM中重新读取一次。而将加密相关数据、ICCID的老化周期设置为0,不能缓存,接力设备需要从用户设备实时进行读取。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IM卡信息读取方式示意图一,示出了SIM卡信息的实时读取模式和预先缓存模式。如图10所示,接力设备包括Modem1和AP1,AP1中设置有缓存区和通信模块1。用户设备包括Modem2、AP2、SIM卡1和SIM卡2,AP2中设置有通信模块2。通信模块1和通信模块2之间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者数据业务的方式通信。
在实时读取模式下,当接力设备读取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时,Modem1将SIM卡信息读取请求通过通信模块1发送给通信模块2,再由通信模块2发送给Modem2。响应于SIM卡信息读取请求,Modem2从对应的SIM卡中读取SIM卡信息,并将SIM卡信息通过通信模块2发送给通信模块1,再由通信模块1发送给Modem1。
在预先缓存模式下,接力设备在确定为用户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之后,若接力设备支持Mirror SIM功能(即镜像SIM卡功能),则AP1即生成SIM卡信息获取请求,并将其通过通信模块1、通信模块2发送给Modem2。响应于SIM卡信息读取请求,Modem2从对应的SIM卡中读取SIM卡信息,并将SIM卡信息通过通信模块2发送给通信模块1。通信模块1在接收到SIM卡信息之后,将其存储在缓存区内。当Modem1需要使用缓存数据时,直接从缓存区中读取即可。在预先缓存模式下,接力设备可以基于一次请求从用户设备读取较多的数据,因此,相对于接力设备按需实时读取,通过预先缓存模式读取通信数据可以减少接力设备访问用户设备SIM卡的次数。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IM卡信息读取方式示意图二,示出了SIM卡信息的另一种实时读取模式和预先缓存模式。如图11所示,接力设备包括Modem1、AP1和通信模块1,用户设备包括Modem2、AP2和通信模块2。通信模块1和通信模块2之间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者数据业务的方式通信。
在实时读取模式下,当接力设备有读取用户设备SIM卡信息的需求时,Modem1将SIM卡信息读取请求依次通过AP1、通信模块1、通信模块2、AP2发送给Modem2。响应于SIM卡信息读取请求,Modem2从对应的SIM卡中读取SIM卡信息,并将SIM卡信息依次通过AP2、通信模块2、通信模块1、AP1发送给Modem1。
在预先缓存模式下,接力设备在确定为用户设备提供接力服务之后,若接力设备支持Mirror SIM功能(即镜像SIM卡功能),则AP1即生成SIM卡信息获取请求,并将其通过通信模块1、通信模块2、AP2发送给Modem2。响应于SIM卡信息读取请求,Modem2从对应的SIM卡中读取SIM卡信息,并将SIM卡信息依次通过AP2、通信模块2、通信模块1发送给AP1。AP1在接收到SIM卡信息之后,将其存储在本地的缓存区内。当Modem1需要使用缓存数据时,直接从缓存区中读取即可。通过预先缓存模式读取通信数据可以减少接力设备访问用户设备获取SIM卡的次数。
此外,在图11中,接力设备的通信模块1也可以设置在Modem1上,用户设备的通信模块2也可以设置在Modem2上。
为了实现接力设备从用户设备读取SIM卡信息,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需要支持特定的数据访协议,例如远程SIM卡访问协议(remote SIM access profile,rSAP)、虚拟SIM(virtual SIM,VSIM)访问协议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可以基于rSAP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rSAP包括客户机侧的rSAP(即rSAP-c)和服务器侧的rSAP(即rSAP-s)两部分。其中,接力设备的Modem需要支持rSAP-c,用户设备的Modem需要支持rSAP-s,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通过rSAP-c与rSAP-s模式的对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力设备不支持rSAP-c,但支持VSIM访问协议,而用户设备支持rSAP-s。此时,当接力设备支持VSIM与rSAP-c相互转化的功能时,在SIM卡信息读取过程中,接力设备可以将VSIM协议消息转化成rSAP-c消息,以便发送给用户设备。并且,接力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rSAP-c消息转化为VSIM协议消息,实现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通过VSIM与rSAP-s模式的对接。
接力设备在获取到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之后,即可使用SIM卡信息中的IMSI作为身份标识接入蜂窝网络,每间隔预设时间向网络侧设备上报自身的跟踪区更新(trackingarea updating,TAU)信息,与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
此外,可选的,当接力设备成功使用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接入蜂窝网络之后,可以突出显示接力设备上对应的信号强度指示图标,例如,将信号强度指示图标显示为红色。
接力设备在通过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即可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接力传输蜂窝通信数据。具体如下所示。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数据传输路径的示意图。接力设备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中转蜂窝通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2中的路径1所示,接力设备直接和用户设备通信。具体地,用户设备将上行的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接力设备再将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将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直接发送给用户设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2中的路径2所示,当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差或者无法建立通信链路时,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转发设备通信。具体地,用户设备可以将上行蜂窝通信数据由转发设备发送给接力设备,接力设备再将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网络侧设备可以将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通过转发设备发送给用户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转发设备转发蜂窝通信数据的过程可以参见图13所示,转发设备中设置有数据接收单元和数据转发单元。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力设备发送的下行蜂窝通信数据,以及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蜂窝通信数据,并将其发送给数据转发单元。数据转发单元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蜂窝通信数据,以及向接力设备发送上行蜂窝通信数据。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的原理示意图。参见图14所示,接力设备包括应用处理器、语音对等(vioce peer,Vpeer)模块、系统总线和Modem。此外,接力设备可以包括音视频外设,也可以不包括。
应用处理器包括网络管理模块、通信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kit,SDK)、无线接口层(radio interface layer,RIL)、基于远程直接数据存取(remotedirect memory access,RDMA)的网卡(RDMA-aware 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RNIC)。其中,网络管理模块包括流量控制单元和路由管理单元,流量控制单元用于管理蜂窝数据流量,例如统计已使用的流量。路由管理单元用于管理数据的传输路径。RNIC用于负责产生RDMA数据包和接收输入的RDMA数据包,从而消除传统操作中多余的内存复制操作,使得AP/Modem的网卡数据快速搬迁。通信SDK包括通信管理单元、语音收发单元、连接与传输单元以及安全管理单元。通信管理单元用于管理通信业务,将从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的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用户设备。语音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或者发送信号接力的通信数据。连接与传输单元用于管理与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以及数据的传输。安全管理单元,用于在建立信号接力连接过程中进行鉴权,以及对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RIL是用于和Modem进行交互的接口层,在用户设备中,RIL被设置为远程SIM卡的客户端模式。Vpeer用于处理和传输语音数据。
系统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
Modem包括IMS协议栈、HiFi模块以及模拟内存模块(the utah simulated memorymodule,USIMM)。其中,IMS协议栈是VoLTE、VoNR等通话的协议栈,用于和IMS核心网完成信令交互和媒体协商。HiFi模块用于语音包的编解码、3A等算法处理。USIMM用于管理SIM卡读写操作。
音视频外设包括扬声器、受话器、麦克风、摄像头、屏幕等。扬声器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扬声器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等。受话器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靠近人耳接听语音。麦克风也称“话筒”或“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摄像头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屏幕用于显示静态图像或者视频。
用户设备包括应用处理器、编码解码器(coder-decoder,Codec)、系统总线、Modem、SIM卡和音视频外设。其中,系统总线、Modem和音视频外设的具体内容请参见前文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用户设备的应用处理器也包括网络管理模块、通信SDK、RNIC和RIL。但与接力设备不同的是,网络管理模块包括虚拟设备管理单元。其中,虚拟设备管理单元用于管理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虚拟设备,即接力设备。RIL包括切换管理单元,用于管理RIL和Modem的映射。此外,RIL还被设置为远程SIM卡服务端,用于从SIM卡中获取SIM卡信息,并将其发送给接力设备。
Codec是用于对音频信号进行A/D和D/A转换的处理芯片。A/D转换是指将人耳能够听到的模拟信号(Analog)转换为电脑能够处理的数字(Digital)信号的编码过程。D/A就是将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人耳能够听到的模拟信号的解码过程。在本实施例中,Codec和系统总线之间通过串行低功耗芯片间媒体总线(Serial Low-power Inter-chip MediaBus,SLIMBUS)连接。SLIMBUS是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interface,MIPI)联盟指定的一种音频接口,用于连接基带/应用处理器和音频芯片,总线协议保证既能发控制信息,又能发数据信息。
在信号接力通信的过程中,相关的通信数据包括控制信令和媒体数据(如通话数据包),下面分别对控制信令和媒体数据在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传输过程进行说明。
以通话为例,针对控制信令,用户设备在获取用户输入的通话控制命令之后,通过RIL模块将其发送给本地通信SDK模块,由本地的通信SDK模块发送给接力设备的通信SDK模块。接力设备的通信SDK通过RIL接口调用并驱动Modem执行控制命令。在本实施例中,该通话控制命令包括通话拨打命令、通话挂断命令、通话查询命令等。
当接力设备接收到网络侧设备的来电通知之后,通过本地的RIL接口将调用通信SDK的通信管理模块,通过通信管理模块将来电通知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通信SDK模块。用户设备的通信SDK模块在接收到来电通知之后,调用RIL接口将来电通知并上报给AP的应用程序框架层,以由用户设备显示来电界面。
