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5709A -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5709A
CN111525709A CN202010354780.5A CN202010354780A CN111525709A CN 111525709 A CN111525709 A CN 111525709A CN 202010354780 A CN202010354780 A CN 202010354780A CN 111525709 A CN111525709 A CN 111525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oil
switch tube
dio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47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晓琼
柯艳国
朱春波
朱金大
章海斌
江海升
朱仲贤
王雄奇
杜鹏
张超
杨志宏
俞拙非
张千帆
宋凯
别致
周少聪
唐佳棋
骆健
武迪
温传新
吕晓飞
左志平
于春来
姜金海
张剑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Hei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Nari Technology Co Ltd
Overhaul Branch of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Hei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Nari Technology Co Ltd
Overhaul Branch of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Hei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Nari Technology Co Ltd, Overhaul Branch of State Grid Anhu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Heilong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3547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57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5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57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压源、工频整流单元、若干逆变单元、若干补偿网络、电容CS、接收线圈Ls、副边整流单元、副边DCDC单元、负载电阻RL和若干发射线圈。所述电压源连接工频整流单元,所述工频整流单元连接若干逆变单元,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与若干补偿网络和若干发射线圈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Ls互感,接收线圈Ls连接副边整流单元,所述副边整流单元连接副边DCDC单元,所述副边DCDC单元连接负载电阻RL。本发明可以实现在相对于接收线圈尺寸的大范围内,既消除传输效率的低谷,同时简化线圈切换控制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 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是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使用多小线圈替代大发射线圈的切换式多发射线圈阵列,如图1所示,以解决在接收线圈中心位置相对于发射线圈中心位置存在偏移时,出现的效率降低问题。其优点是:在相同的圆形范围内,将原来的一个效率峰值点,优化成7个效率峰值点,原因是同尺寸的线圈,在正对时效率最高。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当接收线圈位置处于两个或三个小发射线圈中间时,会出现效率低谷,如图2所示,因此无法解决接收线圈范围内的位置随机性带来的效率低谷问题,线圈的数量也决定了其控制系统的复杂度,增加了系统的成本。
现有的一种多线圈阵列的系统,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发射线圈的尺寸以配合接收线圈,使得当接收线圈位于充电区域的任意一点时,至少有一个发射线圈落在接收线圈的俯视平面范围内,通过开关切换使得对应的一个发射线圈导通进行充电。其优点是:解决了接收线圈位置随机性带来的效率低谷问题。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是,在相对于接收线圈尺寸较大的一个充电区域内,该系统需要布置紧密排布的大量发射线圈,同时带来的是对应大量的补偿网络和复杂的切换控制结构;而且,为了在减小单个发射线圈尺寸的同时达到相应的互感要求,需要大量增加发射线圈的匝数,也因此需要缠绕多层线圈,如图4所示,从而增加了发射线圈阵列的高度。现有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位置处于紧密排布的多小发射线圈中间时,会出现效率低谷。采用减小单个发射线圈尺寸以应对效率低谷的方法,若想得到相对接收线圈尺寸较大的一个充电范围,将会严重增加系统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提升无线充电效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压源、工频整流单元、若干逆变单元、若干补偿网络、电容CS、接收线圈Ls、副边整流单元、副边DCDC单元、负载电阻RL和若干发射线圈;
所述电压源连接工频整流单元,所述工频整流单元连接若干逆变单元,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与若干补偿网络和若干发射线圈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Ls互感,接收线圈Ls连接副边整流单元,所述副边整流单元连接副边DCDC单元,所述副边DCDC单元连接负载电阻RL
优选地,所述电压源采用220伏交流电压源。
优选地,所述工频整流单元包括二极管D1、D2、D3和D4以及电容C1
所述电压源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压源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
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中的每个逆变单元的结构都是一致的,所述若干补偿网络中的每个补偿网络的结构都是一致的,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中的每个发射线圈结构都是一致的。
优选地,逆变单元包括开关管Q11、Q12、Q13,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14、电容CZ1和C11,发射线圈包括电感Lp1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一端,开关管Q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开关管Q11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1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开关管Q1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另一端;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14的一端,电感L1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Z1和C11的一端,电容CZ1另一端连接电感Lp1的一端,电感Lp1和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副边整流单元包括电容CS以及开关管QS1、QS2、QS3和QS4,副边DCDC单元包括开关管QD1、开关管QD2、电容C2和电感L2
