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9830A -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9830A
CN115139830A CN202211059109.3A CN202211059109A CN115139830A CN 115139830 A CN115139830 A CN 115139830A CN 202211059109 A CN202211059109 A CN 202211059109A CN 115139830 A CN115139830 A CN 115139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detection
impedance
selection switch
detec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0591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39830B (zh
Inventor
陈国环
葛俊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Youg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Youg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Youg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Youg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Youg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0591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98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39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9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39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9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控制器、工作电路和功率发射线圈,还包括:多个检测模块,设置在功率发射线圈上侧,或与功率发射线圈在同一平面;每个检测模块由四个N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当N大于等于2时,每个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N‑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当N等于1时,每个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还包括:选择开关和检测信号源。本发明中,每次检测的谐振点(频率)就相同,从而无需改变检测频率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检测。并且一次就可以完成对多个线圈的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领域,尤其涉及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中,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但是当发射线圈上方出现金属异物时,金属异物因涡流效应而引起发热,这对系统电能的传输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因温度急剧升高而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金属异物检测是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技术所必须的一项重要的保护功能。
现有技术中,对于金属异物检测,多是通过设置多个检测线圈,检测每个线圈的电参数(一般为阻抗)以确定是否有异物及异物的位置,然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尺寸大,检测线圈的个数以千计,依次检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检测到异物的时间长,就会异物发热的时间长,这存在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还有一些技术中,会将线圈分组,以提高检测速度,然而分组后的线圈总阻抗与单个线圈的阻抗会有很大差别,为此电路谐振频率有所改变,此时要测量线圈阻抗需要更改检测频率,这就增大了异物检测的复杂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该发射端具有检测模块用来检测异物,具有高速检测的优点,且不用改变检测异物的谐振频率。
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控制器、工作电路和功率发射线圈,还包括:多个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功率发射线圈上侧,或与所述功率发射线圈在同一平面;每个所述检测模块由四个N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当N大于等于2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N-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当N等于1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还包括:选择开关和检测信号源,所述选择开关设置在检测模块的电路上,用于选择检测信号源的输入端、输出端或悬空,其中所述功率发射线圈和所述检测模块具有不同的工作频率。
优选的,每个所述检测模块由四个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每个1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
优选的,两个所述线圈串联组成第一线圈组;两个所述第一线圈组并联组成第二线圈组,所述第二线圈组即为所述1级线圈单元;两个所述第二线圈组串联组成第三线圈组;两个第三线圈组并联组成所述检测模块;所述选择开关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线圈组并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一选择开关到第二选择开关;每两个所述第二线圈组串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三选择开关到第四选择开关;每两个所述线圈串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五选择开关到第十二选择开关。