针对媒体数据,当电话接通之后,接力设备的Modem从网络侧设备接收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包,接力设备的通信SDK模块从Modem获取下行蜂窝通信数据包,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用户设备的通信SDK模块。用户设备的通信SDK模块,通过RIL接口调用本地的音视频外设播放下行通话数据包所携带的相关内容。此外,用户设备在采集到上行通话数据包之后,由本地的通信SDK将上行通话数据包发送给接力设备的通信SDK模块,接力设备的通信SDK模块再将该上行通话数据包传送给Modem,Modem通过空口将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此外,对于上网、短信等蜂窝通信业务,其控制信令的传输路径与上述通话过程中的控制信令的传输路径相同。对于用户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应用数据,用户设备首先对应用数据进行标记,将不同类型的应用数据进行区分,再将标记后的数据发送到对应的设备或组件。例如,将应用数据标记为蜂窝业务数据、非蜂窝业务数据。将蜂窝业务数据发送给接力设备,将非蜂窝业务数据发送给WiFi网卡等。
下面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
场景一:近场信号接力
在家里,由于信号遮挡等原因,很多时候阳台的蜂窝信号较好,而卧室或者地下室的蜂窝信号较差。当用户在卧室或者地下室打电话或者上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通信质量异常等情况,用户体验不佳。基于此,参见图15所示,可以在家中蜂窝信号较好的地方(例如阳台)放置接力设备(例如CPE、其他手机等),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可以近场通信技术与接力设备连接,使用接力设备实现蜂窝信号接力,访问蜂窝网络。其中,近场通信技术可以为WiFi局域网、WiFi P2P、蓝牙、NFC等通信技术。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用户在家中时,即使在卧室或者地下室打电话也能够保证通话流畅,且不需要移动至阳台去接打电话。针对短信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短信的收发速率,改善短信到达用户设备的时延。针对上网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网页的刷新速率。
场景二:远场信号接力
当用户在户外或者餐厅、商场等场所时,由于蜂窝信号覆盖不到,或者建筑物遮挡等原因,用户设备侧的蜂窝信号强度可能也较差。此时,参见图16所示,若用户家中有接力设备且该接力设备已连接WiFi或者已打开蜂窝数据,用户设备可以使用远场通信技术与接力设备建立连接,使用接力设备访问蜂窝网络。其中,远场通信技术包括基于WiFi或数据业务的P2P连接,或者基于WiFi或数据业务的服务器中转连接等。
其中,当接力设备与用户设备通过WiFi P2P连接时,由于两个电子设备分别处于不同的网关,其无法直接根据对方的IP地址相互访问。此时,电子设备可以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NAT)技术将自身的IP地址和端口号转换为可以被对方访问的IP地址和端口号,使两个电子设备能够连接成功。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用户在餐厅、商场时,可以不需要再移动至露天区域去接打电话。针对短信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短信的收发速率,改善短信到达用户设备的时延。针对上网等业务场景,能够提高网页的刷新速率。
场景三:功耗转移,节省电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用户设备电量低(例如电量低于20%)且不便于充电的场景。此时,参见图17所示,若用户或者用户周边的亲友携带有其他具有蜂窝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笔记电脑等),用户设备将其他电子设备作为接力设备,通过接力设备访问蜂窝网络。
可选的,当用户设备电量低于预设值时,若用户设备检测到接力设备,可以显示第一提示框,以提示用户使用接力设备。该提示框中可以包括发现接力设备的提示信息、用于选择接力设备的设备选择控件、设置控件等。示例性的,参见图18中的(a)所示,该第一提示框中的提示信息可以为“电量低,是否使用接力设备电子设备2”。设备选择控件为“授权使用”图标,用于选择使用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设置控件可以为“设置”图标,用于对电子设备2进行进一步设置。响应于用户对“授权使用”图标的操作,用户设备将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并显示例如图18中的(b)所示的第二提示框,该第二提示框中包括提示信息“本机的蜂窝信号来自电子设备2”,以及“取消设置”图标,用于取消使用电子设备2作为接力设备。
在用户设备通过接力设备访问蜂窝网络的过程中,由接力设备驻网待机,不仅可以节省用户设备的电量,而且能够正常处理蜂窝通信业务,不漏接电话、漏收短信。
或者,用户设备也可以在图4中的(f)所示的界面中,将本次接力通信的业务处理模式设置为“仅接力设备”,将蜂窝通信业务转移至接力设备进行处理,以进一步节省用户设备的电量。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用户设备的通话质量,可以在图4中的(f)所示的界面中,将信号接力的驻网模式设置为全模式,以由接力设备根据自身的驻网方式全力驻网。或者,为了便于用户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可以将信号接力的业务处理模式设置为“同时处理”,即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均可处理。或者,为了减少接力设备的流量损耗,可以关闭流量共享。
在上述场景一和场景二,以及场景三的一些实施例中,信号接力过程中的业务处理模式是“仅用户设备”模式。接力设备作为中间设备在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之间转发数据,蜂窝通信业务的实际处理设备是用户设备。下面对用户设备作为业务处理设备,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过程进行说明。
参见图19所示,图19示出了用户设备作为业务处理设备接听电话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901-S1909。
S1901,网络侧设备将来电通知发送给接力设备。
S1902,接力设备将来电通知发送给用户设备。
S1903,用户设备在接收到来电通知之后,显示来电界面。参见图20所示,来电界面包括用户图像、来电号码、接听控件、拒接控件等。
S1904,响应于用户对电话接听控件的操作,用户设备向接力设备发送电话接听通知。
S1905,接力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电话接听通知。
S1906,网络侧设备向接力设备发送下行通话数据包。
S1907,接力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下行通话数据包。
S1908,用户设备向接力设备发送上行通话数据包。
S1909,接力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行通话数据包。
通过上述步骤S1901-S1909,在接力模式下,用户设备不仅可以通过接力设备的蜂窝信号访问网络侧设备,提高通话质量,还能够在本地接听电话,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场景四:实现CPE与SIM卡分离,将SIM卡从室外转移至室内
通常情况下,当室内蜂窝信号差时,为了提高用户在室内上网的流畅度,用户可以在室外放置一个CPE,将CPE作为WiFi热点为用户设备提供上网服务。当CPE上安装有配置SIM卡,用户设备在连接CPE之后即可使用CPE上SIM卡的流量,通过CPE间接访问蜂窝网络。然而,一些CPE上安装的SIM卡是裸露在CPE壳体的外表面的,当该类CPE放置在室外时,不仅其表面的SIM卡经常会经受日晒,存在SIM卡基材被融化的风险,而且存在被盗窃的风险。此外,CPE上的SIM卡通常需要螺丝安装固定,对于已经安装在室外的CPE,SIM卡的拆卸非常不方便。
为此,参见图21所示,用户可以在家中的路由器上安装SIM卡,将路由器(用户设备)和CPE(接力设备)通过网线进行连接,以由CPE通过网线从路由器中读取到SIM卡信息,并根据SIM卡信息访问蜂窝网络。SIM卡的读取方式可参见前文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此外,CPE根据SIM卡信息访问蜂窝网络的方式也请参见现有CPE,本实施例在此也不进行赘述。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将室外CPE上的SIM卡转移至室内设备中,避免了SIM卡被盗窃以及由于日晒被损坏的风险。此外,相比于从已安装在室外的CPE上拆装SIM卡,从室内的路由器上拆装SIM卡更加的方便。
场景五:CPE在不插SIM卡的场景下做WiFi热点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目前,CPE上通常需要安装一张配置有流量的SIM卡才能为用户设备提供上网服务。因此,通常情况下,为了维持CPE的正常运行,用户需要额外为CPE维护一张SIM卡,每月缴纳相应的费用,耗费用户精力。
为此,参见图22所示,CPE可以不安装SIM卡,而是通过WiFi热点与用户设备(如手机)建立连接,通过Remote SIM技术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并使用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注册并访问蜂窝网络。在用户设备的打开流量共享的情况下,其他电子设备在使用CPE上网的过程中,实际上消耗的是用户设备SIM卡的流量。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用户无需额外为CPE维护一张SIM卡,节约用户精力。
可选的,用户设备可以在图4中的(f)所示的界面中将接力设备驻网模式设置为全模式,以便CPE根据自身的驻网方式全力驻网,提高通信质量。用户设备还可以将业务处理模式设置为“仅用户设备”,以便在用户设备侧处理蜂窝通信业务。
此外,相对于使用手机直接做WiFi热点供室内其他电子设备使用时,能够减少手机的耗电量,避免用户频繁给手机充电。
场景六:手机遗留在家里,电话不漏接。
在日常生活中,用户出门可能会忘记或者不便于随身携带手机。此时,若用户想要接听该手机的来电或者使用该手机号码拨打电话,可以使用另一电子设备作为该手机的接力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并代理用户设备处理蜂窝通信业务。也就说,接力设备在获取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之后,代替用户设备访问蜂窝网络,并处理蜂窝通信业务。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接力设备上选择用户设备的过程示意图,涉及接力设备根据用户指令搜索确定用户设备的过程。参见图23中的(a)所示,对于电子设备而言,在信号接力界面中,响应于用户打开“成为接力设备”开关项的操作,该电子设备即成为接力设备。电子设备在成为接力设备之后,可以开始广播前文所述的第一通知消息,以便其他电子设备发现该接力设备。此外,参见图23中的(b)所示,接力设备也可以在“成为接力设备”开关项的下方显示“搜索用户设备”选项,以根据用户指令主动搜索可用的用户设备(简称可用设备)。响应于用户对“搜索用户设备”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例如图23中的(c)所示的可用设备界面,该界面中包括接力设备的可用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3和电子设备4。响应于用户选择用户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的操作,参见图23中的(d)所示,接力设备与电子设备2建立连接,代替电子设备2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中,接力设备与用户设备可以基于WiFi或蜂窝数据业务通过云服务器连接,也可以基于WiFi或蜂窝数据业务通过P2P连接。
在上述过程中,可选的,接力设备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搜索被代理设备(即用户设备)。具体地,一些用户可能同时拥有多个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各个电子设备通过登录设备账号与对应的云服务器建立连接。若这些电子设备登录同一设备账号,则云服务器认为这些电子设备属于同一用户。对于同一用户的电子设备,云服务器可以在各个电子设备之间共享数据。基于此,接力设备在检测到用户操作“搜索用户设备”选项时,可以通过云服务器查询与接力设备属于同一用户的其他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3和电子设备4。
接力设备在与用户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即可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并根据该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代理用户设备处理蜂窝通信业务。此时,接力设备可以显示第三提示框,以提示用户其当前正在为其他电子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示例性的,参见图24所示,该第三提示框中包括提示信息和取消控件。示例性的,该提示信息可以为“本机正在为如下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电子设备2”。该取消控件可以为“取消授权”图标,用于取消接力设备当前提供的信号接力服务。