接收线圈Ls的一端连接电容CS的一端,电容CS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开关管QS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3的一端,开关管QS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开关管QS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2的一端,开关管QS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接收线圈Ls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
开关管QS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D1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D2的一端,开关管QD2、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另一端。
优选地,确定输入阻抗,通过下式表示输入阻抗:
Figure BDA0002471478380000031
其中,Zin为输入阻抗,Us为逆变输出电压,I1为发射线圈的电流,Rs'为接收线圈的电阻与电压源的内阻和,ω为电流频率,C0为谐振电容,R1为发射线圈的电阻,M为互感,R2'为接收线圈电阻和负载电阻和;
逆变输出电压Us不变时,确定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通过下式表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
Figure BDA0002471478380000032
其中,I0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选取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最小的作为最佳充电线圈。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以实现在相对于接收线圈尺寸的大范围内,既消除传输效率的低谷,同时简化线圈切换控制结构。
大幅减小了在大范围的充电区域内,保证任意位置的互感平稳性,大幅解决了接收线圈位置随机性带来的效率和传输功率降低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大线圈时,互感最小处相比于最大处降低了27.5%,而采用2*2发射线圈阵列,互感最小处仅比最大处降低5.1%。本发明减小了切换控制系统的复杂度,用较少的线圈即可获得较大范围的充电区域,这个范围是相对于接收线圈尺寸而言的较大范围,重叠排布的线圈最厚处只有四层,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扩展为i行*j列的线圈阵列。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多小线圈替代大发射线圈的切换式多发射线圈阵列图;
图2是传输效率图;
图3是一种多线圈阵列的系统结构图;
图4是发射线圈的匝数图;
图5是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电路图;
图6是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图;
图7是单元线圈绕制图;
图8是LCC-S谐振拓扑图;
图9是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传输效率图,图9-(a)为采用一个大的发射线圈时,互感随接收线圈偏移的变化情况,图9-(b)为在同等面积下采用2*2发射线圈阵列,互感随接收线圈位置的变化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一:
根据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电压源、工频整流单元、若干逆变单元、若干补偿网络、电容CS、接收线圈Ls、副边整流单元、副边DCDC单元、负载电阻RL和若干发射线圈;若干发射线圈包括电感Lp1、Lp2、Lp3和Lp4。所述电压源连接工频整流单元,所述工频整流单元连接若干逆变单元,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与若干补偿网络和若干发射线圈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Ls互感,接收线圈Ls连接副边整流单元,所述副边整流单元连接副边DCDC单元,所述副边DCDC单元连接负载电阻RL
根据图5所示,所述工频整流单元包括二极管D1、D2、D3和D4以及电容C1
所述电压源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压源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
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中的每个逆变单元的结构都是一致的,所述若干补偿网络中的每个补偿网络的结构都是一致的,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中的每个发射线圈结构都是一致的。
逆变单元包括开关管Q11、Q12、Q13,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14、电容CZ1和C11,发射线圈包括电感Lp1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一端,开关管Q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开关管Q11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1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开关管Q1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另一端;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14的一端,电感L1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Z1和C11的一端,电容CZ1另一端连接电感Lp1的一端,电感Lp1和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
所述副边整流单元包括电容CS以及开关管QS1、QS2、QS3和QS4,副边DCDC单元包括开关管QD1、开关管QD2、电容C2和电感L2
接收线圈Ls的一端连接电容CS的一端,电容CS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开关管QS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3的一端,开关管QS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开关管QS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2的一端,开关管QS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接收线圈Ls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
开关管QS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D1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D2的一端,开关管QD2、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另一端。
所述电压源采用220伏交流电压源。
系统的磁耦合机构部分由四个互相交叠排列的正方形发射线圈阵列和接收线圈及其谐振补偿网络组成,四个互相交叠的正方形线圈排列形成大的正方形充电区域,每一个发射线圈及其补偿网络分配一个逆变单元并接入直流母线。发射线圈的导通与关断由逆变单元控制。