优选的,每个所述检测线圈都串联一个二极管。
异物检测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以一个所述检测模块为基础,依次进行检测,每个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过程为:步骤1:检测所述检测模块的第一阻抗,将所述第一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的检测流程;否则判断为有异物,并进入步骤2;检测所述第一阻抗的方法为:所述第一选择开关和所述第二选择开关中一个选择输入端,另一个选择输出端,其他选择开关选择悬空;使所述检测模块具有信号输入和输出;步骤2:检测每个所述第二线圈组的第二阻抗,将每个所述第二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否则判断为对应的所述第二线圈组处有异物,并进入步骤3;检测所述第二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第二线圈组的第二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所述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第二线圈组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步骤3:在判断为有异物的所述第二线圈组中,检测每个所述线圈的第三阻抗,将每个所述第三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并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的检测流程,否则判断为对应的所述线圈处有异物;检测所述第三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线圈的第三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所述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线圈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优选的,在所述步骤3中,判断为对应的所述线圈处有异物后,上报异物位置,并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的检测流程。
本发明中,检测模块的阻抗、第二线圈组的阻抗、单个线圈的阻抗是相同的,他们进入检测时,会接入检测电路,也就是通过上述选择开关进行接入,因为阻抗相同,所以每次检测的谐振点(谐振频率)都相同,从而无需改变检测频率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检测。并且一次就可以完成对多个线圈的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无线充电发射端中一种检测模块的线圈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充电发射端中另一种检测模块的线圈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无线充电发射端中一种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无线充电发射端中一种选择开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简称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简称检测方法),该发射端具有检测模块用来检测异物,具有高速检测的优点,且不用改变检测异物时的谐振频率,也就是检测模块的工作频率。
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控制器1、工作电路2、功率发射线圈3和多个检测模块4。这些检测模块4都设置在功率发射线圈3上侧,或与功率发射线圈3在同一平面。在无线充电异物检测中,主要是通过电磁场对金属异物进行检测,如果检测模块4设置在功率发射线圈3下方,那么功率发射线圈3就会被检测为异物,这并不是异物检测的初衷,因此,一般检测模块是在功率发射线圈3上侧或者与之平行。且检测模块4的工作频率与功率发射线圈3的工作频率不同,避免二者相互影响。
每个检测模块4由四个N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当N大于等于2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N-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当N等于1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41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还包括:选择开关和检测信号源,所述选择开关设置在检测模块4的电路上,用于选择检测信号源的输入端、输出端或悬空。
例如N取3时,就是检测模块由四个3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而每个3级线圈单元又由四个2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每个2级模块又由四个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每个1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41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也就是说无论N取几,其最终都是由线圈41组合形成。
例如图2中示出的,就是N为2时的检测模块4。具体N选择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需要检测的面积越大,N的选择就可以越大。一般的,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发射端,面积在1平米左右以内,因此可以选择1级线圈单元。
综上可以知晓检测模块4中都具有多个线圈41,这些线圈41经过合理的划分,形成检测模块4。在无线充电发射端,具有多个检测模块4,这些检测模块4之间彼此独立。
优选的,本申请的检测模块4由四个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下文的例子也以该方案说明。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将该检测模块4划分为第一线圈组A、第二线圈组B和第三线圈组C,这里的线圈组和上述的线圈单元不冲突。第二线圈组B即是上述的1级线圈单元。这里划分出三个线圈组是为了描述具体结构更方便。
具体的参见图3,检测模块4由两个并联的第三线圈组C组成,每个第三线圈组C由两个串联的第二线圈组B组成;每个所述第二线圈组B由两个并联的第一线圈组A组成;每个所述第一线圈组A由两个串联的线圈41组成。两个第二线圈组B串联,然后两个串联后的第二线圈组B并联,形成检测模块4,也就是上述的四个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或者说是16个线圈41经过不同的串并组合,形成最终的检测模块4。