图25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接力设备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信号接力的业务处理模式是“仅接力设备”,涉及接力设备借用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并处理用户设备的蜂窝通信业务的过程。
S2501,接力设备向用户设备发送SIM卡信息获取请求。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可以通过云服务器向用户设备发送SIM卡信息获取请求,也可以通过接力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WiFi/蜂窝业务数据P2P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SIM卡信息获取请求。
S2502,用户设备接收接力设备发送的SIM卡信息。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通过云服务器向接力设备发送SIM卡信息,也可以通过接力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WiFi/蜂窝业务数据P2P链路向用户设备发送SIM卡信息。
S2503,接力设备根据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
S2504,网络侧设备向接力设备发送来电通知。
S2505,接力设备根据来电通知在本地显示来电界面。
S2506,响应于用户的接听操作,接力设备向网络侧设备发送接听通知。
S2507,网络侧设备向接力设备发送下行通话数据包,并根据下行通话数据包播放下行通话音/视频。
S2508,接力设备采集上行通话音/视频,根据上行通话音/视频形成上行通话数据包,并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行通话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VoLTE、VoNR等通话,接力设备需要具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基于此,当接力设备接收到RTP形式的下行通话数据包之后,才能够将其解析为PCM码流在本地进行播放。以及,采集上行语音数据的PCM码流,直接将其转化为RTP形式的上行通话数据包,或者对PCM码流编码后将其转化为RTP形式的上行通话数据包。此外,对于CS、CS fallback等通话,接力设备需要具有C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示例性的,该接力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
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在接力设备侧使用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拨打电话、收发短信、上网等。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当用户出门后未携带用户设备时,可以通过其他电子设备获取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代理用户设备接入蜂窝网络并处理通话、短信、上网等蜂窝通信业务,避免遗漏电话,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场景七:用户佩戴智能手表在户外跑不时,不漏接手机的电话
由于手机尺寸较大、携带不方便,用户在运动过程中(例如在户外跑步时),通常不会携带手机,而是选择佩戴智能手表。为了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漏接将手机的电话,用户可以提前将手机的电话通过呼叫转移的方式,转移至智能手表上。但是,呼叫转移存在延时较长(一般在30s左右)、用户不能在智能手表侧使用手机的号码拨打电话、运营商需要向呼叫转移的转接方(即手机用户)收取转接费用等问题,用户体验不佳。
为此,参见图26A所示,用户可以将手机作为用户设备,将智能手表作为接力设备,以由智能手表替代手机访问蜂窝网络并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在本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上安装有SIM卡,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蜂窝数据业务与手机建立连接。或者,智能手表也可以通过WiFi连接、蓝牙等方式与手机连接。再或者,智能手表可以通过蓝牙连接电子设备1,再通过电子设备1的WiFi与手机连接。
此外,很多手机支持安装两张SIM卡,如SIM卡1和SIM卡2。针对上述用户忘记或者不便于随身携带手机等用户设备的场景,当智能手表已代替手机使用SIM卡1接入蜂窝网络的场景,若手机的SIM卡2来电,用户仍然会错过接听。
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智能手表有两个空闲的Modem时,接力设备既可以获取SIM卡1的信息和SIM卡2的信息,从而同时代替用户设备使用SIM卡1和SIM卡2接入蜂窝网络,并在接力设备侧处理蜂窝通信业务。基于此,无论是用户设备SIM卡1来电,还是SIM卡2来电,用户均可以在接力设备侧进行接听。此外,用户也可以在接力设备侧使用SIM卡1和SIM卡2处理其他蜂窝通信业务,例如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6B所示,当手机的SIM卡2来电之后,用户设备可以基于手机和智能手表当前的通信链路,将来电通知到智能手表,由智能手表显示来电界面。当用户在智能手表侧接听来电之后,网络侧设备将下行通话数据发送给手机,再由手机将其发送给智能手表,由智能手表播放。并且,由智能手表本地采集上行通话数据,并将上行通话数据发送给用户设备,再由用户设备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场景八:手机“替代”CPE进行最优位置推荐
通常情况下,CPE中安装有SIM卡,用户需要在室内选择一个蜂窝信号较好的位置来放置CPE,以保证CPE的蜂窝通信质量。目前,用户选择CPE放置位置的方式是,在室内选择多个位置进行蜂窝信号强度检测,在手机对应的CPE管理应用(如智慧生活)中查看蜂窝信号强度的大小,人工确定给一个蜂窝信号强度较大的位置来放置CPE。但是,CPE通常需要插上电源才能工作,受电源线长度的限制以及CPE比较笨重等因素的影响,CPE不便于移动,这就影响了CPE安置位置的选择。
为此,用户可以参照图27所示,将便携式用户设备(如手机)设置为接力设备,并确定CPE作为用户设备,与CPE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连接。此后,手机即可通过Remote SIM技术访问CPE中的SIM卡信息,通过该SIM卡信息访问蜂窝网络。在本实施例中,用户需要将接力设备驻网模式设置为用户设备模式,以便手机根据CPE的驻网方式驻网,代替CPE在室内自由移动,确定CPE放置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手机仍然可以通过CPE管理应用(如智慧生活)显示CPE蜂窝信号强度的大小,以供用户参考。或者,用户也可以直接根据手机当前的信号强度来确定CPE的放置位置。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用户无需移动CPE,而是通过移动手机确定CPE的放置位置的过程中,操作方便。
此外,相对于直接使用手机安装CPE的SIM卡,在室内移动检测各个位置的蜂窝信号强度,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这是由于手机和CPE的频段、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等通信规则不同,因此,手机的蜂窝信号强度并不能准确表示CPE的蜂窝信号强度。
场景九:套餐分享
CPE中的SIM卡通常办理的是移动宽带(mobile Broad band,MBB)流量套餐,其套餐费用相对于手机SIM卡套餐便宜很多。为此,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参见图27所示,将CPE作为用户设备,将手机作为接力设备通过Remote SIM技术访问CPE的SIM卡信息,通过CPE的SIM卡访问蜂窝网络,执行上网等蜂窝通信业务。应理解,在手机使用CPE的SIM卡上网的过程中,消耗的是CPE SIM卡的流量,能够节约手机SIM卡的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家庭成员的用户设备均可以使用该CPE,使用其流量上网,节省整个家庭的上网费用。
场景十:提升蜂窝通信能力
不同用户设备(例如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可能不同,例如手机1最高支持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而手机2最高支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4G)。为了提高手机2的蜂窝通信能力,参见图28所示,用户可以采用信号接力的方式,将手机1作为手机2的接力设备,以便手机2借用手机1的5G通信能力执行蜂窝通信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需要将信号接力驻网模式设置为全模式,此后,手机1在通过Remote SIM技术访问到手机2的SIM卡信息之后,即可通过手机1自身的通信能力使用手机2的SIM卡信息访问蜂窝网络。具体地,手机2将上行蜂窝通信数据通过手机1和手机2之间的通信链路发送给手机1,再由手机1通过5G技术将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并且,手机1在通过5G技术接收到下行蜂窝通信数据之后,再通过手机1和手机2之间的通信链路发送给手机2,由手机2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手机1和手机2之间可以通过WiFi局域网链路、WiFi P2P链路、蓝牙链路等通信链路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力设备还可以是具有通信功能的皮套。其中,该皮套的外形类似手机保护壳,壳体内表面设置有SIM卡槽、通信模块以及其他通信相关配件。当手机安装上该皮套之后,能够使用该皮套内的SIM卡打电话以及收发短信。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当该皮套的蜂窝通信能力比手机强时,用户也可以将该皮套与手机连接,将该皮套作为接力设备,将手机作为用户设备,使得手机能够借助皮套的能力访问蜂窝网络,提高手机的蜂窝通信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场景中,该皮套也可以不设置有SIM卡槽,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皮套和手机之间可以通过(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PCIe)接口、USB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 sound,I2S)接口、SLIMBUS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安全数字输入输出(secure digital input and output,SDIO)、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控制器区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接口等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不需要更改用户设备的硬件设施即可提高用户设备的蜂窝通信能力。
场景十一:服务器作为接力设备
当用户没有CPE、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作为接力设备时,也可以选用服务器作为接力设备。具体请参见图29所示。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涉及用户设备将服务器作为接力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的具体方式。参见图29所示,本实施例将作为接力设备的服务器称为接力服务器,一个接力服务器同时可以作为多个用户设备的接力设备,访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并根据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用户设备和接力服务器可以通过蜂窝数据业务连接,也可以通过WiFi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购买接力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套餐,与接力服务器建立连接,并控制接力服务器为用户设备所提供的信号接力业务的类型。例如,用户可以在例如图30中的(a)所示的天际通应用界面中点击“全球云猫”选项,以进入图30中的(b)所示的套餐购买界面。在套餐购买界面中,不同的套餐对应不同的业务,例如套餐1提供500分钟的信号接力服务,且该服务仅限于通话业务。再例如,套餐2提供1000分钟的信号接力服务,该服务支持通话、短信以及上网业务。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套餐,以控制接力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