为解决大范围内接收线圈位置随机性带来的效率问题,引入单线圈“最大偏移容忍”的概念,定义为:在发射线圈阵列中,当接收线圈与某个发射线圈中心正对为基准,当偏移量(无论X方向或Y方向)超过一定值时,存在一个相邻的发射线圈,使得该接收线圈相对于相邻发射线圈的偏移量小于该值,这个值被定义为发射线圈最大偏移容忍。设正方形充电区域总计L*L,排布阵列线圈个数为N*N,单个线圈尺寸为D*D,则对于单个线圈而言,其最大偏移容忍为:
Figure BDA0002471478380000051
可知,单线圈最大偏移容忍随着单个线圈尺寸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合理选择D的大小,可以保证接收线圈相对于发射线圈的偏移量永远小于ΔT,从而消除接收线圈位置随机性带来的效率问题。
基于接收线圈位于大发射线圈中间位置时,互感降低比较严重的问题,采取如图7所示,两个线圈串联的绕线方法。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流向,这种方法可以增加中间位置处的互感,但降低了边缘位置处的互感。而本发明提出的发射线圈阵列排布方式产生的“最大偏移容忍”可以避免这种绕线方式的缺点。
为确定最适合导通的发射线圈,需在充电前完成位置检测,以确定最佳充电线圈,即与接收线圈互感最大的线圈,本发明采用的LCC-S谐振拓扑如图8所示
确定输入阻抗,通过下式表示输入阻抗:
Figure BDA0002471478380000061
其中,Zin为输入阻抗,Us为逆变输出电压,I1为发射线圈的电流,Rs'为接收线圈的电阻与电压源的内阻和,ω为电流频率,C0为谐振电容,R1为发射线圈的电阻,M为互感,R2'为接收线圈电阻和负载电阻和;
逆变输出电压Us不变时,确定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通过下式表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
Figure BDA0002471478380000062
其中,I0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选取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最小的作为最佳充电线圈。
式中变量仅有互感M一个变量,且电流随着M的增加而减小,逆变单元输入电流也随之减小。因此,位置检测流程为:保持逆变单元输出电压不变,依次短时间导通各发射线圈,采样得到直流母线的电流有效值,各线圈导通完毕后,选择直流母线电流最小时对应导通的发射线圈进行充电。
如图9所示,图9-(a)为采用一个大的发射线圈时,互感随接收线圈偏移的变化情况,图9-(b)为在同等面积下采用2*2发射线圈阵列,互感随接收线圈位置的变化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该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变化,这些改进和变化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系统包括:电压源、工频整流单元、若干逆变单元、若干补偿网络、电容CS、接收线圈Ls、副边整流单元、副边DCDC单元、负载电阻RL和若干发射线圈;
所述电压源连接工频整流单元,所述工频整流单元连接若干逆变单元,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与若干补偿网络和若干发射线圈一一对应连接,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Ls互感,接收线圈Ls连接副边整流单元,所述副边整流单元连接副边DCDC单元,所述副边DCDC单元连接负载电阻R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压源采用220伏交流电压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工频整流单元包括二极管D1、D2、D3和D4以及电容C1
所述电压源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3的一端,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一端,所述电压源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2的一端,二极管D2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若干逆变单元中的每个逆变单元的结构都是相同的,所述若干补偿网络中的每个补偿网络的结构都是相同的,所述若干发射线圈中的每个发射线圈结构都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逆变单元包括开关管Q11、Q12、Q13,补偿网络包括电感L14、电容CZ1和C11,发射线圈包括电感Lp1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一端,开关管Q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开关管Q11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13的一端,开关管Q1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开关管Q1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2的另一端;
开关管Q1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14的一端,电感L14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Z1和C11的一端,电容CZ1另一端连接电感Lp1的一端,电感Lp1和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14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副边整流单元包括电容CS以及开关管QS1、QS2、QS3和QS4,副边DCDC单元包括开关管QD1、开关管QD2、电容C2和电感L2
接收线圈Ls的一端连接电容CS的一端,电容CS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开关管QS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3的一端,开关管QS3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开关管QS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2的一端,开关管QS2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1的一端,接收线圈Ls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一端;
开关管QS3的一端连接开关管QD1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L2的一端,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一端,开关管QD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D2的一端,开关管QD2、电容C2和负载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开关管QS4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是:确定输入阻抗,通过下式表示输入阻抗:
Figure FDA0002471478370000021
其中,Zin为输入阻抗,Us为逆变输出电压,I1为发射线圈的电流,Rs'为接收线圈的电阻与电压源的内阻和,ω为电流频率,C0为谐振电容,R1为发射线圈的电阻,M为互感,R2'为接收线圈电阻和负载电阻和;
逆变输出电压Us不变时,确定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通过下式表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
Figure FDA0002471478370000022
其中,I0为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选取逆变单元的输出电流最小的作为最佳充电线圈。