16个线圈41是针对4个1级线圈单元而言,检测模块4采用线圈41和其采用N级线圈中N的取值有关,计算方式是4的(N+1)次方个,即采用4个1级线圈单元时,有16个线圈41;采用4个2级线圈单元时,有64个线圈41。
这种划分方式,保证了检测模块4的阻抗、每个第二线圈组B的阻抗和单个线圈41的阻抗均相同。当然,前提是16个线圈41选用的就是阻抗相同的。这里说明的是使用了4个1级线圈单元的情形。在使用更高级的线圈单元时,实质上检测模块4的阻抗、每级线圈单元的阻抗和单个线圈41的阻抗均相同。
假设线圈41的阻抗为Z;第一线圈组A的阻抗Z1;第二线圈组B的阻抗为Z2;第三线圈组C的阻抗为Z3;检测模块4的阻抗为Z0,则:
Z1=Z+Z=2Z;
Z2=Z1*Z1/(Z1+Z1)=Z1/2=Z;
Z3= Z2+Z2=2Z
Z0= Z3*Z3/(Z3+Z3)=Z3/2=Z。
由上可知,在异物检测时,以检测模块4为基础先检测,如果有异物则再检测四个第二线圈组B,检测到异物后,在对应的第二线圈组B内,在依次检测四个线圈41,以确定异物位置。因为第二线圈组B就是一级线圈单元,并依照上式进行推演,可以知晓,在使用更高级线圈单元时,每级线圈单元的阻抗都为Z。
上述检测模块4、第二线圈组B和线圈41具有相同的阻抗,所以检测异物时,不用更换异物检测的频率,即可实现功能。
当然,为了实现上述的检测,还需要检测开关,用于选择联通信号源的输入端、输出端或悬空。选择输入端和输出端后,联通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接入了检测电路。以1级线圈单元为例,选择开关分别设置在以下位置:
两个第三线圈组C并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一选择开关S1和第二选择开关S2;两个第二线圈组B串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三选择开关S3和第四选择开关S4;两个线圈41串联线路上,总计包括第五开关S5至第十二开关S12共计8个选择开关。
在1级线圈单元中,一个检测模块4中,需要设置12个选择开关,为了方便说明,参照图4,对各个位置的选择开关进行说明。由于第二线圈组B具有四个,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方位,对不同位置的第二线圈组B进行说明。为了简便,将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称为左上组,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称为左下组,右上的第二线圈组B称为右上组,右下的第二线圈组B称为右下组。
由于每个第二线圈组B中具有两个第一线圈组A,以上侧、下侧两个方位对每个第二线圈组B中的第一线圈组A进行位置说明。每个第二线圈组B中也是具有四个线圈41,将他们按照位置简称为左上线圈、左下线圈、右上线圈和右下线圈。
该说明方式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中线圈或线圈组(第三线圈组C、第二线圈组B、第一线圈组A统称为线圈组)的位置。并且这里用到的四个方位描述,仅针对一种等效电路图进行说明,其目的是为了方便理解,而非限制。
第一选择开关S1设置在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和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之间。第二选择开关S2设置在右上的第二线圈组B和右下的第二线圈组B之间。需要注意,第一选择开关S1并不是让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和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之间断开或联通,而是让二者之间的连接点,连接信号的输入端还是连接信号的输出端,也可以悬空,即既不连接输入端也不连接输出端,或者理解为该点没有信号的输入或输出。下面各个选择开关均是如此,并不用于线圈41或线圈组之间的通断控制。
第三选择开关S3在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和右上的第二线圈组B之间。第四选择开关S4在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和右下的第二线圈组B之间。
第五选择开关S5在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上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六选择开关S6在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下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七选择开关S7在右上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上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八选择开关S8在右上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下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九选择开关S9在右下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上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十选择开关S10在右下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下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十一选择开关S11在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上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第十二选择开关S12在左下的第二线圈组B中,位于下侧的第一线圈组A中的两个线圈41之间。
上述的选择开关在图中的结构和布置方式仅是示例,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他们是任意形式的开关,只要满足能够选择对应的输入、输出或悬空即可。例如图3所示,选择开关使用了两个12选1开关,需要注意,具体使用多少选择开关,以及是12选1还是更多个选1,是根据检测模块4是几级线圈单元决定的,这里12选1是1级线圈单元的方式。
优选的,每个所述线圈41都串联一个二极管42,或者也可以是串联一个主动开关。如果选择串联主动开关,则需要在检测时,对应的控制主动开关的通断状态,比如以检测模块4为基础检测时,每个主动开关都要闭合,如果只检测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则左上的四个主动开关闭合,其他打开。相比使用二极管42,使用开关就需要更复杂的控制。使用二极管42可以理解为使用被动开关代替主动开关,此种方式既不影响工作效果,节省主动开关的同时节省了I/O口,主动开关价格较高,此方式降低了成本。
上述设备主要用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中,一般是安装在地面端,以检测地面端和车载端之间是否存在金属异物。当然,基于他的原理,他也可以引用在其他领域。