此外,不同的区域设置有不同的接力服务器,为了提高用户设备在接力模式下的通信质量,用户也可以在套餐购买界面中选择用户设备所在的区域,例如选择国家A中的城市A,以便用户设备与距离较近的一个接力服务器连接。
接力设备在与用户设备连接之后,即可获取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接力服务器在获取到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之后,可以采用方式一或者方式二访问网络侧设备。方式一:在接力服务器配置有蜂窝通信单元的情况下,接力设备可以通过蜂窝通信模块根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方式二:接力服务器可以通过WiFi根据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接力服务器和网络侧设备的通信方式具体请参见电子设备使用NON-3GPP网络(即非3GPP网络)访问网络侧设备的相关内容,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场景十二:支持双卡来电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机虽然支持同时安装两张SIM卡(例如SIM卡1和SIM卡2),但是当一张SIM卡(如SIM卡1)处于通话状态时,另一张SIM卡(如SIM卡2)通常是无法接收到来电的,因此,用户可能会错过SIM卡2的来电。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的一张SIM卡(如SIM卡1)进入通话状态时,用户设备可以自动控制另一张SIM卡(如SIM卡2)进入接力模式,并通过接力设备使用SIM卡2的信息驻网。在该过程中,若SIM卡2来电,接力设备可以在本地进行来电提醒,也可以控制用户设备进行来电提醒,具体如下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1所示,用户设备正在接听SIM卡1的通话(即来自王先生135xxxx2195的通话)时,若接力设备接收到SIM卡2的通话(即来自李女士的电话),可以在接力设备上显示来电提醒界面,以便用户接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2所示,用户设备正在接听SIM卡1的通话(即来自王先生135xxxx2195的通话)时,若接力设备接收到SIM卡2的通话(即来自李女士的电话),可以将来电通知发送给用户设备,由用户设备显示来电提醒界面。基于此,用户可以在用户设备上选择挂断王先生的电话并接听李女士的电话,也可以保持(Hold)王先生的电话以接听李女士的电话。
针对用户设备作为业务处理设备在处理蜂通信业的场景(即信号接力的业务处理模式为“仅用户设备”的场景),接力设备需要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中转传输通话数据包。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的数据传输示意图。参见图33所示,在信号接力通信过程中,接力设备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中转传输各种蜂窝通信数据,其中包括控制信令、短信以及上下行的通话数据包等。
在蜂窝通话过程中,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基于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transport protocol,RTP)传输通话数据包,因此,网络侧设备发送给接力设备的下行通话数据包通常为RTP数据包,RTP数据包中存储的是自适应多速率窄带(adaptive multirate-narrow band,AMR-NB)、自适应多速率宽带(adaptive multi rate-narrow band,AMR-WB)、增强语音服务(enhance voice services,EVS)、Opus、基于EVS编码演进的沉浸式语音和音频服务(EVS Codec Extension for Immersive Voice and Audio Services,IVAS)等编码格式的语音数据。但是用户设备通常是根据PCM码流播放音频信息的,需要将RTP数据包中AMR-NB、AMR-WB、EVS、Opus、IVAS等格式的语音数据转化为PCM码流之后才能进行播放。同理,用户设备需要将上行的PCM码流转化为AMR-NB、AMR-WB、EVS、Opus、IVAS等格式的语音数据,再将其封装为RTP数据包之后,才能向网络侧设备发送。
此外,在通话过程中,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基于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传输信令。对于网络侧设备发送的SIP信令之后,需要将其转化为对应的通话控制命令,用户设备才能根据控制信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并且,对于用户设备生成的通话控制命令,需要将其转化为SIP信令才能向网络侧设备发送。在本实施例中,通话控制命令可以为IRING、CLCC、CALLSTATE、CHLD、APDS等。其中,IRING为振铃状态上报命令,CLCC为通话状态查询命令,CALLSTATE为通话状态上报命令,CHLD为进行HOLD操作命令,APDS为拨号命令。
目前,以VoLTE、VoNR等通话为例,针对用户设备处理业务的场景,当接力设备具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时,能够进行RTP数据包和PCM码流的相互转化,以及SIP信令和通话命令的转化。当接力设备不具备该能力时,需要由用户设备执行上述操作。因此,针对接力设备能力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转发蜂窝通信数据。具体如下所示。
方式一:接力设备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34所示,在通话过程中网络侧设备和接力设备通过SIP信令传输信令,当接力设备有IMS协议栈时,接力设备可以将下行的SIP信令转化为具体的通话控制命令后,再将通话控制命令发送给用户设备。用户设备也可以将本地生成的上行的通话控制命令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处理设备将其转化为SIP信令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当接力设备有语音编解码能力时,对于下行的RTP数据包,接力设备可以先将RTP数据包中的语音数据转化为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码流,再将PCM码流发送给用户设备进行播放。此外,用户设备可以采集上行蜂窝通信数据对应的PCM码流,并将PCM码流发送给接力设备,接力设备将PCM码流转化为RTP数据包,并将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在另一个示例中,当接力设备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时,并且用户设备也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时。接力设备也可以只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透传信令、短信以及上下行的通话数据包等蜂窝通信数据,由用户设备进行RTP数据包和PCM码流的相互转化,以及SIP信令和通话控制命令的转化。
方式二:接力设备没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用户设备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
参见图35所示,当接力设备没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但用户设备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时,接力设备只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透传信令、短信以及上下行的通话数据包等蜂窝通信数据,由用户设备进行RTP数据包和PCM码流的相互转化,以及SIP信令和通话控制命令的转化。
方式三:接力设备有IMS协议栈但没有语音编解码能力,用户设备有语音编解码能力。
参见图36所示,当接力设备有IMS协议栈时,可以将下行的SIP信令转化为具体的通话控制命令后,再将通话控制命令发送给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可以将上行的通话控制命令发送给接力设备,由接力设备将其转化为SIP信令并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当接力设备没有语音编解码能力,但用户设备具有该能力时,接力设备只在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透传RTP形式的上/下行通话数据包,由用户设备进行RTP数据包和PCM码流的相互转化。
针对接力设备作为业务处理设备的场景(即信号接力的业务处理模式为“仅接力设备”的场景),以VoLTE、VoNR等通话为例,参见图37所示,接力设备需要具有IM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并且能够进行RTP数据包和PCM码流的相互转化,以及SIP信令和通话命令的转化。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CS、CS fallback等通话,根据接力设备是否具有CS协议栈和语音编解码能力,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也可以参照上述方式转发蜂窝通信数据,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当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通过数据业务通信时,接力设备可以作为热点设备,将接力设备通过本地SIM卡信息接收的蜂窝信号(包括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GPRS)、3G、4G或者5G信号等)转化为wifi信号发射。或者,接力设备在本地未安装SIM卡的情况下,也可以发射WiFi信号。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接力设备发射的WiFi信号与接力设备建立连接,即连接接力设备的热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38所示,用户设备在连接接力设备的热点之后,可以通过IP转发(IP FORWORD)的方式,将待发送给接力设备的上行的蜂窝通信数据,通过用户设备的网卡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通过空口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同理,接力设备也可以通过其热点,将下行的蜂窝通信数据发送给用户设备。
具体地,用户设备中通常针对每一个SIM卡配置一个Internet网卡(即因特网网卡)和多媒体短息业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MMS)网卡。通常情况下,当用户设备自主与网络侧设备通信时,用户设备将多媒体短消息(即彩信)通过MMS网卡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将一些特定的蜂窝通信数据(例如一键登录相关数据)通过Internet网卡发送给网络侧设备。此外,用户设备中还设置有WiFi网卡,WiFi网卡用于发送用户设备上的应用(application,App)数据,例如App在运行过程中相关的音频、视频数据等。
为了实现在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之间中转传输蜂窝通信数据,接力设备上也设置了一系列的网卡。示例性的,参见图39所示,针对接力设备(例如CPE)设置有Modem0和Modem1的场景,当本地已安装一个SIM卡时,CPE会为本地的SIM卡配置一个Internet网卡。此外,当用户设备通过CPE WiFi热点连接接力设备时,CPE还会单独为用户SIM卡配置一个Internet网卡和一个MMS网卡。
当用户设备通过接力设备连接网络侧设备时,用户设备通过本地的WiFi网卡先将蜂窝数据业务请求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发送给网络侧设备。例如,对于彩信,由于彩信是按照固定接入点名称(access point name,APN)的方式通过空口发送给网络侧设备的,因此,用户设备将彩信数据流通过用户设备的MMS网卡发送给本地的WiFi网卡,再由WiFi网卡发送给接力设备的CPE WiFi热点,再通过接力设备的MMS网卡经由Modem1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对于新闻、视频等应用数据,用户设备通过WiFi网卡将其发送给接力设备的CPE WiFi热点,再通过接力设备的SIM卡的Internet网卡经由Modem0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针对特定蜂窝通信数据,用户设备将其通过用户设备的Internet网卡发送给本地的WiFi网卡,再由WiFi网卡发送给接力设备的CPE WiFi热点,再通过接力设备的用户SIM卡的Internet网卡经由Modem1发送给网络侧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设备或者接力设备不是热点设备时,用户设备可以将蜂窝通信数据通过路由器发送给接力设备,再由接力设备发送给网络侧设备,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支持同时作为N个用户设备的接力设备,使用N个用户设备的SIM卡信息接入蜂窝。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一个Modem通常只能运行一套蜂窝通信协议(例如IMS协议、CS协议等),N的数值根据接力设备空余Modem的数量确定。例如,当接力设备是支持双卡的手机时,其通常有两个Modem,若其本地未安装SIM卡,则有两个空闲的Modem,此时,该手机可以同时作为2个用户设备的接力设备。