CN202010354780.5A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Pending CN1115257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4780.5A CN111525709A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4780.5A CN111525709A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5709A true CN111525709A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05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4780.5A Pending CN111525709A (zh) 2020-04-28 2020-04-28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57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2896A (zh) * 2020-11-30 2021-0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全区域多负载恒功率的无尾供电系统
CN113937911A (zh) * 2021-10-22 2022-01-14 湘潭大学 一种双发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5610A (zh) * 2017-05-10 2017-12-01 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 基于并联能源系统负载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001426A (zh) * 2019-04-19 2019-07-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agv的恒压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429720A (zh) * 2019-08-20 2019-11-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571899A (zh) * 2019-09-16 2019-12-13 传能电气(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控制和效率提升方法
CN110994812A (zh) * 2019-12-30 2020-04-10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5610A (zh) * 2017-05-10 2017-12-01 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 基于并联能源系统负载补偿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001426A (zh) * 2019-04-19 2019-07-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agv的恒压动态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429720A (zh) * 2019-08-20 2019-11-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实现恒流恒压输出切换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0571899A (zh) * 2019-09-16 2019-12-13 传能电气(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恒流输出控制和效率提升方法
CN110994812A (zh) * 2019-12-30 2020-04-10 华南理工大学 抗偏移的lcc-s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参数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梁阗: "基于LCC/S 补偿拓扑的感应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2896A (zh) * 2020-11-30 2021-03-23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全区域多负载恒功率的无尾供电系统
CN113937911A (zh) * 2021-10-22 2022-01-14 湘潭大学 一种双发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10731B2 (ja) Lc直列共振を利用したバッテリセルモジュールのバランシング制御回路
CN111525709A (zh)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多逆变源lcc-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CN110808641A (zh) 一种基于多频能量并行传输的具有强抗偏移性能的无线电能传输拓扑
WO2021012804A1 (zh) 一种电池均衡电路及其控制方法、不间断电源供电系统
CN110239396B (zh) 基于双向反激变换器的电池组均衡模块、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987811B (zh) 一种基于正交叠层式磁耦合机构的三传能通道型无线充电系统
CN111525708B (zh) 一种基于多线圈切换控制的s-s拓扑广域无线充电系统
CN112583134B (zh) 一种可切换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与补偿电容的可变电路拓扑
CN110266194B (zh) 一种对称谐振腔的双向dc-dc变换器
CN109873505B (zh)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单排放置多发射线圈解耦的方法
CN109672246B (zh) 基于Buck_Boost单元的反激式多路均衡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95383B (zh) 一种开关电容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3839565B (zh) 宽输出电压控制方法、宽输出电压控制电路及充电桩
CN113972749B (zh) 多端口电容式耦合机构及解耦型补偿拓扑的cpt系统
CN112003387B (zh) 一种基于改进型s/s补偿网络的恒压恒流无线充电系统
CN116614004B (zh) 一种应用于llc高频变压器的绕组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13078741A (zh) 多端分布式均匀等功率无线供电系统
CN109980756B (zh) 一种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多发射线圈全解耦的装置
CN114069886B (zh) 一种一对多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937320B (zh) 一种多无人机无线充电系统的参数设置方法
Diep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Coupling System in Electric Vehicle Dynamic Wireless Charging Applications
CN104253462A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的线圈结构及充电控制方法
KR101444746B1 (ko) 자기 공명 전력전송 장치
CN114079326B (zh) 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方法
CN112885588B (zh) 交叠型无线充电线圈和多区域无线充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229