应用于上述无线充电发射端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异物检测方法,具体为:
以一个所述检测模块4为基础,依次进行检测,每个所述检测模块4的检测过程为:
步骤1:检测检测模块4的第一阻抗,将第一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否则判断为有异物,并进入步骤2。如果用在大功率无线充电领域中,在判断有异物后,会立即停止无线充电(如果是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判断有异物就停止无线充电,如果是在无线充电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判断有异物,则不会开始无线充电),这样就避免了异物持续在无线充电的电场中被加热。
判断为无异物时,会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流程。如果所有检测模块4均判断为无异物,则说明整个范围内没有异物存在。当然,所有检测模块4都是依次进行检测的,并且是循环检测,使整个无线充电过程中都在持续检测。
检测第一阻抗的方法为:第一选择开关S1和第二选择开关S2中一个选择输入端,另一个选择输出端,其他选择开关选择悬空;使检测模块4具有信号输入和输出。
以图2为例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处于悬空状态,检测信号可以从第一选择开关S1一端开始流入第一选择开关S2一端。标准阻抗一般是一个线圈41的阻抗,结合上述的阻抗计算方式,可以知晓检测模块4的阻抗和一个线圈41的阻抗是相同的。并且这种方式同时对16个线圈41进行了检测,如果是现有技术,则需要单独检测16次,耗时也就增加了16倍。
如果没有异物,则这16个线圈41所在的范围就一次性检测完成。
步骤2:检测每个第二线圈组B的第二阻抗,将每个第二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否则判断为对应的第二线圈组B处有异物,并进入步骤3。一般的,在步骤1中检测模块4发现有异物,那么在一个检测模块4中的四个第二线圈组B中,至少会有一个第二线圈组B会发现异物,如果四个第二线圈组B中都没有发现异物,则说明异物已经移动,这时,还可以对检测模块4重新进行步骤1的检测流程。
检测第二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第二线圈组B的第二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第二线圈组B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结合上文对第二线圈组B四个方位的说明。在应用中,这四个第二线圈组B的检测顺序没有限定,此处为了方便说明,就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顺序进行说明。
检测左上线圈组时,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检测信号从第一选择开关S1的一端流向第三选择开关S3的一端,完成对左上的第二线圈组B的检测。
检测左下线圈组时,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检测右上线圈组时,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检测右下线圈组时,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步骤3:在判断为有异物的第二线圈组B中,检测每个线圈41的第三阻抗,将每个第三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并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流程,否则判断为对应的线圈41处有异物。
上述步骤2和步骤3可以是在停止无线充电后进行的,此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异物位置的确定,而用担心持续的无线充电电场对异物加热。
检测第三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线圈41的第三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线圈41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如果在左上线圈组中发现异物,则对左上线圈组中四个线圈41进行检测,同样没有顺序的限制,本文说明的顺序不作为限制。因为下面要对各个线圈41以及对应的选择开关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和查看,使用了例如“3.1.1”的序号,该需要进作区分,不做步骤限制。
3.1.1检测左上线圈组中的左上线圈,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五选择开关S5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1.2检测左上线圈组中的左下线圈,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六选择开关S6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1.3检测左上线圈组中的右上线圈,第五选择开关S5选择输入端,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1.4检测左上线圈组中的右下线圈,第六选择开关S6选择输入端,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如果在右上线圈组中发现异物,则对右上线圈组中四个线圈41进行检测,同样没有顺序的限制,本文说明的顺序不作为限制。因为下面要对各个线圈41以及对应的选择开关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和查看,使用了例如“3.2.1”的序号,该需要进作区分,不做步骤限制。
3.2.1检测右上线圈组中的左上线圈,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入端,第七选择开关S7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2.2检测右上线圈组中的左下线圈,第三选择开关S3选择输入端,第八选择开关S8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2.3检测右上线圈组中的右上线圈,第七选择开关S7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2.4检测右上线圈组中的右下线圈,第八选择开关S8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如果在左下线圈组中发现异物,则对左下线圈组中四个线圈41进行检测,同样没有顺序的限制,本文说明的顺序不作为限制。因为下面要对各个线圈41以及对应的选择开关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和查看,使用了例如“3.3.1”的序号,该需要进作区分,不做步骤限制。