可选的,当接力设备中的所有Modem均被本地的SIM卡占用,没有空余的Modem时,接力设备可以自动或者根据用户指令控制本地的一个SIM卡下电,以让出一个空余的Modem供用户设备的SIM卡使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一个Modem可以运行多套蜂窝通信协议时,N的数值也可以根据Modem中空闲蜂窝通信协议的数量确定。例如,当手机仅具有一个Modem,但该Modem能够运行3套IMS协议时,若该手机本地已经安装了一个SIM卡,则手机在通过该SIM卡访问网络侧设备时会占用一套IMS协议,还剩余两套空闲的IMS协议。因此,该手机可以同时作为2个用户设备的接力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作为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使用。也就是说,电子设备既可以作为用户设备自主接入蜂窝网络,由可以作为接力设备代替其他电子设备接入蜂窝网络。示例性的,参见图40所示,以电子设备1为例,电子设备1中设置Modem1和Modem2,当电子设备1本地安装有SIM卡1时,电子设备1可以使用SIM卡1通过Modem1访问网络侧设备1。另外,电子设备1还可以作为电子设备2的接力设备,访问电子设备2的SIM卡2的信息,并根据该SIM卡2的信息通过Modem2访问网络侧设备2。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侧设备1和网络侧设备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SIM卡1和SIM卡2属于同一运营商时,网络侧设备1和网络侧设备2通常相同。当SIM卡1和SIM卡2属于不同运营商时,网络侧设备1和网络侧设备2通常不相同。
在接力模式下,当网络侧设备呼叫用户设备时,用户设备可以单独进行来电提醒,也可以和接力设备共同进行来电提醒,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来电提醒。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对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来电提醒,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呼叫用户设备时,用户设备可以先振铃预设时间(例如20s),若在该预设时间内仍处于呼叫状态,则同时在接力设备上进行来电提醒,以提醒用户接听来电。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对其历史连接过的接力设备进行权限管理。示例性的,参见图41中的(a)所示,响应于用户对“信号接力”开关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例如图41中的(b)所示的信号接力界面,该界面中包括“授权管理”选项和“业务管理”选项。响应于用户对“授权管理”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授权管理界面,该界面中包括用户设备已连接过的电子设备,例如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3和电子设备4。参见图41中的(c)所示,以用户选择设置电子设备2的权限为例,响应于用户对“电子设备2”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例如图41中的(d)所示的设置界面,该设置界面中包括“允许授权”、“永久禁止”和“临时删除”开关项。其中,“允许授权”选项用于允许对应的电子设备访问用户设备。“永久禁止”选项用于禁止对应的电子设备访问用户设备。“临时删除”选项用于临时限制对应的电子设备访问用户设备,例如在5min内限制电子设备2访问用户设备。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如图41中的(d)所示的界面中设置对应电子设备的权限。
此外,用户设备还可以设置每个接力设备代替用户设备执行的蜂窝通信业务,例如通话业务、短信业务等。示例性的,参见图42中的(a)所示,响应于用户对“业务管理”选项的操作,用户设备显示例如图42中的(b)所示的界面,该界面中包括可配置的业务选项,例如“全部”选项、“通话”选项、“短信”选项、“信号”和“数据业务”选项。用户可以在该界面中设置对应的接力设备所执行蜂窝通信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智能手表、CPE等没有屏幕或者屏幕较小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手机中的智慧生活应用进行相关的信号接力设置。相关的设置界面可以参考图4中的(e)、图4中的(f)、图23、图41和图42所示,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用户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随着用户的位置不断移动。当用户设备距离接力设备较远时,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可能出现异常,导致通话质量变差甚至通话中断,用户体验不佳。例如,在设置有客厅、卧室A和卧室B的房间内,客厅距离卧室B较远。若接力设备在客厅,当用户设备随着用户从客厅移动至卧室B时,由于信号遮挡等原因,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可能会逐渐变差,导致通话质量变差甚至通话中断,用户体验不佳。为此,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根据用户设备是否满足预设的切换条件,来确定是否使用接力设备接入蜂窝网络。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模式切换原理示意图。如图43所示,用户设备可以根据其访问蜂窝网络的历史数据决策使用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或者使用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自主模式是指用户设备自行根据接收到的蜂窝信号访问蜂窝网络。
图4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涉及用户设备切换网络侧设备接入模式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401,用户设备检测蜂窝通信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蜂窝通信参数包括: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质量,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之间的通话质量,用户设备的电量,用户设备所处小区的历史通话质量,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或者用户设备是否连接车载蓝牙设备等。
其中,通话质量包括数据传输质量、链路质量以及QoE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数据传输质量可以根据通信链路通话数据包的丢包率、时延、抖动等参数来确定。链路质量可以根据参考信号强度(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质量(reference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或者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ratio,SINR)中的至少一种来确定。
S4402,当用户设备处于自主模式时,若用户设备的蜂窝通信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
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低于预设值。示例性的,该预设值可以为-95dBm、-100dBm、-110dBm、-115dBm等。当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时,说明蜂窝信号的强度较差,可能无法维持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稳定的通信,在通信过程中出现上网卡顿、通话异常等情况。因此,当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预设值时,用户设备采用接力模式接入网络侧设备,以改善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
或者,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示例性的,该预设电量可以为电池最大蓄电量的20%、10%等。用户设备在自主接入蜂窝网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监听网络侧设备下发的广播消息并上报TAU信息,以和网络侧设备建立连接,功耗较大。当用户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为了减少其电量消耗,用户设备可以切换至接力模式,使用接力设备接入网络侧设备。
可选的,当用户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时,若网络侧设备呼叫用户设备,可以只在接力设备侧进行来电提醒,以由用户在接力设备侧接听电话,进一步减少用户设备的电量损耗。
在一个示例中,当用户在户外活动且不便于充电时,若手机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平板电脑的电量充足,那么,用户可以控制手机使用平板电脑作为接力设备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从而节约手机的电量。
或者,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处于异常小区。示例性的,用户设备在日常的通信过程中可以检测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确定经常出现通信异常的小区,将其标记为异常小区。当用户设备切换至该异常小区后,为了提高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用户设备可以使用接力设备接入网络侧设备。
或者,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处于异常位置。示例性的,用户设备在日常的通信过程中可以检测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确定经常出现通信异常的位置,存储对应的位置信息。在本实施例中,该异常位置可以是地理位置,也可以为WiFi覆盖区域、蓝牙覆盖区域等。因此,该异常位置对应的异常位置信息可以是经纬度范围,也可以是WiFi的名称、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蓝牙名称等。当电子设备检测到其当前的位置信息与异常位置信息相同时,处于异常位置。当用户设备处于异常位置时,为了提高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用户设备可以使用接力设备接入网络侧设备。
或者,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连接车载蓝牙设备。受车辆遮挡等原因的影响,车辆内部的蜂窝信号通常比车辆外部弱。因此,当用户设备进入私家车并连接车载蓝牙设备时,可以将私家车作为接力设备,使用私家车自带的Modem访问网络侧设备,从而提高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
或者,用户设备可以根据上述至少两个第一预设条件综合决策,形成指纹数据,并根据该指纹数据决策是否由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
S4403,当用户设备处于接力模式时,若用户设备的蜂窝通信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
其中,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低于预设质量,且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高于预设强度。示例性的,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低于预设质量包括: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的丢包率高于预设值(例如10%);或者通话数据包的延时高于预设值(例如120ms);或者,第一端侧链路的信噪比低于预设值(例如10dB)等。
可以理解,当用户设备与接力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低于预设质量时,即使接力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较好,也无法保证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通话质量。因此,当用户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高于预设强度时,将用户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由用户设备直接访问网络侧设备时,能够改善通话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需要进行乒乓抑制,避免其在自主模式和接力模式之间进行频繁切换,造成电子设备资源浪费,影响用户体验。
或者,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的电量等于或者高于预设电量。示例性的,该预设电量可以为电池最大蓄电量的20%、10%等。当用户设备的电量等于或者高于预设电量时,用户设备可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以自行与网络侧设备连接。
或者,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或者从异常位置移动至非异常位置。当用户设备处于异常小区或者异常位置时,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通常较差,需要借助接力设备访问网络侧设备。但是,当用户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或者从异常位置移动至非异常位置时,其与网络侧设备的通信质量通常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因此,将用户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直接访问网络侧设备。
或者,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为:用户设备断开与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当用户设备断开与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时,可能是用户不想使用车载蓝牙设备,或者车辆熄火,或者用户远离车辆,此时为了保证用户设备的与网络侧设备的正常连接,用户设备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直接访问网络侧设备。
或者,用户设备可以根据上述至少两个第二预设条件综合决策,形成指纹数据,并根据该指纹数据决策是否由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访问网络侧设备。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二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在接力模式和自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从而保证蜂窝通信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主模式和接力模式的相互切换可以在空闲态进行,也可以在业务态进行。其中,空闲态是指用户设备未执行蜂窝通信业务时,业务态是指用户设备执行蜂窝通信业务时。例如,业务态可以为用户设备打电话、上网的过程中等。
当用户设备在空闲态进行自主模式和接力模式的切换时,可以通过启动或者关闭用户设备的Modem以及IMS协议栈来进行,即进行硬切换。以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为例,用户设备关闭控制本地的Modem或者Modem协议栈下电,并关闭本地的IMS协议栈。以从接力模式切换至自主模式为例,用户设备可以控制本地的Modem和Modem协议栈上电,并重启本地的IMS协议栈,重新加载协议栈连接网络侧设备。为了缩短用户设备重新启动IMS协议栈、Modem或Modem协议栈的时间,用户设备可以暂时不读取SIM卡上本地的SMS,以及SIM卡上的联系人信息等信息,以实现快速重启。未读取的SIM卡信息在该信息对应的老化周期内不做清理,在主机做好缓存即可。
当用户设备在业务态进行自主模式和接力模式的切换时可以进行软切换,即将用户设备的IMS协议栈和接力设备的IMS协议栈进行同步,将一个电子设备的业务信息同步给另一电子设备,以由该另一电子设备进行位置区域更新(Location Area Update,LAU)或者TAU,从而访问网络侧设备。
下面以用户设备当前执行的蜂窝通信业务时通话业务为例,对用户设备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4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设备的用户面及控制面协议栈的示意性架构图。参见图45所示,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physics,PHY)。用户设备的控制面协议栈包括非接入层(non 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网络侧设备的基站包括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网络侧设备的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包括NAS。
其中,PHY层位于最低层,也可以称为层一(Layer 1)。MAC层、RLC层以及PDCP层属于中间层,也可以称为层二(Layer 2)。RRC层和NAS属于更高层,也可以称为层三(Layer3)。层一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两个物理实体间的可靠的比特流的传送,适配传输媒介。层二的主要功能是信道复用和解复用、数据格式的封装、数据包调度等。层三的主要功能是寻址、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和控制、资源的配置策略等。
当用户设备从自主模式切换至接力模式的过程中,用户设备需要将其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本次通话相关的状态信息全部同步给接力设备,并且由接力设备发起位置区域更新或者TAU刷新,访问网络侧设备。在该方法中,设备切换导致的通话数据包的时延会小一些,设备切换过程中同步的数据量(尤其是状态信息的数量)会大一些。或者,用户设备也可以只将本地控制面协议栈中与本地通话相关的信息全部同步给接力设备,例如控制面协议栈中层三的数据,并且由接力设备发起LAU或者TAU,访问网络侧设备。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切换方法,用户设备在切换通信模式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当前的通话不掉话,做到用户无感知。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设备不支持软切换时,用户设备应减少在通话态进行模式切换。例如,用户设备可以持续检测通话质量,当通话质量在预设时间内持续降低时,用户设备可以播放提示语音,以指示当前通话质量逐渐减低,从而提醒用户靠近接力设备。示例性的,该提示语音可以为急促的“嘟嘟嘟~”声,或者语音信息“本机信号弱,请靠近接力设备”等。此外,针对视频通话的场景,用户设备的通话界面上还可以显示提示信息,示例性的,该提示信息可以为文字信息“信号弱,请靠近接力设备”。
此外,当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质量低于预设质量时,也可以在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可以基于当前的通信链路进行协商,再建立一条或者多条通信链路,以通过多条链路共同传输通话数据。例如,当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当前是通过WiFi链路连接时,用户设备和接力设备之间可以再建立一条数据业务链路,以传输通话数据。
在接力设备和用户设备通过多条链路共同传输通话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将一部分通话数据包由第一条通信链路传输,将另一部分通话数据包由第二条通信链路传输,以减少每条链路的数据传输压力,提高通话数据包的传输质量。或者,也可以将所有通话数据包复制一份,将全部的通话数据包在各个通信链路均传输一遍,以减少接收端缺失的通话数据包的数量,提高通话质量。
图4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多网协同场景示意图。参见图46所示,当用户设备安装有SIM卡1和SIM2,且SIM卡1与接力设备关联时,用户设备可以通过多路网络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一路为通过接力设备使用SIM卡1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另一路为用户设备使用SIM卡2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
图4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融合场景的示意图。参见图47所示,当接力设备从用户设备获取到SIM卡1的信息,并且本地安装有SIM卡2时,接力设备可以通过使用多路网络访问网络侧设备。其中一路为使用SIM卡1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另一路为使用SIM卡2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当接力设备作为热点设备连接了其他电子设备(例如辅助设备1)时,辅助设备1可以享受接力设备的多网协同能力,即辅助设备1既可以使用SIM卡1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也可以使用SIM卡2的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此外,接力设备也可以访问其他电子设备(例如辅助设备2),进而通过辅助设备2访问网络侧设备。应理解,当接力设备能够通过辅助设备2访问网络侧设备时,接力设备对应的用户设备也可以使用辅助设备2访问网络侧设备。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一电子设备,该第一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执行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所执行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二电子设备,该第二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执行上述各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所执行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程序,当该程序被设备运行时,使得第一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程序,当该程序被设备运行时,使得第二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接力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芯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上,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1)

1.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安装有第一SIM卡,所述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获取所述第一SIM卡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
其中,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协助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协助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网络侧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协助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网络侧设备交互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自主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和/或,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接力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