3.3.1检测左下线圈组中的左上线圈,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十一选择开关S11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3.2检测左下线圈组中的左下线圈,第一选择开关S1选择输入端,第十二选择开关S1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3.3检测左下线圈组中的右上线圈,第十一选择开关S11选择输入端,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3.4检测左下线圈组中的右下线圈,第十二选择开关S12选择输入端,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如果在右下线圈组中发现异物,则对右下线圈组中四个线圈41进行检测,同样没有顺序的限制,本文说明的顺序不作为限制。因为下面要对各个线圈41以及对应的选择开关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和查看,使用了例如“3.4.1”的序号,该需要进作区分,不做步骤限制。
3.4.1检测右下线圈组中的左上线圈,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入端,第九选择开关S9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4.2检测右下线圈组中的左下线圈,第四选择开关S4选择输入端,第十选择开关S10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4.3检测右下线圈组中的右上线圈,第九选择开关S9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3.4.4检测右下线圈组中的右下线圈,第十选择开关S10选择输入端,第二选择开关S2选择输出端,其它开关处于悬空状态。
在检测模块4发现异物后,经过上述的流程可以检测到异物的具体位置,也就是对应的线圈41处有异物,最少3次就能发现异物的具体位置。发现异物后,会上报异物位置,并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流程。
本发明中,检测模块4的阻抗、第二线圈组B的阻抗、单个线圈41的阻抗是相同的,他们进入检测时,会接入检测电路,也就是通过上述选择开关进行接入,因为阻抗相同,所以每次检测的谐振频率就相同,从而无需改变检测频率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检测。并且一次就可以完成对16个线圈的检测,极大的提高了效率。
以线圈分组的形式进行检测,检测到异物的时效快,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发异物故障保护(用来停止充电等操作),减少了异物处于功率传输状态下的时间,降低了金属异物发热引起的风险;系统检测到异物后,第一时间触发异物故障,停止无线充电,然后再检测故障位置(此时已经停止功率传输,所以异物位置的检测时间就更充裕)。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包括:控制器(1)、工作电路(2)和功率发射线圈(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检测模块(4),设置在所述功率发射线圈(3)上侧,或与所述功率发射线圈(3)在同一平面;
每个所述检测模块(4)由四个N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当N大于等于2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N-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
当N等于1时,每个所述N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41)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
还包括:选择开关和检测信号源,所述选择开关设置在检测模块(4)的电路上,用于选择检测信号源的输入端、输出端或悬空;
其中,所述功率发射线圈(3)和所述检测模块(4)具有不同的工作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检测模块(4)由四个1级线圈单元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每个1级线圈单元由四个线圈(41)两两串联后再并联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线圈(41)串联组成第一线圈组(A);
两个所述第一线圈组(A)并联组成第二线圈组(B),所述第二线圈组(B)即为所述1级线圈单元;
两个所述第二线圈组(B)串联组成第三线圈组(C);
两个第三线圈组(C)并联组成所述检测模块(4);
所述选择开关分别设置在:
两个所述第三线圈组(C)并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一选择开关(S1)到第二选择开关(S2);
每两个所述第二线圈组(B)串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三选择开关(S3)到第四选择开关(S4);
每两个所述线圈(41)串联线路上,分别为第五选择开关(S5)到第十二选择开关(S1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线圈(41)都串联一个二极管(42)。
5.一种异物检测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发射端,其特征在于,
以一个检测模块(4)为基础,依次进行检测,每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过程为:
步骤1:检测检测模块(4)的第一阻抗,将第一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流程;否则判断为有异物,并进入步骤2;
检测第一阻抗的方法为:第一选择开关(S1)和第二选择开关(S2)中一个选择输入端,另一个选择输出端,其他选择开关选择悬空;使检测模块(4)具有信号输入和输出;
步骤2:检测每个第二线圈组(B)的第二阻抗,将每个第二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否则判断为对应的第二线圈组(B)处有异物,并进入步骤3;
检测第二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第二线圈组(B)的第二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第二线圈组(B)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步骤3:在判断为有异物的第二线圈组(B)中,检测每个线圈(41)的第三阻抗,将每个所述第三阻抗和标准阻抗比较,在误差范围内则为无异物,否则判断为对应的所述线圈(41)处有异物;
检测所述第三阻抗的方法为:进行四组检测,分别检测每个线圈(41)的第三阻抗,每组检测切换对应的所述选择开关的连接关系,使每个被检测的线圈(41)具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异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3中,判断为对应的所述线圈(41)处有异物后,上报异物位置,并进入下一个检测模块(4)的检测流程。