其中,在所述自主模式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与所述网络侧设备直接交互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小区;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车载蓝牙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低于通信质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高于或者等于电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空闲态时,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调制解调器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信息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业务态时,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将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同步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以及所述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和IMS协议栈上电,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以及所述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所述第一提示框中包括设备选择控件;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设备选择控件的操作,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包括:
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强度阈值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第一通知消息。
12.根据权利要10或11所示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包括: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获取所述第一SIM卡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实时获取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中的鉴权数据,所述鉴权数据用于与所述网络侧连接时进行鉴权;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预先缓存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中除所述鉴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并根据不同数据的老化周期更新对应的数据,以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时,直接从本地读取所述其他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使用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之后,显示第三提示框,所述第三提示框用于提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正在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
15.根据权利要求2或4-14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通话质量低于质量阈值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靠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发射热点信号;
当第三电子设备连接所述热点信号之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上网。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二SIM卡,所述第二SIM卡中存储有第二SIM卡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第二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所述第二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三SIM卡,所述第三SIM卡中存储有第三SIM卡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第三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所述第三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19.一种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被配置为:
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安装有第一SIM卡,所述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
获取所述第一SIM卡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
其中,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协助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网络侧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与所述网络侧设备交互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22.根据权利要求19-21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广播第一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以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强度阈值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广播所述第一通知消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9-24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实时获取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中的鉴权数据,所述鉴权数据用于与所述网络侧连接时进行鉴权;
预先缓存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中除所述鉴权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并根据不同数据的老化周期更新对应的数据,以便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处理蜂窝通信业务时,直接从本地读取所述其他数据。
26.根据权利要求19-25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在使用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之后,显示第三提示框,所述第三提示框用于提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正在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信号接力服务。
27.根据权利要求19-26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使用所述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发射热点信号;
当第三电子设备连接所述热点信号之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使用所述第一SIM卡的蜂窝数据流量上网。
28.根据权利要求19-27任一项所述的第一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三SIM卡,所述第三SIM卡中存储有第三SIM卡信息;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使用所述第三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所述第三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29.一种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安装有第一SIM卡,所述第一SIM卡中存储有第一SIM卡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被配置为:
与第一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第一SIM卡信息,所述第一SIM卡信息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网络侧设备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进入接力模式;
其中,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协助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执行与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所述网络侧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之间转发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由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力模式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网络侧设备交互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自主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和/或,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所述接力模式时,若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
其中,在所述自主模式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与所述网络侧设备直接交互所述第一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数据,并在本地根据所述蜂窝通信数据处理对应的蜂窝通信业务。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低于强度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电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小区;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异常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车载蓝牙设备。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低于通信质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电量高于或者等于电量阈值;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小区切换至正常小区;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从异常位置切换至正常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断开与车载蓝牙设备的连接。
35.根据权利要求32-34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空闲态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控制本地的调制解调器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互联网多媒体子系统IMS协议栈下电,并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SIM卡信息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和/或,
断开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并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访问所述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
36.根据权利要求32-34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处于业务态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或者IMS协议栈下电,并将本地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同步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以及所述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自主模式切换至所述接力模式;和/或,
控制本地的Modem、Modem协议栈和IMS协议栈上电,获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及控制面协议栈中与当前业务相关的状态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SIM卡信息以及所述状态信息访问网络侧设备,以从所述接力模式切换至所述自主模式。
37.根据权利要求29-36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近场通信技术、远场通信技术或者物理实体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29-37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在接收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所述第一通知消息用于通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具备信号接力功能,所述第一提示框中包括设备选择控件;
响应于用户对所述设备选择控件的操作,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
39.根据权利要38所示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蜂窝信号强度小于强度阈值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通知消息之后显示第一提示框。
40.根据权利要求30或32-39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通话质量低于质量阈值时,显示提示信息,所述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控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靠近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41.根据权利要求29-40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安装有第二SIM卡,所述第二SIM卡中存储有第二SIM卡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被配置为:
使用所述第二SIM卡信息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连接,并在本地处理所述第二SIM卡相关的蜂窝通信业务。
CN202110352818.XA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1508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2818.XA CN115150812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PCT/CN2022/083139 WO2022206616A1 (zh) 2021-03-31 2022-03-25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EP22778798.3A EP4294063A1 (en) 2021-03-31 2022-03-25 Communication system, first electronic device and seco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2818.XA CN115150812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0812A true CN115150812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05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2818.XA Pending CN115150812A (zh) 2021-03-31 2021-03-31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294063A1 (zh)
CN (1) CN115150812A (zh)
WO (1) WO202220661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09181A (zh) * 2022-12-28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远程分布式通信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6709226A (zh) * 2022-10-31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接力方法、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743916A (zh) * 2022-10-08 2023-09-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蜂窝通信能力接续的通话方法和装置
WO2023202533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电子设备以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6925A (zh) * 2012-01-31 2013-07-31 维鹏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CN104202072A (zh) * 2014-09-16 2014-12-10 捷开通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通讯系统及其通讯方法
CN106060908A (zh) * 2016-05-26 2016-10-26 王家城 一种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使用时间的方法和设备
US20200359211A1 (en) * 2019-05-09 2020-11-12 Mediatek Inc. Device-to-devic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haring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es
CN112514426A (zh) * 2018-06-27 2021-03-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向无线广域网(wwan)传送侧行链路传输模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5022A (zh) * 2015-06-30 2015-09-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共享使用虚拟sim卡的方法和系统
CN105375942A (zh) * 2015-11-26 2016-03-02 王家城 一种具有无线sim传输功能的手表手机
WO2019000729A1 (zh) * 2017-06-29 2019-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的方法、可穿戴设备、服务器及系统
CN108924820B (zh) * 2018-07-26 2021-10-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共享sim卡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6925A (zh) * 2012-01-31 2013-07-31 维鹏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
CN104202072A (zh) * 2014-09-16 2014-12-10 捷开通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电子通讯系统及其通讯方法
CN106060908A (zh) * 2016-05-26 2016-10-26 王家城 一种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使用时间的方法和设备
CN112514426A (zh) * 2018-06-27 2021-03-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向无线广域网(wwan)传送侧行链路传输模式
US20200359211A1 (en) * 2019-05-09 2020-11-12 Mediatek Inc. Device-to-device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haring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e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533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电子设备以及系统
CN116743916A (zh) * 2022-10-08 2023-09-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蜂窝通信能力接续的通话方法和装置
CN116709226A (zh) * 2022-10-31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接力方法、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6709181A (zh) * 2022-12-28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基于远程分布式通信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6616A1 (zh) 2022-10-06
EP4294063A1 (en) 2023-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1137B2 (en) Simultaneous voice calls using a multi-SIM multi-active device
WO2022206616A1 (zh) 一种通信系统、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
EP204479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connecting to a voice network (uma network)
US9124704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US8868075B2 (en) Modular cell phone for fixed mobile convergence
US10798629B2 (en) VoWifi call processing method of mobile terminal,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477030B2 (en) LTE cellular mobile network access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953458B2 (ja) 単一のサブスクリプションを用いたマルチデバイス管理
US9191780B2 (en) Configuring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180255486A1 (en) Adaptively supplementing wlan throughput with wwan data
US10097499B1 (en) Private message notifications
KR20230022855A (ko) 별개의 무선 네트워크를 이용한 홈 오퍼레이터 서비스들에 대한 액세스
CN113228763A (zh) 寻呼原因处理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A2815069C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EP2503758B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WO2011110114A2 (zh) 切换工作模式的方法和毫微微蜂窝式基站
US2006028144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call forwarding for dual-mode handsets
KR20110079725A (ko) 통신 장치 및 서버, 그리고 통신 장치 및 서버를 위한 방법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US20240064503A1 (en) Selectively restricting wi-fi calls supported by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17034689A (ja) ユーザ所有の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に第三者の無線端末を接続させる認証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