CN202211059109.3A 2022-08-30 2022-08-30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Active CN1151398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9109.3A CN115139830B (zh) 2022-08-30 2022-08-30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9109.3A CN115139830B (zh) 2022-08-30 2022-08-30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9830A true CN115139830A (zh) 2022-10-04
CN115139830B CN115139830B (zh) 2022-11-15

Family

ID=8341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059109.3A Active CN115139830B (zh) 2022-08-30 2022-08-30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398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082A (zh) * 2013-12-05 2016-07-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阵列线圈系统
US20170033615A1 (en) * 2015-07-30 2017-02-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oreign object detecting devic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20170317536A1 (en) * 2014-11-11 2017-11-02 Powerbyproxi Limited Inductive power transmitter
CN111086401A (zh) * 2019-11-22 2020-05-01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充电方法
CN111917196A (zh) * 2020-07-09 2020-11-1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082A (zh) * 2013-12-05 2016-07-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阵列线圈系统
US20170317536A1 (en) * 2014-11-11 2017-11-02 Powerbyproxi Limited Inductive power transmitter
US20170033615A1 (en) * 2015-07-30 2017-02-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oreign object detecting devic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6410991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异物检测装置、无线送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11086401A (zh) * 2019-11-22 2020-05-01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充电方法
CN111917196A (zh) * 2020-07-09 2020-11-10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系统、无线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秉银等: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电磁特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9830B (zh) 2022-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8435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电路的开路保护电路
CN104737360A (zh) 电压检测装置
CN115139830B (zh) 无线充电发射端和异物检测方法
CN110323940A (zh) 直流变换器、直流变换器模组及其连接方法
CN103366214A (zh) 电源控制电路及电源控制方法
CN103178704A (zh) 一种适用于峰值电流控制的功率因数补偿电路
CN111525709A (zh)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CN209088543U (zh) 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
CN11705478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器低感直流测试系统
CN104753374A (zh) 用于二极管钳位型多电平桥臂的驱动方法及桥臂逻辑单元
CN110034698A (zh) 耦合电容变化下的稳压ecpt系统及混杂控制方法
CN109515250A (zh) 一种电池控制装置及电动车
CN215641545U (zh) 一种氢燃料汽车线束装车检测系统和电路
CN101892910A (zh) 一种冷热兼容的飞行器点火电路
CN210234681U (zh) 一种双频感应无线充电异物检测电路
CN211519264U (zh) 高压连接器、互锁检测装置、元器件、车辆
CN102378436A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电路的开路保护电路
CN201766752U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电路的开路保护电路
CN211606538U (zh) 一种高效卫星模拟测试系统
CN103971522A (zh) 具有线圈切换扫描功能的线圈型车辆检测器及检测方法
CN109412157A (zh) 一种交流输入缺相掉相切换电路
CN102709960B (zh) 电源管理装置、电源装置及其位置检测方法和电源系统
CN114079326B (zh) 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方法
CN219287215U (zh) 基于多桥臂逆变器的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CN219812010U (zh) 一种混合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